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交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9 06:34:19

点击下载

作者:赵光辉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互联网+交通

互联网+交通试读:

前言

“十八大”以来,在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并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党中央做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指示。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各个行业都在探索新的发展方向,而交通运输行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行业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的汽车保有量正逐渐增加,而与出行相关的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却相对缓慢,停车系统技术仍然比较落后,这就使得居民的出行效率十分低下。一直以来,与交通相关的堵车严重、打车难、停车难、停车贵等问题一直饱受诟病,即使相关部门推行了一些应对的措施,但仍然收效甚微。

而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促进了工业、农业、金融、医疗、教育等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更为交通运输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的智能交通已经创造出了上万亿元的市场空间,并催生出了滴滴出行等一批“独角兽”型或具有成为“独角兽”潜力的企业。

以出行领域为例,除了已经与快的合并的滴滴出行之外,行业内还存在为数不少有望成为巨头的企业,如基于地理位置的代驾O2O公司—e代驾。

实际上,e代驾的成立时间比快的、滴滴还要早一年。当时,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等互联网巨头对这一领域并无太多布局,加之公司低调务实的行事风格,因此e代驾成立的前三年获得了比较快的发展。截至2014年10月,其市场份额已经接近90%。2015年8月,获得100万名代驾司机注册的滴滴向e代驾发起挑战。而随后,e代驾也宣布将投入1亿元邀请全民在每周三免费使用代驾服务,并明确惠及25个城市,以阻挡滴滴切入代驾市场。

实际上,早在此次“举杯星期三”活动之前,e代驾就曾经与茅台酒业、中石油、平安保险等多家知名企业跨界合作,推出“干杯星期五”活动,发放红包回馈用户。而此次力度更大的“举杯星期三”活动,实际上在与滴滴争夺市场之外,也使得e代驾的市场进一步扩张。

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2015年我国代驾市场的规模约为27亿元。而且,随着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代驾市场会进一步扩大和细分,比如,除已经成为刚需的酒后代驾外,旅游代驾、商务代驾等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而且任何一个细分领域都有可能发展为一个全新的业态。

除出行外,汽车后市场也被众多创业者和投资者所看好,而与洗车、保养等相比,与智能停车相关的应用更有可能切中用户的痛点,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

2015年6月8日,国内智能停车平台ETCP停车宣布完成A轮融资,金额高达5000万美元。而此次融资也是停车O2O行业规模最大的一笔融资,同时,这也意味着ETCP停车的市值超过5亿美元。

ETCP停车将传统停车场车牌识别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结合,在国内首创了不停车电子支付技术。也就是说,车主驶入和驶出停车场的时候都不需要停留缴费,停车场入口处能够自动识别车牌号,并根据停车时间自动通过绑定的信用卡或预存的停车费进行扣费,大大减少了以往停车付款和等待的时间,提高了停车场的使用效率。

对汽车后市场的应用而言,用户流量的获取是发展的基础,停车场与汽车后市场O2O服务具有天然的连接属性,而ETCP停车不仅拥有行业内最优秀的技术团队、获得了最大规模的融资,而且已经开始打造智慧停车全集成云平台,未来,ETCP停车有望获得更大规模的发展,成为交通领域的另一个“滴滴出行”。

目前,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正逐渐增大,各个行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所以能够认识到经济新常态的特点,并发现其中的机遇和挑战才能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互联网给交通行业带来的发展契机也并不仅限于某个单一的领域,综合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相关技术的交通信息平台近两年也获得了不错的发展。交通信息平台可以将居民出行涉及的各种信息,如公交、地铁、出租、路况等进行整理,然后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发布。当居民有出行需要时就可以进行查询,从而制定最佳的出行方案,提高出行效率。

虽然我国目前在智能交通相关的各个领域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仍然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比如,打车软件等的合法化和进一步普及,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和监督;数据资源的利用需要多个部门的合作和共享;无人机、机器人等与智能交通相关的尖端领域需要科研单位的进一步投入。

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交通建立起来的新的生态系统对盘活现有的各种资源、构建新的商业模式、改变居民的出行体验等都具有重大的作用。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形势下,智能交通新革命时代已经来临!第1章“互联网+”时代的城市智能交通1.1 “互联网+城市交通”:新常态下的城市交通变革1.1.1 “互联网+城市交通”时代的来临

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情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了50.3%,网民数量高达6.88亿;同时,网民的上网设备正在向手机端集中,手机网民的数量达到了6.20亿。

由此可见,我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大国,随着“互联网+”计划不断助力社会发展,移动互联网重塑新的生活形态,互联网对于整体社会的影响已经进入新的阶段。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期间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意在通过互联网平台和现代通信技术,打通互联网和传统行业之间的渠道,打造一个全新的领域和业态,以创新驱动行业发展,以“互联网+”促进跨产业融合,整合社会资源,使其价值真正惠及人民。

2015年7月,李克强总理批准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一举措把“互联网+”带入了生产领域,为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增加了极大的动力,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的产生。同时,这也意味着“互联网+”将作为一项政策被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布局当中。

在指导意见提出的11项具体内容中,有9项涉及“互联网+便捷交通”的问题。这意味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交通运输部未来将着手推进互联网和交通运输业的融合,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多个环节在线化、网络化,大力整合交通资源,促进跨交通工具、跨领域的资源共享,实现科学调配和科学治理,打造一体化、人性化、便捷化的高效运营服务体系。

要想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价值,我们必须要对原有的传统互联网思维模式进行革新,用“互联网新思维”进行价值探寻和规划,才能充分享受互联网平台带来的公开、高效、双赢等多种福利。

在美国作家Dave Kerpen创作的《互联网新思维》一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互联网六大新思维观,包括用户思维、简约思维、迭代思维、社会化思维、服务思维和平台思维,其中用户思维是最本质也是最核心的部分。“以用户为本位”基本打破了传统模式中产业对用户的单向输出模式,而是充分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并对这种需求持续满足和维护。

互联网与城市交通相结合所产生的成果已经不在少数,滴滴等智能出行方式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尽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但我们不能否认,利用手机互联网实现出行方式的多样化,不仅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出行,而且充分利用了车辆资源,提高了资源的使用率,符合共享经济的发展概念。这种方式就如同京东、淘宝一样,是“互联网+”与不同领域相结合而产生的成果。“互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已经渐趋成熟,并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进了我们的生活,如网上订票系统、高速公路上的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城市中的滴滴智能出行方式等。“互联网+城市智能交通”是在大数据、云计算和云空间等先进互联网技术的帮助下,对交通资源进行整合,在互联网与交通运输行业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实现以线上作为调配平台、线下高效执行的高效配合方式,形成了互联网时代的新业态模式。

如今,为了进一步推动“互联网+便捷交通”的发展,应在技术和产品创新方面注意以下几点。(1)大数据的整合和分析

随着互联网运行速率的不断提升,其整合数据的能力也随之提高,尤其是近几年来,互联网数据几乎每隔两年就要成倍增长,交通运输行业也不例外。2007年以来,公安交警建设的交通指挥中心大批量投入使用,再加上公交车、出租车等相关数据的生成,交通运输行业的数据积累越来越多。

比如,相关数据显示,地市级交管控制中心的外接子系统每天接入的数据量约为3000万MB。以江苏省公安厅“3·20”工程为例,其11个地级市在2年内便接纳了超过400亿MB的数据量。

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接入,交通大数据所要面临的挑战也随之而来。

1)对不同领域的数据进行协调、融合以及分析。交通信息数据采集方式是多样化的,因此采集到的数据也在形式和特点上存在差异。以数据格式来说,不同方式采集到的数据格式不同,包括视频、图片、音频等,此外还有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之分。

在融合不同类型的数据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就卡口车辆的特征数据来说,早先的设备比较落后,只能采集到车辆的号牌以及颜色,对于车辆的品牌、型号和车系等信息就无能为力,在进行套牌车分析时准确度不高。因此,在进行数据融合分析时,要建立统一的标准,否则就会生出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要做到数据的可复制性。也就是说,一个部门的数据不仅可以满足自身的需要,还能够与其他部门进行对接满足其他部门的需要。

2)交通智能化发展不足。交通智能化主要表现在前端智能化和数据综合利用两个方面。

前者主要指的是工作在一线的设备智能化,尤其是感知智能化,包括交通信号智能控制、事故预警、违规监测等,设备智能化程度越高,收到的数据就会越准确,也就能为控制中心分担压力。

后者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云计算能力的不足。目前,全国各地的交通运输行业虽然加大云存储、云计算等项目的开发,但依旧仅停留在硬件的建设方面,数据来源也较为单一。

高德地图每年都会发布《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其数据来源主要就是浮动车数据,对交通管理数据的运用较少。“公安车辆大数据研判解决方案”是大华股份利用大数据的卡口过车数据建立的研判系统,在EC云存储和分布式Hadoop架构的基础上实现秒级数据检索,并且能够对车辆的车标、类型等信息进行高精度细分。

交通大数据卡口过车数据的有效利用有利于在人与车之间建立联系和高效分析关系模型,能够及时做出高位车辆预警。目前,这种利用形式已经在山东等多地付诸实践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当然,对其他数据的挖掘和应用还应进一步深入,算法等也应进一步提升。(2)移动互联网影响下的跨界交通信息融合纵深化发展

随着移动互联、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在其影响下的城市智能交通也在顶层网络设计、部门之间的跨界信息融合和信息发布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1)物联网影响下的顶层网络设计。公安信息网和交通专网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存在的两种网络类型,不同类型的网络之间存在着接入方面的安全壁垒,各自内部都有自己专用的业务数据。只有打破二者之间的壁垒,促进资源的流通共享,大数据才能发挥出其真正的价值。

除此之外,铁路、民航、公交、专车之间也存在着数据壁垒的问题,要发挥数据的真正价值就必须在确保信息安全、尊重隐私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共享,这就需要顶层网络设计打破数据壁垒,实现真正的智慧交通。为了推动这一进程的尽快实现,政府部门也应该积极参与,正确引导。

天津市运输交通委于2015年6月联合阿里云计算公司共同进行“互联网+城市智能交通”的研判实验。此项目的运作方式是以政府部门为主导,阿里作为主要运作方,负责提供技术和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把“互联网+交通”的概念灌注到城市交通的各个环节,统筹管理铁路、航空、公交等运输资源,进行交通信息的综合利用,实现统一管理。

2)跨界信息资源整合。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把交通运输业也带入到了信息的时代,信息化服务重视信息的整合和共享交流,在进行综合性掌握的基础上关注不同用户的个性化体验,与“用户至上”的理念相契合。

不同的用户对于交通信息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如商旅人士较为关注民航等航班信息、铁路时刻信息等,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更加关注公交车、出租车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分属于不同的部门,部门与部门之间存在信息沟通的障碍,即使部门内部也存在信息交流的“死角”。例如,在公安部和建设部主导的“畅通工程”中,建立了数百个交通指挥中心,而且多以子系统的方式存在于交通系统内部,互相之间联系很少。“互联网+城市智能交通”能够从各个环节出发,促进交通信息的深度融合,并从融合内容和融合程度上进一步深化。

以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已经开始进行尝试,如上海市交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就是融合了民航、铁路、公交以及道路拥堵状况等多种交通信息。

浙江省宁波市和衢州市也在进行跨界融合交通信息的尝试,设立了交通信息服务平台,在整合跨界信息的同时促进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并利用定位软件把交通信息和地理位置结合起来,为用户出行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3)移动互联网改革信息发布方式。传统的信息发布方式是车载广播和网站等,这类方式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但是就其便捷程度来说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全部需要,在移动互联网作用下,手机App和动态导航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必定会成为主流。

2013年,宁波交通委推出的“宁波通”App以新奇的发布形式和丰富的资源吸引了大众的注意。

该App通过跨界资源的支持推出了18项便民服务,其中有路况上报、违法处理、公交查询等,涉及面广,内容丰富,能够满足人们的不同出行需求,且用户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私人定制关注点,体现出了高度的人性化关怀。其数据整合涵盖公交、客运和公安交管等10余个部门,业务系统覆盖全面,实时性好,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更多便利。

另外,对多个业务部门的数据进行整合也为软件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使其能够发布动态服务信息。类似地,衢州推出了“衢州通”,北京发布了实时公交软件。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从形态、技术以及涉及领域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互联网+便捷交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交通的“互联网+”趋势已经成为交通领域的未来发展大势,我们要做的就是顺应这股潮流,并借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态势进一步推进互联网与城市交通的融合,促进其向纵深发展,打造真正的智慧交通城市,并推进其产业化的转变。

通过对交通大数据的整合、管理以及分析,交通部门能够统筹管理各个领域的交通状况,融合跨领域信息,科学安排各项交通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工作流程。此外,还能够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事件、事故等进行及时预测,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为整个社会机制的运转增添一层有力的保障。1.1.2 “互联网+城市交通”的表现形式

今天,遍布街道的摄像头、电子卡口、电子警察系统等,不仅规范着交通秩序、维护着城市安全,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城市交通数据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能够为交通管理带来极大的便利,从而进一步优化利用交通工具和道路,减少交通资源的闲置浪费。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不仅被人们广泛熟知,还逐渐被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智能交通方面,对大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挖掘,有利于实现车、路、人之间的精准连接与整合,从而为人们提供更为智能、精准和人性化的交通服务,优化人们的出行体验。

同时,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增强了交通管理部门的信息收集、分析和整合能力,使他们能够对车辆、道路等交通资源进行更为优化的配置和更加高效的利用,大大提高了交通管理能力,也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效果。

2015年年初,我国政府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推动线上线下的高效连接与整合,建构“互联网+”时代的经济新秩序和新业态,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

在交通领域,“互联网+交通”推动了智能交通时代的到来。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交通领域不论是从管理还是服务层面,都形成了“线上合理分配资源、线下高效优质运行”的智能化、精准化和人性化的状态,大大提高了交通管理和资源利用的效率,也极大优化了人们的日常出行体验。

其实,在几年之前就已经出现通过线上服务优化人们的交通出行体验的案例。例如,铁路部推出的12306网上购票服务,让人们不必去实体售票点,而是通过线上渠道购买火车票;民航领域的网络订票渠道开通更早,而且现在还提供手机App实时购票、查询航班动态等服务。

同样,公路部门也在积极融合互联网服务,大力推进高速公路ETC (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的发展,从而提高效率,优化服务。另外,人们在城市中的日常出行也越来越依赖于导航系统、打车软件等互联网服务。

互联网与交通领域的深度融合,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重塑了传统的出行方式,提高了交通管理的效率,推动了智能交通时代的到来。

具体来看,“互联网+交通”的表现形式如图1-1所示。图1-1 “互联网+ 交通”的三大表现形式(1)事前预判

在日常出行中,人们经常会碰到一些令人烦恼的事情,如飞机或火车的晚点、高速公路上的大堵车等。这不但大大降低了人们的出行体验,也打乱了人们的原有计划。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交通压力巨大的国家,晚点、拥堵等情况更是十分普遍,这也成为我国交通出行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智能交通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上述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能够大大提高交通系统的管理效率,优化人们的出行体验。

例如,智能交通能够极大提高人们在交通拥堵时段出行的计划性、可靠性和安全性。通过查看智能交通系统中他人的出行信息和数据,预判出哪个时段会出现严重的拥堵情况,从而合理安排自己的出行时间,避开高峰时段。

同时,即使无法避免某个必经路线的拥堵状况,出行者也可以借助智能交通的大数据信息和相关技术手段,查看以往同一时段该路线的交通状况,并根据这些信息,预估出自己可能需要的时间,提高出行的可控性。

最后,智能交通系统还能够有效提高人们出行的安全性,如自动驾驶功能、自动避让和紧急制动功能等。

总体来看,“互联网+”对智能交通的推动,最主要的是让大数据信息技术融入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发展中,从而提高智能交通对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整合能力,充分挖掘大数据信息的巨大价值,并通过对这些数据信息的传输分享,增强整体交通系统和个人出行的应变能力。

具体而言,大数据技术帮助人们从“事后检索”转为“事前预判”,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有效规避了可能发生的风险。

海康威视是我国领先的监控产品供应商,能够为人们提供优质的视频处理和分析服务。其基于大数据库的云计算搜索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像使用百度搜索一样快速方便地找到需要的内容。

例如,针对某个系列案件,警方不必像以往那样只能通过案发地点的监控录像来寻找嫌疑人,而是可以将犯罪分子的面部图像、作案车辆等图片信息,放入海康威视的大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对比和分析,从而找出犯罪分子的作案特点,提前布控,有效阻止新的犯罪行为。

另外,大数据技术也提高了交通系统的反应速度,做到了“秒级响应”,从而极大增强了相关部门的管理能力。例如,通过在城市电子卡口系统中运用大数据技术,管理部门能够在几秒甚至零点几秒的时间内,从不断更新的海量车辆记录中快速搜索到需要的信息,进而实现对套牌车辆、交通流量、事故多发时段和地点等内容的快速分析、反应和预判,提升交通管理的效率和效果。(2)调整更改

对城市管理者和交管部门来说,“互联网+交通”的智能技术能够有效增强了他们对数据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能力,从而为交通管理和相关决策提供更加精准的大数据信息,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例如,城市道路是由交通设计院根据当时的情况规划设计的。然而,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这些道路最初规划的交通承载力可能已经滞后于不断变化的周边情况,也无法满足新的出行需求。这就需要对道路进行重新规划设计,以便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优化人们的出行体验。

这时,就可以借助智能交通技术,通过道路上的电子警察系统、卡口、视频检测器等设备收集相关的交通信息和数据,如车流量数据、道路拥堵情况、交通高峰时段等,从而为重新规划道路以及不同设计方案的选择,提供更加科学精准的数据信息:道路的交通承载力需要提升多少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是将道路改建成潮汐车道,还是可变车道?

再比如,智能交通技术可以更加合理地设置不同道路的红绿灯时间比,提高道路的通行效率。在一般情况下,信号控制系统是按照固定的时间比例进行红绿灯之间转换的,并不能根据真实的车流状况进行及时调整。

而如果在控制系统的前端信号机中安置车辆检板,或者通过视频检测器来实时反馈道路上的车流量、占有率、车速、排队长度等信息,那么就可以根据某个区域具体的交通情况,及时调整相对应的红绿灯时间比,从而极大地提高道路的通行效率。

同时,这些反馈的道路通行数据还能够作为相应区域信号灯重新配时的重要依据,从而调整该区域的通行状况。另外,对不同道路区域交通数据信息的采取、共享和整合,也有利于交管部门对城市整体的交通状况进行管理协调,为缓解交通拥堵、改善道路通行状况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3)分析应用

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对城市智能交通的构建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交通出行大数据信息的采取、分析、挖掘和整合,既可以找出城市交通状况与重要事件特别是突发性事件的关联,从而做好预防工作,有效缓解重大事件造成的交通压力;又能够从相关的大数据信息中获取和分析居民的出行习惯、路径偏好等内容,从而提升第三方平台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推动现代交通服务业以及衍生产业的发展。

另外,通过对不同城市交通信息大数据的共享和整合,还可以分析出不同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度、人口流动方向等内容,从而为城市的对外交通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例如,交通管理、治安侦查等部门,都可以通过对智能交通综合管理平台中的大数据信息进行挖掘、分析和判断,获取众多有价值的数据和信息,从而为相关判断和行动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

在刑侦稽查中,车辆行驶轨迹常常是进行目标识别的重要依据。在智能交通综合管理平台中输入关注车辆的号牌,选定关注的时间段,就能够获得该车辆在对应时间段中的所有行驶轨迹,并在平台的电子地图中形象地展示出来,从而为刑侦分析提供重要参考。

在城市机动车辆爆发式增长的情况下,仅靠传统的技术手段往往很难及时、有效地辨识出车牌号的真伪或者是否使用套牌。而智能交通综合管控平台的车牌识别技术以及相关的套牌分析模型,能够将选定的车辆与平台大数据库中的车辆信息(车牌号、车身颜色、车辆类型、出现时间等)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快速高效地检查出违规车辆,极大地提高了车辆管控效率。

同时,通过卡口、电子警察系统等智能交通设备获取的车辆数据信息,也能够帮助治安监控部门及时找到初次入城的外来车辆,并对可疑的外来车辆进行实时监管,从而有效打击外地车辆的流窜作案行为。

另外,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能够帮助交管部门更好地保障城市交通安全,维护良好的交通秩序。特别是在城市交通日益复杂多变而相关警力又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智能交通技术手段就更为重要。

借助智能交通综合管控平台中的大数据信息,交管部门能够对城市中不同区域的交通状况进行排序,找到交通违法的高发区域和时段,从而为合理配置、调动警力提供重要的参考,极大地增强交通管理能力,提高对交通违法行为和交通事故等的处理效率。1.1.3 “互联网+城市交通”的核心本质

2015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提出“互联网+”概念引发学者热议,随之引发了资本市场以及媒体上关于“互联网+”概念的解读和讨论。

当然,这是对于专家以及相关业内人士来说的,而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概念的发展程度甚至是概念的含义都不重要,能否解决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是其关注的焦点。就目前情况来看,公众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环境和交通,就前者谈“互联网+”还为时尚早,而后者早已形成了“互联网+城市交通”的基本模型。

接下来,我们就针对“互联网+城市交通”的具体含义以及其对于大众生活的切实影响,从“资源公有化”和“数据公有化”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如图1-2所示。图1-2 “互联网+城市交通”的本质(1)空闲交通资源的“再利用”

当下,打车、拼车等各种软件越来越流行,其之所以受欢迎,无非是因为切中了人们的出行痛点,充分开发闲置资源的利用价值,极大地提高了出行的效率。

在打车软件出现之前,人们出行打车是机械式的,打车行为的成功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运气,“打车难”逐渐成为一个社会关注度极高的问题。为了避免打车的尴尬,很多人选择驾驶私家车,这样一来交通拥堵更加严重,出行难度进一步增加,如此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打车、拼车等软件的出现无疑打破了这种局面。打车软件使得乘客能够打到车的概率更高,靠的是算法而不是运气,这样也有助于进行数据统计,在高峰期进行合理分流。此外,这类软件解决了私家车资源与交通之间的矛盾,使得“个人资源”变为“公共资源”。因此,打车软件的出现极大提高了司机与乘客之间的对接成功率,并充分利用闲置资源,扩大个人资源价值的实现范围,为人们出行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没有额外增加交通负担,因此更易形成良性循环。

供需的重构是促使“互联网+”落地的关键。非互联网领域逐渐与互联网进行对接和融合,不仅是利用互联网手段提高过程中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在供需两侧同时增量:在供给端是挖掘资源的多重价值,充分利用闲置资源;而在需求端则是利用新型手段构建新型消费场景,这样无意中为满足需求的实现提供了多样化途径。在供需的通力合作下,共享经济便形成了。

这一概念落实到“互联网+交通”这一个点上来说,就是跨越资源在“公有”和“私有”之间的界限,使其共同创造价值。

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互联网+交通”的模式给出行带来极大便利,但是其实施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互联网本身具有相对较大的自由性,由此“互联网+交通”也存在监管困难的问题。比如,之前阿里和腾讯的“打车软件烧钱大战”便引起了专家和消费者的争议。当然,如果今后监管的力度能够跟上,打车软件依旧是优化社会资源、解决出行难题的一种有效方式。(2)数据资源的共享促进公共服务优化升级

互联网对城市的交通资源进行优化重组,这对整个城市的资源管理来说无疑是最为有效的自下而上的管理方式。此外,还有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是交通支队、交通电台等地方公共服务机构通过收集互联网及时反馈的数据,再根据自身的职能特点对这些数据加以有效利用,便也能够准确高效地解决各种交通问题,但这种方式主要发生于与大众存在一定距离的数据链后端,因此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基本上是不会被大众所注意到的。

2015年4月,高德发布“高德交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这一平台以“高德交通大数据云”为主要依托,能够及时为交通机构反馈各种路面状况以及交通信息,如城市主要拥堵点、交通事故、主要商圈路况等,并能够对相关问题进行智能排查。

该平台发布后,北京交通电台率先使用,使听众能够及时收听到路况信息,了解到拥堵地点,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规避拥堵,极大提高了出行效率。此外,听众还可以收听到热点路段的疑似事故预测,疑似点周围的用户可以通过高德地图用户端上传照片和语音等信息进行验证。这样一来不但实现了数据的及时流动,提高了数据利用效率,而且还能极大提高信息的准确度。

目前,高德交通信息公共服务已经陆续向北京、广州、深圳和天津等8个城市的交通媒体以及交通管理部门开放。通过高德数据信息的共享,我们不难发现其所利用的也是资源的公众化,只不过它是把资源转化成了数据。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城市交通”的方式并不是对原有交通体系的颠覆,而是它在对公共资源进行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分配效率的同时,并没有给整个交通系统带来很大影响。除了能够密切贴近公众生活的交通电台之外,政府部门也可以充分利用数据,例如,交通部门通过数据分析酌情进行交通项目规划、更加有效地配置出勤警力等。

总之,“互联网+城市交通”的本质就是资源公有化和数据公有化的有效结合,只有当这两个维度能够真正实现私有向公有的转变,“互联网+”才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城市的交通现状也会得到有效改善。正如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能使事情事半功倍,资源和数据的共享也会起到“1+1>2”的作用,“共享经济”最大的价值正在于此。1.1.4 “互联网+城市交通”的现实应用

自2015年3月国家正式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互联网已经加速应用融合到了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就交通领域而言,已经有多个城市进行了“互联网+交通”的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完善,增强城市交通的管控能力。

杭州市建立了“一个中心、三个系统”(交通指挥中心、交通管理信息系统、交通控制系统和交通工程类信息系统)的城市交通管控模式,通过不同部门的协同合作,增强对城市交通的管控能力和对突发事件的反应处理能力。

例如,如何以有限的警力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城市交通状况,一直是各个城市探索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此,杭州市借助智能交通技术,实行集中调度指挥和信息预判制度。根据智能交通综合管控平台中的大数据信息,在交通压力较大或者突发事件较多的地区,进行分级预警和干预,提高警力的使用效率,有效解决上下班高峰和节假日期间的交通拥堵和安全问题。

具体来说,杭州市交警支队将传统的路面巡逻执勤模式,转变为包含交警支队视频作战室、交警大队分指挥室和交警中队数字勤务室的三级指挥系统模式。通过智能交通综合管控平台,对各地域的实时路况进行即时监控反馈,将“桌面”变成“路面”,实现对不同地域交通情况的预判和线上线下的即时联动,大大提高了警力调配效率,增强了对交通拥堵和突发事件的反应处理能力,更好地保障了城市交通的安全、畅通和有序。

在天津,“互联网+城市交通”则是其构建智慧城市、推进智慧出行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数字化交通管控系统、大数据分析平台、移动互联网等内容的构建整合,天津市将实现人、路、车辆、信息、服务等多方面的即时连接和高效匹配,打造集航空、铁路、出租车、公交车、私家车等多种出行方式于一体的综合性交通服务平台,优化人们的出行体验,塑造新的城市生态系统,真正实现智慧出行。

在天津市“互联网+城市交通”模式的战略构想中,将主要通过“两个系统”和“两个平台”的构建来推动新型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两个系统”即交通指挥调度系统和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前者能够提高交管部门对交通拥堵和突发事件的处理效率;后者则有利于实现不同管理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从而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出行和生活服务。“两个平台”是指大数据处理平台和设备运行维护管理平台,它们能够为智能交通系统的运行提供更加精确的数据支持和运行管理保障。

在更为具体的层面,天津市将对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各个层面进行电子化、信息化的升降改造,全面推进“智能交通”服务体系的建设。例如,将传统公交站牌升级为电子站牌,提供公交信息实时查询服务,建设移动支付和统一结算平台,完善城市车联网系统平台,实现车辆和路况的智能识别等。

当前,我国城市交通面临着诸多问题,特别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车辆的爆发式增多,造成了城市交通拥堵严重、交通事故频发、环境污染加剧,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出行体验。

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我国的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互联网+交通”的深度融合,能够推动我国在老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中,更好地构建出城市智能交通系统,从而有效解决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各种出行问题,实现生态城市、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

简单来看,“互联网+交通”的发展趋势如下。

1)借助大数据技术,增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服务能力,打造生态、便捷、经济的公共交通服务系统,引导居民培养借助公共交通出行的习惯,减少私车数量,缓解交通压力。

2)借助智能交通技术手段,增强相关部门的管理能力,建立线上线下即时有效的联动机制,优化配置各种道路资源,提高城市道路系统的整体利用效率。

3)借助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手段,如交通信号、交通诱导和交通违法自动识别等系统,实现对车辆通行、违规行车、车辆停驶等方面的有效管理,打造更加顺畅、安全、有序的城市交通系统。1.2 “互联网+便捷交通”:开启智能出行新模式1.2.1 “互联网+便捷交通”的4种模式

2015年6月,中国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在一次电视电话会议中表示,积极推进“互联网+便捷交通”专项行动计划,大力支持以市场为主体开展各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出行及物流信息服务,逐步建立绿色交通发展制度体系,这使得与出行领域的相关企业大受鼓舞。“互联网+便捷交通”是将互联网产业与传统的交通出行相融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打造成“线下高效稳定通行,线上流量合理分配”的新型互联网交通出行业态,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方便、快捷的出行解决方案。

自2012年起,国内交通出行领域开始出现“互联网+便捷交通”模式,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4种,如图1-3所示。图1-3 “互联网+便捷交通”的4种模式(1)打车模式

打车模式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消费者通过移动终端在线下单,司机结合自己的位置选择合适的订单,从而实现出行需求与出租车资源的有效对接。打车模式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2015年2月二者合并),它有效节约了司机与乘客的时间,降低了空载率,受到了广大司机与消费者的一致认可。

2015年8月,由艾媒咨询发布的《2015年中国“互联网+”出行研究报告》表明,2014年中国移动出行用户规模达到2.11亿人,2015年这一数字达到2.69亿人。2015年上半年,国内移动打车应用用户叫车频率每周3次及以上的用户比例为22.4%,叫车频率每周1~2次的用户比例为19.9%。(2)专车模式

专车模式整合了私家车资源与传统租赁汽车资源,用户在移动终端上在线下单,专车司机负责接单。这种模式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于汽车较为高端、服务质量高、费用较高,能够充分满足高端用户出行的需求。Uber、滴滴专车、易到用车是专车模式的典型代表。

易观智库发布的数据表明,2015年第三季度,滴滴专车(含1号专车)以83.2%的市场占有率稳居中国专车服务活跃用户覆盖率排行榜榜首,第二名是Uber为16.2%,第三名则是神州专车为13.4%。(3)拼车模式

拼车模式整合了私家车资源,通过移动终端用户与私家车车主达成合作出行“协议”,双方共同分担出行成本。拼车模式的车辆主要是经济车型,乘车费用相对较低,用户只需要支付合理的油耗费用、过桥费用等出行成本。它满足了城市职场人员上下班的乘车需求,滴滴顺风车、嘀嗒拼车、天天用车是拼车模式的典型代表。

2015年11月27日,易观智库发布的《2015年Q3国内拼车市场监测报告》显示,滴滴顺风车、嘀嗒拼车、天天用车占据了拼车市场绝大部分市场份额:滴滴顺风车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69.0%,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嘀嗒拼车以20.9%的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二名;排名第三的天天用车的市场份额为4.4%。(4)共享租车模式

共享租车模式有效利用了大量闲置的私家车资源,通过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在线交流平台,车主与用户在线上达成车辆租赁交易,用户可以获得汽车的使用权,而车主能获得数量可观的租金收益。这一模式通过对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PP租车、宝驾租车和凹凸共享租车是共享租车模式的典型代表。

共享租车模式是共享经济在租车出行领域的延伸,它颠覆了传统的产权模式,将车辆的使用权与拥有权有效分离。它通过车辆共享,减少了资源的浪费,有效提升了闲置资源的利用率,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2014年7月,PP租车在其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PP租车平台拥有18万辆注册车辆,月均交易额以50%的增幅稳步增长。从交易额的角度来看,PP租车以95%的市场占有率几乎垄断了国内P2P租车市场。但这并不意味着PP租车可以高枕无忧,目前,国内的共享租车市场渗透率较低,业务仅覆盖了国内部分一线城市。2015年11月,凹凸租车完成B轮3亿美元融资,获得巨额资本注入的凹凸租车无疑会对PP租车的龙头地位发起挑战。

4种互联网交通出行模式的相同点在于都是通过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实现了信息的实时交互,使大量的出行资源能够对接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形成了一个多方共赢的局面。从某种角度上说,“互联网+”所创造的最大价值就是实现了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有效连接。

同样,这4种互联网交通出行模式也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差异。

1)整合的汽车资源有明显区别

打车模式提升了传统出租车资源的利用率;专车模式则提升了私家车资源以及传统租赁汽车资源的利用率;拼车模式与共享租车模式都提升了私家车资源的利用率。

2)性质存在明显差异

打车模式只是通过移动互联网提升了用户与出租车司机的连接效率,没有涉及传统出租车商业模式的变化;专车模式与拼车模式拓展了出行市场,使更多的私家车车主能够参与进来,创造了更大的价值;共享租车模式颠覆了传统产权模式,迎合了共享经济时代拥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时代特征。

在工业4.0时代,人们的出行将朝着智能化及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以谷歌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技领军企业正在大力研发全自动无人驾驶汽车,可以预见的是,人们的交通出行必将因此发生巨大的改变。1.2.2 “互联网+便捷交通”的战略意义

互联网交通出行模式的出现,改变了人类近百年的传统出行方式,更引发了传统出租车管理体制的变革,因此受到了各个国家的广泛关注。未来,它在提升人们生活质量、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优势将得以完美体现。“互联网+便捷交通”的战略意义如图1-4所示。图1-4 “互联网+便捷交通”的战略意义(1)满足了多元化及个性化的市场需求

近年来,人们对传统出行模式积累的不满已经达到较高水平,打车难、体验差、性价比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出行市场的发展。“互联网+便捷交通”模式的出现,充分满足了人们个性化以及差异化的出行需求。有商务需求的消费者可以选择专车模式;追求经济实用的消费者可以选择拼车模式;喜爱出行旅游的消费者可以选择共享租车模式。(2)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技术的运用,使用户出行路线、价格策略、车辆匹配等得到优化,通过商家提供的交流平台,人们的出行需求与市场供给能有效对接,从而使市场的资源配置更加高效。“互联网+便捷交通”的运营模式实现了传统出租车资源与用户需求的有效连接,使困扰人们出行的打车难、出租车空载率高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另外,更多的私家车能够参与到出行领域的价值创造过程中来,大幅度提升了私家车资源的有效利用率。(3)细分了出行市场,实现了经济增量

传统招手打出租车的模式将会被逐渐淘汰,专车、拼车、共享租车等新业态的出现,使出行市场更加细分化,拓展了出行产业链的深度及广度。此外,更为多元化的出行模式的出现,提升了用户乘车出行的比例,带动了整个出行市场的消费增长,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艾瑞咨询在其发布的《2014年中国智能用车市场研究报告》中,对2016年在线用车市场规模进行了评估:预计到2016年,中国在线用车市场规模将达到80亿元。(4)为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可能

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期间强调要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双引擎”之一。在“互联网+便捷交通”模式下,各种新业态用车平台的出现,正表现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共享经济的崛起。

共享经济模式的出现,顺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潮流,对人们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将会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1.2.3 “互联网+便捷交通”的4个趋势(1)“互联网+便捷交通”产业格局基本确定

经过各大平台几年的激烈厮杀,“互联网+便捷交通”的产业格局已基本成型,未来市场中的竞争将围绕着几大资本巨头展开。腾讯投资的滴滴打车与阿里投资的快的打车原本是最大的竞争对手,谁又能想到两者会在2015年2月宣布合并,这也宣告着互联网打车市场作为一个超级巨无霸的诞生。

作为BAT三巨头的百度也不甘落后,在入股以51用车、易道用车为代表的国内用车平台的同时,也与强势进入中国市场的Uber展开战略合作,争取在“互联网+便捷交通领域”夺得领先优势。

事实告诉我们,在“互联网+”时代,以技术为核心的产品及业务模式最终都会形成几家独大的局面。“互联网+便捷交通”模式自然也摆脱不了这一命运。只有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并实现长期稳定增长的企业,才能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是靠庞大的资金作为支撑,融资能力不足的中小企业在这场资本游戏中很难生存。

2015年6月5日,爱拼车正式关闭了服务器,融资失败的爱拼车在烧钱大战中以失败而告终;2015年7月1日,Cocar租车正式停止了租车服务;考拉班车CEO张敏在融资无望的局面下,于2015年9月11日宣布考拉班车正式停止运营,公司业务将由滴滴巴士全面接管。(2)新兴商业模式与旧有制度形态之争愈演愈烈

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的“互联网+便捷交通”模式,在国内的发展中也遭遇了诸多难题。近年来,专车与出租车冲突的事件屡见不鲜,一些地方政府在对待这一新兴经济模式的态度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但是这种顺应时代发展、满足用户个性化及多元化需求的新型商业模式,也开始被国内社会及政府接受,这对原有的传统出租车市场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14年11月底,交通部对移动互联网与传统运输行业的结合给出了明确的指示,未来将鼓励广大企业在这一领域的创新发展,全力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平台,引导企业拓展细分市场,打造多层次、个性化的服务体系。

2015年5月,浙江义乌公布了《出租汽车行业改革工作方案》,将从2018年开始逐步开放出租汽车市场准入以及出租汽车数量控制,优化出租汽车市场资源配置。此外,还支持并引导线上约租车平台,使移动互联网在与出租车行业的深度融合中为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