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赢对冲投资(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9 10:52:59

点击下载

作者:温天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多赢对冲投资

多赢对冲投资试读:

作者简介

温天,法国爱德蒙得洛希尔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业务的创始人、执行董事和业务总经理,曾任该行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和中海基金管理公司董事。拥有香港中文大学会计硕士和美国亚利桑那大学MBA学历。2001—2005年,在华安基金管理公司担任公司核心业务战略、产品和市场营销负责人,是第一代本土资产管理专家。2005年,加盟爱德蒙得洛希尔银行,首先帮助该行申请到QFII执照并达成了与中国银行的产品合作。其后,在中国银行参股爱德蒙得洛希尔银行过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作为介绍人、商业结构设计者,参与了全程的定价、谈判和商务安排。在爱德蒙得洛希尔银行收购中海基金成为其战略投资者和第三大股东过程中,充分展示出多赢对冲的实践智慧,历时5年,力促双方无摩擦合资成功,创造了中外合资基金公司的一个“标杆”。除在与中国银行合作中担任主办人和领导人角色外,还参与协调了爱德蒙得洛希尔银行在中国的多个项目,中国各大商业银行展开了良好的业务沟通。此外,还拥有多年担任境外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决策委会员成员和执行事务合伙代表的经历。LCFRothschild集团主席MichelCicurel与作者一起访问中国银行(信函大意 我亲爱的温:我想用简单的几句话祝贺您帮助我们与中国银行达成这项完美的交易——这一合作伙伴关系对我们集团而言是一项创举,而如果没有您的天才,这一切都将是不可能实现的。(下略)Michel Cicurel 2008年10月22日)

没有启示录(代序)

无可否认,我们不能完全排除2009年将是带来经济与金融启示的一年。信贷泡沫的破裂带来了漫长而痛苦的通货紧缩的威胁,以及一连串社会、政治甚至军事的戏剧性场景。

无可否认,自2007年夏天以来,所有的观点已被打破。在美国,不仅银行业和金融系统处于摇摇欲坠的悬崖边缘,甚至监管机构及其监管规则也正在受到质疑,包括美联储过于自满的货币创造以及对贷款机构过于宽松的控制。而曾经在互联网泡沫中涉嫌玩忽职守的美国证监会现在发现自己因为不可思议的麦道夫丑闻而再次名誉扫地。评级机构则被指控为晴朗的天气打伞并为涉嫌有利益冲突的客户评级。正当会计界刚从安然事件中恢复过来之时,会计准则又被指控加重了危机,刺激了泡沫。现在每个人都明白没有人不犯错误,但在控制塔中犯的错误要比在飞行甲板上的严重得多。对保障系统的不信任孕育了严重的信任危机。

无可否认,在18个月内所有类别的资产全部贬值。这一切都始于那些证券、不动产和利率产品,其次是股票、商品、对冲基金和非上市类别。而目前现金正与莫测高深的汇率波动作着斗争,明天又会有恶性通货膨胀的风险。总而言之,面对危机,一种令人抑郁的阴谋的到来预告了世界末日或另一个世界。没有人能真正发誓说这样的预言是错误的,而我也不打算尝试。

这样使整个星球震动的剧变是没有先例的。那些将此与1930年相提并论的人们忽视了世界将毫无疑义地不惜一切代价避免灾难性的历史重演。那些将之看作与1990年代的冲击相类似的人们也不完全正确,因为我们正在经历第一次全球性的危机。我们应该认真解决第一次全球治理的问题,而不是在全球范围内重演日本综合征。任何与过往事件的相似性将是纯粹的巧合。

我相信我是最早公开指出在过去几年伴随全球经济增长的失衡情况的人之一(在2007年1月我的一篇题为《金融世界正在走钢丝》的文章中)。但是,我大大低估了2008年秋天银行业和金融危机冲击的猛烈程度。因此我冒昧地提出了一些基于清晰判断力的想法,也是在这一混乱的阶段投资者必须坚持的几个非常简单的观点。我的建议包括以下四点。1.不要轻易援引“资本主义再造”

这是一种幻想——不是说危险——去尝试建立一种具有更多国家干预的严格监管,“再造资本主义”以“防止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开明的专制对危机完全没有预防作用。现代经济,如同任何复杂的有机体,只能在分散决策系统下兴旺发达,而不是交通法规、警察、事故和救护车。泡沫的形成与破裂如同市场经济本身一样古老。熊彼特精彩地展示了创新与危机的永恒辩证是如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描绘出一条强劲的成长曲线的。

因此,我们将摆脱危机,并将恢复到强劲的增长曲线中,并且得到正处于外汇盈余的新兴市场和正积极成为全球化载体的新信息和通讯技术这两大优秀增长引擎的驱动。

无论如何,这一危机可能还鼓励了新的增长动力更迅速的出现。我们该如何解释当黑金主要集中于政治不稳定的国家时,西方国家(法国除外!)将被动陷入对石油的完全依赖中这一事实?美国如何能如此长时间地忍受在它后院的大排量汽车?显然,化石能源价格的显著上升将伴随着经济的复苏。一旦危机过去,就将是彻底改造的时候。后石油时代将看到一条在即将到来的几十年里保持增长的未来大道,并将有益于各国的政府、企业和投资者。2.没有预测,甚至没有快速复苏期

在这前所未有的危机中,没有任何经济和金融的预测可以消除疑惑。没有启示录,很难设想除了依靠旧的金科玉律拯救一部分人的资产(投资于黄金)以外没有别的补救方法。也没有快于预期的复苏。相信危机的拐点将在2009年的夏天到来不是什么禁忌。出于基于最严重的美国经济衰退通常持续时间的技术原因的考虑,经济政策工具的生效将需要一段时间。而针对危机的一系列解救措施与危机本身一样令人印象深刻:利率削减与中央银行为帮助公司进行的直接干预;大量对银行系统和经济的政府支持;来自石油和商品,甚至可能是租金价格的下跌在相当程度上刺激了家庭购买力;公司清仓甩卖。

假如没有系统性的金融事件出现打断所希望的复苏期,美国的实体经济必然复苏,因为它代表了全球经济的四分之一。同样,大多数的新兴国家也必然出现复苏,因为它们代表了另外四分之一。欧洲和日本没有陷入这样的困境,在不景气的时候伏击以待有时是一种优势。为了维护这一有利局面,无论多么近似,我们必须欢迎在全球治理方面的历史性进步。难道我们能够想象以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来应对全球性危机的惊天动地的后果?我们是否真正意识到当欧元面临来自大西洋的旋风时欧盟所代表的显著保护的真正价值?无论如何,无可否认的是,在这一广泛的全球合作正处于萌芽阶段的时候,未来(正如同刚过去的岁月)将被不可分开的中美火车头所推动。作为一个五年令全球经济增长5%的国家,由于美联储对中国顺差的循环失去控制而导致了美国的信贷泡沫,而两个正在被执行的最为庞大的刺激计划将主导正受到美元的脆弱性威胁的国际货币体系。两者的国内冲突会否超出控制?两个大国间会不会因保护主义而引发货币战争的风险?我不这样认为,因为它们的命运与这些睿智而务实的领导人之间的对抗紧密相连。3.在其恢复危机前价值前不注销任何资产类别

面对如此众多如同现代启示录一般的前景预测以及如同回到黄金国般的“三十年全球增长”的言论,作为一个消息灵通的投资者的想法是怎样的呢?首先,对于我来说,所有在过去18个月中贬值的资产类别将毫无例外地恢复价值。因为这些都将在金融系统中扮演高度分工的角色以匹配那些资本的需求者与提供者。而且由于危机,资产分类在世界上更为重要了,因为它是否危险是不可知的。

而发达国家从新兴世界回收盈余资本,需要能在任意时间和地点还原资产类别的复杂的金融中介。股票市场可能是首先预计到经济复苏的,但波动不会很快下降。利率下降以及风险溢价可能仍然会支撑私有债券市场,但是有公司违约是不可避免的。波动和不确定性自然会看到对冲基金、衍生品和结构产品在危机之后以更强大的产品管理恢复它们的吸引力。当所有的资产类别都因流动性的过剩而出现过度上涨时,它们都将在信贷泡沫破裂时名誉扫地,而在正常的流动性状况再建时恢复特定的吸引力和缺点。所有的资产,没有特别好与不好的。4.培养长期回报

那么,这次危机就真的没有任何影响吗?一切都将恢复“如初”?在2007年的年报中,Baron Benjamin,爱德蒙得洛希尔集团的主席,对货币价值的损失深表遗憾,正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他指出自由信用已经成为攫取货币价值的有力工具,其结果是失去对现实的把握。他说:“利率是对努力、投资、风险以及时间的回报,在21世纪早期盛行的投机助长了信贷滥用,伴随着流动性过剩,发现有可能避免支付相当的租金。当不再需要承担机会成本,人们举止若狂。”这个论点说明了可能仍是所谓的“资本主义再造”唯一重要的轴心:尊重时间。

但是让我们明确,在这一可怕的危机中私人投资者表现得泰然自若而富有理智,不论他们是作为个人股东平静面对急剧波动的市场,作为主要银行的忠实储户而不论其面临如何严峻的局势,还是作为老练的私人客户面对各类别资产的全面亏损。我坚信首先是这样的投资者代表了市场经济的基石,他们会教给控制塔里的监视者们长期的好处,除此以外无法创造财富。因为,如果2008年理所当然地是流动性饥渴的年份,那么2009年也理所当然地是业绩饥渴的年份,需要长期投资。(我在中国内地找到的第一位员工温天在2009年时告诉我他正在编写一套介绍基金投资策略和黄金等内容的丛书,并请求将我的这篇年终致辞作为序言,我同意了。)Michel CicurelLCF Rothschild集团主席2009年1月27日

引言

这本小书的编写前后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它实际上是我对工作中接触的投资机制心法的一种个人化的总结。

正是由于2010年春在国金证券主办的国内私募基金年会上所作的一次关于对冲基金的基金的演讲在北京激发了热烈的反响,经过复旦大学出版社刘子馨先生点拨,使我认为应当向国内投资者介绍点大型金融机构的玩法和下一个十年中国资本故事的母题。多赢对冲的投资思维

刘先生上个世纪推出的证券红宝书曾经影响了一代股票投资人。我和他一起联合中国银行外汇专家策划并编著的“八仙金融智慧丛书”直到现在仍是外汇做手们的入门读物之一。刘先生说:现在人们需要的不是教材,而是像你这样在里面的人写的亲身体验。不要写大家都知道的,要告诉人们一点新的玩法(尤其是世界高管们的说法和他们的商业逻辑)。这里的多赢对冲就是新玩法之一。它讲的是利用对冲机制形成的多元投资结构以达到最终结果。无论是商业操作还是人生选择,多赢对冲都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与赢家在一起,就像与国王一起散步一样,能帮助你站在有优势的趋势一边。永远也不要只跟一个国王散步,即使你有大如林氏家族在印尼的势力,苏哈托家族倒在经济危机中的时候,林氏王国也无法对冲风险了。他建议编撰一套“世界高管丛书”,并以本书“抛砖”以便于今后“引玉”。

在进入LCF ROTHSCHILD GROUP(我们曾用的正式名称为“爱德蒙得洛希尔银行集团”)之前,我根本不知道对冲基金历史上最耀眼的三个人的名字都和这个公司联系在一起。这三个人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对冲基金经理阿尔弗雷德·温斯洛·琼斯,用宏观对冲策略打败英格兰银行的乔治·索罗斯和约翰·保尔森。这三个人是多赢对冲策略的最大受益人。没有对冲基金的基金这种机制,单凭他们的天才无法实现富可敌国。关于基金的基金和对冲基金的基金,对我个人来讲并不陌生。2004年,我在华安基金工作的时候,为了扩大首发规模,曾经引进第三方合作信托上海信托及外部投资顾问公司发行了国内第一个基金杠杆信托。这一点点突破,如今已被那只信托的投资顾问上海证大投资的朱南松发挥到了极致,他由此而成为发掘制度红利,大胆使用杠杆的中国多赢对冲策略的一个大赢家。朱南松和一些像他一样的中国对冲基金策略家必将向世界展示投资界的传奇。

我与索罗斯的赞助人交朋友始自2006年。利用到法国总部参加集团基金经理大会的机会,为了求证索罗斯是不是像《货币战争》的作者宋鸿兵所描述的那样是罗斯柴尔德的黑打手,我找到了集团内当年为索罗斯做投资人的皮埃尔。他就是我们集团商品对冲基金的基金创始人皮埃尔·巴拉泽尔。他告诉我,银行基金的基金曾经长期投资在索罗斯的基金中,“但我们只是投资人,我们的回报一直很好,年均在30%—40%。从1969年起大约有三十多年,大概2003—2004年在索罗斯基金转型为捐赠基金的时候,量子基金的投资人包括我们的对冲基金的基金从中退出。因为量子基金的管理团队只服务自己的钱了。”皮埃尔还耐心地向我介绍了他自己对于这个行业的理解。从他那里我知道,原来我们银行的大股东爱德蒙得·罗斯柴尔德本人就是把钱投给对冲基金的基金的第一人。此后,每次到总部我都想办法发现一些机会与皮埃尔或他们团队中的CIO开一两次会议交流心得。他们最多的时候覆盖全球一万多只对冲基金,分为巴黎、日内瓦、伦敦三个中心来运营。为了理解他们所说的具有欧洲通行证的基金样式UCITS和一系列金融创新载体,我曾经三次去卢森堡,在这个全球基金托管和运营的第二大大本营,从托管和第三方服务的方方面面来剖解基金体系及其活力源泉所在。

本书说不上解开了对冲基金的什么奥秘。我唯一想做到的,就是告诉你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人,他们靠智慧驾驭对冲基金经理来达到目的,他们选对冲基金经理的本事十分了得。与他们一起坐在爱丽舍宫边上古色古香的办公室或者后花园里喝咖啡,听他们风平浪静地讲资本市场上的惊涛骇浪,讲述对冲基金经理的故事,你懂得,那叫淡定。这是欧洲真正的富人掌握资本流动的规模之后一种顶级玩法。他们把自己的钱拿一部分让顶级高手们互搏,然后让更多的钱追随赢家行动。多赢对冲投资的投资方式

在本书的叙述框架下,投资方式分为传统和另类。另类投资方式再细分为纯对冲基金和对冲基金的基金,以及私募股权基金和其基金的基金以及期货管理账户。多赢对冲指的就是多元策略的对冲基金的基金。虽然多赢对冲投资管理在过去二三十年内经历了高速的增长,但我们的媒体似乎还没有认识到多赢对冲投资管理的意义,那些舆论既没有重视这一投资方式所带来的超额收益,也没有反思它对于市场的深远影响。但是,作为财富世界的新贵,中国尤其不能忘记教训,以免人家叫你的钱为傻钱。

顾名思义,另类投资管理是非传统的资产管理方式(传统的资产如债券、股票与房地产)。如今它已经成为被公众广泛接受的投资方式之一。首先接受这一创新的是专业的机构投资者,现在它也被很多富有的个人投资者所采纳。对于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来说,参与另类投资管理的主要渠道为多赢对冲基金。这种基金由不同的对冲基金组成,即多赢对冲基金的基金经理选择不同特性的对冲基金,并将它们最终纳入统一的投资组合体系。

这种管理方式为欧洲的绝大多数机构投资者所采用,并在金融投资组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过,另类投资管理也有一个明显的进入门槛,那就是它的复杂性。主要原因是,目前即使那些股票和债券等有价证券也还没有被广大储户所真正了解。中国的储户和银行更关心的是能否保本,也因此成为另类投资管理中那些所谓保本结构产品的“洗劫”对象。直到现在,国内的另类投资管理仍然没有迈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由于它的复杂性和不公开性,我们仍然没有抛开成见去真正认识它。鉴于此,我们告诉各位:另类投资管理首先是建立在传统资产的管理方法上的,同时它们也有基于自身特点的管理方式。我们前面说到的多赢对冲基金管理,正是在这众多投资管理方式的基础上诞生的。

这些另类投资管理方式所涉及的产品种类与日俱增。对冲基金研究机构(HFR)提供的数据显示,即使在金融市场委靡不振的2007年,这些产品数量的增长幅度也达到了10.41%。在欧洲,这一增长幅度更为显著。根据法国管理协会所提供的数据,该年度对冲基金产品的增幅达到了42.6%,所涉及的资产总价值高达378亿欧元。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养老基金会的财务总管们被这些产品所展现出的优越投资收益所吸引。但是,另类投资的管理者是如何追求这种绝对利益的呢?其核心理念是要选择那些和股指收益直接不相关的投资产品。

这一核心理念也支配了在中国公募基金中积累了经验的基金经理“私奔”到阳光化信托的过程。这种市场选择机制目前甚至改变了部分理财产品的版图。2007年,传统的国内公募产品最鼎盛时曾一举达到3万多亿元管理资产;2011年,带点另类色彩的信托理财产品加上私募股权基金已超过了公募基金。现在公募的专户又形成了PK信托的产品结构。分业监管在这里无形中为金融创新留下了一点自由度。多赢对冲投资的特点

证监会用专户的特定处理方式,让公募基金推出了一个可以和阳光私募竞争阿尔法提供者的平台。接下来,从股权价值这个维度,如果实现了基金经理人的持股和合伙制基金管理公司的推出,中国资产管理行业会迎来一次大发展,多赢对冲基金就会有更大的空间来发挥其优势。它的优势在于:

1.绝对收益:也叫独立于市场波动。对冲基金的最大卖点在于,它告诉客户通过理念和方法的确定性来确认收益的确定性。在一个不确定性的市场中,确定性是一个稀缺的东西,它实质上是降低了亏损的概率,而不是像人们通常所认为的不管客户死活,只管自己玩得心跳的乱冲。多赢对冲所采用的衡量确定性的指标是收益除以风险,这就是投资的性价比(为了避免在客人对自己质疑的时候毫无回旋余地,基金经理人把它叫作信息率——“客户赢得里子,经理赢得面子”)。

2.私募:不公开发行,有限的投资者数量,这也叫资金的封闭性。它使对冲基金可以规避水平参差的监管,百里挑一,采用灵活复杂的投资策略,以较高的门槛,换得了门内的自由度,当产生超额收益时分享起来多方高兴。

3.业绩提成:通常是双向的,使投资者和投资管理者共享收益和损失。好听一点的说法叫分红激励体制。

4.对冲:通过技术屏蔽市场风险,使管理资产只承担胜算较大的风险,以取得较确定的最不冒进的收益。因此可以说它强调的恰恰是风险控制。对冲在这里其实反倒成了一种中庸之道。多赢对冲更上一层楼,通过发现善于对冲的优势基金经理人,成为知人善任的“王道”践行者,来减少波动性巨大的个别“霸道”对冲家造成的失误,达到了管理上的“用中”。

5.杠杆:同时放大风险和收益。多赢对冲可根据风险承受能力调整预期收益和风险。翻译成听得懂的策略,就是索罗斯所说:“投资的成功关键不在于你的对与错,而在于你做得对的时候你做得足够大。”这叫利用市场的弱有效性。

在中国的绝对收益产品市场上,基金专户、银行理财、券商集合理财、阳光私募和保险理财账户平分天下。它们在形式上也都设有投资门槛和业绩提成安排,很多还通过结构化的形式提供了杠杆。银行理财、信托产品、保险产品、基金专户事实上也出现了复合基金。在股指期货出现以及股票卖空还未有足够深度之前,这些产品的经理人没有培养起足够多克服化解风险的能力和对冲投资的理念。同时受制于监管的分业性、境外投资的过度监管以及对对冲基金的误解,中国市场上还没有足够多的对冲基金可供发展这种以多赢对冲为模式的第三方理财平台。

我要纠正的一个认识是:多赢对冲并不是保赢不输。它实际上是帮助投资者形成一种中国话叫平和的心态,即帮助人们在追求收益的同时,也考虑收益的性价比。它的能力在于寻找一个高性价比的经理群来形成自己高效的资本运营。

在成熟市场上对冲基金的投资信息率通常低于1.5,洛希尔的多赢对冲策略长期低于1.47。这意味着年亏损概率会在10%以下,这在中国的基金产品中会被描述成长期稳健收益。这些要靠多赢对冲策略才做得到的“性价比”,你会在大多数中国的公募基金产品说明中看到。人们常常怪国内公募基金“杀进杀出”,其实它们真的是好心要做到多赢对冲的实际效果,可那是多么不容易实现的事。这样一来,只是让券商的佣金多多益善了。

从本质上说,另类投资管理(无论单一对冲基金还是多赢对冲基金的管理)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难点:

——它往往需要运用复杂的分析方法来建立严密的投资模型。

——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现有整套管理体系的结构化与重组,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单一投资体系已经不适用于它。

——另类投资管理目前的声誉欠佳,因为人们常常认为另类投资管理只是纯粹的“投机倒把”。

——最后,另类投资管理操作上的不透明性、封闭性和缺少监管也是困扰该领域众多参与者的难题(原因如前所述)。然而,值得一提的是,那些机构投资者对另类投资管理的高涨热情,已经极大地促进了另类投资操作程序的规范化。

多赢对冲基金管理旨在建立不同投资组合策略的统一平台。那么,它究竟是服务于谁的?它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具体操作的?本书旨在解答这众多的疑问,并让读者对这一被媒体误解、看上去深不可测的投资领域有个大体清晰的了解。

同时,我们也拥有足够的历史资料对这一投资领域进行严格分析。事实上,第一只对冲基金诞生于1949年,而第一只对冲多赢对冲基金到2009年也将庆祝它的40岁华诞。后者至今仍然活跃,并且它的运营理念始终如一。这一理念也是所有对冲基金的共同目标:在投资风险最小化的同时实现绝对利益。研究对冲基金的历史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投资领域,更能让我们抛开以往的那些误解,以帮助我们在未来获得更有把握并且更优越的投资收益。

本书除了参考法国团队的公开出版物——李维小姐最新送我的《多元另类管理》,还参考了《如何管理对冲基金》等书。我的助手Ray Fan和Estelle也帮助我做了大量的翻译和整理工作,尤其是其中的脑图和表格。关于中国业界的介绍,感谢朝阳永续公司的郭慧提供的资料和国泰君安证券的杨吉吉。所以,本书叫“编著”,以体现我并不想把自己装成一个专家,只是为您多赢对冲化地导游了一次。

另类投资管理中的系统化模式

要理解多赢对冲基金管理以及它的诞生与特性,我们不能不提到被那些多策略基金管理者经常运用的投资标的——那些名声显赫的对冲基金。然而,历经数载之后,这一另类投资管理方式才正式被公认为一项系统的管理策略。事实上,直到2000年初,欧洲的一些大型机构才开始真正推出多赢对冲策略基金产品。而且,综观那些运营这一策略的资产管理公司,有许多都是长期经营该领域的大型金融集团,比如爱德蒙得罗斯柴尔德金融集团、法兴集团、巴克莱集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大型金融集团都实行多赢对冲基金管理,尤其是在以机构名义进行套利交易方面。

尽管许多金融机构呼吁为另类投资管理正名,因为它现在已不再那么“另类”,而是很流行和普遍了。必须指出,这一管理模式所涉及的产品在西方通常只面向那些最富有的高端客户,在英美国家,这些客户往往都是私人银行的服务对象。根据法国AMF有关人士回忆,短短数年间,通过UCITS基金的机制,仅仅在法国和卢森堡等国,另类投资管理已出现在众多投资领域,如多赢对冲基金,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多赢对冲寿险合同。另类投资的普及化趋势似乎不可阻挡。这些年来,另类投资管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渐渗透了整个欧洲;通过过去几年在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扩张,另类投资进入亚洲。

在我刚刚加入资产管理行业的2001年,我从艾里克·本吉尔的《另类投资管理》中知道,另类投资管理在瑞士已经有将近30年的历史,在美国则是将近50年,第一只多赢对冲基金诞生于1968年并且至今仍然在运作;但是,有关另类投资管理的著作在中国却寥寥无几。这些事实使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矛盾:既然根据那些欧洲的专家所说,另类投资管理每天都在引发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疑问,那么出版社和相关媒体为何长期保持缄默?这背后有一系列的原因,包括另类投资的声誉欠佳以及长久以来的不透明性。2010年,我在北京的中国私募年会上预感到中国真正有一批人要“大干一场”了。

定义另类投资管理:一项复杂的活动

所有的专家,包括最顶尖的专家在内,都同意如下说法:定义另类投资管理的确是一件颇费周折的事情。

为了定义另类投资管理,第一阶段的任务是需要解释其最基本的含义。根据非传统或者非古典的方法进行管理的投资载体均被视为另类投资管理产品。

然而,这一最简单的定义并没有确切反映其含义。一个简单的例子:在美国,根据上市公司所处的不同行业来选择股票的方式完全属于另类投资管理的高超技术。所以,数年以来,在欧洲很多行业基金——即只介入某一单独经济活动领域的基金——作为资金的集合平台(联合信托公司、共同基金、金融市场当局批准的外国基金或者多赢对冲基金)被推荐给投资者。

另一种常见的定义是:“另类投资”是指在股票、债券及期货等公开交易平台之外的投资方式(见图1),包括私募股权(Private Equity)、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地产、矿业、杠杆并购(Leveraged Buyout)、基金的基金(Fund of Funds)等诸多品种。图1 市场上主要投资平台的分类

另类投资运作的一个根本理念是:市场未必有效率,许多企业、项目的价格没有体现其内在价值,因而离公共交易平台越远,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偏差可能越高。另类投资的重点便放在没有上市,但具有包装潜力的企业和项目上,通过购买、重组、包装、套现,将收购的企业或项目的价值体现出来。

由于不在公共交易平台上运作,另类投资的一个重大特点便是缺少流动性。一个项目从购入到套现通常需要几年的时间,于是另类投资基金一般设有5—10年的锁定期,中途赎回很困难。

毫无疑问,对于传统的管理者来说,另类投资管理构成了一个重要的灵感来源。经过深入研发得到的理财产品被结构化并重组成“大众消费”产品。不管怎样,这一方法论的转换并没有对另类投资管理的边界作出任何精确的定义。尤其因为另类投资中的“另类”一词是有歧义的,在英语和汉语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在英语中,它的含义是指所有与传统管理不同的管理方式,比如不动产或者非上市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但在汉语中,另类的含义就是一个简单的第二选择,或非常规的选项。

依据某些理论,另类投资管理将是不直接介入传统金融资产(例如股票、债券以及货币产品)的管理模式。这一理论也有其局限性,因为有不少遵循另类投资管理法的对冲基金经理也和传统管理者一样在各级市场上自由驰骋。

其他理论也提供了不同的解释,即另类投资管理首先具有投机性。只要稍稍关注财经媒体——尤其是那些关于对冲基金的报道——就可以证实这一点。这些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用于管理美国一些本土和国际企业资产的对冲基金,在欧洲一些国家被直接译成“机会基金”。然而,“对冲”一词的本义是规避风险,“对冲基金”的本义是“风险被对冲过的基金”,也可理解为在既定的风险程度下达到利益最大化(见表1)。长期资产管理公司(LTCM)、曼哈顿、阿玛兰(Amaranth)等著名基金及其管理者,之所以成为众人眼中典型的金融投机者,是由于媒体的报道片面地夸大了失控的杠杆效应。表1 对冲基金和传统基金的主要特征对比

2002年5—6月间,一些欧洲和美国的上市公司的领导人曾把股价下滑的原因归咎到对冲基金经理身上。他们这么做,是为了向其股东解释为何股票表现欠佳。这一解释并不复杂,罪魁祸首就是那些不按常理出牌的投机者。因此,只要“投机”一词与对冲基金产生某种“必然”的联系,他们的辩解就天衣无缝了。然而,成熟的投资者都明白,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把某一上市股票以前的辉煌历程和现在状况的差异归咎于单一的原因。

然而,事实与这一偏见是截然相反的:对冲基金并非是金融市场波动的始作俑者。一方面,很少有对冲基金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品和高杠杆率作用于所有市场;另一方面,所有对冲基金经理们的共识也可以黏合起来共同牵制股市,起到缓冲垫的作用。众多历史数据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实际上,那些市场交易员和证监会都注意到,在股市低迷不振的时候,比如2002年第一季度末和2007年第二季度,对冲基金经理们都大大减少了股票在投资组合中所占的比重。同时,在交易价格走势下跌时产生的卖空行为也是很少见的。

因此,那些斥责对冲基金扰乱了国际金融市场原有秩序的观点是狭隘而错误的。况且,实施卖空行为的也不仅仅是那些对冲基金经理,其中还包括众多的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只不过这些卖空交易并不需要彼此之间互通有无。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欧洲股市危机期间,正是这些对冲基金经理购买了法国电信、威望迪、瓦莱奥以及凯捷等企业的坏债,才帮助了这些企业在危机之中找到了急需的资金来源。

然而,在全球范围内,对冲基金仍是媒体上争议的焦点。这点在较为保守的欧洲尤为突出。以下是发表于2007年的几段报纸摘要:

对冲基金业务的持续热潮(摘自《新经济学家》)

这一业务的效应首先体现在微观层面:通过短期持有买进的股票,直接导致企业的兼并与破产。这让企业管理层压力重重。同时,对冲基金的这种超速发展也让公众顾虑不安,大家尤其担心这会造成金融业与工业的时间脱节。在宏观层面,对冲基金的角色也很模棱两可:它们一方面为国际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筹集必要的资金,另一方面,这些对冲基金产品内部互相牵制的特性也使它们本身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风险体系系统风险。

对冲基金:天使还是魔鬼?(摘自《世界报》)“对冲基金究竟是如某些人证实的那样能够帮助获益,还是会导致局势的动荡?”米歇尔·布拉达,金融市场监管会主席和监管员,在3月28日星期三的《回声报》上给了我们肯定的答复。他同时强调了对冲基金对市场的有效参与。在他看来,对冲基金确保了市场所需的流动资金,通过套利交易完善市场职能,并且能够像一个积极主动的股东那样采取行动以改善企业的管理体制。

与此相反的是,那些更加了解对冲基金的英美媒体却对此显示出不同的态度。当对冲基金管理法则的制订被推上议事日程时,一些英美媒体通过它们的专栏作家发表了题为《不要染指对冲基金》的文章:

我们能抛开那些著名的对冲基金去空谈另类投资管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50多年来,这一特殊的投资标的已成为孕育各种管理技术的“温床”。如果说在那些大型基金管理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管理者通常只采用一种管理方式的话,那么对冲基金的基金管理则恰恰相反。几乎每一种对冲基金都有与其相对应的特定管理方式。

这也是另类投资专家们的肺腑之言。

在日常工作中,基金经理、市场交易员甚至是那些工作小组有时会发现在某些股市行情中很难获利,例如市价评估的差异、短期股市性能失效等。问题是,在客户委托管理的情况下(比如可变资本投资公司、共同基金、联合信托公司等),传统的基金经理必须采用所有基金管理公司都遵循的共同守则。同样,出于谨慎考虑,他们还必须遵守某些定量标准,这就使他们所作的金融分析无法真正反映市场和市价的变化。为了突破这个局限性,基金经理们正考虑开发一种操作空间更大的投资载体。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2007年底市场上有1万只对冲基金在运作,与之相对应的则是1万种另类投资管理方式。关于这些管理方式的分类,我们后面还会具体讲到。

即使我们无法给另类投资管理下严格的定义,我们也可以借助一些历史上的事实来说明它。第一批对冲基金诞生以来产生的惊人回报,早已证明了这一金融产品的优良性能。举个例子:在30年的管理生涯中,乔治·索罗斯通过惊人的投资洞察力,给他的股东们带来了平均每年34%的收益!另外一个例子则是关于多赢对冲基金“杠杆控股资本”,它于1969年诞生,目前的年度业绩高达14%以上。

传统资产管理人在面对这些数字的时候也会感到惊讶。在股市大动荡期间,例如2001年、2002年和2007年,当时股指已跌到最低点,但是那些对冲基金依然能够保持获利,并以此证明了它们的优越投资回报。除了出色的投资回报之外,这一管理模式本身也引发了公众的兴趣。与传统观念相反,这些对冲基金其实都不能算是投机基金,因为它们自身包含的风险程度经常低于一些股票指数。正是出于追求“风险—收益”最佳比率的目的,众多传统的基金管理公司才开始对冲基金的经营,并最终接受了另类投资管理模式。另类投资的目标见图2。

同时我们还看到,这一另类投资管理模式也运用在传统资产管理方面(股票、债券、信贷、外汇、商品期货等),以求获得高回报率。这也和本书引言中所述观点一致。图2 另类投资的目标

即使我们无法给另类投资管理下一个严格的定义,我们仍然可以从另类投资管理所涉及的众多方法中,提炼出若干共性。复杂环境中的共同特性

每只对冲基金都有其特定的管理方法,这意味着每一个多策略投资组合都要面临大约1万种对冲基金管理方式的选择。撇开诸多差异不说,我们仍然可以归纳出一些共同特性来定义这一管理领域。当然,某些对冲基金可能并不同时具备所有共性,但这并不影响它们作为对冲基金的本质。

第一,无论那些大型金融市场(股票、债券、房地产)的走势如何,对冲基金都有保持收益的能力。这一独立于市场大盘绝对涨跌的现象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更能够使对冲基金经理获得与市场走势不相关的绝对利益,也就是现代金融术语所说的α。不过,我们还是要小心那些认为对冲基金收益与股票市场以及利率水平走势完全不相关的商业言论,因为系统风险(β)和非系统风险(α)在理论上可以被区分对待,但在实践中则时常是含混的,特别是在市场震荡的行情之下。

对冲基金的获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并依赖于市场中的整体机会。但绝大多数的另类投资管理模式都会考虑市场上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并制定相应的风险对冲交易策略,例如上升阶段、下降阶段和震荡阶段等。因此,从商业诚信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说,传统管理者无法通过另类投资管理模式达到他们想要的业绩。

第二,对冲基金管理致力于利用市场弱有效性,即市场价格中的不合理性来获利。也就是说,通过对估值不合理股价的观察、分析与捕捉(这一现象可能存在于两个市场之间,也可能存在于某一种股票和它的对应衍生品上),对其进行套利,达到获利的目的。这是一种非常灵活的弹性管理模式,旨在不间断地发掘潜在利益并使之最大化。在某些情况下,比如2007年,基金经理甚至还可以预测到一些反常经济现象(例如美国的房产抵押信贷危机),并以此设立投资基金,达到最终获利的目的。美国的约翰·鲍尔森小组就是这么做的,几个月之内他们成了传奇人物。

第三,对冲基金管理强调对于风险的控制。这也是大多数另类投资管理的首要原则。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对冲基金的波动幅度(这是一个测量基金风险系数的指标)低于某个股市大盘指数,然而它们却拥有两位数的骄人业绩。

另类投资管理模式之所以能够得以成功推广,并非仅仅因为对客户投资回报的承诺,更重要的是因为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点对于那些机构投资者(如养老基金会、企业等)显得尤其重要,因为这些机构最看重的是资产的保值。此外,我们也不能忘记这么一个事实,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冲基金的投资者都是那些资产雄厚的人,对于他们而言,长期稳定的投资行为的吸引力一定会大大超过短期的冒失投机行为。

第四,投资团队的分红与激励机制。这里的激励机制有两层含义。然后,他们会根据基金的收益情况收取佣金。这是一个单纯的企业激励逻辑。在美国,经常会有这种现象:一个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联合一些合伙人创建一个新的对冲基金,并把自己的钱也作为本金投入该基金中去。

第五,大多数对冲基金会控制流动性,因为他们的筹资方式往往都是私募的。由于对冲基金的高风险性和复杂的投资机理,许多西方国家都禁止其向公众公开招募资金,以保护普通投资者的利益。此外,很多对冲基金都只规定一个最低投资数额和基金大体规模。因此,对冲基金份额的收购和转卖都需花费一定时间。根据基本法则,收购对冲基金份额需要一份预先通知(具体日期根据投资标的而定,通常需要提前几天或几个月),同时禁止现任基金经理进行“暗箱”操作。然而,考虑到一些基金涉及非流动性资产,或者其投资周期较长,因此对冲基金经理无须保证充足的流动资金。这一特性看起来很不可思议,但是它已经被那些决定认购团结基金或创新领域共同投资基金的个人投资者所接受。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投资本金至少在5—8年内无法取出。这一投资方式从本质上更强调投资周期的长度。

然而,至少在欧洲,由于很多投资者偏好于资金流动性强的产品,使得这个共同特征已不那么明显。同时,对于很多已经在苏黎世、都柏林、阿姆斯特丹以及卢森堡等金融中心上市的对冲基金而言,它们至少每个星期都要准备最低限度的保证金,以应付可能出现的赎回行为。

上述五个主要特性能帮助我们找出一些有别于传统管理模式的不同点(见图3)。图3 对冲基金的五个主要特性与市场走势的不相关性

说起CAC40或者道-琼斯指数,已是众人皆知的了,内行的投资者对此了解当然更多。每天,我们随处可见这些股市指数,无论是通过普通报纸、专业报纸还是电视新闻。公众认为这些指数能够直接反映股市的现状和走势。

由于这些指数都是由精选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基础股票组成,因此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它们可以反映股市走向。不过要注意了,这些指数有时候也并不完全准确。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它们没有考虑到股市成交量。在成交量相当低的情况下,指数往往是缺少代表性的,CAC40指数可以一次性记录下3%的股价增幅。反之,在市场仍然十分活跃的情况下,只要一场交易结束,这个巴黎股市的著名指数也完全有可能呈现负值。

另一方面,构成一个指数的各股价比重可能是不均衡的,这也会误导对股市行情的分析。我们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关于瑞士股指SMI的,在构成这一股指的所有基础股票中,有4家企业的股票占了超过一半的比重,即雀巢、诺华制药、罗氏和瑞士银行。第二个更加极端的例子是赫尔辛基股指,2000年底,仅诺基亚一家企业的股价就占了整个股市指数一半多的比重,几乎达到了科技股发行的顶峰。上述两个例子说的都是被极度垄断的股市,这种情况下,处于垄断地位的股价一旦下跌,就会严重波及整体股市指数,即使其他大多数企业的股价上升也无法扭转这个局面。

我们必须逾越那些简单的指数,去从整体上观察股市的波动,从而把握股市真实的走势。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意识到,没有任何一个股票市场可以每年都向我们保证一个确定的投资收益。

对冲基金经理的工作范围可以局限于某个市场,甚至是某一类型的资产或者行业。但是,他所运用的管理模式,应该能够帮助他的基金业绩抵御该市场、该资产或该行业的波动所带来的干扰。

为了理解这一不相关性,金融专家们通常使用一种名为“相关系数”的测量指数。这个比率主要测量一个投资基金的收益率与其参照指数的相关性,以及两种资产价值之间的相关性。如果这两个变量同时升降,那么它们就是正相关的;如果变化方向相反,那么它们就是负相关的。比如,黄金价格和美元指数之间主要呈现负相关性,而石油期货和石油公司的股票价格之间则主要呈正相关性。

该比率的范围,严格包括在+1(绝对正相关)和-1(绝对负相关)之间。

如果该比率在0.3左右,那我们就可以认定这两个变量之间几乎没有相关性。

另类投资管理策略的目的,就是尽量减低相关性,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降低非系统风险,并获取超额收益。这意味着投资者,尤其是个人投资者,不应该仅仅通过股市指数来分析投资收益,即使另类投资管理本身有参照指数也不例外(参照对冲基金的发展)。因为在金融市场剧烈波动的每个瞬间,个人投资者都有可能将资产估价与某些市场走势进行对比。然而,另类投资管理与其他管理模式一样更着眼于较长的时间段(至少3年甚至5年以上,尤其在资产价值与股市波动息息相关的时候)。

另外,这种倾向于把资产评估与参考指数相对比的思路,从理财角度来看也是不明智的。把投入中小盘股市的资本回报率拿来和CAC40这样的重要股市指数相比是没有意义的。还有,2000年以来的股市波动,已经向那些个人投资者阐明了一个道理:任何一个市场指数都不能保持持续的投资收益。市场弱有效性

一些对冲基金经理认为,所有的另类投资管理模式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市场的弱有效性。这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市场有效性”。从严格意义上说,当一个金融市场的定价能够及时反映出市场的所有信息,那么这个金融市场就可以说是有效的。

如果一家公司的利润增长10%,它的股价就相应地上涨10%,那么这一市场就是完全有效的。但是,真实的股市并不是这样运作的,大量的实证研究并不能支持有效市场理论。市场并不是这么的高效灵敏,由于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以及市场固有的不确定性,市场的效率也是有限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原因来分析市场的弱有效性(见图4)。图4 促成市场弱有效性的六大原因(1)对经济前景的预测差异

从理论上讲,投资者的首要任务是根据多种不同的信息(市场调查、公司盈亏差额的情况等),预测市场的行情和上市公司的运营状况,这和投资者所持有股票的种类关系并不大。然而,很明显地能够看出来,即便是在同样的经济环境中,所作出的经济前景预测却并不相同。总结起来,证券交易的投资者们能够更加敏锐地预测到经济的复苏,却难以预测到证券市场的下跌和衰退。理由是:股市的变化发展一定会依赖于大的经济环境,同时也会与每家上市公司的特征相符合。某家企业所签下的一份重要合同对于经济前景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由此带来的源源不断的订单,在系统效应的作用下,会导致股价的上涨。但是,这样的变化发展也可能会导致这样一些数字的出现,比如说:失业率和GDP增长率并不能显示出总体经济环境的改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这些增长统计是建立在一些从两个月、三个月甚至六个月之前就收集来的数据的基础之上的。简单来讲,证券市场行情的坚挺并不能够和良好健康的经济环境完全画上等号。可是,股市能够预测到这种变化的趋势。

相反地,经济圈很难预测证券市场的突然变化已经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因为当股票每天能够带来可观的利润的时候,很难有人能够留出一只耳朵来仔细听听那些经济学家究竟说了些什么,像是他们根据所掌握的数字预测到下一次经济拐点的到来。尤其是一些业余投资者,除了希望自己的股票不断上涨外,他们觉得其他一切都是不重要的。

很明显,通常能够预测到的是经济复苏而不是经济停滞。在拒绝接受多项投资交易周期结束这一事实的同时,证券经纪人将很有可能加大证券下跌幅度。(2)历史数据的权重

预测未来自然不能摒弃对过去的回顾。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证券投资者。因此,经济指数(例如“历史最高”)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对于行市作出评价。供职业经理使用的大部分数据处理工具能够引导他们当前的投资选择。这样的市场“备查”使得我们不必等待太长时间就能够得到出人意料的证券交易,只要稍微有一些宽阔的投资眼光。(3)市场的不合理性

我们能料想到,在每个投资者的范围内,各自深入的分析都表现得十分合理。也就是说,在分析中要纳入最全面的参数,以便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和成功的机会。但是正因如此,大量合理的推论并没有能够得到合理的趋势。为了说服自己,只需要想想证券市场是在供需矛盾的基础上运行的就可以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同样的数据基础之上,两个合理分析的结论却是截然相反的。在众多的市场参与者范围内,呈现出来的逐渐上升的全球趋势只是许多分析看上去比较合理。这些分析应该被看作是合理的吗?当然不是,而且激增的截然相反的分析可能会导致市场反常。(4)市场反馈存在多种可能

同样的原因,会导致同样的结果吗?对于证券市场来说,并不完全是这样的,尤其是股票市场。根据证券交易的涨跌幅和流动性,在不同时期相同的指数会有不同的结果。因此,美国贸易赤字的总额牵动着所有投资者的神经,赤字的大幅增加会引发股价的大跌,以及由交易环境引起的后续上涨。

除了这些理论分析,证券市场总体上还是存在着许多不稳定因素(不同市场间的差价、汇兑损益效应、同一家公司股价和可转换债券价格的差额等)。

另类投资管理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公司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建立抑制投资风险的管理模式。(5)规避风险

基本上,投资者在争取更高收益的同时,也需要承担更高的风险。许多产生于新经济的股价上涨带来的失望无疑是对“股市有风险”的最好诠释。

因此,直到2003年3月份,对于这些证券市场中出现的一些惊人上涨基本面分析已经很难进行解释了。不过,事实就是如此。很多金融分析家力图使专业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相信,重新考虑一家企业的评估标准是十分必要的。不过,这一切都要冒着完全没有道理的上涨所对应的没有道理的风险。

这一匪夷所思的上涨所带来的最终结果是:从2000年3月份开始,由于TMT(TMT代表着来自科技、媒体和电信产业的价值的首字母缩写)产业的大跌而引发了股市的大幅下跌。新经济泡沫的破碎可能引发的后果不仅仅是行业公司股价的下跌。为了反映新经济的重要性,当时许多重要的股指将这些网络公司纳入了自己的计算范围。网络经济泡沫的破裂也把这些重要的股票指数拖进了漩涡,形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的恶性循环。

个人投资者往往对于潜在收益的概念要更加敏感一些。对于理智的机构投资者来说,他们则把风险因素看成是首要原则;一般来说,不承担一些风险,基本上不可能取得比国债更高的收益。在他们所持有的全部证券中(当然这些并不是他们所有的,而是领取薪酬者、退休者、储户的储蓄),他们监控补贴的发放和金融交易所潜藏的风险。然而,另类投资管理上所运用的一些方法恰巧能够实现严格的风险监控。(6)管理者分红

与一些传统观念不同的是,对冲基金经理并不是在避税天堂里进行投资运作的,虽然他们常常被看作是毫无顾忌的证券投资者,能够用他们仅有的笔记本电脑撼动整个国家的经济,甚至是整个财政体系。

差不多所有对冲基金经理都不能在像纽约、芝加哥、波士顿、伦敦、香港和巴黎那样宽松的环境下进行投资(甚至还有条条框框的束缚)。

而且,他们大部分起初都支持维系着真正有关于企业创新与存活的计划。这些基金经理往往也以个人的名义参与投资他所负责的收益项目。出于对自身投资经验和投资模式的自信,有些基金合伙人甚至抵押一部分个人财产来参与投资。这就为他所管理的证券的稳定收益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对冲基金经理的业绩是和他的投资收益直接挂钩的。对冲基金的经理首先需要给予投资者与其头衔和收入相匹配的成绩单,这基本上取决于基金经理的能力,而不仅仅是金融市场的某些发展变化。即便是在2007年,处于危机之中的市场环境也不会阻碍顶级对冲基金经理得到天文数字的报酬,就像表2当中给出的证明那样。表2 Alpha杂志排行榜(2007年收入,以美元计算)

即使我们不能给出一个被公众认可的另类投资管理定义,我们仍然可以说,另类投资管理致力于在取得“风险—收益”最佳比率的同时达到收益最大化。

另类投资管理与股市体系

今天我们说股市仍然让人担惊受怕,那是因为所有的股票都无法保证我们获得稳定的收益。尽管昔日的股市大动荡已基本一去不复返,现今我们看到的更多都是股市的一派繁荣景象,然而大熊市带给我们的记忆,却远比大牛市带给我们的短暂欣喜深刻得多。近几年的股市带给了我们怎么样的回忆呢?是直到2000年9月才停止的股价投机性上涨,还是之后两年多内严格的整顿措施?是2003—2007年间的股价大反弹,还是2007年9月,因美国信贷危机被曝光,而等在英国诺斯洛克银行(Northern Rock Bank)门口的人群(见图5)?

在金融大鳄、媒体和一些政治人物的共同操作下,首先是1929年10月的那个“黑色星期四”,接着是2007年10月,股市两度混乱,甚至陷入瘫痪,数以千计的储户在短短几小时内就失去了他们所有的财产。反之,当股市行情看涨的时候,和那些缺乏信息来源的芸芸大众,以及极少数的内幕交易者、娴熟的交易员、谣言的散播者相比,能够真正从股市崩盘中获利的人毕竟是少数。图5 2007年9月在NorthernRock银行等待取回存款的人们

然而,股市的威力还不止停留在价格的上涨和泡沫的破灭上。在本质上,它是企业在国内外进行融资的一条重要渠道,此外,它也是上市企业筹集资金的一种有效途径。为此,上市企业还必须公开它们的管理流程,使之透明化。那些金融分析师们也一直强调,如果一个上市企业的股票业绩不佳,这说明它自身的管理有问题。倘若一家公司的股价严重下跌,那么接下来必须由那些公司真正的所有者——也就是股东们——来严格制定整顿措施。

所幸的是,股价下跌并不会殃及所有投资者。首当其冲的还是那些企业领导者,他们往往会反过来斥责那些投机者,夸大那些次要的损失和错误,比如国外市场份额的减少、期望值过高等,以此来推脱自己的责任。

具体而言,投资者在买进某个企业的股票时,就应当知道他会面临两种风险:第一种风险与企业经营状况息息相关,我们称之为“非系统风险”;第二种则是基于整体股市的“系统风险”,它与一些宏观因素相关,比如利率和汇率的升降等。简要地说,如果X先生购买了20只道达尔的股票,他就面临两种风险:一是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比如企业因污染环境而遭到起诉的时候,其股价可能下跌);另一个则是市场和行业的整体风险(如果整个石油行业的股票行情都看跌,那么X先生的股票也很难幸免)。

股市和赌场是表面上容易被混淆,但实质上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由于股市直接反映了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它也为种种经济预测的产生提供了“温床”。而这些预测数据都是人们对股市信心的基础。当一些人预测股价上涨的时候,另一些人则坚信股价下跌。买方和卖方都只遵循这么一个原理,即卖方总是期望能在市场最高点抛出所有股票,而买方则坚信自己买进的股票会继续上涨。尽管事实上“人们从不在最低价买进,也不会在最高价卖出”,但在股市上,这一古老谚语似乎早已被淡忘。另类投资管理与股价下跌

在股价上涨的时候,人们很少去探究其上涨的原因。因为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双重推动下,这一切看来都是理所当然的。股市上涨特别明显的阶段有两个:第一个是2000年春以前,第二个则是2003—2007年之间。2008年的商品期货市场即是如此。这一始于2005年的经济周期首先影响到稀有金属,然后是能源和农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农产品例如谷类和大米的价格也随之攀升,大幅的价格上涨最终直接影响到全球市场,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来说,农产品的价格上涨是难以承受的。这一持续到现在的商品价格上涨风波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市场骚动和激烈的争议。

在许多人眼里面,股市的正常逻辑就应该是不断地上涨。在股价下跌的时候,舆论往往变得毫不留情,急不可耐地想要找出背后的罪魁祸首,而那些对冲基金经理们往往就会成为首当其冲的替罪羊。为什么矛头往往会指向对冲基金呢?首先,另类投资管理本身就带有点神秘的色彩,即便是上市公司和金融业内人士也很少了解这种管理模式,因此他们很自然地就会把错误归结到对冲基金经理身上。其次,由于对冲基金有许多自我保护的手段,导致了人们的不信任感。另外,多数人还是倾向于把对冲基金和那些纯粹的投机倒把行为画上等号。

然而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关注。最近几年,在好几次的股价下跌过程中(2002年、2007年,以及2008年第一季度),巴黎股市一些主要上市企业(非金融行业)的负责人因为没有采取任何补救措施,遭到英、法两国证监会不少官员的异议。

法兰西银行主席让-克洛德·特里西在2002年7月2日接受《世界报》采访时表示,股市下跌的原因不能完全归咎于对冲基金。英国的金融市场监管局(FSA)显示的数据也表明,截至2002年6月,卖空交易的涨幅并没有因为股价狂跌而直线上升。所以,那些经验丰富的对冲基金经理并不会因为股价下跌而进行卖空套利。但这一切都不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