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7 00:31:46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试读: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第1章 封建社会繁荣昌盛的隋唐五代时期

一、单项选择题

1唐代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基本固化为宰相名号始于(  )。[2015年统考真题]

A.太宗时期

B.高宗时期

C.玄宗时期

D.德宗时期【答案】B【解析】“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同平章事初用于唐太宗时,自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始,实际担任宰相者,或加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

2.唐朝以后,汉地佛教中最大的两个宗派是禅宗和(   )。[2014年统考真题]

A.净土宗

B.天台宗

C.华严宗

D.唯识宗【答案】A【解析】隋唐佛教义学蓬勃发展,促成大乘各宗派的建立。重要的有智顗创立的天台宗;吉藏创立的三论宗;玄奘和窥基创立的法相宗;道宣、法砺和怀素分别创立的律宗,有南山、相部和东塔三家;由北魏昙鸾开创,隋代道绰相继,而由唐代善导集成的净土宗;弘忍的弟子神秀和惠能分别创立的禅宗之北宗和南宗,在唐中叶后又陆续出现“禅门五家”,即沩仰、临济、曹洞、云门和法眼五派;法藏创立的华严宗;由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和惠果所奠定的密宗。这些宗派创立后,随着隋唐中国对外交通的开拓,不久即传播海外。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净土宗与禅宗。

3唐初府兵制赖以推行的的经济制度是(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

A.方田均税法

B.均田制

C.租庸调制

D.两税法【答案】B【解析】A项,方田均税法是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实行的一项经济方面的改革措施。B项,均田制是隋及唐前期实行的一项土地制度,府兵制必须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前提,这样才能为府兵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C项,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D项,两税法是唐中后期在均田制崩溃后实行的一项赋税政策。

4唐代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意是(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

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

B.使地方权力进一步分散

C.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D.使中央各部门权力得以相互制约【答案】D【解析】三省六部制由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议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皆为宰相,使中央各部门权力相互制约,相权一分为三,消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

5.五代十国各政权灭亡最晚的是(  )。[2014年统考真题]

A.后蜀

B.北汉

C.吴越

D.南唐【答案】B【解析】北汉(951年~979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为刘崇所建,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南),称太原府。盛时疆域十二州,约为今山西省中部和北部。历四主,共二十九年。北汉地瘠民贫,国力微弱。刘崇结辽为援,奉辽帝为叔皇帝。后周、北宋频频向北汉进攻,北汉势蹙,屡靠辽兵增援才得以幸存。太平兴国四年(北汉广运六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率军亲征北汉。宋军先击溃辽援军,而后猛攻太原,北汉主刘继元被迫出降,北汉灭亡。这是北宋发动的针对中原国家的最后一场统一战争,该战役同时结束了中原地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6唐代官方颁行的儒家经书、注书是(  )。[2012年统考真题]

A.《经典释文》

B.《四书集注》

C.《五经正义》

D.《十三经注疏》【答案】C【解析】C项,《五经正义》由唐太宗令孔颖达等人撰写,是一部解释五经经义的书,书在高宗朝撰成后,完成了五经内容上的统一。此后,注释儒经必须以此为标准,科举应试亦必须依此答案,不许自由发挥。A项,《经典释文》由唐陆德明撰。B项,《四书集注》是《四书章句集注》的简称,由南宋朱熹撰成。D项,《十三经注疏》由清阮元撰成。以上三书均是儒家学习的经典,但或非唐代,或非官方。

二、名词解释

1租庸调制[2015年复旦大学研]

答:租庸调制是指唐前期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一种赋税制度。租庸调按丁征收,每丁每年交纳粟二石,称为租。每年植桑区交纳绢二丈、绵三两,种麻区交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为调。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闰月加二日。如果不服徭役,每天折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为庸,也叫“输庸代役”。如果政府额外加役,十五天免调,三十天租调全免。隋朝规定五十岁以上的人才能以庸代役,而唐朝将此加以推广并制度化,并规定了役期的最高天数。这些都使农民有较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甘露之变[2015年南京大学研]

答:甘露之变是唐文宗联合朝臣谋诛宦官未遂的政治事变。唐朝后期宦官专权,文宗时宦官仇士良、鱼弘志等人擅权,文宗用李训为宰相,郑注为凤翔节度使,密谋内外联合,铲除宦官势力。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李训事前埋伏甲士,令人奏告文宗,称犬明宫左仗院的石榴树上有天降甘露,诱骗仇士良等大宦官前往观看,企图将其一网打尽。不料事泄,宦官派禁军捕杀李训、郑注等人,受牵连而死者千余人。甘露之变后宦官的势力更为强大。

3《史通》[2015年兰州大学研]

答:《史通》是唐代刘知几所编撰的一部史评类史书。《史通》成书于710年,共二十卷,分内篇、外篇各十卷。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强调史家须兼具“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虚美”,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

4唐长安城[2015年兰州大学研]

答:唐长安城,即隋大兴城,是隋唐两朝的首都,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和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面积达83平方公里。城内百业兴旺,最多时人口接近100万,显示出古代汉族居民建筑规划设计的高水平。唐朝末年迁都洛阳后长安城被拆毁,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的城区、东郊、南郊和西郊等大片地带。1996年,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5元和中兴[2015年统考真题]

答:元和中兴是指唐朝唐宪宗在位时因治国有方,国家政治一度回到正轨的时代,视为中兴之局。元和年间,政府财政情况有所好转,同时吐蕃势衰,各地藩镇也在长时间的战乱中实力也有所削弱,借助这大好形势,唐政府“以法度裁制藩镇”,被藩镇割据多年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又归中央政府管辖,唐王朝复归于统一,史称“元和中兴”。

6牛李党争[2014年四川大学研]

答:牛李党争是中国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宗派斗争。牛党以牛僧孺、李宗闵、杨嗣复为首领,多是进士及第者,代表庶族地主。李党以李德裕、郑覃为首,多以门荫入仕,代表士族地主。牛李党争从宪宗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宣宗时期,前后斗争数十年。基于出身、政见的差别以及个人恩怨的关系,两党的官僚围绕着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而进行激烈的门户之争。就主要问题而言,比较重要的有两个:一是如何对待科举取士。李党主张废进士科,按门第取士。牛党则赞成科举制度,反对按门第取士。在这个问题上,牛党胜于李党,因为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虽然也有弊病,但总比按门第取士要合理进步。二是如何对待藩镇割据。李党重视统一,主张以武力讨伐藩镇的叛乱。而牛党多主张对藩镇妥协姑息,只求平安无事,不求统一。在这个问题上,李党胜于牛党。两党斗争最激烈的时期是在文宗时期,武宗时,李党得势,牛党的首领被贬逐到岭南。宣宗时,牛党重新得势,李德裕被贬逐,死于崖州(今海南省琼山)。到此牛李党争才基本结束。

三、史料分析

1本题共包含3个问题,具体分值见材料下面的提问,共30分[2013年首都师范大学研]

自高宗永徽以後都督带使持節者始謂之節度使然猶未以名官景雲二年以贺拔延嗣為凉州都督河西節度使自此而後接乎開元朔方隴右河東河西諸鎮皆置節度使及范陽節度使安祿山反犯京師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兩京肅宗起靈武而諸鎮之兵共起誅贼其後祿山子慶緒及史思明父子繼起中國大亂肅宗命李光弼等討之號九節度之師久之大盗既滅而武夫戰卒以功起行陣列為侯王者皆除節度使由是方鎮相望於内地大者連州十餘小者猶兼三四故兵驕则逐師師強則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捨由於士卒往往自擇将吏號為留後以邀命于朝天子顧力不能制則忍恥含垢因而撫之謂之姑息之政

——《新唐書·兵志》(1)在答题纸上按繁体字抄录材料,并加标点。(10分)(2)简要介绍《新唐书》。(5分)(3)材料中叙述的重要历史事件是什么?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论述该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及其影响。(15分)

答:(1)自高宗永徽以後,都督带使持節者始謂之節度使,然猶未以名官。景雲二年,以贺拔延嗣為凉州都督、河西節度使。自此而後接乎開元,朔方、隴右、河東、河西諸鎮皆置節度使。及范陽節度使安祿山反犯京師,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兩京。肅宗起靈武,而諸鎮之兵共起誅贼。其後祿山子慶緒,及史思明父子繼起,中國大亂。肅宗命李光弼等討之,號九節度之師。久之,大盗既滅,而武夫戰卒以功起行陣列為侯王者皆除。節度使由是方鎮相望於内地,大者連州十餘,小者猶兼三四,故兵驕则逐師,師強則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捨由於士卒,往往自擇将吏,號為留後,以邀命于朝。天子顧力不能制,則忍恥含垢,因而撫之,謂之“姑息之政”。(2)《新唐书》是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撰写的纪传体断代史书。全书共二百二十五卷,包含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该书与《旧唐书》相比,事增文省,增加了许多新史料,首创兵、仪卫、选举三志。该书以新增各表为特色并为后世人赏识,但本纪与部分列传过于简略,其所保存的原始史料也不如《旧唐书》,故与《旧唐书》并行于世。吴缜撰有《新唐书纠谬》二十卷,指出了《新唐书》的讹误,清代沈炳震撰有《新旧唐书合钞》二百六十卷,王先谦撰有《新旧唐书合钞补注》二百六十卷。(3)材料中叙述的重要历史事件是安史之乱。

①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

均田制遭到破坏,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天宝年间,土地兼并严重,无主荒地减少,国家控制的土地锐减,农民授田不足。均田农户减少,租庸调制难以为继,出现财政危机。地主土地所有制迅速发展,田庄遍布,剥削严重。

建立在均田制上的府兵制终结,军事格局发生变化。唐朝中后期,均田制崩溃,府兵兵源枯竭,士兵地位低下,逃亡严重。749年,政府停止征发府兵,实际上宣布废除了府兵制度,并以募兵制相代。募兵制下,士兵由边地将帅长期统率,逐步形成了将帅专兵的局面,边防重镇的军事实力迅速增强,形成地方割据。府兵制下“内重外轻”的军事格局已被“内轻外重”所代替,唐王朝丧失了拥重兵居关中以驭天下的军事优势。

711年,睿宗始设节度使,以后逐渐推广,节度使权利膨胀,除领兵之外还把持地方民政、财赋,至开元年间形成十镇割据的局面。

天宝年间出现社会政治危机。唐玄宗后期怠于政事,奢侈腐败;不愿纳谏,任奸弃贤;苛征暴敛。

②安史之乱的影响

安史之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人口锐减,边防空虚,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趁机对唐进攻,唐朝由进攻转为防守。安史之乱打破了唐王朝的统一局面,藩镇割据势力强大,削弱了中央集权。安史之乱成为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四、论述

1唐代后期工商税骤然兴起的背景,内容,意义?[2015年北京大学研]

答:(1)唐代后期工商税骤然兴起的背景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正常统治秩序被打乱,财政收支上矛盾重重,国家财政也基本上陷入崩溃境地,只能通过增辟农业税收之外的其他财源来弥补财政开支。从第五琦的榷盐法开始,包括了刘晏的财政整顿、杨炎的两税法,都增加了财政收入,同时也促进了工商业税的兴起。(2)唐代后期工商税骤然兴起的内容

①榷盐法:第五琦将食盐的产销环节全部控制在政府手里,对食盐实行辜榷制度,提高盐价,使得政府能从中牟利。但由于广置机构管理导致机构臃肿,管理费用增多,影响榷利的纯收入。

②刘晏整顿财政:刘晏首先对第五琦盐法进行了系统改革,精简盐政机构,同时把政府统购统销食盐,改为政府在产地统购食盐,使得政府收入大增;其次整顿漕运,推行常平法,通过疏浚河道,训练漕卒,并在扬州造运粮船,分段运粮的办法,运粮数量大为增加;同时利用常平法获得粮食差价,也保持了各地物价的大体稳定。

③杨炎的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量出以制入”,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户税依据每户资产的多寡分九等征钱,户等高的征钱多,户等低的征钱少;对不定居的行商按三十分之一征税(后改为十分之一),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大致均等;无论户税和地税,均按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3)唐代后期工商税骤然兴起的意义

唐政府的改革措施旨在缓解政府不堪的财政压力,但通过改革也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到唐朝后期,政府对工商业的管理日渐松弛,工商业在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工商业税兴起,成为后期唐政府财政开支的重要来源。

2简述秦汉三公九卿制度和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具体情形及其发展原因。[2015年南京大学研]

答:(1)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度

秦朝建立后,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了一套适应于封建大一统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度,秦朝灭亡后,汉承秦制,在中央机构上继承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并进一步进行了完善。

①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从秦开始,丞相正式成为官职,为中央政府中皇帝之下的最高长官;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大夫,为丞相的助手,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是皇帝的耳目。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便于皇权集中。

三公之下的九卿的职责为:廷尉,掌司法;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税收;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卫尉,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宫廷车马;宗正,掌皇帝宗族事务。但无论三公,还是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一律不得世袭。

②汉武帝时改革了中央官制,把中央官员分为外朝官、内朝官。外朝官有丞相及丞相之下的各六百石官。而内朝官,或称中朝官,包括大司马和左、右、前、后将军,尚书,以及侍中、散骑、诸吏、诸郎、博士等。所谓内朝官或中朝官就是由皇帝直接差遣,而不专任行政职务的,与行政性质的正规官称的外朝官相对而言的。汉武帝的官制改革将一部分丞相权力收入皇帝手中,达到了抑制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

③东汉光武帝时期,在中央设有尚书台,成为东汉时期国家实际的决策机构,虽然设有三公,但三公已经被架空,只有议事权,而没有实际权力,且往往因为小事而被罢免。(2)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从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中央最高的政府机构。

①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其中中书省在隋朝时称为内史省,主要负责定旨出命,中书省长官称为中书令,共两人;门下省掌管封驳审议,认为不合格的政令可以驳回,长官称为侍中,共两人;尚书省是最高的执行机构,长官称为尚书令,但不常设,尚书令下设副长官左、右仆射两人。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长官称为尚书,六部分理各种征政事务,每部又领四司,计24司。

②为了控制相权,皇帝逐渐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与朝政,实际行使宰相的权力,但是由于没有宰相崇高的体制,所以便于控制。渐渐的,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这些宰相职务已经变成了一个崇高的虚衔,而真正的宰相却成为一种临时性质的职务,这符合从汉代开始的相权不断下降的规律。

③为了三省之间协调行动,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自武德年间开始,中书、门下集议于政事堂,政事堂设于门下省。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由此,确立了中书省的中心地位。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也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从此,中书门下正式成为宰相的办事机构。

3唐宋选官制度的演变。[2015年统考真题]

答:唐宋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诞生于隋朝,经历了唐朝的发展,到宋朝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1)唐代选官制度

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

①常举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举、童子等八科,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

明经考试的内容有帖经、经义和时务策,以帖经为主;进士考试的内容为帖经、诗赋和时务策,以诗赋为主。考帖经能死记硬背即可,考诗赋则需要独立思考,因而中明经易,中进士难。当时明经的录取率为十分之一二,进士的录取率为百分之一二,故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

常举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

②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制举科目多临时设置,较重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制举不常举行,取人极少,在科举中不占重要地位。

③武周时,还创立了武举,专门选拔军事人才,由兵部主持。(2)宋朝的选官制度

①北宋发展了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严格考试程式,扩大取士名额,提高登第士人的待遇,广泛吸收知识分子参加政权。

②北宋为防止考官徇私和举人舞弊,对考官实行锁宿制度,对试卷推行封弥、誊录法,并严禁举人夹带、代笔、举烛等行为。

③考取科举的进士,一般不必像唐代那样守选,而是“释褐即授官”,且今后在仕途上的升迁,也较恩荫等其他出身的人为快。宋太宗在位21年,取进士、诸科达5800余人。宋仁宗一朝十三举,仅进士一科就取了4500余人。

④从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起,举人经礼部试(省试)之后,增加了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又创殿前唱名赐及第之制。这样,被录取的士人就成了“天子门生”,从而彻底收回了取士大权。

4简述唐太宗与“贞观之治”。[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

答:唐太宗(627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年号贞观,是唐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最终登上皇位。其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改革各项政策,使社会出现了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他采取的具体措施有:(1)改革政权机构建设

①实行三省六部制

a.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中央设尚书、中书、门下三省。

b.中书主起草诏令,是决策机构;门下主审议诏令,是审议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具体事务的办理。

c.三省长官为宰相,另选官员加参加政事堂会议,同为宰相。

②加强监察机构

在长安、洛阳设御史台,为唐中央最高监察机构,设长官御史大夫,负责中央和地方的监查工作。

③变革地方机构

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县下设乡,乡下设里,另设道作为监察机构。里是最基层的政权单位,对人民进行直接的统治。(2)修订《唐律》

①太宗时,在《武德律》基础上由长孙无忌、房玄龄修订《贞观律》,《唐律》基本上形成。

②《唐律》分为律、令、格、式四种体式,是一部比较成熟的法律体系。(3)继续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①均田制

a.对百姓和贵族官僚实行授田,分口分田和永业田。

b.但取消了对妇女、部曲、奴婢、耕牛的授田;增加杂户、官户、工商业者和僧道的授田;对贵族官僚授田的规定更加完备;对土地买卖的限制进一步放松。

c.太宗推行的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兼并的压力,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租庸调制

a.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规定按丁交纳赋税并服徭役,称为“输庸代役”。

b.纳庸代役制度使农民有较多的时间进行生产,对唐前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4)完善府兵制度

①中央设十二卫、东宫六率,地方设折冲府,兵丁从地方挑选,服役期间免除本身租调。府兵实行兵农合一制,轮番到京城宿卫,叫做“番上”。

②府兵制度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前提,贯穿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则,以“内重外轻”作为设置折冲府的指导思想。兵部掌握调兵权,将帅只有领兵权,有利于防止将帅拥兵跋扈,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5)继续完善科举制度

①设立“六学二馆”为代表的中央官学,在地方上也建立众多学校。

②太宗继续推行科举制,主要分为八科常举和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制举。(6)修订《氏族志》

唐太宗令高士廉等人修订《氏族志》,打击了士族的势力,有利于庶族地主地位的提高和皇权的加强。(7)其他方面

①唐太宗选贤任能、任人唯贤、因材致用,大力发展科举制度,从各阶层、各集团搜罗了许多人才,代表人物房玄龄、魏征、李靖、温彦博、戴胄、王珪等。

②唐太宗虚心纳谏。魏征、王珪、刘洎、马周等人以敢于犯颜直谏著称。

总之,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较为安定,经济较快发展,因此他统治期间被称为“贞观之治”。

5论述西汉到唐代的赋税制度及其主要变化。[2012年统考研]

答:(1)西汉到唐代的赋税制度:

①汉承秦制,征收的赋税主要有两项,即按照土地征收的“租”和按人口征收的“赋”。汉初施行轻徭薄赋的政策,田租十五税一,后减为三十税一,直至东汉末基本未变。

②汉魏之际,赋税制度发生了较大改变,由租、赋变为租、调,并沿袭了很长时间。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后,颁行了新的租调制。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

③隋及唐前期继续沿用北魏的均田制,在均田制下实行的赋役制度称为租庸调制。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征纳,其中庸是指不应役者,可按照每日缴纳三尺绢以代替,也称“输庸代役”。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前提的,均田制规定每个成丁的农民都受田一百亩,因此国家征收租庸调时只问丁身,不问财产。租庸调税制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税收制度的集成,并有一定的创新,内容比较系统和完整。因此,在我国封建税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④到了唐朝后期,赋税制度改为两税法,两税法是指地方官府将过去的税收项目合并为一总额,按照户税、地税两种征收办法分摊到每户百姓头上,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因此叫两税法。两税法变租庸调以人丁为征收赋税标准的原则为以财产、主要是土地为征收标准的原则,是土地占有状况发生改变后的反映,是中国古代税制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两税法实行初期,统一了紊乱的税制,扩大了赋税的承担面,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后来,弊端丛生,征敛趋于苛重。(2)主要变化:

①税收项目逐渐简化;②征收标准逐渐由人丁向土地、财产转变,扩大了赋税征收面;③由于征收标准的改变,国家的一些经济政策也受到一定影响,如国家进一步松弛了人身依附关系,对土地兼并在一定程度上开始采取放任态度,更加重视土地的丈量,同时也多少改变了贫富负担不均的现象。

第2章 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宋、辽、夏、金、元时期

一、单项选择题

1元朝管辖西藏地区事务的机构(  )。[2015年统考真题]

A.理藩院

B.督察院

C.宣政院

D.噶厦【答案】C【解析】A项,理藩院是清朝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也负责处理对俄罗斯的外交事务。B项,督察院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C项,宣政院元朝时职掌全国佛教事务及藏族地区之军政事务的机构。D项,噶厦是西藏地方政府称呼。

2.南宋著名山水画家有夏珪和(  )。[2014年统考真题]

A.李唐

B.马远

C.李嵩

D.倪赞【答案】B【解析】马远在我国绘画史上享有盛誉,传世作品有《溪山清远图》、《西湖柳艇图》、《遥岑烟霭图》。他的山水画成就最大,独树一帜,与夏圭齐名,时称“马夏”,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和李唐、刘松年称“南宋四大家”。

3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的著作是(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

A.《梦溪笔谈》

B.《汜胜之书》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答案】C【解析】A项,《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B项,《汜胜之书》是西汉农学家汜胜所编撰的一部农学著作。C项,《齐民要术》是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性著作。D项,《农政全书》是明朝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的一部农学著作。

4辽、金、夏三个政权的相似点是(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

①受汉族文化影响②与宋有战有和③曾与北宋并立④实行“藩汉分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辽(公元907年~1125年)、金(1115年~1234年)、西夏(1038年~1227年)三个政权皆与北宋(960年~1127年)并立过,时和时战。同时这三个政权都受汉族文化影响,并统治大量汉族人民,实行本族和汉族两种政治体制,即“藩汉分治”。

5下列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属于两宋时期,并领先当时世界的是(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

①管形火器的发明②《授时历》的颁行③活字印刷术的发明④子午线长度的测定

A.①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授时历》是元世祖时期开始实施的历法。子午线长度测定则是唐朝时期由著名和尚僧一行主持的,两者皆于宋朝无关,

6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表述,正确的是(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

A.西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B.隋唐时期已经有了活字印刷的书籍

C.唐朝时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

D.宋代在航海交通上已普遍使用指南针【答案】D【解析】A项,蔡伦是东汉时期人物。B项,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昇发明的,隋唐时期并未发明活字印刷术。C项,“突火枪”是宋朝时期发明的。D项,北宋时期,指南针的使用很普遍,南宋时,在此基础上发明罗盘。

7宋代的私人办学与唐代私人办学的最大区别是(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

A.书院多,规模大

B.注意封建伦理教育

C.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

D.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答案】B【解析】宋代理学兴起,强调封建伦理关系是其突出特点。而书院多,规模大;以儒家经典为教材;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是唐宋书院的共同点。

8元朝重视国内陆路水路交通,其主要目的是(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

A.促进商品生产的发展

B.有效地管辖空前辽阔的疆域

C.适应民族融合形势

D.实现南粮北调【答案】B【解析】元朝重视国内水路交通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加强了国内地区间的商业联系,适应了民族融合的形势,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管辖空前辽阔的疆域,加强其统治。

9科举考试中的糊名、誉录制度确立于(  )。[2013年统考真题]

A.唐代

B.北宋

C.南宋

D.金代【答案】B【解析】隋朝创立科举,唐朝科举考试分常举和制举两种,武则天时期开创殿试制度,增设武举。北宋时期建立了糊名(又称“弥封”或“封弥”)和誊录制度。先由弥封人员将考生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再由誊录人员将试卷内容原封不动地誊录出来,将誊录的试卷交给考官评阅。这样,考官评阅试卷时,既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建立后,科举徇私舞弊现象大为减少。

10元代“也里可温”一词所指为(   )。[2013年统考真题]

A.基督教

B.摩尼教

C.伊斯兰教

D.犹太教【答案】A【解析】元朝人称基督教为“也里可温”。B项,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所创,宣扬善恶二元论,认为光明和黑暗分别是善恶的本源,人们应该助明斗暗,694年摩尼教传入中国。C项,伊斯兰教为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创立,651年伊斯兰教所建大食国遣使来到唐朝,以后商人也将伊斯兰教带入中国。D项,犹太教是在公元前一千年代前期,在巴勒斯坦“先知运动”过程中开始产生,是在原始社会多神崇拜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神教。

11金完颜亮以燕京为首都,称为(  )。[2012年统考真题]

A.上京

B.中都

C.中京

D.大都【答案】B【解析】绍兴十八年(1148年),海陵王完颜亮任右丞相。次年,完颜亮杀金熙宗,自立为帝(1149~1161年在位)。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完颜亮正式宣布燕京为首都,命名为中都大兴府。

二、名词解释

1形势户[2015年南开大学研]

答:形势户是指地方上有势力的豪富之家。宋朝的形势户包括官户和充当州县衙门的公吏﹑乡里基层政权头目的上户。其中官户占少数,吏户占多数。与形势户相对应的平户,则包括形势户以外的全部人户。形势户是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宋皇朝依靠形势户管理国家,统治人民。在法律上,形势户中的吏户没有特定的权利。但是,形势户依仗当官作吏的权势,为非作恶,却是史不绝书。宋朝对形势户在纳税﹑租佃官田﹑向官仓出售粮食等方面定有禁约。北宋初,在各州府专设“形势版簿”,南宋时又改为在税租簿上用朱笔标明“形势”两字。规定形势户比平户须早半月纳税,如拒不纳税,要加重刑罚。

2禁军三衙[2015年西北大学研]

答:禁军三衙是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分有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唐后期,习惯称藩镇的亲兵为牙(衙)兵,五代至宋的皇帝多半是由藩镇而夺得帝位,故相沿称为三衙。三衙的长官分别称为殿帅,马帅,步帅,合称三帅。三衙各统一部分兵力,以便互相制约,其目的是为提高和巩固皇权,防止武将专权;南宋初,虽恢复三衙,但已无权管辖全国军队,三衙的军队仅为驻守临安的三支大军。

3绍兴和议[2015年首都师范大学研]

答:绍兴和议是1141年南宋与金签订的停战合约。顺昌大捷后,南宋准备与金议和。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签订和议,主要内容有:南宋向金称臣;皇帝由金册封;宋每年向金输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以淮河至大散关为两国分界线。此约是在两国力量大致相当的形势下签订的,此后双方基本上维持了比较稳定的对峙局面。

4元典章[2015年南京大学研]

答:《元典章》是至治二年(1322)以前元朝法令文书的分类汇编,全名《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在元成宗时期,曾规定各地官府抄集中统以来的律令格例,“置簿编写检举”,作为官史遵循的依据。《元典章》就是地方胥吏汇抄法令的一种坊刻本。《元典章》是研究元代历史不可缺少的重要文献之一,全部内容都由元代的原始文牍资料组成。元代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在书中都有具体生动的反映。

5宣政院[2014年统考真题]

答:宣政院是元世祖设立的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军事、行政的中央政府官署,是中央政府最早设置的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机构,名义上由帝师兼领,又设宣政院使等职官。地方上遇有特别事务,设行宣政院就便处理。

6南北面官[2013年统考真题]

答:南北面官是辽时期设置的一项政治制度,具体内容为:北面官(官署设于皇帝牙帐之北)与南面官(设于牙帐南)。北、南面官的最高机构均称枢密院,相当于全国宰相机构。北枢密院以下北面官制,大量保存契丹部落旧制,兼采突厥、回纥以至汉族政权职名,包括北、南府宰相、北、南院大王、大惕隐司(管皇族事务)、大国舅司(管后族事务)、夷离毕院(管司法)、大林牙院(管起草文书)、敌烈麻都司(管礼仪)等。南枢密院以下南面官制,则设有中书省、御史台、大理寺、翰林院等汉地传统机构。

7《三朝北盟会编》[2012年统考真题]

答:《三朝北盟会编》是由宋人徐梦莘撰修的宋代史书。全书二百五十卷,专记宋徽宗、钦宗、高宗三朝与金的和战关系,书中广泛地搜罗了当时官府和私人有关宋金交涉与和战的言论和记述,按照年月日顺序加以编次,故称为“北盟会编”。《三朝北盟会编》征引的文献材料达二百多种,而且所引用的全录原文,保存了文献材料的原貌,因此史料丰富,记述详细,为研究辽、宋、金史的重要史料,同时对于女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至民情风俗,也有很多记载。

三、论述

1唐宋选官制度的演变。[2015年西北大学研]

答:唐宋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诞生于隋朝,经历了唐朝的发展,到宋朝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1)唐代选官制度

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

①常举

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举、童子等八科,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常举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

明经考试的内容有帖经、经义和时务策,以帖经为主;进士考试的内容为帖经、诗赋和时务策,以诗赋为主。考帖经能死记硬背即可,考诗赋则需要独立思考,因而中明经易,中进士难。当时明经的录取率为十分之一二,进士的录取率为百分之一二,故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

②制举

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制举科目多临时设置,较重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制举不常举行,取人极少,在科举中不占重要地位。

③武举

武周时,还创立了武举,专门选拔军事人才,由兵部主持。(2)宋朝的选官制度

①北宋发展了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严格考试程式,扩大取士名额,提高登第士人的待遇,广泛吸收知识分子参加政权。

②北宋为防止考官徇私和举人舞弊,对考官实行锁宿制度,对试卷推行封弥、誊录法,并严禁举人夹带、代笔、举烛等行为。

③考取科举的进士,一般不必像唐代那样守选,而是“释褐即授官”,且今后在仕途上的升迁,也较恩荫等其他出身的人为快。宋太宗在位21年,取进士、诸科达5800余人。宋仁宗一朝十三举,仅进士一科就取了4500余人。

④从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起,举人经礼部试(省试)之后,增加了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又创殿前唱名赐及第之制。这样,被录取的士人就成了“天子门生”,从而彻底收回了取士大权。

2概述宋辽间的战与和,评价宋辽盟约。[2015年统考真题]

答:(1)北宋与辽之间的战争

①高梁河之役

宋初,宋太宗灭北汉后,乘胜进军幽州,北宋军队起初一路势如破竹,辽各州县纷纷投降。但宋军因连续作战疲乏,在高粱河作战中,宋军失败。

②雍熙北伐

雍熙年间,宋太宗乘辽朝新君初立之机,又派三路大军北伐。战争开始之初,北宋节节顺利,但由于北宋军队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指挥不力,岐沟关一战打败。高粱河之役和雍熙北伐的失败,北宋放弃了收复幽云失地的计划,对辽采取消极防御的政策。(2)北宋与辽之间的盟约

①澶渊之盟

1004年,辽圣宗与其母萧太后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入宋朝境内,直抵澶渊,威胁宋的都城开封,宋君臣振动。真宗亲自出征,前军用伏弩射杀辽前来视察地形的统帅,使辽军军心大动,辽决定与宋议和,双方签订澶渊之盟,约为兄弟之国,宋输“岁币”,此后,双方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局面。(3)对宋辽盟约的评价

①宋辽盟约的签订使宋辽之间维持了长达百余年的和平局面,双方沿边州县的生产、生活相对稳定。

②彼此之间政治、经济交往增加,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中原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加速了中国北方边疆的发展。

3论述元明清三代的改土归流具体过程,分析其意义。[2015年南京大学研]

答:(1)土官与土司制度

土官是相对于流官而言的,宋朝平息侬智高起义后开始在桂西设置土官,至元朝形成土司制度。元朝封授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首领为土司,土司的职位可以世袭,但是袭官需要获得朝廷的批准。元朝的土司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三种武官职务。元朝在原羁縻地区及云南等地设置司、路,使其与中原地方行政等级相一致,同时阅籍溪洞,丈量地亩,设定赋税,使当地百姓纳入统一的户籍赋税管理体系。元朝土官与流官具有一样的品秩,出现了流官领土官,土官也领属流官的现象。明代于西北、西南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置土司,由该族上层分子担任,按等级分宣慰使、宣抚使、按抚使等武职及土知府、土知县等文职,由子孙世袭。

土司制度是在唐宋时期羁縻州县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承认各少数民族的世袭首领地位,并给予其官职头衔,以进行间接统治,其实质是“以土官治土民”。土官可以世袭,土司之间或有争斗,常为患边境,使中央政令难以贯彻实施,形成政府离心势力。(2)改土归流

鉴于土司制度的弊病,明清两朝的统治者大多主张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在条件允许的地区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康雍乾时期清朝国力强盛,雍正开始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雍正四年(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上书建议取消土司世袭制度。雍正命其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省,撤销土司,在原土司地区设立可以随时任免的流官,同时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建城池,设学校;并废除原来土司的赋役制度,与内地一样,按地亩征税,数额一般少于内地;又命贵州按察使张广泗在黔东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在设立府县的同时,添设军事机构。云南、贵州改土归流的目标,到雍正九年基本实现,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新设营汛部伍的抽调使当地力量空虚,部分清军抢掠财产,一些流官贪赃枉法,肆意增加赋税徭役,给原土司叛乱提供和可乘之机。

雍正十三年(1735年),贵州古州﹑台拱地区苗民上层挑拨百姓叛乱,在丹江﹑黄平﹑凯里等厅州县为患,雍正派兵镇压未果。乾隆帝继位后,任命张广泗为七省经略平定叛乱,后下令取消新区赋税,按当地习惯审理民事纠纷,以巩固对改土归流地区的统治。(3)改土归流的意义

据《清史稿》第十三卷,志九十五,载:食货一之户口田制,三四八二页有,乾隆二十二年“甘肃番子土民,责成土司查察”。雍正朝的改土归流只局限在西南少数民族的部分地区,改土归流地区也还保留了不少土司的残余势力。但改土归流废除了土司制度,减少了叛乱因素,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统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4写出中国历史上设置六京、五京、四京、三京、两京的五个王朝,及其地名的古今名称,并简述实行多京制的目的。[2015年南开大学研]

答:(1)中国历史上设有多京的朝代

①金朝设六京,即以燕京为中都大兴府,位于今天北京地区;南京开封府,位于今天河南开封;北京大定府,位于今天内蒙古宁城;西京大同府,位于今天山西大同;东京辽阳府,位于今天辽宁辽阳;上京会宁府,位于今天黑龙江阿城。

②辽朝设五京,即辽上京临潢府,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南;中京大定府,位于今天山东省泰安市的磁窑镇;东京辽阳府,位于今天的辽宁辽阳;南京析津府,位于今天北京西南部;西京大同府,位于今天山西大同。

③北宋设四京,即东京开封府,位于今天河南开封;西京河南府,位于今天河南洛阳;南京应天府,位于今天河南商丘;北京大名府,位于今天河北大名。

④元朝三京,即元中都,位于今天河北省张北县馒头营乡;元大都,位于今天北京;元上都,位于今天内蒙古正兰旗东。

⑤明朝设两京,即北京和南京。(2)实行多京制的目的

①有利于巩固统治,实行多京制能够加强对地区的统治力,特别是中央权力所不能辐射到的地区,例如元朝在辽阳设上都,并派驻亲信对辽阳地区进行统治,能够进一步加强辽阳与中央的联系。

②维护统治阶级的威严,当国家出现统治动荡,或者天灾人祸,使得中央政府所在地区已经无法维持正常统治秩序的时候,迁都成为必然选择,实行多京制能够为这一形势提供更多的选择。

5.论述元朝至清朝中期(1840年前)海外贸易政策及其影响。[2013年统考真题]

答:元朝至清朝中期海外贸易由开放转向闭关。(1)元朝实行开放的海外贸易政策,政府设置专门机构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元代海外贸易为促进经济发展,增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2)明朝中外贸易主要以海禁为主。明朝时期尽管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其基本上限定在“朝贡贸易”的框架之内进行。朝贡贸易是一种由政府统制的对外商业交往形式。到后期一定程度上放松了海禁政策,出现私人海外贸易。总体上看,海禁不利于中国同外国的交流,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3)清朝实行闭关政策。清朝统一台湾前,实行海禁政策。收复台湾之后,政府逐渐放宽海禁,但到了乾隆以后,清朝开始实行全面的闭关锁国政策,只有广州开放对外通商,且由十三行垄断其对外贸易。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中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妨碍了中国吸收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技术。

6从农业、手工业、对外贸易和货币等几个方面论述南宋经济发展。[2011年统考真题]

答:南宋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兴修水利工程,扩大和改善耕地;圩田大量增加,粮食亩产提高(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占城稻的栽种进一步推广;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扩大。(2)制瓷业和丝织业超过北方;棉纺织业初步发展;造纸和雕版印刷技术提高;造船业迅速发展。(3)海外贸易空前繁盛;瓷器开始成为主要输出品;泉州成为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泉州、广州等城市形成外国商人聚居区(蕃坊)。(4)广泛使用带有纸币性质的流通票券;政府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印制、发行和管理。

第3章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明时期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清查全国土地的基础上,针对赋役制度存在的弊病,张居正推广了(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

A.赋役合并

B.田粮摊派

C.赋税征银

D.清查土地【答案】A【解析】在清查全国土地的基础上,针对当时赋役制度存在的弊病,张居正推行了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即:田赋折银征收、徭役折银上纳、赋、役银合并征收。

2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答案】C【解析】A项,清代军机处不统领六部。B项,清军机处并不负责朝廷日常事务,只是协助皇帝处理重要事务。C项,两者都参与机要事务,但是明朝决策权由皇帝批红行使;清代军机大臣无决策权。D项,两者并不负责各地的。

3明太祖朱元璋称:“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督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其中“五府”为:(   )。[2013年统考真题]

A.监察机构

B.司法机构

C.军事机构

D.宦官机构【答案】C【解析】明初朱元璋在废掉中书省的同时,设置五军都督府,即前、后、左、中、右五军都督府,分领军卫,撤销大都督府。五军都督府负责军事组织管理职能,所以,五府为军事机构。

4标志着中国古代白银赋税化的赋役改革(  )。[2012年统考真题]

A.两税法

B.一条鞭法

C.募役法

D.摊丁入亩【答案】B【解析】一条鞭法,明朝张居正改革中重要内容,田赋、徭役折银上纳,是我国赋役制度史上重大改革,呈现出“摊丁入亩”的趋势,标志着中国古代白银赋税化的改革。

二、名词解释

1鱼鳞图册[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研]

答:鱼鳞图册是古代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册中将田地山塘挨次排列、丘段连缀地绘制在一起,标明所有人、四至,因其形似鱼鳞而被称为“鱼鳞图册”。亦称“鱼鳞册”、“鱼鳞图”、“鱼鳞图籍”、“鱼鳞簿”。鱼鳞图册对于中国土地制度史等领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卫所制度[2015年山西大学]

答:卫所制度是明朝军队的基本组织制度。大致5600人为一卫,称为卫指挥司,长官为指挥使,一卫辖五个千户所。卫隶属于各省都指挥司,都指挥司又分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并听命于兵部。军士另立户籍,称军户。每逢战事,就任命将军统率卫所士兵出征,战事结束,将归于朝,兵还于卫所。

3王圻《续文献通考》[2015年南京大学研]

答:王圻《续文献通考》是明代他所作的《文献通考》的续编。王圻是嘉靖年间进士,官至御史﹑陕西布政司参议,后辞官归里,专事著述。他收集史书、文集﹑奏疏、史评等,并加以考证成书,是对《文献通考》的重要补充。该书成书于1586年,共二百五十四卷,记事上起南宋嘉定年间,下至明万历初年,体例仿通考。与《文献通考》相比,增加了节义﹑书院﹑氏族﹑六书﹑道统﹑方外等六考,田赋考中增加了黄河﹑太湖﹑三江和河渠四个子目;国用考中增加了海运﹔学校考中增加了书院﹑义学。乾隆年间官修的《续文献通考》多取材于该书。

4卫所制[2015年统考真题]

答:卫所制度是指明朝军队的基层组织,分为卫、所两级。大致五千六百人为一卫,长官为指挥使。一卫有五个千户所,每千户设千户一人。每千户有十个百户所,每百户所设百户一人。卫、所遍布全国,镇守四方。卫所隶属于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司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并听命兵部。

5一条鞭法[2013年首都师范大学研]

答:一条鞭法是指明后期改革赋役制度的措施,即总括省府州县之赋役,并为一条,量地计丁,一条审编,一条科征,一条解运,一归于田。明朝中期,大量田地迅速向地主手中集中,商品经济在迅速发展。万历年间,张居正主持改革,将一条鞭法推行全国。清初承明制,继续推行一条鞭法。雍正年间在此基础上正式改行摊丁入亩。一条鞭法将力役部分推入田赋,加强了力役由户丁转向土地的趋势,同时,折银制度和雇役制度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有所松弛。此外,由于赋税折银征收对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产品的商品化起了促进作用,从而更加繁荣了城乡经济。一条鞭法改变了历代赋和役平行的征收形式,统一了役法,简化了赋役制度,标志着赋税由实物位主向货币为主、征收种类又繁杂向简单的转变。

三、史料分析

1阅读下列材料:[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

材料一(朱元璋说):“从前我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心里恨透了。如今要平立法禁,凡遇官吏贪污蠢害百姓的,决不宽恕。”

——摘自《明太祖实录》卷38

材料二“太祖开国之初,惩元季贪冒,重绳赃吏。揭诸司犯法者于申明享,以示戒。”

——摘自《明史刑法志》

材料三“凡官吏受财者,计赃科断。”“风宪官吏受财及于所按治去处求索借贷人财物,若卖买多取价利及受馈送之类,各加其余官吏罪二等。”

——摘自《明律·职制律》

材料四“凡牧民之官失于抚宇,非法行事,激变良民,因而聚众反叛,失陷城池者,斩。”

——摘自《民律-兵律》

材料五“山东布政使储埏、张海,按察使刘本等坐纵盗诛。”

——摘自《明史·成祖本纪》

材料六(明太祖说):“我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

——摘自刘辰著《国防事迹》

材料七(明成祖时)“巡按查盘、访缉馈遗、谢者,多者至二三万金,合天下汁之,国家遣一番巡方,天下加派为余万。”

——摘自《明史·梁廷栋传》(注:巡按是由中央派往各省区巡视考核吏治的监察御史。风宪官吏为监督法律执行的御史。)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朱元璋的思想认识是什么?(2)材料二、三反映出明初统治有何特点?(3)材料四、五反映出明初统治有何特点?其目的是什么?(4)材料六、七反映明太祖的愿望是否实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5)材料所述明初治国的重要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答:(1)材料一反映了朱元璋的思想认识是:官吏贪腐欺民,需要重刑治典来整顿吏治。(2)材料二、三反映出明初统治的特点:①明初采取重刑治国的策略,以严酷的刑罚来整治官吏贪污腐败。

②明初注重对官吏队伍的监控,建立多级监察机构,以确保国家政策得以执行。(3)材料四、五反映出明初统治的特点是地方官吏负有掌控地方政局,保持地方稳定的责任,并建立了一套监察体制,对官吏进行监督,目的是维护明王朝的统治,防止社会出现动乱。(4)明太祖的愿望不能实现。一方面,明代官员俸禄极低,官员收入尚不能保证其生活需要,这是其现实原因。另一方面,明代社会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性质的,这在根本上决定了其官吏队伍不可能真正做到廉洁奉公。(5)①明初治国的重要措施的根本目的:保证官吏队伍的廉洁,维护统治。

②明初治国的重要措施的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官吏队伍的贪腐之风,提高了政府的威信,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负担。

③明初治国的启示:必须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对国家公职人员的监督和管理;法治社会的建设需要广大人民参与。

四、论述

1郑和下西洋期间有过什么著作,并评价郑和下西洋。[2015年复旦大学研]

答:(1)郑和下西洋期间的主要著作《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2)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

①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大洋,实现了万国朝贡,中国最强盛时期还要追溯至汉唐时期;

②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

③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

④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享、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八十多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

⑤郑和在下西洋的过程中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

⑥郑和下西洋中所做的海外政治干预中,以长远影响来看,最重要的是操纵马六甲海峡,选择扶植强盗头子拜里迷苏剌,于1409年郑和授与其国玺及皇袍。拜里迷苏剌曾亲自往中国朝贡,使其在马六甲沼泽地的据点成为日渐富庶繁荣的商业中心。

2明清地方机构及官职变化。[2015年西北大学研]

答:(1)明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及官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