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喜文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1 10:52:51

点击下载

作者:殷伟,程建强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图说喜文化

图说喜文化试读:

作者简介

殷伟,现任新加坡世界中华传统文化交流会执行会长,专攻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著作甚丰,颇有影响。著有《中国酒史演义》《中国茶史演义》《中国沐浴文化》《沐浴中的女性》《中国鱼文化》《钟馗》等近50种。

程建强,20世纪90年代初留学俄罗斯,在莫斯科攻读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研究员,著有《图说剑文化》等专著和论文。版权信息书名:图说喜文化作者:殷伟,程建强排版:aw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05-01ISBN:9787302313946本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中国民俗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它深深植根于世世代代民众的日常生活,是人民集体深层心理的文化积淀。即如这套《图说中华五福文化丛书》所论说的五福——福、禄、寿、喜、财,不仅存在于人们的相互祝颂和自身祈愿之中,而且还以众多富有民族特色的具象化形式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包括饮食衣着、佩饰器物、书法绘画、歌舞戏曲,等等,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虽然随着时代的改变,这些具象化形式也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甚至加入了一些时尚的元素,但其中的精气神没有变,仍然让人能够一眼看出“这就是咱们中国自己的”,因而感到格外亲切。只要看每年的春节晚会,就可以知道其中包含多少五福文化的因素,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没有五福文化就没有春晚。2012年4月,邮电部特地发行了一套福、禄、寿、喜特种邮票,受到广大集邮爱好者的欢迎,也是一个生动的例证。然而,对于五福文化的历史变迁和其中所包含的深层意蕴,我们恐怕又说不出多少道道来,这也可以说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可见,包括五福文化在内,中国民俗学的研究真是一门与老百姓息息相关而又博大精深的学问。

我国古代的史籍、文集、方志中记载着丰富的民俗资料,但真正学术意义上的民俗学研究,则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才逐步兴起的。1918年,刘半农等人发起“征集全国近世歌谣”活动,编辑《歌谣选》,事后又出版《歌谣周刊》向全国发行。1925年春节期间,顾颉刚等人到妙峰山进行民俗调查,调查报告先是以“妙峰山进香专号”的形式发表在《京报副刊》上,后又结集为《妙峰山》一书印行。1927年,顾颉刚发表《孟姜女故事研究》。以上都是中国民俗学研究中较早的标志性的事件,早为人们耳熟能详。虽然时间过去了将近一个世纪,但前辈开创的学术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殷伟兄著这套《图说中华五福文化丛书》所做的工作,和前辈开创的学术传统正是一脉相承,因此是很有意义的。

我和殷伟兄是大学同窗,朝夕相处四年,有很多共同语言。我对戏曲有兴趣,而殷伟兄很早就下工夫研究戏曲,曾深入“京剧鼻祖”程长庚的故乡——安徽省潜山县,对程长庚的史迹作过详细调查,并涉足电视剧,与人合作创作《卖油郎独占花魁》、《大老板程长庚》等,其中《大老板程长庚》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飞天奖,其艺术价值得到高度评价。其后殷伟兄阅历愈广,但始终钟情于传统文化,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焚膏继晷,不遗余力,先后著有中国文人闲情雅趣丛书、中国民间吉祥文化丛书、中国文人生态文化丛书,等等,涉猎之广,思考之深,都为我深深折服。这套《图说中华五福文化丛书》,选题充分考虑了广大民众祝愿国泰民安、幸福吉祥的心理,以及了解传统文化的渴望,编撰体例也极富特色,既具有厚重的内涵,又具有活泼的形式,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可以说是一套接地气、有底气的好书,它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是完全可以期待的。赵山林华东师范大学著名教授,戏曲史专家

第一章 喜神传说

无形无星

喜神,是民间信仰中幻想的吉祥之神。然而喜神不同于其他民间俗神,没有专设的庙宇。最初的喜神是很抽象的,并无具体的形象可言,与其他神明相比显得有些空洞,几乎让人难以捉摸。后来喜神有了自己的尊容,但模样却没有什么显著特点,完全是福神天官的翻版,大概是世人根据自己趋吉避凶、追求喜乐的心理想象出来的作品。《喜神图》[明]王凤 作喜神一手持如意,如意是传统的吉祥物,寓意万事顺利、吉祥如意;一手持梅花,一只蝙蝠正向梅花飞来,象征梅开五福;喜神配上这几种吉祥物,寓意吉祥如意、福星高照。这是不可多见的喜神图像。图为民间纸马(民间祭祀用的木刻黑白版画),图中喜神为一女性,骑凤,后有侍女给喜神打着方形幡盖。图为民间纸马,图中喜神为一女性,前有凤鸟,后有侍女给喜神打着方形幡盖,旁有牌楼。图为民间纸马,图中为一对男女骑凤,说明喜神与婚姻关系密切,形象更加世俗化了。这是民间年画中喜神形象,喜神为一天官,身旁的童子抱瓶,瓶中升起一个囍字。喜神图

在上古神话中有个吉神叫泰逢,《山海经·中次三经》中有记载,泰逢是人形虎尾,能够动天地,兴云雨。这是一个主吉的神灵,大概算得上是中国最早的吉祥之神,传说凡人有喜庆之事就能够看见泰逢,与后世喜神或多或少有点渊源关系。上古吉神泰逢

喜神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产生,已经无法考证,只知道喜神在民间流传当晚于福、禄、寿三神。喜神不像福、禄、寿三神那样由星宿衍变而来,也没有神形可辨,这是喜神的最大特点。

民间传说喜神是一个女神,而且留有长胡须,原本是长拜北斗星君修炼的一个女子。修真成道时,北斗星君以其虔诚显形女子面前,询问她有何所求,女子只是以手抿口,笑而不答。北斗星君误以为这个女子是在祈讨胡须,遂赐长须,并以其发笑时呈喜像而封为喜神,只因有长须,不再令凡人再见到她真实的面貌。从此,喜神专司喜庆,却不显神形。

喜神是河北内丘人生活和精神的寄托,而且被人格化了的喜神是高鼻大眼、梳着发髻、怀抱琵琶、笑容可掬的女性。

旧时人们过年,不论贫富,有一本书,必然是要买的,这就是历书。在历书正月初一到初五这五天中某一天的小格下,除有黄道、黑道、宜否沐浴、宜否嫁娶等小字外,还用大字印着“喜神正北”或“喜神西南”等字样。这是在告诉人们,这天是每年一度迎喜神的日子。迎喜神虽属一种俗信,但喜神并不是凭空想象出的一位神灵,而是按干支和八卦计算出的一种方位,于是民间创造出喜神每日所居方位,按干支推算日时,按八卦定方位,以确定喜神某日某时在某位,设祭供奉求喜。河北内丘喜神纸马喜神方位图此图为明代王圻《三才图会》中喜神方位图。喜神方位歌诀:甲巳在艮(东北方)乙庚干(西北方),丙辛坤位(西南方)喜神安;丁壬本在离宫(南方)坐,戊癸原来在巽(东南方)间。意思是说:日干逢丁壬,喜神在正南方向;日干逢甲己,喜神在艮(东北方向);日干逢乙庚,喜神在干(西北方向);日干逢戊癸,喜神在巽(东南方向);日干逢丙辛,喜神在坤(西南方向)。

清代乾隆皇帝还郑重其事地下旨编撰过一本有关寻找喜神的方位的书《协纪辨方书》,其中的《义例·喜神》有辨识喜神方位的记载:喜神于甲己日居艮方,是在寅时,乙庚日居干方,是在戌时;丙辛日居坤方,是在申时;丁壬日居离方,是在午时;戊癸日居撰方,是在辰时。

道书中有《六十花甲子喜神方》,指明每一干支日喜神所处的方向。如甲子、喜神东北、己丑喜神西北之类。有了这辨别喜神方位的专业书,就知道什么日子什么时辰喜神在什么方位了,迎喜神时也就按书查到喜神方位,祈神更加方便了。

历书上查明喜神方位,皇家要举行仪式,按喜神方位,赶神牛到郊区以迎喜神。牛要披红,鼓乐以送;司牛官要鸣鞭,叫做鞭春,以尽一日之欢。这样做大概是为了图得人畜两旺,五谷丰登。在苏州,每年立春前后有盛大的迎祀喜神民俗活动。届时,地方官员率领军营士卒,一行人马浩浩荡荡开到城隍庙神坛,去举行迎接和祭祀喜神的隆重仪式。清人蔡云《吴歈》写迎祀喜神说:“南来喜气远迎将,夹道游人若堵墙。一阵香风笑声起,画楼何处不新妆。”

旧时不仅百姓、商贾、妓女迎喜神,当官做老爷的也要迎喜神图个吉利,迎喜神已成为一项广为流行的民俗活动。

过新年北方有双喜神的仪礼,正月初一从凌晨起就有迎喜神、接财神的程序,按照喜神所在方位,由家长主祭焚香出迎。南方城镇则流行新正(正月初一)清晨“兜喜神方”习俗,即奔往喜神方位寻求一年好运。浙江溪口人崇尚财神、喜神,有对联说:“财神常进勤俭宅,喜神长伴善良人。”《长沙新年纪俗诗》说:“出行都向喜神方,翎顶官靴奔走忙。”迎喜图(清代桃花坞年画)清代桃花坞年画迎喜图为长方幅,分上、下二段。上段约占全幅的五分之二,题“大清乾隆卅一年(1766)迎喜图”及大小月节气、流郎诗、喜神方位、嫁娶周堂图、地亩经等;下段占全幅的五分之三,中央绘迎喜图。图中一龙半隐云气中,口向下面的聚宝盆吐出珊瑚、金钱等财物,文武财神分坐聚宝盆左右,分别有“金山”、“银山”,聚宝盆前一黑虎昂首上视,左二文官手托元宝,右和合二仙侍立,一捧宝盒,一执莲花,配有地坡、山石、树木。图左有“百忌日”、“太白游方避之吉”;图右又有“日人神所在不宜针灸”、“太岁神出游日”等文字。喜神大吉(清代北京纸马)喜神喜贵之神(清代北京纸马)

喜神究竟是什么模样,并无固定形象。民间年画中,喜神有似天官的,也有似财神的,清代北京民间年画《喜神门官》绘天官一手持朝笏,一手托“囍”字,后有童子持“双喜临门”旌幡;而《双喜临门》则绘两个童子,一个一手持如意,一手托“囍”字,另一个一手持花枝,一手托佛手。又有绘一对手抱珊瑚的财神,后随童子各一,童子抱一宝瓶,瓶中升起双喜字。和合二仙也是民间喜神,民间年画《福禄寿喜》中“喜”绘的就是喜字中嵌入和合二仙图像,充满喜庆、吉祥气氛是新婚人家喜贴的门画。喜神门官(清代北京年画)清代北京年画喜神门官表现了赐福天官率童子赐福的情景。天官穿一品朝服,袍上有福寿图案,一手捧朝笏,一手捧锦盒,盒上有“囍”字,寓意双喜临门的意思。童子手举宫灯,宫灯上分别有“富贵吉祥”、“双喜临门”字样。双喜临门(清代北京年画)这幅年画作品表现了童子送喜的情景。右图二童子一个手持如意,手托锦盒,盒上有“囍”字,“囍”字中升腾起祥云,云中有“双喜”字样;另一个童子一手举牡丹花,一手抱佛手;左图二童子一个手持灵芝,手托锦盒,盒上有“囍”字,“囍”字中升腾起祥云,云中有“临门”字样;另一个童子一手举芙蓉花,一手抱仙桃;寓意双喜临门的意思。喜神(清代芜湖斗方)喜字每个笔画都装饰有仙桃,上部中间嵌有寿桃,下部中间嵌有喜神和合二仙。此幅芜湖斗方喜神是福、禄、寿、喜四幅联的其中一幅。

祖先画像

宋代称画像为喜神,喜神是宋代俗语。

自宋以后,喜神多指祖先画像。祖先崇拜是鬼魂观念和血缘观念的结合,故祖先又称神祖,祖宗牌位又称神主,祖宗遗像也称喜神。在受崇拜的祖先中,对家族肇基立业、繁衍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当地始祖为至尊,神格最高,被奉祀为血缘姓氏家族的保护神。子孙应虔诚烧香膜拜,感念先人勤奋开拓的恩泽,祈求永恒不灭的祖灵保佑。所以祭祖、拜祖成为人们的一桩头等大事。祭祀祖先

俞明《五妹旧梦》描写过年祭拜喜神说:“廿四夜后,宅子里到处披红挂彩,门厅里挂起四盏大红灯笼,环形厅上挂着几盏走马灯。供桌上请出喜神,喜神就是祖宗神像,正中一幅大红喜字,是咸丰帝赐给彭启丰的御笔。”

清末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九回《论丧礼痛砭陋俗,祝冥寿惹出奇谈》描写:到了正日的头一天,便铺设起寿堂来,伯明亲自指挥督率,铺陈停妥,便向雅琴道:“此刻可请老伯母的喜神出来了。”雅琴道:“甚么喜神?”伯明道:“就是真容。”雅琴道:“是甚么样的?”伯明道:“一个人死了,总要照他的面庞,画一个真容出来,到了过年时,挂出来供奉,这拜阴寿更是必不可少的。”清代祭祖宗谱

明清时民间也将祖先称为喜神,旧时人家多于除夕悬挂,以香烛果品茶点供奉,并率家人以拜,称为“拜喜神”。清人顾禄《清嘉录·正月·挂喜神》记载苏州习俗说:农历新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悬挂祖先画像,在祖先喜神位前燃香上供,全家人按长幼依次虔诚祭拜,叫做拜喜神。春节祭祖是远古祖先崇拜的流传,祈求祖先阴灵护佑、降福于己,自然要把祖先看成是喜神了。清人蔡云《吴歈百绝》这样咏道:“有几人家挂喜神,匆匆拜节趁清晨。冬肥年瘦生分别,尚袭姬家建子春。”记录了冬至的主要习俗为拜节、敬神等,也道出了所敬之神是祖宗喜神。祖宗牌位祖宗像

安徽太平习俗,祖宗不只在村中祠堂里接受阖族祭祀,还要回到各个家庭,和子孙一起过年。腊月二十四日,是祖宗“下驾”之日,各家先数日收拾正厅,洒扫至洁,从全家最高处的阁楼,将祖宗喜神请出,一幅幅挂起。祖宗喜神的服装,有从明朝的纱帽玉带直到清代的翎顶朝珠,还有民国的燕尾服、大礼帽。正厅上挂红纱宫灯,下铺红毯,供桌和坐椅一律系上红呢帷幕,案上红烛高烧,朱盘高供,满眼只觉红光晃漾,喜气洋洋。安徽黔县西递村履福堂胡氏祖宗像

喜神纣王

古时候,掀盖头的这一刻,往往是新郎新娘的初次相见。新郎用秤杆缓缓地挑起那大红的盖头,盖头下是他将一生携手共度的妻子。眼前是一张红透了的小脸,飞快地抬眼瞅一瞅夫君,便又像触了电般地收回去,那带笑的双眼漾满了春意。

这是中国民间婚嫁中的一种习俗,尤其是旧时结婚,新娘子出嫁那天,不但要戴花披红坐花轿,头上还要蒙上块大红布,以保佑新娘子平安入洞房。

此俗由来已久,最迟在唐宋时期,这一习俗就已十分流行。唐人杜佑《通典》、宋人吴自牧《梦粱录》都有在洞房中挑盖头的记载,清人朱轼《仪礼节略》将民间盖头的形制说得很清楚了,盖头多以四五尺见方的红色绸缎制成,四角缀以铜钱或其他饰物,新娘在登上迎娶的花轿前,得先把盖头罩在头上,四角自然下垂,盖住整个脸部,直到拜堂之后,才由他人用秤杆挑去盖头,露出真容。拜天地

新娘出嫁为什么头上要蒙块红头巾,据说与喜神纣王有关,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姜子牙奉元始天尊之命登坛点将封神时,将纣王封为喜神,专管人间的婚姻,谁家结婚都得请他送喜。大概这是因为纣王喜好女色的缘故。可是纣王当了喜神却没改好色的老毛病。纣王去送喜时,看见哪个新媳妇长得好,就抢回去给他做小老婆。百姓都非常气愤,可是娶媳妇又不能不请喜神,大家无奈,只好求姜子牙帮着想办法。姜子牙告诉大家:要给新媳妇蒙头红,新媳妇一进门就要放鞭炮,大家照这个办法做了,果然纣王一见新媳妇蒙着头红,一听鞭炮响,就吓得赶快驾云回天了。

原来,武王伐纣时是打着一色的大红旗杀进纣王的都城的,纣王死后脑袋又被挂在红旗上,而当初两军交战时,纣王又挨过姜子牙的神鞭。所以,纣王一见蒙头红,一听鞭炮响,以为是姜子牙打着红旗,用打神鞭来打他,就吓得赶紧逃跑。因此,以后娶亲的人家都给新媳妇蒙上头红,再放一挂长长的鞭炮,以驱走纣王,把新媳妇平平安安接回家。久而久之,头红也就成了新媳妇的护身符了。这是老百姓附会的故事。

民俗学家认为新娘红巾盖头习俗源于古老的民间传说,元人王晔根据大量的民间传说写有元杂剧《破阴阳八卦桃花女》,对宋元时期民间婚礼中的种种仪式、习俗和禁忌的由来及其意义都作了详细描写。八卦筛子

周乾开卦铺为生,人称周公,善于算卦,占算灵验。但其占术屡为桃花女所破,周公便设计陷害桃花女,假托为自己的儿子向桃花女求婚,桃花女将计就计,答应婚事。周公故意挑选凶日为迎亲婚期,又布置各种凶神恶煞变成树桩、怪石等物蹲在路边,欲侵袭新娘桃花女。桃花女叫人拿个筛子走在喜车前,自己用红布将头脸罩住才上喜车,又吩咐送亲的家人凡沿途遇到可疑的树桩、怪石等物,立即用红布盖住。原来凶神恶煞害怕红布这类镇厌物,故而不敢接近喜车和新娘。就这样,桃花女顺利完成拜堂成亲大礼,进入洞房,终使做公公的甘拜媳妇下风。此事传开,那些欲办喜事又怕凶神恶煞侵袭的人家,都效仿桃花女的办法。从此,新娘用红布盖头演化为世代流传的婚俗。元杂剧《破阴阳八卦桃花女》之桃花女出嫁

高禖女娲

女娲是被中国民间广泛而长久崇拜的一位女性神,她被看成是创世神、始祖神,又是专管婚姻的红喜神,即有史以来最早的媒神。

传说女娲能化生万物,她的最伟大的业绩一是炼石补天,二是抟土造人。女娲以黄土和水造人,考虑到人要代代相继,善衍不绝,于是创建了婚姻制度,促使男子与女子结合以生儿育女,于是女娲就成了第一个媒人,被后世尊奉为媒神,又称高禖(méi)。人们祭祀这位婚姻之神典礼十分隆重。女娲之神的出现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中婚姻以妇女为中心,女族长掌握着全族的婚姻大事。《伏羲女娲》(敦煌莫高窟285窟西魏壁画)图绘伏羲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人物,既是日月神,又是创世神。伏羲女娲之间绘莲花摩尼宝珠。伏羲、女娲均着交领大袖襦,披长巾,两人呈相对奔驰状。伏羲右手持矩,左手持墨斗;女娲右手执规,左手持物模糊。图中还绘有飞廉、开明、乌获、飞仙等神灵。汉画像石女娲

女娲,上古时的女帝,民间称为女娲娘娘,在民间敬祀的远古诸神中名气最大。《山海经》中记载的女娲的形象是人面蛇身,一天中有70种变化,神通广大。《淮南子·览冥》中说,上古时候,支撑天地的四根柱子废了,九州岛岛也裂开了,天不能全部覆盖,地也不能全部承载。到处都是大火,洪水长期泛滥,猛兽吃人,大鸟也攫取老人和孩子为食。在这时候,女娲就炼五色石来补天,折下鳌足做柱子,杀黑龙来救济翼州,积起芦灰,来止住洪水。她的功劳,上可以达到九天,下可以到达地府。

又有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在中国家喻户晓。传说天地刚从混沌分开的时候,地上没有人,女娲认为有了人,地上的生机会更好,就用黄土捏人。工作量太大了,她实在忙不过来,就用绳子蘸泥巴,掉下来的泥点子也就成了人。造出来的人得通过婚姻繁衍后代,因而女娲不仅造人,而且还关心人的婚姻。

为使人类绵延不绝,女娲正定姓氏和制定嫁娶之礼,创建了婚姻制度,使男女相爱结合,建立家庭,繁育儿女,被尊称为媒神,也称高媒、皋媒、神媒、女媒等,为专司爱情、婚姻、生殖之神。《女锅补天》潘絜滋 作

清代马骕《绎史》引用的《风俗通》说,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得到神的许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这才有了婚姻。宋人罗泌《路史·后纪二》说因为女娲做了媒人,所以后世人建立国家就把她祀为媒神。先秦时代,天子亲自主持对媒神的祭祀,仪式隆重,究其实质,是对祖先的拜祭的表达形式。《礼记》中记载:为祭祀婚姻之神,人们在郊野建立了高禖庙,用最隆重的猪、牛、羊三牲齐备的礼节奉献祭祀。女娲氏不但造了中国人,还是中国人的婚姻之神。《周礼·媒氏》中说:仲春二月,让青年男女在一起轻歌曼舞,欢游作乐。情投意合的男女,在郊野,以天空星月作帐,大地绿茵为床,自由幽会和结婚,谓“天作之合”,在这时候,任何人都不能干涉,对私奔的也不禁止。无子之人,也到女娲庙里向神求赐,女娲因此也兼做些送子娘娘的工作。

月下老人

月下老人是中国民间传说中专管婚姻的红喜神,又称月老,也就是媒神。

清人沈三白《浮生六记》说:“一手挽红丝,一手携杖悬婚姻簿,童颜鹤发,奔驰在非烟非雾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