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父母培养天才的教子圣经全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0 18:34:24

点击下载

作者:孙朦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聪明父母培养天才的教子圣经全集

聪明父母培养天才的教子圣经全集试读:

前言

任何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离不开教育,而教育就是培养人的良好习惯。家庭是教育的最好教室,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父母的第一责任是教育孩子。教育孩子,先从做一个聪明的好父母开始。

我们既想让孩子领略多彩的世界,又怕他受到伤害;既想让孩子品格高尚,又担心他受委屈;既想培养孩子综合素质,又忧虑他在当下的竞争中失败……在保护与放手之间,在理性与宠爱之间,在快乐与烦恼之间,培养孩子的坐标在哪里?

聪明的父母应该明白一个真理:天才是靠父母坚持不懈地努力而培养出来的,父母应该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把他看作是天才儿童。

当你认为自己的孩子很聪明,需要特别的帮助和更多的学习机会时,你就会尽可能地满足他的要求,并更加欣赏他的成功。

天才儿童往往富于好奇心、喜欢探索和学习新事物,他们很小就表现出对图书和阅读的兴趣,喜欢记东西,词汇丰富,爱提问,回答问题快,学习新东西快,总有新的想法,爱自己动手拆装玩具,能找出旧玩具新的玩法。

同时,天才儿童非常机灵、注意力集中,喜欢新环境并能很快适应,喜欢独立工作并有自己的看法,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具备这些特点,那就去培养他,最终你的孩子也会成为天才的。

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细节往往是受父母最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懂得在生活中不断地提升自我,善于抓往契机教育孩子的父母,才是智慧的父母。从小培养孩子优秀的品质,才能让孩子在以后的成长中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你是一个聪明的家长,如果你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责任,孩子相信你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相信你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是为了他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是良性的,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所有教育孩子的最简单的事情,就是“伴随孩子成长”。

做聪明的家长,培养出智慧的孩子,是中国的家长所希望的。中国的家长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难做的家长,要把孩子的“聪明”变成“智慧”,只靠学校、社会的力量是不够的,智慧的家长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例如:

体贴他人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父亲和母亲的生活态度对孩子的影响很大,要让孩子具有体贴他人之心,为此,聪明的父亲母亲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在力图改变着自己。

忍耐力强的孩子很小时,父母应教会孩子懂得“等待”,懂得“忍耐”。父母需要掌握的重点是,不是教会孩子消极地忍耐,而是教会孩子根据自己的意志积极地忍耐。

乐于参与的孩子在孩子开始懂得与人交流时,就要让孩子学会认识自己,建立自信,对任何事情都有参与的积极性,凡是参与的事都应从头至尾兴致勃勃。

富有创造力的孩子,一般来说,父母要懂得创造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孩子从小就能够一个人玩耍,要知道此时正是孩子产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最佳时机。

富有智慧的孩子,父母要用爱心去充分挖掘孩子在智慧上的潜力,尽可能地把孩子培育成能超越局限的人,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能尊重生命的人。

在具体的家教过程中,家长们有很多难题,本书是21世纪的父母和孩子沟通的全攻略,结合大量生动鲜活的教育孩子的实例,提供了富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全面体现了家庭教育的思想精粹,经典的家教理念和成功的实用秘诀。本书将教广大家长从压力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个智慧、轻松、快乐的家长。

真正会爱孩子的聪明的父母,他的孩子在各方面的发展都非常出色。比如说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程度常较小、独立性强、思维开阔、自信、记忆力好、解决问题能力强,同时孩子就越快乐无比。

本书是新时代父母的家教指南。它借鉴了国内外典范事例和先进理论,深入浅出,对日常生活中父母们经常发生的认识上的误区、方法上的错误以及种种疑难困惑做了细致的探讨与分析,并总结出十三条切实可行的教子圣经,供父母视实际情况参考使用。

孩子就像金矿一样,是那么丰富,那么值得探索。让孩子带着父母给他们的祝福、肯定、欣赏与赞美,欢欢喜喜地与人分享他们的生命吧!

圣经一 早期教育法

对孩子的教育越早越好

很多成功的教育事例说明,对孩子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婴儿就如同一张白纸,不具备学习与接受教育的能力,就如同一只小动物,主要是吃饱,长身体,而不是学习,这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偏见,事实上,孩子从出生到三岁前,是一个最为重要的学习时期。因为这一个时期,孩子的大脑接受事物的速度和方法最快最直接。

比尔·盖茨出生于律师和教师之家,他的父母从小就非常注意对小盖茨的智力进行开发和培养。

比尔·盖茨从小就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在他出生后,母亲就放弃了做教师的工作,全身心地操持家务、教育孩子。由于丈夫很忙,她和儿子经常在一起,担负起开发孩子智力的任务。

家族里的每一个大人都非常重视小盖茨智力的开导和培养,他们知道,未来世界是一个充满智力竞争的世界,而人的思维素质和悟性是竞争的关键,外祖母每次上街都要从新华书店给他买很多的书。

外祖母还经常以一些游戏的方式来开发盖茨的心智,他们常在一起玩纸牌,尤其是玩一些需要集中注意力、思维敏捷的游戏。

因此盖茨从小就爱动脑筋,思维方式也与普通的孩子不一样。母亲闲暇时从事一些社区自愿服务工作,其中就有为西雅图历史博物馆做讲解员,工作内容包括到各所地方学校为学生们讲解世界各地的人文历史。这时,由于个子小的原因,盖茨总是坐在全班最前面,尽管盖茨是个好动的孩子,但他在上课的时候表现得比其他学生还要专注、认真。

盖茨从小喜爱读书,涉及的范围也很广,但他从不喜欢连环画、卡通画之类的儿童读物。

他7岁的时候,母亲给他推荐的书目是《世界百科全书》,他经常几个小时坐在那里阅读这本大书,一字一词地从头读到尾。

小盖茨的父母还尽可能为他创造学习与锻炼的机会。当他9岁时,父母主动报名让他参加童子军的野营活动,小盖茨从与其他孩子的交往中得到了一个孩子应有的乐趣。

自从盖茨到湖滨中学读书,接触到计算机的那一天起,他对计算机就产生了一种无法抗拒的魅力和吸引力。初中毕业时,他利用自学的一套编程本领为信息公司编写了异常复杂的工资程序。

1973年春,他考取了哈佛大学,在那里他更是一发不可收,经常在计算机房通宵达旦地编写程序。在读书期间,盖茨几次告诉父母,他想从哈佛退学与他人一道创办自己的计算机公司。

但父母坚决反对他离开哈佛,尤其是毕业以前。父母还找到了当时白手起家的一个著名企业家——斯托姆来说服盖茨打消离开哈佛去创办公司的念头。但当斯托姆见了盖茨,倾听了这位十几岁孩子的演说后,不但没有劝阻他,反而鼓励他好好干。

1977年,盖茨离开了哈佛。不是他厌倦哈佛,而是他想把自己的伟大计划早一天实现。

进入19世纪80年代后,IBM开始寻求合作伙伴,在与盖茨见面仅仅交谈了5分钟之后,IBM公司的人认为盖茨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合作伙伴。此后,盖茨为自己的人生书写了一页页绚丽的篇章。教子圣经:现在,乃至将来,智力已经成为一种资本,知识已经成为一种产业,真正的英雄不必再白手起家。孩子的童年决定他的终生,因此,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

语言掌握得越早越好

老威特根据自己教育孩子的经验指出:“孩子掌握语言越早越好,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我的孩子,我是从教他说话开始我的教育的。”老威特在育儿记录中这样写道:“我在儿子的眼前伸出手指头,儿子就用小手去捉我的指头。当他捉到的时候就把手指放到嘴里吃起来。这时我就一遍遍地用轻柔的声音告诉他这是‘手指’。”就这样,很快,小威特就能识别很多东西了,并开始用含糊不清的声音说出这些东西的名字。

在威特稍大一点以后,父亲和母亲就利用周围所能见到的各种事物,比如说餐具和食物、身体的各个部位、室内的器具、房子的家具、院子里的花草树木等让他学习说这些东西的名称。同时把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穿插其中,扩大他的词汇量。

在威特父母看来,没有比讲故事更能激发孩子认识这个世界的了,于是他们天天给小威特讲故事。他们认为,孩子作为一个生客来到这个世界,对于这个世界他是一无所知的,因此,他们用故事让孩子尽早地了解这个世界。

五年过去了,在威特父母坚持不懈的教育下,小威特到5岁的时候就能毫不费力地记住3万多个词汇了,而在当时,一个中学生也就是能记住大约两万个词汇。

对于教孩子语言,威特父亲特意强调不要教孩子例如“丫丫”(脚)、“汪汪”(狗)之类的语言,这样只能减缓孩子掌握语言的速度。小威特在两岁左右时就能清晰地说出正式的语言。

在语言教育中,威特父亲非常强调从一开始就要让他们学到标准的语言。为此,老威特总是反复清晰地发音给儿子听,耐心地教他标准德语。并且只要儿子发音准确,父亲就摸着他的脑袋表扬道:“说得好,说得好。”当威特发音不标准时,他就对妻子说:“你看,你儿子不会说什么……”于是妻子就回答说:“是吗?我儿子连那样的话都不会说?”这样一来,尽管威特很小,也激起了他拼命学标准语言的劲头。经过父母的不懈努力,小威特从小的发音就非常准确。教子圣经:对孩子进行语言训练,虽然孩子太小,还不明白那些话的意思,但是她从潜意识里能感受到那是“语言”,等到孩子的发音系统发育成熟,他早已懂得的那些词汇和语句便会像喷泉一样冒出来,他的表达能力将远远超过那些学习词汇晚的孩子。因此,对做父母的来讲,要想有所收获,最为关键的是要坚持不懈地做。

培养孩子自理能力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不仅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领导人,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父亲。

李光耀1923年出生,祖籍中国广东省大埔县党溪乡。李光耀的曾祖父被生活所迫,背井离乡,移居新加坡,到了李光耀这一代,李家的日子已经有所好转了。

李光耀有3个孩子,长子李显龙,曾任内阁贸易和工业部长,现为政府副总理;次子李显扬,准将军衔,现为新加坡电信公司总裁助理兼国内服务执行副总裁;女儿李玮玲是一名儿科医生。

在教育子女方面,李光耀认为,如果子女做错事,适当地斥责是必要的,但最重要是双方的沟通。李光耀小时候也受过母亲的训斥,这种训斥使李光耀懂得以后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李光耀为人父后,继承了母亲教育他的这一“法宝”,孩子们如果做错事,李光耀通常也要训斥一番,让孩子们记住下次不能再犯这种错误,训斥完之后,李光耀还不忘与孩子沟通,让孩子们明白,为什么不能犯这样的错误。

李光耀公务繁忙,但他仍抽出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他会和孩子一起共进晚餐,每年至少带孩子们旅行一次,每次大约两个星期的时间,当他去打高尔夫球时,也喜欢带上孩子们。李光耀尤其重视春节的家族团聚,在这种场合,李光耀让孩子们认识家族里的新成员,包括家族中新添的婴儿,同时也让亲戚们认识自己的孩子。李光耀认为:“亲戚们应该经常联系,这样才能互相帮助。”

新加坡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了,可是李光耀却极力主张让孩子养成俭朴的生活习惯。他认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懂得创造和奋斗的重要意义,才能有自强自立的意识。

看到孙子辈优裕的生活,李光耀有他的忧虑:“现在的孩子,有时髦的衣服、漂亮的鞋子、现代化的玩具,他们想要什么,就有‘圣诞老人’式的父母提供给他们。但是总有一天孩子们要进入社会,那时候不会再有‘圣诞老人’无条件地为他们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他们要靠自己的劳动去换取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为了孩子们的长远利益,父母们必须让孩子懂得‘一物换一物’的道理。”

所以,李光耀从来不轻易送礼物给他的孙子孙女,他觉得这对他们没什么好处。

新加坡电视业很发达,内容也十分丰富。有人问李光耀:“你觉得电视会对孩子们产生影响吗?”

李光耀认为电视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为了不让孙子孙女在电视机前浪费宝贵时间,李光耀支持小儿子李显扬家不安装电视。李光耀认为,不买电视机也不一定就能教育好孩子,要解决电视机对孩子影响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父母的行为和对孩子的正确引导。一方面,父母不要一到晚上就坐在电视机前一个频道接一个频道地看节目;另一方面,当孩子们在盲目地看电视节目时,父母应该耐心地告诉他们,与其这么消磨时间,不如多读点书,读好书对他们有好处。

为此,李光耀建议政府制定一些相应的对策,解决青少年毫无节制地看电视的问题。比如,新加坡的电视机构尽量选择在孩子们学习之余放映儿童节目等。

从孩子们懂事开始,李光耀便教育他们不要依赖父母,走自己的路。当长子李显龙从内阁部长升任为副总理时,人们都认为李显龙是父亲的接班人,但李光耀却不这么认为。他说:“总理这份工作不是私人财产,不能传给儿子。”果然,李光耀卸任后,吴作栋担任了总理职务。李显龙对父亲的安排毫无怨言。教子圣经:襁褓中的婴儿,温室中的花朵,只有经历了风吹雨打,才能彰显生命的顽强。对于子女的教育,家长还是应该做到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

发掘孩子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父母又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因此,做父母的要想方设法挖掘孩子的智力潜能,培养孩子正当的兴趣爱好。一个朋友说:在我孩子幼小的时候我就培养他对音乐和体育的兴趣,花钱让他学二胡,通过各种形式培养他对篮球、足球、乒乓球等球类运动的兴趣,久而久之,他对音乐、体育真的有了兴趣,二胡等级考试已过九级,体育考试又轻松地拿了满分,现在尽管学习紧张,但是每逢节假日,我还是允许并鼓励他到体育场去运动,或跑步或踢球。此外,我也注重培养孩子学习上的兴趣,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我一方面告诫他不要着急,慢慢思考,另一方面拿起纸和笔和他一起解答。有时力所能及地和他进行答题竞赛,让他在竞赛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让他在答题中寻找成就感、满足感,同时也让他在竞赛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山外青山楼外楼,认识到学习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踏踏实实的勤奋和努力。

儿童的兴趣特点是广泛且多变的,缺乏中心性和稳定性,这无疑给家长出了道难题:到底培养孩子哪方面的兴趣好呢?

专家认为作为家长应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一般来讲,孩子的兴趣往往表现在对某种事物的好奇心上。好奇心是儿童兴趣的赞颂者,有了好奇心,就会萌生进一步了解的欲望,兴趣也就在这种欲望中悄然而起。许多儿童智慧的火花就蕴藏在这份好奇和兴趣之中,能不能被及时发现至关重要。

亨利·福特,1863年7月30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市南约19公里的迪尔本农场。他的父亲威廉·福特是爱尔兰后裔,非常勤奋而又性格刚强,极富进取心和挑战性。他十分尊重儿子爱鼓捣机械的兴趣,发展孩子的成就欲,终于使儿子成为世界著名的汽车大王。

一个北风呼啸的冬日,亨利跟父亲搭火车到8英里外的底特律。在火车站里,小亨利第一次看到火车头。这个庞然怪物使他感到惊奇,也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那位好心的列车长,看他那样着迷,就让他进入火车头,并为他开动了车头,满足了亨利的好奇心。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坐在驾驶台上,把汽笛按得哇哇响。

他回到家里,兴奋得整夜没有睡着。第二天一早,他瞒着父亲,从厨房里偷来两个水壶,一个壶里放满烧得火红的煤炭,一个壶里装上烧开的水,然后从贮藏室里取来雪橇,把两个水壶放到雪橇上。他一边在地上滑动着雪橇,一边叫着:“喂,火车头来了,火车头来了!”他沉浸在欢乐之中,为自己的创作而自豪。

亨利在自己的房间里藏有7种“秘密武器”:钻孔机、锉刀、铁锤、铆钉、锯、螺栓和螺丝帽。

亨利对一切机械都充满了好奇心,他不但研究火车头,还研究手表,想把全天下所有的手表都打开看看。这个“疯狂的破坏者”,引起家里人百般警惕,只要一看见亨利回家,便立刻慌忙地把所有的表全部收藏起来,否则那些装饰华丽昂贵的怀表,顷刻便会“五马分尸”。

亨利家中饲养了牛、马、鸡、猪、羊、火鸡等各种动物,开始父亲经常强制他照看这些家禽家畜,但他的全部兴趣都在钟表上。父亲曾责备过他,但也看到,儿子有强烈的成功欲,有孜孜不倦的探求奥秘的精神,还有很强的悟性,这才是一般儿童所难具有的。为了帮助儿子达成“欲望”,父亲在发现儿子的“工作成果”的同时也开始给予及时的鼓励,还特意把一块珍贵的“凯撒表”送给儿子。

亨利·福特从小凭着钻研机械的浓厚兴趣,迷恋其中,乐此不疲,乐得其所,终于成为日后的汽车大王。教子圣经:人生最大的宝藏,就蕴含在你的兴趣上。兴趣是求知的火种,而求知是成功的源头,做家长的应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与其给孩子留下各种财富和宝藏,不如给他一把兴趣的钥匙。

注意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达尔文的父母是一对很注重培养孩子好奇心的父母。

达尔文(1809~1882),出生于英国,进化论的奠基人,是闻名世界的生物学家。他曾乘船做了历时五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达尔文经过长时间的考证和研究后,终于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这一举世闻名的著作,在生物科学上进行了一次新革命。

达尔文从小就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他尤其热爱大自然,喜欢探险和采集各种标本。

他的父母对儿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很重视,总是想方设法地满足孩子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努力学习,探索真理,这为达尔文以后能成为闻名于世的生物学家起了很大的影响。

有一次小达尔文和妈妈一起到花园里种树。妈妈对达尔文说:“泥土是个宝,小树只有在泥土中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别小看这泥土,它能长出青草,青草又喂肥了牛羊,我们才有奶喝,才有肉吃;是它长出了小麦和棉花,我们才有饭填饱肚子,才有衣服可以御寒。泥土太宝贵了。”

这些话,又让小达尔文想到了一个问题,他疑惑地问:“妈妈,那泥土里能不能长出小狗来呢?”“当然不能呀!”妈妈笑着说,“小狗不是泥土里长出来的,是从狗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

达尔文又问:“我是妈妈生的,妈妈是妈妈的妈妈生的,对吗?”“对呀!所有的人都是他妈妈生的。”妈妈微笑地回答。“那最早的妈妈又是谁生的?”达尔文接着问。“是上帝!”妈妈说。“那上帝是谁生的呢?”小达尔文穷追不舍地问。

妈妈答不上来了。她对达尔文说:“儿子,世界上有好多事情对我们来说是个谜,你快快长大吧,这些谜需要你去解释呢!”

达尔文六七岁时,和同学们相处得不好,因为同学们认为他总在“说谎”。

比如,他不知从哪儿捡到了一块奇形怪状的石头,就会对同学们煞有介事地说:“看,这肯定是一枚宝石,可能价值连城。”

同学们当即哄堂大笑,可是他却并不在乎这些,继续对身边的很多东西发表着各种稀奇古怪的看法。还有一次,他向同学们说,他能制造出一种“秘密液体”,这种液体能制成各式各样颜色的花。

但是,他却没有把这次试验搞成功。久而久之,老师也对他有了看法,把他的问题反映到了达尔文的父亲那里。父亲听了,认为达尔文这是在想象,不是撒谎。

有一次,达尔文在外面捡到了一枚硬币,他把这枚硬币拿给他的姐姐看,并郑重其事地说:“这肯定是古罗马硬币。”姐姐接过来一看,发现这分明是一枚十分普通的旧币,只是由于受潮生锈,显得有些陈旧罢了。

对达尔文“说谎”的行为,姐姐很生气,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希望通过父亲好好教训他一下,让他彻底改掉令人讨厌的“说谎”习惯。

可是当父亲听完姐姐的叙述后,把儿女叫过来说:“这不能算作是撒谎,这正说明了达尔文有丰富的想象力。说不定这种想象力会用到他的事业上去呢!”

达尔文的父亲还在花园里给达尔文搭了一间小棚子,让他自由地做化学试验,以便能更好地开发他的智力。

达尔文十岁时,父亲还陪他一起去威尔士海岸度过一个月的假期。达尔文在那里大开眼界,他采集了很多的海生动物标本,这更是激发起了他对大自然的好奇心。

如果达尔文没有好奇心,更没有想象力,今天的“进化论”就不会存在了。而达尔文的父母最成功之处就在于支持儿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想象力与好奇心对一个人很重要,如果没有想象,人就不可能有创造发明,不可能有任何预见,我们的社会也不可能进步。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就是获取知识的动力。想象既丰富了孩子的精神世界,也是孩子开发创造的源泉。

孩子的生活里到处都充满着想象。

他们把几个小凳子连在一起,便把它想象成一列奔驰而来的火车;他们抱着布娃娃,会想象自己是医生,在给病人认真地治病。教子圣经:当你的孩子第一次向你提问题,或许这些问题是幼稚的,但你一定要认真对待,这正是他们走上成才之路的开始。

利用游戏培养孩子的兴趣

不管教什么,首先必须努力唤起孩子的兴趣。只有当孩子有了兴趣时,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而唤起孩子兴趣的最好办法是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育。

游戏是动物的本能,所有动物都喜欢游戏。小猫戏弄老猫的尾巴,小狗和老狗互相咬架,这是为什么呢?根据动物学家的研究,小猫戏弄老猫的尾巴,是为了发展它将来捕捉老鼠的能力;而小狗和老狗互咬也是为了发展它将来咬死野兽的能力。显然,动物训练下一代的技能都是在游戏中进行的。

日本的田木一郎在教儿子认字时即是采用了游戏学习法。在介绍他的经验时,他说:“为了唤起儿子识字的兴趣,我首先施用了一些小孩还无法识破的‘小伎俩’。我给儿子买来很多儿童书和画册,非常有趣地讲给他听,用一些带鼓励的话语来激发他幼小的心灵,像‘如果你能认字,这些书你都能明白’之类的话语。有时,我则干脆就不讲给他听,故意对他说:‘这个画上的故事非常有趣,可爸爸现在很忙,没有功夫给你讲。’这样一来,反而激发和唤起了儿子一定要识字的想法和心愿。待到他有了这种强烈的认字欲望以后,我才开始教他识字。”

接着,我先去打字行,买来十公分见方的日语字母印刷体铅字和阿拉伯数字各十套,再把这些字都贴到十公分见方的小板上,以游戏的形式教学。先从元音教起,接着以“拼音游戏”的形式在玩耍中教儿子组字。具体教法是这样:首先用画册让他看猫的画,同时教“猫”这个词的拼法,然后指着墙壁上的词,反复发“猫”的音给他听。接着从文字盒中选出组成这个词的所有字母,用这些字母拼写出“猫”这个词。当然,这些游戏都是由我和儿子一起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的。在儿子学习时,我在边上给他以表扬和鼓励,而且为了学会这些单词也让他适度地、循序渐进地反复练习了好几天。

我还制作了许多小卡片,在上面我画上憨态可掬的小动物、房子、树木等,在画面下标出名称。我把这些卡片贴在餐厅、厨房、客厅和儿子卧室的墙壁上,让儿子可以常常看到,以加深印象。我们还常常利用这些卡片和儿子做游戏、编故事。每次出外散步,不论看到什么,马车、教堂、河流等,我看到什么就要儿子说出该怎么念,怎么拼。这些方法很有效,儿子认识的字越来越多。

儿子很快就学会了读,也就是说,他在没有学习所谓读法之前就掌握了读。而一旦掌握了读法,他就能掌握更多的词汇,再加上他学的是标准日语,所以他很容易就能读书了。

在培养孩子记忆力方面,也应该强调游戏的作用。

儿童期是记忆力成长最快的时期,要训练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务必不要错过这个机会,俳句是诗词中最精炼而简朴的形式,优美而朴素的语言,对训练孩子的记忆大有裨益。为了加强娱乐性和趣味性,可以把选出的俳句分别写在纸牌上,用纸牌形式让孩子们高兴地玩游戏。伴随掌握的俳句增多,说话的技巧和语调也逐步被掌握,甚至进一步向独立创作的方向发展。教子圣经:知识智慧是美玉和珍珠,人有它的装点和支撑,才增添光辉,无限秀美。采掘知识之珠,雕琢智慧之玉,正是我们终生的追求。孩子都喜欢玩游戏,选择他喜欢的游戏,通过反复练习来增长他的能力,是才能教育方法的重要特点。

给孩子做表率

犹太拉比以利亚拉说:“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知道的一点是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我们的一言一行可能对孩子一生产生影响。”

父母首先要做到的是不欺骗孩子。欺骗孩子的结果是让孩子知道你是在欺骗他,从此以后,他就不会再相信你了。父母失掉孩子的信任,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如果你欺骗了孩子,孩子也会学着欺骗他人或者欺骗你。

欺骗孩子是严重的错误行为,同时也会使教育孩子陷入恶性循环,作为父母最好不要让这样的事发生。如果你是一个诚实的人,你的孩子染上这样的坏毛病,你有足够的理由来教育他;如果你在孩子心目中是一个不诚实的人,你就不可能让孩子从你身上得到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父母常常为了让孩子做一件事,就轻易许诺,但事后就把自己所说过的话给忘记了。孩子的希望落空,就会发现自己的父母在欺骗自己。如果父母说话不算数,那么孩子也就不会信守诺言。这很不利于孩子诚信品格的养成。

如果家长和孩子一起信守诺言,这种做法的收获也是显而易见。这可以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无论培养孩子什么样的品格,家长的示范作用都是极其重要的,诚信也不例外。现代社会中有些父母在与人交往中,想多留个心眼,多占点便宜,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让孩子打心眼里看不起父母。

要培养孩子诚实正直的品格,做父母的必须首先诚实正直,作出表率来。父母对孩子的诚信品格的形成可以说起着关键的作用。

不少教育专家说,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孩子都会去模仿。因此,你要求孩子不抽烟,你首先就不要抽烟;你要求孩子说话算数,你对孩子首先要说话算数。如果确实无法兑现你对孩子的承诺,一定要向孩子解释原因。这样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才能对诚信的重要性有深刻的印象和理解。

曾子是春秋末期鲁国的一位学者,提倡忠恕、孝道,主张“吾日三省吾身”,被后世誉为“宗圣”,著有《孝经》、《大学》,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他不仅孝敬父母,更懂得为父之道。他强调,做人要忠诚老实,严于律己,并把这个原则用在教育孩子身上。

一天,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小儿子拉着母亲的衣襟不放,又哭又闹,要跟着去。

妻子被闹得没办法,就对孩子说:“好孩子,你在家等着,妈妈回来给你杀猪吃。”

孩子终于留在家里。一会儿,妻子从街上回来了,曾子拿着早已准备好的捆猪的绳子和杀猪用的尖刀,正要动手杀猪。

妻子赶忙跑上前去问怎么回事,曾子说:“你不是说,孩子留在家里就杀猪给他吃吗?”

妻子说:“我刚才是和孩子说着玩的,哪能真杀猪呀!”

曾子认真地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今天你说话不算数,骗了孩子,明天孩子就会说假话,糊弄你。再说,母亲骗了孩子,孩子觉得母亲的话不可靠,以后再对他进行教育,他就不听了。这样做,对孩子是没有好处的。”

结果,曾子说服了妻子,终于把猪杀了。教子圣经:做父母的应该讲究诚信,既然答应了孩子,就要信守承诺,说到做到。否则,就很难和孩子沟通。诚信是走遍世界的通行证,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同样需要父母坚守诚信的态度。

赋予孩子坚强的品格

母亲是慈祥的,但并不是无条件的妥协,更不是软弱的,要在慈爱中赋予孩子坚强的品质,要让他们懂得一个道理:跌倒了自己爬起来。

在家庭中,比起父亲的威严、坚强来说,母亲就显得慈祥与温柔,这是母亲与父亲在家庭中所扮演角色的最大差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一直在用她无私的温情关爱着子女,保护着羽翼下的孩子不受到伤害,这也正是母亲的伟大之处。

但是,如果这种无私的爱护不加适度的控制,就会变成溺爱、纵容,主要体现在过分顺从孩子的意愿、对孩子的缺点过分包庇,替办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等。这样一来,母亲的慈祥就变成了无条件的妥协和软弱,不仅如此,孩子还会深受影响,在心理上,产生依赖思想,行为上会产生软弱性。

其实,慈祥与坚强并不矛盾,母亲既是慈祥的,也是坚强的。慈祥,能给予孩子亲情的温馨和家庭的温暖;坚强,则教会了孩子勇敢地去面对生活,要在慈爱中赋予孩子坚强的品质。

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中,有一个令人难忘的情节:一休的母亲为了磨炼一休,让他去当和尚,独立生活。有一次,小一休跌倒了,石头碰破了他的腿,母亲离他只有几步之遥,一休将手伸给了母亲,可母亲却无动于衷,只说了一句:“用手撑一下,自己爬起来。”

一休的母亲让一休明白了一个道理:跌倒了得自己爬起来。

许多父母都有这样一个心理,为了孩子,自己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孩子的所有缺点都是可以原谅的。特别是母亲,从其自身慈爱的角度出发,对孩子百般纵容,殊不知,这种“代办”式的溺爱只会害了孩子。

在对父母的依赖中,孩子只有软弱性,而培养不出坚强的品质,当他们日后走入社会独立生活时,没有坚强的意志,暂时的困难与挫折就能把他们击倒,所有的父母,尤其是母亲都应该意识到,坚强的意志,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列宁的母亲,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列宁性格中的许多优点,刚毅不屈的意志、罕见的坚强都是从他母亲那里继承下来的。

列宁的母亲——玛丽娅·亚历山大洛夫娜早年丧母,父亲是位富有学识的医生,因此,列宁的母亲虽未受到学校教育,但从父亲那里学会了三种外语,从小养成料理生活、操持家务的劳动习惯和自主精神,后来她与列宁的父亲结婚,1870年4月列宁出生。

列宁的母亲聪敏贤惠,不仅同孩子们玩耍,教他们识字,用母亲的慈爱去关心爱护孩子,而且十分注意培养孩子们坚强意志和锐意进取的精神。

1887年3月1日,长子亚历山大·依里奇被控谋杀君王被捕,母亲劝儿子写悔过书请求皇帝赦免,当儿子说出:“我愿意为祖国而牺牲”时,母亲也因深刻地认识到耻辱比死亡更为可怕,在诀别时仍然叮嘱儿子“要坚强、要勇敢。”

长子被害,长女被逐放,次子列宁因参加学生集会而被大学开除学籍后遭放逐,这一切没有动摇列宁母亲的坚强意志,她从长期斗争中认识到自己子女所走的道路,尽管是冒险的,然而是正确的。所以当沙皇警察威胁她说:“吊绳又悬在你次子的颈上”时,她大义凛然地回答:“老天爷,我却以自己坚强的儿子自豪哩。”

当然,我们也并不是期望每一个孩子都会成为列宁式的大人物,但列宁的母亲的做法却很值得我们借鉴。坚强,是人类优秀品质中最重要的一种,它并非天生就有,而是通过后天培养和锻炼出来的,这需要父亲的努力,更需要母亲的努力。

孩子的成长阶段,是处于无法独立处世的时期,他们的父母应给予保护和关怀,但绝不能溺爱和纵容,使他们产生依赖的心理,事事都抱着对父母依赖心理的孩子会成为一个人才吗?尤其是在一个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的今天。每一位做父母的,都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懂得,他们和父母一样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而存在的,应该从小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处处依赖别人。每一位母亲都应该让孩子懂得,无私的爱护并不是纵容,也不是无条件的妥协。

真正爱孩子的母亲,要放开孩子的臂膀,因为自由的小鸟要比禁锢在笼里的雄鹰飞得更高、更远,让他们懂得生活的艰辛,独立去面对困难的挑战,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坚强。教子圣经:每一个孩子都会跌倒,但一次次跌倒后自己爬起来,就会站得更稳。这里,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母亲的慈爱与鼓励,更是隐藏在慈爱中的坚强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断地鼓舞他们,让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切体会到,坚强,不能哭,得自己爬起来!

挖掘孩子的潜能

人是存在天赋的。人的天赋是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但是光有天赋,没有一定的环境与教育,不去开发,天赋是不会发展,甚至还有湮没的可能。

要善于发掘孩子的天赋,然后加以培养与引导,使其成为有用之才,是每一个做父母的天职。那么,怎么发现孩子的天赋呢?

在家庭生活中,孩子的饮食起居,一般来说都是由母亲负责的,也就是说,母亲比父亲有更多的接触孩子的机会,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母亲比较细心,容易注意到孩子各种细微的变化。因此,作为一名母亲,要善于从小事中看到孩子的优点,用细微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天赋。

有丰富的想象力是孩子的特征,思想活跃的孩子更善于幻想和虚构,对于这种情况,父母千万不要认为他们在编造离奇和不切合实际的故事而加以打击,而应对孩子的想象加以鼓励。

特别是母亲,更应该表示出对孩子的支持,并引导孩子朝正确的方向继续大胆想象。

破坏也是儿童的一大天性。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所有的破坏活动横加指责,就有可能扼杀掉孩子舒展创造性智力行为的翅膀,因为孩子在破坏中能明白一些道理,学到一些东西,父母如果细心的话,就可以在破坏中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特长。

当然,孩子的天赋主要还是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不经意流露的。一般表现为三种形式:

第一,偏爱。对某类事物发生兴趣,特别偏爱,而且这种偏爱与其他行为相比显得十分突出。

第二,敏感。对某些事物特别敏感,例如一听到音乐便会专心致志地倾听,这种敏感与其他行为相比显得十分专一,具有一定的特征。

第三,探索。对某些事物会锲而不舍地探索,例如专门喜欢钻研数学等,此外,探索还有另一种表现,即对某一题材内容会不厌其烦地询问,或者凡是有不明白的事总要问个明白。要善于发掘孩子的天赋

为了挖掘孩子的天赋、从中观察孩子的偏爱、敏感与探索,做父母的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诱导与测试,从游戏中,从讲故事中,从谈话中,从旅游中,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孩子在动物、植物、矿物、数学、物理、化学、文学、音乐等方面,哪一个方面具有天赋。也可有意识地让孩子接触某些事物,例如写字、绘画、演奏、运动、演讲等,为孩子创造接触这些事物的条件与环境,细心观察孩子对哪一样特别感兴趣,对哪一样会持之以恒地继续下去,哪一样的成绩会突飞猛进,做到心中有数。教子圣经:作为父母,要善于用细微的眼光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天赋,用心诱导,再因势利导地加以培养,去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这样,您的孩子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天才。

对孩子要严格要求

司马光出生在一个世代读书做官的人家,其父司马池是一个很有才华、很有作为的人,他对司马光从小就要求特别严格。

司马光小时候特别聪明。有一次,几个小朋友在院子里玩耍,院子里放着盛满水的大缸。一个小朋友爬到缸沿上去玩,不小心掉到水缸里。缸很深,小朋友挣扎着,上不来,其他小朋友拉也拉不上来。有的小朋友赶快跑着去喊大人,眼看那小朋友快淹死了。这时,司马光灵机一动,抄起一块大石头将水缸撞破,水从破口处流出,小朋友得救了。大人们赶来,都称赞司马光很机灵。此事被画成一幅《小儿击瓮图》,广泛地流传开来。

司马光聪明伶俐,谁见了谁夸。听到人们都称赞他,司马光有点飘飘然了。

这一年秋天,院里的核桃树上长满了核桃,司马光和姐姐捡了一些掉在地上的核桃,在堂屋里“乒乒乓乓”地砸开了。司马光把剥出来的核桃仁放到嘴里一嚼,立刻就吐了出来,一边吐一边喊:“真涩,真涩!”姐姐看到他那龇牙咧嘴的样子,禁不住笑了起来:“吃核桃仁要把外边那层嫩皮剥掉!”司马光按姐姐说的去剥皮,可那层皮薄得很,实在不好剥。他用小手一点儿一点儿地抠,抠了半天也抠不下来。

这时候,正好一位侍女进来送开水,她看见司马光那费劲的样子,觉得很好笑,就教给他说:“核桃皮这样生抠不行,把核桃仁放在茶碗里,用开水一泡,再稍微一搓,那皮就掉了。”司马光按侍女的方法一泡,果然很灵,核桃仁的皮轻轻一搓就掉了。司马光特别高兴。这时姐姐回到屋里,看弟弟剥皮的方法很妙,就问他:“是谁教给你这个法子的?”司马光神气地说:“是我自己想出来的呀!”姐姐笑了,夸弟弟说:“还是我小弟弟聪明!”

孩子们在外屋说话的声音,早已传进了坐在里面读书的父亲司马池的耳朵里。他已经觉察到司马光近来有点儿骄傲,今天竟然还说起谎来,他不能不管了。于是,司马池放下书,走到堂屋问司马光:“父亲问你,这法子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吗?”司马光支支吾吾地说:“是……不是……”在父亲严厉的目光下,司马光把真实情况说了出来。父亲对他说:“你们在堂屋里说的话,我全都听见了!一个人聪明是好事,但更要老实,不能说谎。说谎的人是最傻的,既害别人,又害自己,一个人不诚实,别人就不会相信你。失信于人,就没有威信,让别人看不起,将来也不会有什么作为。父亲不喜欢说谎的孩子,希望你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司马光低着头,向父亲认了错:“父亲,是我错了,我一定改。”

司马池不仅在思想品德方面严格要求司马光,在读书学习方面也抓得很紧、很严。他要求司马光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要真正读懂;还要求他读书要有选择,不能见什么书都读。为了开阔司马光的眼界,他还带司马光到各地游览,参观名胜古迹,大大地充实了司马光的头脑。

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司马光进步很快,刚刚20岁,便考中了进士。后来,在朝中做谏官,他忠于职守,经常给皇上提出很好的建议,勇敢地揭露贪官污吏,以为官清正廉洁著称。教子圣经:拥有良好的品质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这种品质要从小加以培养。因此作为父母要从小加强对孩子良好品质的培养。

圣经二 爱心教育法

自然发展

真正的父母之爱,和谐的教育氛围,会像涓涓细流滋润着孩子幼小的心田,使他幸福地成长为具有健康的人格和心理的一代新人!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的情感更为神圣呢?父母的爱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火焰照耀温暖着我们的心灵深处!

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年)是世界著名人物,他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政治家。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象征胜利的“V”字形手势,就是他的杰作。丘吉尔坦诚、直率,甚至不免显得天真。

丘吉尔出生在英国一个贵族家庭。幼年时,他是一个顽皮的孩子,可是他不做坏事。他是一个具有领导才能的人。他经常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自己充当小头头,以便发号施令。有时候,他向小伙伴讲述自己从大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当时不少人就认为丘吉尔是个有个性的孩子,将来或许有些作为。看到丘吉尔的所作所为,他的父母也没什么可担心的,因为他从不损坏别人和自己的东西,也不做坏事。

丘吉尔上学了,可是学习成绩出乎意料的差。这个孩子没有耐心,不愿意静下心来啃那些枯燥的拉丁语和自然科学的公式、定理,可是学习本民族语言方面,他却有着特殊的兴趣,并表现了超强的能力。对于历史和哲学,他的兴趣也很大。后来,他勉强及格,挤进专门培养英国贵族和有钱人家子弟的哈罗公学。可是在这所学校里,他的成绩还是不见好转,被列为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之列。好在这所公学对英语写作比较重视,所以他才勉强学完了该校的课程。

因为学习成绩差,丘吉尔曾被学校老师多次警告,可是他的父母却认为,他的智力优良,英语写作和演讲能力很突出,考试的分数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如果他的所学与他的特长相符,一切会好起来的。于是,他的父母丢掉贵族家庭的包袱,把他送进了桑赫斯特军校。

桑赫斯特军校是一所极普通的士官学校,有身份人家的孩子是不会上这样的学校的。正因为这个原因,在这个上流社会子弟们瞧不起的地方,出身于上流社会的丘吉尔如鱼得水。军校毕业时,丘吉尔在班上名列前茅。教子圣经:过度的期望压制了孩子的个性,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只有顺应孩子的兴趣特长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才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自如发挥,从而早日成才。

相信孩子

迄今为止,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人们称他为20世纪的哥白尼、20世纪的牛顿。

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许多领域中都有重大的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并在此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并因此获得192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其实,小时候的爱因斯坦,并不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相反,已满四岁的爱因斯坦还学不会说话,所以人们都怀疑他是个“低能儿”。

担任电机工程师的父亲,并没有对儿子失去信心,他想方设法让爱因斯坦发展智力。他为儿子买了积木,让他搭房子,搭了一层,便表扬和鼓励一次,结果爱因斯坦一直搭到了十四层。

入学后,爱因斯坦的表现仍然很平庸,当时学校的训导主任曾向爱因斯坦的父亲断言:“这个孩子将会一事无成。”

无情的讥笑和讽刺,使爱因斯坦的情绪非常低落,他甚至害怕上学,怕见老师和同学们,他也认为自己真的是个笨孩子。

父亲鼓励他说:“你一点都不笨,他们能做的,你虽然做得一般,却并不比他们差多少,但是你会做的,他们却一点也不会做;你表现得稍差,是因为你的思维与他们不一样,我相信你会在某个方面比任何人都强。”

爱因斯坦的母亲贤惠能干,文化修养极高,她对自己的儿子百般呵护和鼓励。

小时候的爱因斯坦常常提一些古怪的问题。比如指南针为什么总是指向南方?时间是怎么回事?空间是怎么回事?别人都以为他脑子有毛病。

一天,母亲带着爱因斯坦到郊外去游玩,别人家的孩子,有的爬山,有的游泳,唯独爱因斯坦一个人默默地坐在河边,凝视着湖面发呆。

这时,一些人悄悄地走到爱因斯坦母亲的身边,不安地问道:“小爱因斯坦为什么总是一个人对着湖面发呆?是不是脑子有问题啊?还是趁早带他去医院检查检查吧?”可是爱因斯坦的母亲却十分自信地对他们说:“我的小爱因斯坦没有任何问题,你们根本不知道,他不是在发呆,而是在沉思。他将来一定是位了不起的大教授。”

由于父母的鼓励和爱护,使爱因斯坦的智力迅速发展,并且他逐渐克服了自卑,精神愉快地学习和实验。爱因斯坦经过不断的努力,终于提出了“相对论”,成为科学巨人。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比较:对比不同情绪的两个学生同一门功课的成绩。

结果表明,精神愉快的学生要比情绪低落的学生的学习成绩高出20%左右。

这位心理学家对此解释说:“学生在情绪轻松的情况下,大脑处于积极的接收和工作状态,能够吸收较多的东西,而且思考灵活、联想丰富;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常常思考紧闭,思想僵化,反应迟钝。”教子圣经: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消极情绪,就应该做孩子的心理医生,及早地采取行动,通过各种方法来帮助孩子消除这种心理障碍和精神负担。

对孩子不能只重物质而轻精神

有些父母只强调物质奖励:今天孩子画了一张画,奖励一只玩具狗;明天孩子背了几个英语单词,奖励一套漂亮衣服;后天孩子在幼儿园得了一朵小红花,奖励一包薯片……孩子的玩具多多,衣服多多,零食多多。

这种奖励无形中让孩子养成娇奢习气,不爱惜物品,不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甚至养成“高消费”的习惯和攀比心理,这些都将成为培养孩子朴素、关心他人等优秀品质的巨大障碍。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物质奖励,更离不开精神奖励,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保证身心的和谐发展。

可以说,目前进行的加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工作得到了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但在这事关百年大计的工作中,只有学校和社会的参与是不够的,家长才是这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我国目前在家教方面存在许多误区,例如: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轻精神等,这些误区都不利于孩子良好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所以,家长要走出这些误区,首先要把自己打造成合格的父母,对孩子进行全面教育,把孩子培养成合格的创造型人才。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进步思想家和爱国主义者,晚年居住在湖南衡阳的石船山下,他在这里写下了许多警世之作,所以学者们称他为“船山先生”。

船山先生不愧为思想家,他的所作所为总是与众不同。

有一年,船山先生的大女儿要出嫁了,当时社会上非常讲究陪送女儿的嫁妆。嫁妆贵重,能显出自己家庭的高贵;嫁妆少了就被人看不起。王家世世代代做官,于是人们就猜测说他家的嫁妆将会非常贵重。

预定的婚期一天天临近了,船山先生却不慌不忙,好像没有此事似的。女儿心里着急,但又不好意思问父亲。后来几位热心的邻居来到王家,问嫁妆料理的情况,有什么事需要帮忙。

船山先生拱拱手,笑呵呵地向大伙说:“多谢各位费心,小女的嫁妆早就准备了,就不麻烦各位了。”“那嫁妆在哪儿呀,我们看看?”有的邻居一听,左顾右盼寻找起来。可是,屋子里空空的,没见什么显眼的东西。

看到客人们不明白的神色,船山先生摸了摸花白的胡须告诉大家:“不急,不急,等我女儿出嫁的那天,你们再来看吧!”

很快,婚期到了。天刚蒙蒙亮,附近的大人小孩都来看热闹,把王家围了个水泄不通,还有些人索性进到船山先生的屋里,左右察看。

迎亲的花轿来到门口,热闹的鼓乐声一阵高过一阵。按规矩,新娘子应该离家上路了。这时候,船山先生不慌不忙地打开自己的书柜,从里面捧出一个涂着红漆的小木箱子,亲手交给女儿,郑重其事地说:“这就是我给你准备多年的嫁妆。”“里面装着什么宝贵东西呀?”看热闹的、迎亲的都想弄个明白,新娘子自己心里也不清楚。

一位来迎亲的中年妇女实在憋不住了,借帮着拿东西的机会,悄悄地把木箱子的盖掀开一看:“哎哟,里边原来是书和稿纸!”中年妇女吃惊的样子,引得周围的人都伸长脖子来看。于是,有些人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什么“没见过的事啦”,“值不上几个钱啦”,等等,说什么的都有。

船山先生的大女儿听到这些议论,心里很委屈,她转身跑回自己的屋里,伏在床边低声哭起来。

船山先生还是那样不慌不忙地朝众人摆摆手,然后走到女儿床前,轻轻地抚摸着她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好闺女,你平时勤奋好学,很对我的心意。为你的嫁妆我想了很多很多,可别小看箱子里的东西,那书册里,是我一生研究的学问;那稿纸上,是我多年写作的结果。它会教你怎样做一个有骨气、有出息的人的。什么金银财宝也比不上有用的知识啊!”

听了父亲的这番话,女儿心里亮堂起来。她抹掉眼泪,露出笑容,让人抬着那个红漆木箱恭恭敬敬地和父亲告别。“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王夫之的行动就是对这句话的最好阐释。

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

安徒生的父亲对文学很感兴趣,他没有固定职业,靠补鞋为生,母亲是个洗衣妇,家庭非常贫寒。

安徒生住的小城镇,住着不少贵族地主。他们怕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不让自己的孩子和安徒生这样的穷孩子一起玩。这些富家子弟有时还欺负安徒生,瞧不起安徒生。父亲疼爱自己的儿子,他对安徒生说:“不怕,孩子,有爸爸在,他们不和你玩,爸爸陪你玩。”

安徒生经常在外面受到欺侮,可是一回到家,他就把那些欺侮都忘了。

为了不让孩子寂寞,爸爸常给安徒生讲《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有时为了调剂一下生活,爸爸特地给孩子念一段丹麦著名喜剧作家荷尔宝的剧本。在他们的书架上,还有一套丹麦文的莎士比亚戏剧集。爸爸也常常把这本集子抽出来朗诵几段。这些剧本里的故事更接近现实生活,同时也更丰富多彩。

听了这些故事,安徒生充满了幻想,他要把这些生动的故事通过人物表演出来。他想当导演,于是,他便把橱窗上爸爸雕刻的木偶,打扮成剧中人物开始表演,用碎布片给木偶缝制了各种不同身份的小衣服:讨饭的穷人、欺压老百姓的富人和贵族、没人理睬的穷娃娃等。慢慢地,他在现实生活中开始编起了木偶戏。

为了扩大孩子的精神世界,爸爸妈妈经常领着安徒生到街上观察那些生意人、手艺人、店员、乞丐、坐着四轮马车横冲直撞的贵族地主、伪善的市长和牧师。爸爸妈妈要求孩子研究那些人的生活习惯、快乐和悲哀。安徒生敏锐地看到,有的人装腔作势,挥霍浪费,有的人辛勤劳动却不得温饱……

安徒生11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了。经母亲再三请求,安徒生进了一家学校。可校长瞧不起这个穷孩子,安徒生气得不再登这个学校的门。

安徒生气愤地对母亲说:“妈妈,我要到哥本哈根去学本事!”

母亲很支持孩子,说:“去吧,孩子,出去也许能有好运气!”

安徒生的父亲生活如此困窘,他还能陪孩子玩,给孩子讲故事,今天父母们已经不再如此困窘了,为什么还为了工作而不顾孩子的成长呢?教子圣经:只注重孩子物质需要而忽视了孩子精神需要的父母们,应该学学王夫之了,多关注一下孩子精神方面和知识方面的需要。当我们为孩子们搭建成长的物质平台时,千万不要忘了满足孩子们情感上的需要,父母的叮咛,老师的引导,朋友的鼓励,永远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最珍贵的礼物。

爱孩子但不能溺爱孩子

天下的父母都爱孩子,却未必会爱孩子。邓颖超曾经说:“母亲的心总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得好,如果用不好的话,结果就会适得其反。”过分的关心溺爱,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遭受适当挫折、困难和学习爱护别人的权利。这样的孩子从小只会享受,不知奉献;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情感世界中只关注自己,不知体谅别人。

人生下来就有两种基本需求:一是物质需求,二是精神需求。不少父母,对孩子的物质需求可以无限满足,对孩子的精神需求却非常漠然,结果不仅给自己带来情感的折磨与痛苦,而且造成孩子心灵世界的荒芜,甚至形成人格方面的缺失,走上社会后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有的甚至会走向反面。

有一件事震动了全国,就是某高校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熊事件。大家怎么也不能理解,连一个小学生都不能容忍的事情,一个名牌大学的学生竟然能做出来?

刘海洋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刘海洋的家中只有三个人:妈妈、姥姥和他。他刚刚出生时,爸爸妈妈就离异了,他从未见过爸爸。妈妈把一切的心血就倾注在刘海洋身上,一心想让儿子考上名牌大学。母亲对儿子的“爱”达到了极致。刘海洋从小被妈妈宠惯,早上几点钟起来早自习,晚上学习到深夜,一切全由妈妈操办。刘海洋自从上了中学,每天要到晚上十一二点才能睡觉。由于没有父亲,他从不违背妈妈的意愿。人家孩子非常早就会骑车,唯独刘海洋不会。上中学时,他是班里唯一不会骑自行车的人。因为妈妈怕他出车祸,不让学。妈妈有一次出差,告诉他先吃面包,后吃饼干,后来面包长毛了,他都不吃饼干,继续吃面包,因为面包还没吃完。从小到大,妈妈把儿子该做的一切都替儿子做了,致使刘海洋“生活能力非常差”。上大四了,仍旧把脏衣服带回家让妈妈洗。他的一位同学说:“在大学,刘海洋穿衣服都成问题,有时会把扣子扣错,有时衣领一半里一半外……”“军训时,背包打完了,东西照样掉下来。”有一次,他走在校园里,不小心撞到电线杆上,脑袋流血了,他站在那儿不知所措,同学们告诉他赶快去卫生所去,他才去。刘海洋就是这样一个生活自理能力极差的孩子,但是学习成绩非常好,他以高分考入了全国名牌大学。

刘海洋的朋友都说,刘海洋太听话了,甚至失去了自我意识。他小时候有个口头禅“妈说……”,邻居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妈说”。在母亲严格的控制下,刘海洋从来没有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他长到21岁,只有两次是自己拿主意:一次报考大学时,他提出报生物系,但妈妈非让他报电机系,最后他还是放弃了自己的愿望,上了电机系;第二次就是用硫酸泼熊,他并不是有意伤害熊,只是听说熊的嗅觉非常灵敏,他想试一试,所以将硫酸放到容器里扔到北京动物园的熊山,造成6只熊受到严重伤害。

刘海洋制造的“伤熊”事件,引起人们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广泛关注。在卫生部召开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座谈会”上,北京大学精神病研究所的唐登华教授分析说:“严重的个性压抑就会带来巨大的个性膨胀,受到压抑的个性最终会为自己的伸展找到缺口,刘海洋就是这样的问题,伤熊或伤人都是发泄口。”

作为单身母亲,刘海洋的妈妈试图弥补离婚和缺乏父爱造成的对孩子的伤害,以至给予孩子的补偿“超负荷”。可是却万万没想到,正是自己给孩子的极致的爱,造就了儿子心灵世界的冷漠。她始终关注的是儿子的学习成绩,对他的感情世界一直漠不关心。“伤熊事件”发生后,她最关心的不是熊的伤情如何,也不是儿子在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异常,而是儿子的学籍能不能保留。这多么令人感到悲哀!教子圣经:孩子是父母的镜子。问题出在孩子身上,“病根”非常可能出在父母身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