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正气说——演讲口才(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6 14:34:31

点击下载

作者:马克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少年正气说——演讲口才

少年正气说——演讲口才试读:

自序

如果说2008年我写作的《虎口夺单:狼性销售的实战秘籍》一书是出于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5年后出版的《舌行天下:上台演讲及当众讲话技巧与方法》一书是出于归属需求和尊重需求,那么2018年开写、2019年出版的《少年正气说——演讲口才》一书则是出于自我实现需求,更准确地说,是为了一群志同道合者的自我实现。

40余年的改革开放,“放”进了很多好的东西,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东西。心随物转,迷失方向、追不到物的人,大多不幸福;追到物的人,也很少有幸福的。

人们到底是怎么了?如果是心迷失了,那就去把心找回来。孟子说,“求其放心而已矣”,把那颗放逐在外的心找回来,放到肚子里,摆正位置,整个人就能呈现出浩然正气的生命状态。

所以,本书中我花了一半的篇幅讲正气。在写作过程中,我的思维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我还是一个孩子——延续到2019年,我对孩子教育问题的思考,也跨越了三四十年的时空维度。这三四十年,很多东西变了——每个家庭的孩子变少了,变娇了,变累了,变聪明了。有人抨击棍棒教育的缺点,有人反思赏识教育的缺点,有人思考西方平等沟通模式与中国等级沟通模式之间的冲突。

是的,时代变化了,一切都在变化,但不变的是什么呢?父母希望将孩子培养成什么类型的人、孩子愿意变成什么样的人,并无一模一样的标准,世界本来就是多姿多彩的。不过虽然千人千脸,万人万面,但我相信,人心之正,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需要发扬光大的。

写作本书时,我一直问自己初心何在?书中所有的文字,就像我在和朋友聊天,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聊孩子的教育话题、人格成长话题,聊如何提升演讲能力。在书的第三部分(下篇)中,我谈了一些沟通、谈判、领导力方面的话题,这些技能也属于“说”的范畴。如果说40岁的我已经小有收获,我深知它们和这些能力是分不开的,所以我想把这些令我受益的人生感悟写出来与读者分享。除此之外,我要求自己不刻意去写一些“讨好”读者的话,也不为凑篇幅去写一些正确的废话。由于书中部分文字要表达的思想在理解上可能会有些难度,我也尽量写得雅俗共赏,但这里面没有任何迎合的意思。我希望这是一本读者看完后不会扔掉的书,一本可以被保留的书。若真如此,那将是我的荣幸。

值得说明的是,本书初稿得到了蓝狮子图书策划编辑姜井勇老师的首肯,他给我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我们在讨论这本书的名人推荐时,一度为邀请哪些名人、哪些名人推荐可能会增加本书的“分量”煞费苦心。一天,姜老师忽然说,咱要么随缘如何?当时我正在去北京的高铁上,“随缘”这两个字给我的震撼是巨大的。《大学》中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想,有些名人连书都没认真读过就推荐,这其中还有“先后”吗?还有道吗?还有正气吗?那一刻,我决定取消所有我不认识的名人推荐,回归初心,回归正气,回归光明,回归清澈。

我还要感谢本书责编江存雨老师,她严谨的审稿风格让我心生敬佩。甚至一句引文她都要找到出处,这让我有点惭愧和尴尬。但我知道,正是这样的精神才能使本书更规范、更隽永,也更值得被阅读和保留。

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对我或正确或错误的教育,都给了我很多思考,并形成了我的思想;我也要感谢我的孩子,我对他们或正确或错误的教育,让我反思;我还要感谢云南、宁夏、贵州等地的贫困学子们,在前后5年的慈善公益历程中,我数次走进他们的世界。我们捐赠了六七千个贫困孩子,与其说是我们点亮了他们,不如说是他们点亮了我们。从他们的身上,我感悟了很多。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兄弟姐妹和学生们,他们都是功成名就的企业主和企业家,我们以师生的身份在课堂上相识、相知、相守。他们出钱出力,甚至有人多次跟随我走进深山和沙漠,共同筑就我们的愿景。

正是所有帮助过我、教育过我的人,抑或我帮助过、我教育过的人,以及那些责难、蔑视过我的人,共同构成了我的世界。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一本书,我把这本书写出来,并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少年正气说——演讲口才。我希望你能读到它、读懂它、思考它、批评它,然后观照自己,做一个更正气的少年,做一对更正气的父母,做一个更正气的好人。马克2019年3月15日苏州

谈到少年,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都不吝赞美之词。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道:“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王维在《陇头吟》中写道:“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翩翩美少年,翩翩少年美,美在何处?美在真,美在善。缺少真与善的皮肉只能叫漂亮,不能称之为美。。第一章 志第一节 志存高远

大约在八九岁的时候,我爱玩,不爱读书,父母常常会对我说一句话:“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这句话把我耳朵都磨起茧了,让幼小的我记忆深刻。

十七八岁读高中,做语文试卷的时候,有个填空题,令我印象深刻:“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句话从此走进我的世界,并深深地滋养了我的“志”。

大概是35岁那一年,有一次,我在河南济源和一个喜欢舞文弄墨的50多岁的诗歌爱好者吃饭,席间畅聊,他说到李鸿章从家乡合肥到京城闯天下时写的一首诗:“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1]楼。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欲封侯。”他动情地背诵着,我仿佛看到这位50多岁将要退休的政府干部心中未曾熄灭的少年志向。我在想,是什么让这位50多岁的男人磨掉了曾经的少年志呢?我也联想到毛泽东离开家乡时写的那首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我还想到了周恩来在南开中学读书时说的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似乎对立志方面的故事很感兴趣,或许四十不惑的我依然还怀有少年志向吧。朋友们开玩笑地说,我身上有一股傻劲。我知道,他们不是在笑话我,而是在赞美我、羡慕我,我也很喜欢在这个年纪还有这样的生命状态。

谈到高远的志向,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高大的偶像,有的是科学家钱学森,有的是企业家任正非;若论志向的至高至远,则非古圣先贤莫属。邹聚所先生曾说:“若不是必为圣人之志,亦不是立志。”可见,古人对志向的定义多么严苛。

很遗憾,如今的人们一谈到志向,满嘴都是名利,我们常常听到爷爷奶奶们对孙子孙女说“好好读书,长大当官做老板,赚钱给爷爷奶奶买好吃的”,少年们就在这样的教化中一天天长大。

父母们宁愿把孩子送去补习数学英语,也不让孩子学圣贤文化,甚至有的父母说:“圣贤能当饭吃吗?学圣贤能考上大学吗?成为圣贤太难了,我的孩子只是普通的孩子。”我完全能理解父母的想法,但我真的很怀疑,这样的思维,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吗?

我在想,就算把孩子培养成考试机器,考上了清华北大,哈佛麻省理工,又能怎样呢?最多是一个会赚钱的所谓社会精英吧。或许他们如父母之愿,成了金融达人,拿着高薪干着体面的工作。他们坐在光明、豪华的办公室里,用其独步武林的专业,在合法的前提下观察着股票、操控着股票,然后赚取大量的金钱,殊不知,远在千里之外的股民们,正由于他们的体面工作与合法操作而倾家荡产。所以,没有根的树,越茁壮越危险。

我们再想想,成为圣贤真的太难了吗?你的孩子真的只是普通的孩子吗?未必吧。准确地说,是你认为成为圣贤太难了;准确地说,是你认为你的孩子只是普通的孩子;准确地说,是你将你的孩子当普通的孩子来培养:这才是中国教育的大问题。

明朝大儒王阳明先生在龙场悟道时就明确指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当然,我相信大人们看到这句话,要么麻木而过,要么一笑而过。但我希望少年们能相信这句话,相信自己和孔子孟子的本性是一样的,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性。若真如此,中国的教育就更有希望,中国的未来就更美好了。

以我自己为例,来说说我对人生的体悟。我的职业生涯从营销学和管理学开始一并得到发展,通过20年的工作和打拼,在营销学和管理学的武装下,我在职场上也算如鱼得水,我和我的家庭也因此过上了还算不错的物质生活。但随之而来的是,我找不到人生的方向:难道我的人生整天就是吃喝玩乐吗?有段时间,我过得很麻木,甚至很惶恐,我觉察到自己就像落叶一样,随风飘荡。我到底怎么了?

我在思考,怎样活着才是最幸福的?我不断寻找幸福的答案,我相信很多40岁左右的父母都会有同感。我越来越清楚,优越的吃喝玩乐条件并不能给我带来心灵的满足;优美的音乐、远方的山水,也只是给我带来短暂的喜悦,但那不是生命之乐——幸福。

我开始审视我的生命。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先生的“需求层次理论”,很好地给我指明了方向——我早已越过了生理需求;我的吃穿住用行也比较安全,我甚至还拥有一些国际奢侈品牌;我是一名老师,也很受人尊重,但这一切都不能让我幸福;我要“自我实现”(这就是亚伯拉罕·马斯洛先生所说的人生之最高追求,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谓的“超我”——超越本我和自我、抵达生命的最高境界)。于是引出了这篇文章的标题——志存高远。

到这里,你或许明白了梁启超、毛泽东和周恩来这些伟大人物之所以伟大的原因了——他们都志存高远。

亚伯拉罕·马斯洛为我指明了生命的方向,但让我笃信又幸福地走上这条“自我实现,超越本我和自我”之光明大道的却是我们的老祖宗: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曾子、子思和孟子;宋朝的范仲淹、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朱熹和陆九渊;明清时期的陈白沙、王阳明、顾炎武和曾国藩;甚至梁启超、梁漱溟先生都曾给过我巨大的力量。当然,除了这些儒家思想之外,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也给过我很多智慧。

我如饥似渴地翻阅着以上先贤的智慧,发现他们无不用巨大的篇幅讲立志,我摘抄一些供朋友们参考,希望能点燃有缘的朋友,更希望能点燃清澈的少年。《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不正是孔子所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另一种表达吗?

阳明先生所说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正是孔子所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吗?

顾炎武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正是对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解释吗?

孟子说的“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不正是给今天爱玩游戏的少年们开了一副解药吗?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孩子们未立乎其大,就被小者(游戏)所夺,所以,我对孟子的话稍加备注,送给为孩子玩游戏而伤透脑筋的父母们:“先立乎其大者(高远志向),则其小者(游戏)不能夺也。”

程颐说:“言学便以道为志,言人便以圣为志。”他的学生谢良佐说:“人先须立志,立志则有根本。譬如树木,须先有个根本,然后培养能成合抱之木。”这是何等的一脉相传啊。

儒家集大成者朱熹说:“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只如而今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作贵人而不要作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他的辩友陆象山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象山还说:“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2]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这是何等高远的生命气象啊。

陈白沙先生写过著名的《禽兽说》,更是痛彻心扉:“人具七尺之躯,除了此心此理,便无可贵。浑是一包浓血裹一大块骨头。饥能食,渴能饮,能着衣服,能行淫欲。贫贱而思富贵,富贵而贪权势,忿而争,忧而悲,穷则滥,乐则淫。凡百所为,一信气血,老死而后已,则命之曰‘禽兽’可也。”这让我想到了臧克家先生的那句名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陈白沙先生和臧克家先生都用各自的文字解释了中国的一个成语——行尸走肉。

谈到立志,绝对绕不开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先生——王阳明,他对学生提出了著名的四事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本书第三章“习”的三节标题就是依此而展开的。

此外,阳明先生还说出了很多让我茅塞顿开、使我常常涵养于其中的立志名言,我摘抄如下,供有缘的读者朋友们反复诵读。“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可惜的是,今人大多志于富贵,只要能赚钱,无所不用其极。“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生命的关键就是立志。“自古及今,有志而无成者则有之,未有无志而能有成者也。”“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很多孩子学习不认真却爱管闲事,就像我的父亲在我小时候常批评我的那句话“一会捉蜻蜓,一会捉蝴蝶”,如今想想,皆是未立志向所致啊。“志不立,则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

梁启超先生平生最敬佩的人就是曾国藩,他尤其敬佩曾国藩那句立志名言:“不为圣贤,便为禽兽。”我想,梁先生早已心向圣贤,如果没有高远的圣贤之志,又怎能写出《少年中国说》这样的旷世鸿文呢?

今天的很多人谈到立志一般都会想到立志赚钱,立志把事业做好,这无可厚非,在如今的市场环境里,这是应该被鼓励的,但人们往往忽略了人生的根本——生命。

与生命相比,赚钱做事业、享受生活都是枝叶;生命是根,志存高远就是从生命层面来说的。生命之根不牢固,生活和事业的枝叶能长久茂盛吗?所以,我认为人应该要立三个志向:第一,立生命之志,做一个干净的人(即,做一个有人格的人),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做一个志向高远的人;第二,立生活之志,组建一个和谐的家,家不仅仅是房子,不仅仅是摆放电器和吃喝住用行的场所,家要和谐,家和万事兴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任何时候,都请不要怀疑;第三,立事业之志,作为老板,要立志让员工在公司更有成就感,让客户从产品和服务中受益,让公司更强大,让股东得到更好的回报,甚至要想方设法让行业更健康地发展下去。

上面所说的三个志向都是人生之根——生命之志是主根,生活之志和事业之志是副根,有主根的人必定有两个副根。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只有一株副根,或拼命赚钱做事业而不顾家庭,或安于平淡过日子而懈怠工作,这都是不平衡的人生。事实上,不立主根的人很少能将此二者平衡起来。所以,我才如此强调志存高远——以生命之志统御生活之志和事业之志;放眼望去,没有生命之志的人,其生活之志只是“盲目地购买”,其事业之志只是“茫然地赚钱”。

人的世界由精神和物质构成,立生命之志就是立精神,立生活之志和工作之志就是立物质。物质未必决定精神:为富不仁者,有之;不受嗟来之食者,有之。精神必然决定物质: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没有生命之志的人,看书也只是增加一些吹牛的台词罢了。没有生命之志的人,旅游也只是拍了一些相片,发了一些朋友圈,增加一些可以用来炫耀的图片和视频而已:我在纽约、东京、伦敦、巴黎……我很高大上……

唯有立志存高远的生命之志,才不枉此生,且无关乎世俗标准的成功与失败。

前面谈到了让孩子志向高远的方法就是亲近圣贤,读圣贤书。很多家长自然想到了国学,但如今市面上很多所谓的国学老师都可谓道貌岸然、形式主义:要么穿个汉服道袍之类,要么挂个佛珠手链之类;他们大多从《弟子规》《三字经》之类的国学课本入手,把古文翻译给孩子们听,充当着活百度和复读机的角色。事实上,这些教学方法都是枝叶教学法,很难触及根本。更让人气愤的是,国学在今天的很多课堂中,已然成为赚钱的机器和吹牛的凭借,三尺讲台上的老师和教授们,又有多少人“志于道”呢?

就像栽树一样,栽树先挖坑,挖坑为培根,培养孩子不也正是这个道理吗?我不主张孩子从小就钻进国学的枯燥文字中,更不主张摇头晃脑地读经,但我主张用国学立根,立生命气象,立高远志向。当孩子立此根本之后,就要鼓励孩子博览群书,古今中外的地理、历史、科学、文学等等,无所不读,让枝叶长到九天之外。“根本”就是孩子的GPS(全球定位系统)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有了“根本”,孩子就不会误入歧途,有“根本”的孩子就算打游戏、看电视,也不会差;没“根本”的孩子就算成绩优秀,听话乖巧,也是平庸之辈。

谈到圣贤书,《大学》是我首推之文,此文最能开阔孩子的生命气象,能帮助孩子立下高远的志向。尤其是其开篇的215个字,我摘录在此,希望有正气的少年们常读常新。相信某一天你会茅塞顿开,那种生命的喜悦将是无与伦比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我的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就会背这段文字,虽然不懂,但我们可以交流。有次喊他吃饭的时候,他正欲罢不能地看动画片,我就和他说这段文字里的一句话“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然后再问他“看电视和吃饭哪个先哪个后”,孩子自知理亏,更能明白我的意思,很快就关电视,沟通起来很愉快。

如果要再推荐一本圣贤经典,那当然是《论语》。《论语》永远是那么通俗易懂,亲切亲民,小学生能读得不亦乐乎;《论语》又永远是那么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博士生也读得扑朔迷离。

下面我将《论语》《孟子》中关于“志”的文字摘抄如下,供有[3]缘的正气少年和父母们反复诵读,期待某日能立其大本。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孟子曰:“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孟子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曰:“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孟子曰:“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孟子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所以,要改掉抱怨的脾气和恶习,其根本之道在于志存高远。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哪有时间关注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呢?相反,如果一个人每天都关注那些鸡毛蒜皮的事,又怎能志存高远呢?同样,欲练就光明的人格,也非要志存高远不可。光明者,篡位亦是光明;阴暗者,学道亦是阴暗。第二节 君子不器“君子不器”是《论语》中的一个观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君子在能力上应该是多才多艺的;其二,君子在态度上应该是不僵化的。本节我先详细阐述君子不器之“不僵化”。

总的来说,无知、自我、目标、麻木是致人僵化的四个原因,分别阐述如下。

第一,无知导致僵化。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总是说我当年怎样怎样,又说爷爷当年是怎样教育我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到现在爷爷还可以打我。这就是无知导致的僵化,也是转型期中国教育的矛盾之所在。

很多人将《弟子规》《三字经》奉为经典,这当然是两本好书,但里面的很多具体做法也要辩证地看待,毕竟现代社会与古代差别太大,孝悌的形式也在变化,否则就是抱残守缺。就算学习儒家最基础的经典《论语》时,也要理解其中的历史情境,否则就是刻舟求剑。比方说,《论语》中有“父母在,不远游”的教导,为何有此一说?当时交通和通信方式都很落后,儿子要是远行,父母生病时就没人服侍。而现在,电话、微信、高铁、飞机都能实现“千里江陵一日还”,所以“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其形式是可以变化的,但其本质——孝——是永远不变的。

所以,在学习国学经典时,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本质,否则就容易做出僵化的蠢事。这种由无知导致的僵化,最终还会形成自我固执的人格特质与思想。所以说,世界上最坚硬的是钻石,比钻石更坚硬的是僵化的思想。

第二,自我导致僵化。自我无处不在,如影随形,人们每天都无数次地说“我怎样怎样……我要你怎样怎样……我希望怎样怎样……”,这就是“自我”这个“小我”在作怪,所以,自我者必固执,固执者必僵化。或许也只有孔子才能做到不自我、不固执、不僵化吧,正如《论语》所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第三,目标导致僵化。目标的概念是西方人提出的,它是近代管理学的重要概念,目标管理极大地推动了物质文明的发展,也让横流的物欲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普通人都有懒惰懈怠的一面,所以,必须要用目标加以绑定和控制,但绑着绑着人就僵化了。以商业为例,人们动辄要把企业做到十亿百亿或上市,却忘了做企业的初心——让人类因为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更健康、更有尊严、更幸福。以读书为例,人们动辄以考名校读博士为目标,却忘了学习的初心——完善人格、丰富能力、奉献社会,也就是儒家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说,眼里只有目标却忘掉初心的人,就是僵化的人。

第四,麻木导致僵化。麻木者定不仁,不仁者定麻木,麻木的肉就好比是一块死肉,麻木的人就好比是死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在这里,我要对父母们说,要想破除麻木的心,请向你的孩子学习,孩子的心往往是玲珑剔透的,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他们有着一颗活泼的、清澈的、生机勃勃的心。但很遗憾,父母以爱的名义将这颗美好的心湮灭了。所以,对父母而言,如果你有智慧,请照亮你的孩子,照亮孩子的心;如果你没有智慧,请保护你的孩子,让他的心不被污染。第二章 学第一节 博之以文

少年的天职就是玩和学。就学来说,我认同子夏的观点——“博学而笃志”,这句话可以做两重理解:其一,博学之后才知道志向;其二,有了志向后才会博学。无论怎样理解,博学与笃志都是分不开的。我的观点是先培根,也就是先“志存高远”,再“博之以文”;否则,就算读破万卷书,也只是个活百度和四角书橱,除了说几句别人听不懂的话来找点存在感,我看不出其生命有什么意义。

所以,我提倡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文化巩固孩子的根本;有了根本,就像树有了根,风筝有了线,这样即便孩子出国留学,也自然懂得落叶归根。但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努力赚钱把孩子送到国外,却造就了两种局面:第一,成功地培养了一个异国他乡的二三等公民;第二,成功地让自己和孩子天各一方。虽说当今是全球化时代,但这样的现象真的正常吗?答案值得深思。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但不知道这句话是专门针对有根之人而言的;对无根之人,无所谓有益与无益。

我不知道我的孩子未来是否能成为所谓的成功人物,我也没有挖空心思要送他们去什么顶级学校学习,我只希望他们能健康地成长,有根地成长,正气地成长。我常对孩子说:“爸爸希望你勤阅读、弹钢琴、习绘画、练毛笔字、学唱歌、多运动等等。如果你实在不喜欢,我都能理解,甚至能接受你的大多数不喜欢。但有两个选项,我是不和你谈判的:一是阅读,二是运动。前者增强你的思想,后者强壮你的身体。如果再缩小范围,二选一,我建议你选择阅读。”

从中可见我对阅读的重视,而阅读就是博之以文。我先让孩子用儒家培根固本,再鼓励他们疯狂阅读,是书都看,甚至是野蛮生长。有根,不怕,有根,才能谈“博之以文”,怎么博都无所谓;无根,再博也无所谓。《论语》中有几句与“学”有关的语录,我分享如下,请读者朋友们反复诵读。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第二节 约之以礼

人与人之间要以礼相待,这个“礼”绝不是所谓的商务礼仪套路,而是发自真心的对人的尊重,对其视听言动的尊重、时间上的尊重、习惯上的尊重、信仰上的尊重(包括无信仰的尊重)、生活习惯上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对人格的尊重。它涉及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论语》称“不知礼,无以立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中国的孝悌文化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臣之间讲“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夫妻之间讲“相敬如宾”。但是,在西风东进的今天,在媒体呼吁西方的自由和平等的当下,中国的孩子们已经被他们呼吁得没大没小、无法无天,甚至爬到父母、爷爷奶奶的头上去了。

我认为,男人本应像山,女人本应似水。可如今,男人在嗲声嗲气明星的影响下,早已缺乏山的阳刚;女人很多情况下似乎也早已缺乏水的灵秀;孩子们变得男不男女不女,阴不阴阳不阳,成何“礼”统。更可怕的是,过去的男耕女织被彻底打破后,男女都变得更强势,遇到矛盾时,夫妻双方互不相让;夫妻双方都要证明自己的价值,于是,各自投入所谓的事业,家庭成了旅馆,孩子成了路人,保姆比父母还亲;家庭问题层出不穷,离婚更是家常便饭。殊不知,这都是礼的缺失所致啊。

活着,就有问题;有问题,就要解决。解决问题从我做起,我是一切的根源:家庭的问题,公司的问题,都是我的问题。解决方案是从“礼”做起,对员工、爱人、孩子、父母、兄弟和朋友,都要做到发乎真心地“以礼相待,以和为贵”。“礼”是文明的另一种表述,中国的物质文明高速发展,而精神文明却相对滞后,我忧心忡忡地写下下面的文字,希望能唤醒正气少年和父母们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来对抗如下的“无礼”。

我站在红绿灯口,看到前方一个60岁左右的农民模样的老人横穿马路,混迹在车流中,我叹息道:“哎,他或许是文盲吧,或许真的不知道‘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等到下一代或许就会好一些。”还没回过神,我的左边,一个、两个、三个……20多岁打扮时髦的年轻人“嗖嗖嗖”地闯着红灯,扬长而去……哎,真是“乌合之众”啊,真是“羊群效应”啊。一阵悲凉涌上心头。突然,我的右边,一对30岁模样的男女并排骑着电瓶车载着孩子,在聊天中视红灯如无物,估计他们是接孩子放学回家吧。我只能又是一声哀叹:“可怜又可恨的人啊,就算你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爱惜你的孩子吧!”

每当我看到任凭狗在路边随意拉大便的遛狗市民时,我都会想,遛狗不光遛,还要讲究公共卫生。

每当我看到那些麻木的市民将散发着腐臭味的垃圾放在自家门口(污染隔壁邻居)、楼道口(污染一层楼),致使整个环境臭气熏天时,我都会想,他们的心或许也是这样的味道吧。

随地吐痰、乱扔包装盒、乱丢烟蒂、大声喧哗、随意停车、涂鸦刻画、开车压线、随意变道、按着不必要的大喇叭、开着不必要的远光灯……这些都是邪气,我还能列出长长的邪气清单,在这个劣迹斑斑的邪气清单上,你又占据几个呢?

此刻,我问自己,正气之“礼”在何方呢?中国的文明从哪里拯救呢?能指望这些麻木的“大人”们有朝一日会自动苏醒吗?对此,我没有信心。

当然,怨天尤人也是邪气,采取行动才是正气。我决定从孩子抓起,虽然孩子们纯美的心灵已被“大人”们污染,但相对而言,改变起来还是有可能的。所以,我希望《少年正气说——演讲口才》能影响并激发孩子们心中的正气,让他们成为真正的正气少年,再通过他们去影响那些麻木又固执的“大人”们。这正是我写这本书的初心。《论语》《孟子》中有很多与“礼”有关的语录,我分享如下,请正气少年和父母们反复诵读。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孟子曰:“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孟子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孟子曰:“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诗》云:‘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第三章 习第一节 学而不厌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按照孔子的说法,他除了这三点就没啥值得说道了。这虽然是孔子的谦虚之说,但好学确实是孔子之所以伟大的最重要原因。孔子还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意思是:“只有十户人家居住的小地方,也一定会有忠心与诚信和我一样的人,只不过没有像我一样爱学习罢了。”他老人家还说过:“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意思是:“发愤学习得连吃饭都忘了,快乐高兴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如何做到学而不厌呢?第一,学自己擅长的;第二,学自己感兴趣的;第三,学有用的。找到自己擅长的和感兴趣的需要运气和智慧,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找到自己擅长的,不必抱怨,那就学点有用的吧,虽然这是功利性的学习,但也会日久生情。最幸福的学习是将擅长的、感兴趣的、有用的融为一体。

说到“学”,一定要说“习”,学和习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所以《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学了之后要时时温习和实践。“习”对中国青少年来说显得相当缺失,这既有社会环境的原因,也有学校教育的原因,更有家庭教育的原因。以玩玩具为例,我小时候,大约在1985年,也特别爱玩,所有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用泥巴做,再烘干,将钢筋用火烧红,再到冷水中淬炼,以增加其硬度,还要配合锤子和老虎钳等工具才能完成。现在想想,我当时哪里来的力气呢?因为资源缺乏,一个玩具我会玩很久,也很爱惜;而在物资极大丰富的今天,孩子们的玩具太多了,对玩具既缺乏感情(见异思迁、喜新厌旧),更缺乏爱心(随便乱扔、乱摔,弄得家里全是玩具),有些家长还会将孩子送到儿童玩具培训机构学习,以增强其动手能力。几天后,孩子们兴奋地带着自己的“作品”回家,但这些所谓的“作品”大多数都是模块的粘合,基本上是自欺欺人。虽然“作品”的复杂程度比我们小时候的要多得多,但其动手的部分——“习”的部分,并不多,都是模块的粘合。

如果说上面的文字是写给少年们的,那么下面的这段文字,我希望写给家长们看看。中国有句古话叫“活到老,学到老”,今天似乎要在这句话后面再加一句“只有学到老,才能活到老”。但如今的家长们,无论是否大学毕业,又有几人坚持学习呢?最多看看手机信息获取知识吧。我并不认为每天看手机信息和新闻是真正的学习,那只是一种打发时间的消遣行为。因为,如果不看手机,他们就不知道如何把众多的碎片时间消磨掉;看手机、打游戏是众多父母们在空闲时的存在方式,哀哉!这样的父母又怎能做孩子的导师呢?

西方人也倡导终身学习,犹太人平均每年读几十本书,中国人则是寥寥数本,这就是差距;事实上,通过看一个人读什么书,就知道他的层次。职场中有一个说法:个体户爱看报纸,小老板爱看营销方面的书,中老板爱看管理和用人方面的书,大老板爱看哲学方面的书。《论语》中有很多与“学”有关的语录,我分享如下,请正气少年和父母们反复诵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以上穿越两三千年的文字大概告诉我们如下道理:

第一,学、思、习是相辅相成的。

第二,能学到不乱发脾气,不重犯错误,才是真正的好学。

第三,对于爱学习的人来说,《周易》是人生中一座必须要攀登的高峰,学好《周易》,人生就不会犯大错了。《周易》开篇的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基本上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人格特质和民族精神,一直支撑着中国的上下五千年。

第四,十年寒窗真不易,在如今这个快餐式学习的时代,还有谁能潜心学三年呢?

第五,学习最重要的是为内在而学,而不是为外在而学;学好内在,外在自然会学好。

第六,生而知之的人毕竟很少,每个人都是通过学习来获得知识,孔子也不例外。但学习一定要有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过学习不一定要有固定的老师,正所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第七,好学者,六德变六福,否则六德变六害。

第八,对每天的所学要复习,对每月的所学要总结,是为成功的学习之道。第二节 改过责善

改过责善是明朝大儒王阳明先生“四事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里的重要内容,立志就是前文所说的“志存高远”,勤学就是前文所说的“学而不厌”。本节我们来探讨改过与责善的话题。

先谈改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要改过,首先得要知过——知善知恶,知是知非。阳明先生说“知善知恶是良知”,但今人的良知已被物欲蒙蔽了,所以,知“是非善恶”对于今人来说非常难。事实上,人们总是自我又固执地认贼作父,悲哀啊!

如今网上流传着很多似是而非的段子和金句,真是害死人。就拿孩子的学习来说,有句话叫“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就是一句似是而非的话。就才艺和功利方面来说,这句话或许有点道理,但在生命层面则完全站不住脚。佛家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念悟,则生命光明;一念迷,则生命阴暗。孔子也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可见在生命层面,无所谓输在起跑线上一说。

即便在才艺和功利方面,我认为孩子能否获得成功也由很多因素(先天的素质、祖上的积累、个人的运气、后天的学习等等)决定,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人生的成败,而非一股脑地把孩子按在起跑线上,加油,加油,加油……

知过之后,就要改过。但是,如果错误的事情已经过去,甚至对方完全被蒙在鼓里,并不知道自己遭受的伤害,我们是装傻呢,还是补过呢?我想,对于追求高品质生命的人来说,肯定是要补过的,至少要补一个真诚的道歉。

我常说,有过不改就会引发破窗效应,破窗就是有缝的鸡蛋,所有的病菌都会从这个小缝隙进入鸡蛋,导致鸡蛋彻底变坏。一个小错误往往会导致纵向与横向的错误同时到来,比方说,酗酒就容易导致斗殴、淫乱、吸毒和赌博,所以,及时改正错误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船到江心补漏迟啊。

错误与冲突往往发生在两个人之间,谁先认错呢?父子之间谁先认错?夫妻之间谁先认错?兄弟朋友之间谁先认错?员工领导之间谁先认错?谁都有不认错的理由——面子、身份、真理、实力。我认为两种人该先认错:其一,强者;其二,觉者。当然觉者也就是强者,其中道理,读者朋友自行参悟。所以,如果你认为你是强者和觉者,就请先抛出认错的橄榄枝吧,你不但不会丢掉面子,还会赢得别人的尊重,甚至还能收获无穷的愉悦。《论语》《孟子》中有很多与“过”有关的语录,我分享如下,请正气少年和父母们反复诵读。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孟子曰:“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孟子曰:“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孟子曰:“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孟子曰:“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

以上穿越两三千年的文字大概告诉我们如下道理:

第一,不要怕改过,但改过却是很难的事情,能做到同样的过错不犯两次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第二,通过一个人的过错,往往就能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三,能够被人指出错误是很幸运的,我们要心存感激,而不是满怀怨恨。

第四,做一件事情用力过猛和不用力都是不对的,也算是犯过了。

第五,领导者要能原谅别人的小过,别抓住鸡毛蒜皮的小事不放,而失去宏观。就过错而言,对自己要严格,对别人要宽容。

第六,说得多做得少也是过错,文过饰非是小人的行为,有过错不改才是真正的过错。

接下来谈一谈责善,责是求的意思,责善就是求善。事实上,改过的行为本身就是责善,但责善有其更深的内涵,责善会引发蝴蝶效应。当人们动恻隐之心、恭敬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并将其付诸行动时,就是一只挥动美丽翅膀的蝴蝶;如果能持续挥动、大幅度挥动,则必能引发成片的美好。

以我个人举例来说,我每次骑车去公园游玩都会经过一个红绿灯,遇到红灯时,我都静静地等待;可笑的是,除我之外,几乎每一辆电瓶车都无视红灯地刷刷而过,此时此刻,我觉得自己是一只美丽的蝴蝶。我喜欢这样的不断责善的自己,我告诉自己“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下决心向自己的劣根开炮,改掉一切过错,哪怕是最微小的过错——“勿以恶小而为之”。

责善,更多的是责己之善,而非要求别人;春风待人,秋风律己,这是君子的行为。而今天的人们刚好相反,自由对己,严格对人,这是小人的行为;正如孔子所说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孟子》《中庸》中也有很多与“善”有关的语录,我分享如下,请有缘人反复诵读。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孟子曰:“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以上穿越两三千年的文字大概告诉我们如下道理:

第一,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第二,领导者和父母如果能责善,孩子一定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第三,如果父子之间能相互责善,共同成长,那该有多好啊。

第四,大舜和颜回的德性就是来自于不断地责善,如果我们能做到念念思善,我们就能成为浩然正气之人。

第五,独处时能责善的人才是真正的光明之人。第三节 脚踏实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论是生活的成功,事业的成功,还是生命的成功,都要脚踏实地,所以,《大学》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论语》说:“能近取譬”,“切问而近思”;《中庸》说:“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时代在发展,人的身高、体质、聪慧程度都在改善,但脚踏实地的品质却在下降,尤其是大学毕业生,更是如此。举例子来说,某些专业的大专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要高于硕士博士,这倒不是社会用不起硕士博士,要说原因,一是很多硕士博士没有从务实的角度去攻读研究生学位,二是部分硕士博士的心态没有调整好,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这很要不得。能拿到研究生学位证明你很聪明,能撇开研究生学位脚踏实地证明你很有智慧。

在企业界,喝过洋墨水、受过国外工商管理专业训练的海归们,往往无法适应中国企业的特点。因为这些职业经理人并未了解企业的实际状况,而将书本的说教和自己的主张想当然地运用于实践,这当然行不通。于是,海归们也就慢慢地变成了海带,甚至是海苔。

现代社会,孩子和父母之间有很多观念上的冲突,孩子们常抱怨父母跟不上时代,这是事实;但孩子们过分地强调时代,也不太符合实际。

以婚姻为例,孩子们说离婚很正常,北上广深的离婚率甚至更高,这种说法对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父母,甚至七八十年代出生的父母,都无法接受。再说,就算北上广深的离婚率很高,也不表明你可以觉得离婚无所谓。

再以生孩子的事为例,中国自古就有坐月子的说法,产妇在生完孩子一个月内不能出门,不能吃凉的,不能吹风,这些古法中,或许有些过分的观点,我们可以批判。但现代年轻人,往往生完孩子两三天就出门,甚至还喝冷饮。老一代父母们大惑不解,说古法如何如何;年轻的产妇们说,欧美怎样怎样。没错!美国或许真的有人生完孩子就喝冷饮,但这就是你要学习的吗?再说东方人的体质状态和美国人一样吗?

以上两个案例都是没有立足于现状,没有脚踏实地,所以导致家庭问题,甚至是社会问题。

最后,我以自己对“眼高手低”这个成语的另类解读来结束本章内容。这个成语的原意是“自己要求的标准高,而实际工作的能力低”,人们常常用它形容某人不踏实,好高骛远。我的另类解读则是:做人眼界要开阔,目标要远大;做事则要低下头来,按部就班。仅供参考。“眼高”,做人眼界要开阔,目标要远大,不正是第一章第一节所说的“志存高远”吗?“手低”,做事要低下头来,按部就班,不正是本节所说的“脚踏实地”吗?

所以,我希望正气少年们都能做一个真正的“眼高手低”的人。《论语》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大道至简地将从政的核心理解成“正”——不偏不斜。可见,“正”是从政者、领导者的核心要求,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古代的座椅都是方方正正的,就是要引导人们坐正坐直;今天所谓的人性化设计,让人坐不像坐,躺不像躺,威严和气象全没了,傲慢和散漫在这样四不像的坐躺中逐渐滋生,正气更是彻底消失了。

我实在不相信一个站不正、坐不正、睡不正、行不正的人,心会正。所以,正行先正心,修行先修心。在人的所有品质中,我认为“正”是最重要的。所以,从2016年开始,“少年正气说”项目组在云南、宁夏、贵州、甘肃、西藏等地一些需要帮扶的学校做慈善时,我们先给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发一本《正心字帖》,让孩子们以劳动的方式——描字帖——来获得爱心人士们提供的500元到1000元不等的助学金。用劳动的方式获得别人的帮助就是“正”,我希望孩子们能“存正心、写正字、说正话、养正气、做正人”,我相信“正”字一定会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除此之外,我们还给贫困学校捐赠一些“正气校服”和“正气床单”。所谓的正气校服和正气床单,就是在校服和床单上印上“不说假话、敢说真话”,以此提示和照亮孩子们的心。未来,“少年正气说”项目组会带着《正心字帖》、正气校服和正气床单走进祖国需要的更多地方。我们每次在捐赠现场,都会带领孩子们说两段话。

第一段是:“我们是正气少年,我们有少年正气,我们说:少年是歌,唱生命正气;正气是德,以德立未来;未来是诗,诗里有浩然;浩然是气,天地有正气。”

第二段是:“我们是正气少年,我们有少年正气;我们不说假话,我们敢说真话。我们是正气少年,我们有少年正气;我们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我们是正气少年,我们有少年正气;我们说‘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我们是正气少年,我们有少年正气;我们说‘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第四章 正第一节 不偏不斜

正就是不偏不斜,人由于受到认知、情绪和习气的影响,很难做到不偏不斜,即便是父母对孩子,也都很难做到不偏不斜。比方说:农村的父母更喜欢男孩,也更喜欢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孩子,中间的孩子成了夹心饼干,而无法得到公平的关爱,这已成为严重的家庭问题,甚至还会深深影响到孩子的个性发展。《大学》说:“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这就是说,人总是受外界人或事物的影响而产生偏斜的情绪,导致身心不得其正。所以,无论是儒家、道家、佛家还是基督教,其核心内容都是将人的身心从偏斜的状态拉回正道。

龙生九子,子子不同。每个人的脾气秉性是不一样的,有人清澈些,有人浑浊些,从外表上就能看出来,再加上生活与学习环境的差异,慢慢就导致长大后人与人之间的巨大不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

曹雪芹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女人是清澈的,男人是浑浊的。总体而言,我认同这种观点。就整个社会来说,男女是不平等的,几乎在所有领域,男性都主导着这个世界。所以说,世界的发展,男人功不可没,世界的乌烟瘴气,也是男人们造成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