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济南(民国趣读·老城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9 21:54:18

点击下载

作者:《老城记》编辑组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老济南(民国趣读·老城记)

老济南(民国趣读·老城记)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老济南(民国趣读·老城记)作者:《老城记》编辑组排版:情缘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5-01ISBN:9787520501767本书由天津博集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第一辑 ——历下寻踪老城老街的往日时光  刘玉成 济南古名称小考

济南最早的名称叫历下邑,因在历山之下而得名,是春秋时期齐国之一县。《史记》中曾有“齐晋战于历下”的记载,事在公元前555年,这是“历下”一名最早的出现,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可谓年代久远。但历下邑的成立,一定还早于此时。

济南在秦朝的时候称历下县,汉朝初年始改称历城县,此时已有了“济南郡”,因在济水(今黄河)之南,故名。历城县隶属济南郡,郡治在东平陵(在今济南市东70里龙山镇)。但“济南”之名,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内载:“齐哀王二十二年,高后立其兄之子郦侯吕台为吕王,割齐之济南郡,为吕王奉邑。”事在吕后称制元年,公元前187年,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

两汉、魏、晋,或称济南国,或称济南郡,名称未变。至西晋永嘉之末,始将济南郡治移于历城县。

南北朝时北魏设齐州,治所在历城县,历经隋、唐、北宋,这是济南又有“齐州”之名的原因。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改称济南府,直至明清。“济南”之名至今未变。据此,说明济南只有历下、历城、齐州之名,并无其他名称。

有人以为济南的名称还有谭、鲍、泺、鞌、台、平陵等名称,我认为这些说法都值得研究。“谭”是周朝子爵之国,按周分封制,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按此,谭国仅有五十里的疆域,其故址在今济南城东70里龙山镇之东,即城子崖。当时谭国不能包括今济南地区,与济南无关。《济南府志》曾说济南“周为齐地”,也证明不属于谭国,焉能又称“谭”呢?位于济南大明湖东南隅岛上的历下亭20世纪30年代济南城一瞥“鲍”是齐大夫鲍叔牙的食邑,在今济南城东30余里的鲍山下,其辖区不及济南。而且当时历下邑已经设立,是同时存在的两个县邑,因此,鲍不能代表济南。“泺”是泺水,最早见于《春秋左氏传》,内载:“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因而有人误济南为“泺邑”,其实不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春秋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是也。”这也很明显指的是泺水,而非泺邑。关于这个问题,《续修历城县志》也有明确的记载:“泺上台在邑西北洛口,春秋公会齐侯于泺,即此遗址。”并载诗说:草满荒台泺上寒,当年齐鲁旧盟坛。如云如水同归处,百尺横梁不忍看。

据此,很明显说的是在泺水之上相会,而不是在“泺邑”。泺口就是当年泺水入济水之处。古代两国君主相会,很多是在城市以外,立盟坛以示郑重。如齐鲁夹谷之会,在今山东莱芜市夹谷峪;又如《春秋左氏传》载:“公及齐侯,遇于鲁济。”鲁济指的是鲁界之济水,也不是邑名。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鞌”见于《春秋左氏传》“齐晋战于鞌”。“鞌”指的是今北马鞍山(见《山东通志》),并非“鞍邑”。“台”是齐景公时晏婴的封邑,在华山东北,距济南30里(见《续修历城县志》),其封疆决不及于今济南,而且此时“台”与“历下”已是两邑并存,台已晚于历下十年,焉能说济南又称“台邑”呢?

至于“平陵”,还可以代表济南,因晋永嘉以前济南郡治在东平陵,是济南的发源地,今山镇以东平陵城遗址,可以称为济南的“故乡”。

以上是我对济南古名称的一点浅见,愿提出来就教于通人。《济南古名称小考》  倪锡英 济南府的城门

济南府有个12里周围的内城,在内城外面套着一个不定四边形的外郭;这好像穿了西装又罩上大衣一般,重重的,把整个济南的市区围在核心。但是,近数十年来,因为城外有胶济铁路和津浦铁路的通行,所以,旧的城壁围不住新的发展,在城西又造成了一个完全近代型的新式市场,这便是和济南城区互相并列对峙着的商埠地。

济南的内城共有七个城门,这七个城门的分布是:

东——齐川门

南——历山门(本名舜田门)

西——泺源门 新西门

北——汇波门 新北门

西南——新南门

在这七门中,齐川、历山、泺源、汇波四门,是宋朝永嘉年间所筑,明朝洪武年间重修的。到前清光绪年间,又增辟了“乾健”“坤顺”“巽利”三个城门,这便是现今的新西门、新北门和新南门。汇波门是一个水关,因为风水的迷信,门虽设而常关;齐川门向东接着东关大街,历山门向南接着朝山街,泺源门向西接着估衣市大街,汇波门流通大明湖与城北的水道,其余的新西门、新北门和新南门,都是济南内城交通的要隘。

外城有十个城门,这十个城门的分布是:

东——永固门

南——岱安门、新建门、水门

东南——永绥门

西——麟趾门、普利门、永镇门济南北城汇波门外景清末民初济南南门城楼和瓮城城楼

西北——小北门

东北——永靖门

这一个外郭绕着一个大圈子,把内城外面的热闹市街,全都围在里面,而这十个城门,却又成了内城与外界交通的一重要隘。《济南》  倪锡英 老济南的六个区域

我们如果把济南城内城外的市区来划分一下,那么很自然的可以划分为六个区域:

第一,风景区。这个区域是在内城北部的三分之一地带。那里,大明湖秀美的景色,如一幅天然的图画般罗列着。在那充满着古意的小市街的后面,港泊交叉间,一片绿芦丛生着,几艘游船时常在芦丛间划过,风声水声,如同奏着一种轻快的乐调;在岸边向北望去,湖心的平面上笼着一层淡淡的烟,淡烟中,可以看到树枝上一团一团的模糊的绿色,和那一角古式的亭台,倒映在湖面上,同水光漾成一片。这一带,因为景色的美丽,便无异成了济南的城北公园,在星期假日,济南人们都以此为唯一的游息场所。

第二,政治区。这个区域是在内城大明湖以南的三分之二地带。这一带适当济南城区的核心,三面有城壁环绕着,北面靠近大明湖,虽然也有纵横的街道,但那些街道都很狭小,两旁既没有繁华的市场,也没有喧扰的工厂。因此,这一圈内便显得异常静穆,在静穆中流露着庄严与古雅的意味。

因为这一带的环境是这样的静穆庄严,因此济南所有的政治机关和金融机关,也全都分布在这一个区域里。济南在历史上便是山东全省的政治中心,有时称府,有时改郡,直到现在,还是山东的省会所在地,总绾着山东全省的行政设施。因此,凡是一个省会所必须具备的各个政治机关,也全都集中在内城。这非但是现在如此,历史上相沿下来,是早已把内城作为一个政治区域了。别的不说,我们单就内城里几条著名大街的名字来说,便有“布政司大街”“高都司巷”“按察司街”“贡院前”“副官街”等名称;可以知道这些街道的名字,也早已政治化了的。

在这政治区里,分布着管理山东全省的各个政务机关:省政府在院前街,省党部及实业厅在贡院墙根,民政厅在旧省署前,财政厅在学院门口街,建设厅和教育厅在运署街,此外还有许多机关,差不多全都散处在这一带。而总揽山东金融事业的中国银行和山东省银行,就在靠近南城根一带。

第三,文化区。济南的文化机关,除了少数几处散布在内城及商埠地以外,大多数都集中在外城南部,因此那城南一带,便可以称为济南的文化区。那里有齐鲁大学医学院、广智院、山东省立中学及山东女子师范等。此外外人传教的教堂,也大半设在南城。

第四,旧商业区。这一个区域的范围,是在济南城西一带,自内城泺源门起至外城普利门止,中间有两条最著名的大街,一条叫普利门大街,一条叫估衣市大街。普利门大街在西端,靠近普利门,估衣市大街在东端,靠近泺源门。这两条大街连接起来,约莫有一二里长,可以说是济南城内商业最繁盛的区域,堪与城外的商埠地相匹敌。这两条街上的商店,大半都是中国的旧式店面,有卖丝绸的,卖南货的,卖衣物首饰的,以及卖山东特有的名产如草帽玻璃器等的。在从前,街道也和内城一般狭小,遇到拥挤的时候,行人们要推背而行;自从国民政府成立,便把山东省城重新建设起来,把一条本来黑暗窄狭的街道拓宽了,两旁的旧房屋,完全拆除,都改建了新式的楼房。那街道,也放得有二十公尺以上的宽广,而且全用最新的市街建筑法,铺上沥青路面,两旁建起行人道,行人道上种着洋槐树,一眼望去,竟有点像南京的太平路和中华路。汽车自商埠地一直到泺源门内,可以通行无阻。人们在普利门大街踱到泺源门去,无异是置身在商埠地一般。不过因为这一带是旧市街改建的,所以贸易的状况,完全还保留着一种旧式的形态。有许多商店还是靠着几十年的老牌子,得到顾客们的信仰。他们依旧是真诚地抱着“某某老店”“真不二价”“童叟无欺”的信念,和一般老实的顾客们交易,所以可算得是一个旧式的商业区。

第五,新商业区。这里的所谓新商业区,包括城西商埠地的全境。所以说它新,是对着城内的旧商业区而言的。商埠地全区的面积,约有3600亩,可以说完全是一个现代型的市场,也可以说是济南商业荟萃的一个中心点。市面的繁荣,比起南京的下关和杭州的新市场,要远胜数倍,竟可与青岛、天津相抗衡,这完全因为商埠地的建设,是十分整饬,而商店的建筑,又都非常宏伟。兼以济南有水陆交通的便利的缘故。

商埠地的市街建筑,好像一个棋盘一般,很有规律,东西和津浦、胶济两路并行着的,都称作“经路”,南北和津浦、胶济两路垂直着的,都称为“纬路”。因此那商埠地境域以内的道路名称,便像算术题里的名数一般,十分有趣。靠近胶济路的那条东西大街就叫经一路,又称大马路。经一路南面的一条就叫经二路,又称二马路,挨着次序向南去共有六条马路,便称作经三路、经四路、经五路、经六路。或像上海英租界一般的称呼为三马路、四马路、五马路、六马路。南北和这些经路垂直交叉的街道,自最东面的一条起,称作纬一路,挨次向西去,共有十条,便称作纬二路、纬三路、纬四路、纬五路、纬六路、纬七路、纬八路、纬九路、纬十路。这六条经路和十条纬路,便把整个的商埠地很整齐地划分成几十个小区域,真和若干块方正的豆腐干一般,有规则地排列着,行人们在这些经纬大道上来来往往,如果对于路途不甚熟悉,那么穿来穿去,四面都是街道,往往会摸不着头脑,仿佛走进了一个迷津里去似的。

在这许多新式街道中,以经一路、经二路和纬三路、纬四路、纬五路的商业为最发达,尤其是大马路和二马路一带,市容也格外整饬;那大街两旁,全是崇高的大建筑,有点像上海南京路的气概。那些建筑,却别具风格,是西式的结构却又含着中国式的意味,但绝不是中西合璧的式样,一般的商店都喜欢建筑着一种不中不西的房屋,结果是把中西建筑的美点都失去了,成为一种俗不可耐的形式。而在济南商埠地上所看见的,却并非如此,它显然是集合了中国和欧西的美点,而这个所谓西式,却十足的充满着日耳曼民族的建筑美,可说是“中德合璧”的一种建筑。“简单”“大方”“宏伟”“美观”,这八个字,唯商埠地的建筑可以当之。

商埠地内各商店的贸易要项,差不多被洋货占了重心去。在大马路和二马路上,我们可以看见极大的百货公司,极大的绸缎洋货庄,随处分布着,几乎是变成了一个外货的倾销市场。在那许多外货中,尤以德国和日本的东西为最多,这因为德国过去曾经一度掌握着山东的营业特权,而日本却在欧战后从德人手中把这些特权移转了过去,现在正把济南作他商品的倾销市场。

关于商埠地开辟的历史,是远在光绪三十年(1904)。这是我国自动开辟的四大商埠之一。在清末,列强的势力侵陵中国,沿海的要隘都在外人的条约威迫之下开为商埠,最初举国上下,对于外人的通商都怀着仇恨的观念,但是这些被迫而开辟的商埠,在外人新法的经营之下,商业日见繁盛,因此,政府和人民才把怀恨的心转为羡慕,由羡慕而起竞争,遂觉醒过来,急起直追。在光绪三十年,才有自动开辟四大商埠的举动,这四大商埠便是济南、潍县、周村、长沙。在这四个中倒有三处是属于山东省境,而且都在胶济路沿线,这一个措置,清政府是颇具有独到的眼光的,因为当光绪二十三年(1897),德国人攫取了胶州湾,把胶州湾沿海的一个渔村建设成繁华的青岛市以后,山东全省的商业势力,全都操纵在外人手中。因此济南、潍县、周村三地的自动开放,实际上是一种商业竞争的行为,当时的目的,全在对付德人经营下的青岛,想用三埠的力量,来挽救已落入德人手中的商业势力。

这一个计划实现之初,便是把济南城西五里沟一带荒凉的坟地开辟起来,建起广阔的街道,新式的市房,没有几年工夫,因为有胶济、津浦两路之便,这商埠地的商业便蒸蒸日上,一天繁荣一天,直到现在,30余年来,这一片就成为济南及山东中部的贸易中心点。

但是看了这样繁盛的街市,谁也忘不了五三惨案的印象。当民国十七年革命军北伐通过济南时,日军希图阻遏革命势力,曾在此与我军发生冲突。我国交涉员蔡公时便殉难于此。到如今济南人的脑海里,都磨灭不了这个恐怖的印象。

第六,交通区。交通区是指商埠地以北,津浦和胶济两路车站附近一带的地域而言。津浦路是山东省自南至北的一条经线,胶济路是山东省自东至西的一条纬线。津浦通过济南城西的地方,适和胶济路在济南的终止点成为一个丁字形的衔接。胶济站在南,津浦站在北,两个车站恰好南北平行地对峙着。

当一个由津浦路来的旅客,自津浦济南站下车以后,便会看见那津浦路济南站的建筑是何等的宏大美丽,是一种富有日耳曼民族艺术意味的建筑。因为津浦路自韩庄以北,是由德国人承建的。出了津浦站向南去,那一片尽是许多平行线的铁轨,自西向东,迎在面前,越过了这许多轨道向南去,便可以看见南面对立着的一座巍峨的大建筑,这便是胶济路的济南站。这一个站屋的建筑,比津浦站更伟大,德国人好出奇制胜,全部都是用或粗或细的肥城石建筑而成的,外观非常壮丽,而内部的布置,更极尽华美,像一座大教堂一般,堪称是“富丽堂皇”。民国时期山东省政府

在胶济站前是一片大广场,那广场向南去,便直连着商埠大马路。所以胶济站的地位是比津浦站要冲要得多。自胶济站与津浦站间的交通,有一条沥青大道连系着,这是一条自南而北的路,因为东西有铁道并列着,所以在穿过轨道处的路工建筑是很费设计的。它从胶济站的南面,转向东,再折向北,行近铁路通过的地方,路势便渐渐低下去,从铁道的下面穿过,仿佛一座旱桥一般。

在这个交通区内,日常是不断的车轮声,列车的影子,不绝地在两站间驶过,匆匆的旅客们来来往往,兼以忙碌的货物运输,造成了一个动乱的境域,人们走到车站附近小立片刻,只看见一切都在活动着,前进着。《济南》  老舍 路与车

济南是个大地方。城虽不大,可是城外的商埠地面不小;商埠自然是后辟的。城内的小巷与商埠上的大路正好作个对照。城里有些小巷小得真有意思,巷小再加以高低不平的石头道,坐在洋车上未免胆战心惊:车稍微一歪——而且是常常的歪——车上的人头便有撞到墙上的危险;危险当然应放在“有意思”之内。这些小巷并不热闹,无论多么小的巷里也有铺子,这似乎应作济南的特点之一。而且这些小铺子往往是没有后院,一间屋的进身,便是全铺面的宽窄,做买卖、睡觉、生儿养女,全在这里;因而厨房必须在街上。那就是说炉灶在当街,行人不留神一定会把脚踹入人家面盆或饭锅里去;这也当然是有意思的。灶一律拉风箱,小巷既窄,烟火又旺,空气自然无从鲜美。城里确是人烟太稠了。大明湖是越来越小了,或者便是人口过多,不得不填水成陆的证据。

在另一方面,城外的商埠是很宽展的。街市的分划也极规则,东西是经路,南北是纬路,非常的清楚。商埠的建筑有不少是洋式的,道路上也比较的清洁些。

大买卖虽在商埠,可是乡民到城市来买东西还多半是到城里去。城里的铺面虽小,买卖不见得不大,所以小巷里有时比商埠的大路上还更热闹一些。这大概是历史的关系:商埠究竟是后辟的,而乡下人是恋死地方的;今年在此买货,明年还到这里来;其实商埠上的东西——特别是那几个大字号铺的——并不见得一定价钱高。这又是城里的小巷所以有意思的原因,因为乡下人拿它们作探险地。

近两年来,济南的路政很有进步。商埠上的大路不时的翻修,而且多加上阴沟。阴沟上覆以青石,作单轮小车的“专”路——这种小车还极重要,运煤米货物全是它;响声依然是吱吱咯咯,制造一依古法;设若在古时这响声是刺耳的,至今仍使人头痛。城里比较宽些的道路也修了不少处,可是还用青石铺成。至于那些小巷里,汽车既走不开,也就引不起翻修的热心,于是便苦了拉车与推车的。看着小车夫推着五六百斤的东西,在步步坑坎的路上走,使人赞羡中国人的忍耐性,同时觉得一个狗也不应当享这种待遇!这些小巷也无从展宽,假如叫小屋子们退让一些,那便根本没有了小屋子;前面说过,小屋子是没有后院的,门庭就是街道。不过真希望城里的小石路也修理得好好的——推车的到底是比坐汽车的多。多得多!路平而窄,到底比不平而又窄强些。能不能把城里的居民移一部分到商埠里边去?这是个问题,值得一研究。

更希望巡警不是专为汽车开路,而是负着指挥马车之责的。现在的办法是:每逢汽车的喇叭一响,巡警的棒子便对洋车小车指了去,无论他们怎样困难,也得给汽车让路。这每每使行人、自行车、洋车、小车全跌滚在一处。汽车永远不得耽误一秒钟,以大家跌滚在一处为代价!我们要记得,城里的通衢也不是很宽的。

自然话须两说着,汽车要是没有这点威风,谁还坐汽车呢?也对!《华年》  倪锡英 到千佛山去!

历山是济南离城最近的一重山,山虽不高,却很有名,因为在历史上是虞舜躬耕的遗址,同时又有隋朝开皇年间所建的佛像的缘故。在济南附近尽有许多比历山高大雄秀的山,可是都不及历山有名。这无非是为了历山有历史的与艺术的价值,因此便列为济南的第一名山。历山山顶上,有许多石佛,济南当地人,便把它呼作千佛山,一般的旅客们在第一天游过了大明湖的胜景以后,第二天一定接着要去观光千佛山的名迹。“到千佛山去!”

当游人们出了南城岱安门,便会有人来招呼你,那里有小驴儿、山轿、街车,罗列在道旁。那些赶驴儿的,抬山轿的,拉车的,都会争先恐后的来兜生意。从那里去千佛山,只有五里路,山道很平坦,所以顶好是骑个小驴儿去。

从南城外面,沿着一条不甚广阔的山道,骑在驴背上,听着蹄声“得得”的向南去,那一路有丛生的林木翳荫着,沿道经过几个小村落,千佛山一个平阔的全形便可以看见了。那峰峦相连处,好像一座横卧的屏风,在那屏面上,淡淡地点染着青苍和丹红。半山里,一抹红白相间的寺庙,隐藏在苍翠的林间,景色十分清穆可爱。

行近了山麓,林木格外青郁,随着一条曲折的石磴,步行上去,不久,眼前就有一座木牌坊,坊颜上写着“齐烟九点”四个字,因为千佛山和九峰相毗连,远望去好像云烟一般。再上去,经过整齐的石盘道,便到第二座木坊,那坊上也写着“云径禅关”四字,过此再上去,便到香积院,自香积院曲折登山,才到千佛寺。

这千佛寺是六朝时候的古刹,亦名兴国寺,又名迁祓寺,在隋朝开皇年间,就山北的岩石凿成佛像,大小不可胜数,同时在佛岩旁边,又盖起一座千佛寺,其实所谓千佛,只是形容佛像的数量很多,却不是真有一千个佛像。这正和称呼5400余里的长城为“万里长城”一样的含有夸大的意思。那些佛像,因为经过了千余年间的风雨剥蚀,已经残废不堪。千佛寺的建筑虽很宏大,然而年久失修,也呈着破落的气象。在佛岩的下面,有一个大石窟,就是著名的龙泉洞,洞内水很清冽。洞前有一座亭子,叫做“对华亭”,因为正和华不注山相对的缘故。登亭北望,那么济南全城的景物,尽在眼底。那浊浪滚滚的黄河里,点缀着数叶风帆;小清河像一条水晶带子,明亮的从济南城北绕入东北的云烟尽处。对面的大佛山、鹊山、茂陵山和华不注山,好像几案似的罗列着。济南城内和商埠地一带建筑物,都历历在目。在这些建筑物的中间,却平卧着一潭清水,这便是大明湖的胜景。在《老残游记》里,刘铁云曾把从大明湖看见的千佛山比作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架在数十里的长屏风上。但是同样的从千佛山上俯瞰大明湖,那么大明湖那个波平水静的样子,直可以比作一架明净的大镜子,而济南的全城,便好像一个美人般的,在对镜梳妆。济南千佛山

千佛山上,除了千佛寺以外,还有关帝庙、文昌阁、鲁班庙和舜祠等建筑,每年重九节,这一带有热闹的庙会,济南城乡居民,都纷纷的到千佛山来登高,那时候,自岱安门外到千佛山的路上,全摆满了茶肆和小吃摊,游人们穿红戴绿的,络绎不绝,可说是千佛山最热闹的时节。《济南》  杨春吉 万紫巷,济南最早的外贸商场

清朝末年,山东是德国人的势力范围,德国人根据他与清政府订立的《胶澳租界条约》,修起了东起青岛西至济南的胶济铁路,这样济南城西北角的火车站一带便热闹了起来,于是山东省的地方官便呈清政府批准在济南城西开辟了商埠,先修了经一路和经二路,纬路修了纬一路到纬五路。由于济南西商埠的开辟,五里沟“湾子巷”已不再是远离市廛的村落,而是新开的商埠内的一座商场了。随着胶济铁路的通车、济南城西商埠的开辟,涌来了众多的到中国“淘金”的外国人,更多的是德国人。当时,德国人要求清政府在济南新辟的商埠划出领事驻地并开设为西洋人专用的商场,于是清宣统二年(1910)清政府指令济南地方政府将地处商埠区内的“湾子巷”辟为外国人专用的商场。清政府既然将这块多年形成的市场让给了外国人,德国人便在市场内建起了一座德国式的“四面亭”,于是“湾子巷”便成为济南最早的中西贸易的场所。

1912年末黄河铁路大桥建成,津浦铁路全线通车,济南成了山东东西、中国南北交通的枢纽,商业更加繁盛,人口日趋增多。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人忙于应付欧洲的战争,撤离了济南,民国政府接管了万字巷商场,民族工商业和小商小贩也相继进入经营。为了便于管理,当时的政府除对德国人遗留的“四面亭”予以保留外,对商场内的其他建筑进行了调整和修建,并对商场内的85户散租菜摊和门前设摊的34户菜商,以占地多少计算,按每平方米4角5分收租,整个菜市场每月收租约为220元。

1937年底,日本侵略军占领济南,日军将德国人修建的“四面亭”改建为四排房,并在商场内开设了洋行、妓院、土膏(专卖鸦片)、海洛因馆20多家,于是万字巷不仅是菜市场,也成了东洋人和汉奸们的游乐之地了。

1948年秋济南解放,人民政府对万字巷大加整顿,惩治了菜霸,清除了毒窟,使商场重现生机。经过几十年的改建、重修,万字巷才成了今天的万紫千红的“万紫巷”商场。《万紫巷今昔话沧桑》  任宝祯 芙蓉街上的百年老店

说芙蓉街是商业街,老济南们对这条街巷中的百年老店会如数家珍般地向你一一道来:街南头的三仙斋眼镜店、治香楼百货店、广立顺照相馆;街中间芙蓉巷里的张巽臣镶牙所,街中段金菊巷内的燕喜堂,平泉胡同中的大成永鞋帽店等等。据老济南回忆,这条长不过500米的街巷与相连的芙蓉巷、金菊巷等支巷在全盛时期共拥有商号140多家。其中,济南最有名气的鲁菜馆、最大的照相馆、最早的镶牙馆都在这里“诞生”。清同治元年(1862),章丘旧津孟家在街上开设“瑞祥”布店。清同治十一年(1872),济南第一家眼镜店“一珊号”在街上开业。民国二年(1913),山东著名教育家鞠思敏、王祝晨等教育界人士在街上创办济南教育图书社,它位于芙蓉街125号。该社原在大布政司街,20世纪30年代迁此建新楼。新楼店堂加阁楼共4层,采用新式砖混结构,里面还铺设高档瓷砖。当时以经营中华书局图书为主,兼营文具和教学仪器,行销本省和河南、河北等地,繁盛一时。清光绪年间,济南最大的百货店“文升祥”在街上开业。而位于芙蓉巷路北,平泉胡同南口的大成永鞋帽店,是当时众多鞋帽商店中较大的一个。据说它发迹于清朝中期,到民国末年歇业,前后有100多年的历史。这个店铺有三进院落,前院为柜台,中院为账房和客厅,后院为作坊。百姓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穿上这里生产的鞋子,就代表着尊贵与地位,当时有句顺口溜是“头戴一品冠,衣穿大有缎,脚踏大成永”。此外,街上还有“宏升斋”等鞋帽铺,“恒祥兴”等绸布庄,“聚蚨祥”等染坊,“宝善斋”等钟表店,“容芳馆”等照相馆,“民华堂”等理发所,专卖养蜂用具、花卉种子及农药的“迦南商行”,以及印刷、中西药、笔墨、京货、首饰、书籍、字画、文具、南纸、乐器、服装、陶器、古董、刻字、楠木、铜锡器、小吃、钱行等店铺。由此可以看出,芙蓉街上的大大小小店铺深刻反映出济南商业由清末到民国的发展和转变过程。《芙蓉街》  胥金荣 曲水亭街,小桥流水人家

曲水亭街位于珍珠泉大院的西北侧,南接西更道,北接后宰门街。整条街的中心就是曲水亭河。河水源头有两部分:一是由大、小王府池子的水经起凤桥穿过附近民宅流至西更道北首,在此与珍珠泉大院中的泉水由“水簸箕”流出后汇合,经石板路下暗河折向东后再转向北成为曲水亭河。河的两岸有1米左右高的脊状护墙,墙脊石经多年的人们爬摸,都已铮亮。由于有护墙,河水得到保护,河内荇菜顺水摇曳,四季常青。

在河的南首即河水拐弯处,有一亭取名曲水亭,大概是取古代“曲水流觞”之意。此亭建于何时,已无证可考。到20世纪40年代,此亭已是东西长南北稍短的,门朝西的四面开窗的木制敞厅。亭的四周柳枝披拂,亭下流水,十分幽静。此亭既是茶社,又配备有围棋、象棋等。在亭外的街上就可通过玻璃窗看到一张张的棋台。20世纪40年代,该茶社的主人姓赵名嘉麟。济南解放后被拆除。曲水亭街上还有一些古董字画店,颇有文化气息。记得曾在此街中段有一字画店,字号叫鉴古斋。主人名叫李子谦,此老先生一副儒家学者气派,知识渊博,待人忠厚谦和,与周围邻里关系很好。此外老先生有一特点,即爱护泉水、惜水如油。门口就是潺潺流水,早晨从河中取水洗脸从不过量。有时用盆从河中将水取出后,他认为有些过量,就慢慢地再往河中倒回一部分,直到他认为合适为止。从不浪费一滴水,此优良品德在街上传为佳话。鉴古斋的大量字画、古书籍等文物均在“文革”初被毁。已是耄耋之年的李子谦夫妇二老于20世纪70年代去世。

曲水亭的河水给附近居民带来很大方便,洗濯衣物是此街上的一大景观。木棒槌的捶衣声终日不断,而且在河边濯衣物者常是排队等候。尤其是在阴历腊月二十三以后,整个河的两岸上下都是一个挨一个的人,在紧张地洗衣、刷灶具、刷“盖垫”等。人们都边洗边聊天,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20世纪40年代济南曲水亭街一瞥

在隆冬时节,曲水亭、起凤桥和王府池子一带洗衣服的少妇们,常有傍晚时分洗毕的女子在河边哭泣,直到天黑仍不回家。何故?手上所戴的戒指不见了。新婚媳妇害怕婆婆怪罪不敢回家。起初,有些人说:“王府池子、曲水亭这些地方的水很‘馋’,夏天吃人,冬天吃金”,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丢失金戒指是有原因的。冬季人们的血管收缩,手指变细,在洗衣服过程中有肥皂之类的润滑剂,又是反复揉搓动作,这自然为戒指的脱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再加之寒冷的环境使人们的手都被冻得失去了知觉,不容易感觉到戒指脱落,况且在傍晚光线较弱,即使知道脱落下来也不易被发现,一旦落入水中,沉重的金戒指就沉入泥沙中被水流冲走,找起来非常困难。由于这种情况经常发生,有经验的老人就嘱咐年轻的女子,冬天在河边洗衣前,一定要把手上的戒指摘下来,保存好。《曲水亭街·后宰门街》  任宝祯 经一路,近代化的开端

光绪三十年四月一日(1904年5月15日),济南正式开为“华洋公共通商之埠”,亦即老济南俗称的“商埠”,由此艰难地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脚步。根据《济南商埠开办章程》规定,济南商埠的界址划定为“西关胶济铁路以南,东起十王殿(今馆驿街西首),西至北大槐树,南沿长清大道,北以(胶济)铁路为限,东西不足5里,南北约2里,共占地4000多亩。”

对于古城济南来说,百年前的开埠,给这座城市带来巨大嬗变。从开埠之初,商埠局就比较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道路规划首当其冲。济南商埠区的街道规划是按照经纬来设计的,但与地球仪上的经纬正好相反:东西向的道路称为经路,南北向的道路称为纬路。据说这起源于传统纺织业中所讲的经纬线。因东西向的马路长而且宽,所以经一路、经二路等便被老百姓称为“一大马路”“二大马路”。经路与纬路将商埠区切割成大小不等的棋盘状街区,沿街可安排商业店铺,街区里面则建设里份或别墅。这种布局是西方近代商业城市常用的一种规划手法,便于功能分区。老城新埠成为济南的新式格局,它既保留了一个具有传统风格的老城,又开辟了一处体现近代工商业发达繁荣的新区。

在当年辟建的商埠区七条经路中,经一路、经二路、经三路、经四路逐渐发展为商业繁华之地,数不清的银行、洋行、老字号及商业市场纷纷在此扎堆,使得当时的济南工商业在国内城市中的地位扶摇直上。

经一路东起馆驿街西口,西至纬八路一段在1914年前形成,再往西是以后拓建纬十二路时形成的。纬十二路在1932年时,只有北起津浦铁路,南至经二路一段,至1942年地图上,纬十二路已通至“兴亚大路”(今经十路),后几经修铺才成为贯穿南北的主要干线。胶济铁路济南站津浦铁路济南站

经一路的出现乃至后来的繁荣都与津浦、胶济两条铁路的通车有关。众所周知,20世纪初期的济南火车站有两个,一个是1904年建成的“胶济铁路济南站”(现在经一路上的原济南铁路分局处);另一个是1911年建成的“津浦铁路济南站”(现在已经拆除重建)。

清光绪三十年(1904)6月,济南开来了一个千百年来从未见过的钢铁“怪物”——火车。许多市民都争先恐后地跑去一睹稀奇——这就是当年胶济铁路通车,第一列火车开至济南时的情景。胶济铁路自光绪二十五年(1899)9月23日,由青岛向西开工修建。光绪三十年(1904)6月1日,这条全长394.06公里的铁路铺轨到济南。同年7月13日,胶济铁路济南站建成。第二年,胶济铁路全线通车营业,车站日均办理车辆190辆左右,发送旅客达400多人次。胶济铁路的建成通车使济南同世界市场直接沟通,商品流量骤增,中外贸易繁兴,济南迅速变成华北的主要市场。济南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也从老城移至商埠,民营、官营、官民合营、外资企业等各种商铺、企业纷纷在这里创办,并很快就“商贾云集,店铺林立”。

津浦铁路济南站建成于清宣统三年(1911)12月,位于官扎营与茅家林南侧(今济南火车站站址)。民国二年(1913),1574平方米的站舍落成。这座济南商埠标志性的建筑是德国派青年建筑师在远东设计的最大的公共建筑之一,也是津浦铁路上最豪华的车站之一。其建筑主体为高大的圆形钟楼,楼内分7层,设盘旋扶梯。这一建筑绿色的穹顶、蘑菇石的墙体和屋顶的老虎窗已被几代济南市民熟悉和接受,也成为世界公认的设计典范。虽然它已于1992年夏天老火车站整体改造时被拆除,但迄今40岁以上的济南人都还记得它,不时在茶余饭后谈论着它昔日辉煌的身影,怀念这一历史景观。

津浦、胶济铁路建成后,济南成了南北物资流通和山东沿海与内陆物资的重要集散地。紧邻火车站的商埠区第一条马路——经一路两侧,也成了货物仓库集中的地方。这里杂货、棉花、煤炭等各类仓库林立,其中尤以济南中国银行纬六路第一仓库面积为最大,其原址就是现在的济南工业品批发市场。正是这些鳞次栉比的货栈、客站,记载着这一带曾经的繁华。《经一路》  任宝祯 经二路,商业金融一条街

昔日的经二路曾是济南商业、金融和邮政中心,沿途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的老德华银行、济南交通银行大厦、德国领事馆旧址、德国义利洋行、山东省邮务管理局大厦旧址、民生银行等一大批老建筑,它们虽然繁华已逝,但却见证着这条马路曾经的辉煌,显示着这条百年老街昔日的风采。民国时期经二路一瞥

在二大马路上最惹人注意的莫过于山东省邮务管理局大厦了。这座高大建筑物位于经二路158号,1919年由天津外国建筑事务所建筑师查理和康文赛设计,始建于1920年,是民国时期济南最高的建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先后被驻鲁侵华日军军政机关和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部占据,还一度成为王耀武的官邸。新中国成立后,历为北海银行、山东省总工会办公楼,1958年始为济南市邮政局办公兼营业楼。该楼平面基本呈“凹”形,沿街北立面略作凸凹而分为五段,呈“山”字形。内部按使用功能可分割为营业厅、库房、办公室、宿舍等。西侧建有望楼,其巨大的西坡弧状盔顶上置旗杆,通高达30米,作为整体建筑的构图中心,是新中国成立以前济南商埠地区最高大的建筑物,红瓦盔顶具有明显的标志性……《经二路》  任宝祯 普利街,从柴火市到黄金通道

说起普利街,老济南们一定会告诉你:它是济南近代变化最大的一条街巷。300多年前,此处只是一个柴火市,随着柴火市的发展,逐渐有人在这里建房居住,形成了一条东西向的小街巷,故而人们就以“柴火市”为名,将此街称作“柴家巷”。明崇祯六年(1633)《历城县志·建置》载有“三元宫,一在杆石桥内,一在柴家巷。”明崇祯十三年(1640)《历城县志·建置考》(清康熙六十一年刻本)上也载有“柴家巷”这个街名。当时的柴家巷是一条僻静的、人流稀少的小街巷。它同周边的郝家巷、冉家巷、券门巷、剪子巷等被称为“西关八大巷”。清咸丰年间(1851—1861)修筑圩子墙时,将柴家巷与会仙桥间通道堵死。光绪三十年(1904)济南开辟商埠后,为便于城区与商埠间的交通,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原西圩子墙永绥门(杆石桥圩子门)和永镇门(迎仙桥圩子门)之间、柴家巷西的圩子墙上又增开了一道“小门”,取名为“普利门”,会仙桥也随之更名为“普利桥”,而位于普利门内的柴家巷身份陡然一变,经拓宽改造后,改称为“普利大街”,故而民国十三年(1924)《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上就明确地记载着:“柴家巷,今称普利街。”

普利大街开街之初,虽然只是一条长400米、宽7米的街巷,但是,由于它西接商埠的东西主要干道——经二路,东经估衣市街与老城西门相通,很快就成为往来于旧城与商埠间的“黄金通道”,变成了老城区与商埠之间的繁华商业区。不少看好这个生财宝地的旧城老字号、商埠新店以及天津、青岛等地有远见的商家纷至沓来,在这条街上建立商号、作坊或设立了分号,普利大街一时成为“寸土寸金”的宝地。

最早在这里开设的店铺是清光绪元年(1875)陕西人开的“恒兴漆店”,它开创了济南化工商业之始。民国初年(1912)以后,是普利街最兴盛的时期。这里是商家云集,店铺林立。廖隆昌瓷器店、鸿祥永布店、老茂生糖果庄、泰康食物店、大生东杂货庄、普华鞋店、大同药房、永兴扬银号等相继开业。草包包子铺也在20世纪40年代由西门太平寺街迁于此。许多年过古稀的济南人至今还在念念不忘的是,那时这条街上的赞玉堂药店自制的“膏丹丸散”声誉颇高,颇受老济南们的认可。赞玉堂的对面,当年便是规模甚大的大同西药房,能与这样的对手面对面抗衡,没有独门绝活是难以立足的。除赞玉堂、大同西药房以外,普利街当年还有家名气更大的药材老店——厚德堂,该店是名扬海内的天津厚德堂的分号。20世纪30年代,厚德堂的传人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研制出一种专治妇科各种疾病的中成药“百草丹”。该药问世后,由于疗效显著,当时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20世纪30年代的普利街

在赞玉堂西邻是大生东杂货庄,它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是主营纸张、糖和海味的百货店。当年这里出售的海参、鲍鱼等名贵海产品以货真价廉而著称。20世纪50年代,大生东杂货庄改为中东旅社,现在则变成20多户人家共住的大杂院了。

在普利大街上值得提及的,还有1923年设立的济南裕兴颜料商店,该店在五柳闸设厂生产硫化青梁料“生生牌”煮青,取代了中国传统的土靛和进口染料,行销近半个中国几十年,成为山东乃至中国最早的大型化学染料厂家和经销商。此外,还有一家糖果庄老号——老茂生,它在20世纪30年代是济南糖果业中的佼佼者,独领风骚达半个多世纪,可惜后来因经营不善,于20世纪90年代停业。

当时普利街街道的建筑风格介于老城的传统与商埠的现代之间。那些新兴的民族商业者所创办的店铺,其建筑吸收了商埠区的外来风格,拱廊、拱券、门窗等建筑手法运用娴熟,水刷石墙面、水磨石地面、钢结构等新技术新材料应用也较广泛,沿街多为二层楼房,几乎全是西式风格。而廖龙昌瓷器店、赞玉堂中药店等几座中国老传统的店铺还在沿用明清时期古老的建筑风格。

那时除了商号企业外,许多机关、团体和公益事业单位也坐落在普利大街上,如1928年设立的西关商业公所警察分局等。20世纪30—40年代,街上文化娱乐活动也很多,每到节庆日,踩高跷、扭秧歌、说书、唱戏、玩杂耍等都要到这条繁华的街道上来,非常热闹。《普利街》  徐家茂 经三路上的休闲生活

经三路位于市中区中部,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开辟商埠时修建的一条东西街道,东起魏家庄,西至纬十路,长2195米,宽15米左右,沥青路面,沿路有铭新池澡堂、聚丰德饭店、皇宫照相馆等老字号商店及电影院、商埠公园等游览娱乐场所。1914年出版的《济南指南》有“商埠有马路数条,尤以一马路、二马路、三马路及纬三、纬四、纬五路最为繁富”记载这条路的繁荣景象。

这条路上有两处始建于1904年济南最早的娱乐场所。

一处是位于小纬二路北口路南的“小广寒”电影院。据著名学者严薇青教授介绍,电影院内布置较精致,中间是“池座”,两边是石头砌的高台子,用石头砌的栏杆和“池座”分开,算做“包厢”。“池座”后边有所谓“正厅”,也是用石头栏杆筑起的高台子,以便和“池座”隔开,这是专门给外国观众预备的。

所谓“池座”,都是后面靠座背,可以放茶具的木制连椅,坐着并不舒服,只有包厢和正厅才有藤椅。后来每至夏季改为露天放映,都改为藤椅,茶具则放到前面的短桌上。

当时“小广寒”专门放映外国武侠片,如《蒙面大侠》等,后来有了国产片,也放映一些,像早期的《孤儿救祖记》《玉梨魂》等。每晚放映两三个小时,除了正片外,再加上卓别林或罗克等主演的滑稽短片和英美或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广告片。当时用的是手摇放映机,为了换片,每演完一集,亮灯一次,这时观众可以喝茶休息,并不感觉不便。

据史料记载:小广寒电影院由德、俄两国人先后经营。1914年票价为:包厢(容6人)每间3元,楼座1元,池座5角。20世纪20年代已成为济南颇有名气的电影院。1946年由王世祥等人合资经营,易名“国民电影院”。1948年底改称“济南电影院”,1950年改名为“明星电影院”。后改为济南卫生教育馆。

坐落在经三路面对纬五路的商埠公园,占地4公顷。因当时是济南唯一的公园,故称济南公园,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改称中山公园。济南解放后,称人民公园。1986年11月12日,济南市人民政府决定恢复中山公园名称。

树木花卉是公园的主要景物。据1940年资料记载,公园内计有扫地柏、桧柏、侧柏、油松、刺松、马尾松、刺槐、国槐、垂槐、青桐、木瓜、石榴、桃、杏、李、十里香、百日红、丁香、海棠、杨、柳、椿等观赏花木28种1254株。如今园内尚有百株古树名木。公园建成时北门里迎门有六角水池。池中立高石,顶呈盘形,上置4蛙,口喷清水。池周绕石柱铁链,引人入胜。池南侧,公园中部建有“四照厅”。公园西部有石抱土假山,名“云洞岭”,岭上有“登啸亭”,木架草顶。岭北端有石洞,洞口朝南,顶部嵌“峰回路转”石额。云洞岭东侧,有月牙形水池,周置铁栏,池中植荷,夏日荷开,红花映日,芳香四溢。不系舟、薰风阁南北对峙,圆形、方形、六角形等各种亭台点缀园中。园内松柏苍郁幽深,花卉满园溢香;山石峭立,曲径蜿蜒,有“景多不杂,人众不扰”之誉,是市民消夏纳凉、寻幽行乐的好地方。

公园中部石砌方形高台上有“四照厅”,是一处宫殿式建筑,青瓦屋顶,环廊明柱,飞檐花脊,玻璃门窗,环厅立厦,四面有登台石阶,厅内悬名人字画,备有乐器,供人玩赏,为公园主要建筑。1937年七七事变时被毁。

民国二十九年(1940),曾在遗台上搭建席棚作戏院,1945年,在四照厅台址作茶社,招商承租,商民杨玉祥中标后,设品香茶社,因生意不佳,改为大鼓书场。解放后,也曾在台上演过戏。1980年拆除,仅存台周部分法桐树。

公园东部北侧有“薰风阁”,为方形玻璃方亭、设阅报所,1944年康祥泰承租,开设“利华球社”,损坏日期不明。薰风阁南侧有“不系舟”,外形似船,砖木结构。1944年由马文俊承租,开设“一元照相馆”。新中国成立前夕,因失火焚毁。

听涛亭,也称“松隐亭”,因隐于公园西南角松柏林中,于内可听到风吹树叶发出的状如波涛的声响而得名。亭建在方形石台上,周装坐凳式条石围栏,内设石桌,北面有登台石阶。1983年拆除。

四照厅东侧石台上有“何公纪念碑”,1934年为纪念热心慈善事业的何宗莲(1861—1931,字春江)而建,碑呈方塔状,镌《何公春江纪念碑》及记述何公事迹的碑记,台周装石栏,前有登台石阶。“文革”初破四旧时拆除。

四照厅北侧为纪念济南“五三惨案”而立五三纪念碑。1928年5月3日,在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策划下,日军突袭济南守军,残杀中国外交官,纵兵屠掠奸淫,杀害无辜居民,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三惨案”,为警示国民,勿忘国耻,国民政府在山东各地立纪念碑。中山公园石碑上镌“五月三日”落款为蒋中正书。1937年七七事变后,伪警察厅派人率民夫推倒,后遗失。

公园西北部于清宣统三年(1911)建的“商品陈列馆”,为楼式建筑,馆内陈列各种商品。1914年山东省第一次物品展览会即在这里举办。北京政府农商部总长赴会参观。

还有花室、藏书室、阅览室、茶社等服务场所。《经三路与中山公园》  陶纯 后宰门,过去的时光

我要描写的济南一条街是后宰门街。我之所以回忆这条街,有三种原因:一是1921年我20岁那年到济南考省立第一中学,住在后宰门街小店;二是我的一个好朋友陈兄等候我暑假后去北京考大学时,曾住在后宰门街一家小店,因受了这里的社会影响,改变了人生观;三是这条街上饮食业的生产和经营,有的还值得我们今天参考。

后宰门街做生意和开小店的较多,住家户较少,还有基督教堂、报社。街西头路南是曲水亭,有家茶社,经常有下围棋、象棋的。1921年我住在一家小店只有一张床的小屋里,一天一角钱,连喝开水也不管,干住房。喝水很方便,这条街有三四家茶炉,一个铜子儿可以倒一壶开水。如果你长期在这里倒水,交一元钱他们给你一把竹签,一签一壶,大致可以用一个多月。吃饭也很方便,这街上就有馒头铺,半斤三个馒头,高二寸,直径一寸半,水分少,蒸得熟,味道甜,光就点咸菜也可以吃饱。如果你交上钱,留下地址,他们就可以在早10点和下午4点,派人挑着馒头囤子给你送到住处。如果你吃不完,剩下一个,只要不弄脏,不破皮,还可以换个热的。街上也有熟肉铺、酱园,可以顺便买点菜来。卖咸花生米的小店院子里就有,一个铜子儿一包,伴着热馒头吃,吃不完,还可以留着零吃。如果你是南方人,爱吃大米饭,这里也有卖的。这里卖大米饭的是用柳条编的篼子装饭,长约一米,宽约一尺半,一头是棉垫和白布盖着大米饭,据说是济南北园的大米,一打开包布就闻到米香了;另一头是个筒形的锅,下边有生木炭的火炉,用来保温,锅里是酱面筋、酱鸡蛋、把子大肉。所谓把子大肉,是把肉切成二分厚、三寸长的片,为防止炖烂后皮肉脱离,又用一段麻纰捆着。这三件东西,多则一角,少则几分。买一碗大米饭,买一两份菜肴,还给你浇一勺汤,你若是中等饭量,吃得不够饱也差不离儿了。

这条街离贡院不过一里多的路程,穷秀才住在小店里步行去贡院(考场)也不远。辛亥革命以后,从县里来的学生,也大都住在这些小店里,准备去考贡院墙根的省立第一中学,我就是其中之一。

后宰门街西头还有一条弯街,名为辘轳把子街,街上有一个小饭铺,名“文升园”。用这样一个吉利的名字迎接前清的穷举子、后来的穷学生。这饭馆有两样好食品:油旋和坛子肉。他们的油旋又香又酥,到口就碎了。店主人夸口说:“先生,您可以试试,五个油旋放在桌子上摞起来,一拳猛击,如果有一个不碎,压扁了,您不用付钱,白吃。”可是我们用筷子敲一个碎一个,不用拳击,就信服了。他们的坛子肉真是用坛子炖的。头一天晚上把肉切成方块,装在坛子里,炖到滚开之后,封上火,只留一个小孔,把坛子封上口坐上(不要压灭火),第二天早上来看,肉还是方块,肉汤里油花也很少,用嘴唇就能把肉咬烂,一点肉味不放散,这肉味还不好吗?小店里的住客,谁不去品尝一次?我们这些来考学的学生,会被先来的同乡、同学约到文升园,花不到一块钱请客。

我的好友陈兄,1923年冬于省立一中毕业,住在小店里预备功课,准备到北京考大学。我常去看他。他住的是小店后院,比较清净。对面一间同样的小屋,住着一位从其他城市来谋个饭碗的人。可是住了一个月,找不到一个糊口的职业,交不上店钱,外边的人常听到从小屋里发出“店主东带过了黄骠马……”的唱腔。不久的一天,早9点他还不开门,店家从窗子破口往里望:他已经吊死了!这院里,还有一间较大的屋子,住着一个被政府裁员裁下来找不到职业的小职员,也付不上店钱。有一天晚上他没回来,店家撬开门一看,床上的被褥,里、表都拆去,只剩了两个棉絮,里、表大概进了当铺,换点路费去而不归了。

陈兄常对我讲在店里的耳闻目见,证明“毕业即失业”的学生前途。当时适逢山东邮政管理局招一名邮务生,他抱着进一次考场受一次锻炼的目的去报了名。报名的100多人,多是大学毕业生,中学毕业的很少。他答的卷子比较完全,但没有抱一点被取的希望。可是三天之后邮递员送来了他被录取的通知。我不同意他去,他开始也不准备去,可是到了报到期限将满,他对我说:“从这店的住客来看,大学毕业找不到职业的占不小数目。我家境困难,供我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连饭也吃不上,怎么对得起家庭!”最后两小时他去报了到。两名备取知道他报到了,垂头丧气而去。原来得百分的答卷有三本,他是其中之一,但他的小楷字写得好,在中学就享有盛名,邮局看上了,所以取了他。邮局一年增四元的工资,10年之后,比原工资就加了一倍了。那时邮政海关是外国人管理的,我们为此气愤,他因为依靠外国人,生活有了保证,便妥协了。

后来我考入北京大学,路过济南时还是去文升园吃油旋、坛子肉。转瞬间60年过去了,不知它今天的境况如何?《回忆济南一条街——后宰门》  钱金铎 洪家楼天主教堂

1900年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便企图进一步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那时德国已占领了胶州湾,山东成了德国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为了长期霸占和掠夺山东的财富,首先扩建了胶济铁路,并在铁路沿线成立几个教区,建筑几个教堂,作为文化侵略的基地。因此德国传教士选择了济南东郊洪家楼。并把“主教座堂”设在这里。1912年的济南洪家楼天主教堂“主教座堂”每逢大的宗教节日、祝圣大典和丧葬大礼等大的宗教活动,都由主教在此举行。所以在建筑上就要求规模宏大,造型壮观,并具有德国教堂的特色。为此,帝国主义传教士特请德国著名设计师制图,由德国工程师监工,雇佣大批廉价的中国劳动力兴建,费时三年才刚刚建起主体工程。由于当时条件很差,没有先进的吊装和运输设备。据老人讲,当时的工人都是用“土屯法”把一块块沉重的料石搬运上去的。所有大石柱的节间都是由一钻一钻透雕而成的料石砌成,门上的砖花都是专门烧制的,这都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结晶。建筑这样一座高大的教堂和群体工程耗费资金很多,具体数字不得而知,但据中国传教士说,那时主教府账房里成天是满当当的银子。这些银子都是哪里来的呢?谁都知道,这笔巨款是清政府对帝国主义“庚子赔款”的一部分。但是一贯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帝国主义传教士,却把这笔讹诈的巨款,说成是“外国教会捐助的”,借以欺骗教徒,并以此向广大教徒推行崇洋媚外的奴化教育。

在建筑教堂的同时,还在洪家楼庄南划了一大片土地用为埋葬帝国主义传教士的坟地,教徒称之为“主教林子”。坟地四面筑有石墙,院内有用料石筑成的大祭台和大十字架,满院栽植苍松翠柏,每个墓前都竖有为外国传教士歌功颂德的石碑。每年11月初的“诸圣瞻礼”“追思已亡瞻礼”都在这里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以扩大宗教影响。据老年人讲,当时帝国主义传教士还强令历城知县在每个墙垛上都安上一个石刻的圆顶,象征中国人的头,为在义和团运动中被杀害的传教士抵命,借以炫耀帝国主义的威风,恫吓清朝政府和镇压群众。

建堂之后,帝国主义传教士为扩大宗教影响,还举办了一次成千上万人参加的“贺堂大典”。发动各地教徒进行捐献,打着“万民旗”“万民伞”,派代表敲锣打鼓前来祝贺,当时清政府的地方官吏由于惧怕洋人,也都送礼送匾前来祝贺。《我所知道的洪家楼天主教堂》  倪锡英 泺口镇和大铁桥

泺口镇,可以说是黄河与济南商业交通上的咽喉,也可说是济南北部的门户。因为在地势上,它是距离得济南很近,而又适当在黄河与津浦铁路的交会点上。它是在济南城西北15里地,适当黄河南岸,和黄河的入海口相距460里。这个市镇的外表,竟和一座小城市一般。东南西三面围着城壁,北面靠着黄河堤,市区的面积,南北长一里,东西广三里,是一个长方形的市镇。全镇的住户约有2000多户,人口约15000余人。这些人们,差不多一半是从事于商业,一半是致力于运输事业。因为这里的地位很好,而交通又便利的缘故。

在泺口镇外,每天差不多有一二百号帆船停泊着,这些帆船,有来自河南的,那些船里运载着黄河流域上游各省的货物,像桐油、纸、茶、水烟与漆等,都由泺口卸货,然后由泺口再运赴济南或由小清河运到利津去。还有来自黄河下流的,多数是盐船,因为山东沿海各县是产盐的区域,这些盐都得由水道运到了泺口,再转发到别省去。

泺口镇上有一个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便是黄河铁桥,这是津浦路越过黄河的一座大铁桥,在泺口镇市街的东端。这一座大桥,完全用巨大的钢骨架成,全长4180英尺(合1300米),桥面的中央是铁轨,两旁是人行道,在人行道两旁有铁栏杆围着。全桥的工程是在前清宣统元年(1909)开始建造的,到民国元年(1912)方才完成,共经过了四年的时光,承建这座大铁桥的是德国人,全部经费共花了1300万马克。津浦铁路线上的黄河铁桥

在黄河上,一共有三座铁桥,一座是在甘肃兰州,一座是在河南郑州北面,当平汉路渡过黄河的地方。一座便是济南北面的大铁桥,这三座桥比较起来,要算济南的一座铁桥最伟大了。因为黄河的水流很急,而河面又阔,所以在建造的时候,格外困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