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9 14:30:09

点击下载

作者:袁占才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华罗庚

华罗庚试读:

写在前面的话

童年时代的夏夜,我和小伙伴们时常躺在家乡的草坪上,仰望着美丽的星空,偶尔还能看见流星划过,那时的欢呼与过后的惊诧至今仍历历在目。冬天的早晨,我们则常常流连于冰雪覆盖的小路,经常因堆雪人和打屋檐的冰棱锥而忘记了上学。当然,春天和秋天对于孩子们来说,更是大自然赐予最慷慨、最丰厚的时候。无论是春花的烂漫还是秋果的诱人,至今都是我心中最温暖的回忆。

随着年岁的增长,许许多多扑朔迷离的自然现象,构成了一个又一个神秘莫测的奥秘。自然界的事物不再只是心头美丽的驻足,而是慢慢地变成了诸多诱使我去探索的动力。幸好,学校的数、理、化、生物等课程给了我一些答案。但是,课本的知识毕竟十分有限,而阅读课外书籍给了我巨大的帮助。

在成长过程中,随着知识的增加,我的好奇心也越来越强,迫切地想要了解那些发明创造的过程和那些奇思妙想的主人。是谁捡到了那只证明了万有引力的苹果?是谁让漆黑的夜晚亮如白昼?是谁开启了工业时代的大门?又是谁让人类迎来了飞天的奇迹?是他们,站在科技前沿的科学家们,带着诸多疑问,不断地对我们生存的空间进行研究,渴求破译这充满超自然现象的世界。是他们一步步带领着我们进入科技时代。

茫茫宇宙中是否还存在其他智慧生物?如何科学地解释人体与自然的离奇现象?他们用不断探索的精神引领我们认知世界,辨别真伪。我们为他们的创造精神而感动,为他们的科研成果而骄傲,更为他们对人类的贡献表示由衷的感谢!

被逼“退学”的发明大王爱迪生,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带给人类动力的发明家瓦特,太空探索的先驱者布劳恩,实验科学研究的先驱伽利略,为人类插上翅膀的莱特兄弟,放射性元素之母居里夫人……我们将这些科学家的故事汇集起来,编撰成册,希望能让读者朋友们全面了解他们的一生和那些与他们无法分离的伟大事迹,使大家从中有所收获。

就让我们一同走近这些科学家,了解他们发明创造背后的故事,让他们的成长历程启示我们;让他们的挫折坎坷激励我们;让他们的灵感火花指引我们,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走向更高的目标,实现更伟大的理想!《世界名人非常之路》大型系列丛书之“科学家成长之路”篇,就是这样一套专门拓展中学生科学视野,提高科学素养的图书。让我们沉醉于神奇、瑰丽的大千世界之中,感受科技的强大,伟人的魅力,从而启迪智慧,丰富想象,激发创造,培养青少年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决心,以及热爱人类、保护环境的爱心。

丛书紧密结合当前中学教材中涉及的历史名人,以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材料、医学、能源、环境、航空航天等多方面的科学知识。在这里,科学家的成功不再神秘,愿科学家的成长之路能够成为你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年轻的朋友们,让知识为你们的梦想插上科学的翅膀吧!

人物简介

生卒与经历

华罗庚(1910~1985),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华氏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

华罗庚于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自幼贪玩,学习成绩并不好,13岁进入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学习,后来深深爱上了数学,并表现出极高的天赋。

1925年初中毕业后,华罗庚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不到一年,因为家境贫寒而辍学,回家后刻苦自修数学。

20岁时患伤寒病,造成左腿残疾。

1930年,华罗庚在《科学》上发表了关于代数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熊庆来的重视,被邀到清华大学工作。1936年,他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剑桥大学进修。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6年,华罗庚赴美国工作,一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回国。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等职。他在置身于数学研究工作的同时,还注重人才的培养。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华罗庚把数学方法应用于实际,筛选出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的优选法和统筹法,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率团到日本访问,最后因为心肌梗死而在讲台上逝世,享年74岁。成就与贡献

华罗庚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家,他的名字在美国施密斯松尼博物馆与芝加哥科技博物馆等著名博物馆中,与少数经典数学家列在一起。他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又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荣誉博士。

华罗庚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广泛的数学领域中都作出卓越贡献。

由于华罗庚的重大贡献,有许多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引理、不等式、算子与方法。

华罗庚在生前发表专著与学术论文近300篇,解决了一些世界数学史上长期未能攻破的难题,为数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华罗庚还根据中国实情与国际潮流,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研制。他身体力行,亲自去27个省市普及应用数学方法长达20年之久,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地位与影响

华罗庚被称为“中国数学之神”“中国现代数学之父”“人民数学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100人物之一”。他还被认为是中国计算机界的两位功勋科学家之一,为计算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华罗庚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大师。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为矩阵几何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40年代,他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华林问题及塔内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华罗庚开创了中国数学学派,并带领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培养出众多优秀科学人才,如王元、陈景润、万哲先等。

穷苦童年

凡是较有成就的科学工作者,毫无例外地都是利用时间的能手,也都是决心在大量时间中投入大量劳动的人。——华罗庚

好奇心强的罗罗

江苏省金坛县是镶嵌在美丽富庶的江南平原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特产丰富。

1910年11月12日的夜晚,寒风呼啸,天气格外冷。

突然从金坛县城大桥东头传来了一阵婴儿的啼哭声,笑容满面的接生婆抱着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冲着门外焦急等候的男主人,高兴地说道:“恭喜,恭喜,是个男孩!”

听到接生婆的报喜,这个年过四旬的男人,兴奋得手舞足蹈起来。他乐得合不拢嘴,一边向接生婆连连道谢,一边抱起儿子看了又看,亲了又亲。

然后,他拿起箩筐把孩子轻轻往里一放,接着又在上面扣上了另一个箩筐,嘴里开始念叨着:“进箩避邪,同庚百岁。”

据说,把刚出生的孩子放进箩筐可以生根,容易养活,所以这个被放进箩筐的小男婴根据箩根的谐音,取名为罗庚。他就是日后闻名天下的大数学家华罗庚。他的名字包含着父亲对他的良好祝愿。家里人与乡里人还亲热地称华罗庚为“罗罗”。

华罗庚的父亲名叫华瑞栋,号华祥发,人称华老祥,原江苏省丹阳县舫仙桥人,后来搬到金坛定居。

华瑞栋从13岁时就开始做学徒,学做生意,非常精明,也很能干。

后来,他自己筹资开了一家小店,小店的生意在他精心的打理下越做越大,逐渐有了规模。最后小店发展起来,成了一家颇具规模的大店。因经营有方,知名度越来越高,他还当选了县商会的丝业董事。

有了钱之后,华老祥便逐渐放松了对生意的经营,加上运气不佳,突如其来的一场大火把大店烧了个精光。

华老祥不得不将所有的家当重新盘点一下,才勉强又开了一家小店,以维持家用。

华老祥的小店名叫“乾生泰”,坐落在金坛清河桥之东,主要经营一些日用杂货,如棉线、火柴、蜡烛、香、香烟之类的小东西,同时它还是一个代销店,主要卖棉花,从中拿点有限的佣金。

华老祥的确很精明,只要他用手摸一下生丝与棉花,就知道它们是属于什么等级,值多少钱一斤。尽管如此,一家人也仅仅是刚能维持温饱。

华罗庚的母亲叫巢性清,她是江苏省武进县孟河镇人。她身体一直不好,常年患病,婚后十多年都没有生育,直到快40岁才生下一女,叫华莲青。

那个时候,封建礼教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华罗庚的母亲就更加迷信佛教了,每天除了做些家务外,就是吃斋念佛,祈祷丈夫能够恢复往日的光耀,希望自己能够生个白白胖胖的儿子,好为华家传宗接代。

华罗庚的降生给这个贫困的家庭带来了一点生气和欢乐,但生意的艰难很快就冲淡了这份欢乐。

这一时期,正是外国的资本大量入侵中国市场的时候,随之而来的是中国的民族资本纷纷破产。这样一来,收购蚕茧的生意也越来越冷清,像华老祥这样的依靠小杂货店营生的日子也就越来越艰难了。

尽管如此,华老祥对他的独生子华罗庚仍是相当宠爱,不仅家里仅有的那点儿细粮都给儿子吃了,他还专门饲养了一只母鸡,为的是用鸡蛋给华罗庚补养身体。

虽然华罗庚的姐姐华莲青比他大不了几岁,可是她每次都眼巴巴地看着弟弟津津有味地吃着鸡蛋,她只有看的份儿了。

华罗庚小时候很羡慕骑马的人,他居然把家里唯一的一张完好无损的小木凳子,给钻了一个铜钱般大小的洞,然后用一根绳子套着当马骑,嘴里还叫着:“马嘟嘟,马嘟嘟。”

华老祥看了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得意扬扬地说:“看看,我家的小罗罗,多聪明啊,自己能做小马了!”

稍大些,华罗庚又把小店的柜台当马骑,跳上跳下,一前一后,学着骑马人的样子。华老祥是越看越喜欢,见人就夸:“看看,我家小罗罗多棒啊,既聪明又灵活,大了以后一定能够当大官,发大财!”

华老祥的话说得有点早,这个小罗罗在3岁的时候,就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大劫,并差点因此失去生命。

那是一个盛夏的早上,华罗庚和他的母亲回老家省亲。

因为在头天晚上,下了一场大暴雨,道路变得泥泞难走,他们母子二人便雇了一辆人力推车。华罗庚年纪小,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一会儿看看这边,一会儿看看那边,一会儿又站起来,蹦上两下。总之,这一路上还不够他折腾的呢。

走着走着,华罗庚看见了一只飞舞的蝴蝶,他高兴地嚷着:“妈妈,快看,蝴蝶,我想要蝴蝶!”

说着,他就起身想去抓,华罗庚的母亲一看,急忙把他按下,“罗罗,咱们在桥上呢,别乱动,太危险了。”

小华罗庚的眼里只有那只蝴蝶,这些话他哪里听得进去,他使劲地想挣脱母亲的禁锢,而华母紧紧地拽着他,怕他乱跑……

就在这母子俩较劲儿的时候,那个推车的脚底一打滑,小推车一歪,华罗庚母子双双掉进了河里。“救命啊……”

母亲一边拼命地呼喊,一边使劲把罗罗往上托。

突然一个浪头打了过来,母亲被冲到了河中间,身子开始往下沉。就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母亲觉得有人在水底把她推了一把,原来是又一个浪头把母子俩推到了岸边。

这时候岸上已经聚集了很多人,大家七手八脚地把他们母子拉上了岸。幸亏母亲的舍命相救,罗罗只是呛了几口水,并没有大碍。

经过这件事情后,华罗庚的母亲就更加信奉菩萨了。她还专门去附近的寺庙请了一尊佛像,摆在家中,早晚供奉,同时命令罗罗每天必须给菩萨上香,以感谢菩萨的救命之恩。

小罗罗刚刚3岁多,这次的遭遇早就被他抛在了脑后,他可不管什么菩萨不菩萨的,每天只知道哪里好玩往哪里钻,完全不理会母亲的教诲。

金坛很闭塞,只要有一点点小事,大家就会围着看热闹。

有一天,突然有一辆汽车开到了金坛,这下可把金坛给轰动了。罗罗更是高兴,他四处嚷着:“大家快来看呀!来了个怪物,还有两只大眼睛呢!”

华罗庚在那汽车的旁边,徘徊了一圈又一圈,想摸摸又不敢摸,就在他犹豫的时候,汽车的主人回来了,看见他笑着说:“小朋友,知不知道这是什么?”“不知道,”罗罗摇摇头,接着他反问了一句,“叔叔,这是不是怪物啊?它吃不吃人啊?”

那人听了哈哈大笑,“不,不是。这叫汽车,它是不用人拉的车,它烧的是汽油,跑起来比马还快呢。”

看着罗罗一脸的迷惑,那人接着说:“小朋友,要是不信,你自己摸摸,它不咬人的。”

华罗庚试探性地伸出了手,可是他还是有点害怕,那车主见了,连忙自己也把手放到了车身上,“看,不咬手吧!”

华罗庚这才鼓足了勇气,把手放了上去,“呀!真的不咬手啊!”

他高兴地叫了起来,把另一只手也放了上去。“来,小朋友,上来坐坐,叔叔带你兜一圈!”“真的?!”“当然了,大人哪能骗小孩呢,上来啊。”

华罗庚上了车,随汽车在附近转了一圈,他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快乐得简直像飞上了天……

这次奇遇让华罗庚不仅认识了汽车,更让他认识了外边的世界,他那颗好奇的心蠢蠢欲动,想把这世界了解得更多、更清楚。

勇揭真相的小英雄

俗话说“有苗不愁长”,一转眼,华罗庚到了上学的年龄。可是这时的罗罗,仍像以前一样,贪玩好热闹,不管是充满乡土气息的社戏、光怪陆离的灯节,还是吵吵闹闹的船会,反正哪儿热闹,他就往哪儿钻,时常一去就是半天,急得家里四处寻找。有时一支吹吹打打的出殡队伍,他也要跟在后面走上一遭。

由于他的贪玩,老师时常找到家里,母亲气得直跺脚:“我们前世作了什么孽呀,生了这么个野孩子!”她一把抓住罗罗的胳膊,逼他跪在菩萨跟前,向菩萨“求智慧,拜聪明”。

可是华罗庚“顽劣成性”,往往是今天挨了打,明天还依然自干自的。这不,前两天刚刚因为考试不及格挨了一顿暴揍,今天又逃课去看庙会了。

这次的庙会格外地热闹,因为菩萨“显灵”了。只见“菩萨”骑着高头大马,头上插满了鸡毛,不断双手合掌,从县城东门外的青龙山神气活现地进城来了。他一边走,还一边嘴里念念有词。

百姓们看见这情景,纷纷跪倒在地,“当当”地磕起了响头,唯恐怠慢了“菩萨”,遭到报应。

在“菩萨”的身后是几个小和尚,他们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个盘子,一边走一边对大家说:“最近,我们的庙宇需要修建一下,各位施主,可否捐点钱财,用以修缮‘菩萨’的金身?”

一听是修缮菩萨的金身,人们纷纷往外掏钱,那几个小和尚看见有人在犹豫,又说:“这可是积攒功德的好机会啊,大家不要错过了,到时候‘菩萨’一高兴,你们可是什么都有了,想钱的有钱,想得子的得子,想求药的有药……”

经过他们这么一说,那些犹豫的人,也纷纷把手伸进了口袋。那几个小和尚趁机又说道:“你们千万不要吝啬啊,否则金身修不好,‘菩萨’一生气,谁也说不准会降什么灾祸下来呢。”

这话一出口,人们把自己口袋里的钱都掏了出来,争先恐后地投向那个化缘的盘子,唯恐自己的钱投晚了,“菩萨”会怪罪。

夹在人群当中的华罗庚看见此种情景,心里充满了困惑:“菩萨不是救人于水火的吗?为什么不修真身就要发怒,要给人们带来灾祸呢?为什么给了钱,他就能够让你实现愿望呢?神仙不是不用钱的吗,他到底是人还是神啊?”

华罗庚的头脑中闪现出了无数个问号。他决心要弄个水落石出。他跟在人群后面挤来挤去,一直走了七八里路。这时候的天色已经黑了,看热闹的人大多已经回家了,只剩下华罗庚自己还尾随在“菩萨”的身后。

他又跟了一会儿,发现“菩萨”和那几个小和尚钻进了附近的一个茅屋。“咦,他们不是应该回寺庙的吗?怎么进了那里?”想着想着,华罗庚也来到了茅屋前,他顺着这茅屋转了一圈,找到了一扇窗户,于是就趴在窗户上向里望去。

只见那个“菩萨”已经卸了装,分明就是一个人。他和那几个小“和尚”把化缘得来的钱堆在一起,正兴致勃勃地数着呢,一边数还一边说:“这帮傻瓜,真好骗,这世上哪有什么菩萨!”

那几个小和尚也附和着:“大哥说得对,这帮傻老帽,不骗他们骗谁啊!都什么年代了,还信这神啊鬼啊的!哼,活该!”

华罗庚的头都要气炸了,这都是乡亲们的血汗钱啊,是他们一分一分地攒下来的,竟然被这些骗子给骗了。他想立刻冲进去,把这些人抓起来,可是转念一想,自己还是个孩子,而且对方的人多。于是他转过身,就向家拼命跑去。

华罗庚气喘吁吁地回到家,刚一进屋,就被华老祥拽住了衣领,“你这个臭小子,竟敢又逃课!你看我不打折你的腿!”华老祥说着举起了拳头。“爸爸,您别急着动手,我有个特重要的事情要和您说,说完你再打也来得及。”“你有什么要紧事,还不是想拖过这次。”说着,华老祥又举起了拳头。

这时,碰巧隔壁的邻居前来串门,看见这阵势,急忙把华老祥劝住:“你且听听罗罗说什么,这孩子虽然贪玩,但是从不说谎的。”

华罗庚的母亲趁机急忙附和道:“是啊,是啊,你就听听他的重要事吧。”

看见大家都劝阻,华老祥这才把拳头放了下来,怒气冲冲地说:“快说,什么重要的事,要是不重要,小心你的腿!”“今天庙会上的那个‘菩萨’是人装扮的,他和那几个小和尚是一伙的,他们合起伙来骗大家的钱。”“你这小子,竟敢说‘菩萨’是假的,我看你这脑袋也不想要了啊!”华老祥的怒气更大了。

华罗庚的母亲连忙跑到“菩萨”面前,忏悔道:“罪过罪过,请您原谅罗罗吧,孩子小不懂事,您要是怪就怪我吧……”“爸!妈!我说的是真的,是我亲眼看见他们在一起分钱呢,还骂大家笨,连‘菩萨’这种谎话都信。你们要是不信,我带你们去看看。”

这时,那个邻居插嘴了:“华大哥,我觉得罗罗说的也不能全不信。今天的事情我也看见了,我也觉得有点蹊跷,要不,咱们找几个人去看看?”“爸,您就信我一次吧,我说的真的,是真的,你到那里一看就全明白了。”

华老祥沉思了片刻,最后终于点点头:“那好吧,咱们去看一看。”

说完,他又瞪了一眼华罗庚:“你要是敢说谎,你看我回来怎么收拾你!”

一行人在华罗庚的带领下,很快地来到了那间小茅屋,那个“菩萨”和几个小和尚正在那里“吃庆功宴”呢,被大家抓了个正着……

这个贪玩的罗罗,一下子成了金坛县的小英雄,大家都教育自己的孩子说:“看人家华老祥家的罗罗,多勇敢,多机智,要不是他,我们的血汗钱就让那几个骗子都给骗走了。你们可要多向他学学啊!”

有淘气的孩子反问道:“前一阵子,您不是和我说,千万不要向罗罗学,他成天就知道玩,长大了肯定没出息吗?”

被问的家长,脸刷地红了。

知道这段对话的华罗庚的脸也红了,他收起了自己那颗好奇的心,把精力投入到了学习当中。可是由于基础太差,耽误的时间太长,华罗庚虽然全力以赴地追赶,但最后也才勉强将小学读完。

这时候,华莲青已经不再读书了,一来女孩子在那个时代不兴念太多的书,“女子无才便是德”;二来家里的经济情况也不允许。可华罗庚就不一样了,他是家中的独子,是华家的希望,望子成龙的华老祥,把13岁的华罗庚送进了刚成立的金坛县立初级中学读书。

华罗庚默默地对自己说:“看我的吧,这次我一定做个好学生!”

对数学有了兴趣

金坛唯一的一所中学——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创办于1922年,即华罗庚入学的那一年,它的创办人韩大受是一位最受金坛人尊敬和爱戴的老一辈教育家之一。

韩大受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学识渊博。他不仅有丰富的农学、医学知识,并懂四国文字;对历史学、教育学也有很深的造诣。

他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热心教育。辛亥革命爆发,他刚从南京两江师范学堂毕业回来,即被家乡父老公推为起义大会的主席,宣告金坛脱离清朝政府独立。

在20世纪20年代初,军阀不断混战。韩大受高瞻远瞩,变卖了自己的全部田产,创办了金坛县立初级中学,使许许多多家境贫困的家乡子弟得以受到中等教育。

韩大受先生以校为家,爱生如子,治学严谨,工作一丝不苟。他经常以古代的民族英雄、先贤先哲和近现代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志士仁人的事迹,向学生施以爱国主义教育,并以此教导他的学生如何做人治学。

韩大受先生很关怀华罗庚的成长,得知他家中困难,就不要他交学费。有这么好的校长,华罗庚再也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了。

华罗庚是幸运的,不仅遇见了一个爱生如子的韩校长,而且遇见了一位教学工作十分认真的好老师——李月波。

李月波老师是江苏扬州人,毕业于苏州工专,在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创办之初,他即来校执教,讲授全校数理化课程。

李月波老师为人敦厚,作风正派,热爱教育,对教学工作十分认真。他精通教材,讲课深入浅出,联系实际,生动形象,幽默风趣。

他在讲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时,就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如果站在一定距离的地方,拿块饼招狗来吃,狗总是一直地奔过来,绝不会弯弯曲曲地跑过来,可见连狗也懂得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个道理。哪位不信,不妨回家买一块饼试试。”

同学们听了,无不笑出声来。

李月波老师批改作业和辅导学生一丝不苟。他循循善诱,从不厌烦、责怪学生,发现学生在学习上有什么优点,总能及时给予鼓励,同时也不放过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缺点。

在他的引导下,几乎所有的学生对数理化课程都感兴趣,绝大部分学生都学得好或比较好。李月波老师成了最受学生爱戴的一位名教师。

当时的金坛县立初级中学,以学生知识质量高,特别以数理化成绩好而闻名遐迩,这与李月波老师的教学是分不开的。

华罗庚一考进该校,就由这位好老师教了他数学课。在李月波老师的精心教导下,华罗庚逐渐爱上了数学。

当然了,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一开始华罗庚也走过一段弯路。由于他的底子打得不牢固,加上平时散漫惯了,所以在学习上虽然比在小学时认真多了,但是并不稳定,一段时间成绩好,一段时间成绩又下来了。

看到这种情况,李月波老师非常着急,于是就找他个别交谈,帮助他找原因。谁知他老毛病又犯了,课余时间常偷着去看社戏,因而影响了学习。

李月波老师要他接受教训,端正学习态度,并请韩大受校长也帮着教育。听了这两位自己最尊敬的人的教诲,华罗庚真的改掉了自己贪玩的毛病,从此开始发奋攻读,成绩节节上升。

李月波老师在批改作业时,总感到华罗庚的字写得太潦草,作业本上的改动太多,但又发现他的涂改处常有新意。于是,一方面肯定华罗庚爱动脑筋、精益求精的优点,另一方面要他注意改正作业本不整洁、字迹潦草的缺点。

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华罗庚的作业本整洁多了,字也写得工整了些,但还是不能尽如人意。

转眼,一个学年结束了。待到新的学期开始的时候,华罗庚高兴地来到学校,坐在那里等着上数学课,等着李月波老师的到来,一个暑假的时间没见到李老师了,华罗庚的心里甚是想念。

上课的铃声响了,走进教室的人,不是他朝思暮想的李月波老师,而是换成了一位叫做王维克的教师。

华罗庚的心里有些失落,上课时总是走神,听着王老师的课,想着李老师的,还时不时地做下对比,总是觉得现在这个老师讲得不如以前的好。

他最喜欢的这堂数学课,在这来回的比较中结束了。华罗庚失去了以前那种活力,呆呆地坐在座位上,满脑子都是李月波老师。“华罗庚同学!”

听见有人在叫自己,华罗庚这才从沉思中回过神来,他抬头一看,原来是韩大受校长,他急忙站起身:“校长好,您叫我?”

韩校长微微点点头:“罗庚,跟我到外边走走,我有些话想和你说说。”

华罗庚顺从地跟在韩校长的后面,走出了教室。“罗庚,你是不是有些不高兴啊?”韩校长亲切地问。“校长,李老师呢,李老师怎么不教我们数学了啊?”“我就知道你是因为这个。李老师工作上有些调动,这个学期的课程改由王老师担任。李老师临走的时候,特地嘱咐我,说你比较恋旧,恐怕一时难以接受王老师,让我给你做做工作。看来李老师对你还是蛮了解嘛。”

华罗庚的脸红了,他不好意思地说:“我真的觉得李老师非常好,这个新来的王老师不如他。”“你对这个王老师了解吗?告诉我实话,这堂数学课你好好听了没有?”

华罗庚惭愧地摇摇头。“罗庚你千万不要先入为主,李老师课讲得很好,这个大家都承认,可这个王老师,讲得也非常好,只不过你还不了解。这个王老师早年曾经进入南京河海工程学校就读,后来,到了上海进入大同大学,学习数理。毕业以后,又转入复旦大学专攻法语。你想想就凭他上的那几所学校,他也一定错不了啊。”

华罗庚“嘿嘿”地笑了两声,心中的那个大疙瘩就此解开了。

再上数学课的时候,华罗庚的注意力重新集中了上来,他发觉王维克老师的课,虽然和李月波老师的风格不一样,但同样都是那么通俗易懂,让人百听不厌。

渐渐地他又重新爱上了数学,钻研上了数学。

显露非凡的才华

在华罗庚竭力选择老师的时候,王维克老师也在研究着这个班的每一位学生。

时间久了,王维克老师发现班上那个叫华罗庚的学生与众不同。

这名学生虽然字写得比较潦草,交上来的作业本也经常是涂涂改改的,但是仔细看你会发现,每次华罗庚所涂改的都是一种新的解题方法。而到最后经他反复涂改的答案,往往是最简单明了的确定答案。这引起了王老师的极大兴趣。

有一次,王维克老师为了征求对华罗庚的看法还与同校另一位教员进行了一番争论呢!

那位老师慨叹道:“当今之世,国难重重,民生困苦。有钱人家的子弟、有才华的学生都转到大城市去了,我们在这儿不过是混个饭吃,还想个什么獐猫鹿兔呀!就这么个杂草丛生的校园,你还能指望栽培出什么玉树琼花来吗?”

王维克说:“谁说这里没有人才?我看华罗庚这学生就是一个!”“华罗庚?你说的就是那个字写得像鳖爬似的华罗庚?”

那位教员显出很不屑一顾的样子,继续说道:“他也能算得上一个人才吗?”

接着,他又摇摇头,说道:“说老实话,也就老兄还有那个耐心批改他的作业!要换上我,我不退给他去重做,就算是对他客气的了!”“你以为那些把ABCD写得工工整整的就是个人才吗?”

王维克用眼睛很轻蔑地扫了他的同事一眼,“你应该知道,那种敷衍迎合老师的工整,不过是临字帖!华罗庚这学生,他的那两笔字虽然无成书法家之望,作业本上确实也涂改很多,可他的思维清晰敏捷,解题的方法更是独特别致。”

王维克愈说愈激动。最后,他以这样一段话表明了他的慧眼独具和见解超群:“你要知道,金子在被淘金工淘出之前,它与泥沙并没有什么两样!玉树琼花,难道只有高贵人家的花园里才有吗?自古‘茅屋出公卿’,请你不要小看了这位华罗庚!”

王维克不仅独具慧眼地发现了华罗庚的数学天才,而且尽心尽力地栽培他。

王维克的知识极其渊博,他不仅在数理、天文等自然科学上很有造诣,而且他的中国文学基础非常好。

他懂得英、法、意等三国语言,其中对法语更是精通。意大利的著名诗人但丁的名作《神曲》,就是他首先翻译成中文介绍到中国来的。

华罗庚那时候最爱去的地方就是王维克老师的家,他差不多每隔两三天就要到王老师那里一次。

每次他去老师家里的时候,书包里总是满满地装有算术演算本,或是向王老师讨教问题,或是向他借书看。

在王老师家里,有一个大大的书橱,里面都是王老师的最爱。

王维克爱书如命,书是轻易不外借的,但是每次华罗庚来,他都不会吝啬,反而会介绍一些他觉得比较适合华罗庚的书给他看。

有一回,华罗庚踏进王老师的家门,将书包一放就奔向了老师家的书橱。他一连翻看了好几本书,拿出来又塞进去。

王维克一眼瞥见了,过一会儿后,他就借题发挥对华罗庚说:“罗庚啊,学问这个东西是很渊博的,像大海一样,要样样知识都学到手是不容易的。最好还是先钻一样。学问就好比挖井,看准了一块地方就要狠劲地挖下去,才能见到水。甘泉之水,往往出自地心深处。做学问又好比是织布。织布要专心致志,还要舍得花力气,这样才不会出次品。”

这番话如当头一棍,把华罗庚的心智给打开了,他不再是那个做事毛糙的少年,而变得稳重认真,他的学习成绩也从此突飞猛进。

不久,在班上的数学课上,华罗庚又一次让王维克老师惊叹了。

那天,王维克老师给学生们讲《孙子算经》,他出了下面一道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物不知其数”,是一个历史名题,在我国古典数学中,较早问世的《孙子算经》首创了这个解题定理。

传说“韩信点兵法”就是运用了这个方法。后来传至西方,称为“孙子定理”。这道费解之题,不知难为了多少古人,也不知锻炼了多少数学家的头脑。

王老师为强调此题之难,声调缓慢,抑扬顿挫,如同诵读诗书。谁知他的话音刚落,一个学生就站了起来,答道:“23。”

王维克定睛一看,原来是华罗庚。“怎么,你看过《孙子算经》?”

王老师惊诧地问道。

华罗庚摇摇头说道:“没看过,甚至听都没有听过。”

王老师觉得更奇怪了,他本来就没指望谁能够答出这道题,他出这题的目的只是让大家知道数学知识的浩瀚,让大家以后能够学习更认真些。“华罗庚同学,请你讲讲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老师我是这样想的:三三数之剩二,七七数之剩二,余数都是二。我想公式可能是:三乘七加二等于二十三,用五除之恰余三,所以二十三就是所求之数了。”“啊——”

王老师不禁为14岁的华罗庚的聪明感到高兴。他越发深信自己的眼力差不了。

虽然王维克老师对华罗庚的数学天分毫不怀疑,但是他从不像奶孩子那样,把他一灌一个饱,也不是将食物嚼烂了喂给他吃,而是引起他像吃一样好东西似的感兴趣。

王维克老师常说:

我们教学生,好比是牵着一条牛。但又不能像那些无知的牧童,只是任着性子牵了牛鼻子走。我们要学那有经验的农夫,只是到牛要拐弯的地方才抖动一下牛绳。我对罗庚就是这样。我总是先让他自学。他有不懂的来问我,我也只是稍微给他提示一下。

在王老师的谆谆诱导下,华罗庚的数学考试每次都能够考得满分。后来,每当数学考试的时候,王老师干脆叫他不要参加了,并说:“这些题,对你来说太简单了,你去我家拿点别的书看吧!”

一晃一年的时光又过去了,王维克要去法国留学,在离开学校的前夕,他语重心长地对华罗庚说:“罗庚,我要去法国留学了,不能够再教你了,你可不能像我一开始教你那样对待新来的老师啊!”

华罗庚郑重地点点头,“老师,我再也不会了!”“罗庚,这世界上的知识,就像星河灿烂的宇宙,浩瀚无比,我们的人生有限,不能不抓紧啊!”“老师,我知道了,我现在对以前贪玩没好好学习真的挺后悔的,您放心,我以后一定会好好珍惜每一寸光阴。”“你是我见到的最聪明的学生,你在数学方面的天分,会使你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你千万不要放弃它,千万不要把自己埋没了啊……”

王老师的话一句一句地都深深刻在了华罗庚的脑海里。

事实证明,他并没有辜负王维克老师的期望。华罗庚不仅数学成绩名列前茅,而且国文、外语也学得非常好。他能文能诗,常因作文立意的独特而受到老师的表扬。

1925年,华罗庚以全班第二的优异成绩毕业了。

本来他是想上高中的,但是由于经济问题,最后选择了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又一段求学的历程开始了。

因家庭贫困退学

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是由黄炎培和江问渔创办的,他们的教学思想是“育人”,所以对华罗庚这样家境贫寒的人,都给予了减免学费的优惠政策。

华罗庚到这所学校没多长时间就成了“名人”,他出名不是因为他的数学成绩好,而是因为他敢于批评胡适的逻辑错误。

那时,他的一位国文老师,是胡适的崇拜者,要学生读胡适的作品,并写读后心得。分配给华罗庚读的是胡适的《尝试集》。

华罗庚只看了胡适在《尝试集》前面的“序诗”,就掩卷不看了。那序诗是:“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

华罗庚在他的“读后心得”上说:这首诗中的两个“尝试”,概念是根本不同的,第一个尝试是“只试一次”的尝试,第二个尝试则是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了。胡适对尝试的观念尚且混淆,他的《尝试集》还值得我读吗?

这缜密的论断并没有改变这位国文老师对胡适的崇拜,他反而大发雷霆,恨不得立刻把华罗庚这种“藐视前辈”“亵渎学问”的人赶出学校。

由于这名国文教师在社会上的声望很大,所以当时学校的领导对他都忍让三分。这个刚入学不久的华罗庚,不知天高地厚地把他给触怒了,大家都暗中替华罗庚捏了把冷汗。

有好心人劝华罗庚:“你去向老师认个错,重新写一篇读后心得,再加上大家的求情,我相信,你的事情很快就会平息的。”

华罗庚不仅不听,反而问道:“我为什么要去道歉,我说的一点都没有错。如果我昧着自己的良心说话,那我才是应该道歉呢。”

那好心人听了这话,知道再劝也没有用了,只好默默地为华罗庚祈祷,希望他平安闯过这关。

这件事情惊动了校方的领导,迫于那位国文老师的压力,甚至想开除华罗庚,幸亏韩大受校长当时鼎力相助,找到黄炎培校长,这才平息了这场风波。

经过这件事,学校的每个人都知道新生里面有个非常倔强的华罗庚了,有人对他敬佩,有人笑他傻,还有人想替国文老师出口气狠狠地教训教训他。

有一天,一位老师发改完的考试卷子,他先发自认为是好学生的卷子,然后发中等的,最后才发自认为是成绩最差的学生的卷子。发了一个又一个,最后老师把脸一沉,声色俱厉地喊道:“华罗庚!”“有。”“你看看你,这么简单的题,为什么都答错了?”

华罗庚看了看那打着大大的红叉的试题,不服气地说:“老师,我这道题根本没有错。”“没有错?你看看别的同学都是怎么答的!”

华罗庚扫了一眼别的同学的试卷,说道:“他们做的和我做的不一样,但是并不能说明我做错了啊!我这样做也是有道理的。”“你还狡辩!全班就你聪明啊!难道连老师也不如你吗?错了就赶快承认!”老师气急败坏地说。“我的就是没有错,而且我的做法比他们的都简单。”华罗庚固执地说。“你!你!你简直气死我了!那好,你上来把你的做法给大家演示一遍,如果你做得不对,可别怪我惩罚你!”

华罗庚二话没说径直走上了讲台,拿起粉笔,在黑板上把他的解法刷刷地写了出来。

同学们都被这师生之间的争辩惊呆了,双眼眨也不眨地盯着黑板,等待着这场争辩的最后结果。

华罗庚一面写,一面讲自己创造的新解题方法。

同学们边听边点头,都认为他解得对,而且解法比老师讲得还要简单明了。

再看老师,只见他的脸色越来越难看,心中暗想:“糟了,本想替人出口气,没想到却让我难堪了。”

为了顾全面子,他硬是不承认华罗庚是对的,反而说他大逆不道,足足训了一刻钟。

这就是华罗庚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不公平遭遇。但是他并没有为此而心生抱怨,放弃学业,而是像他答应王维克的那样,珍惜每一寸光阴,好好学习。

不久,他在上海市珠算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参加这个比赛的绝大多数是上海各个银行的职员和各个钱庄的伙计,打算盘可说是熟极如流的。而华罗庚,虽然从小帮父亲料理店务,但打算盘毕竟不是专业。

在这场力量相差悬殊的比赛中,华罗庚和他们斗智不斗力。在对传统的珠算方法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分析后,华罗庚认为:珠算的加减法难以再简化,但乘法还可以简化。

乘法传统打法是“留头法”或“留尾法”,即先将乘数打上算盘,再用被乘数去乘;每用乘数的一位数乘被乘数,则在乘数中将该位数去掉;将乘数用完了,即得最后答案。

华罗庚觉得:何不干脆将每次乘出的答数逐次加到算盘上去呢?这样就省掉了乘数打上算盘的时间。

例如:28×6,先在算盘上打上2×6=12,再退一位,加上8×6=48,立即得168,只用两步就能得出结果。对于除法,也可以同样化为逐步相减来做,节省的时间就更多了。

凭着这一点改进,再加上他擅长心算,华罗庚就压倒了那帮只凭“手熟”的“高手”了。

这次的成功抚慰了华罗庚那颗被人忽略的心灵。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发射人造卫星成功,科学界也有一个关于华罗庚“铁算盘”的故事。我国在研制人造卫星时,由于缺乏大型计算机,大量的数据无法处理。当时,我国仅用两台手摇计算机处理数据,但是,数据的可靠性难以保证。

据说,中国科学院的领导请华罗庚出面解决这个难题,华罗庚接到任务后,用8把算盘拼接起来,左右手同时开打,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打出来的数据与手摇计算机几乎没有出入。

后来,华罗庚曾公开出面说明这个故事是谬传,用算盘根本是不可能完成人造卫星的大量数据的处理工作。

事实上,国家是把这些数据分批分期地送到巴基斯坦、苏联等国家去处理的。

这则科学界传闻,仅是说明华罗庚的计算能力是十分有名的。这样艰难的数据处理工作,人们认为:只有华罗庚才能完成。

在这所职业学校里,并不是每个老师都和华罗庚作对的,他的英语老师——邹韬奋,就给予他很大的帮助与关怀。

邹韬奋是名记者、著名政论家和出版家,20世纪30年代,他创办的生活书店和他主编的《大众生活》周刊,影响曾及于全国。

但当时的邹韬奋还不是那么有名的,华罗庚来到上海的前一年,邹韬奋是上海《生活》周刊的编辑,后来又兼任中华职业学校的英文教员。

华罗庚谈起邹韬奋老师时,总是敬佩地竖起大拇指,连称“厉害!厉害!”

原来上邹韬奋的英文课,学生第一次答不出问题,就罚在原位站。第二次答不出,罚上台上站。第三次答不出,罚上放在台上的那张桌子站,不用说罚站的那位学生就成为全班同学瞩目的焦点了。

华罗庚也曾被罚在原位站,但罚上台上站和桌子上站的事情就不曾发生过,邹韬奋的这种教学方法,激励着他,使他的英文成绩在全班排在第二名。

在这悲悲喜喜中,华罗庚学了一年,家中来信说,日子更不好过了,一学期50元的费用是说什么也交不上了。

华罗庚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他也想拼搏一下,毕竟还差一个学期就毕业了。可是,事实是残酷的,他费尽周折也没有凑齐这50元钱,最后只得退学。就这样,华罗庚连个文凭也没拿到就两手空空地回到了金坛,帮父亲料理那间小小的杂货店。

自学成才

没有雄心壮志的人,他们的生活缺乏伟大的动力,自然不能盼望他们会有杰出的成就。——华罗庚

不向命运低头

华罗庚回到家后,就开始帮着父亲料理那家小店。他的心情非常沮丧,他问自己,难道这一生就在这个十多平方米的小屋子里度过吗?

看着父母那操劳了一辈子的身影,他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不,我不能就这样过下去!学,上不起;靠着这个小店养活一大家人不太现实。怎么办?怎么办?”

华罗庚把自己的优势从头到尾想了一下,最后把数学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数学只需要纸和脑袋,“道具”简单,投资小,学得起,而且自己对其有兴趣。

从此,在父亲那间只有一个小门面的杂货店里,华罗庚一面干活儿记账,一面顽强地自学。小店里冷冷清清,光顾的人寥寥无几。偶尔有初中时代的同学从门前经过,有的上了大学,有的谋到了好差事,都趾高气扬,不屑看店铺里的小掌柜一眼。

对此,华罗庚只是默默地咬紧牙关。他常常把省下来的钱购买几本数学方面的书籍和杂志,抽空就在店里孜孜苦读。他把那些无形压力和讽刺化为动力,反而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华罗庚的自学历程是十分艰苦的。在他家的柜台上,一头摆着算盘、账簿,一头摆着数学书和纸笔。顾客来了,华罗庚就帮着父亲打算盘、记账;顾客一走,他又演算起自己的数学题,或者读起书来了。他像着了迷似的整天坐在柜台的一头,不知疲倦地学习,把他的全部心血倾注到数学理论的研究上。“乾生泰”的店门坐东朝西,冬天,华罗庚站在西北风口上,流着清鼻涕,呆呆地给顾客拿着一卷卷灯草、一根根引线针、一包包香烟。顾客一走,他又看书学习起来。有时清鼻涕流下来,他用左手一甩,没有甩掉,也不再管,还是不停地算,不停地写,或者不停地看书。

晚上,小店关了门,华罗庚在如豆的油灯下看书、演算,到深夜也不休息。

他开始自学的时候,只有一本代数、一本几何和一本只有50页的微积分。他要学习,不得不向别人去借书,认真抄录。每天都要学到深更半夜。他家河对面有家豆腐店,每当豆腐店的人天没亮就起来磨豆腐时,华罗庚已经点着油灯在看书了。

夏天,人们都到外边纳凉,但很少看到华罗庚出来,他总是在闷热的、蚊子嗡嗡的小店堂内埋头学习。

店里生意清淡,夏天就利用店面代人收丝茧,冬天代人收棉花,从中取点佣金度日。店里包棉花的纸上,几乎都有华罗庚密密麻麻的做习题的字迹。有时看书入了神,顾客前来买东西他都不知道。有一次就闹出了笑话。

那是一个妇女前来买棉花,华罗庚正在算一道数学题,那个妇女问:“一包棉花多少钱?”

然而勤学的华罗庚却没有听见,顺口就把算的答案念了一遍,“835729。”

那个妇女立马尖叫起来:“棉花怎么这么贵?你们是卖棉花还是卖黄金啊?”

这时的华罗庚才知道有人来买棉花,连忙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您要棉花啊,半块大洋。”

那妇女看见华罗庚的态度还算诚恳,就没同他计较,买了一包棉花走了。

华罗庚长出了口气,心想:“这事要是让爸爸知道了,肯定又要挨骂的。”

他正想坐下来继续算时,突然发现:刚才算题目的草纸不见了!那上面可是他辛辛苦苦演算了一半的试题啊!

哪去了呢?华罗庚猛地一拍脑门,想起来了:“哦,肯定被刚才那个顾客带走了。”

想到这里,华罗庚不顾一切地向那妇女离开的方向追去。碰巧,门外的一个黄包车师傅是华罗庚的熟人,在他的帮助下,华罗庚终于追上了刚才的那名妇女。

华罗庚拦住那妇女,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把草纸还给我!”

那妇女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你们那小店也不至于吝啬到那种地步吧!”

华罗庚急忙解释:“不,您误会了,不是我吝啬那张纸,而是那张纸上记着非常重要的东西。”

那妇女拿起那个包棉花的包,看了看,发现那纸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数字,“这是什么啊?简直和天书一样!得了得了,还给你吧。”

她刚要把纸还给华罗庚,突然她又犹豫了,“把这纸给你了,我拿什么包棉花啊?”

华罗庚连忙说:“阿姨,要不您等等我,我回去再给您拿张纸去。”

那妇女看见华罗庚一脸的诚恳,最终还是把纸还给了他,直接抱着那团棉花回家了。

华罗庚捧着那失而复得的纸,高兴地跑回了店中,继续他未完的验算。

这件事情,不久就传开了,华罗庚也为此落下了个“罗呆子”的绰号。

对于华罗庚这样如醉如痴地学习,华老祥开始还只是劝慰他,“罗罗,爸对不起你,没钱供你上学。这也是你的命啊,你就认了吧,安心地守好这个店,把爸的那点手艺学会了,说不定赶上机会还能重振爸过去的雄风。”

听了这番话,华罗庚往往是一笑了之,继续他的苦读。

慢慢地,因为华罗庚读书的痴迷,严重影响了小店的生意,华老祥的态度越来越差,最后已经升级到看见华罗庚看书他就抢,并扬言:“你要是再不务正业,天天看这天书,我迟早给你烧了!”

可是这时的华罗庚,已全然被这“天书”迷住了,他一心要攻克那被人看作“神秘的”科学的“象牙之塔”,因此在他们父子之间常为了这方面的问题发生争执。

幸亏母亲爱子心切,每次总是帮着华罗庚说好话,打圆场,这才勉强保住了那些被华罗庚视为命根子的数学书。

华罗庚一方面顶着来自父亲的压力;另一方面当他学习中碰到困难和难题时,由于周围找不到一个能帮助他的人,而只好独自摸索,这种困惑让他有时觉得更加难以承受。

华罗庚有时也想放弃,觉得这一切真的太辛苦,甚至曾经想过,“要是爸爸把那些书真的给烧了,我是不是就能找到理由,不再看书,不再学习了,安心当我的小老板算了。”

可是当他的手又摸到那些被他翻了不知道多少遍的书的时候,他又开始为自己刚才的想法感到惭愧:“华罗庚啊,华罗庚,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这点困难算得了什么啊?那些奇妙的数字带给你的快乐,要远远大于一时的困惑。相信自己,你一定会战胜它们的。”

想到这里,他打消了一切的杂念,一面查看各种书籍,一面认真思考。有时候他睡到半夜,忽然想起一道数学难题的解答方法,便急忙披衣下床,点上小煤油灯,十分认真地又算又写,兴奋极了。

有时一道难题在他脑子里想了一个多月,终于想出了正确的答案,他就像打了个大胜仗似的高兴,自学的信心也更强了。

有一次,华罗庚和华老祥同到金坛茧场,给茧行老板盘点蚕茧。华老祥掌秤,华罗庚监秤,茧行老板手捧长烟袋坐在账台边记账。不少的伙计扛着箩口那么粗、一个人那么高的茧袋,从东边的厢房里出来称,又送到西边的厢房里去堆起来。

这些人整整忙了一天和大半夜,盘茧的工作才总算结束了。华罗庚又困又累,靠着墙角闭目养神,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华罗庚睡得正香,一股强烈的浓烟传来,把他呛醒了。他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发现香炉里正冒着浓烟,神柜前跪着茧行老板、华老祥和许多伙计们,他们不住地在神像前如捣蒜般地磕头,气氛肃穆,紧张极了。

华罗庚看见这阵势,小心翼翼地走到父亲背后,轻声地问道:“爸,大家这是怎么了?出了什么事?”

华老祥压低了声音,哭丧着说:“也不知道怎么搞的,忙活了半天,最后对账的时候却差了2000大洋,这可要了大家的命啊!”“怎么会呢?整个过程大家都是按部就班,不应该出错啊?而且茧行老板一直在旁边看呢,会不会是算错了啊?”“都算了好几遍了,哪会错啊!就是因为找不到原因,这才求‘狐仙’帮忙。”“又信这些迷信的东西!”“呸呸呸!童言无忌,‘狐仙’老爷您别见怪啊。”华老祥连忙又磕了几个头,然后他命令华罗庚也跪下,一起向“狐仙”求助。

华罗庚没答理华老祥的举动,而是径直走到了茧行老板面前:“老板,能不能让我算算这本账啊?”

华老祥一听这话,连忙起身走了过去,赔笑道:“您别见怪,孩子小不懂事,不知道天高地厚。”

那茧行老板此时也是愁眉苦脸,他叹了口气,说道:“哎,都到了这地步了,就让这孩子试试吧,死马当作活马医吧。”

华罗庚得到允许后,接过账本,抓过算盘,“噼里啪啦”地算了起来。一个小时过去了,只见他轻轻地合上了账本,面露微笑地说:“账都对上了,一分也不差。”

茧行老板听了这话,高兴地拍了拍华罗庚的肩膀说:“没想到‘罗呆子’还是个活算盘啊,往后再碰到这事还得找你。”

这时,华老祥的脸上也露出了自豪的微笑。

经过这件事,华老祥对华罗庚的学习不再阻挠,而那些“天书”也因此得以保存。

身虽残志更坚

1929年,华罗庚的命运有了新的转机,他敬爱的王维克老师从法国留学回来了,而且当上了金坛中学的校长。

王维克回来后曾当过中国公学的教授,他在中国公学教书的时候,校长是鼎鼎大名的胡适之,教务长是杨振声。王维克和这两个人都合不来,恰巧那时上海的小报又有一篇文章叫“黄皮客游沪记”,“黄皮客”和“王维克”谐音,影射王维克游沪是“乡下佬进城”。

王维克一怒之下,拂袖而去。这时,正赶上金坛中学闹学潮,原来的校长下台了,于是在8月份,王维克接替了原来校长的职务。

王维克一回到金坛,他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听那个往日里自己最看重的学生——华罗庚的现状。当他得知华罗庚现在辍学在家,打理杂货店的生意时,感到无比的惋惜。当他看见华罗庚虽然失学,但是依然勤奋学习时,又感到无比的欣慰。

于是,王维克一上任,就立即把华罗庚请到了金坛中学当庶务员,即会计,月薪18元。钱虽然不多,但是比起那没有薪水的杂货店可强多了。华罗庚满心欢喜地接受了邀请,认认真真地干起了工作。

第二年,学校开了个补习班,王维克又叫他去当补习班的教员。

虽然只是补习班的教员,但这已经让华罗庚感到受宠若惊了,他问道:“王老师,我只有初中的文凭,让我教课,您看我行吗?”

王维克笑着说:“怎么对自己没信心了?想想在数学题上你是怎么与我争论的,那时候我怎么没看出你没信心啊?”

华罗庚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王维克接着说:“还记得那本《微积分》吗?当时那么难懂的一本书,你不到10天就看完,还给了我。当时我把你训了一顿呢。”“您是怕我没有认真地阅读,所以才会训我的。”“是啊,我实在是没有想到你能够那么快就看完那本书,而且看得那么仔细,连原书中印误之处都给我指了出来。这件事,还是几年前发生的呢,可是现在的那帮教员,即使让他们现在去看这本书,他们也不一定比你了解得透彻。”

华罗庚这才明白王老师说这件事的目的,是为了让他树立信心。“王老师,您放心吧,我这就回去好好备课,我相信我一定能够把课讲好的。”

王维克听了这话,由衷地感到高兴。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华罗庚准备再上一层楼的时候,一连串的不幸向他迎头袭来。

当时,金坛正值瘟疫流行,华罗庚的母亲不幸染上了瘟疫,离开了人世。还没从丧母的悲痛中缓过来,华罗庚自己又得了可怕的伤寒,整日高烧不退,卧床不起。年迈的父亲急得手足无措,结婚不久的妻子吴筱元哭肿了眼睛。

为了给华罗庚看病,家里能当的东西全都当光了。后来,吴筱元背着家人,将结婚时心爱的饰物拿到当铺,这才又换些钱,继续给华罗庚治病买药。

但连续几周仍不见好转。最后,请来的老中医摇摇头说:“不用下药了,他想吃什么就给他吃点什么吧……”

医生的话,犹如阎王爷的催命符,全家人恸哭不已。但是,吴筱元并没有放弃,她四处寻找偏方,尽心尽力地照顾着自己的丈夫。

也许爱情的力量真的能够战胜一切,华罗庚开始苏醒了过来,身体也一点点地有所好转了。

在这段时间里,王维克不顾被传染的危险,经常去探望华罗庚,给他安慰和鼓励,资助药资,还带些水果、点心等。同时华罗庚的工资也每月按时发放,甚至连补习班的课程,王维克老师都代他去上。

由于王维克去看望华罗庚时,丝毫也不计较与病人接触,最后他也被传染上了伤寒。

有一天晚上,华罗庚一家都已经睡下了,突然听见门外一阵敲门声。

吴筱元起身开门一看,竟然是王维克老师和王师母陈淑,“呀!王老师,你们怎么来了?快进来!”

他们两人被让进屋,王维克径直去找华罗庚,留下王师母和吴筱元聊天。“王老师的身体也不好,怎么这么黑的天还过来了啊?”吴筱元关心地问。

王师母长叹一声:“唉,今天王老师的身体好了点,他突然提出要我和他一道去看望罗庚。我对他说:‘你现在已病成这样,泥菩萨过河,自身都难保,怎能还去看罗庚呢?’可他却很认真地对我说:‘我今晚还有点劲,说不定明天就起不来了。我不过是一点烛光。要劈开这乌云,照彻这长夜,还得靠那些利剑,靠那无畏的火炬。如果我们的祖国有一个灿烂的明天,人民那时要盖建幸福的大厦,我看华罗庚倒可能是一根栋梁。他上次曾和我谈到他的那篇论文,那天我们没有谈透。如果他能活下来的话……’”

王师母说到这里眼泪从面颊上流了下来,接着说道:“我当时怎么也不能劝阻他,只好找出一盏橘红色油纸的灯笼,扶着他跌跌撞撞地上这来了。”

听了这段话,吴筱元的眼泪也落了下来……

再看里屋那两个病人,他们正在一盏橘黄色的油灯下面,写着画着,这哪里是两个重病在身的人,分明是两个充满了活力的学者……

1930年端午节的那天,华罗庚终于战胜了死神,能够站起来了。但是命运却又和他开了个玩笑。原来那硬朗的身体,变得像一捆迎风摇晃的稻草,而这“稻草”也是没有平衡的,原来他的左腿胯关节骨膜粘连,变成僵硬的直角,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雄健。

华罗庚扶着木凳站起来,拄着棍子慢慢往前移动,摔倒了,爬起来,再摔倒,再爬起来。

此时,他想到的第一件事是谋生糊口,家里早已无米下锅了。他一瘸一拐地向街上走去。街坊邻居看见华罗庚,开始是惊叹奇迹的发生,在看到他的左腿后,又变得惋惜、悲戚。

有人叹了一口气说:“哎!这华家的孩子,年纪轻轻的变成这个样子,往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

华罗庚隐约中听见了这议论声,他感觉有把利剑戳进自己的心窝,他的眼前顿时变得雾蒙蒙一片……

这时,几个不懂事的孩子从他身边跑过,其中一个惊呼道:“快看,快看,瘸子啊!”

随后是一阵哄笑声。

华罗庚此时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他急忙转身回家。

吴筱元看见华罗庚这么快就回来了,问道:“罗庚,你不是说去学校看看吗?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华罗庚什么话都没有说,一声不吭地躺到床上,蒙上被就睡。“怎么了?哪里不舒服?”看到这个情景,吴筱元关切地问。“别问了,我想休息一会儿。”华罗庚有些不耐烦地说。

吴筱元是一个聪慧的女子,她很快就想到这是华罗庚第一次出门,肯定是受到了别人的嘲笑。于是她坐到床边,说道:“罗庚,别睡了,给我讲讲孙膑的故事好吗?”

就这一句话把华罗庚给惊醒了,他猛地坐了起来,看了看贤惠的妻子,看了看旁边睡得正香甜的女儿,又想了想那白发苍苍的老父亲,还有待自己如亲子般的恩师王维克,他站起身,说道:“筱元,对不起,让你担心了。”

吴筱元微微一笑,“罗庚,我相信你,你会做得比孙膑更好的。时候不早了,就不要再出去了。”

听了妻子这番体贴的话,华罗庚的心里热乎乎的,他握住妻子的手,深情地说:“筱元,我这就去学校,等我的好消息吧。”

华罗庚第二次出了家门,这时候的天变得蓝了,阳光也变得明媚了,华罗庚迈着轻快的步伐向学校走去。

努力终见成效

当华罗庚重回学校时,他才知道王维克早就辞去了校长的职务,而为了让他安心养病,这个消息一直没有告诉他。

而这件事情,和华罗庚是有很大关系的。当时为了请华罗庚来学校当庶务员,王维克辞掉了三名他认为工作不是很卖力的人,为此,他得罪了很多人。后来他又让华罗庚在补习班讲课,这一举动让很多教员不满。再加上王维克和当地士绅的关系搞得又不好。于是一班士绅联名向县教育局控告王维克“十大罪状”。“任用私人不合格教员华罗庚”也成为王维克的十大罪状之一。

那位教育局局长似乎还颇明事理,他批下来说:“学生焉得为私人,受控各节,大致类此,不准。”

王维克虽然官司打赢了,但他是留学生,当初来这里任校长,他就有些委屈,现在又受到众人的排挤,心中更加不甘心,索性又来一次拂袖而去。

接任王维克的是华罗庚的老校长韩大受,他也很赏识华罗庚,对他说:“别人上任都会带会计来的,我上任不带,还让你继续干下去,但是补习教员是干不成了,因为前任校长就是为你任课一事被人告了一状的。”

从此,华罗庚仍在金坛中学当会计。白天他在那里认真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除此以外还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检查每个教室的门窗是否关好,黑板是否擦干净了,粉笔盒的粉笔满不满……

晚上,华罗庚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劳累了一天后,他感觉左腿有种钻心的疼痛,可是顾不得这么多,他点上那盏小台灯,又开始了刻苦钻研。那课本上的数字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把他深深地吸引,同时它们又像是白色的精灵,治疗着他的疾痛。

从16岁那年开始算起,经过了5年的自修,华罗庚开始写些数学论文投稿,他的投稿也并非一帆风顺,往往收到退稿的信件,编者指出:这一个题目是法国某一个数学家解决了的,那一个题目又是德国某一个数学家解决了的等。

这些退稿非但没有使他气馁,反而令他充满自信,他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已经赶上了那些数学家;同时他也看到了自己知识的狭隘,但是条件所限,他所能够得到的数学书籍只有这么多,他能做到的只是把根基打得越来越牢。“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

一天,华罗庚从《学艺》杂志上读到著名教授苏家驹的一篇文章,作者声称自己对近代数学界判为不可解的代数五次方程式找到了可解之法。

华罗庚在惊异之余,认真阅读,却发现这位教授的结论下错了,于是他钻研了一个月,撰写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想投寄给上海《科学》杂志。《科学》杂志是当时中国在自然科学方面最权威的杂志,李四光、竺可桢、翁文灏等著名科学家,经常在《科学》上发表文章。

华罗庚的论文这样写道:

五次方程式经AbelGalois之证明后,一般学者均认为不可以代数解矣,而《学艺》七卷十号载有苏君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之解法》一文,罗欣读之而研究之,于去年冬亦仿得《代数的六次方程式之解法》矣。

罗对此欣喜异常,意为果能成立则于算学史中亦可占一席之地也,唯自思若不将Abel言论驳倒,终不能完全此种理论,故罗沉思于Abel之论中,凡一阅目,见其条例精严,无懈可击,后经本社编辑员之暗示,遂从事苏君解法确否之工作,于6月中遂得其不能成立之理由,罗安敢自秘,特公之与世,尚祈示正焉。

然后,华罗庚简述了自己的解法,并指出了苏家驹教授关于五次代数方程求解的第十二阶的行列式的错误。

写完这篇论文,华罗庚的心情非常复杂,因为从五次方程的问题,他联想到了挪威的大数学家阿贝尔。

当时的阿贝尔年仅21岁,还是名大学生,他创造性地写出了题为“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可能存在”的论文,送给当时的数学大师高斯去看,不仅不被接受,反而被斥责了一顿,还将其打入冷宫。

后来阿贝尔又将自己的论文递给别的数学大师,但是有的人竟然将其随手一扔,直至阿贝尔去世两年以后,论文的原稿才被重视,才被找到。

华罗庚不知道自己该不该发表这篇论文,他觉得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阿贝尔的极为相似,苏家驹是当时一名非常有名的教授,而自己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会计。“论文会不会发表?会不会得到大家的重视?如果发表了,苏家驹老师是不是会责怪自己鲁莽?”一连串的顾忌,让华罗庚犹豫不决。

王维克知道华罗庚的顾虑后对他说:“科学史经常在告诫:大凡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开始总是与传统观念相抵触的。所以你应该冲破常规,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言论。至于苏教授,你放心好了,大凡爱科学的人,更爱真理,他不会责怪你的。”

经过王维克的鼓励和指点,华罗庚终于将这篇论文寄到了上海《科学》杂志编辑部。

时隔不久,在《科学》杂志第15卷第二期上,刊登了华罗庚的这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

这篇论文很快被专攻代数的杨武之发现了。

杨武之,安徽合肥人,1896年生。1914年毕业于安徽合肥省立第二中学,次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预科,1918年毕业于北师大本科。1923年,杨武之去美国留学。

他觉得教了几年中学,把大学所念的数学都忘记了,所以他到美国后,又在斯坦福大学读了一年的四年级。一年以后,他得到学士学位。次年,他去了芝加哥大学,1928年,杨武之得到数学博士学位。

杨武之的老师是美国著名数论家狄克逊。杨武之专攻数论方面的堆垒问题。例如他证明了将正整数表为九个某种类型的三次多项式之和。在当时,这样的结果是很好的。

杨武之学成回国后,先在厦门大学任教,次年应聘为清华大学教授。

杨武之为人正直,爱护与提拔青年,家教有方。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就是他的长子。

看完华罗庚的论文后,杨武之感觉这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于是向周围的同事打听,结果没有人听说过这个名字。后来,他干脆把这篇论文推荐给了清华大学数学系的主任熊庆来教授,希望能够通过熊教授找到这位数学奇葩。

熊庆来教授看完《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这篇论文后,为作者的才思敏捷、思维缜密而折服,他向四周的人问道:“你们有谁知道一个叫作华罗庚的?”

大家你瞧瞧我,我看看你,都摇了摇头。

有人推测道:“是不是个留学生啊?”

熊庆来听到这话,忙放下手中的《科学》杂志,翻出了清华大学的“归国学生联合会”的会员名单,他连查了几遍,也没有找到华罗庚的名字。

熊庆来失望地说:“唉,应该不是留学生吧。大家再帮我想想,看是不是别的大学的教授?”

正说着,教员唐培经走了进来,看见大家都在那里沉思,笑着问道:“同志们,又遇见什么难题了?”

其中一个上了点年纪的人回答道:“培经,快帮忙想想哪所大学的教授叫作华罗庚,他应该是教数学的。”“华——罗——庚,他是不是金坛人啊?”

熊庆来一听,激动地说:“对,对,是金坛人。你知道他啊,在哪个大学呢?快告诉我!”“这个华罗庚根本不是哪所大学的教授,他甚至连高中都没有上过。”“啊?不可能吧!这篇论文的水平比有的教授写的还要高呢!”熊庆来有点怀疑地说。“他初中毕业后,曾经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上过一段时间,但是后来由于经济困难退学了。”“那后来呢?”大家都对这个华罗庚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后来他回到家中,一边看着家里的小杂货店,一边自学数学。他学习非常刻苦,大家都叫他‘罗呆子’。”“那他现在呢?现在在做什么?不会还看店吧。”“唉,这个华罗庚的命也真的挺苦的。本来在金坛中学既当会计又教补习班的数学,可是去年得了一场大病,左腿瘸了,补习班的课程不能教了。幸亏那个校长心眼好,他才能够继续当会计,养家糊口。”

大家听了这些介绍,都为华罗庚感到惋惜。

有人又好奇地问道:“那你和他怎么认识的?是同乡吗?”“我们是同乡,可是却从没见过面。当初我在金坛县立初级中学任校长的时候,华罗庚已经失学回家了。后来,我到这里教数学的事情被华罗庚知道了,于是他就给我写信,和我讨论些数学方面的问题。这样一来二去,我们就成了笔友了。”“还挺新潮的嘛。”

唐培经笑了笑:“从华罗庚的来信中,我看出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早就想把他推荐给熊教授了,可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

熊庆来一听这话,忙接道:“现在不用你说,我都想见见这个自学成才的小伙子,你能不能趁休息的时候,回到老家去看望一下他,顺便转告他,如他愿意,就请他到清华大学来当助理员。”“一个初中毕业生当助理员,这符合规矩吗?咱们学校不是要求必须是高中以上学历才能够当助理员吗?”唐培经有点担心地问道。“这个问题,你就不用管了,尽管请他来就是了。我想以我系主任的身份聘请一个助理员,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的。”

唐培经听了这话,高兴地点头答应:“好的,这件事情就交给我吧!”

此时的华罗庚还在金坛中学兢兢业业地当他的会计,还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即将改写。

得到数学家赏识

命运之神终于开始眷顾华罗庚,1931年的暑假,华罗庚接到了唐培经从北京寄来的信。

信上说,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得到了杨武之教授和熊庆来教授的一致好评,熊庆来教授还邀请他到清华大学数学系工作。

接到这封信,一家人真是喜出望外,华罗庚满心欢喜地叨念着:“熊庆来教授邀请我去清华大学啦!”

吴筱元笑着说:“看你,都当爸爸了,还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

华罗庚“嘿嘿”一笑,说道:“你不知道,这个熊庆来教授可是咱们数学界的带头人啊。”

熊庆来字迪之,云南弥勒县人,1893年生。他早年曾去美国、比利时、法国留学,获理科硕士学位。20世纪30年代初,他又去法国专门从事数学研究,因发表了《关于整函数与无穷级的亚纯函数》的论文,而被欧洲数学界誉为“熊氏无穷级”,并获得法国国家理科博士的学位。

熊庆来是我国近代数学的开拓者。他在南京东南大学创办数学系,即当时称“算学系”,白手起家,花了5年心血,自编大学数学教材十余种,以适应当时教学的需要。

接着他又到北平清华大学数学系担任系主任,想方设法罗致名家充实师资阵容;又创办起研究部,这就大大增强了清华数学系的数学研究和培养人才的能力。

此外他还是中国数学会和中国科学社的发起人之一,中国数学会会刊,即现《数学学报》前身的创办人和上海《科学》杂志的创办人之一。

熊庆来既是千里马又是伯乐,除自己在数学研究领域内攀登上科学高峰之外,还着意提携后人,让后者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上另一个数学高峰,为我国数学界创建了一种识才、爱才、育才的优良传统,他的慧眼卓识是我国科学家的典范。

我国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如数学家许宝骏、段学复、庄圻泰,物理学家严济慈、赵忠尧、钱三强、赵九章,化学家柳大纲等均是他的学生。

华罗庚能够得到他的赏识和邀请当然喜出望外了。此时,华罗庚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清华大学,到那个神圣的知识殿堂去尽情地遨游。但是,从金坛到北平的路费,却成了他最大的难题。

自从他生病以来家里的经济条件就越发地差了,现在也就勉强能够维持温饱,哪儿有多余的钱做路费啊!

华罗庚看了看一贫如洗的家,看了看白发苍苍的老父亲,还有那嗷嗷待哺的女儿,狠了狠心,给唐培经写了封回信,谢绝了熊教授的好意。

这封信寄出去后,华罗庚的心情沮丧了很久,毕竟一个绝好的机会就这样错过了。

谁知,没过多久,华罗庚接到了熊庆来的亲笔来信,他在信上说:非常欣赏华罗庚的才华,既然他不愿意来清华大学,那么自己会在暑期的时候来金坛看他。

这封信深深地震撼了华罗庚,如此爱才如命的教授,他还怎么能够忍心拒绝呢,于是他发动了所有的亲戚朋友,借来了路费,踏上了北去的列车。

当熊庆来知道华罗庚要来,非常高兴,连忙让唐培经去车站接他。唐培经站在车站的出口处,拿着华罗庚寄来的照片,东张西望,唯恐把他漏掉了。

当华罗庚乘坐的列车班次的人流差不多都走光了时,唐培经看见一个穿着洗得有些发黄的白布长衫的青年人,撑着拐棍,一瘸一拐地走了出来。

唐培经从直觉中就感觉此人一定是华罗庚,他又对照了一下照片,果然是他,于是立即上前打招呼。

华罗庚看见唐培经非常高兴,他们两个人只是通信已久,见面还是第一次。两人边走边聊,来到了清华大学。

熊庆来教授和杨武之教授都对华罗庚的到来非常高兴,热情地接待了他,并安排他当数学系的助理员。

熊庆来有些抱歉地说:“华先生,我知道你的能力胜任助教是绰绰有余的,但是这还需要一个过程,先委屈你当个小小的助理员吧,月薪40元,你看可以吗?”

华罗庚在路上就已经知道让他当助理员是破格了,现在熊教授反而有些不好意思地这样问他,让华罗庚的心里更过意不去,他急忙说:“谢谢熊教授,我能有机会在清华大学这座学府里学习就已经非常满足了,何况现在还发给我薪水。我真的不知道怎么感谢您才好。”“华先生,清华大学图书馆里的藏书很多,内容也很丰富,你尽管阅读。同时,你也可以去旁听一下数学系的讲课,你虽然基础很扎实,但是我想听听这些课对你会有帮助的。”

听了这些话,华罗庚的心热乎乎的,他郑重地点了点头。“对了,外语也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你千万不能够把它落下啊。”

从此,华罗庚在清华大学扎下了根。他给自己订下了学习计划:

一方面兢兢业业地做好助理员的工作——给教授们领文具、抄资料、经管收发信函,兼打字和保管图书资料;另一方面抽出时间在数学系教授们上课时参加旁听。

有一次,他对熊庆来教授说:“熊教授,我想去听您的高等数学分析课。”

熊庆来摇摇头说:“这门课是跨年度的,你跟不上呀!你从头去听初等微积分吧,争取通过大学考试。不然将来提拔的时候不好办……”

熊庆来教授的话,语气诚挚,而华罗庚听了却很为难:“恐怕我不能参加大学考试,我连高中毕业的文凭也没有呀!”

他没去听高等数学分析,也没有去听初等微积分,而是自己每天徘徊在数学海洋的岸边,觅珍探宝,每天他只为自己留下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其余的除了工作就是去图书馆。

进入清华大学半年之后,华罗庚的勤奋学习和惊人成就便展现了出来,熊庆来教授根据实际情况,邀请华罗庚去听他的讲解析数论。

就这样,华罗庚和大学高年级学生、研究生们坐在了一起。

华罗庚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便攻下了数学专业的全部课程。而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超过了大学毕业生的水平。

有一次,他寄出了3篇论文,都被国外刊物发表了。这是创清华大学纪录的,也是创中国纪录的。

华罗庚除细心攻数学以外,还听从了熊庆来教授的建议,认真地学习外文,有时间就去听学术报告。

他自学了英文、德文和法文,能够顺利地阅读国内外数学文献,在短短4年中,在国外一些数学权威杂志上发表了十几篇有关数论方面的论文,引起了清华大学教授们的惊异。

同学们对华罗庚的成绩也感到非常敬佩,他们想向他取取经,看他是如何学习的。结果,大家失望地发现,华罗庚虽然总是去图书馆,但是每次去,他总是看一会儿就出来。

大家很奇怪,不禁议论纷纷,有的说:“他肯定读书不认真。”有的说:“他一定是走马观花。”

同学们为了弄清这一情况,一天晚上,他们悄悄地来到了华罗庚的窗下,从窗缝往里看。

只见华罗庚看了一会儿书,就关了灯,上床休息了。当他们要离去时,房间内的灯又亮了——原来华罗庚又拿起那本书,翻看其中的几页,看了一会儿,不由得露出了笑容。

第二天,同学们围着华罗庚,让他说说读书的窍门。华罗庚笑着对大家说:“我也没什么窍门,只是我觉得读书时不但要用眼睛看,而且还要用心去体会。对于一些结论,不用一字不漏地去记,只要理解后,就容易记住了。因此,我看书,总是一边看,一边想,这叫一边‘吃’,一边‘嚼’。”

听了华罗庚的介绍,大家也学着像他一样,一边“吃”,一边“嚼”,结果惊奇地发现原来一本需要看十天半个月的书,现在两三天就能够看完了,而且知识记得特别牢固。

华罗庚的数学研究成果,响彻清华大学这所著名的学府。论水平,不仅大学毕业生不及他,有的教授也望尘莫及。

甚至连熊庆来系主任算不出来的数学题目,也会大呼一声:“华先生!你过来一下,帮我算算这道题。”

时间久了,大家都觉得这样一个人才天天做一些打杂的工作实在是太屈才了,于是萌生了请华罗庚教微积分的想法,但是在清华大学当助教,至少需要大学学历,可是华罗庚只是初中毕业,究竟这个想法能不能实现呢?

1933年冬的一天,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叶企荪特意召集各系教授,专门就华罗庚能不能提升为助教一事,召开了会议。

在会上大家分成了两派,反对派认为不能提升华罗庚当助教,理由是:如果这样做,会有失体统,他们担心会损坏清华大学在国内外的声望。

赞成派认为应该提升华罗庚当助教,理由是:华罗庚虽然没有学历,但是他的真实能力是有目共睹的,清华大学作为著名的学府,不应该局限于传统的观念,应该推陈出新,这样做不仅不会影响清华大学的声望,反而会大大地提升清华大学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影响。

两派人为华罗庚能不能提升助教争论不休,最后叶企荪院长根据两派的理由,作出了果断的决定。

他认为:清华大学出了个华罗庚是好事,我们不能被资格所限定,立即将华罗庚由助理员提升为助教。

这是打破清华大学先例的。华罗庚进入清华大学的第二年,就这样脱颖而出。1934年他又成为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董事会乙种研究员。1935年,提拔为教员。

1936年夏天,在杨武之教授的安排下,经过熊庆来教授的推荐,华罗庚获得了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被破格派往英国剑桥大学深造。

从一个初中毕业生到清华大学的助教,再到英国的剑桥大学深造,这个普通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华罗庚用仅仅10年的时间就做到了。这其中的艰辛付出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一段新的历程即将开始了。

爱国的优秀教师

1935年下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华北事变,进一步控制察哈尔,并指使汉奸殷汝耕在冀东成立傀儡政权。而国民党政府继续坚持不抵抗政策。失地丧权、亡国灭种的大祸迫在眉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此时的华罗庚正在清华大学数学系担任教员,教一年级的微积分课程。

一天,他的一个金坛的同乡,清华大学工程系的学生李寿慈对他说:“罗庚,现在这个局势,你看清华大学还能支撑多久?会不会变成东北大学第二?”

华罗庚问:“你记得我们苏南有一位乡贤叫顾亭林的吗?”

李寿慈说:“怎么不记得,历史课讲过,不就是《日知录》的作者昆山顾炎武吗?”

华罗庚笑着说:“不错!但你还记得他有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吗?”“不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吗?”“对了!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啊!”

接着华罗庚说:“今天北平十分危险,这是事实。但我们国家整个都处在危险中。因为日本人想吞并全中国,并不满足于北平甚至华北。今天平津危急,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下,明天也可能南京危急。大前年‘一·二八’,不是上海危急吗?所以,你跑到哪儿都一样。从你个人来说,读书是大事,但就全国来说,民众奋起救亡,才是大事哪!今天我们大家要多多体味顾亭林的名言,首先要在救亡图存方面多做些工作,要做到读书不忘救国才好!”

华罗庚的这一席话,给李寿慈启发很大。此后他就安下心来,一方面上课,另一方面积极参加校内的社会活动。同时,李寿慈还利用被选为十一级级会委员之一的身份,在同学中进行抗日救亡宣传。

1935年11月间,有一次,清华大学学生救国会拟了一篇宣言,请同学们签名。李寿慈把自己的学名李镇签在了领衔的位置。以后,这张宣言被贴在清华大学大礼堂东侧的小桥边上。由于这里是交通要道,所以这张宣言很快就传开了。

一天,华罗庚路过大礼堂时无意中看见了这张宣言,当看到李寿慈的名字时,他忧心忡忡地向李寿慈的宿舍走去。

恰巧宿舍里就李寿慈一个人,华罗庚对他说:“那张海报宣言我看到了,内容很好,我赞成。你敢于在领衔处签名,很有勇气,这很好。”

李寿慈听了华罗庚赞扬的话非常高兴。

没想到,隔了一会儿,华罗庚沉重地说:“枪打出头鸟,你在宣言上签了首名,反动派很可能认为你是领头闹学潮的,会把你列入黑名单的。今后,你一定要提高警惕,谨防意外。”

李寿慈一听这话,吓了一跳,说:“不会吧,我是无党派,又不是学生救国会的重要干部,况且这是爱国的言论,应该没事吧?”“我也希望如此,但是你还是小心点好。你我两家是世交,我对你像对亲兄弟一样,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你千万记得要来找我。”

1935年12月9日,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一二·九”在北平爆发了。当时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一二·九”运动后,整个北平陷入了白色恐怖当中,反动当局在城里各大学抓人。

华罗庚在自己的房间里多搭了一张床,找到李寿慈说:“如果风声更紧,你就到我这里来住吧,教师宿舍会安全一点。”

后来,风声愈来愈紧,1936年2月20日,清华园遭劫了。那天清晨,有好几百名军警逾墙而入,按黑名单到学生宿舍抓人,而李寿慈恰巧在黑名单之列。

那天的清华园被紧张恐怖的气氛重重包围着,李寿慈看见事情不好,想起华罗庚的嘱托,径直向华罗庚的宿舍走去。

令人吃惊的是:华罗庚的宿舍也来了军警。只见华罗庚在床上坐着,3个军警在询问他什么。

李寿慈看见情况不好,刚想抽身离开,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只听有人冲他问道:“你是什么人?”

李寿慈稍微调整了一下紧张的心情,回答说:“是学生,外面闹得很,哪儿都不准走,只好到华先生这儿来休息一下,顺便问问华先生一些大考的数学问题。”“有学生证吗?”警官追问一句。

李寿慈大声地说:“有!我叫王乃梁,一年级新生。”

说完,他慢慢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借书证递了过去。

就在几个军警凑在一起看证件的时候,华罗庚开口了,他高声叫道:“Mr.王!先坐下来歇歇吧!”

3个军警看罢学生借书证,又看了李寿慈一眼,这才把证件还他,然后对华罗庚说了一句:“对不起,打搅了!”就灰溜溜地一起出去了。

华罗庚急忙起身关上了门,把李寿慈拉到提前准备的床上,深深地出了一口气,说道:“好险啊!”

接着他又问李寿慈:“你什么时候调换上别人的证件的?”

李寿慈告诉他说:“幸亏同学们有正义感,王乃梁一看事情不妙,就把他的借书证给了我,还把上面的照片也换成了我的。”

华罗庚高兴地说:“这就是中国古话‘得道者多助’啊!”

由于夜以继日地参加抗日救国活动,许多进步学生的学习成绩受到影响。尽管他们之间的大部分同学平时成绩常常是E和S,即清华大学成绩超等和优等的记号。

华罗庚所教的大学一年级的微积分,就有好几个进步同学大考时的成绩记分介于I与F之间,即I、F分别是较差和不及格的记号。

华罗庚根据那些同学平时的情况,基本上都给他们提高一级,F给I,I给N,即N是成绩中等的记号。当然实在差得太远的,也只好给他“手枪”,即当时“F”的绰号。

当人们问及:“你的评分原则是什么?”

华罗庚说道:“评分是一件严肃的工作,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好是坏,要客观判断。但是考试往往不能排除许多偶然因素,所以要结合平时,全面考察,不能过分机械。“这几位同学,平时学得很好,只因为忙于救亡工作而耽误了学习,大考成绩虽然差一点,但也接近及格,所以最后评为I及格,这也是合情合理的嘛!”“况且,现在有些学校当局压制救亡运动的手段之一,就是采用分数制裁的办法。他们对许多进步学生,以成绩不及格为借口而勒令退学,这是很恶劣的做法。我则要反其道而行之,尽量减少进步学生的不及格,以免为别有用心的学校当局所利用。”

华罗庚在“一二·九”运动前后,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爱国热情,作为一个朋友的挺身相助,作为一名教师的严谨治学。

别具一格的学者

1936年,华罗庚同李旭旦和周培源一起赴英国剑桥大学学习。他们同乘火车从北京出发,经过西伯利亚、莫斯科、柏林,同行几万公里,最后到达英国剑桥大学。一路上大家彼此相互照顾,促膝谈心,从而加深了相互了解,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当他们踏上剑桥大学——这座古老而闻名的科学殿堂时,大家的心情都非常激动。

剑桥大学成立于1209年,最早是由一批为躲避争斗而从牛津大学逃离出来的老师建立的。亨利三世国王在1231年授予剑桥大学教学垄断权。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齐名,为英国的两所最优秀的大学,被合称为“Oxbridge”,是世界十大名校之一,有81位诺贝尔奖得主出自此校。

剑桥大学所处的剑桥镇是一个拥有10万居民的英格兰小镇,距英国首都伦敦不到100公里,绝大多数的学院、研究所、图书馆和实验室都在这个镇上,此外还有20多所教堂。

剑桥大学的许多地方保留着中世纪以来的风貌,到处可见几百年来不断按原样精心维修的古城建筑,许多校舍的门廊、墙壁上仍然装饰着古朴庄严的塑像和印章,高大的染色玻璃窗像一幅幅瑰丽的画面。

华罗庚等三人踏上这片土地,不禁自豪地高呼:“剑桥,我们来了,中华大地的儿女来了!”

此时的剑桥大学,正值它的鼎盛时期,被誉为“数学家摇篮”。在这座绿荫覆盖的世界著名学府里,英国著名数学家哈代坐在当年万有引力定律的发明者牛顿坐过的高背椅子上,主宰着数学领域的一切。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学精英们,慕名到此切磋学问,交流经验,也通过剑桥大学的各种学术活动,彼此检验水平,比试高低。

此时中国的数学已经沉默了很多年。据史书记载,中国数学家对人类所作出的贡献可以追溯至1300年,那时中国数学家发明的二项式系数的巴士卡三角形、逼近多项式根的方法,以及四次方程的联立方程组的技巧和著名的“中国余数定理”,都曾为各国数学家称道,并被广泛采用。

可是明朝以后,数学的发展就停滞不前了,思想不活跃,创造发明也极少,甚至早先的发现,像解四次方程的方法,也都被人遗忘了。从那时至1900年以前,中国的数学研究可以说是没有生气的。

直至20世纪初,中国的数学家才开始研究、继承过去的数学贡献,同时努力吸收西方数学的长处。一些中国学生奔赴欧洲和美国的各个大学留学,并且开始在国际上发表论文,研究的领域涉及数论的各个方面。

总体上讲,中国的数学是落后的。当房东知道华罗庚是从中国来的,而且是研究数学的时候,惊讶地瞪大了眼睛,“Mr.华,你真厉害,你以前在哪所大学读书?”

华罗庚不卑不亢地回答道:“我只是一名学徒。”“什么?你只是一名学徒?太不可思议了!”

是啊,以前的房客有德国人、美国人、法国人……从来没有中国人,更没见过一个学徒出身的人,尤其还是身体上有些残疾的人。这一切都让房东感到惊奇。

让房东感到惊奇的还在后面,就是这个貌不出众的中国人,受到了当时声名显赫的数学大师哈代的特别关照。

原来在华罗庚进入剑桥大学这座金碧辉煌的科学大厦时,哈代正离英赴美。哈代在华罗庚到来之前就已经看过他的论文,对这位自学成才的学者甚为欣赏,于是在临走之前,让人传话给华罗庚,告诉他如果他愿意,两年之内就能获得博士学位。

这种待遇在剑桥大学也是少之又少的,通常奔向剑桥大学的博士之路,至少也要历时三年,而哈代说华罗庚“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可见他对华罗庚是另眼相看的。

哈代的做法已经让很多人感到意外了,但是华罗庚的选择更令人瞠目结舌。他婉言谢绝了哈代的好意,表示自己不想获得博士学位,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

当时很多的人都说华罗庚傻,“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啊!但是华罗庚并不这样认为,在他的眼里,要获得博士学位就意味着放弃太多的学习机会,博士的束缚性太大,他想利用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尽可能多地猎取知识。而“访问者”,就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

华罗庚作为访问者,在一个世界著名的数论学家小组工作。同在一起研究数论问题的全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其中有哈罗尔德、达凡波特、哈代、李特伍德、埃斯特曼、汉斯·海尔勃洛恩等人。

华罗庚在研究小组争取一切机会,听取多种门类的课程,抄写尚未开课的讲义,博采世界诸家成果。遇到问题,他虚心向人请教,共同讨论。

华罗庚是别具一格的学者,他不光能驾驭知识,还能驾驭获得知识的方法,他善于抓住众人成果的核心,掌握了20世纪数论的所有尖端观点,他将这些观点进行改进和提高,从而形成自己的东西。在剑桥的两年中,他赢得了“将欧洲同事的工作包罗殆尽”的美誉。

在剑桥大学的这两年里,华罗庚的成绩是巨大的。他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哥德巴赫问题”共写了18篇论文,先后发表在英、苏、德、法和印度等国的数学杂志上,对当时数学领域一些悬而未决的难题连连取得突破。权威、学者们读过他那堪与博士论文媲美的大作,大为惊叹地说:“这是剑桥大学的光荣。”

其中《论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计问题》,更像一颗璀璨的新星,将19世纪欧洲数学之王高斯提出的问题彻底解决了。数学是一项接力赛跑,各项研究,总是被后来者居上而超过。春兰秋菊,各为一时之秀。而华罗庚对高斯问题的研究,被公认为是该项研究的最佳成果。

这时,哈代已经完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巨著《数论导引》,他看见了“他利问题”的“华氏定理”之后,高兴地说:“好啊,我的著作又得修改了!”

华罗庚的这些成绩与他的勤奋好学是分不开的,他的房东形容这个中国小伙子时说:“这个年轻人,衣着简单、朴素,很少睡觉,甚至通宵不眠,他的手边总是拿着书、笔和演算纸。他总是不停地在想问题,有的时候吃着吃着饭,他就开始在纸上演算了起来,而这个过程往往持续到下顿饭的时候。“Mr.华很少出门,每当他去游览剑桥的名胜古迹的时候,也就是他想问题想得头大的时候,他往往需要借助那教堂古老的钟声才能够让自己的思维有所突破……”

就在华罗庚在数学的殿堂不断攀登的时候,令世界震惊的“七七事变”爆发了。随着日军侵华脚步的迈进,华罗庚在剑桥这片和平的土地上再也待不住了。“我要回去,回到祖国的怀抱!国难当头,作为中国人,我责无旁贷,必须回到母亲的怀抱,尽我微薄之力!”

怀着崇高的爱国情怀,华罗庚于1938年取道伦敦,途经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艰难岁月

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共同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华罗庚

在国难中艰苦度日

华罗庚的前半生都是在国难中苦苦挣扎。此时,华罗庚正在经历他人生的第二次劫难。

1938年,华罗庚回到了祖国。

这时国内的形势是,中国东北已经完全沦陷了。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也因战乱被迫迁至昆明,三者合并成立了一所大学——西南联合大学。

华罗庚作为海外归来的学者,他的数学水平在当时已经没有任何争议了。在杨武之教授的建议下,西南联合大学聘请了华罗庚担任数学系的教授。

年仅28岁就当上了大学教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开了先例。而未经讲师、副教授就直接提升为教授,这也是由华罗庚开创了先河。

战争的硝烟笼罩着整个中华大地,国不泰,民不安。

华罗庚作为一个科学家,他觉得自己的任务是重大的,他应该把科学作为武器和敌人展开斗争。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连生存条件都难满足,更别说是其他了。他觉得自己每走一步都是那么艰难。

为了躲避敌机的狂轰滥炸,百姓们多从城里转移到边远山村去逃难。

华罗庚一家也几经辗转,最后好不容易躲到了位于昆明郊区20公里外的一个小村庄里。

一家七口人挤在一个摇摇晃晃的小阁楼里,阁楼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面养些鸡、鸭、牛、羊。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白天华罗庚拖着那条残腿去学校讲课。晚上回家,他就点燃一盏油灯,在微弱的灯光下专心写他的论著《堆垒素数论》。

当时的社会状况是,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

在战乱的摧残下,昆明人的生活已经很困苦了,但是教授的生活更加艰难,那时盛传着这样一句话:“教授教授,越教越瘦。”

有一次,华罗庚和闻一多两人正在大街上走着,身后突然间跟上来几个要饭的叫花子,闻一多看见后就对华罗庚说:“罗庚,我和你打个赌,我只说一句话,这些叫花子就不跟着咱们了。”

华罗庚笑着说:“我才不和你打这个赌呢,这件事我也能够办到。”

两人会意地一笑,同时回头对那些人说:“我是教授。”

那群跟在后面的叫花子一听这话,“呼啦”全散了,有的人嘴里还叨念着:“哎,我的命真不好,跟了半天,跟了个比我还穷的。”

在当时,其实生活的艰苦只是一个方面。最重要的是,人们的自身安全根本得不到保障。

这里虽然是大后方,但是敌机还是会时不时地来这里进行空袭。

有一次,华罗庚因为想问题想得太入神了,他根本没有意识到危险随时可能降临。甚至连飞机来时的警报声他都没有听见,结果差点被轰炸到。

到了20世纪60年代,华罗庚的学生们在借读他的书时,发现几乎每页上都沾有沙土,那就是当时在昆明时,飞机轰炸留下的纪念。

随着生活越来越艰辛,当时有很多教授都选择了改行经商,或者是弄张护照到国外谋生。就在这个处处为难的时候,华罗庚的第三个孩子也出生了。

孩子的出生,让华罗庚一家的生活更加艰难了。吴筱元劝道:“罗庚,你看咱们现在这个家,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大人还能忍忍,可是孩子们呢,他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这样下去,我真怕他们会吃不消的。”

华罗庚抱歉地说:“筱元,是我没本事,让你们受苦了。如果我去敌占区,咱们的日子一定会来个180度的大转弯,可是我不能那样做啊。如果我去了那里,即使什么事情也没做,也会受到世人唾骂的,毕竟我的影响面太大了。”“罗庚,这个我知道,我的意思是,你能不能也像别的教授那样改改行,或者上国外去呢?”“你说的我不是没有想过,可是科学是我追求一辈子的事情,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