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横生博弈论:事业与人生的成功之道(珍藏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7 05:18:36

点击下载

作者:(美)阿维纳什 K.迪克西特(Dixit,A.K.),(美)巴里 J.奈尔伯夫(Nalebuff,B.J.)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妙趣横生博弈论:事业与人生的成功之道(珍藏版)

妙趣横生博弈论:事业与人生的成功之道(珍藏版)试读:

前言

我们不曾宣称要写一本新书。原计划只是对我们1991年的《策略思维》一书进行修订,但结果却远不止于此。

创作修订版的一个榜样是博尔赫斯笔下的皮埃尔·蒙纳。蒙纳决定重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经过艰苦努力,修订工作最终以字字句句皆与原本相同而告终。而今,自《堂吉诃德》以来的文学和历史,包括《堂吉诃德》本身,已历经300年沧桑。尽管蒙纳只字未改,但其行为现在看来已另有深意。

可惜我们的著作不是《堂吉诃德》,所以修订版确实需要改变一些内容。事实上,本书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全新的。既有理论的新应用、新发展,又有新视角。面对如此多的新内容,我们决定还是另起一个新书名比较好。尽管内容是新的,但是我们的意图一如往昔。我们想要改变大家观察世界的方式,通过引入博弈论的概念和逻辑来帮助大家策略性地思考。

如蒙纳一样,我们有一个新的视角。在我们创作《策略思维》的岁月,我们还太年轻,而彼时的精神思潮乃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竞争。后来我们彻底认识到一个重要的内容,即策略情形下的合作对局,以[1]及一个良好的策略如何需要混合竞争与合作。

我们曾在原版前言的开篇写道:“策略思维是战胜对手的艺术,请牢记你的对手也正做同样的算计来对付你。”现在我们要在这句话后面继续补充:策略思维也是发现合作途径的艺术,即使他人受利己心而不是仁慈心的驱动。这是说服别人也说服你自己按照你所说的去做的艺术。策略思维是设身于对方的立场以便推测和影响他人行动的艺术。

我们相信本书涵盖了上述虽然古老但更加明智的视角。不过,传承性还是有的。尽管我们啰唆了太多的故事,但我们始终保持着引导读者的目的,以便读者发展出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对付可能面临的策略局势。本书并非《确保策略成功的七大步骤》之类的在机场候机时的读物。读者将面临的局势各不相同,掌握一些基本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正在对局的策略博弈,将有助于你更好地获得成功。

公司和企业家必须开发出良好的竞争策略以谋取生存,并寻求合作机会以做成大蛋糕。政治家必须设计竞选策略和立法策略以实现他们的愿景。足球教练必须为场上的选手制定策略。父母想要诱导孩子的优良行为,就必须成为业余的策略家(孩子可是专业的)。

在如此多的分散背景中,良好的策略思维仍然是一种艺术。但其基础则由一些简单的基本原理组成,这些原理就是正在兴起的策略科学——博弈论。我们写作的前提是,来自不同背景和职业的读者在掌握这些基本原理后都可以成为更好的策略家。

有人质疑,我们何以能将逻辑和科学应用于人们非理性地采取行动的世界。这种质疑排除了研究愚蠢行为也有惯用方法。事实上,我们已从行为博弈论的新近发展获得了某些最为激动人心的新洞见;行为博弈论融合了人类的心理和偏见,并因而给博弈论注入了社会元素。结果是,博弈论可以更好地将人以其本来的样子而不是我们希望的样子予以处理。我们把这些洞见整合到我们的讨论中。

博弈论是相对年轻的科学——迄今才70多岁。它业已给实战策略家提供了大量的有益洞见。不过,与所有的科学一样,它已经被数学和行话封装起来。这是精要的研究工具,但它们却阻碍了非专业人士理解博弈论的基本思想。我们创作《策略思维》的一个动机,就是认为让博弈论离开学术期刊真是太有趣、太重要了。博弈论的洞见在很多应用(商业、政治、体育,以及日常社会交往)中被证实了其有用性。而我们则将这些重要洞见转换成文字描述,用直观的例子和案例分析取代理论化的命题。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我们的主张已成主流。博弈论课程在普林斯顿和耶鲁以及其他开课学校中是最受欢迎的选修课之一。博弈论充实了MBA项目的战略课程。用Google搜索博弈论得到的结果超过600万[2]条。读者在报纸新闻、专栏文章以及公共政策争论中都可以发现博弈论的影子。

当然,上述发展多半归功于其他人:归功于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它在1994年将经济学奖授予约翰·海萨尼(John Harsanyi)、约翰·纳什和莱因哈德·泽尔腾(Reinhard Selton),又在2005年将奖项授予罗[3]伯特·奥曼(Robert Aumann)和托马斯·谢林;归功于西尔维亚·纳萨(Sylvia Nasar),她撰写了《美丽心灵》,该书是关于纳什的畅销传记;归功于那些创作了获多项奥斯卡奖提名的同名电影;归功于所有撰写通俗读本使该学科大众化的人。我们也沾了一点点功劳,因为《策略思维》一书出版发行了25万册,并译成了多种语言,其中日文译本和希伯来文译本甚为畅销。

我们特别受益于谢林。他关于核战略的著作,特别是《冲突的战略》和《军备与影响》,非常著名。事实上,谢林在将博弈论应用于核冲突的过程中,创立了大量的博弈理论。而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的《竞争战略》也同样重要并且影响深远,该书推动了博弈论知识与商业战略的结合。在“深入阅读”部分,我们列出了谢林、波特及其他许多人著作的简明导读。

在本书中,我们没有把思想囿于特定的背景。相反,对每条基本原理,我们都列举了广泛领域的例子加以阐释。从而,来自不同背景的读者皆可以在本书中见到某些熟悉的内容。他们也可以见到同样的策略原理如何应用于不那么熟悉的环境。我们希望带给大家一个全新视角去观察世事,无论新闻抑或旧史。我们也从文学、电影以及体育运动等诸如此类的例子中提取读者的共识经验。正儿八经的科学家可能会认为这些策略不值一提,但我们却认为影视和体育运动中的为人熟知的例子也是重要思想的有效载体。

写一本通俗层面的读物而不是写一本课程教材的想法来自哈尔·范里安(Hal Varian),他现在供职于Google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他对本书初稿提出了评论和很多颇有价值的建议。诺顿(W.W.Norton)出版公司负责《策略思维》一书的德瑞克·麦克费利(Drake McFeely)是一位优秀而严谨的编辑,他付出了非同一般的努力,将我们学术化的语言变为生动活泼的文本。《策略思维》的诸多读者给予了我们很多鼓励、建议以及批评,所有这一切都对我们创作《妙趣横生博弈论》产生了有益影响。在这极易遗忘的时代,我们必须提及值得特别感谢的人。我们在相关或无关的著书项目上的其他合作者,安·厄尔斯(Ian Ayres)、亚当·布兰登伯格(Adam Brandenburger)、罗伯特·平迪克(Robert Pindyck)、大卫·瑞尼(David Reiley),以及苏珊·斯凯丝(Susan Skeath),他们慷慨地给予了我们诸多支持。在本书中继续发挥影响的其他人士包括大卫·奥斯腾-史密斯(David Austen-Smith)、艾兰·布林德(Alan Blinder)、彼得·格兰特(Peter Grant)、塞斯·玛斯特尔斯(Seth Masters)、本雅明·波拉克(Benjamin Polak)、卡尔·夏皮罗(Carl Shapiro)、特里·沃恩(Terry Vaughn)以及罗伯特·威利格(Robert Willig)。诺顿出版公司负责本书的杰克·瑞切克(Jack Repcheck)是一位积极、宽容而令人尊敬的编辑。手稿编辑珍妮特·伯恩(Janet Byrne)和凯瑟琳·皮克托(Catherine Pichotta)精心纠正了我们的失误。每当大家难以发现错误,都要归功于她们。

我们特别感谢《金融时报》的书评人安德烈·圣·乔治(Andrew St.George)。他将《策略思维》列为其1991年最乐于阅读的书籍,他说“这简直是在推理器材上的健身之旅”(《金融时报》周末版,1991年12月7/8日)。这也带给我们一份灵感,我们把本书对读者提出的有趣问题贴上了“健身之旅”的标签。最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约翰·摩根(John Morgan)曾向我们提出强烈的刺激和威胁:“如果你们不写修订版,我就会写一本与你们竞争的书。”在我们免却了他的麻烦之后,他提供了很多灵感和建议,向我们提供了不遗余力的帮助。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巴里J.奈尔伯夫

[1] 对这一路线的追随,使我们两人中的一个写了一本关于上述理念的著作;见Adam Brandburger and Barry Nalbuff,Coopetition(New York:Currency/Doubleday,1997).

[2] 这是2007年10月的搜索结果。译者翻译本书时候顺便搜索了一下,已超过2700万条了。可见有关博弈论的信息增长有多快。——译者注

[3] 还有3届诺贝尔奖授予机制设计与信息经济学,这两个领域均与博弈论有密切联系。分别是:1996年授予威廉·维克瑞(William Vickery)和詹姆斯·莫里斯(James Mirrlcss),2001年授予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 Akerlof)、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z),以及2007年授予莱昂尼德·赫维奇(Leonid Hurwicz)、埃里克·马斯金(Eric Maskin)和罗杰·迈尔森(Roger Myerson)。导言 人们在社会中应如何行动

我们的答案并不涉及道德和礼教。我们也不想与哲人、牧师和父母为敌。我们的主题尽管谈不上高尚,但与美德和礼貌一样影响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本书讨论的是策略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谋略家,不管我们喜不喜欢这个称呼。成为优秀的谋略家总比成为糟糕的谋略家要好些,而本书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大家提高发现和运用有效策略的技能。

工作,乃至社会生活,是充满决策的涓涓细流。追随何种事业,怎样经商,跟谁共结连理,如何抚养子女,乃至于是否竞选总统,都是重大决策的例子。这些局势的共同元素是,你无法在真空状态下行动。相反,你的身边围绕着积极的决策者,他们的选择与你的选择相互作用。这种行为互动对你的思维和行动也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阐明这一点,不妨考虑伐木工人和将军之间决策的差异。当伐木工人决定如何砍伐树木时,他不必担心树木会反击;其面临的环境是自然的。但是,当将军试图消灭敌军时,他必须料及并克服阻止其意图的反抗力量。如同将军一样,你必须意识到你的生意对手、潜在配偶,乃至你的子女都是富有谋略的。他们的目标与你的目标既可以相互冲突,也可以完全一致。你的决策必须求同存异并充分利用合作。本书旨在教会大家策略性地思考,并进而将思想转化为行动。

研究策略性决策行为的社会科学分支叫博弈论。博弈论中的“博弈”,范围涵盖从下象棋到养育小孩,从网球赛到企业兼并,从广告战到军备控制,几乎无所不包。正如匈牙利幽默大师乔治·米克斯(George Mikes)所说,“许多欧洲人认为人生乃游戏(博弈);英国[1]人认为板球赛才是游戏(博弈)”。我们认为双方都是对的。

参与这些游戏(博弈),需要许多不同类别的技能。其中一类是基本技能,比如篮球中的投射能力、司法中的先例知识,或者扑克游戏中不动声色,等等。另一类是策略思维。策略思维始于基本技能,并且需要考虑如何运用基本技能。熟悉法律之后,你还必须制定为委托人辩护的策略。了解了己方球队传球和跑位的能力以及敌方球队对我方每个选择的防守能力之后,作为教练你还要决定要不要传球或跑位。有时候,比如核武器边缘政策的情形,策略思维还意味着知道何时放手。

博弈论科学远非完备,大量的策略思维仍然是一门艺术。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把你培养成策略艺术的最佳实践者。不过,对策略艺术的良好实践要求对科学方法和基本概念先有初步的掌握。因此我们组合了两种方法。第1章从策略艺术的例子开始,展示不同的决策中策略问题是如何产生的。我们指出了某些有效的策略、某些无效的策略,甚至某些明显糟糕的却被人们在这些真实博弈中所采取的策略。这些例子先提供一个概念性框架——科学的基础。在后续章节中,第2~4章通过例子构筑起理论基础,每个例子都是精心设计用以引出一条原理的。然后我们转向更具体的概念以及对付特定局势的策略——在任何规律性的行动都将被对手利用的时候如何采取混合行动,如何改变博弈以利于自己的优势,如何在策略互动中操纵信息。最后,我们着手讨论几大类策略局势,讨价还价、拍卖、投票以及激励机制设计,在这几章中,大家将在操作层面见到博弈论的原理和策略。

科学与艺术的主要区别在于科学的内容可以通过系统而富有逻辑的方式来学习,而策略艺术的练习则只有依靠例子、经验和实践来进行,这是自然而然的。我们对于科学基础的阐释得出了一些原理和通行法则。比如,第2章提出的逆向推理方法和思路,第4章的纳什均衡概念。但是,在不同局势下所需的策略艺术则还需大家多多努力。每种局势都有特定的性质,需要大家结合科学的原理加以考虑。提升策略艺术技能的唯一途径就是归纳法,多多了解在大量的例子中它们是如何得以实现的。这也正是我们试图提升大家策略IQ的方法:在每章以及结论章的案例研究中集中提供了大量的例子。

例子涵盖的范围既有大家熟悉的、琐碎的或逗趣的,它们通常取自文学、体育运动或影视,也有令人恐惧的,如核军事对抗。前者只是博弈论思想美妙愉悦的载体;而后者,一度有很多读者认为核战争是如此令人担忧的问题以至于难以运用理性分析。然而,冷战已结束多年,我们希望军备竞赛和古巴导弹危机博弈论方面的问题可以由它们的策略逻辑在某种程度上与其情绪内容分离而得到检验。

案例分析与大家在商学院课程中遇到过的案例类似。每个案例都设置有一个特定的环境并要求你应用该章讨论过的原理去找出该局势下的正确策略。某些案例是结局开放式的;不过那也正是生活的特性。在没有明确的答案时,只有以不完美的方式去处理这些问题。在阅读案例讨论之前,先努力想透每个案例,与单单大量阅读正文相比,这是理解博弈论思想一种更好的方式。为了有更多训练,最后一章提供了一个案例集,案例的难度大致呈递增顺序。

在本书最后,我们希望大家可以成为更优秀的管理者、谈判家、运动员、政治家或父母。我们提醒大家,达到上述目标的良好策略中,有一些并不能够帮你赢得对手的爱。如果你想公平对局,那么请你把这本书告诉你的对手吧。

[1] “博弈”的英文表达是game一词。game的中文也可译作游戏。——译者注第一篇第1章 十个策略故事

我们从来自生活不同方面的十个策略故事开始,就如何发挥最佳水准提供一些初步思路。许多读者一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问题,而且,经过一番思考或尝试,犯过错误之后,也找到了正确的解决方法。对于其他读者,这里的一些答案可能出人意料。不过,让读者感到惊讶不是我们提供这些例子的主要目的。我们意在指出,类似的情形普遍存在,而且形成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系统地思考这些问题可能会让大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随后的章节中,我们将把这套思维体系发展为有效策略的良方。请把这些故事当作主菜之前的开胃菜。它们的作用是增进大家的食欲,而不是马上把大家撑饱。1.选数游戏

不管你信不信,我们将邀请你与我们玩一场游戏。我们已从1到100之间选出某个数,而你的任务是猜中这个数。若你一猜即中,我们将付给你100美元。

实际上,我们不会真的付给你100美元。那样做的话对我们来说代价太高,更何况我们是想以这种方式为你提供某些帮助。不过,当你在玩这场游戏时,我们希望你假想认为我们确实会给你金钱,而我们在玩这场游戏时也会这样假想。

对这个数字一猜即中的机会很小,仅为1%。为了增加你赢的机会,我们可以让你猜五轮,且每轮猜错后都会告诉你猜得太高还是太低。当然,越早猜中则奖励也越丰厚。若你在第二轮猜中,你将得到80美元;第三轮才猜中,赢利就降为60美元;然后第四轮将为40美元,第五轮将为20美元。若五轮皆未猜中,游戏便会结束,你将一无所获。

准备好出招了吗?我们也准备好了。如果你不太清楚如何跟一本书玩游戏,这可能会有一点挑战性,但也绝非不可能。

你第一轮猜的数是50吗?这是绝大多数人第一轮的猜测,不过告诉你,这个数太高了。

或许你第二轮会猜25?猜过50之后,大多数人都会猜25。但是抱歉,太低了。很多人接下来就会猜37,但恐怕37也太低了。那么猜42如何?还是太低了。

让我们暂停,退回一步,分析一下现在的情况。这是你即将迎来的第五轮猜测机会,也是你赢得我们金钱的最后机会了。你已知道那个数将大于42而小于50。存在着七个选择:43,44,45,46,47,48和49。你认为它会是这七个数中的哪一个呢?

迄今为止,你的猜测方式是把区间二等分并选择其中间数。在数[1]字以随机方式抽取的游戏中,这是一个理想的策略。你可以从每轮猜测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从而你可以尽快收敛到那个数。确实,据说微软的总裁史蒂夫·鲍尔默曾以此游戏作为其面试题目。对鲍尔默而言,50,25,37,42……就是正确答案。他感兴趣的是要看看候选人能否用最符合逻辑和最有效的方式去分析所探求的问题。

我们的答案则有所差异。在鲍尔默的问题中,数字都是随机挑选的,所以工程师把数集一分为二加以攻克的策略完全正确。从每轮猜测中得到尽可能多的信息,会减少你猜测的次数,因而也可以让你赢得最多的钱。但在我们这个游戏中,数字不是随机挑选的。请记住我们曾说过,我们是像真的要付钱给你那样来玩这场游戏的。假如我们需要付钱给你,将没有人补偿金钱给我们。尽管因为你买了我们的书而令我们非常喜欢你,但我们更珍惜自己的利益。我们更乐于保留这些金钱而不是把它们馈赠给你。所以,我们当然会挑一个你难以猜中的数字。请想一下,若挑选50作为这个数字,对我们意味着什么?那可是会让我们损失一大笔钱的。

博弈论的关键教诲就是,将自己置于对方的立场。我们站在你的立场上,预计你会猜50,然后是25,接着是37,42。弄清楚了你会怎样玩这场游戏,我们便可以降低你猜中我们数字的机会,从而也大大降低了我们需要付出的金额。

在游戏结束之前对你所做的这一切解释中,我们已经给了你很大的提示。所以现在你弄清楚了所玩的真实游戏,你要为20美元做最后一猜。那你将挑选哪个数?

49?

恭喜。不过是恭喜我们,不是你。你刚好落入我们的圈套。我们挑选的数字是48。实际上,整个关于选取一个难以根据分割区间规则找出的数字的长篇大论,都是刻意要进一步误导你。我们想让你猜49,这样我们选定的48才不会被猜中。谨记,我们的目的是让你赢不到钱。

要想在游戏中击败我们,你必须比我们更进一步:“他们想让咱们猜49,那咱们就应该猜48。”当然,如果我们早料到你如此聪明,那我们可能就选了47甚至是49。

这场游戏的重点,不在于我们是自私的教授或狡诈的骗子,而在于尽可能清晰地揭示是什么使得某些事件成为一场博弈:你必须考虑到其他参与人的目标及策略。在猜测一个随机挑出的数字时,这个数字不会被刻意掩饰。你可以用工程师的思维将区间一分为二,尽可能做到最好。但在博弈对局中,你需要考虑其他参与人将如何行动,以及那些人的决策将如何影响你的策略。

[1] 此种搜索方法的技术术语叫最小化平均信息量。2.以败取胜

我们承认:我们看过《幸存者》这个节目。但我们从不曾在孤岛上参加这种节目。因为如果我们不先挨饿,其他人肯定会因为我们是专家而投票让我们离开。我们面临的挑战是要预测比赛结果。当那个矮矮胖胖的理查德·哈奇(Richard Hatch)机智地战胜对手,最终成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系列节目的首届冠军得主,并获得百万美元奖金时,我们毫不意外。他之所以获胜,是因为他具有不动声色地开展策略性行动的才能。

理查德最巧妙的一招表现在最后一个环节。当时比赛进行到只剩下三个选手。理查德的对手还剩两个,一个是72岁的海豹特种部队的退役海军鲁迪·伯什(Rudy Boech),另一个是23岁的导游凯莉·维格尔斯沃斯(Kelly Wiglesworth)。在最后的挑战中,他们三人都需要站在一根柱子上,一只手扶在豁免神像上。坚持到最后的人将进入决赛。而同样重要的是,胜出者要选择他的决赛对手。

大家的第一印象可能认为,这只不过是一项体能竞赛。再仔细想想,这三个人都很清楚,鲁迪是最受欢迎的选手。若鲁迪进入决赛,他就极可能获胜。理查德最希望的就是在决赛中与凯莉对阵。

在本书中,大家会发现这样一些专栏,里面是我们所谓的“健身之旅”。这些专栏考察了我们在博弈中忽略了的更为高级的要素。例如,理查德本来可以选择等待,看谁先跌落下来。如果凯莉先跌下来,那么理查德更偏向于与鲁迪对阵,而不是选择凯莉让鲁迪获胜。他或许还预料到凯莉会很明智地做出同样的推断,然后选择先跌落。下面的章节将展示怎样用更系统的方法来解决博弈问题。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大家改善处理策略性局势的方法,使大家不必一直花时间分析每个可能的选择。

这种情况的发生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凯莉在柱子站立比赛中胜出,并选择理查德作为决赛对手。另一种是理查德胜出,然后选择凯莉。理查德有理由认为凯莉会选择他。因为凯莉也知道鲁迪最受欢迎。她只有进入决赛,并与理查德对阵,才最有希望最终获胜。

事情似乎是这样:不论理查德和凯莉两人谁进入决赛,他们都会选择对方作为自己的对手。因此,理查德应该尽量留在比赛中,最起码也要等到鲁迪跌下来。唯一的问题是,理查德和鲁迪之间有持久的盟友关系。若理查德赢得此次挑战却不选择鲁迪,就会使得鲁迪(和鲁迪的所有朋友)反过来与理查德为敌,这可能葬送理查德的胜利。扭转“幸存者”局势的方法之一是,由被淘汰的选手投票决定最终的获胜者。因此,选手在如何击败对手的问题上,必须深思熟虑。

从理查德的视角来看,终极挑战会以如下三种方式之一呈现:(1)鲁迪赢。然后鲁迪选择理查德,但鲁迪最有可能成为赢家。(2)凯莉赢。凯莉很聪明,知道她只有淘汰鲁迪,与理查德对阵,才最有希望获胜。(3)理查德赢。若他选择鲁迪继续对阵,鲁迪就会在决赛中打败他。若他选择凯莉,凯莉将击败他,因为理查德将失去鲁迪及其诸多朋友的支持。

比较这几个选择,理查德最好先输掉比赛。他希望鲁迪被淘汰,但倘若有凯莉替他做这种有点儿卑鄙的事情,那就更好了。懂行者的赌注皆押在凯莉身上。因为在此前的四个挑战环节中,她有三次获胜。并且身为一个导游,她的身材是三个选手中最好的。

作为额外的收获,放弃比赛使理查德免去了在烈日下站柱子的煎熬。比赛刚开始,主持人杰夫·普罗博斯特(Jeff Probst)为每个声称愿意放弃的选手提供了一片橙子。理查德从柱子上下来,接了橙子。

4小时11分钟后,鲁迪在改变姿势时跌了下来,他松开了抓在豁免神像上的手,最终失败了。凯莉选择了理查德继续对决。鲁迪投出了关键的一票,最终理查德·哈奇成为《幸存者》节目的首届冠军。

事后醒悟过来,一切似乎都很简单。理查德的比赛之所以令人印[1]象深刻,是因为他能够提前预料到所有不同的行动。在第2章,我们将提供某些工具,帮助你预测一场博弈的结果,甚至为你提供分析另一场“幸存者”比赛的机会。

[1] 理查德若能预测到他赢得100万美元奖金后不缴税的后果,那就更好了。2006年5月16日,他由于逃税被判处51个月徒刑。3.妙手传说

运动员究竟有没有百发百中的“妙手”这一说?有时候,乍看上去,篮球明星姚明或者板球明星萨钦·坦度卡(Sachin Tendulkar)真的是百发百中,永不落空。体育比赛解说员看到这样长期存在、永不落空的成功事迹,就会宣称这名运动员具有出神入化的妙手。不过,按照心理学教授托马斯·吉洛维奇(Thomas Gilovich)、罗伯特·瓦隆(Robert Vallone)和阿莫斯·特维斯基(Amos Tversky)的说法,这[1]其实是对真实情况的一种误解。

他们指出,假如你抛硬币抛上足够长的时间,你也会遇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全是抛出同一面的情况。这几位心理学家怀疑体育解说员其实是找不到更有意思的话题,只好从一个漫长的赛季中寻找某种模式,而这些模式与长时间抛硬币得到的结果其实没什么两样。因此,他们提出了一项更加严格的检验。比如,在篮球比赛中,他们只看一个运动员投篮命中的数据,据此考察这名运动员下一次出手仍然命中的概率究竟有多大。他们也用同样的方法研究这名运动员在这次出手没有命中却在下一次出手时命中的情形。比较命中一次之后再出手仍然命中的概率与这次没有命中而再次出手命中的概率,假如前者高于后者,那就表明妙手一说不无道理。

他们选择了美国NBA费城76人队(Philadelphia 76ers)进行检验,结果与妙手一说相矛盾:一名运动员在投篮命中之后,下一次出手就不大可能命中了;假如他在上一次没有命中,再出手时反倒更可能命中。就连拥有“得分机器”之称的安德鲁·托尼(Andrew Toney)也不例外。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谈论的其实是“射频观测器之手”,因为运动员的水准有起有伏,就与射频观测器的灯光忽明忽暗一样?

博弈论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解释。尽管统计数据否定了一朝命中、百发百中之说,却没有驳倒一个“红运当头”的运动员很可能在比赛当中通过其他方式热身,渐入佳境。“得分机器”之所以会不同于“妙手”,原因在于攻方和守方的策略会相互影响。比如,假设安德鲁·托尼真有那么一只妙手,对手一定会对他实施围追堵截,从而降低他的投篮命中率。

事实还不仅如此。当防守一方集中力量对付托尼的时候,他的某个队友就无人看管,更有机会投篮得分。换句话说,托尼的妙手大大改善了76人队的团队表现,尽管托尼自己的个人表现可能有所下降。因此,我们也应该通过考察团队合作连续得分的数据来检验妙手一说。

许多其他团队项目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比如在一支橄榄球队里,一个出色的助攻后卫将大大改善全队的传球质量,而一个拥有优秀的接球才能的运动员则有助于提高全队的攻击力,因为对方将被迫将大部分防守资源用于看管这些明星。在1986年的世界杯足球决赛上,阿根廷队的超级明星马拉多纳自己一个球也没有进,不过,全靠他从一群联邦德国(原西德)后卫当中把球传出来,阿根廷队两次射门得分。明星的价值不能单凭他的得分表现来衡量;他对其他队友的贡献更是至关重要,而助攻数据有助于衡量这种贡献的大小。冰球项目排列个人表现名次的时候,助攻次数和射门得分次数占有同等分量。

一个运动员甚至可能通过一只妙手带动另一只手热身,进而变成妙手,帮助他提高个人表现水准。比如克利夫兰骑士队的明星勒布朗·詹姆斯(LeBron James)用左手吃饭和写字,但他喜欢用右手投篮(虽然他的左手投篮技术同样远在大多数人之上)。防守一方知道勒布朗通常用右手投篮,自然会不惜集中一切兵力防他的右手。不过,他们这一计划不能完全奏效,因为勒布朗的左手投篮技术亦实在了得,他们不敢大意,非得同样派人看守不可。

假如勒布朗在两个赛季之间苦练左手投篮技术,又会怎样呢?防守一方的反应就是增派兵力阻止他用左手投篮,结果却让他更容易用右手投篮得分。左手投篮得分提高了,右手投篮得分也会提高。在这个案例中,左手不仅知道右手在做什么,而且帮了大忙。

再进一步,我们会在第5章说明左手越厉害,用到的机会反而可能越少。许多读者大概在打网球的时候已经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假如你的反手不如正手,你的对手渐渐就会看出这一点,进而专攻你的反手。最后,多亏了这样频繁的反手练习,你的反手技术大有改善。等到你的正反手技术几乎不分上下,你的对手再也不能靠攻击你的弱势反手占便宜时,他们攻击你的正手和反手的机会就会渐渐持平,而这可能就是你通过改善自己的反手技术得到的真正好处。

[1] Their research is reported in"The Hot Hand in Basketball:On the Misperception of Random Sequences,"Cognitive Psycbology 17(1985):295-314.4.领先还是不领先

1983年美洲杯帆船决赛前4轮结束后,丹尼斯·康纳(Dennis Conner)的“自由号”在这项共有7轮比赛的重要赛事中暂时以3胜1负的成绩排在首位。那天早上,第五轮比赛即将开始,“整箱整箱的香槟送到‘自由号’的甲板。而在他们的观礼船上,船员的妻子全部都穿着红白蓝相间的背心和短裤,迫不及待要在她们的丈夫夺取美国[1]人失落132年之久的奖杯后参加合影。”可惜事与愿违。

比赛一开始,由于“澳大利亚二号”抢在发令枪之前起步,不得不退回到起点线后再次起步,这使“自由号”获得了37秒的优势。澳大利亚队的船长约翰·伯特兰(John Bertrand)打算转到赛道左边,满心希望风向发生变化,可以帮助他们赶上去。丹尼斯·康纳则决定将“自由号”留在赛道右边。这一回,伯特兰大胆押宝押对了,因为风向果然按照澳大利亚人的心愿偏转了5°,“澳大利亚二号”以1分47秒的巨大优势赢得这轮比赛。人们纷纷批评康纳,说他策略失败,没能跟随澳大利亚队调整航向。再赛两轮之后,“澳大利亚二号”赢得了决赛桂冠。

帆船比赛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观察“跟随领头羊”策略的一个很有意思的反例。成绩领先的帆船,通常会照搬尾随船只的策略。一旦遇到尾随的船只改变航向,那么成绩领先的船只也会照做不误。实际上,即便成绩尾随的船只采用一种显然非常低劣的策略时,成绩领先的船只也会照样模仿。为什么?因为帆船比赛与在舞厅里跳舞不同,在这里,成绩接近是没有用的,只有在最后胜出才有意义。假如你成绩领先了,那么,维持领先地位的最可靠的办法就是看见别[2]人怎样做,你就跟着怎样做。

股市分析员和经济预测员也会受到这种模仿策略的感染。业绩领先的预测员总是想方设法随大流,制造出一个跟其他人差不多的预测结果。这么一来,大家就不太可能改变对这些预测员的能力的看法。另一方面,初出茅庐者则会采取一种冒险策略;他们喜欢预言市场会出现繁荣或崩溃。通常他们都会犯错,以后也没有人听信他们,不过,偶尔也会有人做出正确的预测,一夜成名,跻身名家行列。

产业和技术竞争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在个人电脑市场,戴尔的创新能力远不如它将标准化的技术批量生产、推向大众市场的本事那么闻名。新概念更多是来自苹果电脑、太阳电脑和其他新近创立的公司。冒险性创新是这些公司脱颖而出夺取市场份额的最佳机会,可能也是唯一的机会。这一点不止在高科技产品领域成立。宝洁作为尿布行业的戴尔,模仿了金佰利(Kimberly Clark)发明的可再贴尿布黏合带,再度夺回了市场统治地位。

跟在别人后面采取行动有两种办法:一是一旦看出别人的策略,你立即模仿(好比帆船比赛的情形);二是再等一等,直到这个策略被证明成功或者失败后再说(好比电脑产业的情形)。而在商界,等得越久越有利,这是因为,商界与体育比赛不同,这里的竞争通常不会出现赢者通吃的局面。结果是,市场上的领头羊,只有当它们对新生企业选择的航向同样充满信心时,才会跟随这些企业的步伐。

[1] New York Times,September 22,1983.

[2] 一旦竞争者超过两个,这一策略就不再适用了。即使只有三条船,如果一条船偏向右边,另一条船偏向左边,成绩领先者就要择其一,确定自己要跟哪一条船。5.我将坚持到底

查尔斯·戴高乐借助拒不妥协的力量,在国际关系竞技场上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参与者。正如他的传记作者唐·库克(Don Cook)描述的那样:“(戴高乐)单凭自己的正直、智慧、人格和使命感就能创[1]造力量。”不过,说到底,他的力量是“拒不妥协的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一个战败且从被占领的国家逃亡出来的自封的领导人,与罗斯福和丘吉尔谈判时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20世纪60年代,他作为总统说出的“不”迫使欧洲经济共同体多次按照法国的意愿修改决策。

在讨价还价中,他拒不妥协的态度怎样赋予他力量?一旦戴高乐下定决心坚持一个立场,其他各方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接受,要么放弃。比如,他曾经单方面宣布要将英国拒于欧共体之外,一次是1963年,一次是1968年;其他国家不得不从接受戴高乐的否决票和分裂欧共体两条出路中做出选择。当然,戴高乐非常谨慎地衡量过自己的立场,以保证这一立场会被接受。不过,他这么做往往使法国独占了大部分战利品,很不公平。戴高乐的拒不妥协剥夺了另一方重新考虑整个局面、提出一个可被接受的相反建议的机会。

在实践中,“坚持到底,拒不妥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理由有二。第一个理由在于,讨价还价通常会将今天谈判桌上的议题以外的事项牵扯进来。大家知道你一直以来都是贪得无厌的,因此以后也不大愿意跟你谈判。又或者,下一次他们可能采取一种更加坚定的态度,力求挽回他们认为自己将要输掉的东西。在个人层面上,一次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