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民营经济发展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8 12:08:10

点击下载

作者:谢恒

出版社:西南财大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湖南民营经济发展研究

湖南民营经济发展研究试读:

序言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它已成为推动湖南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增强湖南经济自主增长的内在动力。民营经济在发展商贸和流通领域以及促进就业、确保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较,湖南民营经济在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环境、制度框架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湖南经济的整体发展,成为湖南发展大局中的一块“短板”。在新的形势下,民营经济如何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机遇,依托“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发展战略,全面拓展发展空间,加快产业转型与升级,是民营经济研究中需要探讨的一些重大问题。2013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发展民营经济的23条意见。该决定要求:要充分认识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坚决破除妨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废除对民营经济的各种歧视性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弊端,促进民营经济、民间投资、民办事业的大发展、大提高,努力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在可预见的将来,湖南民营经济必将形成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

2004年,邵阳学院成立了民营经济研究所,同年年底,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南省民营经济研究基地”落户我校。在学校几任领导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基地得到了持续、健康的发展。我作为基地的秘书长、首席专家、负责人,带领基地成员以湖南省民营经济改革与发展试验区的邵东县为依托,以湖南民营经济发展为现实蓝本,进行了广泛的实地调研和深度研究,产生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在湖南省内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其中,有关“民营企业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制度变迁与民营经济发展”“新邵东模式研究”“湖南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研究”等成果先后获得了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为地方政府与部门发展民营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

感谢我的同事李新平教授、郭建华副教授、王周火副教授、童石荣副教授,我们在探讨民营经济发展的诸多问题、民营企业如何实现“互联网+”以及基地的深度建设和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时,大家觉得有必要对我们已往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于是,我们选取了部分基地成员的部分成果,分调研、战略、制度、管理、市场五篇进行编排,从各个方面对湖南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探讨,既是对基地建设过程的总结,也是我们未来研究的一个新开端,后续的成果我们将会再整理予以出版。在此也深深感谢作品收录于本著作中的其他作者,他们的付出与心血使我们一起共同开创了民营经济研究的新天地。谢恒2016年12月18日

调研篇

湖南邵东民营企业制度变迁与创新调研报告(2005)

(邵阳学院民营经济研究所)引言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程度的提高和各项政策的放宽,民营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民营经济以极强的市场活力和对社会经济的突出贡献,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我国工商注册的企业中,非国有企业占比已达到95%,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民营企业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度已超过60%。与此同时,民营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从区域分布来看,东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在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要素配置、对周边经济的带动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从民营经济内部来看,不少民营企业随着经营规模的逐渐扩大,越来越感觉到经营环境和内部管理的不协调,发展潜力和发展速度受到明显限制,企业难以进一步做大做强。带着这些问题,“民营企业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湖南省社科规划办重点课题)课题组成员于2005年7月赴邵东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调研,以邵东民营企业为起点,分析研究邵东民营企业制度变迁与创新,企图以此为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寻求一条新的思路。我们选择邵东作为制度变迁与创新的调研目标,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邵东作为湖南省民营经济改革与发展试验区、国务院县域经济综合调研基地县、全国农村流通示范县、湖南省商品粮建设基地县、湖南省专业批发市场试点县,其试点意义和典型性是众所周知的。截至2004年年底,邵东县全县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55万户,从业人数4.58万人;私营企业807户,从业人数1.3万人。民营经济总产值达120亿元,为邵东县财政提供的收入占邵东县财政收入的80%以上。民营经济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二是从邵东民营经济发展路径来看,改革开放以来,邵东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邵东民营经济从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处于全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前列,曾一度排名湖南省民营经济的榜首,在全国排名靠前。邵东民营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历过高速发展时期,综合实力进入了湖南省十强,被喻为“湖南的温州”。然而,近年来邵东民营经济发展遇冷,面临着被湖南浏阳、宁乡等一系列县、市超越的状况,而且曾经频繁地派人到邵东来学习和“取经”的浙江温州、永康等地,现在的发展却远远走在邵东的前面。三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都可以看成“创新过程”,是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两驾马车。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解,社会生产过程包含两层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称为技术,而把人与人的关系称为制度。技术进步可以带来直接的成本节约,是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制度安排则可以产生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改变资产的回报率,对民营企业发展往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制度经济大师诺斯认为,制度是指人们创造的用以约束人们相互交流行为的框架,是组织为实现某一共同的目标,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制度包括正式的约束或规范,如政策、规则、法律、宪法等和非正式的约束和规范,如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易的过程,制度变迁可能带来良性的经济结果,也可能产生相反的经济后果。制度创新是指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取代另一种制度的过程,是正向的制度变迁。

邵东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具有特色和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区域之一,民营经济与制度创新构成了其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运用经济学理论框架总结邵东民营企业制度变迁与创新的丰富经验,忠实地记录邵东民营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历史,是课题组成员在调查和研究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二、民营企业概念的界定

概念的统一是研究能够进行的必要前提,没有统一的概念,样本选择和调查方法就无法确定。为了使调查和研究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我们对概念的口径做统一具体的规定。我们在调研的过程和调研报告中所指的民营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和城乡居民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三、研究方法

调查方法的好坏是调查能否取得成功的至关重要的环节,按照我们的调研目的,我们选择了收集历史文字资料、访谈、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调查方法。对政府的调研,我们走访了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县委政策研究室、县经济发展局、县兴工强县办、县统计局、县工商局、县财政局、市场管理服务中心、质量监督局、人民银行、地税局和国税局等单位,收集到了大量的规范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文件材料。对企业的调研,我们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我们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几十家规模企业作为样本进行研究,样本的选取基本能够代表邵东民营企业的发展。我们主要调研了市场管理处一些有代表性的个体经营单位,走访了几家大型的规模企业,如曾氏铝业集团、龙丰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亿利金属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

我们分析和阐述邵东民营企业制度变迁与创新的资料来源于三个基本方面:一是课题组全体成员对邵东民营企业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实际回收60份有效问卷);二是课题组成员长期从事相关研究的学术积累及成果;三是有关部门和专家的调查研究及成果。

对邵东民营经济的研究已有不少文献,但从制度层面去研究邵东民营经济发展的文献却少之又少。因此,从制度层面研究邵东民营经济的发展,可以从更深层次挖掘民营经济发展的规律性,目的在于供学者、企业家和政府决策层等多方研究与参考,以便更好地指导民营经济发展,使民营经济的发展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湖南邵东民营企业制度变迁与创新调研报告》的主题是邵东民营企业制度变迁与创新,分析邵东民营企业制度变迁与创新的环境和路径、原因和条件及其逻辑和机理,提出发展邵东民营经济的基本对策。报告的基本框架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分析邵东民营企业的基本状况、历史地位和面临的问题;第二部分从宏观层面上研究邵东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以及在民营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政策、法规等制度演进的原因、过程和绩效,从微观层面研究企业内部制度变迁的原因、过程与绩效;第三部分提出发展邵东民营经济的基本对策。第一部分 邵东民营企业的基本状况、历史地位和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邵东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立足县情,因势利导,以发展民营经济为突破口,从20世纪80年代民营经济作为“必要补充”开始,先后确定实施了“兴商建县”“民营主体”“以商促工、工商并举”“兴工强县”的经济发展战略。近年来,经济发展战略更具体到“资产以民有为主,企业以民营为主,产业以工业为主”,邵东民营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邵东县域经济的主体,促使县域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增强。一、邵东民营经济基本状况

邵东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一个亮点,支撑和推动经济增长的支柱。截至2004年年底,邵东共有个体工商户25536家,注册资本39803万元,私营企业807家,注册资本91414万元,平均每户注册资本4.98万元,从业人员56855人。(一)骨干民营企业迅速突起,规模经济成绩显著

1998—2003年,邵东民营规模企业产值呈稳步递增的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0.6%,2003年比1998年规模企业产值增加值为81575万元,其中民营规模企业产值增加值为32567万元,占规模企业产值增加值的39.9%(见表1)。表1 规模工业企业产值统计表(资料来源:邵东1998—2003年统计年鉴)

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并逐渐壮大,显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竞争态势的加剧和价值取向的转变,使部分民营企业由最初的家庭作坊式开始,自我积累,自我创业,不断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实现了点状经济到规模经济的跨越,形成了以焦炭、五金、打火机、铝制品、药材等产品为主的特色规模经济。邵东曾氏铝业集团由一家规模很小的家庭作坊企业发展到有20亿元资产的大型企业集团。湖南顺工五金工具制造有限公司、邵东焦炭厂被评为“湖南省明星科技企业”。(二)个体私营经济飞速发展,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1980—2003年,邵东工业产值大幅度增长,从16935万元增长到596976万元,增长了约34倍,其中民营工业产值从10799万元增长到528417万元,增长了约48倍。这说明这期间工业产值增长得力于民营企业的发展,特别是个体工商户产值的增长(见表2)。表2 工业企业产值统计表(资料来源:邵东1980—2003年统计年鉴)(三)邵东民营企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色

邵东县是民营经济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邵东人能商善贾,具有经商的传统。邵东民营经济的发展从地下隐匿活动到政府支持经历了一个重要的演变过程,具有一定特色,表现为小型个体工商业、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三种形式;经历了民营企业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迅速发展阶段和稳步创新阶段三个阶段。值得注意的是,每个阶段都伴随着国家政策的重大调整和企业制度的变革,明显体现了民营企业发展和政府制度创新的互动效应。

1.民营企业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

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到1990年,这一阶段民营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的拾遗补缺者,其发展历程是曲折的、渐进的。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邵东由于人多地少及自然条件差,部分人为了生计而从事农副产品、小商品交易,这种交易是在计划经济的缝隙中,在严密的管制下偷偷摸摸进行的个体私营经济。

1966—1976年期间经济的平衡发展被完全打破,个体私营企业被迫取消,个体私营企业几乎消失,而另一种国家政策允许发展的企业模式——社队企业,在邵东却得到了相对发展。邵东曾因此多次被评为湖南省社队企业先进县,尽管当时社队企业的发展还是处于计划经济的封闭状态。

改革开放后,民营企业起死回生,邵东人重新拾起担子,个体工商户继承了小手工制作、小商小贩的传统,用肩挑手提、贩买贩卖的方式,不顾辛劳,进行集市贸易和长途贩运,从贱买贵卖中获得利润,俗称为“行商”。这时集市贸易比较活跃,市场发展初具规模,建立了药材、木材、小五金、小工业品、眼镜、皮革等36个大大小小的市场。市场的活跃带动了部分产业的发展,如机械、化工、建材、矿产等。

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邵东人意识到这种收益小、劳动强度大的“行商”方式不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于是开始注重市场建设,断然放下货郎担,集聚在工业品市场的各个角落,做起了“坐商”。政府抓住机会,采取“以商建县”的战略,因势利导,改造服务环境,投资100万元,修建工业品市场。工业品市场一期竣工后,从业人员达一万余人,其中不少早期经商的邵东人成了暴发户,为以后的邵东民营经济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金。

这一阶段许多民营企业的建立和发展都是在国家政策调整的夹缝中进行的,具有相当程度的政策性投机的特征,依靠个人的关系获取发展机会,通过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和设备、技术的引进取得发展,追求产量以满足市场需求,不少企业因此而赚取了第一桶金。到1990年,个体私营企业工业产值达到16828万元,占整个工业产值的22%。

2.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阶段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2000年,这一时期民营经济的特点是“强商弱工”。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大大激发了民营经济发展的活力,邵东县政府制定了“民营主体”“以商促工、工商并举”的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个体商业和私营企业,压抑已久的民营企业释放出巨大的热情,开启了民营企业的创业浪潮。一方面国企改制,中小型国企转变为私人企业;另一方面民间投资力度大增。民营企业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特别是1994—1997年,邵东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以及农民纯收入均翻了一番,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在湖南省综合实力排序中位居第七。1995年以后,民营企业发展更快,邵东人在批发别人产品的同时,引进技术,发展自己的企业,生产和销售自己的产品,县城两市镇办有打火机厂250多家,年产打火机18亿多只,占全国产量的60%,产品远销东南亚、俄罗斯等地。到2000年,邵东个体私营企业产值迅速增大,个体私营工业总产值由1990年的16828万元增加到2000年的391287万元,个体私营企业全部工业总产值的贡献度由21.7%迅速增加到88.7%,十年增长了约22倍。

这一时期,市场继续得到了较快发展,个体工商业的小本买卖转向为规模经营,进入了集中批发、批量销售阶段,经营方式由分散零售转向集中批发。这一时期,兴建、形成了许多大市场,1993年建立了湖南最大的邵东工业品市场,后来又建成了家电城、中南五金城、中南皮革鞋业城等。1000多家大型企业、2000多个名牌产品进行总经销和总代理,形成了以邵东工业品市场、五金市场为龙头,26个专业市场为骨干,75家综合市场为网点的多功能、多层次的市场网络。市场年成交额超过100亿元,形成了大商贸、大流通体系。市场的繁荣带动了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五金、药材、眼镜、皮革、纺织、针织、铝制品等13个初具规模的工业小区,集聚了3000多家企业,本地产品的占有率达45%。

3.民营企业的稳步创新阶段

从2001年至今,在个体私营企业产值保持逐年稳定增加的基础上,2002年邵东县委、县政府实行“兴工强县”的经济发展战略,制定了一系列加强民营工业发展的制度和措施。民营企业发展迅速,逐渐壮大。产值从2001年的411962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496576万元,个体私营企业产值的贡献度保持平稳增长。这一时期,涌现了一大批规模工业企业,出现了产值过亿元的支柱产业,其中打火机产业的产值超过10亿元;产值过1000万元的企业有36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2家;出口企业116家,注册商标501个;13家企业获得省、市名牌称号,19家企业获得了各种质量认证。顺应时代潮流,私营企业逐渐向大企业转变,部分大型个体私营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以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动力,尝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企业的产值从无到有,数量不断增长。二、邵东民营企业发展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邵东民营企业无论是从企业数量、注册资本金、产值、市场零售额、税收贡献来看,还是从产业调整、从业人员、出口创汇等方面来看,都已经成为支撑邵东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一)从必要补充到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柱

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因势利导,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使民营经济从20世纪80年代作为“必要补充”开始,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柱。1980—2003年,民营工业产值从10799万元增长为528417万元,增加517618万元,相当于1980年的49倍。民营工业产值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度平均达87.1%,凸显民营经济的主体作用(见表3)。表3 工业企业产值统计表(资料来源:邵东历年统计年鉴)(二)县域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增强。与全国经济发展形势相吻合,邵东经济发展呈现迅速增长—快速增长—稳定增长的发展过程,1995—2004年,邵东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3%,民营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9.3%。由于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大大快于地区生产总值发展速度,民营经济对邵东经济的贡献率不断上升。据有关资料显示,1990年这种贡献率为25%,到2002年已上升至50.7%,2004年更是达到62.4%。也就是说,邵东地区生产总值每增加100元,有62.4元来自民营经济。(三)邵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003年,邵东实现财政收入3亿元,其中民营企业提供的税收及其他收入接近2亿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65%。2004年,邵东实现财政收入3.83亿元,增加8000万元。邵东当年增加税收6716万元,基本上全部来自民营经济,其中工业税收占70%(见表4)。表4 邵东1990—2004年工商税收情况(资料来源:邵东2004年经济发展简要资料及相关统计年鉴)(四)产业调整的“加速器”

邵东经济在产业调整特别是在工业化方面成绩显著。第一,农业所占比例迅速下降,一些新兴的产业项目正在兴起,如中药材、黄花菜等生产加工企业有62家,其中年产值超过500万元的有8家,个体老板包园、包场、租地进行农业开发,形成了一些新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并涌现出一批如“菁州”“金牛”等名优产品,“一亩三分地”实现了新的价值增值。第二,工业所占比重稳步增长。第三,在第三产业方面,民营经济围绕县城工业品市场形成了针织、皮革、日化、服装等加工专业村。通信、教育、娱乐、旅游、餐饮及交通运输的发展尤为迅速,无一不是民营经济发展的结果(见表5)。表5 邵东地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构成比例 单位:%(资料来源:邵东2004年经济发展简要资料及相关统计年鉴)(五)就业与再就业的主要平台

前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汤敏认为,如果从就业角度来看,民营经济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更大,就新增就业而言,一般认为民营经济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度在80%以上。实践表明,在国企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从业人员净减少的同时,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它们为社会稳定做出了无法替代的贡献。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这一趋势将会更加明显。由表6可以看出,1980—2004年,邵东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在1998年、1999年达到鼎盛时期,1999年民营企业就业人数319057人,占当年总人口的27.3%,占农业总劳力的60%。接下来的四年中民营企业就业人数有所下降,从2004年开始,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又恢复了上升趋势。民营企业的发展,不仅扩大了就业门路,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自谋职业成为一种新时尚,这对于维护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表6 从业人员统计表(资料来源:邵东历年统计年鉴及相关资料)(六)推动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与国有企业相比,政府的直接干预较少,民营企业大多与市场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产权清晰、组织层次简洁、内部信息畅通、对市场反应灵敏、与市场联系直接;小企业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相对简单,应变能力强;经营灵活,劳动用工制度、工资分配制度均是根据市场竞争需要自主决定和调整;一般投资较小,追求利润动机强,富于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等等。民营企业正是利用机制灵活的优势,活跃在品种多且批量小的加工、配套、维修和批发零售领域以及需求分散、个性化要求高的领域。由于民营经济的积极参与,使得这些领域竞争更加充分、市场更加灵活。(七)对外贸易出口创汇的主角

改革开放以来,邵东县政府一方面允许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合法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允许劳动力流动,并使生产要素价格体系向由资源禀赋决定的均衡相对价格趋近。在资本相对昂贵而劳动力相对便宜的宏观环境下,一些企业采用劳动密集型生产技术生产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把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到产品生产中,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劳动密集型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作为推进贸易型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民营企业替代国有企业已成为外贸增长的主体。邵东民营企业这些年在出口创汇方面的成绩也是显著的。2004年,邵东完成出口额5000万美元(约合4.1亿元人民币),仅打火机产量就达15亿个,生产企业300多家,委托和自营出口并形成规模的企业有17家,有的企业产品100%外销。其中以一次性、低成本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角,主要出口到俄罗斯、东南亚市场,出口量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量的1/3。三、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综上所述,由于地方市场的兴起与家庭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以专业化市场为主要形式的市场扩展,出现了民间影响与政府增进的制度创新,推动了以股份合作制为组织形式的民营企业成长。但是,邵东民营企业在发展中也面临诸多的问题。(一)民营企业家素质偏低、观念保守

民营企业老板是企业的灵魂人物和最终决策者,其水平境界和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民营企业将来会有什么样的命运。但是,邵东民营企业老板文化素质偏低,普遍缺乏经营管理企业的经验。据抽样调查显示,邵东民营企业家的文化程度结构是:初中占25%,高中占42%,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33%。问到创办企业的缘由时,有64%的民营企业家的回答是“为了赚钱”,只有27%的企业家的回答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在对待企业管理权的移交问题上,几乎100%的企业家希望把管理权移交给子女。民营企业家普遍小富即安,为自己家庭的富裕而经营企业。由于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这种为赚钱而经营企业的小农经济观念使他们难以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做出决策,延误商机,这成为邵东民营企业发展的很大障碍。(二)人才匮乏,企业管理落后

邵东地处湘中腹地,加上整个邵阳经济欠发达,人才引进难度大,人才储备薄弱,人力资源匮乏始终是一个问题。在创业初期,由于缺少资金实力,民营企业用不起能人,只好多用些亲人朋友或虽然能力有限但是踏实肯干的人,家族成员往往能齐心协力。这在民营企业创立之初,既节约了成本,又发展了事业。但企业发展壮大以后,原有的人力资源结构的弊端就凸显出来了。加上长期以来,民营企业的家族管理模式形成了管理上重生产经营、轻科技,人事上重亲情、轻才能的现象,优秀人才“招不来、养不了、留不住”。在企业经营的劣势上,25%的企业家认为是外部人才难以引进,56%的企业家认为是管理水平低下;在企业制度创新的障碍上,33%的企业家认为是社会文化程度低。我们在访谈中发现,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多数企业家在最低标准上用人,老实可靠成为首选。在这样的思想指引下,民营企业的员工素质可想而知。调查发现,60%以上的民营企业员工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有大学学历的很少,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例如,有一家产品全部外销的打火机生产厂,负责外贸业务的只有3个英语专业的专科毕业生。如此低的人员素质,使市场分析和市场开拓无法进行,如果不能顺势调整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企业的发展将会受到极大的制约。

我们抽样调查的企业几乎100%是家族企业,在企业的控股类型上,18%为夫妻掌控型、36%为兄弟掌控型、9%为父子掌控型,28%为混合掌控型。在企业重大方针的决策程序上,28%的企业是企业家单独决策、43%的企业是企业家和管理者共同决策,80%以上的企业没有董事会。企业重要管理部门的情况是几乎100%的企业的财务部门由家族成员控制。关于职工进入企业的渠道,46%的企业家的回答是“与企业家有亲属关系”,54%的企业家回答是“亲朋好友介绍”。一些企业名为公司制,实则没有摆脱亲情和血缘的羁绊。管理上多数企业还处于粗放型、经验型、家族式状态,科学性和严谨性不高。有20%的民营企业没有任何文字章程,有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虽有章程但有令不行,规章制度流于形式。

总体来说,邵东民营企业资本在产权上带有强烈的血缘、亲缘和地缘性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缘”。这种“三缘”使得民营企业产权具有浓厚的宗法性,即企业的运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宗法规则的制约,而不是严格的受市场规则的约束,这成为邵东民营企业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原因所在。(三)发散性和带动性差,不少企业外迁

在民营经济发展的几十年里,邵东加大了市场建设的力度,形成以工业品市场为中心的药材、建材、五金等十大专业市场。2004年,邵东规模工业总产值23.14亿元,只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86.47亿元)的26.8%。但不像温州、苏南地区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其经济与产业的发散性和带动性都很强,邵东本地企业不能带动邻近地区包括邵阳市的共同参与和发展,而是一旦发展到一定规模,很多企业就迁往外地,如株洲、深圳等地。加之随着房地产热的兴起,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吸引了很多资金流向房地产业。据统计,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投资房地产业的邵东商人为数不少,造成本地企业规模难以扩大。(四)外向型企业较少,技术含量偏低

随着外贸经营权的全面放开,邵东民营企业产品出口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但邵东全县出口创汇的民营企业不到40家,出口金额仅5000万美元,不到浙江义乌出口额的2%;外贸易依存度仅为4.6%,自营出口2000万美元左右,只是长沙县的20%。从出口产品的结构看(出口产品主要是打火机、皮革产品、五金制品),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档次低、价格低、利润率低,没有多少技术优势,经不住市场变化的冲击。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这些出口企业的打击就是巨大的。在调查龙丰实业公司时,其负责人说起他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措施,一是对出口产品提价(这是作用很有限的举措);二是加强内部管理,力行节约,降低成本。至于提价后市场会如何变化,企业没有一点主动权。(五)企业规模小,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牌少

邵东民营企业的普遍特点包括:企业规模小,产品结构不合理、档次低,品牌产品少。我们抽样调查的企业中,有50%的企业总资产在100万~200万元,企业员工多在100人左右。由于规模小,企业的科研开发和转化能力弱,产品多以低档次、低价格、粗加工为主。这类产品流通范围受限,市场空间狭窄,如在技术要求高的美国、欧盟市场,因达不到产品检测要求,进入市场难度很大。邵东民营经济强劲名声在外,但对邵东的产品,多数人认为质次价低,“邵东货”甚至成为假冒伪劣的代名词。邵东的民营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缺少知名度高、附加值高的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的支撑。多数民营企业品牌意识差,过分注重对有形资产的追求,对企业的无形资产不太重视。其实,地道的邵东产品中不乏品质优良的产品,但由于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这些产品很容易陷入低价位的不合理竞争之中。(六)融资渠道狭窄,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企业规模的扩大需要资金,资金不足一直是制约民营企业规模扩大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金融部门的放贷条件苛刻、手续繁琐,民营企业很难从商业银行和信用社获得贷款。全国金融机构贷款额中民营企业贷款占比不到10%,邵东的情况也如此,这一比重与民营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极不协调。另外,融资机制不够健全,企业与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相互不能及时获得有效信息,影响了贷款业务的开展。企业所需资金除自身积累和向银行贷款外,缺乏其他有效融资手段,如居民储蓄存款(截至2004年年底,邵东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额达56亿元)不能有效激发形成投资。由于资金短缺,有的企业不能满负荷生产;有的企业不能按时建成投产,发挥效益;有的企业技术改造跟不上。这些都影响了企业上规模、上档次。

有些在本地做得不错的民营企业,往往是抓住了某个特定的市场机会,几年之内就迅速发展壮大。但这就产生了两个结果:一是民营企业为了保持发展速度,一直在以一种最低级、最原始的管理模式管理已经日益庞大的企业,发展目标虽然达到了,但生产效率低下,管理系统与生产力内部关系存在巨大的冲突,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严重不平衡,这样的状态不可能持久。二是用简单的管理模式强制性地管理着日益增多和复杂的业务,既降低了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又人为地钳制了企业所有人员的思想和行为,使其越来越倾向于“保持原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惯性,错误的行为模式反而成了正确的,当新的正确的管理模式出现时,旧有系统就成了抵制改革的因素,这些都会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七)外部环境较差,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这里所指的环境包括政策环境、服务环境、执法环境、治安环境、诚信环境等方面。例如,在政策环境方面,许多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重招商、轻服务,政策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较突出,未建立健全对民营企业的全方位社会化服务体系,成为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瓶颈。

政府的制度存在不确定性,加剧了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也加剧了环境因素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与资产的专用性。其突出影响就是大大增加了机会主义倾向,这其中难免产生寻租行为,即寻求政治的力量去获取经济利益,往往容易引起制度腐败。在问到企业日常工作中最占时间和精力的工作主要是什么时,42%的企业家回答是“与政府打交道”。

诚信缺失,盗用、冒用商标现象层出不穷。一些经营户非法经营、偷税漏税、制假贩假等不诚信行为妨碍了正当的市场竞争,破坏了邵东的对外形象,“邵东货”成为假冒伪劣产品的代名词,进而影响了邵东民营经济的持续发展。一些企业家之间尔虞我诈、相互拆台,也导致削弱了市场的整体实力,难以形成集团优势,遏制了民营经济的规模发展。还有一些企业的商业信用差,虚报资产、做假账和坏账,影响了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合作交往,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邵东拟建立的“一区、二线、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存在基础设施配套方面的困扰。目前,大部分工业园区的配套设施跟不上,商业设施不齐全,与企业运营相关的金融、保险、通信、律师、会计师、租赁、物流以及生活用水、用电、用气等设施缺乏或不方便,企业运营效率受影响。另外,社会治安方面问题仍然较多。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企业发展中的短期行为。第二部分 邵东民营企业制度环境的变迁与创新

本部分主要在前一部分的基础上研究企业制度环境的变迁与创新。企业制度环境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企业的外部制度环境,具体指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以及地方政策、法规等;另一部分为企业内部制度环境,具体指企业与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经营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这其中,所有者与企业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企业的产权制度,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公司治理模式,经营者与劳动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企业管理制度,因此企业内部制度包括企业产权制度、企业治理模式和企业管理制度。

制度变迁主要表现为离散的各个阶段的企业制度特征。企业制度表现出来的阶段性对我们的研究意义重大。本书所说的阶段性是指制度属性表现出来的明显差异,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对制度变迁历史阶段的把握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一、邵东民营企业的外部制度环境的变迁

民营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的各方面制度政策和经济环境,这种制度环境是民营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所谓制度环境,就是指一定时期民营企业生存发展的外部制度性条件,包括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制度、市场运行制度、融资制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国家及各级政府的法令法规、经济政策和市场机制。制度环境可以直接影响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速度与规模,不同时期的制度环境是不尽相同的。制度环境与民营企业发展相适宜,民营企业就会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否则,民营企业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邵东民营企业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外部环境的总体特征主要有诚信缺失、制度不确定性增加、法制环境不健全以及中国特有的文化特征。这些都加剧了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也加剧了环境因素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与资产的专用性。其突出影响就是大大增加了机会主义倾向,使得最佳的治理结构不是市场,而是家族式企业,以降低交易成本、规避风险。一方面,这种非契约制度安排是对市场调节能力不强、缺乏缔结有远见整体合约的条件以及信息不完备等多种市场不完备因素的一种理性反应;另一方面,家族企业中普遍存在着非对称的义务,实现更高非公平意义上的均衡。这主要是因为成员之间是一种血缘、亲情、友情等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存在天然的不平等、先天性和非契约等特征。

我们对邵东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演进的分析,主要从四个基本的发展阶段入手,剖析各个阶段的制度环境对邵东民营企业发展的影响,分析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市场运行、融资制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国家及各级政府的各种政策和制度在各个阶段作用的结果,寻找邵东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在不同发展时期变化的轨迹与创新的机理,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邵东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创新的模式。(一)邵东民营企业市场准入制度的变迁

报告的第一部分已经详细阐述了邵东民营企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即民营企业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阶段和民营企业的稳步创新阶段。在研究制度环境演进时,1966—1976年期间经济的平衡发展被完全打破,个体、私营企业几乎消失,而另一种国家政策允许发展的企业模式——社队企业,在邵东得到了相对发展。

从邵东民营企业的起源上看,主要源自于从事小商贩、轻工业加工的农民,民营企业多是从个体工商户发展而来的,具有明显的“原生化”特点。邵东民营企业发展经历了以乡村贸易和个体工商户为主要形式的发展阶段,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后,邵东民营企业迎来了一个大的飞跃。从1991年到1999年,短短的几年时间,邵东经工商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由19512户增至61340户,民营经济占邵东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8.7%。从邵东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邵东较早便有一批经济能人从事民营经济活动,政府也以发展国家政策允许的企业模式——社队企业为突破点,允许农民从事农村贸易和轻工业产品加工,培养了一批经济能人(民营企业发展的核心人物),迅速抢占了市场先机。

邵东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依托专业市场,专业市场成为邵东民营企业的产品进入消费市场的桥梁和纽带。邵东形成了以十大专业市场为骨干、75家农村市场为网络的市场体系,市场年总交易额已过120亿元,这巨大的交易量都是由邵东民营企业来完成的。专业市场的培育发展和专业市场制度的建立是邵东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创新。

邵东民营企业的发展从经营小商品、农副产品开始,已逐渐成为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中广大竞争性行业的主力军。在民营企业登记注册、开办营运上,政府坚持“民营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适应各个不同时期民营企业的发展,如允许农民进城经商办厂,减少政府审批项目,简化审批手续,鼓励民营企业承包、租赁、兼并、购买国有企业资产等。由于政府的默许和认可,使得邵东民营企业的发展一直呈现出强烈的自我制度供给和自我制度变迁的特性。

在邵东民营企业的经营范围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邵东政府就明文规定,除国家法律法规有明文规定禁止和专营的以外,所有行业和品种均允许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除从事医药、医疗器械、采矿、易燃易爆等特种行业和对人民生命安全有严重危害的品种的生产经营必然进行前置审查外,其他均无须进行前置审查。同时,政府放宽注册资金、生产经营场地审查等。

邵东民营企业市场准入制度为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产品的市场准入未能形成良性机制,低档的冒牌产品充斥市场,民营企业未能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适应消费市场的变化,邵东产品的市场正在逐步被蚕食。(二)邵东民营企业市场运行制度的变迁

市场运行制度是民营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邵东民营企业的市场运行机制包括生产与市场的组织形式、生产与市场的管理制度两部分。

在生产与市场的组织形式方面,邵东民营企业由于具有明显的“原生化”,经历了从小到大、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自主探索的过程,生产组织形式是自发的、灵活的,与市场紧密相连,经历了从不规范到规范、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在整个生产组织过程中,邵东民营企业自主决定生产组织形式的选择与升级。市场组织是有意识的,邵东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将传统市场、自然市场转化为专业市场,利用和通过专业市场及其网络,率先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专业市场的迅猛发展使邵东较早地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为邵东民营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在生产与市场的管理制度方面,邵东民营企业经历了一个循序改善、不断提高的过程。一是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对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任何政府部门、个人都不得侵扰,坚决打击扰乱民营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敲诈勒索民营企业的行为,及时处理好企业的各种纠纷与矛盾,建立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二是优化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改善政府的角色与定位。在邵东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始终主导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改善,在改善政府的服务质量、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政务公开、行风评议、简化审批手续、强化服务职能、实行“一站式”审批和“一个窗口”服务、禁止各职能部门乱收费,以规范企业行为、市场行为、政府行为。三是优化政策环境,逐项落实政府各项政策。历年来,为发展邵东民营企业,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以鼓励民营企业发展。这些政策促进了各类生产要素的流入与聚集,激发了邵东民营企业及政府部门的活力与创造力。四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强化市场诚信环境。政府严厉打击制假售假、非法垄断等各类扰乱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先后整治了托运市场等各大专业市场的经营秩序,开展了“质量立县,建设诚信邵东”活动。

通过对市场运行的有效管理,邵东民营企业的发展出现了较好的局面,但市场运行管理中,缺乏对市场变化的把握,导致假冒产品长期主导市场,使邵东民营企业失去创新技术、创立品牌的原动力。(三)邵东民营企业融资制度的变迁

资金融通一直是困扰邵东民营企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资金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其合理有效地配置直接影响民营企业的发展。在邵东民营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融资环境、制度以及模式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市场经济中,邵东民营企业的资金融通可分为内源性融资与外源性融资。内源性融资是指民营企业不断将自身的积累(包括留存利润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内源性融资对邵东民营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和抗风险性的特点。内源性融资在邵东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在民营企业萌芽时期,资金基本来源于内源性融资。在民营企业成长壮大和全面发展时期,内源性融资的比重仍然很高。外源性融资是指邵东民营企业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闲置资金,使之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外源性融资可分为直接融资(包括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和间接融资(包括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外源性融资对邵东民营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高效性、灵活性、大量性和集中性的特点。在我国经济日益市场化、信用化、证券化的过程中,外源性融资已成为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方式,但在邵东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中,直接融资很少,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导致邵东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企业资金风险加剧。

与邵东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相比,融资制度环境的变革与创新往往相对滞后。在融资的制度、方式、渠道以及机制的选择上,从邵东民营企业的角度看,融资成本是首要考虑的问题,而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规模的企业要求有不同的融资制度、方式、渠道以及机制与之相适应。经过几十年发展的邵东民营企业逐渐形成以下几种不同层次的融资状况。

1.内源性融资为主体

截至2004年年末,邵东全县金融机构存款总额为66亿元,银行贷款总额为16亿元,存贷比仅为4.125 ∶ 1,贷款总额仅为地区生产总值(87亿元)的18.4%。在邵东民营企业(特别是众多小型民营企业)中,以内源性融资为主要融资方式的为数不少,这一类企业依靠自身的积累发展生产、开展经营,这种金融安排在企业初创时期是适宜的,但在邵东民营企业完成一定资本积累之后,仍以内源性融资为主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一是反映主观上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资本扩张的原动力,没有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拓展融资渠道的主观需求。二是融资渠道狭窄,缺乏灵活多样的融资方式。在邵东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其主要依赖于内源性融资、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未能形成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对于股权融资,邵东民营企业家没有足够的认识,企业没有股本扩张的内在动力,这也是邵东民营企业“长不大”的主要原因之一。三是融资信息不对称,融资成本高,缺乏有效的融资机制。邵东民营企业(特别是众多小型民营企业)大多存在管理不规范,造成融资过程中各方信息不对称、信用保障不充分,增加了融资成本及融资的障碍,融资机制不完善导致银行有钱放不出、企业发展贷不到款。

2.间接融资以银行贷款为主

在邵东民营企业发展历程中,国家金融部门经历了不介入且不支持、有限的介入、全面介入到以民营企业为重点的信贷政策。在邵东民营企业发展初期,银行信贷投入少,主要偏向国有企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逐步主导邵东经济,金融机构从观念上逐步打破了经济成分论的偏见,对民营企业提供了较大的信贷支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信贷支持政策,对邵东民营企业发展在不同阶段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邵东曾氏铝业、廉桥药材市场、打火机集团公司等民营企业的发展,金融部门功不可没。同时,为减少银行信贷资金风险,完善邵东民营企业融资体系,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信用担保等一系列的中介机构相继成立。但在具体操作上差强人意,主要表现在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与实际贷款规模形成强烈反差,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资金贡献与民营企业获得的资金支持反差强烈,金融机构出于单位管理成本的考虑,乐于贷款批发,疏于对中小民营企业的额度小、频率高的贷款,出现大企业锦上添花有余、小企业雪中送炭不足的现象。其原因在于:一是在信贷政策的落实和融资环境的营造上,政府及金融部门乐于服务于大的民营企业,送贷上门,现场办贷,为企业扫清贷款中的各种障碍。众多的小型民营企业因信贷政策得不到落实,融资环境不能改善,融资渠道不畅,而难以取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二是信用制度不健全,信用体系不完善,金融部门的债权得不到保障。据不完全统计,邵东民营企业逃废银行债务达6亿元之巨,已由金融部门核销的不良贷款有5亿元之多。三是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手段单一,管理者素质普遍不高,不会与银行打交道,不知晓企业融资的相关知识与法规,构成人为的融资屏障。

3.民间融资十分活跃

对邵东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通过民间进行融资,是解决其创业、运作资金问题的重要渠道。基于邵东民营企业自身条件及环境的制约,不可能完全在正常渠道满足资金需求的现实,民营经济发达的邵东的民间融资活动始终十分活跃,这也是邵东民营企业从合法的融资渠道难以融资而产生的必然结果。民间融资在邵东民营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邵东民营企业民间融资曾进行过多次清查、整顿与取缔,经过多年来的整顿规范,现阶段邵东民营企业民间融资活动已步入正轨,融资秩序良好,融资利率趋于稳定合理,一般民间借贷年息为10%左右,略高于同期银行贷款成本,邵东民间融资在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巨大。(四)邵东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变迁

企业制度对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可以说是企业制度的具体化和延伸。邵东民营企业基本上是实行家族式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家族式管理在创业初期确有其生存空间,在企业规模小、人员少、产品单一的情况下,对民营企业的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这种管理方式的诸多弊端逐渐显露。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更高水平、更高技术的专业管理人才经营管理的时候,企业负责人却仍是创业初期的老板。受老板自身知识水平、思想修养等因素的制约,常常表现出自己力不从心而对外人又放心不下,严重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发展壮大。

邵东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问题:

第一,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有些民营企业中,虽然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却没有配备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有些企业根本没有设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招人、用人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都是老板一人说了算,形成任人唯亲、权力过分集中、论资排辈等现象。出现这些情况,主要是因为这些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观念淡薄,并没有把“管理人”这件事提到应有的位置,更谈不上要引进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第二,对人的管理仍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上。许多民营企业强调如何通过“控制”和“服从”来实现人与事相适应,而忽视人的才能的发挥,这就意味着工作是强迫员工必须服从,而不是考虑员工的需求,也不需要赢得员工的认可和赞同,这样的管理模式,虽然可能实现“事得其人”,但却不能“人尽其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调动不起来,员工的工作质量也必然受到影响。因此,在双向选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员流失也就成为这些民营企业的普遍现象。此外,普遍存在员工超时或超强度劳动问题,加班后象征性地发一些加班工资,甚至不发加班工资等现象以及工作条件不佳,使得不少民营企业吸引不到人才。

第三,用人不育人。许多民营企业招聘人才时往往要求有工作经验者可以优先录用,许多民营企业不愿意在培养人才方面下功夫。在这里,一方面是利益驱使,希望花最少的钱做最多的事;另一方面是这些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信心,既担心投入的人力、物力没有回报,又担心培训的人才不能长期为企业服务。事实上,没有培养又如何能获得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呢?二、邵东民营企业内部制度环境的变迁

企业的内部制度包括产权制度、治理结构和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制度的变迁主要表现为离散的各个阶段的企业制度特征,企业制度在各个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属性。按照我们对邵东民营企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的划分,我们分别阐述三个阶段下邵东民营企业内部制度变迁表现出来的属性。(一)邵东民营企业产权制度的变迁

长期以来,理论界和企业界都认为,民营企业产权是明晰的,从而导致了许多人没有认识到民营企业中也存在产权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有相当一部分人过于狭隘地理解了产权的含义。产权明晰的概念不仅意味着终极所有权的归属,也就是产权要最终落实到某个自然人的头上,同时产权也意味着企业的结构和层次。

1.原始积累阶段产权制度特征

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到1990年,是邵东民营企业发展的第一阶段。邵东人肩挑贩运,不顾辛劳,小商小贩和手工业者做着小本生意,从贱买贵卖中获得利润。邵东人凭借聪明的头脑,专门寻找国营企业的积压日用品,以低廉的价格买入再转到农村市场卖出赚取差价,集市贸易也比较活跃。这一阶段的产权制度特征如下:(1)以个体经济为主,与外界的产权关系非常明确。(2)产权单一,所有者便是经营者,经营者便是劳动者,三者合一。

2.迅速发展阶段产权制度特征

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是邵东民营企业发展的第二阶段。随着全国特别是江浙地区民营工业企业的发展,日用消费品的数量在不断地增加,而国营企业所能提供的产品却不断减少。邵东人开始转卖江浙地区企业生产的产品。在转卖产品的时候,邵东人发现大部分的利润让生产厂家赚走了,于是开始仿冒生产厂家的产品生产,便有了五金生产、皮革加工、打火机生产等,而且生产规模越做越大。利润需求推动了民营企业产权制度的变迁,邵东的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这一阶段的产权制度特征如下:(1)仍然以个体经济为主,私营经济也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2)产权单一,产权结构开始表现为家族化的产权。这种产权结构仍然排除家族以外的资本进入企业,但与第一阶段的产权相比却有了很大的进步。这种单一产权已经不是单个人或单个家庭的产权,而是变迁为一个家族的产权,家族的成员包含亲戚朋友等。我们深入调查的几家民营企业中,如邵东曾氏铝业集团公司和亿利金属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是经营非常成功的企业,其产权基本上也是家族所有。(3)企业与外界的产权关系基本明确。与第一阶段相比,产权关系明显不再单纯,甚至存在寻租。(4)企业内部产权非常模糊。不少民营企业在创业之初,往往依靠家庭成员共同投资,大家情浓于水,一心扑在事业上,没有明确划定企业的产权,也没有认识到产权问题的重要性。但是这样的企业一旦取得一定的成绩,问题就出来了。由于每个人的初始投资不同,在企业中的作用也不同,到底按什么分配,难免会有冲突。这往往导致兄弟反目、朋友成仇,导致企业四分五裂或者另起炉灶。在调研中,一些经营成功的企业家深有感触地告诉我们,民营企业的特点是创业难、守业更难。一旦企业经营成功,由于人的能力等各种资源的分配不会一样,就导致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利益分配的不均衡使矛盾深化。

依靠仿冒来发展企业只能是短暂的、没有基础的。为此,邵东的不少企业还吃过不懂法律的亏,比如因为使用别人的商标而赔款。邵东人逐渐意识到必须建立自己的品牌,才能使企业做大做强,于是便有了企业的品牌战略。然而,经过几年的探索,邵东人并没有真正创立自己的品牌,企业的做大做强也显得力不从心。什么原因使邵东的民营企业不能做大做强呢?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不能创新已经成了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原因。例如,邵东太平饲料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展势头喜人,曾一度成为邵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