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力文《管理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0 10:46:30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谭力文《管理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谭力文《管理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第一编 总 论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者

1.1 复习笔记

一、管理

1.管理的定义(1)下面是西方和我国学者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定义:

①管理就是实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H.法约尔)

②管理就是由一个或者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活动。(H.唐纳利)

③管理就是通过计划工作、组织工作、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的诸过程来协调所有的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的目标。(L.西蒙)

④管理是在正式组织中,通过别人完成任务的艺术,这是在这样组织的团体中创造环境的艺术,是在组织中能够以个人和合作的方式完成组织目标的艺术,是在完成这些工作中消除障碍的艺术,是在有效地达到目标时获取最优效率的艺术。(H.孔茨)

⑤给管理下一个广义而又切实可行的定义,可以把它看成是这样的一种活动,即它发挥某些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个目标。(A.雷恩)

⑥管理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P.罗宾斯)  

⑦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中国人民大学杨文士)

⑧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南京大学周三多)

⑨在本书中,对管理的定义是:在组织中,为协调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差异,以达到提高组织效果和效率目的的社会活动。(2)管理的内涵

①目标是对未来的追求。

②管理工作的本质是协调。

③管理工作存在于组织之中。

④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对人进行管理。(3)效率和效果

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它常常用下列公式表示:效率=产出/投入;而效果是管理人员工作过程中实现组织目标的程度。由此可见,效率涉及的是活动的方式,而效果涉及的是活动的结果,它们构成管理工作中两个层面的内容(见图1-1)。图1-1  管理追求效率和效果

作为一名管理工作者,要高度地注意:管理工作是追求效率和效果的统一。组织的效果是指通过管理活动组织目标实现的程度,而组织的效率是指在组织目标取得的过程中组织成员个人目的实现的状况。

2.管理职能

管理的职能是指组织的管理活动由哪些基本的工作构成,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见图1-2)。图1-2  管理职能示意图

①计划。计划就是探索未来,制定行动计划。

②组织。组织就是建立企业的物质和社会的双重结构。

③领导。领导就是寻求从企业拥有的所有资源中获得尽可能大的利益,引导组织达到它的目标。

④控制。控制就是注意是否一切都按已制定的规章和下达的命令进行。

计划职能具有先导性、首要性,根据计划的要求和安排,确定组织的机构、部门的设置;然后选定有效的领导方式和恰当的激励方式,最后根据计划的要求,设置控制标准,进行控制,确保计划的完成。由于组织在其生命周期内是个运行的“生命体”,因而这个过程又是一个周而复始、头尾相接的过程。

3.管理工作的特点(1)管理是一项具有高度灵活性的工作

管理工作主要是对人起作用,需根据组织的特性,所管辖的人员特点、工作性质、任务环境对管理的原则、方法进行调整,以确保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2)管理的二重性

一方面,管理工作会涉及各种经济资源的安排和各个管理环节的协调;另一方面,管理工作会涉及人员间的安置、所有者与经营者、管理者与雇员、上级和下级、命令和服从等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管理工作的这个特点要求管理人员在学习借鉴他国经验时,要注意区分合乎生产力发展规律和体现生产关系内容的不同方面,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在实际工作中,要按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的要求和习惯,确立组织中正确的管理模式,有效地开展管理工作;要懂得和知晓,管理工作首要的任务是正确地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特别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这是在当前现实的管理工作中需要注意的。(3)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对管理理论性的描述。它突出了在社会科学的领域存在着可适用于任何组织、反映组织管理工作内在规律、并能指导组织管理活动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中包含着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有一套独立于其他学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管理的艺术性是对管理实践性的描述。它突出了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创造性地运用管理原理,使组织经营顺应环境的发展和变化,从而取得成功的作用。它强调了管理人员在工作中除了要掌握适用于自我组织类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外,还必须结合实际灵活地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更要注意经营理念、管理思想的创新。(4)管理学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特性的原因:

①管理学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

②管理学是一门边缘性科学。

二、管理者

1.管理者

管理者是在一个组织中,按照组织的目的,指挥他人活动的人。根据在组织中承担的责任和权力的不同,管理人员一般可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见图1-3)。

基层管理者通常是作业现场的监督、管理人员;中层管理者通常是职能层和执行层的管理人员,他们往往在管理工作中就某一方面的工作进行具体的规划和发挥参谋作用;高层管理者是组织战略决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图1-3  组织的层次及管理者的分类(1)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一般的文化和专业知识、体力、智力与经验;坚强、毅力、责任心和首创精神。(2)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结构

①法约尔认为,管理者应具备以下几项基本能力结构:技术能力、商业能力、财务能力和管理能力。同时他得出以下结论:

a.工人的主要能力是技术能力。

b.随着人的地位在等级中的提高,管理能力的相对重要性也增加,同时技术能力的重要性减少。

c.经理的主要能力是管理能力,等级越升高,这种能力越起主导作用。

d.商业能力、财务能力、安全能力在部门领导、经理等级的人中有其最大的相对重要性。

②凯兹认为,有效的管理者将依赖于技术、人际和概念三种技能。

a.技术技能是指使用技术手段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b.人际技能是指在组织目标取得的过程中与人共事的能力。

c.概念技能是指理解受环境影响组织复杂性的能力。

法约尔和凯兹有关管理人员能力的理论,不仅确立了管理者应具备的能力类型,并指出了在管理者地位变化的过程中能力变化的大致趋势,也告诉了管理者在管理工作的生涯中,应如何科学地转换自我的能力结构,以适应工作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2.管理者的工作范围(1)明茨伯格的管理角色理论(见表1-1)表1-1  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角色理论角  色描  述特征活动迎接来访者,签署法律文人际关系方面象征性的首脑,必须履行许多法律性的社会性的件例行义务1.名义实际上从事所有的首脑负责激励和动员下属,负责人员配备、培训和交有下级往的职责2.领导参与的活动者维护自行发展起来的外部接触和联系网络,向人发感谢信.从事其们提供恩惠和信息3.联络他有外者部人员参加的活动寻求和获取各种特定的信息(其信息传递中许多是即时的),以便透彻地方面了解组织与环境;作为组织内4.监听部和外部信息的神经中枢阅读期刊和报告,保持私者将从外部人员和下级那里获得人接触5.传播的信息传递给组织的其他成员举行信息交流会,用打电者——有些是关于事实的信息,有些是解释和综合组织的有影话的方式传达信息6.发言响的人物的各种价值观点人举行董事会议,向媒体发向外界发布有关组织的计划、决策制定布信息政策、行政、结果等信息;作方面为组织所在产业方面的专家制定战略,检查会议决议7.创业寻求组织和环境中的机会,制家执行情况,开发新项目定改进方案以发起变革,监督8.故障制定战略,检查陷入混乱某些方案的策划排除者和危机时期采取的措施当组织面临着重大的、意外的9.资源动乱时,负责采取补救行动参与工会进行合同谈判分配者负责分配组织的各种资源——10.谈判事实上是批准所有重要的组织者决策

①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指所有的管理者都要履行的礼仪性和象征性的义务。它包含名义首脑、领导者、联络者三类角色内容。

②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

信息角色,指所有的管理者在某种程度上,都从外部的组织或机构接收和收集信息。它包含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三类角色内容。

③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

决策角色,指所有的管理者都会在其工作岗位上参与组织决策的工作。其中按参与的角色差异,分为创业家、故障排除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四类角色内容。

1.2 课后习题详解

1.何谓管理?管理工作的特点是什么?

答:(1)管理是在组织中,为协调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差异,以达到提高组织效果和效率目的的社会活动。(2)管理工作的特点包括:

①管理是一项具有高度灵活性的工作

管理工作主要是对人起作用,需根据组织的特性,所管辖的人员特点、工作性质、任务环境对管理的原则、方法进行调整,以确保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②管理的二重性

一方面,管理工作会涉及各种经济资源的安排和各个管理环节的协调;另一方面,管理工作会涉及人员间的安置、所有者与经营者、管理者与雇员、上级和下级、命令和服从等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管理工作的这个特点要求管理人员在学习借鉴他国经验时,要注意区分合乎生产力发展规律和体现生产关系内容的不同方面,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在实际工作中,要按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的要求和习惯,确立组织中正确的管理模式,有效地开展管理工作;要懂得和知晓,管理工作首要的任务是正确地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特别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这是在当前现实的管理工作中需要注意的。

③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对管理理论性的描述。它突出了在社会科学的领域存在着可适用于任何组织,反映组织管理工作内在规律,并能指导组织管理活动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中包含着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有一套独立于其他学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管理的艺术性是对管理实践性的描述。它突出了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创造性地运用管理原理,使组织经营顺应环境的发展和变化,从而取得成功的作用。它强调了管理人员在工作中除了要掌握适用于自我组织类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外,还必须结合实际灵活地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更要注意经营理念、管理思想的创新。

2.如何理解荀子有关人类“群”的现象,以及维系组织运转的“分”与“义”?

答:自人类产生以来,便以群居的方式生活在一起,以共同应对自然的挑战,克服生活的困境。正是因为人类这种“群”的集合,壮大了人类的力量使得人类能够超越并主宰自然。而“分”即为分工合作,各取所长,“义”则为公平正义。

在维系组织运转时,既有群体的合作,又有来自群体的分工,并辅助于道义法规,便可使组织顺畅平衡地运行下去。

3.如何正确地理解管理工作体现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辩证统一?

答:(1)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统一的概念

管理的科学性是对管理理论性的描述。它突出了在社会科学的领域存在着可适用于任何组织,反映组织管理工作内在规律,并能指导组织管理活动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中包含着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有一套独立于其他学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管理的艺术性是对管理实践性的描述。它突出了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创造性地运用管理原理,使组织经营顺应环境的发展和变化,从而取得成功的作用。它强调了管理人员在工作中除了要掌握适用于自我组织类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外,还必须结合实际灵活地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更要注意经营理念、管理思想的创新。(2)管理学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特性的原因:

①管理学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

②管理学是一门边缘性科学。

4.为什么管理者所处的管理层次和组织规模的大小,会对管理者的能力结构产生影响?

答:管理者所处的管理层次和组织规模的大小,会对管理者的能力结构产生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

处在不同的管理层次和组织规模中,管理者所代表的职责和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比如小规模的组织中,管理者通常扮演的是领导者的角色,而在大规模的组织中,管理者常扮演名义首脑、发言人和谈判者等角色。扮演不同的角色,所需要的能力是不同的,因此,管理者所处的管理层次和组织规模的大小,会对管理者的能力结构产生影响。

5.法约尔对管理工作特点所下的结论是:“这是一门很难掌握的艺术,它要求智慧、经验、判断和注意尺度。由机智和经验合成的掌握尺度的能力是一个管理人员的主要才能之一。”你如何理解这段话?

答:法约尔对管理工作特点的这番结论,是指管理者从事管理工作需要具备全面而综合的素质,既要能够恰如其分地与人打交道,又要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并综合自己的经验与智慧等基本品质应对变化多端、突如其来的状况,以及性格迥异、各具特色的人。因此,这是一门需要综合科学于其中的艺术活动,需要管理者灵活处理。

6.在管理工作中,理论上要求管理者实现效率和效果的辩证统一,结合自己的经历,试分析应如何实现以最高的效率达到最好的效果。

答: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它常常用下列公式表示:效率=产出/投入;而效果是管理人员工作过程中实现组织目标的程度。由此可见,效率涉及的是活动的方式,而效果涉及的是活动的结果,它们构成管理工作中两个层面的内容。

作为一名管理工作者,要高度地注意:管理工作是追求效率和效果的统一。组织的效果是指通过管理活动组织目标实现的程度,而组织的效率是指在组织目标取得的过程中组织成员个人目的实现的状况。【案例分析】“牛粪”热销北京地坛庙会

讨论题:

1.在网上收集“牛粪”的照片,感受实物“牛粪”的特色,分享照片中众多购买者高举“牛粪”的心情与购买原因。

答:“牛粪”之所以受到众多购买者的青睐,一是因为它俏皮可爱的外形,二是因为人们在新年之际对好运的期许。摊主将“牛粪”定义为牛年奋斗的含义,具有十分积极向上的意义,同时其别致的外形也受到了购买者的喜爱。

2.阅读案例,体会李斌的成功之道。他在如何创意?分析李斌在运作过程中如何确保创意的成功。

答:李斌在创意的过程中,结合了新年属相的吉祥物、当下消费者对富有新意的消费品的期待、以及人们迫切希望度过金融危机风暴等因素,使“牛粪”这个象征着在牛年奋斗的消费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外加其低廉的价格,完全在消费者的购买能力范围内,即消费者所消费的不仅是这个“牛粪”的摆件,更是在消费一种心情与愿望。

为了确保创意的成功,李斌不仅对物品的材质精挑细选,更是与厂商签订了保密协约,以防创意外泄,因而保住了物品独到的特色。

3.探讨与研究创意与创意成功的差异。“明年庙会卖什么?创意和游戏里那款超级玛丽有关。”如何帮助李斌在2010年地坛庙会上成功实现“超级玛丽”的创意?

答:略。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演进

2.1 复习笔记

一、西方管理思想的演进

1.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概况

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和各个阶段所包含流派的大致情况(见图2-1)。图2-1  西方管理思想发展过程示意图

2.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家

西方早期著名的管理思想家有罗伯特·欧文,查尔斯·巴贝奇,亚当·斯密,还有在管理教育工作中作出过贡献的安德鲁-尤尔和夏尔·迪潘。

这些先驱者在管理理论中的局限性:关注的重点是技术,而不是管理。管理部门主要关心的是财务,生产过程,销售活动和职工的招聘、培训,而未能顾及发展管理的原则和概念,更没有认识到科学管理的重要性。

3.科学管理思想(1)科学管理理论

最先突破传统的经验管理桎梏、创立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泰勒。

①泰勒的主要管理思想。

针对工厂效率低下的问题,泰勒明确规定提高生产率的指导方针。他提出了管理工作的四项原则(其主要方面是针对管理人员),以换取工人们的艰苦工作、好意和聪明才智。这四项管理原则是:

a.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替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

b.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

c.与工人们亲密地合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办;

d.资方和工人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相等的。

②泰勒科学管理的措施。

泰勒依据他的管理思想,在工具改革、动作研究、工资制度、职能管理等方面都进行了科学的管理和大幅度的变革。

a.在工具改革方面,较为典型的事例是泰勒对钢铁厂工人使用铁锹的改革。

b.在工资制度上,泰勒否定了普通计件工资制,推出了差别计件工资制。

c.在职能管理方面,泰勒强调了管理工作与劳动的分离。

③对泰勒管理理论的评价。

上述介绍的泰勒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和种种提高生产效率的做法,必定会对管理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也会有利于解决当时困扰工厂发展的劳动生产率问题。但是,由于泰勒管理理论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以及当时受社会客观现实条件和人们主观认识局限的影响,泰勒的理论和做法在当时并没有广泛地得到人们的承认和实施。

列宁对泰勒制的科学评判:“资本主义在这方面的最新成就泰勒制,同资本主义其他一切进步的东西一样,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又包含一系列的最丰富的科学成就,它分析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省去多余的笨拙的动作,制定最适当的工作方法,实行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方法等等。”(2)管理理论的构建

法国著名的管理学专家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1841—1925年)无疑是管理理论框架与基础的设计者和奠基者。他在1916年出版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中确立了管理的定义,构建了管理工作的基本职能,提出了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得出了管理能力可以通过教育实现的结论。

①管理的定义。企业的全部活动可分为六组: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

a.技术活动是指企业的生产、创造和加工等工作。

b.商业活动是指企业的购买、销售和交换等工作。

c.财务活动是指企业筹集和最适当地利用资本的工作。

d.安全活动是指企业保护企业财产和人员的工作。

e.会计活动是指企业的财产清点、资产负债表、成本、统计等工作。

f.管理活动包括企业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活动。

②管理的原则。法约尔列举了如下14条原则:

a.劳动分工。

b.权力与责任。

c.纪律。

d.统一指挥。

e.统一领导。

f.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g.人员的报酬。

h.集中。

i.等级链。

j.秩序。

k.公平。

l.人员的稳定。

m.首创精神。

n.团结精神。(3)官僚组织理论

①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设计出官僚行政组织(bureaucracy)的理想组织模式。表2-1是韦伯理想官僚组织结构的详细特征概要。表2-1  韦伯的理想官僚行政组织把各种工作分成简单、例行和明确的任务,明确规定每一个人的权力和责任劳动分工公职和职位应按等级来组织,每个下级应当接受上级的控制和监督权力等级全体组织成员必须根据经过培训、获得教育的技术资格或通过正式考试成为组织中的正式成员正式选拔为了确保一贯性和全体雇员活动的一致性,管理者必须倚重正式的组织规则规章制度规则和制度是组织中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的,它不受个人的情感和个人背景的影响非人格化组织中的管理者是职业化的官员,而不是组织的所有者,他们领取固定的工资,并在组织中追求他们职业导向的职业成就

②亨利·甘特,设计了计件奖励工资制,在计划工作的安排上,发明了甘特图。

③弗兰克·吉尔布雷斯夫妇。弗兰克·吉尔布雷斯通过现场观察和潜心的研究,增加了工人们每天的砌砖量,莉莲·吉尔布雷斯开创了管理心理学领域研究的先河。

④亨利·福特,创造了流水线的生产方式,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4)科学管理阶段的最大特点

①管理理论围绕着解决人类社会新型组织---工厂的效率问题,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和框架,管理的基本概念与特征、管理学的内容体系已经明确和形成;

②人们已开始将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去看待、去探索、去研究;

③已开始摆脱经验主义的影响,强调了体现科学规律的管理模式去替代经验主义的管理模式,实现了科学性的一般抽象,并在一些领域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关注;

④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科学发展条件的限制,此时的科学管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⑤受当时传统势力的限制与影响,不少已经建立的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还未能得到全面的实施和发挥应有的效果。

4.行为管理思想(1)行为管理思想早期的倡导者

①罗伯特·欧文,在管理工作中明确提出对人的重视和关心。

②雨果·明斯特伯格,工业心理学的创始人,研究了识辨具备最适合从事人们所要做的工作的心理品质的人的必要性,寻找确定在什么样的“心理条件”下才能够从每一个人那里获得最大的、最令人满意的产量,和对人的需要施加符合实际利益的影响的必要性。

③玛丽·福莱特,是最早发现应当从个人和群体行为的角度考察组织的学者之一。她认为,组织应该基于群体道德而不是个人主义,个人的潜在能力只有通过群体的结合才能得以释放。作为一名管理者,其重要的任务是调和与协调群体的努力,管理者应把自己和工作看成是合作者。管理者在日常的工作中应当更多地去依靠他的知识和专长去领导群众,而不要仅仅去依靠自己的职位和相应的权力。(2)霍桑实验

①实验地点:美国西方电气公司(Western Electric)伊利诺伊州西塞罗的霍桑工厂中所做的一项试验。

②实验参与者:西方电气公司的工业工程师们,哈佛大学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埃尔顿·梅奥教授及他的同事。

③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检验工作环境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

④实验内容:a.照明实验;b.继电器装配实验;c.大规模的访谈计划;d.继电器绕线组的工作室实验。

⑤实验结论:

a.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

b.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积极性,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

c.组织中实际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d.组织应发展新的领导方式。(3)行为管理阶段的特点

行为科学的最大特色是更为全面地发现和认识了管理的主要对象---人的本质,被管理的人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4)行为管理发展的主要方向

①关于人需求、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研究。在这方面突出的、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

a.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

b.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因素理论”;

c.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d.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②关于“人性”问题的研究。在这方面有代表性的理论有:

a.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的“X—Y理论”。

Ⅰ.X理论是以四种假设为基础的:

ⅰ.员工天生不喜欢工作,只要可能,他们就会逃避工作;

ⅱ.由于员工不喜欢工作,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或惩罚办法,迫使他们实现组织目标;

ⅲ.员工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责任,安于现状;

ⅳ.大多数员工喜欢安逸,没有雄心壮志。

Ⅱ.Y理论也以四种假设为基础:

ⅰ.员工视体力和劳力消耗如休息、娱乐一样自然;

ⅱ.外来的控制与惩罚并不是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最好方法,若员工对工作作出了承诺,他们会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以完成任务;

ⅲ.一般而言,人是能主动承担责任的,不愿负责、缺乏雄心壮志不是人的天性。

ⅳ.大多数人都具有一定的想象力、独创性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管理者才具备这类能力。

麦格雷戈认为,Y理论的假设比X理论更为实际和有效。他建议让职工参与决策,为员工提供富有挑战性和责任感的工作,这会有助于员工积极性的发挥。

b.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

③关于组织中非正式组织和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在这方面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是:

a.库尔特·卢因的“团体力学理论”。

b.里兰·布雷德福等人创造的敏感性训练方法。做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Ⅰ.旧态度解冻阶段;

Ⅱ.加强敏感性阶段;

Ⅲ.新态度巩固阶段。

④关于组织中领导方式问题的研究。在这方面有代表性的理论是:

a.坦南鲍姆、施米特的“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

b.利克特的“支持关系理论”;

c.斯托格第、沙特尔的“双因素模式”;

d.布莱克、穆顿的“管理方格法”等。

5.现代管理理论

现代管理理论包括:经验主义管理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组织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经营管理理论学派。主要的学派如下:(1)社会系统学派

由美国管理学学者切斯特·巴纳德首创。其特色是以协作系统为核心论述企业内部平衡和对外条件适应的组织管理理论。社会系统理论的要点是,组织是协作的系统,组织是由人组成的,这些人的活动是互相协调的,构成一个称为协作系统的系统。巴纳德提出“效果”和“效率”的概念。效果是指一个组织由于组织中成员成功的协作而达到其目标的程度,而个人目标实现的程度就是效率。巴纳德提出了他构建的组织维系、发展的重要理论---巴纳德把协作系统视为正式组织,它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①协作意愿。

②共同的目标。

③信息联系。

巴纳德还认为,经理人员的职能主要是:

①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

②招募和选择能最好地作出贡献、能协调地进行工作的人员,并使这些人员协调地、有效率地进行工作。

③规定组织的目标。

④授权的职能。

⑤决策的职能。(2)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也称数理学派。这一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利用相关的科学分析工具,为管理决策寻求最优的数量解,着重于定量研究。由于其理论偏重于定量分析,因而较少考虑和研究人的行为因素。运用管理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一般为:

①提出问题。

②寻求影响问题的相关变量。

③建立研究问题的函数式。

④收集有关数据,对有关函数进行求解,确定函数的最优解。

⑤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检查模型的准确度。

⑥依据模型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

⑦实施方案。(3)权变理论学派

权变理论学派认为,在管理的工作中要根据所处的内外条件权宜相变,不存在什么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美国的赫里格尔(D.Hellriegel)、斯洛坎姆(J.Slocam)依照外部环境和工艺技术两个方面的因素,把企业划分成四种模式:

①市场条件变化快,内部产品之间工艺技术差别大的企业。这类企业的组织结构宜采用事业部制。

②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快,内部产品品种较多,但工艺技术差别不大的企业。这类企业的组织结构宜采用矩阵制。

③外部环境因素较稳定,产品品种较简单,工艺技术较稳定的企业。这类企业的组织结构宜采用直线职能制。

④外部环境因素十分稳定,产品非单一的企业。这类企业可采用高度集权式的组织结构。

在人事管理方面,权变理论学派根据X理论和Y理论的特点,提出了“超Y理论”。美国的莫尔斯(J.Morse)和洛希(J.Losch)认为,管理方式应根据工作性质、成员素质等来决定。不同的人对组织采用的管理方式有不同的要求。希望能使组织结构的条例规章更正规化的人,倾向于以X理论指导管理工作;而希望能够有更多的自治责任和发挥个人创造性机会的人,倾向于以Y理论指导管理工作。这就是“超Y理论”的思想。

在领导方式的选择上,权变理论认为,在组织的领导方面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最好的”或普遍不适用的“不好的”领导方式,方式的选择要由企业的特点、领导个人的状况和被领导者素质等因素决定。如美国菲德勒提出的权变领导模型,美国豪斯提出的“目标一路径”理论。(4)决策理论学派

你就像是一盆仙人掌,用你带刺的原则保护着自己脆弱而易受伤害的心,我不够懂你,但我正在冒着被刺伤的危险去了解你。

决策理论学派认为,管理的关键是决策,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企业管理的主要研究对象不是作业,而是决策。决策发生错误,生产效率越高越没有好处,因而企业管理的首要工作是决策。(5)系统管理理论学派

系统管理理论学派的主要特点是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组织与周围的环境存在着广泛的联系,有着大量的物质交换(见图2-2)。图2-2  组织系统与环境(6)经验主义学派

经验主义学派又被称为经理主义。它以向大型企业的高层经理人员提供管理企业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7)经理角色学派

经理角色学派理论认为,一般的管理理论并未对经理的工作进行深入的研究,未能反映经理工作的真实面貌和实质,必须采用新的方法对经理的实际活动进行观察、研究和分析。该理论指出,经理的工作有6个特点:

①工作量大,步调紧张;

②活动短暂、多样而琐碎;

③喜欢现场的、具体的、非常规的活动,一般不喜欢常规的书面报告;

④喜欢用口头联系的方式;

⑤重视同外部和下属的联系;

⑥义务和权利相混合,既有大量的义务,也有很多的权利。

经理担任的角色可基本归纳为三类:

①构造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②经理是企业组织信息的神经中枢;

③进行决策。

二、对西方管理思想演进的简单评述

1.推动管理科学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推动管理科学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在结合国情的情况下参考、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才能促进本国管理科学的发展。

2.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也会推动、带动管理科学的前进与发展

管理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学科边缘较为模糊、涉及面较宽的学科,也有人称其为不很精确的学科。就是这一原因,造成了诸多学科容易向管理科学渗透,形成了当今难以数清的学派丛林。因而在学习管理学时,要注意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结合实际,灵活地加以运用。

3.管理科学理论和思想是对现实管理工作的概括和抽象。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结合行业、组织、岗位的特点,灵活地加以运用。

由于管理工作是一项实践性特别强的工作,因此在学习管理学的过程中,必须结合行业的特点和实际工作进行学习,把较为抽象的理论、方法与自己工作所在的行业、所在的组织、所在的岗位特点加以结合,才可能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求得科学、艺术、方法的完美统一。

2.2 课后习题详解

1.泰勒的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性体现在什么方面?为什么在管理学界大家都称泰勒为“管理之父”?

答:(1)泰勒的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性可以从其主要管理思想中体会。

针对工厂效率低下的问题,泰勒明确规定提高生产率的指导方针。他提出了管理工作的四项原则(其主要方面是针对管理人员),以换取工人们的艰苦工作、好意和聪明才智。这四项管理原则是:

①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替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

②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

③与工人们亲密地合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办;

④资方和工人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相等的。

由此可见,泰勒把工人的选拔、工人的操作动作、工资制度、工人间的合作以及职责分配都进行了科学地研究与操作,使得整个工作流程能够科学地、按部就班地进行。(2)在管理学界,大家之所以都称泰勒是“管理之父”,是因为他最先突破传统的经验管理桎梏、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

2.法约尔是如何构建管理科学的理论体系的?应如何理解法约尔所提出的管理原则?

答:(1)法约尔是管理理论框架与基础的设计者和奠基者。他在1916年出版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中确立了管理的定义,构建了管理工作的基本职能,提出了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得出了管理能力可以通过教育实现的结论。

管理的定义。企业的全部活动可分为六组: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

①技术活动是指企业的生产、创造和加工等工作;

②商业活动是指企业的购买、销售和交换等工作;

③财务活动是指企业筹集和最适当地利用资本的工作;

④安全活动是指企业保护企业财产和人员的工作;

⑤会计活动是指企业的财产清点、资产负债表、成本、统计等工作;

⑥管理活动包括企业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活动。(2)管理的原则。法约尔列举了如下l4条原则:

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等级链;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团结精神。

3.梅奥在霍桑实验中最重要的发现是什么?这一发现对管理思想的演变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答:梅奥在霍桑实验中得到如下四点实验结论:(1)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2)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积极性,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3)组织中实际存在着“非正式组织”;(4)组织应发展新的领导方式。

梅奥的这一发现,使管理思想逐渐过渡到对人的关注上。

4.试比较管理丛林阶段中各类理论流派的特点和差异。

答:现代管理理论包括:经验主义管理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组织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经营管理理论学派。主要的学派如下:(1)社会系统学派

由美国管理学学者切斯特·巴纳德首创。其特色是以协作系统为核心论述企业内部平衡和对外条件适应的组织管理理论。社会系统理论的要点是,组织是协作的系统,组织是由人组成的,这些人的活动是互相协调的,构成一个称为协作系统的系统。巴纳德提出“效果”和“效率”的概念。效果是指一个组织由于组织成员成功的协作而达到其目标的程度,而个人目标实现的程度就是效率。巴纳德提出了他构建的组织维系、发展的重要理论---巴纳德把协作系统视为正式组织,它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①协作意愿;

②共同的目标;

③信息联系。

巴纳德还认为,经理人员的职能主要是:

①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

②招募和选择能最好地做出贡献、能协调地进行工作的人员,并使这些人员协调地、有效率地进行工作;

③规定组织的目标;

④授权的职能;

⑤决策的职能。(2)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也称数理学派。这一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利用相关的科学分析工具,为管理决策寻求最优的数量解,着重于定量研究。由于其理论偏重于定量分析,因而较少考虑和研究人的行为因素。运用管理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一般为:

①提出问题;

②寻求影响问题的相关变量;

③建立研究问题的函数式;

④收集有关数据,对有关函数进行求解,确定函数的最优解;

⑤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检查模型的准确度;

⑥依据模型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

⑦实施方案。(3)权变理论学派

权变理论学派认为,在管理的工作中要根据所处的内外条件权宜相变,不存在什么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美国的赫里格尔(D.Hellriegel)、斯洛坎姆(J.Slocam)依照外部环境和工艺技术两个方面的因素,把企业划分成四种模式:

①市场条件变化快,内部产品之间工艺技术差别大的企业。这类企业的组织结构宜采用事业部制。

②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快,内部产品品种较多,但工艺技术差别不大的企业。这类企业的组织结构宜采用矩阵制。

③外部环境因素较稳定,产品品种较简单,工艺技术较稳定的企业。这类企业的组织结构宜采用直线职能制。

④外部环境因素十分稳定,产品非单一的企业。这类企业可采用高度集权式的组织结构。

在人事管理方面,权变理论学派根据X理论和Y理论的特点,提出了“超Y理论”。美国的莫尔斯(J.Morse)和洛希(J.Losch)认为,管理方式应根据工作性质、成员素质等来决定。不同的人对组织采用的管理方式有不同的要求。希望能使组织结构的条例规章更正规化的人,倾向于以X理论指导管理工作;而希望能获得更多的自治责任和发挥个人创造性机会的人,倾向于以Y理论指导管理工作。这就是“超Y理论”的思想。

在领导方式的选择上,权变理论认为,在组织的领导方面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最好的”或普遍不适用的“不好的”领导方式,方式的选择由企业的特点、领导个人的状况和被领导者素质等因素决定。如美国菲德勒提出的权变领导模型,美国豪斯提出的“目标一路径”理论。(4)决策理论学派

你就像是一盆仙人掌,用你带刺的原则保护着自己脆弱而易受伤害的心,我不够懂你,但我正在冒着被刺伤的危险去了解你。

决策理论学派认为,管理的关键是决策,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企业管理的主要研究对象不是作业,而是决策。决策发生错误,生产效率越高越没有好处,因而企业管理的首要工作是决策。(5)系统管理理论学派

系统管理理论学派的主要特点是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组织与周围的环境存在着广泛的联系,有着大量的物质交换(见图2-3)。图2-3  组织系统与环境(6)经验主义学派

经验主义学派又被称为经理主义。它以向大型企业的高层经理人员提供管理企业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7)经理角色学派

经理角色学派理论认为,一般的管理理论并未对经理的工作进行深入的研究,未能反映经理工作的真实面貌和实质,必须采用新的方法对经理的实际活动进行观察、研究和分析。该理论指出,经理的工作有6个特点:

①工作量大,步调紧张;

②活动短暂、多样而琐碎;

③喜欢现场的、具体的、非常规的活动,一般不喜欢常规的书面报告;

④喜欢用口头联系的方式;

⑤重视同外部和下属的联系;

⑥义务和权利相混合,既有大量的义务,也有很多的权利。

经理担任的角色可基本归纳为三类:

①构造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②经理是企业组织信息的神经中枢;

③进行决策。

5.走访一家企业,调查和研究企业在推行现代化管理方法工作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试用自己学到的理论和知识总结、分析其原因。

答:略。【案例分析】联合邮包服务公司与谷歌

讨论题:

1.根据本章所学的内容,结合案例中提供的材料,分析UPS和Google在管理工作中各体现了什么样的管理思想,为什么?

答:UPS公司在管理工作中体现了泰勒科学管理的思想,通过研究规划出工人的工作流程,使工人按照效率最高的工作方式和流程进行工作,这是一种只把工人当作“经济人”的管理模式,忽略了工作者本身是“社会人”的管理理念。

Google公司在管理工作中,结合了梅奥的科学管理理论并现代管理学中的权变管理理论,其充分关注到了员工精神层面的需求,为员工提供了舒适的工作空间与和谐友善的工作氛围,良好的福利待遇与健康的工作方式,会帮助Google公司获得更大的收益。

2.试分析,为什么总部同在美国的这两家公司的管理风格会有如此之大的差距。

答:管理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学科边缘较为模糊、涉及面较宽的学科,也有人称其为不很精确的学科。就是这一原因,造成了诸多学科容易向管理科学渗透,形成了当今难以数清的学派丛林。因而在学习管理学时,要注意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结合实际,灵活地加以运用。

不同的管理者运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均有可能获得收益与成功。总部同在美国的UPS和Google公司的差异之处在于公司决策者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取得了不一样的效果。

3.这两种风格差别极大的管理风格对其公司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何用所学的管理理论进行合理的解释呢?

答:UPS公司将工人当作“经济人”,按照研究者设计的步骤进行高效率的工作,严格严谨,因此公司的效率高,收益好。然而,这种风格的管理模式并不值得提倡,因为它将工人当作机器一样使用,忽略了工人们作为“社会人”所需要的关注与空间。

Google公司完全站在职工的角度进行管理,为职工提供最好的工作环境,让职工身心愉悦,轻松工作,从而达到最大的工作效率,既有利于公司的发展与壮大,也有利于留住人才,彼此双赢。

第三章 中国的管理思想与21世纪管理理论发展展望

3.1 复习笔记

一、中国的管理思想

1.《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评述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可归纳为组织、经营、用人、理财和管理五个方面。

在组织方面,周公著《周礼》,为周朝制定官僚组织和制度,将百官分职分权;春秋时期,孙武著《孙子兵法》,对军队进行编制;秦代,蒙恬征役30万人筑长城;隋代,隋炀帝动员百万人修浚运河;战国时代,墨翟提出劳动分工思想。

在经营方面,如春秋时代的管仲、战国时的商鞅、西汉时的桑弘羊、唐代的刘晏、宋代的王安石、明代的张居正等,都曾提倡过经济改革,在历史上有过巨大的影响。历史上的范蠡、白圭、子贡、吕不韦、猗顿、邓通等人,都在经商中成为巨富。

在用人方面,中国古代,素有“选贤任能”、“任人唯贤”的主张及“禅让”推举能人的制度,并于隋文帝时代开创了科举制度。

在理财方面,南宋郑伯谦在提出会计原则;清代魏源曾提出要降低成本;司马迁对24种行业进行了分析,提出要经营群众普遍需要的商品,经营要善于掌握时机,要具有丰富的生产经营知识等。

在管理方面,中国的各个朝代对财物的保管和收纳支出都建立了严格的制度,并设立专门官员分类管理。

2.《中国经济管理思想史》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评述(1)目标论。突出“富国之学”的探讨“富国之学”主要是研究如何在封建经济基础上,增加国家财富,增强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其主要内容,一是以农业生产为根本,即农本思想;二是以轻徭薄赋和足民为必要条件;三是以加强封建国家的经济实力为最高目标。(2)动力论。突出表现为义利之争

这种义利之争,涉及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问题,更涉及宏观经济管理的动力问题,即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究竟以什么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3)经济结构论。主要表现为本末之争,即如何正确认识处理农业与工商业的关系问题

本末之争反映了中国古代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因为就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反映了中国国民经济结构中工商业的地位和重要性的逐步提高,预示着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对本末关系的认识,在实质上涉及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结构的战略安排。(4)分配论。主要是如何通过财政税收进行财富的分配和再分配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分配问题一直围绕着是“薄赋税”,还是“理财”增加国家收入来减轻百姓的负担进行着争议。(5)消费论。集中表现为俭奢之争

一般说来,中国的诸多思想家都主张节俭,而反对奢侈。进入近代以后,人们的奢俭观开始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愿望和实际联系起来,提出了黜俭崇奢的口号。

3.《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的概括(1)顺“道”。意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2)重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3)人和。“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对治国而言,和能兴邦;对治生而言,和能生财。(4)守信。治国要守信,办企业要守信。信誉是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兴旺和事业成功的保证。(5)利器。生产要有工具,打仗要有兵器,中国历来有利器的传统。(6)求实。实事求是,办事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7)对策。即在治军、治国、治生等一切竞争和对抗活动中,都必须统筹谋划,正确研究对策,以智取胜。(8)节俭。节俭意指崇俭黜奢。

4.简单的评述

综合前述三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可以总结出现实中的中国管理思想会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它的特色,或受到制约或影响:(1)传统的中国文化,丰富的历史底蕴,依然是中国管理思想发展的基础,植根的肥沃土壤。(2)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经济运行机制、法律框架会对中国管理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3)在学习外国管理理论、管理方法的过程中,外国管理理论与方法对中国管理思想的影响。

二、21世纪管理理论发展展望

1.企业文化问题的研究与探索(1)企业文化的基本概念

企业文化是人对企业活动的一种“人化”,即企业里的人们用自己所创建的理念、思想、制度、行为、经营管理模式等人为的管理活动来负责企业的运营。

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人们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共享价值观、信念、态度和行为准则,它是一个组织特有的传统和风尚,制约着全部的管理政策和措施。(2)《Z理论》《Z理论》一书的全名是《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这是研究日美企业竞争实力差距成因,并导出企业文化问题的开山之作。

①Z理论

Z理论,是对管理模式的理论概括,它表明使工人关心企业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Z理论的第一课是信任,即对人的信任;第二课是人与人之间的微妙性,生产率、信任和微妙性,三者不是孤立的。

Z理论主要研究了怎样才能使人们通过恰当的管理方式协调起来,以产生最高的效率这样的问题。围绕这一中心问题,讲述了信任、微妙性和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性,并认为,若在一个组织中缺少这样三点,没有哪一个“社会的人”能够获得成功。

②Z型组织

Z型组织是大内所研究的三类企业管理方式的一种。其中,A型管理方式代表传统的美国企业管理方式;J型管理方式代表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Z型管理方式代表在美国自然发展起来的,但与日本的企业具有许多相似特点的美国企业管理方式,并分别把这三类采用不同管理方式的组织称作A型组织、J型组织、Z型组织。

Z型组织具有以下特点:

a.组织内部倾向于长期雇佣制,并具有缓慢的评价和升级过程;

b.一般具有充足的、现代化的情报机构、会计制度、正式计划、目标管理法,以及一切其他正式的、具有A型特征的明确控制方法;

c.组织内部的文化已达到了高度的一致性;

③A型组织转换成Z型组织的基本步骤

a.理解Z型组织和个人的作用,用以熟悉Z理论的基本思想,掌握Z型组织的思想实质;

b.检查你的公司的宗旨,以使人了解你工作和生活的价值观、宗旨,还可以了解企业战略同管理宗旨之间的联系;

c.解释所期望的管理宗旨并使企业领导支持管理宗旨,以得到组织中最高领导人的直接支持,保证变革的成功;

d.通过创立结构和刺激来贯彻宗旨,以建立一定的结构来引导组织趋向协作和前进,并帮助组织建立长期的观点;

e.发展人际关系的技能;

f.对你自己和系统进行测验,用以为了确保组织革新的成功,进行某些试验来表明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g.把工会包含在计划之内;

h.使雇佣稳定化;

i.确定一种缓慢的评价和提升的制度;

j.扩大职业发展的道路;

k.为基层的实施作准备;

l.找出实行参与的领域;

m.使整体关系得到发展。(3)《寻找优势》《寻找优势》,作者是托马斯·彼得斯(Thomas Peters)和小罗伯特·沃特曼(Robert Waterman,Jr.),书的全名是《寻找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强调美国公司学习本国优秀公司的重要性。

①优秀的美国公司

彼得斯、沃特曼发现几乎每一个优秀公司都有一两个很强的领导人,他们似乎对于公司经营成功贡献颇多.起到了头等重要的作用。并且有三点值得注意:

a.优秀公司发展起了自己的文化观念,并且把它们的价值标准同杰出领导人物的实践结合成一个整体,这些共同的价值准则即使在最初培养建立它的那些领导人离开以后仍能在几十年内长期发挥作用;

b.主要经理人员的根本任务是发现、归纳、丰富本组织的价值准则,并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这一点看来也是显而易见的;

c.除了“文化”在造就优秀公司上具有重要性之外,一个人的独特作用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彼得斯和沃特曼还认为,优秀的、革新型的公司具有八个典型的特征:

a.乐于采取行动,保持工作的不断进展;

b.接近顾客;

c.自主和企业家精神;

d.通过发挥人的因素来提高生产率;

e.领导身体力行,以价值准则为动力;

f.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g.组织结构简单,公司总部精干;

h.宽严相济,张弛结合。

②理性模式的缺陷

理性模式的缺陷在于商学院培养的具有理性模式的经理人常常忽视顾客、不能调动职工积极性、未能让职工感到工作的意义。理性模式的缺陷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a.缺乏远见,视野狭窄;

b.过分地依赖于公司总部的象牙塔之中;

c.思维的片面性。

彼德斯、沃特曼提出的新理论要点:

a.人们需要生活得有意义;

b.人们需要有一点自主控制权;

c.人们需要正面鼓励和强化,在某种意义上能够把自己看成优胜者;

d.实际行动、行为到达一定程度时形成态度、信念,而不是相反。(4)简单的评述

建立一个企业的文化的重要条件是:

①企业所在的国家或地区具有特色的国家和民族文化;

②企业领导人本身具有丰富和鲜明的自我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

③企业领导人有意识、有目的地倡导和推行他的思想和观念;

④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进取和不懈探索。

2.21世纪管理理论发展的展望(1)21世纪的变化

21世纪,世界经济格局从传统的取决于劳动力、资本、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经济模式,转入知识经济模式。IT技术正在成为推进各国经济发展乃至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技术。

21世纪还是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随着知识要素在经济活动中重要性的显现,随着IT技术的支持,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显著加快。围绕着知识要素的新经济模式逐渐影响全球各国的经济发展,各国的经济发展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以知识要素为核心的全球新经济布局。一种以全球价值链理论为指导的全球生产组织形式正在形成。

沿袭了近200年的工业经济时代正在随着知识经济要素显现、IT技术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产生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会改变资源配给的方式、产业结构的构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综合国力增强的途径,还会改变人们已熟悉的管理理论、思想和方法。(2)21世纪的管理科学发展展望

①对管理工作的新认识

德鲁克认为,提供知识、有效地发现现有的知识怎样能最好地应用于产生效果,这就是我们所指的管理。管理是所有组织的一个生长功能,不管这些组织的特殊使命是什么,管理是知识社会的一个生长器官。

德鲁克提出“知识工作者”的概念,决定知识工作者生产率的6个主要因素:

a.要提高生产率,我们需要问:“任务是什么?”;

b.要提高生产率,我们要求知识工作者人人有责,知识工作者必须自我管理,必须有自主权;

c.在知识工作者的工作、任务和责任中必须包括不断创新;

d.知识工作者需要不断接受教育;

e.不能或至少不能只用产出的数量来衡量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质量与数量一样重要;

f.组织应把知识工作者看做“资产”,而不是“成本”,并给予相应的待遇。在面临所有机会时,知识工作者需要有为组织工作的意愿。

在所有这些要求中,除了最后一个以外,几乎每一项都与提高体力劳动者的生产率所需的措施完全相反。

②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