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与标准.地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7 09:33:36

点击下载

作者:河南省启智基础教育图书出版策划有限公司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与标准.地理

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与标准.地理试读:

前言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在教育部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国家考试,是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行的终结性考试,旨在全面反映普通高中学生各学科所达到的学业水平。其结果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普通高中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是反映普通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和《河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豫教基〔2008〕138号)等文件精神,按照《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的要求,为了对我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指导,我们编写了《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与标准》丛书,包括高中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时事政治等学科分册。各分册主要由考试说明、考试内容与要求、题型示例与解析、模块练习、综合训练等内容组成。

考试说明具体规定了各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原则、考试范围和目标要求、

考试形式

试卷结构

等,旨在让学生对我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各项要求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和把握。

考试内容与要求具体规定了各学科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要求,按照模块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和梳理,详细、准确地解释了各考点的内容和层次要求,展现各考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复习备考更具有针对性。

题型示例与解析具体规定了各学科学业水平考试的试题类型和各题型的考试要求。每个题型示例都有一定的代表性,是经过精心编制的,题后附有解析,说明了对考点的目标要求、试题的难度要求、解题的方法与策略等。

模块练习针对每个模块,编制了部分练习题,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综合训练按照全部考试内容编写的“综合训练”,符合我省学业水平考试试卷的形式及题量设置,供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练习。《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与标准》的内容完全符合我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有关精神,充分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切实反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对于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将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

由于编写时间仓促,难免有疏漏之处,请读者及时给予反馈意见,以便我们能及时修订。

学科咨询电话(区号0371):语文(62005221)、英语(62005208)、思想政治(62005238)、历史(62005235)、地理(62005219)。河南省启智基础教育图书出版策划有限公司2013年9月

反盗版声明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17条、第218条之规定,凡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销售其文字作品或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均属于违法行为。河南省启智基础教育图书出版策划有限公司是本书的唯一著作权人,对非法出版、印刷、复制、销售本书的单位和个人,在查清情况的基础上,将通过法律手段追究其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

盗版行为危害巨大。盗版行为扰乱了正常的出版经济秩序,并造成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盗版行为侵犯知识产权,侵犯著作权人和出版社利益;盗版图书粗制滥造,内容错误百出,印制质量低劣,毒害了读者的身心健康,损害了读者的正当权益。打击盗版出版物对每个公民来说不仅是不可忽视的自我保护,也是对国家利益的有效维护。作为读者,应该读正版书、做正派人,不买盗版书、不读盗版书。

本书采用出版物数码防伪查询系统,帮助读者辨别真伪。拨打免费查询电话4008155888或登录www.t3315.com,准确输入防伪密码涂层下面的16位密码即可鉴别真伪。

本书由河南省基础教育图书发行有限公司经销,并负责盗版取证工作。举报盗版行为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应伸张的权利。欢迎读者对盗版图书进行举报,对于举报内容一经查实,将给予举报人适当奖励。经销:河南省基础教育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地址: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南三路12号邮政编码:450016举报电话:(0371)66231108,4006114355传真号码:(0371)66231008河南省启智基础教育图书出版策划有限公司2013年9月

第一部分 考试说明

命题依据

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和《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要求,并结合我省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命题。命题不受具体版本教材的限制。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结果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普通高中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是反映普通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因此,试题的命制坚持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具有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地理科考试的命题坚持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旨在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素养,即考生对所学地理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与基本观念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科考试的命题力求稳中有变、稳中出新,试题设计在科学性、基础性、开放性、公平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等方面达到和谐统一,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出偏题和怪题。

命题原则

1.导向性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地理学科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学业水平考试对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2.基础性原则

突出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学习方法的考核,考查初步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难易适当,不出偏题和怪题。

3.科学性原则

试题设计与本书的有关要求相一致,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试卷结构合理,试题内容科学、严谨,试题文字简洁、规范,试题答案准确、合理。

4.时代性原则

命题结合时代要求,突出新情境、新材料、新设计的思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地理学科与社会的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考试目标要求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学业水平考试主要以知识为载体,把三维目标作为有机整体,综合地进行考查。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1)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题目的文字表述和地理图表中获取有关地理信息。(2)能够正确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掌握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与地理基本技能(1)能够掌握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等知识。(2)能够掌握和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判读、填绘地理图表,完成地理计算,进行地理观测和地理实验等。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1)能够用准确简洁的文字和图表等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2)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发现和探究地理问题(1)能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2)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究、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考试范围

2012级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为地理课程标准规定的共同必修课程地理1、

地理2

地理3

三个模块的内容。

对地理1、地理2和地理3三个模块考试内容的考查程度不超过《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要求。考试形式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试卷分值:试卷满分为100分。

3.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结构

1.内容比例

自然地理约占40%,人文地理约占60%。

2.题型结构

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

非选择题

。选择题分值约占50%,非选择题分值约占50%。

3.试题难度

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较难题,易、中、难的比例约为7:2:1。

第二部分 考试内容与要求

地理1

一、宇宙中的地球

1.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1)说出天体、天体系统等概念的基本含义,知道宇宙中的天体类别。(2)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划分,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的关系。(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说出太阳系的概况,并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等方面,阐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4)运用有关太阳系模式图及八大行星的有关资料,说明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以科学的观点认识宇宙,并学会比较分析的学习方法。(5)解释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2.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说出太阳辐射的概念及其纬度分布规律。(2)举例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3)说明太阳大气层的分层。(4)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3.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阅读“地球自转示意图”,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2)说明昼夜更替的成因及周期。(3)说出地方时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联系实际进行简单的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4)知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水平运动物体在南、北半球的偏向,懂得地转偏向力对大气环流、洋流及河流的影响。(5)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6)阅读“地球公转示意图”,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和周期,分析说明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7)阅读“黄赤交角示意图”,说出黄赤交角的概念,解释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而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8)绘制“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示意图”,说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规律。(9)分析说明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和季节变化规律。(10)解释四季和五带的主要成因,绘图说明五带的划分。(11)联系所学知识,解释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2)观察由于地球自转或公转所产生的一些地理现象,例如由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引起正午影子长短的变化等,从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4.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1)阅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说出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名称及其划分的依据,并概括地球内部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说出岩石圈的概念和组成。(3)阅读“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说出地球外部各圈层的名称,并概括地球外部各圈层的主要特点。(4)举例说明地球外部圈层结构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1)知道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解释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主要特征。(2)阅读并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1)说出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主要表现形式。(2)知道内力作用形成的主要地质构造(如背斜、向斜和断层等),解释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举例说明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形成的作用。(4)说出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主要表现形式。(5)举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6)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化。

3.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1)说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热力环流、水平气压梯度力等概念的基本含义。(2)阅读“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说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3)阅读“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示意图”,解释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4)分析说明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5)阅读“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分析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6)绘图说明海陆风、城市风和山谷风的形成。(7)阅读“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形成的风示意图”,说明形成风的直接原因。(8)阅读“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北半球)示意图”和“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北半球)示意图”,说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的影响,并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地的风向。

4.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1)说出大气环流的概念和作用。(2)说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和分布。(3)从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热力环流、地转偏向力等方面,解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4)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5)阅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6)分析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说明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和主要特征。(7)阅读“东亚季风图”,说明东亚季风的形成原因及主要特征。

5.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1)说出等压线、低压、高压、锋面、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等概念的基本含义。(2)阅读并绘制“锋的形成示意图”,分析说明不同类型锋面的天气特征。(3)阅读并绘制“气旋、反气旋示意图”,分析说明气旋、反气旋的特征及其控制下的天气状况。(4)结合实例,分析说明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危害。

6.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说出水循环的概念,知道水循环的类型。(2)理解河流水与大气降水、冰雪融水、湖泊水、地下水等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3)阅读并绘制“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4)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说明水循环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5)运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人类活动如植树造林、修水库、跨流域调水等对水循环的影响。

7.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说出洋流、暖流、寒流等概念的基本含义。(2)阅读“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理解洋流的形成原因及分布模式,并能绘制“世界洋流分布模式简图”。(3)阅读“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4)说明洋流对气候、渔场分布、海洋运输、海洋污染等的影响。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1)知道地理环境的概念,说出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2)分析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含义。(2)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3)举例说明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要素的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性效应。(4)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能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观点解释当前人类活动中所出现的问题。

3.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说出自然带、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等概念的基本含义。(2)阅读分析“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解释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并分析其成因。(3)阅读和比较不同地区“山地自然带垂直剖面图”。说明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并分析其成因。(4)掌握区域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理解自然环境的差异性,知道自然环境的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5)结合环境问题的实例,明确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的原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促进环境的良性循环。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举例说明不同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的分布、走向等的影响。(2)说出聚落的概念,举例说明不同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3)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说出地质时期、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特点,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周期性和波动性。(2)说出近现代气候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3)收集、运用相关资料,分析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辩证看待全球变暖的问题。

3.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1)说出自然资源的概念,并对自然资源进行分类,知道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2)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分析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3)理解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措施,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4.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1)说出自然灾害的概念和主要类别。(2)以气象灾害(如台风、寒潮、洪涝、干旱等)、地质地貌灾害(如地震、火山、泥石流等)、海洋灾害(如海啸等)为例,分析说明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3)以气象灾害(如台风、寒潮、洪涝、干旱等)、地质地貌灾害(如地震、火山、泥石流等)、海洋灾害(如海啸等)为例,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诱发、加剧作用,了解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地理2一、人口与城市

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1)说出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和类型。(2)运用不同时期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关资料,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3)理解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相互关系。(4)收集、运用有关资料,比较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差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5)阅读分析“世界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国家人口数量及其自然增长率”等图表资料,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主要分布的国家和地区。(6)运用图表说明人口增长模式历史演变的过程。(7)运用资料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

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1)说出人口迁移的含义和类型。(2)收集、运用人口迁移的相关资料,分析不同时期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迁移的特点。(3)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基本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1)通过模拟计算某一地区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和“合理人口数量”,辨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2)通过分析中国人口增长、人口合理容量,认识中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3)认识探讨人口合理容量,增强社会责任感。

4.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1)了解常见的城市形态,说出不同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其所处地理环境的关系。(2)了解城市内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并说明其影响因素。(3)了解城市内部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功能区的主要特征,并说明其分布规律。(4)阅读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归纳城市的空间结构特点,认识、比较城市地域结构三种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的差异。(5)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发展与变化。

5.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1)在某一地区的城市分布图中圈画不同级别的城市,运用中心地理论分析不同规模城市的分布规律。(2)举例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6.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了解城市化概念的含义及主要标志,说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2)分析说明城市化发展的动力,理解城市化的意义。(3)运用资料、案例,从城市化水平、发展速度、城市地域扩展趋势及城市化问题等方面,分析城市化不同阶段(初期、中期、后期)的特点。(4)运用有关资料,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5)分析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1)运用有关资料,分析不同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2)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城市景观图片和城市内部空间布局图,分析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二、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1)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说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2)运用资料,分析说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3)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和条件。(4)分析说明季风区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5)分析说明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6)分析说明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7)分析说明乳畜业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8)分析说明混合农业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1)说出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2)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工业布局的影响。(3)运用资料,分析某工业区的区位选择。(4)理解工业联系的含义与表现。(5)理解工业集聚和分散的表现及意义。(6)说出工业地域的主要类型、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7)运用案例,分析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的特点、形成条件和发展方向。

3.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了解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了解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4)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1)列举实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2)说出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各自的特点。(3)结合实例对交通运输方式和线路进行合理的选择。(4)了解综合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

5.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1)结合实例,分析说明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2)结合实例,分析说明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三、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1)阅读有关资料,了解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几个历史阶段。(2)说出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说出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2)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3)收集材料,分析世界和我国主要环境问题。

3.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1)了解《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2)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理解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3)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1)结合实例,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2)结合实例,分析实现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及生态农业的意义。(3)结合实际行动,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增强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责任感,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地理3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了解区域的含义。(1)简要说明区域的含义。(2)了解不同类型区域的划分。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1)说出某一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主要特点。(2)运用地图或资料,比较两个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3)通过不同区域地理资料的比较,归纳总结某区域的基本地理特征,说出不同区域自然与人文环境方面的主要差异。(4)通过比较,探究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5)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1)运用典型案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的不同影响。(2)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应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举例说明产业转移的概念,比较区域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差异。(2)分析说明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3)运用实例,说明产业转移对产业移入区和产业移出区地理环境的影响。(4)通过实例,从资源地区分布的不均衡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来认识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5)了解我国和世界上主要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6)列举实例,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区和资源调入区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二、区域可持续发展

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1)运用相关案例,分析说明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2)运用案例,分析区域环境问题产生的地理背景,及其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归纳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3)运用资料,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发生的过程及危害,讨论、归纳综合治理与保护环境的方法和具体措施。

2.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1)运用相关案例,分析说明流域开发的自然地理背景和社会经济地理背景的特点。(2)运用案例,分析说明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3)运用案例,分析说明流域开发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3.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1)以某区域为例,运用图表及相关资料,分析该区域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2)运用资料,分析、说明某区域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布局特点。(3)分析说明区域农业发展中产生的主要问题。(4)以某区域为例,探究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4.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1)分析说明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的地理背景。(2)运用资料,分析说明某区域在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3)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储备、消费状况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4)分析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5.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1)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三者的关系。(2)分析某区域工业化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以及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3)运用资料,说出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三、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1)了解遥感(RS)的概念和分类,以及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2)初步了解遥感信息判读的基本原理。(3)结合实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认识遥感在现代社会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2.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1)了解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概念。(2)初步了解全球定位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全球定位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主要功能。(3)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3.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1)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和功能。(2)举例说出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研究中、城市管理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1)比较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三者的区别。(2)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与应用。

第三部分 题型示例与解析

选择题

读公转轨道相邻的三大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是()

A.水星

B.金星

C.火星

D.木星

2.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其原因是()

A.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

B.地球表面具有复杂的地形条件

C.地球上有火山活动

D.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公转和自转周期适当【解析】本题组对应课标中的“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考查学生“地球所处的太阳系概况、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等知识的掌握情况。从图中来看,地球在三颗行星中间位置,甲与地球相邻且更靠近太阳。根据太阳系八大行星距日由近及远排列顺序“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可判断,甲为金星。地球上存在生命,与地球上具有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成分、充足的水分、稳定的光照等条件有关。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公转和自转周期适当造成了地球表面适宜的温度条件——温度既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答案】1.B 2.D

3.位于35°N的A、B、C、D四地(下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解析】本题对应课程内容标准“地理1”中的“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与原理解释生活中实际现象的能力。水的比热容大于陆地,故相同太阳辐射条件下海洋昼夜温度变化幅度小于陆地。多云的白天,削减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多云的夜间,大气逆辐射比较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明显,夜间气温不会太低,因此多云的地方昼夜温差较小。图中C地位于海洋、空中又有云层分布,故在四地中昼夜温差最小。【答案】3.C

4.下图几种热力环流形式中,能正确表示大气运动方向的是()【解析】本题对应课标中的“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考查学生对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的掌握情况。近地面受热的地方气流上升、冷却的地方气流下沉,故A图错;滨海地区,白天陆地升温快、气压低、气流上升,海洋升温慢、气压高、气流下沉,近地面吹海风,夜间相反,故B图错、C图对;城区温度高,气流上升,郊区温度低气流下沉,近地面风向从郊区吹向城区,故D图错。【答案】4.C2012年11月1日,一股强冷空气逐渐东移南下影响我国,形成今年下半年首次寒潮。读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冷锋示意图(下图),完成5~6题。

5.据图可知,冷锋在河南省过境的时间为()

A.11月1日 B.11月2日 C.11月3日 D.11月4日

6.冷空气过境前后,河南省天气的变化状况是()

A.过境前气温较高、气压较高

B.过境时气温骤降、风力加大

C.过境后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D.过境前后气温、气压没有太大变化【解析】本题组对应课标中的“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征”,以2012年冬半年我国的首次寒潮天气时事材料引入,考查学生对于“锋面天气系统”知识的掌握情况。冬半年,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地区的冷空气东移南下影响我国,从冷锋示意图可以看出,冷锋锋面在11月3日经过河南省。冷锋过境前,河南受锋前的暖气团影响,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冷锋过境时,气温骤降、风力加大;冷锋过境后河南受冷空气控制,天气转晴、气温降低、气压升高。【答案】5.C 6.B

7.2012年8月31日,菲律宾东部海域发生地震(右图)。此次地震与两大板块相互挤压碰撞有关,这两大板块是()

A.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C.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D.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解析】本题对应课标“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菲律宾东部海域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两大板块相互挤压的交界处,多火山、地震等地质灾害。【答案】7.D读下面的地质构造剖面图,完成8~9题。

8.从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看,属于向斜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9.图中丁处谷地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堆积作用 B.侵蚀作用 C.岩浆活动 D.变质作用【解析】本题对应课标“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从图中岩层的分布状态看,甲乙两处为断层,丙地为向斜、丁处为背斜。丁处背斜顶部岩层张裂,遭受外力侵蚀而成谷地。【答案】8.C 9.B

10.右图为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地表径流的箭头是()

A.a

B.b

C.c

D.d【解析】本题对应课标“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图中箭头表示的主要环节为:a水汽输送、b地表径流、c下渗、d蒸发。【答案】10.B

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末,河南省总人口达到1048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16%,死亡率为0.66%。依据材料完成11~12题。

11.2011年,河南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A.1.16%

B.0.52%

C.0.66%

D.0.50%

12.右图为甲、乙、丙、丁四种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目前,河南省的人口增长模式最接近()

A.甲

B.乙

C.丙

D.丁【解析】本题组对应课标“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可以计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0.50%。第12题图中四种人口增长模式中,丙人口出生率约为1.3%、死亡率约为0.9%,与目前河南省的最接近,其他三种与河南省相差较大。【答案】11.D 12.C读下面的大西洋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13~14题。

13.关于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的分布规律,叙述正确的是()

A.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B.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C.大陆东岸洋流为寒流

D.大洋西岸洋流为寒流

14.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洋流①对欧洲西部有降温减湿作用

B.洋流②对南美洲西岸有增温增湿作用

C.P地因寒暖流交汇而形成世界著名渔场

D.美国东岸海域污染物不会影响到欧洲西岸【解析】本题组对应课标“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陆东岸洋流为暖流,大陆西岸洋流为寒流。洋流①为北大西洋暖流,对欧洲西部有增温增湿的作用;洋流②为秘鲁寒流,对南美洲西岸有降温减湿作用;美国东岸海域污染物顺着北大西洋暖流漂流,会影响到欧洲西岸。【答案】13.A 14.C读油菜在同一时期几个不同地区的生长状况图,完成15~16题。

15.油菜生长状况区域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

B.热量

C.科技

D.土壤

16.甲地油菜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上,起主导作用的区位因素是()

A.热量

B.地形

C.光照

D.水源【解析】本题组对应课标“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我国南方地区热量条件优于北方,油菜开花、结籽早于北方地区。新疆气候干旱,但塔里木盆地边缘地区有较丰富的高山冰雪融水,形成了农牧业发达的绿洲。【答案】15.B 16.D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前往东南亚投资建厂,东南亚正在逐步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目的地。据此完成17~18题。

17.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东南亚投资建厂,其主要原因是东南亚()

A.自然资源丰富

B.气候条件优越

C.劳动力丰富而廉价

D.科技水平高

18.承接产业转移对东南亚的积极影响是()

A.减缓城市化进程

B.增大就业压力

C.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D.减缓工业化进程【解析】本题组对应课标“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劳动密集型企业前往东南亚地区投资建厂是为寻求更廉价的劳动力。大量企业迁往东南亚地区,将给当地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当地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答案】17.C 18.C读右面的卫星云图,完成19~20题。

19.直接获取该云图影像所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定位系统

C.遥感

D.数字地球

20.图中漩涡状云团所代表的天气系统是()

A.气旋

B.反气旋

C.冷锋

D.暖锋【解析】本题组对应课标“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内容。遥感的主要作用是快捷地获取地表信息,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监测防御等领域;全球定位系统主要是获取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地理信息系统则是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数字地球是将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卫星云图中漩涡状云团是由于热带低气压(气旋)天气系统强烈发展造成气流旋转上升而形成的。【答案】19.C 20.A新郑精煤有限责任公司洗选煤厂大力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把采掘出的每一吨煤“吃干榨净”,变废为宝,向煤炭深加工、精加工要效益。读该洗选煤厂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下图),完成21~22题。

21.甲最有可能是()

A.矸石制砖厂

B.钢铁厂

C.矸石垃圾场

D.化工厂

22.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洗选煤厂()

A.能够改变煤炭化学成分,制造煤化工产品

B.能够拉长煤炭产业链条,提高煤炭附加值

C.产生大量废气,严重污染环境

D.生产环节众多,经济效益低下【解析】本题组对应课标“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图中甲以煤矸石为原材料并“变废为宝”,最有可能是矸石制砖厂。该洗选煤厂对原煤进行了物理分选,并没制造煤化工产品,图中没有反映出产生大量废气污染环境;该洗选煤厂通过煤炭深加工、精加工,拉长了煤炭产业链条,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了煤炭附加值,增加了经济效益。【答案】21.A 22.B下图是我国四个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典型模式,据此完成23~25题。

23.四个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共同特点是()

A.人口迁移导致城市化

B.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C.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

D.政府投资促进城市化

24.下列选项中,与城市化水平成正相关的是()

A.人口数量的多少

B.国土面积的大小

C.资源丰富程度

D.经济发展水平

25.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发挥吸引外资的政策优势和侨乡的区位优势,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地区是()

A.四川盆地

B.东北地区

C.珠江三角洲地区

D.华北地区【解析】本题组对应课标“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从图中可以看出,四个地区虽然工业化发展的推动因素不同,但是都是工业化促进、带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多少、国土面积的大小、资源丰富程度并不必然地和城市化水平成正相关关系。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凭借港澳、侨乡,国家政策等区位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吸引外资来此建立企业,迅速提高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水平。【答案】23.B 24.D 25.C非选择题

26.继北京奥运会之后,第30届夏季奥运会于2012年在伦敦举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第27~30届夏季奥运会举办地及开幕时间材料二 第27~30届夏季奥运会举办城市分布图(1)根据材料计算,第30届夏季奥运会开幕时伦敦当地时间为

2012年_________(填写序号)。

①7月27日20时12分②7月27日19时48分

③7月29日12时12分④7月28日20时12分(2)悉尼、雅典、北京、伦敦四地的自然景观各具特色,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_________特点。从雅典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到伦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变化,体现了_________规律。(3)分析伦敦所属气候类型的成因:_________;描述北京的气候特征:。【解析】(1)北京为东八区,伦敦为中时区,两地时差8小时,用奥运会开幕时的北京时间减去8小时即可算出伦敦当地时间为7月27日20时12分。(2)悉尼、雅典、北京、伦敦四地自然景观的差异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特点;从雅典到伦敦南北向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3)伦敦所属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成因为地处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终年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北京为温带季风气候,从材料二中北京的气温降水资料可以看出,气候特征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答案】26.(1)①(2)差异性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或纬度地带分异)(3)终年受盛行西风(或中纬度西风带)的影响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降水少,春季干旱风沙多,夏季炎热雨丰沛,秋季晴和日照足。材料二 大蒜是一种秋播夏收作物,喜湿、喜肥、不耐旱、忌渍水。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中国大蒜出口约占世界大蒜贸易量的90%,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材料三 图A中阴影区域为我国两个大蒜主产省区,图B为大蒜生产的田间管理景观图。(1)春季,影响两省区(图A中阴影区)大蒜生长的不利的气候因素是_________。(2)为提高大蒜的产量和品质,在大蒜播种后覆盖地膜(图B),这样做能够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_。(3)近几年,我国大蒜的种植面积波动很大,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4)我国大蒜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主要原因是。【解析】(1)注意提取材料一、二中的信息:图A中阴影区所在区域为华北地区,该区域大部分地区“春季干旱风沙多”,而大蒜“是一种秋播夏收作物,……不耐旱”,因此春季影响两省区大蒜生长的不利气候因素是春旱。(2)覆盖地膜可以减少地表水分的蒸发、减少地表热量的丧失,因此能够起到保温、保墒的作用。(3)大蒜不是国家基本粮食作物,销售价格受市场影响比较大,近几年我国大蒜种植面积有较大波动。(4)我国劳动力价格较低,因此农产品生产成本较低,大蒜价格低,另外大蒜品质好,因此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答案】27.(1)春旱(2)保温、保墒(或保水)(3)市场(或价格)(4)价格低,品质好

28.下图是我国北方某沿海城市布局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地形地势和交通运输条件两方面分析该城市发展的区位优势:_________、_________。(2)图中A、B、C三地适宜布局自来水厂的地点是_________、适宜布局炼油厂的地点是_________。(3)在规划城区甲、乙两地中,甲地可能规划、发展成为中心商务区(简称CBD),其潜在的优势条件有:。【解析】(1)从图中等高线可以看出城区分布在地势平坦的滨海地区;观察示意图及图右侧图例可以看出,公路、铁路穿过该城区,老城区东北部有港口,因此该城区交通便利。(2)自来水厂适宜布局在水质较好的河流上游的C地;炼油厂会污染空气,适宜布局在位于盛行风下风向的A地。(3)中心商务区多布局在城市的中心地带,位居规划城区中心地带的甲地比边缘地带的乙地优势更突出。【答案】28.(1)位于沿海平原,地势平坦;拥有铁路、公路、港口,交通便利(2)C A(3)位于规划城区的中心地带;人口稠密,人口流量大;位于主干道交汇处,交通便利;服务业发达;基础设施完备(答对两点即可)

29.右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当地球运行到①、③时,全球昼夜_________,太阳直射点位于 上,北京当天_________点钟日出。(2)当地球运行到④时,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在一年中达到_________(最大或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到处出现_________(极昼或极夜)现象。(3)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冬至日,地球运行到图中_________处,北半球昼_________、夜_________(最长或最短)。【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判读图中地球运动至①、②、③、④各处时对应的节气。地球运动至④位置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因此是夏至日,然后根据图上标注的地球公转方向判断,①是秋分,②是冬至,③是春分。【答案】29.(1)等长(或平分)赤道 6(2)最大 极昼(3)② 最短 最长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鲁尔工业区、沪宁杭工业区示意图如下所示。材料二 鲁尔工业区位于德国中西部,发展历史悠久,是德国传统工业区。区内地势平坦,河网密布,航运发达,铁路、高速公路交织成网,煤炭资源丰富。过去该区以传统工业为主,20世纪60年代开始调整工业结构与布局、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环境,扭转了经济衰落、环境恶化的局面,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材料三 沪宁杭工业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区内自然条件优越,劳动力充足;濒临海洋,河湖密布,交通发达,内外联系便利。但是,区内矿产资源贫乏,能源短缺。(1)两工业区形成和发展所具备的相同的区位优势条件有哪些?(2)鲁尔工业区通过产业转型,实现了经济的再繁荣,其发展经验对沪宁杭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启示?【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图文信息材料的阅读与提取能力。(1)仔细阅读材料即可找出两工业区共同的区位优势条件。注意:理清思路,按照资源、地形、市场、交通等要点分析、书写答案;鲁尔工业区煤炭丰富,但是沪宁杭工业区矿产资源贫乏,能源短缺,不能笼统地回答两地区资源丰富。材料二最后一句话的叙述中“调整工业结构与布局、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环境”就是鲁尔工业区为实现经济的再繁荣而实施的对策,其对沪宁杭工业区有借鉴意义。【答案】30.(1)都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多样,交通条件较好;人口稠密,市场广阔;平原地区,地势平坦。(答对三点即可)(2)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对传统工业企业实行改造和整顿;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答对三点即可)

第四部分 模块练习

地理1 模块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图中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等级的天体系统,下列选项中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A.①—银河系

B.②—地月系

C.③—太阳系

D.④—总星系

2.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形成其特殊性的基本条件有()

①充足的水分 ②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③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④适宜的温度范围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2012年6月29日10时许,神舟九号飞船返回舱成功降落在位于内蒙古中部的主着陆场预定区域。据此完成3~4题。

3.易对神舟九号飞船向地面传送信息产生干扰的是()

A.月球引力 B.太阳活动 C.地球运动 D.太阳辐射

4.神舟九号飞船返回舱成功降落时,下列叙述正确的()

A.北半球白昼变长,但短于夜 B.南半球白昼变长,并长于夜

C.北半球黑夜变长,但短于昼 D.南半球黑夜变长,并长于昼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5~6题。

5.当地球由④向①运动的过程中,我国出现的文化现象是()

A.吃月饼,共庆团圆

B.赛龙舟,祭奠先人

C.放鞭炮,守岁迎春

D.望双星,鹊桥相会

6.当地球公转到②时,下列四幅图(阴影表示黑夜)中表示当日太阳光照的是()太阳光球表面常出现一些黑斑点,一般认为它是光球上的旋涡。由于它的温度比光球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据此完成7~8题。

7.材料中所说的黑斑点指的是()

A.色球爆发 B.太阳风暴 C.耀斑

D.黑子

8.关于太阳活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黑子和耀斑都产生在太阳色球层上

B.前一次太阳活动极大年到再一次太阳活动极大年的平均周期约为11年

C.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会扰乱地球大气层,影响地面无线电长波通信

D.郑州的学生在晚上做作业时看到了美丽的极光现象郑州(34.76°N)某同学将太阳能热水器的支架改造成可调节式。读图完成9~10题。

9.一年中,活动支架调节到最大时的节气是()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10.下列地域中,常年使用这种装置效率最高的是()

A.北京

B.重庆

C.拉萨

D.漠河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图示箭头中,代表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2.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3.2012年入冬以后,河南遭遇多次大雾天气,大部分地区能见度小于1公里。深秋初冬时节是大雾的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

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C.昼夜温差加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D.昼夜温差加大,水汽易凝结,干燥天气又提供了足够的扬尘颗粒

14.今年4月中旬,受强冷空气的持续影响,本该是春暖花开的我国北方地区却出现“倒春寒”,暴雪降温严重影响了当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下列反映这次强冷空气的天气系统示意图是()下图为“部分区域大气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15~16题。

15.P地的气候特点是()

A.温和湿润 B.寒冷干燥 C.高温多雨 D.炎热干燥

16.Q地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于()

A.暖湿的中纬西风

B.干冷的中纬西风

C.干冷的极地东风

D.冷湿的极地东风读“某区域水循环示意图”,完成17~18题。

17.跨流域调水工程所影响的主要环节是()

A.①

B.④

C.⑤

D.⑥

18.有关水循环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塑造地表形态 ②促进海陆间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 ③使地球

上各种水体不断更新 ④促使全球水资源的空间分布趋于平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读“太平洋表层洋流分布图”,完成19~20题。

19.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洋流①为寒流,洋流②为暖流

B.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顺时针

C.暖流都分布在大洋西岸

D.洋流③对沿岸气候起着增温增湿的作用

20.图示海域能形成大渔场的地方是()

A.①

B.②

C.③

D.④读“地壳物质循环模式图”,完成21~22题。

21.图中数码代表沉积岩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2.图中字母代表变质作用的是()

A.a

B.b

C.c

D.d右图为某学生外出旅游时拍到的照片。观察此照片完成23~24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