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临床中药歌括解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9 10:33:29

点击下载

作者:林俨石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实用临床中药歌括解读

实用临床中药歌括解读试读:

前言

如何把握住药物性情,深入浅出地揭示出每味中药的独特个性,为临床组方遣药提供辨证用药的依据,进而体现中医“用药如用兵”之道。

如何从浩繁的中医文献里,执简驭繁地把每味中药确切疗效的诸多方面,概括成口诀,便于记诵,便于参照。

如何把古今中外,对中医中药研究已取得之进展,由博返约地筛选出历经临床验证再验证的有效药物,加以推广,不使其蒙尘,让中医药熠射出光辉来。

为步入中医药院校大门的莘莘学子,学起中药来不感到枯燥难记,转而能活学活看,进而能活参活用,终而能跳出陈陈相因的句读。

为走出中医药院校大门的中医师,应对起复杂多变疑难杂症,提供线索,提供依据,从中找到切合其个体差异的用药思路。

为从事振兴中医、发展中医事业的师长们,在其案头添上一本工具书,省力省时地检索到中医药古来成就及当代进展,加速其科研进程。

是书之作,虽还没有完成中药资料的全面综述,但借助精练简约的歌括,让每味中药个性化、形象化地展示其各自不同的药物性情,再通过旁参考证,详加注解,把古今中外对每味中药所做的临床验证,现代医学在中药研究中已取得的进展,加以汇参,进行综述,集结成册。希冀能为中医中药从业同行提供一份便于记诵,利于检阅的资料性参考书,由而聊尽块砖片瓦之忱,期待中医中药的发扬光大。但受见闻所囿,疏漏当属不少,有待继续充实、修改,祈予指正!俨 石写于榕城景外山房凡例

1.本书共收载临床习用的中药二百余味。因其实用,能先期将其读深学透,方有助于临证时遣药以组方。

2.本书舍传统医学按功效分类为笔划分类,实因每味中药所含有的化学成分均较为复杂,形成单味药已具有某种复方意义。单据其某种功能进行分类,就有可能掩盖或冲淡其他功能的认知而让学者有失诸偏,莫衷一是。

3.本书每篇篇首均编写有一首歌括,旨在把每味中药的独特个性及其确具疗效的几个方面概括其中,从而产生提纲挈领的作用。同时借助诗歌的韵律与对仗,加强其联想与记忆,庶几能执简而御繁。

4.本书解读部分,以每味中药篇首的歌括为提纲,按其句式标明的数字,逐条采取条辨形式进行句读或诠释。其中有古今的传统医疗实践,也有中外的临床研究进展,围绕着每味中药各自不同的独特个性及其确切的疗效进行综述,做到有理可据,有法可依,重新梳理出适合现代临床的理、法、方、药的一种新思路。

5.本书所引用的文摘与报道,均为现代药理研究的新成果,或为临床验证再验证的好经验,而且大多经统计学处理认证其疗效确切而予以收载,以期能切合临床用药需要,有效而迅速地显示其预期效果。

6.本书所引用的临床报道以单味药为多,充分体现其“药专力宏”“单刀直入”的特性,有时尚能获取“一味单方,气死名医”的神奇效应。即使加强其相应配伍,也是以某味药为主,确能突显其独特疗效为取舍依据。二画人参[歌括]

人参微苦质甘平,大补元气调百病。12

肺虚喘促善固脱,脉微欲绝可强心。34[歌解]

1.人参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药用其圆柱形肉质根。人参叶禀参之余气,药用价值与参略似,对无力用参者有时虽可取代,却无大补元气之功。

人参性喜寒冷,忌强光直射,多生于长白山海拔数百米的阔叶林或针叶林间。生长年限长达数十年甚至一、二百年者为老山参,野生参苗被发现后改种于自己园地者为移山参,近代多人工大面积栽培,则称园参。采收后,因加工不同,又有鲜参、红参、生晒参、白干参、白糖参等种种规格。

在古人看来,本品“形态如人,功参天地”,故名人参;复因其既具人形,又经历岁月,禀受足土地之精华,故又有“土精”、“地精”之别称;更因为药力神奇,成了千草之灵,百药上品,《吴普本草》又称之为“神草”;再加上人参是补气大药,脾胃中气充足则血由而随生,于是,“血参”、“黄参”之名便应兆而生。传统经验入肺、脾、心、肾经。

2.人参功能大补元气,已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备至,不少前人指出:“人参诸虚皆调,五脏俱补”,“不仅能入五脏六腑,而且无经不到”。张景岳概括得更为全面:“人参,气虚血虚俱能补,凡虚而发热,虚而自汗,虚而眩晕,虚而困倦,虚而惊惧,虚而短气,虚而遗泄,虚而泻利,虚而头疼,虚而腹痛,虚而欲食不运,虚而痰涎壅滞,虚而咳血吐血,虚而淋沥便秘,虚而呕逆躁烦,虚而下血失气等证,是皆必不可缺者”。证诸临床,血压偏低者,人参可使之回升,血压偏高又能调之下降;血糖偏高者能给予平抑,血糖偏低又可促其提升,似这样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药物,西医学称之为适应原样作用,这种状态正是中医学长期强调,不断探求的“阴平阳秘”状态。于此可见,体质虚者,人参可扶正,即使正虚夹邪,也可以配祛邪药以扶正祛邪。就通常而论,药内加人参,不仅能扶持元气,且能助群药更好地发挥疗效,由而生理障碍获得修复,病理偏颇也得到调理,阴阳平衡则百病自调。

据报道,李小林治疗原发性低血压,用生晒参150g切片,放入500ml白酒内浸泡1个月,每次服10~20ml,早晚各1次,疗效显著(航空航天医学,1999.3)。屠揆先治疗癌症放疗或化疗不良反应,每日口服人参5~15g,对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和免疫力低下者,均有较好疗效(中医杂志,1985.11)。董德容治疗消化性溃疡33例,采用红参切成1~2g薄片,拌炒米贮存备用,每次生嚼含化1片,每日2次,总有效率为90%(实用医学杂志,1999.7)。涂喜梅等以红参(3岁以下3g,3岁以上5g)煎水加适量蔗糖,每日2次分服。治疗小儿脾虚证(纳呆、汗多、面色白或萎黄)10例,有开胃、止汗、增加体重、面色好转等效果(重庆医药,1984.6)。

药理研究表明,人参皂苷对人体物质代谢失调引起的高血糖、高血脂均具抑制作用。综合国内外报道,人参制剂可降低老年人的血脂,特别是甘油三酯,从而延缓动脉硬化症的发生,80%受试者自觉体力和智力明显增强,睡眠改善,头痛减轻,精神抑郁症状均随而好转。中医学称糖尿病为消渴证,认为人参大补元气,单用人参即有益气生津之效,若热病后耗液伤津或消渴引饮无度,均宜投人参以求气阴双补。据报道,口服人参流浸膏0.5ml,每日2次,治疗轻症糖尿病,可显著减少尿糖,并使血糖降低。中等程度的患者,亦能改善全身症状。此法对高血压、心肌营养不良、心绞痛、神经官能症及心脏瓣膜缺损等证均有效(吉林医学,1983.5)。

药理研究尚表明,人参能广泛调节内分泌,抗氧化,增进物质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进而对老化的机体内的各种生理、生化发挥良好的调整作用,因而人参有利于养生保健,延缓衰老的到来。经过千百年来的验证,除了素体火旺、热象明显者外,一般体质羸弱、慢性病、亚健康者均可每天上午冲炖3~5g生晒参饮服,积日持恒,自见其功。据报道,浙江中医学院治疗老化症358例,用人参皂苷糖衣片(50mg)1片口服,每日3次,连服2个月老化症状减轻,记忆力增强,白细胞上升,免疫功能提高,垂体-性腺轴功能及肾上腺皮质均有改善(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于颖彦等研究发现,人参之所以具有延年益寿功效,在于能清除体内高毒性自由基(中药临床新用)。

药理研究还表明,人参还具有抗疲劳、抗缺氧、抗低温、抗高温、抗噪声、减轻辐射损伤的作用、使机体紊乱的功能恢复正常。有人做过实验,给受试青年100人口服3%人参酊,给对照组服同样体积的饮料,测定两组跑完3000米所需时间,结果人参组跑完所用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据报道,口服3%人参酊5ml,每日3次,用治神经衰弱,可使周身无力、头痛、失眠及食欲不振等症状消失;用治无力型和无力-抑郁型精神病,无论其病因如何,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用治27名性神经衰弱病人,其中15例恢复性功能,9例性功能明显好转(人参的研究,1985)。王本祥以日服人参提取物500mg的方法治疗老年性继发性阳痿和性交次数减少,勃起困难,早泄,射精不足或丧失性欲者,均取得一定疗效(吉林医学,1983.5)。

3.临床上,常见肺心病、肺气肿、急性呼吸功能不全等,症见肺虚气短、喘促,严重时尚可引发呼吸衰竭而死亡,此时单用人参即有补肺益气救助于垂危的功效。动物试验证实,人参对窒息性垂危状态的动物,有促进恢复其正常生命活动的作用。据报道,马恩庆等用加味红参汤治疗烧伤面积在80%以上,出现呼吸功能不全者6例,经用红参25g,麦冬15g,分别单煎当茶饮,其中4例患者症状消失,体征改善(中药临床新用)。方中等预防急性高原反应90例,用吉林产一等红参粉碎过筛,在乘机进藏前两天内,每天用温开水冲服10g,取得良好效果者77例(浙江中医杂志,1996.5)。王赤梅等对新生儿危重症抢救,每日以红参1.5~3g,切成薄片,加水50ml蒸半小时取汁,加白糖少许,每3小时喂服5ml,疗程4~6天,最长10天左右。观察30例,全部治愈(中成药研究,1987.7)。

4.古来医家多认为:人参能“回元气于若无有之乡”(张景岳),或“回阳气于垂绝,却虚邪于俄顷”(缪希雍),“盖人气脱于一时,失血于顷刻,精走于须臾,阳绝于旦夕,他药缓不济事,必须重用人参”(陈士铎),方可使元气虚极欲脱,脉微欲绝的危殆状态,获得救治,仅此数家之言,其强心功力可知。现代动物试验也证明:人参可加强心脏收缩力,减慢心率,对抗心肌缺血,扩张心脑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显示其强心功能。历来用人参于强心,多取法《鲁府禁方》之独参汤,《济生续方》之参附汤,《医学启源》之生脉散,近代多据此数方随症加减,灵活化裁。据报道,天津南开医院以人参、麦冬、五味子制成每毫升含0.57g生药的生脉注射液,每次2~4ml,肌内或静脉注射,对心肌梗死和心源性休克显示较好疗效(中草药通讯,1972.4)。丁大植等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15例,单用红参粉胶囊(0.4g/粒)每天15粒,分3次口服,疗效与地高辛相仿,对心衰有效而无副作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6)。李燮伟直接用红参2~4g放入口中舌下含化治疗老年人病窦综合征38例,有效33例(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6)。寿天佑取人参切成0.5~1cm半透明饮片,每天早晚含服1片治疗心律失常25例:其中房颤8例,显效6例,有效2例;病窦综合征6例,显效3例;室性早搏9例,显效4例,有效3例(浙江中医杂志,1990.2)。人尿[歌括]

人尿咸寒休小看,滋阴功同还元汤。12

火降可抑血瘀滞,毒解自使疮肿散。34[歌解]

1.人尿为健康人的尿液,入药以10岁以下健康儿童的小便药用价值更大,故习称童便。尿液古称溲或人溺,后世多隐其名为轮回酒、回龙汤或还元汤。采集对象应吃清淡食品,去除头尾取其中段清澈而不浑浊的尿液,方有助于改善病情。传统经验入心、肺、膀胱、肾经。

2.药理研究表明,从人尿中分离提取的“尿激酶”,能激活纤维蛋白的溶酶原,使血栓溶解;人尿中尚含凝血激酶,能促血凝而起止血作用;人尿中分离纯化而得的小肽混合物具有抗肿瘤活性,而对正常细胞的生长没有影响;人尿中还含有一些抗菌活性成分,具有很高的广谱抗菌作用;有学者认为,尿中所含某些激活机体自愈的活性物质,对很多顽疾产生超乎常态的自然疗能。

从上述药理研究进展看来,尿液还不全是排泄系统排出的废物,而是含有不少可利用资源的代谢物质。对此,历代医家尤以滋阴派创始人朱丹溪在其名著《金匮钩玄》中,记载有服人尿而使一位年逾80却貌似40岁老妇的验案。不少本草书籍还把人尿看成与血同源之物,并认证其为滋阴降火之妙品,甚至誉之为还元汤,运用于许多疑难杂症。例如,在麻疹流行季节,有些地区对数千例易感儿童,以鸡蛋浸泡于尿液中7天,然后每日1只,煮沸半小时,连服2~3天,1年内免疫效果达100%。若为流行性腮腺炎,取患者本人尿液10ml煮沸,待冷行自体肌内注射,观察39例,治愈36例(动物本草)。

据报道,某医师患支气管炎多年,入冬多发且缠绵不愈,后自饮晨起第1次尿50ml,2个月后四肢转温,咳嗽消失(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6)。有人患糖尿病日久,诸症加重,遂自取童尿450ml,分3次空腹服,2个月后一切趋于正常(四川中医,1992.10)。尚有人因跌倒后血压升高,虽服降压药仍旧不稳,后来每日坚持服童便2次,每次100ml,3天后症状大减,2周后血压渐次稳定(四川中医,1991.8)。此外,韩智祥等治疗顽固性小儿遗尿症31例,取健康男童晨尿100~200ml,加白糖30~50g,微加热后服用;亦可取自尿于午夜1时及早晨5时各饮1次,直至痊愈(中医函授通讯,1999.4)。

名老中医蒲辅周对童便的临床效用体验独深,常用治阴虚痨怯,吐、衄、咳、唾诸血症及骨蒸劳热、内热入血诸证。他认为,产后服之,诸恙皆息,百病不生;跌打损伤,单服此一味即愈。曾列举一戚姓妇年30余,患内热病两载余,服药数百剂未效,终以每日早、午、晚各服童便1盏,连服2个月而愈(名老中医治病绝招)。

3.人尿对各种出血症确有卓著疗效,从而备受古今医家所推崇。《长江医话》述及老中医姚荷生患空洞型肺结核,某夏吐血约1000ml,当即收集童便3碗服之,翌晨血已全止。《蒲辅周医案》有一案例,治胃溃疡出血以童便60ml,兑入由侧柏叶9g,炮干姜、艾叶各6g浓煎所得药汁频频饮服而愈。叶扬清治疗各种出血如胃出血、痔疮大出血、产后瘀血、肺结核咯血,均以人尿为主而取得预期效果(江西中医药,1986.4)。

水火烫伤为火热之毒,热盛伤阴者用人尿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之功。韩慧敏用健康人尿外涂Ⅰ度烫伤,1次即可;Ⅱ度烧烫伤者,需浸泡在尿液中或时时涂抹(光明中医杂志,1996.6)。

跌扑损伤为瘀滞使血行受阻之患,人尿功能活血散瘀,“即使跌打伤重,血闷欲死者灌之即苏,见效甚速”(医林纂要)。一代名医薛立斋被重车碾伤,闷瞀良久复苏,胸满如筑,气息不通,随即饮热童便一瓯,即见胸宽气和。后遇覆车被伤者七八人,俱以童便灌之,皆愈(增补神效集)。若为足跟痛,王立祥等用一块棉布浸人尿复盖在先期烧热的砖块上热敷,2日1次,直至治愈。治疗51例,如法施治1~5次,疼痛消失或缓解(福建医药杂志,2001.5)。

4.《本草拾遗》提出:人尿尚可“润肌肤,利大肠,推陈致新”。故常被引用于皮肤、外科诸多疾患。例如,熊磊等以鲜尿液晨起涂擦面部治疗黄褐斑17例,疗效较好(中医函授通讯,1999.1)。杨梅等治疗鹅掌风,亦以童便300ml,加紫草、黄柏各10g,苦参15g同浸泡,至晚加热泡手半小时,用之多见其效(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9.1)。若为银屑病,可取妊娠尿煮沸后析出沉淀物,取上清液高压消毒,低温保存,成人每次肌内注射6~10ml,每日1次,效果快而显著(虫类药的应用)。

若为肿瘤癌症,有人治疗各种癌肿76例,单取10岁以下健康儿童的中段尿,每次口服100ml,每日3次,能有效改善症状。尚有人用尿素治疗肝癌18例,其中8例平均生存期为26.5个月,6例完全缓解,总有效率达93%(动物本草)。丁香[歌括]

丁香健胃调味良,辛温可使寒逆降。123

暖肾助阳祛虚冷,辟秽消毒定瘙痒。45[歌解]

1.丁香为桃金娘科常绿乔木。古来多以花蕾入药者称公丁香,气味浓烈而力胜;以成熟果实供药用者称母丁香,气味淡薄而力弱。但药理研究说明,两者所含的化学成分相同,其功效无多大差别,故常通用。传统经验入脾、胃、肾经。

此药早期见于陶弘景《名医别录》,当时因花蕾干燥后颇似鸡舌而称之为“鸡舌香”。此外葫芦科植物“苦丁香”,柳叶菜科之“水丁香”,樟科之“桂丁香”,木樨科之“暴马丁香”(又称荷花丁香),不仅名字有别,而且疗效各异。尚有“白丁香”者,乃麻雀之干粪便,人们为转移视听而美化其名。

2.药理研究表明,丁香含有挥发性之丁香油酚类物质,能促进胃液分泌,抑制肠内异常发酵,排除腹部胀气,为芳香性健胃药。用治消化不良、呕吐、泄泻等证有独特功效。譬如日常生活中因胃肠积滞出现口臭者,可取公丁香2~3个放口中,频频含之,可收芳香辟浊之效。生活中把丁香充当调味剂的也不乏其人,不仅味美,尚可暖胃。据报道,代红梅治疗小儿腹泻120例,以丁香1.5g,肉桂3g,共研细末,水调成糊状敷于脐上,大多有效(中国民间疗法,1998.6)。俞宝典等用丁果散(炒丁香2g,炒草果4g,共研末,炒面粉250g,食糖200g,乘热在锅内搅匀,每服2~3匙)治疗急慢性腹泻180例,痊愈104例,有效27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8)。

3.千百年来,中医常把丁香视为治胃寒呃逆之要药,对呃声低微,形气虚弱者尤为赏识,多与柿蒂、生姜等配伍,如丁香柿蒂汤。其实,单取公丁香1g,放口中细嚼半小时,多能呃止逆平,张崇尧常用此法治疗呃逆,疗效确实理想(山东中医杂志,1986.4)。若症见噎膈反胃,朝食暮吐者,《摘玄方》提出:“以丁香合姜汁、甘蔗汁噙咽”,不失为一张良方。

4.综合前人经验,因男子肾阳虚亏而致阳痿,或妇女子宫虚冷而见经痛,均可取之配附子、肉桂、小茴香等温肾药同用;对寒疝腹痛及现代医学所指的麻痹性肠梗阻,用以解除肠痉挛亦多见其效。据报道,李世祥等治疗麻痹性肠梗阻20例,用丁香30~60g研末,加入75%酒精调和,敷于肚脐及脐周,并予固定,一般4~8小时即见排便排气(中医杂志,1988.11)。徐来恩单取母丁香研极细末填满脐窝治疗小儿疝气32例,痊愈23例,有效7例(陕西中医,1986.9)。沈吉义治疗肾虚牙痛,常用丁香10粒,研细末,填充患牙;或用丁香油滴入蛀牙,均效如桴鼓(四川中医,1990.5)。若因肾虚早泄,周午平以丁香、细辛各20g,浸泡于75%酒精100ml内半个月,行房前取浸出液涂搽阴茎龟头部。观察此症156例,单用本方即有效,此法对男性性功能衰退、阳痿不振者亦有较好疗效(新中医,1988.4)。

5.丁香味浓气烈,潜存着辟秽除浊的特性。制成线香于室内点燃,或缝成香囊让儿童佩戴胸前,香气所到之处,芳馥有加。在丁香挥发性物质流散中,空气里不良因素得以消毒,颇有环卫意义。为此,《新本草纲目》把它誉为“百里馨”。

抗菌试验表明,丁香的抗菌谱非常之广,但至今尚少应用,临床上只是用治多种皮肤癣菌所致的疾患。例如,外用丁香煎液涂擦患处,几乎对头癣、体癣、股癣、手癣、脚癣等均有良效。据报道,徐有全用公丁香研粉,撒于洗净的脚趾缝内治疗脚癣百余例,均收全效(中医杂志,1985.8)。陈炳钢用丁香15g加入70%酒精100ml中泡48小时,取液外搽体癣及足癣,治疗1天后即见病变消退,3~5天即痊愈(中华皮肤科杂志,1963.1)。

另有报道,姜晓栋治疗化疗后口腔溃疡,用丁香30g,加200ml温水浸泡24小时,经常用棉签蘸浸出液涂于口腔黏膜潮红或溃烂处,每日3~4次,一般2~3天可愈(中国民间疗法,1999.3)。刘汉兴治疗乳头皲裂20例,以公丁香5g研细末,红糖5g,将两药放铁勺内加白酒1小杯,置火上炒至干枯,研细用麻油调敷患处,全部治愈(陕西中医,1988.4)。许水玉治疗麦粒肿156例,用丁香7粒研粉,大枣1枚去核,同拌匀制成花生米大小药丸,纳于鼻中(左眼病纳右鼻腔,右眼病纳左鼻腔),1日1次,3~5天后显效者94例,有效者57例(四川中医,1996.2)。索寿臣治疗小儿睾丸鞘膜积液243例,以母丁香粉2g填放患儿脐部后加以固定,隔2日换药1次,仅3例无效(河北中医,1990.3)。三画三七[歌括]

人参三七救脱良,止血功卓化瘀强。123

护肝强心抗衰老,除痹散结消疮疡。45[歌解]

1.三七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以根供药用。因其气味与人参相似,且人参所含几十种皂苷它都含有,故又名参三七。此药为历来治跌打损伤的金疮药,常被人隐其名为金不换。与本品同名的药材甚多,如功能效用与本品相似的同科植物羽叶三七;功擅止血、止痛、止咳的同科植物竹节三七;外用善止血、消肿的菊科植物菊叶三七;还有落葵科藤三七(又名土三七),其滋补强壮、消肿散瘀作用与三七也很相近。于此看来,这些冠上三七之名的药物,都有着近似三七的功效,只不过效力大小存在着某些差异,因而应用时不宜等同看待。传统经验入肝、胃、心、肺、大肠经。

2.药理研究表明,三七总皂苷能明显降低心肌耗氧量,使心肌供氧与耗氧之间的平衡得以恢复,从而使心肌细胞形成的缺血性损伤得到保护。尤其对失血性休克病人,能增强机体对失血的耐受性,明显延长休克动物的存活时间。由而可见,应用三七于各种出血症,能为出血性休克赢得救治时机。

3.应用三七于人体内外出血证,不但止血快,又能化瘀,具有止血而不留瘀之特点。据药理研究,三七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并使血液黏稠度降低而显示其活血作用;当出血证出现瘀阻而难以止血时,三七能调节人体祛除瘀血并促进其产生造血效应。临床上,单用三七粉内服或外涂,即有良好止血功效,方如《外科证治全书》胜金丹;若与花蕊石、血余炭等配伍,又能增强其化瘀止血之力,方如《医学衷中参西录》化血丹;若能随症加减用药,三七的止血作用将发挥得更好。

据报道,高丽丹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15例,用三七粉2.5g,每天3次冲服,3~5天内均愈(黑龙江医学,2001.12)。阮国治应急救治急性溃疡病穿孔,用三七粉6g,白及粉20g,调成糊状口服,一般2~3天腹膜炎症状逐渐好转,一周内基本康复(中医杂志,1994.3)。郭跃进等治疗颅内出血42例,用三七粉10g口服或鼻饲,每日2次,疗程2周,结果血肿吸收速度快,且未见再出血(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7.2)。若为支气管扩张或肺结核合并咯血,可用三七粉1~2g口服,每日2~3次。观察本病10例,其中8例完全止血,余下2例止血后1~2周稍见少量咯血(中医杂志,1965.11)。若为尿血,亦可用三七粉0.9~1.5g,每4~8小时1次。观察此症39例,多在3天左右血止(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74.2)。至于外伤出血,单味研末外涂伤口,即可生效。

4.药理研究尚表明:三七总皂苷能改善肝内微循环,减轻肝脏的病理损伤,从而起保肝作用。综合各方报道,三七粉或三七注射液,对重症肝炎、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都有良好疗效。例如口服生三七粉1g,每日3次,疗程1个月,治疗谷丙转氨酶增高症45例,无效者仅1例(中医杂志,1980.5)。有人按上法观察10例慢性肝炎病人,大都获得好转,血浆蛋白平均上升了94.0%(中成药研究,1984.10)。

动物实验亦证实:三七粉能使肝中胆固醇和血清甘油三酯含量降低。据报道,张焜以生三七粉0.6g口服,每日3次,连服1个月,用于降血脂、胆固醇有明显效果,药后自觉精力较前旺盛,高血压、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症状随之减轻(新医药学杂志,1973.10)。陈鼎林治疗76例冠心病合并血胆固醇高者,每日服生三七粉1g,连服2个月,治疗后平均值均有明显下降(中医杂志,1994.2)。孙建军等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1例,以三七粉6g,每日2次冲服,4周为1个疗程。上列病例均经其他中、西药治疗1个月以上,不能满意控制其发作,改服此药1周后,其中10例均获满意控制(中医杂志,1994.1)。

动物试验还证明,三七总皂苷能使脑血流量增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据报道,戴能道治疗脑震荡后遗症60例,以三七粉3g,早晚空腹各冲服1次,总有效率为86.1%(河南中医,1997.4)。尹文绪等以上方治疗脑震荡引起的呕吐,疗效迅速,而对其他病症引起的呕吐并无止吐作用(中医杂志,1994.30)。若为颅脑外伤,可用三七粉3g口服或鼻饲,观察40例,总有效率75%(新医学,1979.7)。若因脑功能减退而使老年人睡眠减少,宋宗美等以参三七捣碎,临睡前10分钟含服慢咽0.1~0.2g。观察老年性不寐者25例,结果20例获显效(浙江中医杂志,1997.6)。

药理研究还表明:三七皂苷尚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其强度与维生素E相仿。同时三七所含成分与人参多有相似,故有功同人参之说。似这样一物兼具人参补气与归芪补血之效能,用于补虚、强壮、抗衰老当属理想。据报道,赵棻常取鸡蛋一枚,打成蛋花,加入熟三七粉3~5g,加水炖食,此法对营养不良性贫血每获良效(中医杂志,1994.1)。若用童子鸡一只,除净肠杂,装三七片入鸡腹内炖食,对青少年发育不良,至为有益;并能增强脑力和记忆力(中药学报,1986.8)。

5.动物试验显示:三七对动物多种急、慢性炎症模型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还能促进创伤组织修复。因而常用于治疗跌打肿痛、胸痹绞痛、瘀闭经痛及产后瘀阻腹痛等证。据报道,陈拯治疗痛痹,单用三七粉3g口服,每日2次,收到卓著疗效(中医杂志,1994.3)。或以三七末2~3g,经前或经行腹痛时温开水送服,治疗痛经亦很有效(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3)。若因心脉瘀阻发为胸痹心痛,可用三七制剂口服,或用三七总皂苷制成的血塞通注射液加入葡萄糖液中静滴。观察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60例,其中56例血气分析3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中西医结合心脑病杂志,2006.4)。

药理研究还表明,三七皂苷还能使培养的肿瘤细胞受到明显抑制,这种效应可能与癌细胞被逆转作用相关。常敏毅在《抗癌中药》中对三七抗癌做了概述,其中有肝癌、胃癌、肺癌、食管癌、鼻咽癌、贲门癌、结肠癌、直肠癌、宫颈癌,这些癌症均以三七为主,不同肿瘤选配相应药物。例如,宋宝丽治疗食管癌咽下困难者19例,将三七、西洋参、冰片按3∶1∶0.5比例研成细粉,每服4.5g,温开水调成糊状徐徐服下,每日3次,饭前连服10天。观察19例,食管镜检查均明显好转(河北中医,2007.9)。

三七功擅消肿止痛而又祛瘀生新,故又成为治疮痈肿毒之良药。痈肿初起未成脓者,单用即可促其消散;疮毒已溃者,单用亦能拔脓去腐、生肌收口。据报道,王象腾等用本品调醋外涂治疗瘢痕疙瘩16例,均收到满意疗效(中医杂志,1994.4)。谢英模以三七粉调麻油外搽治疗皲裂68例,治愈45例,好转23例(江西中医药,1992.1)。毛春学治疗寻常疣17例,用三七粉2g,每日2~3次内服,大多在3~4天痊愈(中医杂志,1994.3)。卢菊凤治疗褥疮36例,亦以三七研粉,过110目筛,醋调成糊状,清洁创面后外涂,结果全部病例均治愈(时珍国药研究,1996.4)。赵明利治疗下肢溃疡50例,以三七粉2份,枯矾1份,冰片1份,珍珠粉1份,共研成细末外敷,痊愈者48例(中医杂志,1993.9)。若为复发性口疮,有人用复方田七药膜贴于溃疡面,经治疗4~6次,80例口疮患者中75例有效(广西医学院学报,1984.4)。若为痈疮破溃不愈合,王利敏以三七粉均匀外涂于清创后的创面上。经治8例,1~2周内全部愈合(光明中医,1994.6)。

在民间,采三七叶供皮、外、伤科应用亦多有效。例如,王建平以鲜三七叶捣烂外敷褥疮26例,取得满意效果(中国社区医师,2002.8)。张富春治疗单纯疱疹50例,亦取三七鲜叶捣烂成糊,直接点在病损组织上,无需包扎,每日涂抹3~4次,治愈率达98%(河南中医,2001.5)。肖爱君等以三七鲜叶捣烂外敷治疗难治愈伤口,包括化脓性感染、溃疡、褥疮、烫伤、挤压伤、皮肤擦伤等伤口积日累月仍不愈合者,均有疗效(中华护理杂志,1994.12)。大黄[歌括]

大黄苦寒涤胃肠,泻得火毒身无恙。123

瘀滞于内自化解,血热在上善诱降。45[歌解]

1.大黄为蓼科多年生草本,以根茎入药。因产地不同,有北大黄与南大黄之分,其中以四川产的掌叶大黄质地最佳,致泻力最大,人们常喻为迅猛峻烈的将军,故处方中多书写成“川军”。传统经验入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2.药理研究表明,大黄含有蒽醌类衍生物,能荡涤肠胃积滞,为泻下攻积要药。尤其在热性病中期或极期,症见便秘腹痛,脘腹痞满,舌苔老黄,甚至出现高热昏迷譫语等实热证时,宜重用本品配枳实、厚朴、芒硝等同用,方如《伤寒论》之三承气汤。若因湿热夹积滞蕴结肠胃而致腹痛泻痢,泻下不畅,里急后重,更宜借助于大黄“通因通用”之力。据报道,陈加龙治疗急性肠梗阻44例,均以大黄粉9g,日服2次,有效率达97.7%(陕西中医,1984.8)。焦东海等治疗急性胰腺炎100例,单用大黄30~60g水煎,1~2小时服1次,全部病例有效(中西医结合杂志,1982.2)。高桃珍等治疗胆道蛔虫40例,取大黄600g,依次分为300g,200g,100g,分3次煎服,每天1剂,服完第1剂后30~60分钟当即止痛,服完3剂后B超复查:胆总管内平行光带消失。待蛔虫退出胆道给予噻嘧啶0.1g×12片,第1天晚上和第2天早晨各服6片(中医杂志,1991.12)。

药理研究尚表明,大黄所含大黄酚、大黄素、大黄苷、芦荟苷及鞣质类物质,对人体功能调节极有助益,不仅能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还能降脂、减肥、利胆、利尿、保肝、健胃、增强机体免疫力。生活中适量服用些含有大黄成分的制剂,可使体内日积月累而来的毒素及类毒素得以及时清除。东晋养生家葛洪说过:“若要长生,肠中常清;若要不死,肠中无屎”。现代医学亦认为,肠内渣滓滞留既可引发疾病,又能招致早衰,大便通畅者,血中胆固醇、肌酸之类有害物质,能及时排除,血液得到净化,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更有利于健康长寿。对常年便秘患者而言,常取大黄粉小量久服,保持大便通畅,由而新陈代谢正常,就能体现“以通为补”的神奇。据报道,陈秀燕治疗新生儿便秘28例,单取大黄粉适量,开水调成糊状敷脐。均获满意疗效(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

大黄的通便作用有力,但较缓和,排出物多为粥状或软泥状粪便,排便前后可无腹痛或仅稍感不舒。由于本品并含有鞣质,缓下一两次后多能自止。本品生用力大,但不宜久煎,处方中应注明“后入”。

3.抗菌试验表明,大黄蒽醌类衍生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链球菌及伤寒、痢疾、大肠、绿脓等杆菌均能抑制其核酸和蛋白质而显示较强的抗菌力;对细菌感染引发的发热、面红、目赤、口渴、咽肿、尿赤、便秘等热象环生时,皆可用以清热泻火。诸如口舌生疮、齿龈肿痛、吐血、衄血等胃火炽盛证,单用大黄3~5g,开水冲泡30分钟,取汁饮服,当即生效。综合临床报道,王登岭等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并发溃疡出血,以生大黄粉15g,经胃管注入,总有效率为80%(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6)。有人治疗上消化道出血890例,以大黄粉3g,日服3次,其中868例达到止血目的(中西医结合杂志,1982.2)。有人经治咯血97例,用大黄粉水泛为丸,每服2g,每日1~2次,有效者76例(中国防痨,1960.2)。尚有人治疗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14例,单用大黄24~30g煎服,治愈11例,有效2例(山西中医,1986.5)。若为痔疮出血,江浩明单用大黄30g煎汤,待温坐浴30分钟,经治24例,治愈22例(江西中医药,1992.5)。

动物试验证实,大黄能促进胆汁分泌,使肝损伤得到修复。用治急性肝炎、急性胆囊炎及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均具泻肝护肝功效。常与茵陈、山栀同用,如茵陈蒿汤。若配等量黄连、甘草共研成细粉,调蜂蜜涂布口舌,防治新生儿胎黄症至为有效。据报道,董圣群等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57例,用生大黄15g,开水冲泡代茶饮,治愈37例,好转18例(浙江中医杂志,1991.4)。孙效龙治疗早期重症肝炎40例,亦用生大黄30~50g水煎顿服,每日1次,一般服药1~2周,临床治愈24例,显效5例(江苏中医,1999.11)。焦东海等治疗急性胆囊炎10例,以大黄30~60g水煎,1~2小时服1次,直到腹痛消失,全部有效(中医杂志,1988.11)。

体外试验说明,用大黄素、大黄酸灌服家兔,可见尿量、排钠和排钾达最高峰,有明显的降血中尿素氮作用。由于大黄既能泻下通便,又能利尿排毒,故现代常用于救治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据报道,赵淑颖等治疗尿毒症50例,以大黄、桂枝各30g,水煎服,其疗效高于单纯西药对照组(中药临床新用)。吴培俊等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45例,用大黄50g,人参9g,水煎服,均安全进入多尿期及恢复期(湖北中医杂志,1990.4)。李秋贵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82例,用大黄粉1~3g(最多4~5g),每日分2次服用,总有效率为82.93%(辽宁中医杂志,1994.1)。

药理研究还表明,大黄尚有明显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可使溃疡面缩小,其作用类同于西咪替丁。据报道,陈高兴治疗胃溃疡顽固性胃痛38例,用大黄三七散(炒大黄、生三七等量研末)每服5g,每日3次。治愈31例,好转3例(浙江中医杂志,1992.8)。林万山等每日用制大黄3~5g,研碎放入300~500ml开水里浸泡半小时,每隔1小时服30~50ml。治疗急性糜烂性胃炎33例,结果29例痊愈(黑龙江中医药,1993.3)。不少临床经验说明,充分利用大黄粉调理消化道疾患,诸如胃与十二指肠溃疡、久泻、上消化道出血、胆胰病变、肠梗阻以及胆道蛔虫症等都有着理想疗效。上列诸病可单用大黄粉3g口服,每日3次,深重危急者可加量至9g,若仅为消除胀气,调理胃肠,直接采用每片含大黄0.15g的大黄苏打片即可。

4.大黄为活血化瘀常用药,并能使离经之瘀血随其泻下力排出,因瘀而发热者更属首选之列。药理研究亦表明,大黄用酒炒制后所含蒽醌类衍生物减量,泻下作用趋于缓和,但能调整血行流布,促使药力上达头面及胸部而驱热下行。用于瘀阻经闭,产后瘀痛,跌打损伤等症,活血行瘀之力更为增强。若在跌打方药内加入大黄3~5g,能促进其活血化瘀,疏通局部血行障碍。据报道,郑跃进等治疗骨折并发张力性水泡者52例,用大黄粉(高压消毒)撒于患处,并予纱布覆盖,崩带包扎,有水泡者应先消毒、再抽液后敷药,结果全部治愈(中国骨伤,1996.3)。蔺军田治疗软组织损伤200例,以大黄粉100g,乳香、没药各20g,冰片10g,共研极细,用白酒或75%酒精调敷伤处,总有效率达95%(中国骨伤,1996.5)。

大黄能泻血分实热,兼有凉血与活血之功,故常用治烧烫外伤,能迅速止痛又不留瘢痕。据报道,单用生大黄研粉调蜜敷患处,或用大黄50g浸泡于95%酒精200ml中半个月以上,取用外涂。有人用上法观察烧烫伤32例,治愈率达96.3% (中华医学杂志,1973.4)。

此外,孙祖斌治疗漆性皮炎100例,用生大黄8~12g,武火煎5~10分钟,冲入芒硝6~9g,每日分3次服用,总有效率达97%(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7.2)。纪钧等治疗银屑病45例,用生大黄(后下)3~15g,熟大黄6~30g,水煎,早晚分服,连服1个月;外用生、熟大黄各30g,浸入30%酒精100ml中1周,每日外涂1~2次。结果痊愈28例,好转12例(陕西中医,1990.11)。文明昌用大黄冰片酊(大黄100g,冰片20g,浸入食醋250ml中7天)外涂患部治疗脂溢性皮炎45例,痊愈20例,显效15例,有效5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9)。至于热毒疮疡、痈肿、丹毒、湿疹以至褥疮、痔疮、冻疮、口疮、痱子、粉刺、肛裂、酒渣鼻、手足癣等,一般用大黄研粉,选加蜂蜜、茶油、香油、食醋、鸡蛋清、凡士林之类调匀外敷,多有捷效。

5.临床中,常见因实火上炎、迫血上溢而致吐血、衄血、巩膜红赤、咽喉红肿、口舌生疮等上部充血性证候,均可借大黄苦寒泻下之性,使血热在上的病变诱导下降。笔者每逢红眼病大流行,患者初就治时便以大黄为主药,每天处理上百例,均可预期其在1~2天内红眼消退、视力恢复。若为口疮,王心东用大黄30g,加水250ml,武火煎取200ml,饭后1次温服。治疗复发性口疮39例,全部有效(辽宁中医杂志,1987.11)。若为喉痈,梅有成、林文谋均以生大黄15g泡开水,频频饮服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计122例,均于1~3天内痊愈(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7.4;四川中医,1986.12)。

但是,因大黄含有芦荟苷,能引起盆腔充血,故行经期间慎用;妊娠期误用大黄,可因子宫收缩加强引致堕胎;哺乳期滥用大黄,亦可导致药液被吸收入乳汁而影响婴儿健康。大枣[歌括]

大枣甘温安中妙,矫味移性调百药。123

补养气血和营卫,湿困脾土莫错投。46[歌解]

1.大枣为鼠李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药用其果实。北方产者果皮暗赤色,称北枣或红枣;南方产者果皮黑褐色,称南枣或兰枣;尚有同属植物乌枣及蜜枣,亦可充大枣应用。传统经验入心、脾、胃经。

2.早在《神农本草经》年代就认识到,大枣能“安中养脾,平胃气,补少气,少津液,四肢重……”动物试验证实:大枣有增强肌力、增加体重及护肝等作用。临床上,脾胃虚弱或中气不足者多见食少、便溏、倦怠无力等症状,常借助大枣以补中益气,更常作参、术的辅助药品,如《局方》枣汤。据报道,陈友宏治疗溃疡病65例,以大枣500g蒸熟去皮去核,鲜生姜120g捣取汁,花椒60g研末,红糖250g炒焦,一并纳入生猪肚内,文火蒸2小时装罐封口埋入土中1周,取出后每日三餐饭后各服1匙。结果治愈52例,好转13例(四川中医,1987,6)。徐自成等治疗萎缩性胃炎102例,以大枣、白屈菜制成胶囊,每服4粒,每日3次,总有效率达96.1%(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9)。郑恩弘治疗泻痢日久者8例,以红枣、红糖各50g,水煎,喝汤吃枣,可算是食疗俱佳之法(新中医,1986.6)。

3.大枣为常用的矫味食品,兼有缓和药性之长,配入刺激性较大的方药中,能缓冲其烈性,不致伤及胃气。以《金匮要略》中几个方为例:桂枝汤中取大枣之甘,缓生姜之辛;葶苈大枣泻肺汤中借大枣之缓,和葶苈之烈;十枣汤中以大枣顾护胃气,防止甘遂、大戟、芫花等峻泻水饮之品攻伐太过,以期病邪去而不伤及正气。

4.大枣富含蛋白质、糖类、多种氨基酸、核黄素、硫胺素、胡萝卜素、烟酸及大量维生素C,同时还含有包括硒在内的36种微量元素,其补养作用极佳。凡气虚、血虚或气血两虚者,大枣都不失之为食疗俱佳之药物。气虚者可配人参制成参枣丸,血虚则在以归、芍组合成方的八珍汤或归脾汤中增添其药力,至于因气血不足而致的心悸怔忡,妇人脏躁、月经紊乱诸证,也可与甘草、小麦相配合,如甘麦大枣汤。近代常用于贫血、紫癜或肝炎、肝硬化等类症,能坚持每天嚼食大枣20~30枚,自见其功。据报道,高平等治疗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6例,用红枣10枚净吃,每日3次,均愈;此法还治愈过敏性紫癜5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62.4)。若为内痔出血,可用大枣90g,硫黄30g,置砂锅内共炒至枣焦酥,研末服,每服1g,三餐饭前半小时各服1次。治疗本病277例,便血停止或明显减少者225例(河北新医药,1976.3~4)。薛维振用上法治疗肛裂30余例,均有效(河南中医,1986.3)

此外,风寒在表,每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等营卫不和症状。《伤寒论》桂枝汤为其主方。方中桂枝配白芍,在于调和营卫;大枣配生姜,其方意也在于让主营的大枣与主卫的生姜,助桂、芍更大地发挥和营卫、助胃气、化生津液、促使机体汗解。

5.大枣肉质厚,又能化生津液,过食有甘壅碍脾之弊。若脾胃已见湿润太过,显示“湿困脾土”病机时,应避免滥用恣吃,以免胃难受纳,脾失健运。大青叶 附:板蓝根[歌括]

大青性寒味苦咸,防辟时疫消赤眼。12

热清可致淋疸化,血凉促使疮肿敛34[歌解]

1.大青叶为十字花科草本,药用其干燥叶。《本草正》称蓝叶,《食鉴本草》称蓝菜,生药学称菘蓝。蓼科植物蓼蓝,爵床科植物马蓝,豆科植物木蓝,马鞭草科植物路边青,均充大青叶应用,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菘蓝叶为大青叶药材正品。传统经验入心、胃、肝、肺经。

菘蓝因叶大如板状,取其根入药即板蓝根,复因全草为制取靛花的主要原料,故其根又称靛青根或蓝靛根。传统经验入心、胃经。

2.药理研究表明,大青叶煎剂对金黄色、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脑膜炎球菌,肺炎双球菌及伤寒、痢疾、大肠等杆菌均有杀灭作用;对乙型脑炎病毒、腮腺病毒、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板蓝根能有效抑制和灭活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卡那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并对流感病毒、乙肝病毒、腮腺病毒、单纯性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板蓝根多糖对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一定的促进功能;从板蓝根中分离出的邻氨基苯甲酸尚具抗内毒素的作用。由于大青叶与板蓝根均具有明显的抗菌、抗病毒作用,故外感风热或温病初期,时行感冒或瘟疫流行的预防与治疗,常多用及。

据报道,用单味大青叶(2~6岁每次10~25g,6~14岁每次25~50g,15岁以上40~50g)水煎服,视病情轻重考虑3或4小时服1次,热退后改为日服3次。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43例,药后2~3天体温完全恢复正常(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汇编,1971.45)。或用板蓝根60~120g(5岁以下每天60g,5~14岁90g,成人120g)水煎分2次服用。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106例,治愈率高达95.3%(新医学,1976.4)。池玉英等治疗感冒及流感95例,急性咽炎29例,急性气管炎25例,急性扁桃体炎19例,均用大青叶煎成每2ml含生药3.125g的煎液,3岁以上每服6ml,每日3~6次,效果较好(福建中医药,1965.4)。谢文天以大青叶600g,板蓝根400g,加蔗糖适量制成1000ml溶液口服,每次10ml,每日3次。治疗病毒性流感45例,痊愈33例,有效11例(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0.3)。赵坚新治疗小儿夏季热52例,用板蓝根140g煎取药液,每日分2~4次服用,总有效率达100%(中国民间疗法,1997.3)。若为小儿高热,用青板银翘合剂(以大青叶、板蓝根为主)治疗230例,24小时内体温降至正常者175例,其余病例在2~4天亦热退身凉(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5.3)。

因板蓝根抗病毒作用广且收效大,对各种病毒性疾患应用更多。据报道,石清良等治疗水痘184例,用板蓝根30~50g,水煎分次口服,均于2~5天治愈(新医学,1987.3)。应利安用板蓝根注射液治疗大疱性鼓膜炎42例,全部治愈(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6.3)。

板蓝根不仅能清风热,还擅治咽喉肿毒。据报道,章冰等用板蓝根雾化吸入法治疗急性喉炎52例,有效率达94.2%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5.3)。王汀以上法治疗慢性咽炎34例,有效率为91.3%(实用中医药杂志,2000.7)。

板蓝根对风热上犯引发的外眼炎症,亦多有效。例如,谢英模用板蓝根注射液点眼治疗红眼病75例,治愈率达100%(湖南中医杂志,1989.1)。赵成荣以上法治疗病毒性角膜炎,治愈率亦达100%(实用眼科杂志,1992.1)。陈萱等以上法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81例,疗效满意(中医实用眼科杂志,2000.4)。翟淑宜治疗急慢性泪囊炎100例,以板蓝根制成4%溶液冲洗泪道,有效率97%(中医杂志,1987.3)。

3.药理研究还表明,大青叶能明显降低体温;并能促使胆汁排出,有利胆作用。用于湿热内蕴而发的泻痢与黄疸均有效。据报道,徐逸凡治疗急性胃肠炎27例,以大青叶(马鞭草科)、马蓝(爵床科)同用,服药3日,治愈率为81.5%(江西中医药,1960.7)。若为细菌性痢疾,单用大青叶煎汤口服,每6小时给药30g。经治22例,疗程最短2日,平均4.5日,比呋喃西林对照组稍优(山东医刊,1961.5)。若为传染性肝炎,用大青叶按上法给药治疗66例,治愈率81.8%(山东医刊,1960.7)。

用板蓝根及其多种制剂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报道亦多。例如,李志华等以单味板蓝根水煎服治疗乙型肝炎58例,有效率在92%以上;或以板蓝根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30例,无效者1例(新疆中医药,1995.1)。有人以干品30g制成糖浆30ml口服治疗乙肝表面抗原阳性52例,阴转32例(新医学,1980.4)。还有人以板蓝根配甘草制成蜜丸给药治疗迁延性肝炎43例,慢性、病毒性肝炎16例,均取得良效(北京医学院学报,1979.2)。

药理研究还表明,大剂板蓝根能刺激空腔脏器如大肠、输尿管、膀胱的平滑肌及肾盂肾盏组织扩张和收缩,促使空腔组织产生强烈蠕动形成对结石的推动力,从而迫使结石排出体外。据报道,李堪寿治疗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共35例,均用板蓝根80g煎汤顿服。结果治愈26例,有效9例(医学理论与实践,1996.5)。

4.大青叶长于清热凉血,为解毒要药。因热毒上攻引发的口舌糜烂、温毒发颐;热毒下注而致的睾丸炎肿,男性尖锐湿疣,掌跖脓疱疮;热毒郁于肌肤,发为丹毒、痈肿等症,均可单味内服外敷,多能奏效。此外,百虫毒螫能消,百药毒发能解,更能说明大青叶的解毒功效非同一般。据报道,周联耀治疗流行性腮腺炎12例,取大青叶约300g,加白醋捣烂外敷,5~10天均愈(广西中医药,1990.5)。章雀英治疗会阴切口感染40例,用大青叶煎剂(大青叶30g,苍术、黄柏各20g)湿敷,辅以红外线照射,均取得满意疗效(河北医学,2000.5)。

另有报道,詹勇治疗流行性腮腺炎45例,以板蓝根50g水煎内服,以鲜仙人掌剖成两半,取黏液面撒上冰片少许,局部外涂,均治愈(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朱永辉治疗带状疱疹51例,单用板蓝根煎成水溶液外涂患处,效果均佳(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3(6))。蔡永生治疗鹅口疮21例,亦以板蓝根煎汁,反复涂搽,全部治愈(新中医,1974.3)。林正松治疗口腔黏膜溃疡51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