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爱:不会爱的父母和渴望爱的孩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7 09:10:20

点击下载

作者:俞瑜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表达爱:不会爱的父母和渴望爱的孩子

表达爱:不会爱的父母和渴望爱的孩子试读:

家,世上最没法谅解的地方

很多人都认为家里是最舒适的地方,然而,这种想法在某些孩子看来,却是无论如何都难以接受的。在很多遭受过家庭暴力(其中既包括我们熟知的身体暴力,也包括冷暴力,即语言和情感上的暴力)的孩子看来,家就是现实世界中的地狱,在这里没有温情,也没有情话,有的只是权利与欲望。家,是世上最没办法谅解的地方。

也许很多家长看到这里会非常不解,甚至气愤,因为每个家长都认为自己已经竭尽全力为自己的小家以及孩子付出了,最后却得到了这样的回答是十分冤枉的。至于在这件事情上孰是孰非我们暂且不论,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孩子们所理解的世界究竟与大人有多么大的区别。

有人曾这样写到:孩子用心来看世界,而家长只会用眼;孩子都是哲学家,而家长则是教育家,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令他们感到费解的父母,每位父母却有着令人费解的教育法。有人甚至戏称大人和孩子之间唯一共同的感受就是都认为钱不够花(小孩总认为零用钱不够花,而父母则认为工资太少)。

抱着这么多截然不同的观点和态度面对世界的父母和孩子,他们之间的问题怎么可能少呢?

很多时候中国的父母不愿意承认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错误和失败,因为他们的确付出了太多——节衣缩食、放弃梦想,而这些却不能换来孩子的成功和感激,他们怎么可能不伤心失望呢?但他们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他们是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却不能代替孩子思考和生活。有人说,世界上的爱有很多种,这些爱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不断地靠近对方,但只有一种爱与之相反,那就是父母的爱。真正纯粹而无私的父母之爱应该是孤独的,因为父母最大的爱就是尽早让孩子离开自己,让孩子可以“遗世而独立”地生活。不过,这里所说的离开并不是我们常说的“离家出走”,而是心灵断奶,并且这种心灵断奶必须以积极的方式进行,不能以暴力的方式强行为之。

如果父母真的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就会得到升华,以一种更理性但又不失温情的方式得以延续。2010年8月24日,日本动漫大师今敏离开了这个难以用一句话概括的世界,但他的离去却和很多人去世时的悲情气氛不同,他的离去让人们更多地感受到了温情。因为在他的遗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昏睡中母亲说‘真对不起!没能把你生成一个健康的孩子’。这让我无法忘记也无法回答。虽然与双亲度过了短暂的时光,但这已足够。亲眼见到对方的脸,就会全部理解了。谢谢你们,父亲、母亲,作为你们的孩子出生在这个世上是最幸福的事,我对你们的感谢数之不尽。幸福虽是重要的事情,但同时也要感谢你们养育了我感受幸福的力量……怀着对世界上一切美好的感激,我就此落笔。那么,我就先走一步了。”

今敏的遗言特别让人感动,他说他要感谢父母给了他感受幸福的力量。今敏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最简单的语言道出了父母之爱的真谛。父母真正的爱并不是让孩子成长为多么伟大的人物,或让他们过上多么富庶的生活,而是要教会他们“感受幸福的力量”。如果我们中国的父母能够参透这其中的道理,那么家就不会再是孩子们口中那个无法谅解的地方了,因为有爱,有爱的能力,一切都可以包容。(注:本书案例中的主人公均为化名。)Chapter1:让我无奈的“打是亲,骂是爱”“打是亲,骂是爱”在中国的运用极其广泛,很多家长认为这能彰显出父母对子女的“亲”和“爱”。然而在西方,打骂孩子却会引来官司。西方人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尤为谨慎,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对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实施打骂式的教育,时常会给孩子带去无法弥补的伤害,甚至会隔断父母与子女的感情,让一个家庭遭受暴风雨。【访谈】廖子凯(男)

廖子凯15岁,正在念初三,平时他在学校里是一个很平凡的学生,既不张扬也不是很内向。然而,这个被所有人都认为十分“正常”的孩子,却做出了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事情:他离家出走了……爷爷那传下来的“家法”

在廖子凯离家出走半个月后,他被父母从警察局带了回来。作为一名记者,在此期间,我有幸见到了他。由于家庭条件比较好,所以廖子凯离家出走后并没有像媒体报道的那些离家出走的孩子一样流落街头或沦为童工,他身上揣着几千元压岁钱,住进了一家小旅馆,白天就在旅馆中睡觉,晚上则到旅馆附近的网吧里玩游戏,吃饭的问题全都在饭馆中解决。身揣的千元钱让廖子凯这个未满18岁的少年免于像其他离家出走的孩子那样饱受社会黑暗面的侵害,然而,从他叛逆的眼神中,我清晰地看到了一个压抑而早熟的孩子,在他迷茫的眼睛中我看到了伤害和孤独,这让我不由得和他进行了一次交谈。

访谈者:为什么要离家出走呢?

廖子凯:我爸请出“家法”打我,我觉得自己如果不逃的话早晚会被打死,还不如早点离开这个家。

访谈者:“家法”?你们家的“家法”是怎么定的?

廖子凯:据说我们家现在的“家法”是我过世的爷爷传下来的,但究竟是不是这样我也不清楚。但我知道,我爸妈肯定做了修改,不然的话,上面也不可能写着“玩网络游戏罚跪搓衣板一小时,竹条打屁股一百下”这样的话,我爸爸小时候根本就没有网络游戏。

访谈者:你爷爷以前也经常打你爸爸吗?

廖子凯:听我爸爸说是,现在他之所以能够出人头地、事业有成都是爷爷当年打出来的,所以现在他也奉行这一套来对待我。

访谈者:你怎么看待爷爷打你爸爸的事情?

廖子凯:也许是时代不同了吧,在我爸爸他们那个时代也许打孩子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但他现在用这种粗暴的方式对待我,我觉得除了让我感到自尊心受创、让我更讨厌他之外,其实根本无法让我从内心里服他。

访谈者:这次你是因为什么被打?

廖子凯:我和同学出去玩网络游戏被我妈发现了,然后又让她看到我这次月考的成绩不太好,就告诉了我爸。我爸知道以后就罚我跪搓板,还用竹条抽我。不过这次比以往打得都凶,可能是因为要中考了吧,我爸妈一直想让我上重点中学。

访谈者:你父母还因为别的事情打你吗?

廖子凯:嗯,我在家时常挨打,我们家的“家法”针对的就是我,上面写的都是限制我行为的,如果我哪一项做得不好就要挨打。

访谈者:你觉得你家的“家法”定得合理吗?

廖子凯:有些也许是合理的吧,但有些就是为了打我而定的。

访谈者:能举个例子吗?

廖子凯:行。比如我们家的“家法”上有一条说,如果我的单科成绩低于120分就要跪搓板半小时,然后还要让我爸用竹条打50下。上个学期的一次月考,我们班同学的数学成绩就没有超过110分的,但我回家还是被打了,虽然那一次我的数学成绩在我们班已经算中上等水平了。

访谈者:像这样的情况你没有告诉你爸爸吗?

廖子凯:我说过,但我一说我爸就认定我是在找借口,打我更狠了,所以后来我就不再提了,他爱怎么打就怎么打吧。

访谈者:那你觉得父母用什么样的方式更能让你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你又可以接受?

廖子凯:其实很多时候我不是不清楚自己有错,但在我爸面前我就是不想低头,现在我上初三了,我和我爸基本上没什么话题,他如果在家里,我一般都在自己的房里。我想可能不管他用什么样的方式,我现在都很难接受吧。

访谈者:你觉得这是因为你爸爸经常打你造成的吗?

廖子凯:对。他总打我,所以现在不知道怎么面对他了。

访谈者:那你妈妈在家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廖子凯:一般情况下,她更喜欢骂我,不会和我爸一块打我,但其实她也是站在我爸那边的。我爸打我的时候,她偶尔帮我说两句话,如果我爸坚持她就妥协了。

访谈者:如果让你和你爸爸调换角色,你会怎么做?

廖子凯:没想过,不过应该不会用暴力吧。

访谈者:现在你父母把你找回来了,你以后打算怎么和他们相处?

廖子凯:我也不清楚,走一步算一步吧。

访谈者:你觉得以后你爸爸还会对你用“家法”吗?

廖子凯:肯定会。

访谈者:为什么这么肯定?

廖子凯:他打我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他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那一套。

访谈者:那你觉得自己会被这种方式“降服”吗?

廖子凯:不会。我特别反感这种方式,其他男生都特别喜欢看暴力片,但我现在看到那些电影都很反感。

访谈者:那如果以后你爸爸还用“爷爷的家法”来对待你,你打算怎么办?

廖子凯:应该还是会逃吧,不过也想过和他摊牌。

访谈者:摊牌是什么意思?

廖子凯:和他说清楚,让他资助我到18岁,之后我会离开这个家,自己挣钱养活自己。

在和廖子凯的交谈中,我可以感受到这个孩子的孤独和无奈,在家里,父亲常年对他实施家暴,而母亲则奉行“以夫为天”的传统观念,纵容丈夫的行为,甚至有时候还会对孩子实施冷暴力。对一个年仅15岁的孩子来说,所有家庭的温暖都消解在暴力之中了。然而更让人感到心疼的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完全活在自己的经历中,身边的老师、同学、朋友竟然没有人察觉他的异常。一个孩子究竟要用多大的自制力才能压抑住来自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呢?大呼“打死你”和“没出息”的父母

在那次交谈后,我和廖子凯一直保持着联络,有时他会给我写电子邮件,有时会在我的QQ上留言。通过网络我更了解他了,但同时也更担心他了,因为我记得在上次的交谈中,他说过他父母并不喜欢他上网,怕他耽误学习。从他给我发的邮件和留言中我可以看出,他是半夜偷偷上网做的这些事。距离上次与廖子凯交谈一个月后,我打开邮箱发现里面有一封长长的信,署名廖子凯。

在信里,他并没有诉说很多让人潸然泪下的场景,只是用十分平淡的口吻和不属于他这个年龄的成熟讲述了他和父母之间相处的故事。

廖子凯的父亲是一个民营企业家,他的母亲是典型的家庭主妇。在廖子凯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经常到外地出差,所以廖子凯和妈妈的感情一直比和爸爸好。大约在他上了小学之后,爸爸的事业逐渐步入了正轨,出差也慢慢少了,然而缺席孩子的童年,却让廖子凯与爸爸之间有了一层隔阂,而这层隔阂也成了廖家父子冲突不断的最原始的理由。

由于廖子凯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对他的期待很高,要求也十分严格,在学校,廖子凯被要求不论大小考试都要取得全班前十名的好成绩;在家里,尊敬父母、热爱劳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父母对他最基本的要求。对此,廖子凯都努力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然而望子成龙的父母认为要想让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于是又给廖子凯报了很多课外辅导班,例如英语班、国画班、声乐班以及奥数班等,除此之外,父母还给廖子凯请了家庭教师辅导他的功课。

小小年纪的廖子凯在沉重的学习负担下,几乎丢弃了所有的娱乐活动,当全班同学都在谈论动画片和游乐园的时候,廖子凯只能在数学、英语、绘画和声乐之间不停地转换,为此他在学校中没有什么谈得来的朋友,他很孤独,但没有人了解。

然而促使廖子凯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变得越来越淡的关键原因还是在于爸爸的“不打不成材”的旧观念和妈妈的恶语相向。

虽然廖子凯一直努力在做父母的好儿子,但小孩的天性就是好玩,一次廖子凯的一位同学带着他去网吧玩网络游戏。回家晚了的廖子凯将一切对父母坦诚相告,然而最终却换来了父亲的一阵毒打,从此以后,家中多了一本“家法”,其中所有的条款都是针对廖子凯的。

不过最让廖子凯幼小的心灵受伤的却不是父亲的毒打,而是父亲在每一板落下时,口中的那句“打死你”和妈妈冷着脸站在旁边说的那句“没出息”。

从那一刻开始,廖子凯身上仿佛背负了很多罪责,他成了家里最大的耻辱,成了那个企业家爸爸口中无可救药的逆子,而随之而来的就是无数的跪搓板和被竹条打。

廖子凯说从自己上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他爸爸为了打他弄坏的竹条没有100也有80根,他不知道自己究竟犯了多么不可饶恕的错误,让父亲如此震怒。但可以肯定的是,爸爸从没有对他满意过,做好了没有任何奖赏,即使有也只是淡淡的一句:“下次继续努力。”做不好就肯定要遭受皮肉的痛苦和冷言冷语。

甚至有时候,父亲还会为了莫名其妙的原因打骂他,后来他才从母亲那里知道,自己没有和爸爸的朋友带来的小朋友一起玩,让爸爸在朋友面前丢了面子以及出门没有遵守爸爸制定的家规,与陌生人说话都是他被打的原因。

廖子凯说,现在在父母的打骂中,他除了羞辱以外,已经没有任何感觉了——没有恨也没有痛……在信中,廖子凯这个年仅15岁的孩子不止一次地写道:“我想我来到这个家就是一个错,多少次我想亲自了解这个错……也许我是抱错了的孩子……”童年无数个不眠的夜晚

以前我也接触过这种遭受家庭暴力的孩子,很多孩子时常挂在嘴边的是“不想回家,父母不爱我”之类的话,但在廖子凯那里,我从来没有听他说过一句有关“爱”这个字的话。刚开始我以为他是比较含蓄的孩子,不善表达对“爱”的需求,然而在我们两个人的又一次面对面的交谈中我恍然大悟,原来他不是不善表达对“爱”的需求,而是在自己十多年的生命中,从未感受过来自父母的爱。

在收到廖子凯的电子邮件的那晚,我辗转反侧,始终觉得自己有必要再和这个孩子见一面,因此我们又有了一次见面的机会。

访谈者:你在电子邮件中提到父母从你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打你了,是吗?

廖子凯:嗯,再小一点的时候我爸爸时常在外地出差,家里就我和我妈。我妈不怎么打我。我上了小学我爸的生意也做大了,然后就有时间管我了。

访谈者:你爸爸都会因为什么事情打你?

廖子凯:我爸看不惯的都会打,学习不好、贪玩、不听话都是他打我的理由。

访谈者:你爸爸一般什么时候对你使用暴力?

廖子凯:多数是在晚上,因为白天他要上班,我也要上学,所以如果我犯了错,他一般会在晚上我放学回来之后再教训我。

访谈者:如果是在晚上不会耽误你写作业和第二天上课吗?

廖子凯:有时候会。我爸打了我之后还要让我跪搓板,我只能跪完搓板再写作业,有时候写不完,就只能熬夜写。我爸打我比较重的时候,我连椅子都坐不了,只能趴在床上写。

访谈者:那在这种情况下,你父母也要求你要写完作业吗?

廖子凯:嗯,我爸会让我妈或者家教看着我写。有时候我没写完就睡着了,我爸如果知道了就会叫醒我,让我接着写。

访谈者:不管多晚都是这样吗?

廖子凯:对,多晚都这样。有一次都早晨四点钟了,我实在太困就睡着了,结果我爸发现我有道题做错了,就让我妈又把我给叫醒了。

访谈者:像这样的情况多吗?

廖子凯:不算少吧,至少我觉得我的童年就是无数个不眠之夜组成的。

访谈者:那这样不会影响你的功课吗?

廖子凯:肯定会啊,有时候熬夜熬得太晚,第二天到学校特别困,上课根本听不清老师在说什么。

访谈者:那你在班上的学习成绩怎么样?

廖子凯:上小学的时候还可以,算是中上等,现在没有以前好了,但也算是中等吧。

访谈者:你觉得自己取得的成绩和爸爸打你有关系吗?

廖子凯:我觉得有,但他打我对我学习方面的帮助明显不如害处多。就像刚刚说的,我经常缺觉,所以上课的时候就会打瞌睡,很多东西课上没听到,只能下课自己回家补,不过这比起上课听老师讲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没有听老师讲效果好。

访谈者:那这些你都和你爸爸提过吗?

廖子凯:我爸这个人特别自负,也许是在公司发号施令习惯了吧,在我们家他就是大独裁者,别人的意见根本听不进去,别说我了,就连我妈的话他也不怎么听。现在我基本上也不太想和他交流,所以很多事情我也懒得和他说了。

访谈者:现在你爸爸还是经常在晚上打你吗?

廖子凯:他觉得我做得不好的时候还是会打,所以到目前为止我还是活在N多个不眠之夜中。

访谈者:总这样的话,除了你的学习成绩,你的健康会不会受到不好的影响?

廖子凯:神经衰弱对我来说已经是老毛病了。

访谈者:你爸这样打你,你从来都没哭过吗?

廖子凯:上小学的时候会哭,我爸打人特别疼。后来长大了一点,我就尽量忍着,有时实在忍不住会在被子里偷偷哭。

访谈者:父母这样对你,你伤心吗?

廖子凯:以前会,现在已经习惯了。我爸刚开始打我的时候,我甚至会怀疑他们到底是不是我的亲生父母。有一次我看电视上说,用头发能验DNA,做亲子鉴定,我当时就想偷我爸的一根头发到医院去做检测。

访谈者:当时你多大就想去验DNA?

廖子凯:大概是我上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吧,不过后来我又一想医院肯定不能给我这种小孩做这种检测,如果让我爸妈知道了估计还会打我,就不了了之了。

童年的阴影对一个孩子来说,伤害的程度远胜于长大后来自社会的种种伤害。也许家长并没有发现孩子有什么异常,但这并不代表孩子没有受伤。每一个不眠的夜晚对孩子来说,都是一页被伤害的历史。这种伤害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孩子对父母之爱的质疑,与自己在家庭中存在的合理性的思考。拨打了110之后

谈到童年那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时候,虽然廖子凯极力掩饰,但我依旧能从他落寞的眼神中解读出伤害的苦涩。当我以为这就是全部的时候,他却对我说,这其实还并不是最极端的,有一次,他被打得失声惨叫,邻居听到他的声音竟然以为有人被害,拨打了110……

访谈者:你印象最深的一次父亲打你是在什么时候?

廖子凯: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

访谈者:那次你爸是为什么打你?

廖子凯:那一次我爸是因为我英语考试不及格打的我。

访谈者:为什么那一次印象最深刻?

廖子凯:我记得那天他刚从外面应酬客户回来,喝了点酒,我妈向我爸告状,说我英语考试不及格,学校要请家长,他特别生气,就顺手把自己的皮带抽出来打了我一顿。因为打得特别重,所以我叫得声音很大,被邻居听到报警了。

访谈者:那一次警察还出动了?

廖子凯:嗯,我爸正打我的时候,警察上来敲我们家的门,我妈不知道是警察就开门了,我还记得当时我爸妈看到警察特别惊讶。

访谈者:警察进屋之后发生什么事情了吗?

廖子凯:警察问我爸妈为什么打我,我爸说因为我不好好学习。然后,警察就对我爸说打孩子不能解决问题,还说打孩子致伤、长期打孩子都是触犯刑法,让他以后别再打我。

访谈者:这次之后你爸爸还是经常打你吗?

廖子凯:比起以前好多了,但偶尔还是会打,不过我能明显感觉到他打我比以前轻了很多。

访谈者:除了那一次以外,还有人因为你挨打拨打过110吗?

廖子凯:没有了,那是唯一的一次。

访谈者:以前你们邻居没有听到你挨打的声音吗?

廖子凯:没有,我爸打我的时候,我很少叫出声,如果不是那一次我爸喝多了,下手特别重,可能没有人会知道我在家里挨打。我爸妈平时在外人面前很和善,没有人会想到他们在家打我。

访谈者:为什么被你爸爸打你从不出声?难道你不疼吗?

廖子凯:怎么可能不疼。我爸妈都特别爱面子,一般打我的时候都是做好隔音,关上门窗,而且也不在客厅打我,有时候甚至会让我咬住一块布再打。他们认为家丑不可外扬,像我考试不及格这类事情,从来不对邻居们说。

访谈者:你们学校的老师和同学知道你父母在家打骂你吗?

廖子凯:不知道。我从不在学校里说这些。我这回离家出走,他们一开始都不知道是因为什么。

访谈者:为什么没有和老师、同学们讲过这些事情,是因为面子吗?

廖子凯:多少是吧,我觉得如果我说了自己在家挨打,也不会对我的境况产生什么帮助,但他们可能会用与平常不一样的眼光看我,与其这样,还不如什么都不说。

访谈者:你想过拨打110举报你爸爸打你的行为吗?

廖子凯:想过。说实话,想过很多回,但都没有实施。

访谈者:为什么呢?

廖子凯:如果我打了110,就是两种结果,一种是被我爸关起来,还有一种就是我和我爸彻底决裂,但这两种结果都不是我真正希望看到的。

访谈者:你觉得如果你可以选择,你希望父母变成什么样?

廖子凯:我也不清楚,但凡事不用暴力解决,比较开明的家长应该是我喜欢的吧。

访谈者:这次你被警察找到,带回父母的身边,他们有没有特别激动?

廖子凯:嗯,我妈哭了,我爸一直抽烟来着。

访谈者:这一次出走又回归,你觉得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吗?

廖子凯:其实我离开家的时候也没有想太多,当时只是想不让我爸看到我,但我回来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其实还是挺担心我的。

访谈者:有没有想过这次回来和父母好好谈谈你的想法?

廖子凯:我也想和他们说,但有时候觉得自己不知道怎么和他们谈自己的想法。

访谈者:有没有尝试过面对面交谈之外的方式,比如写封信之类的?

廖子凯:没试过,不过我现在真的想试试。

访谈者:那不如你回去试试吧。

廖子凯:好。我想快点自立,再也不回这个家

结束了和廖子凯的面谈后不久,我的邮箱中收到了一封名为《我想快点自立,再也不回这个家》的电子邮件。很显然这封信是廖子凯寄给我的,而我很难不被这封信的标题吸引,当我打开信的时候,一个压抑自己的情感、渴望父母的爱的孩子跃然而出,看着一个渴望父母之爱的孩子从受伤走向无奈再坚强地走出寻找之路,但最终迷失在途中,胸中溢满愤怒,只能在原地徘徊的样子,相信任何一个人都很难不动容……

我今年15岁了,距离成年还有3年,也许对别人来说,3年的时间并不算太漫长,但我还是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我很想一觉醒来就变成18岁的我。

18岁的我可以做什么呢?18岁的我可以做很多事情:和朋友一起出去玩、打工、交女朋友、夜不归宿……

最关键的是,我可以名正言顺地离开那个家。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期待你们将目光投注在我身上,虽然那曾经是我全部的希望。渐渐地我开始恐惧,恐惧你们走进我的房间里……

如果可以,我想早一点长大。我记得有一次学校让我们写一篇关于《我想长大》的作文,那次作文我得了全班的最低分。老师这样点评我的作文:别的同学都是为了梦想而长大,而你只为了期待长大而长大。一开始我没有明白老师的意思,现在我渐渐地懂了,的确我就是为了长大而期待着长大,没有梦想、不够阳光,我只想长大!

别问我为什么,因为你们很清楚。曾经我很想像同学们那样和父母一起去游乐园,也幻想过将来成为爸爸那样高大、成功的人。但当你们一次次将竹条、骂声加注在我身上的时候,我不知道我们之间还有什么是值得我珍惜的,虽然当同学们用羡慕的眼神看着我身上的名牌时,我的确骄傲过。

在理智上,我也许能够理解你们的行为,但在情感上我觉得自己与这个家格格不入,我是你们荣耀的一生中最失败的作品,我是这个家庭的耻辱。我的童年里充满了无数的竹条和搓板,它们经常出现在我本就不多的梦境之中。爸妈你们真的认为“打是亲,骂是爱”吗?那为什么我从来没有感受过你们为我付出的爱呢?

如果可以我真的很想离开那个家,去看看别人的家,我不知道究竟是我太不知足了,还是我们家一如我认为的那样的确是畸形的。但我知道你们是不会允许我这样做的,所以我很想快点长大,独立起来,去做很多我曾经没有权利做的事情。

爸,多少次我都想问你,你真的是我的亲生爸爸吗?为什么你对自己的下属都能够宽容,却不能对我宽容一次呢?妈,人家都说“打在儿身,痛在娘心”,为什么我从来感受不到呢?为什么在他打我的时候,你从来没有站出来保护过我一次呢?

我真的很想快点长大,也许长大后我会有新的烦恼,但我依旧想要早点长大,哪怕只早一天。我想独立,我想离开那个不是我的家的家,我想开始一段新的生活,重新认识对我的生活来说十分重要的人,你们真的懂我需要什么吗?

——廖子凯

这是我和廖子凯面谈之后,他发到我邮箱里的一封信,在信的最后他写了一段话,说他很想将这封信交给自己的父母,让他们了解他的真实想法。但同时他也表示其实自己并不寄希望于这封信,因为他不相信自己的父母能够从一封信中就能理解他,或者说他不相信他们会有想要理解他的欲望。

从和廖子凯相识,到有了一些接触,我渐渐了解了廖子凯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比起同龄的孩子,他细腻、敏感、早熟、压抑、自卑,同时又极度缺乏安全感,比较孤僻,甚至还有神经衰弱症的困扰,而这些显然与他的父母“打是亲,骂是爱”的教育方式有关。

这个孩子终于崩溃了,他选择了离家出走,虽然被找回来了,但显然他依旧怀有很深的焦虑,想要离开他口中的“那个家”,渴望独立、渴望一种崭新的生活。面对这样一个明明在内心中渴望着父母的爱,但又不敢言说的孩子,父母们除了反思自己的行为,重新挽救一个孩子的心,还有什么可以做的呢?点评:不打骂,给孩子健全的人格“如果你打了狗,就是虐待动物;如果你打了人,就是刑事犯罪。但是,父母在家打孩子,却往往被认为是为孩子好——我们应该纠正这种观念。”欧盟欧洲理事会儿童权利委员会委员长艾尔达·莫瑞诺如是说。

在中国对孩子实行暴力,是很多家长不可避免的一种“教育方式”(如果这真的也可以称为一种教育的方式)。虽然对现在的中国人来说,“人权”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词语了,但很多家庭中孩子的“人权”依旧藏在父母的口袋中不见天日。

通常来说,中国的父母都或多或少地认为孩子就是调皮捣蛋的小恶魔,因此他们总结出了一条至理名言:“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而且很多做了家长的人,自己就是在父母的体罚中成长起来的,故而如今很多家长依旧对不受教的孩子实行鞭笞教育。然而,这种方式真的能够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吗?

不可否认,当父母将不听话的孩子痛揍一顿、辱骂一番之后,孩子时常会选择就范——顺从父母的意志。

然而,这种顺从往往只是表面的顺从,所以父母与孩子之间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犯错——打骂——犯错——打骂……从这个循环圈来看,父母的打骂教育从长远来看,往往不能对孩子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而部分心理学家的说法则显示,父母对孩子使用暴力很可能会适得其反,让孩子的情况变得更糟糕。

有心理学家对那些在家庭中受到家长打骂的孩子做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孩子被父母打骂后心理上会受到非常严重的伤害。如果父母经常打骂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形成暴躁易怒的性格,并且这样的孩子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而那些每周受打骂在两次以上的孩子的情况则更糟糕,他们不仅会养成偷窃和撒谎的恶习,而且还是名副其实的破坏王,喜欢四处搞破坏,同时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不会产生任何罪恶感,如果父母继续采用殴打、责骂的手段来“教育”孩子,他就会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与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驰。

心理学家们还发现,那些经受过父母责打和咒骂的孩子,即使能够在其他人那里得到关爱,或者说父母在打骂之后表现出关心的情绪,也很难抚平孩子已经受到的创伤、弥合其受伤的心灵。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时常成为一个孩子性格养成的关键因素,一些已经成年的人经常表现出很多性格缺陷,而这些往往都是受其童年时代的经历所影响。在年幼的时候遭到父母的毒打和恶语相向,就是非常典型的导致孩子长大之后人格发展不健全的原因。

2009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经做过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被写成了《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在报告中有一个数字令人震惊,这个数字为187%,而这个数字归属于中国高中生的离家出走率。虽然这些离家出走的孩子并不一定都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孩子家长的教育水平让人堪忧,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正在戕害孩子的身心健康,让孩子成为心灵上的流浪者,而打骂孩子就是家长错误教育方式中最严重的一种。

几乎每年我们都能在媒体上看到这样一类社会事件:弑父弑母或对自己的父母暴力相向。当很多心理专家介入到这样的事件中,为悲剧的发生寻找原因的时候,矛头最终的指向往往是事件中的受害者——父母。

今天的父母如果不能意识到自己对于孩子的意义,那么必然也就无法正确地判断孩子之于自己的意义。孩子是稚嫩的,也是公平的,也许他看不懂大人的世界,他无法用严密的逻辑理性地思考父母的行为,但他明白你究竟爱不爱他。而这种情绪会一直伴随孩子的成长,那些长期受到压迫,感受不到爱的孩子,也就难免会酿出一出出人间惨剧。

当然,这并不是说打骂孩子的父母就真的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父母时常在面对孩子的时候,迷失自己选择了错误的教育方式。每一对父母在初为人父、初为人母的时候,都认为自己可以担负起一个父亲或母亲的责任,然而这些被喜悦蒙蔽的父母,时常忽略一个重要的问题,即“认为”与“能够”之间的现实距离。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很多家长最大的问题就是太过自以为是,总以为自己知道孩子究竟需要些什么,怎么做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但诸多事实证明,那些自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往往是最不懂得尊敬别人、尊重自己的人。

在面对那些不受教的孩子时,如果父母可以先放下自己“封建大家长”的架子,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反思自己的错误,那么父母就能剖析出孩子真正的需要和心之所系。虽然孩子是由父母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但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是独立的、有尊严的个体,而对于尊重的需求实际上与年龄的长幼无关。

另外,从一些资料显示,家长对男孩更容易采用打骂的方式,因为家长普遍认为男孩皮糙肉厚比较禁打,而且男孩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更强。然而事实证明,即使是男孩,在面对父母的责打和辱骂时也和女孩一样,会产生很多负面的情绪,形成不自信的性格。

喜欢使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的家长,通常来说更重视的是“教育”而不是“爱”。爱与教育相辅相成,但又是有区别的。老师对自己所教的孩子有教育的义务,但没有爱的义务,而父母则不是这样。合格的父母不仅要善尽自己教育子女的责任,对子女也应怀有一份真诚的爱。如果说父母的教育满足的是孩子社会化的需求,那么父母爱孩子则是满足孩子在情感上的需求,只有将爱与教育融合在一起,才能让一个孩子产生足够的安全感,健康成长。Chapter2:冷酷的父母&最不幸的我

每一对父母都宣称自己爱孩子,然而爱孩子不仅仅是为他提供物质保障,同样也要关注他的心灵。一对真正懂得爱的真谛的夫妻,从来不将孩子与任何其他的情感或价值联系起来,更不会在轻怜蜜爱的时候将孩子视为爱情结晶,在夫妻缘尽之后就将孩子弃之不顾,用这种不负责任的方式去伤害孩子。【访谈】柳莫亚(女)

一位朋友对我说,他姐姐家有一个女儿刚上小学五年级,但性格十分古怪,不仅显得早熟,而且和小朋友们相处时,也经常用嘲讽的口气谈论事情。更让他担心的是,姐姐和姐夫最近正在闹离婚,他担心孩子受他们的影响,就把小外甥女接到了自己家中住。

因为知道我经常接触“问题”孩子,所以他希望我能够见见这个小孩,以便了解她的状况。在朋友的盛邀之下,我来到了他家,见到了他的小外甥女——柳莫亚,一个年仅11岁的“大人”……时常处于冷战中的父母

刚见到柳莫亚的时候,我感到非常惊奇,她不像其他同龄孩子那样腼腆,但也不是很闹的孩子。我知道,她正习惯性地观察着我,而我在这个过程中也一直观察着她。在和她交谈起来后,我渐渐地发现,她是一个外表“强悍”的小女孩。

访谈者:你今年已经上五年级了?

柳莫亚:嗯。

访谈者:为什么到舅舅家来住?

柳莫亚:爸爸、妈妈正在闹离婚。

访谈者:你懂什么叫离婚吗?

柳莫亚:(莫亚用奇怪的眼神看了看我)我知道,以后爸妈就不住在一起了,我还会有新的爸爸和妈妈。

访谈者:那你呢?你觉得爸爸、妈妈不住在一起了,你以后怎么办?

柳莫亚:我不知道。

访谈者:如果你必须选择一个,你想和爸爸一起住,还是妈妈?

柳莫亚:谁都不想。我想自己一个人住。

访谈者:为什么呢?

柳莫亚:我讨厌他们。

访谈者:他们是爸爸、妈妈呀,莫亚不喜欢爸爸、妈妈吗?

柳莫亚:不喜欢,他们总是吵架,还摔东西,他们把我最喜欢的瓷娃娃都摔破了。比起爸爸、妈妈,我更喜欢小舅舅(我的朋友)。

访谈者:爸爸、妈妈经常吵架吗?

柳莫亚:嗯,他们有时候吵架,有时候不说话,但我知道他们那样叫冷战。

访谈者:他们经常在家冷战吗?

柳莫亚:从我有记忆以来,他们一直是这样的。如果他们没有吵架,多数时间都在冷战。

访谈者:他们冷战的时候,你怎么办?

柳莫亚:在自己的房间里看书、画画、上网,有时候我也会和小朋友们一起出去玩。

访谈者:不会感觉害怕吗?

柳莫亚:他们一直是这样的,我已经习惯了,不觉得怎么样。

访谈者:你过得快乐吗?希望爸爸、妈妈有改变吗?

柳莫亚:我很想忘记他们的事情……我现在最大的希望是让他们离婚,我想开始新的生活。

访谈者:其实我一直有个问题想问你,你不觉得自己太早熟了吗?

柳莫亚:我知道,老师也是这样说的。不过我觉得这其实挺正常的,我的好几个朋友都是和妈妈或爸爸单独过,我觉得我们都是这样的,不过这样也挺好的。

访谈者:早熟很好吗?

柳莫亚:对啊,大家都说我很成熟、懂事,其他同学的家长也夸过我。

访谈者:你把自己的想法对爸爸、妈妈说过吗?

柳莫亚:他们根本没时间听我说,而且我知道他们还是很希望我快点长大的。

访谈者:为什么这么说?

柳莫亚:我要是早点长大,他们就不用顾忌我了,也不用再冷战了,可以直接离婚了。现在他们虽然说要离婚,但我觉得他们不会的。

访谈者:为什么呢?他们不是经常冷战,而且还时常吵架吗?

柳莫亚:但是如果他们离婚了,他们就有一个人要单独养我,如果不养,别人就会在他们背后戳脊梁骨,骂他们没人情味。但我知道我爸妈都不想养我,我爸是因为我是女孩,我妈是因为我会影响她再婚。

访谈者:你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呢?

柳莫亚:不是我自己想的,上个月我们学校早放学,我提前回家偷听到我外婆和我妈说的。活在家庭恐惧中的孩子

朋友走过来,打断了我们的谈话,他告诉莫亚,有小朋友来找她玩了。见莫亚和小朋友出门之后,朋友才叹了一口气,坐下来和我谈起了莫亚家的事情。

莫亚的爸爸、妈妈当年是自由恋爱结合的,本来双方父母都不赞同他们在一起,但他们一个活得自我,一个任性骄纵,所以两家人都管不了他们,最后也就同意了他们的婚事。对于这样一个完全自主决定的婚姻,所有人之所以由反对转向支持,其实除了管不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

然而,莫亚的爸爸、妈妈刚结婚没多久就让大家失望了,当时他们还没有孩子,两个人就已经因互不相让的性格提出了离婚。为了维护两家的名誉,也为了让莫亚的爸爸、妈妈变得成熟,本来互相看不对眼的亲家却走到了统一战线上,坚持反对他们离婚。缺乏足够经济来源的莫亚的父母就这样度过了第一次离婚危机。

一年后,莫亚出生了。这对两个家庭来说是一件大喜事,然而对莫亚来说,这也许真的称不上是一种幸运。从莫亚出生后,伴随着她的不是父母的欢笑声,而是两张冷脸和时常的争吵怒骂声以及摔东西的声音。

其实对一个家庭来说,夫妻间彼此伤害的最大受害者往往都是夹在中间的孩子,莫亚家也不例外。从很小的时候开始,莫亚就经常要独自面对两个最亲近的人面目狰狞地互相伤害,或看似平静地漠视对方。与此同时,忙于搞家庭内部战争的父母却无暇顾及他们幼小的孩子,剑拔弩张的夫妻不仅忽略了莫亚在物质上的需求——经常忘记给莫亚开家长会,有时连孩子的晚饭也忘记做,对莫亚的情感需求就更无法满足。

很多时候,年幼的莫亚要一个人去上学,因为她的父母正在家里搞冷战,偶尔爸爸、妈妈送莫亚去上学,也会互相抱怨,这让夹在两个最亲近的人中间的莫亚在情感上很受伤。随着莫亚的不断长大,父母之间的关系也更加恶化了。

面对这样一对父母,莫亚的性情也发生了改变。小时候,莫亚是一个腼腆、害羞的女孩,然而上了小学以后,莫亚却变得尖锐了,不仅经常说反话,在和小朋友玩的时候也经常因一言不合而大打出手。

虽然莫亚的学习成绩不错,但她在学校里的表现却让老师们感到有点头疼。别看莫亚是个女孩子,但她在班上比男生更像小霸王,全班同学几乎都要接受莫亚的“领导”。好几次莫亚的班主任把她的父母请到了学校,但莫亚的父母竟然在老师面前互相指责,推卸责任,而莫亚则站在一边看着自己的父母在老师面前争吵……

在叙述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不仅完全明白了朋友的担心,对莫亚这个11岁的小大人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一个生活在压抑的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即使她没有直接遭遇暴力,也依旧会产生恐惧,恐惧就是流动的不安的情绪,而莫亚则将自己的这种不安情绪用强悍的外表和叛逆的行为掩盖起来了。同学生日宴会上的一幕

当莫亚每天耳中充斥着父母吵架的声音,感受着冷战的压抑时,她的同学们正开心地在家和自己的父母们亲热地玩着亲子游戏,或在父母的帮助下写着家庭作业……

看到再一次回到舅舅家的莫亚,我忍不住又与她展开了交谈。

访谈者:刚刚来找你玩的是你的朋友吗?

柳莫亚:是我的同学,过两天就是她的生日了。

访谈者:她是来邀请你去给她过生日的吗?

柳莫亚:就算是吧。

访谈者:为什么这么说呢?

柳莫亚:我知道她不是真的想要我去她家,肯定是想让我给她准备生日礼物。

访谈者:也许她并不是这么想的,你可以先去看看再说呀?

柳莫亚:我不去,我会送她礼物的。

访谈者:为什么不想去呢,她不是你的同学吗?

柳莫亚:我不想看到同学和父母在一起的那些笑脸。

访谈者:爸爸、妈妈没有为你办过生日宴吗?

柳莫亚:他们不是忙于自己的工作就是忙于冷战,根本没时间管我,从我有记忆以来,我从没开心地过过一次生日,他们不是冷战就是吵闹,根本没有生日的气氛。后来我上小学后,就主动要求他们不要给我过生日了。

访谈者:看到同学们过生日时快乐的样子,你感到很难受,是吗?

柳莫亚:嗯,我觉得看了之后很想哭,看着同学和她的爸爸、妈妈在一起,我就会想到自己不是吵架就是冷战的父母,感觉同学的幸福就像是在嘲笑我一样,所以同学过生日我向来只是送礼物。

访谈者:你也想让父母给你举办一个像同学们这样的生日宴会吗?

柳莫亚:(摇了摇头)我只想让他们不要再冷战或争吵了,不过我知道他们肯定还是会那样的。

访谈者:虽然你父母的关系不是很好,但他们对你难道也很不好吗?

柳莫亚:如果说不打骂孩子就是好父母的话,他们勉强合格。但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我觉得他们一点也不适合做父母,至少我不喜欢这样的父母。

访谈者:那你觉得好父母的标准是什么?

柳莫亚:我也不清楚,但我知道总吵架、冷战的父母不是好父母。

访谈者:你想要什么样的父母?

柳莫亚:我希望我的父母能够和我一起出去玩,能够在我每天放学之后和我一起做功课,还有就是能够给我去开家长会,在我过生日的时候也能和我一起招待同学来家里玩。

访谈者:你觉得自己的爸爸、妈妈是什么样的父母?

柳莫亚:我觉得他们根本不在乎对方,也不在乎我,他们很自私。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经常来劝他们,但他们还总是吵,要不然就冷战。有时候,我真的很恨他们、很想离开这个家。

访谈者:你曾经离家出走过?

柳莫亚:没有,我只是想想而已,因为我的零用钱不多,如果我就这样离家出走,很快就会被找回来的。

有时候想想我这样比起我的同学好多了,她的父母也和我的父母一样,总是吵架,但他们很可恶,在生气的时候经常拿我同学出气,总是打骂她。

访谈者:像你这样的情况,在学校很多吗?

柳莫亚:我也不知道,但我们班上有几个同学的父母关系也不太好,所以我们经常在一起玩,感觉比较聊得来。

访谈者:他们也和你一样讨厌自己的父母、讨厌回家吗?

柳莫亚:嗯,我们都很讨厌自己的现状,我们约好了以后一起考中学还有大学,等我们自己能够挣钱的时候就离开家,一起到外面租房子住。

访谈者:那你们班上的其他同学呢?

柳莫亚:除了我们几个,其他同学和自己的父母相处得都很好,他们的父母经常来接他们回家,有时候还是爸爸、妈妈一起来。他们的父母都有说有笑的,和我们的父母很不一样,不过我觉得那些同学都很幼稚,我不愿意和他们在一起玩。

有人说,幸福不能比较,但很多时候我们的幸福感的确是一个比较级。每当看到其他同学得到父母的关爱时,或看到同学们的父母有说有笑的样子,莫亚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情感,有时候它表现为自卑,有时候它则表现为嫉妒。我成了父母口中的累赘

当父母用不幸的方式来解读自己的生活,用冷战、争吵来处理家庭问题时,其实最不幸的就是孩子,尤其是那些了解了别人的父母是如何幸福生活的孩子。

然而这对一个孩子来说还不算最不幸的事情,对生活在家庭阴影下的孩子来说,被自己的父母厌恶,才是最不幸的事情。

莫亚的父母整日忙于内斗,却忽视了莫亚在情感上的需求,甚至在无意中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而不自知。在我和莫亚见面一个月后,莫亚出事了……

拜访朋友(莫亚的舅舅)一个月后的某天下午,我再次接到了朋友的电话,在电话里他焦急地对我说,莫亚在学校打了同学,回家后遭到了父母的打骂,现在已经快一周了,莫亚躲在自己的房间里不去上学,甚至家人和她说话也不理人。莫亚的父母和亲戚都很着急,看着孩子变成这样,终日搞冷战的夫妻也熄火了,但莫亚依旧沉默。

听了朋友的叙述,我连忙答应过去帮忙,不久后朋友开着车将我送到了莫亚的家。进入莫亚的房间我见到了一个月未见的小女孩,比起上个月,她现在的确变得有些不一样了,不仅仅是变得沉默了,她的眼神也变得更迷离、更茫然了,我不知道她是否知道我已经进入了她的小天地,但我清楚,她现在需要我的帮助。从莫亚的房间里出来,我将自己的看法告诉了朋友:莫亚很可能是因为暂时性的刺激产生了心理障碍,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位心理医生来引导一下。

朋友和莫亚的父母商量了一下,最终他们决定到心理咨询机构请一位心理咨询师过来。在等待心理咨询师的过程中,我和莫亚的父母又聊了一下莫亚打同学事件的全过程。莫亚打的是自己的同班同学杨庆,杨庆可以算得上是莫亚他们班的一个惹祸精了,只要班上出了事情,多半都与他有关。但杨庆平时和莫亚的关系还不错,至于两个孩子为什么会反目,甚至大打出手,就连莫亚的班主任也感到费解。事后,班主任曾经问过杨庆,杨庆却说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莫亚会打自己,以前他们经常开玩笑,比那天过分的话都说过,但从来没有出现过打架事件。就这样,莫亚和杨庆打架的事情成了一件“悬案”,没有人能够解开这其中的奥秘,就连当事人之一的杨庆也是一样。

在谈论莫亚打人事情的同时,我和莫亚的父母也聊了一下莫亚平时在家的情况。据她的父母说,莫亚自幼就早熟,和父母的感情不算太亲,但平时在家还算懂事,也会帮忙做家务,这次和同学打架一点征兆都没有,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更是一件令人费解的事情。

借着莫亚打人的事情,我和莫亚的父母又聊了一些她日常生活的事。从她父母的叙述中,我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孩子的爱,他们非常关心莫亚的生活质量,害怕她在物质上受了委屈,据莫亚的母亲说,好多次她和丈夫吵架和冷战都是因为莫亚,有时候是为了“讨论”莫亚该上哪一所学校,有时候是为了争辩孩子该不该上补习班……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们夫妻有了一种深切的感受——孩子虽然近在眼前,但已经离他们越来越远了。

就在我们谈论莫亚的时候,朋友已经带着一位心理咨询师回来了。经过简单的询问之后,咨询师同意让我和朋友作为旁听者,和她一起进入孩子的房间做心理咨询,至于莫亚的父母,心理咨询师认为他们很可能会造成孩子精神紧张而不愿意敞开心扉,因此他们留在客厅中等待。

与咨询师进入莫亚的房间之后,我和朋友坐在了一个不容易被发现的角落里。而咨询师则对莫亚进行了心理引导。

经过两个小时的心理咨询,莫亚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而我们也终于明白莫亚打人的动机了。

在我和莫亚见面之后不久,她父母的离婚风波就告一段落了,然而这对于莫亚来说却并不能算是一件好事,因为仅半个月之后,他们就再次起了冲突。虽然对莫亚来说,这已经算是家常便饭了,她也将自己伪装得很好,显示出了超越年龄的早熟,但她毕竟只是一个年仅11岁的孩子。面对没日没夜的争吵声,莫亚夜不能寐,更让莫亚不堪忍受的是,怒不可遏的父母竟然口不择言地将莫亚作为维持一段不幸婚姻的借口四处宣扬。

父母双方的亲戚每次来劝架都会对莫亚说,她的父母之所以不离婚就是为了她,告诉她这样做父亲(母亲)有多委屈,让她以后好好孝顺父母。而父母不实的指控和亲人们出于好意的话语却让莫亚承受了莫大的压力,她知道在父母离婚这件事情上,其实她是所有亲友中最不具有发言权的一个人,但现在她却俨然成了父母寻找幸福的绊脚石,成了名副其实、人见人嫌的累赘。一个11岁的女孩在这一刻感受到了彻彻底底的失败,这种失败不同于考试失利,也不同于受到老师的批评、父母的责骂,这是一种可以让人绝望的毒药。

然而正当莫亚处在情绪极端不稳定,被挫败感深深地困扰时,同学杨庆却在和莫亚争论事情的时候,无意间说了一句:“你就是一个没人要的小孩。”这句无心的话成了莫亚引发心理危机的导火索,这无疑是加重了她的挫败感,加深了她不被人所重视的恐惧。情绪的激动致使莫亚做出了与同学打架的决定,而在莫亚打了同学之后,老师和家长也没有在第一时间看出她的心理状况,反而严厉地斥责她,最终莫亚在失望、不安和恐惧中沉默了……

了解了莫亚的情况,我和朋友都感到有些沉重,虽然我们都很清楚莫亚的生活状况,但孩子内心的想法却时常藏在很多表象之下,而这些往往又是能够影响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所在。而这些显然不是我们这些亲友所能解决的,我和朋友一致认为应该让莫亚的父母了解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从而转变对莫亚的教育方式。

然而当我真正和莫亚的父母谈论到莫亚现实的心理状况时,她的父母一时间却很难接受,因为在他们看来,他们是百分之百爱孩子的,他们也从来没有将孩子视为累赘,甚至在他们因离婚而烦恼的时候,都已经为孩子考虑了最好的“出路”,而他们最终没有选择离婚的原因也恰恰是为了莫亚。

莫亚与父母之间不同的心理感受其实就是孩子与父母之间在情感上缺乏共识的一种表现,而这显然不是我和朋友所能解决的。无奈之下,我们只好让心理咨询师又为莫亚的父母进行了一次心理疏导,同时我也从学教育的朋友那里要来了一张书单,上面罗列的都是如何教育孩子的经典之作,我将这张书单交给了莫亚的父母,因为我真心希望莫亚的父母能够学着用莫亚需要的方式去爱她、教育她,能让这个童年过得并不十分顺遂的孩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得到一些慰藉。我赞成你们离婚

就在莫亚打人事件刚刚平息之后,我又一次见到了莫亚,而这一次是她主动来找我的。

莫亚来找我的时候,我非常惊讶,不仅是因为她会主动来找我,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她说希望我能帮她做一期节目,她想劝自己的父母离婚……

虽然我知道现在的孩子都比较早熟,尤其是那些家庭不幸的孩子,但我从没想过一个年仅11岁的孩子有一天会站在我的面前告诉我,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早日离婚,但这样的事情却真实地发生了。

周末的早晨下着沥沥细雨,刚起床的我正打算去做早餐就听到了门铃声,当我开门时发现竟然是仅见过两次面的莫亚。她见我看到她十分诧异,赶紧对我说是向朋友要的地址。我将她带进了房间,没等我说什么,她就将此次来找我的原因和盘托出。“阿姨您好,是我舅舅让我来的。我知道阿姨您是电视台的,我想请您帮我做一期节目可以吗?”

虽然不知道朋友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我还是耐心地听莫亚诉说,因为我知道莫亚一定是又遇到了什么事情。对一个心理有障碍的孩子来说,能够主动来找我,我觉得这既是对我的一份信任,更重要的是这说明 她的确有重要的事情需要我帮忙,所以我并没有马上拒绝。“哦,好啊,那莫亚来告诉我吧,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节目呢?”

见我并没有拒绝,本来显得有些拘谨的莫亚仿佛松了一口气,于是她非常真诚地对我说:“我想给我父母做一期节目,我希望他们能够早点离婚。”

我很清楚我并没有听错,我眼前这个11岁的女孩的确说希望自己的父母早点离婚,并希望我能够帮他们做一期相关的节目。虽然我觉得这个提议有点超乎我的预料,但我还是决定先安抚好孩子,再打电话给我的朋友问清楚事情的原委。“莫亚吃过早饭了吗?这样吧,我先给你做一点早饭,你先吃完,然后我们再谈节目的事情。做节目可是一件很大的事情,有好多东西都要确定呢,等我们吃饱后,再好好地设计一下怎么样?”

莫亚是一大早就来找我的,也许是因为真的饿了,也或许是因为看出了我有些犹豫,所以她并没有拒绝我的好意。

在给莫亚做好早饭之后,我趁着她吃东西的时候,给朋友打了一个电话,想问清楚莫亚究竟是怎么了。在电话里,朋友先向我道歉,他说自己的确是管不了这个孩子,而他的姐姐、姐夫也的确走到了分道扬镳的程度,如果继续下去也无法摆脱原来的情况,这对莫亚的成长很不利,所以他是赞成他们离婚的,但双方的老人却坚持不同意他们离婚,而经历了打人事件的莫亚似乎比以前更早熟了,在上次接受了心理医生的引导后,她也开始正视父母的感情问题了,她说不管将来她和父母谁一起过,都支持他们离婚。而为了让双方的老人认同,他和莫亚就想出了做一期电视节目的主意,希望双方的老人能够真正认识到这段婚姻中存在的问题,坦然接受姐姐、姐夫要离婚的现实。

听了朋友的话,我不知道是应该高兴还是悲伤,高兴和悲伤都是因莫亚这个孩子而起的。她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孩子啊,但她的生活环境却让她必须过早地成熟起来,来思考自己未来的出路。我在电话里对朋友说,这个节目究竟能不能做现在还不好说,我先和莫亚谈谈吧,下午的时候我会把她送回家。

我打完电话,莫亚正好吃完了早饭。我顺势拉着莫亚坐到了沙发上,我们又一次谈起了莫亚的父母和莫亚的生活。

莫亚对我说,其实她很不喜欢这样的生活,她也很想像同学那样,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但她知道无论自己的父母是否离婚,她都不可能有那样的生活了。如果必须要做出一种选择,那么她宁愿让自己的父母离婚。

听到莫亚这样说,我不禁又问:“父母如果真的离婚了,你想过自己以后的生活吗?为什么一定要让父母离婚呢?”“我知道你们都认为我小,认为我不知道父母离婚是一件多大的事情,其实我都知道,我们班有几个同学的父母就离婚了。他们离婚之后,我就会跟着爸爸或妈妈中的一个过了,以后还可能有继父、继母和其他兄弟姐妹。别的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不想再听到他们吵架了,也不想听他们总对我说彼此的坏话了。我现在特别想让他们离婚,阿姨我和你说实话吧,我上课的时候都在想他们吵架时说的话,晚上还经常睡不着,好多次我都感觉自己就是一个没人要的小孩。阿姨,你说他们不爱我为什么要生我呢?”说到最后,莫亚已经泣不成声了,我明白在这一刻这个孩子所有的武装都崩裂了,她将自己最无助的一面展现在我的面前。

见到莫亚,让我联想起了以前一位做老师的好友说过的话,她说其实父母的冷战、争吵对孩子的伤害远远大于离婚,但很多家长并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以为只要给孩子留有一个表面完整的家,就算是对孩子最大的爱,孰不知每一个孩子其实都是敏感的,父母之间的真实情感他们比谁都清楚,一个已经没有了爱的家又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呢?

然而,这些话我无法对莫亚说,同样也无法对莫亚的父母说,这不仅是因为我没有权利、没有资格去插手人家夫妻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这些需要孩子的父母自己想清楚,不然,即使离了婚,对孩子的伤害也依旧会存在。

我无法从言语上过多地安慰莫亚,但我希望她可以快一点长大,在父母亲情这方面能够少受一些伤害,这也是我仅能为她做的了。

有心理专家称当孩子面临一个即将破碎的家庭时,往往会出现3种不同的情绪,第一类孩子处理问题比较理性、成熟,他们可以坦然接受父母之间无爱的事实,并主张自己的父母寻找新的幸福。莫亚就属于此类。

而第二类孩子虽然也能够接受父母离婚的现实,但他们却很难接受自己的父母重新组建家庭,对父母依旧有着很强的依赖性。至于第三类孩子则完全无法接受父母离婚,对这样的孩子来说,一个看似完整的家是他们的绝对选择,因为他们特别缺乏安全感,总害怕被自己的父母抛弃。

对待这些情况各异的孩子,如果父母不能视具体情形而选择应对的方式,很可能会对孩子产生更大的伤害,而亲情的伤是所有伤害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