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原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9 00:05:20

点击下载

作者:明·汪机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医学原理

医学原理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医学原理作者:明·汪机排版:昷一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11-01ISBN:9787802317512本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 言

发源于古徽州的新安医学,始于宋元,盛于明清,流传至今。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其区域优势明显,流派色彩浓厚,学术成就突出,历史影响深远,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新安一隅,地灵人杰,新安医学以名家众多著称于世。据考证,自宋迄清,见于史料记载的新安医家达800余人,其中在医学史上有影响的医家达600多人。明清两代更是新安医学的鼎盛时期,此间数百年,人才辈出,名家迭见,新安一地也因此被当代中医界誉为孕育中医名家的“硅谷”。

众多的新安医家在医学理论和临床上卓有建树。明清时期新安医家的理论创见及用药轻灵、圆机活法的临床风格,对整个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些代表性学术思想和理论观点已成为当代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汪机首倡“新感温病”学说,从此温病成因有了“伏气”、“新感”两说,为明清时期开展温病学术争鸣、提高温病的治疗水平奠定了理论基础。明代的方有执通过对伤寒热病的诊治和研究,大胆将《伤寒论》整移编次,辑成《伤寒论条辨》,从而创“错简重订”说,开《伤寒论》错简派之先河,揭开伤寒学派内部各家争鸣的序幕。清代吴澄所著《不居集》首创“外损”一说,是李东垣内伤外感辨的补充;初倡“理脾阴”学说,可与叶桂养胃阴说相媲美;其创设的“解托”、“补托”诸法对治疗外损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临床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清人程国彭著《医学心悟》,倡导“八纲辨证”,首创“医门八法”,对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补充完善作出了积极贡献。

新安医家的建树,对新安以外的各地医家具有相当的影响。如汪机所开创的新安医学“固本培元派”,对浙江的赵献可、张景岳,江苏的缪希雍、李中梓等医家的学术思想均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起到了促进学术交流融通、共同繁荣中医学术的作用。

新安医学还以医著宏富著称于世。据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新安医籍考》可以得知,自唐至“民国”初年,大约产生了800余种新安医籍。这些医籍不仅数量众多,内容涉及中医药学的各个学科,而且不乏久享盛誉、重版多次甚至百次的佳作,真是无愧于“文献名邦”的美称。时至今日,新安医家的医著仍被各出版机构看中并不断推出。1999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明清名医全书集成》30种中,就有汪机、孙一奎、吴崑、汪昂的医著作为其中4种入选。2005年起,人民卫生出版社陆续推出的《中医临床必读丛书》105种中,又有新安医家吴谦的《医宗金鉴》等8种入选。

新安医家的医学名著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远播海外,对国外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日本,丹波元胤所著的《中国医籍考》中,共收载新安医家63人,医籍139部。据考证,新安医籍的外传以明清两代为主。尤其是朝鲜、 日本两国,不仅通过各种途径吸收了大量的新安医学知识,而且整本翻印刊刻新安医家的许多重要著述,有些版本流传至今,成为研究新安医学对外交流史的宝贵资料。这一时期东传的新安医籍主要有:南宋医家张杲的《医说》,明代医家吴崑的《医方考》,明代医家江瓘的《名医类案》,明代医家汪机的《石山医案》,明代医家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大全》,明代医家孙一奎的《赤水玄珠》,清代医家汪昂的《本草备要》等。

在新安徽州一府六邑的弹丸之地,历史上竟产生出如此众多的医学名家,编撰如此众多的医学名著,成就之大,实属罕见,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基于此,著名医史专家余瀛鳌先生曾由衷地赞叹,新安医学的各类医籍“在以地区命名的中医学派中,堪称首富”。

众多新安医家在医学理论和临床上的建树,除了通过直接授徒传承外,更多的是通过著书立说的形式得到固化与传承。多达800余种的新安医学文献中,蕴藏着独特的人类生命科学信息,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价值。新安医学是一代又一代新安医家不懈地继承、研究、完善、发展的结果,更是一代又一代新安医家勤于著述的结晶。他们或述而不作,或既述且作,述而又述,作而又作,述中有作,作中有述,给我们留下了既丰富多彩又极具价值的新安医学文献。时至今日,尽管新安医学名家们已经逝去,但他们的建树与成就却通过新安医学文献这一载体而留传至今。我们整理新安医学文献,阐释新安医家名著,不仅能够传承前人的学术薪火,而且可以弘扬前人的学术成就。面对着丰富多彩的新安医学文献,我们应当采取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内篇三·文德》中所说的“临文必敬”、“论古必恕”的治学态度,继承他在《校雠通义叙》中所倡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治学方法,以研读新安医学文献、传承与弘扬新安医学成就为己任。

研读新安医学文献,前提是要有文献可供研读。为了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新安医学文献,上个世纪的90年代,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组织一批学者、专家编纂并出版了《新安医籍丛刊》。这套丛书中既有大部头的新安医学名著,如《古今医统大全》、《伤寒从新》、《医林纂要探源》等,更有常销不衰的精品,如《本草备要》等,还有一些罕见的新安医籍。《新安医籍丛刊》的编纂与出版,不但提供了一批新安医学文献以供研读之需,而且展示了当时整理新安医学文献的成就,同时也给我们在新世纪编纂《新安医学名著丛书》(以下简称《丛书》)提供了良好的启示与借鉴。

新世纪到来,新安医学的研究也更上一层楼,取得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培养了一批新的研究人员。与新安医学的研究同步,一些过去闻所未闻的新安医籍相继被发现,一批新安医著的孤本、善本被影印出版,各专业出版社也陆续推出一些常销不衰的新安医籍。为了反映新世纪以来新安医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新成果,为了彰显安徽中医学院注重传承、弘扬新安医学的办学特色,为了向安徽中医学院建校50周年献礼,2007年2月,安徽中医学院专门成立了《丛书》编委会,议定了《丛书》编纂方针、所收书目、整理要求、编写细则,落实了《丛书》内每种书目的具体整理人。之后,各书的具体整理人遵照编委会的要求开始了整理工作。《新安医学名著丛书》的编纂上承《新安医籍丛刊》,以传承与弘扬新安医学为宗旨。《新安医学名著丛书》编委会议定丛书所收书目,应为名家名著,篇幅相对适中,内容兼顾新安医学的各个方面,原则上不与《新安医籍丛刊》所收书目重复。经过编委会反复讨论,最终确定所收书目为《医学心悟》、《医学原理》、《医旨绪余》、《望诊遵经》、《伤寒论条辨》、《伤寒论后条辨》、《读伤寒论赘余》、《伤寒论条辨续注》、《医方集解》、《本草备要》、《孙文垣医案》、《杏轩医案》、《老老余编》、《养生余录》、《医说》,合计15种。

上述15种书中,《医学心悟》系程国彭积30年业医心得,融会《内经》、《难经》及历代名医学术精华而撰成。是书所列各科病证先述病源、症状,次述诊断,治疗,并附程氏自拟经验方,可谓分类清楚,论述简要,脉因证治环环相扣,所选方药简便易行,切于实用,是一部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中医启蒙著作,流传甚广,被后世公认为中医入门的必读书。《医学原理》十三卷,是汪机晚年撰就的综合性医学著作,“其中所论病机、药性,悉本《内经》、《本草》;治方、脉法,皆据名贤格言”。综观全书,可以感受到汪氏受朱震亨影响很大,在论述诸证治疗时,均将朱丹溪的经验列于前面,但他又不拘泥株守,而是有所发展。本书是集汪氏学术心得与临床经验的成熟之作。《医旨绪余》两卷,孙一奎著,其子泰来、朋来参订。该书从基础理论到辨治、方药诸方面,分78个专题辑录了孙氏的学术见解、临床心得。其以“太极”述命门,以无形话三焦,承师说而倡温补,持平议论历代名医长短等,对中医学术的继承、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望诊遵经》一书成于清末,撰者为歙县人汪宏。书内上卷论述了望诊的基础知识,人体正常生理的气色表现,以及病理状态下的气色主病等;下卷论述了望眼鼻口唇齿、耳眉须发、腹背手足,以及望汗、血、痰、便等的诊断意义。曹炳章在《中国医学大成》的《望诊遵经》提要中评价说:“全书提纲挈领,叙述分明,虽西医诊断学的详博,亦未有过于是者,非经实验,曷克臻此。”《伤寒论条辨》、《伤寒论后条辨》、《伤寒论条辨续注》是三部伤寒错简派的代表性医著,作者分别是方有执、程应旄、郑重光。方有执倡“错简重订”说,此后程应旄、郑重光又发挥和完善方氏的说法,三人的学术主张一脉相承又各有千秋,对活跃伤寒研究的学术氛围产生了相当影响,在伤寒学说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价值。《医方集解》是明末清初人汪昂的医作。书凡六卷,收正方370余首,附方480余首。每方备述适应病证、方药组成、方解、附方加减。全书述说精当,内容完备,是一本理法方药相应贯通的佳作。《本草备要》亦是汪昂的佳作。汪氏精选临床适用药物479味,每药先辨气味形色,次著所入经络,再为发明其功用,而以主治之症具列于后。此书自刊行以来,风行海内,其版次之多,为本草著作之冠。其内容深入浅出,实用便捷,既是清初以来初学中医者的必读之书,更是一部既备且要的优秀本草普及读物。《孙文垣医案》由孙一奎之子编辑,成书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共收载验案397则。孙氏的医案论病详确,临症精思,论证有独见,治病有特色,文笔流畅,语言通俗。本书较全面地反映了孙氏诊治特色及临床经验,足堪后人师法。《杏轩医案》乃程文囿撰,包括《初集》一卷、《续录》一卷、《辑录》一卷,是程文囿一生临床经验的总结。全书载医案共192例,其中有许多急危重症医案,如脱证、大出血、伤暑昏厥、小儿惊证、痳闭、子痫等。其医案的特点是记录真实完整,不仅记录成功案例,也收录了疗效不佳或无效案例,因而有着重要的研读价值。《老老余编》、《养生余录》见于徐春甫所撰的《古今医统大全》内。《老老余编》载于《古今医统大全》的第八十六卷、八十七卷,《养生余录》载于第九十九卷和第一百卷。这两种养生书篇幅短小,内容精当,比较简明扼要地反映了新安医家的养生主张。《医说》的编撰人为张杲,为现存最早的新安医学文献。书分十卷,所立条目接近千数,记载了从上古到张果本人生活时代为止的医学掌故及见闻。全书体例成熟,内容全面,人文色彩突出,且引书注明出处,有着他书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

14种书中,《伤寒论后条辨》、《伤寒论条辨续注》、《医说》向无整理本,有填补中医文献整理空白的价值;《伤寒论条辨》向无标点本,《医学原理》、《老老余编》、《养生余录》向无单行本,出版后可以提供研究与阅读的方便。其他如《医学心悟》等,均属新安医学文献的精品,且为国内各专业出版社的常销书。上述书籍的内容涉及中医基础理论、诊断、伤寒学说、方药、临床各科、医案、养生、医学掌故、医学文化等方面,均为新安医学的代表作、佳作,久享盛名,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本丛书的整理者均是研究新安医学文献有素的专业人员,他们既有上个世纪曾参与《新安医籍丛刊》编撰工作的专家,更有在后来参与新安医学研究的专业人员,还有新近加人新安医学研究的年轻人。老、中、青三代学者济济一堂,整理新安医学名著,切磋新安医家的学术主张、临床心得,既能传承学术薪火,又能弘扬新安医学学术,培养学术研究的新人,诚为盛世幸事。在具体整理过程中,承担每种书整理任务的领衔学者,全部亲自全程参与整理任务,不假他人,不挂虚名,确保以认真与细致的工作保证《丛书》的质量。

在整理所用底本上,均多方寻觅,力求采用国内所见最佳版本为底本进行整理。所谓最佳版本,是最能反映文献真实面貌、内容最全、经过精心校定的版本。当然,要兼顾以上三者,往往无法实现,但至少具备其中的一个方面。本着上述原则,《医学心悟》采用清程树滋堂刻本为底本,《医学原理》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精抄陈长卿刊本为底本,《医旨绪余》采用明万历二十四年丙申(公元1596年)古歙黄鼎刻本为底本,《望诊遵经》采用《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光绪元年(1875年)求志堂初刻本《望诊遵经》为底本,《伤寒论条辨》采用《中国医学大成续集》影印清康熙浩然楼重刊本为底本,《伤寒论后条辨》采用清式好堂初刻本为底本,《伤寒论条辨续注》采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广陵秩斯堂原刊本为底本,《医方集解》采用《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康熙刊本为底本,《本草备要》采用《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还读斋重刊本为底本,《孙文垣医案》采用明万历二十四年丙申(公元1596年)古歙黄鼎刻本为底本,《老老余编》、《养生余录》采用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明万历初陈长卿初刻本为底本,《杏轩医案》采用安徽人民出版社1959年校勘本为底本,《医说》采用《中华再造善本·唐宋编·子部》影印南京图书馆藏宋刊本为底本。以上版本,除《伤寒论条辨》未能采用最佳版本为底本外,其他13种书的底本,或为最能体现原貌之本,或为内容最全之本,或为最佳整理之本。总之,基本上做到了采用国内所见最佳版本为底本进行整理。

在具体整理方法上,每种书都精心选择了参校本,并且精心给出校记与注释。书后的校后记也注意将每种书的作者生平、成书经过、流传轨迹、学术价值、整理过程、整理方法等,以清晰的语言介绍明白。有的校后记本身就是一篇有分量的学术论文。

在具体整理程序上,每种书都做到了至少先后三易书稿,反复推敲,以期尽可能减少差错,使《丛书》内的每种书与同类书籍相比,质量上要略高一筹。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在编委会的组织与出版社的协调下,特别是曾先后得到上海倪项根编辑和北京王淑珍主任的支持,我们总算将《新安医学名著丛书》这样一项文献整理工作完成了。其间所经历的甘苦曲折真是一言难尽。尽管吃了很大的苦、受了很大的累,但遗憾之处仍在所难免。我们深感还有许多优秀的新安医籍没有入选本《丛书》,还有许多应当做得到位的地方却做得不尽如人意。编书永远是一件令人快乐又遗憾的事情。我们热忱欢迎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能指出我们的失误,使我们以后的工作能做得更好。王键(安徽中医学院院长)2009年春于少默轩《医学原理》校注说明

汪机,字省之,明代徽州祁门(今安徽祁门县)人,生于明天顺癸未(1463)年,卒于明嘉靖己亥(1540)年。因世居祁门石山坞而自号“石山居士”,世称汪石山。

汪石山出身于儒医世家,其父汪渭、叔伯汪宦皆儒而通医,这样的家庭背景对于汪石山的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本人自我评价:“心存仁术,主好儒书,颠已垂白,手不停批。”说明汪机不仅精研医道而且精研儒学。

汪机一生著述甚多,有《读素问钞》、《运气易览》、《外科理例》、《针灸问对》、《石山医案》、《伤寒选录》、《医学原理》等十二种。《医学原理》十三卷,是汪氏晚年撰就的综合性医学著作。汪氏虑及以往诸医书“文理涣漫”,研读者“非二十年之功弗能究竟其理”,于是“复作是书”,可见此书乃集汪氏学术心得与临床经验的成熟之作。该书将经络穴法列于首,继以六淫之邪气与夫气血之病,而以内科杂病、妇科、儿科诸病的经验、理论、得失、心法等汇于末。 自认为“其中所论病机、药性,悉本《内经》、《本草》;治方、脉法皆据名贤格言”。从其内容来看,汪氏在医学思想上受朱震亨影响很大,在论述诸证治疗时均将丹溪的经验列于前面,但他又不拘泥株守,而是有所发展。“朝究暮绎,废寝忘餐,经历八春而始克就。”《医学原理》具体成书时间不详,考其《自序》,当在《伤寒选录》之后。《医学原理》的版本较少。国内现有两种刊本:一是明代吴继武、谢孜刊本《新刻汪先生家藏医学原理十三卷》,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广东医学科学院中心图书馆有收藏。二是明代陈长卿刊本《新刻汪先生家藏医学原理》,仅中国国家图书馆有收藏。1962年,中医研究院图书馆(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据陈长卿刊本精抄一本。据我们考查,中医研究院图书馆的精抄本对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陈长卿刊本有所校正,此即“精抄”的含义。国外的日本内阁文库存有明代广仁堂刊本《新刻汪先生家藏医学原理十三卷》,此本是否为上两种版本外的第三种版本,尚待调查。1999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了《汪石山医学全书》,其中收有整理排印本《医学原理》。

此次整理《医学原理》,以安徽中医学院所藏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陈长卿刊本精抄本之复印本(简称陈本),进行点校注释,具体处理方式如下:

1.重新编排目录,使正文内的标题与书前的日录统一。

2.遵行《中医古籍校注通则》的要求,对全书加以标点。

3.繁体字改为规范的简化字。异体字、俗字亦改为通行字。

4.校勘方面,以本校、他校为主,必要时采用理校。本次整理《医学原理》,由于诸多因素,无从对校吴继武刊本,因此主要使用本校法、他校法进行校勘。凡校勘之处,一律写出校语,给出校勘依据。

5.底本与校本文字不同,若底本较优,则依底本;若系底本错讹者,则据校本改正后出校;如属校本有误而底本不误者,则不出校;若难以肯定何者为是,或两者文字均有可取需并存者,则不改,出校。

6.底本中属笔画小误的错字,径改。如“日”误作“曰”,“已”误作“己”,“大”误作“太”之类,均予径改。医学原理序

余幼习举子业,寄名邑庠,后弃儒业医,越二十年,得以医道鸣世,编订《素问钞》、《本草会编》、《运气易览》、《外科理例》、《痘治理辨》、《针灸问答》、《推求师意》、《脉诀刊误》、《伤寒选录》等书,幸诸从游者协力锓梓,以广其传。每病前书文理涣漫,患吾子孙有志于是者,非二十年之功弗能究竟其理,因而挫沮者有之,于是复作是书,首以经络穴法列于前,继以六淫之邪与夫气血之病,次以内伤诸症,妇人、幼科终焉。凡十三卷,命曰《医学原理》。其中所论病机药性,悉本《内经》、本草;治方、脉法,皆据名贤格言。朝究暮绎,废寝忘餐,经历八春而始克就。惟欲吾之后人,乐守是道,以承吾志。观病机即知病源之始终,阐脉法即知病症之生死,读方旨即知立方之主意,各条端绪,焕然于心,庶不负吾生平之所好也。果若吾言,则是集匪为虚文,可以事亲,可以养身,可以活人。其为利也实溥矣,又何羡于良金腴产之是遗,以损其志而益其过耶。祁邑朴墅石山居士自序卷之一

石山 汪 机 编辑

新安 师古 吴勉学 校梓

幼清 江湛若 同校图1 正人藏图(原图)

阑门,谓大、小肠会处也,自此泌别清浊,水谷分焉。

一名分水。谓水谷承受于阑门,水则渗入膀胱为溺,谷之滓秽则自阑门传送大肠而为便。图2 伏人藏图(原图)

肛门,言其处似车肛之形,胡以命名,即广肠、洞肠也。

一名魄门。主受大肠之谷,大便出焉。其系上通于心,下通于肾,水火相济,乃化血收藏之本。手太阴肺经图论图3 手太阴肺经图(原图)

经云: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乃气之本,魄之居,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其位西,其时秋,其色白,其脉涩而短,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其恶寒,其声哭。在七情为忧,忧伤气,喜胜忧。在六气为暑,暑伤皮毛,凉胜暑。在五味为辛,辛伤肺,苦胜辛。肺欲收[1],急食酸以收之,用酸[2]补之,以辛泻之。在干为辛,在支司申,在八卦为乾,在五行属金。其外喉、鼻。其形似盖四垂,六叶两耳,附著于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以分布诸藏府清浊之气,而为五藏华盖。经气多而少血。其脉起于中焦,受足厥阴之交,由是循任脉之外及足少阴经脉之里,以次下脐[3],当脐上一寸任之水分穴绕络大肠,复行本经之外,上循胃口,迤逦上膈,而会属于肺藏,循肺系[4],出而横行胸部四行之中府、云门,以出腋下,下循臑内,历天府、侠白,行手少阴心之前,下入肘中,抵尺泽,循臂内上骨之下廉,历孔最、列缺穴,入寸口之经渠、太渊,以上鱼际,出大指之端少商穴而终。其支者,从腕后列缺穴达次指内廉,出其端,而交于手阳明。其为病也,肺胀,膨膨然喘咳,缺盆中痛,咳嗽,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掌中及皮毛热。盛则寸口脉大三倍于人迎,虚则反小于人迎也。其穴一十有一

中府在云门下一寸,乳上三[5]肋间,应手动脉陷中 云门在巨骨[6]下,挟气户傍一寸陷中,动脉应手,举臂取之 天府在云门下三寸,臑内廉,动脉中 侠白在天府下,去肘五寸,动脉中 尺泽在肘中,约动脉中 孔最在腕上七寸即是 列缺去腕侧上寸许,食指末陷中 经渠在寸口陷中是 太渊在掌后陷中 鱼际在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中 少商在大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白肉宛宛中穴法歌括

手太阴经太阴肺,中府云门天府列,侠白尺泽孔最连,列缺经渠太渊接,仍有鱼际与少商,终于大指端内侧。手阳明大肠经图论

经云: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其体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当脐右回十六曲,其上口接小肠之下口。在干为庚,在支司酉,在五行属金,在八卦为兑。与手太阴肺相为表里,其经气血俱多。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商阳穴,受手太阴经之交,行阳之分,由是循次指之上廉,历二间、三间,以出合谷两骨之间,复上入阳溪两筋之中,自阳溪而上,循臂上廉之偏历、温溜、下廉、上廉、三里,入肘外廉之曲池,循臑外前廉,历肘髎、五里、臂臑,络手少阳之臑会,上肩,至本经之肩髃,出肩髃之前廉,循巨骨上行,会督之大椎,由大椎而下入足阳明之缺盆,循足阳明之外,络绕肺藏,复下膈,当胃经天枢之分会属于大肠。其支者,自缺盆上行于颈,循天鼎、扶突,上贯于颊,入下齿缝中,由齿缝复出,夹两口吻,相交于人中之分,左脉之右,右脉之左[7]。上夹鼻孔,循禾髎、迎香而终,以交足之阳明。其为病也,齿痛,肿。或目黄,口干,大便秘,或大指次指痛不用。盛则人迎大三倍于气口,虚则反小于气口也。图4 手阳明大肠经图(原图)其穴有二十

商阳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许 二间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内侧陷中 三间在食指本节后内侧陷中是 合谷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陷中 阳溪在腕中上侧两筋陷中 偏历在腕中后三寸是 温溜在腕骨后,小士六寸,大士五寸 下廉在辅骨下,去上廉一寸 上廉在三里下一寸是 三里在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 曲池在肘外辅骨,屈肘屈骨之中,以手拱胸取之 肘髎在肘大骨外廉陷中是 五里在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脉中 臂髃在肘上七寸 肩髃在肩端两骨陷者宛宛中,举臂取之有空 巨骨在肩端上行,两叉骨间陷中 天鼎在颈缺盆,直扶突后一寸 扶突在足阳明[8]气舍之后一寸五分,仰而取之。又云,在人迎后一寸五分是 禾髎在鼻孔下之,人中旁五分 迎香在禾髎上一寸,鼻孔旁五分穴法歌括

手阳明经二十穴,商阳二间三间列,合谷阳溪偏历排,温溜下廉上廉位,三里曲池接肘髎,五里臂臑肩髃穴,巨骨天鼎接扶突,禾髎迎香二十备。足阳明胃经图论图5 足阳明胃经图(原图)

经云: 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其体大一尺五寸,迂曲屈伸,长二[9]尺六寸,位居中焦。在干为戊,在支司辰戌,在五行属土,在八卦为坤。与足太阴为表里,其经气血俱多。起于鼻两旁手阳明之迎香穴,由是而上,左右相交于中,过足太阳晴明之分,下循鼻外,历本经承泣、四白、巨髎,入上齿缝中,复出,循地仓,挟两口吻,环绕唇下,左右相交于承浆之分,由承浆循颐后之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胆之客主人,循发际,会足少阳之悬厘、颔厌之分,循下关、头维,会于胆之悬颅、督之神庭;分支络,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历水突、气舍,入缺盆,行足少阴俞府之外,下膈,当上脘、中脘之分属胃、络脾。于此分支,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循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下挟脐,历过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诸穴,入气冲中;其支行者,自属胃处起于胃之下口,循腹里,过足少阴育俞之外、本经之里,下至气冲中,与前直行入气冲者相合,自此而行髀关,抵伏兔,历阴市、梁丘,下入膝髌中。于此又分,正支经犊鼻,下循胻外廉之三里、巨虚上廉、条口、巨虚下廉、丰隆、解溪,下足跗之冲阳、陷谷,入中指外间之内庭,至厉兑而终;其抽枝自膝下三寸,循三里穴之外别行,而下人中指外间,与前入内庭、厉兑正支合。又一小支自跗上冲阳穴别行,人大指间,斜出足厥阴行间穴之外,循大指下,出其端,以交于足太阴。其为病也,漉漉[10]然振寒,善伸,数欠,或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牖而处,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责响腹胀。或狂,疟,温淫,汗出,齀[11]衄,或中指不用。气盛,则身前皆热,消谷善饥,溺色黄;其不足,则身以前寒栗,胀满,不消谷。盛则人迎脉大三倍于气口,虚则反小于寸口也。其穴四十有五

承泣在目下七分,直瞳子是 四白在目下一寸,直瞳子 巨髎[12]在夹鼻孔旁八分,直瞳子 地仓在口吻旁四分是 大迎在曲颔前一寸二[13]分,骨陷中动脉 颊车在耳下曲颊[14]端陷中  下关在胆之客主人下,耳前动脉下廉。合口有空,开口则闭 头维在额前发际,胆之本神旁一寸五分,督之神庭旁四寸五分 人迎在颈下,挟结喉旁一寸五分,脉动应手 水突在颈下大筋前,直人迎,下气舍上 气舍在颈,直人迎下,挟天[15]突陷中  缺盆在肩下前而横骨陷中 气户在手阳明巨骨下,足少阴之俞府旁二寸陷中 库房在气户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屋翳在库房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膺窗在屋翳下[16]一寸六分陷中 乳中当乳头即是 乳根在乳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不容在肾之幽门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承满在不容下一寸是 梁门在承满下一寸 关门在梁门下一寸 太乙在关门下一寸 滑肉门在太乙下一寸[17]  天枢在挟脐二[18]寸 外陵在天枢下一寸是 大巨在外陵下一寸 水道在大巨下一寸是 归来在水道下一寸 气冲一名气街。在归来下、鼠蹊上一寸,动脉应手宛宛中。上穴自气户至乳根去中行各四寸。 自不容至滑[19]肉门去中行各二寸[20],自天枢至归来去中行各二寸 髀关在膝上伏兔后交叉中 伏兔在膝上六寸起肉,正跪坐而取之 阴市在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令人拜而取之 梁丘在膝上二寸,两筋间 犊鼻在膝[21]髌下,胻骨上,骨[22]解大筋中 足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大筋肉宛宛中,举足取之。极重按之,则跗上动脉为之止矣 上廉在三里下三寸,举足而取之 条口在下廉上一寸,举足而取之 下廉在条口下一寸,举足取之 丰隆在外踝上八寸,下胻外廉陷中。别走太阴 解溪在冲阳后[23]一寸五分,腕上陷中 冲阳在足跗上五寸骨间动脉,去陷谷三寸 陷谷在足大指次指间本节后陷中 内庭在足大指次指外间陷中 厉兑在足大指次指,去爪甲如韭叶。古本上廉、下廉各有巨虚二穴。穴法歌括

足阳明经四十五,承泣四白巨髎当,地仓大迎颊车立,下关头维人迎行,水突气舍缺盆位,气户库房屋翳间,膺窗乳中乳根接,不容承满梁门旁,关门太乙连滑肉,天枢外陵大巨班,水道归来气冲次,髀关伏兔走阴市,梁丘犊鼻三里排,上廉条口下廉继,丰隆解溪与冲阳,陷谷内庭厉兑毕。足太阴脾经图论图6 足太阴脾经图(原图)

经云:脾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乃荣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位中央,其时长夏,其色黄,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其声歌。在七情为思,思伤脾,怒胜思。在六淫为湿,湿伤肉,风胜湿。在五味为甘,甘伤肉,酸胜甘。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泄之,以甘补之。在干为己,在支司辰戌,在八卦为坤,在五行属土。其外候口。其经多气而少血。其形广三寸,长五寸,掩于太仓[24],附着于脊之第十一椎。其经起于足大指之端隐白穴,受足阳明之交,由是循大指内侧白肉际大都穴,过核骨[25]后,历太白、公孙、商丘,上内踝前廉之三阴交,上腨内,循胻骨后之漏谷,上行二寸,交出足厥阴中都穴之前,至地机、阴陵泉,自阴陵泉上循膝股内之前廉血海、箕门,迤逦入腹,历冲门、府舍,会任脉之中极、关元,复循腹结、大横,会任脉之下脘,历腹哀,过足少阳之日月、足厥阴之期门,后循本经腹哀之里,下至任之中脘、下脘之际属脾而络于胃,再由腹哀上膈,循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由周荣外曲折向下至大包,由大包外曲折向上,会于肺之中府,上行交胃经人迎穴之里,挟咽,连舌,散舌本而终。其支者,循腹哀,行至胃部,会任脉之中脘外,上膈,注于任之膻中之里,而交手少阴心之分。其为病也,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身体重,四肢倦,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寒疟,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足大指不用。盛则寸口脉大三倍于人迎,虚则反小于人迎也。其穴二十有一

隐白在足大指内侧端,去爪甲角如韭叶 大都在足大指本节后陷中 太白在足内侧核骨下陷中 公孙在足大指本节后一寸。分接阳明胃经 商丘在足内踝下微前陷中 三阴交在内踝上三寸,骨下陷中 漏谷在足内踝上六寸,骨下陷中 地机在膝下五寸 阴陵泉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仰足而取之 血海在膝髌上内廉白肉际二寸中 箕门在鱼腹之上,越筋间,阴股动脉中 冲门上去大横五寸,在府舍之下,横骨端约纹中动脉 府舍在腹结之下三寸 中极、关元皆任脉穴,兹不及注,盖中极、关元乃足三阴与任脉交会之地。腹结在大横下一[26]寸三分大横在腹哀下三寸[27],直脐旁[28]。盖足太阴与任脉会于此也 腹哀在日月下一寸五分。 日月乃足少阳胆经之穴,由足太阴脾经与阴维[29]二脉交会之地 期门乃足厥阴肝经之穴,兹不及注,由足太阴脾经与阴维交会于此,故录以便观。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五穴俱腹中行各去四寸半[30]  食窦在天溪下一寸六分,举臂取之 天溪在胸乡之下一寸六分,仰而取之 胸乡在周荣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周荣在手太阴肺经中府穴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大包在足少阳胆经渊液穴下三寸穴法歌括

足太阴脾二十一,隐白大都太白列,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位,血海箕门与冲门,府舍腹结大横次,腹哀食窦连天溪,胸乡周荣大包毕。手少阴心经图论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乃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其位南,其时夏,其色赤,其脉洪而钩,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其恶热,其声笑。在七情为喜,喜伤心,恐胜喜。在六气为热,热伤气,寒胜热。在五味为苦,苦伤血,咸胜苦。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在干属丁,在支司午,在八卦为离,在五行属火。其外候舌。其经多气而少血。其形如未敷莲花,居肺下、膈上,附著于脊之第五椎。有二系,一系上与肺通;一系入肺两大叶间,由肺叶而下,曲折后向,并连脊膂,细络贯脊髓,与肾相通于七节之间,而诸藏系皆于此而通于心,而心亦于是而通诸藏。其经脉起于心中,循任脉之外,属心系,下膈,当脐二寸之分而络小肠。复从心系直上,至肺藏之分[31],出循腋下,抵极泉,自极泉下循臑内后廉,行手太阴、心主两经之后,历青灵,下肘内廉,抵少海,自少海而下循臂内后廉,历灵道、通里,至掌后兑骨之端,循阴郄、神门,入掌内廉,至少府,循小指端之少冲穴而终,以交手太阳。其支者,从心系出任脉之外,上行挟咽以系目。其为病也,嗌干,心痛,渴而欲饮,目黄,腋痛,臑臂内后廉痛,掌中热或痛。盛则寸口脉大再倍于人迎,虚则反小于人迎也。图7 手少阴心经图(原图)其穴有九

极泉在臂内腋下筋间,动脉入胸 青灵在肘上三寸,举臂取之 少海在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 灵道在掌后一寸五分 通里在腕[32]后一寸陷中是也 阴郄在掌后脉中,去腕五分[33]  神门在掌后兑骨端陷中 少府在手小指本节后陷中,直[34]手厥阴之劳宫

少冲在手小指内廉端,去爪甲如韭叶穴法歌括

手少阴心有九穴,极泉青灵少海接,灵道通里阴郄连,神门少府少冲绝。图8 手太阳小肠经图(原图)手太阳小肠经图论

经云: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其体长三丈二尺,左回叠十六曲,其上口接胃之下口,其下口接大肠之上口。在脐上二寸水分,至是泌别清浊,其水液清者入膀胱,渣滓浊者下大肠。在干为丙,在支司巳,在五行属火,在八卦为离。与手少阴心相为表里,其经多气而少血。起于小指端之少泽穴,由此手指外侧之前谷、后溪上腕,出踝[35]中,历腕骨、阳谷、养老,自养老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穴,出肘内侧两骨之间,历少海,上循臑外后廉,行手阳明、少阳之外,上肩,循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诸穴,上会于督之大椎,分左右相交于两肩上,由此入足阳明之缺盆,循肩,向腋下行,当任脉膻中之分络心,循胃系,下膈,过任之上脘、中脘,抵胃,下行任脉之外,当脐上二寸之分属小肠。其支者,从胃之缺盆循颈之天窗、天容,上颊,挟颧髎,上至目外角之锐眦,过足少阳之瞳子髎,却入耳中之听宫而终。其为病也,咽痛,项肿,不可以回顾,肩似拨,腰似折[36],或耳淋涩[37]。盛则脉[38]大再倍于寸口,虚则反小于寸口也。其穴一十有九

少泽在手小指外侧端,去爪甲角一分陷中 前谷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 后溪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 腕骨在手外侧,腕前起骨后陷中 阳谷在手外侧,腕中兑骨下陷中 养老在手踝骨上一空[39],腕后一寸陷中 支正在腕后五寸 少海在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 肩贞在肩曲胛下,两骨解间,手阳明肩髃后陷中 臑俞在手少阳肩髎后,大骨下,胛上廉陷中  天宗在秉风后,大骨下陷中 秉风在手少阳天髎外,肩上小髃[40]后,举臂有空 曲垣在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应手痛 肩外俞在[41]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中 肩中俞在肩胛内廉,去脊二寸陷中 天窗在颈大筋前,曲[42]颊下,手阳明扶突后,动脉陷中 天容在耳曲颊后

颧髎在面鸠骨下廉,兑骨端陷中 听宫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样。穴法歌括

手太阳穴一十九,少泽前谷后溪偶,腕骨阳谷养老连,支正少海肩贞走,臑俞天宗接秉风,曲垣肩外肩中守,天窗天容与颧髎,终于耳中听宫所。足太阳膀胱经图论图9 足太阳膀胱经图(原图)

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其体重九两二铢,纵广二寸,居肾下之前,大肠之侧,当脐上一寸水分穴之所小肠下口,乃膀胱之上际也,水液由此渗入焉。在干属壬,在支司亥,在五行属水,在八卦为坎。与足少阴相为表里,其经多血而少气。起于目内眦晴明穴,上额,循攒竹,过督之神庭,历曲差、五处、承光、通天,自通天斜行,左右相交于巅上督脉之百会,由此分一支抵耳上角,过足少阳之率谷、浮白、窍阴,散养于诸经。其直者,由通天穴循络郄、玉枕,入络脑,复出,下项抵天柱,自天柱而下通督之大椎、陶道,却循肩膊内,挟脊两旁下行,历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小肠俞、膀胱俞、中膂内俞、白环俞,由是抵腰中,人循膂,络肾,属膀胱。由腰中又分支,循腰髀,下挟脊,历上髎、次髎、中髎、下髎腰髀,即腰监骨。盖人之脊椎骨有二十一节,自十六椎节而下,为腰监骨所掩附而入髎穴。所谓上、次、中、下诸髎。即夹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之空也 出会阳[43]在尾髎骨两旁,则二十一椎骨乃复见而终 下贯臀,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入腘中之委中穴腓肠上,膝后曲处谓之腘 又一正支自天柱而下,从膊左右别行夹脊两旁第三行,相去各三寸许 下贯胛膂,历附分、魄户、膏育、神堂、、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育门、志室、胞育、秩边,下历尻臀,过足阳明之髀枢股外为髀,健骨[44]之下即髀枢也 循髀外后廉,髀骨之里、承扶之外一寸五分之间而下,与前之入腘中者相合。正支者下行,循合阳,下贯腨内,历承筋、承山、飞扬、附阳,出外踝后之昆仑、仆参、 申脉、金门,循京骨、束骨、通谷,至足小指外侧端之至阴穴,以交于足少阴经。其为病也,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似结,腨如裂,狂,疟,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鼿[45]衄,项、背、腰、尻、腘、喘、脚皆痛,小指不用。盛则人迎脉大再倍于寸口,虚则反小于寸口也。其穴六十有三[46]

晴明在目内眦 攒竹在眉头陷中 曲差在督[47]之神庭旁一寸五分。入发际 五处在督之上星旁一寸五分是 承光在五处后一寸五分 通天在承光之后一寸五分 络郄在通天之后一寸五分 玉枕在络郄后一寸五分。夹督之脑户旁一寸二分,枕骨上入发际三寸 天柱在颈大筋外廉,夹项发际陷中 大杼在项后第一椎下 风门在第二椎下 肺俞在第三椎下 厥阴俞第四椎下 心俞第五椎下 膈俞第七椎下 肝俞第九椎下 胆俞第十椎下 脾俞第十一椎下 胃俞第十二椎之下 三焦俞十三椎之下 肾俞十四椎之下,与脐平 大肠俞十六椎下 小肠俞十八椎之下 膀胱俞十九椎下 中膂内俞二十椎之下,挟脊起肉是 白环俞二十一椎下,伏而取之。 自大杼至白环俞诸穴,并背部第二行,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会阳在尾髎骨两旁 承扶在尻臀下,股阴上纹中 殷门在肉郄下六寸 浮郄在委阳上一寸,展膝得之 委阳在承扶下六寸,屈身取之 委中在腘中央约纹中动脉 附分在第二椎下,附项内廉。 自附分至秩边诸穴,为挟脊两旁第三行,相去各三寸。魄户第三椎下 膏育在第四椎下,近五椎上。取穴时令人正坐屈脊,伸两手以臂著膝前,令端直,手大指与膝头齐[48],以物支肘,勿令臂动摇也 神堂第五椎下 在肩膊内廉,挟第六椎下 膈关第七椎下,正坐阔肩取之 魂门九椎骨下 阳纲十椎下 意舍十一椎下 胃仓十二椎下 育门第十三椎之下,叉肋中 志室十四椎之下,并正坐取之 胞育十九椎下 秩边二十椎下,并伏取之 合阳在膝约纹中央下二[49]寸是 承筋在腨肠中央陷中 承山在兑腨肠下,分肉间 飞扬在外踝上七寸 附阳在外踝上三寸 昆仑在足外后,跟骨上陷中 仆参在跟骨下陷中,拱足取之 申脉在外踝下陷中,爪甲白肉际 金门在足外踝下 京骨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中束骨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 通谷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 至阴在足小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许。穴法歌括

足太阳经六十三,晴明攒竹曲差当,五处承光通天位,络郄玉枕天柱安,大杼风门肺俞立,厥阴心俞膈俞接,肝俞胆俞连脾俞,胃俞三焦肾俞继,大肠小肠及膀胱,中膂白环五俞穴,又有上次中下髎。会阳承扶殷门列,浮郄委阳委中排,复上附分魄户侧,膏育神堂[50]连,膈关魂门中阳纲依,意舍胃仓育门附,志室胞育秩边属,合阳承筋共承山,飞扬附阳昆仑户,仆参申脉续金门,京骨束骨通谷助,小指外侧终至阴,六十三穴于此杜。足少阴肾经图论

经云: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蛰藏之本,精之居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其位北,其时冬,其色黑,其脉沉而滑,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其恶燥,其声呻,其变动为慄。在七情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在六气为寒,寒伤血,燥胜寒。在五味为咸,咸伤血,甘胜咸。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在干为癸,在支司子,在八卦为坎,在五行属水。其外候耳。其经多气而少血。其形如石卵,有两枚,紫黑色,入脊膂,附脊之第十四椎前,与脐平。其经起于足小指之下,斜向足心之涌泉穴,由涌泉转出足内踝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太溪,别入跟中之大钟、照海、水泉,上循内踝,行于厥阴、太阴之后,历复溜、交信,会足太阴之三阴交,上腨内,循筑宾,出腘内廉,抵阴谷,由阴谷上股内后廉,贯脊,会督脉之长强,环出于前,循本经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育俞,脐所属肾,下脐下,会任之关元、中极而络膀胱。其直者,从育俞属肾之所上行,循商曲、石关、阴都、通谷等穴,贯肝,上循幽门,上膈,历步廊,入肺,循本经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而上,循喉咙,并足阳明胃经之人迎,挟舌本而终。其支者,自神藏别出,绕心,注胸,会任之膻中,以交于手厥阴。其为病也,面黑如地色,咳唾有血,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咽干及痛[51],烦心,足下热而痛。盛则寸口脉大再倍于人迎,虚则反小于人迎也。图10 足少阴肾经图(原图)其穴二十有七

涌泉在足心下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是 然谷在足内踝前,大骨下陷中 太溪在足内后,跟骨上动脉陷中 大钟在足跟后冲中 照海在足内踝下 水泉在太溪下一寸,内踝之下 复溜在足内踝上二寸,动脉陷中 交信在足内踝上二寸,少阴之前、太阴之后 筑宾在足内踝上,腨分中 阴谷在膝内辅骨后,大筋下,小筋上,按之应手,屈膝得之 横骨在大赫下一寸,育俞下五寸。《千金》云:在阴上横骨中,宛曲如新月,中央即便是也 大赫在气穴之下一寸 气穴在四满下一寸 四满在中注下一寸,气海之旁,系任脉 中注在育俞下一寸 育俞在商曲下一寸,去脐旁五分。 自横骨至肓俞,考之《资生》,去中行各一寸半 商曲在石关下一寸石关在阴都之下一寸是也 阴都在通谷下一寸 通谷在幽门下一寸 幽门在任之巨阙旁各五分。 自商曲至通谷去腹中行各是五分 步廊在神封之下一寸六分陷中 神封[52]在灵墟下一寸六分陷者中 灵墟[53]在神藏下一寸六分陷者中 神藏在彧中下一寸六分陷中 彧中[54]在俞府下一寸六分陷者中 俞府在巨骨下,任之璇玑旁二寸陷中 自步廊至彧中去胸中行各一寸,并仰而取之。穴法歌括

少阴肾经二十七,涌泉然谷太溪位,大钟照海通水泉,复溜交信筑宾连,阴谷横骨与大赫,气穴四满中注垣,育俞商曲石关位,阴都通谷幽门缠,步廊神封灵墟位,神藏彧中俞府全。手厥阴心包络经图论

心包络,一名心主,以藏象考之,在心下横膜之上,竖膜之下,与横膜相连,而黄脂漫裹者心也,其漫脂之外,细筋膜如丝与心肺相连者,心包也,乃相火之用也。其经多血而少气。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由是下膈,络于三焦之上脘、中脘及脐下一寸下焦之分,上循胸出胁,下腋三寸天池穴,上行抵腋下,下循臑内之天泉,以介乎手太阴、少阴两经中间,入肘中之曲泽,下臂,行臂两筋之间,循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入掌中劳宫之穴,循中指端之中冲。其支者,自掌中劳宫穴别行,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而交于手少阳之经,与三焦相为表里。其为病也,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55],面赤,烦心。盛则寸口脉大一倍于人迎,虚则反少于人迎也。图11 手厥阴心包经图(原图)其穴有九

天池在腋下三寸,乳后一寸,著胁直[56]腋撅肋间  天泉在曲腋[57]下二寸[58],举臂以取之 曲泽在肘内廉下陷中,屈肘以取之 郄门在掌后,去腕五寸 间使在掌后三寸,两陷筋间中 内关在掌后,去腕二寸 大陵在掌后,两筋间陷中 劳宫在掌中央,屈无名指取之 中冲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叶许穴法歌括

手厥阴经有九穴,天池天泉曲泽列,郄门间使内关连,大陵劳宫中冲绝。手少阳三焦经图论

经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与手厥阴相为表里,其经多血而少气。其脉起于小指次指端关冲穴,上出次指之间,历液门、中渚,循手腕之阳池,出臂外两骨之间,循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59],四渎,上贯肘,抵天井穴,从天井上行,循臂俞[60]之外,历清冷渊、消烁,行手太阳之里、阳明之外,上肩,循臑会、肩髎、天髎,交出足少阳之后,过手太阳之秉风、足少阳之肩井,下入阳明之缺盆,复由足阳明之外而交会于膻中,散布络绕于心包,下膈,当胃上口以属上焦,于中脘以属中焦,于下脘以属下焦。其支者,从任之膻中而出缺盆,上项[61],过督之大椎,循天牖,上挟耳后,经翳风、瘛脉、颅息,直上出耳上角之角孙,过足少阳之悬厘、颔厌、阳白及太阳晴明之分,屈曲下颊至,会手太阳颧髎。又支自翳风入耳之分中,过手太阳之听宫,历耳门,行禾髎,出目锐眦,会足少阳之瞳子髎,循丝竹空,而交于足少阳。其为病也,耳聋,浑浑焞焞,咽痛,喉痹,目锐眦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盛则人迎脉大一倍于寸口,虚则反小于寸口也。图12 手少阳三焦经图(原图)其穴二十有三

关冲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出爪甲如韭叶许 液门在手小指次指间陷中 中渚在手小指次指本节后陷中 阳池在手表腕陷中 外关在腕后二寸正中。别走手心主 支沟在腕后三寸,两骨陷中 会宗在腕后三[62]寸,空中一寸 三阳络在臂上大交脉,支沟上一寸 四渎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 天井在肘外大骨后上一寸,两筋间陷中,屈肘取之 清冷渊在肘上二寸,伸肘举臂而取之 消烁在肩下臂外,开[63]腋斜肘分下行 臑会在肩前廉,去肩头三寸 肩髎在肩端臑上,举臂取之 天髎在肩缺盆中,上毖骨之际陷中 天髎在颈大筋外,缺盆之上,天容之后 翳风在耳后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痛 瘛脉在耳本后,鸡足青筋中 颅息在耳青脉之中 角孙在耳廓中间上,开口有空 耳门在耳前起肉,当耳缺中 禾髎在耳前兑发下,横动脉 丝竹空在眉后陷中是穴法歌括

手少阳穴二十三,关冲液门中渚旁,阳池外关支沟位,会宗三阳四渎行,天井清冷消烁位,臑会肩髎天髎当,天牖翳风瘛脉接,颅息角孙耳门场,禾髎丝竹空穴毕,此经穴法细推详。足少阳胆经图论图13 足少阳胆经图(原图)

经云:胆者,清净之府,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其体重三两三铢,包精汁三合,居肝之短叶间。在十为甲,在支司寅,在八卦为震。其经多气而少血。起于目外眦之瞳子髎,循听宫、客主人[64],上抵头角颔厌、厌下悬颅、悬厘,外循耳上发际,至曲鬓、率谷,由率谷外折,下耳后天冲、浮白、窍阴、完骨,自完骨外折,上会于少阳三焦之角孙,循本神,会足太阳膀胱之曲差,下行循本经之阳白,复会膀胱之睛明,上行循本经之临泣、 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由风池循颈,会于少阳三焦之天牖,下至肩上,以循本经之肩井,左右相交,出手少阳之后,会督之大椎、膀胱之大抒、小肠之秉风盖秉风乃手太阳、阳明、少阳及足少阳四经之所会也 前入足阳明之缺盆,直下腋,循胸,历渊液、辍筋,会带脉之季肋,循本经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入上髀中,横过折下,循环跳而下历髀外,行太阳、阳明之间,循中渎、阳关,出膝外廉,抵阳陵泉,由阳陵泉下行外辅骨,历阳交、外丘、光明,直下抵绝骨之端,循阳辅、悬钟而下出外踝之前,至丘墟,循足而之临泣、地五会、侠溪,上入小指次指之间窍阴穴而终。其支者,自外瞳子髎而下胃经之大迎,会手少阳于,当手太阳颧髎之分,下临颊车[65],下颈,会前入缺盆本经之正络,下胸中手心主天池之外,贯膈即期门之所 络肝,下至日月之分属于胆,由胆循腋内、肝经之里,出胃经之气冲,绕毛际,遂横入髀厌中之环跳。又一支自足跗上临泣穴别行,入大指,循大指本节后歧骨内,出大指端,贯爪甲后之三毛,入爪甲,交于足厥阴经而终。按:此经头部有三曲折,图难尽其形状,故为之详说,以便观览。其头部自瞳子髎至风池凡二十穴,作三折。向外而行,始于瞳子髎,至兑骨为一折; 自完骨外折,上至阳明,会具体地说明为一折; 自睛明上行,循承泣、风池为一折。缘其穴曲折不可旁注,乃作一至二十次第以该之,一瞳子髎、二听会、三客主人、四颔厌、五悬颅、六悬厘、七曲鬓、八率谷、九天冲、十浮白、十一窍阴、十二完骨、十三本神、十四阳白、十五临泣、十六目窗、十七正营、十八承灵、十九脑空、二十风池。其为病也,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尘,体无膏,足外反热,头角颌痛[66],目锐眦痛,缺盆肿痛,腋下肿,马刀挟瘿[67],小指次指不用。盛则人迎脉大一倍于寸口,虚则反小于寸口也。其穴四十有三[68]

瞳子髎在目外眦五分 听会在耳前陷中,上关下一寸,动脉宛宛,张口得之 客主人在耳前起骨上廉,开口有空,动脉宛宛中 颔厌在曲周下,颞额上廉。颞颥,一名脑空 悬颅在曲周上,脑空中。曲周乃膀胱经穴也[69] 悬厘在曲周之上,脑空下廉 曲鬓在耳上发际,曲隅陷中,鼓颔有孔 率谷在耳上如前二分,入发际一寸五分陷者宛宛中 天冲在耳后发际二寸,耳上如前三分 浮白在耳后入发际一寸 窍阴在完骨上,枕骨下,摇动有空 完骨在耳后入发际四分 本神在膀胱经曲差穴旁一寸五分,入发际四分 阳白在眉上一寸,直瞳子 临泣在目上直入发际五分陷中 目窗在临泣后一寸 正营在目窗后一寸 承灵在正营后一寸五分 脑空在承灵后一寸五分,挟玉枕骨下陷中 风池在脑空后发际陷中 肩井在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之。当指下陷中 渊液在腋下三寸宛中,举臂取之 辍筋在腋下三寸,复前行一寸,著胁陷中 日月在肝经期门下五分。胆之募也 京门在监骨下腰中,夹脊季胁 带脉在季胁下一寸八分 五枢在带脉下三寸 维道在肝之章门下[70]五寸二分[71] 居髎在章门下八寸三分,监骨上陷中 环跳在臀外侧陷中 中渎在髀骨外,膝上五寸[72],分肉间陷中 阳关在阳陵泉上三寸,胃经犊鼻外陷中 阳陵泉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 阳交在足外踝上七寸,斜属三阳分肉之间 外丘在足外踝上七寸 光明在足外踝上五寸 阳辅在足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如前三分,去丘墟穴七寸

悬钟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脉中 丘墟在足外踝下,如前去临泣三寸是 临泣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陷中,去侠溪一寸半 地五会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陷中 侠溪在足小指次指歧骨间,本节前陷中  窍阴在足小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叶许穴法歌括

足少阳胆四十三,瞳子髎与听会安,客主人同颔厌集,悬颅悬厘曲鬓行,率谷天冲浮白继,窍阴完骨本神当,阳白临泣目窗住,正营承灵脑空行,风池肩井兼渊液,辍筋日月京门关,带脉五枢维道续,居髎环跳接中渎,阳关阳陵复阳交,外丘光明阳辅交,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侠溪窍阴毕。图14 足厥阴肝经图(原图)足厥阴肝经图论

经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罢极之本,魂之所居,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其位东,其时春,其色青,其脉弦而长,其音角,其数八,其臭燥,其声呼。在七情为怒,怒伤肝,悲胜怒。在六气为风,风伤筋,燥胜风。在五味为酸,酸伤筋,辛胜酸,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以酸泻之。在干为乙,在支司卯,在八卦为巽,在五行属木。其外候阴器,其经少气而多血。其形左三右四,共七叶,居右胁右肾之前,井胃著脊之第九椎。其经起于足大指聚毛之大敦,循足跗上廉,历行间、太冲,抵内踝一寸之中封,自中封上踝,过足太阴脾经之三阴交,历蠡沟、中都,复上一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以至膝关、曲泉,上行循股之阴包、五里、阴廉,遂当足太阴冲门、府舍之分人任经之阴毛中,左右相交,环绕阴器,抵小腹,而上会于任脉曲骨及中极、关元之穴,循本经之章门,至期门之所挟胃、属肝,下足少阳胆经日月之分,络于胆,由期门上贯膈,行足太阴脾经食窦之外、大包之里,散布胁下,上手太阴肺经之云门、足少[73]阳渊液之间、足阳明胃经人迎之外,循喉咙之后,人颃颡,再行足阳明地仓、人迎、四白之外,连目系,上出额,行胆经临泣之里,与督脉会于巅顶之百会。其支者,从目系下行任脉之外、本经之中,下颊里,交环于口唇之内。又支从期门属肝,别贯膈,行足太阴脾经食窦之外、本经之里,上注肺中,下行至中焦,挟行之中脘之分,以交于手太阴。其为病也,腰胁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癫疝[74],妇人阴户、小腹之症,胸满,呕逆,洞泄,狐疝,遗溺,癃闭。盛则寸口脉大一倍于人迎,虚则反小于人迎也。其穴一十有三[75]

大敦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叶三毛之中 行间在足大指间,动脉应手 太冲在足大指本节二寸动脉陷中 中封在足内踝前一寸陷中,仰而取之 蠡沟在足内踝上五寸 中都在内踝上七寸胻胃中 膝关在犊鼻下二寸陷中。犊鼻乃足阳明胃经之穴,兹不及注 曲泉在膝内辅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取之,乃膝横纹头是也 阴包在膝上四寸,股内廉两筋间 五里在气冲下三寸,阴股动脉中。气冲乃阳明穴,兹不及注 阴廉在羊矢[76]下,去气冲二寸动脉中。羊矢乃足阳明穴[77],兹不及注 章门在足太阴大横穴直脐季胁端,侧卧,屈上足伸下足,举臂取之 期门在妬乳下左肋端。肝之募穴法歌括

足厥阴肝十三穴,大敦行间太冲接,中封蠡沟及中都,膝关曲泉阴包列,五里阴廉与章门,行至肝募期门绝。

[1]收:原作“酸”,据《素问·藏气法时论》改。

[2]用酸:原阙,据《素问·藏气法时论》补。

[3]脐:原作“膝”,据文义改。

[4]肺系:系,系带,即相连接部分。肺系指肺藏的系带,即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