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平等思想与实践(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0 07:31:09

点击下载

作者:李冬俐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社会主义平等思想与实践

社会主义平等思想与实践试读:

导论:社会主义与平等

平等是人类社会的普遍价值,也是一种现存的社会制度是否具有正当性的最重要的价值根据。但是,正如卢梭在《社会契约论:政治权利的原理》中所言的那样:“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所以,人类把平等从观念变为实践,从理论形态变成现实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甚至面对着血与火的考验。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人类历史上(除原始状态外),由于阶级的存在,等级制度很长时间是社会的基本制度,不同的社会阶级占有不同的社会资源,处在不同的社会地位;由于奴隶主与奴隶、封建主与农奴的关系是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所以,严重的阶级对立和残酷的阶级斗争完全摧毁了古老而朴素的平等观念。近代以来,在启蒙思想的推动下,以法国大革命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消灭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尽管资本主义社会在自由、平等、博爱等现代观念的推动下,建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政治制度,但是,由于经济平等是政治平等的必要条件,或者说,人们的经济地位最终决定着人们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而资本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经济剥削,存在着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也就是资本的拥有者仍然能够剥削劳动力的拥有者,因此,资本主义社会还不是一个真正平等的社会。所以,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无产阶级宣告了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解体,并且揭示了本身存在的秘密,因为它就是现存世界制度的实际解体,而且,无产阶级要求否定私有财产,只不过是把社会已经提升为无产阶级原则的东西,把未经无产阶级的协助就已经作为社会的否定结果而体现在它身上的东西提升为社会的原则,所以,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最后消灭阶级差别。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是大工业以及由大工业所带来的后果,是由于已经完全成为世界市场危机的那种日趋严重和日益普遍的商业危机,是由于无产阶级的形成和资本的积累,是由于由此产生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而社会主义作为理论,是无产阶级立场在这场阶级斗争中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由于社会主义者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本质所在,他们深刻地把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现象存在的根源归之于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因此,彻底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成为社会主义最响亮的口号。所以,采取什么性质的所有制形式就成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由于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且最完备的表现,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共产党人的理论,那就是废除私有制。他们还认为,由于私有制必然产生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而且,不管阶级对立采取什么样的形式,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削是私有制社会所共有的事实,而只有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时候,人对人的剥削才不复存在,因此,废除私有制就成为社会主义者在追求平等理想过程中采取的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措施。那么,社会主义者对经济平等的追求成为否定资本主义社会最锐利的武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不能够真正解决经济平等的问题,它在社会主义面前感到了自身的危机,它也试图化解这个危机,但是,出于制度本身的原因,或者说,依靠它自己不能够真正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那么,它始终就不能够真正找到实现平等的道路,只能使自己停留在关于永恒真理,如自由、主义等的空谈中。马克思主义认为,当人类社会在实现了政治平等,进而又实现了经济平等之后,社会主义就从理想变成了现实。那么,通过对比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差异,人们就能够发现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因此,共同富裕的本质就是人人平等,因为它既包含着人们经济地位的平等,又包含着人们政治地位的平等。那么,由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平等,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事实上就是社会主义平等论。回顾社会主义思想史,社会主义思想家关于社会主义平等理想的论述,从社会主义诞生之日起就已经众说纷纭了,尤其是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诸多著作中都着重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平等问题。因此,平等是所有社会主义思想家的共同追求,也是他们所设想的理想社会的最核心的价值。但是,在社会主义实践中,20世纪肇始于苏俄的传统社会主义体制阻碍了平等的实现,因为在这种体制下必然产生的极左思想导致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只能产生形式平等与普遍贫穷的矛盾。所以,为了推动对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改革进程,邓小平通过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平等首先需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显然,关于生产力与社会关系的关系,邓小平的理论阐述在本质上是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回归。而且,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既引发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效率与公平之间关系问题的关注,因此,人们重新思考理想社会的平等目标与物质基础的关系,或者说,再次认真思考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而这样的反思也就必然涉及20世纪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问题,以及世纪之交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那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平等思想与实践就自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了。面对这样重大的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课题,学术界不但要继续探讨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经济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关系等重要问题。概括地说,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共产主义的理论上的演绎,高度概括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真正平等的社会形态;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通过确认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选择了一条欠发达国家独特的社会主义平等实践的道路;邓小平则总结了20世纪社会主义平等实践的经验教训,重新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的视角论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并把关于通过发展生产力以实现共同富裕的判断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层面,而且重新探索出了一条欠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平等实践的新道路。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以,生产力决定人类社会平等的实现程度;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社会主义实践者用既定的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那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采取强制措施所建立的平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既是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条件,又是生产力发展的预期结果;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又回归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他强调通过发展生产力以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也就是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所以,社会主义平等思想是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因为平等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人们只有准确地把握了社会主义的平等观念,才能够准确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

迄今为止,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平等思想与实践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思想方面,而关于马克思主义平等思想的研究重点又主要集中在历程、内涵、意义等方面。第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平等思想的发展阶段研究。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平等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萌芽、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2]第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平等概念研究。有学者认为,某一种平等的观念只存在于某一种特定的历史关系中。[3]有学者认为,平等是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定的经济关系的反映。[4]有学者认为,平等与平均主义具有本质的区别。[5]第

,关于马克思主义平等思想的内容研究。有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阐述平等观念的。[6]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社会就是摆脱物对人的统治和人对人的奴役的社会。[7]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平等社会是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自由发展的社会。[8]第

,关于马克思主义平等理想的实现条件研究。有学者认为,阶级的平等和经济地位的平等将随着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私有制的消灭而得到实现。[9]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现人类平等的最重要的条件。[10]第五,关于马克思主义平等思想与其他平等思想的比较研究。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与自由主义的平等观的根本区别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平等是一种本质意义上的平等。[11]总体上说,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平等思想与实践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其研究成果的局限性也很明显。第一,缺乏关于社会主义平等思想与人类思想史的关系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理想社会的平等观念不是无源之水,是在继承以往思想家的平等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那么,人们应该把社会主义平等思想置放在人类思想史中,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如何扬弃历史上的平等思想,如何依据新的科学的历史观论证人类实现真正平等的历史条件和一般道路。第二,缺乏关于20世纪欠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平等追求的经验教训的研究。社会主义平等思想与社会主义平等实践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在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者为何为了崇高的理想目标而忽视了落后的现实状况,这样的失误主要是出于观念的原因还是制度的原因,这些问题都需要学术界继续深入研究。第三,缺乏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类平等的关系的研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者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人们不禁要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促进人类社会的平等进程,如果能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平等实践又在哪些方面弥补了传统社会主义体制下社会主义平等实践的不足。因此,关于社会主义平等思想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虽然已经不少,但是,本书作者认为需要继续研究的课题有:第一,社会主义平等观念与人类思想史上平等观念的关系;第二,20世纪欠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平等实践的经验教训;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于平等的意义。本书作者在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尝试着创新。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在于它能够同时完成两个任务:一是能够通过极大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以充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二是能够通过建立平等的教育制度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既要重视经济社会的发展,又要高度重视人本身的发展,事实上,二者也一定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在于,片面的效率优先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价值观必然遏制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而以人为本就是既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那么,不言而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目标就是要把中国社会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平等社会,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因此,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而实现平等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总览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实践经历过苏联模式社会主义阶段之后,已经进入了走各具本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阶段,因此,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部分通过改革开放以进行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根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当代社会主义新实践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就是无产阶级政党能否做到以人为本。因为人本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也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所以,以人为本必然是社会主义实践者遵循的重要的政治理念。马克思说:“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2]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为了维护每个人同等的尊严、肯定每个人同等的价值,个体权利不能够完全屈从于国家的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或者某个社会集团的权力。社会主义价值观强调,追求平等是每个人天赋的权利,而且,某种既定的体制价值和意识形态价值永远不能够代替个体本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历史实践也证明,人不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目的,而且,人作为能动的主体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又起着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3]也就是说,虽然社会作为整体的存在不是由某个人的存在决定的,但是,社会离开一个个具体的人的存在也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么,由于每个人在社会中应当具有同等的主体地位,理想社会就应该肯定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

所以,社会的进步不但为人们重新审视人类思想的发展轨迹与社会制度的正当性创造了客观条件,任何通往奴役的道路都被送上了历史的审判台,而且也需要人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建立一个平等的社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术界要重新研究人类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要继续深化关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当然,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学术界的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就是理论研究者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提取新的实践经验和思想资源而进行的创造性的劳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界,理论创新的意义就在于,只有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很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强调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或者说,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地从实践中吸取新的材料,总结出新的结论,而且,着重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因此,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4]毛泽东说:“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15]邓小平说:“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16]江泽民说:“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17]因此,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平等思想与实践,总结社会主义思想史的发展规律,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乃至推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学术界已有的关于社会主义平等思想与实践的解读方式和基本结论比较缺乏深度,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平等实践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比较缺乏系统性,因此,本书作者尝试着对社会主义平等思想与实践进行新的解读,努力从思想史的视角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社会主义者如何继承、发展和实践人类平等思想,探讨人本主义在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缘由,并系统总结20世纪社会主义平等实践的经验教训,尤其是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于实现平等的实践意义。

在20世纪,由于社会主义实践是从革命开始的,而且,以俄国、中国为代表的欠发达国家率先发动了社会主义革命,欠发达国家一般是先经历民主革命,再经历社会主义革命,才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革命是这些国家在20世纪长期的历史主题。由于革命的本质是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以摧毁旧的政权,因此,革命往往包含着暴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因为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所以共产主义革命也只有用暴力才能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残酷的阶级斗争和欠发达国家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导致的结果是以人为本变成了以体制为本,体制的价值往往高于人本身的价值。或者说,社会群体为了某种既定的体制可以忽视个体的价值。所以,虽然理论指导着实践,但是,实践最终扭曲了理论。事实上,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解放全人类的目标就是建立“自由人联合体”[18],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中解放出来”[19]。因此,在理想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0]。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或者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的学说,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主题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关于人的解放,自由主义学者也经常讲到人的自由和解放,但是,他们关于人的自由的正当性与可能性的依据不是现实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或者说不是人类社会经济基础的历史变迁,而是人类理性或者观念的胜利,也就是说自由是绝对真理的表现。所以,自由主义所谓的人的解放是抽象的人的解放。相反,马克思主义所谓的人的解放是指具体的、包括每个人在内的人的解放。而且,在这个解放人的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不但肯定了实践的意义:“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1]而且,他同时也肯定了理论的意义:“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2]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同等意义,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做了最好的阐释。恩格斯还指出,现代历史已经证明,一切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而一切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尽管它具有政治的形式(因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但是,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来进行的,因此,国家、政治制度是从属的东西,而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的领域是决定性的因素。

历史实践证明,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平等追求与个体价值被否定的矛盾,其根源在于社会主义实践者所尊奉的现实的意识形态的僵化性,以及处于主流地位的官方理论往往只是充当了为制度辩护的工具,而不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精神实质。虽然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强调阶级斗争,但是阶级斗争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只是解放人类的手段,也就是说,手段不能代替目的,因为随着旧的生产关系被消灭,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也被消灭了。因此,当欠发达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阶级斗争就不应该继续成为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主要手段,而在一个基本消灭了阶级的国度再以阶级斗争为主必然会形成极左的错误路线。那么,当社会主义实践经历了曲折,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国情走各具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候,学界的任务就是揭示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的本质属性,进而研究社会主义的平等思想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平等的道路。

第一,通过研究社会主义平等思想与人类思想史上各种平等观的关系,不但可以弘扬社会主义内在的人本主义精神,而且能够揭示社会主义平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征。社会主义所秉持的价值观本质上是普世的价值观,那么,社会主义所追求的理想也就是全人类的理想。既然社会主义的目标不仅仅是解放无产阶级,而且是解放全人类,那么,社会主义就代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也是人类历史唯一正确的发展方向。当人类认为资本主义制度还不是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必须继续探索新的更加符合普遍价值的社会制度的时候,社会主义无疑就是这种探索的伟大成果,因此,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接了人类已有的思想成果,并且深入地考察了解放世界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个事业的性质本身,从而使负有使命完成这个事业的无产阶级认识到了自己行动的条件和性质,那么,社会主义运动就是人类新的平等思想的实践形式。而且,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人类社会关系的形态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因此,马克思主义平等观认为,人类实现平等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将创造出实现平等的物质条件,而这个过程必定是漫长的,也是渐进的。所以,迄今为止社会主义的平等实践就是人类逐渐实现平等理想的过程。

第二,通过研究社会主义平等思想与实践的关系,在回顾社会主义平等思想的发展历程的时候,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观与平等理想的内在关系,进而总结社会主义实践中制度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就能够拓展社会主义实践中制度建设的空间,以消除那些教条主义式的意识形态的限制和束缚。社会主义实践要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也就是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作为社会主义自身所固有的内在联系的本质属性,无疑是实现人类平等。如果社会主义实践者能够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并且能够在实践中主要从社会主义平等本质方面去理解和界定社会主义,那就不会僵化地选择制度建设的路径,也就不容易被既定的体制所束缚住,而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地修正既定的体制形式。社会主义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是相对稳定的,而体现社会主义平等理想的制度形式则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表现出多样性。因此,社会主义者首先要把握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精神。既然实现平等是社会主义实践的方向和目标,那么社会主义制度就要体现平等的价值取向。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论其道路还是制度都要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充分彰显社会主义的平等价值观。也就是说,不论是社会主义理论,还是社会主义实践,平等始终是社会主义理论的灵魂,也是社会主义实践的主题。

第三,通过研究20世纪社会主义平等实践的经验教训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于平等的意义,为当代的社会主义平等实践提供理论资源。20世纪欠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平等实践的教训非常深刻,形式平等与普遍贫穷的矛盾成为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失败的重要原因。历史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注重发展生产力,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再美好的平等理想都将成为空想。今天,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还要继续进行社会主义平等实践,因此,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是共同贫穷,就必须吸取历史的教训,以史为鉴,并且通过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以真正找到解放全人类的道路。二

传统社会主义国家——指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作为制度设计基础的国家,以区别于当代通过体制改革建立本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国家——曾经陷入一个悖论中: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追求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平等始终是它们的核心价值;另一方面,由于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它们在面对人与体制的关系时,着重强调体制的绝对意义,以及个人对社会和集体的完全服从,个体只能把自己的平等期待完全寄托在组织的安排上,个体对平等的追求当然不允许越过组织划定的任何界线。显然,彰显个体价值的平等理想被强势的秉承集体主义或者国家主义价值观的政治组织所遮蔽。因此,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平等追求只能在这样的矛盾中遭到挫折。

在社会主义实践进入改革的新时代后,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总结历史教训后重新选择了实现社会主义平等理想的道路,其中的杰出代表当然是中国了。在否定极左思想影响下的政治路线之后,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与此同时,人本主义成为时代最响亮的口号。第一,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解放思想的意义在于重新确认了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人们在认真反思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肯定了马克思主义所内含的人本主义的基本精神,这就使得社会主义建设真正确立了一切为了人的解放的终极目标。第二,社会主义者准确把握了新科技革命的历史意义,强调了人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所以,人们对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人与物的关系的认识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大量的物质财富被创造出来的同时,劳动者也在逐渐地从以体力劳动为主向以脑力劳动为主转变。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不仅仅是改变物质要素,也需要普遍提高人们的劳动能力。当人本身的状况,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能力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质量和数量的时候,时代需要社会主义者重新思考人与制度的关系,以及人本身的价值。第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是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仅要求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也要求人具有独立性和个性,并且强调人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符合市场经济的逻辑,因此,市场经济是彰显平等价值的制度。因此,经济体制的变迁需要社会主义实践者更加尊重人的主体意识,也更加重视人类的平等精神,当然,这就必然引起整个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所以,在社会主义国家从传统体制模式走向各具本国特色的体制模式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重新成为社会主义者尊奉的主流意识形态,而以人为本就自然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面对人本主义的时代,学术界当然要对平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而学术研究的意义就在于,人们只有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从事实践活动,也才能更好地改变现存的世界。所以,本书要以人本主义的视角重新解读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本书关于社会主义平等思想与实践研究的创新思路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平等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思想,那么,平等始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而社会主义平等观是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思想。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到社会主义实践的领导者,在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的不同历史时期,他们都对社会主义的平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当然,他们关于社会主义平等的理论形式各不相同。大体上说,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平等的理论演进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马克思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主义平等思想)和列宁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和邓小平等的社会主义平等思想)。虽然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平等的理论形式在各个历史阶段互不相同,但是,社会主义平等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平等;平等是理想社会的基本价值;实现平等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那么,社会主义运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成解放世界的事业,或者说是为了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事实上,社会主义平等观正是从最深层次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无产阶级政党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或者说,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就是坚决杜绝资本主义社会所呈现的两极分化的现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消灭私有制这样一句话,而消灭私有制的目的就是消灭阶级剥削,实现人人平等。因此,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23]既然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那么社会主义实践就是人类的平等实践。

第二,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是追求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而平等是人类政治思想史上具有普遍意义和影响力的政治观念,也是人类长期以来所追求的最为重要的价值目标,因此,争取平等的实现成为社会主义运动的终极目标。所以,既然平等观念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观念,是人类文明的思想成果,那么,学术界就必须把社会主义平等思想放置在人类平等思想史的历史大背景之下进行研究,揭示社会主义所具有的人本主义精神和平等的价值取向,进而揭示社会主义平等思想的来源。而且,也只有把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都纳入学术视野,并以此为基础研究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人们才能够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价值,以及社会主义的总体发展趋势。当然,当人们说社会主义平等思想是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集大成者的时候,意指马克思主义关于平等的思想已经不同于以往的平等思想了,是在以往的平等思想基础上产生了质的飞跃的新的平等思想。因为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以,人类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必须以历史发展的进程为依据,以一定的生产力发展为基础,人们要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性,任何人都不能超越历史空洞地设计平等社会的理想蓝图。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反对关于平等的抽象论证,反对把平等理想只是作为人类理性和绝对真理的要求,认为人类实现社会平等需要遵循实践的原则,社会关系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或者说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以生产方式的发展作为前提条件的。因此,本书认为,社会主义从本质上讲是马克思主义者依据唯物史观,从生产力出发建构的一套理想社会如何建立平等社会关系的理论体系。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人类社会实现平等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通过生产资料公有制以解决人们经济地位的平等问题;第二个条件是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高度一致使得物质财富得到充分涌流,为人们自由与全面地发展个性化的能力提供物质基础,以解决人们社会地位的平等问题。在这两个条件中,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人类实现平等的客体条件;而人们的自由与全面的发展,即人类劳动力的普遍发展则是人类实现平等的主体条件。具体地说,在社会主义平等思想演进的两个阶段(马克思阶段和列宁阶段),关于生产力与平等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是以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为前提的(马克思阶段事实上是社会主义平等思想的创立阶段);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用既定的平等的社会关系发展生产力,而邓小平主张通过发展生产力来建立新型平等的社会关系(列宁阶段事实上是社会主义的平等实践阶段)。社会主义平等思想的演进过程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活力就在于不断地从实践中获取新的思想材料,而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理论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既然社会主义平等思想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出于它对实践的直接依赖,以及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那么,随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不断向前发展,其理论形式也就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社会主义的平等实践也证明,人类真正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范围越来越广泛,进入平等关系中的人越来越多,人类才能最终达到平等的目标。到那时,人类将面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双重进步,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自由人联合体。恩格斯在评价资本主义社会平等状况的时候,既强调了人类实现平等需要物质基础,又告诉人们实现平等需要人类长期的不懈努力。他说:“但是现在平等权利被承认了。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中和在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过程中不得不废除一切等级的即个人的特权,而且起初在私法方面,后来逐渐在公法方面实施了个人在法律上的平等权利,从那时以来并且出于那个缘故,平等权利在口头上是被承认了。但是,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极微小的一部分可以靠观念上的权利来满足,绝大部分却要靠物质的手段来实现。”[24]也就是说,人类实现平等将不仅仅是观念的胜利,更主要的是生产力的胜利。

第三,从社会主义发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次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质的双飞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所谓的质的飞跃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同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也不完全等同于经典社会主义,因为其最主要的特征,或者说对传统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突破就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在于,既能够推动物质财富的增长,又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实现平等的重要条件。也就是说,只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够真正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共同发展,才能够在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出人类实现平等的社会条件。根据社会主义平等观,一方面,无论是形式平等(权利平等)还是事实平等(共同富裕),人类的平等都取决于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另一方面,平等的实现程度也取决于人们的劳动力的发展状况,即人们是否得到了自由全面的发展。因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劳动力决定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核心),所以,人类只有在劳动能力方面处于普遍发展的状态,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反之,人类只要在劳动能力方面还处在不平等的状态,就永远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平等实践就证明了这一点。尽管资产阶级政权也曾试图兑现平等的诺言,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始终不能够解决分工及私有制带来的阶级差别与对抗的问题,因此,在阶级社会,或者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劳动能力就一定会导致人们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反之,社会主义制度就有条件解决人们的劳动能力的不平等问题。所以,平等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能力。或者说,平等不仅体现在分配领域,还体现在生产领域。在人类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不平等的劳动能力给予人们不平等的社会地位,而社会主义运动的目的就是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逐步消除人们在劳动能力方面的差别。在社会主义社会,平等的局面一定是以人的劳动能力同等化为基础的,也就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基础的。当然,人的全面发展必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所有人能力的发展都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所谓全面的发展才能成为现实。因此,马克思认为,全面发展的个人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25]。今天,新科技革命正在为人类劳动能力同等化创造着物质条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为人类劳动能力同等化创造着社会条件。也就是说,实现平等理想需要人类劳动能力的普遍提高,而劳动能力的普遍提高又需要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关于物质条件的理解是:在新科技革命时代,由于人类劳动正在从以体力劳动为主转向以脑力劳动为主,所以,劳动交换的关系建立在信息交换(智能交换)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信息交换成为人类平等交换的物质基础。关于社会条件的理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推动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的普遍提高。因为一般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就在于:前者通过竞争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而后者通过竞争却可以推动劳动者能力的趋同。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能力(尤其是脑力劳动能力)的普遍提高必须借助于平等的教育来完成。平等教育在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真正实现,而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利用公有制的条件实现教育平等。关于教育的意义,恩格斯说:“教育将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26]也就是说,旧的社会分工不但需要通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来消灭,也需要通过普遍的教育来消灭,而得到了全面发展的人就是摆脱了片面性的人,也是实现了平等理想的人,当然就是自由的人。三

社会主义与人本主义有着内在的联系,或者说,社会主义真正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精神。因此,马克思指出,由于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所以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又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又等于自然主义,因此,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也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然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斗争的真正解决。纵观人类历史,人类社会从以神为本发展到以人为本是巨大的历史进步,而人本主义从理论形态发展到制度形态体现了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本主义的历史意义在于,它肯定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肯定了人的全面发展是一切社会发展的目的与准则。弗洛姆认为,人本主义“它的意思是指每一个人均体现了全部的人性;因此,人所具有的,每个人都具有”[27]。席勒说:“人本主义自身实际上是最简单的哲学观点;它仅仅是这样一个理解:哲学问题所关心的是力求以人的心灵的手段来把握人的经验世界的人。……人本主义要求,人的整个本性应该被用来作为哲学必须全心全意以其为论证起点的整个前提,人的全面满足应该是哲学必须以其为目标的结论,……因此,人本主义坚持要包括个人心灵的全部丰富多彩的东西,而不是把它们全部压缩为一个单一类型的‘心灵’,假充它是一体并且是不可变动的;人本主义还包括每个人的心灵的心理财富以及它的兴趣、感情、意志、抱负等各种复杂内容。”[28]拉蒙特说:“不论称作什么,人道主义不外是这样一种主张,即认为人生只有一次,人们应该充分利用它去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和追求幸福;人的幸福本身就是对它自身的确证,而不必通过超自然的途径去寻求许可和支持;通常以上帝或天神的形式想象出来的超自然的东西,无论如何是不存在的;人类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相互之间的自由协作,在这个地球上建立起和平美好的永久城堡。”[29]“人道主义遵从中庸之道,承认利己和利他主义都有它们各自适当的地位,并且能够以一种和谐的形式结合起来。一个人尽力为他的人类同胞服务,也必定应允他的同胞为他服务,他自己的福利和其他任何人的福利一样,同样是人类福利的一个部分。”[30]所以,人本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应该以人的自由和各项基本权利为最高准则,必须充分重视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换句话说,人是目的,而绝非工具。

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之后,人本主义主要包含着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尤其是平等观念成为近代以来指导社会行动的重要思想。而且,人类思想史和观念史表明,人本主义的传统源远流长。回顾人本主义传统,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的铭文“认识你自己”可以说是人本主义传统的思想起点。因为“认识你自己”已经包含着对人本身的肯定和尊重,也是对古代神本主义的超越。所以,苏格拉底认为人类认识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正义、美德等等,而且,哲人们只有研究人本身的问题才是最有价值的。当然,人本主义思想在古希腊时期还处在萌芽状态,到了文艺复兴之后,人们才开始普遍意识到人本主义的内涵和价值。近代以来的人本主义思潮大体上分为古典人本主义思潮和现代人本主义思潮。在古典人本主义时期,人本主义者通过文艺形式认识人及其人性,进而运用人本主义思想考察现实的政治和经济,以人的价值的实现程度作为根据,衡量社会制度是否具有正当性,并且用人权反对神权。尤其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们论证了人的本质,以及人与现实制度的关系。黑格尔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从绝对精神出发,在理性的基础上调和资产阶级革命之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为现实的制度辩护,但是,他的理论体系中的人并非现实的人,而是纯粹理性的存在,是观念或永恒理性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使用的工具。作为唯物主义者的费尔巴哈试图超越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理论体系,但是,由于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没有能够彻底贯彻唯物主义,所以,尽管他第一次确证了人的存在的类本质,但也没能摆脱唯心主义的窠臼。马克思恩格斯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上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充分彰显人本主义精神的新唯物主义。当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和理想社会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马克思曾经运用异化的概念来说明共产主义对私有制的扬弃,并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人的感性存在与人的本质的统一。他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31]但是,随着唯物史观的形成并走向成熟,现实的人成为马克思研究历史发展规律以及设想理想社会的重要的出发点之一,并且界定了人的本质,解决了人本主义思想传统长期没有真正解决的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问题。他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2]关于人的理想状态,他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3]因此,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34],“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35]。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