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得对,父母不会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9 19:46:27

点击下载

作者:朱莉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爱得对,父母不会累

爱得对,父母不会累试读:

前言

爱孩子,你爱对了吗?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相见的。

这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孩子》。诗中所说:“你们的孩子,却不是你们的孩子。”想必你会疑惑:孩子身上流的是我的血,怎么不是我的孩子了呢?可是,事实就是这样,孩子是上天送给我们的最好的礼物,可是归属权并不在我们手中。正如诗中所说:我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如果身为父母的你也有同样的意识,并且以这种意识来爱孩子,那么,爱孩子,也就变得简单轻松起来。

也许正是因为经历了怀胎的幸福磨难,分娩的阵痛,孩子的出生便唤起了我们心底最柔软的情愫,我们无怨无悔地为孩子付出着,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了孩子身上。

其实,这只是我们身为父母的本能,这样的爱虽然真切,却常常是不理智的。这种爱,掺杂了太多我们的情感和期望,而导致爱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在生活中,因为错爱,父母和孩子之间出现了许多沟通障碍。“孩子,来,看妈妈给你买的衣服、零食、漫画书……”一个周末的晚上,妈妈一回到家里,就冲浩然喊道:“下周爸爸妈妈要去出差,这些东西足够你用一星期了。”可是浩然待在屋子里一点反应也没有。浩然的妈妈一边做家务一边嘟囔着:“我那么忙,还给你买这么多东西,妈妈对你多好啊。”说话间,还觉得很骄傲。

屋子里的浩然听不下去了,出来说:“妈妈,你要是真对我好,那以后就先征求我的意见再给我买。我都读三年级了,你看你买的衣服,也就一年级的孩子穿。我怎么穿出去啊?我不是小女生,你以后别再给我买零食了。”

浩然的话像是一盆凉水,浇在妈妈的心头上。她真的不明白自己哪里做错了。

就像案例中浩然妈妈所说的和所做的一样,我们给孩子丰富的物质,就以为是在爱孩子,而孩子真正需要的却是父母的理解。父母经常会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爱:以打骂来表达爱、以物质来补偿爱、以专制来代替爱、还有完全放纵的溺爱……殊不知,父母无意中走入了的爱的误区,不但增加了教育孩子的难度,还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危害。

很多时候,孩子不会按照父母对其的安排去做,因为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情感和思维方式。如果父母真的爱孩子,首先就要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独立的个性和意识。

如果只因为爱本身而爱孩子,而不掺杂任何个人期待,那么爱孩子就变得很简单,在这样的爱中长大的孩子,就一定会快乐、自信,亲子之间的沟通也就越顺畅了。每个父母只要用心正确地爱孩子,爱也变得轻松了。

本书正是基于这样的初衷,来帮助父母学习如何和孩子建立有效沟通,让爱不再是错爱,也不再是伤害。帮助父母与孩子建立起正确的爱,让亲情真爱成为你对孩子最好的祝福。Part 1爱孩子,先放下父母的架子1孩子是天赐的礼物,不是你的所有品

在很多父母的意识里,孩子就是“我”自己的,“我”想怎么教育他就怎么教育他,“我”想让他怎么做,他就要怎么做……父母们自认为不管用什么方式来教育孩子都是理所当然的,他们还强调之所以那样做,完全是出于对孩子的爱。

可是,父母常常会忽略一个问题:孩子是怎么想的?他们是否可以把你的教育方式理解为爱?事实上,大多数孩子并不认可父母这样的教育方式,父母的爱,在孩子看来只是束缚和控制,而不是真正的爱。

一次,我到静宜家玩。她家7岁的孩子豆豆见我来了,还没等我坐稳,就兴奋地拿着积木来找我陪他玩。“玩什么积木,回去弹琴,今天还没弹够一个小时呢。”静宜瞪了豆豆一眼,可豆豆不死心地对静宜说:“妈妈,就让我玩会儿吧。”“不许玩,必须练够一小时,弹完琴再去画半个小时的画。”“孩子小,别对他凶。”我对静宜说。

她说:“没事,他现在觉得我凶,以后长大了,就知道我凶是为他好了。”“静宜,你就让孩子玩会吧,我看豆豆最近弹钢琴很辛苦的,手指头都起泡了。”在厨房做饭的奶奶听见了,出来替豆豆求情。“妈,他是我儿子,该怎么教育他,我心里清楚,我还能害他吗?以后我管他的时候,你最好别管。”静宜生气地说。“他是你儿子,他也是我孙子啊!他可不是你自己的,凭什么要由你自己做主啊?走,豆豆,奶奶带你去楼下玩。”见婆媳之战就要爆发,我赶紧拉开静宜,而婆婆则带豆豆去楼下玩了。“看,一家人都在和我作对。”静宜抱怨道:“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做了,每次都这样收尾,现在孩子见了我,就像见了敌人一样。”

孩子是上帝给我们的礼物

记得豆豆出生后不久,见到静宜,她整个人都很温柔。而这次见她,她却变成了一个“强势、专制”的妈妈。这是许多父母的真实写照。

我们在孩子出生后便迫不及待地向身边的人表达自己的幸福。在接下来的日子,我们获得了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机会。每天都分享着孩子的快乐和烦恼,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再辛苦也觉得很幸福,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有意义的。

可是,这也使我们忽略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个事实,他已经脱离母亲的身体,可我们却依然忘我地为孩子付出着。孩子在我们的操控之下,失去了自我选择的机会,时间长了,他就会觉得束手束脚,不仅失去个性,也使他对我们心生埋怨,失去幸福感。

我们不懂得,孩子是上天所赐的礼物,只是礼物而已,而不是我们的私有品。他应该有更好的归属权,那就是他自己。

别把自己变得那么自私

静宜对婆婆说孩子是自己的,自己有权来安排孩子的时间,也有权根据自己的喜好来为孩子选择教育方式,这是一种自私的行为。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在这样做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是自私的。

就像我们给孩子报很多辅导班,可孩子不领情,越学越不开心。

我们会委屈地说:“我还不都是为了孩子好,每天去接孩子都会听见周围的家长说,他们的孩子舞蹈几级了,钢琴几级了……想想我家的孩子以后什么特长都没有,我能不着急吗,所以才给他买钢琴,带他去跳舞……可是你看,他现在不但不懂得感恩,还冲我发脾气,说他好累,还说不让我管他。你说,我为他做的一切,有错吗?”

我们没错,可是孩子也没错啊,他不喜欢跳舞,也不喜欢弹钢琴,所以他抱怨、拒绝,可这些都是他的权利啊。当他们失去这些权利的时候,他们心里自然心生埋怨。

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自己小时候,是不是也抗议过父母的安排?可能当时还信誓旦旦地说自己以后有了孩子,肯定不会以这样的方式对他,可现在呢?小时候自己所厌恶的父母的做法,现在却由自己施展在孩子身上了。

许多父母非常疑惑,他们为自己辩解道: “我那样做,还不是因为爱他啊?!孩子不但不听话,还说我不爱他,真是让人伤心。问题究竟出在哪了?”

这不是真爱,虽然我们给自己的行为贴上了“爱”的标签,可实际上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满足自己的控制欲和虚荣心,为了让孩子达到我们认为的“优秀”,不惜以牺牲孩子的快乐为代价。我们的自私,对孩子来说,则是不公平的。

所以,孩子不喜欢名目繁多的辅导班,就别私自为他报名;孩子喜欢唱歌跳舞,那就别强迫他拿起画笔……

尊重孩子的独立存在,在这个基础上爱孩子,孩子才会成长为真正的自己,才有可能使孩子勇敢地走出去,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生活圈。

别再把我们的梦想和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了。试着去做,我们会发现,我们不再自私的时候,孩子也不再和我们较劲了。【把孩子看成上天送给你的礼物,你会更加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使孩子获得幸福感,身心得以健康成长;不自私地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专属品,不但减轻了你的负担,孩子心中更会感念,进而在自由的空间和时间内更好地发展自己。聪明的爸爸妈妈们,何乐而不为呢?】2你的绝对权威拦阻了你对孩子的爱“我是你爸(妈),你就该听我的”,这是很多父母经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每当你这样理直气壮地对孩子颐指气使时,有没有意识到,这种不讲理的家教方式可能会出现问题?

父母想把孩子变成乖乖听话的“下属”,而不是把他看成和自己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朋友,可孩子却极力想证明自己不再是小孩,于是父母家长制的思想和孩子开放自由的思想开始碰撞,父母和孩子的矛盾和问题也便出现了。

家长制是封建时代的家庭规范,时代虽然不同了,可是这种观念还是扎根在人们心里。很多父母将家长制的思想摆在严肃的脸上,孩子受控于这种思想,是很难体会到平等的,逆反心理的滋生也就不足为怪了。

街上有一位妈妈正在批评孩子,孩子十岁左右。妈妈很严肃地说:“我已经对你说过多少次了,你怎么还犯同样的错误?”说话间,还不时用手指点着孩子的头。

我再去看那个孩子,他根本就不把妈妈的话当回事,还眨巴着眼睛看来来往往的车呢,而那位妈妈全然不知,还在居高临下地讲着她的那套理论。

旁边走过很多路人,大家都用诧异的眼光看着这对母子,有的还停下来看。我以为这位妈妈会收敛自己的行为,没想到,她却提高了声贝:“下次你再让我给你买零食,我就不带你出门了……”

这时候,旁边一位带着孩子的妈妈蹲下身子对自己的孩子说:“孩子,妈妈不会像这位阿姨那么凶,可是,你要知道,好孩子是不会一出门就要妈妈买零食的,知道吗?”那个孩子像个小大人似的,拍了拍妈妈的肩膀,说:“妈妈,我知道了。”

请放低你的视线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和上述案例中第一位妈妈一样:站在成人的角度对孩子提出要求,孩子达不到要求,批评的时候却又再次把孩子当成了孩子,有时还会在公共场合批评孩子,完全不顾及孩子的自尊,这种态度本身就是不平等的。孩子自然也不会听我们的说教。

所以,我们经常抱怨,教育孩子是件很辛苦的事情。

而第二位妈妈,蹲下身子,放低姿态和自己的孩子交流,孩子看到了她的眼神,体会到她的真诚和信任,自然会自觉纠正错误了。我们只要运用几个动作,一个眼神,几句话,就会轻松达到教育的目的。

记得有一次,陪一个朋友和她孩子逛商场,在商场门口,她蹲下来,对女儿说:“茵茵,今天的主要任务就是给你买玩具,你负责矮柜台,妈妈负责高柜台,看见你喜欢的玩具,就对妈妈说……”

茵茵调皮地冲朋友做了个鬼脸。

后来,我问朋友为什么要那样安排,她说:“我不希望孩子觉得我们逛街时不尊重她,她喜欢的,我不一定看到,所以我们做了简单分工。”我恍然大悟。

孩子所看到的世界和我们眼中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只有蹲下身来,才能看清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蹲下身子,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对于孩子来说,则是尊重和平等。所以,放下我们的家长权威,蹲下身子进入孩子的世界吧!

反思传统教育方式

很多父母深知社会竞争压力之大,害怕自己的孩子将来无法适应社会,就不自觉地给孩子提出和他们的年龄本不相宜的期望;有的父母常常认为,对孩子严格管教,是不希望孩子将来抱怨自己没有尽到养育的责任……于是,父母用尽办法,也要让孩子臣服于自己的教育。于是,父母既要面对生存的压力,还要背负教养孩子成才的压力,自然苦不堪言。

也正是在这些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很多父母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孩子是错的,有的父母甚至信奉“棍棒教育”,这样做,不仅达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还会破坏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造成亲子关系的疏离。

在人格和思想上,我们和孩子是平等的,父母绝不应该凭借自己的权威对孩子实行专制教育。因此,当孩子成长中出了问题,首先需要反思的是父母,看看是否是自己的权威教育伤害了孩子。如果问题真的在自己身上,那父母就要抛弃错误的思想,转变教子观念,平等地对待孩子,消融已经对孩子的伤害!

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

孩子不懂事的时候,可能需要靠我们的正颜厉色来使孩子畏惧,可是他懂事之后,他已经有自己的自尊,因此,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们的想法,而尊重首先就是平等地与他们交流。

明智的父母把孩子视为可信赖的朋友,平等地与之交谈,当孩子觉得我们和他的交谈是没有威胁性时,他才会敞开自己的心扉,和我们无话不谈,与孩子的关系自然会更融洽。

此外,孩子身边的也许很多,但真正能够交心的朋友却不多,他们在情感上非常孤独,父母也就更有必要承担起做孩子朋友的角色,成为孩子的成长良伴。【平等不是一句口号,而应该切实落实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只有真正地放下父母的权威,剔除传统教子观念,做孩子的良师益友,爱才会变得更轻松。】3要孩子改变,先改变自己

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会很紧张,不管父母如何苦口婆心,孩子还是我行我素,根本不把父母的话放在心上。“孩子难教”似乎就成了让父母焦虑的头等大事。

为了改变孩子,很多父母尝试了很多方法:说服、训斥、打骂……可是并不一定见效。其实,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孩子的可塑性强,如果父母先省察自己,改变自己,孩子一定会感受得到;父母积极正面地和孩子进行互动,孩子才愿意跟随父母的步调,父母就会越来越好教。没有难教的孩子,只有不愿改变自己的父母。“乐乐,阿姨来看你了,快出来给阿姨问好。”于玲说完话好几分钟之后都没有见到乐乐的影子,我们都很尴尬。

她站起来,冲向乐乐的房间,大声地说:“妈妈在和你说话,你没听见吗?”乐乐没吱声,她的火气更大了,一边揪着乐乐的耳朵,一边说:“现在都是国小二年级的孩子了,怎么越来越不听话了?跟哪个学的啊?!”“我就是跟你学的。昨天晚上,爸爸叫你给他拿浴巾,你不也没听话吗?你说你在看电视。现在,我正在画画……”乐乐理直气壮地说道,说话的语气和他的年龄明显不符。“你现在敢用这样的口气和你妈妈说话了?”“这也是跟你学的。”乐乐边说边挣脱于玲的手,跑回自己的房间了。

重视对孩子的言传身教

孩子很多举止都是跟大人学的,就像乐乐所说的“我就是跟你学的”。所以,父母在抱怨孩子不好教的时候,应该先检讨自己的行为是否给孩子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是否首先需要做些改变。

孩子的模仿性很强,容易受到父母的影响。父母的行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想象一下,父母一边对孩子说“不能随便扔垃圾”,一边将果核丢在地上;一面教育孩子要爱惜花草,一面踩踏在绿草上……生活中,父母无声地影响着孩子,这样的教育对孩子是没有说服力的,孩子自然也变得难教。

一次,我去一个同事家拿份材料。当时她的孩子正在午休。孩子的奶奶正在自己房间乐滋滋地哼着戏剧,同事冲老人喊道:“你这个老太婆,孩子正睡觉呢,你那么大声,不把孩子给吵醒了啊?!”听到这样的话,不禁叫我咋舌。

如果此时孩子听见自己的妈妈对奶奶用这样的口气说话,他今后对待自己的妈妈,将会是什么态度呢?真是难以想象。

父母真的需要在孩子面前谨言慎行。如果想要自己的孩子做得更好,首先需省察一下自己的行为,让自己的做法使孩子无可挑剔。曾经有个公益广告:一位妈妈下班后放下包就去给老人端洗脚水给老人洗脚。等她伺候完老人回自己房间时,看见自己的儿子正端着一盘满满的水,用稚气的声音对她说:“妈妈,洗脚。”这让妈妈无比动容。也让看到的人无比动容。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的表现,常常是父母行为的投影,好的父母教出好的孩子,父母的行动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如果想让孩子有所改变,那就要时刻检省自己的行为。

试着对孩子更加包容

经常听到一些父母说:“我家孩子读国中之后,逆反心理越来越严重,每次和他说不到几句就会和我顶嘴,严重的时候,我们谁也不和谁说话,我做的饭,孩子都不吃……”

当有人问起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时,他可能会说:孩子的考试成绩不理想,又下降了;老师说他上课不能回答出老师的问题;最近孩子总是背着我给同学打电话等。其实,当父母对孩子的这些行为有意见时,这些不满会透过自己的言行表现出来,孩子的逆反心理就开始作怪了,他们听不进父母的训斥和唠叨,和父母之间的冲突也就可以理解了。

父母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说话态度,以和缓的语气来和孩子说话,既能表达出你的意愿,还能缓解和孩子之间的矛盾。比方说,父母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是不是刚换了一位老师,你还没适应,所以成绩才会下滑啊?”“你上课没回答出老师的问题,是不是因为你没听清楚啊?”“你和同学打那么久的电话,是不是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了?和爸爸(妈妈)说说看?”

宽容孩子,首先要改变对孩子苛责的态度,选择用期待、赞赏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父母会发现,孩子每天都在变化,每天都在逐渐靠近优秀。

一旦父母用这样的语气和态度对待孩子,孩子会感受到父母的改变,他就会愿意来接受父母,以正面的姿态出现在父母面前。亲子冲突也会减少很多。

不给孩子施压,掌握的教子缺点待孩子的逆反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了?和爸爸(妈妈)说说弹性引导孩子

曾有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个男孩成绩优异,他的父母也经常在外面炫耀自己的孩子有多么优秀。每次开家长会,这个孩子都会被选为学生代表发言,而他的爸爸也会代表家长讲话。开完家长会之后,他的爸爸都会说:“下次你也要考第一,不许给我丢脸。”多次以来,他都是这样的态度。

一次考试时,这个男孩发烧,没考好,回家和他爸爸说了之后,迎接他的就是劈头盖脸的训斥。没想到,孩子竟然将自己的所有书本撕碎了,精神出现了问题……

父母不能简单地将自己的期望完全附加在孩子身上,给孩子造成压力,不然,有可能给孩子造成无法挽回的痛苦和伤害,这就是教育的悲哀了。唯有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方式,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一同成长,就是给孩子的最好的教育。【在感慨孩子难教的时候,父母如果反思一下,就可能会发现,很多问题都是出在自己身上。所以,不妨先对自己进行一些改变,尝试改变自己的一些言行。】4允许孩子和自己争辩

在中国,多数家庭教育就是要使孩子“听话”,认为只要是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一旦孩子和自己争辩,父母可能就会以非打即骂的方式来对待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会放弃和父母争辩。

其实,有心理学家指出,愿意和父母争辩的孩子经常会表现出聪明、自信、富于创造力的特征,在学校和社会中更为优秀。所以,对待自我意识不断提高的孩子,别总要求他们“听话”,一定要给他们一些空间,比如说,允许孩子和自己争辩。“天天,赶紧起床,今天去你姥姥家。你姥姥说要给你做你最喜欢吃的大螃蟹。”这个周末,王颖一大早就叫天天起床,原来是姥姥想天天了,让他们全家周末去她家吃饭。可以吃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在别的孩子看来是件叫人开心的事情,可是天天……

王颖已经做好早饭,可是天天还没起床,她不禁有些生气。到天天卧室,她还在捂着被子睡觉。“妈妈和你说话,你是不是没听见啊?”“我听见了。可是我今天不能去姥姥家。我有别的事。”“你能有什么事啊?!别再说了,赶紧起床。”王颖不由分说地伸手去拉开天天的被子。“妈妈,我都说了,我有事。我都和静静说好了,我们要一起去同学家玩。”“姥姥好几周都没见你了,说很想你。”王颖说道。“妈妈,我和静静说好了。我如果不去,那我也是说话不算话。”天天撅着嘴冲王颖说道。

这让王颖一时没反应过来,因为天天一向是她的乖乖女。她刚想发火,可转念一想,天天和自己争辩的话也不无道理:自己事先没有对天天说要去姥姥家;天天是个说话算话的孩子。作为妈妈,我应该高兴啊。

想到这里,王颖笑着对天天说:“好,这次怪我没提前和你说好。那你就去和同学玩吧。下周再去姥姥家吧。”

天天一听,立刻爬起来,给了王颖一个大大的吻。

家庭需要民主

王颖允许天天和自己争辩,并且认可了天天的想法,她不仅获得了天天甜甜的吻,还帮助天天信守了对同学的承诺。这无论是对家庭关系的和谐,还是对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都是大有裨益的。

争辩只有在主张民主的家庭中才能出现。如果父母的家长意识过于强烈,对孩子要求得比较多,那孩子就会因为父母的权威而不敢和你争辩。其实,孩子和你争辩,在活跃了家庭气氛的同时,还强化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会使孩子更加尊重和信任父母。

此外,父母如果允许孩子争辩,是在给孩子解释的机会,也是和孩子沟通,让孩子理解自己的机会。孩子如果在争辩中弄清事情的缘由,自然会心服口服地去做,这是件好事。因此,在家庭中,也需要民主,给孩子空间,允许孩子和自己争辩。

让孩子说他想说的话

孩子一旦做了某件不符合父母的要求的事情,父母就会按照自己的是非观念对孩子的行为做出正误判断和评价。就算孩子想和父母解释他那样做的原因,父母也会觉得孩子是在争辩,在为自己推脱责任,所以,一般情况下,父母是不会理会孩子的争辩的。

孩子小的时候,分辨能力和表达能力都较差,父母让孩子听自己的话,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或是为了降低孩子做事的危险性,这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就不能再限制孩子的一切,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就应该让他说自己想说的话,来正确地表达自己,获得周围人的理解。案例中,天天如果没有机会来解释说她和同学已经有了约定,她的妈妈是不会理解她的行为的,一旦她说出来,就获得了妈妈的理解。

从另外的角度来考虑,如果一个孩子从不与人争辩,那么,他的想法没有表达的机会,他的勇气、口才、自信等也就值得怀疑了。所以,争辩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一门重要的功课,而且允许孩子和自己争辩,是锻炼孩子的机会,也是父母和孩子交流沟通的机会。

给争辩划定底线

当然,孩子和父母争辩应该是有一定的底线的,父母也要给孩子设定好一定的规矩。给他们争辩的机会,并不是允许他们随心所欲地耍脾气,要建立在彼此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假如孩子违反了争辩的规则,父母就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制止并指出他的错误,使这样的争辩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有时候,孩子不是在和父母讲道理,而是以胡搅蛮缠的方式来为自己的错误推脱,这样的争辩就毫无意义了,甚至会扭曲孩子的人生观。

因此,父母要把握好孩子和你争辩的“度”,这一点可能是父母容易向孩子妥协的地方,父母一定要把握住,给孩子空间却不能放任他。【争辩是帮助孩子理清自己的思路、组织自己的语言、正确地表达自己思想的有力途径。孩子在和父母争辩的过程中,会获得一些成就感,也会更加独立和自信!因此,明智的父母要给孩子和自己争辩的机会,循循善诱,真诚地接纳孩子的正确争辩。】5 多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孩子越大,越是难以沟通呢?我为孩子好,他不理解;他的行为,我看着也不顺眼……”问题究竟出在哪了?

做父母的经常会以指责的语气批评孩子的表现如何不尽人意,却很少会设身处地地想孩子需要什么。如果总是在自己的轨道上,没有真切地站在孩子的立场来思考问题,父母是无法教育好孩子的。

这个周末,儒雅的妈妈加班。下班回家后,看见屋子里乱七八糟,她立马就想到是孩子弄的。早上出门时明明把地上、沙发上都收拾得干干净净。现在地上到处扔着儒雅的玩具,沙发上还被儒雅用彩笔划上了画。

想到自己辛辛苦苦地上了一天班,回家后还得为儒雅收拾房间,她觉得既委屈又生气。当时真想狠狠地打儒雅一顿。

但是她看见儒雅乖巧地站在墙角,她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眼神里也充满了愧疚。

于是,她深呼吸,劝自己安静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儒雅的行为:儒雅正是因为家里没了大人,所以才会自由自在地玩,这正是她自主性的体现啊。可能后来儒雅也想好好整理一下房间,却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呢。想到这里,她就能稍微释然了,她似乎体会到了儒雅的处境和心情。“儒雅,以后玩的时候注意保持卫生,好吗?妈妈工作一天,很辛苦的。现在咱们一起打扫屋子吧,可以吗?”儒雅高兴地点了点头,和妈妈一起打扫卫生了。从那之后,儒雅真的就没再犯过类似的错误。

放低自己的要求

儒雅的妈妈首先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然后将自己的想法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的教育就会事半功倍。

很多时候,父母都不会意识到这个问题,只会从自己的要求出发,站在自己的视角来看孩子的表现,这样一来,就少不了对孩子的指责和批评,亲子关系也难以和谐。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如果学会换位思考,降低对孩子的要求,孩子会容易教。比如,孩子不敢在课堂上发言,首先不要训斥孩子,而是告诉孩子:父母也会有不知道或者没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时候,但是要想拥有更多的机会和朋友,就要学习改变自己,而且还可以通过适当的奖励来激励孩子。

一旦孩子觉得父母给他的不再是压力,就会自觉地改变。

父母请别用错了方式,如果真的是为孩子好,就应该放低自己的要求,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欣赏孩子的每一点进步。

保持和孩子之间的信任感

父母对孩子的信任,有助于孩子成就感和责任感的建立。“你手机怎么打不通?”淑萍的妈妈生气地站在门口问。“我手机没电了。”淑萍笑着回答道。“你今天晚上去干什么了?”淑萍的妈妈终于将自己最想说的话说了出来。“王老师生病了,我和几个同学去看她了。”淑萍说。“是吗?你不会是谈恋爱了吧?”淑萍的妈妈接着问道。

尽管淑萍一再强调,可是妈妈还是不依不饶,硬是想叫她承认自己谈恋爱了。淑萍觉得妈妈不可理喻,就自己回屋,这下,妈妈更肯定了自己的猜测。两个人的关系就开始紧张起来。

如果父母就从自己的猜测出发来批评孩子,这对孩子的感情是种伤害。如果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简单地看待问题,孩子就能感受到父母的真诚和信任。

站在孩子的角度,信任孩子,你会更真切地体会到孩子的感受,从而调整自己言行,真正获得孩子的认可和理解。这是对孩子的尊重,也是对孩子情感和内心的保护。【很多时候,父母更多的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和揣摩孩子的心理,然后再按照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孩子,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就难免会出现很多冲突了。关注孩子的变化,用心体味孩子的想法,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问题所在,才能给孩子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6向孩子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爸爸”、“妈妈”的“殊荣”,是因为有了孩子之后才有的,这是全新的身份,因此,要做好父母,也需要学习。

而且,教育本来就是两代人相互影响的教育。这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和共享的时代,信息量大、孩子接受能力强。这些都对父母的教育提出了难题。父母必须及时学习,包括向自己的孩子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父母。

一个周末,妈妈和黄韵一起去参加亲子沙龙,举办沙龙的地点选择的是一个公园。那天很热,所以不少人买雪糕降温解渴。黄韵的妈妈买了两支雪糕,在将雪糕袋子放进垃圾桶的时候,它们不小心掉在了外面。

黄韵看见之后,就想弯腰捡起来。“用不着你捡,环卫工人会来收拾的。”妈妈阻止黄韵说道。“妈妈,我在学校大扫除的时候,也遇到有人没有将垃圾扔进垃圾桶的情况,这就增加了我劳动的时间。那时候我就想着以后坚决不让其它做值日的同学费劲。妈妈,你也该向我学习。”黄韵煞有介事地对妈妈说。

妈妈的脸刷的一下就红了,她心里想:“我每天都教育自己的孩子该怎么做,可自己做的不如十几岁的孩子。”想到这里,她和黄韵一起将周围散落的雪糕袋装进了垃圾箱。“孩子,妈妈以后要向你学习,不仅仅是在自己家里要爱护环境,在外面也要爱护环境。”妈妈真诚地对黄韵说。

学习孩子身上的优点

成熟的父母应该懂得学习孩子身上的优点,父母也不是完人,有时候孩子的一些特质是父母所没有的,父母应该虚心向孩子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

我的一个亲戚叫李敬,她上学的时候英语成绩不好,可是现在单位安排的工作有些与外语有关,她焦急万分。没想到,她那已经读国中便获得英语大赛一等奖的女儿对她说:“妈妈,你的英语就教给我吧。我来当你的老师。”最初李敬有些尴尬,可是迫于工作需要,她只能硬着头皮来当孩子的“学生了”。

一个月下来,李敬的英语,特别是口语,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了,日常交际已经没有问题了,完全可以胜任现在的工作了。让她最为开心的不仅如此,还在于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她和女儿的感情也亲密了很多。

父母只凭借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很多时候都难以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更别提好好地教育孩子了。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实现我们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和更新,也才能更好地履行教育孩子的职责。而且我们向孩子学习,在提升亲子关系的同时,也增加了孩子的自信,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细心观察孩子,我们会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陪孩子一起成长

活到老,学到老,说的是终身学习。我们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我们是最早的教育者。可是,在孩子出生之前,我们也是对“父母”这个角色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有的只是道听途说,或是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得来的经验。

我们之前接受的教育是相对简单的,而现在的孩子接受的教育是开放的,是丰富而全面的。而且这些已经影响到了孩子的思维。“爸爸,现在气候变暖了,如果两极的冰融化了,水淹没了陆地怎么办啊?”一个孩子问他的爸爸。“这是很多年之后的事情,用不着你操心。”爸爸说道。

孩子还是一本正经地说:“可是,我们的后代还活着啊。他们到时候要怎么办啊?”

不是爸爸不想回答这个问题,只是他也不知道该如何来回答儿子。“儿子,爸爸也不是很清楚,不如我们一起去图书馆查阅数据吧。”爸爸提议说。

儿子高兴地答应了。两个人查询之后,发现是环境污染的问题,于是就达成一致,约定严格监督对方的行为,减少污染从自己做起。

有的时候,父母还自诩说,看一眼孩子,就会知道孩子是在想什么,下一步想做什么,但是孩子逐渐长大,父母会发现自己越来越不了解孩子,不知道孩子的脑袋里在想什么。

孩子生活在变化的环境中,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而且,在这个高速发展变化的时代,父母的“权威”时代已经结束,陪孩子一起成长,才能真正了解孩子,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同时,在一同学习的过程中,父母可以给孩子方向上的正确引导,保证孩子不走弯路,健康成长。【孩子面对的是一个变幻的世界,如果父母无法跟上孩子的节奏,就会逐渐偏离孩子的世界,和孩子之间出现沟通障碍。因此,在每个孩子进步的关键时刻,也不忘记自身的学习,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也和孩子一起成长。】Part 2爱孩子,要在孩子面前敞开自己1父母不是超人

父母爱孩子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很多父母对孩子的事情完全包揽,为孩子做好任何事情,这就让很多孩子认为自己的爸爸妈妈像超人,是无所不能的。所以,一旦父母不能做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就会怅然若失。

家庭教育是实实在在的事情,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自己也是普通人,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做得到,不可能满足孩子一切的需要。

何俊是个乡下的孩子,靠着自己的勤奋,考进了全市最好的国中。他的爸爸便答应孩子说,只要孩子想要的,他都会满足。

读国中之前,何俊很懂事,将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在了学习上,可是进入国中之后,他开始变得虚荣起来。他的同桌家庭条件不错,孩子吃的、穿的、用的,都是名牌。现在何俊也开始和家里要这些名牌了。

一个周末,何俊回家的路上,故意将自己的鞋子踢出了个洞。没办法,爸爸只好给他买了双名牌鞋。可是下次何俊回家时,又抱怨自己的书包里沾上墨水洗都洗不掉。无奈之下,爸爸咬牙拿出自己一个月的薪水给他买了个名牌书包。

他现在开始责怪自己当初答应何俊,他要什么,就给他什么了。因为他没有固定工作,只能靠打零工来供何俊读书。

这个周末,何俊提前打电话说想要一身名牌运动衣,爸爸皱着眉头,决定何俊回家的时候就对他说:“我没有能力给你买那么多奢侈的东西,现在你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

可是,他将这些话说出去之后,何俊却大声说道:“别人的父母都可以给他们的孩子买,你怎么不给买?”“爸爸不是超人。”何俊的爸爸只好喃喃自语。

对孩子,试着藏起一半的爱

从孩子出生起,就自然得到家人所有的爱。很多时候,父母会给无条件地给将自己的爱给孩子,以至于孩子习惯事事去依赖父母,这严重扭曲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就像何俊,父亲一味地包容他,只是纵容他虚荣心的增长。所以,父母要学习对孩子藏起一半的爱,理智地来爱孩子。

王见平时被妈妈照顾得很好,吃穿都是妈妈给安排好,上学放学也都是她去接送,为此,她还放弃了自己的工作。王见现在都十二岁了,还不会自己洗衣服,不知道如何过马路,生活自理能力特别低。但是他妈妈却很骄傲,因为他的学习成绩还可以。

一次,学校要进行大扫除了,他分到的任务是拖地,他竟然不知道拖把是要先沾上水再用的,一时间,他不知道怎么办,哭着要老师给妈妈打电话来帮他干。这让老师和同学都很吃惊。

老师后来找到王见的妈妈,诚恳地对她说:“孩子将来是要走向社会的,那时候谁都帮不了他,你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在他身边,所以,理智地去爱你的孩子,给他自己成长的机会。”王见的妈妈这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藏起一半的爱,不是让孩子失去一半的爱,而是让这份爱变得更加健康,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为了让孩子在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父母都应该尽量地藏起一半的爱,别再在孩子面前扮演超人的角色。

适当地向孩子示弱

在必要的时候,向孩子示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很多时候,孩子显示出的软弱,根源是在父母身上,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太强了,事事都替孩子做了,孩子缺少表现和锻炼的机会,自然就不会获得更大的发展。

周末,曹心带梦寒去逛超市,回来的路上,曹心手上提着大包小包,而梦寒却在一边嘻嘻哈哈地说妈妈走得真慢。“妈妈,你不是走路很快吗,今天怎么慢了啊?”梦寒问。

曹心觉得这正是向孩子示弱的好机会,她说:“妈妈以前是超人,走得快。今天超人累了,需要你这个男子汉帮忙了。”曹心故意停下脚步,擦额头的汗。梦寒一把接过曹心手中的袋子,一边说:“妈妈,以后超人累了的时候就找我。”曹心觉得很欣慰,自己眼中的小不点在慢慢长大。

适当地向孩子示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它可以增加孩子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也让孩子体贴父母的辛苦,让孩子学会去爱父母。

改变不放心孩子的思想

有的时候,孩子想替父母扫地,妈妈会说:“妈妈来做就行了,你别在这里给我添乱了”;孩子想出门玩,父母又怕孩子遇到危险,放下手中的工作,陪孩子去玩,一定要将孩子置于自己的视线范围之内……你的不放心,让孩子误以为自己什么都不需要做,因为他的爸爸或妈妈很能干,对自己也照顾有加。

一个周末,妈妈的朋友汪阿姨来家里做客。明明觉得自己在书本上学到的不少待客之道,是时候表现表现了。他拿起杯子要去为汪阿姨倒水,妈妈立即将水杯接了过去,说:“还是我来吧。”明明又拿起水果刀为汪阿姨削苹果,妈妈又说:“你千万别动,别给我添麻烦了。我来吧。”“妈妈。你不累啊?你什么都要自己做。你放心吧,我能做好。”说完,抢过妈妈手中的水果,给王阿姨削起了苹果。结果,明明削得还不错。妈妈也开心地说:“以后家里多了个小帮手了。”明明不好意思地笑了。

其实父母对孩子的“不放心”,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父母不放心孩子,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来,孩子会觉得自己在这个家庭中是没有地位的,从而会滋生消极情绪。所以,父母要学会放手,从生活中的小事出发,力所能及的事情就让孩子自己去做。别再让自己做面面俱到的超人。【我们有必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是普通人,不是超人:精力有限、时间有限、金钱有限。让孩子在对父母提出要求之前,先想一想对父母的要求是不是合理,对父母的期盼是不是过高。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学会体贴父母,懂得感恩。】2让孩子参与家庭会议

生活节奏的加快,父母上班、孩子上学,彼此在一起交流和沟通的时间就少之又少了。一个家庭要想保持良好的运转,而且还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更好地解决孩子的问题,家庭会议就是最佳方式之一。

而有一部分父母觉得孩子小,不应该过早地让其参与到家庭事务中来,其实,让孩子参与家庭会议,会帮助孩子从小认识生活的意义,体会到自己的行为给身边的人带来的影响,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责任心。这也是孩子将来步入社会后立足于社会的基石。所以,应该适当地让孩子参与家庭会议。

圆圆的爸爸妈妈最近想买个大点的房子。周末的时候,还带圆圆一起去附近要开盘的小区去看房子。爸爸妈妈觉得其中的一所房子还不错。

没想到,这天放学回家后,圆圆就搬出了小凳子,一本正经地对爸爸妈妈说:“以前都是你们给我开会,今天我给你们开会。”

爸爸妈妈都很纳闷,可还是觉得应该尊重孩子,于是各自搬来自己的凳子,围坐在圆圆旁边。“今天的会议主要内容是什么?”我笑着问圆圆。“主要内容就是房子。爸爸妈妈,你们不是想买上次你们看好的那个房子吗?不能买。”“为什么?”爸爸举手问。“我们班上陈晨家里也想在那里买房子,可他爸爸听朋友说,那里最近就要建一个工厂了,污染很严重。所以你们不能买,不然就白花钱了。”圆圆着急地说。

家庭会议的最后结果是,尊重圆圆的建议,进行多方面的考察。后来,圆圆的爸爸妈妈去咨询了很多人,才发现孩子的话是真的。要不是圆圆及时的家庭会议,那损失就大了。而圆圆也很骄傲地说:“看,我说的没错吧。”

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孩子的很多优秀品德都是在家庭中养成的。我们可以适当地让孩子了解一下家庭的情况,孩子会明白家庭的幸福是要靠全家人的共同参与来实现的,孩子的责任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很好的培养。此外,孩子在参与这个过程中,也会体会到父母的辛苦。

吴勇家里每个周六的晚上都会召开家庭会议,会议上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确定周末需要给家里购买些什么。这次正好轮到吴勇来管理金钱的开支。

最初,吴勇觉得很过瘾,手上攥着妈妈给的数目不小的钱。他还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如果钱花不了,就可以去买自己喜欢的玩具枪了。妈妈平时是不会给自己买的。

他按照纸上列出的单子,买完东西后钱剩的就不多了。后来,他又去超市买瓶醋,于是进去买了一瓶,手上的钱都不够了,他只好拿出自己的零花钱来应急了。“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这下,吴勇是深有体会了。吴勇懂事地对妈妈说:“妈妈,我知道你以前为什么对我那么‘小气’了,原来咱家花钱的地方还真多。以后我不随便再要玩具了。”

吴勇在“当家”的过程中,已经开始有了家庭责任感。他开始体会父母的“小气”,相信经过这件事,他以后一定不会乱花钱,花钱的时候也会考虑到父母的不易。

在家庭会议中解决矛盾

我们最好事先和孩子约定好开家庭会议的时间,比方说是一周一次,还是一个月一次,这样会更有计划性。除非有特殊情况,否则全体成员都要按时参加。最好在开会之前先将主题列出来,然后拿到会上讨论。

在开会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言。不论是谁有困难,都可以拿出来说,如果进行得顺利,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会进一步密切,孩子存在的问题,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得以纠正。

最近,晓刚家新买了一台液晶计算机,这对晓刚来说,是个不小的诱惑,上面的游戏、玄幻小说,都是他的最爱。为此,这个月以来,家里多了训斥晓刚的声音。主要是晓刚自制力太差,把握不好时间,往往会玩到很晚。“晓刚,爸爸晚上要查数据,妈妈也得在论坛里冒个泡,所以咱家里要安排一下使用计算机的时间,同意的举手。”

爸爸和妈妈都举起了手,晓刚也只好举起了手。“爸爸,你看新闻、妈妈打扫卫生的时候,我玩计算机;妈妈洗漱的时候你玩计算机。然后再把计算机让给妈妈。你觉得怎么样?”

爸爸和妈妈觉得他的建议不错,便举手表决同意了。“看来这次家庭会议开得很不错,以后我们要把这个会议进行到底。”晓刚的爸爸妈妈不约而同地说道。

因为这个会议的进行,父母与孩子使用计算机的冲突就这样解决了。

家庭会议进行得很顺利,父母和孩子都会感觉到它的魅力,它所带来的好处不仅仅是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让一家人更加融洽,更锻炼了孩子的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这样的效果也只有在家庭中才会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家庭会议中,每个家庭成员都坦诚地说出自己的问题,并寻求其它成员的说明,这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所以,别抱怨没时间召开家庭会议,只要你用心去做,就一定会看到它的好处:孩子会渴望有全家聚在一起的机会,孩子越来越懂事、家庭越来越和谐……】3向孩子袒露真实的自己

经常听到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懂事,不理解自己,其实错误不一定是在孩子身上,很多时候,孩子不是不懂事、不理解父母,而是因为父母不喜欢将真实的自己袒露在孩子面前。

父母越是隐藏真实的自己,孩子越是难以贴近父母的心,所以,试着在孩子面前卸下自己坚强的外壳吧,给孩子一个机会,去理解父母的脆弱和无助。

李凯一直是妞妞眼中的好爸爸,而且他和妞妞之间有个不成文的约定,每次李凯发工资的那天,他都会特意给妞妞多买些零食。可是现在他下岗了。他不想在妞妞面前没面子,所以决定在找到新工作之前先隐瞒这件事情。每天早上,他还是按时出门,晚上按时回家,家里人都没有觉察出什么异常。

一天,刚上国小的女儿妞妞趴在李凯耳朵边说:“爸爸,你这几天都去干嘛了?”“我去上班啊。”李凯坚决地回答了孩子。

妞妞闷闷不乐地走开了。接下来的几天,妞妞不愿意和李凯说话。又到了李凯发工资的日子,以前的这一天,李凯都会给妞妞买很多零食。今天李凯同样买了不少。

可是妞妞却推开了喜欢吃的零食,她对李凯说:“爸爸,你在骗人。我都好几天见你一直在公园里瞎逛了。你根本就没上班。你是不是下岗了啊?那你以后就不要给我买零食了,省下钱买菜吧。”原来,那几天,妞妞的好几堂课都是在公园进行的。

李凯很后悔没有给家人说实话。他主动和孩子道歉,而且把自己的境况告诉了孩子。孩子很理解他,这是他没想到的。

别对孩子有所隐瞒

有很多父母喜欢对孩子隐瞒家里的状况以及自己的工作情况,可能会为了怕孩子出去乱说,给自己增加负担。

就像案例中的李凯,本来是想不给孩子增加心理上的压力才选择隐瞒。没想到却弄巧成拙,导致孩子好几天没和他说话。因此,别对孩子有所隐瞒。

当然,对于不懂事的孩子来说,这样的隐瞒也是有道理的。可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已经具备了自我辨识能力。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孩子看到真诚的父母,也让孩子做一个诚实的孩子,父母还是应该将家里的实情告诉他,不对孩子有所隐瞒。这是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也是和孩子坦诚沟通的开始。

学会向孩子诉说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应该是双向的,而且还需要保持一定的互动,这样的交流和沟通才会更有质量。父母如果想了解真实的孩子,就先要将真实的自己告诉孩子,就像李凯一样,经历过了才知道孩子是这样地懂事。

丽君是我的好朋友,她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丽君一直和她妈妈相依为命。要知道,一个女人带着一个孩子是很不容易的,可是她妈妈为了不让孩子受委屈,一直没有再结婚。

一天晚上,丽君听见妈妈躲在卧室里小声抽泣。等她推门进去的时候,妈妈立即擦干了泪,微笑地看着丽君。“妈妈,你怎么哭了?”丽君这一问,她妈妈又止不住泪水了。“孩子,这些年来,妈妈一个人带你很不容易,要上班挣钱,还要照顾你的吃穿。妈妈真是感觉到累了……”“妈妈,你靠在我肩膀上休息一会儿吧。”丽君刚想靠过去自己的肩膀,她又突然想起了什么,说道:“妈妈,你再找个叔叔来帮你吧。”

丽君的妈妈很吃惊孩子会说出这样的话,这也是她最近以来的烦恼,不断有人给她介绍对象,可她怕得不到丽君的理解。现在看来,自己的顾虑是多余的。

妈妈看见如此丽君这么懂事,流下了开心的泪。

丽君妈妈正是通过自己的倾诉,赢得了孩子的理解和支持,这对一位妈妈来说,是莫大的认可和鼓励。让孩子了解了真实的自己,自然拉近和父母的距离,孩子也会变得更加懂事。

带孩子去了解自己的工作

向孩子袒露真实的自己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告诉孩子自己的工作状况,有机会带孩子去自己工作的地方看一下。孩子不知道父母的辛苦,所以会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给他们创造的生活,这是孩子不懂事的一个重要原因。

郁郁总是抱怨妈妈不给她买好看的衣服和高档的玩具。妈妈决定带孩子去自己工作的地方看看。妈妈工作的车间里,很多人都在忙着。妈妈穿着笨重的工作服,戴着口罩,一直忙个不停。看见如此忙碌的妈妈,郁郁心里很愧疚,妈妈那么辛苦,她不该对妈妈提那么多要求的。

回家后,郁郁变得懂事多了,她为妈妈端茶倒水,还帮妈妈捶背。妈妈看到孝顺的郁郁,觉得自己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孩子如果了解父母工作的艰辛,会体会父母的辛苦,就更会知道珍惜现在的生活,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父母分担。【将真实的自己袒露给孩子,不用刻意地伪装自己,父母在孩子面前更轻松。孩子是父母最亲近的人,父母用自己的真诚会换来孩子的真诚。孩子的真诚也会给父母真正的安慰。】4与孩子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世界上最为亲密的关系,因此,有理由来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父母要主动在孩子面前敞开自己,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传达给孩子,孩子获得了我们的信任,会更加尊重我们。

父母和孩子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会带给孩子良好的情感体验,使孩子也自觉地和父母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样一来,家庭教育就有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妈妈,你今天怎么了?身体不舒服吗?”看着进门没换拖鞋就坐在沙发上的妈妈,莉莉心疼地问道,说着还给妈妈换上了拖鞋。

妈妈没说话。只是顺势斜靠在沙发上,显得很累的样子。“是啊,妈妈今天第一天当值班经理,工作量很大,感到很累。现在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妈妈有气无力地说道。“妈妈,我来照顾你吧。”莉莉拿出自己的小拳头在妈妈的肩膀上开始做起了按摩,还煞有介事地给妈妈按了几下太阳穴。“莉莉,妈妈还有一件不开心的事情。今天我在路上遇见你英语老师了,说你最近一次的考试不理想,是什么原因啊?”“妈妈,你不用担心,考试之前的那天晚上我没休息好,所以没发挥出水平,放心吧,下次考试的时候,我会注意的。”

妈妈疲倦的脸上露出了微笑。“妈妈,今天我来做饭吧,你想吃什么?”懂事的莉莉提出给妈妈做饭,这让本来没有力气的妈妈感到很欣慰,身上的疲劳也随之消失了很多。她打起精神,为自己懂事的女儿做饭。

敞开和孩子沟通的大门

父母在抱怨孩子不理解我们的时候,往往都是自己先关上了和孩子沟通的大门。比如孩子看见父母闷闷不乐,可能就会问父母为什么不开心?可父母的一句“大人的事情,小孩别管”,将孩子的关心硬生生地推开了。再遇到类似情况,孩子就会想:那是大人的事情,和我没关系。

案例中莉莉妈妈的做法却很恰当。她适时地向孩子分享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不但使得疲倦因为孩子的懂事儿消失,而且还通过分享的方式,弄清楚了孩子存在的问题,这对她和孩子,都是有意义的事情。

其实,父母应该好好地想一下孩子的接受能力,然后再考虑要不要将自己的情况和孩子说说。如果真的选择坐下来和孩子好好谈一谈,那样,自己的烦恼会少很多,孩子也会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尊重和信任。只有这样,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也会自觉地向父母倾诉。

在分享中实现和孩子的互动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小气”感到很头疼,不知道什么原因,孩子就是不喜欢和身边的人分享玩具、零食;孩子不喜欢和身边的人说自己的心里话,尤其是不愿意和父母说……

其实,教育这样的孩子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孩子亲自见证自己的分享。因此,在家里,父母要把自己喜欢吃的分给其它家人;下雨如果只有一把伞,让给孩子使用;读到一句有哲理的话,和孩子分享;在单位受到领导的批评,也坦诚地对孩子说自己今天心情不好……

父母的分享可能会铸就孩子一辈子的好质量。只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分享,他就会模仿你的行为,最初可能是被动分享,当他体验到分享的乐趣,就会在自己心中埋下分享的种子。

分享也要找合适的时间

现在的孩子很难懂,这是很多父母的共识。

晚上下班回到家,你兴奋地对孩子说:“你妈妈今天被评为优秀员工了。儿子,你妈妈厉害吧?”本想获得孩子的夸奖,没想到,孩子冷静地说:“妈妈,我今后会比你更厉害。”哪天你因为和别人闹了别扭,想和孩子好好倾诉,可是孩子却说:“爸爸,我正在看电视呢,你去找妈妈唠叨去……”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多时候是因为父母没有好好观察孩子。当父母和孩子分享喜悦的时候,孩子可能正在为一道数学题发愁,而你只顾自己高兴,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当你想和孩子说你的烦心事的时候,电视上播放的可能正是某档直播节目,孩子错过了就看不了了……

所以,父母在和孩子分享你的喜怒哀乐时,最好先观察一下孩子的喜怒哀乐。孩子心智不成熟,不能很好地处理各种问题,所以,他的喜怒哀乐更为重要。

一次,我去郭青家里玩,看到了一个合格的妈妈。我是去为郭青祝贺的,她的学术论文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了,并且她还被提拔位为主任。“郭青,祝贺你。”我对她说道。她的儿子跑过来,问:“阿姨,祝贺我妈妈什么啊?”

我很纳闷,问郭青:“孩子还不知道你被提拔的好消息吧?这种好事,怎么没和孩子分享啊?”“昨天本来是想和儿子一起庆祝一下的。可是昨天他的数学测验成绩不理想,情绪不高。忙于‘分享’他的‘失落’了,我就没说,怕再引起孩子的情绪波动。想着再找个合适的时间给他说呢。”郭青笑着说。

我顿时就明白为什么她和儿子的感情那么好了,这估计也是郭青安心工作的动力吧。

和孩子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不是父母进行家教的最终目的,最理想的家教效果应该是通过和孩子分享来促使孩子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和孩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之后,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因此,“察言观色”,巧妙地选择和孩子分享喜怒哀乐的时机也是极为关键的。【“分享”并不难,一句话、一个眼神,就是分享。生活中,懂得“分”的父母是明智的,懂得“享”的父母是快乐的。而父母的“分”、“享”的回报也是丰厚的。孩子会因为你的分享体会到父母对他的重视,他还会在父母的分享中,学会体谅别人,将来也就能更好地为人处世。】5让孩子喜欢并接受自己“我和孩子之间越来越无法沟通,孩子也不喜欢和我说话,有什么事情宁愿选择自己憋在肚子里或是找其它人倾诉,也不肯和我说。有时候,孩子正和朋友开心地聊着,一看见我走进来了,立刻就会停止聊天。问题究竟出在哪?要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喜欢并接受我啊?” 有一位妈妈这样抱怨道。

其实,这不只是某个妈妈的困惑,在很多家庭中,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作为父母,没有不喜欢自己的孩子的,可是孩子竟然不仅感受不到这样的爱,还常常觉得父母招人厌烦。而亲子教育中,当孩子喜欢一个人的时候,才会乐于接受这个人给他的教育。所以,让孩子喜欢并接受自己,成了每位父母的必修课。

李国和妈妈的关系一直不好。特别是进入国中之后,和妈妈的关系更僵了。原因是最近的一次家长会上,老师点名批评了李国,回家之后,妈妈就劈头盖脸地指责了李国一番。那次批评之后,妈妈每天只要和李国说话,都会提起这件事情,每当这时,李国都会和妈妈顶嘴。

这段时间,李国又喜欢上了打篮球,还进入了学校的篮球队,这下,妈妈的唠叨就更多了:“以后不许你再打篮球”“先把学习成绩提上去”……最为过分的是,妈妈竟然将李国的篮球服藏起来了。

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李国开始了冷战,每天都不再和妈妈说话。这时,李国的妈妈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她试着和孩子平心静气地说话,可是李国根本不理她。“孩子怎么和我记仇了啊?”李国的妈妈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行为。在孩子进入国中之后,自己的功利心确实增加了不少,每天的生活就是围着孩子的成绩转,扼杀了孩子的爱好。

当她意识到这些的时候,她开始有意识地改变着自己的行为。先是将孩子的运动服拿了出来,放在孩子的床头,然后是减少了对孩子的抱怨,并在孩子给了孩子更多的鼓励。

李国感受到了妈妈的真诚,对妈妈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开始能听妈妈的话了,成绩也有了很大改观。

注意和孩子说话的方式

孩子的心思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多起来。对于父母的言辞也就开始具备了辨识能力。“良言一句三分暖,恶语伤人六分寒。”这不但在成人世界中适用,同样适用于成人和孩子的世界。

孩子可能会说:“妈妈,你能不能对我多点耐心?我还没吃完饭,你就催我去写作业。”听见孩子这样说,你会怎么做?是生气孩子怎么会用这样的口气和你说话而批评孩子,还是会安静下来,反思一下孩子说的是否有道理?大多数父母就像上文中李国的妈妈对李国的态度一样,少有父母能用柔和的态度来对待孩子。

刘洪的姨妈周末来家里做客。妈妈让刘洪把昨天预习的课文给姨妈读一遍,还说是自己指导孩子把课文读熟练了。没想到,刘洪将一个多音字读错了。这让妈妈觉得很没面子,她要求刘洪大声读五遍,还说:“我看你应该叫‘读不准’。”刘洪恨死妈妈了,她怎么在姨妈面前取笑自己?!

这时候,姨妈安慰刘洪说:“你妈妈刚才说得不对,现在你读错了,明天在课堂上,你才会读对啊。这个字本来就难读。到时候,不会的同学还会羡慕你呢。我和你妈妈上学的时候也经常读错字,可是我们也一样考上了大学啊。”“如果妈妈也像姨妈一样来教育我,那该有多好啊。那我也不会像现在这样讨厌妈妈了。”刘洪心里这样想。

多数情况下,孩子不喜欢接受父母的批评,问题并不出在孩子身上,而是因为父母用了错误的语气和态度,这样不仅不能纠正孩子存在的错误,还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所以,要让孩子喜欢自己,试着先改变和孩子说话的语气和态度吧。

理解孩子,孩子就会接受你

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就会有属于自己的秘密,他们不希望被别人窥视,包括父母。这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必须会经历的。那么,不妨送孩子一本带锁的日记本,让他们可以记录自己的成长,让他们在里面自由地释放自己。这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尊重。

当父母觉得无法理解孩子的时候,会感觉孩子和自己的距离开始疏远,而孩子也开始认为父母不爱他,开始出现种种对抗行为,这不是父母想看到的,其实也不是孩子想看到的。

青春期是孩子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就像是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会感到无助和茫然,需要父母及时的指引。父母要允许他们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体验成长。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引导他们,而不是一味地野蛮强制。否则,就只会招致孩子的讨厌和排斥。

父母在给孩子日记本的同时,可以和孩子定下几条规矩:要经常和父母谈心交流自己的情况;遇到疑难的问题请教父母……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觉得父母真正站在他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他就会自觉地拉近和你的距离,真正地接受你。【作为父母,要在孩子小时候就开始做他的好朋友,和他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样,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才不会有压力,才会理解父母的苦心,从心底认可父母,接受父母的教育。以合适的方式主动地和孩子示好,孩子会喜欢并接受你。】6孩子,我渴望得到你的爱“不知道为什么,我给孩子的是我最无私的爱,可是他却好像没有觉察到,总是以为我给他的爱是理所应当的。我生病,让他给我端杯水,都成了一种奢望……真想告诉孩子,我也需要他的爱。”

孩子不会对父母表达爱,在很多家庭中都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一个原因是孩子缺乏爱的能力,而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父母没有给孩子爱他们的机会。

暑假的一天,名华一家人去野餐,没想到午后突然下起了雨。因为没有准备,当时就只有一把伞。那把伞下只能容下一个人。名华看见伞就立即撑在了自己的头上。

爸爸看见名华的举动,觉得这是一个教育他爱父母的好机会。“名华,你看,地上的大蘑菇下面为什么还躲着一个小蘑菇啊?”“大蘑菇怕小蘑菇被雨淋坏了。”名华兴冲冲地说道,因为他之前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对,我们就只有一把伞,我和你妈妈把伞让给你,也是怕你被淋感冒了。特别是你妈妈,昨天晚上还发烧了呢。你看,你妈妈对你多好。”

说到这里,名华有意识地把伞挪向妈妈的头上。他对妈妈说:“妈妈,这把伞给你打吧,不然感冒会加重的。”“不行,你是孩子,还是你打伞吧。”“妈妈,你就撑着伞吧,我不是孩子,我是一个男子汉。”说完,名华拍了拍胸脯,看见这么懂事的孩子,名华的爸爸妈妈都很欣慰。

建立长幼有序的家庭关系

很多家庭中,孩子是家里的“小祖宗”,所有人都围着孩子转,不少孩子都成了这小霸王。父母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是长辈,应该受到尊重,而不能任他在家里肆无忌惮。

思彤是家里的独生女,全家人都把她看成是掌上明珠。只要是她提出的要求,大人们都会无条件地满足。她最喜欢玩的一个游戏就是“骑马”:让爸爸趴在地上,然后自己“骑”在上面。对孩子这样的要求,她的爸爸竟然接受了。

一次,爸爸发烧,实在没有力气陪思彤玩,和思彤解释了原因,可是思彤却不答应,非要将爸爸趴下做她的“马”。奶奶看见之后,说来做她的“马”,思彤却说:“我就要爸爸,除了爸爸,谁也不行。”在这样的情形下,爸爸只好起床。

看见这么不体谅自己的思彤,爸爸感慨着,不知道孩子什么时候才会学会自己

如果不改变对思彤的教育的话,那你就不要指望她学会爱你。你完全接受孩子的要求,甚至不顾惜身体,孩子不但不会感激,还会觉得任何时候,你都应该按照他所说的那样做,恶性循环,他就永远学不会爱你。

要得到孩子的爱,先要让孩子尊重父母。在长幼有序的家庭中,孩子会明白自己的角色和地位,他对父母的爱首先也是建立在尊重父母的基础上。

给孩子爱你的机会

孩子和成人一样,需要别人的爱的同时,也渴望可以爱别人。父母给孩子一个给予爱的机会,也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必需。

记得小时候,一次,妈妈切菜的时候,手被刀划了一道口子,妈妈叫了一声。正在写作业的我知道后马上拿着创可贴送到妈妈面前,可是妈妈却一把推开了我,还说:“这点小伤,没事的,你赶紧去做作业吧。”

尽管我知道那真是小伤,她不想耽误我学习,可是却觉得,我的一点爱心却被妈妈伤害了。那件事情让我不开心了好久。

所以,要给孩子爱你的机会,就像案例中名华的爸爸一样,提醒孩子,我们做父母的,也需要孩子给的爱,那种爱是雨天中一把及时出现的雨伞,是流血后递上的创可贴,虽然微小,却温暖。这也是对孩子爱的能力的培养。

培养孩子仁爱的质量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现在的孩子很冷漠,不懂得去爱身边的人,缺少同情心。这就呼吁我们要重视对孩子仁爱质量的增养,让爱成为孩子去温暖自己、温暖别人的春风。

孩子的仁爱之心,最初表现在孝敬父母上。在孩子的心中播撒上爱的种子,才会使其更好的生根发芽,长大参天的仁爱大树。这是孩子将来步入社会必须要具备的优秀质量。

只有让孩子先学会爱父母,他才会有能力爱其它人。因此,父母要经常对孩子进行仁爱的教育,使孩子怀着感恩的心来面对身边的人和事。这是孩子成才的需要。【你给孩子太多的爱,孩子却没有机会付出爱。你要让孩子那里的爱,既有“进”,也有“出”,这样才能保持平衡。如果只是“进”,而缺少“出”,孩子就会习惯,而一旦“进”的少了,孩子就会感到不满。这不是父母想看到的吧。那就对孩子说;“我渴望得到你的爱”,教孩子付出爱吧。】Part 3让孩子知道你爱他(她),比什么都重要1爱他(她),要表达出来“含蓄”是中国父母字典中很重要的词汇。一般情况下,他们都不善于直白地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一方面羞于表达,另一方面是不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来表达。

不表达出来,孩子就难以真切地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有个幼儿园的老师进行过测试,班上超过半数的孩子觉得自己的父母不爱自己,理由就是父母从来没对自己说过爱自己。觉得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是不会快乐的,所以,你要让孩子知道:他们是被父母真心爱着的。

小敏的爸爸妈妈都是很严肃和很保守的人,要从他们嘴中说出“我爱你,孩子”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可是,自从小敏进入国中之后,父母特别是妈妈和小敏之间的关系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那时,小敏的数学成绩急剧下降,为此,小敏每天都情绪低落,回家之后,不是仔细研究数学题,而是钻研自己学得不错的英语题。而爸爸妈妈也从来没说过什么。想到他们的冷漠,不免叫小敏觉得有些沮丧。

可是,某天早上,小敏起床后发现枕边放着一本数学辅导书,翻开书的第一页,竟然有妈妈写下的字:妈妈知道你最近学习得很吃力,也不知道帮你,就去书店买了这本书,这是别人给我推荐的,希望对你有用。别给自己太大压力,我和你爸爸都相信你。

读到这里,小敏已经很动容了,可是落款却让小敏留下了眼泪,妈妈最后写道:爱你的妈妈和爸爸。小敏下定决心,为了爱她的爸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