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章节题库+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6 18:16:24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试读:

视频讲解教师简介

左登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讲传播学理论与历史、文史综合、新闻伦理与法规等课程,在多家专业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科研方面参与多项新闻传播学研究重要课题的研究。有丰富的考研辅导经历,专注的考研辅导精神,独具特色的课堂讲座方式,吸引学生在学术天地的畅游中建立清晰的学术思想脉络。

授课特点: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方法多样,气氛活跃,善用案例,深入浅出。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

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713传播历史与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中国传媒大学

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传播历史与理论试题

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英尼斯

2.数字鸿沟

3.拟态环境

4.潜网

5.内容分析法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符号的结构和特性。

2.简述“麻醉精神”。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90分)

1.受众的概念在web2.0时代是否还能使用?

2.大众媒介的基本运营模式是什么?新媒介又有什么样的变化?

3.写出至少三个国际知名媒介的机构,并评述之。

参考答案:

中国传媒大学

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传播历史与理论试题

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英尼斯

答:英尼斯是最有影响的媒介决定论者之一,多伦多学派的鼻祖,麦克卢汉的老师。20世纪40年代他从加拿大经济史逐渐转向了对人类文明史的研究,在传播与媒介研究方面的代表作包括《帝国与传播》和《传播的偏向》。他提出的主要理论是媒介偏向论,他认为,没有一样传播媒介是不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偏向的,而这种或偏向时间或偏向空间的特性,影响了社会的知识状况、权力结构和政治形态。

他认为,偏向时间的媒介包括语言、石头、黏土、羊皮纸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比较耐久,能够克服时间的障碍但是不适合流通和传播。这种媒介有助于树立权威、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有利于传统和宗教的稳定性。然而这种媒介的时间性使得它无法及于远方,也导致了社会的不均衡。

偏向空间的媒介包括文字、纸张以及更早期的纸莎草等。这些东西作为媒介的共同特点是,虽然经不起时间的销蚀,但是非常轻便易携,可以克服空间的障碍。这种媒介有助于帝国的扩张、知识的扩散以及世俗政权的建立。它能够帮助中央政权控制更大的疆界,但是却有可能削弱中央的权威。

2.数字鸿沟

答:“数字鸿沟”是指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全球发展和应用,造成或拉大的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群体之间的差距。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是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的结果是两者之问的鸿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导致数字鸿沟的原因有:(1)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2)传播技能上的差异;(3)已有知识储存量上的差异;(4)社交范围的差异;(5)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6)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3.拟态环境

答:拟态环境(pseudo environment)是指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是说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概念,由美国学者李普曼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拟态环境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大众传播形成的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这样一种机制,不仅使得现代环境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即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4.潜网

答:潜网理论是控制研究的重要理论,是指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的词来概括就是潜网。。如刚踏入新闻界的年轻记者无所顾忌、敢作敢为,但最终会变得同老记者一样循规蹈矩,将自己逐渐融入那张潜网。这张潜网便是布里德所说的编辑部中的社会控制。潜网一方面可以确保媒介组织的传授意向顺利贯彻下去,另一方面还防止不懂规矩的新来者对媒介组织既定行现的干扰。

布里德认为潜网存在的原因是社会的主要问题就是维护秩序和增强凝聚力,尤其是保持价值体系的一致。暗存在媒介中的这种控制网络是特定社会环境中更大范围的社会控制体系的折射。

5.内容分析法

答: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是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之一,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最早使用这一方法对宣传内容进行了研究。内容分析法是指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内容分析具有三个特点:①客观性。必须要有明确的客观规则,保证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能够得出相同的结论;②系统性。讯息内容或类型的取舍选择要有首尾一贯的标准,防止分析者仅选择支持自己见解的材料;③普遍性。将讯息属性和传播者以及受传者的特征联系起来,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具有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结果,而不是纯粹的“描述性”信息。内容分析的基本过程是“确定课题→选定对象→实施调查→整理分析→提出结论”。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符号的结构和特性。

答: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符号可以表示某物、某事等具体存在,也可以表示精神抽象的概念。因此,它是有意义的。它是一种有意义的象征物。它是传播者和受众间的中介物,单独存在于其间,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1)符号的结构

符号的结构,分为“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能指”即符号形式,是指人们感官可以感知的部分,如文字的字形与读音,如绘画图形、汽笛呜叫、人体动作等。“所指”即符号意义,是指符号所包含的内容和概念。具体而言,社会中人们共有的是符号的形式、符号的指说对象和符号的部分意义,而非全部意义。

社会成员所感知的符号形式都是共同的,其所指代的目标对象也是人们知晓的,并达成一致的。然而,在符号的意义方面,社会成员的认识和理解却有相当大的差异。

符号意义可以分为表示性意义(或称辞典意义)和内涵性意义(或称引申意义)。前者指在符号与指说对象首次联系中产生的意义,适用于所有使用符号的社会成员。人们在这个层面上,可以有一致的看法,其意义是大家共通的。这是社会中信息传播活动的基础,否则人们无法进行基本的交流。后者指在符号与指说对象二次联系中产生的意义,它可适用于一个或几个人,也可能适用于社会中的部分成员,这是社会成员的个体经验的产物。这种意义不能做到所有人共通,不过,在一定范围内,它为一部分人所共有。各种俚语、隐语、行话、切口、黑话,以至如今的网络语言,都可以表明符号的这种复杂的社会共有性。(2)符号的特性

从一般意义而言,符号是人类社会独有的,它具有以下特性。

①指代性

符号指向某种事物或意义,但并不是这种事物本身或其同质延伸。换句话说,符号与其所指代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符号只是指称和代表某个事物,它只有与这个事物建立联系后才获得了它存在的地位,但这种联系却不是必然存在的。

②社会共有性

一种符号都是在特定的社会中经过历史的积累而创造、发展与丰富的,因此,符号具有社会性,是一定社会成员所共有的。正因为如此,一个社会中的所有成员可以利用共有的符号系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协调行为,建立关系,进行互动。

③发展性

人类传播所使用的符号是发展的。一方面,人们每天都在创造着新的符号,以适应日益丰富的生产及生活实践。这些新的符号一旦进入社会传播领域,就会成为新的中介或象征物而被广泛使用。甚至,还可能形成具有独立性的一套新的符号体系。另一方面,人们旧有的符号也在不断地被淘汰、改造和更新。有的保持原有的符号形式,但是被赋予了新生的意义;有的包含了原有的意义,却更换了新的符号形式。

人们创造出的新符号不断涌现,但是主要出现在语言符号领域。人们依靠不断创新的语言,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进行描绘,目的主要还是为了相互区别,即命名行为;同时也不断增加对新的社会现象的认识,从而发展人类的知识与文化。

2.简述“麻醉精神”。

答:(1)提出背景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在1948年出版的《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一文中指出了大众传播的各种功能,其中首次提到麻醉精神。《传播研究》一书中,着重考察了大众传播及其载体大众传媒的非正面功能,既有中性的“社会地位赋予功能”、“强制规范功能”,更主要的是消极作用或者说是大众传播失调后的负面功能,包括四个方面:把人变成丧失辨别力和顺从现状的单面人、导致审美情趣及文化素养的普遍平庸化、廉价占用人的自由与时间、使人处于虚幻的满足状态从而丧失行动能力。这四种负面作用被他们形象地命名为“社会麻醉”功能。(2)理论内涵“麻醉精神”是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大众传播社会功能观的主要内容之一。其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具有明显的负面功能,它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当中,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他们把读、听、看、思考等活动当成行动的代替物。他们有知识、有兴趣,也有关于今后的各种打算,但当他们吃完晚饭、听完广播、读完晚报以后,也就到了睡觉的时间了。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把这种现象称为大众传播的“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90分)

1.受众的概念在web2.0时代是否还能使用?

答:(1)受众的定义

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受众,又称阅听人、接受者、传播对象,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受者的总称。具体可以包括报刊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以及互联网的网民等。他们能够决定一条传播内容、一家传媒机构,甚至是传播者本身的发展前途。(2)受众观的变迁

①在大众传播研究的早期,人们把现代社会的公众作为原子化的无区别的“大众”来看待,他们是软弱的、一盘散沙式的存在,只能被动地接受权力精英的操纵。这种受众没有辨别力与抗拒力,只要接受到媒介传播的信息,就会像中弹的“靶子”一样应声倒地。受众在本质上是一种被动的社会存在。面对大众媒介,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没有选择的余地。媒介效果理论中有一种“魔弹论”,其受众就是这种观念的代表。

②自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传播过程的“五要素”模式,这一模式的提出与兴起预示着对受众关注的兴起。接下来的一系列关于传播模式与传播效果的研究无不表明受众的地位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受众本体地位正在回归。受众越来越被认为是拥有自主意识和自我判断能力的权力主体,受众对媒介的接近与使用无不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是一种主动的行为过程,是自身需求的反映。这样,受众的概念就从早期的被视为庞大的无区别的集合体转化为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性的个人。

③在现代社会,接触大众传媒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媒介日趋多元,手段日趋现代化,对受众的争夺也日趋激烈。在媒体之间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受众的可选择余地越来越大,主动性也是越来越强。可以从充足的媒介资源中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偏好“游刃有余”地进行选择,甚至于还可以通过反馈自己的意见要求媒体进行改进。

④新媒体时代,一个最突出的变化就是以用户为最核心的导向或者以用户作为最核心的终端。过去传媒都称传播对象为受众,即Audience,现在英文中出现了一个新词,Prosumers,意思是生产者和消费者是一个结合体,受众不再是简单的信息接收者,更是信息传播者;信息的传播渠道也不再是单一或双向,而是分裂式的交叉传播。

在这种意义上说,web2.0时代的受众身兼两种身份:他人信息的受众与自我信息的传播者。受众在发送自身信息的同时,依然可以接收来自大众媒介通过大众传播发送的信息,也可以接收其他受众通过社交应用、移动终端发送的信息。从接收信息这方面来看,受众的定义依然存在。但是从生产传播信息的方面看,传统媒体时代的受众概念不再适用。

2.大众媒介的基本运营模式是什么?新媒介又有什么样的变化?

答:传播媒介,是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用以负载、传递、延伸、扩大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大众媒介主要指如报纸、杂志、广播、互联网等,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的特点的媒介。(1)大众媒介的基本运营模式

①报纸的基本运营模式

报纸的传播手段包括报纸的版面和文体两部分:版面是刊登各种新闻、评论、图片、广告的地方,是报纸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报纸的风格和特色都可以通过版面的编排来表现;文体指报纸文字符号的组织方式,报纸的文体主要分为新闻和评论两大类。报纸主要以文字符号来传播信息,因此文体是报纸最重要的传播手段。而报纸往往是“二次买卖”。首先,读者阅读新闻需要付费购买报纸;其次,报纸通过出售版面来获取广告费用。近年来,多版化、综合化和专业化已成为报业经营的新趋势。

②广播的基本运营模式

广播运用声音符号编制成不同的节目,再通过一定的传输方式进行信息传播。因此,广播的传播手段主要包括声音符号、节目和传输方式。节目是广播内容的最终组织形式和播出形式,按内容性质可分为新闻性节目、文艺性节目、教育性节目和服务性节目等;按内容构成和组合方式又可分为专题性节目、综合性节目、板块节目等类型。广播的传输方式即广播信息的传送方式包括四个基本环节:广播节目的采集、编辑、加工、制作;节目信号的发射和传输,分有线广播和无线广播两类;听众通过接收设备收听广播节目;听众反馈。

③电视的基本运营模式

电视是运用电子技术手段传输图像和声音的现代化大众传播媒介。电视通过画面和声音等符号编制成节目,然后通过一定的传输方式进行信息传播。因此,电视的传播手段包括传播符号、节目和传输方式等。电视所传播的各类信息都是以节目为基本单位组织起来的,节目是电视内容的最终组织形式和播出形式。电视节目的种类繁多,按内容性质可分为新闻性节目、文艺性节目、教育性节目和服务性节目等。

④互联网的基本运营模式

互联网媒介指借助国际互联网这个信息传播平台,以计算机为主要信息载体,综合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来传播信息的一种数字化、多媒体的传播媒介。一旦链接到网上,个人便可以利用多种服务和工具来交换和传播信息。数字化、超时空传播、丰富的信息内容、传播迅速、时效性强、交互性强是互联网运营模式的基本特点。(2)新媒介运营模式特点

在传统的传播学中,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是联结传受双方的中介物。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媒介及移动互联网媒介成为了在传统人际传播媒介、组织传播媒介和大众传播媒介外,最为流行的传播媒介之一。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传播在经历了门户网站、BBS论坛、博客、微博、视频网站、微信等为代表产品的不同发展阶段后,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渠道,其本身越来越多地引起大家的关注。因为新技术的出现,技术和媒体的不断融合,使媒体本身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关于新兴媒体的概念层出不穷。因此,媒介经营管理同时在受众、运营方式、盈利模式等方面也受到新媒体的影响。目前呈现出了鲜明的特点,主要有如下三点:

①信息量大

新媒介产生信息的数量较传统媒体成几何级数增长。在传统的媒介环境中,大众传播媒介还是组织传播媒介,尽管单次传播的范围和影响人数比较大,但传播源与传播内容均有比较复杂的产生过程和环节。互联网媒介和移动互联网媒介,在传播中,解决了传播源的问题,每个传播环节,每一个人都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受众,而同时演变成了新的信息源,他们可以非常快速地将信息进行二次加工。这一现象的出现,在近几年中尤为明显,所谓互联网“话题”事件,如“凤姐”这样比较独特的案例,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媒介中,可以快速地“发酵”,产生第二次,第三次至非常多次的新的信息。

②传播速度快

在传统媒介中,个人媒介的口口相传,也具备传播内容产生比较快的特点,但是单次传播的范围又比较小,也无法达到快速传播的效果。在新媒介环境中,网络技术彻底解决了单次传播的速度问题,可以形成非常快速的传播效果;同时,由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与电脑,手机等多样化的终端结合,使得信息的传播在受众端口解决了时间的限制,几乎可以做到24小时不间断的传播;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影响力,又打通了传统的媒介,这些信息再经由传统媒介发布,速度扩展更快。

③内容选择性强,传播定向性强

新媒体在传播时,由于受众充分参与了传播的环节,并拥有了大量的对于信息的加工和筛选的权利,这使得在传播的过程中,传播的内容具备了选择性,热门话题的传播能力被极大地放大。同时伴随着网络搜索,用户行为统计等技术的应用,在大量的传播过程中,众多信息平台,如微博、微信、视频网站等,提供了受众定制希望获得的信息类型的种类,形成了定向传输特定信息的通路,甚至许多网站采用了“相关推送”的技术,使得传播的内容更具选择性,也使得希望投放这些信息的使用者,对于信息投放也更具精准性。

3.写出至少三个国际知名媒介的机构,并评述之。

答:(1)美联社。又称美国联合通讯社(The Associated Press),是美国最大的新闻通讯社,在国际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其前身是“港口新闻联合社”,于1948年联合其他通讯社正式组成美联社。

新闻学界一般认为,在新闻报道中经常使用到的客观性法则(objectivity),是由美联社首先提出的。客观性法则是指,在新闻报道中力求客观、中立、不带感情色彩、不加主观评判的一套报道原则及一系列相关手法。这也是新闻界对记者最基本和最普遍的要求与准则,由于美联社的大力倡导,客观性法则在西方被奉为职业理念。(2)英国广播公司。英国广播公司英文简称BBC,是一家成立于1922年的,由英国政府资助但独立运作的公共媒体。BBC是英国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也是世界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之一。在英国其他电视台未成立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BBC垄断了英国的媒体行业。

BBC的业务范围非常广,其中包括广播、电视、书籍、杂志等,其制作的电视剧集和纪录片水准颇高,在世界范围内均享有盛誉,远销各地。(3)时代华纳。时代华纳是一家成立于1990年的世界级大型多媒体公司,公司业务包括电影、杂志、出版等门类,总部位于美国纽约。2000年美国在线(AOL)与时代华纳合并为美国在线时代华纳,但2009年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分拆,成为独立的公司。

公司始于1903年时代华纳创始人华纳兄弟的电影放映事业。目前,时代华纳的传媒版图包括CNN、HBO、时代周刊、人物杂志、华纳兄弟影业等。

2013年中国传媒大学710传播学理论与历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中国传媒大学

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传播学理论与历史试题

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阿多诺

2.框架理论

3.互文性

4.涵化理论

5.真人秀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简述创新与扩散五个阶段的采用者。

2.简述受众权利。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90分)

1.论述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2.20年前,施拉姆来到中国推广传播学,请论述中国传播学的发展及你的看法。

3.请用媒介效果理论说明我国的媒介资源占用有情况,并阐述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中国传媒大学

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传播学理论与历史 试题

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阿多诺

答:阿多诺(T.W.Adorno)是德国哲学家、社会思想家,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文化工业千篇一律的产品容纳了包装后的意识形态,造成文艺作品的标准化、模式化和简单化,也带来文化消费的物化。阿多诺于1938年到普林斯顿大学广播研究室担任音乐部门的负责人,对阿多诺来说,“把实验对象的反应看做是社会科学知识之最终源泉的研究方法是极为肤浅的”,数据只不过是证明社会理论的正确性的附属现象而已。在普林斯顿大学广播研究室期间,阿多诺依然坚持自己的批判态度和辩证的分析方法,因此引起商业广播资本的不满。l939年秋,洛克菲勒财团停止了对该音乐研究项目的资助,阿多诺也因此离开了这个研究室。阿多诺的主要著作有:《启蒙的辩证法》(1947,与M.霍克海默合著)、《权威主义人格》(1950)、《否定的辩证法》(1966)、《美学理论》(1970)等。

2.框架理论

答:框架理论是社会学家E.戈夫曼在1974年出版的《框架分析》一书中提出的,“框架是指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即框架(frame)作为一定的知识体系或认知定势预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它来自于过去实际生活的经验,根据既有的框架来“建构”(framing)对新事物的认识。我们根据既有的框架来“建构”(framing)对新事物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开始,框架理论开始引进到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并由此诞生“媒介框架”(media frame)和“新闻框架”(news frame)两个学术概念。框架概念引入传播学研究领域后得到广泛的应用,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使用频率最高和最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3.互文性

答:“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是指任何文本的形成都与该文本之外的符号系统相关联,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即在一个文本之内引用、融入、指涉其他文本。互文性的提出扩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深化了人们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互文性理论作为一种诞生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文本理论,已经大大突破了理论研究和可操作性批评术语的范围,它以其对文学传统的包容性、对文学研究视野的可拓展性,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写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一种重要的文本理论,互文性理论注重将外在的影响和力量文本化,一切语境无论是政治的、历史的,或社会的、心理的都变成了互文本,这样文本性代替了文学,互文性取代了传统,自主、自足的文学观念也随之被打破。互文性理论将解构主义的、新历史主义的,乃至后现代主义的文学批评的合理因素都纳入了其体系之内,从而也使自身在阐释上具有了多向度的可能。

4.涵化理论

答:“涵化理论”(cultivation theory)是关于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的一种理论,又称培养分析、涵化分析。美国传播学者G.格伯纳等人,在对电视内容及其影响展开了长达十多年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这一理论。该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介所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传播内容通常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这种影响不是短暂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培养”的过程。格伯纳等人认为,大众传播的这种“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

5.真人秀

答:真人秀(reality television),又称真人实境秀、真实电视,是指以电视传媒为介质,通过举办某一类别的比赛活动,以从多名参赛者中选取最终获胜者为目的,同时有着丰富的奖品,可以获得广泛的经济效益的电视节目。真人秀强调实时现场直播,没有剧本,不是角色扮演,是一种声称百分百反映真实的电视节目。真人秀节目迎合了普通人求知欲、猎奇心、八卦、偷窥他人隐私的心理。美国有许多著名的真人秀节目等。在中国,真人秀的节目也越来越多,如超级女声、加油好男儿、梦想中国、我型我show、超级梦想、中韩新秀、中国达人秀、中国偶像等,受到观众的广泛关注。

二、简答题

1.简述创新与扩散五个阶段的采用者。

答:(1)创新与扩散理论的含义

创新扩散理论是美国学者罗杰斯提出的。他认为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纳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时间或事物。创新扩散是对创新采用的各类人群进行研究归类的一种研究,它的理论指导思想是在创新面前,部分人会比另一部分人思想更开放,更愿意采纳创新。(2)创新与扩散五个阶段的采用者

①创新者

他们是勇敢的先行者,自觉推动创新。创新者在创新交流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②早期采用者

他们是受人尊敬的社会人士,是公众意见领袖,他们乐意引领时尚、尝试新鲜事物,但行为谨慎。

③早期采用人群

他们是有思想的一群人,也比较谨慎,但他们较之普通人群更愿意、更早地接受变革。

④后期采用人群

他们是持怀疑态度的一群人,只有当社会大众普遍接受了新鲜事物的时候,他们才会采用。

⑤迟缓者

他们是保守传统的一群人,习惯于因循守旧,对新鲜事物吹毛求疵,只有当新的发展成为主流、成为传统时,他们才会被动接受。

2.简述受众权利。

答:受众不仅仅是传媒信息的使用者或消费者,他们还是构成社会的基本成员,也是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公众。当人们把受众看作社会成员和公众的时候,受众拥有各种各样的正当权利。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以下方面:(1)传播权

传播权是构成社会的每个成员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在传统上称为表现自由或言论自由的权利。社会成员是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他们有权将自己的经验、体会、思想、观点和认识通过言论、创作、著述等活动表现出来,并有权通过一切合法手段和渠道加以传播。也包括通过大众传媒渠道进行传播的权利。(2)知晓权

①从广义上看,是指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它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

②从狭义上看,是指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也意味着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负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

③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拥有广泛的出版自由或新闻自由的权利,包括采访权、编辑权、报道权以及对公共传播资源的使用权等,在某些方面,传媒的权利甚至超过了社会成员作为个人所能享有的权利,成为传播特权的拥有者。

传媒的这些权利,是建立在它们公共性和公益性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在传媒作为社会成员和公民实现自己的传播权和知晓权的场所、工具和手段而发挥作用的时候,它们才能享受这些特权;如果传媒活动仅仅是为了谋取私利,拒绝承担这些义务和责任,它们的自由权利也就失去了任何法理上的依据。因此,传媒应加强自律和行业规范。(3)媒介接近权

①媒介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这个新的权利概念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并在西方国家产生了普遍的社会影响。媒介接近权的核心内容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②媒介接近权的影响

a.“反论权”

即社会成员或群体在受到传媒攻击或歪曲性报道之际,有权要求传媒刊登或播出反驳声明,对此,美国联邦法院已有众多支持反论权的判例。

b.“意见广告”

为了争取受众的好感和信任,目前很多印刷媒介已经能够在不同程度上以收费形式接受读者要求刊登的意见广告。

c.多频道有线电视领域

一些国家基于媒介接近权原理,在发放有线电视系统经营许可证之际,规定了必须开设允许受众自主参与的“开放频道”的附加条件。

这些措施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在缓解社会矛盾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互联网的发展为实现受众的媒介接近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网络上的个人网站、个人博客的社会影响力是有限的,争取对大众传媒的接近权,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论述题

1.论述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答: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络以其独有的特性已经延伸与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角落,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获益匪浅,与此同时人们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其中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也深受其影响。

社会化,是指将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和扮演社会的角色。网络对青少年的性格、心理、社会生活、思维方式、人际关系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网络在丰富了青少年生活,提供正功能的同时,也对他们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使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掌握技能规范、文化传承、价值观的确立、社会互动、人格塑造、角色扮演等面临困境。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体现在积极和和消极两个大的方面。(1)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正面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丰富了青少年的日常学习生活,帮助青少年了解社会,更易于社会化。

a.网络社会是信息化和普遍交往的社会,通过网络,青少年能方便快捷地了解各种现代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传统,最先进的科技知识,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接触多元文化所组成的多元世界,丰富的信息,从而有利于青少年视野的开阔。

b.因此,正确的引导青少年通过网络去认识,和了解社会上的各种多元化信息,将对青少年的健康社会化有着莫大的正面作用。

②满足了青少年交流,沟通和理解的需要,使青少年思维和创造力得到发展。

a.网络上的信息极其丰富,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青少年在这种浩如烟海的信息面前,不再看重“博闻强记”,计算机和网络就是他们的记忆。他们面临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获取已知,而是以高度的想象力去创造和运用新知识。

b.网络的开放性和方便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有助于青少年开阔视野、促进学业;有助于青少年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有助于开发青少年的潜力。网络使青少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无论是在创新观念、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内容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的智力得到了升华。

③形塑了青少年的多元化生存,使青少年有实践更多社会角色的机会。

互联网在总体上是松散的,人际交往具有的双向性、互动性等特征,打破了现实人际交往的特征,单一的交往主体开始变为多元交往主体。网络的虚拟性缩短了青少年亲自探索的时间,并减少了不必要的挫折和痛苦,消除了不被社会接纳和承认的焦虑和恐惧,使他们更有信心的步入现实社会。

④满足了青少年对平等的需求,加快了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进程。

a.网络空间能将青少年从工业社会功利性的生活与交往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一种更加自主、更富人性光辉的数字化生存模式。在网络社会,青少年与其他网民之问,是一种高度民主与平等的关系,人人都是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为一体,没有种族偏见,没有性别歧视和贵贱之分。

b.在通过网络与社会进行政治互动过程中,青少年扩大了政治知识,深化了政治认知,提高了政治技能、政治觉悟,不断的提高主动参与政治的自觉性,不断地由自然人向政治人过渡,顺利实现政治社会化。(2)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面影响

①网络信息纷杂,容易影响青少年正确的态度和弱化道德意识。

网络的自由性和随意性及多元化特点,使它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导致信息污染,对青少年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危害很大。互联网络中各种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的思想文化泛滥,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旺盛时期,生理和心理都尚未成熟,是非判别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还不足以抵御这些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良信息“污染”的对象。

②无节制的上网,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的健康。

互联网络的超大信息容量和格式化思维模式不利于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育。面对互联网络的信息过度泛滥,青少年由于缺乏理性思考,难以选择对自己学习和成长有用的信息,不知道学习什么,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过分地依赖于网络,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差,出现厌学现象等。

③虚拟世界弱化青少年的政治实践,冲击青少年对主导政治文化的认同。

a.青少年在网络交往行为中形成的政治信念往往带有某种理想主义色彩,同时在现阶段网络政治参与同现实政治制度并没有实现良好的对接,这会导致青少年的网络政治参与效能感降低,对政治参与往往采取一种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

b.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容易导致信息垄断,出现一种网络文化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倾向,冲击着青少年对主导政治文化的认同。

④网络虚拟性引发青少年的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

a.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交往的对象、身份都不确定,这就减弱了青少年的社会角色的获得能力;网络交往的虚拟性、自由性,很容易导致人们行为的普遍失范,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甚至导致青少年社会化的失败。

b.在虚拟的网络里达到想要的目的,使青少年的思想产生依赖感和虚拟的真实感,从而很容易带来思想上的模糊化,导致人格上的虚拟化。(3)网络的发展对青少年而言是把双刃剑,它既为青少年的社会化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挑战。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从中受益,但是也要看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弊端和负面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各种潜存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因此,要积极采取对策,防患于未然,在充分利用网络的同时,也要积极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避免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为青少年社会化提供良好的环境。积极地制定出可行的对策,发挥其正功能,抑制和减少其负面功能的出现,以帮助青少年顺利实现社会化。

2.20年前,施拉姆来到中国推广传播学,请论述中国传播学的发展及你的看法。

答:(1)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①1978年是我国传播学研究开端的一年。传播学教育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始在中国大陆高校中出现。我国新闻学者开始以西方传播学为研究对象并陆续发表了介绍西方传播学的研究成果。

②1978年,日本和美国重要的传播学者相继访问中国大陆,介绍西方传播学的概念、理论与方法。1978年是传播学正式进入中国的标志性年代,1982年则代表中国传播学走上学术化研究道路的元年。这一年在传播研究领域内出现了构成传播学研究的重要事件。

③20世纪最后10年中,传播学在中国的研究与发展方向日益明确,即权力与主流研究几乎达成共识并提出要建立传播学中国化或本土化研究的明确方向等。中共中央中宣传部提出了要形成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大众传播学。

在此期间,传播学本土化的研究主要以受众效果与舆论调查、城乡与人的现代化、公关培训等为主体而进行等。

④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传播学学术研究活动十分活跃。教育部批准三个新闻传播研究重点基地。两个重要的传播学会成立,各种国际国内的传播学会议,大量的出版传播学教材与译作问世等都是传播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⑤传播研究不仅在学科内部获得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力也正日益增强。传播学的一些关键概念与术语已经在传播学发展近30年中,不断地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和日常生活之中,为社会所认可和使用,甚至也成为国家政治、法治和社会生活选择表述的话语,获得包括个人、政府、组织的使用。如今人们对诸如“传播”、“沟通”、“交流”、“传媒”、“大众传播媒介”等词语耳熟能详。(2)中国传播学的现状

①中国传播学研究的路径

20多年来,中国传播学日益发展壮大。研究的主要路径包括以下两个:

a.以传统的视角展开的本土化研究。

1986年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本土化的问题,希望开展自己独特的研究。因此,有一种研究取向是“回到过去”,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中发掘传播学的观点。这种研究取向,确有必要,也很有特色,但是过于零碎,难以抽象成完整的理论。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内容已过时。

b.借鉴世界前沿的传播学理论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努力摸索本土传播学研究的特色,可谓“拿来主义”的取向。

自上个世纪末以来,这种“拿来主义”的研究取向越来越明晰,诸如“议程设置功能”、“知识沟”、“涵化”等前沿理论的实证研究在中国逐步展开了,随之,中国传播学界在这方面的特色也就日渐显现了。

②中国传播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a.我国传播学科的背景单一。

中国的传播学从一开始就被限定在新闻学的范畴里,大家关心和研究的面很窄,这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中国传播学者的视野,影响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这就造成了我国传播学界普遍存在的不足:学术视野不够开阔、方法训练不够全面(主要问题是不掌握、不熟悉定量研究方法)。

b.我国传播学者的外语能力总体不强。

中国早年的一批传播学者,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外语、特别是英语能力普遍较弱。这一缺陷,导致学者难以直接阅读、理解外文原版经典和前沿文献的内容,妨碍了传播学的研究。

c.我国传播学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不强。

学界尽管编写、发行了大量教材,用很多篇幅介绍了外国的各种传播学理论和方法,却很少展开自己的研究,理论对实际的影响大打折扣。(3)中国传播学的未来

①近几年来,中国传播学界的发展势头很好,在前辈的带领下,一批青年学者在迅速成长。从总体趋势看,可概括为这样四个特点:

a.研究取向的理论化。

b.研究题材的多样化。

从研究的题材看,主要集中于这样一些领域:媒介经济、网络传播、媒介体制、传播法律与伦理、国际传播、舆论监督、受众与传播效果等。这些“热点”课题,都与当前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体现了学界对实际问题的积极回应。

c.研究方法的规范化。

从最初的很不规范到目前的有所规范,当然还很不够。

d.研究视野的全球化、国际化。

尽管还只是一种起步状态,但学者们确已普遍意识到,自身的研究不能游离于全球化之外,而需要与更多的各国学者交流、对话。

②传播学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尽管传播学科的建立还处在发展时期,传播研究面对许多新的领域,但是随着传播正在成为人类生活的中心,以及处于变动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更加需要对可能影响社会构成与传播现象的认识,传播学科在中国的发展是大有希望的。

3.请用媒介效果理论说明我国的媒介资源占有情况,并阐述你的看法。

答:(1)主要的媒介效果理论

①子弹论“子弹论”或“皮下注射”是对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观念的概括。其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这种观点现在基本已被人们摒弃。

②有限效果论

从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开始进入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的重要特点是,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的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这个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有三个,一是“传播流”研究,二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三是“使用与满足”研究。“有限效果论”是基于一系列实证研究成果而概括出的理论观点,它认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效果是有限的、间接的和有选择性的,往往受到媒介自身、各种中介因素以及受传者个人因素的多种制约。

③适度效果论及强大效果论

在对“有限效果”理论批评和反思的基础上,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批新的传播效果模式和假说,包括“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沉默的螺旋”假说、“培养分析”、“知沟”理论、“编码与释码”分析等。(2)媒介效果理论与我国的媒介资源占有情况

媒介资源占有情况是一种宏观层面上的状况。同样关注宏观层面的媒介效果理论是上述第三种——适度效果论及强大效果论,如议程设置理论、知沟理论、培养分析等。所以,此处主要从这几种理论来说明我国媒介资源的占有情况。

①根据议程设置理论,媒介虽然在告诉受众如何思考方面效果不明显,但在告诉受众思考什么方面却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大众媒介能为大众设置议程。鉴于大众媒介的这种强大作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媒介的作用,紧紧掌握着对报刊、广播电视等的所有权。通过这种方式,国家能够方便地对媒介议程进行管理,进行内容的管控。同样,培养理论也暗示了媒介对于大众的影响力。

中国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媒体所有制制度。党和国家占用了主流媒体,包括时政类媒体和大型通讯社。门户网站和新闻发布机构没有采访权。这导致新闻的发布形成了政府垄断局面。公民新闻得不到发展。人民自由得不到伸张,新闻信息传播的方式停留在政策宣传的层面,难以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

都市类型的报纸和媒体进行转企改制。各大城市的报业媒体进行全方位的报业组团,形成大型的传媒集团。这些传媒集团的媒介资源的使用权在各大传媒公司。但是其新闻活动的范围的规范仍然受到政府和上级部门的管理和约束。媒介市场没有真正地向商家和市民开放。良好的社会发声和民间互动仍然受到限制。网络言论的不自由,难以达到迅速、及时、全面的舆论扩散和信息交流。

②培养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介所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传播内容通常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这种影响不是短暂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培养”的过程。

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共识”方面起什么样的作用如下:

第一,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在此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同的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协调。

第二,大众传媒在形成现代社会的“共识”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尤其是电视。

第三,由于倾向性等因素,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存在距离,而受众往往无法分辨。这种“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其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第四,大众传媒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通过“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等形式传达给受众,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大众传媒的“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尤其发挥了强大的作用。

我国对电视媒体实行国有制,这是因为电视媒介在形成当代现实观和社会意识的“主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电视拥有最多的受众,每天的接触时间最长;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所必需的识字能力;电视把视听觉手段结合在一起,拥有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现代人从幼年时代就与电视生活在一起,很难把“电视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加以区别;电视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部分(包括儿童、低学历者以及贫困阶层)。电视的这些特点,使得它发挥着历史上其他媒介所未曾有过的巨大威力。人们在电视中看到的场景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场景有重合时,会大大提高“培养”的程度。

2012年中国传媒大学708传播学理论与历史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

中国传媒大学

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传播学理论与历史试题

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一、名字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刺激—反应理论

2.达拉斯·斯密塞

3.发展传播学

4.乔治·赫伯特·米德

5.双重行动模式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对传播学研究的主要贡献是什么?结合实际谈谈其理论的意义。

2.何谓健康传播?其基本内容有哪些?简述我国健康传播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90分)

1.什么是媒介专业主义?结合实际论述其形成历史及基本原则。

2.新媒介的发展为人类的传播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如何认识新媒介对人类传播活动和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尝试以Twitter、Facebook,微博为例,分析新媒体对人际交流等。

3.2011年年初,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制作了国家形象片在海外媒体对外播出,覆盖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新加坡、韩国、泰国、印尼等亚太国家。请运用传播学理论评述我国政府的国家形象建构策略。

参考答案:

中国传媒大学

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传播学理论与历史 试题

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一、名字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刺激—反应理论【分析】作为大众传播效果发展的第一个历史阶段,需要考生总结该理论对于大众传媒效果的主要认识及其实证支撑,《火星人入侵地球》和“潘恩基金研究会”的研究成为了该理论强有力的佐证。这是送分题。

答:刺激—反应理论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早期理论之一,认为大众媒介发出的信息能轻而易举让观众接受,这种理论被形象地称之为“枪弹理论”或“皮下注射理论”。 “刺激—反应”机制和媒介效果强大的信念是该理论形成的基础。早期的传播学者认为,受众在“刺激—反应理论”机制作用下任凭传播内容摆布,只要把价值、思想与信息直接“注射”到每个被动的、原子式的受众个体身上,便可产生一种直接的、不经任何中介环节的效果,因此,媒介效果的实现完全取决于媒介所传播的内容。大众媒介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媒介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

2.达拉斯·斯密塞【分析】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鼻祖,根植北美的传播学政治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除斯密塞以外,还需要掌握诺姆·乔姆斯基的宣传模式、文森特·莫斯可的传播商品化分析、赫伯特·席勒的媒介帝国主义思想、尼古拉斯·家汉姆的文化产业理论以及阿芒·马特拉的文化霸权理论。作为传播学批判学派的重要流派之一,需要考生能够熟练掌握代表学者及其代表性理论的主要观点与概念。由于达拉斯·斯密塞在传播学领域赫赫有名,其两个主要的观点也并不为大家陌生。所以,由该题必须提醒考生注重对批判学派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的重视。

答:达拉斯·斯密塞是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泰斗,提出了“受众商品论”和“免费午餐”的概念。斯密塞指出,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需求控制主要是通过大众广告来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卖主是大众媒介,买主是广告商;大众媒介的内容不是广播电视或者报纸媒介生产的真正商品,其本质是为了获得潜在的受众和保持其忠诚的注意力而使用的诱饵,类似于旧时的沙龙或鸡尾酒会上的“免费午餐”,其目的是为了吸引和保持受众观看节目、阅读报纸和杂志,并且培养一种对公开或隐含的广告信息做出有利反映的情绪。“受众商品论”解释了广播电视的广告时段和报纸版面空间具有价值的原因,揭示了大众传播媒介的真正产品是受众群体。

3.发展传播学【分析】作为考纲单列的九个前沿理论之一,发展传播学成为传播学学术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本题提醒考生需要加强对学科前沿理论来龙去脉的整理,发展传播学的背景、提出、观点和意义都是需要考生牢固掌握的。2010年考过,今年又重考了一次。

答:发展传播学是在冷战背景下诞生的,发展传播学研究的是国家发展与传播之间的关系问题,中心议题是:大众传媒在国家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发展传播学将大众传播视为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有力的工具,认为媒介能有效率地传播关于现代性的信息,并且有助于将民主政治制度、实践及市场经济,传送到经济落后的传统国家去,如第三世界国家。它的基本观点有:媒介必须把国家的发展目标(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追求国家文化和信息的自主;支持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丹尼尔·勒纳(Daniel Lerner)、施拉姆、罗杰斯等都强调了传播在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而大众媒介特别是广播被看作是加速行为和结构变革的重要手段。在它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若干理论流派,主要有三种模式:主导模式(或称现代化模式)、依赖模式(或称依赖性批判模式)以及交互模式(或称参与性模式)。

4.乔治·赫伯特·米德【分析】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传播学研究中的主要理论贡献是其“主我(I)与客我(Me)”及其“象征性互动理论”。对于芝加哥学派四大代表人物,包括库利(首属群体与镜中人)、帕克(社会距离、城市社会学)和杜威(实证哲学)等人物的考察,成为近年来我校命题反复出现的命题,需要考生加强注意。

答:乔治·赫伯特·米德是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他的主要成就是符号互动论和“主我与客我”理论。米德认为,人类传播通过符号及其意义的交流而发生,因此可以通过认识人们用于交流的符号及人们如何赋予这些符号以意义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和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5.双重行动模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