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生谈非智力培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9 15:21:51

点击下载

作者:《“四特”教育系列丛书》编委会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与学生谈非智力培养

与学生谈非智力培养试读:

前言

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四特教育系列丛书”以“特定对象、特别对待、特殊方法、特例分析”为宗旨,立足学校教育与管理,理论结合实践,集多位教育界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校长、老师们的教育成果与经验于一体,围绕困扰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教育难题,集思广益,多方借鉴,力求全面彻底解决。

本辑为“四特教育系列丛书”之《在故事中升华经典》。

这是一部写给老师的书,因为故事中蕴含着慈爱、和谐、人性的教育方式;这也是一部写给学生的书,因为故事中洒满老师们对学生的温暖、感动、爱意、执着、顽强与刚毅……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塑造人心智的高超艺术。对于教育人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而这本书中的观点能给人以许多启示。本书还汇集了众多著名教育学家、知名教师的经典教育文论,共同领略著名专家学术研究风范,引领我们进入教改理论与实践前沿,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把握创新教学理念脉搏,感悟前瞻性的教学思想。

教育,润物无声,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追求。教育的这种智慧,这种境界,这种追求,虽然无声无形,但却有踪迹可寻。在教育实践中,那一个个平凡却并不平淡的片段,或呈现出教师解决问题的教育智慧;或记录着教师走出困惑的教学经历;或展现出教师奉献爱心的热忱。回顾那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教育实践,既是一个沉淀的过程,也是一个升华的过程。

本辑共2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1.《师生情难忘》

如果我们的人生有一段华美的乐章,那一定来自老师教给我们的7个音符!一天天,一年年,我们在校园里茁壮成长。从懵懂孩童到青春飞扬,然后进入社会大舞台搏击人生。老师谆谆教诲的深情,是我们前行的灯火,给我们温暖、力量和信念……本书选录了100篇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情故事。

这些平凡而真切的故事,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沉思,让我们回忆,让我们心怀敬意和感激……

2.《记忆深处》

翩翩红叶,徐徐飘落,总不忘留给土地柔软与肥沃;涓涓泉水,潺潺流淌,总不忘带给岸边甘甜与欢歌。享受“师生”情,奉献真诚心!让我们把握这份情,让心灵浸润在肥沃的土壤,开出绚烂的花朵;让我们紧守这份爱,让生命谱写圣洁的乐曲,唱出青春的赞歌。

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是谁为我们点燃了一盏最明亮的灯;在荆棘的人生旅途中,是谁甘做引路人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是您,老师,把雨露洒遍大地,把幼苗辛勤哺育!无论记忆多么久远,每当想起老师,依然激情难耐;每当面对熟悉的老师,那一瞬间,那一件小事……总是激起我们对老师久蓄于心的感激……

3.《成长足迹》

这是发生在校园里的平凡而又感人至深的师生故事。因为爱,所以在教育的天空下,才会发生这么多感人的故事,这些也是对教育生命的审问、感怀和确认。这是一部写给老师的书,因为故事中蕴含着慈爱、和谐、人性的教育方式;这也是一部写给学生的书,因为故事中洒满老师们对学生的温暖、感动、爱意、执着、顽强与刚毅……

4.《悸动的心灵》

追忆往事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发现自己最难忘的某一个瞬间,其实也就像重新获得一种生存的意义一样美妙。这些教育故事也许并不是教育的解决之道,但却是对教育生命的审问、感怀和确认。也许我们更应该在教育中活出自己,也许我们既活在未来更活在无限的过去,在这些纷繁复杂却又素朴平凡的场景中,有最乐意的付出,有泪水和智慧,更有目日夜夜用心抒写因而温润无比的爱。

5.《春暖花开》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执著并献身于教育,不仅需要大步向前,也需要回头反思。回顾那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教育实践,既是一个沉淀的过程,也是一个升华的过程。走进本书,这里全是暖暖的爱。

6.《孩子的微笑》

教育,润物无声,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追求。教育的这种智慧,这种境界,这种追求,虽然无声无形,但却有踪迹可寻。在教育实践中,那一个个平凡却并不平淡的片段,或呈现出教师解决问题的教育智慧;或记录着教师走出困惑的教学经历;或展现出教师奉献爱心的热忱。

7.《故事里的教育智慧》

本书主要关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中家长与孩子、教师与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故事,它的特色是小故事蕴含大道理。其宗旨是:讲述真实的教育故事,研究深切的教育问题,创生新锐的教育思想,激活精彩的教育行动。其风格是:直面真实,创新为本和故事体裁。

8.《难忘的教育经典故事》

根据家长、教师和孩子的困惑,用各种形式的教育故事讲述一些很明白的道理,引导人用智慧的手段促进人的成长。这些故事或来自国外的或来自一线教学的实践,对于教育类人群均具有启发性。一个个使教师深思的小故事,一个个让学生向善的小故事,让我们教师真正领会生命教育的内涵。从现在开始关注生命的成长,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社会的进步。

9.《中国教育名家印记》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数不清的教育大家,手擎着大旗,浓书着历史,描绘着蓝图,才有了今日教育的巨大进步。他们站在教育的殿堂里,发出的宏音,留下的足印,历史永远都不应该忘记,也不会忘记。

本书编者放眼中国教育进程,遴选出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内近百位教育名家,对其生平、教育思想、学术成果等进行介绍评说。

10.《外国教育名家小传》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数不清的教育大家,手擎着大旗,浓书着历史,描绘着蓝图,才有了今日教育的巨大进步。他们站在教育的殿堂里,发出的宏音,留下的足印,历史永远都不应该忘记,也不会忘记。

本书编者放眼人类教育进程,遴选出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近百位世界教育名家,对其生平、教育思想、学术成果等进行介绍评说。

11.《随手写教育》

什么是良好的教育?教育是诗性的事业?性教育何去何从?是否应该把儿童世界还给儿童?假设陈景润晚生40年……本书汇聚了中国最佳教育随笔,对于和教育相关的各个方面问题都有所畅谈,对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来说都有所裨益。

12.《我心思教育》

本书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等等。它力图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挚的情感讴歌人类之爱,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13.《教育新思维》

本书站在教育思想的前沿,以既解放思想又科学审慎的态度,兼用独特的视角,论述了近年的教育理论新说,涉及“教育呼唤‘以人为本”’、“公民教育”、“素质教育新解读”、“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创新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家办学”等热门话题。这些文章,不避偏,不畏难,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反思教育行为误区,无不闪烁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对于渴望提升自身理论素养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本书值得一读。

14.《名家名师谈教育》

本书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和文趣,既有助于深厚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帮助广大教师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既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广大实践工作者的理论兴趣,又能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广大读者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

15.《世界眼光看教育》

本书荟萃了多位世界级教育思想巨擘的主要思想。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茨基的文化一历史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一直到诺丁斯的关怀教育思想等等,现当代世界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清晰、准确而完整。

本书既有思想评介,又有论著摘录,无论教育研究人员还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均可非常便捷而精准地从中获得思想大师们的生动启迪,加深对当代教育发展特质的深切理解,是教育、教研、教学工作者不可多得的必备工具书。

16.《大师眼中的教育》

这不是一本以教育专家的身份、眼光、学养来谈教育的书。本书各篇文章提供了许多新史实、新观点,为我国教育史和教育理论工作者长期以来对某些历史人物评价的思维定势提供了新的清醒剂。

17.《教育箴言》

名人名言是前入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阅读它,不仅能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更能为我们的人生之路指引方向。该书着重论述三方面的内容:教育——造福人类的千秋伟业;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育人的典范;师德——塑造教师灵魂的法宝。

18.《百家教育讲坛》

这是一本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经典价值的教育智慧读本。书中介绍了孔子、卢梭、爱因斯坦、康德、梁启超、杜威、蔡元培、叶圣陶等几十位古今中外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关于教育的精彩论述,集中回答了教育的本质、教学的艺术、知识之美、教师的职业生活、儿童的成长等问题。探幽析微,居高声远,让我们直窥教育本原之堂奥。归真返璞,正本清源,你会发现,教育,原来可以如此朴素而美好。

19.《名师真经》

本书从专家心理学研究出发,以新教师到专家教师这一成长过程为线索,剖析了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与阶段性特征,动态性是展现了教师成长的内在原因与实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新教师成为专家教师的系列化教学理念、观点与方法,这有助于教育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深入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在观念层面上树立科学的教师人才观,以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师培养方法与措施。

20.《师道尊严》

本书意在激励教师以站着的方式获得成功。全书讲述了站着成长的精神、站着成长的思想、站着成长的基础、站着成长的学问和站着成长的行动。

全书力求字字诉说教师成长之心声,篇篇探寻教师优秀之根本,章章开启教师幸福之道路。

由于时间、经验的关系,本书在编写等方面,必定存在不足和错误之处,衷心希望各界读者、一线教师及教育界人士批评指正。编者

第一章 情商:主宰人生的心灵之泉

第一节 撩开EQ的神秘面纱

情商并不神秘。我们一直以来对情商的神秘感主要是来自对智商的一些认识误区。情商与个性的教育、个人成长以及人际交往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一旦我们对情商的具体内涵有了清楚的认识以及对智商的认识误区有了理性认识后,情商的神秘面纱就自然脱落了。

为什么有的智商高的人事业无成而智力平庸的人却能取得成功?人生决胜的关键究竟在于什么?

一个人生之结久久萦绕着中西方学者,他们不遗余力地去解结、打结,解结、打结……

1.智商的误区

我国某名牌大学少年班曾有这么一位学生,他进校时,经专家测得智商高达160分以上,属于天才型。然而,此人自命不凡,性格孤僻,言语刻薄,无法与同学处理好关系,以至于终日里神情落寞,郁郁寡欢。后来他迷上了佛教,阅读了大量佛经及有关文献著作,渐渐沉溺于其中不能自拔。一日,他独自一人走入茫茫深山之中,从此一去不返,杳无音信。尽管家长为之痛不欲生,老师、同学为之遗憾、惋惜,然而他再也没有出现,就此从世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若论智商,此人不可谓不高,然而他最终所选择的路无疑是很可悲的。高智商并未给他带来人生的成功,他短暂的一生反而不如那些智商平庸者过得有意义。事实上,在智力测验中取得成功而在现实生活中一败涂地的人比比皆是。不少在智力测验中得分130、140的人,却往往只能做智商100分的人的下级或助手。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该国伊利诺州一所中学81届81位优秀毕业生进行过跟踪研究,这些学生的平均智商是全校之冠,他们上大学后成绩也都不错,但到近30岁时大都表现平平。中学毕业10年后,他们之间只有1/4的人在本行业中达到同年龄最高阶层,而很多人的表现甚至远远不如同侪。

曾参与此项研究的波士顿大学教授凯伦·阿诺针对这一调查结果指出:“面对一位毕业致词代表,你惟一知道的就是他考试成绩不错,而对一位高智商者,你所知道的也就是他在回答某些心理学家们所编制的智力测验时成绩不错,但我们无法对他未来的成败作出准确有效的预测。”

凯伦·阿诺对智力测验和智商的有用性的评价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心理学家的观点,也折射了传统智力测验目前所面临的窘迫处境。

2.多元才能的启示

多元才能观对人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启示。近年来,不少人对情绪智能很感兴趣,传播媒体对这一课题也很热心报导。流传广了,产生误解亦在所难免。在此,我们就情绪智能的误解作出澄清,借此让读者了解“多元才能观”对人才培养的意义。

误解一:智商只能预测个人成就10%~20%的变量,情绪智能则可预测其余80%~90%的变量。

虽然智商预测个人成就的能力不高,但情绪智能只能解释智商无法解释的变量的一部分。才能是多元的,除了智能和情绪智能外,其他才能如创造力、沟通能力、务实能力、意志力等对成就也十分重要。至于情绪智能可以预测成就变量的百分之几,仍是未知之数。心理学家也没有必要去确定其百分比。

误解二:情绪智能比智商重要。

从多元才能的观点来看,智能和情绪智能谁也不比谁重要。因为智能测验和一般的学校测验考试在形式上较接近,所以较能准确地预测学业成绩,但对一个人是否善于驾驭情绪,预测能力便不足了。同样地,情绪智能在情绪范畴上可以发挥的功用较大也较直接,但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则比较间接。

误解三:凡是不能用智商量度的能力便是情绪智能。

近来传媒和很多人都将智商以外的能力笼统地纳入情绪智能的范畴内。其实除了智能和情绪智能外,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能力。情绪智能是管辖和调控情绪的能力,把其他如意志力、沟通能力等才能与情绪智能混为一谈,犯了概念不清的毛病。

误解四:情绪智能可以预测成就,如果我知道自己的情绪智能,便可估计未来的成就。

首先,“情绪智能”测验并不存在。要知道自己的情绪智能有多高,现在还言之过早。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应将情绪智能看作为一种评估或用来预测成就的概念。《情绪智能》一书的作者希望读者留意到情绪的调控和疏导,对个人成长有重大意义,并反省自己是否过分重视智能而忽略了情绪的发展。一边读这本书,一边评估自己的情绪智能有多高,是把书读歪了。

同样地,智能测验在法国开始时,目标是想辨认学习进步较缓慢的孩童,以便及早向他们提供特殊教育。后来智能测验传到美国,测量成风,测验人一度沉迷于评估受测者的智能。结果智能测验一度沦为替歧视偏见推波助澜的工具。这种偏于评估的取向,是把理弄歪了。

误解五:一个人的分析能力差不打紧,只要情绪智能高,仍可以有很大的成就。

这种观点是自欺欺人。要成大器,各种才能必须同时配合,缺一不可。按照多元才能的观点,成长的目标应是全面发展,多种才能并驾齐驱,每一种才能都有增长的余地。如果发现自己在某一种才能上比较落后,便应在那方面多下工夫。看到自己分析能力不足,只靠情绪智能来补救,虽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胜利,但却阻碍了个人成长。

误解六:情绪智能是一种从自小便不可改变的定量。

要提高情绪智能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下定决心去改变固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会有显著进步。认为情绪智能是不可改变的定量,则未免夸大其辞了。目前心理学家已辨认出一些可以预测情绪智能的信念,也有研究成功成果显示,可以成功地改变少数族群的推理方法,从而使他们更懂得面对挫折。

误解七:情绪智能是可以培养的,所以应将子女送到情绪智能学校,接受情绪智能教育。

家庭教育在培养情绪智能上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父母在这方面责无旁贷。有些父母以为把子女送到“情绪智能学校”,便是尽了培养子女情绪智能的责任,其实他们只是将责任推卸到别处去。这种做法对培养子女的情绪智能不见其利,反见其害。

误解八:情绪智能是古已有之的老生常谈,不值得小题大做。

调节情绪的方法和哲学,教育家曾经讨论过,哲学家、宗教家也讨论过。在民间智慧中,对情绪智能也有不少精辟的见解。《中庸》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难道不是疏导情绪的大智慧吗?

心理学以行为科学角度分析情绪发展的方向,当然只能成一家之言,无足居尊。但心理学家对这方面作出的研究努力,却有助于辨别哪些传统智慧和时下流行的教育思想,值得推广。但也有值得商榷之处。譬如受行为主义影响的教育哲学,认为应将复杂的学问分割为简单的课程,确保学生能顺利完成每一课程,获得奖励,并借此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心理健康。但在这种教育哲学盛行之世,青少年的情绪问题却日益严重,抑郁自杀的个案日增。为什么在强调奖励与建立自信心的学习环境下,学生更容易受情绪困扰呢?

一些研究情绪智能的心理学家鼓励教师们作以下的反省:把复杂的学问分割为简单的程序,学生会否觉得学习是沉闷的和缺乏挑战?当每位学生都得到师长的奖励时,学生是否仍会觉得奖励有意义?在奖励和赞许中成长的学生,很少遇到困难和挫折。当他们受挫时,是否懂得处理自己的情绪呢?老师是否应改变他们的教学方法,多给一些稍稍超出学生目前能力水平的功课,并教导他们面对挫折和克服困难的方法?

因此,我们相信,有关多元才能的心理学研究是可以为教育和个人成长提供反思的素材的。我们也希望通过理清一些混淆的概念,使读者对自己各方面的才能,特别是对自己情商方面的才能做更深入的思考。

3.情绪智能的科学发现

美国耶鲁大学的PeterSalovey和JohnMayer自90年代初期,已开始研究情绪智能的本质。他们认为,具有情绪智能的人有以下几个方面往往表现卓越:● 能准确地察觉、评估和表达情绪;● 能有效地运用情绪来辅助思维;● 了解情绪的本质和特性;● 能借调节自己的情绪,来促进自己的情绪和智能发展。

自从DanielGoleman的《情绪智能》一书在1995年出版后,情绪智能即广受大众注意。同年10月9日,美国《时代周刊》更以《情绪智商》为封面专题,介绍西方心理学界对情绪智能的研究成果。情绪智能不久便像旋风一般席卷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1996年12月,香港一本名为《健康Live》的杂志,更有这样的一段幽默描述:“眨眼间,已踏入1996年最后一个月份。回想这年,香港各界红得炙手可热的是什么?”● 政界——候选特首三大天王● 电脑界——internet● 医学界——双氧水● 运动界——李丽珊● 时装界——低腰裤● 娱乐界——众位师奶杀手● 牢狱界——叶继欢● 社会各界——EQ(情绪智能)

情绪智能之所以能引起大众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很多人相信:

——情绪智能和智能的相关很低。智能高的人情绪智能未必会高,而情绪智能高的人智能也不一定高。

——情绪智能可能比智能更能够预测个人成就。

——情绪智能是可以提高的。

于是,很多人对提高情绪智能的方法特别关注。

4.举世瞩目的“情商”

20世纪年代中期,美国某保险公司曾雇佣了5000名推销员并对他们进行了培训,每名推销员的培训费高达3万美元。谁知雇佣后第一年就有一半人辞职,4年后这批人只剩下1/5。原因是,在推销人寿保险的过程中,推销员得一次又一次地面对被人拒之门外的窘境,许多人在遭受多次拒绝之后,便失去了继续从事这项工作的耐心和勇气了。

为了确定是不是那些比较善于对付挫折、将每一次拒绝都当作挑战而不是挫折的人更可以成为成功的推销员,该公司向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家、以提出“在人的成功中乐观情绪的重要性”理论而闻名的马丁·塞里格曼讨教,希望他能为公司的招聘工作提供帮助。

塞里格曼认为,当乐观主义者失败时,他们会将失败归结于某些他们可以改变的事情,而不是某些固定的、他们无法克服的困难,因此,他们会努力去改变现状,争取成功。

在接受该保险公司的邀请之后,塞里格曼对1.5万名新员工进行了两次测试,一次是该公司常规的以智商测验为主的甄别测试,另一次是塞里格曼自己设计的用于测试被测者乐观程度的测试。而后,塞里格曼对这些新员工进行了跟踪研究。

在这些新员工当中,有一组人没有通过甄别测试,但在乐观测试中,他们却取得“超级乐观主义者”的成绩。跟踪研究的结果表明,这一组人在所有人中工作任务完成得最好。第一年,他们的推销额比“一般悲观主义者”高出21%,第二年高出57%。从此,通过塞里格曼的“乐观测试”便成了该公司录用推销员的一个重要条件。

塞里格曼的“乐观测试”实际上就是情商测验的一种雏形,它为保险公司所做工作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证明了与情绪有关的个人素质在预测一个人能否成功中的重要作用,也为“情感智商”和“情商”的概念和理论的诞生提供了实践上的有力支持。

正式提出“情感智商”这一术语的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彼得·沙洛维教授和新罕什布尔大学的约翰·梅耶教授。他们在1990年把情感智商描述为由3种能力组成的结构。这3种能力是:(1)准确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2)有效地调节情绪的能力;(3)将情绪体验运用于驱动、计划和追求成功等动机和意志过程的能力。

1993年,沙洛维和梅耶对情感智商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把它定义为社会智力的一种类型,并对其应包含的能力内容作了重新的界定:(1)区分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能力;(2)调节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能力;(3)运用情绪信息去引导思维的能力。

沙洛维和梅耶1993年对情感智商所做的界定虽然比1990年的表述更为清晰准确,但基本涵义变化不大。不过,这时“情感智商”已在心理学界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并开始受到一些企业界人士的注意。不少企业管理人员已尝试着把有关情感智商的一些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美国新泽西聪明工程师思想库的AT&T贝尔实验室的一位经理,就曾结合情感智商的有关理论对他手下工作绩效最佳的职员进行分析。结果他发现,那些工作绩效最好的人,的确不是具有最高智商的人,而是那些情绪传递能得到回应的人。这表明,与社会交往能力差、性格孤僻的高智商者相比,那些能够敏锐地知觉他人情绪、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即那些关于与同事相处良好的合作者更可能得到为达到自己目标所需要的工作,也更可能取得成功。

另一个例子是,美国创造性领导研究中心的大卫·坎普尔及同事在研究“出轨的主管人”(指昙花一现的主管人员)时发现,这些人所以失败并不是因为技术上的无能,而是因为情绪能力差,导致人际关系方面陷入困境,而最终失败的。

第二节 EQ的丰富内涵

情商并不是不能科学认识的。它主要由自我了解,自我觉知;自我激励,自我期待;情绪控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挫折承受能力这几个基本要素组成。一旦我们对它的丰富内涵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我们就会越发明了情商的重要性。

情商对个体的教育、个人成长以及人际交往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人们对情商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却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在本节中我们将对情商的具体的、丰富的内涵作一简要的探讨。

1.自我了解,认识自己的情绪

当个人某种情绪刚出现时便能察觉,这是情商的核心与基石。监控个人情绪时时刻刻变化的能力,是自我理解与心理领悟的基础。没有能力认识自身的真实情绪情感,就只好听凭这些情绪情感的摆布而成为其奴隶。而对自我的情绪情感有更大的把握性能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人生,从而主宰自己的人生。

所谓认识自己的情绪即当自己的情绪产生之时即能觉知。乍一看,似乎我们的情绪是显而易见的,但有意识地回想一下就会发现,自己对事物的真正感受,我们其实并未留心,而往往是过后方知。而情绪的自我觉知既觉知到自我的情绪,又意识到自我对此情绪的看法,是对自我内在状态的不作反应也不加评价的注意。这种自我情绪的觉知作为内在注意力,既不会随情绪之波、逐情绪之流而迷失,也不会对所觉察的情绪夸大其词或过度反应,而是保持中立,哪怕身陷情绪骚乱暴动之中仍能自省,客观地反映自我。情绪的自我觉知是情绪能力的最根本基础,否则就不可能有情绪的自我控制乃至其他能力的发展。

人们注意和处理自己情绪的风格特点各不相同,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自我觉知型

自己的情绪一出现便能察觉,对自己情绪的清晰认知构成了其人格特点。他们拥有积极的人生观,心理健康,自制自主,随心所欲不逾矩。一旦情绪低落,也决不辗转反侧,缠绵其中,而是努力跳出重围,很快恢复平静。总之,自我觉知型能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心脑健全。

②沉溺型

总是被卷入自己情绪狂潮之中,无力自拔,听凭情绪的主宰;情绪多变,反复无常,而又不自知;听任自我沉溺于恶劣的情绪之中,无力也无能摆脱,常常处于情绪的失控状态,自感被压倒击溃。

③认可型

对自我感受了解得清清楚楚,但对此接受认可,并不打算去改变。这一类型又可分为两种,其一是乐天知命型,总是高高兴兴,自然不愿也没有必要去改变;其二是悲观绝望型,虽然清晰地认识到自我的情绪状态,而且明知是不良情绪,但却采取认可态度,无论自己有多么烦恼与悲伤,就是无所作为。抑郁症患者是这一类人的典型,他们大都束手待毙于自己的绝望痛苦之中。

2.克己自律,管理自己的情绪

“先做好自己的主人,然后才能做别人的主人。”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并不简单,因为每个自我中都经常存在着感情与理智的斗争。而所谓的克己自律,就是要克服自己本能的好恶,根据理智思考结果做事。即使在情绪高涨时,也能够做应该、而非他想要做的事,当一个人感情胜过理智后,便成为感情的奴隶。但凡谨慎而有远见的人,在享受现在之时,都会考虑到现在对未来的影响。

美国一位叫汤姆逊的心理学家一次外出归来时天色已晚,小街上寂无一人,他不免担心地、情不自禁地摸了摸旧大衣口袋里的2000美元。走不多久,发现身后几十米远处有个彪形大汉紧紧跟着他,无论怎么快走或慢走,怎么也甩不掉。眼看那家伙就要追上来,汤姆逊突然向后转朝那大汉走去,装出一副十分可怜的样子对那大汉说:“先生,发发慈悲,给我几个钱吧!我快饿昏了!”那家伙打量着他的旧大衣,见他一副寒酸相,没好气地说:“活见鬼!我以为你口袋里有几百美元哩。”说完转身就走了。这位心理学家之所以能智退强盗的关键是他善于管理自我情绪的冷静。冷静使他快速想出合理的“退敌”之策。

与冷静相对应的是急躁。急躁使人心情不宁,处于惴惴不安的精神状态,其结果经常把本来十分简单容易办的事情,人为地变得复杂难以处理了。俗话说:“忙中出错。”导致人们的情绪由热情高涨一下子变成心灰意冷,从而降低人的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是心理韧性。所以,急躁不仅误事,有时还可能坏事。因此,一位作家这样说:“事业常毁于急躁。”而冷静则使人在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下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对所要做的事情的条件和实现的可能性有科学的认识和预测,进而深思熟虑、千方百计地确定完成目标的最佳方案和具体办法。

3.理性生活,克制自己的情绪

一个人能否把握与控制自己的情绪,往往决定一个人事业的得失成败以至人生命运。美国著名投资家沃伦·巴菲特在谈到自己成功的原因时说:我的成功并非源于我的高智商,最重要的是理性。

克制自己的情绪是一种美德,亦即要能抵挡因命运的冲击而产生的情绪波动,不可沦为激情的奴隶。人的任何一种情感反应都有其意义与价值。人生如果没有激情将成为荒原,失去生命本身的丰富价值,重要的是情感要适度,适时适所。情感若太平淡,人的生命将枯燥无味;太极端又将成为一种病态,抑郁到了无生趣、过度焦虑、怒不可遏、坐立不安等都是一种病态。

一个人善于克制不愉快的感受正是情感是否幸福的关键,极端的情绪(太强烈或持续太久)是情感不稳定的主因。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只追求一种情绪,永远快乐的人生也未免太平淡。痛苦也是生命的一个重要成分,痛苦能使灵魂升华。

在所有不愉快的情绪中,愤怒似乎是最难摆脱的,是人类最不善控制的情绪,愤怒是最具诱惑性的负面情绪。因为愤怒与悲伤不同,愤怒能带给人以力量,甚至是激昂的生命力。正因为如此,一般人常说愤怒是无法控制的,或者说愤怒是健康的宣泄,根本不应加以克制。但大量研究的结果,证明这种看法大错特错。因为,愤怒时人们会变得毫无宽恕能力,甚至不可理喻,思想尽是围绕着报复打转,根本不计任何后果,这种高度激昂的反应会给人力量与勇气的错觉,激发侵略心理,若一时失去理智,便可能诉诸最原始的反应。

熄灭沸腾怒火的最好办法,一是谅解的心,谅解是最佳的灭火剂;二是独处让怒气冷却,如独自走一走,做深呼吸或放松肌肉,以使身体从愤怒的高度警戒状态改变过来,使注意力从愤怒的原因中转移开来。

4.坦然处世,消除不良的情绪

人的各种不良情绪长期而重复,恶性循环,没来由地感到忧心、无法控制、持续不断、久而久之,最终可能出现恐惧症、偏执、强迫行为、惊惶失措等症状。

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先生认为:气愤是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实验表明,人在盛怒时,呼出的气液化成水,是紫色沉淀状。把这种“生气水”注射到老鼠身上,几分钟后就会死亡。实验也表明,人生气10分钟,耗费掉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赛跑;生气时人的生理反应剧烈,分泌物复杂且有毒性;经常生气的人很难健康,更难长寿。因此,爱尔·马先生郑重告诫世人,尽量不要生气。“孔明三气周郎”虽为演义的传说,却也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在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遭遇,都要坦然处之,不要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之中,更不要过于悲伤。“悲哀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世界著名的成功心理学家美国的希尔博士说:“播下一个行为,就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就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性格决定命运!

第三节 高情商者的突出表现

情商出众必然是心理素质出众、情绪控制出众。人生的失意,很多来自于情绪的失控,心理的失衡。所以高情商者几乎都拥有着成功的人生。其突出的表现便是他们有着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承受挫折、协调情绪的超凡能力。

1.自我激励,自我期待

所谓自我激励即为服从某一目标而自我调动,指挥个人情绪的能力。而自我期待则为对某一目标的心理预期。

为集中注意力、自我激励、自我把握、发挥创造性,将情绪专注于一项目标,这一能力绝对必要。一个人在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须有情绪的自我控制——延迟暂时的满足、压抑冲动;能够自我激励、积极热情地投入,才能保证取得杰出的成就。一般而言,具备这种自我激励能力的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更有效率,更富有成效。

自我激励是无形的财富,看不见的法宝。自我激励是一切内心要争取实现的条件,包括希望、愿望等所产生的一种动力,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和目标,人的有目的行为都是出于对某种需要的追求。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到激励而产生的,通过不断的自我激励,就会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所期望的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目标。因此,自我激励在个人走向成功中起着引擎的作用。

一般地说,成绩与能力(智力)成正比,即能力强的人绩效也高。但也往往有相反的情况,即能力差的人可以通过强烈的动机激发去弥补能力的不足,还可以靠自己强烈的进取心、过人的动机内驱力去取得与自身能力不相称的特殊成绩。相反,一个能力很强的人,由于缺乏自我激励,缺少实干的愿望,也将一事无成。

自我激励能力强的人,经过运用自我暗示和自治式的刺激,即用语言或其他方式对自己的知觉、思维、想像、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心理状态产生某种刺激的过程。这种自我刺激是一种启示、提醒和指令,它会通知你注意什么、追求什么、致力于什么和怎样行动,因而它能影响并支配人的行为,这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一个看不见的法宝。

2.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就是觉知、调控、管理他人情绪的技巧与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可强化一个人的受社会欢迎程度、领导与管理权威、人际互助的效能等。擅长处理人际交往者,在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事事顺利。

美国心理学家奥列弗·温德尔·荷尔姆斯运用情商概念,对美国历史上历届总统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是个具有二流智力、一流情商的政治家,被公认为美国历史上一个卓越的领导人;而尼克松总统具有一流的智慧,二流的情商水平,结果黯然下台。事实证明,人们普遍喜欢高情商,高情商者具有良好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美国“领导者中心研究所”在对美国和欧洲的大企业总裁调查后,列出管理者的“九大致命缺点”,其中大多数都与个人情绪素养、人际交往能力有关。

高人际技能的人,可以使人在交往中,把握、激励、驱动对方培育亲密的关系,劝说影响对方而又让对方怡然自得,能有效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从而赢得社会竞争的优势。否则,将会导致社会生活中处处碰壁,人际关系时时坍塌。哪怕是智商超常、绝顶聪明的人,若缺乏人际技能,也将在人际关系中栽跟头,被看做傲慢无礼、令人生厌、麻木不仁的人。

人的自我情感的表达是一项重要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认可的、适时适度地表达某些感情有一套规则,被称之为“表情规则”。不同文化背景,其“表情规则”有很大的差异,表情规则有若干基本类型:

①“缩减”型

尽量抑制表情的表现,将自己的情绪表现降到最低限度,俗称“扑克牌”的面具脸,掩盖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与烦恼。

②“夸张”型

故意将自己的情绪情感状态夸大。比如,小妹妹被哥哥欺负,故意夸张地扭着头、歪着脸、皱起眉、撅着嘴跑到妈妈面前去诉苦告状即是最佳例证。

③“替代”型

即一种与内心不一致的、虚假的表情。例如,觉得当面拒绝别人不礼貌,于是假作应允。

人们怎样娴熟地运用这些技能,运用得适时、适度、适当,正是情感智商的一个重要方面。实际上,人们在很小时就已经开始学习表情规则,明确地言传身教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例如,孩子过生日,爷爷用心良苦地买了一件礼物,可孩子却一点也不喜欢,为了不使爷爷扫兴失望,我们得教孩子面带微笑地向爷爷表示感谢。

情绪表情对接受者会即刻产生影响作用。“如果真实感情可能伤害你所喜欢、所爱的人,那就掩藏起来,代之以虽然虚假但却不那么有害的”。热情话语甜在心里,冷漠的用语伤心伤情。因此,这种表情规则已不仅仅是我们社会礼仪的组成部分,而且还支配着我们怎样对他人产生情绪影响,长于运用这些规则,可产生积极效果,有利于人际关系的成功。

另外,情绪协调是人际关系融洽的基础。

人际关系的一个基本定理是:情绪的互相感染。人们在交往中,彼此传输和捕捉相互的情绪信息,心照不宣,汇聚成心灵世界的地下潜流。实际上,每次交往,人们都发出情绪信息以感染、影响对方。社交技能越娴熟高妙,对情感信息传送的控制也就越随机应变。实质上,社交礼仪的温良恭俭不过是一种手段,是确保不让骚动、不良情绪泄漏,以免打破交往关系的和谐。情感智商就包含这种机变自如。人们常将“人缘好”、“有魅力”等词汇用于我们喜欢与之交往的人,就是由于他们的情绪技能使我们感到舒适、愉快、自在。因此,那种善于替别人排忧解难的人具有特别重要的社会价值,他们是群体的灵魂。

人们在交往时,情绪传递的方向总是从表达能力较强的一方指向相对较被动的一方。某些人特别容易受感情的感染,因此,他们极易被打动和动容。

总之,情绪协调是人际关系融洽的基础,人们如何把握这一情绪协调是人际关系效能的决定性因素。人际关系的好坏与情感协调能力直接相关。善于顺应他人情绪或使他人情绪顺应你的步调,必然会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功的领导者或富于感染力的表演家都具有这一特征,能以这样的方式调动成千上万的人与己同痴同醉。

3.自控、自适,承受挫折

管理自我,调控自我的情绪,使之适时、适地、适度。这种情绪的自我管理能力建立在自我觉知的基础上,是自我安慰,有效地摆脱焦虑、沮丧、激怒、烦恼等因失败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侵袭的能力。如果这一能力低下就会使人总是陷于痛苦情绪的漩涡之中;反之,这一能力高者就可以使人从人生的逆境、挫折和失败中迅速跳出,从而走向胜利的彼岸。

生活中,人人都会有挫折。“没有崎岖和坎坷就不叫攀登,没有烦恼和痛苦便不叫生活”。人人都难免遇到六失:失学、失业、失败、失意、失足、失恋。但“挫折和失败是兴奋剂,激人进取;挫折和失败是镇静剂,使人冷静”。

你也许有最高目标、最高理想,但记住,除非你去做,并百折不挠,否则什么也不会实现。

看看下面的记录:

亨利·福特,在成功之前因失败而破产过5次。

丘吉尔直到62岁才成为英国首相,那时他已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了。他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在他成为“年长公民”后完成的。

理查·巴哈的1万字故事书《天地一沙鸥》,曾先后被18位出版家否决,最后才由麦克米兰出版公司于1970年印行。到了1975年,仅在美国便卖出700万册。

在成功生活的公式中,百折不挠的坚毅是无可取代的。我们经常发现,许多失败的人都是有特殊天分的。也有许多人拥有许多大好的机会,只因为太快放弃而未能成功。天才视困难为机会,对他们而言,每次挫折和失败都是一个机会。爱德蒙·柏克(18世纪英国政治家及作家)说过:“生活的战斗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像攻占山头一样,如果不费吹灰之力便赢得它,就像打了一场没有光荣的仗。没有困难,就没有成功;没有奋斗,就没有成就。困难也许会吓阻懦弱的人,但对有决心和勇气的人而言,它是一种受欢迎的刺激。所有的生活经验都证明那些阻挡人类进步的障碍,都会被坚定的言行、诚实、积极、坚韧以及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敢克服。”巴尔扎克也曾经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自柏拉图起,管理自我的自制力作为一种高尚的人格品质为人们所赞颂。所谓自制力即人体抗衡由命运之神的打击所引起的情绪风暴,而自己免于沦为“激情奴隶”的能力。“自制”(管理自我)的意思就是控制过激情绪。其核心是保持情感的平衡,而不是压制情感,因为每种情感都有其作用和意义。起伏波动的情绪使人生绚丽多彩,但需要保持平衡,即将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保持在适当的比例,这决定着个人的生活愉快与否。有人曾对人的心情状况做过研究,研究人员让被研究者都带上提示器,不时提醒他们记录下自己当时的情绪,研究发现,人们要获得情感满足并不需要避免所有的不愉快情绪,只是不应让过激情绪控制并取代所有的愉快情绪。有些非常快活的人也有火冒三丈或十分抑郁的时候,但他们同时还保持着平衡,因而感到愉快和幸福。

人的情绪是时时刻刻都存在的,人们每时每刻总是处于某种情绪状态之中。当然,人们在今天清晨与明天清晨的心情可能截然不同,但人们数周或数月的情绪,大致反映了他们总的情绪状态。研究表明,就大多数人来讲,极强烈的情绪相对较少,一般处于一种中间状况,在情绪的水平线上上下略有波动。

人们时刻都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尤其是人生的一些关键时刻。永远记住:自己不愉快的情绪,只有靠自己去克服。遇到不愉快就生气,行为就容易失控。富兰克林曾说过:“任何人生气都是有理由的,但很少有令人信服的理由。”而使自己心情愉快的基本心理技巧就是自我安慰。一些精神分析大师都把自我安慰看做是最重要的心理技巧。正所谓:“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未经天魔非铁汉,不遭人疾是庸才”。

第四节 事业轨迹新设计:情商与职业选择

在一切形式的斗争中,只有实力才能决定最终的胜利,对职业的斗争而言,也是如此。在进行这一庄重的选择之前,我们有必要知道自己的实力——从而我们可以选择一种最佳的表现方式;我们也有必要增强自己的实力——从而在斗争中稳操胜券。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到这一点?情商的研究者将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进而认识个性与择业的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驾驭情商,走向实战了。在实战尚未开始之前,你就得做好参战的心理准备。毛泽东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心理准备,至关重要。

1.情商提醒你:正视社会现实

情商之所以能发挥出异乎寻常的功效,关键在于:它是对现实的能动适应。情商不是空中楼阁,不是海市蜃楼,不是教条主义,而是行之有效的、贯穿于整个实践过程的行为准则。只有在现实斗争中,情商才能得以存在与发展。无论是华人巨商李嘉诚、包玉刚,还是美国总统林肯、罗斯福、汽车大王福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他们都是高情商的人,但是,首先他们都是敢于正视现实、勇于与现实做斗争的人,他们都有一部血与泪交织着的艰辛的奋斗史。现实是残酷的,现实正由于其残酷而精彩、美丽。只有在失败的砧铁上不断锤炼,才能锻造成一种铁的品质。正视现实,最重要的就是要正视失败。失败可使强者愈强,勇者愈勇,也可使弱者更弱,甚至从此一蹶不振。情商中对现实的适应也更集中地体现在挫折承受能力上面。

正视失败不意味消极地承受,相反,它意味着转败为胜的可能。转败为胜的关键在于信心。在战胜挫折的一连串过程中,有一股潜在的力量,能帮助你成功;那就是信念的力量。我们已建立起精卫填海的信心,如果我们能坚持奋斗,我们必定能在信心的力量指引下,突破困境。贝多芬也曾陷入了近乎绝望的困境中,在他才华横溢之时,他的双耳失聪了。他一度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整天酗酒,甚至想过自杀。但是,音乐的力量又使他重建了信心,他以更坚强、更无畏的精神来正视现实:“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这种伟大的精神促使他在常人无法想像的痛苦中创作了举世闻名的《命运》交响曲。

现实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与竞争的社会。没有永远顺风的帆,有竞争,就必然会有失败。如果你因失败而失去信心,那么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远;如果你永远充满信心,失败了爬起来,再往前走,成功就不再遥远了。

美国著名的电台广播员莎莉·拉斐尔在她30年的职业生涯中,曾遭辞退18次,可是每次她都放眼最高处,确立更远大的目标。最初由于美国大陆的无线电台认为女性不能吸引听众,没有一家肯雇佣她。她好不容易在纽约一家电台谋到一份差事,不久又遭辞退了,说她跟不上时代。莎莉并没有因此灰心丧气,她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后,又向国家广播公司电台推销她的清谈节目构想。电台勉强答应了,但提出要她在政治台主持节目。“我对政治所知不多,恐怕很难成功”,她也一度犹豫,但坚决的信心促使她大胆地去尝试了。她对广播早已驾轻就熟,于是她利用这长处和平易近人的作风,大谈7月4日美国国庆节对她自己有何意义,还请听众打电话来畅谈他们的感受。听众立刻对这个节目发生兴趣,她差不多一举成名了。如今,莎莉·拉斐尔已成为自办电视节目的主持人,曾两度获奖,在美国、加拿大每天有800万观众收看这个节目。她说:“我遭人辞退18次,本来大有可能被这些遭遇所吓退,做不成我想做的事情。结果相反,我让他们鞭策我勇往直前。”

失败者常常感叹求职择业的艰难,现实确实如此。竞争机制的引入,优胜劣汰,必然要求更好的心理素质。现实中常有这样的事,一个人颇具实力,却不能在竞争中取胜,甚至一败涂地,究其原因,就是对竞争的心理准备不足造成的,进一步而言,害怕失败,缺乏信心。

事实证明:能在求职中稳操胜券的人就是那些敢于正视现实、不怕失败、锐意进取的人。

2.自我期待:生命美丽的翅膀

走进美国航天基地的人会看到一根大圆柱上镌刻着这样的文字:“Ifyoucandreamit,youcandoit.”这句话直译为:“如果你能想到的,你就一定能做到。”一个心存梦想的人便是一个自我期待的人,关键在于:这种梦想和期待是否能经得住现实的考验。

古希腊有一则寓言:一个塞浦路斯雕刻师,名字叫做皮格马利翁。他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用象牙雕刻了一尊爱神雕像。这尊雕像经过他的艰辛雕琢,因而显得神韵兼备、超凡脱俗,他不由爱上了这尊雕像,逐渐忧患成疾,憔悴不堪,最终奄奄一息。他再次请求维纳斯给这尊雕像以生命,维纳斯为他的痴迷所感动,终于同意他的请求。他如愿以偿,和有了生命的雕像结了婚。

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诵至今,足见其对后人生活态度影响之深。心理学家还从这个故事中演绎出一个新的名词:“皮格马利翁效应”。在自我塑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塑自己的“皮格马利翁”。而在塑造的心理动机上,自我期待起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情商理论认为:自我期待是自我激励的根本源泉。一个人只有有所期待,才会在实际行为中对自己进行激励。一旦这种期待消失了,自我激励也不复存在。

小马原在营业科担任科长。一天,突然接到人事处的命令,调他到供应科当科长。在公司里,供应科的地位,远不如营业科,如此一调,等于贬了职,前途必然大受影响。以前小马从事销售工作,整天往外跑,很合乎他的个性,如今,要他整天坐在办公室,跟那些器材报表打交道,实在叫他受不了。开始时,他一直闷闷不乐,心灰意冷。他开始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以前我对自己信心十足,当上了供应科长,却情况大变呢?”他悟到一个事实:“这是因为我对自己的期待值无形中降低了,我失去了激励自我的动力。”于是,他开始把全部精力投入新的工作,慢慢地发觉供应科也大有用武之地。而且,供应科对整个公司来说,起着很大的作用,只是平时大家把它忽略了而已。小马重新找到了“工作的意义,”一改以往消极拖沓的作风,变得充满了斗志,工作起来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他的积极态度,也渐渐影响到了部属,把他们也带动起来。由于出色的工作成绩,供应科获得总公司颁发的两次特别奖金。不久,小马收到了一张人事命令:“调到总公司,晋升营业部经理。”

小马的转变是由于自我期待的不同造成的。在求职择业中,自我期待的不同是导致不同的择业动机的主要因素。有些人期待不高,只要能领取稳定的薪水以维持生活;有些人期待不断发展自己,不甘心永远做个小职员——不同的期待恰是和日后不同的业绩相对应的。自我期待不高的人,做了一辈子小职员;自我期待较高的人,则大胆地推荐自己,表现自己,很快得以提升。保持较高的自我期待,这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

玻尔从小就期待着成为一个出色的物理学家。可是他一直以来,思想反应异常迟钝。看电影时他的思路老是跟不上电影情节的发展,老是喋喋不休地向别人提问,弄得旁边的观众都讨厌透了。而且在科学上也是如此。一次一位年轻的科学家向他介绍对某个量子论的新观点,大家都听懂了,可玻尔却没有听懂。年轻的科学家只好重新向他解释一遍。然而,玻尔并不因此而降低对自己的期待值。他用勤学好问来弥补反应慢的缺点,对没懂的问题,没有理解的问题,他毫不掩饰,接二连三地提问,哪怕旁人讨厌,他也毫不在乎。他说他“不怕在年轻人面前暴露自己的愚蠢。”而这位“愚蠢”的科学家于1942年成为了诺贝尔奖获得者。

这就是自我期待的巨大力量。期待实际上包含着两方面:期望和等待。期望,正如居里夫人所说的那样:“把生活变成梦想,再把梦想变成现实。”等待,又如安格尔所说的那样,“我们必须等待,因为我们坚信:一切坚忍不拔的努力迟早会取得报酬的。”

自我期待,犹如生命美丽的翅膀。请记住海伦说过的话:“当你感到有一种力量推动你去翱翔时,你是不应该爬行的。”

第五节 并不迷惘的爱绪:情商与婚姻

1.情商与两性的情感差异

有一次笔者到一家餐厅吃饭,进门时看到一个年轻人气冲冲地走出去,僵硬的表情尚未消减。紧跟在他身后的一个少妇跟着出来,气急败坏地捶他的背部,一边喊道:“你这个杀千刀的!你为什么不能对我好一点?”她这前后矛盾的诅咒加以恳求,以及他的背对着她的姿态,象征着所有怨偶的关系:她要求对话,他不断退却。婚姻咨询专家早就发现,当一对怨偶走到寻求咨询或治疗的地步,通常都是陷入了这种一进一退的模式:常常是他抱怨她的要求与脾气不可理喻,她怨叹他对她的话毫不在意。

这个现象显示婚姻生活中两性的情感模式经常抵触,这种差异也许有生物的背景,但与两性成长过程中的教养也很有关系。这方面的大量研究发现,造成两性情感差异的不仅是男女所玩的游戏不同,也因为小孩子总是害怕被嘲弄有异性朋友。一项研究发现,四岁大的孩子约有一半有异性朋友,六岁大的孩子只有20%,到八岁则几乎没有任何异性朋友。两性世界自此分道扬镳,要到开始结合后才又交叉在一起。

此外,在情感处理方面男女所受的教养也非常不同。一般而言,父母平常与女儿讨论情感的问题(除了愤怒之外)。女孩接收到的情感方面的信息远多于男孩,父母说故事给女儿听时使用较多富有情感的字眼,母亲与女婴玩耍时表现出多样的情感,母亲也常常与女儿详细讨论情感的本质,但却常与儿子谈论愤怒等情绪的因果关系(可能带有预防某事的教育意义)。

美国学者李丝鹿·布罗迪(LeslieBrody)与茱蒂丝·霍尔(JudityHall)总结两性情感差异的研究指出,女性的语言能力比男性成熟得早,因此较善于情感的表达,比男孩懂得运用语言探索情感,较少以暴力等方式作为情感表达的方式。反之,我们不鼓励男孩把情感说出来,于是男孩对自身及别人的情感状态较不敏感。

2.情商与两性的情绪管理能力

一般而言,女性踏入婚姻时已具备情绪管理的能力,男性则不太了解情绪处理对婚姻的重要。一项针对264对夫妇所做的研究发现,女性认为美满的婚姻最重要的因素是“良好的沟通”,男性则不做此想。德州大学心理学家泰德·哈森(TedHudson)对婚姻关系深入研究后发现:“妻子多认为谈心才是亲密的表现,尤其是讨论两性的关系。”丈夫则普遍不明白妻子到底需要什么,常听到男人说,我要和她一起做事情,她却只想说话。恋爱时男性较愿意配合女友的需求谈心,一旦结婚了,便愈来愈少和妻子交谈(尤其是传统式的夫妻),反而觉得一起做点事(如园艺)感觉较亲近。

造成这种现象的部分原因可能是男性对婚姻较乐观,妻子则较常注意到婚姻的问题。一项研究显示:丈夫对婚姻的每个层面都比妻子乐观,包括性关系、财务状况、与姻亲的关系、夫妻是否倾听对方的心声、能否包容对方的缺点等。妻子一般比丈夫有抱怨,真正的怨偶更是如此。一方面男性较易对婚姻满意,一方面又不喜欢情感交流,无怪乎许多妻子抱怨丈夫总是逃避夫妇关系的讨论。

更糟糕的是男性很不善于从人脸表情阅读情感信息。比较两性判读异性脸上透露的悲伤情绪,女性显然高明许多。因此,女性要让男性注意到她的悲伤,脸上的表情必须更加强烈,如果要让他关切你为何悲伤,自然要更加戏剧化才行。

任何夫妻都不免会有不快或意见相左的时候,这时两性的情感处理差异自然会产生影响。事实上,影响婚姻存在的并不是做爱次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