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借口害了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9 22:55:22

点击下载

作者:张真慕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别让借口害了你

别让借口害了你试读:

前言

PREFACE

有人说,一个借口就是一个缺口,这个借口足以毁了一件事、一个人。但也有人说,一个借口能补一个缺口,这个借口能让你摆脱尴尬,避免伤害他人。的确,借口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工作不能完成是因为“难度太大了,事情太多了,自己太忙了……”;人生没有成功是因为“没有人帮忙,缺乏资金……”最无厘头的借口是“命运不太好”。借口是可怕的敌人,是成功人生的窃贼。它会损坏人的性格,消磨人的意志,从而让人变得慵懒,让人最终一事无成。

在很多人的眼里,借口是一种推辞,更多是对责任的推脱。很少有人意识到借口的作用是多元化的,因为不是所有的借口都只会给人消极的暗示,有些借口的使用也会给我们带来便利。

所以很多人只知道拒绝借口,但不懂得使用借口。另一方面,一个人在找借口的时候,会有怎样的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反应对我们又有哪些影响,很多人对其全然不知。

其实,借口是一门不太复杂,但很实用的心理学,一个人要是能彻底理解借口的心理学,就会多掌握一门了解自己、探索自己内心的工具,能消除拖延、杜绝懒惰,能消除胆怯、从容应对一些尴尬事,识别形形色色的人。《别让借口害了你》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借口进行了仔细、详尽的探索。总结了借口对人生所起的阻碍作用,用事实说明借口对生活的正面作用。希望读者能借用借口这个心理工具,尽快地爆发出潜力,有更多的时间来做有意义的事。同时,从借口中抢回更多的时间,保证自己高效率、更出色地完成工作,获得成功的人生。

第01章 找借口,人人在玩弄的小伎俩

借口的功用是巨大的,它能缓解内心的尴尬,能让自己逃避惩罚,能掩饰自己的脆弱,还能在做错事后对自己进行自我安慰。所以,找借口是一个普遍的心理现象,是人人都会玩的一种小伎俩。

为什么借口是那么的有用

人为什么会找借口?因为借口能够给人带来一些好处,因为有时候只要一个借口,往往可以免去一场灾难,推卸一个责任,拒绝一个要求,打击一下对手,避免一次责罚,还可以化解一场难言之隐,让自己不失面子。所以,在现实中,有些人往往不断寻找借口,把借口当做自己的甜点,只要需要就拿来用。

我们常常会遇到下面的情形:“天哪,怎么又睡过头了!”周日晚上喝多了,吴正勇在周一就睡过了头,当他从睡梦中惊醒过来后来不及洗漱,就夺门而去上班了。吴正勇气喘吁吁地推开会议室的门,销售主管正在对满会议室的员工大声地训斥着,每周例会已经开始了。主管看见吴正勇低头往角落里跑,于是问道:“吴正勇,怎么又迟到了?”吴正勇不好意思地一笑,答道:“今天真是倒霉,地铁发生了故障,突然停了,我们等了很长时间故障才排除。”吴正勇这样说的时候,坐在旁边的小丽心里想:“我和吴正勇是一路上下班,怎么我在七点半的时候没有遇见地铁故障呢,一听就是找借口。”还好,主管像是听信了吴正勇的话,也没好意思再说他,继续往下讲。吴正勇知道又逃过一劫,赶紧坐到角落的椅子上。主管讲完之后,将目光转向她的销售助理陆晓婷:“陆晓婷,请把上半年的销售统计报表给我,我给大家简单说一下。”听了主管的话,陆晓婷一惊,因为她还没有做好这个报表,按照主管的要求,统计表现在应该交给主管。于是,陆晓婷笑着说:“主管,不好意思,上个星期,我的电脑不知道怎么系统崩盘了,没办法只能重新安装系统,要重新做销售报告,还差一点,就快完了,我下午就能给您。”坐在旁边的吴正勇听了心里暗笑,他知道陆晓婷明显是在找借口,因为他办公的位置就在陆晓婷的旁边,他这几天只见到她在偷偷玩游戏,就没有听到她说电脑崩盘了,因为他了解陆晓婷,要是电脑崩盘,她一定会大叫起来的。主管脸一沉:“我经常跟你们说,要定期给电脑检修,并且对重要的文件要备份,你看这一崩盘会耽误多少事呀?陆晓婷,你赶紧做,下午一定把上半年的销售统计表给我?”陆晓婷赶紧点头,不再说话——一个借口又把主管给糊弄过去了。就在这个时候,主管的手机响了。主管走到会议室外,接通了电话,大家听到主管在和人通话:“喂,张老板,你好,你好!今天到我这来取支票?实在不好意思,我这几天都在上海出差,得过几天才能回去。等我回去了,喂喂喂,怎么没有信号了?”在上海?没信号?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众人面面相觑。

心理学研究发现,只要一出现问题,不论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场合,人们都会习惯性地寻找各种合理的借口来为自己开脱。找借口的人原因各有不同,可能有难言之隐,可能是做错了事情,可能是推卸责任,可能想拒绝他人,也可能是想挤压对手,但大都是为了一个目的——给自己开脱,逃避惩罚,逃避责任。

心理学家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很普遍,他们从心理的角度分析得出一个奇怪的现象:人从出生开始,就逐渐学会找借口,就像学习走路一样正常,并且发现在用借口后,不仅不会遭到惩罚和训斥,反而会得到同情甚至特殊优待,有些人就会更努力地找借口,找借口的行为就会持续出现,并且出现的场合越来越多。也就是,人不是天生就知道借口的“力量”是巨大的,都是通过第一个借口得到了益处后经验的总结。人们通过总结自己第一次无意有意的欺骗行为以及他人的欺骗行为来学习如何找借口,当一个人看到自己或身边的人因为找借口而躲过惩罚,甚至获得同情的时候,就清楚了借口的好处,这样,就学会了找借口,会加大找借口的频度。很多人明白,与其如实交代,不如动动脑筋,找找借口,这样可以让自己摆脱困境。

案例中的吴正勇和陆晓婷可能会互相借鉴找借口的经验,而主管的借口又给全体员工提供了找借口的样板。从某种程度上说,借口是相互“借鉴”“提高”的。比如,要是主管不信“地铁出现故障”、“电脑崩盘”,那么,以后就没有人敢用这个借口了。当然,那些爱找借口的人会挖空心思找让主管信服的借口——很多人就是这样在借鉴中提高了借口的水平。

于是,在看到他人或自己尝到借口甜头的人,他们在心里往往会这样想:借口这样管用,到时候我也可以用用。于是,当他们不想做某事的时候,或者犯了某个错误的时候,于是就去找个借口搪塞,借口有了,让自己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或者顺利逃脱了责任。借口可以将事情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推进。如果借口找得得当,即使是因为自己酿成了灾祸要接受惩罚,处罚往往也是比没有借口要轻。一个借口,成了保护自我的良药。

另外,有些借口确实能起到删繁就简,避免给自己招来麻烦。有时候甚至能让你攻克办事的难关,但前提是你的借口要合情合理。

所以说,借口的力量是巨大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我们一定要了解借口的心理内涵和作用,正确地使用和拒绝借口。

借口是人们掩饰弱点的工具

有一位人类心理学家在他的调查报告中指出:人类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对自身或事物的不满,绝不是没有根据的,在人的内心一定有心理因素,比如存有极大的不安。每个人应该都遇到过,自己负责的工作与其他人负责的重叠,这是最容易发生摩擦的情况。比方说:小杨没有将自己的工作做好,上级为了帮助小杨,就让小杨的同事去帮小杨做好工作。但是,小杨没有处理好工作,心里总处在忐忑的状态中,觉得不被上司信任,会认为自己的能力受到上司质疑,甚至怀疑有人要趁机整他。于是,他的心里七上八下,整天处在不安之中。因为小杨先有了那样的想法,他就不会和善地对待来帮他的同事,他之后的行为甚至让他的这位同事感受到敌意,两个人的关系闹得很僵。事后发现,其实公司只是让这位同事帮小杨的工作善后,并没有别的意思,是小杨想得太多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小杨没有处理好自己的事务,以至于心虚想要掩饰自己的不足,进而产生自责,但又不愿意面对自己的缺失,因为自己的缺点摊在同事面前,会让他很难堪。

很多人可能会遭遇类似这样的局面,但遗憾的是,很多人不能把精力放在如何处理事件上,而是找借口为自己开脱。比如,为了掩盖自己能力的不足,小杨会拒绝同事对事情的合理的建议,千方百计地掩盖自己的失误和不足。这样,借口自然就成了小杨掩饰弱点的工具。

这样的现象我们常常见到,走在商场里,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些店员抱怨爱挑剔、不好伺候的顾客。顾客不好伺候是事实,但是不是每个店员都有这样的抱怨。顾客不好伺候,可能是店员的服务不到位,他们是在用借口掩饰自己的服务质量低、态度差。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不愿意承认弱点时,通常会以很巧妙的借口加以掩饰。心理学上将这种借口统称为“合理化”理由。比如,一个人吃不到葡萄,就会说葡萄是酸的,吃不到也就顺理成章了,这就是为了掩饰弱点而寻找的“合理化”借口。其实,吃不到葡萄,可能是个子矮够不到,也可能是自己人品不好,葡萄的主人不愿馈赠与他。

这样合理化的借口很常见,这是许多失败的人具有的一种共同的性格特征,他们知道失败的原因,并且有着他们认为合理的借口。一个心理学家总结了一份为掩饰弱点而寻找的借口,他将这些借口按照使用的频度从高到低排列,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借口,对照自己的行为,看看哪些是自己常用的。位于前十位的借口是:如果我有充裕的时间……如果不是忘记了……如果我有很多钱……如果我没有子女之累……如果我有足够的靠山……如果我受过大学教育……如果不是事情太多……如果我身体没有毛病……如果不是天……如果不是没有赶上机会……

其实,这些不仅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别人说的借口,也是我们自己经常找的借口。其实仔细想想,事情真的和这些因素有关吗?其实不是,这些原因只不过是一个借口罢了,往往是一个弱者没有勇气正视自我和看清自我的无力辩解。

一位哲学家说道:“当我发现别人最丑陋的一面正是我自己本性的反映时,我大为惊讶。”艾乐勃•赫巴德说:“为何人们用这么多的时间制造借口以掩饰他们的弱点,并且故意愚弄自己。如果用在正确的用途上,这些时间足够矫正这些弱点,那时便不需要借口了。”

所以,我们不能忽视生活中因各种借口造成的消极心态,因为借口会像埃博拉病毒一样毒害着我们的灵魂,并且互相感染和影响,让人进入借口的漩涡,极大地阻碍着我们正常潜能的发挥,使很多人丧失斗志,消极地面对困难。

因为自卫,借口是“情非得已”

心理学表明,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普遍存在一种心理自我保护机制,其功能类似生理上的免疫系统,只不过心理自我保护机制保护的是精神系统。心理学家认为,人寻找借口推卸责任,实质上就是心理的一种自卫。从人的成长特点来看,5岁左右属于半被动半理解责任的阶段。因此,孩子从5岁开始就学着推卸责任了。实验表明,当人们由于某种外在刺激将要或已经陷入紧张焦虑状态时,这种心理自我保护机制就会启动,从而减轻或免除内心的不安与痛苦。也就是说,喜欢找借口的人,往往是在心理自我保护机制的驱使下萌发借口,对于借口能给人超强的可信度,一般是需要经验的积累才能得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借口。如果上班迟到了,会有“路上车坏了”、“看错时间了”等借口:如果做生意赔了,会有“没有人指点自己”、“市场大环境不好”等借口;如果工作业绩差,会有“同事不配合”、“领导不支持”等借口……只要有心去找,借口无处不在。最为常见的找借口的缘由就是为了推卸责任。很多人在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会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来进行开脱,久而久之,甚至成了一种找借口的习惯。形成习惯之后,就会形成每个人都努力去寻找借口来推卸自己本应承担的责任的局面。在某公司的年终总结会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借口大战展开了。营销部的王经理说:“今年一年我们公司的销售业绩不理想,我们都有责任。但主要原因在于竞争对手推出的新产品比我们的产品性能要好很多。”研发部的李经理总结道:“我们这一年推出新产品比较少,是由于我们的研发费用太少。就是这些少得可怜的预算,还被财务部门削减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财务部张经理马上插话道:“公司采购成本都在攀升,为了公司的发展,我们只能节省预算呀。”采购部刘经理马上站了起来说:“是的,我承认采购成本上升,但是主要是由于原材料价格上升,人力成本上升。”最后大家纷纷点头,好像终于找见了源头,大家异口同声地念叨:“原来如此。”言外之意就是大家都没有责任,形势使然。

把业绩归于自己,把过错归于他人,这是寻找借口最常用的方式;责任面前,绕道而行,这是趋利避害的表现。这样的局面经常在各个企业内上演。当公司运转出现问题的时候,各部门不是先反思自己没有做好,而是赶紧去想如何找借口,把责任推到哪个部门。结果就是,相互推、互相扯、互相指责。在这些人的心里,秉承这样一个理念:责任能推就推,事情能躲就躲,借口能找就找。最后只能是问题依然是问题,一个烂摊子继续不死不活地呻吟着。

纵观现代职场,勇于承担责任的人真是不多了,那些曾经喜欢承担责任的人,天长日久甚至也学会了转移责任,并美其名曰“风险转移”。因为在很多人看来,责任可以避免引火烧身,把自己撇干净,就不会有什么麻烦。真的是这样吗?一个缩头缩脑的人,一个不能把问题妥善解决的人能蒙混一时,绝对不能蒙混一世。袁道如在一家电子产品公司工作,他是该公司销售部的总经理。有一次,他得知了一个内部消息,在南方出现了一些麻烦,需要销售部门负责人去那里处理,公司高层近期就会决定这件事。南方这个难缠的麻烦非常棘手,要想妥善处理很不容易。袁道如怕处理不好担当责任,他想找一个合适的借口把这件事推掉。于是,他马上向公司请了病假,说自己不舒服。第二天,公司高层召开会议,商讨南方问题的解决方法,“恰好”销售部经理袁道如不在,最后只好把去南方解决的任务交代给袁道如的助手,让他有不明白的事情去找袁道如。当袁道如的助手打电话向他汇报此事的时候,袁道如说自己病得很严重,让助手全权处理吧。果然不出所料,经过一番努力,南方出现的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好,矛盾还进一步升级。公司高层知道后,非常恼火,要追究负责人的责任。袁道如怕这件事的责任落到自己的头上,于是找到了公司领导,主动说:“这件事没有处理好,真是太让人生气了,要不是我那段时间生病了,应该不会这样。一切都是助手自作主张,带人去处理的,他所做的事情我都不清楚。”按袁道如的想法,助手去南方,是领导指派的,出了事,让领导顶着理所当然,倘若自己来承担这件事的责任,恐怕后果不堪设想。袁道如的一番推脱,让公司领导产生了怀疑。于是叫来助手,询问具体情况,助手如实阐述,公司领导对袁道如的人品产生了怀疑,觉得他是一个喜欢推却责任的人,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公司的团结和业务发展,所以很快就把袁道如从销售部经理的位置上拿了下来。

其实,不管一个人的借口,多么冠冕堂皇,归根到底就是不想承担责任,想让别人把责任承担下来。找借口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是找借口的行为却让人不齿。借口让我们能够暂时逃避责任,可是,如果每个人都努力寻找借口来推卸自己本应承担的责任,问题永远不会解决,公司发展也会举步维艰。

心理学实验发现,人为了推卸责任而找借口,与人数参与的多少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一个项目参与的人越多,每个人所负担的分量就越轻,大家就有依赖心理,责任感也就越弱。

所以,关于找借口推卸责任的情况,责任人要反思,分配责任的人同样要反思。千万不要犹豫,分辨不出团队内部谁尽职尽责、谁浑水摸鱼,如果那样的话,就算问责到责任人头上,对方也会找借口,因为这是人很自然的防卫心理。

借口,往往是一种自我宽恕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他们问很多人同一个问题:“你觉得自己是坏人吗?”大多数人都会说:“不是。”而且他们从内心深处真的是这么认为的,甚至连那些杀人犯,他们也很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坏人,他们能找出各种各样的借口为自己开脱。

大多数人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这是生活中很普遍的一个现象,即使自己真的做了坏事,也会为自己找到看似合理的借口,或者下意识地把责任归咎于别人。这就是人人都在用的“自我宽恕定律”。

在生活中,许多人寻找借口,不仅仅是怕承担责任,而是从心底里觉得自己就是没有错,错的是别人。一个恶魔杀人犯一连杀了很多人,终于被抓住了,他真的会觉得自己错了吗?不,多数杀人犯不会觉得是自己错了,反而觉得是社会不公造成的。他出身寒苦,觉得上天对他很不公正;他没权没势,觉得现实对他不公。他是为寻求“公正”而去从事铤而走险的活动。所以,才会有在黑社会里,带头大哥被人前呼后拥,以“英雄”自居,以“皇帝”自比,没有半点罪恶感,没有半点廉耻心。一个惯偷偷窃了厂里的财物后被抓,他会觉得自己错了吗?不,多数这样的小偷不会觉得自己错了。他会理直气壮地说:“我偷的是公家的,又不是某个人的!”一个抢劫犯抢了富翁后被抓,他会这样为自己辩解:“谁让他这么有钱?他的钱也一定不是从正道来的,我抢他是劫富济贫?”这些罪犯为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就是自我宽恕定律在作祟。

我们不是罪犯,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的错误,都有这种自我宽恕心理倾向。

两个人因为发生口角,最后动起手来。打人的说:“谁让你骂我,你骂我,我就打你的嘴!”骂人的说:“谁叫踩了我的脚?踩了人家的脚你还有理了?你必须道歉,不道歉我骂死你。”

夫妻之间吵架,男的说:“我出去应酬还不是为了这个家?你倒好,跑到我公司里去闹!”女的骂:“应酬!应酬!晚上应酬,白天你也应酬啊?你跟你的秘书搂搂抱抱的也是应酬吗?”都觉得自己委屈,都觉得对方太不理解自己。

这都是因为人性有个根深蒂固的缺陷: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很难看到自己的缺点。即使自己身上有缺点,也会进行自我宽恕。比如,我们不喜欢别被人评头论足,可是我们自己却喜欢背后议论他人。别人的自私,我们一目了然,反应强烈。对于我们自己,我们总是视而不见。

当和别人发生冲突时,我们总是很难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审视对错,而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认为和自己有冲突的人就是不对。其实,站在对方的立场,可能对方也正是这样看你的,你是别人眼中的“坏人”!

荀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就是号召我们经常反省自己,发现自己的缺点并改正之。不要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到处找借口,宽恕自己,苛刻别人。

所以,在平时,我们不要与他人太过计较,也不能太放纵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步,才能完善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加和谐融洽。正所谓“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如果我们能以这样的态度对人对事,那么就能化隔阂为理解,化干戈为玉帛。《菜根谭》里说:“人之过误宜恕,而在己则不可恕;己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则不可忍……责人者,原无过于有过之中,则情平;责己者,求有过于无过之内,则德进。”意思就是对待自己要严苛,对待别人要宽容。要做这样的人,首先就是不要再到处找借口进行自我宽恕了。

因为害怕惩罚,所以使用借口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人常常为了逃避某些意外造成的或可能造成的惩罚,编造借口、歪曲事实,以借口掩盖错误来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张窍和李云峰是两名运输人员,他们俩在生活中是好朋友,在工作上是好搭档。老板对这两名员工很满意,然而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却让老板改变了看法,也让他们二人从此成为路人。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老板让张窍和李云峰把一件贵重的瓷器送到码头,客户会在那里等待,老板反复叮嘱他们,路上一定要小心,因为这件瓷器非常贵重。而且要按时送到,否则就会扣他们当月的奖金。没想到送货的车在快开到码头的时候却抛锚了。为了能够准时赶到,张窍二话不说,背起瓷器,一路跑向码头。李云峰在旁边紧紧跟随,终于在规定的时间,他们赶到了码头。到码头后,李云峰说:“我来拿着,你去找一下顾客吧。”李云峰是一个很有心机的人,心中暗想:如果客户知道车子抛锚了,是我把瓷器背过来的,无意间把这件事告诉老板的话,那老板一定会对我另眼相看。他只顾着做自己的美梦,当张窍把瓷器递给他的时候,他没拿稳,“哗啦”一声,瓷器掉在了地上,碎了。李云峰先发制人,大声喊道:“你怎么回事,不等我接住你再放手。”张窍说:“你明明伸出手了,我都放到你的手上了,明明是你没接住嘛。”他们心里都很清楚,瓷器碎了意味着什么。他们不仅要失去工作,还要承担赔偿责任。回到公司之后,李云峰趁着张窍不注意,偷偷地先溜进老板的办公室,对老板说:“老板,不是我的错,是张窍太不小心了,没等我伸出手他就放手。”老板平静地说:“好的,李云峰,情况我清楚了。”接着张窍走进了老板的办公室,把事情的原委叙述了一遍。最后说:“这件事是我们的失职,我愿意接受惩罚。另外,李云峰是我多年的朋友和搭档,家境不太好,责任就让我一个人承担吧。”老板把他们二人叫到了办公室,对他们说:“我们决定请张窍担任公司的运营部经理。李云峰,从明天开始你就不用来上班了。”“为什么?”李云峰问。老板语重心长地说:“我不喜欢一个到处找借口逃避惩罚的人,其实,购买瓷器的顾客已经看见了你们俩在码头的全部情况,跟我说了这件事儿。”

其实,任何人都清楚,一个能够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一个逃避责任和惩罚到处寻找借口的人,是多么的令人厌恶。问题出现后,找借口体现了一个人责任感的匮乏。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喜欢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不喜欢或排斥那些对自己有害的信息,这是人人都有的心理倾向。于是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会自己寻找借口,逃避惩罚,把自己保护起来。

在生活中,为了逃避惩罚而找借口的事情经常会出现。孩子们为了避免父母对自己的训斥、老师对自己的训斥,会想出各种借口进行逃避。当他们使用借口之后,真的避免了惩罚或打骂,就会情不自禁地第二次使用,他们认为这是骗过父母和老师最好的方法。

心理学家认为,借口是一种社会生存机制,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东西。在实际中用借口保护自己的人有很多,这些人在进行自我保护的时候,其实内心都充满了恐惧,害怕自己被淘汰,被看穿,被伤害。

伦敦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霍恩斯曾说过:“用简单的借口打断对方的进一步询问,可以保护自我隐私和真实想法,不至于陷入某种是非之中;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人们彼此冷漠的人际关系,让人心生防备,借口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

借口是源于内心的懈怠与冷漠

很多人爱找借口,是源于内心的懈怠和冷漠。他们不想去努力,不愿意燃起热情,因而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随便找一个借口来搪塞。不管这个借口合适不合适,有用没用。

在研究借口的形成原因时,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门瑟•奥尔森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一个团队的成员越多,以相同的比例正确地分摊集体物品的收益与成本的可能性就越小,所以做事懈怠的可能性越大,因而离预期中的最优化水平就越远。这个发现就可以解释“三个和尚没水吃”、“人多瞎捣乱,鸡多不下蛋”的现象了。这种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心理依赖和推脱,从而就形成借口。比如,“人多瞎捣乱,鸡多不下蛋”,这就是借口的本源:一方面,有人想依赖别人,这反映出找借口者做事懈怠的一面;另一方面,人们会互相推脱,这反映出找借口者冷漠的一面。1920年,德国心理学家黎格曼做了这样一项实验:他请工人尽力拉弹簧,并测出他们的拉力。他让参加者先独自一人拉,再让他们3人一组拉,最后让他们8人为一组拉。通过拉力测量发现,一个人拉时,他们的平均拉力可以达到63千克;当3人一组拉时,他们的人均拉力约为53千克;当让他们8人一组拉时,他们的人均拉力只有31千克。为什么多人在一起拉,他们的人均拉力越来越小呢?黎格曼把这种个体在团体中较不卖力的现象称为“社会懈怠”。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你要是询问参与者,参与者会找借口说团体中有人没有尽力工作,为求公平,他们自己也就减少努力;也有人找借口说个人的努力对团体微不足道,或是借口团体成绩很少一部分能归于个人,个人的努力难以衡量出来,与集体绩效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所以就顺理成章减少个人努力,或不全力以赴。所以,借口的产生,往往源于对事情的懈怠。三个和尚为什么没水吃?就是互相推诿造成的,这是没水吃的本质原因。

借口除了因为懈怠而产生,还会因为冷漠而产生。因为冷漠,人们常常会随便找借口搪塞他人。就是在人命关天的紧急关头,很多人还不忘找个借口为自己开脱。

孔子说过:“见义不为,无勇也。”见义勇为是一种传统美德,可是在今天的社会中,见义不为、见死不救、冷漠旁观却成了经常发生的现象。对这种现象,社会上是一片道德谴责之声,但却不能减少它发生的次数。如果你去采访见义不为、见死不救的人,他们能说出一大堆的“理由”来为自己的行为开脱。1964年3月的一天,在纽约的某个公园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美的谋杀案:在凌晨3点,一位年轻的酒吧女经理在回家的途中被一名杀人狂拦住。杀人狂作案时间长达半个小时之久,当时,住在附近的住户中有38人看到或听到被杀女子被刺的情形和反复的呼救声,但没有一个人来帮一下她,也没有一个人及时打电话报警。事后,美国大小媒体同声谴责这些人的冷漠,但是这些冷漠的人却各有各的借口。面对这一事件,心理学家巴利与拉塔内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找来72名不明真相的参与者,以一对一或四对一两种方式,与一假扮的癫痫病患者保持距离,使用对讲机进行通话。在交谈过程中,当那个假扮的癫痫病患者大呼救命时,事后的统计数据出现了有意思的一幕:在一对一通话的一组,有85%的人采取行动,呼喊病人发病了;而在有四个人同时听到假扮的癫痫病患者呼救的那组,只在31%的人采取了行动,呼喊病人发病了。

后来,他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旁观者介入紧急事态的社会抑制”。他们认为,正是因为一种紧急情形有其他的目击者在场,才使得每一位旁观者都无动于衷,这是他们找借口的最主要的理由。旁观者冷漠的产生主要因为社会责任被分散、个人不能确定该怎么做,因此想看看在场的其他人会怎么做,自己再决定怎么做——这样的借口是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很多人认为,借口是语言性的,但不尽然,源于内心的懈怠与冷漠而滋生的借口,往往是隐形的,它只对自己的心理起到某种暗示,而这种暗示最能左右人的行为。

第02章 失败,都是爱找借口惹的祸

有些借口是一个失败的开始,因为很多人之所以找借口,目的就是为了逃避困难。有些借口是极其消极的,比如“这太难了”、“我不行”、“老天不帮我”等等,这些借口会对人的心理有消极暗示,从心理上消磨人的斗志,所以,人生的很多失败都是因为爱找借口。

依赖借口会使一个人变得懦弱

对于生活和工作,我们总是抱怨,或者过于乐观;对于未来,起初我们有着美好的蓝图,但当现实逐渐显露的时候,幻想就会逐渐破灭。于是,我们借口妥协、放弃,人变得斗志全无,懦弱不堪。

借口让人们把精力全部集中在未知的危险上,把潜在的危险放在显微镜下研究,最终造成了心理上的过分恐惧。怯懦的人被恐惧“劫持”,他们畏惧未来的一切。“万一错了,我会不会失去工作”,“就算我竭尽全力,也不一定会成功”,“如果我没有成功,大家都会嘲笑我”……这些借口让人失去了对未来的勇气,同时也让自己被惴惴不安的情绪压垮。

借口会助长恐惧的心理,借口会让怯懦者更加怯儒。而如果尝试着勇敢起来,哪怕只勇敢地尝试一次,人们就能发现勇敢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讲述过对他影响最深的一段经历,这段经历告诉他,只要鼓足勇气,令人胆怯的事物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可怕。他5岁的时候去叔叔家玩,叔叔家的院子里养了一对鹅,大公鹅一看见他,就怪叫着向他扑来。他吓得跑进了屋子,大哭起来。受了惊吓之后,叔叔给他找了一个旧扫把,然后教他用扫把去打败那只公鹅。艾森豪威尔很害怕,但在叔叔的鼓励下,还是战战兢兢地走到了大公鹅面前,壮起胆子,向大公鹅打去。公鹅挨了打后,再也不敢对着艾森豪威尔怪叫了。

在生活中,令人心生胆怯的事物非常多:因为害怕失败,所以放弃尝试;因为害怕受到他人的批评,所以放弃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害怕失去财产,所以不愿尝试新的生活方式;因为害怕失去爱,所以不愿对爱人坦白自己的缺点……这些借口都让我们最终成为怯儒的人,不敢尝试、不敢创新,只能拘泥在已有的生活中,最终逼迫自己走向了贫穷和失败。

为什么人们会用如此多的借口来伪装自己的怯懦呢?因为人是依靠经验对未来进行判断的生物。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父母一句无心的责备,会让我们伤心很久;上学之后,我们偶尔的一次尴尬经历,都有可能成为同学们嘲笑的话柄;参加工作后,我们开始在意别人的评论。这些从小到大的经历,都成了我们行动的阻碍,我们害怕再次被他人批评,再次遭遇失败。而当我们成长为具有理性分析能力的个体,不再是依赖父母的孩子,就能发现,这些成长经历中的不愉快,大多不是当事人针对我们故意而为之的,绝大部分都是在一种无意的状态下发生的。

这些被嘲笑、被拒绝的经历让我们变成缩手缩脚的人,但是理性的力量完全能够帮助我们战胜这些心理阴影。当我们要发表言论,却害怕被人批评时,应该回想一下上次发生这样的事情是在怎样的环境下,而现在自己要讨论的问题和环境是否与上次相同。最重要的是,明确上次被大家否决的观点存在哪些问题,然后告诉自己,只要在这次讨论中避免这些问题,情况就会好转。

拿破仑的名言是:“我成功,因为我志在成功。”如果没有必胜的信念,人就会被“我害怕失败”的借口征服。所以,不要给自己任何借口,就能摆脱怯懦,战胜那些曾经困扰自己的经历。做一个勇敢的人,向着人生目标不断前进,并最终成功。

生活中的问题就像一座云雾缭绕的高山,山脚下的人们抬头仰望,既不知道前面还有多远的路要走,也不确定漫长的路途上暗藏着哪些危险。不给自己找借口的人,会勇敢地开始跋涉,他们可能遇到危险,但最终会登上胜利的顶峰;给自己找借口的人,因为他们内心对未来存有恐惧,会告诉自己“我看不清前面的路”,“我可能因此丧命”,“我的体能没有这么好”等。给自己找借口的人,只能终生驻留在山脚下,直到白发苍苍,依然不停地徘徊。

遗憾往往都是借口酿成的

借口给人带来的负面效应是多样的,有人打了一个比方说,喜欢找借口的人就像温水煮青蛙。康奈大学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只活的青蛙扔到沸水锅里,它会迅速跳出锅而顺利逃生;但是,如果把青蛙放在冷水锅中,再对冷水缓慢地加热,青蛙就会继续怡然自得地待在锅里,直到水温升高到足以致命,它再想逃生时,热水已经将自己煮熟了,想要逃生已经来不及了,只能坐以待毙。对于人来说,借口就是这锅冷水,它能纵容人的惰性蔓延,让人忽视自己潜在的危险,抱着得过且过的懈怠心理,但当发现危机降临的时候,就已经来不及了,只能惨遭灭顶之灾了。

当然,借口不见得都会给人带来灭顶之灾,但人生的很多不如意,往往都是借口造成的,让人留下很多遗憾。夏善强在一家公司做销售已经十几年了,业绩一直都不错。有一天,他负责的一笔订单突然被别的公司抢走了,上司来询问情况,夏善强借口说,他腿上的旧伤复发了,比竞争对手晚到了一个小时。上司看他以往的业绩都不错,且腿伤也是几年前出差时弄伤的,就没有对他加以过多的责备。其实,夏善强那天只是因为自己起床晚了,耽误了工作,他的腿伤完全不会影响他的行动,也不会给工作带来不便。自此,夏善强发现了让自己清闲起来的秘诀,只要一有比较艰巨的任务,他就以腿伤为借口,告诉上司自己不能胜任。此后的半年,夏善强发现,不但腿伤是个借口,孩子生病、家里装修等,都可以成为迟到早退、不按时完成任务的借口。就在夏善强暗自为自己“英明”的举动高兴时,公司的裁员大潮开始了。领导把他叫到了办公室,对他说:“我知道你为公司负过伤,以前也干得不错,可是近一年来,你的业绩几乎为零,所以,你被解雇了,不要对我做任何解释,这一年来,我已经听得够多了。”

这就是夏善强为每一天所使用的小借口付出的大代价,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借口,让人觉得危害不大,因为并没给人制造更多麻烦,但如果长此以往,哪怕一个小小的借口也会酿成大遗憾:它会彻底改变外界对你的看法,认为你是一个不能承担责任、做事不力的人。在竞争的时候,这样的印象不但会让一个人错过更多的发展机会,还会让人遭到淘汰。

在上海的一家医院,每个月都会遇到这样的病人:他们已经人到中年,肩负着家庭的重担,却还在公司的底层挣扎。这些人最常说的话就是:“为什么我踏踏实实地做了几十年的工作,现在还是一个普通职工。那些学历比我低、能力比我差的人,都已经成了我的领导。”这些人不断向医生诉苦,陈述他们在一个岗位上如何辛苦干了几十年,埋怨领导对他们的贡献视而不见。

心理医生通过进一步了解发现,这些人不是因为有病才来医院的,而是另有原因。让我们来看看杨德勇医生在《随医日记》中的一段记录,这让我们发现了这些病人的人生悲剧的根源:今天我又遇到一位奇怪的患者,我怎么检查也检查不出病因,和很多同龄人一样,他不停地抱怨单位不给他展示才华的机会。为了详细了解他的情况,我让他细细地把自己的烦恼说出来。我问他:“老哥,您能详细说说自己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吗?”“可以,杨医生,我就和你说说前些日子的事,单位要派我去海外营业部工作,您想想看,像我这样的年纪,能到条件那么差的南非去工作吗?”病人在说这件事的时候,情绪非常激动。“可是,老哥,去南非虽然很远,那里条件很差,天气也很热,但是,这可能就是单位给你展示才华的机会呀?”“机会?我都奔五十的人了,孩子都上大学了,我干嘛要这样辛苦呢?去南非,这些都应该是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做的事情,我可不认为这是机会,我已经这么大岁数了,这肯定是有人想整我。”“那么您是怎么回复单位的呢?”“我告诉我的领导,我有高血压,不适合到这么远的地方去工作。”“我不这么认为!假若您的身体状况并不好,那么你可以降低一下对自我的要求,在单位做一些闲差也不错,您知道,您现在在做管理,压力很大,这或许对您的身体并不好。”“医生,我的病并不严重,这只是我的一个借口,这样他们就不会派我去南非了。”原来这位病人不是真的有病,他和我所见过的所有一事无成、牢骚满腹的病人一样,并没有什么真正的疾病,只不过他们总是为自己寻找借口,这些借口才是他们人生不得志的根源。

显而易见,一个个随意的借口,看似不会给一个人带来什么负面影响,但是,这些借口累积起来就会造成人生的大遗憾。就像杨医生日记中的那位病人,他之所以失意,就是因为喜欢找借口。找借口不去南非,可能是拒绝了单位给予自己的机会。在这个人的一生中,这样的拒绝可能不止一次。所以,我们不要抱怨人生中的那些遗憾,而是要谨防借口,不让借口酿成遗憾。

不思进取的人常常会为自己找借口,借口可能都是微不足道,如因为没有时间而缺席会议,因为心情不好而推卸掉出差的任务,因为孩子闹心而不认真工作等。假如一个人老是将这些借口挂在嘴上,那是非常可怕的,杨医生所描述的那位病人的样子就是喜欢找借口者的翻版:一辈子碌碌无为,借口只会换来临时的舒适,但最后的人生结局却是一事无成。

借口不会使人走向成功,它只会在无形中慢慢地麻痹人的斗志,让人一次次地错失良机,最终酿成莫大的遗憾。因此,我们要杜绝一切借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告别遗憾。

找借口有时就等于向失败投降

任何一个成功人士绝不会向失败和困难投降,更不会给自己的失败找任何的借口;没有打击和困难的人生是不存在的,任何人面对困难和逆境,都可以伤心、悔恨,但唯独不能用“我不行”作为借口,丧失继续前进的勇气和决心。相反,成功者在遇到困难时定会抛弃借口,总结教训,奋力前行。

为自己找借口,就等于向失败投降。这不难想象其中的道理:当我们遇到阻碍时,如果一个人心理上畏惧不前,首先想到的是退缩,那么等待他的只有失败。“不可能”、“我不行”这些最常用的借口,就像一个枷锁,它禁锢我们的勇气、信心和智慧,左右我们的情绪,最终让可能的光荣永远与我们无缘。所以,我们要学着躲避这个枷锁。成功永远没有绝对的不可能,只有相对的不可能,但当你为自己的失败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时,那么你就没有成功的可能了。

盘点人生的很多成功的条件,最给力的不是物质和金钱,而是没有任何借口,一如既往地去做。2002年,在《卫报》上有一则这样的广告:《卫报》要招募两名年轻人让他们进行环球旅行,但是,报社只会支付3000美元的费用。“用3000美元环游世界,这简直不可能!”没有多少人认为这是一项可以完成的任务,因为交通费、住宿费等就需要一大笔钱,因此应聘者寥寥无几。一位留学英国的中国学生看到这个广告后,他不信这是“不可能”的。他什么都没想就应征了,最后,他不但用3000美元完成了环球之旅,而且他很多时候还是在星级酒店里度过的。这个年轻人叫朱兆瑞,后来,他用自身的经历写了《3000美元环游世界》,畅销全球。有人问他凭什么能用3000美元环游世界,他的回答是:不找借口,用勇气去开拓,用头脑去行走,用智慧去生活。

有些人在面对艰巨的任务或难以实现的预定目标时,往往会这样找借口:“这对于我来说,太难了,我根本没有天分。”“这对我来说,绝对不可能,我没有那么多钱。”人们以自己现存的劣势或缺点作为借口,无非是要为自己的“无能”、“不努力”开脱。

美国成功学专家格兰特纳告诉我们:“如果你有自己系鞋带的能力,你就有上天摘星的机会!”不要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因为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只要你不放弃,你就有可能成功——失败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对成功缺乏信念的力量,而借口会终结对成功的信念。阿伦佐•莫宁是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在他的篮球职业生涯中取得了骄人的战绩:四次入选NBA全明星阵容,并代表美国获得了悉尼奥运会篮球比赛的冠军。但是不幸的是,在2000年,他被查出患有肾病,但是他并没有以此为借口终止比赛,而是带病坚持比赛几周后,在医生的命令下才离开他一直以来热爱的赛场,后来,他被切除了一个肾脏。患病之初,莫宁完全可以结束自己的职业篮球生涯。但是他并没有给自己找借口,而是继续前进。2004年,在接受了换肾手术后他又来到了NBA的赛场上,虽然这时他已经34岁了。他永不放弃的精神感动了上苍,2006年他获得了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枚总冠军戒指。如今,莫宁在美职篮已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很多人都知道他说过的那句话:“在我的职业生涯中不会找任何借口,从不对困难屈服。”

从现在开始,不要再为自己找借口,做一个永不妥协的成功者。记住,我们是历经千百万年的进化,浴血奋斗,经历无数苦难而成为集天地精华的人类!

当我们在为自己找借口前,想一想用3000美元周游世界的朱兆瑞,想一想经历换肾手术仍能挑战运动极限的莫宁。我们就会真正明白,借口只会让自己向失败投降。不找借口,在面对困难、甚至身处绝望的境地时,只要拿出拼搏之心,那就一定会赢取成功。

借口,只会让人再一次跌倒

失败可以有许多借口,即使遇上了意外也能给失败找借口。但是,推卸自己的错误只会让自己犯更大的错误,跌倒了只有自己勇敢地站起来,才能吸取教训而有所收获。如果失败后,只是一味地抱怨,找借口,那么,你只会一步步地跌倒,再不可能爬得起来!我们经常看到,孩子被凳子绊倒,然后会哭着告诉父母:“那个凳子把我绊倒了。”一些父母可能会疼爱地抚摸着孩子的头,然后对他说:“好孩子,不哭了,妈妈去教训那个坏凳子。”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让孩子重新回到被绊倒的地方,让他再一次从凳子边经过,并告诉他应该如何处理类似的问题,学会保护自己,以后就再也不会被凳子绊倒了。

当我们找借口的时候,就像智力不成熟的孩子一样,只会把自己的过错强加给其他人或事物,而不去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不去想尽办法修正这些错误。成功者按照理性的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逐一解决它们。不给自己找借口,就是让自己从错误中吸取经验,而不是无休止地发牢骚。找借口的人用诅咒的口吻抱怨一切:时运不济、出身不好,甚至连刮风下雨都能成为他失败的借口,而唯独忘记了分析失败的原因。借口禁锢人的分析、学习能力,让人在同一个地方再三跌倒,就像蹒跚学步的孩子,如果不去教他如何从椅子旁边走过,他就会屡次被椅子绊倒。

无论一个人能为自己的错误找出多少个借口,都无法帮助他在下一次面对同样的问题时,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借口让人降低自我要求,逐渐形成得过且过的心态,满足于蒙混过关。公司年底考核业绩,同样是两个没有完成任务的业务员,其中一个找各种借口为自己开脱,认为只要熬过了今年的年关,明年再说明年的事情;而另外一个则认真地总结一年以来的错误和失败的原因,在年底的时候,已经把存在的问题分析清楚,等待在新的一年中逐一解决。最后,承认错误的业务员在第二年有长足的进步,因为第一年犯下的错误,都在第二年中避免了,但那个为自己找借口的业务员被辞退了,因为他无视自己的不足和缺点,让他的工作业绩日趋下滑,他再也没有写总结的机会了。

为过错和失误找借口并不困难,但这是于事无补的方法,借口让人暂时得以逃避责任,但面对同样的问题,依然会手足无措,根本不知道如何解决。

不在困难面前找借口,勇敢地直面困难,督促自己迅速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避免这些困难成为限制自身发展的终身困境。

为失败找借口的人总认为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却忽略了正是在借口的掩护下,失败者从没有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教育学家告诉我们,那些经常出现计算错误的学生,往往最终不能成为一个成功者,因为他们从小就养成了用借口为自己开脱的不良习惯,他们总是告诉别人,自己并不是没有实力考好,只是粗心马虎。粗心马虎正是因为他们缺乏对目标本身的执着和高度的热情,他们对考试漫不经心,也会对以后的工作更加心不在焉。事业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所从事领域的艰辛程度,而是取决于是否对成功有热烈的渴望。

借口让人丧失热情,在爱找借口的人的心目中,失败总是别人导致的,而环境又总是和他们过不去。他们很容易陷入抱怨的循环中,不停地为失败找借口,抱怨一切可能阻碍他们的事物。因为不停的抱怨,而进一步丧失了对生活和工作的热情。借口会使人丧失对成功的欲望,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总是敷衍了事,这让他们在看似非常小的错误上,也会一犯再犯。同样看似简单易行的工作,不同的人来完成,结果就会有天壤之别。

借口让人只求完成眼前的工作,而忽略了更长远的工作,这不但会在无形中增加工作量,还会增加人们不耐烦的情绪。以心不在焉为借口,只会导致把简单的工作复杂化,因为忘记需要更深入了解的情况,可能要多跑上两三趟,甚至七八趟;因为不及时吸取教训,同一个地方会摔倒很多次。

虽然每一个成功者成功的经历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不给自己找任何借口,遇到问题和失败,及时纠正错误,激发自己实现目标的执着,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中。但是,依赖借口的人则总喜欢把问题推卸给别人或者抱怨环境不佳,他们百无聊赖,除了借口,一无所有,这也只能导致他们屡次被同一块小石头绊倒。因为他们总是以自己运气不佳为借口,却忘记了用自己的眼睛去寻找一条石头较少的路。

借口只会让一个人走向失败

借口是失败的温床,成功的大敌。它能够瓦解一个人成功的意念,削弱胜利的欲望,削弱人的耐心,在成功的道路上,缺乏耐性的人总会为自己找到借口:“这件事肯定不可能,对我来说它太难了。”甚至有时候,这些人还会嘲笑那些执着努力的人,就像那些嘲笑愚公移山的老叟。可是,说这些借口的人却忽视了一条法则: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借口让他们不愿意去脚踏实地地迈出每一步。石匠拥有的只不过是一个铁锤和一把凿子,而石头却坚硬无比。很多过路人看到石匠在硕大的石头面前,一锤锤地费力敲打,敲打了几百下之后,石头依然没有任何裂痕。很多围观的过路人都在窃窃私语,还有人嘲笑石匠太自不量力。然而石匠依然埋头苦干,在几千下敲击之后,最后一锤敲下去,巨大的石头轰然破裂。对于石匠而言,每一次敲击都是有价值的,正是这些细微的积累,才有了最后破裂巨石的力量。

借口会让人失去成功的机会,但哪怕是一次微小的成功,都可能对人生产生重大的影响。不要让借口毁掉成功的可能性,人生的大辉煌正是由一次次的小成功筑就而成。有人经常会这样对自己说:“这件事太微不足道了,我何必费心去做呢。”正是这种借口让人心安理得地放弃了努力去做的想法。而找借口的人却不知道,解决大问题时所需的能力与经验,正是在解决这些小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历练出来的。美国橄榄球史上伟大的教练隆巴蒂,曾经带领美国绿湾橄榄球队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辉煌成绩。隆巴蒂训练球员的要诀很简单,就是要球员都牢记:“一定要取得比赛的胜利。如果不把目标定在非胜不可上,那比赛就没有丝毫的意义。不管打球,工作、思想,一切的一切,都应该‘非胜不可’。”他告诫球员,比赛就是不顾一切,不找任何借口地往前冲,无论横在你面前的是一辆坦克还是一堵墙,都不能成为你停下脚步的借口。在绿湾球员的心目中,只有胜利的欲望,没有其他的杂念,为了胜利,他们藐视一切,无视所有的困难。

给自己找借口的人总是以事情太小为由,从而放弃努力,成功者却认真对待每一天的生活,正是每天的小成功,积累起了不起的大收获。吕子军因为家里贫穷,从安徽老家辍学,来到北京,在北京大学里做厨师。他带来的只有初中的英语学习课本,但是他在北京大学里开始了从不间断的自学。他住在4平方米的小屋内,利用学生废弃的二手磁带和资料,每天坚持自学英语七八个小时,有时学到凌晨两三点钟。他还把所有的生活和工作用品都贴上了英文。就是凭借这种水滴石穿的精神,2001年,吕子军参加了托福考试,并获得当年的最高分,超过了所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

在成功的道路上,绝没有小事,任何大的成功都源自小的积累。那些以为事情太小,不值得一做的人,正是忽略了每一个小进步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

要在成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首先要耐得住寂寞。那些小的进步,就算别人看不到,没有给予赞赏,我们也应该为自己喝彩,有小成功才会有大发展。只有不断地自我鼓励,才能让我们不放弃,不被“过程太漫长”的不良情绪困扰。我们应该给自己一个每天都在进步的生活,而不是眼高手低,小事不肯做,大事做不了,浑浑噩噩地混日子。

不给自己找借口,就是不错过任何一次成功的机会,珍惜每一天所取得的进步,并时刻提醒自己,应该寻找成功的机会,绝对不要有任何借口,让懒隋占了上风,让机遇从身边溜走。要抓住机遇,首先要敢于实践,不要害怕失败,同时也要勤于思考,甘于现状的人永远无法发现机会。一旦发现机会,就必须抓紧每一秒钟,迅速采取行动;停滞、犹豫、观望、徘徊都会有可能让机会稍纵即逝,让自己追悔莫及。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牢记:借口是失败的温床,它只会令人失去成功。所以,无论生活还是工作,我们都不要给自己找借口,在困难与失败面前要毫不懈怠,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在发现机会的时候,全力出击,相信将来非凡的成就必将属于我们。

不要被借口定格在失败中

人们为什么会对世界产生消极的态度?很大一个原因就是遭受过失败的打击。当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有些人便开始对这个世界失去了耐心,他们往往会为自己失败找借口,比如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世界的不公平,或者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为能力的不足。总之,不论这些人如何归因自己的失败,消极的心态都已经在他们心中牢牢扎下了根。一旦消极的心态形成,人们就会马上用借口来强化这些人的失败感,从而使他们被借口定格在失败中。

一个被失败所定格的人,是没有可能在余下的生命中取得成功的。因为成功从来不属于消极的人!

事实证明,一个成功的人并不是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而是一个拥有坚强乐观的心脏,善于从失败中获取成长养分的人。他们也曾体验到失败的痛苦,但是他们不会被借口定格在失败中。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借口不会带来成功,而只有不找任何借口,才能从失败中站立起来,一个人才有成功的可能。法国作家左拉曾是一个经常失业的人。由于生活所迫,他不得不靠捕捉麻雀、捡别人吃剩下的鱼头鱼尾充饥。但是,这没有妨碍他的伟大志愿。他仍然积极地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认真地观察,细心地了解,最终凭借自己的坚强意志完成了600多万字的著述。当艾力斯•赫利还只是一个文学青年的时候,他基本上每周都会收到一封退稿信。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了4年的时间。经过无数的打击,赫利对自己几乎失去了信心,几次都想停止《根》的写作。如此又痛苦挣扎了几年,赫利已经感到没有成功的希望,于是决定跳海自杀。当他站在船尾,准备跳进大海的一刹那,他突然感觉听到了自己祖先对自己的召唤:“你应该去做你应该做的,我们都在天国注视着你,千万不要放弃!你能成功,我们对你充满信心!”就这样,赫利停止了自己愚蠢的行为,并积极投入到《根》的最后创作中,终于完成了这部杰出的作品。医学家乔纳斯•索尔克博士为人类攻克脊髓灰质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他的成功来之不易,是经过201次试验才研制出了预防脊髓灰质炎的疫苗。当人们问他是如何面对之前的200次失败时,索尔克博士是这样回答的:“我这一生中从来没有经历过200次失败。在我的字典里面,从来没有‘失败’这个词汇。那200次你们所谓的‘失败’只是我的尝试。经过不断地尝试,我增加了自己的经验,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实际上,我只是做了201次发现而已。没有前200次的尝试,就不可能有现在的成果。”

索尔克博士对于“失败”的见解,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失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它只是为我们关闭了一条不能通向成功的道路而已。可是,很多人却依然忌惮于失败的淫威,而不敢放开自己的手脚,积极地为自己的成功而奋斗。

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太多被被借口定格在失败中的人。他们不但自己失去了奋斗的欲望、成功的信心,而且还经常将自己的失败看成是成熟的表现。在他们眼里,一个成熟的人必须是能够看到事情所有弊端的人,能够积极地维护自己当前利益的人。正是在这样的借口指导下,他们不但固步自封,而且还以一个成功者的姿态来指导后进者。看到那些充满拼搏精神的后生晚辈,他们总是会不住地摇头,认为这些晚辈只是初生的牛犊、毛头小伙而已,等他们经历了生活的打击后,他们就会变得“成熟”起来。出于对后辈的关爱,这些人会如数家珍似的向晚辈介绍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以期能够减少后辈可能遇到的风险。而这些心智没有达到真正“成熟”的后生也经常会被他们的高谈阔论所吸引,被他们的谆谆教诲所折服。就这样,这些心理早已被借口所定格的人通过自己的影响,不断地传播着一些消极、负面的思想。而接受这些消极思想的青年,则真可谓是出师未捷“心”先死了。

千万不要被借口定格在失败中,如果你的心被失败的感受所填满,你就再也找不到成功的方向了。“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激励自己的警句。失败并不可怕,即使我们在事情上面失败了1000次,我们还是拥有成功的可能。但是,如果我们在心灵上面失败了一次,那么我们就彻底葬送了自己的前程。不找借口,因为“哀莫大于心死”,借口,也莫过于在心理上向失败彻底投降。

第03章 牢骚族,抱怨是借口的升级版

心理学家发现,有人喜欢抱怨、发牢骚,其根源是他们觉得:“这个世界对自己总是不公平的。”这是他们抱怨的理由。这个理由只是抱怨的借口,它会让人找出更多的借口发泄这种不满,所以人才会抱怨这也不好、那也不是。牢骚族的抱怨是爱找借口的心理在作祟,而抱怨会阻碍一个人的发展。

真没天理,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

“怎么那么倒霉,公交车又坏了”,“凭什么又让我出差”,“真倒霉,这车都堵了半个小时了”,“今天的菜真难吃,早知道就不买了”。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诸如此类的抱怨,想不开的人,总觉得事事都不如意,全世界的人和事都是错的。殊不知,这种抱怨的心思越多,生活就越不顺。有一天,王娜南又一次觉得心里烦闷得不行。于是,在一次聚会中,她向朋友倾诉自己的“不幸遭遇”。王娜南:“在办公室,什么事情经理都要我来干,真没有天理。”“什么事这样烦呀?”朋友问。“下周一值夜班的同事请病假了,经理就让我代替同事值班。平时我也不轻松,就拿昨天来说吧,那个‘难缠’的推销员又来了,经理让我去应付他,刚送走那个瘟神,一位客户气势汹汹地来提意见,我又要去接待他。你说,经理这样对我公平吗?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都要我来办。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王娜南愤愤不平地说。朋友劝慰道:“想开点儿,能者多劳嘛!这说明你有能力,领导重视你,干得多,提升的机会也就多啊。”听了朋友的安慰,王娜南依然抱怨道:“他们让我干的,都是些吃力不讨好的小事。你们不知道,在我们那个公司,只有会拍马屁的人才有加薪和提升的机会。总之,我真是倒霉透了。”

王娜南之所以抱怨,是因为觉得自己所遭遇的都是不公平的,其实,这种自认为“不公平”,只不过是她抱怨的借口而已。萧伯纳说:“明智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只会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艰难困苦在成功者眼里往往都是促进自己成功的动力,他们知道,抱怨只会浪费自己的时间,所以他们不会借口抱怨。可是那些爱抱怨的人却始终不明白这一点,只要稍不如意,他们就会找借口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我要辞职!”一名员工对上司说。“为什么?”上司问。“公司的同事太难相处了……”……“我要离婚。”一个中年男人对民政官员说。“为什么?”官员开始了例行问话。“我和妻子性格不一样,我急,她慢,我让她改,她却置之不理,我喜欢吃辣的。她却喜欢吃甜食,我让她改变口味,她反对……”……“我要……”“为什么?”“因为……”

生活中,我们总能发现“我要……”、“为什么”、“因为……”这样的借口模式。我们总是喜欢去改变别人,但是,这样的抱怨总是徒劳的。明智的人总是先改变自己而不是去抱怨。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地下室里,英国圣公会主教的墓碑上写着这样一段话:当我年轻自由的时候,我的想象力没有任何局限,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渐渐成熟明智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是不可能改变的,于是我将眼光放得短浅了一些,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但是我的国家似乎也是我无法改变的。当我到了退暮之年,抱着最后一丝努力和希望,我决定只改变我的家庭、我亲近的人——但是,唉!他们根本不接受改变。现在,在我临终之际,我才突然意识到:如果起初我只改变自己,接着我就可以依次改变我的家人。然后,在他们的激发和鼓励下,也许就能改变我的国家。再接下来,谁又知道呢,也许我连整个世界都可以改变。

抱怨,有时候也许能暂时舒缓一下你不平衡的心理。但是如果你长期处在抱怨的泥潭中无法自拔,你只会被这种抱怨渐渐侵蚀。你越是抱怨,生活中的不如意就会越来越多,你的生活就会越来越黑暗,直至不见一丝阳光。

如果你总是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倒霉的那一个,那么请你擦亮眼睛好好看看这个世界,看看你周围的人。你总能找到借口抱怨,但当你抱怨自己工资少的时候,地下通道里还有流浪歌手在卖艺;当你抱怨自己的午餐难吃时,大街上还有随处乞讨的流浪儿童。停止抱怨吧,让自己的心充满阳光,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如果你想成为强者,就把这些你认为的“倒霉”化为前进的力量,让自己迈入成功者的行列,并试着做一个潇洒豁达的人!

抱怨是生活的一剂慢性毒药

人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抱怨呢,他们的心理又是怎么样的?其实抱怨者的内心缺乏爱心和包容,心理产生了极度的不平衡,这时,他就会找借口发泄内心的不满。抱怨就是对极度不平衡的一种自私的发泄,毫不理会对方的感受,只将自己心中因此而产生的怨气,毫无修养地泼给对方。抱怨的人往往都是不自爱和不自信的人,他们只是想借抱怨获取一丝安慰。

抱怨看似不起眼,它只是说者几句不经意的话,但这无休止的抱怨,却能给对方带来极大的打击。时间久了,说的多了,说者会养成一种不经意的习惯,说者虽然无意,却给听者带来无尽的烦恼,甚至会成为一种杀人不见血的毒药。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危言耸听,其实抱怨给生活带来的危害远远大于奢侈、浪费、懒惰等行为。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就深受其害,当他的夫人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已经太迟了。她临死前还在忏悔,因为她知道,是她永无休止的批评、喋喋不休的抱怨害死了她的丈夫,她也因此后悔不已。托尔斯泰是史上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两部名著《战争与和平》及《安娜•卡列尼娜》在文学界闪耀着永久的光辉。按理说能嫁给托尔斯泰,应该非常幸福才是,当时托尔斯泰的名誉无人能及,他被人爱戴,仰慕他的人排满了整条街道。除了名誉,他们还拥有财产、地位、子女,似乎没有人能像他们那样完美地生活了。但托尔斯泰的夫人过于奢华,渴望显赫、还想拥有更多的金钱和财产,而托尔斯泰却对此不屑一顾,甚至认为他们所拥有的金钱和地位都是罪恶。由于婚姻存在这样的矛盾,夫人每日抱怨、无理取闹,甚至以死要挟……他们原本的幸福美满被她折磨的遍体鳞伤。他们经常会为是否收取稿费问题发生争执,她像疯子一样哭闹、咒骂,歇斯底里地在地板上打滚,有一次拿一瓶鸦片烟膏,以自杀威胁,还有一次发誓说不活了,要跳井。在托尔斯泰82岁的时候,再也忍受不了妻子给他带来的痛苦折磨,一天晚上,托尔斯泰偷偷地离开了他的妻子,逃离了让他心力交瘁的家庭,他的家人四处寻找,但不知去向。托尔斯泰由于寒冷而得了肺炎。他临死前,也不愿见他的妻子。

托尔斯泰及其夫人婚姻的悲剧,就是由于永无休止的唠叨和歇斯底里的抱怨造成的结果。也许人们认为,某些时候夫人的抱怨并不能算过分。是的,就算那是应当的,却也不得要领。这样究竟对她有什么好处呢?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糕。

也有人说,我的抱怨是善良的,我是想用抱怨这一激将法来迫使他奋斗,进而走向成功。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这样一些人把抱怨当做变相鼓励的一种手段,但你有没有想过,有谁会喜欢这种手段呢?从成华侨结婚开始,他的妻子就对他非常不满意,经常鄙视他的工作,取笑他做的每一件事情,因为这个差点毁掉了他的事业。他每天工作充满热情,虽然那时候他只是一个推销员,但他对自己的前途信心满满。当他兴高采烈地回到家里,准备把一天的业绩告诉自己的妻子,并希望从妻子那里得到赞赏和鼓励,但是,迎接他的总是一番冷嘲热讽。尽管不断受到嘲笑,成华侨还是努力奋斗着。当然他的事业越做越大,但他的妻子还是不停地唠叨和抱怨,有一天,他终于无法忍受下去了,就和她离婚了。现在的他,已经有了自己的销售公司,也重新娶了一个能够支持他的年轻女孩。原先的妻子根本不会明白丈夫为什么会离开她。她还在继续抱怨:“当年我为他省吃俭用,跟他辛苦了那么多年,现在他有了钱,就去找更年轻的女人。真是个没良心的坏东西!”

其实,导致成华侨离开她的原因就是她的唠叨、抱怨、挑剔,并不是因为另外的女人。试想一下,妻子一直在鄙视丈夫的事业,抱怨对生活的不满,谁都会厌烦,更何况这种对自尊心的打压,足以摧毁自信心和忍耐的底线。盖洛普民意测验和詹森性情分析都对此做过研究,它们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即:任何一种个性都不会像唠叨、抱怨一样给生活带来巨大的伤害。

抱怨,只会让事情更加糟糕

人的一生难免会遭遇挫折,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每当这个时候,人的内心就会产生不满的情趣,进而牢骚满腹。人之所以会这样,从心理的角度看,是希望通过抱怨来吸引他人注意和同情。其实,依靠抱怨非但不会博来他人的同情,因为抱怨往往是建立在借口世界不公平的基础之上,而很多人不会认为你真的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所以,当你借口世界不公平而抱怨生活,只会让事情更加糟糕。一场瓢泼大雨,把一座多年的老房子浇塌了一个角儿。老房子的主人特别生气跳到院子里,指着天空,破口大骂开来:“你个挨千刀的老天爷,有眼泪没处洒了是不?攒了这么多,一口气喷下来,把我的房子毁了,衣服湿了,粮食冲了,我没地儿住了,没东西吃了,你就心安了……”正骂得起劲呢,住在隔壁的邻居出来了,安慰他说:“哎呀,算了算了,老天爷也不是故意的。再说了,你骂得挺厉害,可它能听得见吗?”“哼哼,它当然听不见了,要能听见还不羞愧得一头撞墙死去呀……”“呵呵,这不就得了嘛!”隔壁的邻居继续开导他,“既然老天爷听不见,那你干吗还在那白费劲儿呢?倒不如赶紧找些人手来把房子修一修,然后坐在屋里把衣服烤烤,把粮食拾掇拾掇,也免得再下雨时又出什么意外啊!”却见老房子的主人一跳老高:“不中,我非得好好骂一骂老天爷,把我害苦了,想抬腿一走了之,门都没有……”说着,又破口大骂开了。就这样,气呼呼地骂了好半天,就是不说修房子的事。结果,又一场瓢泼大雨下来,终于把整座房子给浇塌了。

房子的主人要是停止抱怨,及时修缮,房子也不会全部倒塌。所以说,抱怨只会让事情更加糟糕。喜欢抱怨的人就像房子的主人,即使生活没有那么糟糕,他也会找借口埋怨自己所遭遇的一切。抱怨生活、抱怨困境、抱怨工作、抱怨婚姻,这只会让他的心境更加恶劣,生活更加糟糕。经常遭受挫折、打击和失败的人,常常习惯于责备社会、制度、人生,抱怨自己的运气不好。对于别人的成功与幸福,总是愤愤不平,因为他认为,这些都足以证明生活使他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一场大火让普利斯顿失去了光明,也失去了工作,妻子也离开了他,只好靠乞讨为生。一天中午,他蹲在路边,忽然听到有脚步声,还有手杖敲地的声音,他猜测对方大概也是个残疾人。虽然心里没抱什么希望,但他还是向前凑了凑,说:“行行好吧,可怜可怜我这个盲人吧。”脚步声停止了,手杖声也停止了,只听对方说:“我很愿意帮助你,这个,你拿着。”普利斯顿摸索着接了过来,他惊奇地发现那竟然是一张百元大钞,这是他第一次收到这么大额的钞票,他想对方一定是个有钱人。于是,他一边道谢,一边说:“先生,您是个大好人,您不知道啊!其实我并不是生来就瞎眼的,20年前,这条街上有一家餐厅发生了火灾……”他想博取更多的同情。“你也是那场火灾的受害者吗?”对方问。普利斯顿一听对方也知道那场大火,更来了精神,他又向前凑了凑说:“哦,您也知道那场大火吧,都怪那场大火,害得我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当年的肇事人也没赔偿,我真命苦啊。”对方拍拍他的肩膀大声说:“其实,我也是在那场大火中受伤的,我也失明,并且被毁容了……”普利斯顿这才想起刚才的手杖声,又想起刚才他给自己的百元大钞,他马上忿忿不平地说:“上帝对我不公平啊!你我同样都受伤了,为什么你可以成为有钱人,而我却落魄潦倒呢?”对方却笑了笑说:“不!我从来不觉得我的命运是悲惨的,也从来不觉得上帝对我不公平!因为我失去了视力,所以我有更敏锐的听力,才能分辫音响的好坏,创造出销售的佳绩。我相信,任何表面的不幸,都是上帝要给我更大的祝福!”

那场大火成了普利斯顿抱怨苦难的借口,但事实上,造成普利斯顿悲苦人生的不是那场大火,而是他对大火的抱怨。因为和他一样遭遇大火之灾的那个先生却是一个成功者。所以说,抱怨让事情更加糟糕。

在这个充满不幸和苦难的世界上,人们往往自认为是个被命运遗弃的不幸儿,而陷入自卑、自怜的悲观境地。但事实上,生活中总有比你还不幸的人。多想想他们,你心里就会充满对生命和大自然的感恩之情,就会减灭掉那些不应有的奢望和非分之欲,这样,恬淡安详的幸福感才会找上门来。

没有经历深刻的痛苦,我们就体会不到酣畅琳漓的快乐!在身处人生最低谷之时,我们不要抱怨命运的不公,要相信最美好的日子会到来,因为快乐与苦难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

你在抱怨时,幸运已经转身

一位哲人曾说:“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而抱怨则是无所作为,是找借口逃避责任,是放弃义务,是自甘沉沦。”不论我们遭遇到的是什么境况,光是喋喋不休地抱怨不已,都于事无补,甚至可能把事情弄得更糟。

每件事情都有它的好与坏正反两面,当我们遇到事情不好的一面时,应先学会思考如何扭转局面。如果借口发牢骚,即使是抱怨到肝肠寸断,事情也不会改观,反而会越来越糟糕。李超国在一家汽车销售公司做销售顾问,从接待第一个客户起,他就一直抱怨这份工作承受了太多委屈:客户不满就找他麻烦;销售成绩不好,经理也要找他麻烦;客户买了车出了问题,还要找他麻烦。其实,这些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然而他却整天把这些抱怨挂在嘴边,弄得同事们心情也跟着不好,都以为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似的。慢慢地,经理对他的意见越来越大,他对工作也越来越不满,跟他一块进公司的同事大都因业绩提升而加了工资,而他却还整天在抱怨中工作。久而久之,同事都渐渐地疏远了他,经理也对他失去了信心,提醒他再不把精力放在工作上,小心工作不保。

抱怨只会阻碍自己走向成功的步伐。放下抱怨,心平气和地接受生活中的不如意,才是智者的姿态。

抱怨,只会让一个人的心理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在这样的状态下,走平地也如履山川。所以,不要再去借口世道的不公,抱怨自己的命不好,抱怨没有权势,抱怨工作差、工资少,抱怨没人赏识……这些徒劳的抱怨,只能使自己过得更疲惫。年幼的时候,有一次,拿破仑•希尔和母亲一起乘船渡江到纽约去。那是一个有浓雾的夜晚,站在船头望着茫茫的大海,拿破仑•希尔直觉得寒气袭人,不由自主地跺起了脚来。就在这个时候,母亲突然欢快地叫了起来:“啊,这是多么令人着迷的景观啊。”拿破仑•希尔愣住了:“妈妈,什么东西让您如此欣喜呢?”母亲依旧充满欢快:“你看呀,那浓雾,那四周若隐若现的灯光,还有消失在雾中的船带走了令人迷惑的灯光,这一切多么令人不可思议……”母亲的欢快极大地感染了拿破仑•希尔,他也着实感觉到了厚厚的白色浓雾中的那种隐藏的神秘、虚无以及点点的迷惑。于是,一颗原本迟钝而且晦暗的心得到了一些新鲜血液的渗透,开始变得有活力了。转过身来,母亲语重心长地对拿破仑•希尔说道:“从你出生之日起,你就一直在聆听着我给你的忠告。不管以前的忠告你有没有听进去,但今天的忠告你一定要听,而且还要永远地牢记着。那就是,世界从来就有美丽和兴奋存在,她本身就是如此动人、如此令人神往,所以你必须对她敏感,永远不要让自己感觉迟钝、嗅觉不灵。”顿了顿,母亲接着说:“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让自己的心跳动起来——少些抱怨,多些热情。”母亲的这番话,拿破仑•希尔一字不落地记在了脑海里,并在以后的日子里始终实践着。

面对不幸,面对潦倒,我们所要做的不是找借口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是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承受苦难,直面打击,最终将自己打磨成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子,任何人都掩不住你灿烂夺目的光辉。

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凡事喜欢抱怨的人总是觉得生活这么累,压力重重?因为他只看到了自己的付出,而没有看到自己的收获。而不抱怨的人即使真的很累,也不会埋怨生活,失与得总是同在的,想到自己获得了那么多,就会感到高兴。所以,放下满腹的抱怨吧,只有这样,你才有更多的心思去抓住成功的机遇。

忍住抱怨,增强自身的实力

在生活、工作中,不管你承受了多么大的委屈,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正在经历什么样的挫折,请永远不要抱怨,因为抱怨是毫无意义的,反而会减弱你的竞争和生存能力。只有忍住抱怨,不断地增强自身的实力,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一个少年,父亲让他去葡萄酒厂看守晒在外面新做的橡木捅。每天早上,他将油漆后的木捅一排排整齐地摆放好放在太阳底下。但让他烦恼的事发生了:在一夜之间,风就把他排列整齐的木桶吹得东倒西歪。因为油漆未干,木桶因此弄脏了。父亲问他为什么不把木桶码放整齐,少年抱怨风大,并委屈地哭了。父亲摸着少年的头说:“孩子,别伤心,你可以想办法去征服风,而不是借口风大。”少年擦干了眼泪,坐在木捅边想啊想啊,风为什么把木桶刮倒呢?也许是重量不够吧。想了半天,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到河边挑来清水,把它们倒进那些空空的橡木捅里,然后就忐忑不安地回家睡觉了。第二天,少年跑到放木捅的地方一看,那些橡木捅一个个排列得整整齐齐,没有一个被风吹倒的,也没有一个被风吹歪的。少年对父亲说;“要想木捅不被风吹倒,就要加重木捅的重量。”

人生也是如此,我们可能改变不了风,改变不了这个世界和社会上的许多东西,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不要抱怨任何外界环境,不找借口,只给自己加重分量,这样我们就可以适应变化,不被打败。同样,当我们的实力很微弱时,暗中加重自己的分量,就显得极为重要。楚汉战争期间,刘邦被项羽围困,处境危在旦夕。正在这时,刘邦的部下韩信在前线却捷报频传。随着军事上的节节胜利,韩信的政治野心也逐渐膨胀起来,他派人面见刘邦,要求封自己为王。刘邦一听,便怒不可遏,当着信使的面抱怨道:“我久困于此,日夜盼望韩信前来相助,想不到他竟要自立为王。”此时,张良正坐在刘邦身边,急忙附耳说道:“汉军刚刚失利,大王有力量阻止韩信称王吗?不如顺水推舟答应他,使其窃喜,否则将会产生意外之变。”刘邦立即心领神会,话锋一转,反改口骂道:“大丈夫要做就做个像样的王!”刘邦原本爱骂人,这一骂不足为怪,况且前后两语衔接不错,竟也没露出什么破绽。不久,刘邦派张良作为专使,为韩信授印册封。刘邦忍住了韩信成王给有己带来的威胁,从而不动声色地稳住了韩信,为汉军日后十面理伏,击败项羽做了充足的准备,最终成就了一番大业。

在生活和工作中,多一些努力,少一些抱怨,就更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同时充实自我,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刘军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了一家出版社,在编辑部工作,同事们都知道,他人活泼机灵,又十分热心,有事找刘军,绝对没二话,无论做什么刘军都不会抱怨。出版社的工作很忙,但社长又不愿增加人手,所以编辑部的人有时还要兼顾一些发行部的工作。其他的人多干一些活就提出抗议,怨声载道的。只有刘军,指挥他做什么事,他二话不说就去做,总是乐呵呵的样子。甚至是那些搬书、装书的力气活,刘军也从来不抱怨,有同事悄悄对刘军说:“图什么呀?又不给加工资,你一编辑,他这是拿你当苦力啊!”刘军却只是一笑说:“没事,没事!”同事摇摇头。后来,刘军成为被发行部指使最多的人,他像每个部门的临时助手一样,一时人手不够,连门卫都知道可以去叫刘军帮忙。在编辑部,取稿、跑印刷厂、邮寄等所有的业务流程,刘军全程都参与过。渐渐地,刘军熟悉了出版社的整个运作状况,几年之后,他成立了自己的文化公司。那些平时锻炼出来的经验帮了他的大忙,他一上手运作,便轻而易举地进入了状态。

年轻的时候,阅历浅、经验少,尚不是计较报酬高低的时候,要知道,这时候你人生的一切都是雏形,不断学习、开拓,才能让自己更快地成长。做一件事,就是为自己累积一些人生的经验。忍耐别人支使你的那些抱怨,有机会多干一点活,正是对自己最好的锻炼。

任何一个人,只有看清自己的分量,在一切可能的情况下,杜绝抱怨,加重自己的分量,补充自己的实力,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才有立于不败之地的实力。

现实不会因为抱怨而改变

抱怨的人往往缺乏上进心,对于自己的失意,他们只会怨天尤人,不懂得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实。殊不知,仅仅依靠抱怨是难以改变现实的。

在实际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事:很多人无论挣多挣少,都开始计划攒钱买房。可是现实往往是这样:当你节衣缩食、辛辛苦苦地攒下足够买房的钱时,却发现房价又涨了,于是灰心丧气地把辛苦攒下的钱拿去好好享受一下,却发现没过几天,在楼市竞争的热潮下,房价又开始下跌,而此时,你的口袋里却没有那么多钱……悔恨、生气、怒骂一个个从你内心深处涌出,从此以后,你每天都怨天尤人,责怪那只高不低的房价,弄得自己身心憔悴、疲惫不堪。

可是现实就是现实,无论你再怎么生气,房价也不会因为你的抱怨就往下跌,因为现实不会因为抱怨而改变。张小涵和老公从家乡来到城市里,想要通过两个人的努力在城市里安家落户,当然首要问题就是解决住房。每个星期,张小涵都和老公去看房子,关注楼市。他们的工作都还不错,省吃俭用三年内买房应该没什么问题。除了正常的工作日外,张小涵和老公在节假日都出去兼职,希望早点买到房子,那样就不用挤在破旧的筒子楼里了。眼看着钱就要攒够了,可是张小涵却发现现在的房价和他们之前看的房价差距太大了,才这么两年就涨了那么多。张小涵现在只能望楼兴叹,她感到非常的生气。以前那股狂热的工作劲头也没有了,不仅节假日不出去兼职了,而且就连平时上班也不那么认真了。她最大的变化就是变得比以前爱唠叨了。当初说好和老公一起努力买房的张小涵,现在却忘了自己的初衷,心情不好的时候总是喜欢拿老公开涮,总说他没用,不上进,连个像样的房子都买不起。老公知道她心里不舒服,就开解她说:“你看,这么些年都坚持过来了,只要咱们再坚持坚持,就能买房子了。咱买不起两居室的就买一居室的,只要咱俩和和美美地过,再奋斗几年,咱就可以买大房子了。你整天生气房价也不会掉下来啊,干吗把自己整得这么累。这房价也不是咱们能够控制的,凡事想开一点。我就不相信,凭咱俩的实力,连个房子都买不起。”听了老公的一番话,本就心宽的张小涵一下子想明白了:是啊,不管我怎么抱怨、怎么生气,房价也不会跟随我的心情而变化,何必自己苦自己呢!现在他们不仅节假日做兼职,还投资开了一家服装店,雇人看管,也不用照看。没过两年,他们就买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

生活总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的磨难,现在的人常说,房子、车子、孩子是压在自己肩上的三座大山,有的人遇到的磨难可能有所不同,有的甚至远远不止这些,但有谁敢说所有的这些磨难他一辈子都不会遇到呢?遇到磨难你会怎么做?生气?抱怨?但是,现实依然不会因此而改变。

要想改变自己不满的现实,抱怨是没有用的,惟一要做的就是停止抱怨,用行动改变现实。肯德基初入中国市场时,公司派了一位代表来中国考察市场,他来到北京,看到破旧的街道上诸多的小吃,他觉得肯德基在这里根本不会有生存的机会。回到美国后,他对上司汇报说:“北京的很多街道非常破旧,而且餐饮店铺无序地在街道两边营业,政府好像也不会管理……”上司并没有听完他这些抱怨的话,而是另派了一位代表来北京。新代表与上一位不同的是,他先是在北京几条街道测出人流量,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走访,然后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进行品尝调查,并详细询问了他们对炸鸡的味道、价格等方面的意见,另外还对北京油、

面、菜甚至鸡饲料等行业进行广泛的摸底研究,并将样品数据带回总部。不久,那位代表率领一帮人又回到北京,肯德基从此打入了北京市场。

有一位心理学家多年来一直在探寻成功人士的精神世界,他发现了一种本质的力量:在严格而缜密的逻辑思维引导下立即行动。但绝大多数人习惯于抱怨,而后又回到原来的生活,什么事也做不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抱怨不会改变现实,只会阻碍一个人发展。

拿什么拯救满腹牢骚的人

曾国藩曾在家书中写过这么一段话:“吾尝见朋友不中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如吴(木云)台凌荻舟之流,指不胜屈。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感应之理,自然随之。”他劝导弟弟们不要怨天尤人,乱发牢骚,“宏其度,则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苏东坡曾说:“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一个人如果喜欢怨天尤人,总是抱怨世道不公,总是感叹世风日下,总是伤感生不逢时,那么这个人的心态就会失衡。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爱抱怨的性格怎么会有好的人生?

现实生活中,看到那些失业的人,跟他们聊一聊,你就会发现,他们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愤愤不平,他们有为自己无所作为制造借口的惊人能力。殊不知,如果一个人整日只知道叽叽喳喳、说三道四、指桑骂槐、阳奉阴违,他的事业就接近尾声了,他无疑是在将自己抛入险境,很快会被淘汰出局。刘平在北京一家棉纺厂里混了近十年,一直没得到提拔。近两年来,他对工作的规章制度,牢骚满腹,怨声载道。厂领导也成为他批评的对象。他不分场合地点地向人摆了一大堆理由、事实、材料,还附带着时间和地点,说得有鼻子有眼的。其实,这都是他为自己工作上没有建树而寻找的一系列借口罢了!很快,人们就看到麻烦出现了,不是棉纺厂有了麻烦,而是刘平本人。他对一些微不足道的事耿耿于怀,最终因为做得太离谱而失去了在这家棉纺厂工作的资格,成了一名借酒消愁的下岗工人。

不同的人有不同机遇,人的性格首先是来自于先天,这是不能改变的事实,也是一个人性格里面最基本也最难改掉的部分。先天的东西总是在我们身上有最深刻的烙印。

在医学上,同样的疾病,如果是后天犯的,相比较先天而言,就好治疗一些,先天的显然更为棘手,可能无法根治。但是后天的不一样,后天的可能很容易就通过现代医疗技术进行治疗。人的性格也是一样,先天的性格底色是很难改变的,但是后天的养成却是因人而异的,很容易变的不同。

比如说同父同母的兄弟两个,最开始的生活环境是一样的,大家获得的物质条件、教育条件各个方面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出入。但是再过许多年,两个人的性格可能会有不小的区别。按理说,两个人的先天条件是差不多的,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区别,原因就是后天的生活环境给予了他们不同的生活感受,才会有这样分别。经常发牢骚的人并不是先天就喜欢那样,大部分是后天的原因所导致。

所以,在说某个人天生就很喜欢发牢骚,其实是没有完全看到这个人的内心世界里去。兄弟两个如果一个人生活比较顺心,学习成绩好,工作不错,收入不错,家庭稳定,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你就很难听到这个人有太多的不满,太多的牢骚,或者是基本不会说什么牢骚话。但如果另一个人从小成绩就不好,得不到老师、家长的喜欢,进入社会以后,工作一直不顺利,为了生活到处漂泊,但是仍然不能满足物质所需,家庭也不稳定,他多半会牢骚满腹。

发牢骚的原因来源于很多方面,比如说感情生活不顺心,或者是自己想得到的名利、地位、物质都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这时候就会多有抱怨。这是一种社会心理,不单单是哪一个民族的问题,也不是某个国家的特例,人类都是如此,只是表现的形式有所差别而已。

发牢骚的浅层原因是压抑。心理上的压抑需要找到一个宣泄的路径,很显然,自己没有能坐上领导的位子,也不可能将现有领导杀死,那么惟一的办法就是说出自己的不满,他如何如何不行,自己如何如何比这个人强。事实上是有可能的,但也只是可能而已。因为自己没有坐上领导的位子,还不能得出肯定的结论。这就是发牢骚者的第二个问题:没有真正认清自己。

牢骚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抱怨,抱怨就可以看作是牢骚的表现形式之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呢?这是推脱责任的表现,总是在说别人不行,而不愿意深度地剖析自己,不承认或者是不想面对自己的问题,所以就将所有的问题说成是别人的问题。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情况。

牢骚满腹的人有一个相同的特点,也是藏的很深的一个特点:自卑!如果让他们总结一下自己多年来的生活状况、工作业绩,估计他们自己都不忍心看,根本就不愿意去想这个问题。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无能,而找到一个借口来掩盖这个问题就比较简单,反正自己没有在那个位置上,怎么讲都行,不可能有实现的一天,也就不会证明自己是错的。所有不愉快的经历都会变成抱怨,说个没完没了。

这种人不完全是毫无作为、庸庸碌碌的。他们一般不甘于人后,想有一番作为,甚至是大作为,但是缘于很多因素,没能实现,可能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基本上是没有实现的可能了,嫉妒的火焰开始蔓延,不满的情绪达到了顶点,无力改变,只能图一时的痛快了。

牢骚满腹者一般不受人欢迎,私底下可能还是别人的笑料,自己也并不是不知道,但是很难管住自己的嘴。尽管有亲人朋友多次劝告,也不起什么作用。他们多数有自闭的倾向,内向居多,也比较自私,一旦别人侵犯了自己的利益,势必会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应。

牢骚实际上讲的是一个“堵”与“疏”的问题。这就像一个水池一样,当流通不畅,慢慢的就会堵住了,水从上边满出来了。当流通顺畅时,杂质就随下水流走了,水池就不会堵了。不让人发牢骚,其不满情绪无法发泄出来,就会导致一个团体死气沉沉,如死水一潭,没有活力,形成无声的抗?。二是一旦爆发,就会矛盾激化,无缓冲期,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为此,勤于沟通,给他人发牢骚的机会,让其不满情绪及时发泄出来,不失为明智之举。

第04章 戒了吧,借口一定会承载谎言

不可否认,借口往往是谎言的载体,说谎的人常常找借口误导对方,从而达到隐瞒事实的目的。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样的借口就是谎言的代名词,是借口更是欺骗。除了那些善意的谎言,带有欺骗的借口是不良心理在作祟,是必须要戒除的。

谎话很简单,仅仅是一个借口

对别人毫无道理地抱有敌意和憎恨不是什么好事,因而要把这种情绪从意识中剔除。但人们经常会感到别人对自己抱有敌意和憎恨,比如,有人经常会这么想:“我并不是特别讨厌那个人,不过他好像很讨厌我。不管我说什么他都反对,这真让人难以忍受。”这种被压制的感情和欲求反映到外界,在他人中去找寻,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投射。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案例:继子常常感到继母在憎恨自己;婆婆总觉得新娶的儿媳妇是来败家的;保守党常常感到革新党怀有敌意。于是他们就在想,既然对方对自己抱有敌意,那么,自己也不得不诉诸正当防卫,这就为自己的反对意见或敌视对方找到了借口。

这种举动是无意识的,真正原因是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就像生活之中,一些人本因自己能力不足而失败,却找一个借口将失败转嫁于他人。找到借口,就能回避自己的缺点,让自己看上去依然那么的高大。

在心理学上,合理化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发生在潜意识层面,是个体不自觉运用来扭曲或者否定现实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能暂时维持内心的平衡,而自己的意识层面却往往不知。合理化又叫文饰,给自己的行为赋予合理、正当的理由,获得别人的认同和认可。合理化有两种表现形式:“酸葡萄”机制和“甜柠檬”机制。“酸葡萄”机制来源于伊索寓言,说从前有一只狐狸走进葡萄园中,看到架上的葡萄都熟了,狐狸非常想吃葡萄,但因葡萄架太高,跳了数次都摘不到,因而无法吃到葡萄,狐狸就说那些葡萄是酸的。当人们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时候,常用酸葡萄机制来缓解自己的失落。“甜柠檬”机制与“酸葡萄”机制相反。上述伊索寓言里所说的那只狐狸,后来走到柠檬树旁,因肚子饿了,就摘柠檬充饥,而且边吃边说柠檬是甜的,其实柠檬的味道是酸涩的。引申到生活中就是,人们面对所发生的一些不如意的事,有时也会像这只狐狸一样,努力去强调好的一面,以减少内心的失望和痛苦。比如,一个男人娶了一个姿色平平的妻子,他会对别人说他的妻子有内在美;一个女人嫁给一个木讷寡言、不懂为人处世的丈夫,她会说她的丈夫忠厚老实、值得信赖。也就是说,“甜柠檬”机制就是企图说服自己和别人,自己所做成或拥有的已是最佳的选择。

当个体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时,人们就会尽量搜集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给自己的作为一个合理的解释,以掩饰自己的过失,减免焦虑的痛苦和维护自尊免受伤害。

热衷于社会活动的学生会说,毕业证书只不过是死记硬背者的标签;热衷于恋爱的人会说,结婚证只不过是一张纸而已。其实,这些人所说的理由,不过是为了让借口合理化。

谎言是什么?谎言是指说话人在知道事实的前提下,通过刻意隐瞒并提供与事实不符的语言信息的行为。要把谎言说出口,就需要一个合理化的借口,并且只要一个借口。当然,合理化并非是有意地撒谎或制造借口来欺骗别人,其实,有时候连说出借口的人自己也深信自己所说的是合理的。

说实话不需要借口,而说谎话一定需要一个合适的借口。任何一个选择说谎的人,都想既捞到说谎带来的好处,又不用承担遭受指责或惩罚的风险。

说谎者寻找的借口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人通常是辩解自己尽管说了谎话,但却不应为此所导致的后果负责。说谎者会声称从未想过要把某人、某事引入歧途,是对方理解有误的结果。或者辩称自己在措辞上不够明确或不够清楚,以致对方没有理解自己的意思;或者辩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方理解有误,是对方自己弄错了。

有的人会为自己所说的谎言找一个道德上的借口。在这类借口中,说谎者承认自己说了谎,也承认应负责任,但提出各种合乎道德的借口来表明该谎言在某种特定情形下是完全合理的,是应该得到允许的,因此,自己虽然说了谎话,但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在这类借口中,最为常见的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高举“利他主义”的盾牌。说谎者会声称自己说谎是考虑了很久的,意在避免给对方造成伤害。这种说法普遍被说谎者认为比其他借口更容易让人理解或更具有说服力,因为它表明说谎者是出自于善意。

通过观察发现,即使是那些最自私的说谎者,也常把寻找借口的重点放在谎言所能避免的伤害上,而对谎言所能造成的伤害则会避而不谈,或者推托为“考虑不周”。

有的人声称自己所说的谎话并非真的是谎言,而只是一个玩笑、一种夸张或一种想象,或者声称自己当时也不知道自己所说的话会是谎话,甚至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以“白马非马”的诡辩伎俩为自己辩护,意图让人在真实与虚假之间难以找到真实的界限。

然而,谎言就是谎言,借口就是借口,无论说谎者的借口具有多么充分的合理性或说服力,无论说谎者多么善辩,谎言中的借口还是会让人起疑。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借口是说谎者提出来的,而不是由受骗者自己提出来的;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人也有曾经说谎的经验,很清楚说谎者是如何的自私自利,为了撒谎而找的借口又是如何的牵强附会。

只要是说谎,就一定会找借口,而且要尽自己的所能,让自己的借口合理化。其实,说谎者自己心里也清楚,为说谎而寻找借口,本身就是一种逃避道德谴责和避免受到牵连的无奈之举。值得一提的是,说谎者在提出各种冠冕堂皇的借口时,自己心里也并非风平浪静,因为他的心里始终惦记着:他能相信我的谎言吗?我找的这个借口真的无懈可击吗?很多撒谎者心里都会有这样的忐忑。

借口,是为失败辩解的谎言

人人都会找借口,失败者找得最盛。失败者一旦找出一个自认为高明的借口,就会抓住不放,就总是拿这个借口为自己辩解。

开始的时候,为自己辩解的人还清楚他的借口多少存在撒谎的成分,但是随着自己的不断重复使用,他就会越来越相信自己的借口完全是真的,相信这个借口就是他无法成功的原因。在借口的扩大化下,他的大脑就开始怠惰,他的思维开始僵化,曾经想方设法要成功的动力慢慢无影无踪。但是他从来不会承认自己是个爱找借口的人。

正如有句话说的那样:“最糟糕的欺骗莫过于欺骗自己了。”陷入自我欺骗中的人,是最难清醒看自己的。

最常见的借口,就是“我的身体不好,所以……”或者“我最近比较忙,忙过这一阵子再说……”但这仅仅是一个借口,因为事实上,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健康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健康的毛病。在现如今的社会,没有人不忙,小学生忙着上学,年轻人忙着上班,中年人忙着养家糊口,老年人忙着做家务、带小孩。“我很忙”是一句没有一点技术含量的借口,但是就是有人常常以此为借口,推脱很多事,耽误很多事。失败的人会完全或部分屈服于各种借口,但是成功的人是不会这样的。

我们经常听见有人说:“今天的成功都是我努力的结果。”但是很少听见有人说:“今天的失败,都是我自己不够努力。”这是因为失败者都有一套辩解失败的借口,他们将失败归咎于家庭、性格、环境、时间、支持、政策等等,而最坏的借口莫过于“运气”,失败者经常以“运气不好”作为自己的失败总结。

为什么失败者喜欢揪住借口不放呢?心理学研究发现,其实,人都具有一种倾向,即在无意识中忘记那些令自己不愉快的事情,即使心里很清楚也会想办法辩解,并试图将责任推卸到其他人或事物的身上。

一个人不想做或做不成事,谎言就会伴随辩解而来,借口就会伴随不幸而至。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谎言,我们会发现为辩解而撒谎的事情是非常多的。小时候,不想上学的时候,常常谎称自己生病了;上班后,睡过了头而导致上班迟到,会谎称车晚点了或半路车坏了;领导询问失误的时候,常常会这样辩解:“其实我真是尽力了,关键是咱们的营销方案有问题。”

为自我辩解而找借口的人各不相同。

有的人甚至都不辩解自己行为的正当性,干脆拒不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以及所应当承担的责任。最典型的就是一些犯人,比如杀人、抢劫、强奸等重刑犯,在没有掌握确凿的作案证据之前,他们是绝对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的。因为他们心里很清楚,自己的错误将会带来怎样的惩罚,所以会编出各种各样的谎言掩盖事实本身。只有在铁证面前,他们才会乖乖地认罪。

有的人承认自己的错误,但却极力狡辩这种行为是正当的,自己不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比如,一个员工说:“虽然这次活动失败了,但我完全是站在公司的角度上考虑的。”这就说明,虽然他也承认自己要承担一部分责任,但却暗示主要的错误不在自己身上。

有的人在犯了错误之后,会承担责任,但却辩解给对方造成了伤害,这不是自己有意的,而且会把这个辩解进行到底。

就像有的人在酒醉时犯了错误,酒醒后就会说:“我当时烂醉如泥,所发生的事情全都记不得了。”不管到哪里,他都会重复这句话,好像他所犯的过错,全是酒精的过错,跟他本人无关。

总之,一个人如果极力辩解的话,不是被冤枉了,就是想推卸责任。在辩词中,他会加入很多真真假假的借口来混淆视听。

请不要为你的错误说谎

说谎的人总喜欢说“我没做那件事儿”,或者“不,那不是我干的”,或者“我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儿”,还有“我发誓”等之类的话。还有一类人犯了错误后,习惯说:“噢,没什么大事儿,会好起来的。”或者,“出错了吗?哪里出错了?”或者,“不要着急,肯定没事儿”。

心理学研究发现,很多人出现错误时,就会找出一大堆借口来为自己辩解,辩解起来振振有词、头头是道。目的其实就一个,那就是想方设法掩饰错误。殊不知,掩饰错误往往要比承认错误付出更大的代价。

很多人认为,找个借口掩饰错误的好处在于不用为后果负责,就算要负责,也要把相关的人都囊括在内,让大家都不好过。鉴于这样的心理,于是,能推就推,能躲就躲,如果能够躲得过,既保住了面子,又避免了损失,何乐而不为呢?实际上,这只是表面上去看,犯了错误,找借口进行掩饰,往往是弊大于利的。

很多人认为找借口为自己辩护,就能把自己的错误掩盖住,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事实证明,这绝非上策。你的借口,可能会让人原谅你一次,但他心中一定会感到不快,对你产生怕承担责任的印象。所以,犯了错误之后,极力为自己辩护、开脱,不但不能改善现状,而且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到未来。

克林顿的贴身幕僚莫里斯在其书中对如何处理克林顿丑闻有这样一段话:“当丑闻曝光,以往的经验显示,揭发该丑闻的记者往往已经准备充分,部署好随后一连几天的攻势,以及情节的编排。他们会老练地把有关丑闻的故事和桥段,分段包装,逐日抛出,使得丑闻情节每天都有新的发展,可以持续地炒作,让这一事件不断升温。如果丑闻已经被某家传媒独家揭发,当事人便要有心理准备。其实,媒体记者早已如‘章回小说’般部署好接下来几天要报道的情节了。如果你心存侥幸心理,以为他们可能知道的不多,企图以谎言和借口掩盖真相,或者只是像‘挤牙膏’一般,披露出来什么,就承认什么,那你就错了,这样很容易堕入媒体设置好的部署里,被早已准备好的媒体迎头痛击的日子也就不远了,你只会被媒体不断扇巴掌,他们丝毫不会留情。所以,如果犯了错误,千万不要到处找借口,试图掩盖错误的话,只能让自己更加尴尬,最好抢先承认错误,别给他人步步紧逼的机会。”《苹果日报》就是香港传媒追击真相的高手。2000年,立法会前议员程介南“以权谋私”丑闻揭发的当天,《苹果日报》只是披露了十分有限的证据,令程介南心存侥幸、掉以轻心,在当天的记者招待会上,他企图把问题一带而过,并掩盖部分事实。不料该报的记者早有准备,在会上套出了他为自己辩护的话,要他以个人诚信担保,他真的这样做了。第二天,该报才进一步披露更多资料,反驳及质疑他前一天在记者会上为自己做的辩护,令程介南只好再进行回应,疲于奔命。一连几天,反复这个“猫捉老鼠”的游戏,使程介南心力交瘁,而诚信逐步丧失。其实《苹果日报》早就做过这样的事情,只不过程介南没有注意过而已。该报曾报道香港某著名男明星的太太发生了婚外情,夫妇二人一起出来秀恩爱进行回应,否认该报所披露的绯闻。没想到第二天,该报又刊出其太太与第三者的亲热照,证据面前,夫妻二人再无话可说,难免被指责一番,该报的销量却大增。

炒卖股票行业里,有个概念叫“割肉”,就是叫你在股票价位跌到某个警戒线以后,必须一次性忍痛抛掉股票,以免愈陷愈深,最后血本无归。“割肉”虽然会很痛,但好处是起码你不会输掉所有,如果一直存在侥幸心理,一直在赔,却希望好运明天会降临,很有可能会输掉全部身家。

面对错误,面对丑闻,也需要“割肉”。杜绝侥幸心理,一次性说出所有真相,虽然这真的很难,但总胜过以后拉拉扯扯,每天诚惶诚恐,不知道真相是否会被进一步揭发,戳破自己用以掩饰的借口,让自己的形象逐步被毁掉,还要赔上个人的诚信。如果你能忍痛“割肉”,就不会让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

在做学生的时候,如果老师问我们为什么迟到了。我们会有以下这些回答版本:“今天太堵车,所以迟到了。”“今天肚子不太舒服,所以迟到了。”“今天天不好,所以迟到了。”“今天……”

其实,是睡过了头。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即使老师不当面指责你,他心里也知道这是“借口!”其实完全可以抢先承认错误,直接说一句:“对不起,我错了!”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个人做事再周全,也总有失败犯错误的时候,人犯了错误往往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拒不认错,找借口辩解推脱;另一种是坦诚承认错误,勇于改正,然后积极去解决。能够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是一种大智慧和大勇敢。

我们都知道,没有人是完美的,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心理学家观察发现,当人们犯错误的时候,脑子里往往会出现想隐瞒自己错误的想法,害怕承认之后会很丢面子。其实,承认错误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而且是一种很值得称道的勇敢。在某种意义上,承认错误还有一种“英雄色彩”。

如果犯了错误之后,人证物证俱在,责任是推脱不掉的,再抵赖也只是枉费心机。如果是鸡毛蒜皮的小错,那就更不用找借口进行掩饰,否则你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会变得很差,结果得不偿失。

其实,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以后找借口试图掩饰或推卸责任。在错误面前强词夺理的人,就等于又犯了一次错误,甚至比又犯了一次错误更危险,因为他已经养成了找借口掩饰错误的坏习惯。

如果你做错了事情,就应该尽快从错误中走出来,千万不要惧怕承认错误之后是多么的丢面子。一味地隐藏错误或为自己的错误寻找开脱的借口,错误就会成为牵绊你前进的藤条,减缓你成功的速度,降低你的幸福指数。事实上,很多时候,如果你分析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勇敢地承认错误,那么你就不会为错误所累,你就能勇敢地面对一切问题。

为什么不能用借口掩饰错误

没有人喜欢自己被指责,哪怕自己犯了错误。所以,当知道自己犯了错误的时候,最初的也是最强烈的反应就是为自己辩护、为自己开脱,而这种文过饰非的行为则需要借口的帮忙。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尽量不要想通过借口去掩饰自己的错误。

一个人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过错,可是人们对待错误的态度是千差万别的,有的用借口掩饰,有的闻过则喜、知过能改。对错误的不同态度,导致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用借口掩饰自己的过错,是虚荣心在作祟。一些人拥有很强的能力,很少有失误发生,久而久之,自然养成了“自己一贯正确”的意识,一旦真的出现过错,心里难以接受。出于对面子的维护,就会找理由开脱,或者干脆将过错掩盖起来。其实一个人有了过失并不可怕,怕的是不思悔改,找借口推脱责任,这种人很难走向人生的辉煌,注定是要失败的。

敢于直面错误的人,往往能够改正错误。只有对错误采取科学分析的认真态度,才能反败为胜。承认错误是一种人生智慧,是让人取得进步的前提。卡里在墨西哥当货物经纪人。在他给一家公司做采购员时,发现自己犯下了一个估计上的错误。公司对采购员有个规定,那就是不可以超支自己账户上的存款数额,如果账户里没有钱了,就不能再购进新的商品,除非账户里重新填充资金,但是,资金的填充一般要等到下一个采购季节。这天,卡里在采购完一批商品之后,一位商贩向卡里展示了一款极其漂亮的手表,在墨西哥是非常畅销的,而且价钱也不高。卡里很想采购一些,但这时卡里账户里的钱已经不多了。他知道他应该在早些时候就备下一笔应急款,好抓住这种叫人始料未及的机会。此时,他知道自己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放弃这笔有利可图的交易,要么违反规定先拿下订单,然后再向公司主管追加拨款。于是,卡里选择了后者。回到公司,卡里不知如何向主管陈述自己的这个错误,正当卡里坐在办公室里苦思冥想时,公司主管碰巧顺路来访。卡里当即对他说:“我遇到麻烦了,我犯了个大错。”接着他解释了所发生的一切。尽管公司主管平时是个非常严厉苛刻的人,但他深为卡里的坦诚所感动,很快设法给卡里拨来了所需款项。手表一上市,果然深受顾客欢迎,卖得十分火爆。而卡里也从超支账户存款一事中汲取了教训。

卡里的故事告诉我们,当一个人犯了某种错误时,掩盖往往是徒劳的,最好的办法是坦率地承认错误,并尽可能快地对事情进行补救。知错就改反而能赢得别人的支持,有助于弥补错误所造成的后果。

所以,如果你在工作上出错,就应该敢于向上级汇报自己的错误,上级往往会因为你的诚实而原谅你的错误,这时你所得到的,可能比你失去的还多。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敢于承认自己错误的人,不但可以消除因错误而产生的罪恶感,而且还会因为压力的释放而轻松起来。

现实中,许多人为了面子死不认错,只会让自己一错再错,损失更大的“面子”。殊不知,一个人试图掩盖一个错误,往往会犯下更大的错误。安徽六安有一家房地产开发商,在靠近一家小区附近起楼盖房。房地产公司的一个安全员发现,由于地基挖得太深,导致相邻的盖好的一栋楼发生了轻微的倾斜,于是就给公司写了一份安全报告。但是开发商拿到这份报告后,却叮嘱公司上下封锁这个消息,怕影响公司的声誉。但是,很快,居民楼倾斜得越来越厉害,最后整栋楼倒塌了。好在新房没有人居住,尽管这样,还是造成了三人死亡的后果,开发商的损失巨大。

其实有错不算什么,错了不知悔改,才是真的错了。闻过易,闻过则喜不易,能够做到闻过则喜的人,是最能够得到他人帮助和指导的人,当然也是最易成功的人。

在犯了错误的时候,很多人都想铤而走险,觉得拒不认错不会给自己带来损失,其实不然。一个人第一次逃过错误的惩罚,他可能会犯第二次、第三次错误。我们要学会在犯了错误的时候,坦率地承认,并担负我们该负的责任,这样才能吸取教训,避免犯下更大的错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