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生命的礼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0 11:54:26

点击下载

作者:谭绍堂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献给生命的礼物

献给生命的礼物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献给生命的礼物作者:谭绍堂排版:梦工厂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12-01ISBN:9787511534880本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辑大地歌行我在大地上行走。这块大地,是浸透了千年文明的沃土。文明总是以沧桑写成。我带着历史的沧桑感和对人生的真诚,迈开双脚,扑下身子,去亲吻、摩挲和探问这块大地,去辨识、寻察和采撷大地上的花果。我感受繁华和失落、痛苦和欣慰,于是,行走和跋涉便凝成了歌吟。我的歌吟有雄壮,也有苍凉,有叹息,也有希望。岩石上的史诗

贺兰山岩画,中国岩画的代表,上世纪九十年代引起世界的高度关注。多年来,我就一直向往能有机会亲眼看一看,领略人类早期文明的风采。

今天,我要去银川市西北方向56公里的贺兰山贺兰口岩画风景名胜区及建在那里的“银川世界岩画馆”。

贺兰山,矗立在银川平原的西北部,就像是从戈壁滩上拔地而起,高峻,黝黑,奇峰拥立,如万马奔腾之势;当临近它时,更给人一种威严、神秘的迫人之感,愈觉得身临神圣之地。冥冥中我似乎明白了先民为何要选择在这里留下他们的生活史迹。

银川世界岩画馆,建在贺兰口岩画风景区的山口外,一座外形如岩石般的建筑,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岩画专题博物馆,由国际岩画委员会提议,中国政府出资兴建,2008年底落成。各大厅分别展示世界、中国、贺兰山岩画照片、资料及原始艺术精品,同时担负学术研究和传播岩画知识。

听专家介绍,贺兰山岩画分布在250公里地带的20余个点上,总数在5万幅以上。今天我来到的贺兰口是其中的一个点,有岩画近千幅,分布在沟谷两侧绵延600多米的山岩石壁上。贺兰山岩画是不同时间开凿的,早在旧石器晚期,主要在新石器时期,也不排除极少数是春秋至明清期间后人添加上的。

与我同行的有两位美术学院的学生,只听他们一路都在惊叹,说这幅图是“简略的”,那幅图是“概括的”,这幅图是“写实派”,那幅图是“抽象派”,这幅图是“粗犷美”,那幅图是“空灵美”……他们俩一边观赏,一边摹写,沉浸在由岩画艺术激起的兴奋之中。

是的,我们不虚此行。任何一位观赏到这些岩画的人,都会同意他们的看法。

创作这些岩画的原始先民,可能没有艺术家的称号,可是,他们独特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形式风格,完全可以与现代艺术大师比肩,甚至让后者惭愧。

这些岩画何以能够达到如此的艺术审美效果呢?我看关键在于岩画是创作者自我表达的艺术形式。

岩画的作者用简单、朴素、自然的手法,将自己的情感具象化,表达对生活的向往和美的追求。虽然不可否认地带有幼稚和粗糙,但却表现出了一种生动、淳朴和富于幻想的特色。这就是岩画艺术的生命力所在。有了这种生命力,即使幼稚、粗糙,也化为粗犷浑厚,朴实自然,奇异独特,新颖变幻的魅力。

他们进行充分的自由的创作,绝不循规蹈矩,但也不出格离谱,只遵循心灵的指示,将苦难和忧患,愿望和祈求,崇拜和敬畏,都真诚真挚地倾注在岩石上。许多岩画创作手法是以剪影效果表现物象特征,将一切次要的东西都省略掉了;可以用画树的方法画人,头大于身,手大于脚;千姿百态的禽兽只用几笔简化的速写勾勒而就。夸张、变形中显出自然、稚拙之美。

贺兰口的人首像,有的长着犄角,有的插着羽毛,有的戴尖形或圆顶帽,有的大耳高鼻,有的满脸生毛,有的口衔骨头,有的面部有条形纹或弧形纹,还有几幅面部五官似一个站立的人形,双臂微曲,两腿叉开,腰佩长刀。表现女性的岩画,有的戴着头饰,或挽着发髻,风姿秀逸,再现了古代女人对美的追求。快速奔跑的鹿,双角突出的羊,飞驰的骏马,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无论是人物、动物、植物、天体、工具,还是狩猎、游牧、祭祀、舞蹈、性爱,都透着人类童蒙时期的天真和质朴,简单中蕴含着丰富,世俗中显现出神奇,浑然而多变,神秘而浪漫。每一幅岩画都仿佛有着灵动的生命,挂着亘古的微笑。

岩画正是以它的生命和微笑给人以强烈的冲击与震撼。

看到这些令人兴奋的岩画,我沉思下来,我在想先民们创作这些岩画的动机。

在只有石质工具、没有足够硬度的金属器具出现之前,要想在同样坚硬的岩石上雕凿作画是多么的不易!作成一幅图,想必不是一两日功夫所能奏效的。先民们绝对不是觉得好玩,更不是为了要表现自己的某种艺术手法,不会有我们今天在宣纸上挥毫泼墨那种惬意,他们需要长时间的敲击,打磨,研刻,这个过程中,一定敲碎了很多石头,砸伤了自己的双手。这表明一定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持着,给他们毅力和虔诚。

这种精神力量来自哪里呢?我想只有是信仰。

信仰、崇拜和敬畏,占据古人的精神世界是毫无疑问的。只有今天的人类敢于在大自然面前狂妄。早期人类面对大自然的伟力,既无法抗拒,又不能理解,总觉得自己是渺小的,认为有一种神灵在主宰着自己的命运。为了祈福避灾,进行虔诚的卜卦、拜神、祈祷和巫术活动,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天体崇拜,物体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是他们所竭诚信奉的。岩画创作正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他们将自己崇拜的对象,将理想和愿望,寄托在岩画上,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灵具象化,既是表示崇敬,又便于顶礼膜拜。

这种创作动机从所见的岩画中,处处显现出来。人面像所刻画的可能就是想象中的神,或具有半神资格的巫师,或是所崇敬的英雄,都是他们崇拜的对象。在农耕文化未出现之前,狩猎及驯养动物,是人们生活的主要来源。大量此类的画面,正表明了这是他们的最大关切和祈求。两性生殖器和交媾画面,说明他们对生殖繁衍寄予无限的热望。有一幅巨牛岩画,牛的身躯上还刻画着四只小羊,也表明了作者希望牲畜繁殖兴旺。狮虎图,表明了人们对这些猛兽的敬畏,以及由敬畏而近乎喜爱。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幅太阳神像,头部有放射状的线条,代表光束,面呈圆形,正是太阳的形象,双环形的两眼,长长的睫毛,炯炯有神,十分威武,反映了人们对日神的敬畏。人们因特别信仰太阳,便把太阳人格化,刻画成人面形,这是对太阳神的崇拜最生动的说明。这幅太阳神像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成为享誉世界的贺兰山岩画最杰出的代表作品。

信仰成为生活的意义,崇拜成为精神动力,敬畏成为人生态度,构成古人类文明的精神内核。岩画创作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他们的虔诚自然会充分得以表现,创作过程中的困难自然不在话下。

我觉得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精神遗产。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科技与生产力的确发生了巨变,但人类还不具有控制大自然的能力,也不应该有改变大自然的狂妄野心。当今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显示,人类能否继续长久的在地球上生存,仍然存在疑问。人类的贪得无厌、自以为是、傲慢无恐,在一天天加重这些危机。大自然已经在不断地给人类以警告和惩罚。人类对大自然没有敬畏怎么能行呢?

一个人如果完全放弃信仰,没有崇拜,无所敬畏,那么,他的人生还有意义和动力吗?他的生活还有良好的状态和感觉吗?“要活得自由自在、潇洒快乐”,已成为如今的时尚;可是,具体剖析来看,这种“活法”的后面,未必就多么如意。如果生活的目的仅指物质的满足,那么精神的空虚,是不会给人以快乐的;如果精神上没有更高的祈求和追求,那又怎么会感到满足呢?快乐又从何而来?至少他的灵魂就未必充实。完全的自由自在怎么可能呢?

今天,人的精神文明到底是进步了,还是走偏了?

我徜徉在这条古老的山谷中,脚下踩着先民们曾经踩踏过的岩石;蹲下身来,喝一捧先民们曾经饮用过的山泉水,泉水立即浸透了心脾。屏息静听,原始的石器、铁器在岩面上刻画的敲击声,似乎仍在山谷中回响。眼前的岩石上,好像还跳跃奔走着一群群鲜活的身影。而这些岩石因为有了岩画,获得了永恒而灵动的生命。

准确地说,岩画并非单纯的画。岩画是历史,是诗,是写在大山岩石上的一部壮丽的艺术史诗。这史诗般的画卷,是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状况和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是人类早期文明史的光辉篇章。

它的历史与文化的价值,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珍贵的。因为,岩画不仅可以唤起我们对人类一致性的认识,并有可能去理解我们人类深刻的根。

不是吗?我们只有了解自己生存的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才能更加热爱自己的家园,珍惜脚下这片故土,这山,这水,头顶上的天空和太阳。2009.9.情趣与风景

今天我要攀登西大山。这座山位于我家乡小城的西面,是大别山群山中的一座高峰,常见白云在山腰飘动,上山的小路崎岖陡险。要一气爬上约三百层楼的高度,上下来回十余公里,的确不是件很轻松的事。未进行游览开发之前,小城里很多人一辈子没有上去过,没打算上去,尽管这座山近在眼前。

可我这个参加工作就离开了家乡的人,却已经上过两次,今天要第三次上。我原以为,我能够如此是因为,第一,我有闲工夫,我回来是探亲休假的;第二,我体力不错,上下一次,只觉浑身舒爽,回来两腿什么感觉没有。后来,尤其今天,我才发现还不是这么简单,时间和体力不是上不上山的主要原因。

今天,有两位好友陪同我。一位是县府干部,一位是公司的经理,几天来他们有空就陪着我。今天一大早,他们就力劝我不要上山。理由是:“没什么意思,还累死个人!”我说“不用你们陪,我自己上。”他们出于热心、周到和礼貌,不忍我一人前往,便勉强跟随。我们走南路,这是传统的上山小道,难走,但风景最好。从山石门到龙口,这段路不到上行单程的十分之一,我们却走了半个小时,只见两位早已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他们再次向我郑重提出,取消这没意思的行动,立刻回撤,中午请我喝酒。难道我们的兴趣就是喝酒吗!我走在前面,故意加快了步伐。他们返回去,我没意见;要跟着我,就准备吃苦吧!

还不错,他们还是跟上来了。大概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够坚强,不够男人,不好意思了。我不断地给他们鼓舞,他们逐渐振作了起来。往后,再没听到他们的叫苦声。看到他们真的下气力一步一步攀登,我便放慢进度,多给他们一些喘息的时间。我们花了将近四个小时,终于爬到了顶峰——西寨。

这一路,我的主要精力,与其说是用在登山,不如说是用在调动他们的登山劲头上。既然跟了我,我就有责任让他们觉得不负此行。当然不是对他们喊“下定决心,不怕牺牲……”之类的口号,而是让他们看沿途风景,把兴趣放在对美景的欣赏上。

穿过茂密的松林,趟过山涧溪水,我们吟咏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看到飞流直下的瀑布,我们高声吟诵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满山的映山红、山挑花、山茶花和路边不知名的野花正在盛开,我们欣赏一番,闻一闻,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生命的美好灿烂。丛林中突然飞起两只山鸡,我们追过去一看,原来它们正在孵蛋,一摸蛋是热的。对不起,我们打扰人家了,赶紧离去。见到忙碌的小松鼠树上树下欢快地跳跃,我们竟然像孩子一样,想捉住一只;当然抓不到,但却重新品尝到了儿时的乐趣。多种山雀的欢叫声伴随我们一路,使我们行进在深谷密林中一点也不感到寂寞。那婉转的鸣唱勾起了我们的好奇,可是,它们故意同我们捉迷藏,只听声不见影。我们冒险爬上绝壁石岩,丽日高照,清风徐来;山下小城,蒙蒙远山,尽收眼底;连苍鹰都是在我们的脚下飞翔!此时更觉得天高地阔,神清气爽,无比舒畅,无比惬意,爬山的辛苦疲累感顿时尽消。辛苦转化成快乐,疲累变成了愉悦。

这种感觉,没有攀爬过山的人是想不到的吧?或者不屑的吧?这种差别,原因在哪儿呢?我从两位好友身上找到了答案:对于爬山,时间和体力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在于兴趣。

他们有没有兴趣才是主要原因。可以理解,都是从小生长在山里的人,出门就爬坡,蹽腿就进山,成天在山区里转,山高林密是常见之景,这西大山在他们眼里不过就是一座普通的山,既没有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也没有承载丰厚的古迹景点。它保持着自然形态。其实,自然形态是最美的。我的两位好友,这次攀登过程中,又找回了对它的兴趣,说明了这西大山是值得来攀登的。

兴趣本来就是可以培养的。兴趣既是人的行为的原发动因,也是享受这个行为的欲望满足。兴趣的核心应该是情趣。情趣包含着对生命的热爱和执着,天然质朴的童心童趣,追求艺术欣赏的高雅趣味,以及哲学思考的习惯和方法。

因为情趣,我们从生活中感受到了更多,也享受了更多。于是,矗立眼前的不仅是一座山体,而且是一股山魂,是它的崇高、厚重与坚定。这品格足能使软弱者变得坚强,仁者莫不引为楷模。覆盖其上的不仅是林木植被,而是绿色里隐含着的永恒生命的活力与光芒。鸟儿的鸣啭,那显然是对生命的歌唱,是真正的大自然的和谐之音。山花盛开,展现了造物的烂漫情怀,启示我们人类:何不也学得这浪漫情怀,艺术一回人生?泉水叮咚,小溪欢跳,瀑布飞流,林涛阵阵,让我们从中品味出的是它那迷人的诗意。山鸡和小松鼠们可爱的身影,让我们人类在这个世界上不觉孤独;而它们的惊慌,却足让我们惭愧。何时才能让它们感觉不受侵扰和惊吓?

依我看,爬山的意义,并不在于登顶,而在于过程。经历全过程,享受全过程。而有意义的过程,是由情趣组成的。是情趣结成了旅途中一处处美丽的风景。

如果我们把人生比作一次登山,人生最后的结局是死亡,死亡不应该是目的,所以人生的意义在于过程;过程在于有趣。经历生命的全过程,就应该享受全过程;而情趣,就生发出我们生命途中的风景。

只要你富于情趣,你就会懂得爱,善于欣赏,能够感受,敢于追求。把自己置于大自然之中,同大地山川、江河湖海、春雨秋风、草木鱼虫融为和谐的一体。不论是登山越野,还是下海放舟,不论是游览名胜,还是面对荒漠,不论是春风得意,还是身处逆境,你都会看到和享受到无穷无尽的美和快乐。在你眼里,夕阳和晨星,都会对你微笑;雷电和风暴,也会格外给力!你的生活,处处都有美景,时时充满诗意。

如果没有情趣,那爬山乃至整个生命过程,就只是时间和体力的消耗,必然刻板,无聊,寂寞,孤独,那是真正的痛苦和没意思。时间和体力再多又有什么用?待时间和体力耗尽,生命就走到了尽头。到那时,你再后悔一生途中没有看到什么风景,不是已经晚了?

攀登之意不在山,而在于情趣。

我默声但认真地问自己:

我对生命有多么的热爱和执着?

我是否还保有天真质朴的童心童趣?

我真诚地追求高雅的艺术趣味吗?

我对生命的思考有多少收获?2011.04.山野和星空

多年来,我有一个的愿望:到远离人群的地方,比如青藏高原,或天山、祁连山的某个角落,一个人待上一段,让自己静静地面对苍天,面对自己的内心,体验孤寂,审视自己的生命,让灵魂无拘无束地放飞。

得知我的想法的人,都说有点“荒诞”。我承认,这有悖常规;但如果一切都按常规,那还会有新的感觉、新的思维吗?

这一天我至今没有等到。我居于社会关系的网络中,摆不脱这网络的羁绊。

好在我突然有幸获得了一次独行机会,让我得到独处于大自然的体验。

昨天下午,我进了深山,到达这个叫做“老庙”的地方。“老庙”只是个地名,并没有庙宇。据说很早以前有一座道观,早已废弃。在县域地图上有个圆点,标志方位所在。这里处于大别山深处连康山国家自然生态林区的中心地带,周围是100多平方公里的原始生态林。除了护林员和偶尔有少数游客经过,这里基本可以说是世外之地。

我向护林员借用了他歇脚的棚屋。小棚子的四壁和门窗全是用木料构成,屋顶用茅草覆盖,面积约五六平米。石头垒砌的一座炉灶居于中间。有一只被烟火熏得黢黑的烧水壶,是棚子里唯一的生活物品。两块木板搭成的睡铺,宽约60公分,铺的是松针和茅草。护林员并不常住这里,他每隔几天才巡回到这里一次。他向我挥了一下手,走了。他要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往下一个宿营点。这意味着我将独自在这里过夜了。

现在是四月底,农历三月底,下午4点,太阳偏西,和煦的春光,透过枝叶,洒向林间。

我放下行包,爬上附近一座石岩,向四周巡视我现在所处环境。我被森林包围。大面积的森林,莽莽苍苍。许多树干都在一抱粗。前面约百米有一条小溪。对面不远处就是高山。实际上,四周都是山!——我处在盆地的锅底里,而锅里“煮”的是一片绿色的林海。林海的枝叶随风翻舞,倒很像是锅里的水沸了。这感觉让我既陌生又新鲜。

我返回棚子,打开随身物品:军大衣,军用水壶,照相机,手电筒、笔和记事本,几包方便面。手表,在手腕上。还有一把刀,一直带在身上的。手机关停了,打开也没有信号。从此刻起,我同原来一直生活在其中的那个人类环境,没有了联系。

5点时分,太阳突然就没了,隐没到西山那边去了,并没有给峰顶留下霞光。我围着小棚子,360度转一圈,仔细查看了200米半径内的每一处地形地物。没有发现洞穴等让我不放心的隐蔽处。

但是,我仍然开始有了点孤独的感觉。我明白,这是我对新环境不熟悉的反应。我必须让自己继续做点什么。一看表,6点多。对,该做饭了。我打来溪水,用冷水泡了面。我遵守林区的规定没有带火具进来。很久没有野外生活了,这冷水泡面让我意识到了一点“野”味。

6点半,这个世界便开始而且迅速地黯淡下来。风停了。刚才还能见到的鸟儿,完全消失踪影。四周静寂无声。这异常的静默,似乎表明一切生命此刻都屏住了气息,庄严地等待着夜幕降临。

我碰上了一个晴朗的夜晚。这里远离城镇,远离喧嚣,正是仰望星空的最好时机。

7点,头顶上开始出现几点星光,向我眨着眼睛;天空越来越暗;转瞬间,骤然地,无数星光一起涌现出来!繁星布满整个天幕,大大小小,闪闪烁烁!有的好像近在眼前,有的又似乎无限遥远,有的微红微黄,有的发蓝发青。我兴奋不已!“亮晶晶,数不清……”我想起了儿时的歌谣。银河,一条宽阔浑厚的星云,从东北到西南横亘在天幕上。随之,夜空也发亮了,是那种黑里透蓝,蓝里透亮。宇宙空间更显得纯净、高远而深邃。

纯净的夜空,灿烂的星光,冲刷着我的心灵,激扬了我的思绪。白日——太阳落山——星光满天,让我感觉到了时间在静静地流淌,是这么的鲜明,这么的有节奏,这么的自然流畅;连康山——地球——太阳系——银河系——银河系之外更远的天际,似乎被我的视线穿透,无边无垠地展开;而实际上,是我的眼睛接受了来自远空的光电信息,这信息有的可能是远自若干光年。

仰望着星空,我脑子里思考着,探寻着:是什么力量在如此支配着宇宙、星球的运行?这是力量,也是规律。它太和谐、太完美、太自然了!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大道”吧?我为这自然“大道”的规律所震撼!

此时,我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悟,是过去从未有过的:我不过就是连康山这苍莽的群山林海中的一个渺小的身躯,是地球的一个小小分子,是银河系、宇宙的一粒尘埃。我个人及整个人类的每个个体也都在随同宇宙的自然规律一同运行。人本就是自然之子。——这,不就是“天人合一”吗?

我为古人早在千年前就能够提出如此伟大的哲学思想而战栗,也为自己此时的发现和感悟而激动!古人一定也是在仰望星空时提出这个伟大思想的吧?常年的都市生活,我们远离了山野,远离了星空,我们的视线很少光顾夜幕上的银河以及更宽更远的宇宙。因此,我们忘记了或不常记起宇宙运行的自然大道了。我们总习惯于人类自己的自私思考与狭隘行为,以为自己可以主宰这个世界的一切,可以任意的向自然挑战,向地球索取,但实际上成为了违反自然——这山野、星空和宇宙“大场”运行规律的叛逆者,并且不断地犯下错误乃至罪恶。

看一看吧,所谓的人类文明史上,其实有着太多的不文明!而所有的不文明,都与人类的狂妄直接有关。就说让人们引以为豪的现代工业文明吧,不是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地球生态危机吗?我们想要追求的是技术进步和物资丰富,但却带来了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人类自身的生存和持续,已经受到了严重威胁。这一切不都来是来自人类的贪婪、愚蠢与不醒吗?人类要不要问问自己:

我们的生命真的需要那么多财富吗?

真的需要耗费那么多资源而去追求某个财富指标吗?

那些所谓财富竞赛真值得热衷进行吗?

少数人控制着大部分财富并随意地挥霍靡费是不是犯罪?

这个社会到处充斥着虚荣!到处表现着贪婪!到处呈现着靡费!——对此,我们难道永远视而不见?

那么的虚荣、贪婪和靡费,为什么不感到愚蠢、耻辱,反而觉得自豪和荣耀?人生百年,对于宇宙不过转瞬即逝,所谓财富和虚荣,一切最终都化为乌有。地球照样转,星球照样灿烂,宇宙照样运行。可怜而蒙昧的人啊!

后半夜时分,一阵阵风吹过,林涛声唰唰响起。我仔细地倾听着,品味着。这正是来自那个大道发出的天籁之音吧!它是这么自然,这么和平,这么温暖!“天人合一”——我再次听到了这大道的呼唤!2011.5.闻道金兰山

金兰山,从很远处就能看到它高高耸立,直插云端,鹤立鸡群般地挺立在群山之上。它是大别山西部的一座道教名山,道宗武当,已有数百年历史。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开发,游人香客纷至沓来,香火越来越旺盛。我去年已上过一次,今年再次前来,是想通过观察、感受寻求某些问题的答案。我脑子里长期以来就悬着一些思索。

1、道教深深扎根于民间

今天陪同我上山的是我的两个侄子。老大是镇办砖厂的主要股东、厂长,老二是拥有多台施工机具车辆的小老板,这些年都算发家致富了。他们既是陪同我这位远道回来的叔叔,也是自己要上山“了愿”。上金兰山的香客,大多不是“了愿”的,就是“许愿”的。所谓“许愿”、“了愿”,就是之前曾在神祗面前祷告过:求神仙保佑自己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在财运、官运、前程、爱情、婚姻、子嗣等方面的心愿若能实现,日后定当重谢——这叫“许愿”。心愿实现了,前来履行承诺,举行祭拜仪式,献以现金资费、香纸、供品、供物等,这叫做“了愿”。他们兄弟俩大概曾求神仙菩萨保佑他们,愿望实现了,就该来“了愿”了。他们今天要如何“了愿”?我倒很有兴趣看看!

兄弟俩都不是宗教徒。他们的社会身份是农民、村干部。对于宗教,可以将他们看作是中国普通百姓的代表。今天,他们让我近距离地、设身处地地来理解和感受最普通民众的宗教行为,他们对宗教的态度,他们与宗教的关系,他们的宗教情结。他们是我的亲人。我能理解和感受到他们的真实心理,他们的愿望和祈求。

有人说,中国没有真正的宗教;或说,中国民众的宗教行为完全是实用主义的。这涉及到对中国宗教的基本看法。这个问题很重大,需要严格科学的理论论证。我无力做这篇文章;但是,今天我从两兄弟身上看到,一种宗教文化的根,是如何深深地扎在广大民众的土壤之中的,他们使我更坚信一个基本看法:上述那些说法我不能认同。理由是:普通民众将自己最基本的关切付诸宗教,通过许愿、了愿,完成宗教生活过程,这是中国民间宗教活动的一种基本形式。这种基本形式,源远流长,土壤深厚,有着极其强盛的生命力。企图完全否定中国民众的宗教行为,无疑是简单而又幼稚的。即便是“实用主义”,又有什么不好?世界上哪种宗教没有允诺?哪种信徒信众没有切实利益的诉求?这正反映了宗教的起源和本质。当现实不能满足人们的愿望或认为命运难测时,他们求神拜佛又有什么不可呢?

道教和中国老百姓最贴近,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它的许多神祗,都是来自凡间。如老聃(太上老君)、关羽(武圣)、张万良(财神)以及丘处机、妈祖、李冰父子等,因为人们崇敬他们,便把他们当做神来祭拜,日久便成为了“真神”。这种“人造神”活动,明显地承载着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所以更能深入人心,起到了强大的、无可估量的社会教化作用。

道教是真正的中国人自己的国教。

2、不可轻视的精神伟力

过去,爬金兰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那得从几十里远的山下,循着艰难险峻的山道,一步一步攀爬。直到前几年,上金兰山才有了汽车道。大家乘坐老二新买的尼桑越野车,一路春风,兴头盎然,翻山越岭,穿林过涧,最后爬上九曲十八弯的盘山车道而直达峰下。但剩下还有几百米的登顶石阶,就得靠我们自己的两条腿了。脚下的石阶越来越陡,最上一段是直接在绝壁上凿就的,人到此只有四肢并用了。此时,如果你向侧面看,万丈深渊,让你不由得心惊胆战!

金兰山峰顶,因造化奇功,出现三峰并立,且一字排开。六座庙观,分别建在三座峰顶上。我在想,当初人们从几十里远的山下,攀援崎岖险道,肩挑背扛,将一砖一瓦运送到峰顶,再把一座座庙观建造起来,那需要多么强烈的信念和毅力,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啊!

这便是宗教。这便是宗教的力量。这便是宗教的伟大!面对如此的工程,任何一个个人,都会顿觉自己渺小,都会感叹而诚服,不得不敬畏。

任何宗教都需要这种敬畏。没有敬畏,便没有宗教。而宗教的令人敬畏,不但是来自它的教义的精神威力,也来自它外在物化的形象,包括居险呈雄的庙宇、威严持重的塑像以及神秘庄严地气氛。

我现在就处在这种氛围中。面对眼前的庙观、神像,面对金兰山,我内心充满着敬畏。这种敬畏凸显了一种什么意义呢?它使我自然想到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应该有宗教信仰。

过去,我们所受的教育,认为宗教是封建迷信,对其采取排斥、否定的态度。不错,宗教来自封建社会,还应该说起源于原始社会。这又能说明什么?历史悠久不是否定的理由。至于迷信,也不必太顾忌。我们自己不是也有曾经陷于迷信的经历和体验吗?至今在许多领域不是仍然充斥着种种迷信吗?说鬼神不好,鬼神再不好,还能比现在那些大小贪官污吏更坏吗?宗教的确存在着不科学的成分,但现代科学不能对宗教进行评判,正如宗教不能对科学进行评判一样。曾经还有人说,宗教是鸦片,是麻醉剂。“麻醉剂”又怎么了?当人们承受着巨大的痛苦灾难而又无可诉求,解救的条件又不具备时,减轻痛苦不是很好的选择吗?就像我们身体有了疼痛,服用几粒止痛片,虽不能根治疾病,但起码可减轻痛苦,不也是一种可取的措施吗?人生活在社会和大自然中,有着太多太多的苦难。他们需要心灵的安慰和心理的平衡。宗教可以提供这个精神的慰藉;况且不止这种慰藉,更重要的是引导人们灵魂的升华。这有什么不好呢?

金兰山今天为什么香火旺盛?而它过去曾经像许多佛道名山一样,有过冷落、衰败,甚至劫难。出现这种兴衰是与国运息息相关的,又直接取决于国家的宗教政策。这告诉我们,如何接受历史的经验教训,给宗教一个正常的活动环境,是值得总结反省的。

3、大道之行在于自然

金兰山高入云天,道家特意选定此处建庙安神,显然就是看中了它对道的自然而又理想的释义。因为道教讲究天道,讲究自然。

我们站在顶峰上,头顶苍天;站在庙宇旁,面对神祗;极目远眺,放飞心灵,就觉得天地相接,天人一体了!我们周围没有了尘世中的种种喧嚣,只有阵阵清风,一切都沉静下来了。就觉得可与天对话,可与神交心了!

这里真不愧是悟道的最佳境地啊!

我们太需要经常与天对话,与大自然对话,与我们自己的内心对话了!人类那么多的贪婪、虚伪、虚荣、狂妄,由此引起种种罪恶和灵魂的腐败,这就需要宗教。道教能够给人们以指引和救赎。经常重温道家及道教的始祖老子的教诲,领会他提出的“大道”,让灵魂清静下来,去恶从善,去伪存真,远离浮躁,回归自然,那么,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和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都会向着更加美好的境界升华。

我十分赞赏道教的许多观念和学理。在所有宗教中,他们最强调亲近自然,讲究顺应自然之道,这正吻合宇宙运行规律和人类的发展规律。这是道教的最伟大之处。道教十分珍惜生命,讲究健身,重视研究生命规律,为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了无尚的瑰宝。以阴阳五行为其理论基础的中国医学,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伟大成果,而中药又是完全取自自然之物。在科学技术不够发达的古代,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果,证明此道是多么的了不起!

4、道——文学艺术之根

敬香拜神的游人香客络绎不绝,庙堂内外,香烟缭绕,纸钱化灰随风飘散,钟磬悦耳,鞭炮阵阵。这些敬香的人之中,就有我的两个侄子。

在一座庙堂中,由道长率领道士们,敲着锣鼓,高声地唱着经文。那声音异常的洪亮而悠扬。场面既庄严,又热烈。此时,让人感觉天上人间,浑为一体;人神相通,和乐融融!

我曾见过基督教徒的集体弥撒,伊斯兰教的礼拜,佛教的做法事,他们读经诵经,或站或跪,都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更不用说敲锣打鼓放鞭炮了。唯独道教的教场,才有如此热闹场面,叫人兴奋甚至快乐。眼前的场景生动地表明:道教的活动常常像一种艺术表演。在所有的宗教活动中,道教最具这种艺术气质和浪漫情怀。在文学艺术领域,有关道教的故事传说特别多,如流行的武侠小说,我现在明白道理所在了。

道教在中国历史上,受到历代文人的特别青睐,就在于它的自然、自在和浪漫。中国的文学艺术,受道家与道教的影响最为明显,从而构成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的浪漫主义的主流。出现了成系列的承上启下的代表人物:庄子、屈原、陶渊明、李白、王维、苏东坡,以及汤显祖、吴承恩、蒲松龄、曹雪芹等文学大家及大量的脍炙人口的精美诗篇和动人的小说故事;还有王维、郭熙、赵孟頫、黄公望、八大山人、石涛、董其昌、张大千等大画家及他们的享誉世界的以山水为主要代表题材的画作。如果没有这种浪漫情怀,文学便没有了灵气,艺术便失去光彩,人生就了无趣味,历史也就太枯燥了!

就从在金兰山峰顶上建庙这一点,足可以看出道教人士的浪漫气质。除了中国佛教的部分庙宇之外,世界上其他各种宗教都不会这么的天真好玩,把自己的活动基地,安置在这远离人群的高山顶上。

远,没有关系,那只是地理上的距离;而它在人们的心理上,始终是很近的。

当我们要下山离去时,我看到载着游人和香客的大小汽车,一辆接一辆地开进了峰下的停车场。我完全相信,金兰山是能给他们以快乐和满意的。2011.5.大山的名义泰山感怀之一

这座山,是大别山群峰中的一座较高的峰,高耸挺拔,耸立云端,颇为壮观!而山名,却是普通得很,人们素来叫它“西山”,或者“西大山”。只是因为它坐落在我们这个小城的西面,人们便这么叫它。叫得随便,听得自然,口口相应,代代流传,也就这么叫下来了。名字朴素无华,实实在在,就如同生活在它脚下、给它起名的这些山里人的朴实本色。这其实很好。

如今,它有了新名字——“将军山”!现任这一届领导,要说也真是富于开拓精神,他们找了一批文化人,经过论证,做出了一套“将军山红色旅游开发规划”。他们上市里、跑省会、进京城,向各主管部门汇报,拜见老首长、老领导,最后终于得到上级的批准,获得了一大笔开发建设资金。于是,“将军山”便正式被命名了。

不用说,这名字够响亮的。真佩服这些领导和文化人竟有如此这般策划能力和公关能力,想出并做成这么棒的点子!我们这个山区曾经走出上百名共和国的将军和高级领导干部,在他们的家乡,有一座山峰叫“将军山”,倒也算名实相符,而不能说是浪浮用事。

名字是好,可事情未必那么简单。虽然常说名字只是个符号,可又不单纯是符号,尤其响亮的名字。如果叫得普普通通,可能会没人在意,例如某某人叫什么富贵、满仓、二愣子、三秃子,就没人怎么在乎,“西山”就没人留意;如果名字一响亮,而且明显带着“大”、“红”的标志,人们往往就会刮目相视,就像洪宇宙、盛中国、李中央,叫人肃然起敬的同时,还会打听此人有甚来历有甚德行,议论其是否有资格这么叫。“将军山”大名既出,意味着一处自然所在被赋予了某种文化的含义,人们自然就会追究这种含义,而这种含义也要接受时间的检验。

我走向山脚,踏上上山石阶,想体验一下现时的“将军山”与之前的“西大山”相比,能给我什么不同的感受。可是,盘旋在我脑子里的仍是关于这山的名与义。“将军山”要立得住、叫得响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会碰到一系列问题。

第一,关于山名的释义。为什么叫“将军山”?得拿出个说法。我想,大概不外将军的足迹,先烈的鲜血,等等。大凡一处名山,总少不了说故事,尽管谁都明白那故事全是人编的。历史都是编写历史的人的叙事。编得好、编得妙,那是本事。当下许多地方争祭当地的古人名人,建庙修坟,树碑立传,大张旗鼓,煞有介事!人们忽然发现,历史这个东西原来有着如此之大的价值!没有什么古人名人的地方,就拿神话当真。像花木兰、董永、牛郎、织女,这些文学人物、神话人物,如今都有老家了,而且有的还不止一处,大家都争着认祖归宗。媒体报道,西门大官人最近也有地方认领了,而且被炒得很撩人心。“将军山”莫不也要炒故事?这些将军们都是出生入死的战神,哪个的事迹都多得几箩筐装不下,再编几个与这座山有关的故事并不难;有好故事,就容易传开;故事一传开,就会渐渐进入人心,这山自然就有名了。可是,这故事该怎么编呢?——嗨,我这里也是多余操心!

第二,关于文化符号。文化项目总离不开那些所谓符号、标签。明白人都知道这底细:这些符号要紧得很,全靠它抓眼球,吸引人呢!如果售票的话,那关系到“票房”的大事。本项目计划要将数十位著名将领的塑像,立在登山路旁,或雕刻在沿途的岩石上。此举甚善!但听说还打算把并不是从本地走出、只是曾经指挥大军来过本地的某著名首长的塑像,也要高高地竖立在最显眼的山头上,这就让人觉得有点“赖边靠”了。首长一生足迹遍及五湖四海,僻乡都会,那样的话,各地岂不都有为其树碑立传的理由?还听说要在山根下搞“世界将军广场”,要将孙武、韩信、梁红玉、戚继光以及拿破仑、巴顿、隆美尔、朱可夫等等中外名将都统统请来聚会。大家一起来凑热闹,好是好,可是不是“靠谱”呢?又与咱这座山何干?可能还是本人眼界狭窄,不能理解主办者的宏图大志吧!

第三,工程最终目的。项目的宗旨,是要让人们纪念红军,缅怀先烈,发扬革命传统,推动精神文明的建设,并带动当地旅游产业。这无疑是好事。既然具有这么崇高的意义,那么,作为项目的操办者,无疑也是需要有一种精神的。那精神必是对先烈英灵的继承和发扬。就是说,你自己首先要成为红军的好后代,成为老区人民的忠实儿子。否则,假如说,有人一边纪念革命先烈,一边干着背离先烈遗愿的事;或者说,当民众、青年学生一边为红军的牺牲精神感动流泪,而转脸又因时下身边的腐败、不公,以及种种的非正义行为而愤恨骂娘,当着老一代革命家的塑像,骂他们的不孝子孙,那么,多么好的项目也就失去了意义。

但愿我的这些假设都不存在,所有担心都是多余的。但不管怎么说,有一条是铁定的:精神和文化观念的根,最终是要生在民心里才算数。任何工程都必须真正抵达民心。“将军山”不倒,也只有扎根在民众心里,否则,只是个虚名而已!2011.5.文化的朝拜泰山感怀之二

我们一行四人,下午三点,从济南驾车出发,向南上高速公路,一个多小时就到了泰安。接着,直奔泰山脚下,瞻仰冯玉祥将军墓。因为明天没有时间来了。将军是与泰山有着关联的历史名人,受世人敬仰。然后参观岱庙,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旅游信息,为明天的登山做准备。

我曾游历过我们国家的一些大小名山,感怀各不相同,令我肃然起敬的不多,泰山算其中一处。

泰山在我心目中,一直有着一种很浓重的感情色彩。此时,太阳已开始西沉,晚霞映照着群峰。我看着泰山那高耸入云的雄姿,思索着寻找形容这种感情色彩的词汇,跳出脑海的是:神圣,神秀,巍峨,壮丽,雄伟,崇高,稳重,稳固,通天拔地,气势恢宏,生态葱郁的巍巍巨人,丰富灿然的文化宝典!

自小接受教育以来,就反复接触了这些词语和概念:“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泰山压顶不弯腰”,“稳如泰山”、“有眼不识泰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高山流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等等;人们把恩泽深厚、形同双亲的妻子的父母称为“岳父、岳母”“泰山、泰水”,把德高望重、成就卓越而倍受敬仰的人称为“泰斗”;形容神态安定,叫“泰然自若”、“神情安泰”、“处之泰然”。这些有关泰山的词语构成了一种文化冲击力,在我们的心灵中早已打上浓重的印记,使我们感觉凡是与泰山相联系的事物,都是这么庄重,这么神圣,这么崇高!

亘久以来,泰山是我华夏民族古老而悠长的历史记忆的化身。记得作家杨朔在他的名篇《泰山极顶》中,也说他登泰山就像是在翻动着一卷历史稿本。在山下岱庙里,我抚摸过秦朝李斯小篆的残碑,上得山来,又在“孔子登临处”立过脚,在秦始皇封的“五大夫松”下喝过茶,还看过汉代枚乘称道的“泰山穿溜石”,相传是晋朝王羲之或者陶渊明写的斗大的字体金刚经全文的石刻,面积达两千多平米。唐代在大观峰峭壁上刻的《纪泰山铭》自然是珍品,宋元明清历代的遗迹更像奇花异草一样,到处点缀着这座名山。一恍惚,就觉得中国历史的影子仿佛从我眼前飘忽而过。

据各代史书记载,从无怀氏、伏羲氏、黄帝、炎帝,到秦始皇、汉武帝,再到清康熙、乾隆,共有84位帝王曾登临泰山封禅,或遣官告祭,将精神寄于神圣。可以想象到,那是多么大的排场,泰山享受着多么高的礼遇!泰山更是历朝历代不计其数的文人墨客、贤士名流,争相瞻仰、顶礼膜拜、寄情抒怀的心灵圣地。《诗经》以来,各个朝代都留下了大量的咏赞泰山的诗词歌赋,其中就有孔子、司马迁、杜甫、李白的言论和诗文,影响至今,悠悠深远。泰山还是儒、道、佛三教并存共荣的福地,计有寺庙、宫、观等建筑群29处,古遗址128处。山上山下各类石刻、石碑六千余种,向人们展示着泰山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学、书法、旅游、宗教、美学、哲学以及民俗学的无可替代的价值。

这就是中国文化史的缩影,泰山所承载的荣耀。

理所当然的,泰山于1987年成为中国首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名录;2002年,又被国家主管部门评为“中华十大文化名山”之首。

因此,在我看来,登临泰山不仅仅是观赏神秀壮丽的自然景色,更是来领略中华文化史的熏陶。更准确地说,我是来朝拜的。朝拜中华文化的灵魂——庄重、神圣、崇高。

不论时代如何变化,泰山却始终没有变,人们对中华文化灵魂的尊崇也不会变。尽管当今物欲的洪流可能会把我们中间的有些人冲击得头晕目眩,甚至被卷入了漩涡;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决不会湮灭。这大概就是我们这个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伟大坚强的历史根源。

因为周围环境的污染,种种厉害的诱惑,我们自己的心灵也难免出现过某些脆弱、疑惑甚至动摇;但我们向往灵魂高贵的愿望没有泯灭,与生俱来所受文化的教养时时在温暖着我们的心。但愿我们通过走近和亲近泰山,再次来领受精神的滋润和慰抚,进一步唤醒我们灵魂中健康的基因,使我们自己的身心更为舒展,今后的日月更有光泽。泰山,我们向你走来。用我们的虔诚对你顶礼膜拜!2009.5.登高必自

第二天一清晨,我们兴奋地早早起来了,简单洗漱,吃点东西就出发。

从正面登泰山,有两条路线:一是西路,从天外村天地广场乘车或开车,奔中天门,然后改乘缆车,直上南天门达到山顶,省时省力;另一条是南路,即传统的步行爬山路线,全程十余公里,高程约1300米,往返要准备10个小时。如何选择?

我们昨晚就商量定了:徒步行进,走南路!

做出这个决定,理由很简单:这是一条极具中国古典美学特征的道路,是泰山的精华所在。不能错过,累一点,值得。

途经孔子登临处,见山门前石碑刻着“登高必自”四个大字,方知前人早有如此铭言。我们不禁会心一笑,便信心倍增地上路了。

一路上的自然景观让我们沉醉了。只见山峰挺秀,险崖千姿,林木葱郁,流泉飞泻,清风阵阵,鸟鸣声声,游人们个个精神焕发,兴奋异常。

我想起杜甫的名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是诗圣,他选择“神秀”一词来形容泰山,真是太准确,太传神了!不愧是高手!泰山是如何的“神秀”呢?我想依自己亲身感受给它一个诠释,边走边在脑子里翻腾着词汇库:它秀丽,壮丽,秀雅,秀逸,灵秀,加上神奇,神圣,还有几分神秘——嗨!真是语言难以表达!自己慢慢意会吧!不过,不亲临其山中,是体会不出“神秀”来的。

人文景观一处连着一处,是历代的古建庙宇,纪念碑亭,诗文石刻,遗址,古树,供我们瞻仰礼拜,阅览品读,任由轻轻走近,细细体味。这时,我才悟出:只有亲身领略,才能知晓由盘山道登泰山所带来的美感。她美的让你激动,让你震撼,让你倾倒!

走这盘山道肯定不轻松。从山下红门到玉皇顶,有6600多级石阶,慢道斜坡还不算,尤其是从斩云剑到南天门这段称作“十八盘”的,将近4公里,陡处的坡度在45-60度左右,高程约800米,就是说,走完这段路相当于要一气爬上300层楼。即使是年轻小伙也都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口干舌燥。我们谈笑着相互搀扶,手脚并用,一步一喘,走走停停,乐也就在其中!这段路沿途上还有七八处精彩景点,停下来观赏的同时也可歇口气。

达到南天门的时候,真的有登上了天的感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胜利的豪情陡然而生!虽然腰和腿还酸痛着,漫步在天街上,轻松惬意都写在我们脸上。距离玉皇顶还有几百米,那已不在话下了!

在天街上观云自身俨然已在天上。

到这时,我们才真正感到,选择步行登山是何等正确!如果走西路,那种一步登上汽车、再一步登上缆车的“二步登天”式的游览,虽然省力悠闲,可沿途的景点你就无缘接触了,泰山的风光你也只能远远地看个大概。泰山美,没了;至少大大的打了折扣!并且,你不是一步一步地攀登,没有付出气力,没有流汗,没有受苦受累,又怎能体会出到达极顶的快感呢?那与看其他山的峰顶又有什么区别?现代技术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却让人类的生活走向“机械化”了,因而少了许多真实和丰富、许多浪漫和色彩!

当然,步行登山是有条件的,第一要有体力,第二要有时间。如果你没这条件,没这能力,那只好降一等,去乘汽车坐缆车好啦!像老人和儿童以及时间特别紧促的游客只有去享受汽车和缆车了。

人生不也是如此吗?如果不付出辛劳,不是一步一步地前进,一点一点地积累,怎么能体验到奋斗的幸福?太容易得手的东西,怎能体味到它的价值?人生的结局大体都一样,无非都是到阎王或是圣主、真主那儿去报到,所不同的是享受的过程。是要丰富多彩,还是要平淡无奇?我们宁肯选择充满艰险辛苦、沿途风光无限的不平路,就是为了要享受这个过程。免得到了人生终点时,什么感觉也没有。2009.5.绝顶绝唱泰山感怀之三

跨入南天门,就接近了泰山的主峰。再继续前行登攀数百米,通过天街,游览碧霞寺,观赏唐摩崖,再拜青帝宫,然后拾级而上,便终于到达了泰山极顶——玉皇顶。

玉皇顶,海拔1545米,是齐鲁大地的制高点,也常被称为“绝顶”。

泰山气势雄伟,拔地而起,不愧“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它东临东海,北望济南,西揽黄河平原,南俯圣城曲阜。当我们站立在峰顶,俯瞰四周,白云、飞鸟,山川、河流,都在我们的脚下,真的有身在九天的感觉!而且,这感觉很是奇妙,我似乎觉得可以与天对话了。

我们刚上到南天门时,山腰处还漂浮着白云朵朵,转眼间天空已基本晴朗了。我们头顶上是万里蓝天;那天,蓝得有点发黑。往脚下远处看,虽有一层薄雾,可方圆百里之内的大小山头,都尽收眼底。无数的小馒头拱卫在泰山膝盖下。要知道那可是徂徕山等著名的山岭啊!

杜甫的名句“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回可让我们亲眼得到了印证!而印证这句话却是我很久以来的一个夙愿,是这次来登泰山的一个最强烈的愿望。

体会了杜甫的“一览众山下”,又使我自然想到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的诗句,是来自孟子。《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而孟子的话取源于孔子本人的登山感受。孔子年轻时志向远大,要为治国和恢复西周礼制作一番大事业,但遇到的困难重重。那时候上泰山还没有现成的路;直到三百年以后秦始皇登山封禅时才开始开凿山路。雄心勃勃的孔子却不畏艰险,披荆斩棘,多次登上泰山。今泰山上还有明代树立的“孔子小天下处”碑。登上泰山之巅的孔子放眼远眺,来路上的一座座高峰,变得像一个个小波浪、小馒头了!

孔子悟出了一个道理:登高望远可以使眼界开阔,许多原来看似艰难的山峰也变得渺小了;那么,同样的道理,天下看似很困难的事情,可以变得容易,很强大的事物,可以变得渺小。此时,你便有了举重若轻的心态;一切艰难困苦,其来势汹汹,只要咬牙顶住,跨过去,再回头一看,也不过如此而已!

不畏困难成为孔子性格的一大特征。像我们熟知的“韦编三绝”、“君子固穷”、“诲人不倦”、“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典故,正是他的“登泰山而小天下”精神的写照。他不屈不挠地为理想奋斗了一生,西周礼制虽无力再恢复,但他终于达到了为人的最高峰,被历代尊崇为“圣人”。“登泰山而小天下”也成为人生哲理的一大绝唱。

这一绝唱,成为了中华灿烂文化和民族性格的一个亮点,鼓舞了几千年来无数的为理想奋斗的志士仁人。

我们最为熟悉的毛泽东的那首气势磅礴的大作《七律·长征》不就是有这样的句子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像长征开始时松毛岭、大庾岭、骑田岭那些几乎让红军覆灭的恶仗,像过乌蒙山那样的艰险,红军闯过之后再回过头来看,也都只是一个个小波浪和土丘泥蛋!如果不是具有这等气势,共产党红军何来最后的胜利啊?

我望着四周的山头山岭,脑子里涌出一些与“孔子小天下”相近似的语句,这些语句无疑已经成我们民族精神文化中最闪光的一部分,很值得玩味。例如:

每临大事有静气。

天崩地裂不变色。

泰山压顶不弯腰。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不抛弃,不放弃。

看谁笑到最后。

我甚至还想,如果谁觉得自己英雄气短了,就来登一趟泰山吧!重温一下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是不是就会觉得心里底气足一些?2009.5.寻根问祖访嵩山嵩山感怀之一

嵩山,我向往已久的圣山。

我们从郑州驾车奔西南,走高速路,不到一小时便到了登封,进入了嵩山的怀抱。嵩山主峰太室山峻极峰海拔1440米,比泰山低不了多少,但由于地台高,当我们接近它时,感觉不像泰山那样威严耸立,更像是龙眠大地,又像是老父亲一样慈祥地看着我们,欣悦地迎接儿女们的归来。

我崇敬嵩山,不仅因为它是五岳名山之一,主要的是它对于每一个华夏儿女来说,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我把它称作“文化血缘关系。”

嵩山文化区,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前两千多年中,这里始终是我们祖先生活的腹地,华夏民族的核心;闪放着璀璨夺目的光芒,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

这个区域,狭义上讲,包括北至黄河,南至襄城,东至虎牢关,西至华山,方圆千里的地域,河洛文化区是其核心。广义泛称中原文化区,涵盖了嵩山山脉周边的中原腹地,即沿黄河、洛河、伊水、颍河两岸的广大河谷、盆地和平原。这里山清水秀,水肥土美,气候适宜,交通便利,最为适合农耕。炎黄先民在这块土地上开发、经营了近万年,创造了原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巨大勋业。就像埃及原始先民开发尼罗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和后来的巴比伦先民开发“两河流域”,印度先民开发恒河、印度河流域而创造世界文明古国一样,中国中原地区的嵩山文化区先民开创了华夏文明。

中华民族的“斯文鼻祖”伏羲,他伟大的文化功绩“画八卦,受河图洛书”活动都是在嵩山北麓的河洛一带进行的。嵩山余脉神都山下的“洛汭”即洛口,至今还有伏羲画八卦台等遗迹。洛口后来成了古帝王举行国典的神圣地点。黄帝、尧、舜、禹、商汤、周公、武王等,都在这里接受河图洛书。

嵩山主峰西北的“浮戏山”就是以伏羲氏命名的。女娲补天、造人,神农氏开创农耕文化,都在嵩山地区民间神话中广泛流传,入人心久。伏羲、女娲和神农,并称为“三皇”。在嵩岳的少室山上有“三皇寨”。“三皇寨”上有“三皇庙”,专事崇祀伏羲、女娲和神农。

嵩山东麓,有一支余脉叫风后岭,风后岭下有一块宝地——“轩辕丘”。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就诞生在这里。汉代在轩辕丘旁建有轩辕故里祠,至今犹存。上世纪70年代,在这里发现约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为我们的祖先在这里繁衍生息提供了确凿证据。据史前传说后见于《史记》等文献,说明黄帝联合炎帝战胜蚩尤后,统一了中原部落,定都于轩辕丘所在地不远的新郑。

华夏之名,起于嵩洛。华是地名,汉代之前,华指的就是豫州的山镇为嵩山一脉。夏是族名,夏禹是首领。

夏禹的父亲鲧,是黄帝的孙,被帝尧封为“崇伯”。所谓“崇”,就是嵩山的别名。无疑,嵩山周围正是夏禹的祖族居住、繁衍的地区。夏禹因治水有功,受帝尧封为“夏伯”,封地在“阳翟”,就是现在嵩山南麓的禹州。帝尧禅让天下予夏禹,禹建都于“阳城”,遗址位于今登封王城岗。夏禹的儿子夏启即帝位后,建都于“阳翟”,遗址位于今禹州瓦店。“阳城”、“阳翟”的所谓“阳”,就是相对于嵩山而言的。夏启儿子太康即帝位,将都城迁到嵩山北麓的“斟寻”,今偃师二里头。夏代十七个帝王,除禹都阳城、启都阳翟外,从太康到夏桀,在这里建都471年。

商汤取代夏桀后,把国都由“亳”即今之商丘,迁到与斟寻相邻的尸乡沟,称为“西亳”。从成汤到太戊,十位商王皆都“西亳”,直到仲丁时才迁到“隞”,即今之郑州市隞墟。后来,盘庚又“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商王朝总计建都“西亳”长达230多年。

近年有专家学者考证,长达800余年的周王朝都城始终在“洛邑”,即今洛阳。嵩岳见证了夏、商、周三代的兴衰嵩山的许多地名和景致,都与古代的帝王及重大活动有关。夏禹治水,主要工程之一就是治理嵩山之阳流经禹州的颍河。嵩山的两座主峰“太室山”和“少室山”,就因大禹的两个妻子分别居住其下而得名;自有文字记载以来,这两座主峰的名称就再没也有变更过。禹的儿子启出生的纪念地有硕石,高宽皆10余米,名曰“启母石”,今在登封城北。在登封告成镇有周公祠(建于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祠前有周公测影台,文王观天象、演周易就是这里进行的。

华夏民族早期的活动中心一直都没有离开嵩山地区。这时期,农耕文化兴起,我们的祖先开发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经济,发明了耕作技术,勤稼穑,务桑蚕,做衣冠,造舟车,定算数,颁历法,制音律,创医学,发明文字、指南车以及青铜器炼造等,从而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犹如天日一般的辉煌灿烂!奠定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繁衍生息、蓬勃发展的基础。

嵩山,您是华夏的根!是我们华夏民族文化发祥的领地,是所有中华儿女心灵上的故乡。

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而嵩山是华夏民族的父亲山!2009.7.巍巍丰碑说少林嵩山感怀之二

在中国的名山古刹中,嵩山少林寺属于历史悠久,地位独特,影响深远,名播四海的庙宇代表。1500多年来,它不仅受到僧俗民众的热诚朝拜,保持香火旺盛,而且,“少林寺”还成为了一个广为人知、含义丰富的文化符号。天下无人不识少林!发生在这里的传奇故事非常之多,因而在普通民众心目中,少林寺的特色似乎不是宗教的神秘,而更多的是有着几分亲近和亲切。

当我走进这座千年古刹,进一步的收获和感受,让我对它更加肃然起敬了!少林寺对于中国宗教乃至中国文化的传播,它所具有的作用和拥有的功绩,真的可以用“巍巍丰碑”来形容!

少林寺建于南北朝时期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下旨,专为天竺高僧跋陀而建,选址在神圣的嵩山少室山下的这块山林宝地,并由此而得名。由皇帝钦命敕建,可知在当时这规格也算是最高级别的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