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生命的贵人——中国式家庭教育读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9 12:29:31

点击下载

作者:钟亮红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做孩子生命的贵人——中国式家庭教育读本

做孩子生命的贵人——中国式家庭教育读本试读:

序言

推荐序一

钟亮红博士礼请我为她写序,我对家庭教育没有做过专题研究,但是我很高兴看到她这样为中国的家庭教育下功夫。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很重要的,我发现许多成年人的心理创伤都源于家庭关系。孩子的家庭以及其父母的教育方式常会影响他的未来,甚至会影响一个民族的未来。

钟博士的《做孩子生命的贵人》很值得教育界参考。她在书中所述的要求家长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为孩子创造和谐的成长环境、注意孩子的个人的特点、维护孩子的自尊等观点,都是给家长们的很好的提示。

让我们用爱陪伴孩子成长,做孩子一生的朋友和生命的贵人。龚鉥2013年7月于中国苏州推荐序二

孩子与母亲的关系是人类最亲密、最无私的关系,3岁以前由于母婴的共生关系,母亲对孩子无条件地爱与接纳,孩子对母亲无条件地依恋与信任,这种爱在人类的恋爱中一般很难企及。某种意义上成人的恋爱只是在重温早年与母亲的亲密关系。读钟亮红的《做孩子生命的贵人》,让每个父母找到如何与孩子相处的最佳途径。“科学的头脑,母亲的心肠”正是这本书希望表述的亲子教育思想。我曾说过“教育是家庭关系构成的一种气氛”,并非是一些高明的理论与技术,这本书里也蕴含着这样的信息。认识作者已有十年,在华夏的家庭治疗培训班里她是班长,因此与我接触多一些,印象中她是一个充满活力与爱心的人。这些年她已经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家庭教育领域有了自己独创的见解,我为她高兴。“家庭教育的第一步,应是家长教育”,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形成一种共识,社会也没有承担教育与引领父母养儿的责任。每个人不是天生就能做好父母的,每个成年人都需要学习如何养育孩子,如何与孩子相处。养好孩子有两个关键,一是陪伴的时间,二是投入的情感,这两者缺一不可。无论你多么爱孩子,缺少了陪伴的时间是不会有良好的亲子关系的。无论你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多长,如果陪伴孩子时没有专注地与孩子交流情感,忙着应付家庭琐事,也不会对亲子关系有裨益。这与谈恋爱有相似之处,真正地爱一个人,除了时间的厮守,还需要情感的交融。

这本书为家长从0岁开始教育与养育孩子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与视角,值得所有的父母认真去读。但是也要注意,理论是一种宏大的叙事,提供的是父母行动指南,在与孩子相处的每一个生活细节中,父母还需要用心、用智慧很好地变通。理论是通约的,孩子却是个别的。没有理论的指引父母会盲目,没有对孩子个别性的识别,理论又成为一种阻碍父母读懂孩子的屏障,活学活用才是重要的。作者在书中给予学校与家长一些很好很实用的建议,只是建议凝集着作者很多美好的经验,也是作者在家庭教育实践中独到的东西,值得老师与家长借鉴。

中国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家,有感于作者论述的四个范畴:“早期自然教育,理解脑发展科学,环境教育,社会化过程”,让自己获益良多。为此书作序倍感荣幸。李子勋2013.7.6于北京

自序

我常常遇到不少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一筹莫展的情况,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出现父母角色错位、亲子关系错位、孩子性别错位以及陪伴孩子的时间错位,导致家长困惑,孩子委屈,亲子难以沟通,亲子关系出现难以逾越的障碍。我常说,亲子关系与风险关系成正比,也就是说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将大大降低孩子出现问题的风险,反之,如果亲子关系不好,孩子出现问题的机率就高。通过多年来与服刑人员的深入交流,通过对流浪儿童的了解以及对某些特殊群体的了解发现,但凡行为出现偏差、心理出现问题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亲子关系不良,没有一个融洽的家庭。

当下,不少家长充当孩子的特殊“陪护”,他们非常“疼爱”孩子,为了孩子甘愿担起了“陪护”的重担。一是自始至终陪孩子做作业,以致孩子离开家长就不能独立完成作业;二是陪孩子上这样那样的补习班,使孩子没有了自己的空间,没有了自己的游戏时间,没有了自己的快乐;三是生活上的特护,饭菜水果一应俱全地伺候,衣服鞋袜大包干,孩子不知第二天要穿什么衣服,变天了不知及实时增减衣服……

还有不少家长充当孩子的补习老师、辅导老师。孩子一遇到学习问题就找家长解决,导致家长“强己所难”,为了辅导孩子的学习没有了自己的圈子和自己的生活,虽然为孩子付出很多,但由于教育的不断改革,学习内容不断变化,许多家长感到力不从心;此外,有的父母辅导孩子学习,孩子的成绩虽然暂时提高了,这种现象也让家长尝到了“甜头”,但家长可能不曾想过,孩子习惯了依赖家长,将来家长一旦不在身边,孩子将无所适从,长大后若遇到更大的困难,孩子则难以独立解决问题,这就间接地给孩子制造了社会化障碍。

当然,目前我们国家还处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丰裕,多元文化的不断冲击,生活方式的较大转变等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中既有符合社会发展的先进的现代创新思想和先进的模式,也有不合理、不恰当的陈旧观念。这些陈旧观念和落后的教育方式,使得家长们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家庭关系等方面出现了一些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和谐家庭的构建,更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做孩子生命的贵人》是将我的博士毕业论文结合部分案例修改而成的,虽然动了大“手术”,但还是免不了理论过多的缺憾。而作为一名心理学工作者,能为家长和孩子们尽上一份心力,将所学得以运用,哪怕是一句话、一个个案的启示,若能让家长得以触动和启发,那所有的付出当是值了。

最后,把“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这句话送给所有的家长朋友们,祝天下家庭幸福,愿天下父母幸福,愿天下孩子幸福。钟亮红2013年6月于长沙

第一篇 你所不了解的家庭教育

孩子不能选择父母,但父母可以选择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五千年华夏文明史,就是一部多棱镜照射下的中国“家教”史。父母选择什么样的“家教”方式,不仅决定着孩子的未来,也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未来。不同的文化理念,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国民性特征,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家教典故,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家教”传统,但对于什么才是真正的“家教”,几千年来,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范式。进入现代社会后,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但随之而来的困惑也更多,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样的“家教”才是最适合孩子的;什么样的“家教”,才是学校教育最好的助手;什么样的“家教”,才是对家庭、对社会、对民族和未来最负责任的。岳母刺字和孟母三迁的故事爸爸妈妈从小都给我们讲过

1. 家庭,就是双亲对孩子爱的过程

——家庭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拆字是一件极有韵味的事情。

Family是英文“家庭”的意思,把它拆开来看,竟然可以造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语段出来,Family=Father and mother,I love you,翻译过来就是,“父亲和母亲(对孩子说)我爱你……”

当然,我们无法求证,造词者当初是否就是在这个意思的基础上,创造出这个词来的,但今人的解读,至少可以揭示出“家庭”一词所包含的深刻寓意,体现出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作为情感维系的重要纽带作用。我家有三个人,我、爸爸和妈妈,我爱我的爸爸妈妈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影响之大,是一件无须多说的事情,没有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一个人的心理、品德、爱好、理想、行为举止及其长大后作为社会人的态度等等,最初都是在家庭环境中形成的。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健全的家庭结构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更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土壤和摇篮。

人一出生,家庭就是其第一个归属的群体,家长是孩子直接学习的对象,是直接的第一教育者,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生活琐事就是教育内容,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就是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实际就是家庭成员,如父、母、祖父母等对孩子的薰染、影响和教导。中国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已有上亿独生子女,除了以父母和子女两代人同住的小家庭为主要家庭结构形式外,还有一些三代甚至四代同堂的家庭结构。

现代社会的家庭成员数目少,关系相对简单。家庭的构成和形式形成家庭特殊的环境和气氛,这就是家风,其中掺杂着这个家庭所特有的文化素养、品格气质、伦理观念、价值倾向,这种“家风”给予孩子特殊的影响和教诲,家庭教育就这样形成了。

2. “国家的命运,掌握在母亲的手中”

——细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后,国家的经济发展迅猛,文化教育出现前所未有的新景象。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家庭教育的发展,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能从下面几个方面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家庭教育的成功关乎民族的未来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造就身心健康、个性完善的人才。正如顾秀莲(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同志在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规划总结表彰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家庭教育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是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共同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能否把这一代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关系到国家是否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

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还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阐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拿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讲,中国的21世纪的人才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具备这样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得到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我爱妈妈,因为从我还没来到这个世界,就贴着她的心

2)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净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孩子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家庭小环境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会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都同时挤进孩子的视野,此时,作为家长的大人,如果只是采取简单而粗暴的“隔离”式教育法,不仅达不到目的,有时反而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负面效果。

今天,互联网、电视、手机等通讯工具十分发达,各种信息等都会从不同角度不断地反映着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儿童缺乏理性的辨识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敏锐的感受能力。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事物,敏感性强,而这种敏感性正是培养理性辨别能力的良好时机和基础,家长应充分利用孩子敏锐性强的特点,引导孩子发展对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过滤社会不良信息,净化孩子幼小的心灵。爸爸妈妈爱看的故事里的叔叔阿姨一点都不像我的童话里的那样可爱和友好

如果家长能抓住具体的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认识辨别社会中发生的是是非非,让他们具体地感受到真、善、美光明的一面,可以帮助孩子增强扬善除邪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

信息时代最大的特点是,不出自家门,便知天下事,孩子可以从无所不在的信息传播途径中,接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从中既可以掌握瞬息万变的时事政经信息,也可以学到很多其他途径学不到的知识。这是好的方面,但不好的方面是,一些凶杀暴力、不堪入目的不良信息,也会进入到孩子们的视野,如电视上报道某小学生因为不堪作业太多,竟然跳楼自杀,某中学生因被老师批评,感觉无脸再见同学跳楼自杀;某大学生因开题论文没有通过而采取过激行为;某大学生因与室友不和毒害室友……当这些新闻如雪片般地洒落在孩子如白纸般的心灵上的时候,孩子们会觉得,这些新闻给他提供了借鉴、暗示……我有一个总是出现得很及时的爸爸,他告诉我说,哪里有怪兽,他就会在那儿保护我

家长如果能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指导,将有效提高孩子对各种信息的鉴别能力和承受力,同时还能随时检点自己的行为,为孩子树立正面形象,净化儿童心灵,预防儿童违法违纪。比如影视画面上,常看到亲吻拥抱的镜头,面对这样的镜头,有一些孩子会本能地扭过头去不看,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会出现这样的困惑:大人能做,我们能做吗?在互联网高速发达的今天,打开网页,处处是女性裸露的图片,更有许多不堪入眼的图片画面,处处充满了性的诱惑,同性恋、双性恋满天飞。爸爸,为什么盒子里的叔叔阿姨抱在一起?

我在进行中学生访问时曾了解到,现在有许多中学生都以有了配对对象而自豪,如果到了初中还没有配对对象,便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失落感也因此产生;更严重的是,到妇产科医院去调查,中学生堕胎的不在少数。因此,家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不仅有助于安定小家庭,更有利于大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健康的细胞,才能有健全的肌体,细胞有病,就会引起肌体发病。古人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就是这个道理。为此,家长做好优化儿童心灵的工作对安定社会、安定国家功在千秋。

3)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

社会和谐最根本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人的和谐最重要的是人格的健全。家庭教育在人的人格形成中起着根基作用。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兴旺发展的事业接班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伟大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人才基础的稳固建设。妈妈凶起来的样子变得一点也不好看了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古语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一个人小时候接受的良好教育和影响所形成的习惯,就像先天形成和与生俱来一样稳固,终生都会受益。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二者是息息相关的,每个家庭都健康和谐了,整个社会就会健康和谐。反之,如果家庭不和谐,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出现不和谐的音符。下面这些例子,其造成的社会恶果令人触目惊心,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反思:2008年11月,新疆16岁的花季少女小娟因和母亲有矛盾,便花500元钱,雇佣同学将母亲杀害;2009年9月,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18岁女生,为了阻止父母离婚将父母杀害;2010年1月17日中午,浙江省金华高二学生徐某因不满其母对他的严格管束,将母亲杀害,等等。

这些悲剧的发生都是和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良好的亲子关系将大大地降低孩子行为偏离正常轨道的风险关系。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社会和谐的基石,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

3. “我妈妈说……”

——家庭教育的若干特征简析

一是奠基性。

婴儿呱呱坠地,首先接触的是家庭,此后一个相当长的阶段里,孩子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环境中。期间,孩子除了在家长那里获取自身生理、生活的需要外,还从家长的言语、表情中认识外部世界,从家长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形成对人类社会的最初印象。以后,他们就是凭籍着这种印象,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进行选择,包括接受与其意愿一致的,排斥与其意愿相悖的。

某大学大一的小李到学校后对人际交往极不适应,一旦受到同学的拒绝,小李就会感觉四肢无力,觉得自己像个被遗弃的孩子,充满了无助感,后通过几次探索,发现小李在幼儿园小班时不愿意去幼儿园,一再哭泣仍被妈妈拒绝。而在小李18岁进入大学,每每遭到拒绝,她就会产生莫名的被遗弃感。所以,家长在孩子最早期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无处不在。常常伸伸大拇指,小朋友们都喜欢妈妈不理我的时候,我感到难过和无助,她是不是不喜欢我了

二是连续性。

任何家庭的家庭教育都不是对其子女的某一个阶段负责,而是对子女成长中的各个阶段进行引导和教育。所以,家庭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不是一时或短时期的。家庭是终身的教育场所,父母是孩子终生的老师和朋友,这也就使家庭教育具有了连续性,可以使孩子在稳定的、连续的家庭影响中,以累积的方式接受教育。

三是权威性。

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决定了父母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

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帮助的。幼儿在与其他小朋友们玩耍游戏中,当出现争执情况时,往往引用父母的话来证实自已的言语行为是对的,如他们喜欢说:“我爸爸是这样说的”或“我妈妈是这样做的”;遇到问题出现,孩子会出现“我爸爸是这样做的”“我妈妈是这样做的”图像模式等。爸爸和妈妈有一些同样的口头禅,不行,不要,和不可以爸爸说…妈妈说…嗯,我不知道

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决定着孩子如何看待和接受幼儿园、学校及社会的教育。强调父母权威的重要,还因为父母在孩子幼年时代始终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护者,又是人生启蒙的向导者。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就看父母权威树立的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必须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而不是封建的家长制度上,明智的家长很懂得权威树立的重要性,更懂得权威的树立不是靠压制、强求、主观臆断,而是擅用刚柔相济、恩威并施的方法。

四是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惧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我想要爸爸妈妈开心,他们开心的时候我也很开心,他们不开心的时候家里就像是乌云密布

现在北京某高校读大四的小慧,在长沙某名校就读初中和高中,成绩特别好,与同学相处也非常融洽,但难以感觉到快乐,莫名的烦恼和莫名的难过常常不期而至,后来,经过几次对话后,我了解到,小慧的妈妈常在电话中抱怨爸爸的不体贴,抱怨工作的不顺利,抱怨社会的不公平,小慧终于明白了自己不快乐的根源,是源于妈妈的不快乐,而自己从内心传承了妈妈的负性情绪。当她有了这样的觉察,我鼓励小慧尝试着与妈妈交流,小慧通过与妈妈的深度交流后,妈妈终于意识到自己的不快乐已经带给女儿严重的影响。这对母女通过思想上深度的觉悟,从而在行为上发生了改变;妈妈开始关注到自己其实拥有很多幸福,之后,妈妈和女儿的通话内容逐渐改变了:描述丈夫给自己买了漂亮的衣服还做了自己爱吃的菜,开始关注社会的真善美的点滴,开始注意到同事和领导对自己的欣赏,妈妈快乐了许多,小慧也快乐了许多。

家长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这样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上大一的“小不点”,在高中时期便凸显了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高中竞选某社团负责人受挫时,自己冷静地争取到机会重新演说并最后实现了心愿。进入大学后,几次眼见要插肩而过的机会,“小不点”都能沉着应对,为自己争取到到她所希望得到的机会。妈妈不高兴的时候就冲我发火,所以我不高兴只好冲小熊发火

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粗暴地对待孩子,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我的一个个案小陈,在长沙某校就读高二,小陈不但长得非常漂亮而且学习成绩一直在年级名列前茅,能写能唱能跳,多才多艺。这样一个优秀的学生,却因打群架、殴打老师面临被学校开除的处罚,孩子回到家里后,家长不问青红皂白毒打了小陈,小陈自己也无法面对这个结果,感觉人生灰暗,准备跳楼结束生命。我见到小陈时,她身上青一块紫一块,双眼发呆,眼神充满了绝望。我通过与这个家庭的接触了解后发现,小陈从小只要表现得不如父母的期待,父母便以爱她的名义用拳头教训孩子,让孩子长记性,久而久之,孩子学会了出现问题可以用拳头来解决问题,父母没有教女儿出现问题后除了拳头还有更多更好的方式解决问题。

五是及时性。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因此,父母通过孩子的每个言语和行动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孩子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而幼儿园、学校之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对教师的照顾不周而产生不信任感,而家长可以及时引导孩子端正认识。

如我家“小不点”,自青春期后对人我边界特别清楚,不允许我们整理她的房间,说是侵犯她的领地,房间常常乱乱的,她却自我感觉良好。高中阶段,我带她住在学校附近租的房子里,有一天,她突然在房间里发现了一只蟑螂,被吓得手足无措,我趁机对她进行了知识普及:这些动物啊,就是喜欢不太清洁的地方寻找食物……“小不点”忙问要怎么办?我这时因势利导,对她说,“及时清扫整理是重点,房间干净了,没有了它们的食物,自然就不会来了”,自那以后,“小不点”主动清扫,使房间保持整洁干净成了她现在的良好习惯。

4.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中国古代是如何开展家庭教育的

中国古代由于学校教育不够发达,教育对象也多半限于官僚贵族子弟,大多数平民子弟很难获得到官办学校学习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教育成了平民百姓主要的教育方式,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三字经中就有“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说法。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主要特征,可总结为以下几个特点:

1)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

从幼儿开始,家庭教育就以《三字经》、《增广贤文》、《颜氏家训》等作为基本教材,而这些都是充满了儒家思想,孩子们在儿时就开始吟诵这些文章,文章的要义从小就灌输到他们的脑海中。

2)注重子女的品德教育

要求子女勤俭节约,发奋图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等等,这些教育子女的诗句就反映了这点。

3)家庭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家长的教育方法常常采用暴力方式,对于有过错的孩子经常采取体罚的方式,“棍棒底下出孝子”,“三句好话当不得一根马棒棒”等民间俗语,都反映了中国古代这种家庭教育的基本特征。古代家庭教育中这种棍棒体罚式的教育是很普遍的。父母多以自己的意愿为是,盲目粗暴地禁止儿女的良好愿望与行为。

4)严格教导,反对溺爱“教子必自幼严饬之始善”,康熙皇帝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楷模,他对皇子们的教育极其严格,要求皇子们从小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习惯食用粗糙的食物。正是这种严格的家庭教育方法,为清朝各代帝王接班人的塑造提供了良好的方法。皇帝如此,贫民百姓家更是如此。不要,不要,都不要,我就要月亮!

5)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差,易于接受直观形象教育,因而家庭教育不讲大道理,而是采用“行不言之教”,父母兄长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模范形象影响晚辈,这样的做法胜过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要长者作出模范表率,才能贯彻自己的意图。

第二篇 国内外主要家庭教育理论

古今中外对家庭教育都有不同的研究,出现了许多有价值的家庭教育理论,前人已经在家庭教育理论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中国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家庭教育、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理论体系等;在国外有霍妮从神经症理论方面对现代家庭教育进行研究,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联合提出了“破窗理论”,卢梭提出了自然教育家庭教育理论等。

1.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家庭教育理论管窥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吸收了中国传统教育及西方教育的精华,创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它对我国的学校教育产生过深刻而积极的影响。“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观念,有学者称之为本体论。

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所以要“用生活来教育”;而生活是有先进与落后之分的,故必须“拿好的生活来改造坏的生活,拿前进的生活来引导落后的生活,也就是“给生活以教育”;同时,“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是“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办教育的。

陶行知关于生活教育的定义,足以使我们看到:生活离不开教育,教育同样离不开生活。至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陶行知认为,“是生活决定教育”,“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教育理论的生活中心说,完全摆脱了传统教育理念中的“书本中心”、“文化中心”的束缚,为教育开辟了崭新的天地,注入了新的生机。我来帮妈妈买菜和提菜,虽然我还不会烧饭,但是今天的晚饭我有出力哦我知道!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之前要左右看,还要走斑马线

1)生活教育理论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陶行知先生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贴近生活,强调行动,这正是家庭教育最需要的。

生活教育理论是大众理论,它用浅显直白的语言阐述教育规律,老百姓一读就懂;生活教育方法可操作性很强,每一位家长都可以在自己的家庭中施行;生活教育理论是平等的理论,在这个理论框架中,人人都是先生(中国人原称老师为先生),人人也都是学生,因而有利于教育中的互动。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检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至今仍有极强的生命力。用他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观指导家庭教育,不仅可以教育子女,还可以教育家长,提升家长的素质。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接受着什么样的教育。要子女接受好的教育,那么家长就必须营造好的家庭生活,比如健康的、文明的、和谐的、具有创造意味的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生活,子女就会成长为健康的、文明的、和气的、具有创造性性格的人。

用陶行知的“在劳力上劳心”的方法训练子女,子女就必能成为生活技能强、善于手脑并用、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陶行知的终身教育思想对构建学习型家庭、对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发展都提供了无限的空间。这是我自己的小床,看我铺得多整齐

2)以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家庭教育的原则

一是以生活为中心原则。

家庭教育切勿离开生活。在现代社会,每一个家庭都重视家庭教育,但其方向却有失偏颇。尤其在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上,家长往往只把目光投向智育及子女的特长培养上,较少注意孩子的全面发展。更有甚者,许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做家务,认为这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家庭教育就是要帮助孩子使其社会化,培养孩子使其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应具备的素质如情感、意志、品格、生活技能及家庭伦理等,都必须在家庭中得到训练。这些素质绝不是智育或特长训练能涵盖的,只有在正常的家庭生活中,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与家人的互动才能逐渐养成。只有经常参加家务劳动,才有可能使孩子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关心他人、有孝心等,也都是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养成的品格。所以,家庭教育千万不能离开生活这个中心。以前爸爸都是把垃圾倒在这的,真简单,以后的垃圾都归我来倒啦

二是民主平等原则。

家庭成员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也都是学习者。家庭教育中教与学的过程,是双向互动的,而不是单向灌输的。教与学双方是在沟通、交流和分享的过程中受到教育的,这是民主型家庭中理想的教育状态。个高的爸爸擦上面,个小的我擦下面

三是自然随机原则。

在社会的大课堂里,随时捕捉教育机会。自然随机是家庭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家庭是非正规教育机构,所以家庭教育不可能也不需要如同学校教育那样的制度化。家庭教育是柔性的,家庭教育寓教育于生活之中,因为生活即教育。爸爸妈妈,咱们“英雄”所见略同

2. “科学的头脑、母亲的心肠”

——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理论体系

陈鹤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作为陈鹤琴儿童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家庭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1925年出版的《家庭教育》一书及其后陆续公开发表的数篇论文中,这些理论和实践成果是陈鹤琴用“科学的头脑、母亲的心肠”,通过精心研究儿童心理,亲身参与家庭教育获得的。

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理论体系主要有如下内容:

1)国家富强与儿童幸福相连的家庭教育价值观

陈鹤琴最基本的思想就是爱国,使国家富强。他认为,可以通过对广大儿童的教育来实现国家富强。在他看来,“幼稚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因为它的对象早于学龄儿童”。而“一个人的知识丰富与否、思想发展与否、良好习惯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完全责任”。没有国家的富强,儿童的幸福与健康发展就无从谈起;没有儿童的幸福与健康发展,国家的富强则是建在沙丘上的城堡,不牢固。因此,儿童的幸福与健康发展便成为家庭教育的近期目标,国家富强则是其远期目标,家庭教育必须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但家庭教育应以儿童发展为起点来实施。

2)以健全人格为根本的家庭教育内容观

人格教育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陈鹤琴认为儿童健康教育应当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来说,首先父母要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引导儿童去研究环境,探索事物,以获得正常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其次父母应多给儿童自主发问的机会,增强其自信心和探索能力;再次是避免恐吓儿童,使他们对事物存在恐惧心理;最后父母要以身作则,以积极、健康的心理面对生活。父母是孩子的学习榜样,所谓“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

3)待人接物教育

待人接物教育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陈鹤琴的家庭教育也包含了待人接物教育,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即合作精神、同情心和服务精神。陈鹤琴认为前提是要从小教起,而且要教得好,学得好,否则第一次学坏易形成第二天性,长大再教育就算费九牛二虎之力也不易改正。待人接物教育的具体原则有:教儿童顾虑别人的安宁;为儿童提供向家人表示同情的机会;使儿童养成收藏玩物的习惯;教儿童对待长者有礼貌;不准儿童对待保姆有傲慢的态度;禁止儿童作伪;不准儿童打人;教儿童帮助父母做事;教儿童爱人。陈鹤琴提出的这些原则看似简单平常,却是家庭教育取得成功的保障。老奶奶,您慢点走

4)良好习惯的培养

陈鹤琴非常重视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并将其与儿童一生的幸福联系起来。他指出:“一个人假使养成了一种良好习惯的话,他将得到很多益处,一生受用不尽。如习惯不好的话,将使他一生蒙受害处。”陈鹤琴还为家长提出了养成良好习惯的具体策略:首先是早教且要慎始;其次是不间断培养,防止例外并能“慎终”。他同时还指出,养成和保持良好习惯有赖于家庭优良的教育环境。因此,家庭教育应着重发展儿童的智力,切不可将儿童看作装物件的器皿,一味把知识一点一点塞进去。他认为,儿童应具备的智力能力包括:研究的态度、充分的知识和表意的能力。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通过丰富儿童经验来培养其智力,具体方法包括:经常带儿童上街看看;凡儿童自己能做的事情,父母千万不要包办;叫儿童做事,须在他最大能力范围以内;不要禁止儿童去试探物质;父母当利用儿童的好问心来教育儿童。爸爸在看什么呢,好认真啊

5)情绪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充分考虑并想方设法培养儿童的良好情绪是陈鹤琴“科学头脑”和“慈母心肠”的绝好体现,更是他发自内心喜欢儿童、爱儿童的真切表达。心理学研究认为,情绪情感对婴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激发作用,情绪直接影响儿童的行为,驱动、促使儿童做与不做这样或那样的行为,儿童认知活动的无意识性特点也是受情绪影响所致。可见,培养良好的情绪对儿童发展至关重要。以上是陈鹤琴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教育经验得出的,完全服务于其家庭教育目的,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和时代性。一,二,三,茄子!

3. “环境即教育 安全即家庭”

——霍妮的神经症理论与家庭教育

凯伦·霍妮(Karen Danielsen Horney,1885-1952)是美籍德裔的女精神分析学家,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先驱和代表人物。她继承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一些思想、观点和方法,同时,也对传统精神分析进行了扬弃。霍妮认为:“人是受安全和满足统治的,不是受快乐原则统治的,似乎安全不是快乐原则的目标之一。”霍妮强调个体外在的因素,强调后天环境的作用,尤其是家庭环境对个体个性成长的决定性作用。

1)基本焦虑

霍妮理论体系的一个基本概念是焦虑,神经症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焦虑,霍妮把焦虑解释为“一个儿童在潜伏着相互敌视的世界里所产生的孤立无助感”,是一种渺小感、无意义感和危险感,一种生活在受虐待、欺骗、攻击、背叛、耻辱和嫉妒世界中的不安全感。

焦虑应归咎于儿童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家庭,缺少爱抚、管束太严、保护不周、父母行为古怪等均可导致孩子的焦虑,使孩子从未能经历欲望满足时快乐的体验。霍妮强调,无条件的爱对于儿童的正常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当缺少爱时,环境对儿童就变得是可怕的、不可信赖的、不安全的和不公正的。儿童会把环境看作是一种妨碍需要满足和自我发展的障碍,在焦虑的影响下,儿童的能量的自由运用被阻碍了,他的自主性也被损害了,对外界事物形成了病态的反应方式。

霍妮认为,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温暖的氛围”,而家庭是儿童得到这种氛围最重要、最基本的环境。但是,如果父母由于自身的神经症无法让孩子体验到安全感,不良的抚养方式使儿童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甚至感到威胁,儿童被迫接受一种外来的强迫意愿,儿童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等等,那么就会使儿童内心产生一种排斥父母的力量,而儿童又因为弱小,渴望父母的满足、保护、关爱,两种力量的冲突由于关系的持久性而长期维持,霍妮就把这一冲突称为基本冲突。基本冲突得不到解决必然产生焦虑,霍妮把由基本冲突产生的焦虑称为基本焦虑。基本焦虑导致儿童无法以真实自我与世界建构关系。爸爸妈妈为什么这样对我,我做错了什么?

2)现代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

霍妮指出,由于教育观念、知识结构、自身经历和文化环境等原因,很多家庭教育中依然存在着一些误区。

一是非理性之爱。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然而真正的爱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理性的参与,需要家长不断地自我检查和反省,否则反而为孩子的成长埋下潜在的危险。如果有一个好爸爸好妈妈的单元考试,爸爸妈妈一定要尽自己的努力哦

二是照顾过渡。孩子作为一个生命体,有着探索世界的欲望,当孩子想要拒绝父母的过度照顾时,父母便以“爱”的名义迫使孩子接受。这样的照顾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学习独立做人、自己解决问题、锻炼意志的机会。长此以往,孩子将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依赖性强、情感脆弱、胆小、孤僻、无能。爸爸妈妈,我能行,让我自己来

三是期望过高。父母的期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不切实际的期望,不但起不到促进的作用还会阻碍孩子的发展。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过分强调知识的学习,剥夺孩子的玩耍时间,使孩子过早地失去孩子的天性和轻松快乐的童年。从霍妮的理论来看,过高的期望会使孩子感觉不到父母对他的真爱,认为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父母爱的是他们的成功,是他们的优秀成绩。为了能够得到父母的爱,孩子会丢弃自己原本喜欢的东西,去满足父母的期望。当他们做不到时,就容易否定自己,形成自卑。请耐心等我再成长一会儿,您急着拔高我会疼的

四是虚假之爱。由于自身的思想和观念问题使得一些父母无法真正地爱子女,主要表现为两类:一是轻易否定自己的孩子;二是过分依恋,这种依恋表面上可看成是孩子离不开父母,其实质是父母离不开孩子。在父母的虚假之爱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们不相信自己,过分依赖别人,社会适应能力差。爱我就来抱抱我,最直接也最简单

3)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一是给予孩子真正的温暖和爱。

在霍妮看来,儿童感受和体察爱的能力是十分惊人的,儿童完全可以敏锐地感受到父母是否给予了自己足够的温暖和爱,也完全可以敏锐地感受到父母给予的温暖和爱是否真诚。只要儿童在内心感受到自己被人所爱和被人需要,他们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忍受一定程度的创伤。倘若父母给予孩子的是虚假的爱,纵然百般地讨好、迎合孩子,也难免在孩子心中唤起敌意。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声称自己是如何真心实意地爱自己的孩子,以至于这种伟大、无私的爱不会受到任何的质疑。似乎父母对孩子的所作所为,只要冠以“一切都是为了你好”,都是合情合理的。为此,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情;有的家长喜怒无常,对孩子的态度非常情绪化,高兴时对孩子百依百顺,不顺心时对孩子不理不睬;有的家长不问青红皂白,对孩子惹的“祸”横加指责;有的随意欺骗孩子,不兑现自己的诺言。在霍妮看来,父母的这些行为和态度,不是真正地为孩子着想,而是出于父母自身利益的考虑,反映出家长对孩子缺乏真诚的爱。

二是创设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

霍妮认为:父母应创设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跟孩子建立积极的情感交流,让孩子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孩子在民主和平等的气氛中,心服口服地接受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而不是迫于父母的压力,口是心非地接受父母的教诲。否则,孩子持续的压抑最终要付出人格扭曲的代价。

三是父母应健全自身的人格。

不合格家长的态度或行为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像对孩子漠不关心、不尊重孩子的迫切愿望、拒弃、轻蔑、嘲笑、羞辱、对孩子亲疏不等、有所偏爱、不公正的责骂、歧视、敌对、反复无常、不守信用、直接或间接地凌辱、将子女与其他儿童相隔离等等。父母的心理障碍会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心理上的某些病态往往可以在父母的人格中找到原因。父母必须注意健全自身的人格,也只有人格健全的父母才能够反省自己,主动改变不利的环境,采取各种措施及时消除孩子的敌意和焦虑,从而才有可能防止孩子产生特定神经症倾向。

4. 《爱弥尔》与“自然教育”理论

——解读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框架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法国18世纪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著作《爱弥尔》系统阐述了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发了儿童教育观的巨大变革,为教育理论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同时也奠定了卢梭在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自然教育理论对中国的家庭教育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在《爱弥儿》一书中,卢梭根据人的发展过程将自然教育的实施划分为四个时期:

一是婴儿期(0-2岁)。在这一时期,教育主要是保证婴儿的健康成长,让婴儿拥有强健的体魄,因为强健的身体是一切事业的基础,也是智慧的源泉。卢梭反对婴儿使用襁褓,主张给婴儿穿宽大的衣服,以便能够自由活动。

二是儿童期(2-12岁)。感觉教育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卢梭认为这一时期儿童的理智还处于睡眠期,抽象思维还没有发展起来,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理论和道德观念,因此要锻炼感官为以后理智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运用“自然后果法”来纠正儿童的错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和道德行为,即当儿童犯错误时不直接制止或处罚,而让儿童在与自然的接触中去体会这种错误所带来的后果。

三是少年期(12-15岁)。智育和劳动教育是这一时期的教育重心。经过婴儿期的健康成长和儿童期的感觉教育,儿童已经接受智育和劳动教育的条件。卢梭认为智育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方法上,主张让儿童通过实地观察,在大自然中自己获得知识,因为这样可以“不使他自己的理智养成迷信权威的习惯”,“使自己更善于发现事物的关系”。劳动教育的任务是通过劳动使儿童学会使用工具及相关的技术,“达到锻炼身体、发展心灵的目的。”

四是青年期(15-20岁)。这一时期,个体情欲开始出现,并开始认识到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因此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和性教育。

第三篇 中国式病态家教面面观

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候的特点,与之相呼应,家庭教育也会作出相应的反应。与八九十年代的家庭教育相比,现在的家庭教育,更多地倾向于游离与散放状态,这是因为在当今时代,城市孩子的家长投入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社会应酬越来越多,难以有更多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家长充当教育者的角色逐涉淡化;而农村孩子的家长则外出务工,留守孩子只能依靠隔代亲缘照顾,家庭教育已成为空白。在家庭教育空心化的同时,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却丝毫没有弱化,并由此形成巨大的反差。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很多家长要么对孩子关心过度,要么和孩子的情感隔离,要么用物质补偿孩子,要么把负性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把孩子当作出气筒,要么仍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管教孩子……中国式病态家庭教育带来的负效应,正在日益呈现。

1. 妈妈安排的穿衣顺序

——微观中国式病态家教存在的主要误区

1)病态家教在内容上存在片面性

家庭教育内容的安排是否符合孩子的成长需要,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败。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家庭在教育孩子时,存在严重的顾此失彼现象,这主要表现在重知识教育,轻品德养成;重智力开发,轻实践锻炼;重身体发育,轻心理健康。爸爸,顶尖上不止有100分,还有海阔天空和雄鹰白云

重知识教育,轻品德养成

无庸讳言,当今时代正是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崇尚知识的热情,超过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在全球经济扁平化的今天,知识的力量就是生存的力量;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重视孩子学习过程当中的知识积累与消化,成为每一个家长的必然选择。但现实情况是,这种看似顺理成章的重视,在部分家长那里已经走向极端,他们将孩子的“教育成长”等同于单一的“知识接收”,将学习成绩的排名当作评价孩子学习进步的唯一标准,“报奥数班、写作班、特长班”、“考名校”、“进重点班”,被物化成家庭教育的终极目标。

很显然,这种简单地将学习成绩与学习效果划等号的教育目标是极其不科学的,而随之相伴而来的是对孩子品德养成方面的忽视与对不良行为习惯的纵容。一些年轻家长甚至将社会上的恶俗习惯,移植到子女的教育上面来,奉行“你打我一拳,我还你十掌”的以暴制暴思想,在孩子幼小的心田里种下不良的种子。

我接触过一个十二岁的男孩小雨,家长接送小雨上学放学时帮着背书包,回到家帮着脱鞋,吃饭时把饭菜送到手里,小雨每天穿的衣服妈妈会整整齐齐放在床边,要喝水时呼叫一声“要喝水啦”,家人就会乖乖递上,小雨在家的生活,真像皇帝一样被人伺候着。有一天,学校开展爱的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去贫困山区的贫困家庭开展帮扶活动,家人帮小雨收拾好了行李。出发前,妈妈交代小雨,第一天穿什么衣服,第二天穿什么衣服,妈妈是按照城市的天气来安排的,但到了山区之后,当地的天气变化很大,第一天还是晴天,到第二天,天气突然变冷了,小雨仍然按妈妈嘱咐的衣服穿,结果可想而知——小雨感冒了。

晚上母子的对话耐人寻味!妈妈:“小雨,变天了你怎么不加衣服呢?”小雨答:“可衣服都是妈妈你标注的啊,都是妈妈不负责才让我感冒的!”妈妈答:“妈妈不知道会变天呢?儿子,对不起啊!”妈妈可喜欢穿袜子了,每次我的都是她抢着给我穿上

重智力开发,轻实践锻炼

众所周知,中国应试教育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多年来备受社会各界的质疑与批评。这种局面的形成,一方面与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尤其是两考(中考与高考)定终身的考试结构不无关系,但在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家长那里,这种存在明显缺陷的教育模式,却并没有遇到强力的抵抗,相反,很多家长自觉成为应试教育的支持者和推动者,从很多家长都有过送孩子上补习班与培训班经历的客观现实可以得到印证。

从笔者接触的首都北京和湖南省会长沙以及沿海城市上海、广州的情况表明,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利用现有的在职学校教师资源,主要针对课堂知识为培训内容的各种名目的奥赛班、强化培训班、考前辅导班多如牛毛。绝大多数家长从小学开始,就将孩子送往这些课外培训班学习,直至高考结束。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是,加强对孩子的智力开发,为孩子进行智力投资。

我的一个个案治疗家庭,夫妻俩事业非常成功,家庭经济也很殷实,有一个十岁就读小学四年级的儿子。为了让儿子更加“健康”地成长,夫妻俩商量,由妈妈做孩子成长的全职“教导员”。在这种关怀下,孩子完全没有了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时间,成为了一个连轴转的读书机器。

且看该学生某年的一个寒假安排表:早上7点起床,8点到学校参加球类训练11点半结束,下午2点30奥数班,下午4点30英语班,晚上7点10写作班,晚上9点40左右回家,玩10分钟,开始做作业(据说寒假作业不少)……八点数学,九点绘画,十点阅读,十一点英语……十二点半我可以休息下吗?

但这种没有弹性的强化训练所带来的,并不是妈妈期盼的结果,而是孩子回到家不想做作业,只想玩游戏和看电视,更为恶劣的后果是,孩子把时间花在游戏和电视上后,妈妈又简单地采取打、骂等粗暴方式对待,最后形成母子对抗。有一天,儿子突然将所有怨气一股脑爆发出来,与妈妈对打后离家出走。找到儿子后,妈妈异常害怕失去孩子,不再强迫儿子学这学那,儿子的抗争胜利了,解放了,把过去失去的玩乐加倍地补回,每天在游戏中度过的时间在15小时以上,妈妈教育孩子的方式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长此以往,孩子的成长环境以及身心健康令人堪忧……

重身体发育,轻心理成长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体魄是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坚实基础,因此,孩子身体的好坏成了家长最牵肠挂肚的事情。为了锻炼孩子健康的体魄,很多家长舍得投入,给孩子买五花八门的营养品,添置各种各样的运动器材和服装,而在心理健康方面却重视不够。

真正的“健康”不仅是指身体素质方面,还包括心理健康方面。正在处在特殊时期的中国,各种思潮的泛滥使得青少年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裹足彷徨不知所措,青少年很容易存在抑郁心理,他们常把“无聊”、“好烦”等字眼挂在嘴边。

据教育部调查,休学或者退学的大学生中缘于心理障碍或者心理疾病的占50%左右,在北京众多高校中,出现轻生的学生数量不断攀升。来自四川的小霞(化名),父母在广州做服装生意,为了让小霞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小霞从小学开始一直在长沙读书,直至考上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