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橘泉方证药证医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7 19:35:25

点击下载

作者:叶橘泉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叶橘泉方证药证医话

叶橘泉方证药证医话试读:

叶橘泉医集·医话三书叶橘泉方证药证医话叶橘泉 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叶橘泉方证药证医话/叶橘泉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6(叶橘泉医集)

ISBN 978-7-5132-1883-2

Ⅰ.①叶… Ⅱ.①叶… Ⅲ.①中草药-临床应用-文集②医话-汇编-中国-现代 Ⅳ.①R282-53②R249.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072676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8号易亨大厦16层邮政编码 100013传真 010 64405750三河西华印务印刷有限公司印刷各地新华书店经销∗开本710×1000 1/16 印张12.25 字数161千字2014年6月第1版 2014年6月第1次印刷书 号 ISBN 978-7-5132-1883-2∗定价 28.00元网址 www.cptcm.com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调换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社长热线 010 64405720购书热线 010 64065415 010 64065413书店网址 csln.net/qksd/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cptcm《叶橘泉医集》丛书编委会

主 编 叶加南

副主编 马永华 陶沙燕 叶雨今

编 委 叶加南 马永华 陶沙燕

    叶雨今 叶庭兰 叶建南

    叶晓南内容提要

本书是“方证药证”学说临床家叶橘泉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叶橘泉先生历任江苏省中医院院长、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所长、南京中医学院副院长、南京药学院副院长等职。叶橘泉的学术体系主要包括“医话三书”“方证三书”“药证三书”,其中“医话三书”包括《叶橘泉方证药证医话》《叶橘泉临症直觉诊断学》《叶橘泉点滴经验回忆录》;“方证三书”包括《叶橘泉近世国药处方集》《叶橘泉经方临床之运用》《叶橘泉临证实用方剂》;“药证三书”包括《叶橘泉现代实用中药》《叶橘泉实用经效民间单方》《叶橘泉食物中药与便方》。

叶橘泉先生十分重视“方证学”的研究。本书《叶橘泉方证药证医话》是关于“方证学”研究的论著。

本书收载了叶橘泉先生于1927至1988年间撰写的文章49篇,其中既有“方证学”等理论方面的论述,也有大量临床治疗医案和他多年来研究与临床使用方药的经验。本书重点介绍了精神分裂症、癫痫、胆结石、哮喘等常见疾病的辨证疗法、腹诊方法及医案实例。本书还收录了他与陆渊雷等老中医对“方证学”以及中西医学诸问题的讨论意见。丛书前言

叶橘泉先生是中国近现代中医药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祖籍为浙江省吴兴县(现湖州市)。他年轻时随吴兴名医张克明学医,以后一边在家乡开业行医,一边参加上海恽铁樵中医函授学校的学习。1935年,39岁的叶橘泉先生受聘于苏州国医专科学校,任中医学讲师,同时在苏州挂牌行医。1949年以后,叶橘泉先生历任江苏省中医院院长、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所长、南京中医学院副院长、南京药学院副院长等职。

叶橘泉先生在其一生的临床诊疗中善于使用经方,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例如从他发表的165例医案中可以分析出,共使用方次220次,其中使用经方原方75次,经方与其他方合方55次(经方与经方合方43次,经方与后世方合方12次),经方加味方51次,后世方39次。由此可见,叶橘泉先生在诊疗中既侧重经方原方,又不乏使用经方与经方及其他方合方,同时也不薄时方。

叶橘泉先生还是采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经方疗效的第一人。他认为,中医学是实用之学术,绝不是纸上谈兵式的研究所能成功的。证候之鉴别、病型之断定、药物之疗效等,均在于临床之探讨,用实验统计之方法归纳其特点,才可以说是科学方式的研究。1935年他率先提出“整理中国医药必须开设有病房的医院,进行临床研究”,主张建立设备完善的医院,根据临床观察和病历记载,统计治疗成绩,并将成果公开发表,教授给青年医师。这种学术观点推动了当时中医的发展。

1939年,当时堪称国内领先的拥有病房的正规中医院“苏州国医医院”成立后,时任该院医务主任的叶橘泉先生带领多名学有专长的医师进行了中医药疗效的统计工作,即采用表格形式进行分析统计。他将自己使用中医“经方”后的132个病例进行了11个角度的统计研究(在医治结果之总统计表里,有效率达到93%,其中痊愈者62%,有一定疗效者31%),实现了以统计来核定经方疗效的目的。

1988年,年逾九旬的叶橘泉先生在“坚持中医特色,把握辨证施治”一文中仍继续强调“方证学”是中医学的灵魂和根。他认为,具有上千年历史的仲景经方已被众多医家证实其具有科学性及临床的可操作性和规范性,因此,让中医更科学而不虚玄的首要任务就是在“方证”上的“规范化”。

叶橘泉先生亦十分关注从辨证应用角度对本草学的研究。他不但写有大量关于中药的研究论文,主张统一中药名称,并不断对各种中药进行考证。他提倡改良制剂以提高有限的中药资源的利用率。他率领研究小组进行了“精简处方组合”“定型方剂及小剂量研究”等临床实验,很早就建议人工种植一些重要的药用植物。1960年,他研究开发出能够替代名贵中药的202种冷门草药应用于临床,为中药的可持续发展做了很多工作。

“人不能与草木同腐”,“要用小跑步走完人生”,这是叶橘泉先生终生“身体力行之”的信条。叶先生一生行医不息,著书不止。在给后人留下的卷帙浩繁的著作后面,跃动着的是老先生对中医药事业矢志不渝的至爱情怀。

我们整理出版《叶橘泉医集》丛书,为的是将叶橘泉先生的临床经验和学术体系完善地保存和继承下来,这对于振兴祖国中医药事业,推广普及中医药知识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该丛书不仅对中医药专业人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对西医师以及爱好中医药的人士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叶橘泉医集》丛书在策划、整理、编辑、出版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医集》丛书编委会全体人员尽心竭力,精工细琢。这一切使《医集》丛书得以如期出版。在此,一并谨致诚挚的谢意。叶加南2013年8月编辑的话叶橘泉先生——倡导“方证药证”学说的临床家

叶橘泉先生(1896-1989年),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一级教授。是“方证药证”学说倡导者、实践者,是杰出的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中药学家。

叶橘泉先生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首次提出了“方证学”的概念,此后他不断地向中医界呼吁“应该重视中医方证学的研究”。从他对经方临床研究的成果中可以看出,他不但具备临床经方家的一般特性,而且有他自己独到的学术思想和风格。他认为:“中医的主要特色是辨证论治,以及辨症求‘证’,论治施‘方’,方证相对,疗效卓著。”他提出的“方证学”,是现代经方研究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在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全国经方论坛”上,诸多与会专家们认为:叶橘泉先生作为“方证药证派”的代表,与“脏腑经络派”的代表刘渡舟先生、“谨守病机派”的代表胡希恕先生,构成中国现代伤寒学术史上的三座高峰。

叶橘泉先生一生著作颇丰,至93岁辞世时,先后编著出版44册著作,并发表了500多篇文章。最近,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经过全面整理,归纳出叶先生的学术著作主要包括“医话三书”“方证三书”“药证三书”:其中“医话三书”包括《叶橘泉方证药证医话》《叶橘泉临症直觉诊断学》《叶橘泉点滴经验回忆录》;“方证三书”包括《叶橘泉近世国药处方集》《叶橘泉经方临床之运用》《叶橘泉临证实用方剂》;“药证三书”包括《叶橘泉现代实用中药》《叶橘泉实用经效民间单方》《叶橘泉食物中药与便方》。

随着时间的推移,叶橘泉先生关于“方证学”的理论和实践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只要大家能熟练掌握这种“方证学”,中医必将出现新的鼎盛时期,当今全世界悄然兴起的中医热就是证明。叶先生在大半个世纪为中医发展而奔走呼号、身体力行、充满艰辛的一页将永远留存在我国中医学的史册中。

今天我们整理出版《叶橘泉医集》,为的是将其宝贵经验和学术体系完整地保存下来,同时也为了让后继者永远怀念他。他的学术生命将在一代又一代后学者的血液中延续。刘观涛2014年1月辨证论治的关键——“证”与“方”

中医诊断,不是以病名为对象,而是以患者具体的个体为对象,所以如果要求一个对任何人所患的某一种疾病(例如肺病或肾脏病等)都有效的药方是没有的。但是任何疾病具有对某一药方的适应证时,应用这个药方,都能治愈,换句话,“证”与“方”相适应,则这个“方”可对任何疾病都有效。所谓辨证论治,不是漫无边际的,肯定疗效,推广应用,对主要的证候群和适应的主要方剂必须固定下来,当然必要时应随症加减。这种事例在张仲景《伤寒论》经典方剂的应用上,体现得最为突出,现在举桃仁承气汤的适应证为例来具体说明这一事实。

1.桃仁承气汤的组成:桃仁、大黄、桂枝、甘草、芒硝。

2.处方的基本来源:本方为调胃承气汤加桂枝、桃仁的变方。

3.桃仁承气汤的原文: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脉经》作“下之自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玉函作“小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后世通作“仁”)承气汤。(《伤寒论》太阳病中篇)。

4.桃仁承气汤的“方”与“证”:按照《伤寒论》六经方药的规律,本方是“攻下剂”“下瘀血剂”。本方的主证是:“阳明病、里证、实证”“瘀血、蓄血证”,任何疾病具有这种证候群的,可称之为桃仁承气汤证。

5.笔者对原文的理解:“热结膀胱”,“热结”是邪热内结,为有形的实邪,结在内(里),包括蓄血及燥屎(胃家实)。这里的“膀胱”,不是现在所指贮藏尿液的膀胱。我们须知,《伤寒论》的术语和名词,是根据《内经》而来的。《内经》色诊篇云:“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又云:“男子色在于面王,为小腹痛,下为卵痛,其圜直为茎痛;女子在于面王,为膀胱子处之病。”热结“膀胱”,是“膀胱子处”的简称,系指子宫,包括男女生殖器官、直肠、下腹部等部位。

“其人如狂”,包括阳明病的谵语及蓄血证的错语善忘,如狂、发狂和由于血分冲逆而来的不同程度的脑症状:如醉如痴、昏迷等。

“血自下,下者愈”,所谓“血自下”,主要是下部出血,而下部出血,一定有出血的因素存在,例如月经闭止或困难或痔疮、便血等。经验证明,因瘀血、蓄血、血分冲逆而来的疾患,往往有“血下则愈”的实例,如抵当汤证之其人发狂……少腹硬满……下血乃愈,均为我们临床上常可遇到的事实。这一类蓄血发狂的发病机理,现在虽然尚不明了,但瘀血得下,其病自愈,这一事实是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一部分阳证实证的血热上冲、忘等疾患,往往由于“血自下”“下血乃愈”而成为重要例证,反过来,可以认识到“热结膀胱、蓄血发狂”这一类“证”候,如果血不自下时,选用下瘀血剂——桃仁承气汤的“方”,恰是“证”“方”相对的治法。

“小腹急结”的证候,虽然可能有自觉的,但主要还是他觉的证候。患者往往不经意,忽略于诉述,这时可以依靠触诊来诊察,医生应特别注意按压其下腹部,有抵触物或病人有拒按情况的即是“急结”。“小腹急结”为适用桃仁承气汤的主症,“小腹急结”的局部病症,包括瘀血及阳明里实。

按照《伤寒论》的治疗规律,先表后里,是其常规。本方证的条文在《伤寒论》太阳病中篇。自太阳传来的阳明病,由表入里之证,按照顺序,在太阳病未解时,必先解其外,因本方是阳明病的方剂。以防误下而致外邪内陷,这是《伤寒论》谨严的辨证规律。这里说明本方适用于阳明病而不能用于太阳病。

6.桃仁承气汤的药效:大黄、芒硝、甘草等三味即调胃承气汤,为下剂,桃仁为祛瘀血之要药;桂枝畅血行,主治上冲。本方综合的药效为下里实、下瘀血、降冲逆。用本方的预期结果:下部如有瘀血时,能促使其下血;如其不然,它亦能由泻下作用诱导与平降其冲逆,顺调其血行,而臻于平复。

7.桃仁承气汤的主证:阳明病里实证、小腹急结、瘀血、郁血、充血、冲逆、蓄血如狂等的证候群。

8.桃仁承气汤能治多种疾患:妇人月经困难,月经闭止,小腹胀痛,代偿性出血(倒经),子宫、卵巢或盆腔等急性炎症,死胎不下,产后瘀血停滞,胎盘残留,狂癫病的一种,充血性头痛,眼结膜炎,齿龈炎,齿槽脓漏,急性高血压病,脑充血,实证热证之吐血、鼻衄、跌打损伤肿痛、痔疮肿痛、急性睾丸炎、阑尾周围炎等,凡是具有阳明病的“色”“脉”及“腹部症状”(小腹急结)时,都适用本方。

9.经效事例(1)狂癫病的一种:一少女,年19岁,未婚,患精神错乱,狂妄不宁,歌哭无常,通宵不寐,已二十余日。笔者往诊时见患者怒目相向,眼结膜满布血丝,颜面污垢,头发散乱。乘机摸得其脉,弹力鼓指坚强,弦硬而数。患者不愿张口伸舌,舌苔不详。只见其鼻孔有血渍,其家人疑系撞伤。查问其经事及大便,据其母说,多日来未进食,因此大便也多日不下,月经则3个月未见来潮。按其小腹,患者蹙眉挥臂以拒之。

笔者认为这是阳明病里实证、瘀血、血热上冲证,已具备桃仁承气汤证,故处方以大剂量桃仁承气汤,桃仁五钱(研如泥),桂枝一钱五分,生大黄四钱(后下),元明粉四钱(冲入),甘草一钱,浓煎灌服。两剂后大便始下,病势稍减,夜间略能入寐。后于原方中加抵当丸三钱,续服三剂,月经始来潮,神识渐清,因去抵当丸及硝黄,加桂枝茯苓丸方,节次调治而愈。(2)胎盘残留:一经产妇,40岁,第四胎,在妊娠3个月后,因持重物而流产。流产后约五十日,流血涓涓不绝,自觉小腹攻痛,某产科医检查,断为胎盘残留,劝其住医院刮子宫。患者限于经济,改就中医治疗,邀约往诊。视病人面色苍白,精力萎顿,脉象沉细,舌苔白腻,小腹时觉攻痛,腹肌挛急,按之有触痛而拒按,大便干结。

病属阳明里实瘀血证,由于失血过多而现贫血衰弱,处方以桃仁承气汤(大黄一钱五分、玄明粉三钱)加当归、川芎、丹皮,一剂见效,两剂流血全止,精神转好,小腹尚感不适。

复诊原方去硝、黄,加当归、芍药、黄芪,嘱服两剂。第四日忽于小便时排出一物于搪瓷痰盂内,长约二寸,宽寸余,边缘不整齐,菲薄而似蛋膜状一片,此残留的胎盘,居然得以剥离而自下。

中药桃仁承气汤的作用竟能代替手术而使胎盘剥离,这是饶有兴趣的一个问题。盖流产后,胎盘残留于宫壁,一日不剥离,子宫收缩一日不停止,流血亦一日不止。本方两剂后,流血即自止,可知此时胎盘已剥离,游离于子宫腔内,然后渐渐下降至阴道口,乃被小便冲刷而下。由此可知,古人对产后恶露不尽的治疗,主在去瘀,“瘀血不去,则恶露不止”,是实践经验的结论。桃仁承气汤是祛瘀血的方剂,说明了古人祛瘀血疗法的实践意义。(3)齿龈脓肿:一大学生,20岁,男性,左侧颊内肿大如含大核桃,甚至牙关拘紧,说话不便,同时左侧头痛,形寒,发热39℃,口腻有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搏沉弦紧张,大便闭结不下,病已十多日,曾经注射抗生素及含漱药水等均无效。西医建议切开排脓,患者不愿,来门诊,要求服中药消散。考虑其症状,虽有形寒发热、左侧头痛等,乃因局部肿痛而来,不能作太阳未解论,况脉象沉弦,大便闭结,是阳明病之发热,毅然决然投与桃仁承气汤。一服大便畅下,热退肿减,再服全身症状逐渐消失,唯左侧下颔臼齿间流出脓液。后以银翘败毒散加减数剂而愈。(4)脑充血:一商人,男,43岁。平素嗜酒,性拘谨而怯懦。其时苏州为日寇侵占,一日夜半,敌宪兵率伪警检查户口,他被吓得手足无措,瞠目结舌不知所答,突然卒倒,挺卧不省人事如卒中,如尸厥。邀往诊,脉细而弦,重按带滑,颜面潮红,眼眶内含有泪液,触之似有知觉,但不言不语,挺卧不动,瞳孔及各种神经反射均正常,四肢无偏瘫征象,唯两足厥冷,腹直肌拘挛,按压下腹有抵触感,大便数日不下。

投以桃仁承气汤加牛膝、川芎,药后大便通而足转温,旋发太息呻吟,而自言胸闷如压巨石,再服一剂,泻下物带有血液,检查其肛门,是固有之痔疮在出血,后以原方减轻剂量,续服数剂而愈。(5)“冲逆”(呼吸系统疾病合并血热上冲、脑症):一女性,54岁,素患支气管哮喘病,喘急咳嗽,每年秋冬发病,此次更剧烈,咳逆不能平卧,夜间尤甚,剧咳咯血,头痛,眼结膜发红,羞明,目胞亦红肿(旧病老砂眼),发热38.2℃,脉沉细弦数,舌有黄苔,齿根染有血污,口气臭恶,经西医注射平喘剂及维生素C与青霉素等,效果不著,而更陷于迷蒙状态,不知时之昼夜,答非所问,腹凹陷如舟状,但小腹腹肌挛急,按之有抵触物。其人虽昏糊,按压小腹时,蹙眉有拒按状,脐部动脉搏动著明,有遗尿,上部虽有热,而两足胫腓清冷,消瘦困惫。

虽消瘦困惫似虚证,然参以脉证及便秘腹实而诊断,则属阳证实证,以桃仁承气汤加杏仁、远志、鲜菖蒲,二剂始见效,热退、咳减、神志渐清、目赤亦渐退。后以原方去硝、黄,加生地、丹皮、杏仁等,调治二十余日始愈。(6)代偿性咯血:王姓,锡箔商,男,三十余岁。体素健壮,无烟酒嗜好,患咯血症已两年,旋发旋愈。曾检查肺部,未发现病灶,咯血之原因不明。时为第四次发病,据说只是轻微的咳嗽,即满口鲜血,连续咯出。住某医院治疗约半月,曾用各种止血剂,冰袋敷颈下及胸前,内服可待因糖浆等,仅见效于暂时,咯血终不能全止,乃出院。回家后,忽又大量咯血,邀往诊,两手脉象轻按弦滑,重按似有似无,这种脉象确像古人所称大失血后所现中空如慈葱的芤脉。询问其过去病史,据称原来有痔疮,经常便血,大便干结则发作,近年来痔疮已经手术割治而愈。咯血初次发病时只数口,后来逐渐增多,经二三日或四五日即治愈。此次最严重,除咯血、心慌、睡眠不宁外,他无所苦,食欲尚正常,大便艰困,在医院曾经灌肠,并饮冷盐汤,但效果不大。

这时,考虑到痔疮出血治愈后可能起代偿,且便秘腹实,径以桃仁承气汤加侧柏叶浓煎冷服,硝、黄则另以温水浸,作一次顿服。药后大便畅下,咯血著减,原方三服而血全止,治疗十余日而愈。治疗中始终以本方为主,后因患者感觉疲倦而终止服药。愈后并嘱患者注意,便秘时即服本方一二剂,以防咯血的复发。此例是熟识的朋友,保持联系有数年之久,此后从未有咯血的复发。

此外,桃仁承气汤对于死胎不下、跌扑伤肿痛、阴囊及睾丸肿痛、痔肿、肛门炎等,兼具有阳明里实证候者,临床上每获预期的效果。中药方剂,特别是仲景经典的处方,按照其适应规律,掌握其原则而灵活应用,有得心应手之妙,能解决现代医疗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要继承发扬中医学,使中西医学合流,达到建立中国的新医学。西医学习中医,须按照中医理论整体观点来研究,进行“方”与“证”的诊疗,掌握辨证论治的特点,然后进一步阐明其机理。这是笔者个人不成熟的意见,提供医务同志们参考,并请指正。[《中医杂志》1958年第12号819-820页]叶橘泉医案一则病案介绍

陈某,男,61岁,教授。

初诊:1973年12月。南京某西医院邀请笔者会诊。患者家属诉述:3个月前,因头痛、发热而住院,住院期间出现黄疸,病情逐渐加重,大便秘结,常常十多天不下,曾用甘油导便,某日突然尿闭不能,经几次导尿后改善,最近发生呃忒不止,医院诊断为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前列腺炎。曾用多种抗生素及中西药治疗,并每日给予小量输血以维持体力。因病情复杂,变化多端,乃请笔者会诊。

症见颜面焮红,巩膜黄染,神志朦胧,呃忒频频,胸胁苦闷,心下痞硬,脐旁硬结,按之则蹙眉,显有压痛感。发热弛张,上午37.5℃,下午38℃,脉沉细,重按有力,舌苔黄厚堆积、焦燥如锅巴,夜间谵语,但在诊察时,嘱其张口伸舌,尚能合作,其家属喂以饮料,亦能于呃忒声中续续吞咽。

综观上述诸症及脉舌等,认为少阳阳明积热,郁蒸而发黄疸,肝胆郁火上逆,则颜面焮红,中焦升降之机窒,则发为呃忒。日晡热升,烦躁不寐,便闭脉实,舌干苔焦。阳明病,胃家实,是其主要关键。小便癃闭,亦因六腑结热所引起。头为诸阳之会,脑为清灵之府,邪热上扰,清窍失灵,于是神志朦胧及谵语、夜不得眠等症接踵而来。辨证施治,当急以大承气汤下阳明之热结,大柴胡汤泻少阳之郁火。处方:

北柴胡9克,淡黄芩6克,炒枳实9克,大白芍6克,竹沥半夏9克,川厚朴6克,小川连5克,山栀子9克,鲜竹茹12克,生大黄9克,风化硝9克(后二味另开水泡20分钟,去渣顿服)。

二诊:上药服两剂,呃忒大减,身热渐退,大便已下,唯夜间尚有呓语,里滞未尽,拟与原方出入,因考虑高年,减去风化硝、生大黄,加入火麻仁、瓜蒌仁各9克。

三诊:上方服药两剂后,呃忒全止,目黄亦退,焦黄之舌苔已呈松化之象,且思食。但暮热又升至37.5℃,大便又不下,昼日安静而夜间则呓语叫喊。按其腹,脐旁硬结,有抵触物,此肠中有宿矢,再以大柴胡合大承气汤加味。处方:

北柴胡6克,淡黄芩6克,知母8克,炒枳实6克,厚朴6克,赤芍6克,桃仁9克,炙甘草5克,生大黄9克,芒硝9克(后二味另用开水泡20分钟,去渣顿服)。

四诊:上方服3剂,患者食欲骤增,能进稀粥及馒头,大便虽下,而量少。仍见昼则安静,夜则呓语叫喊,其时旁人都认为:“老人已变为精神病……”因此时身热已退,舌苔完全剥落,露出光滑红嫩之舌质,脉沉细、按之有力,面色红润,少腹急结。

此乃桃仁承气汤证也。因以桃仁承气汤合增液汤加减。处方:

桃仁9克,细桂枝6克,炙甘草5克,赤芍5克,白芍5克,淡黄芩6克,生地黄10克,麦门冬10克,炒当归8克,生大黄7克,风化硝8克(后二味另开水泡20分钟,去渣顿服)。

嘱若泻下太过,可除去风化硝、生大黄。

五诊:前方共服7剂。3剂后排出黑色垢便,呓妄骤止,睡眠安恬,食欲大增,光红之舌渐生薄白之苔。继续调理,乃至完全康复。体  会

笔者认为,对于老人用药,不论发表还是攻里,都不能太过,但在特殊情况下,只要辨证合理,使用峻猛攻下之剂亦无妨。因为方证相应,药虽猛,因有是证,则病当之。《素问·五常政大论》说:“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又云:“不尽,行复如法。”上文意思是,病有新病久病,方有大方小方,大方治大病,药多峻猛,是本来制方的法度,用峻药治病,应适可而止。如果病仍不去,仍可“行复如法”,即仍用原法。这是古人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很有道理的。本例年老病重,病程较久,病情复杂,变化多端,殊为棘手。笔者根据胸胁苦满、往来寒热、晡热呓语、舌苔焦黄、便闭脉实,而用大柴胡合大承气汤,药后立即见效。而后,为审慎计,除去硝、黄,可是晡热又升,大便又不行。因此仍用原方,于是身热退,食欲增,舌苔全化而露红嫩之舌质,幸胃阴未被劫伤。此应归功于急下存阴之力。

热退后,夜间呓语狂言,是下焦热结既久,少腹急结,此为瘀热在里,蓄血如狂,因以桃仁承气汤以下瘀热,应手而愈。

[橘泉按]本例病机发展,自少阳而传阳明,也就是由胆而及胃肠,成为“里实热证”,热结于下焦为时较久,这就是“失下”。治愈关键在于“急下存阴”。观其焦黄舌苔化而露出红嫩之质,几已濒于“热劫阴伤”边缘。众所周知,大承气汤之功用不仅仅是通便,且有枳实、厚朴之宽肠理气,大黄、芒硝之泄热解毒、活血化瘀等作用,这与甘油灌肠等法通便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治疗过程中反复攻下,似乎冒险侥幸。由于素悉患者的体质因素,盖此老人得天独厚,禀赋素盛,如此高龄,眼不花,耳不聋,牙不落。因他有此体质,对这次治疗用药是非常有利的条件。笔者认为:疾病之发展和转归,与体质因素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辨证施治必须结合体质类型,因人而治。

本例此次病愈后,七八年来健康如常,胆石症亦未再发。[《中医杂志》1981年第7期22-23页]迂回曲折,艰难困苦一、严师教诲,刻苦学习

我的学历是一穷二白的,学习路子是迂回曲折的。我出生于浙江吴兴(现湖州市)农村,仅读了数年乡塾,读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还读了四书五经,只知高呼迭唱,背诵不懈,囫囵吞枣,苦读死记,不求甚解。而且农忙、蚕忙时必须在家参加劳动。学殖荒芜,根底薄弱。十七岁在当地拜师学中医。业师张克明先生是一位三代祖传名医,学宗仲景,擅长经方,临证处方,药简效宏,往往一二剂立起沉疴,里人无不称颂。他对于贫苦病人,不计报酬,常常施诊赠药,但对城市富人,远道慕名延诊者,则非重金不就,时人称之为“医而侠”者。老师对我要求甚严,而且十分关怀,谆谆教导说学业要靠自己的努力,命我多读书多写字。当时乡里缺乏医书,老师把家藏医籍借给我抄写,并说,抄书一遍,胜于读书十遍。还要我把伤寒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熟读背诵。我遵循师教,每日除随师临证录方外,还起早带晚抄录了《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医方集解》《本草纲目》等大批医书,尤其密切注意老师的临证经验。老师临证,目光炯炯,胆大心细,根据望、闻、问、切,熟练地捕捉主证,立即施用其经验处方(大多数是经方)。我把老师得心应手常用的验方,一一记录下来,这对自己很有裨助。二、结合实际,加强认识

学然后知不足。我在老师指导下,读了许多中医经典,可是越读越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问题越来越多。因老师诊务很忙,我经常自己翻检医书,或证之于实践,以求得解答。有时向老师请教。老师说:“中医古典医学是非常深奥的,有些问题我也讲不清楚。古人曾说‘此事难知’。只能多读多记,还要多用,熟能生巧,以求豁然贯通。不仅学中国医学,学中国古时的一般文学大都如此。”

我在老师处学了三年满师后,回到自己家乡独立开诊。按照老师的经验处方用药,治疗效果还不差。后来诊治病人越多,越觉得自己学得太少了,于是白天看病,晚上查对医书,对照一天看病处方的得失,温书补课,多方面吸取先辈的经验,联系实际,把读过的经书加以思考,求得认识的深化,灵活地应用于具体的病例。

一次出诊,一妇人与人争吵而投河,被救起后嚎哭躄踊,突然僵仆,挺卧如死者半日余。诊之四肢冰冷,牙关紧闭,脉尚未绝,知为尸厥。此时药不能进,为之束手。忽然想到司马迁记扁鹊医虢太子,有“砺针砭石,八减之汤,五分之熨”之说,因即用汤沐热熨其四肢,适见围观者一妇人手中持有扎鞋底之针,即借以强刺足底涌泉穴,患者抽缩其脚,即哭叫而醒。病虽得救,其理何在,仍不得解。事后查阅医书,原来早有记载:“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复返则生,不返则死。”恍然予针刺热熨,殆促使其气血复返耳。犹忆老师曾经教我要多读、多记、多用,所谓熟能生巧,这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求得解答的一种认识方法。三、钻研中药,保证疗效

中药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武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国地大物博,中药品种繁多,经验极为丰富。但由于同名异物,同物异名,名实混淆,妨碍用药的正确性。例如,《金匮要略》下利篇紫参汤中紫参这味药阴错阳差地变成了蚤休、重楼,而真正的蚤休(七叶一枝花)则不予收购,沦落民间。又如《伤寒论》辨阳明病篇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之连翘,是金丝桃科的小连翘(地耳草、田基黄)。考诸本草学,原有“大翘”,“小翘”,“狭叶黄花”,“药用茎叶,连花实”等记述。李时珍云:“旱莲乃小翘,今用如椿实者,乃蜀中来。”意思是说今用的木犀科连翘,是后来新发现的,而原来的大翘、小翘因而失传。其实,小连翘(田基黄)对早期肝硬化有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明记用根,是金丝桃科连翘,今叫做红旱莲。还有萝藦科的杠柳,也是后来发现的,叫做“北五加”,因而原来五加科的五加失传了。真正的五加皮是功似人参的一种珍贵强壮药。本草所载“金玉满车,不如五加”,是记其功用也。诸如此类,无疑影响了中医用药的正确性和疗效。所以,我感到中医需要研究中药本草,这是非常迫切的任务。为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我又重点投入到了这方面的工作,编写出版了《江苏中药名实考》《现代实用中药》和《本草推陈》等书。四、破除门户,拓宽思路

中医过去有所谓经方派、时方派以及所谓温补派、寒凉派、补阴派、攻下派等门户之见。百家争鸣固然是好事,但囿于门户成见,往往束缚了自己的思路,必须克服。

我自幼接受业师传授,开始偏重于经方。平心而论,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辨证处方,理法严谨,方药组织颇有规律,其备受历代各家所推崇者,不是偶然的。可是医药学术总是不断发展的。后世各家,各有其心得与经验,药物亦在不断地发展。旧社会之宗经方者,强调仲景经方能治万病,而宗时方者则谓古方不能治今病,这些论调都是不够全面的,应该破除门户之见,学习各家之长,择善而从。例如,温病学家所发展的清热解毒药、养阴学家创造的滋阴降火剂、温补学派所擅长的补中益气汤、泻火攻实学派的防风通圣散等,都是我国医药史上的新发展,应当兼收并蓄,取精用宏,通过自己的再实践,加以总结提高。我个人认为中医中药以防病治病为唯一目标,无论经方、时方,哪家、哪派,只要行之有效,并能重复推广的,就是好的,就应该学习和效法。五、反复实践,深入领会

1949年以前我国农村极端贫困,农民往往贫病相连。记得有一年我去乡里出诊时,一病家邀我顺便一诊。患者是中年妇女,疾病由黄疸后变成黑疸,面目青褐色,胸满腹胀,大便顽固秘结,邻人都在悄悄说:黄病变成鼓胀,怕是不治之症了吧!患者呻吟病床已年余,因长期负担医药费用,家中已典卖一空,寡妇孤儿,情殊堪怜,故给予免费诊治,并送了几帖药。稍有好转后,乃叫其十多岁的儿子自挖蒲公英(当地农民称“奶汁草”),每天大量(90~120克或更多)煮汤喝。喝了一个多月,不花分文,竟把这迁延了一年零七个月的慢性肝胆病治愈了。这对我触动很大。过去我也常用蒲公英,而这次单独大量使用鲜草,未料竟有如此的威力,可见生草药单方对症使用,确实是其力专,其效确。这就增加了我对中药的用法、剂量与疗效关系的新认识:使用单味药,剂量应增加,而复方则不然。根据我的经验,复方成人每日一帖药的总重量60~90克已足够了。1962年,我在南京的江苏医院曾组织年轻医师们做过小剂量的临床研究,中药的剂量问题希望今后能有专人研究讨论之。

关于生草药,我曾以一味野菊花治愈重症口唇疔。一位三十岁左右的男子,鼻旁生一小疖,一夜之间,肿胀蔓延面颧,口唇坚硬紧张,疼痛高热,神志恍惚,一看这症状就知道是疔疮将走黄。其时,我急命采取野菊花一大把(约半斤)煎汤,一天连喝数大碗,当夜即安静,翌日热退,疼痛大减,不过一星期而愈。还有一位二十多岁的女性,患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带浊淋漓,痛苦不堪,半年多来,用了不少抗生素,时轻时重,患者几乎失去了治疗的信心。我介绍其自采新鲜车前草十至二十棵煎水,多量饮服,很快显示出效果。连服一个月,后未再复发。以上这些事例不是偶然的一次两次,而且是可以重复发生的。例如野菊花还可用于湿疹的感染化脓,煎汤作洗剂,往往一扫而光。蒲公英亦可治疗乳痈(乳腺炎),车前草能治疗泻痢等,还有很多,不能多举。这些都使我深深感到:中医药学这个宝库中,对人民有利的东西太多了。作为一个医生来说,不管是经方、时方,单方、复方,内服、外用,只要效果可靠,就应该兼收并蓄,为患者解除疾苦。六、知己知彼,取长补短

我在30岁以后(即20世纪20年代后期),从乡下老家叶家兜迁到双林镇开业行医,同时兼任双林救济院医师,每周两次为贫苦病人施诊。此时,常和双林教会医院的一位西医师接触,并交了朋友。他喜欢中草药和单方、验方,要我给他解说。而我则感到实验室检查对恶性疟疾和伤寒等诊断的帮助很大,经常请他帮助化验标本,诚心诚意向他学习。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中西医之间只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而且往往互相攻讦。我与这位西医师在坦率交流中,一致认为中西医各有其长处:西医的优点在于分析,中医的优点在于综合。事实上,理论的研究需要分析,而整体性的内科治疗则需要综合,何况中医中药治疗的方法很多。我对于中医如何发展,那时脑子里已经有了一些考虑,我在想是否采用中医中药的整体性治病,以西医分析的科学方法说理,因而粗率地先后编写出版了《近世内科国药处方集》和《近世妇科中药处方集》等读物。当时只是一个尝试,现在看来尚存在着许多缺点,就是疏忽了方剂的辨证。后来读到日本汉方医学家大塚敬节、矢数道明、清水藤太郎、木村长久四人合著的《汉方诊疗的实际》,书中的处方都注明了该方之适应证,这些是值得我学习的。我很早就想把《近世内科国药处方集》加以修订,可是琐事繁剧,且年老体衰,力不从心,这条道路是否走得通,有待今后年轻一辈的努力探索。[《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2年第6卷第4期1-3页]辨证使用“瓜蒌枳实汤”的妙效

瓜蒌枳实汤这一时方出于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痰饮门,原方为:瓜蒌、枳实、当归、贝母、陈皮、桔梗、茯苓、黄芩、栀子、木香、砂仁、甘草、竹茹、生姜等十四味。该方与清代沈金鳌《尊生书》中的瓜蒌枳实汤大同小异。沈方有麦冬、人参、苏子、竹沥、姜汁,而无黄芩、砂仁、木香、竹茹,共十五味,笔者所用的是前方,《万病回春》里这张方剂的主治是痰结、咳吐不出,胸膈痛闷,寒热气急等症。笔者将这个方剂常用于老人痰饮或不拘何种原因的咳嗽,气急咳咯,胶痰浓厚而胸痛有热的病症,往往抓住这样一群主要证候,即可用此方。此方的成分看起来平淡无奇,只要“方”与“证”用之得当,常可得到满意的疗效。

1957年,笔者去北京开会,在一个星期天,应邀去为一位年近八十的湖南耆宿周振鳞老先生看病。到他家后,见这位老人坐在床上,呼吸气急、咳嗽、喉头有痰声,剧咳很久,费了很大力气,好容易咳出一口痰,其家人帮助用手指挖出来,痰浓如胶。这时患者额上汗出,精疲力竭,但无法平卧。据其家属说:昨天刚从北京医院出院回家,医院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还有高血压病。老慢支已多年,每年冬季都要发作,春季暖和后症状才慢慢好转。近年来病愈发愈重,常住医院。医生说,“老慢支并发肺气肿,肺心病,年纪又大,无特效疗法”,同意他出院回家服中药。听了患者家属的诉述,笔者认为北京医院的诊断是正确的。诊得脉象弦数而大,但重按则无力,也可以说是浮大而弦数,舌苔很厚,黄而垢腻,口渴不多饮,颜面呈潮红现象,可能因剧咳气逆而上部充血,询知有头痛脑涨,咳时更甚,并觉烦热汗出,大便干结,小便少而色浓。此老肢体骨骼魁梧,但肌肉消瘦。主诉目前最痛苦的是极度疲惫,想睡而不能平卧,气急咳嗽,痰在喉间咳不出。

遂为之处方瓜蒌枳实汤,即告辞而返。第三天又来邀诊,据说服两剂后,好得多了,咳嗽松了,气较平了。傍晚再去,诊得脉象比较缓和,咳嗽时浓痰能顺利咳出,气急亦较平,可以伏几假寐数分钟。据称很想好好睡一觉,可是心惕频惊不能安宁,且有语。乃为之处原方,去木香、砂仁加半夏、胆星,取竹茹温胆汤复方的含意。药后患者的症状逐渐好转,能入睡,又能进食。第三次复诊时,咳嗽大减,气急完全消失,患者的精神状态也大有改善。连续五次复诊,始终以本方合温胆汤加减出入,至最后一次复诊时,见老人已能起床行动了。以后每次去北京开会时,他总是邀我去给他开个汤方,老咳嗽虽未根本清除,但后来从未发生过如前样的严重症状。

该病由肺气肿引致肺心病。中医诊疗是从整体着眼的,不受脏器局部病变所局限。中医诊断主要在于抓住患者特有的“证”,应用与此相适应的经验方剂时,往往有“立竿见影”之效。[《江苏中医》1961年第4期38页]讨论的讨论江都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学员组同志:

我高兴地读了你们的文章,对我写的“瓜蒌枳实汤”回忆录提出的宝贵意见很好,谢谢你们。看到你们认真钻研中医学的精神,令人钦佩。今天,我们来各抒所见地讨论对中医学的“辨证论治”以及如何总结、推广、研究、整理、提高,为建立我国独创性的新医药学派打下良好基础,再提出我的意见和你们商讨。

关于理论问题,我对中医学的学习,向来偏于临床证候,不免忽略了部分中医理论,这可能是受到了经方派影响的缘故(我对经方实用经验很不够)。开口就谈到证候群,什么是“主证”,什么是“主方”,这些都是张仲景经方治疗的法则。至于辨证的依据,必须“参合色脉”,阴阳、虚实、表里、寒热等规律,实际上已包含于六经证治之中,可以不烦言而解。如本例瓜蒌枳实汤证所表现的色脉,显然是阳证、实证、热证,表中兼里的类型。至于五脏配五行生克制化等理论,我也会应用,不过对于本例实在说不上与脾肾相关的事情。如果证候表现脾虚泄泻,肾亏遗精、溲数、涕泪交流、腰酸脚弱畏寒,脉微细等症状者,方可以援引脾肾两虚的理论来解释。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强调了理论,易犯脱离实际的毛病。有人问:那么这个病例在中医理论上究竟应该怎样解释呢?援引一般理论来讲,老人痰饮开始病因大都属表寒(感冒,为广义的伤寒),《内经》所谓“形寒饮冷则伤肺”,“肺主皮毛”,久咳则肺愈虚,皮毛肌表空疏,外邪易侵袭,故每于冬季则发病,肺愈咳则愈虚,表愈松则邪愈易侵入,抵抗力越来越弱了,甚至春寒秋凉,或则四季经常发病。痰为津液所化,津液即身体内的水分,古方家叫做“水邪”(或称“饮邪”),所谓“脾为生痰之源”是一般的假定之说,因脾之证喜燥而恶湿,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为痰饮之主方(茯苓利湿,半夏燥湿),但亦未必因脾虚而来,且一般脾虚者,未必咳嗽有痰,拘于“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而概括一般痰饮病原都在于脾肾,这就容易犯迷信理论而脱离实际的毛病。中医的特点,“辨证施治”的真正价值,就是在于因人、因地、因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证候表现。根据客观存在的证候来做具体分析。同样是痰饮,在体弱而倾向于寒化者,常表现为痰饮稀薄,形寒畏冷。因此古人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说。但亦有倾向于热化者,表现为发热脉数,痰液黄浓者,则应清肺化痰。至于痰热胶结,便闭、烦热、咳嗽胸痛气急者,如本例的证候,不仅属热,而且属于实证的范围。你们认为“病变在肺,病因则在脾与肾,又为属虚、属热的类型”。这在逻辑上缺乏说服力,特别对脉象浮大弦数,舌苔根厚黄而垢腻、头痛脑涨、大便干结、小溲少而色浓等等,又作何解释呢?这可能受了五行生克论的影响,思想上存在“脾肾是病之本”的概念,因而认为即使有疗效,仍然是治标。实际上这一病例是表邪引致的急性发作,倾向热化而为痰结,痰热胶结,壅阻于支气管,同时因热而大便干结,叫做“阳明里实证”,肺胃痰热上攻,肺之清肃、胃之通降功能失司,于是剧咳、胸痛、痰不易咳出,气急、烦闷,气与火上逆,上部经脉血管亢奋,颜色潮红,血压上升,虽极度疲惫而不得入睡,因此恍惚错语。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想见其原来的肺气肿、心脏病、高血压病更严重了。我们要重视医院诊断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这时的病变,主要症结在胸间(肺、支气管),主要证候是痰结(痰热胶结),及时解决其主证,按照《伤寒论》的标本规律是治本,不是治标。至于巩固疗效问题,这一例疗效是巩固的,而且是逐步改善的,继以原方加减参合温胆汤含意,仍然是针对“痰热逗留,心虚胆怯,梦寐不宁”等温胆汤的主症而设,从本例的色脉证候来看,并无脾肾两虚的现象。

关于医案、医话应怎样写法才能使人易学易懂,也就是临床经验怎样总结才易于交流推广,这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应该好好地讨论。大家都知道,近年来,中医中药在临床治疗上已取得不少成绩,对一些现代医学还没有较好疗法的疑难病症,经中医辨证施治获得较好疗效的事例是不胜枚举的。但如何使这些医疗方法迅速地为广大医务人员所掌握,更多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这是我们中医帮助西医学习中医和传授下一代必须做好的重要工作。中医诊疗的特点就在于“辨证”,所谓“辨证”,必须抓住临床的症状,离开了症状,从何辨起?所谓“论治”,必须抓住主证与主方,只有根据《伤寒杂病论》的诊疗法则,才便于通过临床总结、推广。《伤寒论》内容的主要精神是将实践材料集合起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内部联系产生出来的概念——阴阳表里等,运用这些概念来作为判断和推理的工具。只有深入地学习仲景经方的诊疗法则,才能真正做好辨证论治。这里牵涉经方与时方的问题、理论和实际的问题,下面再谈。

同志们:你们的意见,似乎以理论为重而倾向于五行论。我认为应该以实践为先,理论则应以阴阳论为主,用药则不拘经方或时方,首先要掌握临床所见的“主要证候”和适应这一证候的“主要方药”。因为医学是实用的科学,首先要求治好病,掌握验方和应用方法,脱离了临床辨证(证候群),任何理论都要落空的。希望同志们参考我的意见,试试看如何?

再谈谈经方与时方的问题。大家知道,中医界很久以来,就有经方与时方两种不同的学派,关于学说和见解,一向有争论。实际上两派各有它们的特点,同时也各有某些方面的缺陷。我们应如何学习与应用,把各派的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经方以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为代表,它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内容是从实践到理论的临床记录。伤寒分六经,是以证候为主,把阴阳、虚实、寒热、表里归纳为疾病发生和发展、转归和变迁的六个阶程。阴阳是病情,表里是病位。阳证表证叫做太阳病,主症是脉浮、头痛、发热而恶寒;里证虚证叫做太阴病,主症是腹痛、自利、下之利不止。这里是有同一病位的两面论,即所谓“实者太阳,虚者少阴”“实者阳明,虚者太阴”等,它是完全符合临床实际,具有辩证唯物论的精神。唯该书作于后汉时代,年代久远,几经变迁,辗转传抄,其中错简脱误、注文掺杂等多难理解,且古文简赅,往往意在言外,方药简单,远不及后世药物之日益丰富,经方方药在治疗上,无疑是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医疗应用。时方是后世各家在经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家临床经验所创获的许多经验和有效名方,大大弥补了经方之不足。可是历来经方派强调“一部《伤寒论》可以治万病”,而时方派则谓“古方不能治今病”,这其间虽不免有门户立场的偏见,但我却认为前者是指经方辨证的规律,后者是指经方方药之不足,还是符合实际的。

时方的代表者为元明间刘、李、张、朱四大家和清代之温病学家等。他们因时代和地区之不同,临证医疗对象之各异,发挥了各自的经验,从而创立了各种的理论和学说,如“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主痰”“主火”“主脾胃”“主三焦”等,于是又形成了各家的派别。由于达成“一家言”,就不免撷取《内经》中一般性的理论来强调自己所需的片面。时方派由于理论的泛滥,致把实践中创获的宝贵经验沉浸于理论之中,使后之学者,目迷五色,无所适从。我个人的意见,不如直截了当地学习各家的实践经验——方药和证治,同时吸取后来诸家应用这些经验取得预期效果的事例,通过自己的再实践,观察总结,不断提高。

为了讲清楚道理,再摆一些事实,姑举例如下:

1.《伤寒论》太阳病篇:“小结胸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黄连、半夏、瓜蒌实)。《医学纲目》小陷胸汤治验的记载云:工部郎中郑忠厚,患伤寒,胸痛,腹满,面黄如金色,诸翰林医官商议曰“胸满可下”,恐脉浮而不决,召孙兆至,曰“下之必死”,某有三服药,服之必愈。遂用小陷胸汤,寻利,其病良愈,明日黄色退,京城人称服。又云:孙主簿之母,胸中痞急,不得喘急,按之则痛,脉数且涩,曰此胸痹也。与仲景小陷胸汤,一剂即和,二剂而愈。(笔者有小陷胸汤的点滴经验,另文发表就正于同志)

2.《金匮要略》:“胸痹,喘息,咳嗽,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又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痛,肋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我们看了上面描述结胸胸痹等症状和瓜蒌薤白枳实等所主治的证候,可以加强我们对瓜蒌、枳实的认识。龚廷贤之瓜蒌枳实汤,显然是在经方(上面所述诸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过龚氏在证候上描写得更清楚。痰胶结,咳不出,胸膈痛,发热气急等。近来有人报道,本方用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肋间神经痛、饮食阻滞、胸中痞塞、中风、心绞痛类似症等有痰热结滞者,颇获治验。根据各家之治验,可以看出,仲景所称“结胸”“胸痹”等证候群,包含有肺、支气管、胃、十二指肠、胆道等方面的热性有黏液结滞的疾患。

再来看看历代本草的记载:瓜蒌主治胸痹,润肺燥,降痰火,涤痰结……枳实主治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痰结,消心下急痞痛,伤寒结胸,上气喘咳等。瓜蒌枳实汤,仅从这两味主药的古代记载来看,愈益相信古人实践的文献记载远胜于理论。虽然我们在初学时,应该学习中医的一般理论,但是在临床上必须密切结合证候,还须结合方剂和方药,运用古人的经验,通过自己的实践,检验哪些理论才合乎实际。中医学的某些理论经过实践,在临床上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我们应该宣传它,推广它,让大家更好地来应用。但也要看到中医学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所有的理论都有其真理性。不应该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通过实践检验,才能发现哪些应推广,哪些应纠正。政府号召中西医密切结合,一方面继承和发扬,整理和提高,一方面还要吸收现代科学的成果,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建立我国独创性的新医药学派。因此我们应该来很好地讨论,避免主观片面性,要勇于修正错误,也要敢于坚持真理,逐步达到统一认识。以上是个人看法,请同志们指正。[《江苏中医》1961年第8期30-32页]与阮其煜、陆渊雷两先生讨论中西医学书其煜、渊雷两先生大鉴:

谨启者。二位一精西学,一擅中医,能打破门户之界限,研究实际之医理及治疗,互相交换其学识,作切磋之友朋,钦佩钦佩。余于中西医理,虽仅浅见皮毛,而嗜学之心却是当仁不让。曩者每恨无良师益友之请益。嗣加入铁师医校,读其讲义后,如航海之获罗针,按方而进,恍悟医学之价值。医者应具之目光,窃念中西病理之沟通,及将来世界新医学之成立,其途径当不越铁师之导线。中医经验确效之药方,推想之病理,须借助科学之方法,以证明其所以致效之学理。参考生理之机能,以反证致病之真相,西医检验病菌之论断,及对症疗治之法。亦须研究古学(如《内经》)之阴阳、四时、六气、变化与生理机能应付环境之理,所谓生气通于天,脏气法于时。故治病如能调复生理之机能,则人体自具抗病之要素,即所谓间接治疗,远胜直接治法也。此则中医宜尽量采取西医病理学,西医宜尽量采取中医治疗学,二说为现世医者必具之条件也。二位既先知先觉,从事实行,余当追附骥尾,谊关同学,谅不我弃。嗣当假本刊为会所,互为讨论中西医学诸问题。余竭愿加入组织三角联会,未知先生等意下何如。余于西医学未尝研究,殊为悔恨,汉文生理病理书籍,何处出版最详实,暇祈指示。

中药有奇效者确非少数,惜中医皆不能知其所以能发生效力之真相,谅由不懂化学之故。药物入人身体,有治病之效力者,想系是药物素与生理共同起化学之变化所致。古人以气味形性定功效者,想亦系据效果经验而推想之论也。然化学之知识,亦吾辈医者之应具。惜余自幼从师习中医,完全旧派出身,英文又不识。先生等当然研究有素,不知有以指教入手研究办法否。但中药效力虽佳,而精制者尚少,大都质杂渣粗,必经胃肠消化而生效力。如猝病急救,以及病危不能内服时,每有鞭长莫及之叹。如懂得化学者,则注意于药物之改良,从事提炼,此亦中医改良之途径耳。

此余之谬见,未识先生等以为然否。匆匆草此,不尽所言。如蒙不弃,暇当随时讨论。

谨此顺请叶橘泉谨启[《广济医刊》1928年第5卷第8期第1-2页]仲师《伤寒论》六经治法大纲

读仲师《伤寒论》之六经治法,太阳有麻桂等汤,阳明有白虎承气,少阳有大小柴胡,少阴有阿胶黄连四逆等汤,厥阴有乌梅等丸。所谓纲举而目张也。太阳表实无汗用麻黄汤发表以去外寒。表虚自汗用桂枝汤和营卫以解表也。表热而趋向阳明者,葛根汤散经腧之邪,而仍以麻桂撤其外。阳明经热用白虎以解其散漫之热。腑实以承气之硝黄荡其结滞之邪。少阳用柴胡黄芩疏利其表里之枢转。少阴以四逆温里以振阳。厥阴寒热错杂,主以乌梅丸。太阴无主方,甘草干姜汤未始不可以借用。

至若伤寒113方,悉从主方变化而出也。故读《伤寒论》,须先明其大纲,然后可以如治丝而有条不紊也。如太阳既有麻桂二法,然又斟酌其虚实轻重之间,而审其可汗不可汗,乃有麻桂各半汤、桂二麻一汤等方。阳明经热而因误汗伤液者,有白虎加人参之制。承气一方又须分别其腑之燥实与否,而有轻重缓急之施治。缓者以调胃承气,轻者以小承气,至重而急者乃可用大承气也。少阳居表里之半,其病寒热口苦胁痛,乃胆热而枢转不利,主以柴胡黄芩清肝胆而疏利升降出入之机。大柴胡汤是表里双解之妙法。少阴是虚寒,用四逆汤温里回阳,为主方。四逆者,四肢厥逆也。乃阳虚而全身细胞活力不振,心肌弛张无力,故以姜附甘草温里振阳,即西医所谓兴奋强心之剂也。太阴腹满自利,寒证居多,仲师虽不出方,临床时须知择用。厥阴为阴昼阳生。其病每多寒热错杂,阴阳不相顺接。乌梅丸寒热并施。酸甘化阴,以治消渴气上冲心、饥不欲食之则吐蛔。吴茱萸汤亦三阴经方,即阳明变证,虚寒之变法。以此可知少阴有实证,阳明有虚证参互错综,变化无穷。

总之,《伤寒论》治法,有主证主方,变证变法,要在六经证候认明,主方详审,然后参酌兼证以应其变。辨其轻重缓急而施方治,庶可应变无穷。笔者谬见如是,未识高明以为何如。[《医界春秋》1929年第3卷第33期第5页]如何进行中医“证—方—药”的研究

中医中药能治愈许多疑难病症,包括现代医学认为难治的或须施行手术治疗的疾病,如急慢性阑尾炎、结石症(包括胆道与泌尿道)、胆道蛔虫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以及传染性肝炎、晚期血吸虫病腹水症、流行性乙型脑炎、高血压病等。这些事例都说明中医具有丰富多彩的医疗方法,而且都是根据整体性医疗理论作为指导的。例如八纲辨证、营卫气血辨证、针灸的十四经和各种穴位、《伤寒论》的六经主证主方和温病学派的三焦学说等,都是在整体观念上根据人体活动与疾病斗争所表现的证候来诊断的。中医学的临床诊断完全为治疗而设,因此研究中医学必须密切结合临床,先从典型的证候和显著有效的疗法入手,进行分析研究。中西医分工合作,按照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做好详细的病历记录,客观地诊查观察,得出精细详密的总结,肯定某些典型证候和适应疗法,一方面推广应用,一方面科学研究阐明它的机制,例如阳明病的承气汤证,少阴病的四逆汤证,太阳病的麻黄汤、桂枝汤证,以及少阳病的大小柴胡汤证等,虽有经文范例,但古文深奥,必须通过临床,详细记录它们的定型证候。在这些定型证候下适应哪些主要方药,从而研究这些证候的发病机理和方药的疗效机制。通过中西医合作的临床研究,总结经验,肯定疗效,不但便于推广应用,并且逐步从现代科学来阐明这些整体医疗的机制,这对医学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又如中医学有瘀血、蓄血等病理机制以及活血化瘀等治法,例如桃仁承气汤治蓄血发狂、四妙活血汤治脱疽、大黄牡丹皮汤治阑尾炎等,都是饶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根据临床实践已经证实了疗效,譬如阑尾炎在西医治疗中是禁用泻药的,而大黄牡丹皮汤治疗,不但不禁泻下,而且在药后排出大便,从而更好地治愈了阑尾炎。脱疽是由动脉血管血栓闭塞而来的,西医只能做手术截肢,而四妙活血汤能使血行畅通,将疾病治愈。如把这一类疗效机制阐明,可以解决很多临床上的难题。

中医学内容无比丰富,进行科学研究在目前来说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解决,但先从临床疗效卓著的部分着手,是必要和恰当的步骤。因为科学来自实践,实践有效的部分一定可以找出它的科学真理,这样不仅可提高到现代科学水平,而且可能有超过现代科学的新发现。

在辨证治疗复方的研究上,考虑先从典型的方剂入手,如白头翁汤由白头翁、秦皮、黄连、黄柏所组成,这四种药物都有抗菌作用,可否说明药物复合的协力作用较单独应用具有更大的威力呢?乌梅丸治蛔厥,方中既有川椒、乌梅等驱蛔药,又有当归四逆及姜、附、连、柏等。这个复方是既有原因疗法又有证候疗法的兼治方剂,这里的蛔厥包含有呕吐而厥逆等厥阴症状,乌梅丸治胆道蛔虫病,不但用以驱蛔虫,并用治呕吐而烦、腹痛而厥等证候群。这一事例启发了我们对厥阴病的热深厥深的病理及乌梅丸复方寒热错杂的药理探讨,可以结合实际做进一步研究。《金匮要略》中有“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之说,历代注家虽有疑为文字误讹者,亦有人谓下利属大肠经病,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移热于肺故肺痈,然而肺痈究属少见之证,致《金匮要略》此条成了疑案。一字之误而致良方失传,紫参这一味良药,亦湮没不闻,甚至有注家将紫参释为桔梗者。于此可知,对古代文献之校释考证实为当前研究中医的重要任务,同时结合此处对本草药物的研究,更有其重要意义。通过实践研究中医中药的疗效,从而检验古人经验的事实,借以认识它的实践意义而阐明它的科学真理性。

在研究中药的疗效方面,除了单味药以外,还须研究配伍后的作用,如附子配干姜以回阳、大黄配芒硝以攻下、麻黄合桂枝以解表等,是否加强了它们之间的协力作用?又如麻黄合石膏以平喘、附子合白术以治风湿、黄芪合防己以消水肿等,是否转变了它们的作用方向?从这些配伍后的疗效中可以窥测复方配合的规律。中药的医疗效用,肯定是在医疗实践中发现和发展起来的。我们必须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再实践,求得不断的发展,如半边莲原作解毒药,多用于治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