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口就惊艳全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7 06:46:10

点击下载

作者:郎世荣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开口就惊艳全场

一开口就惊艳全场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一开口就惊艳全场作者:郎世荣排版:辛萌哒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10-30ISBN:9787548421764本书由北京紫云文心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 言

在信息传递缓慢的时代,听众更喜欢内容丰富的谈话。“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舌灿莲花”等成语表明,当时听众巴不得发言者能海阔天空、无所不谈,告诉自己更多新鲜事物。然而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这种传统观念被彻底颠覆。发达的互联网让听众可以便捷地搜索到许多资料,不再依赖于发言人的讲述。于是,人们更倾向于关注碎片化的信息,而厌烦一本正经的长篇大论,并且对缺乏特色的言论都报以强烈的抵触情绪。

因此,无论在演讲报告或辩论谈判中,还是其他需要高谈阔论的场合,开场白几乎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通常而言,一篇演讲报告的篇幅超过万字,需要几个小时才能讲完。据科学家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大约45分钟。这还是在人们感兴趣的方面。对大多数听众来说,空洞乏味毫无亮点的演讲,无异于一种折磨。他们判断演讲是否精彩的常用手段,就是听最初3分钟的开场白。若是开场白惊艳全场,那么听众就算听上一整天也依然饶有兴致。

而辩论谈判有着极强的互动性。说者与听者往往针锋相对。假如发言人不能在一开始说出足以打动对方的开场白,要么会在谈判中被对方反过来说服,要么对方会直接无视你的发言。如此一来,再巧妙的说辞也无用武之地。

怎样才能一开口就惊艳全场呢?至少要注意以下十二个方面:

1.应该要言不烦,一张嘴就简明扼要地直指关键问题,一字一句都是精髓。当代人更习惯微博、微信等具有短平快风格的碎片化信息。因为这些短小精悍的文字,往往能以小见大、直达本质,节省读者的时间与精力。而短平快的开场白,往往能发出“寸劲”,一下子打开听众的心扉。

2.开场白可以是蜜语甜言,让听众甜到心里,喜出望外。在这个自媒体流行的时代,听众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不再喜欢发言人摆出睥睨众生、高贵冷艳的姿态。所以,发言人应该用甜蜜的赞美让听众如痴如醉,一开口就让听众把你当成自己人。

3.最忌讳平淡乏味、毫无特色,应当做到别具一格、匠心独运。这年头,随便一个草根自媒体都能讲出让人拍案叫绝的连珠妙语。各种脱口秀节目如雨后春笋一般崛起。这就促使人们不得不绞尽脑汁让自己的表达方式更加生动有趣。而一个人说话是否特色鲜明,最重要的标志就在于开场白有没有让人过目不忘的闪光点。

4.要留心语言忌讳。没有哪个听众喜欢口无遮拦、满嘴胡话的演说者。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都有形形色色的忌讳,甚至是“不能说的秘密”。假如发言者不注意回避禁忌,无论开场白多么精彩,都可能踩中听众的“雷区”,把人们气得拂袖而去甚至掀桌。

5.讲究灵活多变。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入乡随俗,看菜吃饭。世界上没有适用于所有场合的万能开场白。例如在追悼会等肃穆的场合,蜜语甜言只会适得其反。根据不同场合的特点灵活组织开场白,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

6.以谦虚得体为最高境界。在这个权威和偶像不断被解构的年代,人们越来越不喜欢看到发言人端着架子说话。骄傲狂妄的语气很容易得罪听众,从而让他们拒绝继续接受你的言论。所以,开场白应当语出谦恭,让听众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

7.应当情真意切,不精不诚就不能打动人心。给你的语言增加一点“温度”,让它能暖化听众心中的寒意,打破内心的隔阂。没有人喜欢听恶语寒言。温暖人心的开场白,可以有效带动听众的情绪,让他们融入你所营造的“氛围”当中。

8.必须言之有理。无论表达方式如何变化,遣词造句如何精巧,赞美的话与温馨的话说了多少,不能阐明道理的开场白与废话没有任何区别。说到底,决定言论是否有说服力的是内在的道理与逻辑,而不是外在的表达形式。

9.应当一针见血,通过击中“靶心”来惊艳听众的耳朵。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最能体现说话人语言功底的就是言论是否能抓住问题的要害。对于听众而言,不得要领的开场白只会让大家一头雾水。

10.诙谐幽默,一张嘴就让在场的众人捧腹大笑、拍手叫好。幽默是听众的开胃剂,也是化解尴尬与拯救冷场现象的最佳手段。诙谐风趣的开场白,可以让听众在第一时间被发言人所惊艳。

11.需要注意态度委婉。硬邦邦、直冲冲的语言太过刺耳,容易激起听众的不满情绪,让发言者很难继续下面的讲话。赞美可以直白,但批评必须委婉。在很多场合中,直话直说不如给听众一个台阶下。兵法中的“以迂为直”之计,同样适用于开场白。

12.先声夺人往往是打动听众最有效的手段。发言者是通过开场白来打开局面的。为了赢得交谈的主动权,应当主动出击,主动亮出让人惊艳的开场白。这样才能率先抓住听众的心灵,让接下来的发言更加顺利。

语言艺术博大精深,挂一漏万。但无论是长篇大论的演讲报告,还是短小精悍的即兴发言,都是靠“开场白”这位先锋大将打开局面的。只有根据每一个场合组织好自己的开场白,才能一开口就惊艳全场,让听众乐于听你的表达,沉浸在你所营造的发言氛围当中。  第一章要言不烦,一字一句皆是精髓——以简代繁的谈话技巧

听众最讨厌什么?冗长而乏味的开场白。扯一大堆不痛不痒无关紧要的话,半天绕不到主题上。“啰唆”一词就是为描述这种情况而产生的。世界上不少著名的演讲动辄长达几个小时,许多经典的谏言也是滔滔不绝,但听众并不觉得沉闷,反而乐在其中。究其原因,就在于说话人的开场白简明扼要、字字精辟,让听众觉得不过瘾,还想听更多的内容。

古代纵横家有个游说原则是——“要言不烦”。对于关键问题与重要观点,不能用烦琐累赘的语言来描述,而应该采用最简洁明快且确切的表达形式。

由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所以人们说话办事越来越追求效率。假如一个人不能在三言两语之间确定一件事,往往就会被认为是缺乏效率。简洁明快的开场白,可以让听众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谈话主题,有助于发言者以最快的速度引起大家的兴趣。1. 动人开场语,贵精不贵多

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妻子,第一夫人米歇尔为了帮丈夫赢得总统大选,曾在一次民主党会议上发表演说:“十分感谢,伊莲……我们十分感谢来自您家庭的服务与奉献,我们将永远支持您。“在此前数年中,我凭借第一夫人的非凡殊荣,几乎走遍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每一寸土地。无论我身在何处,都能从我遇见的人与所听到的故事中,感受最真切的美国精神!在大家对我与我的家庭,特别是我的女儿们抱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友善与热情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种精神的伟大。”

米歇尔的开场白并没有宣传丈夫的优点,而是极力赞扬广大普通人的“美国精神”。一张嘴就打动了在场的听众。

开场白的话不贵多,而在于良效。只要话能说到点上,三言两语可能比长篇大论更能反映核心问题。古代君子讲究敏于行而讷于言。这并不是要求大家必须三缄其口、惜字如金,而是希望每个人在说话的时候更注意实用效果。否则,就无法讲出惊艳之语。叶公子高对白公胜之乱的预言,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

太子建的儿子王孙胜因父亲遇难而流亡到了吴国。楚国令尹子西想召他回楚。叶公子高对此很担忧。他一开始就对子西说:“我曾听闻王孙胜为人狡诈而喜欢作乱。如果你把他召回楚国,恐怕将来对国家有害。”

子西却说:“可是我听说王孙胜为人重信诺而勇敢,不会做不利于他人的事。我要把他安排到楚国边城,让他镇守楚国边疆。”

叶公子高反驳道:“心存仁慈才算是诚信,恪守道义才称得上是勇敢。可是王孙胜重视诺言,又在寻求悍不畏死的勇士。难道这不是他私藏野心的表现吗?实践诺言未必是诚信,期望部下赴死也并非勇敢。您一定会后悔今天的决定!”

可惜子西不听,还是把王孙胜召了回来,并将他封在毗邻吴国边境的地方,号白公。故而世人后来称王孙胜为白公胜。

白公胜为了报杀父之仇,奏请出兵伐郑。令尹子西摇摇头说:“楚国内政尚未步入正轨。若非如此,我一定不会忘记此事。”

过了一阵子,白公胜再次请求出兵。子西原本同意,但还没有出兵时,晋国大军就进攻郑国。楚国出于战略考量,转而与郑国结盟。白公胜大怒道:“郑人在此,仇人离我很近了。”

白公胜亲自磨剑被楚国司马子期的儿子平看到。平问:“王孙为何要亲自磨剑?”

白公胜说:“我素来以为人爽直闻名于世。不告诉你的话,又怎么称得上是为人爽直呢?我亲自磨剑,就是准备用此剑来杀你父亲。”

平把这话透露给了令尹子西。子西却不以为意地说:“白公胜像蛋一样,我用羽翼呵护他长大。假如我去世后,接任楚国令尹或司马的人,除了他还会有谁呢?”

谁知白公胜听到这话,反而更加憎恨子西。他说:“令尹真是太狂妄了!他要是能得善终,我就不是白公胜。”遗憾的是,子西对白公胜依然很信任,完全没有察觉他要叛乱的征兆。

为了发动政变,白公胜与部下石乞商量道:“楚王与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用五百死士对付应该够用了。”

石乞说:“我们找不到五百死士,不过市场南面有个叫熊宜僚的壮士。假如得到他的帮助,足以抵得上五百死士!”

于是白公胜和石乞去找熊宜僚,双方聊得很投机。但是白公胜说明来意时,熊宜僚却断然拒绝了。白公胜拔剑指着他的脖子,熊宜僚却十分镇定,一动不动。良久,白公胜感叹道:“此人不会为名利所动,不会因威胁而恐惧,更不会通过告密来讨好他人。”说完便离开了。

就在这时,吴国入侵楚国边境的慎邑。白公胜带兵击退吴军,他请求将缴获的敌军送到郢都献纳,楚王同意了。于是白公胜借着进贡战利品的机会发动政变。七月,白公胜带党羽击杀了令尹子西与司马子期,劫持了楚惠王。

令尹子西后悔不听叶公子高的谏言,用衣袖遮着脸死去。司马子期说:“过去我凭借勇武侍奉大王,不可以有始无终。”他拔起一棵樟树,杀死几个敌人后战死。

石乞建议:“烧掉国库,杀死楚王。如果不这样,政变就不算成功。”

白公胜却说:“不可以。杀死楚王不吉利,烧毁国库就没有财物,拿什么来守备呢?”

石乞说:“您占有了楚国,可以治理楚国百姓,敬奉事神,可以得吉祥与财货。”

但白公胜没有听从。而这便是楚国历史上著名的白公胜之乱。

在这个案例中,叶公子高虽然没能在事前说服令尹子西,但他用三言两语准确地分析了白公胜的性格特点,并预测其必然在楚国作乱。令尹子西认为白公胜是个重信诺而勇武的人,适合为国家镇守边城。但叶公子高指出,白公胜重信诺但不仁慈,好勇武但不恪守道义,将来必为大患。这个判断既精简又一针见血。所以,令尹子西在临终前想起了叶公子高的告诫,羞愧得掩面而死。

为了显示自己的口才,人们往往喜欢多说话。殊不知,多说话并不能带来一张嘴就惊艳全场的效果。话痨侃侃而谈一百句,可能还不如别人一句话给大家的印象深刻。

比如有个人十分健谈,一张嘴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从传说中的“多翅多腿鸡”是真是假到印度神仙湿婆有几个分身,都能讲出个子丑寅卯来。但是他的朋友并不喜欢和他聊天。尽管此人见多识广,但说起话来漫无边际,不得要领。更糟糕的是,他因为太健谈,总喜欢插话(朋友们说话时老是被他打断,无法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别提多心烦了),所以大家聊天时都不愿他参与进来。

问题不在于健谈,而在于他只顾自己炫耀口才,却不注意语言的功效。尽管那人滔滔不绝地说了很多话,但大家觉得大多数话都是没用的口水话,听得再多也没有惊艳的感觉。那如何才能像叶公子高那样用寥寥数语就把事情解释清楚呢?

首先,应当正确理解语言丰富与废话太多的区别。

最简单的区分办法是,将一个人的话删减到只剩下关键词。说同样多的话,语言丰富的人往往有多个关键词,而废话太多的人只是翻来覆去说一个关键词。在开头提到的那位健谈之人,属于后一种情况。因为他说的废话很多,但并不吸引人。而真正能言善辩的人,发言少时字字如金,长篇大论时则措辞丰富多彩。

其次,要注意控制自己的表达欲。

健谈是个优点,可以让你更加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但是,这个世界上不光是你一个人有话要说。假如每个人都放纵自己的表达欲,只顾说不顾听,那就没法正常交流了。只有控制表达欲,才能避免说太多废话。

最后,在说话前应当妥善地组织语言。

相声演员滔滔不绝,但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听完了还想继续听。有的人口若悬河,大家却听得昏昏欲睡,左耳进右耳出,越听越不耐烦。同人不同命的科学道理不复杂,就是语言是否恰当。相声演员总能给出惊艳之语,所以听众完全不觉得无聊。可见,恰当的语言不仅有实际内容,表达形式也颇为精彩灵动。反之则言之无物,令人生厌。因此,我们要注意语言的组织,说话越多时越要重视这点。2. 要言不烦,让听众瞬间被吸引

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在二战时还是一位将军。他由于不满贝当政府向纳粹德国投降,在当局投降次日号召法国军民坚持抗战:“毫无疑问,我们的军队的确吃了败仗,已经被纳粹德国的机械化兵团所围困。法军之所以遭受重创,不只是由于德军兵力众多,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战斗机、坦克与战略。正是这些东西令我们法军的将帅们惊慌失措,以至于落到今天这步田地。“但是,难道法国的败局已经一锤定音,再也看不到胜利的希望了吗?不,绝不是这样……”

戴高乐将军没有回避法军失败的事实。但他在简要描述不利形势后,突然话锋一转,告诉法国人民“谁说败局已定”,点燃了大家心中的希望。这种在简短开场白中暗藏转折的语言艺术,在外交中并不罕见。

春秋时,齐国进攻鲁国的北境。鲁僖公任命展喜为特使,犒劳齐军并说服齐孝公退兵。展喜设计了一套暗藏转折的说辞,让齐孝公从一开始就被牵着鼻子走。

齐军尚未进入鲁国疆域时,鲁使展喜就主动出境觐见齐孝公。展喜边行礼边恭敬地说:“国君听说齐侯您高抬贵足,屈尊驾临我们鲁国,特派微臣来犒劳齐师。”

齐孝公想给鲁国来个下马威,便趾高气扬地问:“鲁国人害怕我们齐国雄师吗?”

谁知展喜答道:“鲁国的小老百姓十分恐惧,但是,国中君子没有人害怕。”

齐孝公顿时惊讶了。但他愣了片刻,哈哈大笑。鲁人这不是打肿脸充胖子,虚张声势嘛!于是他反问道:“贵国百姓家像悬挂的磬一样空荡荡的,田里光秃得寸草不生,贵国的君子们又凭什么说不怕齐国?”

不料,展喜早已按展禽的计策准备好辞令。他庄重地说:“我们凭借大周先王的命令!想当年,周公旦与齐太公共同辅佐周王室,堪称周成王的左膀右臂。周成王为表示犒劳,特意赐给他们盟约。盟约上说:‘我们的子孙世世代代都不要互相残害!’这则古老的盟约还封藏在盟府里,由太史负责看管。”

展喜又说:“后来齐桓公凭借这个盟约召集诸侯,帮各国解决纠纷,弥补各国的过失,拯救各国的灾难。他的所作所为无不是为了将齐太公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等到齐侯您继任国君后,列国诸侯都期盼地说:‘齐国新君会继承齐桓公的丰功伟业!’因此,我们鲁国不敢保城聚众与您交战。否则,天下人会说:‘难道齐侯继承君位仅仅九年,就背离了齐太公的使命,放弃了齐桓公的职责吗?他该如何向先君交代呢?所以,齐侯一定不会这么做的。’鲁国君子知道这一点,所以就不害怕了。”

这下轮到齐孝公左右为难了。他知道展喜说的盟约的确存在。当年齐国首任君主齐太公与鲁国首任君主周公旦关系很好,两国也都是周王室的羽翼。而先君齐桓公虽打过鲁国,但后来靠着尊王攘夷赢得包括鲁国在内的列国拥戴。目前齐军占上风,然而舆论对无理入侵鲁国的齐国并不有利。齐孝公考虑再三,不知该怎样回话,最终只好班师回国了。

在这个案例中,展喜之所以能说服齐孝公退兵,不光是因为鲁国占着道理,而且也与他的措辞技巧息息相关。

当时的情况是齐强鲁弱,齐孝公咄咄逼人,但两军尚未正式交战,还有通过外交和平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按照常规思路,鲁国使者会严正抗议齐国的入侵行为,或者用卑辞厚礼表示服从齐国。其中难点在于,鲁国不宜与齐国硬碰硬,也不能太服软。如果使者的态度过于强硬,会激怒处于优势的齐孝公,让他发动更猛烈的攻势以泄愤。可若是态度过于服软,就会让对方察觉鲁国没有战心,更加肆无忌惮地进兵。

也就是说,展喜犒赏齐军时,既要做到态度温和、不畏强敌,又必须设法让齐孝公自觉理亏、主动离开。

鲁国使者构想的说辞非常巧妙。展喜开口第一句话的语气极尽谦恭,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紧张气氛。而第二句话“小人恐矣,君子则否”,是控制谈话方向的关键。这话分为两层意思:一是鲁国百姓确实对齐军的到来感到不安;二是鲁国君子(指公卿、大夫、士人阶层)对齐军无所畏惧。前半句表面上是示弱,实际上是助长齐孝公的骄横心态,为后半句的转折做铺垫。

齐孝公听到“小人恐矣”时扬扬自得,而后半句“君子则否”一下子超出了他的预料。通过前后意思的反差制造出惊艳的语言效果,这就是展喜的用意。

当然,光听这一句话,齐孝公肯定是不以为然。在他看来,鲁国军民望风而逃,根本不敢迎战。虽然鲁使说“君子”不恐慌有些出人意料,但并没有什么说服力。假如按常规的辞令表示抗议或者臣服,对方可能根本不放在心上。但齐孝公不相信“君子则否”这个说法,出于好胜心与好奇心,必然会当场反诘,让鲁使做出进一步的解释。殊不知,这正是展喜想要的效果。

展喜在回答对方“何恃而不恐”的问题时,先用一句简明扼要的“恃先王之命”震慑齐孝公,然后紧密围绕齐国的太公、桓公两位先君来论证“先王之命”的合理性。

在那个时代,周朝礼崩乐坏,但“先王之命”的影响力仍然在。齐孝公的父亲齐桓公,就是屡屡借助“王命”的旗号来会盟诸侯的。所以,展喜说“恃先王之命”时,他不可能不肃然以待。

展喜通过齐太公、齐桓公的事例来表明齐鲁两国从建国之初就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应当遵守“世世子孙无相害也”的古老盟约。最奇妙的是,展喜没有直接批评齐孝公背弃先王之命,而是以退为进地表示——天下诸侯都相信齐侯您不会做这种事!这句话不仅比劈头质问更容易让对方接受,也给齐孝公一个主动撤兵的台阶。所以,齐孝公就坡下驴,体面地撤离了鲁境。

展喜的外交辞令可谓环环相扣。倘若他不能在第一句话就掌握主动的话,齐孝公也不至于被这番辞令逼得步步退让。展喜在交谈中抓住了最关键的两个要点:一是以“君子不恐”来委婉地表达鲁国的镇定姿态;二是以“世世子孙无相害也”的“先王之命”让对方理屈词穷。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虽然说话不多,但总能以最简练精辟的语言让听众眼前一亮,继而兴致勃勃地与之交谈。正所谓“要言不烦”。简明扼要且富有创意的语言,才能让众人百听不厌,直到很久都记忆犹新。

但是,想要做到这点不容易。首先,你得在用词不多的前提下,把事情的关键拆解清楚;其次,说话要始终紧扣着主题,不能跑题,也不能说废话;最后,光是简明扼要还不够,辞令必须字字精妙,否则就不会产生惊艳的效果。

正所谓,要言不烦。游说抓住了要点,才能让每个字都产生惊艳的效果。如果听者无意的话,说者就算是口吐莲花,也不过是在犯“话不投机半句多”的错误。一开口就马上吸引住对方的注意力,令其有兴趣继续听下去。若想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其一,开场白一定要直击对方最关心的要点,让对方一听就对下文感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于游说者来说,没有惊艳全场的开场白,游说对象可能就不会给你说话的机会。纵然你能说得头头是道,若是不能以最扼要的方式直触关键,听者就会觉得你思路模糊、不得要领。

其二,接下来的话要与开场白环环相扣,用严密的逻辑说清楚问题的关键。

在战斗中,尖刀班负责打开突破口。如果主力部队不及时跟进的话,这个突破口很快就会被堵上。开场白好比是尖刀班,真正的重头戏还在后面。光是开场白惊艳绝伦,后续的言辞不能做到“要言不烦”的话,只会给人留下虎头蛇尾的印象。到头来,依然无法让人百听不厌。3. 直指要害,让对方无从反驳

魏王想攻打赵国,群臣规劝不住。但大臣季梁没费多少口舌,就说服了魏王。他是这样说的:“臣今天在上朝途中遇见一个人。他赶着马车朝北走,说是要去南方的楚国。我说:‘您要去楚国,怎么反而朝北走呢?’他答道:‘我的马是良马。’我说:‘你的马再好,可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他说:‘我的钱财多。’我说:‘你的钱财再多,这也不是去楚国的方向。’他说:‘我的驭手技术好。’这些条件越好,他就离楚国越远。大王若想成霸王之业,应当取信于诸侯。现在却仗着兵强马壮攻打赵国。这就好比是南辕北辙。”

季梁用南辕北辙的笑话来比喻国事,不仅开场白生动有趣,又直指问题的要害。这使得魏王在笑过之后发现无法反驳其中道理,顿时如梦初醒,放弃了攻赵的决定。

在生活中,我们时不时会遇到一些比较紧急的情况。如果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说服反对者,可能会耽误事。当你准备发言时,谈判对象也在心中盘算着怎样反驳你。若想一开口就说服对方,必须让言辞直指要害,令人无法反驳。叶公子高精于此道,常能迅速说服他人。同时,他也曾被他人用寥寥数语说得无言以对。有趣的是,两位进言者的意见恰好对立。

白公胜之乱发生后。方城之外的人们都对叶公子高说:“您现在可以带兵进郢都勤王了。”

叶公子高却说:“我曾听闻,那些凭借冒险侥幸得胜的人,贪念不会轻易满足。这种人做事不公平,肯定会让民众离心离德。”

他的话虽然不多,但一下子就抓住了要害。白公胜铤而走险,通过政变杀死子西、子期两位执政大臣,又劫持了楚惠王。此事发生太过突然,国人反应不及,不知所措。但白公胜为人贪狠,迟早会引发朝野的不满。到那个时候,出兵平叛就能一举成功了。于是,大家伙都被说服了,耐心等待时机。叶公子高直到得知白公胜杀了楚国的贤大夫管脩时,才率兵进入郢都镇压叛乱。

果然,白公胜之前拒绝部下关于杀死楚惠王的提议,但他打算另立子闾为楚王。但子闾似乎不答应,白公胜想以武力迫使他就范。

子闾义正词严地说:“倘若王孙您能安定楚国,匡扶王室,保护万民。我又怎敢不服从您呢?可是您只顾一己私利,颠覆王室,不顾楚国安危。我宁死也不敢听从您的命令。”白公胜本想以另立新王的办法赢得舆论支持,但子闾一针见血地揭穿了叛乱的性质。白公胜见无法说服子闾,一怒之下将其杀害。

就在此时,叶公子高的兵马也到了郢都的北门。有人看到他没戴头盔,就说:“您怎么能不戴头盔?楚国人都期盼着叶公您拯救国难,如同子女期盼慈祥的父母一样。您若是被叛军的流矢伤到了,岂不是让楚国百姓绝望了吗?您为何不戴上头盔呢?”

假如只是从个人安危的角度来提议,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叶公子高,可能不会当回事。所以,那位没留下名字的进言者,转换了一个角度,指出如果主帅受伤会影响国人士气。叶公子高没法反驳,只好戴上头盔前行。

没走几步,他又遇到了一个进言者。那人说:“叶公您为何要戴头盔?国中百姓像盼望一年的收成那样天天盼望着您来平息叛乱。只要一看到叶公的面容,我们就放心了。大家明白还有生存的希望,就会有决心与叛军奋战到底。百姓本来想向整个郢都宣扬您的不朽功勋,可是您却用头盔把脸遮住。百姓看不到您的面容,不就要绝望了吗?您所做的岂不是太过分了吗?”

这番说辞与刚才那人截然相反,但是叶公子高同样没法反驳。此人之所以提出不要戴头盔的意见,是想让更多郢都百姓知道叶公子高的兵马已经勤王了。这将大大鼓舞国人士气,加速叛乱分子的败亡。于是,叶公子高二话不说,脱掉头盔继续前进。

过了一阵子,叶公子高恰好遇到了大臣针尹固的兵马。不巧的是,针尹固不是来平叛的,而是准备去增援白公胜。如果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制止他,白公胜的叛乱将更加一发不可收拾。

叶公子高当机立断,高声质问针尹固道:“难道没有了令尹子西与司马子期二位柱石,楚国就不再是一个国家了吗?您背弃道义去追随叛贼白公胜,难道就可以保全自己的性命了吗?”

针尹固并非真心想叛乱。只不过,两位执政大臣遇害,楚惠王又被劫持,其他大臣又没有挺身平乱。他为了自保才准备带兵追随白公胜。叶公子高看穿了他的心思,一语点醒梦中人。针尹固完全被镇住了,便果断掉头加入叶公子高的阵营,成为平叛的重要助力。

凭借出色的口才与果决的魄力,叶公子高说服了越来越多的国人参与平叛行动。在他的指挥下,白公胜兵败自杀,石乞也被绳之以法。假如他不能迅速说服沿途遇到的人,就不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扭转局势。

在上述案例中,叶公子高与两位没留下名字的路人,都是擅长速战速决的谈判高手。三人的观点与内容各异,但在说话技巧上如出一辙。

首先,三人的开场白几乎都是直指问题关键的反问句。

进言者甲劈头就问对方“为何不戴头盔”;进言者乙一开口就问对方“为何要戴头盔”;叶公子高则连用两个质问把针尹固当场震慑住。当时情况紧急,每一个听者都没有太多的时间与耐心去思考。如果不能一下子抓住对方的心,就无法快速说服对方。

相对于平时的陈述句,这种采用反问句式的开场白针对性很强,很容易迅速吸引住对方的注意力。因为对于听众而言,陈述句通常用于描述某种情况,不一定与自己直接相关。反问句则不同,会让听众下意识地去思考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如此一来,说话人就不用担忧听众对自己的开场白漠不关心了。

其次,接下来的话紧密围绕开头的反问句来阐述。

进言者甲建议戴头盔的理由是,万一叶公子高受伤会让楚国军民丧失士气。而进言者乙反对戴头盔的理由也很充分,楚国军民一看到叶公子高就会士气大振。两人的意见相反,但都从不同角度切中了叶公子高的需要。所以,对方二话不说就照办。

在必须快速说服谈判对象的场合,不宜展开长篇大论的论证。虽然长篇大论面面俱到,可以让自己在开场时提出的论点更有说服力,但也必然会造成双方交谈出现反复辩论的情况。快速说服不需要面面俱到的论证,只需要抓住要害的一点,集中突破之。只要听众无法在这个要点上“抬杠”,就会很快接受说话人的意见。4. 后发制人也可以一语解困

在德黑兰会议中,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苏联领袖斯大林都想占据上风。在一次玩笑中,丘吉尔与罗斯福抢先发言,却被最后出声的斯大林抢了风头。三人的对话是这样的:

丘吉尔说:“我昨晚梦见自己成为全世界的主宰。”

罗斯福笑着说:“真巧。我也做梦了。梦见自己成为全宇宙的主宰。”

斯大林则不紧不慢地说:“我梦见自己没有批准对两位的任命。”

在这次对话中,丘吉尔先声夺人,罗斯福的“全宇宙的主宰”则比“全世界的主宰”更高一级。两人已经抢先使用了最大比较级。在他们看来,斯大林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说出比“全宇宙的主宰”更加高的职位。谁知斯大林转换了思维角度。尽管他最后一个开口,却用“没有批准任命”来暗示自己比“全世界的主宰”和“全宇宙的主宰”的官更大。丘吉尔与罗斯福面对这个出乎意料的回答,只能面面相觑,自嘲地笑了一下。

无论是新闻发布会还是辩论及谈判场合,每个人都可能陷入某种困境。特别是当对方抢先发言时,假如不能妥善应变,很可能完全被牵着鼻子走。在这种不利局面下,开场白尤为重要。能不能一举扭转劣势,就看开头几句话。《左传》记载了一则故事。春秋末期,楚国伐吴。吴王故意派弟弟蹶由来谈判,结果楚王二话不说,命人把他绑了起来,准备杀他来祭祀战鼓。楚王幸灾乐祸地问:“想不到自己今天会死吧?你出门之前占卜了吗?卜辞是吉利还是不吉利呢?”

蹶由心里明白,如果不能一开口就让楚王改变心意,不仅自己会掉脑袋,战争也不可避免。于是他大声回答道:“占卜吉利。”

楚王一听这话,大笑不止地说:“哈哈哈,还嘴硬。如果吉利的话,为什么你今天将要会被寡人杀死呢?”

蹶由淡定自若地辩解道:“卜卦的确是一个吉兆。假如楚王您十分高兴,对在下以礼相待,毫无敌意,那么我们吴国就会放松警惕,麻痹大意,守备越来越松懈。这样一来,我们吴国用不了多久就会被贵国吞并了。可若是楚王您大发雷霆,杀了我这特使来血祭战鼓,那么吴国上下必定同仇敌忾,枕戈待旦。尽管吴国弱小,但严阵以待也能够抵挡楚军的攻势。国家得以保全,这不就是吉利的事吗?我们吴国占卜只问国事吉凶,而不问使者的个人生死。若能以我一个使者的鲜血,让吴国加强戒备,还有比这更吉利的事吗?”

楚国君臣听了这番话,陷入了沉思。蹶由趁热打铁,继续大声说道:“话说回来,占卜的吉凶,谁又可以将其固定在某一件事上呢?我听说当年贵国与晋国在城濮交锋,事前占卜的结果不也是大吉之卦吗?哪承想楚军被晋军大败,落得个大凶的结果。后来贵国奋发雪耻,再与晋军决战邺城时才获得大胜。照这样说的话,楚国的占卜到底是灵还是不灵呢?同理可推,我国的占卜显示吉利,也未必是应验在我这次出行上。”

楚王认为蹶由说得有道理,杀了使者反而会让吴国上下更加同仇敌忾。而就算这次能打赢,也难保日后吴国复仇时,楚国不会失败。

蹶由见楚王的决心已经动摇,又补充道:“对了,我蹶由一个人死就死了,还能有何作为?如果用一个毫无作为的人的血来涂祭战鼓,又能有何用呢?假如蹶由死后有知,必定会阴魂不散,让你们楚国的战鼓根本敲不响。”

楚王完全被蹶由的机智与气势镇住,于是命人给蹶由松绑,对他以礼相待。蹶由运用出色的口才,不仅让自己顺利逃过死劫,还成功制止了这场战争。

在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的一次竞选中,士兵约翰·艾伦与战斗英雄陶克将军竞选国会议员。陶克将军战功赫赫,还曾三次当选国会议员。但艾伦却在竞选辩论后,出人意料地赢得了广大选民的支持。两人的舌战经过如下:

陶克将军一上来就宣传自己的战功。他说:“在17年前的今天的晚上,我指挥军队与敌军在山中激战。经过激烈的厮杀后,敌军终于败退了。我在山上丛林里睡了整整一夜。假如在场的诸位还未忘记那次艰苦卓绝的战斗,就请在投下选票时,不要忘记那些风餐露宿的战斗英雄!”

这番演说果然激起了人们的欢呼。而艾伦在战争中只是个普通士兵,无论是资历还是威望,远不如屡立战功的陶克将军高。陶克将军已经先一步赢得了选民的好感,他该如何扭转劣势呢?

只见艾伦说道:“在座的同胞们,陶克将军说得一点也没错。他的确在那场战斗中建立了不世奇功。而鄙人当时正是他麾下的一名普通士兵,替他冲锋陷阵、出生入死。在17年前的今天的晚上,我们打赢了那场战斗。当他在山中丛林安然入睡时,我还手握步枪站在荒郊野外,保卫他的安全。”

艾伦的语音一落,选民们就对他报以更加热烈的掌声。于是他赢得了更多的选票,打败了陶克将军,当选为国会议员。

在这次竞选辩论中,后开口的艾伦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他知道自己的战功与资历根本无法与陶克将军相提并论,正面摆功劳完全没有说服力。而如果像普通竞选者那样攻讦对方的短处,既显得没风度,也难以赢得听众的共鸣。于是,他避开战功不谈,只说战后的风餐露宿。先高度赞扬了竞选对手的功勋,认同他的呼吁,然后话锋一转,讲述对自己有利的情境。

陶克将军呼吁大家把选票投给那些在战争中最为辛苦的战斗英雄。但在听众看来,将军固然辛苦,但还能在战斗结束后呼呼安睡,而士兵还得忍住疲劳继续站岗保卫将军。由此可见,士兵艾伦比陶克将军要“辛苦”多了。就这样,艾伦博得了广大选民的同情与选票。

由上述几个案例可知,先开口的人不一定能控制局面,后开口的人也完全可能征服全场。后发制人的关键在于,用开场的几句话彻底改变人们之前的思考方向,从而赢得整个谈话的主动权。要做到这点,应当注意三个方面:

其一,冷静分析对方言辞的漏洞或忽视的内容。

对方抢先开口时,可能会让我们陷入某种困境。如果不能保持心态稳定,就会变得语无伦次、不知所措,反而将局面弄得更加糟糕。只有镇定下来,才能冷静地分析局面,找出对方言辞的破绽,予以有力的回敬。例如蹶由在面临生死关头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一步一步地给楚王设套,这才凭借一张利嘴完成使命。

其二,设计能够转换听众视角的简短开场语。

先开口的人往往会给谈话定下一个基调,让后开口的人与听众在不知不觉中按照其思路来走。如此一来,后开口的人就会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想要破解这个困境,就应该跳出对方的“逻辑陷阱”,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切入话题。这样就可以将听众的思路纳入我方乐见的轨道中。这种转折应当用一句醒目而简短的开场语来实现。一开口就让听众丢掉原有思维,考虑自己提出的新问题。

其三,可以设法诱导对方来问自己早有腹案的问题。

后开口的人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被先发言者刁难。如果按常规方式回答,不仅毫无特点,也可能被听众抓住其他把柄。既然如此,何不用一两句违反常规的妙语,诱导对方来发问呢?如此一来,你回答的就不是陌生的难题,而是自己早已准备好答案的话题。自己可以应对自如,一举翻盘。5. 以结论开场,再逐步论证

商人吕不韦想结识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但又怕不能马上取得对方的信任。于是他一进门便说:“我能光大您的门庭。”

公子异人不以为意地讽刺道:“等你先把自己家的门庭光大了,再来吹牛皮吧。”

吕不韦笑着说:“公子有所不知。只有先光大了您的门庭,鄙人的门庭才能跟着水涨船高。”

公子异人心领神会,请吕不韦入席深谈。

就这样,吕不韦用最简单的开场白在最短的时间内赢得了对方的信任。他使用的策略是直接给出结论,然后再逐步向公子异人拆解谈话内容。这种开门见山的开场技巧,往往比繁文缛节的客套寒暄更容易打动听众。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谈话也十分讲究效率。哪怕是长篇大论的演讲或者授课,也必须在开场的时候让在场的听众精神振奋。否则,没人愿意耐着性子继续听几个小时他人单方面的谈论。在这种背景下,最有效率的开场白,就是直接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

在开篇的案例中,吕不韦没有像保险推销员一样进行自我介绍,而是一上来就直接说“我能光大您的门庭”这个结论。

直接以结论开场的好处,就是能让听众迅速做出价值判断。假如听众赞同你的意见,他们会饶有兴致地继续听下去。假如听众反对你的意见,他们也会听听你能说出什么让大家心服口服的理由,随时找你的漏洞进行反驳。

总之,以简短扼要的结论做开场白,有助于帮听众迅速弄清说话人的意图,明确自己在谈话过程中的需要。

此时的公子异人根本不认识眼前的陌生人。所以,他会认为吕不韦不进行自我介绍就提出这样突兀的结论,是一种无理取闹的行为。于是,他便出言反讽对方牛皮吹上天。谁知却被吕不韦用一句话就说服了。

吕不韦的第二句话说得颇有学问,依然是直接给出了最终结论。公子异人是个聪明人,很快掂量出了那句近似绕口令的结论有多少分量。“只有先光大了您的门庭,鄙人的门庭才能跟着水涨船高”这个结论,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我的意图是在帮助你成就大业的同时,取得自己家族的富贵;第二,我们是利益共同体,我先帮你完成心愿,事成之后你再按功劳回报我。

既然双方的大目标一致,公子异人迅速做出价值判断,同意合作。然后,两人才正式进入常规的谈话套路。

吕不韦分析道:“老秦王年事已高,立您的父亲安国君为太子。听说安国君的正妻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只能从安国君的二十多个儿子中选一个过继。您在兄弟里排行居中,又不受老秦王疼爱,所以被派到赵国做人质。一旦秦赵开战,公子性命堪忧。就算老秦王去世,安国君继位,您恐怕也得不到太子之位。”

公子异人深表赞同,便问:“那我们该怎么应对?”

吕不韦说:“公子在邯郸生活困窘,也没什么礼物孝敬父母。我吕不韦虽非巨富,也愿拿出千金替你到秦国游说。我先说服安国君与华阳夫人立您为嗣子,然后再找机会接您回秦国。”

公子异人叩头拜谢道:“倘若此计真能成功,异人将与先生共享秦国。”

吕不韦入秦后,没找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而是去拜访华阳夫人的弟弟阳泉君。他一开口就吓唬对方道:“阳泉君您可知自己的罪过足以致死?”

阳泉君一听到这个惊悚的结论,感觉莫名其妙,忙问原因。吕不韦指出:“您的门客无不占据高位,反倒是安国君门下无人显贵。您府中收藏的珍宝、骏马、美人不计其数。恕在下直言,这绝不是好兆头。目前老秦王年事已高,万一哪天驾鹤西去,安国君继承王位,您就危在旦夕。在下有一计,可保阳泉君无后顾之忧,富贵稳如泰山。”

阳泉君惊出一身冷汗,赶紧避席行礼,向吕不韦恭敬地请教对策。

吕不韦说:“安国君继承王位后,华阳夫人虽能顺势升为王后,但她没有嗣子。所以,储君只能从其他王子中挑选。假如日后由其他王子即位,王后的门庭恐怕要长满杂草了。公子异人才德兼备,孤身在赵国为质,没有双亲庇护。他常常西望咸阳,盼望着回秦国。华阳夫人要是能立他为嗣子,公子异人就能继安国君之位做秦王。到那时,他一定会感念华阳夫人的再造之恩。而夫人也将得到最好的依靠。”阳泉君点头称是,便主动去找姐姐说这事。

紧接着,吕不韦又成功说服了华阳夫人的姐姐帮忙。华阳夫人的姐姐也用了与吕不韦相似的谈话方式,一开口就直说结论。

她对华阳夫人说:“以美貌侍奉他人无法长久。一旦年老色衰就会失去夫君宠爱。妹妹虽然眼下被安国君宠爱,但也应该考虑长远之计。何不趁早结交一个有才能又孝顺的孩子做你们夫妇俩的嗣子呢?若行此计,夫君在世时,妹妹能享受尊宠。夫君去世后,嗣子继位为秦王,妹妹也不至于失势。公子异人很贤能,他知道自己排行居中,生母又不受父亲宠爱,所以他会主动依附于您。妹妹就选他为嗣子吧!”

于是,华阳夫人对安国君哭着说:“我虽有幸能进夫君的后宫,却没能生出子嗣。希望夫君能立异人这孩子做我的嗣子,也好让我在晚年有个依靠。”安国君也欣然同意,决定立公子异人为嗣子。就这样,吕不韦与公子异人的计划得以实现了。

这则游说故事最大的亮点就是说话人一开口就给出了结论。

有些演说者为了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会采取某些迂回的方式来做开场白。比如提出一个与谈话内容看似无关的问题,或者故意给大家制造一个悬念来吊胃口。这种做法也是有效的,但与用结论开场相比,不易于让听众迅速弄清谈话的主旨与关键。

精明的吕不韦明白,陷入困境的公子异人最需要的是一根救命稻草。无论他在表面上多么镇定,内心都非常期待马上有人施以援手。但战战兢兢的人质生活,让公子异人变得多疑,不容易轻易相信他人。与其三弯五绕地设置悬念,不如以他最想听到的答案单刀直入。果然,吕不韦只用了两句话,就迅速取得了公子异人的信任。

不过,世上没有万能句式。我们在使用结论做开篇语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提出的结论必须能满足听者的需要。

以结论开头的最大优点是,能让听众迅速了解谈话内容并做出价值判断。但这对说话人既有利也有弊。假如对方刚好对结论感兴趣,就可能与说话人一拍即合;假如对方恰恰对结论毫无兴趣,已经了解大致谈话方向的他就会在第一时间转身离场,不会再给你继续论证的机会。若想避免后一种情况,就得在事前调查一下听众希望听到什么内容。

其二,陈述结论的方式要简洁、明快、确切。

用结论做开场白,追求的是一种“打开天窗说亮话”的效果。效率至上主义是这种开场方式的灵魂。通过短平快的表达形式,用最精简的语言总结谈话内容的核心问题与最终结论。假如在阐述结论之前加入太多的客套寒暄,非但无助于增加语言感染力,还让开场白显得啰唆累赘。这就失去了以结论开场的意义。

与此同时,以结论开场最大的忌讳就是结论不确切。无论在什么场合,听众总是本能地希望说话人能给出明确的结论。哪怕是明确的“不知道”或“不能草率决定”。对于听众而言,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论点,比冗长乏味的讲话更加令人心烦。因为后者可能最终有个明确的结论,前者听完后依然什么都不清楚。

总之,以结论做开场白是把双刃剑,应当根据不同情境慎重使用。  第二章开口就放“糖”,话自醉人艳全场——蜜语甜言的谈话技巧

如果在正餐前食用甜点,可能会让人觉得正餐的滋味比平时寡淡许多。但用甜美的语言做开场白,反而会让广大听众对接下来的谈话内容如痴如醉。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人不喜欢听让自己心情愉悦的话。特别是面对陌生的发言者时,听众会本能地产生一种距离感与隔膜感。如果不能让这些素不相识的听众感到心情愉悦,他们就很难对你的发言产生兴趣。如此一来,谈话就可能陷入话不投机的尴尬局面。

在大部分场合中,听众更希望听到的是意料之外的赞美,而不是批评与指责。但发言者的演讲或者谈判内容,可能本身含有某种让人不快的信息。假如不能用妥善的开场白来中和,就可能导致听众产生不满情绪,甚至当场翻脸。蜜语甜言天然就有让人心情愉悦的功能。一句发自肺腑的赞美,一段不太脱离事实的恭维,可以拨动听众的心弦,让他们话不醉人人自醉。1. 巧言赞美,使人转怒为喜的绝招

清朝有个妇人在晾衣服时不小心弄掉了竹竿。不巧的是,竹竿恰好砸中一个身着便服的路人。那人破口大骂,妇人一看,居然是官员彭玉麟。围观的群众越聚越多,她该怎样走出这个困境呢?只见那妇人急中生智,说了下面这番话:“听你这蛮横无理没教养的腔调,像是行伍中人。你可知彭宫保(即彭玉麟)就在此地为官?他刚正廉明,爱民如子。若是我去他那里告你一状,只怕你的脑袋要被他老人家砍了。”

彭玉麟一听这位妇人在夸奖自己是好官,转怒为喜,不再计较此事,哈哈大笑着走了。而妇人则凭借这个机智的开场白躲过了一劫。

彭玉麟以为妇人不知道自己的身份,所以把关注点全放在她对“彭宫保”的赞美上,全然忽略了妇人的骂辞,连原先的怒气都消失得无踪无影。殊不知,那位机智的妇人恰恰是利用这一点来大胆用“彭宫保”威胁他,从而实现明贬暗褒的说话意图。

由此可见,在开场白中加入赞美之辞,对谈话有多大的帮助。

说话以赞美开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赞美之辞就像蜜糖一样,没有谁会真正讨厌。也许有的人会举例说某个人最讨厌听溜须拍马的奉承话,谁跟他说这种话,他就冲谁发火。这个判断其实有误。的确,不喜欢听奉承话的人,在生活中也并不少见。但他们真正讨厌的是“阿谀奉承”,而不是“赞美之辞”。如果说赞美之辞给人一种甘甜的愉悦感,那么阿谀之语的效果就像放糖过量,令人觉得腻歪。

因此,用赞美之辞做开场白时,需要注意措辞的分寸。

第一,赞美可以适度夸张,但不能完全脱离实际。

比如,赞美一个身材胖乎乎的人,可以说他像招财猫一样可爱。招财猫的形状圆滚滚的,也属于胖体格,但大家不觉得它难看。这样的赞美就显得比较真诚。如果非要说胖子的身材达到了黄金比例,那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脱离实际的赞美就是不恰当的谄媚之辞,反而会让听者觉得自己被人愚弄了,顿时气不打一处来。

第二,赞美要点到为止,不宜过多铺排辞藻。

溜须拍马的奉承话,往往无所不用其极。但那种话说得太滥,同样会让听者感到腻烦,落得个“马屁拍到马腿上”的反效果。赞美之辞不同于奉承之语,但同样有个适度问题。两者有时候只隔了一层窗户纸。极力铺排辞藻的赞美,就是所谓的滥美之词,与谄媚之言没什么本质区别。

第三,赞美要紧扣谈话主旨,不能变成可有可无的客套话。

大多数人在社交场合都会说一两句称赞对方的客套话。对于开场白而言,客套话属于有它不多没它不少的鸡肋。因为所有听众都明白,无论客套话多么极尽谦恭,跟谈话主题基本无关。但是,如果想用赞美作为开场白的话,就要注意抓住话题主旨,使之成为必不可少的铺垫,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空话。

下面的故事是典型的甜言蜜语式对话。进言者开头用赞美,结尾也用甜言,用口才谈出了个皆大欢喜的圆满结局。

楚庄王的一匹爱马死了,他非常伤心,要求群臣向这匹马致哀,并以大夫之礼厚葬之。群臣纷纷劝止这个荒唐的举动。但楚庄王一怒之下传令:“谁敢再劝,一律死罪!”

优孟得知此事后,径直闯入王宫,一见到楚庄王就痛哭流涕。楚庄王感到莫名其妙,便问他:“你为何哭得如此伤心?”

优孟知道不能直接顶撞楚庄王,所以用了欲抑先扬的开场白来打开局面。他回答道:“臣伤心是因为大王心爱的马死了。那可是大王最喜欢的马啊!我们楚国是堂堂大国,怎么可以只用大夫的规格来办理丧事呢?这实在是太不重视马了。臣请求用人君的葬礼规格来处置。”

这番话明贬暗褒,赞美了楚庄王对马的热爱之情。所以,楚庄王听到这话很高兴,他忙问道:“那依先生的意思,该怎样处理呢?”

优孟回答道:“依臣之见,应该用雕琢过的美玉做棺,贵重的木材做椁,再调动大量甲士来挖坑,征发全城老弱来造陵。待到出丧之日,让齐赵两国的使者在前方开路,让韩魏两国的使者护送灵柩,让马配享宗庙,并用太牢祭祀,追封它为万户侯。如此一来,全天下的人都会明白,原来大王是如此看重马而轻视人。”

听到这里,楚庄王顿时清醒了,非常惭愧地说:“没想到寡人居然犯了这么大的过错啊!先生您看寡人应该如何补救才好呢?”

优孟见楚庄王已经意识到错误了,就没有继续批评楚庄王,而是巧妙地回答道:“此事不难。臣请求以六畜之礼来安葬马。用炉灶做马的椁,以大铜锅做它的棺,用姜枣木兰来做陪葬品,用粳稻来祭祀马,用大火给马当礼服,最后将死马安葬在大家的肚子里就行了。”

这一席话让楚庄王转忧为喜,按照优孟的建议去办。从此,他也反思了自己之前爱马的方式,没再闹出类似的荒唐事来。

在这个案例中,优孟虽然是在劝谏,但自始至终都是在用“甜言蜜语”说话。他的谈话对象楚庄王此时处于一种既悲痛又愤怒的复杂心态,对任何反对的声音都高度敏感,并树立了一道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心理防线。如果不能用巧妙的开场白绕过这层心理防线,再有道理的谏言也进不到楚庄王的心里。

遇到这种情况时,唯一的破解办法就是用“甜言蜜语”,完全顺着对方的心意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优孟在开始的“哭诉”中用了反语。他的开场白看似指责楚庄王对马不够礼遇,实际上是赞美了其爱马之心。这让楚庄王完全放下戒备心,把优孟当成自己人,而不是自己最讨厌的进谏者。

通过这一套迂回的赞美之辞,优孟已经让楚庄王转怒为喜。紧接着,他又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想了很多厚葬死马的方案。就在楚庄王听得龙颜大悦时,突然话锋一转——“如此一来,全天下的人都会明白,原来大王是如此看重马而轻视人”。这句话立刻让之前铺垫的大量赞美之辞,充满了讽刺意味。而楚庄王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心情又从欣喜转为羞愧。

一般人到这个时候,往往会放弃甜言蜜语,转而用语重心长的口吻说道理。虽然这种谈话技巧的成功率很高,但优孟却别出心裁地继续用赞美之辞。他并没有乘胜追击,严厉批评楚庄王,而是以比喻的方式暗示楚庄王把死马做成佳肴,与群臣共同享用。这不仅与前面的赞美之辞保持了统一的风格,也让说服对象能以最体面、最自然的方式与满朝文武化解冲突。

这次谈话从头到尾都没有紧张激烈的气氛。优孟的甜言赞美,不仅让楚庄王一扫低落的心情,也使其发自内心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真可谓一举数得,皆大欢喜。

由此可见,善于使用赞美之辞的人,不仅能让自己摆脱不利局面,还能控制谈话方向,让听众心甘情愿地跟着你的思路走。可以说,几乎没有人能抗拒赞美的魔力。不过,我们以赞美作为开场白时,切忌措辞浮夸过度,否则会变成不切实际的谄媚,或者虚与委蛇的客套。

总之,不能让人甜到心里的话,就不是真正的赞美,也不会产生应有的效果。“马屁拍到马腿上”就是告诫人们,注意甜言蜜语的分寸,否则就会落得个自找无趣的下场。2. 言之有蜜,批评意见也能讨人喜欢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成名后变得越来越自负与武断。有位老太太为了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拿着一本发黄的小学生作文本对巴尔扎克说:“亲爱的巴尔扎克先生,您是一位了不起的大作家。所以我想请您看看这个孩子的文章水平如何,今后有没有文学前途。”

巴尔扎克看完后,语气肯定地说:“请恕我直言,这个孩子行文语句不通顺,从潦草的字迹就能看出其态度马虎,他今后不会有太大的成就。”“真的吗?”老太太似乎很吃惊。她接着说:“不过,亲爱的巴尔扎克先生,那个孩子如今已成为享誉全球的大作家了!难道您没看出这是您小时候的笔迹吗?”

巴尔扎克这才认出老太太是自己的启蒙老师。他羞愧地站起来说:“没想到事隔多年,您竟然还保留着我小时候的作文本。谢谢您又为我上了一课。”

从此以后,巴尔扎克为人处世都不再武断和自负了。

启蒙老师一开口就称赞对方是举世闻名的大作家。这让骄傲自满的巴尔扎克非常受用,然后答应了她看作文的请求。而在指出这是对方小时候写的作文前,启蒙老师特别强调“那个孩子”已经是享誉全球的大作家。这一方面有力地讽刺了巴尔扎克的错误结论,也肯定了其目前的成就。虽然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却又裹上了一层糖衣,让对方更能真诚地承认错误。

老人们常说“忠言逆耳利于行”。可实际上,无论在什么场合,甜言蜜语都比尖锐批评更容易被听众所接受。

心理学家指出:人并不总是用理性思考来认知世界,情绪往往会干扰每个人的思考。尖锐的批评虽然能赤裸裸地展现问题的症结所在,但也很容易激发听众的反感情绪。他们有时候明明知道你说得对,但被情绪主宰了脑袋,宁可事后忏悔,也要在此时斗气。因此,除了少数情况外,尖锐的批评往往会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下面就是一个“忠言逆耳”不被采纳的失败案例。

燕国大臣栗腹对燕王喜说:“赵国的精壮男子在长平之战中损耗殆尽,剩下的孤儿还没长大,我们可以趁机拿下赵国。”

于是燕王喜问将军乐间说:“寡人想出兵攻赵,可以吗?”

乐间坚决反对道:“不可以。赵国是四战之地,民风剽悍尚武。国人熟悉战阵,所以燕国不能与赵国开战。”

燕王喜再问:“寡人用两倍于敌军的兵力去攻打赵国,可以吗?”

乐间回答说:“不可。”

燕王喜又问:“那寡人用三倍于敌军的兵力去攻打赵国,可以吗?”

乐间还是回答:“不可。”

燕王喜脸色一沉,问道:“现在咱们有五打一的优势,难道不可以出兵吗?”

乐间依然回答说:“不可。”

但燕王喜一意孤行,派出两支军队攻赵。

大夫将渠也劝谏道:“我们燕国与赵国互通关防,还签订了和约,大王还特意拿出五百金给赵王祝酒献礼。可是使者一回来,就要背信弃义。这不是什么吉祥的事。我军一定会吃败仗。”

可惜燕王喜更加生气,嚷嚷着要亲率偏师出征。将渠阻止道:“大王不可以亲临前线,就是去了也不会成功的!”

燕王喜抬脚把他踹到一边。

大夫将渠哭着喊道:“臣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大王和燕国啊!”

奈何燕王喜已经头脑发热,听不进任何逆耳忠言。最终果然被赵军打败。

乐间与将渠的话虽然在理,但意见太直白尖锐,挫伤了燕王喜的面子,反而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这是我们在谈话中应该避免的情况。再说一个通过“甜言蜜语”巧妙提出批评,让对方像吃蜜糖一样心甘情愿接受的成功案例。

解放军某部二连驻进枣儿庄进行训练。房东姑娘小翠对战士小贾敬慕不已。一天晚上,她问小贾:“你说咱们枣儿庄的风景美不美?”

小贾答:“很美啊!”

小翠问:“枣儿庄的枣子甜不甜?”

小贾答:“很甜啊!”

小翠问:“枣儿庄的人好不好?”

小贾答:“很好啊!”

小翠笑着说:“那你觉得我怎么样?”

小贾脸红了,答不上来。因为部队有规定,战士不能在驻地找对象。

细心的班长得知了这件事。他意识到小贾已经动心了,如果不及时阻止,可能会违反纪律。但是,该怎样说服小贾,才能让他虚心接受呢?

第二天夜晚,班长带着小贾来到枣林。班长问小贾:“你说咱们枣儿庄的风景美不美?”

小贾答:“很美啊!”

班长问:“枣儿庄的枣子甜不甜?”

小贾答:“很甜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