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读懂世界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0 06:40:47

点击下载

作者:孙超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口气读懂世界史

一口气读懂世界史试读:

前言

“应该了解真相,真相会让你自由。”——《圣经》

繁忙工作之余,站在阳台上沐浴着阳光,凝视着林立的大厦和街道上的车水马龙,眼前的繁华也许会触动你那颗纯净的心,让你去回顾往昔,思索这个世界为何如此华丽。历史是一座雄伟壮丽的经验之塔,是时间在无尽逝去的岁月里苦心搭建起来的。这座古老的建筑值得你去攀登,它会告诉你为什么你会活在这个世界上,它的真面目能让你的前进不至于惶恐和迷茫。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尊重自己的过去,是历史的点点滴滴造就了今天的世界,是“过去”造就了今天的你。我们都应该知道“没有过去就没有未来”的涵义,过去使你的人生厚重,怀念过去能让你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历史是人类的根基,尊重历史能让你更加自由地在未来徜徉。

这本书就是一把为你打开人类历史之塔的钥匙,通过它你能了解整个世界历史的脉络,能联想到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历史常识。阅读这本书是你的幸运,因为你可以有一段安静的时间站在历史的肩膀上阅读自己,阅读人类文明的历程。然而要想通过一本书就把人类世界灿烂的文明了解透彻,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本书舍去了历史诸多繁杂的细枝末节,旨在为你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对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重要文明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详细描述,其目的在于让你读“懂”历史。通过阅读本书,你不会再有遇到别人说起世界历史而你不知所云的情况,你会说:“哦!这个我知道!”

本书为读者展示的是从地球的起源到21世纪的世界,六个大洲的历史起源、发展和归宿,让读者可以像看电影似的了解到整个世界历史的轮廓。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编者发现人们对四大文明古国、希腊、罗马以及玛雅文化、西欧中世纪、各个强盛的帝国、卓越的军事将领以及古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等内容颇感兴趣却又知之甚少,针对这种情况,本书特别把历史中这些闪耀的珍珠用文明的传承这条线串了起来,并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外由于人们对世界近现代史相对比较了解,因此本书对这一方面所用篇幅不多,以便更好地应对人们的需求点,做到内容上的“精”。

世界历史是很纷杂的,要想让读者清晰地把握在叙述中的分类和叙述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简单、科学的分类能让读者对历史的进程一目了然。因此,本书首先叙述的是人类的诞生,随后以地理的分布横向地向读者描绘了世界主要的文明中心: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半岛、中国、希腊、罗马和玛雅文明,包括文明的兴起、发展、繁盛和衰亡,这是人类的史诗;然后,以时间的顺序把世界历史分为中古时期(封建时代)的世界、资本主义的兴起时期和20世纪的世界三个时期,除最后一部分是以时间顺序划分外,每个时期都以地理位置划分,简单、明了且有始有终,确保了各个历史元素之间的联系不被割断。

本书的另一大特色是向读者宣告了一个主题,即“世界是联系在一起的,文明没有优劣”。在同一区域,一个繁盛的没落,一定有另一个繁盛的兴起,繁荣和繁荣之间相互有交流也有学习,这是历史很有意思的地方。比如对于中国历史,本书就重点描述了中国和当时世界其他文化的联系及其对世界造成的影响,旨在表明“中国在世界中”。而对于最后一部分——日新月异的20世纪,本书更是以时间为轴、不分地域地描述了一个联系着的世界,简明扼要。希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能把各个部分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和对比更能加深读者头脑中对历史的印象。

历史的高塔等着你去攀登,这里送给了你一把开门的钥匙。编者希望通过这本书,能让不懂历史的人了解到历史,能让了解历史的人更加热爱历史,把历史的厚重转化为对当今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历史类的书籍和图片,在此,对这些书的作者、编者、译者和图片的制作者以及为本书的出版给予帮助和支持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编者的知识有限,加上历史仍有很多争议之处,书中难免有纰漏和不成熟之处,恳请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向所有热爱历史的人致敬!编者

第一部分 人类文明的萌芽

在公元前500万年~公元前5000年这一段时间里,人类的祖先——智人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他们熬过了几次寒冷的冰河时期得以存活,并且开始用脑子思考问题,创造出了襁褓中的人类文明。

人类从古猿经过漫长的历史,逐步进化为现代人的历史,也是人类依靠自身的智慧,通过解放出来的双手“劳动”改造世界的过程……

第一章 人类踏入历史舞台前的世界

我是从哪里来?我为什么会存在在这个世界上?也许世界和人类产生的过程会告诉你问题的答案……

我是从哪里来?

我为什么会存在在这个世界上?

朋友们,你的脑子中是不是经常浮现出这样的疑问?对于这些问题,可以用哲学的理论来为你解答,但如果要我来说,我会告诉你,这一切都是偶然的。

宇宙中的星系我们居住的地球曾经是一个巨大的火球,它的外面附着一层薄薄的岩石圈,大概有385千米~395千米厚,地球表面的地质运动基本上就是在这个范围之内。在岩石圈的下面,有一个软流圈,其中的物质可以变形做水平方向的流动。在软流圈的下面,是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的地核,半径大概有3480千米。

在浩渺的宇宙中,地球就像沙漠里的一颗沙粒一样渺小,但它却是万亿个星球里面最幸运的一个。它和其他的恒星离得不近不远,使得它可以由一个炙热的火球慢慢冷却,从而形成表面的地壳;而燃烧的内部经常突破地壳喷出大量的气体,从而形成了原始的大气,其中的水蒸气则凝结成水,变成了海洋;由于合适的距离,地球表面的水不会被太阳蒸干;地球本身的大小又有足够的引力吸引住大气层。在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下,地球表面形成了臭氧层、电离层等保护层,就像是沙漠中天然营造出的一个温室一样。在早期浩瀚的海洋中,忽然有一天一道闪电划过,抑或是其他的原因,在地球上形成了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大分子,它们可以看作是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

就这样,在一个幸运的星球上和一个偶然的条件下,原始的生命诞生了。

这些生命在海洋里飘荡了几百万年,有的在适宜的地方扎下了根,后来就变成了植物;有的则为了躲避恶劣的环境而不断游走,最终形成了动物。总之,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它们不断地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

在距今6亿年~2.5亿年的古生代,海洋中出现了很多无脊椎动物,随后鱼类出现并大量繁殖。有一种可以用鳍爬行的鱼,可以爬上陆地生存,成为最早的两栖动物,它们就是陆上脊椎动物的祖先。同时,植物也蔓延到陆地,出现了几十米高的蕨类植物,组成了茂密的森林,亿万年以后形成了我们今天大片的煤田。

到了距今2.5亿年~0.7亿年的中生代,有些两栖动物开始在陆地上定居,这就是爬行动物。他们和昆虫一起称霸陆地,为了在松软的土壤上奔跑,它们变得四肢粗壮,体型巨大,这些爬行动物就是我们今天称之为“恐龙”的生物。

到了中生代的侏罗纪,整个世界都被这种庞然大物和比蕨类植物更适应环境的裸子植物占领,它们的尸体,在经历了地球沧海桑田的变化之后,形成了今日大片的油田和煤矿。

后来,一部分爬行动物迫于生存开始爬到上百米高的树顶生活,渐渐学会了在树林中跳跃,经过长时间的进化,它们的身体上肢和下肢脚趾间形成了一种薄膜可以帮助它们滑行,并覆盖着羽毛;它们的尾巴可以用来控制方向,这就是最初的鸟类。

到了白垩纪晚期,发生了一起神秘的事件,使这些统治地球千百万年的爬行动物遭到了毁灭性的灾难,大型动物种群悉数消失,只有一中生代些体型较小的爬行动物存活下来。这是一起什么样的事件导致恐龙灭绝的呢?我们今天仍无从知晓,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的地球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环境的恶劣更加推进了物种的进化。这时候,哺乳动物出现了,这些褪去了坚硬的鳞甲、周身长满毛发的动物比其他的动物更能保证自己种族的延续。它们的受精卵藏在体内,直到它们孵化;在子女还无法应付自然界的各种天敌的时候,它们把孩子留在身边,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子女的生存机会,同时,在这一阶段,幼年的哺乳动物还可以跟母亲学到很多生存的本领。

在距今7000万年左右的新生代,地壳活跃,火山爆发频繁,落基山、安第斯山和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等山脉就是在这时候崛起的,当时的海洋、大陆轮廓也基本有了今天的样子。被子植物大发展,很快取代了裸子植物,同时,爬行动物大部分都已经灭绝,取而代之的是哺乳动物的繁盛,所以我们又把新生代叫做“哺乳动物时代”或者“被子植物时代”。这一时期的生物种群面貌已经基本和现代一致。

哺乳动物的“社会”比较爬行动物的“社会”是一种进步,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具有良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哺乳动物的社会是个有“感情”的社会。它们从一出生就和父母在一起,母亲为它哺乳,对它进行生存能力的培养,这样有了“学习”的存在;另外它们还有彼此间的警告、鸣叫等配合行为,有了“联系”的存在,这些是很重要的。通过彼此间的配合与学习,哺乳动物的脑容量不断增加,形成了真正的社会性动物。这种集体性靠它们内部的感应力来维持,这也预示着一种高智商动物的社会即将到来。

新生代哺乳动物为了适应生活已经分化出了各种门类,我们熟知的剑齿虎、猛犸象以及驯鹿等动物都已经在这一时期出现。大约在距今4000万年前,最初的猿和狐猿已经出现了,后来又分化出两个种类——猴和猿。它们脑部很不发达,为了适应恶劣的环境,不得不群居在一起,相互的沟通和交流使他们的脑容量迅速扩大。到了新生代中期,一种一半像猴、一半像猿的灵长类出现了,这种灵长类就是人类的先祖,我们叫它们“古代类人猿”。它们彼此间的配合、相互照顾,逐渐使它们成为地球上最好的猎手,并且能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生存。它们用脑子来掌握自己种族的命运,把自己的命运和集体联系在一起,成群结队地活动。最初为了互相联系,他们从口中发出一种奇怪的呼噜声,后来经过几百万年的发展,它们学会了用喉音传达感情,舌头也变得很灵活,能发出多种声音。不仅如此,它们还学会了用前肢捕捉猎物,逐渐进化出了类似手掌的前爪。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他们学会了用两条后腿站立,并能保持身体的平衡,这样就可以把两个前肢解放出来去做更多的事情。人类的历史即将到来。地球地质年代的分期

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地层形成的顺序,按地壳的发展历史划分的若干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宙”、“代”、“纪”、“世”分指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是宙,分为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

太古宙——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个宙,约开始于40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这一时期,形成了最古的陆地基础,晚期有菌类和低等藻类存在。

元古宙——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二个宙,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这一时期,藻类和菌类开始繁盛,晚期无脊椎动物出现。

显生宙——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三个宙,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代——显生宙的第一个代,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这一时期生物界开始繁盛,动物以无脊椎动物为主,脊椎动物有鱼和两栖动物出现;植物有蕨类和石松等,松柏也在这个时期出现。

寒武纪——古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5.1亿年前。这一时期陆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没,生物群以无脊椎动物尤其是低等腕足类为主,红藻、绿藻等开始繁盛。

奥陶纪——古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5.1亿年前,结束于4.38亿年前。这一时期出现了三叶虫、笔石等动物,也有珊瑚,藻类繁盛。

志留纪——古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4.38亿年前,结束于4.1亿年前。这一时期有强烈的造山运动,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繁荣,无颌类发育,晚期出现了原始鱼类,末期出现了原始陆生植物裸蕨。

泥盆纪——古生代的第四个纪,约开始于4.1亿年前,结束于3.55亿年前。昆虫和原始两栖类孕育,鱼类发展,蕨类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现。

石炭纪——古生代的第五个纪,约开始于3.55亿年前,结束于2.9亿年前。这一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植物茂盛,埋藏在地下经炭化和变质而形成煤层,故名。动物中出现了两栖类,植物中出现了羊齿植物和松柏。

二叠纪——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2.9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这一时期,地壳构造运动强烈,动物中的菊石类、原始爬虫动物和植物中的松柏、苏铁等发展起来。

中生代——显生宙的第二个代,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6500万年前,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这一时期的主要动物是爬行动物,恐龙繁盛,哺乳类和鸟类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主要是菊石类和箭石类,植物主要是银杏、苏铁和松柏。

三叠纪——中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2.05亿年前。这一时期动物多为头足类、甲壳类、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植物主要是苏铁、松柏、银杏、木贼和蕨类。

侏罗纪——中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2.05亿年前,结束于1.35亿年前。这一时期爬行动物非常繁盛,出现了巨大的恐龙、空中飞龙和始祖鸟,植物中苏铁、银杏最繁盛。

白垩纪——中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1.35亿年前,结束于6500万年前。这一时期,造山运动非常剧烈,我国许多山脉都在这时形成。动物中以恐龙最盛,但在末期逐渐灭绝;鱼类和鸟类发达,哺乳动物开始出现。植物中被子植物出现,鲜花植物繁盛,也出现了热带植物和阔叶树。

新生代——显生宙的第三个代,约从6500万年前至今,分为古近纪(老第三纪)、新近纪(新第三纪)和第四纪。这一时期地壳有强烈的造山运动,中生代的爬行动物绝迹,哺乳动物繁盛,生物高度发展,后期有人类出现。

古近纪——新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6500万年前,结束于2300万年前。这一时期,哺乳动物除陆地生活的以外,空中有蝙蝠、水里有鲸类等,被子植物繁盛。

新近纪——新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2300万年前,结束于160万年前。这一时期,哺乳动物继续发展,形体变大,一些古老类型灭绝,高等植物同现代类似,低等植物硅藻多见。

第四纪——新生代的第三个纪,即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地质年代分期的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160万年前,直到今天。在这个时期里,有多次冰川作用,地壳与动植物等已经具有现代轮廓。初期开始出现人类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

第二章 从“猿”到“人”

古代类人猿通过集体生活,学会了用语言交流和直立行走,逐渐使自身成为自然界生存竞争中的佼佼者,这是一个漫长的历程。

在新生代的中期,哺乳动物发展,出现了大脑相对发达的“古代类人猿”。上一章我们已经讲过,古代类人猿通过集体生活,学会了用语言交流和直立行走,逐渐让自己成为自然界生存竞争中的佼佼者,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们虽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一起配合捕猎觅食,但他们还称不上“人”,因为他们几乎还没有现代人的特征。

人类的进化 我们人类的祖先其实是一种外表丑陋的动物,他们的身材比现代人矮小很多,皮肤是暗棕色,覆盖着粗糙的毛发,手指强而有力,前额深陷,下颌突出。其实我们对祖先的描述做不到很详细,只能从考古发现的化石去推测他们的外形。他们不会制造工具,也不修建房屋,他们从出生到死去,除了给我们留下几根锁骨和头骨的碎片再也没有什么线索让我们可以查询。我们只知道在千百万年前,有那么一群由猿进化而来的动物,生活在平原和森林里,它们和人类有着必然的联系。

对于猿人的历史,我们不妨就从我们今天发现的化石的角度来理解那个年代。

现在所知的最早的古猿是原上猿。1908年马克格拉夫在埃及法雍发现了一件右下颌骨化石,包括犬齿、2枚前臼齿及3枚臼齿,1910年施洛塞尔将它命名为原上猿海克尔种。这类化石以后又在肯尼亚及欧洲等地发现,目前认为它是处于接近猴类和猿类的共同祖先的位置。1966~1967年,也是在埃及法雍,又发现了埃及古猿,它们用四足行走并能臂悬行动,在攀援的时候,前肢和后肢已经有了不同的用途,为手脚的分化创造了条件。有学者认为,它们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

在距今约1400万年~800万年前,是腊玛古猿的生活年代。它们的吻部短缩,齿弓向后张开,牙齿排列紧密,犬齿小,颊齿齿冠宽短,下颌第一前臼齿是双尖型,臼齿釉质很厚。这些特点都与人类相似,因此,人们把腊玛古猿看做是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早期代表。

在遥远的非洲南部,人们发现了另一类古猿的化石,叫做“南方古猿”或“南猿”。这是一种新类型的古猿,生活在距今500~300万年前,也是从原始古猿过渡到人类的类型。它们能直立行走,脑容量接近500毫升,其结构比较复杂,很可能已经具备了语言能力。

现在所知道的南方古猿包括几个不同的种:有的身体粗壮,脑子比较大;有的身体比较矮,脑子比较小;有的带有类人猿的特征比较明显;有的明显属于人的类型。因此,对它们在人类进化史中的确切地位人们仍存在意见分歧,有的认为它们是人类进化中的旁支,以后绝灭了;有的认为至少其中有一种是直立人的祖先。特别是在东非发现某些南方古猿化石的地方,也发现了一些粗糙的石器,因此有人把这种南方古猿叫做“能人”。“能人”是最早被公认为人类的物种,他们的下肢能够直立行走,拇指能够与其他四指对握,已经能够使用石器工具。

距今155万~30万年前,晚期猿人出现。晚期猿人也叫做“直立人”,他们头骨扁平,骨壁厚,眼眶上脊粗壮,脑容量明显增大,从800毫升~1200毫升左右,平均人高为160厘米,其下肢已经和现代人类没什么明显的差异,这说明,直立行走的姿势在这一阶段已经发展得很完善了。晚期猿人的代表有印度尼西亚的爪哇猿人、德国的海德堡猿人、中国的蓝田猿人和北京猿人。其中,北京猿人是从猿进化到现代人的明确标志。

北京猿人于1929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的龙骨山,现在已经发现40多个不同年龄的男女个体以及无数的石器、骨器和用火的痕迹。他们比现代人稍矮,男高约162厘米,女高约152厘米,四肢具备现代人形,脑容量为1075毫升。

猿人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智人”,即“智慧的人”。其中智人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两个发展阶段。

早期智人与现代人很接近,但仍带有许多原始性质。他们的生存年代大约是距今30万年到5万年前,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早期智人不仅会保存天然火还学会了人工取火。除欧洲、北非、东南亚外,世界各地都有早期智人的发现,比如中国的丁村人、长阳人、马坝人,爪哇的梭罗人等。早期智人的社会属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始公社时代。

1856年,德国杜塞尔多夫城附近的尼安德特河谷的一个洞穴里,发现了尼安德特人。他们是穴居者,洞穴的入口有时用石块砌小,岩穴也常常用这种方法加以改善。他们使用火,猎取一些小的和中等大小的动物,并且吃其他大型食肉动物吃剩下的猎物。他们制造并使用各样石制工具和木制长矛,但是没有弓箭。尼安德特人单独或成群地埋葬死者,也照料生病或受伤的人。用作牺牲的动物常常和人的骨骼一起被发现,这表明他们已经开始奉行某种原始的宗教。

但是尼安德特人并不被认为是现代人的祖先,普遍认为他们属于尼安德塔人种和智人种。现代人是从15万年前开始在非洲出现,大概在5万年前离开非洲,3.5万年前到达了欧洲,他们与尼安德特人形成种系发生上的平行系群。3万多年前,随着冰川蔓延过整个欧洲大陆,尼安德特人便灭绝了。这是人类历史上最迷人的奥秘之一,他们就像爬行动物中恐龙,突然在地球上销声匿迹。关于它们的灭亡原因,有着各种猜测,有的说气候突然变得寒冷,它们不能适应食物的变化而导致灭亡;有的说它们为了避寒而躲进山谷,群体之间缺乏联系,近亲交配增多而导致灭亡;也有的说是现代人与它们的竞争,直接导致了尼安德塔人的灭亡。

晚期智人又称“新人”,它们生活在距今5万~1万年前。1868年在法国克罗马努的一个山洞中,发现了三个男性和一个女性的颅骨,他们生活在2万~3万年前,因此我们常称新人为“克罗马努人”。从发现的遗迹来看,他们的分布范围很广,有山洞也有平原。他们的体质特征是:额部较垂直,眉嵴微弱;颜面广阔,下颏明显;身体较高,脑容量大。这些特征已经很接近现代人。它们智力发达,已学会钻木取火,思想和语言丰富,会制作各种艺术品,如洞穴壁画、各种首饰等,还会制造复杂的石器,但不是磨制的石器,所以他们的文化还是属于旧石器时代。

我国广西的柳江人、内蒙的河套人、四川的资阳人、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等,均属新人类型。

山顶洞人是1933年在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顶部的山洞里发现的,这说明他们也是穴居的人。当时发现的山顶洞人的化石是8个人的骨骼,其中包括三个成年人的头骨。从这些骨骼化石看,他们的体质已经和现代人区别不大,比如他们的前额已经升起很多,眉嵴也不怎么突出了,唇部收缩,下颏出现了,脑容量也跟现代完全一致。他们具有现代蒙古人种的特征,骨骼和中国人、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特别接近,因此有理由认为他们就是原始的蒙古人种。当时人们在山顶洞人的洞穴里发现了一枚长82毫米的骨针,这说明他们已经在用兽皮缝制衣服了;还有穿孔的兽牙和贝壳等装饰品,说明他们已具备相当高的生产水平和文化水平。洞里还找到一块大鲩鱼的上眼骨,据推测,这只鱼长达80厘米,表明他们具有相当高的捕鱼技术。当时的社会,男女已有明确分工:男人打猎捕鱼,女人采集和管理氏族的内部事务。他们实行群婚制,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是氏族的中心。

资阳人是1951年修建成渝铁路时在四川省资阳县发现的,从发现的骨骼化石来看,他们和山顶洞人比较相似,但是比他们更原始,具有北京猿人和现代蒙古人种的一些特征。而1958年在广西柳江通天岩洞穴里发现了更加原始的柳江人,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晚期智人化石。

那么,晚期智人跟现代人的区别在哪里呢?其实他们的区别不在于体质的差异,而是在于生产力和文化水平的高低。比如说,山顶洞人和克罗马努人只会把石头、骨头和木棍制成许多工具,但是还不懂得利用金属;他们虽然能够使用火和人工取火,但是还不懂得制造陶器;他们是很好的猎人,能捕捉到各种野兽,但是还不懂得把野兽变成家畜;他们会采集多种植物的果实和根,但是还不懂得把野草变成植物、把野生树木变成果树。后来在长期的劳动中,他们才渐渐地学会了这些,智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劳动经验和技能不断提高。他们在后期,懂得了利用野兽的脂肪来做燃料,可以在平原上架设窝棚居住。人们甚至在他们居住过的地方发现过大约10万匹马的骨骼和35000件石器,这说明他们在那里已经形成村落了。

从猿人发展到智人,这是人类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如果我们称南方古猿是“正在形成中的人”和“本能的人”的话,那么智人就已经是“完全形成的人”和“自觉的人”了。

猿与人的比较人类从古猿发展到现代人,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劳动的推动作用,恩格斯说过“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是什么呢?是劳动。”(《自然辩证法》第154页)是劳动使人类在面对自然界的竞争时取得了优势,并不断地发展自身,最终造就了人类灿烂的文化。三大人种的形成

人们根据人类的皮肤、眼睛、头发颜色和其他体质特征把人类分为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人种形成于距今5万年前晚期智人的形成时期。三大人种的形成主要是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比如他们的肤色差异和地理分布上有着规律性:纬度降低,太阳紫外线的辐射增强,人类的肤色也就由浅变深,由白变黑,这是因为黑色素有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可以保护皮肤不受紫外线的伤害。此外,人类种族的发展还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黄种人形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中亚和东亚的干燥草原和半沙漠地带,他们的头发硬直,胡须少,颧骨明显突出,脸宽大,鼻子宽度中等,美洲黄种人较亚洲黄种人鼻子更加突出。

白种人最早是在南欧、北非和西南亚地区形成的,他们有直发也有波浪发,较柔软,胡须发达,鼻子显著突出,鼻孔纵径较大,唇正且薄,嘴的宽度较小。

黑种人起源于非洲东北部,后来扩展到非洲其他地区,他们的头发呈波浪或者卷发,鼻宽且矮、鼻孔横径较大,唇凸且厚,嘴的宽度比较大。

第三章 文明的孕育——石器时代

人类为了在自然界生存,不断同自然界抗争,在这种抗争中获得了自身能力的提高,最终成为了自然界独具统治力的高等动物。人类从古猿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步进化为现代人的历史,也是人类依靠自身的智慧,通过解放出来的双手“劳动”改造世界的过程。

从距今200万~300万年前人类的出现,到距今6000~4000年左右铜器的出现,这段时间被称作“石器时代”。人们用石头作为工具,随着时代推进,石器也在不断演进,人们根据原始人类石器工具的形状和使用的复杂程度,把石器时代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时期。1.旧石器时代(约270万年~15000年前)

这是一个漫长的时代,几乎占据人类历史的99.6%。旧石器时代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原始人制造的石器很简单,加工粗糙,形状简陋,类型也很少,但它们却是当时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工具,用作打猎和采集。

以北京猿人为例,他们主要居住在山洞中,使用石器和木棍来猎取野兽,并懂得采集果子来充饥,已经掌握了使用火的技术,并会砍取树木作燃料。这一时期的另一代表是法国阿舍利文化,它的代表性石器是手斧。这是一种用骨棒或木棒打制而成的工具,器身薄,刃缘规整,左右对称,是晚期猿人和早期智人的工具制作中最早出现的一种规范。另外在那还发现了它们的砍砸器和刮削器,这些石片是在修理石斧时产生的。

早期人类的工具 旧石器时代中期(约30万~5万年前),石器的制作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人类发明了利用石砧打制石器的方法,能够制作出尖状利器和刮削器。他们把兽骨、兽角或燧石装在木棒上做成长矛,把石片装在骨制的把柄上做成刮削器,还制作了远距离攻击武器——投矛器和投石器。更值得一提的是,大约在8.3万年前,由于生产技术的发展和狩猎的需要,人们发明了弓箭,这是一种远程的攻击武器,射程可达80~100米。弓箭的出现大大促进了渔猎的发展,使人类可以经常得到肉类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这一时期的代表文化是中国的丁村文化和欧洲的姆斯特文化。

到了距今5万~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使用的石器更加规整、美观、适用,形状也更加多样,这一时期的石器制造逐渐向专用化演进。

在澳大利亚曾发现过一把磨制石斧,大约是2万年前制作的,这说明当时的人类已经开始掌握磨制石器的技术。另外,连接上木柄的骨器和角器也更加流行。

工具的进步说明了生产力的进步,说明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提高。当时的人们已经学会建造房屋,过着半定居的生活,用石器、骨器、罗网、陷阱等方式猎取动物,生活安定,也带来了早期的艺术萌芽。发现于澳大利亚的马格德林文化(距今1.7万年~1.1万年),他们的绘画和雕刻艺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骨棒上常常刻有各种动物的图像;西班牙北部的阿尔塔米拉洞穴中也留着这一时期的绘画,姿势生动,惟妙惟肖。

我们今天研究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发展,是以石器工具的演进为线索的。整个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学会了用火,中期出现了骨器,晚期学会制造简单的组合工具。劳动工具不断发展,积极地影响着人类其他方面的进步,带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带动了人们不断发明创造发展新的劳动工具,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出现了以“血缘家族”为形式的社会组织,这是人类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里,婚姻按照辈分来划分,所有同辈的女子是所有同辈男子共同的妻子,同样,所有同辈的男子也是所有同辈女子共同的丈夫(包括亲兄弟姐妹)。这种家族形式排斥了母子、父女之间的性关系,使人类逐渐避免了因原始群乱婚造成的人口繁殖能力和体质下降的现象。和原始群的杂婚相比,这种婚姻形态无疑是一大进步。在这种组织形式里,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生产单位和经济共同体,在它内部,有了两性间的社会分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人们集体生产,共同消费。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生活资料不易获得,所以这种集团不可能很大,一般只有20~40人左右。为了寻找食物,整个集团不得不经常过着游荡的生活,因此集团与集团之间没有什么联系。

人类对火的使用和掌握是人类第一次利用自然之力改造世界的一次重大实践。人们在发掘170万年前生活在我国云南的元谋人的遗迹的时候,发现了三米多厚的炭层,这说明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已经学会了使用火。在对距今30万年前的北京人居住过的洞穴里,发现了厚达6米的灰烬层,这些灰烬成堆分布,其中有属于紫荆树的木炭和大量烧过的兽骨,这是北京人使用火和控制火的证据。

火的使用,最直接的作用是使人类可以吃到熟食,从而减少疾病,促进大脑的发育和体质的进化,同时也使人类食物的来源更加广泛,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火还给人类带来了温暖,使人类的活动范围不再受气候和地域的影响。此外,火还是原始人类重要的狩猎手段,人们用它来驱赶野兽,提高了狩猎能力;原始的农业也是起源于“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手工业更是离不开火,弓箭、木矛需要火来矫正,陶器需要火来烧制。总之,火的使用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重要的里程碑。2.新石器时代

距今1万年前左右,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一时代的特征是磨制石器生产工具的使用,在末期,人们还发明了在磨制石器上钻孔的技术。此外,人类还发明了制陶技术,原始农业和养畜业也随着采集和狩猎技术的进步而产生了。我们都知道,世界各地文明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所以新石器时代的界限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基本上在1万年前,人类基本上都已经过渡到了新石器时代。

在距今约8000年的西亚、东亚和美洲,出现了最早的农业。当时的人们在长期的采集的过程中,熟悉了一些适合食用的植物的生长规律,开始进行人种栽培。他们放火烧荒,然后在烧过的土地上播种,使用的工具从木棒发展到用骨头、石器制造的复合工具。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几乎同时,长期的狩猎经验使原始的人类熟悉了动物的习性,开始进行人工驯化养殖,到了新石器时代,原始的畜牧业变得很普遍。在公元前7000年,伊朗高原就已经开始饲养山羊,亚洲、欧洲的部分地区也开始驯养牛。到了公元前2000多年,亚洲已经把鸡、鸭、鸽等驯养为家禽。

农业和畜牧养殖业产生和发展,使人们从此有了定居的条件,再无需迫于生计四处迁徙,从而给大村落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这一时期,原始的手工业如制陶、制革、编织等已经出现,它们是从属于农业的。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之后,生产力和交换的发展对手工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手工业开始从农业中分离,金属铸造、制陶、纺织、榨油、酿酒、造船、建筑等手工业日益专门化和复杂化。

原始的绘画大约在距今5万~4万年前产生,这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这些绘画一般都是绘制在洞穴墙壁上阳光照不到的地方,绘画者一般是站在同伴肩上或者仰卧着作画。据今人推知,这可能是一种宗教行为——做画人正在施行巫术,目的可能是希望获取更多的猎物。后来,绘制在陶器上的各种纹饰开始丰富起来,比如中国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彩陶上出现了以各种富有装饰性的鱼纹、人面为主要内容,并杂有鹿纹、蛙纹、鸟纹等动物的纹饰。其中部分器物的纹饰处理上还呈现出鱼和鸟相结合的形象与鱼、鸟、人面复合的图像,如鸟衔鱼纹等,图像较写实,组合巧妙,显示出了新石器时代的人类丰富的想象力。

骨制品 原始人在表达感情或者举行宗教仪式时,多用歌唱和舞蹈,这样原始的乐器也应运而生,1万年前的原始人就用打击木板、石块的方法助兴。鼓是人类最原始的乐器,在世界各地的原始人类遗址中多有使用鼓的痕迹。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了16支骨笛,距今有8000多年的历史,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也是后世竖笛或洞箫类乐器的鼻祖。当时的人们利用此笛吹奏出有节奏的音符,以此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神灵的尊敬。

原始的宗教萌芽于距今20万年~3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最早,人们把工具和兽骨葬在死者身边,供其灵魂使用。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图腾崇拜(“图腾”一词源于印第安语,意思是“他的族类”)观念,认为一个氏族的成员来自一定的动植物,因此对其加以崇拜。此外还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等形式。当时的人们以集体的力量和简陋的工具与自然界作斗争时,一方面逐步认识到人们的生产活动与某些自然现象的联系,另一方面又受着自然界的沉重压迫,对自然界的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得不到正确的理解,于是,恐惧与希望交织在一起,对许多自然现象作出歪曲的颠倒的反映,把自然现象神化,由此产生了原始的宗教。

新石器时代的人们是以氏族为单位聚集在一起的,这是一种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以血缘纽带和血统世系联结的社会组织形式。氏族内成员地位平等,无阶级无剥削;族长是管理首领,一般由氏族成员选举或撤换;氏族禁止内部通婚;死后遗产留在氏族内,由同族成员继承;同氏族人有相互援助、保护及执行血亲复仇的义务;氏族有自己的名称、共同的宗教节日和墓地。这种社会形式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是人类从原始到文明发展的必经阶段。

氏族公社最早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一般是男的狩猎、女的采集,出现了男女分工。由于生产力发展,血缘家族成员不断增加,属于同一母系血缘的集团逐渐分离了出来,组成了母系氏族公社。在母系氏族公社里,世系按母亲计算,实行母系继承制;孩子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居于支配地位,除了管理氏族内部,还从事采集和原始农业,使生活的供给比较稳定;男子主要从事狩猎。

到了距今700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末期,以父亲为核心的氏族公社开始出现。在当时的社会中,妇女被排除在社会生产之外,身强力壮的男子转入农牧业和手工业等生产性经济领域,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力量,从而取得了支配生活资料的权力,并将个人的生活资料首先转化为私有财产,进而产生了将财产传给子女的需要和实践。男子是家族的中心,支配着家庭的成员,支配着生产、生活和公共事务;氏族首领由成年男子担任,世系按父系计算,财产由子女继承;妻子从夫居住,建立了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形式。人口的不断增加,分化出了若干个父系家庭公社,仍实行生产资料的共有制,但范围大大缩小。最后,当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开始独立生产生活时,家庭便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氏族制度也就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我们可以看出,氏族制度的结束,根本原因是在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生产工具。在原始社会末期,金属器具和工具开始出现,这些工具比石器更加坚固,使用更加方便,逐渐取代了石器成为人们主要的生产工具,也结束了人类历史上长达几百万年的石器时代。人类种族的形成

在石器时代,世界陆地的轮廓基本上和现在差不多了,也许气候要更湿润一些,中亚的高原应该还是一块适合人类居住的平原,连接美洲和亚洲的白令海峡或许还没有断开。在这之前的时代,世界上的人类从起源开始经历了大范围的迁徙杂交,也许有许多的种族经历了强盛和衰灭。到底人类发展到今天为什么种族之间差别这么大?要追根溯源的话,恐怕并没有很有力的证据来证明,我们只知道,到了这个时期,世界主要人种的分支基本上可以分辨出来了。

对于人种的分支,英国作家韦尔斯的观点是:“那些居住在温暖的海岸线附近的日石文化的棕色民族,他们是居住在地中海一带的柏柏尔人、埃及人以及许多南方和东方亚洲移民的祖先,后来这一庞大的人种又分出了许多支系,包括大西洋和地中海沿岸的伊比利亚人、地中海人、暗白人、柏柏尔人和埃及的哈姆族、达罗毗荼人、皮肤黑一点的印度人、大量的加勒比海民族、众多的波利尼西亚人和毛利人。这种棕色人种在西方的分支比在东方的分支肤色要白一些。在中欧和北欧的森林里,有一种蓝眼睛的面目清秀的人种就是从这种棕色人种的主干人种中分化出来的,称作北欧民族;在亚洲东北部的平原上,有着另外一个棕色人种的主干分支——蒙古族,他们的眼角上吊、颧骨高、皮肤发黄、头发黑直。在南部非洲、大洋洲以及亚洲南部的许多岛屿上,残存着古代黑人的后裔,而非洲中部则成了种族混居的地区,现在几乎所有的非洲有色人种都是北方棕色人种和古代黑色人种的混血后代。”(引自《你应该知道的世界史》第65页【英】威尔斯著,焦向阳译,九州出版社)

这个时期人类生产能力的进步,基本可以保证他们过上比较安定的生活,因此,现代人种族的大轮廓基本上也在这个时期稳定了下来。在这个时期,蒙古人种首次经过白令海峡到达北美,然后南下,他们就是美洲的爱斯基摩人。

农耕的普及使人类开始定居下来,在地球的版图上形成了星星点点的村落,最终发展成为城市,在世界各地产生了各自的文明。在神秘的尼罗河畔,在迷人的地中海沿岸,在肥沃的两河流域,在遥远的印度半岛,在广阔的亚洲的东部,都有风格独具的人类文明出现,是这些文明造就了今天丰富多彩的世界和摄人心脾的文化,绚丽多彩,如诗如歌。

第二部分 史诗般的古老文明

第一章 神秘的尼罗河文明

金字塔、尼罗河、木乃伊带你走进神秘深邃古埃及,那里的天空中太阳神的眼睛正注视着他的子民世代生活的土地……

古埃及尼罗河文明就是古埃及文明,是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之一。公元前3500年左右,尼罗河畔众多的“诺姆”(指临近若干氏族组成的州)之间征战不断。长期的征战逐渐形成了南北两个大的王国,南部的称作上埃及,北部的称作下埃及。公元前3100年,上埃及的国王美尼斯征服下埃及,实现埃及的统一,从此,埃及跨入了以“法老”为标志的文明时代。在新王国的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中央集权大大加强,通过多次的扩张战争,使埃及的版图空前扩大,自此,古埃及的历史进入了最为兴盛的时期。新王国末期,外族势力不断入侵,古埃及逐渐走向衰落。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征服埃及。公元前332年,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埃及,从此,埃及历史进入了希腊、罗马统治时期。古埃及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文字、历法、艺术、科学知识等方面,对西亚和欧洲有过巨大的影响。1.尼罗河的“赠礼”“地理上的尼罗河从东非高原的万山丛中走来,用洪水和泥沙在东非大裂谷带上塑造了肥沃的河谷平原,它像一条生命之藤伸延在荒凉的撒哈拉大沙漠上;历史上的尼罗河从新石器时代走来,它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古老的埃及文明。在人类历史上,尼罗河是文明的化身,在世人心目中,文明总是和尼罗河联系在一起。”——希罗多德

尼罗河:说起古埃及,就一定会提到尼罗河。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它孕育了灿烂的古代埃及文明。

尼罗河全长6671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它源于非洲西部的高地,从南向北,奔流而下,急匆匆地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经过六道湍急的瀑布后,缓缓进入一条狭窄的河谷,一路浩浩荡荡地流向地中海,穿越了金色的撒哈拉大沙漠,贯穿埃及全境。在临近入海口的地方,尼罗河分出多条支流,形成扇状,冲出一片土壤肥沃、绿草如茵的三角洲。埃及文明,就在这片三角洲谷地中诞生。

大约在公元前四五千年前,古埃及人在尼罗河谷地定居下来。他们高身材、黑头发、低额头、密睫毛、黑眼珠、直鼻子、宽脸型、阔肩膀、黑皮肤、体魄健壮,居住在地势较高的河岸边,用泥砖和芦苇搭起小屋。妇女们在空地上垒起炉灶烹煮食物,制作陶器;男子到旷野中狩猎,去河边捕鱼,在河岸放牧猪羊。不过,他们更多的时间,是进行原始的农业耕种。他们用笨重的石制工具,在河畔清除荆棘、开挖沟渠,在翻松的土地上撒下麦种,然后再把猪羊放到田里践踏,把种子踩到泥土里。他们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渐渐掌握了尼罗河的脾性。他们发现每365天就会出现一次洪水,这就是尼罗河年的长度,他们把这个年分为12个月,每月有30天,而剩余的4天,他们就放在每年之间。

每年的5月和6月,埃及气候炎热干旱。从撒哈拉沙漠吹来的热风,像火一样烘烤着大地。

7月,雨季开始了。北方吹来清凉的风,炎热逐渐散去。这时,尼罗河上游的山区暴雨倾盆,使尼罗河水量急剧增加,夹带着大量的腐烂植物和矿物质倾泻而下。在最初几天里,河水完全成了浑浊的绿色洪流。埃及人民把河水泛滥的第一夜称为“第一滴水之夜”,这一夜,人们划着小舟,举着火把,齐集河中,庆祝哈辟神(尼罗河神)的节日。

河水继续上涨,过了一二十天,大量的泥沙开始卷入河中,水色开始由绿色变为红色。

9月,尼罗河的水势最大,吞没了全部谷地。人们凭借小舟来往于各高地之间。直到10月底,河水泛滥期才逐渐结束,河水下落,流入河床。这时河水变成清澈的浅蓝色。

11月,人们开始在退去洪水的土地上耕耘。泛滥的河水为大地覆盖了一层厚厚的淤泥,土地变得非常肥沃。

第二年的3月到6月是收获的季节。古埃及人随着尼罗河每年定期的泛滥,辛勤地耕耘、播种、收获,将这里建成了古代著名的粮仓。

埃及的农业与人工灌溉紧密相连。尼罗河泛滥时,人们要疏通渠道,排出积水;干旱无雨时节,人们又要引水灌溉。这样的工程,需要联合众人的力量,因此,埃及在很早就出现了联合。若干氏族联合为公社,若干公社又联合为州,最后埃及形成了大约四十几个州,每个州是独立的王国,有自己的名称、都城、军队和政权。他们彼此间常常为了争夺河水、土地,甚至是信仰而不停斗争。

经过长期的战争和兼并,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埃及出现了两个独立的王国。南方的上埃及以蜜蜂为国徽,国王戴圆锥形的白色王冠,以秃鹰为保护神;北方的下埃及以纸莎草为图腾崇拜,国王头戴红色王冠,以眼镜蛇为守护神。

上下埃及打了很多仗。到了公元前3100年左右,上埃及强悍又很有政治头脑的国王美尼斯率领一支强大的军队顺尼罗河而下征服了下埃及。这一历史事件被刻画在“那尔迈青石板”上,石板的右上方,秃鹰站在一束纸莎草上,一只爪子抓住了北方的眼镜蛇;石板的中央是头戴圆锥形王冠的美尼斯,他正手持权杖击打下埃及的俘虏。美尼斯自称为上下埃及之王,他有时戴白冠,有时戴红冠,有时两者合戴,象征上下埃及统一。他把都城迁到上下埃及接壤的孟斐斯,从此,埃及进入王朝时期,美尼斯成为埃及第一王朝的第一个统治者。

埃及统一以后,建立了一套专制制度。国王不仅是埃及的最高统治者,还自称是太阳神,受到人们神灵一样的膜拜,人们尊称为“法老”(意思是宫殿,相当于称呼中国皇帝的“陛下”)。法老有着无限的权力,他的意志就是法律。大臣朝见法老要匍匐在宝座前面,吻国王脚前的地,他们死后也要葬在法老金字塔周围,继续在阴间为法老服务。

埃及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过文明鼎盛时期,也有过遭受外来侵略的时候,但无论在何时,埃及人始终相信,他们的精神不会死去,就像那波涛汹涌的尼罗河,它的泛滥会带来一定损失,它也会退潮,但尼罗河是永远存在的。古埃及历史年表

公元前三世纪的曼涅托,将从美尼斯开始至被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为止的埃及历史分为三十个(或三十一个)王朝,现代学者又在此基础上将古埃及史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前王朝时期(金石并用时期,约公元前4500—3100年)

2.早王朝时期(1—2王朝,约公元前3100—2686年)

3.古王国时期(3—6王朝,约公元前2686—2181年)

4.第一中间期(7—10王朝,约公元前2181—2040年)

5.中王国时期(11—12王朝,约公元前2040—1786年)

6.第二中间期(13—17王朝,约公元前1786—1567年)

7.新王国时期(18—20王朝,约公元前1567—1085年)

8.后王朝时期(21—31王朝,约公元前1085—332年)

9.马其顿希腊人和罗马人统治时期(公元前332—公元642年)

从第1~第4时期,是奴隶制国家形成和统一王朝出现的时期,第5~第7时期是统一王国重建和帝国时期,第8~第9时期是埃及奴隶制国家衰落和陷于外族统治下的时期。2.太阳神之子——法老

法老是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权威是至高无上的,被尊奉为“太阳神之子”,是太阳神的化身,死后成为天上诸神中的一个新神。太阳神在古埃及宗教里有好几种形象和名字。它在呈人形、头戴白红王冠时叫做“阿图姆”,在呈甲虫形状时,叫做“赫普里”,它最常采用的是隼头人身形,头顶太阳圆盘和眼镜蛇,这时人们叫它“拉”。人们对太阳神地位的尊崇反映了当时王权的强大。在古埃及,法老之下设宰相,是全国的司法、行政以及经济等政要的总揽。在第四王朝,以太子为宰相,不但辅佐法老,而且更是要借此获得统治的经验,巩固王权的世袭。各州的州长都由法老直接任命,它们负责掌管全州的赋税、水利和司法,同时又是法老在各地方的代理者,必须贯彻法老的政令;遇到战争,则须从地方征发军队服役。

在埃及人的传统观念中,法老既是历史人物,也是神话角色。在神圣的光环下,他们有着各自的真实面孔,比如古埃及最著名的12位法老的雕像中,有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倡导一神信仰的“异端法老”埃赫纳吞,也有好大喜功的拉美西斯二世。在当时,法老是神在人间的代理,是人与神交流的中介,法老统治是神定秩序的一部分,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

埃及法老 古埃及的法老们不仅仅满足于在世时统治着人群,而且还幻想着死后能够复活成神,并永远庇护着他的子孙后代。据古埃及的宗教和神话,只有保护好尸体,灵魂才有寄托的地方,因此古埃及人用盐水、香料、膏油、麻布等物将尸体制成“木乃伊”,再放置到密不透风的墓中,可以经久不坏。他们深信墓中那些不会腐烂的尸体,会有灵魂重新回来。

很快他们就意识到,尸体同灵魂的重新组合,也不能使人重新回到人世,而只能生活在地下深宫。于是,法老们为了满足自己死后生活的需要,不惜动用国家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建造坟墓,金字塔便是这样出现的。

金字塔里存放着法老们的木乃伊,是他死后“复活”的“永世的城堡”。金字塔的底座呈四方形,每面均以三角形的形状向上砌筑,建成后成为一个角锥体式的石塔。其实统治者建筑雄伟的金字塔,目的也在于让人们相信法老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权威是不可动摇的,妄图以此来震慑人们的心灵,维护奴隶制的专政。

目前埃及共发现金字塔96座,最大的是开罗郊区的三座金字塔。其中最大的是第四王朝第二个法老胡夫的陵墓,建于公元前2690年左右,原高146.5米,因年久风化,现高136.5米;底座每边长230多米,三角面斜度52度,塔底面积5.29万平方米;塔身由230万块石头砌成,每块石头平均重2.5吨,有的重达几十吨。据说,当时有10万人头顶烈日在监工的皮鞭下劳动,用了10年修筑石道和地下墓室,又用了20年砌成塔身。塔内部的通道对外开放,该通道设计精巧,计算精密,令世人赞叹。胡夫金字塔像一个魁伟、忠实的哨兵,俯瞰着脚下的尼罗河,守卫着埃及人民的家园。它不仅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宏伟、最巨大的单个人工建筑物,同时也是隐藏着无穷远古奥秘的神奇博物馆。

当年胡夫统治埃及时期,在先辈的基础上,他远征西奈半岛,巩固了统治,实现了埃及古王国的盛世。他认为自己是“拉”的化身,渴望像太阳神那样永恒地生活,便参照人们对太阳神那样的崇拜和幻想,仿制了太阳船。太阳船由650个部件、1224块船板用约5000米的棕绳缝制起来,巧妙地利用木材遇水膨胀、棕绳收缩的原理来弥补堵塞。太阳船生前供他巡游使用,死后放在了金字塔内,他希望死后也能像太阳神那样生活。胡夫的“太阳船”是迄今发掘到的最完整的古代船只,对于研究古埃及的历史和社会意义重大。法老的威严——狮身人面像

狮身人面像 在胡夫金字塔旁边是胡夫儿子哈弗拉的金字塔,比他父亲的金字塔低8米,但是它的旁边多了一座狮身人面像,因而格外引人注目。相传狮身人面像所在的位置是采石场,那里坚硬的石头被采去建造金字塔了,唯独剩下一座小石山,石质松脆,不适合做金字塔的建筑材料。哈弗拉来巡视时,看到金字塔前神庙旁边的石山,颇感不快,命令将它移走。设计师接到命令后,并没有立即执行,他对着小山反复审视。从石山的外形联想到了古老的神话传说,一个大胆、新颖的艺术构思在他脑海中形成:何不把这座石山雕成一只匍匐在神庙旁边的雄狮,并将雄狮的面容雕成哈弗拉的样子。于是狮身人面像诞生了,它把神话传说中的勇猛和法老的智慧融为一体,象征着法老的权势和威严。

狮身人面像地处沙漠边缘,长年受到风沙的侵蚀,在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它完全被掩埋在沙漠中。公元前1400年左右的一天,十二王朝的王子图特摩斯四世狩猎累了,在被黄沙掩埋的狮身人面像的头上睡着了,在梦中,狮身人面像对他承诺:“你若能把我清理出来,我就让你成为法老国王。”他醒来立即开始清除沙土。自此,狮身人面像又重见天日。3.强盛的时代

在古埃及的31个王朝中,第18王朝是延续时间最长、版图最大、国力最鼎盛的一个朝代,而图特摩斯三世则是这个王朝的集大成者。

图特摩斯三世的父亲图特摩斯二世死后,他的王后哈特谢普苏特曾正式戴上王冠,把持朝政22年。图特摩斯三世是父亲同次妃伊西斯的儿子,从小生活在哈特谢普苏特的阴影中。公元前1482年,年已32岁的图特摩斯亲政,当时叙利亚南部的卡迭什王国正企图组织反埃及同盟。图特摩斯稳定国内局势,发动了他执政后的第一仗——进军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他在军事会议上力排众议,冒险穿过一条峡谷,突然出现在敌方大本营美吉多城下,最终迫使卡迭什王国投降,这个反埃及同盟顷刻间烟消云散。

此后,他又花了近20年的时间多次征讨叙利亚的诸城邦,最终确立了对叙利亚的统治。图特摩斯对叙利亚的征服严重刺痛了西亚大国米坦尼。在数次大战之后,埃及对米坦尼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甚至还一度渡过幼发拉底河追击对手。最后米坦尼屈服,并成为埃及的盟友,这使整个西亚地区大为震动,亚述帝国和巴比伦都同埃及修好。巴比伦还曾将一位公主送给图特摩斯为妃,这样,两个历史最久远的文明第一次以联姻的形式结合在了一起。

之后,图特摩斯三世的舰队所向无敌,东地中海变成了他的势力范围,爱琴海诸岛、克里特岛、塞浦路斯岛都在他的海上帝国的版图之中。另外,埃及南方的边界在图特摩斯时代也被推进到了尼罗河第四瀑布(今埃塞俄比亚境内)。自此,埃及完成了从一个地域性王国向洲际大帝国的质变,图特摩斯三世也因他的征服而被誉为“古埃及的拿破仑”、“第一个曾经建立了一个具有任何真正意义的帝国的人,也是第一位世界英雄”。

公元前1379年,十八王朝的埃赫纳吞即位。在他成为法老之前,就对阿蒙神庙僧侣们专横跋扈的做法不满。他们拥有大量的土地、牲畜和奴隶,不断垄断精神的控制权,甚至假借神的旨意,间接、直接地干预国家事务。于是,以法老为代表的中央政府和以僧侣集团为代表的世袭贵族的矛盾成为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主要矛盾。因此埃赫纳吞一即位,便决心削减阿蒙神庙的僧侣势力。

他起用了一批新的大臣,换了新的宰相,又从下层官吏中提拔了一批资历较浅的新官吏,使他们成为自己政权的支柱。然后他强力推行对太阳神阿吞的崇拜,在底比斯等地建立阿吞神庙,奉献田产和财物,并自称自己是阿吞的儿子,把名字改为“埃赫那吞”,意思是“阿吞的光辉”。为了彻底摆脱阿蒙神的影响,他还在底比斯北300公里的地方另建新都,命名为“埃赫塔吞”,意思是“阿吞的视野”,并在那里修建了宏伟的“阿吞神庙”。另外,他还在文学、艺术等方面进行了变革,提倡真实地描写世界,鼓励人们创作赞美阿吞神和表现埃赫那吞光辉形象的作品。

这次改革沉重地打击了阿蒙僧侣集团和地方世袭显贵的势力,提高了自由民的地位,不仅是埃及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古代世界史上一次著名的改革事件。

埃赫纳吞的改革引起了国内政治纷争,小亚细亚的赫梯王国趁机对埃及发起攻势,逐渐蚕食了埃及在北非的领地,于是国内法老的威信扫地。公元前1320年,军队总司令霍连姆赫布夺取政权,建立了第十九王朝,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他发起了新一轮的扩张浪潮。到了他的继承人塞提一世时代,埃及收复了西亚的大片土地,在对赫梯的战争中也占了上风。

当时国际上,富饶的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是各个国家争夺的重点,有南面的埃及、北面的赫梯、米坦尼,东面的亚述和巴比伦。公元前1290年拉美西斯即位后组织了3万人的阿蒙军团,准备吃掉这块“肥肉”。他先是夺取了腓尼基地区,获得了制海权,然后便率领大军向目的地开进。当大军到达卡迭什地区时,拉美西斯的大军中了赫梯国王穆瓦塔鲁的埋伏,两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阿蒙军团几乎全军覆没,拉美西斯幸运逃脱,后来在援军的帮助下,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而赫梯一方也是损失惨重。

拉美西斯二世像 此后,拉美西斯又发动了几次入侵叙利亚的战事,虽有斩获,但规模不大。此时,叙利亚东面的亚述正在崛起,逐渐成为赫梯的心腹之患。于是,赫梯国王向埃及提出和约,拉美西斯同意,这样,埃及和赫梯于公元前1269年缔结了世界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国际和约。和约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永久同盟、互不侵犯、军事同盟、引渡政治犯、划分势力范围等,对双方都是平等的,它成为后世国际和约的蓝本。这个合约也暂时稳定了中东地区的政局,赫梯国王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拉美西斯为皇后。

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法老中名气最大的一个,不仅因为他对赫梯的战争和和约,还在于他在位长达67年,有过8个正式妻子和近百个妾,生了100多个儿子、50多个女儿,他的妻子——纳法塔莉皇后被誉为埃及历史上最美丽的女人。他在埃及留下50多块记功碑,最有代表性的是埃及最南端的阿布辛贝城郊外的阿布辛贝大神庙。

拉美西斯二世活了90岁,他是古埃及军事帝国的最后一个巨人。他死后不久,古埃及帝国在“海上民族”的打击下瑟瑟发抖,开始了漫长的衰落过程。4.“国王之谷”中的“图坦卡蒙”

在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尼罗河中游雄踞着一座当时世界上无与伦比的都城,这就是被古希腊大诗人荷马称为“百门之都”的底比斯。这是一座充满神奇色彩的古城,它的兴衰是整个古埃及兴衰的一个缩影。

底比斯的兴盛是跟阿蒙神联系在一起的。公元前2134年左右,埃及第十一王朝法老蒙图霍特普兴建底比斯作为都城,将阿蒙神奉为“诸神之王”,成了全埃及最高的神,于是建有阿蒙神庙的底比斯在古埃及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就这样被奠定了下来。底比斯虽然经历过衰落,但在大部分的时间里,这里都被古埃及人视为宗教中心。

阿蒙神庙新王国时期的法老们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掠取了大量财富和战俘,把底比斯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显赫宏伟的都城。他们在东底比斯为阿蒙神和他们自己建起了一座座壮观的神庙和宫殿,其中完成于拉美西斯二世的底比斯阿蒙神庙主殿,总面积达5000平方米,有134根圆柱,中间最高的12根大圆柱高达21米,每根柱顶上可以容纳一百余人,规模极大,为世罕见。另外,像路克索尔寺院、拉美西斯二世宫殿、阿蒙诺斐斯三世寺院,等等,也都十分庄严宏伟。

第二十一王朝以后,底比斯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不断加剧,爱琴海和小亚细亚一带的“海上民族”不断入侵,使新王国日益衰落,底比斯也开始了自己的厄运。公元前663年左右,入侵埃及的亚述军队火烧、洗劫了底比斯。公元前27年,一场地震又使底比斯城里仅存的一些纪念性建筑物瞬息之间倾塌无遗。到公元19世纪,只留下一堆废墟的底比斯,成了古墓盗劫者的乐园。

其实后人对底比斯感兴趣,不仅在于底比斯城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底比斯是法老们死后的冥府。底比斯横跨尼罗河两岸,东岸是当时的宗教、政治中心,西岸则是法老们死后的安息之地。

由于金字塔太引人注目,虽然防范措施严密,但还是不能逃脱盗墓者的侵袭。于是,法老们决定不再建造巍然屹立的金字塔陵墓,开始把荒山作为天然金字塔,沿着山坡的侧面开凿地道,修建豪华的地下陵寝。他们选中了西底比斯一个不显眼的、盛产石灰岩的山谷。十八王朝的图特摩斯是第一位在这里安葬的法老,从此,埃及的法老和权贵们就仿效他在这里为自己修造了一座座陵墓,因此这个山谷被后人称为“国王之谷”,也有人称作“死亡之谷”。

在很长一个时期里,“国王之谷”一直没有被人发现。但随着时间推移,这里的陵墓还是被盗墓者洗劫一空。不过,有一座法老陵墓却奇迹般地逃脱了厄运,静悄悄地沉睡了3300多年,直到1922年才被英国考古学家卡特博士发现,这就是法老图坦卡蒙墓。它之所以能在几千年里没被人发现,是因为在这座墓的上层,又有许多其他法老的墓,而地面上贫民们又盖上了许多茅舍。

图坦卡蒙的墓室内的珠宝、工艺品、家具、衣物、化妆品以及各种兵器多达5000余件。在粉红色的墓室里,有3张四周雕成怪兽形的金床,床边是两个真人大小,相对而立的黑色卫士雕像。墓室中到处是珍贵的宝物:镶着宝石的王座、金光闪闪的战车、洁白似玉的花瓶、雕刻精美的金椅以及各种乐器等。图坦卡蒙的纯金棺材上写着法老的名言——“我看见了昨天,我知道明天。”

躺在棺内的图坦卡蒙带着一副很大的金面具,这副面具和他本人的相貌几乎一样。年轻的法老看上去既悲伤又静穆,他的胸前陈放着由念珠和花形雕刻串成的领饰,矢车菊、百合、荷花等色彩虽已剥落,但仍依稀可辨,这应该是法老的年轻王后在盖棺之前献上的。法老的木乃伊由薄薄的布裹缠着,浑身布满了项圈、护身符、戒指、金银手镯以及各种宝石,其中还有两把短剑,一把是金的,另一把是金柄铁刃的。后一把剑极为罕见,因为埃及人那时候才刚刚知道用铁。

对于图坦卡蒙墓的发掘,曾有过“法老的诅咒”的传闻。据说墓中有法老的诅咒铭文:“谁要是干扰法老的安宁,死亡就会飞到他的头上。”这个最年轻的法老的墓门被开启的同时,神秘伴随而来。先是卡特宠爱的金丝雀被一只眼镜蛇吞掉了,而另一位发现者卡尔纳冯伯爵死于被墓中蚊子叮咬而传染的不知名疾病,被叮咬的部位正是图坦卡蒙脸上伤疤的位置。之后又有传闻说当时进入墓地的二十几个人在十年内死去了20个。一时间流言四起,人们纷纷议论,说这是冥冥之中法老对不敬神者的报复。对于这些传闻,德国埃及学家乔治·斯丹道尔夫在1933年,就“法老的诅咒”问题发表了一篇文章,列举了大量事实证明了“法老的诅咒”不存在的。卡特也就这个问题发表了一篇文章,写道:“就现代的埃及人来说,他们的宗教传统中根本不容许这种诅咒存在。相反,埃及人却很虔诚地希望我们对死去的人表示善良的祝愿。”就这样关于图坦卡蒙法老坟墓的谣言才逐渐平息。5.法老时代的陨灭

公元前1236年~公元前1085年,埃及开始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国内的阶级斗争十分紧张,伊尔苏领导的奴隶起义和底比斯墓地工人罢工冲击了帝国的统治;“海上民族”利比亚从爱琴海和小亚细亚一代席卷而来,控制了北方王权。代表僧侣集团利益的拉美西斯十一世夺得了政权,建立了二十一王朝,这样历时4个世纪之久的新王国崩溃了。

在第21~25王朝期间,古埃及北方受利比亚人控制,南方的底比斯保持着独立,但是后来努比亚人乘埃及衰落之机入侵,建立了第二十五王朝。后来,舍易斯地方统治者萨姆提克一世重新统一了埃及,建立第26王朝。这个王朝被称为埃及的复兴时代,铁器、金属货币普遍流行,商业和经济生活较为繁荣。尼科二世法老统治时期,开凿了尼罗河通向红海的运河,并派遣腓尼基水手开辟航道,绕航非洲。尼科二世及其继承者为争夺埃及在叙利亚、巴勒斯坦的霸权,曾与新巴比伦王国进行战争。

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侵占埃及,建立第27王朝。波斯人在埃及的残暴统治和无情劫掠,激起了伊那路斯和阿米尔泰乌斯领导的埃及人起义。公元前404年,波斯王朝被推翻,埃及获得独立,相继建立了第28~30王朝。公元前343年,波斯帝国再次征服埃及,建立第31王朝。公元前332年,希腊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侵入埃及,灭了波斯王朝,结束了延续3000年之久的法老时代。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死去,他的部将、留驻埃及的总督托勒密·索特尔成为埃及的实际统治者。公元前305年,托勒密正式称王,建立了埃及托勒密王朝,迁都亚历山大城。这个王朝的诸位君主仍然被埃及历史上认为是法老。托勒密王朝鼎盛时包括了埃及本土、地中海的一些岛屿、小亚的一部分、叙利亚、巴勒斯坦的一些地区。王朝的统治主要依靠希腊——马其顿的殖民者,他们控制了整个国家的中央和地方政权。

托勒密王朝是埃及文化、工商业大发展的时期,统治者在埃及推行希腊化,使埃及成为地中海地区的商业、文化中心,这里拥有当时世界一流的图书馆,阿基米德、欧几里德等著名学者都来此从事研究,数学、力学、地理学、天文学、解剖学、生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公元前30年,罗马军队开进埃及,女王克里奥帕特拉七世被屋大维的罗马舰队打败,托勒密王朝崩溃,埃及沦为罗马的属州。埃及艳后

托勒密王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克里奥帕特拉,是古埃及历史上最杰出的法老之一,曾被列为“影响世界历史的第一个女人”。罗马人对她痛恨不已,因为她差一点让罗马变成埃及的一个行省;埃及人称颂她是勇士,因为她为弱小的埃及赢得了22年的和平。

她运用自己的美貌、胆略和智慧,先吸引了恺撒,几乎成为罗马的“第一夫人”。恺撒遇刺后她返回埃及,又与当时称雄罗马的安东尼相好。后来安东尼与恺撒侄子屋大维争夺罗马统治权,双方在亚克兴进行大海战,克里奥帕特拉亦出兵支持安东尼。公元前30年,屋大维进攻埃及,包围了亚历山大里亚。躲在埃及的安东尼看到大势已去,伏剑自刎。克里奥帕特拉得知屋大维要把她带回罗马示众时,陷于绝望,以蛇咬自尽。屋大维满足了她临死之前的要求,把她和安东尼埋葬在一起。但她和恺撒所生的儿子恺撒里昂以及她和安东尼所生的长子亚历山大,均被屋大维下令处死。

克里奥帕特拉利用恺撒和安东尼的力量,拯救了她的国家,阻止了罗马帝国在埃及地区的征服行动,维护了埃及王国的利益。6.迦太基帝国

公元前9世纪,腓尼基水手在北非建立了迦太基国。它位于地中海沿岸中央,长期经营中介贸易。不列颠、西班牙、希腊、埃及、非洲内陆以及其他各地的各种矿产、工艺品、纺织物、象牙等,常以迦太基为中转集散地,使得迦太基工商业迅速发展。到了公元前6世纪,迦太基成为一个囊括北非、南部西班牙、撒丁岛、科西嘉和西西里西海岸的奴隶制大帝国,称霸西部地中海,与希腊分别控制着地中海的西东两边。

公元前6世纪,迦太基与希腊人发生冲突。公元前535年,迦太基人联合伊特拉斯坎人打败了希腊人的舰队,但公元前480年,格隆和特隆统率的希腊军队在西西里岛打败了迦太基军队。此后百年间,迦太与希腊为了争霸地中海而纷争不断。

公元前4世纪初,希腊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元气大伤,开始停止在西西里殖民,迦太基与希腊的纷争才告一段落。但取而代之的,却是更可怕的对手——罗马。经过三次布匿(罗马对迦太基的称呼)战争,迦太基沦为罗马人的殖民地,公元前29年,罗马将迦太基设为非洲行省的一部分。

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分裂,迦太基隶属于西罗马帝国。而在5世纪时,汪达尔人乘西罗马帝国崩溃之机,入侵迦太基,并占领了非洲北部沿海的大部分国家,成立了阿兰·汪达尔国。到了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向亚、非、欧三大洲的邻国进军,在其倭马亚时代征服了包括迦太基在内的北非大部分领土。1217年~1221年,当第五次十字军东侵横扫过迦太基之后,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城被严重的损坏殆尽,完全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第二章 两河文明——美丽的美索不达米亚

越过大沙漠的漫漫黄沙,你将看见一块绿色的国土在闪烁微光,那是位于两条大河之间的一个河谷,这块充满神秘的仙境被《圣经》称之为“伊甸园”……

现在,我们可以站在金字塔的顶端,想象着自己拥有一双鹰一般锐利的眼睛。你的目光指向遥远的东方,越过大沙漠的漫漫黄沙,你将看见一块绿色的国土在闪烁微光,那是位于两条大河之间的一个河谷,那里便是《旧约全书》曾提到的乐土。这块充满神秘的仙境被希腊人称为“美索不达米亚”——《圣经》称之为“伊甸园”,意为“两河之间的国度”。

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下游)是世界上文化发展最早的地区,这个文明的中心大概在现在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一带,北部古称亚述,南部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北部叫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这里的历史大致划分为苏美尔早期王朝、阿卡德王国、苏美尔复兴时期、乌尔第三王朝、巴比伦王国等几个阶段。这里的人们为世界发明了第一种文字——楔形文字,建造了第一个城市,编制了第一种法律,发明了第一个制陶器的陶轮,制定了第一个七天的周期,第一个阐述了上帝以七天创造世界和大洪水的神话,为世界留下了大量的远古文字记载材料(泥版)。1.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

苏美尔人是历史上两河流域早期的定居民族,他们所建立的苏美尔文明是整个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最早,同时也是全世界最早产生的文明。

苏美尔文明主要位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南部,开端可以追溯至公元前4000年,约在公元前2000年,被闪米特人(闪族人)建立的巴比伦代替。这里发现有楔形文字之前最古老的文字石板,这是目前公认的最早的文字记录。

最早,苏美尔人从北部来到这里,他们是住在山区的白种人,惯于在山顶之上祭祀他们的众神。进入平原地区后,他们开始堆造人工的山丘,并在山丘顶上修建祭坛。他们不会建造楼梯,因此常用环绕高塔的倾斜长廊代之。后来,苏美尔人被占领两河流域的其他种族同化,再也找不到踪迹,只有他们建造的高塔依然屹立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废墟之中。犹太人在流浪途中经过巴比伦时,看见了这些宏伟的建米索不达米亚平原筑,便把它们称为“巴别塔”(通天之塔)。

苏美尔人的许多发明对后来的技术和文化的发展非常重要:他们发明的文字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书写系统;他们是最早的纪录天文学现象的人;他们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引入了密集的农业;许多重要的农作物和牲畜(羊、牛)由这里扩展出去。因此苏美尔人文明是早期最有创造性和发明精神的人类文化。

当时的两河流域是由数个独立的城市国家组成的,这些城市国家之间以运河和界石分割。每个城市国家的中心是该城市的保护神的庙宇。每个城市国家由一个主持该城市宗教仪式的祭司或国王统治。当时比较大的城市有埃利都、喀什、拉伽什、乌鲁克、乌尔和尼普尔。这些城市因水权、贸易道路和游牧民族的进贡等事务进行了几乎一千年为时不断的争战。

约公元前2500年左右,拉格什在苏美尔称霸,到安那叶姆王和恩铁美那王时,拉格什征服了不少地方,苏美尔颇有统一的趋势。后来,国王卢加尔安达因治国不善,引起了暴动,一个名叫乌鲁卡基那的人推翻了卢加尔安达的统治,在平民的拥护下,自己登上了王位,并进行了已知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政治改革运动,试图维护平民的利益。拉格什内乱之时,苏美尔各国也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温马王卢加尔扎克西征服了拉格什,杀死乌鲁卡基那,血屠全城。乌鲁卡基那在位仅六年,他的改革也因此而废弃。这期间的拉格什称为拉格什第一王朝。

温马的祭司国王卢加尔扎克西消灭拉格什的王朝后,占领了乌鲁克,并将它作为他的首都,自称他的帝国从波斯湾一直蔓延到地中海。但是后来闪族阿卡德国王萨尔贡打败了卢加尔扎克西,俘虏了他,于是苏美尔人城邦的历史就此结束了。

阿卡德人属于闪米特人的一支,并非苏美尔人。他们于公元前2500前后进入两河流域时,苏美尔城邦文明已经进入尾声,各城邦之间斗争异常激烈,阿卡德王萨尔贡打败了卢加尔扎克西后,真正统一了苏美尔地区,建立了君主制的集权国家,自此,“苏美尔-阿卡德”时代开始。

阿卡德王萨尔贡(约公元前2371~公元前2316年)曾先后出征34次,击败卢加尔扎克西后又挥兵南下,降服乌尔,征伐拉格什,“洗剑于波斯湾”,昔日繁华的苏美尔城市几乎尽遭摧毁;在东方,他远征埃兰、苏撒等城市;在北方,他不仅征服了两河流域北部的苏巴尔图,还曾进兵到小亚细亚的陶鲁斯山区以及沿黎巴嫩山脉的地中海东岸地带,自称“天下四方之王”。其实萨尔贡虽然征服了广大地区,但他直接统治的大概只限于两河流域南部,北部的苏巴尔图、东边的埃兰等只是其属国,仍保持半独立的状态,黎巴嫩山脉一带则仅是征服所及的边远地区。萨尔贡死后,阿卡德王朝依靠军事力量维持统治,各地时有反抗,约公元前2191年,来自东北面山区游牧的库提人入侵南部两河流域,灭亡了阿卡德王国,建立库提姆政权,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苏美尔-阿卡德”时代结束。

在文化上,阿卡德人落后于苏美尔人,但是在萨尔贡统治时期,他们很好地接受了被征服地区的先进文化,并有所发展,使之成为了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萨尔贡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规定了十进制计算制度,他还把全国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派宫廷子弟担任行政区长官。同时,他还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大力疏浚了河道,修筑了各种水渠,建造起了一个规模巨大的灌溉网络,保证了全国农田免受旱灾并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水灾害。

蛮族库提人摧毁了阿卡德王国,但库提人的统治并不稳固,使得各苏美尔城邦得以短暂复兴。后来乌鲁克的国王乌图赫加尔赶走了库提人,强大起来。乌图赫加尔死后,镇守乌尔城的乌尔纳姆在乌尔建都,于公元前2113年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建立了乌尔第三王朝(公元前2111年~公元前2003年),乌尔纳姆开始自称“苏美尔和阿卡德之王”。

乌尔第三王朝虽是苏美尔人的王朝,但是和以前的苏美尔城邦制不同,它是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和阿卡德王国或以后的巴比伦王国一样。乌尔纳姆颁布了现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法典——《乌尔纳姆法典》,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自己在南部两河流域的最高统治权。由于国家对奴隶反抗行为制裁十分严厉,因此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到了后期,各地割据,王权衰落,最后在阿摩利人和埃兰人的侵袭下,乌尔第三王朝灭亡。

乌尔第三王朝灭亡后,历史上就再也没有苏美尔人建立的政权。虽然以后的巴比伦、亚述时期,苏美尔语、楔形文字仍然存在,苏美尔人开创的文明仍在继续,但苏美尔民族却在历史上消失了,逐渐被人遗忘,苏美尔国家的历史被后人当成神话般的传说。2.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

巴比伦意为“众神之门”,最初不过是幼发拉底河边的一个不知名的小城市。公元前2200年左右,来自叙利亚草原的阿摩利人攻占了这座小城,建立了国家。骁勇善战、争强尚武的阿摩利人以此为中心,南征北讨,四处征战,最终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巴比伦王国,历史上称之为“古巴比伦王国”,阿摩利人也因此被称为巴比伦人。巴比伦人继承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的文明成果,并发扬光大,把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发展到了顶峰。人们喜欢用“巴比伦”三个字来概括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足以表明巴比伦文明所创造的辉煌业绩和对世人所具有的魅力。

古巴比伦王国 公元前19世纪,阿摩利人灭掉了苏美尔人的乌尔第三王朝,建立了以巴比伦城为首都的巴比伦王国。早期的巴比伦诸王征服了博尔西帕、基什和西帕尔等城邦,在该地区树立起巴比伦的霸权,但它仍是一个小国。

公元前1792年,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即位,当时,巴比伦所处的地缘政治情况十分复杂:强大的埃什努纳王国控制着底格里斯河上游,拉尔萨控制着两河流域三角洲,在东方有埃兰王国,在北方亚述国王沙姆希——阿达德一世也虎视眈眈。汉谟拉比即位后,审时度势,机灵善变,利用矛盾,各个击破。公元前1766年时,埃兰王国与平原上的其他城邦联盟,袭击并摧毁了埃什努纳和其他很多城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了这一地区。为了巩固统治,埃兰还试图挑起汉谟拉比统治下的巴比伦王国和拉尔萨王国之间的战争,以坐收渔利,但这个计谋被汉谟拉比和拉尔萨国王获悉。他们结成联盟后,粉碎了埃兰人的进攻,但拉尔萨国王在战斗中没使出全力,这让汉谟拉比感到愤怒,于是,他在公元前1763年挥师南下,一举征服了拉尔萨,从而统一了两河流域的下游。

当汉谟拉比在他的北方盟友的帮助下在南方作战时,缺少士兵的北方陷入动荡。征服拉尔萨后,汉谟拉比乘机挥师北上,平息了北方的动乱,并占领了埃什努纳。然后巴比伦军队又征服了北方的其他城邦,包括它的老盟友马里也被兵不血刃地攻下。经过几年的征伐,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古巴比伦帝国,古巴比伦历史进入了全盛时期。汉谟拉比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西亚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除序言和结语外,共有条文282条,包括诉讼手续、损害赔偿、租佃关系、债权债务、财产继承、对奴隶的处罚等,它接近于一部民法典和刑法典,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

在易攻难守的两河流域,分化瓦解的力量总是大于凝聚的力量,汉谟拉比建立的王国能够获得近200年的寿命,除因有着一支强大的常备军的维持之外,还在于有《汉谟拉比法典》这个王国的灵魂。汉谟拉比的高明之处,在于以有利于自己统治的形式,将整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用文字固定了下来。

汉谟拉比于公元前1750年去世,国家的控制力减弱,一百多年后他所建立起来的帝国烽烟四起,开始衰落。公元前1595年左右,赫梯军队在莫尔西利一世的率领下,攻占了巴比伦城。3.赫梯王国

公元前2000年前后赫梯王国兴起于小亚细亚这一古老的文明地区。这里处于黑海、地中海和两河流域之间的要道上,很早就和外界发生贸易联系,是近东文明与爱琴文明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畜牧业在赫梯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业依靠河溪和水池灌溉,发展十分有限。境内有银、铜、铁等丰富矿藏,是发展金属冶炼的有利条件。赫梯族早出现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他们是操印欧语的部落。

公元前19~公元前18世纪,赫梯人形成第一批部落联盟,并有设防的城市。后来,库萨尔王阿尼塔在各部落联盟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征服涅萨,定都于哈图斯。形成中的赫梯国家实行对外侵略政策,赫梯王塔巴尔纳于公元前1640年征服小亚细亚东部,随后穆尔西里一世也继承了先辈诸王的侵略政策,趁喜克索斯人势力削弱和巴比伦国家内外交困的机会,于公元前1600年征服喜克索斯人的北方据点哈尔帕,稍后,又于公元前1595年左右洗劫了巴比伦。

在穆尔西里一世统治晚期,王室贵族不断倾轧,之后的几十年,骚动、叛乱和反抗在赫梯国家持续不断。约公元前1535年,国王铁列平为了杜绝贵族纷争,保证国家的稳固,对国家制度做出了重大改革。他从王位继承制度着手,确立了王位长子世袭制,防止了贵族对王位的争夺,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团结;确立了一人犯罪一人当的原则,有效地制止了王族的滥杀;明确了贵族会议有权审理一切罪犯,加强了判案的集体法律效力。这次改革标志着赫梯国家形成过程的完成。

公元前15世纪末~公元前13世纪初,赫梯国家处于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编制有《赫梯法典》,明确了国家的奴隶制度。国王苏庇路里乌玛利用米坦尼宫廷政变和叛乱,占领了米坦尼的大部分领土,并和埃及争夺叙利亚地区。当时,埃及正陷于内部宗教斗争,无力东顾;叙利亚各地也竭力想摆脱埃及的统治,因此赫梯顺利地征服了叙利亚和腓尼基。此后,赫梯和埃及、亚述之间经常发生冲突。约公元前1312年,赫梯王穆瓦塔鲁与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争夺叙利亚,会战于卡迭石,由于双方损失惨重,大约于公元前1296年,两国缔合,赫梯取得了叙利亚的大部分地区。自埃及在叙利亚和腓尼基的势力削弱以后,赫梯是雄视西亚的一大霸国。

但是,赫梯国家是在征服过程中形成的军事联合,并没有稳固的经济基础,境内各部落之间的语言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边疆和外藩地区的统治者掌握有行政、司法、军事大权,离心力很大,因此,国家的分合往往受到某个国王的军事成败的影响。卡迭石之战以后不久,赫梯就开始衰弱,到公元前13世纪末,“海上民族”从博斯鲁斯海峡侵入赫梯,赫梯国家便在内外交迫中崩溃了。公元前8世纪,残存的赫梯王国完全被亚述帝国所灭。赫梯人的文化

赫梯人是一个习惯于征战的民族,世代征战让他们认识到没有强劲的军队是不行的。赫梯历代国王均保持有一支人数多达30万的军队,他们的武器先进,使用短斧、利剑和弓箭。赫梯人打击敌人最有效的武器是战车,在战场上,他们驱赶披着铁甲的马拉战车冲锋陷阵,所向披靡,使来敌闻风丧胆。

赫梯是西亚地区乃至全球最早发明冶铁术和使用铁器的国家,也是世界最早进入铁器时代的民族。赫梯王把铁视为专利,不许外传,以至铁贵如黄金,其价格竟是黄铜的60倍。赫梯的铁兵器曾使埃及等国为之胆寒,直到公元前1200年左右赫梯灭亡之后,赫梯铁匠散落各地,才将冶铁技术扩散开来,公元前800年左右传至印度,公元前600年左右传至中国。

在赫梯王国里,妇女享有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妇女所享受不到的权利和自由。赫梯法律充许妇女和男子一样拥有职业,皇家的文件和国宝显示国王和王后共享大权。赫梯王朝的某一时期,曾有王后单独临朝统治。4.希伯来人的身影

公元前2000年的某一天,有一支弱小的闪米特游牧部落踏上了流浪的旅程。他们离开家园——幼法拉底河口的乌尔,想在巴比伦找一块新的牧场,但是却遭受到了巴比伦士兵的驱逐,他们不得不继续向西流浪,希望找到一块生存的土地。

这支游牧部落就是希伯来人,我们通常叫他们犹太人。他们的先祖亚伯拉罕家族起源于苏美尔,后来有一个自称是亚伯拉罕孙子雅各的后裔的希伯来部落开始用雅各的别名称呼自己为“以色列人”。

经过长时间的漂泊,他们终于在埃及得到了一小块栖身之地,在那里一住变是500多年,这期间与埃及人和睦相处。当希克索斯人征服埃及时,这些犹太人为了保全自己的牧场,竭力为希克索斯人效劳。后来当埃及人重新获得了独立时,犹太人便厄运临头了——埃及法老把他们贬为奴隶,世代为法老效劳,接受埃及人的残暴统治。

公元前1250年左右,犹太人找到了一位英勇的领袖——摩西。摩西率领族人成功地躲过了埃及追兵逃离埃及,这便是有名的“出埃及记”。传说埃及人追至红海岸边,摩西按上帝的吩咐向海伸权,海水左右分开、如墙而立,犹太人顺利通过了红海,而当尾随而至的埃及追兵通过时,海水又恢复原状,于是埃及军队惨遭灭顶。

摩西像犹太人到了西奈半岛,摩西教犹太人如何按“十诫”的训示去过圣洁的生活,通过教诲让他们信奉一位统治着天庭、牧人的生命、取火和呼吸的神,名字是“耶和华”,于是“耶和华”成为希伯来民族唯一的主宰。也正是在那时,所有希伯来人都成了以色列人,因为他们在摩西的劝说下相信“耶和华”是亚伯拉罕、以色列雅各的神,所以以色列的神也就成了他们全民族崇奉的神。

犹太人在摩西的带领下继续前行。西奈半岛中间是一片炎热的沙漠,摩西告诉族人应该吃什么、喝什么以及如何在炎热中保持健康。经过多年的艰苦跋涉,犹太人终于找到了一块富饶的乐土,这个地方叫做“巴勒斯坦”。但是巴勒斯坦当时已经被另一支闪米特部族迦南人占据,他们不愿与犹太人共享他们的土地。于是犹太人奋力冲开道路,进入山谷,建立起许多城市。他们修筑了一座敬奉耶和华的宏伟庙宇,并将庙宇所在的城市命名为“耶路撒冷”,意思是“和平之乡”。

而摩西此时已不再是犹太人的领袖了,他安详地望着巴勒斯坦的群山,然后永远地闭上了疲倦的双眼。他不仅把族人从外国的奴役中带到了一个自由独立的新家园,他还使犹太人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敬奉唯一神的民族。

在公元前1025年前后,一位名叫撒母耳的部落长老以其人格力量赢得了以色列各部落的拥戴,他从所有以色列人中挑选出了一位国王——扫罗,是他后来使希伯来人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

扫罗英勇善战,却不懂治国。他一生只管作战,甚至连自己的首都、王宫也没有建立过。以宗教角度来说,他又多次得罪了神,因而部分以色列人,尤其是南方的犹大支派对扫罗很不赞同。最后,在扫罗战死后,犹大支派的以色列人拥立犹大支派的大卫为王。

大卫首次将耶路撒冷定为首都,并击退了腓力斯丁人,建立了统一的以色列——犹太国家。大卫是以色列人最崇拜的国王,犹太人的象征“大卫之星”就是代表的大卫王。大卫死后,其子所罗门接任王位。他大兴土木,建筑堡垒、宫室和耶路撒冷的圣殿,扩大对外贸易,和埃及法老结盟,使得这一时期成为以色列历史上黄金时代的顶点。但是他在位时向百姓征收重税,导致了人民对他不满,因而种下了叛乱的种子。在他死后,北方的十个支派马上脱离了以色列联合王国,由耶罗波安领导;而南方的两个支派则依然由所罗门的儿子罗波安领导,自此,以色列联合王国结束,国家分为北国以色列和南国犹大。

北国以色列定都撒玛利亚,由于地处平原,易攻难守,加上北方一直政局不稳,于是在公元前722年,以色列被亚述帝国所灭。相对来说,南国犹大位于丘陵地带,比较容易驻守,政局也比较稳定,所有君主几乎都是大卫的后代,国家的寿命有344年。最后在公元前586年犹大国被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所灭。从公元前63年起,这一地区被并入罗马,在公元1~2世纪的罗马帝国统治时期,绝大部分犹太人被赶出住所,流散到世界各地,一直持续到20世纪。5.亚述帝国

公元前3000年左右,属于闪米特族的亚述人在底格里斯河中游建立了亚述尔城,逐渐形成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城邦。亚述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历史上活动时间约有一千余年,大致可分为早期亚述、中期亚述和亚述帝国三个时期。其中亚述帝国是其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称雄公元前8世纪中叶到公元前621年一个多世纪的亚洲,首都尼尼微是当时世界性的大都市。

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是早期亚述时期,当时阿卡德王国与乌尔第三王朝强盛时,亚述受它统治。公元前2006年古亚述获得独立,随后奴隶制形成,加强了对外侵略。公元前17世纪初,沙姆希-阿达德一世占领阿卡德北部至地中海的广大区域,自称“天下之王”。他死后,亚述先后沦为古巴比伦王国和米坦尼王国的藩属。

公元前14世纪中叶,亚述王乌巴利特一世(约公元前1365年~公元前1330年)击败米坦尼,建立了强大的亚述帝国,史称古亚述帝国。随后尼努尔塔一世(约公元前1294年~约公元前1208年)击败赫梯帝国和巴比伦,占领了整个两河流域,在当时的西亚地区影响极大。公元前11世纪末,在阿拉米人迁徙浪潮的打击下,再度衰落。

公元前10世纪,亚述进入铁器时代。铁器的使用,生产力的提高,为其长期对外战争提供了充足的兵源和给养。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是亚述人扩张的大好时机,当时世界上,它四周已经没有强敌:强大的埃及帝国已成昨日黄花,小亚细亚的赫梯已为“海上民族”所摧垮,南部的巴比伦尼亚已经四分五裂,东方的米底和波斯尚未兴起。

亚述帝国堪称世界史上第一个“军事帝国”。帝国的历代诸王几乎都是在不断扩张征伐,对亚述统治者来说,打仗就是一切。亚述军事发展的完备也是古代世界最发达的,在击败赫梯帝国后,铁制武器开始装备到亚述帝国的军队,他们有着当时最先进的攻城武器和装备最完善的部队,采取强大的、闪电式的进攻战术,以果断、迅猛的突击结束战斗。此外他们还特别重视野战营垒和驿道的建设。亚述骑兵在长期的征战中,亚述人发展了战车兵、骑兵、步兵、工程兵和辎重兵等多种兵种。

在亚述帝国的扩张史上声名最显赫的君主有四位:

提革拉·毗列色,公元前745年~公元前727年在位。他统治时期,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巩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部队战斗力,同时也加强了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和剥削。他打败了亚述的劲敌乌拉尔图,征服了整个叙利亚地区,兼并了巴比伦,奠定了亚述在西亚的霸主地位,因此,他实际上是亚述帝国的真正创立者。

萨尔贡二世,公元前722~公元前705年在位。萨尔贡二世是一名因战功显赫而得到提升的下级军官,他利用迅速攀升的权势篡夺了王位,被后世称为亚述的拿破仑。他统治时期打败了以色列、埃及,镇压了埃及支持的叙利亚和腓尼基等地的起义,使亚述帝国进入了鼎盛时期。他还以善于治国闻名于世。

辛那赫里布,公元前704年~公元前681年在位。他是萨尔贡二世的长子,在位时扩大了先父的战果。据史载,他的辉煌战果包括89座城镇、820个乡村,俘获7200匹马、11.1万头驴、8万头牛、80万头羊以及20.8万个俘虏。而且,他痛恨或者是嫉妒巴比伦城的繁华奢侈,在攻破巴比伦后,一怒之下将巴比伦城全部夷为平地,烧成灰烬。这一浩劫,使辛那赫里布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伊萨尔哈东,公元前680~公元前669年在位。他在公元前671年远征埃及,攻占孟斐斯城,接受了上下埃及之王和埃塞俄比亚之王的称号。在他统治时期,建立了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版图几乎囊括整个文明世界的亚述帝国。在他之后,亚述帝国盛极而衰。

公元前612年,崛起的新巴比伦王国与伊朗高原的米底人联合攻陷了亚述首都尼尼微。公元前605年,曾在美索不达米亚历史上称雄一时的亚述帝国灭亡,其遗产被新巴比伦王国和米底王国瓜分。这个时间,离亚述的极盛时期不过50多年。6.新巴比伦王国

公元前1000年左右,闪米特人的一支——迦勒底人,来到两河流域南部定居。在亚述帝国征服古巴比伦王国以后,迦勒底人曾多次起义反抗亚述的统治。

新巴比伦 公元前626年,亚述人派迦勒底人领袖那波帕拉沙尔率军驻守巴比伦,他到巴比伦后,却发动了反对亚述统治的起义,建立起新巴比伦王国,并与伊朗高原的米底(也称米堤亚)王国联合,共同对抗亚述。公元前612年,亚述帝国灭亡,遗产被新巴比伦王国及米底王国瓜分,其中新巴比伦王国分取了亚述帝国的西半壁河山,即两河流域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及腓尼基,重建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626~公元前538年),也叫迦勒底王国。

公元前604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即位,叙利亚归顺新巴比伦王国,但腓尼基及巴勒斯坦地区态度不明,而埃及一向觊觎这两个地区,埃及法老拉拢推罗、西顿等腓尼基地区与之结盟。尼布甲尼撒二世则继续与米底王国结盟,又娶米底公主阿米蒂斯为后,以巩固自己后方。公元前597年,新巴比伦出兵巴勒斯坦,攻占耶路撒冷,扶植犹太人齐德启亚为傀儡统治犹太人。

公元前590年,埃及法老普萨姆提克出兵巴勒斯坦,推罗国王投靠埃及,西顿被占领,犹太人齐德启亚及巴勒斯坦、外约旦等地纷纷倒向埃及。但这时米底王国与新巴比伦王国的关系却紧张起来了,为此新巴比伦王国筑起了一条长城防范米底人。然而,米底因要对抗乌拉尔图及西徐亚人,无力再与新巴比伦王国对抗。尼布甲尼撒二世趁机于公元前587年第二次挥军巴勒斯坦。他围困犹太人的圣城耶路撒冷,齐德启亚突围失败,落入新巴比伦王国军队之手,被挖去双眼后送往巴比伦尼亚。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被围十八个月后城陷,犹太王国灭亡,耶路撒冷被洗劫一空,城墙被拆毁,神庙、王宫被焚烧,全城活着的居民包括皇族、官吏被俘往巴比伦尼亚,在那里,他们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流放失国生活,史称“巴比伦之囚”。这在犹太人看来,尼布甲尼撒二世就是上天惩罚犹太人罪恶的工具,也就是在这一段时期,犹太人中间萌发了“救世主”的观念,成为后来犹太教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消灭了犹太国以后,尼布甲尼撒二世又围攻腓尼基的推罗,公元前574年,双方议和,推罗国王伊托巴尔三世承认尼布甲尼撒二世为尊者,保持了推罗的自治地位,其他附近的小王国都纷纷向尼布甲尼撒二世称臣。公元前569年,埃及发生王位之争,尼布甲尼撒二世趁此机会在公元前567年入侵埃及,迫使埃及放弃侵占巴勒斯坦的野心。

尼布甲尼撒二世死后不久,国内阶级矛盾及民族矛盾加剧,最后一个国王那波尼达统治时,他试图另立新神,与马尔杜克神庙之间的矛盾加剧。公元前539年,波斯人崛起,居鲁士二世率军入侵新巴比伦王国时,祭司竟打开大门放波斯军队入城,那波尼达被俘,新巴比伦王国不战而亡。“空中花园”遗址“空中花园”

尼布甲尼撒二世娶了米底的公主米蒂斯为王后。公主美丽可人,深得国王的宠爱,可是时间一长,公主愁容渐生。尼布甲尼撒不知何故。公主说:“我的家乡山峦叠翠,花草丛生,而这里连个小山丘都找不到,我多么渴望能再见到我们家乡的山岭和盘山小道啊!”原来公主得了思乡病。于是,尼布甲尼撒二世令工匠按照米底山区的景色,建造了层叠的阶梯型花园,栽满奇花异草,并在园中开辟了幽静的山间小道,小道旁是潺潺流水;中央修建了一座城楼,矗立在空中。巧夺天工的园林景色终于博得公主的欢心。由于花园比宫墙还要高,像是悬挂在空中,因此被称为“空中花园”。当年到巴比伦城朝拜、经商或旅游的人们很远就能看到空中花园的金色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公元2世纪,希腊学者把“空中花园”列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此后,“空中花园”更是闻名遐迩。但令人遗憾的是,“空中花园”和巴比伦文明的其他的著名建筑一样,早已湮没在滚滚黄沙之中。7.宇宙统治者——波斯帝国

公元前2000年,与波斯人同属印欧语系的米底人定居于伊朗高原西部。从公元前9世纪起,他们就屡遭亚述人的侵略。公元前672年,米底王国建立,征服了居住在伊朗高原南部的波斯各部落,定都都爱克巴坦那。米底王国曾强大一时,它统治了伊朗高原的广大地区(包括米底、波斯、帕提亚等地)和小亚西亚的部分地区,不久又与新巴比伦王国结盟灭了亚述帝国,分得了亚述帝国的东部河山。

波斯帝国也叫“阿契美尼德王朝”,它的创建者是阿契美尼斯,当时整个波斯地区还是在米底王国的统治之下。后来阿契美尼斯的儿子泰斯帕斯继任王位后,带领阿契美尼德脱离了米底王国的统治。泰斯帕斯死后把土地分给他的两个儿子:塞鲁士一世和阿里亚拉姆尼斯。他们死后也将王位分别传给他们的儿子:冈比西斯一世和阿尔沙米斯。公元前559年,居鲁士二世继承冈比西斯一世的王位,并在其后承袭了阿尔沙米斯的王位,重新联合阿契美尼德王国。

居鲁士二世随后开始扩张领土。他首先公开反叛米底王国,并在公元前550年将其彻底消灭,后又与新巴比伦结盟,以确保王国的后方不会受威胁。公元前546~公元前539年之间,居鲁士先后征服了巴克特里亚、马尔吉安那、花剌子模、索格地亚那、格德罗西亚、萨塔吉地亚、阿拉霍西亚、德兰吉安那、萨克人的地区、阿富汗等地,其统治范围在东方接近了印度河流域。公元前539年,他利用巴比伦城内反对国王的祭司,打开了城门,使巴比伦城落入了他的手中。居鲁士入城后,看到了这座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决定把波斯帝国的首都迁到这里,宣称自己是“宇宙统治者”。自此,波斯帝国的势力扩至埃及边界。

居鲁士死后,儿子冈比西斯二世在公元前525年征服了埃及,攻破了埃及国都孟菲斯,俘虏了法老。冈比西斯在埃及建立了第27王朝。这样,波斯人建立起了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波斯帝国,其版图比埃及新王国和亚述帝国大很多。公元前522年,波斯帝国内部发生叛乱,冈比西斯二世死在返城途中,王族将领阿尔沙米斯的孙子大流士一世率兵平定叛乱,最后获得了王位。

大流士一世夺得王位后对内采取了严厉的措施以稳定政局。他严厉地镇压了起义,把全国分成许多军区,军区长官只对他一个人负责,任何人无权调动军队。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于公元前522年开始修建新的首都——“波斯波利斯”,并建立了一支1.2万人的私人卫队,称为“不死队”。除此之外,他还将各行省贡赋固定下来,统一了度量衡,铸造了新的货币——“大流克”金币,正面是他本人头像,反面是一个弓箭手。在交通方面,大流士时代修建了贯通全国的交通网络,称为“御道”,沿途设置许多驿站和旅店,并有士兵保护,全国的贸易迅速发展起来。在汉朝张骞通西域之后,这条大道便是丝绸之路的西段。他执行促进帝国海上商贸的政策,开辟海上航路,派舰队探索印度洋,打通了从印度河口到埃及的海上航线,还开通了从尼罗河到苏伊士的运河,成为第一个将印度洋和大西洋两大水系连为一体的君主。大流士的这些治国措施促进了贸易和商业的发展,使这些地区获得了新生。

大流士一世统治波斯期间,对内镇压了米底、埃及、巴比伦和亚述等地的叛乱;对外,他在公元前517年将印度河流域纳入波斯版图;公元前513年,又进一步控制了黑海海峡和色雷斯一带,前锋直指希腊诸城邦,成为第一个向欧洲扩张的东方君主。当时,波斯帝国的疆域西至埃及,东括印度,南达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北到里海及黑海一带。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在世界五大文明发源地中,已征服了其中三个,逼近了第四个。这些风格各异的众多文明第一次联合在同一个国家、同一个君主的统治之下,大大加深了相互的交流和渗透,但也给原本简单的波斯统治制度带来了众多问题和挑战。

而大流士一世及其后继者发动的希波战争(公元前500~公元前449年)是波斯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战争使貌似强大的波斯帝国被英勇捍卫独立的希腊城邦击败。在此期间,埃及、巴比伦地区也多次爆发反抗波斯的起义,大大削弱了波斯的军事力量,强大的波斯帝国从此开始动荡不安。

公元前410年左右,波斯国王阿达薛西二世策动了雅典和斯巴达的战争,最终签署的《国王和约》使波斯得以插手希腊事务。公元前359年,阿达薛西三世登基,他拒绝帮助雅典对抗北面的马其顿,与雅典闹翻,最后马其顿统一全希腊。五年后,马其顿亚历山大跨过达达尼尔海峡,经过格拉尼库斯河战役、伊苏斯战役和高加美拉战役,摧垮了波斯帝国的军事实力。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大帝攻入波斯波利斯,古波斯帝国正式灭亡。

在亚历山大死后的权力争斗中,色流斯一世成功地夺到了亚历山大帝国统治下的波斯领土,但是统一很短暂。在伊斯兰教的出现和6世纪阿拉伯人征服伊朗之后,波斯文明最后遗迹也消失了。8.两河流域文明成就

尼罗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都是在两河文明的促进下发展起来的。希腊人从这里学到了数学、物理学和哲学;犹太人从这里学到了神学,并将它传播于世;阿拉伯人从这里学到了建筑学,并以此教化了中世纪时的整个欧洲。

两河文明的历法很有特色。在苏美尔阿卡德时代,人们制定了太阴历,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计时标准,定每个月29或30天,12个月为1年(6个月为29天,6个月为30天),每年354天,并发明了闰月,通过置闰月的办法调整误差,有8年3闰和27年10闰的规定。他们把1小时分成60分钟。在亚述时期,还确定了今天星期的名称和7天1周的规定。

苏美尔人还会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发明了10进位法和16进位法。他们把圆分为360度,并知道圆周率近似于3,甚至会计算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及一些锥体的体积。

苏美尔人的一种象形文字——楔形文字是最古老的人类文字之一,也叫“钉头文字”或“箭头字”。后来苏美尔楔形文字经过巴比伦人、亚述人、阿拉米人的使用和改造,成为一种半音节文字。在两千年间,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达米亚唯一的文字体系,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这种文字甚至成为西亚大部分地区通用的商业交往媒介。

在建筑方面,最著名的例子便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和古巴比伦城了。古巴比伦城城垣雄伟、宫殿壮丽,显示了古代两河流域高超的建筑技术。新巴比伦时期,巴比伦城成为当时世上最繁华的城市,也是中东最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巴比伦城有两道围墙围绕,外墙以外,还有一道注满了水的壕沟以及一道土堤;城内的主干道中央以白色及玫瑰色石板铺成。另外城中有八个城门,其中最著名的伊丝达尔门表面用青色琉璃砖装饰,砖上有公牛和神话中的怪物等浮雕。公元前450年前后,被称为“历史之父”的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来到巴比伦城时,称赞它为“世界上最壮丽的城市”。

第三章 消逝的三角——印度河流域文明

生活在印度河流域的达罗毗荼人,创造了印度的早期文明。随后,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时期,创造出了以佛教为代表的灿烂文化。

古代印度,是指喜马拉雅山以南、以印度河与恒河流域为中心的南亚次大陆地区,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20世纪初,经过考古学家长期勘察发掘,灿烂的“古代印度文明”展露于世。

公元前2500年左右,生活在印度河流域的土著达罗毗荼人,创造了印度河的早期文明。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175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进入了比较发达的哈拉帕文化时期,出现了上百个城市国家,其代表是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哈拉帕文化衰落以后,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印度·雅利安人)部落进入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创造了“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等远古印度文化。在随后的列国时期,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时期发展成为空前统一的强盛帝国,创造出以佛教为代表的灿烂文化。1.印度文明源头——哈拉帕文化

20世纪20年代的一天,印度考古学家拉·巴涅尔吉到印度信德省荒凉的沙漠边缘找寻佛教的遗物,在他“无意”的“搜寻”中,竟然发现了沉睡地下数千年的摩亨佐·达罗古城遗址。随后,其他考古学家又在印度河上游沿岸发现了与摩亨佐·达罗古城属于同一时代的哈拉巴古城遗址。这两座古城的发现表明,早在公元前2000年之前,印度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这一时期的印度河文明人们称作“哈拉帕文化”。

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这两座城址已具备较大规模。摩亨佐·达罗城址位于巴基斯坦信德邦拉尔卡纳,哈拉帕城址位于印度旁遮普邦拉维河左岸。两城面积均约2.5平方千米,人口估计各为3~4万,可能是两个独立国家的都城或城邦联盟中心。摩亨佐·达罗城市规划整达罗古城齐,西部是统治者居住的卫城,东部是下城居民区。卫城有城墙和壕沟环绕,北半部中央建有大浴池,并有良好的供水排水系统,其中浴池可能是祭祀前沐浴的宗教礼仪建筑;池西有规模宏大的谷仓;池东池北可能是最高统治者的宅第;卫城南部有会堂和寺庙建筑群。下城内街道整齐,房屋用烧砖砌成。

关于哈拉帕文化的起源,有人认为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从遥远的西方带有先进技术的农民迁移到肥沃的印度河流域,他们和当地的土著达罗毗荼人一起修建运河,发展农业。不久沿河的部落逐渐发展为城市,城市中有土和砖垒起的数米高的城堡,里面有几种供暖式的公共浴场、集会场所和谷物仓等。当时这里的居民创造了独特的文字,发明了很多精密的度量衡,已经掌握了冶铜、融铁、铸造和焊接技术。

这里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和家畜饲养业,还从事渔猎和各种手工业。这里出土的大量陶器多施红衣黑彩,特色鲜明。当时的棉纺织业、造船业、象牙加工业、石料加工业等都已经发展起来,手工制品通过陆路和海路与中亚、伊朗、两河流域和埃及等地进行贸易。所有这些都表明,当时的印度河文明已经进入高度发展的时期,印度次大陆地区已经进入了早期的国家阶段。

但是,大约从公元前1800年开始,这一灿烂辉煌的文明却急剧走向了衰落,更在公元前1750年前后戛然而止,彻底消失了。消失的原因至今众说不一,有人认为是外族的大规模入侵,也有人认为是由公元前1700年左右发生的地震和由地震引起的水灾造成的。2.吠陀时代(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600年)“吠陀”是印度最早的宗教经典,意思是“知识”或“神圣知识”。吠陀共有《梨俱吠陀》、《耶柔吠陀》、《娑摩吠陀》和《阿达婆吠陀》四部。其中《梨俱吠陀》是最重要、最古老的,并且具有文学价值,它反映的社会时代被称为“早期吠陀时代”,另外三部反映的是“后期吠陀时代”。

公元前1600年前后,雅利安进入印度河流域,对当地塌鼻、黑皮肤的达罗毗荼人进行了大屠杀,并把他们往南驱赶,毁灭了印度河流域的城市,结束了本已衰退的哈拉帕文明。这些雅利安人以部族、氏族为单位开始在旁遮普过着畜牧为主、农业为副的生活,牛是他们最重要的财产,马则被用来拉战车,大麦是主要的农作物。

公元前1000年左右,部分雅利安人进入恒河流域,不久在该地成立了农耕社会。从公元前800年起,铁器开始使用并逐渐普及,水稻栽培也逐渐普遍。这段时期除《娑摩吠陀》等三吠陀以外,又有《祭仪书》、《森林书》、《奥义书》等广义的吠陀圣典,两大叙事诗《摩诃婆罗多》及《罗摩衍那》的原形也在此时成立。这些著作成为后人研究后期吠陀时代文化的重要资料。

在吠陀时代,随着雅利安人的社会分化,印度的种姓制度逐渐形成。它们把人分为四个不同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即僧侣,为第一种姓,地位最高,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刹帝利即武士、王公、贵族等,为第二种姓,从事行政管理和打仗;吠舍即商人,为第三种姓,从事商业贸易;首陀罗即农民,为第四种姓,地位最低,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等体力劳动。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各种姓又派生出许多等级。除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称作“贱民”,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绝大部分是农村贫雇农和城市清洁工、苦力等。

当雅利安人到达恒河流域时,吠陀的泛神论转化为婆罗门教,除了保留了吠陀里的宗教仪式和祭祀外,婆罗门也将地方信仰以及神纳入了吠陀的众神之列。梵天、毗湿奴和湿婆神被列为最高的神,鬼神也出现在婆罗门教中。婆罗门教认为世界是一种幻象,梵天女是灵魂的真实存在;肉体是虚的,精神是实在的;人死后灵魂重新归于“梵”。现在看来,婆罗门教实质是在位奴隶主在为统治找理由。3.佛祖释迦牟尼

随着雅利安人社会的发展,各部族发展为拥有独裁政权的王国,这时期的印度处于奴隶制经济迅速发展、奴隶制大国竞相崛起的时代。在这种背景下,各种新的思想、新宗教勃然而生。公元前531年,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从此,佛教徒在印度各地广传佛法,之后又传播到周边的国家,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主张在灵魂上“众生平等”,不需要特殊祭祀阶层的指引,每个人都可以靠自我修行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他是印度北部释迦族的王子,从小生活在宫中,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有一天,他出宫游历时看到了下层人民苦难的生活,对他的影响很大。29岁时,他放弃了特权的生活,离开了他的妻子和儿子,动身去探求人生的真谛。他离开皇宫后,开始了四处游历,在恒河河谷漫游了6年,过着一段极端克己的生活。最后他来到了摩揭陀国,在一棵菩提树下他突然醒悟了,明白了人的愚钝和受苦的原因,成为“佛陀”,即“觉者”或“悟者”,人们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就是“释迦族的隐修者”。他认为,世界除了痛苦(苦谛)之外,别无他物;生老病死只能带来苦难,人的痛苦来源于对生的执著和永远不能满足的、贪求幸福的欲望(集谛);为了消除痛苦,求得寂静之乐,必须从欲望中解脱出来,并将欲望泯灭(灭谛),而其途径就称作道(道谛)。这就是佛教教义中的“四圣谛”,佛陀认为这是人要消除痛苦和获得涅槃的必经之路。释迦牟尼的余生都是在讲解自己的教义中度过的,死后,他的弟子们创立了新的宗教,推崇“四圣谛”,传播他的教义,这就是佛教。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苦修 佛陀具有高超的修炼和组织才能,加上他无可非议的个人品德,很快成为一个广受欢迎、成功的大师。他对婆罗门教采取回避,而不是反对的态度,这就必然使他的传教道路更加顺畅。佛教僧侣团体的出现,为佛陀的事业提供了一种在他死后依然存在的制度背景,那些对传统做法不满的人尤其是妇女和种姓低的人发挥了作用,因为在佛陀看来,种姓是无关紧要的。同时,这时的佛教不崇尚仪式,是单纯的和无神论的,与其说是宗教,还不如说是哲学,它和各大宗教一样吸收了先前的信仰和思想,这使佛教能够得到广泛的传播。

到了印度的孔雀王朝,佛教开始向国外传播,先后传入了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的西双版纳。在北方,佛教一是由中亚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二是先传入中国西藏,再传至蒙古和西伯利亚以及不丹、锡金、尼泊尔等国。4.孔雀雄主阿育王

公元前517年,大流士征服了印度河流域地区,将其作为一个行省纳入了波斯帝国的版图,每年向该地区征收360塔兰特金砂作为赋税。公元前327年,马其顿亚历山大东征波斯帝国时,也征服了印度河流域。他扶植了两个当地人作傀儡,两年后,亚历山大远征军从印度河口兵分两路回返巴比伦,随后旃陀罗崛多领导印度河流域人民推翻了马其顿侵略者的统治,自立为王,建立了孔雀王朝,随后东进推翻了统治恒河流域的难陀王朝,统一了北部印度。

古印度地图 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阿育王(约公元前304年~公元前232年)是印度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君王,他对历史的影响可居印度帝王之首。他一生的业绩可以明显分成两个部分:前半生是“黑阿育王”时代,主要是经过奋斗坐稳王位和通过武力基本统一印度全境的过程;后半生是“白阿育王”时代,他在全国努力推广佛教,使佛教成为国教,最后促成了这一世界性宗教的繁荣,同时也没有迫害其它教派,反而对婆罗门教和耆那教予以慷慨捐助。由于阿育王强调宽容和非暴力主义,他在民众中的欢呼声中统治了印度长达41年的时间,他的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历史上空前强盛的时代。

阿育王18岁时被任命为阿般提省总督,后来在镇压旦叉始罗城叛乱中立下大功,积累了政治资本。公元前273年父王宾头沙罗病重,阿育王回国争夺王位,传说他杀死了99个兄弟之后才坐稳了宝座。阿育王登上王位后依然延续着他凶狠嗜杀的作风,专门挑选最凶恶的酷吏去设立“人间地狱”残害百姓,在统治初期他被认为是一个暴君。

他发动了一系列统一南亚次大陆的战争,曾征服过湿婆国等,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公元前261年远征孟加拉沿海的羯陵伽国的战争。这次战争使孔雀王朝基本完成了统一印度的事业(最南端的部分除外),但是也造成了10万人被杀,15万人被掳走的惨剧。这一战是阿育王一生的转折点,也是印度历史的转折点。阿育王看到当时伏尸成山、血流成河的场面,深感痛悔,他的暗藏佛性的恻隐之心被唤醒,在和佛教高僧优波毯多次长谈之后,终于被感召,决心皈依佛门,彻底改变了统治策略。

阿育王宣布他从此不再主动发动战争,即使不得已的战争也将尽量减少伤亡。他宣布佛教为国教,将诏令和“正法”的精神刻在崖壁和石柱上,这就是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和“阿育王石柱法敕”。他倡导的正法包括:对人要仁爱慈悲,包括孝敬父母、善待亲戚朋友和其他人;对动物也要尊重它们的生命,因为它们也是“众生平等”的一部分;要多做有助于公众的好事,如修桥造路、种树建亭等;要对其他宗教宽容,给予耆那教、婆罗门教、阿耆昆伽教应有的地位,禁止不同教派之间的互相攻击。这些“正法”的内容体现了佛教的基本精神,也包含了阿育王本人的统治需要。

阿育王向佛教僧团捐赠了大量的财产和土地,还在全国各地兴建佛教建筑,据说总共兴建了84000座奉祀佛骨的佛舍利塔。他还召集了1000比丘(俗称“和尚”),在华氏城(孔雀王朝国都)举行大结集,驱除了外道,整理了经典,并编撰了《论事》。之后阿育王开始向周边国家派遣佛教使团传播佛教,斯里兰卡、缅甸,甚至叙利亚、埃及等地都有他们的足迹。这是佛教走出印度,向世界性宗教发展的开始。对于佛教来说,阿育王是仅次于释迦牟尼的第二重要人物。印度文化在这一时期的向外传播,标志着广大东南亚地区诸多国家的印度模式文字、文化的开始。

这一时期的治国方针是基于佛教的精神,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国家的统一,阿育王对其它宗教的宽容政策,也成为了以后印度君主的传统。

但是由于当时印度的各个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很大的独立性,尽管阿育王在后期推行了宽松的政策,孔雀王朝的统治还是不稳固的。公元前232年阿育王去世,后来的几位统治者仍定都于华氏城,继续保留着孔雀之名,但是其势力范围却大大缩小,仅是恒河流域的部分地区。约在公元前185年,孔雀王朝末代国王布利哈德罗陀被其部将普士亚密多罗·巽伽所杀,建立了巽伽王朝。到了公元前180年前后,印度又回复到常见的地区性独立王国的分治局面之中。5.笈多王朝(公元320年~467年)

孔雀帝国瓦解后,北印度一度在月氏人、贵霜人的统治下。在公元4世纪初,北印度处于分裂之际,恒河上游地区的笈多家族逐渐强盛起来,大约在308年,王子旃陀罗·笈多娶了当地著名的梨车族公主鸠摩罗·提毗为妻。由于梨车族是统治华氏城及其附近地区的贵霜人诸侯,旃陀罗·笈多便因婚姻关系而继承了华氏城的统治权,使笈多家族的实力和政治地位大为增强。320年,旃陀罗·笈多一世以吠舍离为首都建立了笈多王朝。

旃陀罗·笈多一世之子沙摩陀罗·笈多(海护王)统治时期,开始大规模向外扩张。他在征服恒河上游地区和印度河流域东部地区后挥师东进,征服了恒河下游直至三角洲的大部分,最后又举兵南下,进抵奥里萨和德干高原东部,其势力在海外甚至到达了马来半岛和印度人侨居的爪哇和苏门答腊等地。这一时期的对外扩张为印度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海护王之子旃陀罗·笈多二世(超日王)统治时期,笈多王朝的实力达到鼎盛。超日王继承父业,首先致力于国家的统一。他征服了恒河上游贵霜人的后继者纳伽人,并将他们的地盘纳入了笈多王朝的版图,后来又与南北邻国修好,集中打击西部的塞种州长国。到了409年,笈多王朝的领土已扩张到了阿拉伯海沿岸,控制了北印度东西海岸的繁荣城市和港口。这时候的北印度,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明,宗教宽容,无论是物资丰饶还是文化成就,均登峰造极。

到了鸠摩罗·笈多一世时代,印度各地有很多叛乱,但基本都被镇压下去了,笈多王朝保持了北印度的安定局面。可是刚刚平息了内乱,笈多王朝又面临着白匈奴人入侵的威胁,塞建陀·笈多(公元455年~467年)出兵打败了入侵的白匈奴人,中止了他们的进攻,暂时挽救了笈多王朝的危亡。但是到了大约公元500年,笈多王朝发生经济危机,中央政权削弱,各地封臣叛离中央,国家陷于分裂,匈奴人又卷土重来,吞并了笈多王朝大部分领土,严重破坏了北印度政治经济文化,促使其瓦解为许多封建小国,北印度再度处于政治分裂局面。

笈多王朝开创了印度的古典时期,经济与文化空前繁荣。当时农业取得了大发展,手工业中的炼铁、棉纺织业和造船业都很发达,封建制度也开始形成。这一时期大乘佛教盛行,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成为印度中世纪前期的宗教和学术文化中心;印度教兴起,信仰毗湿奴、湿婆和梵天等三大主神的三大教派广泛流行。此外,笈多王朝时期,在梵文文学、绘画、雕刻、建筑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在超日王时期,中国高僧法显游历印度,并著有《佛国记》(原名《历游天竺记传》),当时也有印度僧人来到中国。

606年,戒日王统一北印度建立了戒日王朝,中国高僧玄奘曾访问戒日王的国家,宣讲大乘佛教教义,获得了“大乘天”的尊号,得到了戒日王热烈的礼遇。

第四章 遥远的东方——中华文明

让我们把目光从印度移向东方。黄河流经的地方土壤肥沃,水草丰美,这里的部落逐渐发展壮大,由此衍生出了古代中华灿烂的文明……

让我们把目光从印度移向东方。跃过高耸绵延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一片圣洁的土地——青藏高原,这里发源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距今5000年前的广阔的亚洲东方,有很多氏族部落存在,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文化。由于黄河中游地区土壤肥沃,水草丰美,这里的部落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由此衍生了古代中国灿烂的文明。公元前2世纪,秦国统一中国建立了秦朝,在北方修筑了万里长城以抵御北方匈奴人的进攻,当时秦帝国的版图南至百越,北抵长城,东临渤海,西连祁连山,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础。经过汉朝的发展,华夏民族在遥远的东方创造了延续至今的中华文化。1.炎黄子孙的起源

大约在距今5000年以前,中国黄河上游陕西岐山姜水一带居住着一支具有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氏族部落,他们的首领是炎帝,姓姜。相传炎帝教导人们种植五谷,在他的领导下,人们不断总结生产经验,改进生产工具,粮食年年丰收,因而炎帝受到人们的爱戴,被尊为“神农”,所以炎帝又有“神农氏”之称。此外,为了解救部落成员的疾病之苦,炎帝尝遍百草,从而发明了医药。其实,农业生产知识是上古人类实践经验的积累,而不可能是一个人的发明推广。后来人们推测,对于神农氏的事迹,大致反映出了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社会情况。

到了公元前27世纪的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中游与汾水下游一带的许多部落之间争斗频繁,其中有三个部落最为强大,他们是正趋衰弱中的神农氏炎帝神农部落、兴旺壮大中的有熊部落(首领轩辕氏)和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当时炎帝部落是联盟盟主,但威望和实力并不足以使各部落停息纷争。轩辕氏经过长期的布德修武,深受民众爱戴,周围部落逐渐归服于他。在一次战争中,轩辕氏率领有熊部落打败了神农部落,成为两大部落的首领,随后他又与居住在东方的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发生战争。蚩尤统率大军杀到了涿鹿,与轩辕氏的军队进行了著名的“涿鹿大战”。当时漫天大雾把皇帝的军队团团围住,蚩尤左右出击,使轩辕部落损失惨重。在万分危急之际,皇帝的手下“风后”依照北斗星的原理,制造出了一辆“指南车”,为轩辕部落的军队指明了方向,冲出了大雾。后来,轩辕氏又命人把军鼓搬到战场上,一连擂了九通,犹如雷声轰鸣,一时间地动山摇,军威大振。蚩尤士兵听了个个胆战心惊,望风而逃。轩辕部落乘胜追击,杀死蚩尤,取得了重大胜利。在那之后,各部落便拥戴轩辕氏作为所有部落的盟主,称“黄帝”。从此,黄河流域各民族得到了进一步融合。

黄帝威德并用,以规则和权威管理取代了部落间原始血腥的争斗,建立了新的社会秩序,实现了和平。他下令禁止各部落之间的私斗,部落争执要向他投诉,由他调解;对于不服管理的部落,黄帝就用强力手段征服。这样黄帝建立起了有组织秩序的文明国家雏形。此外传说皇帝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箭,染五色衣裳,让妻子嫘祖教人民养蚕,命令大臣仓颉造文字,大挠造干支,伶伦制作乐器,等等,虽然这些传说不大可靠,但我们能从中了解到在黄帝时代生产工具和生产力大有进步。

历史上的尧、舜、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所以称之为“轩辕后裔”或“炎黄子孙”。黄帝的后代与其他部落互相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黄帝轩辕氏被看成是华夏族的始祖。2.青铜文化的勃兴——夏、商、西周

黄帝以后的部落联盟首领,如尧、舜、禹都是采用“禅让”的方式选择有才能的人做联盟的首领。

禹的父亲崇伯鲧,是雄踞在嵩山附近的富有治水经验的有崇氏部落首领。当时的中原大地,河水经常泛滥,禹采用疏导的方式成功地减少了洪水泛滥的危害,人们纷纷迁到低平肥沃的原野中,开垦土地,使社会生产获得了显著的提高。后来,禹因治水有功,获得了很高的声望,舜帝就把首领的位子传给了他。

禹在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之后,尝试组建了军队,南征三苗,修建城池,制定刑法,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提供了基础。他将全国的行政区域重新划分:以首都安邑为中心,五百里以内由君主直接管辖,叫做“甸服”,人民向君主直接纳税;在“甸服”外围,每五百里划一个区,分别称“候服”、“绥服”、“要服”、“荒服”,像同心圆一样拱卫着中央区。传说他曾将当时已知的天下划分为九个区域,称“九州”,于是后世有时就用“九州”代表中国。

禹老时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从此,禅让制被世袭制取代,这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替代。

据记载,夏王朝的初期政局不太稳定,发生过几次差点导致亡国的严重政变冲突。夏朝的统治延续了四百多年,最后一任君主桀非常残暴,而这时,商部落的力量逐渐强大,首领成汤很得民心。成汤联合其他部落一起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起商王朝。商部落接受了夏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方式,逐渐向稳定的农业社会转变。

商王朝建立起一个中央官僚机构,商王能直接管理各地的部落首领,中央集权有所进步。但各地的世袭部落首领在本部落仍然拥有相对独立的权力,因此部落的强大常导致商王朝政局出现一些动荡。商王朝在基本稳定中延续了六百多年。

商朝中后期有几位君主昏庸无能,最后也出现了一位特别残暴的君主——纣。这时,商王朝辖下的渭河流域有个从事农业的周部落,他们大量吸收被商纣王迫害的有才能者和百姓,逐渐强大起来。最后,周联合起各部落东征推翻了商王朝,建立起周王朝。

周以首都镐京为中心,沿渭水下游与黄河中游划出一大片土地,由周王直接统辖,依靠强大的军政实力保证统治权威。周王建立了“分封制”,将他直接统辖之外的土地分封给各亲属、有功的大臣将领,形成了以周王为权力核心、各“诸侯”国并列的权力体系。诸侯每年要向周王朝觐和进贡,他们在首都镐京有专门的官署。各诸侯对封地内的平民与奴隶享有支配权,并保有军事力量。诸侯之间相互尊以国君之礼,不能相互干涉内政,只有周王有权剥夺诸侯国国君的世袭封国与爵位。当周王征兵作战时,各诸侯必须率领各自军队,听候调遣。

为了加强统治,周王朝在周王、诸侯、贵族、平民与奴隶各阶层之间规定一种详细复杂的礼教制度、世袭宗法制度——“周礼”,将“上下尊卑”的等级观念与贵族继承模式固定下来。周王不仅是世俗的君王,而且是“得之于天”的精神领袖,其统治权威具有神圣性。

夏、商、周三代都是部落诸侯联盟,君主作为“共主”存在,拥有军政重权的部落诸侯容易挑战王室的权威,所以王室一定要具备权威号召力和良好的治理能力。但是到了周朝的第十三位国君周幽王时,他为博美女褒姒一笑,竟然随意点燃了烽火台,各路诸侯统领大兵见到了周幽王,发现竟然是个玩笑,于是恼怒而去。后来,对周幽王心怀不满的诸侯勾结了在镐京西北的游牧民族犬戎入侵,洗劫了镐京,各路诸侯竟无一人救援,周幽王被杀。就这样,周王室二百多年的权威地位跨塌了,诸侯国的野心开始膨胀,一个长期混战的时代——“春秋战国”开始了。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青铜器获得大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商代的中晚期,中国的青铜时代已经进入到一个发达繁荣的阶段,出现了很多样式的作品,器形丰富多样,并且已经开始出现铭文。近代出土的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显示出当时的青铜制造技术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甲骨文”,和埃及最早发现的文字一样,这是一种象形文字,刻在兽骨、龟甲或者骨器上,是商代通用的文字。当时甲骨文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书写体系,文字结构自然灵活,布局参差错落、体现了较高的书法技巧。3.春秋和战国

镐京被洗劫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东迁至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各封国也随之东迁。自这年起到公元前476年,史称“春秋时期”,其名字来源于孔子所著的编年史《春秋》。

春秋时期:自东周一开始,周王朝就走了下坡路,王室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仍。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而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就可以称霸。春秋时期先后出现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5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在春秋中期,有一个比较和平的时期,这是因为各国都被战争搞得十分疲惫,需要休整。于是公元前546年由14国参加的第二次“弭兵之会”达成协议,战火暂时得以平息。可是,这期间在长江流域,吴、楚、越三国之间却多次爆发霸权之争。

随着牛耕铁制农具带来的封建制经济的发展,在诸侯国的内部,贵族势力强大起来,开始与国君争夺权力。公元前453年晋国出现了韩、赵、魏三家大户,将晋国进行了瓜分,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这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于是,七雄并立,春秋时期走向了“战国时期”。

西汉末年刘向编的《战国策》中记载的是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历史,所以人们称之为战国时期。这一时期魏、赵、韩、齐、楚、秦、燕这七个诸侯强国连年征战,在军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斗争十分激烈。据统计,整个战国时期的255年中,有大小战争230次,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在战国七雄中,秦国的“商鞅变法”发挥了富国强兵的重要作用,使得秦国后来居上,逐一灭掉了其他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结束了战争频繁的战国时期,第一次在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君主专制的统一国家。

在当时战国七雄为了富国强兵竞相实行变法,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等实行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在外交斗争中十分活跃。战国时期,商业和交通的发展互相促进,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都市;修建了都江堰、郑国渠、鸿沟等著名的水利工程,不仅促进了当时的农业发展,而且造福了后世。在文化和思想学术的发展上,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辩家鹊起,创造了辉煌的先秦文化,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就像希腊分裂后出现了许多哲学家、王国被俘的犹太人中间出现了许多先知一样,纷乱割据的中国,也出现了许多哲人和先贤。这一时期实现了中国思想文化从卜巫的宗教迷信向以人为中心的理性文化的历史转型。尽管夏、商、周以来的传统观念仍在人们心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但伴随着周天子及其诸侯政治权威的动摇与衰落,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随之出现的学术下移、典籍文化走向民间等社会变化,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这正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转型得以实现的历史条件。

在这个时期,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出现了,这就是“士”。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地位虽然较低,但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方面的杰出人才。其代表人物如孙子、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许行、陈相、苏秦、张仪等,都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或科学家。至于一般的出谋划策、谈天雕龙之流以及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更是人数众多。

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比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而《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则是这四家的代表著作,其中,《论语》、《孟子》和《庄子》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4.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王嬴政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公元前247年,13岁的嬴政继承王位。由于年少,秦国朝政由丞相吕不韦把持。嬴政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他利用布置好的3000精兵除掉了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嬴政对外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合纵连横、秦统一形势图集中力量、各个击破的策略,先北取赵,中取魏,南取韩,然后再进取燕、楚、齐,分别在公元前230年灭韩、前228年灭赵、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燕、前221年灭齐,最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多民族、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国家——秦朝,定都咸阳。嬴政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将大臣议定的尊号“泰皇”改为“皇帝”,从此“皇帝”就成为中国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秦王嬴政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他规定: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时,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秦始皇梦想皇位永远由他一家继承下去。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圣化,秦始皇又采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

1.取消“谥法”。谥法起于周初,是在君王死后,人们依其生平事迹,给予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秦始皇认为,像这样“子议父,臣议君”,太不像话,更没意义,于是他宣布废除谥法,不准后代臣子评价自己。

2.天子自称为“朕”。“朕”字的意义与“我”相同,以前一般人均可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称为“朕”。

3.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诏”。

4.文字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时,都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5.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质雕刻的大印才能称为“玺”。

这些规定,目的在于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强调皇帝与众不同,强化皇权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感。秦始皇幻想借助这些措施,使他的皇位千秋万代地在其子孙后代中传续下去。

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也为了替子孙万代奠定基业,秦始皇吸取了战国时期设置官职的具体经验,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机构: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员,掌政事;太尉掌军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属,掌图籍秘书,并监察百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管具体政务的诸卿,其中有郎中令,掌管宫殿门户;卫尉,掌管宫门保卫屯兵;中尉,掌管京畿警卫;廷尉,掌管刑罚;治粟内史,掌管谷货;少府,掌管赋税和供应王室的手工业制造;典客,掌管民族事务和外事;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太仆,掌管车马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他们议论政务,最终由皇帝裁决。

秦王朝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机构的政权机构,以后一直被历代王朝所仿效。其中汉代的“三公九卿”,基本上是照搬秦制。

在地方,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地方行政机构设郡、县两级,其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不得世袭,这样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在文化方面,秦始皇任命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他们创造出了一种形体匀圆齐整、笔画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同时废除其他异体字。此外,一位叫程邈的衙吏发明了“隶书”,受到了秦始皇的赏识,提升他为御史。隶书打破了古体汉字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效率。

秦始皇统一和简化文字,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对中国文字发展、演变做了一次总结,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使汉字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基础。

战国时期,各国的度量衡制度和货币制度很不一致。秦统一后,秦始皇规定货币分金和铜两种:黄金称上币,以镒(秦制20两为镒)为单位;铜钱为下币,统一为圆形方空,以半两为单位。金币主要供皇帝赏赐,铜币才是主要的流通媒介。他还以原秦国的度、量、衡为单位标准,制定了度量衡的标准器,与标准器不同的一律禁止使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