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仁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1 10:02:57

点击下载

作者:李建生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忠孝仁义

忠孝仁义试读:

前言

中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它贯穿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并通过改造融入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之中。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出“精忠爱国”“仁者爱人”“孝悌无违”“见利思义”“诚信为本”“谦和好礼”“行己有耻”“包容会通”这八种精神,并以“忠孝仁义”统摄以上八种精神。不仅因为“忠孝仁义”突显了儒家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更由于“忠孝仁义”乃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忠”“和”“恕”“廉”“耻”等观念的核心要素。“忠孝”是立国与立家之根本,“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二字,支撑着家庭、民族以至于整个国家的“大厦”,如同“四根柱子”,屹立不倒,否则家国大厦将倾。“仁义”是为人最基本的德行,“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义”就是坚持正义,保持节操。一个人行于世,与人交往,就必须富有仁爱之心,坚持正义,守住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本书所选“精忠爱国”的故事,主要表现了主人公热爱祖国、忠于职守的精神与节操。即使故事的主人公身上带有忠君思想,也从“爱国”的角度加以阐发与揭示,把忠君延伸为爱国。

所选“仁者爱人”的故事,主要从“仁心”和“仁政”这两个层面揭示“爱人”的内涵。前者指为人的道德境界,后者强调为君的治国方略。其中“仁心”的故事又有三个层面:一是对亲人的热爱,二是对世人的关爱,三是对人性原则的坚守。

所选“孝悌无违”的故事,不仅表现了主人公对父母的尊敬顺从,而且表现出主人公尊老敬贤的意识,唯其如此,社会文明才能进步。当然,这需要我们正确地看待孝悌观念和推崇孝道孝行的行为,真正做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所选“见利思义”的故事,从正义、正直、公正、中正等方面诠释了“义”的实质即为“正”。其中,有处在不公正境遇中能做到大义凛然、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故事,在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时能仗义执言、坚持正义的故事,在别人遇到危难需要帮助时能见义勇为、施以援手的故事,为践行崇高的理想能不畏艰险、义无反顾的故事。

所选“诚信为本”的故事,有的表现为诚实无欺,如“曾子杀猪明不欺”“商鞅变法立木信”等,有的表现为相互信任,如“范式与友言有信”“夫妻守约镜重圆”等,还有的表现为信守承诺,如“季札挂剑不欺心”等,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诚信”的精神内核。

所选“谦和好礼”的故事,展现了“礼义”作为伦理规范,其内容的复杂性:有的强调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的“礼制”“礼教”,有的体现作为待人接物形式的“礼节”,有的属于个体修养涵养的“礼貌”,有的故事则表现为“礼让”。

所选“行己有耻”的故事,表现了各个时代主人公身上的羞耻之心、行己有耻和有所不为的精神,同时,也有部分反面的故事,鞭挞了历史上那些卑劣无耻的行径和丑陋的嘴脸,目的是以“无耻”衬“有耻”,强调“知耻”的重要意义。

所选“包容会通”的故事,表现了主人公身上宽广的胸怀、开阔的眼界,同时也展现了包容万物、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等精神和气度。

文明进化到现代社会,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似乎有些模糊,社会舆论愈来愈担忧青少年的道德滑坡、品格沦丧。在这样的背景下,这本《忠孝仁义》对于传承中华五千年的德教精神,倡导基本的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与发展,就具有非常及时和深远的意义。第一章精忠爱国文化典籍一 孔子论“忠”【原文选读】论交友①②③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论事君④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论治民⑤⑥⑦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注释:

①子贡:孔子弟子,以下樊迟、子张皆孔子弟子。

②道:引导。

③毋自辱焉:意思是(如果不听劝告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④定公:鲁国的国君。“定”是谥号。

⑤季康子:季孙肥,鲁哀公时的正卿,是当时最有权力的政治人物。“康”是谥号。

⑥以:连词,和。

⑦庄:严肃认真。【文意疏通】“忠”字在《论语》中共出现了18次。而《论语》中的“忠”基本以交友、事君和治民这三类形式出现。以上各则的大概意思如下:

子贡问交友之道。孔子说:“对待朋友,要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他不听也就罢了,以免自取其辱。”

樊迟问何为仁。孔子说:“仁就是要做到日常起居端庄有礼,做事严肃认真,待人能诚心实意;即使到了偏远蒙昧的地方,也不可废弃这些做法。”

鲁定公问道:“君主差使臣子,臣子侍奉君主,各自应该怎样做?”孔子回答说:“君主任用臣子应该按照礼(规范或制度)来办,臣子服侍君主应该尽心竭力。”

季康子问道:“要使百姓敬顺、忠诚又勤勉,应该怎样做呢?”孔子说:“如果当政者对待百姓庄重,百姓自然就会敬顺;对待父母孝顺,百姓自然就会忠诚;提拔好人,教导能力不足的人,百姓自然就会勤勉。”

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尽心竭力。”【义理揭示】“忠”是《论语》中的重要概念。忠者,即忠诚无私、尽心竭力。也就是说,“忠”的基本意思是“尽心竭力”。对待朋友,既要讲信用,也要尽心竭力。如果朋友犯了错误,要开诚布公地劝导他,推心置腹地讲明利害关系,如果对方坚持不听,也就作罢,这是交友的一个基本准则。侍奉国君,则要尽心尽职为国效力。对待百姓,则不可懈怠,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这样方能引导百姓尽心效力。

孔子所倡导的“忠”有相当积极的一面,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人格的主要内容;不仅在过去的历史中起着进步作用,在今天也仍然是我们需要发扬光大的传统美德。二 孟子议“忠”【原文选读】

教人以善谓之忠。(《孟子·滕文公上》)

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①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②“德之贼”也。(《孟子·尽心下》)

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孟子·告子下》)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③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孟子·离娄上》)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④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离娄下》)注释:

①与入尧舜之道:意思是同其一起学习尧舜之道。

②德之贼:意为戕害道德的人。贼,戕害。

③所以:用来……的。

④寇雠(chóu):仇敌,敌人。【文意疏通】

一部《孟子》有3.5万余言,是《论语》总数的近3倍。可是,《孟子》里的“忠”字还不及《论语》的1/2,仅有8个。从这些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孟子不像孔子那样重视“忠”。再从意义上看,《孟子》里的“忠”字,几乎都是“忠厚”“真诚”的意思。比如选文前两则:

把善良教给别人叫做忠。(这种人)要批评他,却举不出具体事例来;要指责他,却又觉得没什么能指责的;和颓靡的习俗、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平时似乎忠厚老实,行为似乎很廉洁,大家都喜欢他,他也自认为不错,但是却不能同他一起学习尧舜之道,所以说是“戕害道德的人”。“臣事君以忠”,是孔子在侍奉国君问题上的基本观点。这一观点为后代儒家所推崇和发挥,而被世人称为“亚圣”的孟子,对此却置之不理。他认为(选文后三则):

做臣子的存有仁义之心来侍奉他的国君,为国君做事。

要做国君就应尽国君之道,要做臣属就应尽臣属之道。这两者都是效法尧、舜而已。不以舜侍奉尧的做法来侍奉君主,就是不敬奉自己的君主;不以尧治理民众的做法来治理民众,就是残害自己的民众。

君主把臣子看作自己的手脚,那臣子就会把君主看作自己的腹心;君主把臣子看作犬马,那臣子就会把君主看作一般人;君主把臣子看作泥土草芥,那臣子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义理揭示】

前面说道,《论语》中的“忠”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在如何侍奉国君、待友,怎样行政、治民方面,孔子都用“忠”作了回答。此外,“忠”还是成仁、做人的准则。综观《论语》里孔子对“忠”的论述,“忠”的意义大概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真诚的意思,第二类是忠于君主的意思。前者属于伦理范畴,后者则属于政治范畴。孟子对“忠”的解释,是从孔子所言“忠”的第一类意思引申而来。而在君臣关系问题上,孟子的论述也不同于孔子。虽然在这种关系中,仍是以君为主动,臣为被动,但已经不是孔子所主张的“使”和“事”的关系了。也就是说,臣对君不是唯命是从,而是能对君主作出适当反应的人,君对臣如何,臣对君的态度也会随之变化。三 王安石说“忠”【原文选读】

论者或以为事君,使之左则左,使之右则右,害有至于死而不敢①避,劳有至于病而不敢辞者,人臣之义也。某窃以为不然。上之使②人也,既因其材力之所宜,形势之所安,则使之左而左,使之右而右,可也。上之使人也,不因其材力之所宜,形势之所安,上将无以报吾君,下将无以慰吾亲。然且左右唯所使,则是无义无命,而苟悦③之为可也。害有至于死而不敢避者,义无所避之也;劳有至于病而不敢辞者,义无所辞之也。(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集·上曾参政书》)注释:

①上:上级。

②因:根据,依据。

③苟悦:苟且取悦。【文意疏通】

有人认为侍奉国君,为了国家大事,您派他向左就向左,派他向右就向右,害处大到会死也不敢回避,劳累到了有病也不敢推辞,这是人臣的信义。我认为不是这样。上级使用人才,应该按照他们的才干和天下的形势的要求,据此让他向左就向左,向右就向右,这是可以的。上级如果不按照人的才干和形势的要求来使用人才,向上则无法报效国君,向下也无法告慰自己的双亲。然而如果向左向右任您派遣,那么就是没有信义和天命,而是苟且地取悦于您。害处大到会死而不回避,是因为大义不能够回避;劳累以至于有病却不推辞,是因为义不能被推辞。【义理揭示】

在以上文字中,王安石探讨了何谓臣子侍奉国君的本义。他批驳了臣子唯君命是听,不问“材力之所宜”“形势之所安”,能为君亲带来实利的“人臣之义”观。他反对以死尽忠,即反对愚忠,同时主张以“义”和“命”来“事君”的原则,即要讲道义。这样的忠节观在集权制的封建社会中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对于现代社会也有借鉴意义。四 弦高机智救国【原文选读】①②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③④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⑤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⑥⑦⑧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⑨⑩⑪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⑫⑬⑭⑮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注释:

①周北门:周都洛邑的北门。

②超乘:一跃而登车。刚一下车就又跳上去,这是轻狂无礼的举动。

③王孙满:周襄王的孙子。

④轻而无礼:轻慢而没有礼貌。

⑤脱:粗略,随便,粗心大意,意为军纪涣散。

⑥滑:姬姓小国,在今河南省滑县。

⑦市于周:到周的都城做买卖。市,做买卖。

⑧乘(shèng)韦:四张牛皮。古代一辆兵车叫一乘,每乘四匹马驾车,所以“乘”代指四。韦,熟牛皮。

⑨步师出于敝邑:行军经过敝国。步师,行军。出于敝邑,经过我国,郑国商人弦高的自谦之词。

⑩从者:随从之人,这里指秦军。

⑪腆:丰厚。

⑫淹:停留。

⑬积:指每天食用的东西。

⑭卫:保卫。

⑮遽:原指传车,驿马,引申为立即、马上。【文意疏通】

春秋时期,在郑国帮助守备的秦国将军杞子派人回国报告说:“郑人让我掌管新郑北门钥匙,如果悄悄地派兵而来,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虽然郑国相距遥远,秦穆公还是决定派孟明率军偷袭。选文的大概意思如下: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洛邑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刚下车又一跃而上。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

秦国军队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的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犒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犒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粮食;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背景提示:在郑国北门等待秦军消息的杞子得知阴谋败露,料想自己再难待在郑国,急忙收拾行李逃走了。秦军主帅孟明以为弦高就是郑国使者,于是攻灭滑国后回师而去。)【义理揭示】

弦高是古往今来商贾中最有魅力、最让人敬仰的,他虽然牺牲了自己的十二头牛,却保全了郑国整个国家。在大义和私利面前,他不甘流俗,选择了大义,敢于在关键时刻作出义无反顾并且智勇双全的选择。中国历史上商人护国爱国的精神传统,或许首出于弦高。当然,弦高没有刻意要出名,这种牺牲精神就更让我们感动了。五 屈原自投汨罗【原文选读】①②③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④⑤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⑥⑦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⑧⑨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选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注释:

①被发:指头发散乱,不梳不束。被,通“披”。

②颜色:脸色。

③形容:形体容貌。

④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呢?哺(bū),吃,食。糟,酒渣。啜(chuò),喝。醨(lí),薄酒。

⑤怀瑾握瑜:瑾、瑜为美玉,喻美德。比喻人具有美玉般的高贵品德和才能。

⑥察察:洁白的样子。

⑦汶(mén)汶:混浊的样子。

⑧皓(hào)皓:莹洁的样子。

⑨温蠖(huò):尘渣重积的样子。【文意疏通】

公元前340年屈原诞生于楚都丹阳,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屈原为人性格耿直,由于遭到奸臣上官大夫与令尹子兰等人的陷害,致使他被怀王疏远,后又遭襄王的放逐。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选文的大概意思如下:

屈原来到了江滨,披头散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醉了,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洁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下《怀沙》赋……抱着石头,自投汨罗江而死。【义理揭示】

司马迁在谈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时说:“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其中“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可谓一语破的,道出了屈原性格中最核心的因子。可惜忠臣遇到了昏君,达士碰到了小人!《离骚》等诗歌名篇饱含着屈原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也强烈表达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至死不屈的精神。今天,我们不能以“愚忠”对屈原作简单的价值判断,至少,正是这种极端式的“愚忠”,在诗歌史上书写了不朽的奇迹。六 李广竭诚尽忠【原文选读】①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②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③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④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

⑤⑥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⑦⑧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⑨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⑩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至幕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⑪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⑫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⑬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选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注释:

①青:卫青。西汉武帝时的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

②少:稍微。

③屯:驻军。

④结发:指初成年。

⑤死:决一死战。

⑥数奇:命运不好,遇事多不利。

⑦食(yì)其(jī):指右将军赵食其。

⑧亡:通“无”。

⑨南绝幕:向南横渡沙漠。绝,横渡。幕,通“漠”,沙漠。

⑩糒(bèi)醪(láo):干粮和酒水。糒,干饭。醪,酒浆。

⑪刀笔之吏:指掌文案的官吏。

⑫《传》:此指《论语》,下面的引语出自《论语·子路》。

⑬悛(quān)悛:忠厚老实的样子。【文意疏通】

西汉元狩四年(前119),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由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由定襄、代郡出击,跨大漠远征匈奴本部,李广几次请求随行,汉武帝起初因他年老没有答应,后来经不起李广请求,同意他出任前将军。选文的大概意思如下:

李广不久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出边塞以后,卫青捉到敌兵,知道了单于住的地方,于是自己带领精兵去追逐单于,却命令李广合并到右将军的部队里,从东路出击。东路稍稍迂回遥远些,而且大军走在水草缺少的地方,势必加速行军而不能驻扎下来。李广就亲自请求说:“我的部队是前将军(前锋),如今大将军却调令我从东路出兵,况且我从少年时就与匈奴作战,到今天才得到一个亲自和单于对敌的机会,我愿做前锋,先和单于决一死战。”大将军卫青曾暗中受到皇上的警告,认为李广年老,命运不好,要派他抵挡单于,恐怕不能实现俘获单于的愿望……李广不向大将军告辞就起程了,心中非常恼怒地到达军部,领兵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兵后从东路出发。军队没有向导,迷失道路,结果在大将军之后到达战场。大将军与单于交战,单于逃跑了,没有俘获单于而回兵。大将军向南行渡过沙漠,遇到了前将军和右将军。李广谒见大将军之后,回到自己军中。大将军派长史带着干粮和酒送给李广,顺便向李广、赵食其询问迷失道路的情况,(因为)卫青要给天子上书报告详细的军情。李广没有回答,大将军派长史急切责令李广军中主管幕府的校尉前去听审受责。李广说:“校尉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现在亲自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

到了大将军幕府,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打过大小70多次仗,如今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但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去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60多岁了,毕竟无法再面对那些文官的侮辱。”于是就拔刀自刎了。李广军中的所有将士都为之痛哭。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不论认识或不认识的,也不论老的少的,都为李广落泪……

太史公说:《论语》里说,“在上位的人自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实行;自身行为不正,发下命令也没人听从”。这说的就是李将军吧!我所看到的李将军,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不善言辞。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十分哀痛。或许是因为他那忠实的品格得到士大夫的信赖呀!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讲话,树下却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用来说明大道理。【义理揭示】

李广尽管勇敢善战,武艺高强,为捍卫边疆和保障中西交通安全贡献了毕生的力量,但生不逢时,大半时间正处于西汉朝廷消极防御阶段,因此虽胸怀大志,但最终不能建功立业。宋代诗人王十朋有一首诗这样赞颂李广——“李广才名汉世稀,孝文犹自未深知。辍飧长叹无颇牧,翻惜将军不遇时”,笔者认为很客观公正。司马迁满怀激情地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赞美他,意思是只要真诚、忠实,就会感动人,为人所敬仰。在《史记》七十列传中,卫青、霍去病仅得合传,而李广却能单独立传,实在是基于他的为人品格和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以及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七 苏武牧羊不屈【原文选读】①②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③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④⑤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⑥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⑦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⑧⑨信义安所见乎?……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⑩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⑪⑫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⑬⑭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⑮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⑰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选自东汉·班固《汉书·苏武传》)注释:

①律:卫律。

②益:更加。

③旃(zhān):通“毡”,毛毡。

④北海:当时在匈奴北境,即今贝加尔湖。

⑤羝(dī)乳:公羊生小羊。羝,公羊。乳,用作动词,生育,指生小羊。公羊不可能生小羊,故此句是说苏武永远没有归汉的希望。

⑥去:通“弆(jǔ)”,收藏。

⑦李陵:字少卿,西汉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李广之孙,武帝时曾为侍中。西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出征匈奴,兵败投降,后病死匈奴。

⑧太夫人:指苏武的母亲。

⑨阳陵:汉时名为阳陵县,在今陕西咸阳市东。

⑩女弟:妹妹。

⑪保宫:本名“居室”,太初元年更名“保宫”,囚禁犯罪大臣及其眷属之处。

⑫春秋高:年老。春秋,指年龄。

⑬列将:一般将军的总称。苏武父子曾被任为右将军、中郎将等。

⑭通侯:汉爵位名,本名彻侯,因避武帝名讳改。苏武父亲苏建曾封为平陵侯。

⑮斧钺(yuè):古时用以杀犯人的斧子。钺,大斧。

⑯汤镬(huò):指把人投入开水锅煮死,此泛指酷刑。汤,沸水。镬,大锅。

⑰壹:一律,一概。【文意疏通】

背景提示:单于叫卫律去逼迫苏武投降。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会受胁迫而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让他与外界隔绝,不给他吃喝。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天不死。匈奴认为他是神,就把苏武流放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归汉……

苏武到北海后,由于粮食运不到,因此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草籽来吃。他拄着汉朝的符节放羊,睡觉、清醒时都拿着,以致系在符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任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你,愿虔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汉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朝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你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如今又过了十余年,生死不知。人的一生如同朝露一般短暂,何必要如此辛苦。我刚投降时,自己痛心对不起汉朝;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况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即使你归汉你的安危也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

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被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几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廷奉献生命。现在能够牺牲自己来效忠国家,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是心甘情愿的。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儿子效忠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什么了。”

李陵与苏武一起喝了几天酒,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劝告。”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很久的人了!单于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汉朝如此忠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的罪恶,上能达天!”说完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义理揭示】

苏武出使匈奴,前后被匈奴扣押了共19年时间。在被扣押的漫长岁月里,苏武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苦,一方面环境恶劣,生活困苦,冬天以雪代食;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匈奴首领对他的威逼利诱,甚至朋友李陵也来劝降。在这种双重困压下,他始终以一颗耿耿忠心对待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杖节牧羊,终不屈服。苏武可谓中国历史上的脊梁,正是由于他的这种气节与操守、担当和大义,他的精魂已深深地融入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八 李善知恩乳主【原文选读】①②

李善,字次孙,南阳淯阳人,本同县李元苍头也。建武中疫③④疾,元家相继死没,唯孤儿续始生数旬,而赀财千万。诸奴婢私共计议,欲谋杀续,分其财产。善深伤李氏,而力不能制。乃潜负续⑤逃亡,隐山阳瑕丘界中,亲自哺养,乳为生湩。推燥居湿,备尝艰勤。续虽在孩抱,奉之不异长君,有事辄长跪请白,然后行之。闾里感其行,皆相率修义。续年十岁,善与归本县,修理旧业。告奴婢于长吏,悉收杀之。时钟离意为瑕丘令,上书荐善行状。光武诏拜善及续并为太子舍人。⑥⑦

善显宗时辟公府,以能理剧,再迁日南太守。从京师之官,道经淯阳,过李元冢。未至一里,乃脱朝服,持锄去草。及拜墓,哭⑧泣甚悲,身自炊爨,执鼎俎以修祭祀。垂泣曰:“君夫人,善在⑨此。”尽哀,数日乃去。到官,以爱惠为政,怀来异俗。迁九江太守,未至,道病卒。

续至河间相。(选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独行列传》)注释:

①淯(yù)阳:今河南省南阳县。

②苍头:奴仆。

③没:通“殁”,死。

④旬:十天为一旬。

⑤湩(dòng):乳汁。

⑥辟:征召。

⑦理剧:治理难治的地方。

⑧爨(cuàn):烧火做饭。

⑨怀来:亦作“怀徠”,招来的意思,此指感化。【文意疏通】

李善,字次孙,南阳淯阳人,原是同县李元的仆人。建武年间疫病流行,李府全家上下都不幸染上了瘟疫。短时间里,一家人接二连三地去世了,只留下万贯的家财和出生几十天的婴儿李续。婢女和仆人私下合计,想杀害李家这个唯一的命脉,然后夺取所有的财产。李善可怜李家的遭遇,但无力制止,于是暗地抱着李续逃跑,隐藏在山阳瑕丘界中,亲自哺养。李善用自己的乳头给李续含着,想不到两乳竟能生出乳汁。李善带着李续夏天避暑冬天避寒,备尝艰苦。当李续还在襁褓中的时候,不管大小事情,李善都会在小主人面前,恭敬地向他禀报,然后再去办(因为他把李家唯一的血脉,看作是主人的化身一样地尊敬)。乡里为他的行事所感动,都跟着他做好事。李续十岁时,李善带他回本县,重理旧业,并向县吏控告诸奴婢的事,县吏统统把他们捕杀了。这时钟离意任瑕丘令,上书推荐和传扬李善的事迹。汉光武帝下诏书授予李善和李续都为太子舍人。

李善在显宗时被官府征召,因能治理难治的地方,升做日南太守。自京师去上职,路经淯阳,经过李元的坟墓,在一里之外,就脱去朝服,拿着锄头除草。拜墓结束后,还哭泣悲伤不已,并亲手烧火做饭,执鼎俎祭祀李元。他跪在主人的灵位前,非常伤感地说:“老爷、夫人,我是李善,我今天回来探望、祭拜你们。”连续几天,他都在墓园徘徊,不忍离开,时时刻刻地追思恩主。到任后,以仁爱为政,感化异俗。后来又升任九江太守,可惜还未到任,就在路上病死了。

后来小主人李续也很有成就,官至河间相。【义理揭示】

在中国历史上,李善乳主的故事流传甚广,虽然个别情节有些夸张,但仍可谓报恩的典范。他的美德令人称道的原因,不仅在于低微之时含辛茹苦养大小主人,更在于显达之后,仍然对主人心存恩德。李善身上的知恩报恩的忠义对我们常人的启示是:人不论身处何种环境、地位,都要做一个感恩、尽职、尽责之人。李善的精神始终鼓舞着我们见贤思齐。九 祖逖闻鸡起舞【原文选读】①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③④⑤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⑥

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⑦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遂屯淮阴,起冶

⑧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选自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注释:

①主簿:州、府长官的佐僚,主管文书的官员。

②此非恶声:古人认为半夜鸡鸣是不祥之兆,祖逖不这么认为。

③睿:司马睿,即以后的东晋元帝,当时任左丞相。

④以为军谘祭酒:让祖逖担任军事顾问。

⑤骁(xiāo)健:骁勇、健壮的人。

⑥给千人廪(lǐn):供给一千人的军粮。

⑦有如大江:让大江来作证。古人常以“有如”发誓。

⑧起冶铸兵:兴建冶炼工厂铸造兵器。【文意疏通】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他东渡而来,目睹北方沦陷区的混乱与生灵涂炭,立志北伐中原收复失地,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盖一条被子一起睡觉,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并不是不祥之兆。”于是起床舞剑。

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事顾问长官。祖逖住在京口,集合了一批骁勇雄健的士兵,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如果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派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一定会有看见形势积极响应的各地英雄豪杰!”

司马睿向来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铠甲和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发誓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两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义理揭示】

一个人能否实现自己的志向与抱负,要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其中内因与外因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内因指思想、意志与才学,外因指环境、机遇等,祖逖主观上是努力的,“闻鸡起舞”便是明证。“闻鸡起舞”后来也成了耳熟能详的成语,指有志之士及时振作、奋发有为。这种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发愤图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十 岳飞精忠报国【原文选读】①

康王即位,飞上书数千言,大略谓:“陛下已登大宝,社稷有②主,已足伐敌之谋,而勤王之师日集,彼方谓吾素弱,宜乘其怠击之。黄潜善、汪伯彦辈不能承圣意恢复,奉车驾日益南,恐不足系中原之望。臣愿陛下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书闻,以越职夺官归。

……③

桧遣使捕飞父子证张宪事,使者至,飞笑曰:“皇天后土,可④表此心。”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

初,桧恶岳州同飞姓,改为纯州,至是仍旧……孝宗诏复飞官,以礼改葬,赐钱百万,求其后悉官之。建庙于鄂,号忠烈。淳熙六年,谥武穆。(选自《宋史·岳飞传》)注释:

①康王:即赵构。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金兵俘徽、钦二宗北去后,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重建了宋朝,史称“南宋”。

②勤:帮助,协助。

③张宪事:诬告张宪为岳飞收回兵权一事。张宪是岳飞最为倚重的部将和助手。

④鞠:通“鞫”,审讯,审查。【文意疏通】

虽然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重建了宋朝,史称“南宋”,但他拒绝主战派抗金主张,在收复中原上无所作为。选文的大概意思如下:

赵构即位时,岳飞向朝廷上书,扬扬洒洒几千文字,大致内容为:“陛下您已即位,可谓社稷有主,为讨伐金人、制定攻略提供了保障。而协助陛下收复河山的将士日渐增多,金人常说我军一贯羸弱,恰好趁敌懈怠之际一举歼敌。黄潜善、汪伯彦不能秉承您的圣意收复河山,却奉您的车驾渐渐向南转移,这恐怕辜负了中原百姓的期望。臣希望陛下能在金人尚未站稳脚跟之时,亲自统领六军向北渡河,则将士斗志大增,中原有望收复。”赵构看过岳飞的上书,以越职罪罢免了岳飞的官职。

……

秦桧派人把岳飞父子抓起来证明张宪有罪,使者到了,岳飞笑着说:“皇天后土,可以证明我对朝廷的忠心。”秦桧开始时命令何铸审问岳飞,岳飞撕裂衣裳把后背给何铸看,有“尽忠报国”四个大字,字迹刻得很深。

……

起初,秦桧不满岳州跟岳飞的姓一样,改成纯州,到现在仍是这样……后来宋孝宗下诏恢复岳飞的官职,用相应的礼制更换下葬之地,赏赐岳家百万贯钱,寻找岳飞的后人并全都赐封官职。在鄂州为岳飞建立祠庙,称为“忠烈祠”。淳熙六年(1179),封岳飞谥号“武穆”。【义理揭示】

岳飞是民族英雄,爱国主义是岳飞精神的内核。岳飞身上的“忠”,主要表现为他的爱国精神。“尽忠报国”是岳飞的家训,也是岳飞坚定的自誓;是岳飞的信念,也是岳飞毕生的行动。岳飞的“忠”不是愚忠,身处当时那样的历史环境,他要忠君,但“忠”更表现在爱国,或者说,忠君与爱国相关相连。因此,岳飞的“忠”不是忠于君主,而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为国为民不避祸福,岳飞精神的确是“尽忠报国”四个字的最好注脚。十一 范仲淹有志天下【原文选读】①②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③④⑤⑥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⑦⑧⑨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选自南宋·朱熹、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注释:

①孤:幼年失去父亲。

②适:改嫁。

③世家:家世。

④去:离开。

⑤之:到,往。

⑥南都:指应天府,即今河南商丘。这里的南都学社为当时著名学社。

⑦沃:用水淋洗,这里指“洗”。

⑧(zhān)粥:稠粥。古人称厚粥为,薄粥为粥。

⑨日昃(zè):太阳偏西。【文意疏通】

范仲淹,字希文,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选文的大概意思如下:

范仲淹两岁时死了父亲,母亲贫穷无依无靠,只得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去应天府的南都学社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里几乎都是和衣而睡。有时夜晚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他常常是白天苦读,连顿稠粥都吃不饱,直到太阳偏西才吃一点东西。最终他精通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典著作的要意,情绪激昂地树立起了治理天下的雄心壮志。他经常自己吟诵:“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义理揭示】

范仲淹是刚直不阿、体恤民情、为政清廉的宋代名臣,之所以能有此赞誉,首先要归功于他刻苦学习、奋发有为的精神。唯其如此,方能一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和抱负,这两句名言也激起了古今无数仁人志士精忠报国的慷慨热情。文化倾听“忠”的字典释义是“忠诚无私,尽心竭力”,从传统文化的范畴来看,它既是伦理道德的首要内容,也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其内涵在不断丰富,其地位历久弥坚。

在儒学中,“忠”引起历代儒家学者的重视。“忠”在孔子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论语》里有关“忠”的论述不是很多,一共仅有18例。对这18个“忠”细加分析,它包含的内容很广,包括如何侍奉国君和待友,怎样为政和治民以及如何成仁和做人。综观《论语》里孔子对“忠”的论述,“忠”的意义大概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真诚的意思,《论语》里的“忠”多数属于这一类。从以上节选的《论语》中的片段来看,孔子提倡待人接物要“忠”,即要做到真诚,尽心竭力,这就从人与人的关系的角度提出了具体的处世之道,成为后世的行为准则。第二类是政治思想范畴的“忠”,是忠于君主的意思。孔子认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个“忠”是孔子忠君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孔子提倡的仁人标准来看,他看重的是待人要忠诚,而不是侍奉国君要忠心。所以,“忠”作为《论语》中的重要思想内容,其体现了孔子思想的基本精神,应该是为人真诚,而不是对君主的忠诚和无二心。

但是,“臣事君以忠”,即以忠心侍奉君主,仍是孔子在“事君”问题上的基本观点。而且,这一观点得到了后代儒家的推崇和发挥。而被世人称为“亚圣”的孟子,对此却置之不理。在君臣关系问题上,孟子认为君臣的关系中君为主动、臣处被动,不过这已经超越了《论语》中所主张的“使”和“事”的单一关系,具有了动态的双向性。也就是说,臣对君不是唯命是从,不是任君摆布,而是能对君主的言行作出适当的反应,君对臣如何,臣对君的态度也会随之变化。

宋代的儒学大师王安石则在《上曾参政书》中探讨了何谓臣子侍奉国君的本义。他从反面批驳了臣子唯君命是听,不问“材力之所宜”“形势之所安”,能为君亲带来实利的“人臣之义”观。他反对愚忠,主张以“义”和“命”“事君”的原则。这样的忠节观在集权制的封建社会中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对于现代社会也有借鉴意义。

古代的君王又称天子,“君权神授”, “朕即国家”,因而君王又是国家的象征,“忠君”思想在历史中又衍化为报效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忠君和爱国成为互为表里的同义词,忠君就是爱国,爱国就要忠君。究其原因,中国传统社会的实质乃政教合一,也就是说,帝王既是国家民族的象征,又是思想道德的示范,还是文化和价值观的代名词,无人能替代。所以,从以上所选的“屈原自投汨罗”“苏武牧羊不屈”“岳飞精忠报国”“祖逖闻鸡起舞”“李善知恩乳主”“李广竭诚尽忠”“范仲淹有志天下”等故事来看,主人公身上多多少少带有一些忠君或忠主的思想,而“弦高机智救国”故事中的主人公弦高却是一个具有现代公民意义上的自觉爱国精神的商人,他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忠君思想,其精神难能可贵,令人敬仰。

由此看来,“忠君”和“爱国”是有区别的,属于两个不同的层面。“忠君”带有狭隘义,其出发点可以是为一个人负责,或者是为某些结党营私的小集团效力,而“爱国”带有普适义,具有普遍价值,其出发点是整个国家和民族。这也是本章标题用“精忠爱国”而不用“忠君爱国”的主要原因。我们希望,青少年朋友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伦理与政治的双重规训中突出重围,使“精忠爱国”思想内化为道德与人格的内在修养,而不是窄化为愚昧的精忠思想和狭隘的爱国主义。文化传递

在个人前途与国家科学事业上,他毅然选择了国家,在个人安危与核武器上,他坚定地说了一句“我不能走”。他,就是邓稼先,爱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中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虽然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去世后,人们才知道他的事迹。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也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这是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奇迹和伟大胜利,而在这里,邓稼先一直是这个奇迹的最核心人物。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研究和设计制造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发展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他是一位科学巨人。

说起邓稼先,首先得承认他是一个科学家,一个才华横溢的学术巨擘。他从西南联大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到考取普渡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从一个普通的研究助理,到科学院的院长,再到原子弹及氢弹的设计者,这一切所需要的最本质的东西还是科学,还是知识。有一次,为了一个关键的数据,邓稼先带领十几个年轻人一天三班倒,用4台手摇式计算机日夜连轴转。从黎明到深夜,理论部办公楼灯火通明,计算稿纸装了几十麻袋,堆满了整整一间房。众人一同攻关,反复讨论计算结果,终于摸清了原子弹内爆过程的物理规律,迈出了中国独立研制核武器的第一步。在原子弹研制史上,这是一件大事,被称为“九次运算”,所使用的手摇式计算机就是历史的见证。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赞叹:“九次运算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1963年初,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按预定计划诞生。刚刚39岁的邓稼先,在这份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文件上郑重地签署了自己的名字。当时的教育部部长刘西尧老先生曾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龙头三次方”来形容邓稼先的贡献:搞核弹的龙头在二机部,二机部的龙头在九院,九院的龙头在邓稼先。

他同样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邓稼先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莫过于他的崇高品质和近乎完美的人格。他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为了这项神圣的工作,他隐姓埋名28年,甚至在他母亲临终前,她都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在干什么。直到邓稼先临终前,中央决定对他的资料进行解禁后,他才在一夜之间突然出现在各大报纸上。在这尘封的、近乎与世隔绝的28年里,是他如火的青春与激情。在这28年里,杨振宁已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应该说两人的水平不相伯仲,但在时代面前,各人有各人的选择。他毅然选择了这条路,然后就是日夜兼程的28年。虽然选择了前方,风雨兼程,但他连背影都未曾留下。他生前获得的荣誉很少,奖金更是少得可怜。原子弹奖励10元,氢弹奖励10元,除此之外,从1964年原子弹爆炸到1985年首次颁奖,从未获得过一次奖励,也从未领过一分钱。他以他的无私、淡泊带领大家日夜奋战,并最终取得成功。

他的爱国热情也令我们所有人敬仰。从少年时代撕毁日军的旗子,并踩在脚下,到怀着“为今后国家建设服务”的目的考取普渡大学的研究生,再到获得博士学位后第九天便突破重重阻挠,毅然回国,再到投身“两弹”事业,扎根戈壁28年。那个心中时刻指引着他的就是希望国家昌盛的信念。他选择了为国奉献,然后坚定地走了下去,一辈子都未曾改变。当一个人真正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也就无所谓生死,人生亦无憾了。遥想当年,这里也曾辉煌,也曾金戈铁马,当岁月的车轮碾过那片戈壁时,他们的脸上也留下了车辙。他们,一群最可爱的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共聚于此。就算马革裹尸,也扑不灭他们心中那团炽热的火——做一名铸剑者,捍卫国家的尊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给中央写信,就中国的核事业提出自己的建议。他确实太累了,他为中国的核事业操劳了一生。

新中国成立后“影响中国的一百人”颁奖词这样评价邓稼先:

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历史将会铭记这样一位科学巨人!文化感悟

1. “文化典籍”中所选的故事均围绕着“精忠爱国”的主题,故事中主人公身上所表现的爱国思想有何不同?请简要谈谈。

2.读了本章的“文化典籍”“文化倾听”与“文化传递”,你对爱国主义在当代的意义有何新的思考?请写一篇读书笔记。

3. 请从“文化典籍”涉及的人物中任选一个,查找与其相关的其他典籍(诗、词、文等),全面了解人物的思想,在班级中作一次读书交流。第二章仁者爱人文化典籍一 孔子论“仁”【原文选读】仁是性情的流露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①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②③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仁的本质是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④⑤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⑥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⑦⑧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仁是最高道德境界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⑨⑩

子曰:“恒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注释:

①令色:好的脸色。这里指假装和善。令,好、善。色,脸色。

②刚、毅、木、讷:刚指刚强,毅指果敢,木指朴质,讷指言语谨慎。

③近仁:接近于仁德。

④立人:使别人能自立。立,作使动词用。

⑤达人:使人通达事理,或使人充分施展才能。达,作使动词用。

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⑦邦:诸侯统治的国家。

⑧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

⑨九合诸侯:多次会合诸侯。九,不是确数,极多的意思。合,集合。

⑩不以兵车:不用武力。不以,不用。兵车,战车,代指武力。【文意疏通】

孔子对“仁”有诸多解释,仅在《论语》中就有109处。以上各则的意思分别是:

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达到仁德的境界,那仁德就来了。”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孔子说:“刚强、果决、朴质、慎言,有这四种品德的人近于仁德。”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

孔子说:“……仁就是自己想成功,同时也要让别人能成功;自己要事事通达,同时也应使别人事事通达。”

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在诸侯国里做官不会招致怨恨,在大夫的封地里做官也不会招致怨恨。”

子张向孔子问什么是仁。孔子说:“能在天下推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了。”“请问是哪五种品德?”孔子说:“恭敬、宽厚、诚实、勤敏、慈惠。恭敬就不会遭到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护,诚实就会使别人为你效力,勤敏就会取得成功,慈惠就足以役使别人。”

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主持盟会,没有动用武力,而制止了战争,这都是管仲的功劳。这就是管仲的仁德!这就是管仲的仁德!”【义理揭示】“仁”的基本内涵,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仁是真性情的合理流露,仁的核心本质是爱人,仁是人的最高道德境界。“人必有真性情,然后可以行礼。”所谓“真性情”,即是基于真心而外显的仁心、仁性。“仁者,爱人”,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这既体现了责任心,也才能完成他的社会担当。仁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道德的准绳。由此可知,仁是一种至诚无妄、与物无忤的修养境界,也是最高的道德范畴。在仁、义、礼、智、信等诸多思想要素中,仁处于核心地位,具有统摄作用。二 孟子议“仁”【原文选读】仁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①

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孟子·尽心下》)②③

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孟子·尽心下》)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④⑤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告子上》)仁政⑥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⑦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孟子·滕文公上》)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孟子·梁惠王上》)注释:

①及:推及,推广。

②有所不忍:指不忍心做的事。

③达:推及。

④由:经,经历。

⑤放:放任,失去。

⑥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⑦经界:土地、疆域的分界,此处指划分整理田界。【文意疏通】

仁爱的人爱别人,有礼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会被别人长久地爱戴;尊敬别人的人,会被别人长久地尊敬。

仁者把施与他所爱的人的仁德推及他所不爱的人身上,不仁者把施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他所爱的人的身上。

人人都有不忍心做的事,把这种心推及到他所忍心做的事上,就是仁。

所谓仁,意思就是人。“仁”和“人”结合起来,就是“道”。

仁是人的本心,义是人走的大路。放弃那大路不走,丧失了善良的本性而不知道去寻找,可悲啊!

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