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如此浮华,心灵必须强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1 04:14:06

点击下载

作者:高轶飞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如此浮华,心灵必须强大

世界如此浮华,心灵必须强大试读:

前言

朋友,在高节奏、高压力的都市生活中,不知你是否感到身心疲惫,迷失了快乐的方向?

不知你是否曾静下心来,反省一下当下的处境?

不知你是否曾在遭遇苦难之时,怨天尤人,抱怨天不公、地不利、时不顺、运不济……

朋友,当你心有所累时,请你停下脚步,与心灵对话,你会发现,我们日复一日追逐的幸福,原来一直就在身边,快乐就在当下……“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细品之,妙不可言。

试想,当我们春风得意之时,凡事难掩心花怒放的喜悦,当我们人生失意之时,纵然是晴空万里,而我们的内心是不是也淫雨霏霏?正是心境决定了我们的处境。

说起心境,这里还有一则经典的小故事:

一位婆婆,她的两个女儿都做生意,大女儿卖雨伞,小女儿卖扇子。于是婆婆整天忧心忡忡,因为天晴时,卖雨伞的大女儿就赚不到钱了!而下雨时,卖扇子的小女儿又赚不到钱了!总而言之,她就是有操不完的心。一位智者看到婆婆紧锁的眉头,问明缘由就告诉她:你完全可以换个角度去想,天晴时,就想卖扇子的小女儿可以赚钱了!下雨时,就想卖雨伞的大女儿可以赚到钱了!婆婆照着智者的话去做,果然从此以后天天开心起来。

这就是生活的智慧——当你看到不开心的事情时,及时把心转向另一个方向。

事实上,人生在世,我们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我们没有新鞋穿时,我们应庆幸自己还有一双脚;当受到噪声侵扰时,我们应庆幸自己的耳朵还能听到……若能如此,那想必这世间也便没有什么事能再令我们心烦了。

当我们的心豁然开朗之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的人生原来也在悄悄发生着改变。原本是相同的境遇,心开朗了,我们的人也就释然了,人释然了,也就知道怎么做事了。

中医里也有类似的说法,中医里最高的境界就是养生,所以有“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一说。所谓养心,就是告诫人们要常持有一颗快乐的“健康心”,如此,心态康健了,自然益寿延年。

于是,在这个纷繁的时代,在压力与日俱增的今天,基于“养心”对于大家身体乃至人生的重要性,我们特为朋友们奉上本书,祝愿它能够医好大家的“心病”。

翻开本书,它会拓宽您心的容量,看这世界的好,想这世界的恩,如此,便一定会以真诚、友善之心待人。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您的善意自然会得到应有的回报,您的家庭、事业、人际关系都会因此而越发和谐起来,于是您的心有多大,人生的舞台也就会变得有多大。

翻开本书,它会告诉你如何面对生活中的那些烦恼、压力、磨难与仇恨,它不是在教你如何掩耳盗铃般地寻求自我安慰,不是在教你如何自欺欺人地逃避现实,而是在告诉你怎样以一种歌唱的方式去生活——让你对生活充满爱与希望。

我们希望,本书能像初春里盛开的一枝迎春花,给您带去最美的信息;能像盛夏的一缕凉风,给您带去丝丝的惬意;能像中秋夜里的一轮圆月,让您的内心洒满清辉;能像冬日里的一轮暖阳,让您心中的冰雪日渐消融。

相信我们,当您翻开此书之时,快乐就在当下。第一讲:明鉴心大家箴言

中国人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实际上是说,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应当对自己的素质、潜能、特长、缺陷、经验等各种基本能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自己在社会工作生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李开复开篇语

人生是一个不可逆转与重复的过程,要提高人的社会价值,使人生更有意义,就必须善于认识自己、设计自己、控制自己,使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相协调、相匹配。精神层面的提升源于不断地思考、认知、体验和调节,并决定了以怎样的姿态生活,正如你面前的镜子,你看到的,就是你所选择要表达的。第一节人在旅途,愿心自知

诚实地向自己展开自己,这是人生一道优美的风景线。

两千多年前,孔子问子贡:“子贡啊,你和颜回哪一个更厉害?”子贡回答他的老师:“我怎么能和颜回比呢?他闻一能够知十,我闻一只知其二而已。”

这就是我们现在要讲的“自知”,子贡或许才能不及颜回,但他却让我们看到了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即人的自知精神。“自知”这个词朋友们都不陌生,就是人对自己的了解。人常说“贵在有自知之明”,一个“贵”字,足以见得自知是何其不易;又一个“明”字,更可见自知是何其智慧。其实,咱们多数人都是不自知的,这就像“目不见睫”——人眼可以看到百尺以外的东西,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又或可以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事实上,在这里我们没有必要给自己太多的粉饰,人不自知,归根结底还是自我意识太重、主观性太强。是的,我们都认为自己不错,也喜欢听别人夸赞自己,而对于自己的缺陷,我们会本能地去掩饰,对于别人的批评,我们会本能地去排斥。于是久而久之,我们心中的眼睛蒙了尘,便会越发地看不清自己。

不自知最常见的行为表现便是自恋,就像我们之中的一些人,总是觉得自己万般皆好,真是怎么看怎么顺眼,亦如唐人郑谷所说的那样——“举世何人肯自知,须逢精鉴定妍媸。若教嫫母临明镜,也道不劳红粉施。”嫫母是谁大家想必都知道,黄帝的妻子,贤良淑德,但其相貌确实不敢恭维,郑谷以此为喻,倒是将世人的自恋姿态描绘得淋漓尽致。

有些人自以为是、自以为明、自骄自满……听到些许夸赞,便以为自己完美无缺;有了些许成绩,便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有点声名地位,便开始目中无人……不可否认,我们之中的确有这样的人存在,而且绝不是少数,不管你现在是否到了这种地步,至少,我们应该在心里给自己拉响一个警钟,别让自己掉入“不自知”的陷阱之中。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寓言,很有启示意义,我们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说是有只山羊突然来到栅栏外,它很想吃园内的白菜,可缝隙太小,它根本无法进入。这时,它不经意间瞥见了自己的影子,在阳光的斜射下,它的影子显得很长、很长……“原来我竟如此高大,何必非要吃这白菜呢?我可以去吃树上的果子。”

小山羊奔向远方的一片果园,尚未到达目的地,日已近午,阳光照在头上,它的影子缩成了很小的一团。“唉,我这么矮小,看来是没法吃到果子了,不如回去吃白菜吧。”但片刻之后,它又转悲为喜:“我现在这么苗条,钻进栅栏肯定不成问题!”

待回到栅栏外时,日已偏西,小山羊的影子再度被拉长。“我为什么要回来?我不比长颈鹿矮,吃树上的果子毫不费力!”

就这样,小山羊往返于果园—栅栏之间,直至天黑仍然饿着肚子……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真的就和这只小山羊一样,我们的意识总是会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因而失去了对于自己的准确判断,于是,心中的那个“我”会诱使我们做出很多错误的举动。如果我们真心希望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公正的了解,那么就必须换一个角度,跳出“自我”的怪圈,就像照镜子一样,不光要看正面,也要看反面,甚至对于自己的身高、体重、美丑都要做出一个客观的评价。

一个人,只有客观地看待自己,才能对事物做出准确的判断。反之,若是脱离基本事实,过高或过低地评估自己,为自己确立一个不合实际的定位,就只能重复着错误的选择,到头来自食苦果。

也可以这样说,我们的心中都有一杆秤,若是称轻了自己,那就很容易自卑;若是称重了自己,那就难免要自负,唯有称得恰如其分,我们才能实事求是地认知自己,知道自己的斤两,才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不过事实是,我们称轻的时候有,但称重的时候更多,所以不免有些不知轻重,给自己带来了不少不必要的尴尬和痛苦。

显而易见,我们必须做到自知,要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知道自己的优缺点,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又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准自己的社会定位而不至于迷茫。否则,纵然我们本身是块宝物,如果放错了地方,那也与废物无异。

美国大文学家马克·吐温就曾犯过这种错误。他年轻时和我们之中的很多人一样,每日做着发财梦,一心想在资本投资上捞一笔。但事实上,这个人有文学头脑却无经济头脑,于是乎输得一塌糊涂。一直到了58岁那年,穷困潦倒的马克·吐温才认清自己,开始一心致力于写作。然后你猜怎么样?他仅仅用了3年的时间便还清了所有债务,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文豪。

这真的不由你不服气。一个人无论才能有多大,如果认不清自己,找不到合适自己发挥的场所,那就注定与成功无缘。

对于生活抛给我们的选择题,我们若想选定一个正确答案,首先必须对自己形成一个正确的认知,及时纠正自己偏离的目标和行动步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少走弯路。

认清我们自己,这是必不可少的心灵练习,是的,或许我们无法左右命运,但至少我们要知晓命运。如此一来,我们才能够释放出最大的能量,或者说,我们才能进一步接近成功。第二节知长知短,避短扬长

成功策略万变不离其宗,其实只有两个基本点:其一,正视自己,扬长避短;其二,正视对手,以长击短。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很有趣,也很有寓意:说是有一只狐狸,总是百般掩饰自己的短处。它想抓野鸭,但野鸭飞走了,它说:“我看它太瘦,等以后养肥了再说。”它到河边捉鱼,被鲤鱼扫了一尾巴,它说:“我根本不想捉它,捉它还不容易?我只是想利用它的尾巴来洗洗脸。”话没说完,它脚下一滑,掉进了河里,同伴见状打算救它,它说:“你们以为我遇到危险了吗?不,我是在游泳……”说着说着,它便沉了下去。这时同伴们说:“走吧,它又在表演潜水了。”大家或许觉得这只狐狸很可笑又很可悲,但我们有没有发现,其实它和我们之中的一些人颇为相似。我们有时也是这样自欺欺人,生活在自我构造的“完美”世界之中,认为自己的缺点见不得光,不敢去面对,于是极力掩饰。

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一无是处,更没有人会十全十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有缺点,也必有优点。很多人自卑,觉得自己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什么都不如人家,恰恰是因为他们在看自己时,眼中就只有缺陷,那么拿自己的缺陷去比较人家的长处,当然相形惭愧;又有一些人很是自负,觉得自己简直无可挑剔,就是因为他们只能看到自己的优点,而看别人时又只看缺点,于是便开始飘飘然不知所以;还有一些人便如故事中的狐狸一样,明知自己有短板,却死不肯承认,到头来还不是欲盖弥彰?这种人很虚荣,也很累。

显而易见,上述种种意识形态都是极不可取的。在人生这条路上,如果说我们还想有几分作为,那么就一定要做到自知、自信,这样才能对自己的人生坐标做出准确的定位。

能自知,我们才能在遇事之时量己之长短,不自以为是、亦不妄自菲薄,扬己之所长、避己之所短,趋利而避害,则事有所成。于是乎,自信油然而生。

想当年,毛遂先生能够一荐成名,靠的不就是这份自信吗?但事实上,毛遂先生的自知则更令人钦佩。“毛遂自荐”的故事相信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这里就不多做赘述。那么大家想想,为什么毛遂在以“善识人”著称的平原君门下三年而籍籍无名?为何使楚之事一出,毛遂便不再低调、脱颖而出?

很显然,毛遂先生对于自己的特点了然于心,想必他也知道自己不是“韬略之臣”,因而不该表现的时候便不张扬,于是毛遂先生被“埋没”了。不过,当能够一展所长的机会来临之际,毛遂先生不再沉默,他知道自己在言辞谈判方面有过人之处,知道自己是个外交人才。而正是这种自知使得他在平原君轻视的态度面前不卑不亢,最终脱颖而出,肯定了自己。在毛遂凭借一番慷慨陈词解了赵国邯郸之围的第二年,燕国趁赵国大战方停喘息不暇之机,派遣大将栗腹攻打赵国。由谁挂帅出征以御强敌?赵王这一次又想起了敢于自荐的毛遂先生,准备提拔他为帅,统兵御燕。毛遂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大吃一惊,连忙跑到赵王面前,不过这一次他不是去“推荐”自己,而是去“推辞”自己。他是这样说的:“不是我毛遂怕死,实在是我德薄能低,不堪此任,我可披坚当马前卒,不能挂袍任帅印官,如是,则上可保国之江山社稷,中可保您知人之明,下可保我毛遂不为国家罪人。”当年自荐,意气风发!此时力辞,一个毛遂,判若两人,简直让人难以置信。赵王对此很是不解,问道:“先生去年自荐,才情高迈,真伟丈夫;如今脱颖而出,正是建功立业之时,怎么忸怩如小女子?”毛遂回答:“寸有所长,尺有所短,骐骥一日千里,捕捉老鼠不如蛇猫。逞三寸之舌我当仁不让,仗三尺之剑实非我能,岂敢以家国安危来试验我之不才之处。”按说,毛遂这番话说得入情入理,但赵王为了显示自己求贤若渴,根本油盐不进,硬是要他挂帅迎敌。正如毛遂先生所言,他只是个外交人才,而非统率千军的将才,昌都一战赵军被燕军杀得片甲不留,毛遂先生面对一败涂地的惨状,羞愤万分,自刎身亡。能知己长短,扬长而避短,毛遂先生的高明显然不仅仅在口舌之上,只是赵王太过刚愎自用,令毛遂先生及数万楚兵枉死昌都,这个教训倒是很值得做管理者的朋友引以为戒,其实我们若能在自知的基础上再知人善任,那便更高明了。

言归正传,还是那句话,扬长避短,最关键的就是认清自己的优势与缺陷,把精力与汗水抛洒在对的地方。如果是一只兔子,那就应该去赛跑而不是去游泳,如果是一只百灵鸟那就应该去歌唱而不是去搏击长空。如果说我们体魄强健、天赋异禀,但在成为艺人的道路上屡屡碰壁,那么不妨停下脚步审视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更适合演艺场还是运动场。其实,只要我们能够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营造自己的优势以弥补本身的缺陷,那么我们就能成为那个领域的强者。

我们常会羡慕生活中的那些成功者,甚至会认为他们是那样完美。其实成功者与我们一样,也存在着某一方面的短板。成功者之成功,就在于他们懂得扬长避短,能够充分利用现有优势,规避生活风险,规划好人生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既定的人生目标迈进。

其实你我都可以是成功者,只要我们对现状做出一些改变:第一,正视我们的缺陷,但不要让缺陷成为你的困惑,不要让它影响你的成功;第二,定位好自己的人生角色,挖掘并发挥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形成优势。

在此基础上,倘若我们再能做到知己知彼,面对对手,以长击短,那么人生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就好比田忌赛马一样,以我们的上等马对他们的中等马,以我们的中等马对他们的下等马,那么人生岂不是赢定胜局?

所以说,我们根本不必为自己的缺陷耿耿于怀,更不可因自己的优势扬扬得意。人生就在于一个把握,把握自己的劣势,尽量去弥补它;把握自己的优势,让它继续“发扬光大”。或许我们的优势不够强悍,但总有胜过对手的地方,只要我们善于利用,它就会成为我们成功的利器。第三节知高知低,脚踏实地

事业成功与工作态度,就像车身与车轮一样,如果你不让车轮着地,汽车就永远不可能驶向远方。

我们是不是会这样?——刚刚迈出校门,就想着“执掌帅印”;刚刚开始创业,就想着富甲天下。对于小事,我们不屑为之,一鸣惊人、震动天下才是我们的“理想”所在。倘若要我们从底层做起,岂有此理!那是屈才,是做领导的有眼无珠、大材小用!为什么做不出成绩?是自己生不逢时,是因为没有伯乐赏识!但我们可曾静下心想过,自己究竟做过些什么?答案是——没有!

那么,我们是不是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是不是总觉得自己处处都比别人更强?谁都能做的工作让我们去做?——我们不甘心、不情愿,因为“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我们激情四溢、志存高远,可是老大不小却依然一事无成,于是我们徒呼:“奈何!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可是,我们是否仔细思考过,这“命比纸薄”的根结在哪儿?答案依然是——没有!

我们是不是时常这样抱怨:“每天都要做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烦都烦死了,这不是浪费生命吗?难道我宝贵的青春就要在这些小事上消磨殆尽?”答案很可能是——是的!

如果上述种种情况都曾在我们身上出现过,甚至还在延续,那么很不幸,我们患上了一种顽疾,它的名字叫“好高骛远”!

谁如果感染了这种病毒,那么他的心灵必然会受到侵害,他甚至会认为,人生可以不经过程而直奔终点,不从卑俗而直达高雅,舍弃细小而直达广大,跳过近前而直达远方。这会直接导致他在人生操作上犯下大错误,乃至跌下大跟头!

那么,就让我们来简析一下这种顽疾的成因。它始于心性高傲,成于轻浮于世。也就是说,过高的心性令我们对自己、对现实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于是我们盲目认为自己就是做大事的料,认为自己就只应该做大事。接着,我们开始等待做大事的机遇来临,只是这一等,便不知等待了多少个春秋。慢慢我们发现,身边的一切貌似都在改变,曾经的同事如今变成了上司,曾经的穷小子如今已然事业有成……而不变的只有我们自己的心性,我们依然在高傲地等待着,只是不知,还要等待多少个年头……这,便是我们“命比纸薄”的根结所在!

如果说我们想改变这种状态,那就只有一剂良药可用——脚踏实地。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好高骛远会导致人生大败,脚踏实地则更容易成就未来。”很多时候我们都错误地将“好高骛远”当成是“目标远大”,其实不然。诚然,它们都是对人生的一种向往和憧憬,而二者的区别就在于,能否脚踏实地地为目标的实现付出足够的努力。我们蹒跚学步时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走不稳时若想去跑,那必然会摔跟头,其实在人生路上行走也是如此,我们只有踏踏实实地经营好每一个环节,才能保证人生大厦不会倾覆。路标永远指向前方,但是前进的道路却在我们脚下,只有实实在在地走好每一步,才能够走得更稳、更远。

事实上,小至个人,大到一个公司、企业,它们的成功发展,都是来源于平凡的积累。因此,请不要看轻任何一件所谓的小事,因为没有人可以一步登天。当我们认真对待并做好每一件事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的人生之路越来越宽,成功的机遇也会接踵而至。

人,如果能一心一意做事,世间就没有做不好的事。这里所讲的事,有大事,也有小事,所谓大事与小事,只是相对而言。很多时候,小事不一定就真的小,大事不一定就真的大,大事小事可能很有关联,小事积成大事。关键在做事者的认识能力。我们一心想做大事,常常对小事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其实可能连小事都做不好,还妄谈什么成功?

先哲们常教导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因为先哲们明白,“小事正可于细微处见精神。有做小事的精神,就能产生做大事的气魄。”所以不要小看做小事,不要讨厌做小事。只要有益于工作,有益于事业,我们就能用小事堆砌起事业的大厦,堆砌起人生的长城。

其实许多小事并不小,那种认为小事可以被忽略、置之不理的想法,只会令我们错失很多机遇。美国标准石油公司曾有一位小职员,他的名字叫阿基勃特。他在出差时,每到一家旅馆都会在自己的签名下方写上——“每桶4美元的标准石油”,在书信及收据上也不例外,签了名,就一定会写上那几个字。他因此被同事叫做“每桶4美元”,而他的真名倒没有人叫了。

公司董事长洛克菲勒知道这件事后说道:“竟有如此努力为公司做宣传的职员?我要见见他。”于是,洛克菲勒邀请阿基勃特共进晚餐。后来,洛克菲勒卸任,阿基勃特成了第二任董事长。

也许在我们大多数人眼中,阿基勃特签名时署上“每桶4美元的标准石油”,这实在是小事一件,甚至有人会嘲笑他。可是这件小事,阿基勃特却做了,并坚持把这件小事做到了极致。在那些嘲笑他的人中,肯定有不少人的才华、能力在他之上,可是最后,他却成了董事长。一个人的成功,有时纯属偶然,可是谁又敢说,那不是一种必然呢?

进步需要一点一滴的努力,就像“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一样,每一个重大的成就,都是一系列小成就逐渐累积的结果。而很多时候,我们人生的失误就在于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既脱离了现实,又脱离了自身,总是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或者以为周围的一切都与我们为难,或者不屑于周围的一切,不能正视自身,没有自知之明。其实,我们该掂量自己有多大的本事,有多少能耐,要知道自己有什么缺陷,不要以己之所长去比人之所短。

脱离了现实便只能令我们生活在虚幻之中,脱离了自身便只能让我们见到一个无限夸大的变形金刚。不能脚踏实地,只能在空中飘着,那所有的远大目标也只不过是海市蜃楼。有时,某些人看似一夜成功,但是如果你仔细看看他们以往的奋斗历史,就知道他们的成功绝非偶然——他们早就投入了无数的心血,打好了坚固的基础。第四节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如果你不能是一只麝香鹿,那就当一尾小鲈鱼——但是要当湖里最活泼的小鲈鱼。

许多人有“逞能”的习惯,你我都一样,不用不好意思。其实人活在世上,有时真有必要去“逞逞能”,譬如在民族大义面前,譬如有人触犯了我们的原则底线,那么即使明知不可为,或许也要硬为之了。

我们这里所说的逞能其实是一种盲目的心理状态,比如有人奉承你两句,你便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也不衡量自己有多少斤两,就硬着头皮去做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情,结果怎么样?不但事做不成,还常常令自己颜面扫地。

是的,有时我们需要一点“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以此来激励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心灵更加坚韧顽强,但有时我们也要懂得一点变通和放弃。就像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所说的那样——“明智的放弃胜过盲目的执着。”打肿脸充胖子的事谁都能做,但为什么要做?累不累?值不值得?充了胖子别人就会觉得你能耐、觉得你英雄、觉得你仗义吗?未必。倒是很多时候,我们费了不少力,换来的却是讥笑与嘲讽。这怪不得别人,只怪我们自己太自不量力。

不是吗?自己没有金钢钻,为何要揽瓷器活?人是要有自知之明的,要清楚自己的极限在哪儿,凡事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场面上,有多大酒量,咱们就喝多少酒,不要喝伤自己;有多少能耐,咱们就出多大力,不要累垮自己!你想学武松一样上山打虎,那你就要先练就武松的本事,否则岂不是白白葬送性命?“不抛弃、不放弃!”——自从电视剧《士兵突击》热播以后,这句话俨然成了人们自我激励的口号,是的,一个“人”字昂然挺立,的确应该具备百折不挠的毅力与决心,这是对信念的忠诚,对生命的坚守,但凡事都不可太绝对。这世间的事纷扰复杂,充满变数,我们需要斗志,但更需要睿智。刘欢老师的《好汉歌》中有这样一句——“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我们有没有发现这句话的潜台词?那就是——“不该出手就别出手,稳稳当当世上走”!这是人生的另一种智慧。

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早就告诫我们:“如果你以为仅凭一腔热情就能办到一切,那你还不如趁早放弃这次行动。”这与我国古代大思想家李耳先生不谋而合,——“知足常乐,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事实上,当我们缺乏准确判断而做出某种非理性坚持时,它就会成为自不量力的代名词,成为盲目和狂热的蠢行,倘若依旧一意孤行,就很可能会伤及心灵,甚至是你的人生。有位朋友师院毕业,被分到市属中学工作,正赶上市教委要求该校抽调人员对全市的中学进行实地考察,并要求写出相应的调查报告。这位朋友还没有被安排授课,因此便选中了他。起初,他感到很为难——自己刚出校门,不仅对本市教学情况不了解,就是对教育工作本身,也知之尚少,何况自己本就不想参加。无奈,校长已经开了口,碍于情面,实在不好拒绝。

一个月后,别人都按时上交了调查报告,唯有他一个,由于不谙世故,又缺乏经验,对自己分工调查的三个中学连情况都没摸准,更不用说分析了。市教委主任很是恼火,大斥校长不会用人,这位朋友面子上受不了了,又气又愧,最后只好以辞职来解脱自己。这位朋友当初为了照顾别人的情面,最终自己面子难保,身心都受到了巨大伤害。这对他而言应该是个很深刻的教训。然而,这对我们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启示呢?如果因为面子问题,不管三七二十一地一味应承,事若不成,不但对方的不悦会升级,而且对于我们也是一种打击。所以说,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量力而行,对于力所不及的事情,就要明智地放弃,别怕丢面子,也别怕别人不高兴,因为这已经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不是我们懦弱,而是我们真的不能。

有一位登山队员,在攀登珠穆朗玛峰时由于体力已接近透支,便在8000米的高度停了下来。后来他向朋友说起此事,大多朋友都为他感到惋惜——“怎么不坚持一下”“咬一咬牙关就过去了”……他却笑着说:“不,我自己很清楚,8000米已经是我能够登上的最高高度,我一点也不感到遗憾。”“已经是我能够登上的最高高度,我一点也不感到遗憾。”简单的一句话,却显得那样睿智,倘若人人都能如此自知,那么我们的人生必然会减少很多悲剧。

不论做什么事,只要我们尽力了,但若是仍与期望值存在一定差距,并且可以确定这差距无法严丝合缝,那么索性就放弃吧。其实承认自己有所不能并不丢脸,知事明理的朋友也不会因此小看你,毕竟你不是全能。

人生这条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可我们的精力有限,能不能少走一些弯路,就看你心中是否有一个准确的衡量,是否对成功的几率有一个准确的预算——是“八九不离十”还是“十万八千里”?倘若是后者,那么奉劝大家趁早改弦易张,这样对谁都好,也不会给自己留下“蚍蜉撼树”的笑柄。

其实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人生成功的秘诀就在于——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第五节知习知缺,克己复礼

人生中没那么多随性而为,你随了习性,习性便有可能毁了你……

有人说:“你的爱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兴趣就是你的资本,你的习性就是你的命运!”窃以为此话颇有道理。习性,通俗一点说,就是我们对人、对事、对物所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又决定了我们的行为举止,譬如你习性淡泊,那么自然不喜欢争名夺利,自然不会去钩心斗角,如此一来,你做成大事的几率就要小很多,不过也正因如此,你往往能够得到许多朋友的尊敬和喜爱,其实这也不错。

显而易见,习性很大程度上会促使我们对某一事物做出“唯心”的选择,当然,那只是“心”的选择,但未必就是“正确”的选择。也就是说,如果你这个习性是积极的,它会指引你做出正确的选择,那么你可能是有作为的、是成功的、是幸福的;相反,如果说你这个习性是消极的,那它极有可能会诱使你做出错误的选择,那么你的人生就有可能是平庸的、失败的,甚至是不幸的。

在这方面,佛家总结了对人生成功不利的十种恶习。

那么,究竟是哪十种恶习呢?——无惭、无愧、嫉、悭、悔、眠、昏沉、掉举、嗔恨、覆。其实,这十种恶习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是极为常见的。

所谓无惭,就是不知道惭愧。古人云:“人不知耻,百事可为。”一个人不要脸,什么不光彩的事都做得出来。

所谓无愧,就是不知自省的意思。就像俗话说的:“人不知自丑,马不知面长。”一个人不知自省,他就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就不会去努力改进,那么,学问和做人方面就会停滞不前,事业和品德就难有长进。

嫉,就是忌妒。忌妒心特别强的人,将别人的收获看成自己的损失,为别人的成就暗自神伤。为了不让身边的人太得意,他经常在背后搞小动作,干一些损人不利己的勾当。他们成天忙于这些惹麻烦没好处的事,哪怕一生劳碌,也百事无成。

悭,就是吝啬。节俭是一种好习惯,过于吝啬,一点好处都到不了别人手里,人际关系必然很差。因为缺乏交流,信息不畅,不易发现成功的机会,见识方面也难有长进。吝啬不只是钱财的悭吝,还有对方法的悭吝,也就是不愿把好的想法、好的建议告诉别人。这样,别人看不到他的诚意和才能,肯定不会对他引起重视。

悔,即做事后悔。“如果我那时好好读书就好了”,“如果我好好把握那个机会就好了”,后悔其实是不求上进的表现。如果认为读书有益,哪天不能读书?哪怕已经五六十岁还不晚,花上五六年时间,即可精通一门学问。如果认为某个机会重要,哪天没有机会?现在是一个机会社会,你需要的是识别和把握机会的能力。所以,浪费任何一个机会都无须后悔。

眠,睡懒觉,也就是懒惰的意思。世界上最没出息的,无疑是懒惰不负责任的人。

昏沉,就是昏头昏脑,迷糊颠倒的意思。这主要是身体或精神状况欠佳造成的。几乎每一个成就大业的人,都是精力充沛的人。有的人能力和智商都不差,人也不懒,主要是身体欠佳,一想问题就头痛,只好不想;一做事就气喘,只好不做或少做。这怎么能有成就呢?精神状态欠佳,跟身体状况有一定关系,但主要是心理调节能力的问题。有的人心事重,就像《红楼梦》里那个林妹妹一样,一点小事都要琢磨半天,这样肯定开心不起来!那么这样的人如何能够为人所用、给他人造福?

掉举,就是胡思乱想,注意力不集中。任何事精神专注才能做好,做事时东想西想,做出来的事肯定比较马虎!

嗔恨,性子浮躁,自控能力差,喜欢怨天尤人,喜欢自怨自艾,或者容易发怒。这不但容易搞坏人际关系,也容易惹麻烦。整天跟麻烦事打交道,哪有心情干事业呢?

覆,就是掩过饰非的意思。做错了事,不肯认错,总是找借口辩解,或者把过错推到别人身上。这种人难当大任,也不易受人信任。

以上十种恶习,是做任何事的障碍,所以我们对它们引起重视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应该立刻对自己做出一个检视,看看哪一种或几种恶习时常在自己身上出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因为克服了这些恶习,最起码可以养成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你做人是大有裨益的。反之,若是被这些恶习缠绕,我们便容易滋生妄念,妄念一起,心不能平,心不能平则易浮躁,人浮躁了,就极易犯错。

其实,生活中我们也常生妄念。譬如,对功名利禄的痴想、对于美色的渴望、对于他人成功的艳羡、对于别人的忌妒等,这些事有时会像奔流不息的瀑布一样,时刻侵扰着我们的生活,若恶习不改、妄念不除,人是很难静下心做事的。

打个比方,我们的大脑就好比一个大容器,你给它装进什么样的信息,它就会储存什么样的信息。如果我们身染上述种种恶习,那么它通过各种渠道得到多会是暴力、色情、拜金主义及现实社会中的利益争斗等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就会在我们的大脑中产生各种妄念,而且这些妄念不会自生自灭,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会逐渐形成固定的观念,且长久地占据我们的大脑。而要清除它们,最好的方法就是大量接受真诚、善良、宽容等良性信息,以人的正念取代脑中的妄念与邪念,从而逐渐清除那些不该有的恶习。第六节知错知悔,省视自己

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

我们都有过错,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话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圣贤难道就没错吗?肯定不是,圣贤者诸如孔夫子,不是也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吗?事实上,纵然是君子圣贤亦难免会有瑕疵。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去对待自身的过错。

一般来说,我们犯错以后通常会作出以下两种反应:一是死不认错,推卸责任,极力为自己辩白;二是坦诚认错,该承担什么责任就承担什么责任。至于哪种行为更好?我们心知肚明。但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前者。是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那样做也是有“好处”的——如果说你侥幸逃了过去,你可以不用承担后果,就算要承担,你已经把别人拉下了水,责任也已经被分散,压力要小得多。既然是这样,那为什么“策略论”还是不提倡这种行为呢?就是因为它的“弊”明显要大于“利”。

我们简单分析一下。假如说你犯的是一个大错,那么知道的人一定很多,你怎么瞒?你如何辩?事实就摆在那里,一查即知,你越是往外摘,反而越让人觉得你没有担当,你越是狡辩,越让人觉得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你很难推卸责任不说,反倒会让越来越多的人看不起你,一举两失,聪明的人会不会这样做?

如果说你犯的只是一个小错,那还有没有必要百般推卸?就像一个笑话中说的那样——“屁大个事你都担不起,你还能担起什么?”说到底,承担下来的后果无非是一个小惩罚,或者根本连惩罚都谈不上,若是因此葬送了别人对你的信任,你说值不值得?

进一步说,我们姑且不论犯错所需承担的责任,单就说“死不认账”对于自身形象的强大破坏性,就是我们所不堪承受的,因为不管你口才有多好,又多么机变,你逃避错误换来的必然是“敢做不敢当”之类的评语。这样一来,我们很可能失去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人缘,在这个社会上,没有人缘你还想有什么作为?

再进一步,如果逃避错误成为你的一种习惯,那么你也就永远丧失了面对错误、解决问题和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所以说,不认错的弊大于利!

但为什么我们之中的一些人,平时看着蛮聪明的,却总会犯这种低级的错误呢?还是“自我”在作祟!是自我意识诱导我们极力去掩盖自己的错误,甚至将错的也看成是对的,这就是不能自见其过。正因如此,很多时候我们明知自己错了,却甘于自弃,或只在口头上认错,而不能内省自讼;还有些时候,我们自知有错也能自责,却就是下不了决心去改正。无怪乎孔圣人感叹道:“算了吧!我没有看见过一个能看到自己的过错,而又能在内心责备自己的人!”孔子的话很简单,含义却很深刻。就算圣贤,也会有过,但是知过很难,知过而反躬自责就更难。知过能改,非大智大勇者是不能的。

但你不能说,这件事难做,你便不去做,或者说有人做不到,你也随大流。人活着,如果说你不想活得太麻木、太庸碌,那总是要有点觉悟的。这觉悟中自然少不了对自身错误的认知、忏悔和自省。因为我们行走的人世太纷繁、太复杂,我们原本纯正的天性一不小心就会被尘嚣所魅惑,导致我们在错误的沼泽中越陷越深。而忏悔和自省的好处就在于,它恰恰可以使我们明得失、衡利弊、知进退。说句不中听的话,那些人生平庸乃至困顿的朋友之所以过得如此糟糕,往往就是因为不自知己过、缺乏悔过和自省精神,又或者他们从来就不知悔过和自省。

生活是纷扰烦琐的,有心无心之间,我们不知做错了多少事,说错了多少话,动过多少邪念,只是很多时候我们真的没有觉察。但正所谓“不怕无明起,只怕觉照迟”,这种从内心觉照反省的功夫就是悔过。人有时因无知而犯罪,或因愤恨,或因误会而犯罪。事后,自知无理,来求忏悔谢罪,此人确是难得,有上德行,但受者反不肯接受其忏悔,必欲报复。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犯罪者已无罪,而不接受忏悔者,反成为积集怨结之人。

而以我们凡夫俗子的角度来看,悔过就是重新认识和评价自我、重新更迭和安顿自我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悔过的意思是“承认错误”,但是仅仅承认还不够,我们还要为自己的过错负起责任,准备接受这个错误所带来的一切后果,这才是悔过的意义。

人若思悔过,最关键的是要懂得自省。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苏格拉底也说:“没有经过审视和内省的生活不值得过。”假如我们能像这两位圣贤一样,随时随地地反省自己,那么或许我们根本就不必去忏悔了。

自省,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自责以后的惊醒,这是一种认识到错误以后的明白,更是一种经过思考后的觉悟,是悔过在行动上的延伸。如果说你不懂得自省,那么过去之事,你直到今日还不知正误;现在之时,你处于悬崖边缘而不知勒马。你说你是否糊涂?你说这样的人生能不平庸?!又岂能不困顿?!

自省亦是自知。我们要想获取前进的不竭动力,就必须不断反思自己。无论是谁,都要在做完事情之后,好好反省自己,时刻自我反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事情做到更好。假如你不能及时反省自己的错误,那便只会错上加错,走上一条失败的不归路。第二讲:取舍心大家箴言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开篇语

舍得微笑,得到的是友谊;舍得宽容,得到的是大气;舍得诚实,得到的是朋友;舍得面子,得到的是实在;舍得酒色,得到的是健康;舍得虚名,得到的是逍遥;舍得施舍,得到的是美名;舍得小,就有可能得大;舍得近,就有可能得到远。人生就是在舍与得之间的取舍。第一节人生处处有取舍

无论失去或得到,只需用一颗平静的心去面对,缺也会是圆。

人生之路漫长悠远,我们将会面临无数次选择。这些选择,可能会使我们的生活充满烦恼,使我们不断失去本不想失去的东西。但同样是这些选择,却又让我们在不断地获得。我们失去的,也许永远无法弥补,但我们得到的却是别人无法体会到的、独特的人生。面对得与失、顺与逆、成与败、荣与辱,我们应该坦然视之,不必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否则,就只会让自己活得很累。

其实,人在大得意中也常会遭遇小失意,后者与前者比起来,可能微不足道,但不知为什么,我们却往往会怨叹那小小的失,而不去想想既有的得。是不是我们的心太不知足?事实上,得与失对人的困扰,就是人的自我束缚,是我们在自寻烦恼。这烦恼要如何解除?很简单,我们在前文中已经有所提及,即将得失是非一时放却,则自然会心境澄澈,烦恼顿消,亦如青山白云,静者自静,闹者自闹。随时排除得失,真我本性自然恢复,心中清净如水,波澜不惊,自然即可达舒适轻快的人生境界。

须知,得到固然令人欣喜,失去却也并不值得悲伤。得到的时候,我们的渴望就不再是渴望了,于是得到了满足,却失去了期盼;失去的时候,我们的拥有就不再是拥有了,于是失去了所有,却得到了怀念。上帝都会在关了一扇门的同时又打开一扇窗,得与失本身就是无法分离:得中有失,失中又有得。

其实,我们的人生不就是在得失取舍中度过?——当你终于成功,失去的是青春;你终于事业有成,失去的是健康;一些所谓的成功人士有许多女伴的时候,失去的也许是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夫妻间的相濡以沫……如果一点都放不开,什么也舍不得的话,我们很可能就什么也得不到——你捡起一块石头之后总也放不下的话,双手是不是就不能用来干别的事了?有的朋友总是幻想着把什么事都尝试一遍,那太不现实了,人还是一辈子只做几件事好,但是要把那几件做得像个样子。

所以,我们要明得失、懂取舍,让自己的心做出一个合适的选择。

我们看:

在梦中的天姥山的石阶上,脚着谢公履,看海日,闻天鸣,醒来便仰天长啸出门去,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选择了骑鹿游名山,失去了权势,却得到了开心颜。

在南山蜿蜒的小路上,东篱下,一个采菊的身影,挥罢衣袖,吟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深山。”在误落尘网三十年后,陶渊明选择了守拙归田园,失去了五斗米,却挺直了他的脊梁。

在惶恐滩头,在零丁洋里,文天祥一身浩然正气,不被利禄所惑,不为强暴所服,失去了生命,却得到了千古赞颂。

由此可见,并不是一切失去都只意味着缺憾。

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为了个人恩怨,为了一己之私,秦桧谗言献媚,一句“莫须有”,断送了祖国大好河山。是的,他得到了满足,却留下了千古骂名。

在列强任意践踏我们的民族的危难中,为了荣登大宝,圆皇帝梦,袁世凯泯灭良知,断然签下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是的,他得到了帝国主义的支持,最终却在绝望中死去。

当然,也不是一切得到都意味着圆满。在人生道路上,在花花世界里,你是否看得清:失中有得,得中有失,得得失失,全在取舍。

所以,不要再为失去的追悔伤心,也许失去意味着更好的得到,只要我们选择的是纯洁而又美好的理想;也不要再为得到的而沾沾自喜,也许得到代表着我们将失去了更多,如果你选择的是虚荣而又自私的目标。

得与舍的关系就是这样微妙,一个人一生中,可能就只会得到有限的几样东西,甚至几点东西,而这些东西却可能需要你用一生的时间来换取,所以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东西,又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可是那一切都好像与我们无关,它对于我们只是作为一种诱惑出现,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将它拿走。如果一点都放不开,什么都舍不得,什么都想得到,就会活得很累。可是我们本来就一无所有,甚至这世界上本来就没有我们,从这点看,我们已经获得了几样东西,最起码获得了生命,和来世界走一遭的体验。

只要参透了这得与失、取与舍,我们就不会得意忘形,也不会悲观失望,有一颗平常心,一颗从容心,我们就可以获得内心的宁静。第二节失去的,就要舍得

过去的一如暮霭,你错过了太阳,便会得到一轮明月;你错过了月亮,至少还有星星。

有人说:“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此话说得颇有几分哲理,但言简意赅,通俗易通。只不过,扪心自问,我们可不可以做到如此洒脱?很无奈,多数情况下,我们做不到。

我们有时不免要抱怨生活,因为生活时常给予我们一种痛苦——那些被我们视为极美、极珍贵的东西,它轻轻的来,又轻轻的走开,打乱了心绪,徒留一片唏嘘。这种遗憾和无奈,你我都曾领教过。

当然,如果我们在这里强调说——“放下它,一丝都不要在意!”那不现实,事实上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根本不可能尽除七情六欲,当“珍爱”流失,我们不可能做到波澜不惊。只是,我们可否将得失心放淡一些?我们喜欢一件东西,是不是非要得到它?我们失去一件东西,是不是非要那样痛不欲生?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让自己释怀,只要你肯扩充心的容积。

我们应该对生活中的无奈有个正确的认知,毫无疑问我们不可能随心所欲,不可能将我们认为“好”的事物尽收怀里。甚至大多时候,我们要与其失之交臂。我们为此感到遗憾,这很自然。但这遗憾不能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回过头仔细想想,遗憾能给我们留下什么?除了一种难以诉说的隐痛,似乎就没有任何好处。所以,我们不应该让这种隐痛久久不散,我们不是常说“缘由天定”吗?既然某些东西与我们无缘,那莫不如就随它自去吧!

有这样一个故事以警世人:小孩在一处平静之地玩耍,这时来了一位禅师,他给了小孩一块糖,于是,小孩非常高兴。

过了一会儿,禅师看见小孩哭得很伤心,就问他为什么要哭,那小孩说:“我把糖丢了。”

禅师心想:“这小孩没糖时很平静,平白无故得到糖时很高兴,等到糖丢了时,便极度的伤心。那失去糖后,应与没得到糖时一样呀,又有什么伤心的呢!”是啊!为什么要伤心呢?这可能正应了那句话——失去的才是最珍贵的。其实失去的未必珍贵,只是它不属于我们了,我们也便觉得它珍贵了。说到底,还不是我们的占有欲在作祟?

但事实上,很多我们失去的东西,真的未必适合自己,而这,或许也正是我们失去的理由。换个角度来看,这应该是一件好事,毕竟我们的精力有限,你失去了一个“不合适”,就意味着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争取下一个“合适”。这就好比谈恋爱,两个人不合适,真的就没有必要勉强在一起,分离或许会给我们带来短暂的痛苦,但当你找到真正合适自己的那个人时,你就会庆幸当初的失去。

人生其实就像一场戏,岁月可能会把拥有变为失去,也可能会把失去变为拥有,这很难预料。譬如你当年所拥有的,可能今天正在失去,又譬如你当年未得到的,可能远不如今天所拥有的。有时候我们错过了,其实正是今后拥有的起点,而有时我们所拥有的,恰恰是今后失去的理由。

曾听过这样一件轶事:美国哈佛大学要在中国招一名学生,这名学生的所有费用由美国政府全额提供。初试结束,有30名学生成为候选人。

面试那天,30名学生及其家长云集在锦江饭店。当主考官劳伦斯·金出现在饭店大厅时,一下子便被人群围住了,他们争相用流利的英语向主考官问好,有的甚至还迫不及待地做起了自我介绍。只有一名学生,由于起身晚了一步,没来得及围上去,等他想接近主考官时,主考官的周围已经水泄不通,根本没有插空而入的可能。

于是他失去了接近主考官的大好机会,他有些沮丧。这个时候,他看到一个外国女人有些落寞地站在大厅一角,目光茫然地望向窗外,他心想:身在异国的她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麻烦?于是他走过去,彬彬有礼地和她打招呼,然后做了自我介绍,最后他问道:“夫人,您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接下来两个人聊得非常投机。

后来,这名学生被劳伦斯·金选中了,在30名候选人中,他的成绩并非最好,而且面试之前他错过了与主考官接近的最佳机会,但是他却无心插柳柳成荫。原来,那位异国女子正是劳伦斯·金的夫人。这件事曾经引起很多人的震动:原来错过了美丽,收获的并不一定是遗憾,有时甚至可能是圆满。

我们也应该留一份这样的从容给自己,如此就可以对不如意之事处之泰然;对名利得失顺其自然。其实只要豁达一点,我们都能够想明白——这世上所有的好事怎么可能只围着我们转?人生总是有得有失,有成有败,生命之舟本来就是在得失之间浮沉!美丽的机会人人珍惜,然而并非人人都能抓住,错过的东西不一定就值得遗憾。有些东西的确不该错过,然而有些东西则需要你去错过,这才是生活。在生命旅途之中跋涉,我们的视野毕竟有限,如果不肯错过眼前的一些景色,那么可能错过的就是前方更迷人的山河,只有那些懂得取舍的人,才会欣赏到真正的人生美景。

只是我们之中的一些人,似乎永远也参不透这人生的道理。他们为了“有所得”,可谓是殚精竭虑,费尽心机,更有甚者甚至不择手段,以致走向极端。或许最后他们能够得偿所愿,但是在追逐的过程中,他们同样失去了很多,他们付出的代价应该相当沉重,而这一切并不是某些东西可以弥补的。

其实这样真的没有必要,所谓“强扭的瓜不甜”,强求来的东西又有多好?况且很多东西我们一旦得到,就会发现它与想象之中相去甚远,反而不如因此而失去的,到头来又要追悔莫及。所以说,当我们对某人、某物情有独钟之时,得到它或许并不是最明智的选择,而错过它也许反倒会让我们有所收获。因而,即便是处于人生最困顿的时刻,也不要为失去而惋惜。花朵虽美,但毕竟会有凋谢的一天,何必对花长叹,耿耿于怀?要知道,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将收获雨滴的温馨和戏雨的浪漫。

生活就是这样,许多的心情,可能只有经历之后才会懂得,如感情,痛过了之后才会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傻过了之后才会懂得适时的坚持与放弃,在得到与失去的过程中,我们慢慢认识自己,其实生活并不需要这么些无谓的执着,没有什么真的不能割舍的,学会放弃,生活往往会变得更加容易!第三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失去,本身是一种痛苦,但也是一种幸福,因为失去的同时也在获得。

其实再怎么说,我们也不愿失去,人的本性如此,无可非议。

但是得到与失去、追求与放弃,又实在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就是我们不愿意,它也在那里,不离不弃。基于此,我们最好以一种平常、豁达的心态去看待人生中的得得失失,该取的取、该舍的舍,或许这便是“福”的开始。《淮南子·人间训》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边塞老头丢了一匹马,亲戚邻里知道后都来安慰他,他却说:“此何遽不为福乎?”几个月之后,那马果然回来了,而且还带回来一匹上好的胡马。这便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由来,它道的是得与失、舍与得的协调与公平的哲学。

当然,这也不是说每个人在失去以后又都能够失而复得,很多东西我们一旦失去,它便永不复来。那么,是不是我们就要为此号啕大哭呢?当然不!古人说——“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因祸得福,否极泰来”,可见,有舍有得才是生活。我们要得到这一面,就必然得舍去那一面,这正如福祸相依一样。一件事情对我们的人生造成了影响,乍看上去,似乎是我们的一个损失,是一个祸。但随着时间慢慢推移,随着心智的成熟,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它,却发现它正好弥补了我们某一方面的空白,你说这是福是祸呢?

其实世界上有很多人,就是因为某些原因失去了他们本该拥有的,便得到了别人无法得到的。有一个小男孩,他在10岁那年因为车祸失去了左臂,但他很想学习截拳道。后来,小男孩拜了一位截拳道大师为师,开始自己的习武之路。他天分不错,可是整整练习了3个月,师傅就只教了他一招,小男孩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终于有一天,他忍不住问师傅:“师傅,我是不是应该再学一些其他招法呢?”师傅回答他:“不,你只需要学会这一招就足够了。”小男孩并不是很明白,但是他很相信师傅,于是继续照着师傅的话练了下去。

几年以后,师傅第一次带着他去参加比赛。男孩自己都没有想到,他居然能够轻轻松松赢下前两轮。第三轮稍稍有点困难,但对手还是很快就变得焦躁,连连进攻,空门大漏,男孩敏捷地施展出自己那一招,又赢了!就这样,男孩“稀里糊涂”地进入了决赛。

决赛的对手比男孩高大、强壮许多,也似乎更有经验。打着打着,男孩显得有些招架不住了。裁判担心男孩受伤,叫了暂停,并打算就此终止比赛,然而师傅不答应,坚持说:“继续下去!”

比赛重新开始后,对手放松了戒备,男孩立刻使出那一招,制伏了对手,最终获得了大赛冠军。

回家的路上,男孩与师傅一起回顾每场比赛的每一个细节,男孩鼓起勇气道出了心中的疑问:“师傅,我怎么会仅凭一招就赢得了冠军?”

师傅答道:“这有两个原因:第一,你几乎完全掌握了截拳道中最难的一招;第二,据我所知,对付这一招唯一的办法是对手抓住你的左臂。”毫无疑问,无论怎么说,失去一只胳膊对一个正常人而言,都是不幸的,但如果因为不幸而就此低迷,那才是最大的不幸。这个小男孩,可以说苦难给了他不幸,但同时也给了他成功的契机。相对于小男孩而言,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应该是很幸运的,而我们没有做出足以告慰自己的成绩,恰恰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存在着心理惰性,我们四肢健全,但我们不肯像小男孩一样努力。当然,也不是说有了类似小男孩的经历就好,正常人谁也不愿意,我们在这里想要告诉大家的是,其实这个世界一直都在遵守着能量守恒定律,生活让你失去了一部分,就必然会在另一部分中给予你补偿。

得到与失去,福禄与灾难,是辩证统一的,是相对而言而并非绝对,有时只是一瞬间、仅仅是一念之差,便会造就不同的结局。如果我们不能参透其中的哲理,辩证地看待得与失、福与祸,就会产生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并为此痛苦不已。

我们应该这样:当我们得到之时,我们不能狂喜,在心中保持一份淡然;当我们失去之时,我们不要悲伤,让自己看开些,或许失去正是为了腾出手来握住更好的东西。生活就是这样,有时缺陷可以变成优势。所以,当你拥有缺陷时,不必耿耿于怀,因为生活本来就有它的两面性。谁都无法逃离这个规则。

毋庸置疑,在人这一生中,必然要经历无数的失去,当我们失去了曾经拥有的美好时光,我们总是会更加感叹人生路的难走。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不管目前你的人生得多还是失多,终究我们仍就安然无恙地活着,我们可能曾经失去很多,但我们并没有失去生存的权利,只要活着,我们就还有收获的契机!

所以,请朋友们不要再为失去伤精神,事实上,很多人、很多事,正是因为失去才有了更好的获得,比如,因断臂而有不朽于世的维纳斯,因失明而诞生的《二泉映月》……想想他们,你是不是觉得,生活中其实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放手的?

其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会慢慢发现,曾经自以为不可放手的东西,只不过是生命中的一块跳板而已,跳过了,我们的人生就会变得愈加精彩起来。人在跳板上,最难忍耐的不是跳下来的那一刻,而是在跳下来之前,心里的犹豫、挣扎、无助和患得患失,那种感觉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到。

人生就好似一座天平,得失心过重或是过轻,都会失去平衡。是故,我们应以平衡的心态、平衡的目光去看待得失。从得中看到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