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技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8 16:56:57

点击下载

作者:高育娟 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行书技法

行书技法试读:

前言

书法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它是伴随着汉字的产生、演变与发展而产生、演变、发展的,与此同时,碑帖的赏析、书法理论以及书法美学也应运而生,因此,我国书法是文化与书写的结合。

青少儿艺术素养培训丛书分为国学书法系列和创意绘画系列。其中国学书法按篆、隶、行、楷四种书体分开编写。每种书体均有技法和创作两册。

本书是以青少儿以及书法初学者和爱好者、书法教师为读者对象,将书法文化(文字学、碑帖学、书法理论、书法史等)、书法技法融入到课程中进行编写的。

本书特色:

一、无师自通。从最基本的用笔到笔法、结构等,进行了详解,并附有大量步骤图,使读者一看就会,做到无师自通。

二、扫看视频。通过扫二维码,随时随地观看视频进行学习,与笔者(教师)零距离沟通。

三、碑帖原图。让读者看到原碑帖中字的古韵,走近古碑帖,追寻古碑帖风貌。

四、同体多帖。本书选用同一字体的四种不同风格的碑帖进行对比与分析,使读者对本字体有充分的认识与品读。

五、细学单帖。读者可以在四种不同风格的碑帖中,选取自己最有兴趣的进行细致深入地学习。

六、精讲技能。本书对每个笔画、每个字及其字形结构都进行了精细地讲解,使读者在理解字形结构的同时,进行书写训练。

七、学练结合。每讲内容里都有练习的内容,可以使读者边看边学边练习,及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八、理解文字。每讲都有相关的文字知识,便于读者了解文字的发展与使用,避免书写当中出现错误。

九、了解史论。在碑帖精讲部分,每讲都有对同字体的书法碑帖的欣赏与了解,扩充读者对书法史的整体认知,提高其欣赏能力。

本书是笔者根据22年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精心编写出来的。在编写的过程中,得到了刘方、方志红、王惠新、徐琴、王雪婷、孙思轲等的大力帮助,在此深表感谢。高育娟2014年9月第一章第一节 书法及学书法的好处一、什么是书法

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古老的文化艺术,是一种具有典型标志的民族符号,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之一。我国书法的历史源远流长,历经千年而不衰。作为我国艺术的代表,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甚至传播到并影响着相邻的国家。世界著名的艺术大师毕加索亦钟爱书法。他曾说道:“如果我生在中国,不会是位画家,但肯定是位书法家。”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是以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来表达书写者精神美的艺术。那么,什么是汉字呢?汉字亦称为中文字、中国字,它由上古时代的汉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据目前所知,汉字的确切历史可追溯至商朝的甲骨文,之后又经过商周时期的金文、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被取名为“汉字”。 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笔墨纸砚的出现,它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既然书法是以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那么,书法的基本要求,一是使用独特的富有弹性的书写工具——柔软的毛笔,二是书写形象丰富的汉字。可是,具备了这两个基本要求就是书法了吗?细想一下,这只是用毛笔来写汉字,并不能称之为书法。因为书法最重要的是还要表达书写者的精神。因此,书法也就有了两点必备要求:①毛笔书写汉字的法则,主要包括执笔、用笔、点画、结构、分布等方法。例如,执笔指实掌虚,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结构以字立形,分布疏密得宜,全篇贯气等;②以书写汉字来表达书写者精神美的艺术,也就是借助于汉字的生动造型以及书写者精湛的书写技法,来表达出书写者的性格、学养、气质等精神因素。只有二者相融合,才构成了中国的书法艺术。早在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怀瓘《文字论》中就已提到,“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足见书法除了以毛笔书写汉字,更重要的是表达书写者精神。

书法艺术有其自身的特点,如讲究执笔、用笔、用墨、结构、章法、气韵等。其艺术形式往往是通过书写者来表达思想感情,但必须依托特定的对象——汉字,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书法艺术尽管书体各异,但其造型都是以点画、线条、结构等构成的表意形体,而在不违背文字意义的造型规律的前提下,这些表意形体又具有充分的可变性与表现力。诸如虚实、穿插、疏密等这些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存在于各种书体的结构形态中,从而使汉字具有造型艺术的美学因素,并且通过柔软而富有弹性的毛笔蘸墨书写出的提按、顿挫、缓急等的节奏韵律,不仅赋予文字结构以独具风格的形式美,又通过静态美与动态美的表达作用,呈现出动静起伏的“势”,焕发书法艺术的魅力。所以从书法构成的要素来说,包括了三个方面,一是笔法,要求书写者能熟练地执使毛笔,正确地运用指法、腕法、用笔法、用墨法等技巧;二是笔势,要求书写者能恰到好处地组织好点画与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承接呼应关系;三是笔意,要求书写者在书写过程中表现出书者的性格、气质、学素和人品。二、学书法的好处

首先,培养观察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创造力,培养审美能力。比如,读帖,不仅是看字的笔法、造型,还要看字的神韵;不仅要看每个单字,还要看通篇内容。如此一来,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提高。

其次,培养专注力。学习书法需要脑、眼、手全身心地协调与投入,只有思想集中、凝神静思、专心致志才能学好。

再次,提高综合文化艺术素养。书法不是把字写出来就能称为书法的,字的对错、书写内容的含义等,都是书写者必备的功夫。大家都知道书法要写繁体字,但是简体字与繁体字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如胡适的“适”与合適的“適”,头髪的“髪”与發展的“發”等,都是不能互换的;我们有时会看到有的宾馆挂着“归去来兮”四字,估计其意思是说“欢迎再来”,而陶渊明的原意是说“不如回家去”,真可谓南辕北辙。因此,认真学书法能提高综合文化艺术素养。

最后,强身健体。写字中正确的坐姿与执笔可以将神、气贯注于书法运动的全过程,不仅气运于手,收腹调息,并以此带动全身心的活动,这种全身心的动、静结合的运动十分有利于身体健康。第二节 书法用具介绍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此可见,书法用具对于书法书写与创作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书法用具,我们常说到的是文房四宝。文房四宝是指我国独有的文书工具(书画用具),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历史上“文房四宝”还叫作“文房四谱”“文房四宝谱”“文房四士”等。其实,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文房四宝”的含义有所不同。例如,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纸、婺源(原属歙州府,现属于江西)龙尾砚。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湖笔(浙江省湖州)、徽墨(徽州,现安徽歙县)、宣纸(现安徽省泾县,泾县古属宁国府,产纸以府治宣城为名)、端砚(现广东省肇庆,古称端州)或歙砚(现安徽歙县)。但在进行书写与创作时,我们所用到的不仅仅是这四宝,还会有其他用具,我们分别述之。一、笔

1.毛笔的分类

按笔头原料可分为狼毛笔(狼毫,即黄鼠狼毛)、兔肩紫毫笔(紫毫)、羊毛笔、猪毛笔(猪鬃笔)、鼠毛笔(鼠须笔)、黄牛耳毫笔、石獾毫等,以兔毫、羊毫、狼毫为佳。

按常用尺寸可以简单地把毛笔分为小楷、中楷、大楷,更大的有斗笔等。

按笔毛弹性强弱可分为软毫、硬毫、兼毫等。

按形状可分为圆毫、尖毫等。

按笔锋的长短可分为长锋、中锋、短锋。

2.如何挑选毛笔

那么,怎样的毛笔才是好毛笔呢?初学者又该如何挑选毛笔呢?一般说来,好毛笔要具备尖、齐、圆、健“四德”。

尖:指锋颖尖锐,整体呈圆锥形,不能是“秃笔”。

齐:指将笔锋润开铺平,顶端的笔毫稍呈一点点的弧形,弧形不能偏,而且没有突出的长短毛,同时也不能像刀切的一样齐,刀切一样齐为“齐头笔”,也是不能选用的。

圆:指笔毫丰硕圆浑,笔肚不空,就是毫毛充足的意思。如毫毛充足则书写时笔力完足,反之则身瘦,缺乏笔力。笔锋圆浑,运笔自能圆转如意。

健:指笔锋的弹性,要劲健有力。润开后将笔重按再提起,锋直则健,也就是说将笔毫重压后提起,随即恢复原状。笔有弹性,则能运用自如。一般而言,狼毫弹力较羊毫强,书写起来坚挺峻拔。

3.毛笔的使用与养护

①启用新笔时,首先要将笔头轻轻捻开,然后以温水(和体温接近的水)把笔头上的胶液洗净,需要多洗几遍,然后再把笔毛捋顺。切不可将笔放在水中使劲洗涤,否则笔毛不宜捋顺。

②写字前的必要工作是润笔,不可以一拿上笔便沾墨写字。方法是先以清水将笔毫浸湿,至笔锋恢复韧性后开始书写。这是因为笔保存的时候必须干燥,若不经润笔即书,毛毫经顿挫重按,会变得脆而易断,弹性不佳。

③书写之后则需立即用清水洗笔,洗净后,轻轻用手指挤净水,把毛捋顺,平放至吸水的纸上即可。“涤去滞墨,则笔毫不脱,可耐久用”。墨汁有胶质,若不洗去,笔毫干后必与墨、胶坚固黏合,要再用时不易化开,且极易折损笔毫。

新笔应装入纸盒或木盒内,并放些樟脑丸或冰片,以防虫蛀,若毛笔存放时间较长,可用黄连水浸透晾干,再放些樟脑丸或冰片即可。毛笔一般不应藏之过久,俗话说“笔陈如草”,当然作为文物收藏,则另当别论。二、墨

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商代或更早,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使用天然石墨及矿物颜料在甲骨文上书写文字。秦代有了人工制造的烟墨。东汉时发明了墨模,使墨的样式趋于规整。而在墨的使用上汉唐多为松烟墨,宋时发明了油烟墨。当然,现在为了方便,有很多制好的墨汁,并且有很多不同的种类,如油烟、松烟、宿墨,甚至还有金、银、白等书写墨,为学习者用墨的挑选与使用提供了方便。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习惯于用研墨的方式研出适合自己的墨,究竟该如何研墨,现特将研墨步骤介绍一下,以备不时之需。

①以清水逐渐加入:研墨需加清水,若水中混有杂质,则磨出来的墨就不纯了。水不宜加得过多,以免将墨浸软,或墨汁四溅,要逐渐加入为宜。

②墨正:研墨时将墨放正,磨出的墨才会均匀。

③力要匀且急缓适中:磨墨时用力过轻,速度过缓,浪费时间且墨浮;用力过重,速度过急,则墨粗而生沫,墨色亦无光。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按推用力,轻重有节。

④储放匣内:研墨完毕,要将墨拿起来,不可置放砚池,否则胶易黏着砚池,干后不易取下,且可因潮湿变软,两败俱伤。也不可以曝放阳光下,以免干燥。所以最好还是放在匣内,既可防湿,又避免阳光直射,且不染尘,是最好的方法。三、纸

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一般认为,纸是东汉时期由湖南籍宦官蔡伦发明的,但在西汉的墓中就曾经发现有纸的存在。西汉的纸,是把植物纤维都混合在一起,再制成厚纸,“蜀人以麻、闽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剡溪以楮为纸”(宋苏易简《纸谱》)。但这种纸很粗糙,厚薄不均匀,易损。到了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的质量才有了革命性的提高。蔡伦制纸是利用树皮、麻头、破布等废弃物为原料,解决了原料不足和成本高的问题,从而使纸的生产得到了推广扩大。时至明清,造纸术和纸的加工技术已趋完善。

造纸方式是以树皮为主,佐以麻头、破布等物,捣烂成浆,再用细帘捞渣,去水晾干,然后压平研光;在造纸过程中,各种纸的制造方式几乎相同,只是由于纸的种类不同,原料和其中的一些工序稍有差别,或再作二次加工,使纸的种类更多样化,适于各种书体的使用。

宣纸的种类众多,按选料可分为棉料、净皮、特净三大类;按厚度可分为单宣、夹宣、二层夹、三层夹等;按纸纹可分为单丝路、双丝路、罗纹、龟纹等。

宣纸又分为生宣、熟宣和半生熟宣。熟宣纸是用矾水加工制过的,水墨不易渗透,遇水不化开,它和其他纸张的效果也不一样,可作更细致的描绘,可反复渲染上色,适于画工笔画。生宣纸是没有经过矾水加工的,特点是吸水性和渗水性强,遇水即化开,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可用于写意山水画和书法创作。半生熟宣纸遇水慢慢化开,常可用于小楷和较精细用笔的书法创作。

整刀的宣纸上多会印有宣纸品名、纸张尺寸、纸品等级以及生产厂商,便于挑选与购买。

练习书法时,可以用练习用纸,一般以有吸水性、略松软为宜,常用的有元书纸、毛边纸等。书写作品的纸一般以宣纸为宜。四、砚

砚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的,又称“研”。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使用“研磨器”研制颜色、绘制图案。春秋时期砚台基本成型,到汉代,制砚有了显著发展,砚的种类增多,有石砚、陶砚、铜砚、漆砚等。汉至魏晋的石砚,盛行圆形三足式、四足式,雕刻风格浑朴、造型生动。汉代陶砚有龟形、山形、圆形、方形等。魏晋时,出现了瓷砚,多为青瓷砚,砚堂无釉,以利研磨,其形多为圆莆蹄足。隋唐以后,由于制墨工艺的发展,墨质渐优,可不用研石,对砚的要求相应提高。唐时砚质、砚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名砚石也相继出现,如广东的端砚、山东的红丝砚、甘肃的洮河砚等。这些砚材坚实、细腻、滋润,易于发墨,并具有各种妍美的纹理。宋代,人们则更加珍爱端石,陶砚渐为石砚所取代,但澄泥砚仍有发展。宋砚朴素大方,实用美观。元砚雕刻风格比较粗犷、浑朴、自然。明清时代,讲究精雕细刻,出现了许多石砚之作。砚已由实用转为艺术欣赏和珍藏了。就砚材而言,唐以来出现了很多品种,但其中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最为突出,号称“四大名砚”。

选择砚台主要择其石料质地细腻、湿润,易于发墨,不吸水。砚台使用后要及时清洗干净,保持清洁,切忌曝晒、火烤。

现今,由于墨汁的广泛使用,也并不再拘泥于砚台了,只要是能装盛墨汁的器具都可以使用了,如小碟、小碗等均可。五、其他用具

书写与创作书法时,除了笔墨纸砚,书法的辅助工具还有以下几种。

①毡垫:毡垫要平,不宜太厚。

②镇纸:书写时压住纸,使其平整,便于书写。

③笔洗:开笔洗笔,调整墨色。

④笔架:搁置毛笔的地方。

⑤印章:书法作品完成后须落款,以满足章法构图的需要。

⑥印泥:专业的印泥,质量要好一些,要细腻,较差的印泥艾草丝易被印面挂起,影响印章的钤盖效果。第三节 行书常识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楷书的快写形式。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说:“行书者……即正书之小譌(注∶讹),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 “正书之小譌”是指行书在字的构形和点画形态上与楷书(正书)有变化,“譌”是差别、变化的意思。“务以简易,相间流行”,则是说行书的字形结构、点画用笔都要比楷书简省、便捷,而且还会表现出一种流动的形态。

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端庄秀美,但书写速度相对较慢;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书写速度较快,但因有草化符号,比较难以辨识;行书介于两者之间,弥补了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张怀瓘在《六体书论》中说:“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这非常形象地说明楷书、行书和草书这三种字体的不同。行书在结体和用笔都具有很大的变化自由,可以接近于楷书,也可以相近于草书。接近于楷书的行书,含有较多的楷书成分,结体和用笔比较规矩,称为行楷;接近于草书的行书,带有较多的草书成分,结体和用笔比较放纵,称为行草。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说到的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只是就它们在体势上的相互关系而言的,与它们产生的时代没有关联,行书萌发于东汉的中后期,差不多与楷书、草书同时产生。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写道:“吾谓书莫盛于汉……杜度作草,蔡邕作飞白,刘德升作行书,皆汉人也。晚季变真楷,后世莫能外。盖体制至汉,变已极矣。”

行书始于东汉末年,是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隶书的应急书体是章草。正规的隶书易识,但是不便于快写;章草虽然书写便捷,能急就趋速,但是又过于简省,连笔过多,不容易辨认。这时就需要一种既容易辨认又便于书写的行书字体来满足人们日常用字的需要。早期的行书,是草行掺杂。晋代卫恒《四体书势》中语:“魏初有钟(繇)胡(昭)两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昇。”唐代张怀瓘《书断》中语:“行书者,后汉颍川刘德昇所造也。”由此可见,刘德升是公认的早期行书的代表人物,而行书作为一种成熟而独立的书体,则是在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所处的时代才真正确立下来。

王羲之(公元303~361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因官至右军将军, 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王会稽”。他的书法成就在于增损古法,一改汉魏质朴书风和隶书的波挑用笔,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被奉为“书圣”。 他的行书雄逸遒劲,是力度与风韵的完美结合,动势与静态的高度统一,无论在用笔、结体还是章法上,风格特征都十分鲜明。其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代表作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

王献之(公元344~386年),东晋书法家,字子敬,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王羲之的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故世称王大令。幼时从其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创一格,与父齐名,人称“二王”。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尤以行草擅名。其行书名作有《鸭头丸帖》《中秋帖》《东山帖》等,其中《中秋帖》列为清内府“三希帖”之一。

唐代是书法繁荣发展的时期。由于唐太宗李世民重视书法,并极力推崇王義之,因而唐代的行书主要受二王书风的影响。著名的书法家有李邕、颜真卿、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柳公权等,这其中有与“二王”为一路的,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柳公权等;另一路则是李邕、颜真卿的创新求变。

李邕(公元678~747年),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善行书,在学习“二王”的基础上,吸取魏碑的意趣,笔法强劲,线条奇崛,顿挫起伏,气韵豪爽,风格劲峭。并继李世民《晋祠铭》后以行书书写碑文。传世作品有《叶有道先生碑》《端州石室记》《麓山寺碑》《东林寺碑》《法华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等。

颜真卿(公元709~785年),字清臣,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他的行书特点是,用笔多篆籀意,笔法圆劲,线条浑厚,结体粗壮遒劲,字势豪健生动,形成浑强挺秀的风格。行书有《祭侄稿》《争座位稿》《祭伯父文稿》,其中《祭侄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五代中,杨凝式的书法承唐启宋的作用,行书有《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题跋》《夏热帖》等。其中《韭花帖》最著名,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董其昌曾说:“少师韭花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

宋代书法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行书上,行书在宋代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著名的有“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此外还有李建中、吴琚等书法家。

苏轼的行书书法特点是,形似丰腴而骨力劲健,神采飞扬,不拘不纵,恰到好处,纵横斜直,无不如意。代表作有《黄州寒食诗帖》等。

米芾的行书取法众家,自成一体,世称“米字”。对后世影响很大,代表作之一为《蜀素帖》。

元代书法,总体来说是一个复古为创新的时代,元代诸家以唐人楷书法为基础,极力追摹二晋,形成了一代风气。书家以赵孟頫最为著名。赵孟頫的行书,笔法圆润饱满,妍丽秀雅,留存行书作品甚多,如《赤壁赋》《洛神赋》《东坡诗帖》《趵突泉诗》《归去来辞》《烟江叠嶂图诗卷》等。

明代行书,主要书家有董其昌、张瑞图、黄道周等。其中以晚明的董其昌行书独具一格,其作品行距宽松,幅式疏朗,字形富于变化,字体清新洒脱,有平淡天然之意趣。其代表作有《题蜀素帖》《自书诗卷》等。

清代行书以王铎、傅山为代表。王铎行书用笔恣肆奔放,结体奇崛险怪,章法错落有致,形成险劲沉着、纵横跌宕的书风。代表作有《拟山园帖》《自书诗卷》等。清代后期有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康有为等行书大家。

行书因其用笔比较活泼、随意、自由,在行文的行列之中,字的大小、长扁、正斜往往可以自然穿插,加之行笔中多点画之间的牵丝映连、勾挑呼应、笔断意连等笔法,一直为众多书家所倾心。第二章第一节 书写姿势与执笔姿势一、书写姿势

书写姿势有坐姿和站姿两种。(一)坐姿

坐姿的基本要求是,头正、身直、臂开、肩松、眼高、脚平。采用坐姿书写时,一般适合写两寸以内的较小的字,如小楷、晋人行书、唐人楷书等。

①头正:书写时,要将头放端正,这样,书写的字才会正。此外,头若不正,势必一只眼离得近,一只眼离得远,长期书写,会引起眼睛的斜视,有损健康。

②身直:身体坐直,挺胸收腹,背不靠椅,胸不贴桌,离桌沿一拳(约10厘米)的距离。这样的姿势,避免了驼背、腰椎歪斜等问题。

③臂开:两臂张开平放桌子上,形成自然的拱形。臂开则容易肩松。

④肩松:两肩要放平、放松。肩不松,书写不畅,则字也会较着劲,无法自然书写。

⑤眼高:眼睛与纸面的距离应保持一尺(约33.33厘米)左右,避免近视。

⑥脚平:两脚分开,自然与肩宽,平放不离地面。

口诀:头正身直脚贴地,臂开肩松眼离高,一尺一拳牢记心,正确坐姿莫忘记。(二)站姿

书写较大的字时,如果仍坐着书写,身体的活动范围以及书写时的视野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就需要站着书写。

站姿的书写要求是,头正、身直、臂开、肩松、眼高、脚平。基本与坐姿相同,不同的是这里的“身直、臂开、肩松”指身体站直,略向前倾,两臂自然张开,两肩自然放松,左手轻扶桌面,右手腕肘悬起。

注意:左手轻扶桌面,但切不可以此为支点支撑身体。二、执笔姿势

古人非常重视执笔。唐代颜真卿在《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问张旭攻书如何才能得齐于古人。张旭说:“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

执笔姿势,自古以来都有很多不同的主张。我们可以从历代的执笔理论看到这些不同的观念与主张,尤其在唐代书法理论中是讨论的热点。韩方明《授笔要说》里有“六种执笔法”,林蕴提出“拨镫四字法”,陆希声提出“拨镫五字法”,孙过庭则有“执笔三手”的理论。后来,清人戈守智在《汉溪书法通解》里提出了十二种执笔之法……最著名的是唐代韩方明的《授笔要说》,文中总结了六种执笔方法,其中有的执笔法已不常用,下面我们介绍一下常用的几种,即双指苞管法、单指苞管法、撮管法、握管法。其中,双指苞管法是现今最为常用的执笔方法。(一) 双指苞管法

双指苞管法即现今最常用的五指执笔方法。韩方明在《授笔要说》中说:“夫书之妙在于执管,既以双指苞管,亦当五指共执,其要实指虚掌,钩擫平送,亦曰抵送,以备口传手授之说以。”韩方明认为双指苞管法是最重要的执笔方法,称为“第一执笔”。沈尹默先生疏证道:“‘双苞’就是双钩,是说食指和中指两个包在管外而向内钩着,‘共执’是说大指向外擫着,食、中两指向内钩着,无名指向外抵着或者格着,小指紧贴无名指下面,帮同送着,五个手指都派上了用场。” 我们现在常用五字概括执笔的方法,即擫、压、钩、格、抵,其内涵如下。

擫:拇指的作用。执笔时,拇指紧贴笔管,由内向外用力。

压:食指的作用。执笔时,食指和拇指相对,把笔管捏住,食指的第一指节贴住笔管,由外向内用力。

钩:中指的作用。拇指、食指已将笔管捏住,中指的第一指节钩住笔管,加强食指的力量。

格:无名指的作用。执笔时,无名指的指背甲肉之际顶住笔管,由内向外用力。需要注意的是,无名指不能碰到掌心。

抵:小指的作用。执笔时,小指紧贴无名指,需要注意的是,小指不能碰到笔管和掌心,只是助无名指之力。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①握拳。将手握成拳头状。

②半伸。将拳头半伸开。

③捏笔。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将笔管捏住。注意,食指、中指尽量并拢,不要分得太开,使握笔力量集于一点。

④顶管。无名指、小指合力顶管。

⑤使转。即指实掌虚。指实,即五指合力将笔握住,使握笔的力量集于一点;掌虚,即手掌中间是空的、虚的。在欧阳询《八诀》和虞世南《笔髓论》中都有此说,其目的是保证手腕、手指运动自如,从而运笔灵活,不受牵掣。握拳半伸捏笔(二)单指苞管法

单指苞管法类似于现在的硬笔(铅笔、钢笔、签字笔等硬笔书写用具)执笔法,它与双苞法的区别在于拇指、食指捏,中指由钩变为顶,手指由笔管的外侧移到笔管的内侧,力量也从外向内变为从内向外,笔管也会随之变得倾斜。沈尹默先生介绍道:“单苞就是单钩,是用拇、食、中三指执管,食指从管外钩向内,中指用甲肉之际向外抵着,其余二指衬贴在中指下面”。然而,此法在韩方明的《授笔要说》中被认为是错误的——“力不足而无神气”,因此,并未单独介绍。但在现今,有一些书法家,包括一些著名书法家也有使用单苞法执笔的。(三)撮管法和握管法

撮管法是五个手指合围在笔管顶部,将笔管末端包裹在掌心之中,此法会使手腕特别放松,比较适合写草书。

握管法是将笔管一把抓在手中,以肘运笔,此法有助于发力,比较适合写大字。撮管法…握管法第二节 运腕方法与执笔的高低一、运腕方法

书写时,由于字的大小不一,用腕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枕腕,是执笔的手腕枕靠在桌面上或枕靠在左手背上书写的方法,用枕腕法书写毛笔字,因手腕靠在桌上手很平稳,适宜于写小楷或一寸(约3.33厘米)见方的中楷。如夏天,怕汗水将纸洇潮,也有人会用一种叫“臂搁”的竹片枕在手腕下。此法中手腕搁置在桌上不便于移动,如果再写大一些的字,就要用悬腕的方法来书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