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企业永不放弃:猎头公司CEO的21个忠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8 10:35:20

点击下载

作者:宋成魏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什么样的人企业永不放弃:猎头公司CEO的21个忠告

什么样的人企业永不放弃:猎头公司CEO的21个忠告试读:

前言

经济危机让2009年的职场响起一片唏嘘之声,被裁员者不在少数,工资缩水者也大有人在,很多打工者内心开始恐慌不定:说不定什么时候,倒霉的人就变成了自己。但是,总有那么一批人,无论形势多么严峻,他们总能够稳坐山头,薪水不但没降低,反而又上了一个台阶!危机在他们面前竟然变成机会!这其中到底有何奥秘?为何企业对他们如此执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成功的职场人所锻造的一身本领不是一时炼就的,对于职场新鲜人来说,在前辈身上有很多的东西值得去学习。从最初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到具体的职位选择,以及在企业中遇到的各种情况的解决方法,再到人脉积累、团队精神和职业思维,这些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最终决定了一个人的职场命运!

所以,不要抱怨为何你是那个被踢出去的人!要学会反思自己每一步的选择和行为,如果你对行业领域有足够丰厚的知识,如果你对项目有着出色的执行力,如果你待人宽容,有着出色的人际关系,那么,你不可能是那个可有可无的员工。抱怨是一个恶性循环,越是抱怨便越难以提升自己,因为你总是看到外部的弊端,而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如此便越得不到重视,更何谈让企业对你不放弃?

工资有高低,职位有上下,但职业本身是平等的,俗话说“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因此,对自己的定位不要依照大众的倾向,而要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位置。大多数人认为很棒的职业,你未必就能做好,赶鸭子上架绝非提升自己能力的捷径,很多时候还会适得其反。但适合并不等于依照自我情绪和兴趣来判断职业,一旦把你的兴趣变成职业,你对待兴趣的态度就要发生转变,甚至变成无法再让你感到愉悦的东西。

事情的结果往往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我们每个人都将成为自己想象中的人,因此,不要把未来的自己设计成懦夫,而要成为百战不惊的勇士,无论面对多么残酷的竞争环境,都要做那个始终坚持到最后的人!记住:唯有你不放弃自己,你才不会被企业乃至这个世界放弃!编者

Part 1 选择工作就是选择身份——职场Freshman必知规则

001 企业名气就是你在职场挖到的第一桶金

做鸡头还是凤尾?面对选择,建议你选择名企的五大理由

很多刚刚踏入工作岗位的人都会面临这样的选择:大企业+低薪水VS小公司+相对高薪。进入大公司很可能只是一个低层职员,而去小公司可能开始就是主管职位,手下有一个或者两个人管。

面对这种情况,对两种选择人们有着各自的分析,很多人会说:大企业虽然名声大,但水太深,人才太多,你的才华往往如石沉大海,很难得到发挥;大企业机构复杂,不容易相处,并且初到岗位很难得到重视,等等。但有一个事实我们不能否认:做鸡头做得再成功,也只能是一只鸡,而如果你做了凤尾,绝对有机会某一天也成为凤凰头!

理由一:大企业无论在管理模式还是业务流程方面都是一棵成熟的大树,靠上它,你能得到的绝不仅仅是薪水,更多的是全面的企业经验!

有句话说得很好:三流企业做事,二流企业做市,一流企业做势。

这个分流并不是好坏之分,而是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与形式,一流的企业当然是最成熟的阶段,一流的名企拥有自己独立的“势”,拥有压倒一切竞争对手的气势,并且引领行业发展的趋势,拥有最坚实的创新队伍。这些是名企最大的优势。

以世界著名的国际性大公司宝洁为例,不仅其产品畅销全世界,其管理方法也成为业界的标杆。上世纪30年代,宝洁发展了“品牌管理”的概念,培养出一批杰出的企业管理人才,曾长期被视为美国商界的黄埔军校——通用电气公司的CEO伊梅尔特、3M公司的CEO麦克?纳尼、eBay的CEO玛格丽特?惠特曼和微软的CEO巴尔默等人均出自宝洁。

理由二:大企业的企业文化更具典型性,你能够得到最先进的培训机会,这对你的职业发展来说是最宝贵的财富。

先进的大公司都十分重视建设公司的人才库,甚至会早早地为一些关键性职位制定接班计划,以免在最后一刻才采取行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例如法国液气公司,每隔一年半就要对其“战略职位”进行综合考察,并会排列出6人作为接班人。而DRH公司的做法则是刚刚任命了一个人,就要考虑接替他的人选。埃索公司,在2万名职工中确定了大约200个关键职位,并逐个对其作了接班安排。实践证明,这种提前准备的做法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根据人员流动原则,领导职务每4年至5年就要更换岗位。

成为大公司的储备人才,你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你所经历的培训是无数小公司不可能具备的历练,并且,在名企经历的培训日后几乎会被所有的企业认可。

以IBM为例,有人称IBM的新员工培训是“魔鬼训练营”,因为培训过程非常艰辛。除行政管理类人员只有为期两周的培训外,IBM所有销售、市场和服务部门的员工全部要经过三个月的“魔鬼”训练,内容包括:了解IBM内部工作方式,了解自己的部门职能;了解IBM的产品和服务;专注于销售和市场,以模拟实践的形式学习IBM怎样做生意,以及团队工作和沟通技能、表达技巧等。这期间,十多种考试像跨栏一样需要新员工跨越,包括:做讲演,笔试产品性能,练习扮演客户和销售市场角色等。全部考试合格,才可成为IBM的一名新员工,有自己正式的职务和责任。

经历了这些,无论你是否最终被名企聘用,所学习的东西都受用无穷。

理由三:名企人才的确众多,在逼迫你提高竞争力的同时,也为你准备了优于一般公司的人脉资源。

通用公司欧洲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迈克?汉利说:“今天,企业的价值取决于它的人才。我们的优势在于很早就明白了这一点。”迈克尔?佩奇公司经理亨利?迪蒙也认为:我们已进入人才时代。人们看到,随着新兴企业的建立,必须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

小庙容纳小沙弥,大庙容纳大和尚,名企的人才的确让很多小公司难以望其项背,很多人由于这个原因而对进入名企产生恐惧,认为竞争压力过于巨大。然而,你首先应该看到的不是压力的负面,而应该看到那个环境为你准备的人脉资源。

人脉之所以能够成为资源,不在于你认识多少人,而在于你认识什么人。有句职场秘诀说得很棒: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what you know),而在于你认识谁(whom you know)。

对于个人来说,专业是手上拿的基本工具,而人脉则是秘密武器,如果光有专业,没有人脉,个人竞争力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已,很难有大的飞跃。但若加上人脉,个人竞争力将是一分耕耘,数倍收获。想要事半功倍,必须在人身上下功夫。

理由四:名企拥有宏大的立场,能够帮你拓展专业领域的视野,越是国际性的公司越具有高层次的效应,站在峰顶才能尽览全貌!

大企业拥有独立的企业文化,一部成熟的企业文化能够让你看到世界性的行业全貌,极大开拓你的视野,避免小家子气,锻炼你的思维使其有高度也有深度。

很多人对惠普公司的经营哲学十分钦佩——“你就是公司”。有人曾去美国惠普公司的一家工厂参观,见有位工人在车间作业,热得满头大汗,当问他“为什么电风扇不朝人吹而朝着机器吹”的时候,这位工人回答道:“机器要保持清洁,避免蒙上灰尘而弄坏,所以要朝机器吹。”

如此一件小事,充分显示了大企业的大风范,以及大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关怀程度。日本日立公司更是把“开拓精神”写进公司文化标语,鼓励全体员工共同面对行业竞争,站在整个行业的高度来发展公司的事业。

理由五:大企业运营基础雄厚,较不容易出现倒闭的风险,更有利于你做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

从市场角度来看,小企业由于资金与管理等相对不够成熟,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明显高于大企业,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是这个道理。很多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认为小企业容易上手,自己容易被发现并重用,却没有看到小企业的风险,尤其是处于创业期的小公司。除了上述优势,更大的劣势在于你也初出茅庐,如果在最开始所接受的就不是成熟的训练模式,将会影响到你以后的职业思维。并且小公司十分容易在坚持一段时间后发生破产,你一年的时间实际上随着混沌的做事方式而付诸东流。

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取得必要的资源和专业人才,无论大小,这个企业领导人的愿景无疑就变成海市蜃楼。不能实现执行的设想是一个企业最悲哀的事,而小企业则十分容易面临这样的问题,有时候领导者发现了大的机会,但由于船小而根本没有能力抓到大鱼,只能望鱼兴叹而已。跟随小公司,慢慢就会影响到你对行业的判断力以及信心。

如何让企业名气提升你初入职场的个人价值

走品牌路线的企业深谙品牌效应的功力,懂得通过打造品牌而扩大公司资源。一个强大的公司品牌能够给公司创造巨大的价值,能够以更灵活和高效的方式来组织企业内外部的资源和能力。提到国内外的名企,不论哪个行业,我们心中可以立即罗列出一排名称:微软、Google、雅虎、IBM、苹果、联想、惠普、索尼、松下、东芝、日立、宝洁、通用、诺基亚、摩托罗拉……世界五百强乃至中国企业五百强,个个都有一条自己的品牌建设之路。

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曾经发布过这样一组调查数据:59%的CEO认为公司品牌会对资本市场产生40%的影响,而77%的CEO认为品牌对股价的影响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2008年,世界十大市场研究公司之一明略行也曾发布调查结果,全球百强品牌的股票组合,其总体市场表现是标准普尔500指数的5倍,这充分证明了强大的公司品牌完全能够使公司获得可满足且可持续的公司价值。

公司品牌通过精心设计和有效贯彻自己的品牌识别与价值主张,能够让客户认识和明确与公司发生交易和建立关系将获得何种期望利益和心理满足。同样的道理,你应该学会利用你的公司的名气来提升自己的个人价值,在你与客户或者朋友圈交往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意识到,你所属的公司能够带给交往对象什么样的心理期待。

那么,如何让企业的名气和你的个人价值很好地成为一体?这是一个初入职场的人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一,定位好自己在公司的职务,这样也就定位好了自己关系网的起点。

角色定位这个概念不是只有高管才需要考虑的,哪怕你初入公司只是一个最底层的小职员,也应该懂得对自己进行角色定位。

角色定位是这样的概念:认清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位置的职责、认清竞争者的位置,正视自己、正视市场,不自欺欺人、狂妄自大,要以强烈的职业意识给自己的事业以及未来确定一个角色。

你应该首先明白一个前提,公司再大都只是一个基础,也都是由每一件小事构成的,因此,绝对要管理好自己的思维,理性地面对自己的职位。假如你只是一个小小的办公室成员,你也应该认清自己的任务内容,理顺与上级之间的关系,看清自己的竞争对手都有哪些,大致处于什么水平。这是你升职最基本的前提,而如果你仅仅以进入IBM那样的公司为骄傲,而荒废了业务和下一步的准备,那你即将面临的,无疑只能是挫败。名企不是铁饭碗,进得去的确是值得庆幸的事,但名企业同样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人才流动也是很正常且频繁的,你必须得把握住机会,就从你踏入名企的那一天起。

第二,树立好资源意识,让公司的资源在你手中活起来,让客户、兄弟公司认识你。

名企最大的资源就是它的合作伙伴和客户,这些合作伙伴也都是很不凡的公司,利用你的职位去认识他们,并从长久的利益合作角度深入交往,展示你最干练的一面,这样积攒下的资源将使你日后的职业生涯受用无穷。

新东方总裁俞敏洪曾在对全体员工的演讲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资源能够帮助你取得竞争优势,不管你拥有什么资源,只要你在某个领域做得比别人好,你就有了竞争优势,哪怕打扫卫生都能取得竞争优势。如果你打扫的任何一个楼道,任何一间教室,任何一个厕所都比别人扫得干净,你就再也不会面临被解聘或者被开除的危险,单位会把更多的厕所,更多的楼道给你打扫,并且给你加更多的工资。所谓在某个领域比别人做得更好,并不一定是在学术领域,也并不一定在科学领域,并不一定要获得诺贝尔奖,人们才离不开你。一个人做事情做到最高境界就是你在任何位置上别人都离不开你。不管你是打扫卫生的,当秘书的,当助理的,还是当老师的,都可能会成为非常重要的人物。再反过来想一想,如果你的离开对周围的人,对所在的机构和企业都无足轻重的话,实际上你已经把自己变得微不足道了。

不要让自己成为大公司里微不足道的人,你可以暂时是小人物,却不要永远做一个小人物。为此,你必须从开始就懂得积累资源,把你的职责百分之二百地完成,那样你离升职才会很近。

第三,切勿让公司的名气成为你自负的因由,时刻保持低调的做事风格。

很多人一旦进了某知名企业,便开始在朋友面前显得傲气十足,当然,你的朋友可能很多都还在小公司混饭吃,名片没有你的响亮,但你必须清楚一点:他们不比你差,甚至可能比你强很多,你的骄傲只会让你失去职业生涯中最好的支持者。

不要让名片成为你能力的最大见证者,而要让人感觉到你真实的能力,理智的头脑,沉稳的风格,平等的观念,这些都是你展示自己更好的名片。要时刻记住,你给别人的印象最终取决于你是什么样子,而不是取决于你来自哪里。你的轻浮只能让他人认为这个大企业聘用了一个无聊的人,而你的沉稳则会让他人赞叹大企业名不虚传。这和大学与大学生是一个道理,比如一个北大毕业生在工作上表现得十分糟糕,别人就会因此觉得北大不可思议,觉得这个人配不上北大,而如果表现得非常好,人们会认为理所当然,在这样的情况下,单位的品牌价值和你个人的品牌价值就融合在一起了。

第四,树立起威信意识,让你的人格魅力决定你的威信,而不是你的职务。

如果你进入这个大公司是打算长久工作,你就必须考虑如何前进,因为在大公司工作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前进的最大推动力就是威信,威信不是只有领导才需要的特殊的东西,即便你不是领导,只要你在同辈级中拥有凝聚力,领导的职务早晚非你莫属。

人格魅力是你发展中最需要的东西,一个人长得怎样不重要,学历资历阅历有多深多丰厚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人言语间散放出来的某些东西,在让别人感觉到你存在的同时,又可以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从主观到直观所散发出来的一种魅力。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必定是受欢迎的人,也一定是懂得体谅别人的人,更重要的是他深深地明白在他看重自己付出与得到的同时,还有一群人因他的成长或者某个契机点,在为他而竭尽全力地工作。

有句话说得很好:成功是一种生活方式,优秀则是一种品质。保持优秀,你就得到了最大的成功。上司最青睐与赏识的绝对不是单打独斗的高手,而是能够将各种各样的人团结在自己周围的那个具有凝聚力的人。如果你想做到将公司的名气和自己的价值融合为一体,你就必须具有与公司文化相符合的人格魅力,大气才会有霸气,牢记这一点。

第一步迈向何处决定了你日后的职业走向

我们首先来明晰一下职业规划这个概念!职业规划就是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发现新的职业机遇,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准确定位职业方向,要以既有的成就为基础,将个人、事业与单位联系起来,为确立人生的方向提供奋斗的策略,从而增强职业竞争力。

你需要一个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现在中国的很多大学也开启了这门课程,意识到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你的规划中,第一步很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头开好了,才可能实现最终的结果。不妨尝试一下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明确你职业生涯的最终目标,然后把它分成几个阶段并且转化为可操作的任务。

第二步:想一想,驱使你的动力是什么?你对什么最有激情?并且决定如何将这些因素与你确定的目标连在一起。

第三步:必须清楚你的价值观,你的经营原则。高性能的职业选择方案将使公司的价值观与你的价值观结合在一起。

也许很多人都会觉得,最开始谁也没法确切地知道如何选择更好,于是很多人就随了大形势,选择了更多人关注的领域。

但当你渐渐熟悉了你的选择和你周围的环境,渐渐明确了自己的兴趣的方向,你就会发现,其实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李开复当年读大学选专业曾经跟随大多数人的选择,而选择了攻读法律专业,可是一年多以后他才发现自己对法律没有兴趣,但对于计算机即使每天疯狂地编程也乐此不疲。在老师的鼓励和自己审慎分析未来的目标后,李开复在大二决定转入哥伦比亚大学默默无名的计算机系。现在回想起来,李开复感慨道:“若不是那天的决定,今天我就不会拥有计算机领域的成就,很可能只是在美国某个小镇上做一个既不成功又不快乐的律师。”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条发展道路,也许前景暂时不算明朗,但在兴趣推动下的努力最终会帮助自己守得云开见月明。

也就是说,在你最后做决定的那一步之前,还存在一个预选阶段,你在这个阶段应更多地了解环境,为下一步真正的抉择埋下伏笔,打好基础。

很多刚工作了一年的年轻人会产生“一年之痒”,觉得应该尽快跳槽,选择更好的公司和位置。这只能说明两个问题:第一,你当初选择的时候就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是十分草率地作出决定;第二,如果你当初选的就是大公司,那么现在,你并没有真正地吃透你所面临的领域。此时绝对不是重新选择的好时机。

对于职场新人而言,三年的工作时间在其个人职业发展道路上,是知识和经验积累的标准线。当然,在这个阶段,职场新人往往也会面对外部的很多诱惑,如果没有清晰的规划与目标,很容易发生频繁跳糟的现象,最终导致整个职业道路计划的瘫痪。

职业新人从无知到有知,往往需要经过三年左右的时间进行系统学习,才能使个人的判断能力、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等有质的提升,并且能初步形成一套自有模式。这时,职业新人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潜力,也会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是继续坚持,还是选择跳槽,相信都会有了比较明确的答案。

如果你正面临做下一步的决定,那么,你应该事先考虑好以下从大环境到自身职务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点:地域的发展状况,包括发展潜力、区域政策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你身在的这个城市或者县镇是否值得继续发展?后续潜力如何?这些是大环境因素中很重要的方面。如果区域政策对你所在的行业负面影响很大,那么你应该考虑更换工作地点,因为有一些外在因素不是自己的规划所能决定的,也许你的第一步选择非常精准,但由于政策性原因,导致职业进入了困境,那样的话,你必须考虑变革。

第二点:领域的发展形态,包括行业趋势、竞争程度、对手及上下游价值链等,你所选择的领域你必须吃透,之前的发展历史、出现过的行业奇迹以及未来如何更替等,这些是你在行业立足的基本。市场风云万变,三年前很火爆的行业很可能在三年后就门庭冷落了,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你应该立刻考虑与此行业相关联的其它子领域,说不定更大的宝藏地就在那里。

第三点:企业的整体架构,包括对老板、高层管理者、企业文化和制度、产品和市场等的全面掌握,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作出你的价值判断。如果你选择的是名企,那么这里一定有一大堆系统的东西等待着你去学习,不要做不求甚解的小员工,甚至工作了一年头脑里除了部门的几个人仍空如白纸。你必须对公司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与定位,不要做宣传品的附庸,要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好是好在哪里,差是差在哪里,自己的看法十分重要。

第四点:部门的现状和前景,包括部门在企业所占的比重、部门领导与同事的综合素质等,通过这些来衡量你自己在公司所处的位置,并预测你的未来是否拥有一条通畅的晋升之路。做好工作并非只是完成手头任务,你应该清楚地观察到,你所在的部门在公司里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是举足轻重还是有无皆可,如果是后者,那你必须做好离开的准备,因为公司不可能长久地让有无皆可的部门继续存在。

第五点:职位的现状与前景,也就是你必须对你的职位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包括你的职位的重要性,即便你只是领导链条最底部的小职员,也要考虑你对公司的贡献有多大,你的离开会对公司和部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果不会有任何重要影响,那么,你应该反思你的工作形态,你对自己的能力评估,以及心态问题。

总之,你应该头脑清楚地迈出你职业生涯最初的两步,我们每一天都面临很多选择,很难说到底哪个选择的前途会更好,因为结果永远在选择的最后才会出现。但无论如何,你都应该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时刻询问自己你想要的是什么。

一般的大公司也都会注意对员工职业规划的培养,在了解员工个人思考的基础上,根据员工的职业倾向,辅助设计一条职业发展的路线,比如为有技术倾向的员工设计一条技术发展的路线,明确他什么时候轮岗,达到怎样的能力后实现晋升,将来的目标职位是什么,等等。这对整个企业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企业在动,在向前发展,就会相应地对员工提出新的要求,而大企业在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过程中,往往会对相关人员展开倾斜和维护,从而在整个流程的执行中导入激励因素,也实现整个职业生涯规划路线图由静向动的转变。

前面所讲的这些,其实有一条最根本的,也就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自我认知与定位!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同样的,你要在职场上获得成功,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了解自己,做好自我测评。当机会降临的时候,你才能够迅速做出判断——这个“机会”是否是自己需要的,然后做出接纳或拒绝的决定。而主动性更强的人,则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机遇。

002 不要让学历成为你职业选择中最大的牵绊

要做学历的主人而非附属,懂得平衡学历与能力的关系

关于学历与能力的问题,是近几年教育界、管理学领域热议的话题,甚至引发了一些极端的“大学无用论”,实际上,冷静下来思考,让大学生贬值的不是大学生数量太多,其根本原因也不在于大学教育问题,而在于每一个人自身。

人和人各方面的素质都不相同,成长环境、遗传基因等决定了不可能全部成为相对完美的能人、精英。学历与能力的问题,应该从统一的角度来看,二者其实并不矛盾,只是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高学历就应该具有高能力,实际上,这个定论是无法成立的。

市场经济决定了什么样的人薪水高,但并非所有高学历的人都适合市场规则,这并不能证明高学历没有用,因为一个成熟的社会结构,不仅仅只存在拿到高薪这一条评价标准,比如有一些擅于搞科研的人,就是在经营头脑上有欠缺,“博士无用”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公众心理不成熟的表现。

我们到底该如何权衡能力与学历的关系?

第一,必须端正心态:学历并不代表工作中的学习能力,它只是你阶段性学习的一个小结,不代表你工作就一定比别人强。

的确,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一批人,他们知道自己学历比人低,起点也比人低,所以他们更努力,到最后,原来学历比他们高、职位比他们高的都成了他们的下属,而他们也凭借能力降服下面的本科生和硕士生。所谓的职业精英,不是说他们的学历有多厉害,而是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如何不懈地证明自己,提高自己的价值。

千万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你的硕士证书代表了你的一切,任何的大公司最看中的都不会是你的学历,因为学历是已经过去的东西,是你的历史,而公司更在意的是你的将来。你能用什么样的能力为公司创造最大的价值,这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没有让人另眼相待的毕业证明,那么,不要让它牵绊住你,展示你优于他人的经验与能力,机会一样可以来到你身边!

第二,一定不要走入“学历无用”的误区,因为学历最终将是你初入职场最响亮、最有价值的敲门砖。

前面所说的心态,并非说你的学历没分量,相反,它是你过去学习能力最好的证明,你是从清华出来的还是从一个职业专科出来的,这有着很大的区别,毕竟高考所经历的东西,代表了你的思维能力、智商,以及你大学所接触的环境对你视野的影响。

学历或者说教育,有着能力信号指导的作用,人们通常的思维认为,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也就是学历较高的人,有着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这也是招聘过程中进行简历筛选的重要依据。当然这种做法难免会产生统计性歧视,但是从筛选结果的差异与筛选的成本来看,以学历为依据的筛选是最优选择,尤其是对国内一些单位,没有科学的招聘程序,以学历为依据看来更合理些。所以说,学历是敲门砖,没有学历,你空口说能力再强,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也比较难,大企业很少愿意花费很大的成本去确认你的能力。

第三,鱼和熊掌需要兼得,如此,你的职业生涯才能比他人出色!

这里所谓的鱼和熊掌,是指你的学历和能力,如果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拿到理想的学历,那么,你还有能力那张牌。但千万不要让自己成为抱着硕士证书而连最简单的实践工作都不会的人。

有人在博客上如此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

单位新来了一个研究生,给她一些资料,让她统计一下共有多少个单位,然后通知各单位来开会。两个小时后,问她一共有多少单位,她回答说不知道,再问通知了多少个了,回答说“就这么多”,做了半天,却不知道自己的总任务量是多少,也不知道已经完成了多少。简单的数据排序也不会做,询问如何对数据进行处理,告诉她用excel进行分类排序,她又问,如何排序分类——这就是重点大学的硕士毕业生,对于excel一点都不会用,基本的办公软件都不能操作,又谈何其他能力呢?

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现在很多高学历毕业生中的确存在大量的这种现象,这也是“大学无用论”最直接的诱因。发生这样的事情,学历没有任何罪过,所有的责任都在于你自身,况且,名牌大学读过本科的学生很少发生这样的事情,因为名牌大学到底是筛选思维能力强者的筛子,他们所接触的环境拓宽了视野,他们大多数更懂得学历和能力的平衡。

在中国现在考进大学已经不是问题,问题是考进好的大学。比如一些国际性的大公司在上海只招复旦和交大的应届生,原因就是这个。而在学历和毕业院校相同的情况下看什么?自然看的是成绩。有人也许要说,既然大学的课程都是无用的,那成绩有什么好看的。问题就在这里,不要以为那些成绩好的人觉得这些课有用,他们不是笨蛋,他们一样知道这些课程是无用的,而这些人比有些人强就强在他们能做好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要知道,企业不可能保证每一次任务都让职员喜欢,也没有这个义务去保证。假如你做不好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那只能走人。

应该学会做学历证书的主人,让名牌大学为你的能力贴金,而不是你自己给名牌大学的名气抹黑。没有什么是矛盾的,不要被Gates的辍学经历蒙蔽,要知道他辍学的地方可是响当当的哈佛大学。中国现在的第一代富豪大多数出身不高,谈不上什么学历,但李嘉诚早已成为历史,改革开放也早已不再是90年代弯腰捡黄金的形势,越是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的要求也越具有国际标准——高学历是种修养,高能力是种成就。

雷诺汽车公司董事长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对于人才的学历与能力问题,这样说到:“不应该片面地看待这个问题,要看阶段,如果你是在初试阶段的话,因为招聘分为好几个阶段,首先你要递简历,这时候你的文凭则是非常重要的。再之后是面试,这时能力也就是你的软件条件,则会成为招聘方关注的重点。”

学历是显性的,能力是隐性的,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理,一个人的能力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露出来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有没有显露的机会,很多有才华的人因为没有机会而一辈子被埋没,因此,我们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判断一个人有无能力,况且,能力本身是很辨证的东西,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长处,我们平时评价一个人能力比另一个人强,很大程度上也只是对他们某一方面能力的评价。

一个“满腹经纶”的人未必比“能力为上”的人更具有生存优势,因为停留在学历上的知识如果不能迅速转化为创造力、开拓力等,适合职场环境的“硬通货”——工作能力,那么所谓学历也只不过是中看不中用的“花瓶”罢了。

进名企,敲门砖很重要,敲开门之后能否被留下更重要,如果你的职业生涯规划走在了这根独木桥上,你就一定要让自己二者兼得。要知道,只有当你的经验和能力上升到一定层次,企业才会忽视掉你的来历,所谓英雄不问出处,但需清楚,到达那个层次的你也不再年轻。而风华正茂的你要想成功进入名企,则必须拥有响亮的敲门砖和让人刮目相看的做事能力。

假如你不是名校高材生,学会为你的职业寻找另外的砝码

中国高考的竞争压力还是很大的,虽然基本都可以读个大学,但名牌就那么十几所,国内顶尖的甚至只有五所左右,大多数学生还是挤破头也进不去。那么,如果你身处二类大学,甚至更低的学校,又该如何寻找靠近名企的出路?

砝码一:专业级别证书,资格证书。

我们经常听到最近某某行业证书很火爆,报考的人很多之类的消息,现在每个行业都有一堆的相关资格证和级别证,屈指数来便一大堆: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小语种等级证、程序员证,教师资格证、司法证、人力资源师证、税务师证、注册会计师证、资产评估师证、物流师证,乐器级别证、舞蹈级别证、演员导演级别证……

大学里已经出现队伍庞大的“考证族”,这也是职场竞争激烈的形势所发出的一种信号:你的专业能力是有证可寻的。

据新华网的一条报道,目前,我国的职业划分为知识型和技能型两大类,分别由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进行管理。人事部设定和组织职业资格考试的有30多种职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设定和管理的有80多种。在实际工作中,职业资格的管理权又进一步分散到各行业主管部门。

报道还提到一些当前职业证书市场存在的很多值得关注的问题:

首先,考试制度缺乏规范,往往是证出多门。各部门、机构推出的认证种类繁多,认证交叉重复,证书的权威性难以判断。仅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认证,目前就有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信息产业部及协会、商业机构等组织的十余类数十种认证,考试培训费用从数百元至数千元不等。

其次,一些机构为收取更多的报名费、资料费和培训费,随意降低报考条件。或者有一些认证内容不科学,一些机构所设置的认证考试与现实应用脱节,还有的认证考试,其过程缺乏监督,许多认证培训机构用各种方法提高考生的“通过率”,甚至打出“包拿证”的广告,出现种种“走过场”的认证考试,其实质是花钱买证。

因此,很多证书本身含金量越来越低,原因大致有两点:一是获得认证的学生越来越多;二是拥有能力高于证书思想的用人单位越来越多了。而作为在校的学生往往并不能很及时地知道市场的变化,还一味地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在某一个证书身上,不想最后却根本实现不了证书带来的价值,在这样的状态下,证书无疑就变成了一个陷阱,使自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局面。

这些都在提醒我们在将证书当作砝码时,最需要注意的事项,即证书的含金量。有分量的专业证书对你入职来说是很有价值的,很多大企业在聘用专业人才,尤其是技术型人才的时候,很看重专业证书,而国内有分量的、大众口碑很高的证书也就那么几种,而且往往都是很难考下来的。

砝码二:你的作品和从前的业绩。

这是比学历和资格证更有分量的证明,让招聘方了解你的能力的最好方式就是把你的作品和看得见的业绩拿给他们看。所谓眼见为实,你设计的作品最能代表你的水平,这是能够让招聘方忽略你学历的最佳方法。

个人在职业发展中会遇到来自不同渠道的经验,你需要判断这些经验哪些是有益的,合理利用经验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被经验迷住了眼,往往则会做出错误判断,而且根据行业核心竞争力不同,不同职业需要的经验多少也不尽相同。经验总被人们归为褒义词,但在职场中的经验却不见得全是“真理”。经验不一定越多越好,特别是技能经验要根据职业不同,来确定经验的多少,比如速记员需要的就是日积月累训练出来的职业技能经验,但广告、公关、写手等工作则更需要激情和创新精神。

对企业HR来说应聘者的工作经验也不是照单全收的。他们会去分辨真伪,通过面试时的交谈和试用时的考察。在大公司的工作经验固然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小公司的全能人才也是非常地受欢迎。工作经验丰富的含义广泛,有的企业需要一专型人才,有的企业需要广博型人才,这要看岗位的性质,所以说,千万不要很盲目地去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不是经验多就好。

凭借经验成功跻身名企的案例很多,被誉为中国“打工皇后”的吴士宏,她没有任何高深背景,也未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做过护士,自考取得专科文凭,通过外企服务公司进入IBM公司,从沏茶倒水、打扫卫生的小角色做起,后出任IBM中国销售渠道总经理,1998年出任微软(中国)公司总经理。她的“传奇”经历是由自身努力而造就的,丰富的经验和阅历让她胸有成竹,处理什么事情都比别人干练。

美国实业家斯坦福说过这样的话:“经验是当你没得到想得到之物时所得到的东西。”

不要小看你的实习经验,实习不仅是一个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过程,更是一个让人心态走向成熟的过程。学校生活和职场生活是完全两样的,后者要比前者复杂很多,许多应届毕业生经过半年时间都未必能完全适应。

经济全球化让企业的竞争压力倍增,许多招聘单位想要的是一上班就可以立刻投入工作的人才,他们没有耐心也不愿付出成本,去培训那些没有经过职场锻炼、浑身学生味的毕业生。所以,实习经验虽然不是我们成功就业的首要条件,却也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当你还是一个大三学生的时候,你是选择躺在宿舍徜徉在网游的乐趣里,还是像猎犬一样奔波在城市的写字楼之间,这几乎决定了你今日的职业状态;而到了学校统一实习的季节,你是混了一页实习证明还是真刀真枪地学本领,提升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与人相处的能力,这决定了你未来的职业状态。

经验是能力的铺垫,经验是资源,更是晋升的前提。任何人的职业发展都存在着不可逆转性,任何人的职业定位,都要基于过去工作经验的高度和自身的发展潜质。找到自己能力、学历和经历之间的契合度,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增强自己的职业含金量,才是突破瓶颈的最终的方式和手段。

因此,假如你处于不如别人的职业状态里,不要抱怨,反思你自己吧,不是学历惹的祸,也不是大公司不给你机会,是你的能力只配到你现在的位置,你所面对的不是要改变季节,而是要改变自己的状态,所以,决定权在你,而不在于文凭和企业。

总有一个企业不用学历来筛选人才

的确存在很多大企业在招聘新人的时候,首先将学历摆在门口,作为迈进企业的基本门槛,并且态度十分坚决,因为他们坚信首先只有学历够的人才可能胜任这个职位,并且在高学历的人群里,总有一群高能力的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如果面临这样的情况,你应该主动出击,而不该困在学历为你制造的被动状态里无法自拔。

反击招数一:在行业选择上下功夫,在不注重学历的行业发挥你的优势!

如果你仅仅有专科学历,又非要进大的媒体、文化传播、广告等行业,那显然力难从心,但你可以转换思维,从企业挑选你转化到你来挑选企业,占据主动权。

还是存在很多行业并不在意求职者是否是科班出身,而只在意从业者的实际能力。比如IT业,一张过硬的网络工程师证书可以为你赢得格外的尊重和信任。1998年,拥有微软的MCSE者年薪可达到10万。

据统计,目前我国软件行业每年都有30~40万个空缺职位,但学位教育却只能提供5~6万人才,远远不能满足软件行业的需要。与此相适应,许多有着对软件开发人才需求的企业包括IT和非IT公司,都开出了月薪5000元以上的诱人待遇,软件工程师无疑成为抢手的IT人才。

再比如,近两年专业人才相对比较缺乏的外贸行业,作为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的丰富让中国的制造业如虎添翼,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一优势的发挥空间也会越来越大。目前,中国的对外贸易正在经历又一个黄金时期,根据官方机构统计,即使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计算,五年内,国内拥有外贸进出口权的企业数量将达到36万家,是目前外贸企业数量的2倍,而就算每家新增企业只需要10位外贸专才,就需要180万人。

相比人才市场巨大的竞争数字,这一数字还是会让人眼前一亮,但是,目前市场上现有的人才以及高校培养的外贸专才与需求相比还存在缺口,现有人才的素质也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外贸业务需求。跟单员、外贸业务员、单证员、报关员,这四类实务操作人员是各类招聘载体上需求量较大的职位。

企业招聘这类人员时通常不重学历,大专学历就可以,有时中专、高中学历也行。企业更注重应聘者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以及对所在行业是否了解,出于与海外客户沟通联络的需要,一定程度的外语水平也很重要,外贸业务员、跟单员等直接与国外客户打交道的人员更要能够熟练运用英语。另外,跟单员、报关员等须持相关资格证书才能上岗,拿到这样的证书,薪水也是十分不菲。

所以说,不要和你的学历较真!你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应该是僵硬的计划,而应该是具有变通性的发展中的筹备,需要的不光是勇气和能力,还需要相应的策略。

反击招数二:向唯学历是尊的企业说再见,选择踏实的企业踏实做事。

据《华商报》的报道,2009年西安的一场招聘会上,没有一家企事业单位像过去一样对高学历者开出丰厚待遇,还有许多企业对中专生、高中生也开始青睐。西安一家电子有限公司招聘研发工程师、销售工程师、文员,要求学历都是大专;北京一家快运公司招聘市场研究员要求学历全是高中;陕西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厨房设置公司招聘人员,要求学历全是中专、高中以上。在这些企业的眼中,只要能胜任工作,有激情能创新,就能干出成绩。只有个别研究部门对学历有特殊要求。

而同样的境况也出现在重庆,《重庆晨报》一则消息报道,浙江利尔电器招聘代表用手写了一张招聘品牌经理的海报贴在墙上:“30万年薪,高中学历都可以,主要是有经验。”金融危机越发的促使企业意识到实际效益的重要性,同时也为低学历的人创造了好的就业机会,就看自身的经验与能力是否足够抓住这些机遇了。

在企业选择你的同时,你对企业的判断实际上是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大公司纵然树大好乘凉,但对于你自己而言,关键还要看自己小宇宙的能量。职场中有句有趣的口号,“先满脑袋再满口袋”,意思是你的脑袋满了,口袋自然也就满了!

如果你是刚毕业的学生,又没有很名牌的大学背景,首先就更加应该充实自己的大脑,让自己接触实际的东西,理论加实践,因为年轻就是本钱,你的经验是可以给你的未来加分。选择一个能够让你进门的尽可能大的公司,你会接触到很多的东西,人事、交际、管理等等。

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曾说过,小公司学做事,大公司学做人,所以,一开始在大公司工作,你可以接触到正规的管理培训,可以加强自己的反应能力和处事能力,日本企业就认为,企业给员工的最大福利就是培训,这是很关键的一步。任何的关系资源都是慢慢建立的,等你一步步学到东西,自然会慢慢发出光来,而且,很多大公司都是老中青三代人结合,所以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的,即使你不想做了,再去中小公司,鉴于你曾经是某大企业的员工,自然也会多加一分重视,因为那是你的价值证明。

珍惜你自己的选择权,职业生涯规划切忌有奶便是娘,随便找一份工作凑合事,然后再等跳槽找更好的机会,可以明确地得出结论,如果你不改变这种最初的思维,你将永远不可能得到目标工作。

一般而言,选择企业主要遵循这样的几个标准:学习进步的机会;主管上级的能力和风格;晋升的空间;企业文化、团队与办公条件;产品类别;流程体制与企业规模;收入与福利;老板的风格。

而对于不同职业阶段的人来说,侧重的标准也不同,比如初入职场的你,就应该更多侧重学习进步的机会,以及所跟随的领导者的个人能力,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最初跟随的人是很重要的,因为往往是他带你走入你即将去拼搏的领域,他的高度直接影响你的思维高度。而对于已经工作3~5年的人,更侧重的就是晋升空间和老板的风格,因为老板的风格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前途,一个企业能走多远最终决定于最高领导者的头脑。

而在选择之前,你必须要考虑清楚:我的优势是什么?我的劣势是什么?如果想清楚了,就会知道自己选择公司的标准了。可以说,符合你标准的公司很多,关键是要对一些“不合理”或“不能忍受”的负面东西,忍耐下去,坚持下去,踏踏实实地磨快磨亮你的剑,为你的下一次出击或更高一级的跳跃做好坚实的准备,包括心志、能力与经验的提升与积累。

003 让诚信与忠实成为你入职最具分量的敲门砖

忠实是所有个人要素中企业最看重的一项

几乎百分之百的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都极为重视应聘人的忠实度,如果将能力与忠实相对比,企业宁愿选择能力稍有瑕疵但十分忠厚的人,尤其在起用管理人员的情况下。从老板角度看,选拔高管,往往先看候选人是否忠诚,在忠诚考核无疑的前提下,再考核其能力胜任与否。一般情况,老板对员工的忠诚考核是需要时间的,短则两三年,长则五到十年,考核期长短与选拔岗位的重要性紧密相关。

然而,现在的劳动合同签约时间一般只有一年,长期合同越来越少,雇员的职业生涯不再是阶梯式的,而是螺旋式的,这是一种具有全球性的转变。招聘方也希望看到这种改变,但他们不希望所有的都发生变化,比如:高质量的人才流失会让公司的业务受到打击;技能熟练的工人不愿意加班或付出任何额外的劳动,等等。

企业为何如此重视员工的忠实度?

欧洲最富盛名的管理学大师赫尔曼?西蒙,对隐形冠军企业的雇员特点讲了自己的意见:要成为一个隐形冠军并维持世界级的竞争力,你必须有忠诚的雇员。品牌存在于客户的脑子中,而公司能力存在于雇员的脑子中,这两者对一个企业来说都是最重要的资本。

第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真正属于企业的人才。

大企业都在精挑细选非常有积极性的、非常有效率的、有一定技术的、非常有创新能力的员工,依靠这样的员工来形成自己的竞争力。而真正属于企业的人才概念,除了上述几点外,最重要的在于人才的能力是否能够全部地贡献给企业,因此,忠诚度就成为十分重要的标准。

第二,员工责任感是业务成功的关键,是最大的智慧表现。

一般的企业领导都喜欢聪明灵活的员工,他们认为这样的员工经常会有一些好的点子,智慧和聪明的员工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的确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则是员工的忠诚和责任。因为,智慧并不能够代表一个人的品质,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责任和忠诚比智慧更有价值。在与合作公司的业务交往中,除了产品出色,更重要的是运作人良好的人格魅力,踏实忠诚的风格是获得合作方信任的前提。

第三,员工忠诚度是企业形象最直接的反映。

一位管理学大师曾经说过,世界级的竞争,就是细节的竞争,细节影响品质,细节体现品位,细节显示差异,细节决定成败。在这个讲求精细化的时代,细节往往也能反映你个人的专业水准,突出内在的素质和智慧。因此,企业对员工的细节行为是十分重视的。

一个公司的员工在公司之外总是讲一些抹煞公司形象的话,对企业来说是极为忌讳的损失,形象上已经打了大的折扣。因此,很多企业都十分重视员工的归属感,把企业当作自己的事业,这既是一种管理境界,也是一种和谐状态。实际上,企业在通过各种方式信任员工的同时,也在很多方面努力地做到被信任。很大程度上,最底层员工对企业的态度能够最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管理效果以及企业真正的实力。

事实上,任何人均不能容忍或原谅别人对其不忠诚,尤以上司为甚。在古今实例中显示,不忠诚的部属往往会造成上司莫大的危害,与其共事无异于养虎为患。试想一个上司或老板怎会对此类部属有好印象而愿意重用呢?

因此,尽管你的学识才能俱佳且干劲十足,如果不能对上司表现出忠诚不贰,也很难获得其重用与提拔。忠诚是一种真心待人、忠于人、勤于事的奉献情操,它是出自内心的,而不是虚伪装作出来的,记住赝品是决不能永远使人受骗的。

一个小案例:有一家生意不错的旅游公司,老板出差期间,有人秘密地把公司几乎是全部的客户资料出卖给了竞争对手。旅游旺季到来之时,这家旅行社以往的签约顾客居然一个都没有来,旅行社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没有人知道是谁干的。客户服务部经理引咎辞职,尽管她是无辜的。当面对所有员工时,老板深感愧疚,“我很遗憾公司出现了这样的事情,”老板说,“现在,公司的资金出现了周转困难,给你们发完两个月的薪水,在你们找到新的工作之前,这些钱可能够用。我知道,有的人想辞职,要是在平时我会挽留大家,这个时候大家想走,我会立刻批准,因为我已经没有挽留大家的理由了。”“老板,您放心,我们是不会走的,我们不能在这个时候离开,我们一定会战胜困难的。”一个员工说。“是的,我们不会走的。”很多人都在说。

这家旅行社并没有倒闭,甚至比以前做得还要好。背叛和忠诚出现在同一家公司。背叛可以摧毁一家公司,忠诚和责任却可以拯救一家公司,这就是责任和忠诚的价值。

企业能否建立透明公平的管理机制至关重要,动荡的企业培养不出员工的忠诚度,因此,很多大的企业都十分注重信息的透明、管理制度的透明和制度执行的公平等。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人才已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人才流动也如流水,只要有人要吃饭,他的公司就不会缺少干活的人。但是如果他的员工单单的只有能力却无人品,不忠心于公司,不维护公司的利益,他是不会把发展的机会送给这样的员工的。所以,在老板的心中,忠诚的员工才是可以让他放心、放手托付命运的人,这有些像守财奴转交财产,他需要的是忠心耿耿的下人。

美国eePulse公司CEO特里萨?韦尔伯恩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

员工忠诚的表现是,忠诚的员工做得更多,提出的要求更少。有很多案例都详细分析了通过努力改善员工忠诚度,从而提升组织业绩,如销售与利润率,及其他结果如出勤率、客户服务满意度等等。然而,这些数据都首要关注员工态度,即员工用以形容他们自己的活力、灵感、合作的态度、表现出众等,由同事评价其优劣等等,而不是这些态度带来行为的变化或特定的行为带来的绩效。

随着经济模式的不断变化,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知道的东西越多,思考的就越多,所面临的各种诱惑就越多,总有更高的职位与更高的薪水存在,终身合同已经成为永久的历史,因此,如何提高员工的忠诚度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热议的话题之一。各种制度相继提出,企业希望通过制度的完善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心,这也向现代求职人发出了一个清晰的信号:在人才流动成为家常便饭的今天,忠诚已经是检验一个职业人品质最重要的标准。

得到老板的信任,比得到能力的褒奖更重要

如果老板对你说,“你很能干”和“我很信任你”,你觉得哪句话对你来说更重要?表面看似乎还是能力与忠诚的问题,实际上,这二者从来就不处于对立的位置。因为说到底,不能做好工作、不能为企业创造效益的人是没法在企业存活的,没有公司会养活白吃饭的人,也就是说,能力是基础,是必要条件,在能力之外,被信任将是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小贴士:忠诚是造就你的职业声誉和个人品牌最重要的因素。

那么,如何做到忠诚?职业忠诚到底都有哪些表现?这是职场人不可忽视的学问。

第一招:做事尽力,不轻易放弃,将职责进行到底。

忠诚于企业,不是看你说得怎样,重要的是看你行动上是否与企业保持一致,为企业的发展所思所想所干,为企业尽心尽责。责任心意味着行为,意味着必须承担的任务,意味着必须能够承担起来。而能否承担责任,一方面取决于责任本身的分量,另一方面则取决于责任心的强弱。

在企业中每一位员工都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每一个角色都意味着不同的责任。俗话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企业最“适合”的员工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最具有“责任心”的员工。而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首先就应表现为对本职工作是否能做到“尽职尽责”。

无论做什么事,都首先要站在上司立场去考虑,对上司尤其是老板的指令与意见要由衷尊重并全力以赴;对公司或团队要尽力维护并确保形象,有时更需要耐心接受上司或老板的冗长说教甚至无理责骂,要能屈能伸,既能在人上,也要能为人下,因为老板如此表现,你一定有什么事是做得不符合要求。要时刻记得,逆境是考验一个人是否忠诚不二的最佳时机,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奸”,这是职场中毋庸置疑的真理。

当公司经营产生困境或内部高层倾轧、争权之际,如果你能坚守岗位全力为上司分劳解忧,丝毫无临危逃退或参与对手打击上司,那么在恢复正常营运时,只要上司仍在位,就一定会对你感到钦佩并且给予回报,即使上司将来另立门户也会视你为左右手的。

第二招:拒绝愚忠,不做费力不讨好的笨蛋。

职场中流行一句话:“职场守则第一条:老板永远是对的;第二条:如果发现老板错了,请参照第一条。”

但忠诚不是愚忠,不是让你不分是非黑白地盲从,更不是让你去做违法乱纪之事以显忠诚。这句话的本意是说明老板的独裁的专制,强调了老板的绝对地位,但这并不意味你就得完完全全没有条件没有选择地听从老板的话。

对老板忠诚,会取得他的信任,获得赏识,但不能说老板对你下达的所有命令都是正确的,你都得绝对执行,还需要你冷静客观地思考,哪些是合理合法的,哪些是违纪违法的,这就又需要你的智慧和能力去做出判断,不能为了忠诚而失去人格,更不能明知是犯法的事还一味地同流合污,那就是愚忠。

忠诚有一个前提,就是你要选对追随者,正直、有能力的老板事实上十分反对愚忠的下属,特别是那种没有性格、软弱无主见的人,没有主见代表的并非忠诚而是能力的缺失,相反,特别重视忠诚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诚的意见对老板来说无疑是种宝贵的财富。忠诚不是一味地拍马屁,而是真正为公司的利益着想。

第三招:忠诚并非是你只追随一个公司,忠诚是一种内在情义,一种长久交往的必备素质。

一个人是否能真正地属于集体,并不在于形式上是否是集体中的一员,关键的问题是能否承担起自己在集体中的责任,能否忠诚于自己的集体,这一点很重要。

如果仅仅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或者随时准备另谋高就,那么你根本不属于这个集体,你的“在”也仅仅只是形式,这个集体对你而言,只是你谋求利益的一个阶梯。在一个企业里,这样的员工是企业的一个潜在危机,因为他们随时可能对自己的工作撒手不管,甚至会成为自己对手企业中的一员,来和自己的企业竞争。

也就是说,忠诚实际上是一种态度,哪怕由于特殊原因,你在一个公司做了半年便要离开,但在这半年你却能把公司当作自己的事业去努力,即便你离开,你也仍然是忠诚的。

企业员工的忠诚体现在很多方面,继续在企业就职为企业服务是一种体现,而离职后能够一如既往地维护原来企业的声誉,不做有损企业形象的行为,甚至在很多时候还能够主动为原有企业做点事情,或者与原有企业开展业务合作,这都能够体现出员工的忠诚,忠诚是可以延展的。

第四招:用工作细节来展示你的真诚!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自觉执行公司各项规章制度,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说的和做的一个样。该说的一定要说,不该说的必须要三缄其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许因为某些不尽人意的事发过牢骚,也许因为一时情绪低落说过违心的话、不合实际的话,但是对于公司来说,我们没有理由去说三道四。背后说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话,比在公开场合说显得更加难能可贵。切不可为了“迎合”领导说好话做表面文章,更不可在背后对领导、对同事、对企业发展信口开河,吹毛求疵。

着眼大局,低调做事,不抱怨。

着眼公司全局,认识到自己岗位的重要性,在完成领导交给任务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本岗位多做些工作,多干一些有意义的事。不推诿扯皮、拖延应付,努力工作,不找任何借口,在本职工作之外,积极为公司发展献计献策,尽心尽力地做好每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做事低调、不张扬,干工作的最终目的不是让领导知道,更不是让周围人知道,而是在完成公司整体目标下一个很小、很具体的内容。你的工作也许很重要,但是你的工作不是孤立的,你所做的一切都涵盖于公司的大局之下,切勿刻意地夸大自己的功绩,向领导显示功劳,向同事显示业绩,如此,你的工作必将陷入困境。

第五招:让业绩说话,创造价值是根本。

职场忠诚最核心的表现便体现在业绩上,为公司创造更高的价值,这是更具有说服力的行动证明。

员工所创造利润的多少将直接来自于工作效绩的高低,这也是员工自身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资历只是从一个侧面反应出你进入公司的年限,阅历也只是反应出你的从业经历,而真正价值的体现靠的是实力,直接反应为其所拥有的工作绩效。

俗话常说,商场如战场,军队要打下阵地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企业也要打下市场,在商场上占有决胜的地位。一支常胜的军队必有铁的“纪律”,而这铁的“纪律”的贯彻必有赖于高度的服从性和绝对的执行力。那么一个有竞争力的企业,应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的背后必将是以强有力的“企业制度”作支撑,而这“企业制度”的贯彻也同样有赖于高度的服从性与绝对的执行力。

充分展示你专业经验的五个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们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并不是被动地对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作出反应,而总是试图影响周围的环境,以便建立起有利于自己的形象,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自我表现是人们自觉的印象控制过程,它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基本方面,也是人际交流过程中一个具有很重要作用的方面。

美国学者乔纳森?布朗在《自我》一书里讲到:“自我展示行为”是指任何旨在创造、修改和保持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行为,根据这个定义,当我们试图引导别人按照特定的方式看待我们时,我们就在自我展示,由于我们多数时间都是和别人一起度过的,因此自我展示就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突出特征。

不妨我们先来做一个简单的心理测试:

题目:好朋友就要结婚了,你想送他一幅装饰画,第一印象会选择什么风格呢?

A、欧洲建筑风景 B、朴素的自然风光 C、中国水墨画 D、抽象的后现代 E、大师作品的复制

不要犹豫,迅速做出的你的选择吧!然后我们来看选项分析:

选择A的你:喜欢积极表现自己,个性开朗,很容易融入新群体。

你非常喜欢得到别人的肯定,经常活在别人的称赞中。你似乎天生就拥有美丽、流行与魅力这三个特点,所以常被别人称赞。虽然你的表现欲就像所崇拜的偶像一样天真无邪,但有时候容易给人压迫感,长时间下来,会影响到你的人际关系,需要特别注意!

选择B的你:不喜欢成为某一场合的焦点,更习惯于人群背后的观察视角。

在同事圈子里,大家都觉得你是一个很温和的人,你的观察力很强很仔细,对周围朋友的喜怒哀乐都很在意,对他们的包容力也很强,所以他们都非常喜欢跟你在一起。不过,有时候也要认真想想自己的价值,这样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也才能更加地肯定自己的地位和价值!

选择C的你:柔软和善的态度下,其实隐藏着较强的自我表现欲。

同事和朋友都觉得你头脑很聪明,又是个很体贴的人,虽然平常你不会爱出风头,但是遇到事,就会以主角的角色出现,充分发挥交际风采,相信这才是真正表现你自己的时候。你的朋友都觉得你是个很有能力却又谦虚的人,这会使得他们对你更加尊敬。

选择D的你:很有个性,习惯用独特的方式来达到自我的表现。

特立独行的你最讨厌和别人一样,即使那样子看起来更耀眼也不愿意。对于品位与眼光都很注重的你,绝对不会主动夸耀自己、说自己很厉害,你觉得太过直接的表现自己是一件很不礼貌的事。你认为服装的品位、谈话的内容与教育的程度,才是自我表现的方法。

选择E的你:处处爱出风头,把表现自己当作生存的意义。

你是一个很招风的人,凡事爱出风头,在公司总是锋芒毕露,不善于考虑别人的感受,但是其实自己并不是有心的。因为有这样的习惯,所以一旦想要表现自己,就容易有不好的评价出现。

从本质上讲,自我表现是人的竞争意识的一种正常表现,它给人一种成就感,满足感;它会使人产生一种努力创造、积极向上的意识。自我表现有利于克服人的自卑心理。

在励志图书中,你会经常看到关于展示自我的话题:生活是一连串的推销,正如推销员推销商品一样,我们需要推销自己。道理很简单:如果你不去推销,别人就不知道你,更不会知道你的优秀。无论我们现在从事何种职业,无论我们身居何位,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从事着一种职业——推销,我们无时不在推销着一种世界上最伟大的产品——自己!推销自己是一种才华、一种艺术,当你学会了推销自己,你就把握了成功的秘诀。

那么,如何展示你的专业能力和经验,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行为一:要示强先示弱,面对别人都能做的事,没必要刻意显示你的出彩。

切忌每件事都张扬自己很强,面对展示自己的机会,你应该学会选择,锋芒毕露最终的结果就是失去锋芒,遭到同事的反感,也让上司觉得不舒服,觉得你不踏实,渐渐很难在有重要任务的时候想到你。

所以,示弱是示强的铺垫与前提,上司很清楚公司每一件任务的分量,如果一件事谁都能完成,你就没必要去争着做,相反,你应该把精力多投入在别人做不了或者做不好的事情上,独特性能够让你的能力得到事半功倍的展示效果。

行为二:不怕烂摊子,把破铁炼成钢才是真本领!

公司不可能每件事都是顺藤摘瓜那么顺利的,相反,总是有许多因为执行力不善等原因剩下的烂摊子,有的如鸡肋,价值不大,弃之又显得可惜,还有的压根就是不小的损失。很多人都觉得不该碰这些烂摊子,不好收拾,还容易惹一身是非。但却忘记了一条规则:无限风光在险峰。越是麻烦的东西,你收拾好,才越有成效。如果仅仅你坐在那里就可以完成的事,何谈分量。

因此,学会主动承担烂摊子,用你的实际行动,来证明你的执行力能够超越别人。不用太多,哪怕你在公司只做了一件这样的事,你的上司一定会对你刮目相看的。

行为三:学会利用心理暗示,从自我暗示到用你的行为暗示他人。

心理暗示的问题,拿广告做例子再合适不过了,广告的影像、声音都对观众的购物心理具有强烈的暗示性。人们看电视时,都是东看看西看看,看似一种无意的行为。在无意中,这些广告信息早已悄悄地进入人们的潜意识,并且这些信息反复重播,在人的潜意识中积累下来。当人们购物时,意识自然就受到潜意识中这些广告信息的影响,左右你的购买倾向,比如,当你对两个品牌的东西拿不定主意时,多半会选择那已经进入潜意识中的品牌。

同样的道理,你应该学会暗示自己,让自己保持一种自我形象塑造的思维,而更应该学会给他人以心理暗示,让你和你的工作能力进入上司的潜意识。比如,让你做事的身影经常出现在上司视线里,多创造亲自递送自己劳动成果的机会,多争取与上司直接交流的机会,等等,时间久了,就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效果。

行为四:能够团结出一个队伍,展示你的凝聚力!

成为一个队伍中的核心人物,不在于你的能力是最强的,也不在于你的技术是最好的,往往最主要的取决于你的人格魅力,你身上的那股劲。让上司看到它,你离晋升职位的日子就不远了!

让你的队友喜欢与你交流,愿意听从你的建议,信任你,这并非简单的事,这也是个人威信最出的来源,你可能是那个最不起眼的,最后却只有你能够担当起统一大家的重任。

行为五:争取得到你上司或老板最信任之人的赞许。

你的工作能力不需要全部直接进入老板的眼里,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并且,另一条路也许效果更佳。你的上司最信任的人可能离你更近,找出他,因为他对你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让他认可你的工作,甚至比老板直接认可还有效果。

这符合那个原则——对公司最好的夸奖不是直接拍老板的马屁,你需要和老板亲近的人无意识地说一些恭敬的话就可以了,因为,老板一定会知道。

004 切勿纸上谈兵,做务实的解决问题型人才

切莫高谈阔论,不做企业最忌讳的人

口才被认为是人的能力的一种表现,实际上它也的确非常重要,一张铁嘴是很多业务洽谈成功的关键。但是,也由此很多人走入口才误区,以为口才就是能说、多说。恰恰相反,口才是基于思维的表达,一个思维能力强的人很少会口若悬河。

很多人在谈论工作的时候特别爱说,上从天文下到地理,行业内行业外的事显得全部门清,殊不知,广泛的知识显示在带给你所谓自信的同时,言多必失,也会带给你不少失误,有些甚至是直接导致工作失败的。事实上,很多有深度的企业领导人,对喜欢高谈阔论的年轻人很反感,第一印象便会是做事不踏实,将其归入眼高手低之流。

所以,与上司见面时,千万不要高谈阔论,大谈自己如何出色,极力地推销自己,这样只能使你的上司觉得你是一个华而不实的人。相反,你应当诚恳地谈谈自己的情况,包括一些优点和缺点,显示出你工作的诚意,给老板一种实实在在、谨慎有礼的感觉。

如果你初入公司,与上司交谈,你肯定想方设法地要通过表达来展示好自己的第一印象,此时的你就很容易陷入高谈阔论的误区。与上司交流切忌不断高谈阔论自己的职场目标,每个人的职场目标最好都是记在心里,而不是挂在嘴上,试想,如果你把奋斗目标告诉给上司,而恰恰这个目标比上司的位子还要高一点,那你的结局可想而知!

切忌做交谈中的“麦霸”,不给对方表达的空间。

从心理学上看,人都需要被关注。因此,在日常人际互动中,我们不能自己高谈阔论却不给对方说话机会。一个善于交谈的人能够倾听他人的谈话,能在交谈时适当点头,保持沉默或改变语调,能够通过问题使他人融入交谈,能够把握谈话气氛。比如在面试中,切忌滔滔不绝,如果你是求职者,那么,你对自己经历及能力的表述应该简明扼要,适可而止。在与考官的问答中,切忌迫不及待地抢话或争辩,要注意谈吐谦逊、自然,以增加自己的可信度和亲和力。

请记住,只有不满水的瓶子才会猛烈地震荡,只有不自信的人才会滔滔不绝!

朴素原则:宁吃过头饭,不说过头话。

在公司做事切忌空谈和乱许诺,“某某没问题,包在我身上”,这样的话听着其实就让人凭空多了几分不放心。因为任何的事都不存在万无一失的情况,任何事都存在有风险的另一种结果。很多人信心满满,以为承诺是表达自信的一种最好的方式,实际上,一个考虑问题周全的人,一定会首先想到负面结果及其对策。

千万不要做那种纸上谈兵的人,遇到实际任务,手忙脚乱才发现事实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那时候就一切都晚了。事情除了量力而行,还首先需要一颗谦虚的心。

得意忘形的结果只有一个——失足坠入深渊。

有这样一个寓言:一只野兔被老鹰捉住了,像小孩一样地大哭大叫,这时,一只乌鸦飞了过来,得意忘形地对野兔说:“你平时不是跑得挺快吗?这次怎么不跑了?看,还是我们有翅膀的好啊。”接着便大谈自己翅膀的好处,说到忘情处,还手舞足蹈起来,正在这时,另一只老鹰突然飞下来捉住了它,它将得到和野兔一样的命运。

俗语讲“居安思危”,如果你在某件事上的确比同事处于优势,千万不要继续在他面前高谈阔论你的优势,炫耀是最致命的毒药。人生得意须尽欢,但切勿忘形,你的能力要想得到别人的认可,不是用语言说出来的,而是用行动和结果显示出来的。

切莫独揽果实,学会认可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很多喜欢高谈阔论的人都会有一个特点,就是容易染上自视清高的毛病,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认为自己是项目成功的关键人物,也就是俗话说的“恃才傲物”,这样的人的确是有一些才华,却往往难成大器,因为他们不懂得群体法则,不懂得认可他人,时间久了便失去他人对自己的认可。

李敬是一个工作能力很不错的年轻人,刚刚毕业工作一年,就使得公司设计的一套软件得了国家奖项,他兴奋极了,频繁地与同事讲述自己在设计中的灵感和付出的努力,话语里带着“自己是这款软件的创始人”的意思,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周围人对待他不如从前那么亲切了,李敬心里有一种世态炎凉的埋怨,认为同事们是看不得他的成绩。他却忘记了反思自己的表现,没有思考事情的原因是否在于自己。

在你人缘渐渐不好的时候,不要感叹上司、同事和下属度量的狭小,要首先来反思你自己,事实上造成最后这种局面的根源还是在于你自己,在享受荣耀的同时,你忽略了别人的感受,但其实每个人都认为别人的成功中总有自己奉献的一份力量。

当你的工作和事业有了成就时,千万记得不要独自享受,要让自己拥有团队意识,摒弃自视清高的风格,换之“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职业意识。只有注意到这一点,你获得的荣耀才会助你更上一层楼,而不会成为你前进的阻力,你的人际关系才会更进一步!

虽然上帝给了我们两只手一张嘴,但人们还是喜欢用嘴而不喜欢动手。所以,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总能看到一些高谈阔论的人。

他们总是炫耀自己的才能多么的出众,如果能按他说的计划实行,必然能成就一番大事,这些人滔滔不绝,在自己空想的领域里如痴如醉。然而,在旁人看来,那可能是十分可笑和愚蠢的行为,而这个旁人仅仅是与你没有竞争关系的朋友还好一点,假如这个旁人是你最强的竞争对手或者你的上司,那么,你在这个公司的职业前途恐怕将毁在你的嘴上。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当你踏入工作岗位,所面临的就是同事之间的竞争,而竞争的结果无非有两种:一种是你变得更优秀;另一种是你不适应这种竞争,最终被淘汰出局。对于一个刚参加工作的人来说,也许对公司的一切都一无所知,这就需要你去发现、去了解周围的同事。

你也要明白,在你了解周围的同时,周围的人们也在注视着你,这是肯定的。要想在一个新的环境里立足,首先就是要用竞争的姿态去适应它,但是,职场竞争不是你死我活,那种独揽功劳、独自炫耀的做法必定使你被群体淘汰,不要因为竞争而丧失良好的印象,你需把握好恰当的尺度去衡量。

告别夸夸其谈,因为它发给听众的信号除了你的知识比较丰富之外,很可能更深的是你纸上谈兵的印象。但并非说你又需要走到沉默无闻的另一个极端,自我表现是工作的必修课,只是自我表现的方式需要选择,需要经过深思熟虑。

老板看的是结果而非过程,所以执行力最重要

改革开放的领袖邓小平说过一句影响了中国发展进程的话:“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也就是说,不论对于谁来说,事情的结果总是最重要的,而采用的方式以及付出的努力相对于结果来说,总是一种手段而已。

职场中,任何老板眼睛里看到的都是项目的结果,更确切地说,是否成功地为公司创造利润或者品牌价值。不论你想得再好、说得再好,如果结果毫无起色,那么,你在公司的位置就要受到质疑。

因此,执行力是工作能力的核心。所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事业必成于实。虽然每个人岗位可能平凡,分工各有不同,但只要埋头苦干、兢兢业业就能干出一番事业。好高骛远、作风虚浮,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

关于执行的话题,在国内外的管理理论界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拉里·博西迪的名著《执行》和劳伦斯·霍顿对其进行反思的著作《持续执行的四个关键》是值得关注的两种思路。博西迪主要从管理层角度来讨论执行,而霍顿则主要从底层员工入手,来探讨任务的具体执行人之执行力的实现。二者从不同层面看,都有各自的道理可循。

霍顿认为博西迪的备忘录没有清楚地说明期望,他在书中介绍了嘉信理财公司副总裁和员工部经理琳达·洛克伍德的经验,告诉经理人,他们应该怎样制定清晰的目标、清晰地传达目标,以及弄清楚上级提出的模糊指示。他将这点归结为持续执行的第一个关键。

知名的管理培训师余世维在他所著的《赢在执行》一书中,谈到这样一个例子:

东北有家大型国有企业因为经营不善而导致破产,后来被日本一家财团收购。厂里的员工都在翘首盼望日本企业能带来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出乎意料的是,日本企业只派了几个人来,除了财务、管理、技术等要害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换成了日本企业派出的人员外,其他的根本没有任何变动——制度没变,人员没变,机器设备没变。日方只有一个要求:把以前制定的制度和标准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结果不到一年,企业就扭亏为盈了。

可见,执行力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一个关键力量,同样,对于个人来说,执行力也是决定你职业生涯兴衰成败的一个关键力量。

那么,不论你是中层管理者,还是一个小职员,面对上司分配下来的任务,如何充分发挥你的执行力,出色地完成任务呢?

第一步:明晰任务目标,沟通是执行力启动的关键。

任何事情,方向是首要的,如果执行的方向错了,后果只有一个:你不是在计划怎么成功而是计划怎么失败。而在企业中执行力弱,很多表现为命令或计划的结果与当初设计的不一样,由于任务层层传达,被理解的角度不同,就容易改变最初的目标。

中层领导要在与老总的沟通中,弄清楚任务的方向与目标,很多老板下达任务都不是以数字般清晰的话语来表述的,通常只是一个宏观的看法,这时候,就需要进一步的沟通,争取得到准确的数字,包括任务量、期限、投入资金和利润要求等,这些是必须明确的。

而作为一个基层员工,你也必须清楚上司分配给你的任务,尽可能量化,与上司沟通,得到一个量化的任务目标,如此,才能保证你不是徒劳无功,并且给自己一个稍微高于基本任务目标的工作追求。不要被动地去执行,即便在执行的过程中,也总会遇到模糊之处,此时必须及时沟通,否则,剑走偏锋,很难收到成效,浪费了你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也没有为公司创造任何效益。

第二步:有全局意识,懂得利用内部资源。

一项任务的完成绝非单打独斗,而是一个团体努力的结果,这就要求你必须具有全局意识,哪怕你只是任务中的一个小螺丝钉,不起领导作用,如果想出色完成,并朝着团队领导者的方向发展,你就必须了解整个任务的每一个环节,只有这样,你才能耕种好属于你的那一小块田地。

团体的执行力来源于个人的执行力,可能每一个人的能力都很强,但是如果各人只认同自己的观点,按自己的意愿做事,那么,最终必定整体丧失了执行力。

内部资源包括公司的物力、财力,也包括同事的工作能力,能够与他人良好的协调,才会产生好的结果。与他人协调不是领导的事,而是你发展自己的必修课。只有懂得利用内部资源的人,才能最终完成自己的目标,并且很多时候还会有意外的收获。

第三步:执行任务前,先执行对自己的管理!

一个连自己都管理不好的人,是无法出色完成工作任务的。执行力不是有勇气、有决心就可以实现的,相反,执行力需要很理性的自我管理。

在集体讨论的时候,不要不假思索就发表意见。锻炼一种控制自己言语冲动的本能,这会让你在管理岗位上与上司和下属相处的时候摆脱不少困境。同时,越是锻炼这种能力,你就越是意识到,时间可以让你有机会从多个角度来观察情势,从而减少犯错的几率。

这就是所谓的自制力管理。如果你通常能够基于足够的信息、采用系统的方法做出决策,而不是贸然行动,就表明你具有很强的自制力;相反,如果你通常急于行事,而没有预先考虑后果,就很可能表明你的自制力比较弱。

你尽量不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情绪化的人,不要让你的情绪影响你的工作,尽量地保持客观,遇到问题先去想办法解决,而不是先产生抱怨和沮丧的情绪。如果你的情绪控制能力较强,就不会在事情没有达到预期时心烦意乱;或者会在小组会议上受到同事的批评时,能够做出冷静、理性的反应。每件事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总有负面的结果出现,这就要求你事先预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好应对计划。

第四步:保证任务完结的时间!

千万不要轻视时间,时间很多时候是最大的成本,外部事物时刻处于变化之中,今天的情况是有利的,很可能明天就变成不利于项目发展的情况。因此,切忌拖延任务,能提前的绝对不要拖后。俗话说,夜长梦多,公司启动的项目也时刻面临这样或那样危险的挑战。

同时,时间也是提高自我效率的关键,如果你想让你的职位尽快得到提升,不妨尝试为自己设置一套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系统,提高时间效率,比如每天工作结束前,花几分钟来规划一下第二天的时间安排;每周结束时,大致规划下一周需要达成的目标,并为具体任务分配好时间。

一个懂得管理时间的人,一定是一个不被动且严谨的人,这样的人往往被视为企业的动力和瑰宝。想被老板重视,首先重视自己的每一个细节吧!

最后,不要被执行力误导,也要对你自己好一点,正视你的压力承担量,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很强大的抗压能力,如果一味地压自己,很可能你的弹簧自行断裂,更严重的还会遇到身体疾病,如此,再完美的工作也将得不偿失!

目标不是承诺,切勿轻易夸下海口

如果我当年去问顾客他们想要什么,他们肯定会告诉我:“一匹更快的马。”——福特

对于个人来说,目标就是你真正想要的东西或达到的一种状态并伴随着计划和行动。比如:你想要拥有一辆车,一套三居室房子,得到每年至少100万元的收入,你想每年有一次带着家人去国外旅行,等等。你光有这些想法还不算是目标,你一定要把这些想法写在纸上,并且对每个想法订出相应的计划来实现,而且对每个目标设定达到它的最后期限,然后是付诸实际行动。没有计划和行动的目标不是真正的目标。

人的一生目标有很多,也分很多种,工作中的目标就是其中一种,你应该首先分清楚不同种类目标的特点,才能各自去实现,相比于生活目标,工作目标和其它目标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任务性质。

更细化地来说,你眼下的工作目标和你的事业目标未必一致,因为,给公司打工就要服从公司的业务方向,而公司的方向未必总是符合你的事业方向,你必须首先清楚这个前提。不要把你的任务目标变成承诺,尤其你对于公司来说还是一个年轻的成长者,不要动辄信誓旦旦地许诺,军令状是需要一定的职场资质才适合确立的,而年轻的你,不论能力如何强大,都不可能具有这样的资质。

他人信任你的唯一途径就是看你是否说到做到,你能做到,就可以自信地说出;你做不到,最好一点也不要说。如果说了,只有使别人不信任你,没有别的作用。一个人的名声很重要,从很大程度上讲,《论语》所言的“言必信,行必果”,是评论一个人说与做的重要标准,只说不做的人,很难取得别人的信任。说得多,做得少,也不免给人夸夸其谈之嫌。

很多生活哲学会教给我们这样的道理:自己没把握做好的,就别承诺;近期实在太忙,没有时间,也不要承诺;一些没意义,甚至缺少是非的事情,更不要轻易许诺言。

一旦要答应别人什么,事先一定先想想自己能不能做到。把话说到你能做到的地方。

而在职场中,言与果的关系就更为重要,为什么说一定不要把你的工作任务目标变成承诺呢?

第一,任务进行过程中有许多不可意料因素,它们不在你掌控之中!《易经》:“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道德经》:“为之于未有,始之于未然。”《论语》:“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这些都是在指导我们做事情应该谨慎多思,三思而后行。我们要按目标完成一件事情,那么在整个过程中就一定存在影响到这件事情正常完成的不确定因素,我们不可能有100%的把握,去确定一个固定的结果,这些,包括任何潜在的影响和不确定性都是风险,风险意识不是只有股市和大投资商才需要考虑的东西,你在工作中,头脑里同样需要具有风险意识。

这是做好一件事的基本前提。也就要求你绝对不能一拍胸脯,随意夸下海口。职场中最忌讳的就是对自己的话难以负责的行为,一次这样的行为可能还可以算作偶然失策,多次的话,上司和同事对你的信任必将逐渐降低。因此,在计划一项任务的时候,需要考虑周全,包括负面结果,你递交给上司的工作计划里,应该包含完不成的情况以及相应的办法,这也是一个人做事风格缜密的体现!比你许下“保证完成”的诺言更有分量!

第二,话说得越绝对,意味着你可能遇到的负面责任越多,要懂得为自己留后路!

你还很年轻,你需要用责任来提升自己在职场中的分量,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责任保证绩效”。

责任感也是很多企业教导员工的一个基本方向,因此,很多励志大师也在教我们:只有承担责任,才会被欣赏重用,人总要做一些事情,总要承担一些责任;在任何单位里成长最快的人,都是承担责任最大的人,而被重用,不只是意味着更高的职位和更丰富的收益,还意味着承担更重的责任,并且,只有勇于承担责任,才会被机会垂青。

这些观念都很有道理,但是,在你自己具体的行为中,你必须首先要对责任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什么样的责任有助于你的发展,什么样的责任可能让你的功劳毁于一旦!

不要盲目地承担责任,要懂得选择;你的勇气很重要,但勇气不是意气用事,积极进取很重要,但积极不是意气用事。你必须学会控制你的事业欲望,做工作的主人,而不要做工作的奴隶。

第三,送给上司高期望值,往往容易事倍功半!

有一个质朴的道理:如果他人对你的期望很高,认为你就应该如此,那么,你即便做到了,也是很正常的事,只是符合了他的期待;而如果他人对你的期望一般,你却做到了更好,也就是说,超出了他原有的期望值,对你的印象就会提升一个台阶!

工作中,合理利用期望值落差,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夸海口、许诺言,你一开始就拱手给了上司很高的期待,上司肯定会产生一种“看你如何达到”的想法,并且会在潜意识里认为,对你来说,这件任务可能不是什么难事,也许是举手之劳,无形中就降低了任务的重要性和价值。

相反,如果你提供出很多难以预料的风险,并首先把负面结果考虑到,让上司明白这件任务客观上可能出现的损失,在达到打预防针的效果同时,也为任务增添了几分难度。在这样的状况下,你运用自己的执行力,出色地完成项目,为公司带来实际的价值,你在上司心目中的位置也会提升一个档次。

总之,让你自己成为“务实型”的人,而不要成为公司里的演讲家或者理论家,少说多做就是初入职场最好的表现自我的方式!

现在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好工作越来越难找,这样的现实让不少天之骄子黯然神伤,于是各种大学无用论浮出水面,殊不知责任不在于大学,而在于我们自己的头脑。走出校园,面对职场,自认为怀才不遇,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者大有人在。他们也许一路因为成绩好而被称赞,一时走不出校园的温柔乡,对职场只有想当然的概念,因此,往往“头重脚轻根底浅”,表现得浮躁、不务实,容易用小聪明来投机取巧,甚至热衷于做表面文章,这样的人,如何能对团队有贡献?如何能指望得到公司的重用?

很多人都意识到了这点,所以,务实成为教导初入职场的年轻人的一个重要口号,再回到讨论的原点:务实不是说,而是去做,并且展示出结果!如此,你才能走得更远!

005 要回报需先付出,选择名企与高薪要舍得成本

时间成本:如果你只想朝九晚五,那不要选择名企高薪职位

高薪几乎是每一个白领追求的目标,拿高薪的人更是很多初入职场之人垂涎与羡慕的对象,但是,任何获得都是在付出之后,高薪的代价往往是:难以排遣的压力、每天加班到晚上十点、没有休息日、经常出差、经常应酬、必须和自己不喜欢的人打交道、衰老加速、健康受损,等等,如果你的目光盯上了高薪,这些你都肯接受吗?

高薪能够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无须多言:自信心、成就感、富裕的生活、大房子、豪华车……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老板不会把一份又轻松、收入又很高的工作奉送出来。高薪是有代价的,更何况别人眼中的高薪有时候并没有让我们觉得与自己的付出成正比。

在你感到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的时候,是否清楚地意识到高回报是与高责任和高压力紧紧连在一起的?在感觉回报少的时候,还是先想想你是否愿意并能承担更高的责任与压力,否则只能让自己疲于奔命,骑虎难下。

现在的劳动合同上都会明确地写着工作时间,八小时工作制表面看已经成为职场人的保护伞,即便给加班费,是否加班也在于自己的选择,劳动仲裁会保护你的休息权。

但是,如果你只是遵守着朝九晚五的制度,你从来不迟到,到了下班时间便离开办公室,将你的生活与工作划分得十分清楚,那么,你注定永远无法拿到高薪!名企的职员压力普遍高于一般的小公司,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他们没有任何抱怨,反而感到充实与踏实。《古古经济学》中有一幅很有趣的漫画:古古和老婆坐在花园里,老婆说:“口口声声说爱我,你为我都付出了什么?”古古想:“至少我付出了不能追小芳的代价。”

还是那句话,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事情都要付出代价。比如恋爱,你在收获“可爱的大眼睛”时,也就不会同时再拥有“可爱的小眼睛”了,这其间的付出或者说损失,也就是所谓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英文是Opportunity Cost,就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的另一样东西。价值在于:机会成本小的具有比较优势。简单地讲,可以理解为把一定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利益。例如:你购买一套房屋全部用于居住,则不能再出租获利,也就是居住的同时也失去了用于出租等获利的机会;反过来说,你若出租,你则不能再居住。

实现高薪的工作也是一样的道理,你面临的第一个选择就是:把时间留给休闲和处理自己的爱好,还是留给公司的任务?这就看你的价值观了,也有很多人认为,自己的时间最重要,而高薪与否无所谓。如果你想得到高薪,时间则是必须要付出的。

高薪者的时间很简单——无尽头的工作、工作还是工作!

除了坐在办公室的八小时,他们常常工作到凌晨。

签下高薪只是一个开始,或者说一个标志,标志着下一步你将如何保证这份薪水持续下去,为此,你的头脑比一般人要紧张得多。

高薪者画像:

李欣晋升为一家大企业的推广部经理,刚得到这份工作的时候,高薪和权力着实让她兴奋了一阵,但随之而来的是高于从前十几倍的压力。她经常在单位加班到晚上10点,回家后还有一堆看不完的材料和方案,权力不是凭空的,它需要你去抉择,李欣比从前疲惫多了,为了提神,每天大约要喝三到四杯咖啡,薪水是有了,可是连逛街的力气都没了。既便如此,让她放弃高薪的工作仍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房贷和家庭的压力促使她必须稳定自己的收入,另一方面,和朋友间对比,高薪总是更有可比性。

也就是说,在她的价值观里,获得高薪比得到轻松休息更有价值。这就是选择与选择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休闲对于高薪者来说是很奢侈的东西,甚至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高薪与高兴是不可能兼得的!高兴的方式有很多种,高薪者享受的不是普通工人的朝九晚五,他们享受的可能是挑战极限的过程,不过,高薪的时间成本确实剥夺了很多人高兴的机会。

没有真正的休息日,时间掌握在公司事务手里!

高薪者画像:

凌晨,写字楼某件办公室仍旧亮着灯,经理办公室的椅子上,年轻的经理正在赶一份报告,拿起手机一看,已过凌晨,他甚至都忘了是这个月的第几个通宵!已经是第二天了,已经是周末了,他记起上午约了女友逛街。上午,一脸疲惫的他还要伪装得精神焕发,陪在女友身边,刚在商场走了几步,电话响起,公司有紧急任务,约会不欢而散,留下女友愤恨的身影。

要想比别人多拿10倍的工资,多付出10倍的努力还是不够的,而需要100倍,你的睡眠时间,约会时间,都在付出的行列之内!

为此,有网友列出高薪带来的生活矛盾,颇值得几分反思:

现实的问题总是陷入矛盾中间,我们总是为了可以生活得更好而拼命地工作,拼命地往上爬,回过头一看,生活质量是提高了,可我们却把应该属于那个年纪的快乐埋葬了。

而如果工作轻松了,有更多空闲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可想而知,薪水会高吗?不会!我们有了这个年纪的快乐,可我们拿什么生活?别人有房有车,我们什么都没有,还要被人说成是游手好闲,不思进取!

事实上,高薪没那么大的罪过,说到底,它能带给你的东西更多,就看你自己如何对待。你真正应该考虑的不是如何获得休闲时间,而应该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更合理地安排时间。你应该刨除生活中不必要的时间花费,比如货比三家的闲逛、跑菜市场、大把的时间打理自己和房子等,但必要的生活时间是一定不能放弃的,比如睡眠、吃饭、健身等等。

很多人忙碌到恨不得有分身术,工作任务繁重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一定是一个不太善于合理有效安排时间的人。高薪者并非不快乐,只是面对压力,没有采取更好的应对措施,包括时间分配,当然也包括心态,以及亲人的支持。

其实,比公鸡起得早的不是那些平凡的打工者,而是老板,因为对他们来说,甚至做梦都在工作,他们所承担的压力远大于普通员工。因此,如果你想得到,就必须先学会并且舍得去付出。不要让高薪带来的压力成为你的负担,相反,大多数人平凡的幸福未必是你的幸福,你应该享受你的压力,从工作中寻找乐趣,而不是被动地等待休闲带给你快乐!

精力成本:选择名企高薪,你必须放弃与家人的朝朝暮暮

事业与家庭是一个很漫长的话题,最受欢迎的观点还是事业与家庭并行发展,缺一不可,有这样一句流行语:男人因为事业成功而家庭成功,女人因为家庭成功而事业成功。抛开性别的层面不谈,我们必须正视一个现实:事业是家庭的基础。尤其在市场经济社会,物质反倒很容易成为限制家庭发展的障碍物,对于一个男人来讲,如果你不能给你爱的人良好的物质生活,即便你如何是一个温柔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也将失却在爱人心中的地位。

对于年轻的你来说,除非你宁愿做一个“啃老族”,过一种不需多么卖力工作就可以衣食无忧的日子,牵着恋人的手散散步,养养宠物,否则,你必须对你的精力付出做一个判断和决定。因为,如果你想要工作上有起色,陪伴家人的时间就必须要退让。

但是并非说家庭不重要,毕竟只有有人分享你的成功,你才会真正感觉到它的意义与价值,你忙碌到深夜,回到家,有温暖的灯光你才会感到生命的幸福。

工作上成功的人就需要对事业有较多的投入,这使得维持事业和家庭生活的平衡尤其富有挑战性。事业成功意味着附加许多其他的要求,这往往使生活复杂化,比如拿高薪的领导层需要考虑员工、顾客以及供应商,这些人的要求会增加他们的压力;同时他们也可能需要参加更多的会议、更多的商务旅行、更多的谈判,也会面对更多的矛盾,这样留给家庭的时间一定相应减少。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所讲的平衡不是平均,平衡并不意味着精力或时间在事业和家庭间的五五分成。对此,每个人的情况都会不同,但大体上,付出在工作上的时间要多于家人的时间,这是肯定的。

让家人感到温暖的方式有很多种,并不是你陪伴时间越多,就越幸福。社会上很多因为事业原因家庭破裂的例子,其根本都不在于相守时间的多少,因为,有一种状态是根本不可能的,即:你每日守在爱人身边,不菲的薪水还会源源不断。

家人的幸福首先取决于你的正直与真诚!

让家人了解你的工作,不要把事业当作神秘的事,也不要认为工作不该带回家,如果你对待爱人的态度是真诚的,与他们能够坦诚地沟通,包括你的工作压力,那么,如果他或者她真的爱你,不但不会怪你陪的时间少,相反,还会很心疼你。当你深夜回到家,他们会为你准备可口的夜宵,会说一些轻柔的话,减轻你的压力。

不要责怪爱人不理解你,先反思你自己是否活得透明?你自己是否做到让人能够理解?“两情若在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很多时候,变质的不是爱人的态度,而是你自己的表现。

要有经营家庭与工作的意识,没有浑然天成的平和状态!

我们要正视这样一个简单的现实,事业和生活的平衡不会凭空而降,而是要靠我们自己来经营。很多年轻人会认为,先立业再顾家,其结果往往有两个:一是业没立成,家也没建设好;二是业立成了,家门却冷冰冰。这二者都不是正常与幸福的状态。

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三十岁单身工作狂数量很多,很多人甚至只是没时间谈恋爱,从长久角度考虑,家庭的成熟对一个人来说应该只有益处而并非累赘,家庭的成熟也更容易得到老板的肯定与信任。

感情是需要经营的,为此,你需要将它和你的工作日程列到一起,有时候,对家人的关怀仅仅在于一些小细节:

比如每个晚饭之前都打一个电话,告知自己的事情并且询问对方晚饭的情况,尽量经常共进晚餐;比如偶尔在处理完一项事务,轻松回家的时候,在路过的花店买一束花,不是只有男人送女人玫瑰,不论你是男人还是女人,买一束雏菊或者百合,插在家里的花瓶上,这个细微的动作足以表明你对家的依恋;再比如,当你在工作上得到一个很大的好消息时,第一时间打电话给你的另一半来分享,这足以表明他或者她在你心中的地位!

如果你的事业已经到了一定的地位,审视你的欲望,重新确定一次生活目标吧!

随着事业的不断进步,年龄不断增长的同时,个人财富也在不断增长,而你对“拥有多少钱才算足够”的概念也可能会不断变化。在你交往的人中,总有比你富有的人,也许你便会更加认为你所拥有的、目前所处的状态是远远不够的。尤其当你的职位上升到一定地位,十分容易陷入这种攀比的怪圈。

这不但会让你更加疲惫,还容易在工作与家庭中失衡。因为欲望的膨胀如果得不到理性的控制,就会无意中伤害到与你亲近的人。你可能很少愿意与他们交谈了,你甚至搪塞妻子或者丈夫的关心,距离于无形中产生,并且很难弥补。

总之,我们应该纠正一个观念,并不是花在工作上的时间越长,工作就做得越好,因为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效率,用“工作效率时间”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要比单纯用时间作为衡量标准要好得多;而对于家庭与时间的关系,用“家庭效率时间”去衡量实际上也是更加科学的方法。

关于这点,上世纪末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博士彼得·圣吉在其名著《第五项修炼》中早已有过精彩的论述,他认为,我们在考虑家庭与工作的关系时,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利用时间,如何让时间的利用率更高的问题。要更好地平衡工作与家庭,最好的手段就是提高效率,当然,效率也时有极限的,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你的工作效率和家庭效率都接近了极限,而你的时间还是不够用,那么你该考虑放慢脚步,因为这种状况证明:不管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你都在超负荷运转,你该休息一下了,为了你的健康。

小贴士:提高效率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最基本的,让你的手头工作有条理,对于可能要处理的难题,事先做好计划,并且区分出轻重缓急,先做最紧要的,而其实我们全部的工作中,存在大量琐屑的、是否亲自做皆可的事务,清理出它们,你便会发现,其实时间也没那么紧迫。

此外,在付出多于他人的精力的同时,你应该培育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位置,让你的技能或者资源成为公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如果只是卖力工作,那你仅仅是公司创造价值的砝码,并非是不可替代的,独特能力能够有助于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血成本:你必须把公司的事真正当成自己的事业,付出全部的心血

选择高薪与名企,如果想做好,最重要的是一种心态:把公司的工作当做自己的事业,而并非仅仅一份打工的职业。

马云在2004年网商大会上的演讲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人问我怎么把阿里巴巴的员工拉住,其实我不需要拉住员工,我希望阿里巴巴所有的员工在阿里巴巴都有一个孩子,网上开店,网上创业,一份事业、一份工作首先是你的孩子,而父母再穷也不会卖孩子,不会怪孩子。”

把工作当作孩子,实际上说的就是一种事业心态,不管老板与上司在不在,不管企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愿意全力以赴,积极主动地去做任何事情,只有具备这样素质的员工才能够与高薪相配。

切忌心态:公司是老板的,自己再多努力也只是为别人创造价值。

很多人因为是在“打工”,不是在“创业”,是在经营别人的事情,不是在经营自己的“事业”,所以,他们不肯敬业,得过且过,甚至偷奸耍滑,即使做出了成绩,也只当成是别人的,与自己无关,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成就感。

这种心态最终损失的不会是公司,而只能是你自己。事业并非仅仅指拥有自己的公司,自己做老板,成功的事业也并非只是成为企业家,很多企业的CEO都只是打工者,难道打工皇帝是没有事业的人?

能够像老板那样杰出的人,总是把第一份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或者把现有工作当作自己的第一份事业。然而绝大多数普通员工却只是把工作当作谋取基本生活费的手段,尤其是把第一份工作当作不得已的暂时选择。

事实上,如何看待工作,决定了工作的质量,也决定了工作时的心情,更决定了你的职业前途。只有把自己的工作当做第一份事业的人,才可能真正拥有自己的事业。

拿中国财富名人李嘉诚为例,14岁辍学的他需要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工作很难找,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总算找到了一份茶楼跑堂的工作,这是李嘉诚的第一份工作。他知道,只有把这份工作当做自己的事业,才可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并得到更多的回报。于是,他每天非常勤快,表现非常出色,成为茶楼中加薪最快的伙计,同时,在茶楼里接触各色生意人,听他们谈论生意经,也为他日后发展事业积累了第一份人生经验。

而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给儿子的一封信中说道:“我永远也忘不了我的第一份工作——簿记员工作,那时我虽然每天天刚蒙蒙亮就得去上班,而办公室里点着的油灯又很昏暗,但那份工作从未让我感到枯燥乏味,反而令我着迷和喜悦,连办公室里的一切繁文缛节都不能让我对它失去兴趣,而结果是雇主总在不断地为我加薪。”“收入只是你工作的副产品,做好你该做的事,并出色地完成你该完成的事,理想的薪水必然会到来。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辛苦工作的最高报酬,并不是我们眼前所获得的,而是我们因此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才。那些头脑活跃的人拼命工作绝不只是为了赚钱,使他们工作热情得以持续下去的目标比薪水更诱人也更高尚——他们是在从事一项迷人的事业。”

所以说,当踏入你自己选择的公司之前,你必须清楚你想要得到的是什么,仅仅是薪水还是对行业的了解和自我能力的修炼?空想家永远不可能成为他预想中成功的人。只有舍得付出的人,才能得到最终的果实。

而很多年轻人在选择一家企业时,往往将目光仅锁定在薪酬待遇上,更多考虑的是“企业能给我什么”,而不是“我能带给企业什么”,可能重复前面所说的想法,觉得公司未来发展情况和自己的事业没有太大的关系,企业创造再多的效益那都是企业的,这家企业发展的不好,大不了再找另外一家企业,殊不知这是目光短浅的表现。

如果你只把自己定位成打工者,你很难成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因为你首先对自己没有那份期待,你没有成为自己的皮格马利翁。

期望效应理论中有一个传奇故事: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年轻的塞浦路斯国王,同时他也是一位手艺精湛的雕刻家。一次,他为雕刻一个美女石像倾注了全部心血,把她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最后自己竟情不自禁地爱上了她。为此,他日思夜想,茶饭不思,最后感动了宙斯,把这个石像变成了真正的美女,实现了皮格马利翁的愿望。

为事业而工作,才不会成为工作的奴隶;主宰你的事业,生活才会充满激情!

让工作成为一种兴趣,成为一种生命内在的需要,成为展示智慧和才华的舞台,如此,你才能体会到人生的幸福和成长的快乐。正如有位哲学家说过:“工作就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欢乐,也是幸福之所在。”所以,当你把工作看作是一种快乐时,生活变得美好;当你把工作看成一种任务时,生活就变成了奴役。

一位著名企业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的员工中最可悲也是最可怜的一种人,就是那些只想获得薪水,而对其他一无所知的人。”

因此,如果你只把工作当作一件差事,或者只把目光停留在工作本身,那么即使是从事你最喜欢的工作,你仍然无法持久地保持对工作的激情。但如果把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看待,情况就会完全不同了。同一件事,对于工作等于事业的人来说,意味着执著追求、力求完美;而对于工作不等于事业的人而言,意味着出于无奈、不得已而为之。

这种例证不胜枚举:美国有一个年轻人取得博士学位后,自愿进入一家制造燃油机的企业担任质检员,刚开始薪水比普通工人还低。工作半个月后,他发现该公司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差,于是他便不遗余力地说服公司老板推行改革以占领市场。身边的同事对他说:“老板给你的薪水也不高,你为什么还这么卖命?”他笑道:“我这样是为我自己工作,这是我的责任。”一年后,这个年轻人晋升为副总经理,薪水翻了几倍。

记住,不同的心态必将得到不同的结果:把工作当成自己事业的人,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充满了自信心,了解自己在做什么,熟悉行业的情况并且知道自己能做这个;而只是为工作奔波的人总是担忧失业,“35岁以后怎么办”,经常会感觉前路茫茫。

如果你处于后一种情况,首先请反思你的初衷,你是否思考并规划好你的职业生涯?所谓“始乱之,终弃之”,在职场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最初就没有考虑清楚,而是随便地进了一家公司,你将面临的,必定是一连串的麻烦事,你不能投入地做事,找不到属于你的成就感,更谈不上享受你的工作,如此,你必将遭到企业的抛弃。

而那些经过深思熟虑做出职业选择的人,总能在恰当的时候,做出恰当的事,如果你发现那个和你一同进入公司、地位也平等的人先于你得到了提拔,或者先于你提升了薪水,不要抱怨不公平,先对比一下你与他的工作心态,他把公司当作自己的,那不是他愚蠢,却恰恰是他的聪明之处。

006 频繁跳槽只有一个结果:一事无成

频繁跳槽只能说明你有问题,而非企业有问题

入职、离职对于职场来说都是再平凡不过的事,因为人们总是在面临新的选择,也总有更好的机会在前方。但是,跳槽需要有度,如果你更换工作的频率太高,只能说明问题出在你自身,而不是环境。

对于机会选择的问题,打工女皇吴士宏曾经说过:“我总是千方百计地挤上车,然后补票。”她的意思是,先抓住机会,然后让这个机会逼着自己长本事。跳槽后的新环境、新关系、新的工作方式,对自己的成长都是很好的剌激。

如果你的跳槽是冷静后的理性抉择,那么,这样的跳槽对职场人来说,是漫长职业生涯中的一个向上的台阶。但如果你的跳槽没有深思熟虑,就容易染上频繁跳槽的病毒,如此,你的职业生涯便极容易陷入危险的境地。而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一些大学刚毕业2年的年轻人,甚至已经更换了5份工作,总是抱怨环境差,自己的才能得不到施展。

你不妨给自己做一次测试,看看自己是否染上了跳槽的病毒!

自以为是毒:你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并且觉得身边的人总是不如你,甚至总在心里对老板的决策挑三拣四,对工作常提出破坏性的意见,缺乏建设性意见,当事情无法按照你的想象进行时,你便会有小庙难容自己这个大和尚的想法,做事缺乏客观态度,经常容易陷入概念。

目标焦虑毒:你往往急于在领导和同事面前表现自己,急于做出成绩,因此常常在工作中苛求自己,经常处于紧张的状态中,心情越来越压抑,越是着急越是难以提高工作效率,整个人陷入恶性循环的圈套,渐渐疲于工作,只想离开眼下的公司。

好高骛远之毒:你总认为事业应该是辉煌的,甚至每一个动作都是大手笔,却没想到现实的工作总是一些琐碎小事,必须听从指挥,甚至有些时候还要忍气吞声,工作进度也没有想象中的快,你总是渴望一眼看到结果,结果却总是迟迟不来,于是经常感觉工作乏味、无聊。

人际恐惧毒:你性格中清高的因素多一些,因此,你从来不愿意“奉承”领导,也不愿意“讨好”同事,更不愿意“取悦”客户,你认为那些都是虚伪的事,不允许发生在自己身上,你厌恶见领导就微笑的“马屁精”,你从来不愿与他们成为朋友,于是,你终日怀念学生时代的天真与赤诚,并认为总有一个公司不需要这些规则。

物质攀比毒:越是大的城市,人们的生活状态越是有着天壤之别,你经常看到某些同事开着好车上班,穿的都是名牌,你无法忍受自己与之的落差,内心经常感到失落,工作没有干劲,认为自己再怎么折腾也还是个小角色,不如换一个地方,这是典型的逃避心态。

压力忧愁毒:你放不下那种睡到自然醒、自由行动的学生生活模式,对于每天打卡上班、加班加点的工作模式极不适应,经常有度日如年的感觉,你会有从办公室逃离出去的渴望,每天最盼望的就是下班那一刻,一旦你的工作任务多一些,便会首先在心头蒙上一层阴影,因为你是那么看重你自由的时间。

以上的六毒是否侵入过你的职业生涯?如果有,排毒是必要的!清理有害的东西,你的职场能量才能不断变强,越来越具有吸附力。

职场能量VS你的小宇宙:世界上每一样物体都具有自己的能量场,我们的职业也同样积聚着特有的、无形的能量,这种能量,并不能简单地用通常所谓的“职业经验”来概括,它还包括了我们在职场中所沉淀下来的精神、气质、胸怀、眼光、直觉等无法用经验来代替的东西。每当你在职场中扮演一个角色,这种特定的“职场能量”就会迅速在你身上汇聚起来,并且与你形成一个整体。

明智的职业者,总会在开启职场生涯之初,或者在面临职场转换的起始时刻,就将“职场能量积累”作为十分重要的一条,纳入个人的整体职业规划表中,他们决不容许自己的职业前后脱节,他们懂得控制自己的能量,拒绝被外在的元素冲撞而溃散,他们总会用尽一切办法,把每一次职位的转换,链接到他前一次到达的驿站轨道上,这样,职位转换对他们来说,就是一次升级,而非退步。

切记:频繁的“重新开始”=“前功尽弃”!

不要总对自己说“我要重新开始”,这等于你在给自己的计算机归零,人生中归零的机会很少,尤其是年轻的你还一无所有,谈何归零?

你需要有一种能量意识,让你的小宇宙不断获取新的元素,让它的燃烧火焰渐渐变得更大、更明亮。每个人的内心都在时刻经历各种挣扎,因为人是社会的人,而非自然的人,这就注定我们每天要面对自己之外的一切,逃避只能带来下一次逃避,只有面对,认真、理性地思考清楚你的想法,然后付诸行动,你才能走到更远的地方!

现代人才的流动越发频繁,或许每个进入人才市场应聘的人相信都有一定的跳槽记录,虽然大多数单位要求应聘者有相关的工作经验,但同时与之相矛盾的是,很多领导又忌讳跳槽很频繁的人,因为这样的人往往是这山望着那山高的人,不肯埋头工作以求进取,只是单纯要求回报,缺乏应有的敬业精神,并且追求往往不切实际,对企业缺少责任感。因此,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除强调人才确有真才实学外,往往还看重人才的敬业精神。在日本一些大公司、大财团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如果某个人主动“跳槽”的次数过多,就首先被排除在竞选行列之外了。

任何有头脑、有条理的人都不会轻易地选择放弃,三思后行对于职场来说是必备素质,你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自己的主人。我们经常说“追求自我”,实际上,却经常为此成为自我的奴隶,那些虚浮的、成为富翁的幻想,容易让我们自我膨胀,反而看不清眼前的真实。

告别频繁更换工作,这不是说你的一生只能待在一个同样的行业、重复一种同样的工作、做好一件同样的事情。有句谚语说得好: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你告别的不是变化,相反,你必须不断变化才能进步,混在职场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是你要让这种变化呈现螺旋上升的状态,而非经常地使其断裂。如果最初的选择是你真正看好的,那么,就一定有千万种理由让你不断在此坚持下去!找出它们,然后执着下去,任何的成功都是一个历练的过程,从来不存在一蹴而就的事!

千万不要让你的简历有一长串公司名称,那将是职业生涯最大的灾难

经验不是可以量化的东西,经验来自于无形的时间,来自于你之前所做之事的含金量而非数量。因此,大公司招聘人才,在筛选简历这一关,十分忌讳那些又臭又长的简历,有的年轻求职者,甚至恨不得把在麦当劳打工的经历也写入简历。这种表现只能说明,他是一个不懂得筛选有用信息的人,有价值的信息不需很长,可能仅仅两行字,明眼人便能看得出它的分量。

因此,不要在你的简历上写上所有的事情,工作经历是这篇推销你自己的文章的论证部分,一定记住围绕你的论点——求职目标来写!要记住一条规则:在简历中,简单句比复杂的句子更有效,短单词比长单词更有力!

我们不免接着思考一个问题:企业最忌讳的跳槽经历是什么样的?

定位模糊:在行业选择上,随意改行,有跟风倾向。

最忌讳的话:我的专业不是做这个的,但这两年这个行业很火,发展空间比较大,就考虑转行了!

转行往往需要一段的适应期,而缺少耐心、没有放平心态会使许多转行者半途而废。在转换行业时,就像另选树干,有一个退下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收入的减少和职位的降低很难避免,但只要选择的方向是正确的,这一现象只是暂时的,超越旧有职位与薪水也只是时间问题。反之,如半途而废,其代价也是惨痛的,因为想要再转回原行业是否还有空缺或获得原来的报酬和地位就很难讲了。

案例:小林的专业是计算机,毕业后做了程序员,一直在技术岗位上,可是,由于当初学的专业知识不够精湛,发展到一定程度,实力跟不上了,他便开始感到吃力。并且,编程工作很单调,劳动强度大,于是,选择跳槽去应聘营销职位,干了一段很是后悔,因为发现自己的沟通能力不强,在这个领域显得更不得心应手,于是还想回到技术岗位,可是,飞快的IT技术发展已经让他感到自己远远落伍。而且,就是技术职位与技术职位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原来的那点经验早已无法建构自己的竞争优势。

你的工作经历中如果记录了自己在不少行业中穿行的事迹,恐怕会将你送入很糟糕的境地!工作没有定位,跳槽没有目标,这是职场第一大忌!你与自己选择的职位不匹配,做到一定程度必然做不下去,结果只能是跳槽、转型或者转行,可是再次盲目就必然导致职业脚步错乱、轨迹紊乱。所以,在职业的起步点必须通过职业规划进行职业定位。

你需要做到两点,就可以避免盲从的困境:第一,找到目前在职场与自己相匹配之职位的最佳切入点,也就是弄清楚你要干什么,从何处入手最好;第二,将来发展的方向和各阶段的发展平台。

如果不做职业生涯规划就闯入职场,东撞一头,西撞一头,撞来撞去,等人到三十的时候,而立之年,大业未成,回头看过,自己的职业生涯轨迹乱七八糟,走的是一条弯来弯去的曲线,起色甚微。

你个人已经如此混乱,企业如何信任你能够将事情做好?因此,如果你有这种定位不清晰的表征,即便你能够找到工作,也不要指望这份工作能带给你什么改变,因为选择如此员工的公司本身就可能是一团乱麻!

含金量低:你所做过的职务太普通,你过去丝毫没有亮点,除了被炒鱿鱼,看不出你跳槽的主观理由!

职业含金量是职场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实际上是衡量工作价值的基本指标。一份好工作自然有其标准,寻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也是求职者共同的愿望,它关系到一个人如何选择职业道路、能否成功,以及能否实现自我价值,进而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实,即使是同一个工作,由于人与人的生活环境、经历、性格和能力的差异,所赋予工作的价值内涵也有所不同,其含金量或价值也因人而异。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职业态度,以及对职业目标的不同的向往和追求,这无可厚非!

但是,个人自身的条件决定了一个人所在职业或岗位的含金量的大小。所以,你必须明确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技能,才能适应行业的现状和日后的发展。因此,在寻找一份工作或在变换一份工作之前,你一定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求职目的和自己的能力。

只有你确定了自身的价值,公司才会确定你的价值,所以,首先你必须要考虑个人在职业市场中的位置,职业市场职种万千,不同的职业又有初、中、高级别的不同。你的学历、工作经验以及工作能力已经决定了自己在职场中的竞争力,可以说,你的职场竞争力就是你的职业含金量的前提。

此外,了解你自己的性格和职业兴趣,不要想当然地以为自己对自己很了解,认识自己实际上都需要一定的过程,很多人往往在观察别人的时候很清楚,而对自己则很少特意思考,很多时候对自己的判断也未必是正确的。

职业含金量永远是心目之中的一个标准,所以它离不开个人的主观感受。据研究,一个人怀着兴趣从事工作,能发挥全部才能的八九成,而且在工作过程中,能够有主动性、创造性,效率也会显著提高高等。只有是自己喜欢的,而且能发挥自己才智的职业才是有含金量的职业。

而为了求得职业发展、职场成功,很多职业人往往使尽浑身解数吸引雇佣者的眼球。然而,就在人才市场的喧嚣里,有一类人群黯然伤神——他们拥有复杂的就业经历,积累了超越一般职业人的从业技能种类,可是他们却得不到企业的青睐,失意徘徊在职场中心之外。他们抱怨自己的“怀才不遇”,咒骂这不合理的用人机制。但事实上,他们的问题就恰恰出在所谓的“经验”上,经验很多却缺乏含金量,不具备竞争力是理所当然的。

这就要求你从初入职场开始,便要重视积累自己所做工作的含金量。经验与能力的含金量并不表现在职位的高低上,而更多的在于你所独立做出的项目,以及为公司创造的实际价值等。

最后,年轻的你切莫在职业追求中太过激进,激进就容易浮躁,当面对大千世界的种种诱惑,你应该冷静控制自己的占有欲,准备好打一场长期战役。经验和能力都需要日积月累。来到新的环境,光是获得领导和周围同事认同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晋升机会的获得更需要耐心。因此,现代成功学认为,成功更多的取决于情商和逆境商,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智商。要把潜力转化为能力,实力转化为地位,切忌急于求成而频繁跳槽,况且好企业一般都比较看重员工的忠诚度,频繁跳槽乃大忌也。

哪些情况下离职才是最好的职业选择

前面我们讲述了诸多频繁跳槽的弊端,但事实上,很多时候跳槽又是一种不得已或者必须做出的选择,一般管理学上认为,连续工作3年,是选择跳槽的较佳时间。但这显然无法适合每一个人的情况,工作中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可预测因素。

那么,什么情况下你选择离职是有利的呢?换句话说,什么样的离职理由不会影响到新公司对你的接纳,并且能够成为你的求职砝码呢?

容易遭到新公司拒绝的离职原因:

1.之前的公司没前途!

容易引起的疑虑:你无形中在贬低刚刚离开的公司,实际上也贬低了你自己的前一个选择,贬低了自己的眼光,你可能是一个十分挑剔环境却又不愿意下手改进的人,那么,你在新公司就不会觉得没前途吗?

2.与上司不和!

容易引起的疑虑:与领导关系搞不好,说明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有一定的问题,对上司不够尊敬,或者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3.收入太低!

容易引起的疑虑:只把新单位当作“过渡”单位,一旦有更好的单位挖墙脚,就很可能会再次跳槽,这样的人即便是个人才,却难留得住?

4.压力大,太累!

更是要不得!任何的公司都不可能白白养活享清闲的员工,公司也不愿意聘用不能吃苦的员工,你在上一家单位压力大,那么,在新单位就打算享受轻松?

5.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容易引起的疑虑:你是一个十分在意回报的人,甚至在付出努力之前就已经预先设定了回报期待,一旦公司没有达到你的期待标准,你便感到气愤且不可接受,新公司如何能够用好你?

这些因素的确会影响你之前的工作,但作为离职的理由,显然欠妥。离职不该是一时情绪化的选择,应该是经过你理性分析判断得出的职业转折点。为此,你必须经过事先的考察,以及跳槽目标的选定,盲目的先离开再盲目的扎入招聘会,只会给你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不要因为自己主观上的问题去作为离职的理由,因为无论你到哪里,客观环境都不可能跟随主观意识走。

古代有一个故事: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习得屠龙之技,然而学成后穷其一生都没遇见过一条龙。现实中,只有小本事的人做不了大事情,还没听说过有大本事的人做不了小事情。锥子放在口袋里,迟早会破袋而出,有金子哪里都会发光。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本事过大以至于无法在小单位施展拳脚,那么,很可能你的本事只是“屠龙之技”。

上司处受气,同事间受欺,这是任何公司不变的铁律,如何处理职场人际关系,也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除非你确定有一个天国般的工作环境在等着你,并确保可以永远呆在那里,否则,不妨先利用这个机会提高一下自己的情商,修炼好自己,才能做到百毒不侵。

而在这些情况下,你需要认真考虑跳槽事宜。

公司制度老朽,气氛沉闷,虽然这个行业是你喜欢的,但公司本身缺乏创造力和激情。

你已经十分努力地去改变这种状态,但由于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总是得不到上司的认可,上司看重的总是比较保守与传统的东西,而这些实际上不利于公司的发展。你对行业的把握有一定的功力,一些提议实际上很有价值,能够为公司创造新的价值,但是,你的建议常常不被考虑,甚至被老板用很难听的话否定。

所谓道不同不相与谋,企业的状态往往取决于老板的状态,而十分可能的是,你与老板的思路与价值有太多不同,并且总是无法说服他做一些决策,这种情况已经十分不利于你的发展,考虑离职是更好的选择!你坚守的不是岗位本身,而是自己对行业的认定。

小贴士:你为之奋斗的职位目标应该是行业第一,而不是局限于企业第一;要在行业内跳,不要频繁跨行业跳。

行业内跳,越跳越专业,越跳知名度越高,当然前提是不管在哪一家企业都要做出业绩。三国时跳槽次数最多的是刘备,短短数年里跳槽6次。可以说没有一次次的圈内跳槽,刘备是混不出来的。

在你的资源关系中,某个大公司遇到棘手问题,你的朋友真心地希望你能去帮忙,所给的待遇和职权都高于眼下的公司。

前提是你与你的朋友志趣相投,有基本一致的事业目标,即便新单位有一堆问题等待着你去解决,不会像眼下工作这么平缓,你可以考虑离职了。因为雪中送炭的人更容易得到新公司的赏识和信任,你的能力在危难之秋也更容易全面地发挥出来,从职业发展空间角度看,这样的选择十分有利!

小贴士:选择跳槽前,一定要考虑和下一任老板的理念融合性,理念不融合,你就很难有施展抱负的平台,很可能你的新机遇并非是一个更高的台阶,你的跳槽价值便贬低了!

你感到自己需要积累新的行业经验,而现有公司已经无法满足你的需求,那么,首先做到知彼知己,自我评估与目标公司评估同时考虑!

跳槽之前可对人才市场状况做一番考察,看看自己的身价达到了什么层次,还需要积累什么条件。

知彼:不盲目地跳槽,你一定事先发现了目标公司,那么,你应该下足功夫,对目标公司规模实力、企业文化、团队精神、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培训机制、晋升空间等多方面、全方位地去进行了解,尤其重要的是,你应该了解目标公司最迫切的需求在何处,然后抓住这一需求,凭借自己的实力,做一份能够给新公司带来惊喜的计划,如此,你的面试成功率才会很高,而你踏入公司的平台也比普通求职者高了一个档次!

知己:冷静地盘点你的职业价值,包括你所积累的职业含金量、技术技能、人脉资源以及你对该行业、该职业的熟悉程度。更重要的是,你能够把已有资源进行整合,提升你自己在跳槽后更强的职场凝聚力。

如此,才保证跳槽效率,进而争取通过一次跳槽来达到一次进步。要知道,换新工作是要付出代价的,包括已有资源的流失、环境的适应、跳槽风险等等,如果跳槽给你带来的收益尚不能抵消这部分代价,那真是得不偿失。

切记:如果你在现在的公司丝毫没有业绩,没做成一件像样的事,也就是说,你跳槽后没有有分量的敲门砖,那么,还是应该首先反思自己,是否陷入盲目跳槽的误区!此时的你,可以用四个字来镇压自己的浮躁情绪——韬光养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