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城市实践:贵安村社微标准质量建设实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8 20:59:53

点击下载

作者:梁盛平,王修坤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山水田园城市实践:贵安村社微标准质量建设实录

山水田园城市实践:贵安村社微标准质量建设实录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山水田园城市实践:贵安村社微标准质量建设实录作者:梁盛平,王修坤排版:KingStar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4-01ISBN:9787520106801本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从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说起

习近平同志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指出了山水田园城市的根本理念,指出了生命共同体的根本是人的命脉,也指出了加强创新“人脉”村社治理的紧迫性,尤其是指出了当下在城乡一体发展目标下新村社生命共同体的供给侧改革需求。

贵安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新兴城市的试验区,在一张“白纸”上开始谋划制定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体系,探索在城乡本底层构建绿色标准社会建设单元暨新村社生命共同体,探索提出了就地提升型、整体搬迁型、未来整合型和文化社区类、贵安小镇类、传统村寨类、产业村寨类、新兴村寨类“三型五类”村社建设发展模式,提出了空间、产业、建设、服务“四位一体”标准单元发展体系,创新探索两委加监委和两委加十户长“三横三纵”村社互助自治网,融合了物质、社会、精神供给,其目的是促进山水田园新兴城市更加可持续健康发展,为百姓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服务,增强农民作为城市主人翁的感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切实推进村社基层社会治理建设。

书中围绕贵安城乡一体化规划、贵安村社微标准体系建设(空间、产业、建设、服务)、贵安安顺平坝区塘约村(塘约道路)调查、贵安直管区与非直管区14个村社和6个实施部门问题调查以及村社绿色发展讨论等进行展开并记录,尝试对贵安村社微标准制定实施过程进行调查并分析,同时通过村寨绿色主题讨论(绿色文件、绿色消费、绿色文化、贵安村寨复兴、贵安村寨提升、贵安村寨搬迁等)展开对贵安乃至国家级新区绿色发展的讨论思考。尤其是“博士微讲堂”深入到马场镇甘河村、普贡村和高峰镇长陇村等村寨使专家直接与老百姓进行交流,深度对话。聚焦贵安国家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实施质量调查,期望能不断促进新兴城市基层村社治理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新村社生命共同体是从传统家族共同体瓦解到小农业村社共同体形成而后又渐弱的基础上以及“逆城市化”发展趋势前提背景下提出的。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主体、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集体所有制为依托、以党建为组织保障和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理念,探索两委统揽村社全局的多层级自治组织,培养内生发展动力体系,精细互助单元,新村社生命共同体由村寨和社区耦合而成,包括都市型和乡村型,目的是修缮山水田园城市的社会发展本底,完善基层社会组织,进一步释放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红利,努力探索“五大发展新理念”未来新兴城市绿色之路。

中国新村社生命共同体是国家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凝汇。通过生命共同体巩固国家治理之基是国家未来抵御各种风险、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推进山水田园城市发展实践的根本。第一部分规划篇第一章贵安微目标:一体两翼

贵安新区按照“三型五类”的建设发展模式推进“新村社生命共同体”社会基本标准单元建设,推进融城乡一体新兴城市开发,将在未来形成“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镇嵌田园”的山水田园城市的和谐空间布局。首先将于新区直管区在户籍、产权、土地等事项上推进系列改革,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均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八横五纵”骨干路网和33个公建配套项目,开工建设贵安高铁站、轨道交通S1号线、13个安置小区,加快建设“城市中的田园”和“田园中的城市”,逐步形成以新区核心职能集聚区为一体、特色职能引领区与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两翼的城乡一体化格局。第一节 贵安城乡一体化规划概况一 规划范围

贵安新区直管区包括4个乡镇,具体为党武乡、湖潮乡、马场镇、高峰镇,行政总面积约470平方公里,共涉及84个行政村(包括366个自然村庄)、2个居委会,现在总人口约12.72万人(2013年)。二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4~2030年:2014~2020年为近期;2021~2030年为远期。三 指导思想

按照可操作、可复制、可持续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全面提高新区建设质量,探索转变城乡一体发展方式,以人的发展为核心,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统筹发展道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和谐进步。(1)牢固树立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思想不动摇。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贵安新区特色城乡一体发展模式的要求,既要从新区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又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努力探索一条有贵安特色的城乡发展一体化道路。(2)着力夯实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根基。依据新区农业发展实际,加强现代农业建设,着力形成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着力形成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着力形成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3)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二是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三是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四是促进城乡文化事业发展。(4)协调推进城镇化和产业发展转型。科学规划布局,增强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积聚功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尤其要重视社区和小镇规划布局、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到位和就业机会的创造。(5)建立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制度建设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保证。建立完善城乡一致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建立健全统筹城乡文化、就业、保障住房、社会安全等制度,全面持续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四 规划原则(1)“四化”同步,统筹城乡。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2)生态文明,绿色低碳。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乡一体发展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建设运营模式。(3)优化布局,集约高效。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以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为依托,科学规划建设,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合理控制建设开发边界,优化区域空间结构,促进区域紧凑发展,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4)文化为本,持续发展。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同质化,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文化社区、特色小镇、美丽村庄,形成符合实际、特色突出的城乡一体发展模式。(5)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以人的综合发展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6)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切实履行政府制定规划政策、提供公共服务和营造制度环境的重要职责,使城乡一体化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成为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五 基本情况

直管区范围包括花溪区党武乡、湖潮乡,平坝县马场镇、高峰镇,总面积约470平方公里。根据2013年贵安新区管委会提供的资料,直管区总人口为12.7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共有4.9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39.15%),农业人口9.82万,非农业人口2.9万,城镇化率22.8%。目前省直管区共有84个行政村(包括366个自然村庄)、2个居委会,共有乡村户数31444户(农业户口)。75%以上人口居住于乡村;乡村劳动力人数6.72万人,外出务工人口1.95万,乡村从业人员为4.72万人。2012年直管区四乡镇实现农林牧业总产值约53726万元,2012年末耕地总量为16035公顷(240539亩),人均耕地1.89亩;经果林总量为1813.6公顷,约27204亩,人均经果林面积0.21亩;种植大户364户,养殖大户312户。图1-1 直管区各乡镇总人口、劳动力人口、乡村从业人员外出打工人口图1-2 直管区各乡镇人均耕地、人均经果林图1-3 直管区各乡镇种植大户、养殖大户(一)现状分析

1.村庄数量与密度

按直管区行政辖区面积计算,直管区每平方公里土地上分布0.18个行政村、0.78个自然村。

2.村庄人口规模

按自然村总人口规模,直管区村庄分4类:其中人口小于100人的村庄数量26个,人口在100~500人之间的村庄282个,人口500~1000人的村庄49个,人口大于1000人的村庄10个。

3.村庄经济发展现状

本次分析的366个自然村庄中,年人均收入在3000元及以下的有104个,占总数的28%;年人均收入在3000~6000元(包括6000元)的有161个,占总数的44%;年人均收入在6000~10000元的有93个,占总数的25%;年人均收入在10000元及以上的有9个,占总数的3%。从空间分布情况分析,农民收入有东北多西南少、由四周向中间逐渐增多的总体趋势。年人均收入大于10000元的村庄所占比例较小,主要分布在湖潮乡、马场镇,年人均收入在6000~10000元的村庄主要分布在湖潮乡、党武乡,年人均收入在3000~6000元(包括6000元)以及3000元及以下的村庄最多,主要分布在马场镇、高峰镇,这与马场镇、高峰镇多数村庄缺乏较为便捷的外部交通连接,以及距周边城市中心较远有关。图1-4 直管区各乡镇村庄数量图1-5 直管区人口等级自然村人口分布比图1-6 直管区农民人均收入分布图1-7 直管区各乡镇人均收入分布(二)村庄建设用地分析

1.乡村建设用地规模

2012年直管区乡村居民点用地约为28.76平方公里,若以现在农村户籍人口12.72万人计算,乡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高达226平方米。高出贵州省2010年平均水平109.2平方米达116.8平方米。村庄规模小,分布分散且用地粗放是直管区建设城乡建设美丽乡村亟须解决的矛盾。

2.乡村建设用地分布图1-8 直管区各乡镇自然村与民族特色村分布

从整体空间情况来看,村庄建设用地主要呈点状分散布局,村庄空间相对均匀,局部地区有一些呈带状分布,行政村之间距离多为1.5公里左右。其中小于100人以及人口大于1000人的自然村庄基本上是分布较少,人口100~1000人的自然村庄所占比例最高,此类村庄分布较多。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地理位置。直管区地处黔中山地、丘陵、山间坝子接合的区域,此类区域村庄分布所呈现出来的就是这种村村相邻均匀分布的特征。二是主导产业。直管区大部分村庄的主导产业是农业,在每个村庄建设用地周边是各村庄的农业生产用地,这样的用地布局也必然导致了直管区村庄均匀分布。三是耕作方式。目前中国乡村大多数还是以人力耕作为主、机械为辅的耕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农民耕作的出行时间和距离限制了产业生产用地和农民居住地之间的空间距离,这也是直管区村庄分布均匀的原因之一。在原来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交通条件较为落后的条件下,村庄沿早期的灌溉河道和过境交通廊道分布。

从空间分布特征上看,分布在直管区东北部的村庄由于空间上和周边中心城市较近,虽然在贵安新区规划建设之前还未纳入城镇体系进程,但人口和集体资产总量较多,空间上表现为总体分散、局部集中的态势。分布在直管区东南部的村庄,这类村庄由于经济发展缓慢、总体经济水平较低、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等原因,还是呈现星罗棋布、布局均匀的自然村寨形式。沿一定的带状分布在直管区西南部的村庄,主要沿交通或水系进行发展,如省道210沿线、麻线河沿岸、马场河沿岸。这是因为河流和便利的交通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三)村庄环境与文化特征分析

1.村庄山水格局分析

直管区地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西南喀斯特地貌的中心地带,地形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山间坝子都有分布,以丘陵、山地、坝子为主。主要有松柏山、高峰山等山脉,把直管区划分为若干台地和坝子。根据自然村庄与山水环境的关系,可分为以下5种类型村庄:滨湖型村庄,如湖潮乡汪官村所有自然村庄;滨河型村庄,如高峰镇王家院村的多数自然村庄;山林型村庄,如马场镇四村村的多数自然村庄;坝子型村庄,如马场镇栗木村的所有自然村庄;山地型村庄,如党武乡葵林村的多数自然村庄。

2.村庄文化特征分析(1)评价。直管区主要有汉、苗、布依、仡佬、水族5个民族,呈大混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苗族主要分布于马场镇、湖潮乡、党武乡,布依族主要分布于高峰镇、马场镇、湖潮乡,仡佬族聚居于高峰镇狗场村大狗场以及马场镇加禾村长陇寨。文化与环境特色村庄主要有黑土苗寨(平寨村)、阿崂苗寨(场边村)、南蛮苗寨(王家院村)、中八苗寨(中八村)、摆贡苗寨(党武村)、车田村6个,这些村庄具有较好的民族文化特色,前四个村庄曾经作为贵州西线旅游线上重要的旅游服务点。汪官村、凯掌村、松柏村、池菇村、普贡村、龙山村、王家院村、岩孔村等村庄都具有较好的景观资源。总体来说,直管区村庄文化可分为以下四类区域:一是布依族聚居区。位于高峰镇东南、马场镇克酬水库沿线、湖潮乡三岔河沿线。二是苗、布衣、汉聚居区。位于高峰镇中北部地区、马场镇红枫湖沿岸。三是汉、苗聚居区。位于党武乡大部、湖潮乡东南部。四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各乡镇均有分布。

选取村庄山水环境、民族文化、经济发展、交通区位、人口规模5个要素作为村庄现状评价的评价因子,通过评分赋值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对直管区84个行政村共计366个自然村庄进行综合评价。山水环境分为滨湖型、滨河型、山林型、坝子型、山地型5种类型;民族文化分为特色村庄、少数民族村庄、混居村庄3种类型;经济发展分为人均年收入大于8000元、6000~8000元、4000~6000元、2000~4000元以及2000元以下5种类型;交通区位分为位于高速公路互通周边、省道沿线、道路交叉口、县道沿线以及其他道路周边5种类型;人口规模(包括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分为人口规模500人以上、300~500人、200~300人以及200人以下五种类型。

村庄现状综合评价结论:根据评价因子分析得出,四个乡镇范围内一类村庄(21~25分)大约占2.0%,二类村庄(16~20分)大约占37.7%,三类村庄(10~15分)大约占50%,四类村庄(10分以下)大约占10.3%。湖潮乡:一类村庄1个,二类村庄35个,三类村庄37个,四类村庄1个;党武乡:一类村庄1个,二类村庄24个,三类村庄33个,四类村庄0个;马场镇:一类村庄1个,二类村庄56个,三类村庄59个,四类村庄12个;高峰镇:一类村庄1个,二类村庄11个,三类村庄65个,四类村庄29个。(2)问题。一是直管区现状农村户籍人口多,解决农村问题的负担重;二是直管区村庄数量多,而且村庄规模小,若按照现有自然村个数进行公共设施、基础设施投入,不符合各类设施投入的经济集约原则;三是直管区刚刚启动规划建设,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的资金投入存在难度,因此资金的高效产出十分重要;四是过度分散的村庄建设用地与直管区城市发展建设之间存在矛盾,导致城市开发建设成本偏高,而城市的健康发展是影响农村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四)评价结果

155个自然村庄位于城镇建设用地区域,211个自然村庄位于非城镇建设用地区域。42个自然村庄位于贵安生态新城,35个自然村庄位于马场科技新城,38个自然村庄位于花溪大学城,37个自然村庄位于东部水库生态保育区,85个自然村庄位于高峰山生态治理区,58个自然村庄位于都市农业发展区,13个自然村庄位于大偏山生态治理区。

1.纳入城市建设圈的村庄

纳入城市建设圈的村庄主要是指在未来即将纳入新区省直管区城市建设的村庄,这些村庄随着新区直管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将会最终完全纳入城市建设圈中来。到那时将出现土地价值的激增,同时由于城市用地的高强度利用和集约,导致居民点空间迁移和拆迁再利用。在村庄改造过程中,由于完全打破了原有的农村社会生活形态系统,因此,其他因素的影响很弱。这些村庄发展与城市发展关系紧密,极具经济活力,普遍水平好于其他地区的村庄。当这些村庄被纳入城市建设圈时,城市政府可以通过土地增值解决村庄搬迁建设的资金和农民失地的安置问题。由于城市建设形态与农村建设形态差异巨大,将农村完全纳入城镇发展统一考虑,但在迁并的实施过程中要采用合理的方式方法。策略:把这些村庄纳入城市建设管理范围,村庄的迁并以符合城市规划的管理为前提,针对它们的迁并思路是实施迁村入城、迁村入镇,不再引导原有的村庄型的空间聚集类型。同时为了避免大量新的农村类型的建设与城市规划产生冲突,防止“城中村”现象的发生,在村庄未纳入城市(镇)之前,保持原有的村庄形态,以改善村庄生活条件的设施投入为主,不宜进行大规模建设投入。

2.邻近城市建设圈的村庄

邻近城市建设圈的村庄是指那些位于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区边缘的村庄。此类村庄的划定依据是,村庄与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空间距离与交通联系的紧密程度。根据对城市规划的分析,在邻近城市建设圈的村庄还分为两类:一类是城镇周边型;另一类是城市发展控制区型。(1)城市周边型

城市周边型村庄是指那些与规划新城或镇区空间关系密切的村庄,也就是城乡接合部的村庄。特点:这些村庄现状与规划城市建设区紧邻。对于这类村庄发展趋势判断,可以参照现状城市周边型村庄:当城市规模扩张到村庄边缘时,村庄各类设施共享、功能互补以及人员往来等方面与城市之间紧密互动,具备良好的经济发展条件。但由于依然维持乡村社会经济运行体制,过多小规模村庄的为极核的发展会导致目前城镇周边型村庄的经济发展迅速,但社会、环境综合效益低下的问题影响着城市和乡村本身的健康发展。由于在城市建设用地圈的划定时没有考虑到保持农村行政边界完整的因素,因此很多村庄存在部分农用地被划入城市建设圈,而农村居民点依然独立存在着问题。策略:为了防止出现城市周边型村庄的问题,政府应该使这一类型村庄在城市周边形成聚集规模较大的村庄,符合土地经济规律。根据贵安新区规划意图,这类村庄都按照迁入城(镇)区的方式,需要政府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因此,可操作性不强。(2)城市发展控制区型

城市发展控制区型村庄是指那些位于城市禁止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内的村庄。特点:这些村庄由于位于城市生态绿化隔离带内,根据城市建设总体要求,不能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甚至有些农田也被转换为生态林地。其中很多村庄与城市建设区相邻,存在很强的经济发展动力,但为了维护城乡总体生态环境,限制了它们的发展,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发展。策略:由于涉及区域面积大,村庄数量众多,如果完全采用生态搬迁的方式推行迁村并点,成本巨大。这些村庄原则上应该由政府建立“生态补偿”的机制和土地集约利用优惠政策,限制和鼓励某些产业的发展,以维护地区生态环境为目标,推动村庄的迁并。

3.远离城市建设圈的村庄(1)城市功能区型

特点:城市功能区型村庄是指那些位于城市独立的功能区附近的村庄,这些村庄利用城市功能区所带来的经济影响,依托邻近的城市功能区所带来的基础设施便利条件,以及前来消费人群带来的对村庄产业发展提升的机遇,整合资源发展农村经济。其存在着村庄迁并的经济性要素。可以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旅游、休闲、度假、服务等产业,为附近的旅游或生产等提供配套服务;积极培育和创造本地区的就业岗位,吸收和消化本地农业人口。鼓励其在政府和经济集团的引导、扶持下融入城市独立功能区综合发展。策略:这些村庄经济发展基础优于其他类型的村庄,政府应该因势利导,促进这一类型村庄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要综合经济与社会性各类影响要素进行判断,选定发展方案。(2)基础设施建设控制区型

特点:基础设施建设控制区型村庄,是指那些位于独立大型交通、市政设施用地范围内受其设施影响的村庄。这些设施占地面积大,同时对周边土地利用有一定限制,尤其是建设用地。当村庄农用地没有被征用,而又处于设施控制建设用地范围时,使得这些村庄自身发展上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些村庄一般都远离城镇发展的主要区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同时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存在远期搬迁的可能,或村庄用地受到限制。因此在经济发展上、居住环境适宜程度上都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邻近垃圾处理场的村庄,不适宜大规模开发建设。策略:这些村庄原则上应该由政府建立“生态补偿”的机制,鼓励向发展条件好的村庄迁并。(3)农业产区型

特点:农业产区型村庄是指那些与新区空间距离相对较远的村庄,也就是大量以农业发展为主要产业的地区,其无论在土地用途、设施共享以及人员往来上受城市的直接影响较小。而这些村庄有时现状发展水平较低,各类生产生活设施相对缺乏,相对分散的居民点使得各类设施的市场化运行困难。是急需通过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引导农村实现全面发展的地区。虽然其中不乏交通条件相对优越的村庄,但在目前的土地管理政策上,都限制了农用地转为非农产业用地。因此必须走一条通过政府政策与资金扶持,引导社会资本注入,通过土地整理节余出土地,发展符合国家土地政策的产业。策略:这些村庄不能通过城镇来满足它们基本的设施服务需求,必须以重点村寨为节点形成农村设施服务网络。对于这类村庄,应该通过公共设施配置与政府扶持和市场化手段来鼓励和引导其向重点村寨建设。第二节 贵安城乡一体发展目标与“三型五类”建设模式一 规划定位和发展目标(一)总体定位

总体定位是城乡一体发展先行区、产城融合发展创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田园文化发展实践区。城乡一体发展先行区。在新区直管区全域范围内,统筹考虑产业功能集中地区、城市功能聚集地区和传统文化集中的乡村地区的发展需求,尤其对新区内广大的乡村地区进行特色识别和分类发展指引,以城镇发展为引领、以“三农”问题为切入点、现代农业和旅游发展相结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村生活和生产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共享,率先实现全面小康。产城融合发展创新区。新区直管区发展的重点是人才吸引和产业聚集,保证就近混合用地和均衡布局,构筑分层级、全覆盖、方便居民就近使用的生活服务设施网络,积极构建特色的多元化社区,产业和城市建设同步推进,构建安居乐业、和谐宜居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在“安全为限、生态为底、特色为魂”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下组织直管区发展;采取低冲击发展模式,创新城市用地空间利用和工程基础设施布局;依托新区宜人的气候和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培育以生态文明为引领的科研、学术交流的高端服务,成为国家生态敏感地区生态综合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田园文化发展实践区。依托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优越的自然和生态环境资源,构建文化区划版图,推动地域文化的多元发展和以文化为本的永续发展。在民族特色集中、自然风景优美的片区,注重民族文化展示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结合,突出民族特色文化传承保护和地方开发示范统一,探索特色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径,成为贵州在民族文化展示、文化创意等方面的影响力,创造性地构建具有地域山水环境特色、民族文化特点的城乡风貌,建设国家重要的乡村田园文化发展实践区。(二)形象定位

其形象定位为“山水之都·田园之城”“美丽田园·永续乡恋”。(三)发展目标

通过贵安特色文化社区、贵安小镇、特色发展村庄、现代农业风光、风景名胜等聚寨与文化景观的建设,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切实提高居民生产生活水平,在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基本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解决新区城镇化过程中基本公共服务问题;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推动新区现代农业发展;优化村庄空间布局;加强文化、生态建设,形成贵安特色文化社区体系、文化聚寨与田园景观体系。保障新区原有居民的生产生活品质,全力探索区域多元文化继承发展之路,使新区原有居民与全国同步达到小康。

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切实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创新产城融合、城乡统筹先行、生态文明示范、文化发展等方面支撑。二 “三型五类”建设策略(一)发展策略

1.总的策略

以国务院批复函和新区总体规划为指导,结合新区直管区村庄发展现状及其历史文化、国家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国家城乡一体化社会经济发展战略、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等相关文件精神,村庄建设发展充分体现了探索欠发达地区后发赶超新路径,探索欠发达地区城市发展建设新模式。在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四化”同步、统筹城乡,优化布局、集约高效,生态文明、绿色低碳,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方面做出探索创新与示范。体现新区产城融合创新、城乡统筹先行、生态文明示范、民族文化展示的发展目标。

体系构建方面:在城市建设区建设以安置失地农民为主要职能的贵安特色文化社区,构建贵安特色文化社区体系。在非城市建设区建设包括贵安小镇、景区类村庄、文化保护类村庄、现代农业风光、风景名胜区域等聚寨与文化景观,构建文化聚寨与田园景观体系。

村庄建设方面:采用全域社区化的城乡一体建设模式,建立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培训体系、政策扶助体系、产业生计体系促进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

文化发展方面:以历史文脉和民族文化为基础,形成文化区划版图,建立地域文化多元承继发展格局,构建全域田园文化图景。

2.发展路径(1)两大体系支撑

构建贵安特色文化社区体系、城市建设区,根据城市发展建设需要,将涉及搬迁的村庄建设为各具特色的贵安特色文化社区,形成贵安特色文化社区体系;构建文化聚寨与田园景观体系、非城市建设区,通过建设包括贵安小镇、景区类村庄、文化保护类村庄、现代农业风光、风景名胜区域等,探索构建国家乡村文化田园带(区),形成具有国家示范意义的文化聚寨与田园景观体系。(2)产业生计支撑

在社区产业发展、失地农民生计方面充分保障原有社区或居民的相关利益,制订相关劳动保障计划、扶助计划和优惠措施。(3)政策扶助支撑

根据国家关于乡村建设的相关要求,制定包括土地流转、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家庭农场发展等相关扶助政策。(4)公共服务支撑

根据国家、省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建设全域覆盖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5)社会保障支撑

根据新区建设的安排,建设全域覆盖的医疗保障、社会保障体系。(6)基础设施支撑

根据国家、省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建设全域覆盖的基础设施体系。(7)教育培训支撑

结合新区发展建设,优化基础教育设施布局的同时,提供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社区发展培训,提高区域劳动力人口的综合素质。(8)形象景象支撑

在贵安小镇体系、文化乡村体系建设过程中,着力保护、发展乡村文化景观、大力发展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使人从乡愁变为乡恋。(二)“三型五类”建设策略

1.“三型五类”(1)整体搬迁型村庄

贵安新区新型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因为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扶贫攻坚等原因需要整体搬迁,发展为有贵安特色文化社区或贵安小镇的村庄。根据现状村庄的分布位置可分为贵安特色文化社区建设类村庄和贵安小镇建设类村庄两类。第一类:贵安特色文化社区建设类村庄——位于城镇建设用地区域,需要整体搬迁的村庄。发展为具有新型城镇化特征的贵安特色文化社区。第二类:贵安小镇建设类村庄——位于乡村区域,需要整体搬迁的村庄。发展为具有新型城镇化特征的贵安小镇(部分村庄融入贵安特色文化社区)。(2)保留提升型村庄

贵安新区新型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具有旅游景区发展条件、具有历史文化保护价值、具有民族文化保护价值的村庄,根据村庄价值的不同分为景区建设类村庄和文化保护类村庄两类。

第三类:景区建设类村庄——发展为具有旅游休闲功能和特质的美丽乡村。

第四类:文化保护类村庄——发展为具有文化保护展示功能和特质的美丽乡村。(3)未来整合型村庄

贵安新区新型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位于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以外;不具备文化保护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的村庄。由于发展与建设动因不明确,考虑在未来根据区域的综合发展情况进行整合,形成贵安小镇。这类村庄统称为未来整合型村庄。

第五类:未来整合型村庄——近期发展为一般类型的美丽乡村,进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预留贵安小镇建设用地,根据情况远期可建设为具有新型城镇化特征的贵安小镇。

2.两大建设类型(1)贵安特色文化社区、贵安小镇建设

贵安特色文化社区建设类村庄,建设具有新型城镇化特征的贵安特色文化社区(146个)。

贵安小镇建设类村庄,建设具有新型城镇化特征的贵安小镇(33个)。(2)美丽乡村建设

景区建设类村庄、文化保护类村庄、未来整合类村庄,均为建设美丽乡村。文化保护类村庄(58个)、景区建设类村庄(20个)、未来整合类村庄(109个)。图1-9 各发展分类涉及的人数图1-10 直管区“五类”村寨分布情况(三)具体策略

1.贵安特色文化社区、贵安小镇建设

以体现产城融合创新发展、生态文明示范发展为核心目标。从民意倾听理解、创新建设模式、生活生产引导、资源优化分配、生计发展扶助、就业技能培训、文化生态建设、社会服务管理8个方面入手,建设具有新型城镇化特征的贵安特色文化社区和贵安小镇。(1)民意倾听理解

通过独立与深度的社区调查,包括社会学调查与影像记录,形成可以落实的社区参与模式,了解社区发展诉求,了解原居民对历史、乡土、文化的态度及其发展诉求。(2)创新建设模式

由政府主导,社区高度参与。通过创新发展社区行业协会、创新土地政策、创新金融政策,积极促进社区居民以多种形式参与社区建设。(3)生活生产引导

通过社区发展专家与社区居民的沟通,寻求一种共赢且满足社区发展的方案,更新居民生存方式,特别提倡针对成功案例有计划有目的地参观访问,诱发社区居民有责任感的主体意识。特别是让他们区分出未来的生活与现有生活的反差。(4)资源优化分配

在环境资源、土地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再分配过程中,既要保障原社区居民的权利,又要重视并强调全体居民对优质资源的共享。此条必须成为社区及其相关项目开发的重要理念和原则。(5)生计发展扶助

区域内的后村民社区,居民与片区功能充分融合,居民服务于城市或区域,使社区居民充分就业,解决其就业与生计,完成他们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社会角色转变之后的居民自立与身份重建。其中,居民充分参与的社区股份制企业的建立至关重要。如将补偿金进行监管用于社保、教育和社区投资基金等,以社区公司的形式经营和规划预定的生计出路(如租房、商业街经营等)。(6)就业技能培训

原社区居民的就业技能培训极为重要,整合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源,全面提供政府补助职业培训服务,全面提高居民的就业创业能力。(7)社会服务管理

通过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完善相关社区服务设施,在全方位完善社保、医保等社会福利的同时,帮助社区成立相应的自治管理组织,促进社区自主与社区自治的发展。(8)文化生态建设

通过社区与城市之间以开放的方式互融,从空间到精神上的相互开放,去除形象上对立的边际关系,构建良好的社区文化生态,打造文化特型社区。

2.美丽乡村建设策略

以体现城乡统筹先行发展、乡村文化展示发展为核心目标,从完善城乡统筹体制机制、发展现代农业、美丽乡村建设三大方面入手,建设贵安特色的美丽乡村。

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和城乡空间差异化发展的原则,统筹安排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适应乡村人口转移和变化的形式,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按照景区建设类村庄、文化保护类村庄的美丽乡村发展分类,在尊重居民意愿的基础上,科学引导乡村社区建设方便居民生产生活。二是在全面自然村寨功能基础上,保持乡村风貌、民族文化,保护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传统村寨、少数民族村庄和民居。三是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因地制宜地解决乡村饮水问题,实施乡村电网改造,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完善乡村公路网络及公交体系,建设乡村旅游服务网络,完善邮政和宽带设施,完善生活服务网建设,开展美丽乡村综合环境建设。四是合理配置乡村教育基础设施,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水平,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新型职业化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乡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乡村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体系,完善乡村医疗保险及社会保险等。(四)“三型五类”内容

1.整体搬迁型村庄

合计179个自然村庄,占自然村庄总数的49%;涉及17430户64216人,占总户数的55%,占总人数的54%。

第一类:贵安特色文化社区建设类村庄。合计146个自然村庄,占自然村庄总数的40%;涉及14657户53829人,占总户数的46%,占总人数的45%。第二类:贵安小镇建设类村庄。合计33个自然村庄,占自然村庄总数的9%;涉及2773户10387人,占总户数的9%,占总人数的9%。

2.保留提升型村庄

合计78个自然村庄,占自然村庄总数的21%;涉及7668户30701人,占总户数的25%,占总人数的25%。

第三类:景区建设类村庄。合计20个自然村庄,占自然村庄总数的5%;涉及2090户8427人,占总户数的7%,占总人数的7%。第四类:文化保护类村庄。合计58个自然村庄,占自然村庄总数的18%;涉及5578户22274人,占总户数的18%,占总人数的18%。

3.未来整合型村庄

第五类:未来整合型村庄。合计109个自然村庄,占自然村庄总数的30%;涉及6381户24708人,占总户数的20%,占总人数的21%。(五)两大建设类型

1.贵安特色文化社区、贵安小镇建设

具有新型城镇化特征的贵安特色文化社区11个,其中,3000~5000人规模3个,5000~10000人规模7个,10000人规模以上1个。具有新型城镇化特征的贵安小镇6个(包含4个预留社区),其中,3000~5000人规模5个,5000~10000人规模1个。

2.美丽乡村建设

景区建设类村庄20个,文化保护类村庄58个,未来整合类村庄109个。第三节 贵安城乡一体空间结构一 四城·三带·十一社区·六小镇

主要指直管区470平方公里部分。四城:贵安生态新城、马场科技新城、花溪大学城、高峰旅游新城;三带:东南部文化聚落与田园景观带、中部文化聚落与田园景观带、西部文化聚落与田园景观带;十一社区:岐山·贵安特色文化社区、下坝·贵安特色文化社区、湖潮·贵安特色文化社区、中八·贵安特色文化社区、马场·贵安特色文化社区、羊艾·贵安特色文化社区、川心·贵安特色文化社区、甘河·贵安特色文化社区、党武·贵安特色文化社区、翁岗·贵安特色文化社区、高峰·贵安特色文化社区;六小镇:麻郎·贵安小镇、林卡·贵安小镇、新寨·贵安小镇(预留)、掌克·贵安小镇(预留)、普贡·贵安小镇(预留)、活龙·贵安小镇(预留)。图1-11 直管区城乡一体空间结构示意二 远景空间构想——国家乡村田园文化带(区)

主要指贵安新区1795平方公里,涉及21个乡镇。分为红枫湖景区、马场河景区、高峰山景区、麻线河景区、松柏山景区、天河潭景区与羊昌田园区、邢江河风景区、邢江河田园区、大屯堡文化区,它们共同构成贵安新区国家乡村田园文化带。

形成一轴、三核、十三景区的国家乡村田园文化带总体结构。

一轴:国家乡村田园文化带旅游轴;三核:天河潭文化旅游核心、环高峰山文化旅游核心、大屯堡文化旅游核心;十三景区:天河潭景区、红枫湖景区、马场河景区、松柏山景区、高峰山景区、麻线河景区、飞虎山景区、邢江河田园区、邢江河景区、旧州景区、云山屯景区、天龙景区、天台山景区。图1-12 贵安新区国家田园文化带总体结构示意第二部分体系篇第二章贵安微体系:一体四面

贵安围绕社会基层不断创新探索村社两委加村社监查委和村社两委加村社十户长形成“三横三纵”村社互助自治网,紧扣空间、产业、建设和服务“四位一体”(一体四面)村社标准单元体系推进建设。建立和实施村社标准单元体系是村社标准化工作的重要载体,科学管理的手段,以各子体系为基础,以最小的资源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出结果,使贵安建设和服务建立最佳秩序,使村社的规划、建设、管理、维护以及持续改进更加科学、规范和有效。阐述了贵安的方针目标、标准化规划、管理,描述了贵安标准体系组织机构及标准化职责,标准化人员及培训、管理、实施、评价、改进标准体系的要求,提出了贵安各部门在规划、设计、建设与服务方面的规范要求。既是贵安村社建设标准体系的总纲性文件,也是该标准体系的概括和各类人员开展标准化工作的依据,为贵安对外展示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文件。第一节 机构和职责一 建立了完善并符合管理需要的组织机构

制定了《贵安新区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了各单位的标准化工作职责和权限。成立了贵安新区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管委会副主任任组长,成员由相关职能单位负责人组成,负责本区标准化工作重大问题的讨论、审批和决策。贵安新区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二 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相关职责(一)新区工作领导小组职责(1)组织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有关强制性标准;(2)负责标准化体系建设方面重大问题的研究、审议和决策;(3)组织研究和制定标准化体系的方针、目标,对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进行审批;(4)确定各单位标准化体系管理机构、职责及其人员;(5)组织标准化体系运行管理评审和持续改进;(6)组织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的考核与奖惩;(7)确定与本区方针、目标相适应的标准化工作任务和目标;(8)审批标准化工作规划、计划和标准化活动经费;(9)组织建立本区标准体系,审批本区标准和标准体系;(10)鼓励、表彰为本区标准化工作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对不认真贯彻执行标准,造成损失的责任者进行惩戒。(二)新区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其人员的职责(1)组织贯彻上级标准化方针、政策、法律、法规;(2)组织制定并落实新区标准化工作指标和任务,编制新区标准化工作计划、规划;(3)制定或组织制定、修订本区标准,建立标准体系;(4)组织实施有关的国家标准、质量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本区标准等;(5)做好标准化经济效果计算与评价,总结标准化工作经验;(6)收集相关的国内外标准资料,建立标准档案,统一管理本区标准化资料;(7)对本区有关标准组织宣贯学习,组织标准化基本知识的培训教育;(8)承担上级标准化单位委托的标准化工作任务。(三)新区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各成员单位职责

1.办公室职责(1)负责为标准化建设所需的物资、资金、会务、资料装订等提供后勤保障;(2)负责涉及办公室管理标准的收集、整理,组织对有关规章制度进行修改完善,为制定标准提供依据;(3)负责制定标准化建设方案,对服务事项进行全面清理,制定事项服务质量标准,对所有标准进行划分、归类、统计;(4)负责新区标准化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制定并落实新区标准化工作任务指标,编制新区标准化规划、计划;(5)负责编制新区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表,建立和实施新区标准体系;(6)组织实施新区标准的制定、修订及复审,建立标准档案,统一管理各类标准,对标准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7)组织制定本区标准化管理办法;(8)组织本区标准化培训;(9)收集和管理标准化信息,参加各类标准化活动;(10)负责组织相关单位对各单位提交的标准修改意见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进行反馈及修改相关标准;(11)严格执行本区批准实施的标准,对新区各单位的标准化工作实施考核、奖惩;(12)负责对本区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工作进行宣传报道,通过电视、网络、会议等形式,对标准化建设进行宣传,营造标准化建设的良好氛围;(13)承担本区标准体系内各标准修订、复审以及相关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收集和管理工作;(14)严格执行本区批准实施的标准,对涉及各科标准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15)组织实施本区下达的其他标准化工作任务。

2.各成员单位职责(1)组织实施本区标准化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下达的标准化工作任务;(2)负责涉及单位的标准的拟定、整理,为制定标准提供依据;(3)严格执行本区发布实施的标准,对本区各单位的标准化工作实施考核、奖惩;(4)建立标准档案,管理与本单位有关的标准,搜集国内外标准化信息,传递给标准化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5)按相关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对工作人员进行宣贯培训并监督;(6)做好各项记录并妥善保管。

3.专(兼)职标准化工作人员职责(1)确定并落实标准化法律、法规、规章中与本单位相关的要求;(2)落实标准化相关工作任务和目标;(3)建立和实施本单位标准体系,编制管理标准体系表;(4)组织制定、修订本单位标准,并实施相关的标准化培训;(5)组织实施纳入本单位标准体系的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本单位标准;(6)参与对于新政策、规定、制度的贯彻执行,提出标准化要求,负责标准化审查。第二节 标准化人员及培训一 各单位标准化管理机构应配备满足管理需求的专(兼)职标准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1)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计算机应用和文字表达能力;(2)熟悉并能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标准化的法律、法规、方针和政策;(3)熟练掌握业务管理要求;(4)具备与所从事的标准化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标准化知识和工作技能,经过培训取得标准化管理的上岗资格;(5)承担本单位标准的制(修)订、宣贯培训、组织实施、持续改进和解释工作;(6)负责本单位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信息的收集和交流;(7)负责本单位标准化体系有关文件的管理。二 培训(一)培训对象及内容(1)标准化专(兼)职人员:标准化基本知识及业务知识培训;(2)中层以上领导干部:标准化基本知识,标准化法律、法规、规章普及培训;(3)其他管理人员:标准化基本知识培训;(4)工作人员:标准及标准化基本知识培训。教育及培训范围及内容如下:(1)标准化专(兼)职人员:标准化业务知识培训;(2)中层以上领导干部:标准化基本知识,标准化法律、法规、规章普及教育;(3)其他管理人员:标准化基本知识教育;(4)工作人员:标准及标准化基本知识教育。(二)教育及培训方法(1)其他人员的教育培训可采用请专家来本区举办学习班进行培训,或由本区标准化人员担任讲课老师进行有关的教育培训;(2)对教育、培训应做好教材、课时、考试、考核的安排,保证培训质量。(三)教育及培训的组织

各单位应有计划地进行标准化相关知识培训,培训应达到的要求有:各单位管理者应熟悉国家有关标准化法律、法规、方针和政策,了解标准化基本知识,熟悉并掌握管理职责范围内的各类标准,能贯彻运行;专(兼)职标准化管理人员应达到本标准有关要求;相关人员能熟练运用与本职工作有关的标准。(四)新区编制了《标准体系手册》

为适应本区发展,新区应根据提供服务和管理对标准化工作的需求,有计划地开展标准化活动,建立、完善和不断改进标准体系。第三节 标准管理一 标准的制定原则与程序(一)标准的制定原则

在现实允许的情况下,应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全部引用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可以不再制定标准,但为了在贯彻执行中便于使用,应体现原标准号;根据情况,对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只需采用部分内容时,应将国家标准进行简化、补充或节选,并按规定编写标准代号;标准的制定一般按“谁使用,谁起草”的原则进行,特殊情况允许组织其他单位或由专家组制定。(二)标准的制定流程

标准制定流程如图2-1所示。图2-1 标准制定流程

①下达制标任务书:贵安新区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根据本区的年度制标计划及时向有关单位下达制标任务书。②编制制标项目计划书:负责起草标准的单位应根据制标任务书的要求编制一份制标项目计划,计划应包含起草人员、配合人员、草案完成日期、必要的验证或试运作项目及时间安排;如需外出调研、收集资料的还应定出外出时间安排等,并收集相关的标准和资料,为制定标准提供参考。③编制标准草案及送审稿:负责起草标准的单位根据制标项目,组织必要的调查研究,并在调查研究及相关参考资料基础上,起草标准草案。起草过程中,有关数据(或规定)的确立应征求相关单位、人员的意见,对标准主要内容(特别是一些重要参数、条款)的确定依据做出说明,最后形成标准送审稿。二 具体要求(一)审查(会签审查或会议审查)

标准起草单位将标准送审稿(打印件)连同编制说明提交贵安新区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审查。由贵安新区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决定审查形式(会签审查、会议审查或两者结合)和参加审查的单位、人员,然后将标准送审稿、编制说明,按确定的形式组织审查。审查结果应填入标准审批表,并编制标准审查意见汇总表。审查意见未采纳的应做出说明;批准发布应符合下列要求:送新区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受理后,将标准报批稿、编制说明、审查意见汇总表和标准审批表报主任批准发布;本区标准统一以正式文件向全区发布。(二)标准复审和修订

每三年复审一次,复审工作由本区标准化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三)引用标准的采用确认

新区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组织有关单位、人员对与本区相关的外来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进行分析、研究,确定“直接采用”“选择采用”“补充制定”和“转化采用”。标准发放:标准批准发布后,由贵安新区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分发的单位、人员及数量,并统一由贵安新区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发放。发放到各相关单位、人员使用的标准,如遗失或破损影响使用时,可申请补发,经贵安新区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后可以补发。三 标准编制(一)标准编制程序

由标准制定单位负责进行调查研究和收集信息,包括所制定标准的内外部现状、统计资料、相关数据和发展方向;有关所制定标准的最新资料;各相关方的要求和期望;搜集与所制定标准有关的国内外相关标准。(二)起草标准草案

标准制定单位将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必要时进行试验对比和验证,然后编写标准草案和标准编制说明。(三)标准的修订

标准体系应及时根据修订后的内容进行修订,确保标准的适宜性。修订权限:当发现在用标准存在不适宜的内容时,使用单位、起草单位可以向贵安新区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修订申请。(四)标准的审查与发布

标准审查与发布流程如下:(1)标准编制单位根据要求起草相关标准;(2)填写《标准审查表》,报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3)贵安新区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召开内部审查会,标准审查人员在审查后签署审查意见;(4)通过审查的标准,由标准编制组统一编号并返回标准编制单位进行发布。(五)标准的实施(1)基本要求。各单位均应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并严格贯彻执行;在标准实施过程中,认为标准某内容不适宜,应向贵安新区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反馈,不得私自更改。(2)实施程序。对一些重大或实施有一定难度的标准,标准起草单位应编制实施计划,必要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3)实施标准。在做好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由各单位分别组织实施有关标准。(4)标准实施的反馈及修改。各单位在标准实施过程中若发现现行标准有局部不合理或标准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情况,应提出标准修订申请。(5)标准实施的基本原则。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中的强制性标准和强制性条款必须执行,纳入标准体系的标准应严格执行。(6)标准实施的程序。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标准,必要时可以制订标准实施计划,应严格按照标准规定开展服务和管理活动。(7)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标准实施的监督应纳入贵安新区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管理范围,实施监督检查和考核。(8)监督检查结果的处理。负责监督检查的单位和人员,应确保监督检查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检查结果要形成书面意见作为标准化体系持续改进的依据。四 标准体系的评价与修订管理(一)标准体系的评价

为确保本区标准化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每年应组织一次自我评价;评价工作由贵安新区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其他单位配合。评价工作也可申请有资质的标准化评价单位实施,将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及平时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报贵安新区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二)标准的修订管理

本区标准的修订应严格控制,并按规定审批程序进行,当出现下列情形时允许对标准进行修订:(1)标准由于打印、校对等方面出现差错;(2)标准中部分内容不切合运作实际;(3)标准中内容与其他相关标准有冲突;(4)相关单位提出有充分理由的修改要求。本区标准的修订应按规定程序进行,即首先由提出修订要求的单位、人员填写《标准修订申请单》,经标准制定单位审核,再送贵安新区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最后由原标准批准人做出裁决。对经批准的修订应编制《标准修订通知单》,经批准人签发后发放到各标准持有单位进行标准的修订。

新区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需作保留参考的作废标准应在封面、前言和首页处盖上“作废留存”印章。第四节 标准化工作规划及标准资料管理一 标准化工作的规划

规划主要包括下列内容:标准化工作规划一般按三年一阶段进行编制,标准化计划按年度进行编制。编制工作由贵安新区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并报领导审批。二 标准资料管理(一)标准资料的范围

国家和地方有关标准化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日常工作及管理等方面所需要的现行有效标准文本;国内外有关标准化的期刊、出版物、专著等;其他标准化信息资料。(二)标准资料的收集(1)向标准出版发行单位订购;(2)向有关标准情报单位索购;(3)外出学习、考察、出席会议等活动带回的标准资料。(三)标准资料的管理要求(1)及时收回废止标准,并盖上“废止”章,妥为保存;(2)建立标准化信息库,提供快捷服务;(3)本区使用的标准可根据使用需要,按规定进行分类汇编成册。(四)标准归档管理应具备的材料(1)标准发布文;(2)标准文本(正式稿);(3)编制说明(简单的标准可不编);(4)标准审批表;(5)标准审查意见汇总表;(6)标准修改通知单(有修改意见的填写)。(五)办公室应掌握的标准化信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