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民主 参与(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1 12:57:09

点击下载

作者:王建艳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教育 民主 参与

教育 民主 参与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教育 民主 参与作者:王建艳排版:KingStar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12-01ISBN:9787205074951本书由辽宁无限穿越新媒体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让教育民主之花绚丽绽放

教育与民主的关系是现代教育实践与研究中不能回避的一个重要话题。杜威(John Dewey)之所以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对教育与民主的关系做了史无前例的深刻论述,他的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也成为人类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本教育名著之一。

讨论教育与民主的关系,在今日的中国更有其现实意义。当前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全面进步的新阶段,不能只是经济改革单兵独进、一枝独秀,政治改革必须加快步伐、积极跟上。政治改革、政治文明建设的本质就是政治的民主化。没有一流的教育就没有一流的国家,而一流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民主的国家。我国教育在促进我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教育应该培养具有民主素养的公民。教育不仅应该为经济建设服务,还应该为民主政治做出积极贡献。教育应该成为民主政治的基石。美国1983年教育报告《国家在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指出:“除了人民自己,我不知道谁是社会最终权力的可靠保管人。如我们认为,人民在管理社会作出审慎的判断时,还嫌他们不够有教养的话,补救的办法不是剥夺他们手中的管理社会之权,而是告诉他们如何去判断。”美国1986年教育报告《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进一步指出:“我们强调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目的是使人们认识:没有足够的教育会使经济蒙受巨大的损失。但是,我们也同样反对把为工作作准备当做教育的唯一目的或主要目标的观点。从我们国家诞生之日起,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教育就一直被视为民主的基础。仅从电视上被动地获取大量信息的选民们极易受人摆布。学校必须培养公民对自治制度的深刻理解。……必须使我们的公民能对20世纪末发达经济所反映出来的生活特有的复杂问题和事件作出明智的判断。如果做不到这些,我们传统的民主制度就将逐渐受到削弱。”

学校要培养具有民主精神的公民,学校首先要民主。专制的学校管理难以造就民主的公民。教师民主参与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民主化的基本形态,也是现代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亦即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是现代管理的根本要求。教师民主参与学校管理对于促进学校管理的民主化、促进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具有重要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非常重视教师的民主参与。2010年7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实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把教师参与作为“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的教育管理改革要求政府“简政放权”,在此背景下,教育的民主参与就更为重要、更为迫切。

政府向学校放权的两个假设是:第一,学校比政府更懂办学,所以办学自主权要下放;第二,学校有了自主权,不再受政府部门的直接干预,就可以专心办学,就可以增进教育和教学活动的专业性,从而更好地促进有效教学。然而,第二个假设并不必然成立,扩大学校自主权并不必然导致增强专业性。现实中已经出现了政府放权给学校,校长把下放的权力截留的情况,校长并没有进一步下放权力给教师,反而用新增的权力损害教师本来就很少的教学自主权。如果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匮乏,就难以使教育教学保持高水平的专业性,这明显与将学校建设为专业学习共同体和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总体要求相违背。因此,学校需要“二次放权”,校长把政府下放的权力再进一步下放给教师。教师应当享有专业自主权,参与到学校决策中,确保学校各项工作能够为有效促进教学服务,建立符合专业学习共同体要求的现代学校制度。

参与是民主的核心。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管理研究关注的焦点。加强对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对于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化、民主化,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提高整体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在教师参与管理方面的研究还较为欠缺,而且只是从教师的角度研究教师参与,而王建艳博士在其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深厚的教育管理功底的基础上,从教师和校长两个视角来系统地研究教师参与,视角新颖,分析全面透彻。更难能可贵的是,尽管多层线性模型的出现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是采用多层线性模型方法逐层剖析教师参与以及逐层分析学校、校长、组织对教师参与的影响,将其应用于教师参与问题的研究在国内还是首次。本书所展示出的研究广度、深度和研究方法,均值得嘉许。

本书理论成果丰富,得出了包括战略、财务、学生管理、课程与教学、人事、后勤保障六个一阶维度,核心管理、次核心管理和外围管理三个二阶维度的教师参与内容结构模型。研究还发现,教师参与有假参与、象征性参与、实质性参与三种类型。三种类型之下又包括操纵、咨询、协商、共同决策、教师代理、教师自主等多种方式,这些方式按教师参与程度从高到低,排列成“教师参与的阶梯模型”。这些结论对于促进学校管理实践、深化学校管理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教师的民主参与实践会提升教师的民主精神和民主能力,而只有民主的教师才能培育出民主的学生。教师民主参与的研究意义重大,期望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参与进来,深化本领域的研究。

愿教育中的民主之花更加绚丽多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党委书记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褚宏启2012年10月导论一、研究缘起(一)问题提出

民主决定参与。参与不仅在组织理论的研究中一直占据关键位置,在教育研究领域也备受人们关注。20世纪40年代以来,教师参与一直是教育管理研究和学校管理实践关注的焦点。许多研究支持教育组织中的教师参与决策,探讨教育发展趋势的诸多研究也强调应进一步扩大教师参与的机会,比如《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一书中就提到:“今后需要预见到的另一种趋势是教师将更广泛地参与影响学校生活的所有决策。没有这种参与便难以克服许多教师对变化和创新的自然抵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呼吁:“应进一步吸收教师参与有关教育的各种决策。教学计划和教材的制定要在在职教师的参与下进行,因为对学习的评价无法和教学实践分离。同样,学校的行政管理、监察和教师评价系统从吸收教师参与决策过程中能获得好处”。20世纪80年代至今,英美等国家及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纷纷开展校本管理运动,围绕这个运动逐步形成了一股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潮流,其核心是使教师在学校管理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教师是学校组织中的重要人物,教师是否认同学校、是否愿意奉献心力、是否努力工作,是影响学校效能高低的重要因素,教师参与决策将是未来学校改革的重要指标,并成为衡量有效能学校的重要指标。“有效率的行政决定,经常在寻求广泛的参与。”Hoy和Tarter等亦积极规划教师参与的设计模式,形成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机制是学校组织变革的趋势。以美国为例,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学校的行政管理逐渐呈现“自下而上”的态势,即发挥基层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积极性,与校方高层行政人员共同分享决策,教师工会与行政人员积极合作、平等互助,共同参与教育教学决策。在洛杉矶模式中教师具有实实在在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可见,教师参与是国内外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变化的结果,是世界范围内学校内部管理模式变革、冲击和影响的结果,是学校组织管理的发展趋势与重要课题。在这一点上我国也不例外。

在我国,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保障教师参与管理成为一项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条)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这一基本精神,在学校体现为国家保障教师的主人翁地位,赋予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政治权利。这是推行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最高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对作为职工代表大会工作机构的工会如何组织职工依法实行民主管理、保障职工民主权利作了明确的规定,为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提供了原则性的法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6条规定:“工会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组织职工参与本单位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30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组织形式,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7条第5款规定,教师“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教育法》和《教师法》的规定为中小学校实施以教职工代表大会为核心的民主管理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学校“要建立和健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继续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学校法人制度。……中小学要实行校长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代会参与管理与监督的制度。”这说明在校长负责制下,教职工代表大会既是教职工集思广益对学校工作进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一种形式,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此外,其他一些法规,包括行政和地方性法规也都作出了专项具体规定,如《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北京市教委民主管理的三个条例》和《沈阳市教育系统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标准》等,都有相应的规范要求。

上述法律法规为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提供了充分依据。参与学校管理是教师的权利,是学校必须采取措施落实的,而不是校长的管理模式或领导风格的选择。学校管理民主化是潮流所向,大势所趋。国内多位学者也认为,面对教育改革,应保障教师权益,积极鼓励教师参与管理,使教师成为参与者、决策者和学校管理者的伙伴,以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经济社会及政治体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变化,政治民主化、管理科学化、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中国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入进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实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可见,通过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的改革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化,决策民主化,从而实现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是未来十年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之一。

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均规定教代会是教师参与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和途径,现实当中教代会对推进学校民主建设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不可否认在教代会制度实施的20多年历程中,教代会在参与学校管理、维护教师权利和利益上依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更多的是流于形式,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权利主体不明确、权利边界不清晰以及权利保障不健全等问题。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使得基于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学校民主制度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处于说的多、做的少、空喊口号胜过讲究实质的状态。

回顾个人近20年的教学教育实践工作经历,我对上述问题的体会是十分深刻的。“社会生活和学校改革实践中的问题只有得到个人经历和体验的确认,才可能真正进入我的思考范围。”教师参与管理成为一个“问题”,恰恰与我个人的工作经历和体验相关。工作中,我感受了三类不同的学校组织气氛和民主氛围,也看到了不同的学校组织气氛和民主氛围对学校产生的不同影响。

第一类是民主的学校。其表现是:1.学校的整体氛围很好,干群和谐而团结。2.校长具有很强的民主意识,干部、教师的意见能够充分表达。表现在行政例会上,班子成员各抒己见,知无不言。一些重大决策在出台前,学校领导各有分工,下到年级组广泛地听取教师意见。3.有畅通的民主渠道。学校设有校长接待日,每周五上午校长都准时地等待于校长室中,教师们也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向校长表达。学校设立了“点点心信箱”,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可以通过信箱表达,学校还设有金点子奖,每年校长会在大会上给获奖教师颁奖。4.学校的工会主席是干群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教师们心气顺、干劲足。

第二类是专制的学校。其表现是:1.独断是校长的领导风格。学校的大事小事只有经过校长批准才能做。2.校长对教师的管理非常严格。教师们有话不敢说,只好在背后讲。3.工会主席由副校长兼任。工会只在每年年终的时候发挥作用,主要是买些日用品,还做过校服。4.学校的整体氛围不太好,工会主席有意见,党支部书记也有意见。教师也都习惯了,闷头教自己的书。

第三类是权变的学校。其表现是:1.校长是以民主而自誉的,总体上看学校实施教师参与决策与管理的方法,但不是什么事情都民主,是因时、因事、因人,依据具体情况进行的。2.教师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或者什么事情会民主,有的时候需要民主的事情没有民主,不需要民主的事情民主了,也有该民主的事情民主了的时候。这是一种权变型的民主,是介于民主与专制之间的学校。

2000年,我被调到一所薄弱初中任校长。怎样办学与治校?我秉承“依法、民主、科学”的理念,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我在这所学校工作了一年半,学校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教师的工作热情很高,幸福感很强,学校的声誉有了很大提高,得到了很多奖牌,我也被区里评为民主管理好校长。

从我个人的经历可以看出,目前在我国中小学管理中民主与专制是并存的。当然,个人的工作经历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学校是否实施民主管理、让教师参与决策,影响着教师的士气与工作热情,影响着教师的心情与生存质量,进而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寄希望于一个又一个好校长的诞生?还是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带着问题和困惑,我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并试图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案。但是,在参与相关课题的广泛调研和考察中,我发现实践中的问题越来越多。原先以为是属于个人经历的问题,实际上在学校中是普遍存在的。文献和以往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公立中小学管理实践中,民主缺失主要表现在:

第一,教师参与内容模糊,参与程度低。哪些事务应当或必须让教师参与不明确。教师参与的常常是一些常规的、无关紧要的问题,从形式上看,教师参与了学校决策,但实质上,教师参与的权利并没有得到体现。这也导致教师实际参与程度不高,参与决策的机会少,参与决策层次不高。

第二,不明确哪些教师应当参与,致使教师的参与权利被剥夺。一些校长民主意识和群众观念淡薄,片面理解校长负责制,认为校长负责制就是校长说了算。因此,何时、由谁参与学校管理一般都由校长决定,客观上导致了教师主体地位缺乏和学校决策的非民主性,导致学校专制和权力滥用,学校的重大决策,经常是校长一个人说了算。侵犯教师权益的事情也经常发生。教师对学校的“大事”普遍反应冷淡。校长和教师各吹各的号、各吹各的调,也就出现了校长的办学理念喊得一个比一个响、一个比一个先进,而教师依旧我行我素的现象。在学校中,校长一手遮天,学校的大事小事必须等校长回来处理,必须有校长点头才办。

第三,教师参与途径不畅通,假民主依然存在。目前,教师参与的主要渠道是教职工代表大会,教师参与的形式过于单一,难以提供充分的教师参与机会。一些学校的教代会是认认真真地走形式,实行形式上的民主管理,即假民主。调查表明,教代会民主管理的作用在发挥,但是发挥的程度和范围还很有限。无怪乎有教师说:民主管理形式上有,实质上没有;局部内有,整体上没有;间断性的有,连贯性的没有;鸡毛蒜皮的事情有,关键性的决策没有;不值钱的有,值钱的没有;上面领导来检查的时候有,平常工作中没有;被动的有,主动的没有等等。

上述种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进而制约着学校和学生的发展。问题越来越严重,困惑也在加剧。我试图在理论中找答案,使自己搞清楚问题的症结所在。我发现,以前是个人困惑,是“私己的问题”,现在看来是普遍性的,即在社会转型期内,如何促进教师参与管理,从而调动积极性,真正办人民满意的学校。问题就是研究的契机,这一问题逐渐清晰。本研究问题的提出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其中,我个人的工作经历使教师参与成为了“私己的问题”,学校管理中民主缺失的现实使教师参与成为了“互通的问题”,教师参与的重要性及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为本研究的最终确立提供了动力。(二)研究意义

如前所述,研究教师参与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存在教师参与的理论和实际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个人的工作经历和体验,认为教师参与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影响着教师的生存质量,进而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追求教师、校长、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发展是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核心价值所在。民主管理实施好的学校有助于学校发展,民主管理实施不好的学校会束缚学校的发展,甚至导致学校的低质量。教师参与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和方式,在学校管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地看,本研究的实践意义体现在:

第一,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化、决策民主化。在学校决策领域,任何决策行为都是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公共利益和公共利益、个人利益和个人利益博弈的结果。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就应当维护。要确定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就需要各种利益的代言者或者利益相关者与学校领导(或其他利益相关者)面对面地交换意见,进行直接对话与沟通。参与管理给教师提供了与学校领导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在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可以集思广益,提高决策的可接受性和合法性,从而促进学校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

第二,促进校长负责制的完善。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中小学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校长负责制的确立和全面实施。实践证明,这种领导制度对于理顺学校和政府的关系、学校内部党政关系以及提高学校自主性和管理效能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校长负责制实施20多年来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学校自主权的落实尚不到位,学校内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机制尚未真正建立,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得不到保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管理质量的提高,也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因此,本研究可以为促进校长负责制的完善提供知识基础。

第三,促进依法治校。中国历来有“人治”的传统,缺乏相应的制度意识,这一点也反映在学校管理中。当前中国的学校管理制度中最大的问题是制度缺乏,即缺乏促进和保障教师参与的制度。所谓依法治校,就是要发挥相关法律法规在约束学校行为方面的作用,减少人为(特别是个人或者小团体利益)因素对学校行为的干预。通过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可以增强依法治校的意识;可以使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民主管理的现状及问题有清晰的了解,为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提供数据支持,丰富校长培训和教师培训的内容,促进教师参与的制度化与规范化。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从方法上讲,国内已有的关于教师参与的研究大多是经验论述和价值表达。有限的实证研究也多是从教师单一的视角调查教师参与的程度,教师人口学变量对教师参与的影响等。本研究将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内容的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利用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现状、问题及成因。进一步通过多层线性模型,分析影响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组织因素和个体因素。从知识上讲,丰富我国教师参与管理理论。教师参与管理理论主要来自西方的管理学理论、管理心理学理论及学校民主管理、校本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制度形态等差异,国外的研究结论不能简单地移植到我国的学校管理实践中,还需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改造和扬弃,使其本土化。国内对教师参与缺乏系统与成熟的研究,本研究可以丰富和深化国内教师参与管理领域的研究,促进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知识的增长。另外,立足学校微观管理领域,以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为切入点探讨我国学校内部管理的诸多问题是对学校内部管理理论的深化,也能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理论框架。二、核心概念

在此给出有关中小学教师、决策参与、教师参与概念的约定性定义,作为本研究中对于这些概念内涵和外延的事先约定。(一)中小学教师

中小学教师就是在中小学校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本研究中,中小学教师不包括学校的中层以上干部及不承担教学任务的行政人员。因为参与的主体是中小学教师,如果加入中层以上领导干部,那么其参与行为就可能泛化为领导行为或管理行为,也就谈不上分权与合作了。又因为教学人员与非教学人员(教辅人员、工勤人员、行政人员等)的工作职责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在参与学校管理事务上存在一定的不同,故本研究将中小学教师的范围限定为处于非领导职务的任课教师。本研究中的中小学教师特指S市城区公立中小学专任教师。(二)决策参与“决策”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管理文献中,当时称为Decision-making,意为做出决定或选择,用以说明分权问题。之后,西蒙提出“管理就是决策,应把决策理解为对行动目标与手段的探索、判断、评价直到最后选择的全过程”,促进了“决策”概念在管理学界的盛行,同时将“管理”与“决策”画上等号。对“决策”概念的界定众多,但看法不一,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理解:一是广义的理解,即把“决策”看做是包括提出问题、分析困难、确立解决问题的标准、设计并开发方案、选择方案、方案实施的完整事件环。二是狭义的理解,把“决策”看做是从几种备选的行动方案中做出最终抉择,是决策者的“拍板”。三是更狭义的理解,认为“决策”是对不确定情境下发生的偶发事件所做的处理决定,即只有冒一定风险的选择才是决策。现代管理文献中基本上遵循了西蒙关于“决策”的定义。

多数学者强调“参与”就是指参与决策也叫“决策参与”,甚至将“参与”和“决策参与”视为同义词,这表明“参与”和“决策参与”在意义上是密切相关的。也有学者认为“参与”和“决策参与”是有区别的。如颜火龙(1989)从范围的大小区分两个概念,认为“参与”是广义的概念,“决策参与”是狭义的概念,“决策参与”是指在组织决策的历程中,领导者征求部属意见、设计行动方案并赋予方案抉择的权责的过程。可见,颜火龙的“决策参与”只是作决策阶段的参与。Lowin(1968)在一个广泛的范围内界定“决策参与”,认为“决策参与”是组织运作的一种模式,在此模式中,执行决策的每一个人来共同制定决策。Lowin的“决策参与”不限于在作决定阶段,而是涵盖了从问题识别到决策制定的全过程。Lowin认为“参与”等同于“决策参与”。王政彦(1994)认为,虽然“参与管理”这一名词属于较广泛的概念,通常称为采用参与方式的管理,而“决策”只是管理的主要工作而已,并不是全部。但是,因为参与管理的中心意义在于决策参与,所以两者可视为同义。

结合中小学管理实际,本研究使用了西蒙“管理就是决策”的观点,认为“管理”和“决策”是包括识别问题、确定标准、拟定方案、分析方案(包括防范分析、预测结果)、选择可行方案的连续历程;“管理”和“决策”的范围是学校组织层面的决策,不包括班级层面的决策。文中“管理”和“决策”是一致的,在无特殊说明的情况下均指学校组织的管理和决策。

本文亦采用Lowin及多数学者的观点,认为“参与”和“决策参与”是具有相同意义的概念。又如上所述,本研究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因此本研究亦认为“决策参与”和“参与管理”可以视为同义。在行文中,“参与”、“决策参与”、“参与管理”、“参与决策”是可以互相替代的。(三)教师参与“教师参与”作为一种管理方式,是指在学校范围内的问题解决或政策制定过程中,教师通过互动、信息分享和相互影响等合法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对学校决策和管理产生影响,在共同解决问题或制定决策的连续过程中,体现民主精神,集思广益,提高决策品质。由此定义可知,教师参与的地域范围是学校;教师参与的权限是学校拥有的权力;教师参与的内容是学校问题的解决或政策制定;教师参与的主体是学校组织中的教师;教师参与的方式是互动、分享信息和相互影响;教师参与的目的是体现民主精神,集思广益,提高决策品质。在教师参与的过程中,学校成员共同享有管理的权力。

本研究给予“教师参与”以操作性的定义,是指根据自编的“教师参与学校管理调查”,针对学校管理中战略、财务、课程与教学、学生管理、人事、后勤保障六个一阶内容维度和核心决策、次核心决策、外围决策三个二阶内容维度,测量中小学教师参与所得的结果,并作为衡量教师参与程度的依据。本文中的“教师参与”是“教师参与管理”、“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教师参与决策”、“教师决策参与”的简称。三、文献综述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以S市中小学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实际情况为研究对象,分析转型期我国中小学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内容和程度、参与主体、参与方式和参与渠道以及影响中小学教师参与的因素等。研究的重点是我国中小学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已经“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怎么做的”,而不是应该怎么做。

基于上述原因,本研究在收集文献时是根据上文界定的核心概念进行的。因为本研究的重点是“中小学教师参与”,就是说本研究不涉及或者不特别关注大学教师的参与、家长参与和学生参与等。考虑到如果严格按照“中小学教师参与”检索文献,能够找到的文献不会很多,因此本研究在实际文献检索中把关键词适当拓展为相近或者相似的“中小学教师参与决策”、“中小学教师参与管理”、“中小学学校管理民主化”等进行文献收集,这样既能保证不掉进毫不相干且卷帙浩繁的文献之中而耗费时间,又能找到与本研究内容有关的文献。相应的英文检索的关键词分别为:teacher participation, teacher involvement, teacher participate decision-making, teacher participate management, participative management, decision-making。

在本研究中,文献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是与中小学教师参与有关的著作;第二类是与中小学教师参与有关的论文(博士论文、硕士论文、调研报告、发表在学术刊物并被收集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研究论文等);第三类是与中小学教师参与有关的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学校里面的各种相关文本)等。上述这些文献大都在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政府机关和学校档案室。凭借先进的网络检索技术,能够比较容易地找到需要分析的文献。外文资料的网络检索主要通过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图书馆、英国国家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澳大利亚昆斯兰理工大学图书馆的资源库进行。

根据上文关键词和文献的限定,运用各种检索手段,检索得到相关的文献。通过阅读分析,大致可以看出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研究的文献分布状况,国外(主要是美国)的文献最多,其次是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最少的是中国大陆。国外的文献又以实证的相关研究居多,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文献主要是对国外的理论(或研究成果)的验证和对当地教师参与的现状的调研,中国大陆的文献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对国外研究的介绍及价值表达,这类文献占整个文献的大多数;一类是在对国外理论借鉴基础上进行的实证研究,这类文献相对较少。(一)关于参与和参与管理的研究

随着制度化学校的产生,学校管理逐渐成为一个问题。在学校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组织、且变得日益复杂以后,管理的难度就越来越大,如何管理成员逐渐增多、结构日趋复杂的学校,使其符合人们的期望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既然学校本身没有属于自己的管理理论和方法,那就只有把一般管理理论拿过来,移植到学校管理上来,早期的学校管理理论都是这样的。正如托尼·布什(1998)所说:“教育管理作为一个研究和实践的领域,受工商业管理原理的影响。它的初期研究以工业管理模式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为主要内容。”这样做并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学校和工厂一样都是组织,既然都是组织,那就有相同的地方(比如有组织目标、组织成员、组织结构等);有相同的地方,其管理理论就可以通用。因此,我们经常会看到,工商组织一提出某种“新的”管理理论,很快就有人把它引介到学校管理上来。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也是从别的领域中被引进到学校管理中来的。因此,讨论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不能不提到参与的概念和企业(或者一般组织中)里面的参与管理。

所谓参与,林月盛(1994)在其硕士论文中对参与的定义进行了梳理,下面摘录几个。

参与是在适当条件下,创造机会,使人们对于他们自己的决定事项,拥有足够的影响力,此种影响力的大小视情形而定,亦即部属在相关的责任下,寻求更适当的控制权与选择自由。

参与是指个人将精神与感情投入于工作环境,使其对团体目标有所贡献和分担责任。

参与是一个组织决策的制定过程。它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团体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决定,在此过程中所决定的事情,对所有参加过程的人将会有所影响。任何一个人的参与程度或数额,即是其对这一计划或决策的影响程度。

参与就是机构内员工有权参与其事务之决策,从而激发员工的潜能,用以提高工作效率,增进他们心理上的满足感及精神上的愉快感,以养成其自动自发而独立的创造和思考的能力。

参与管理就是给予组织成员对于与其有关的问题有积极参加决策之机会。

参与是组织的成员对于会影响到自己之决策,参加做决策之过程。

参与是指机关内员工有权参与其工作有关的事务。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与参与有关的几个因素,即参与者、组织和参与事务。简单地说,参与就是一个人通过某种方式参加到某个组织的某项事务当中去。现代社会是一个组织化的社会,每个人几乎都是某个组织的成员,或者其生活与某些组织有关。最早把参与管理联系在一起的是企业管理研究者,因为企业是现代社会最普遍也最重要的组织。

迄今为止,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有过三次大的变革。第一次是现代工业革命开始时,企业界中占主导地位的管理形式是单个的天才创业者的管理,形成了企业家以个人意志和个性品质管理企业的方式。第二次是当工业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以至无法进行个人管理的时候,就产生了由一群人(经理)进行管理的形式。第三次是目前的一种管理形式,是参与式管理。即通过一定的参与性组织机制,如工会组织、职工代表大会等让职工介入并参加企业管理。参与式管理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确立起来的观点,并在现代产业实践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参与式管理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满足员工的社会需求和工作技术要求。运用参与式管理的企业组织具有扁平化的管理结构、丰富的且基于团队的工作、跨部门的培训、组织内的信息共享、最低层面的自我导向、因绩效和技能而获酬劳、员工广泛地参与组织的各种决策和实践活动。要实现参与式管理,使员工为其组织的成功作出努力,就必须依赖于增强员工影响自己工作和工作环境的能力、参与确认并解释组织内问题的能力、了解组织的成功并为此贡献的能力,由此涉及四个因素:1.权力。影响有关工作过程以及组织的实践、决策和战略的决定;2.信息。使个体在了解组织的环境、策略、工作系统、行为要求和绩效水平的前提下,能参与并影响决策;3.知识和技能。有效的工作行为和为组织成功作出贡献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4.奖酬。将员工的自我利益与组织的成功相联系,奖酬以员工的绩效为基础,并与他们为组织的成功所作出的贡献相联系。

所谓参与管理就是指在不同程度上让员工和下属参加组织的决策过程及各级管理工作,让下级和员工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处于平等的地位而研究和讨论组织中的重大问题,他们可以感到上级主管的信任,从而体验出自己的利益与组织发展密切相关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同时,参与管理为员工提供了一个取得别人重视的机会,从而给人一种成就感。员工因为能够参与商讨与自己有关的问题而受到激励。参与管理既对个人产生激励,又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

参与管理的理论基础是管理学家所提出的关于人性假设的理论。20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梅奥(Mayo)在霍桑实验后提出了“社会人”假设,认为人的工作以社会需要为动机,人们希望管理者能够满足自己的社会需要和自我尊重的需要。持这种人性假设的管理者提出了“参与管理”的形式,让职工在不同程度上参加企业决策的研究和讨论。50年代末,麦格雷戈(McGregor)等人提出了“自动人”假设,并结合管理问题,概括为Y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才能和潜力充分地发挥出来,人才能感受到最大的满足。麦格雷戈认为,在适当的条件下采取参与式管理,鼓励人们把创造力投向组织的目标,使人们在与自己相关的事务的决策上享有一定的发言权,为满足他们的社会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提供了机会。

企业参与管理方式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工作生活质量(Quality of Work-life)运动的兴起。管理者及有关的研究者注意到了员工在工作中的健康、安全,特别是工作满意度的问题。60到70年代,西方国家通过立法和政府成立有关组织的方式来关注和改善工作生活质量。员工参与管理就是提高工作满意度,改善工作生活质量,从而提高生产力的一种管理手段。

麦格雷戈将员工参与管理定义为:为发挥员工所有的能力,并为鼓励员工对组织成功做更多的努力而设计的一种参与过程。其隐含的逻辑是:通过员工参与影响他们的决策、增加他们的自主性和对工作生活的控制,员工的积极性会更高,对组织会更忠诚,生产力水平更高,对他们的工作更满意。Herman(1989)认为参与管理有三个主要的功能:一是参与管理可以改善管理的质量,特别是当参与者的能力与要解决的问题适应时;二是共同参与的决定实现的可能性大。理论上认为,当人们有机会参与决定时,比较有动机去实现它;三是参与做决定是一种帮助员工发展的有效在职训练。

参与管理的方式试图通过增加组织成员对决策过程的投入进而影响组织的绩效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权力、信息、知识和技能、奖酬四个方面的关键因素必须同时发生作用。如果仅仅授予员工做决策的权力和自主权,但他们却得不到必要的信息和知识技能,那么也无法作出好的决策。如果给予了员工权力,同时也保证他们获取足够的信息,对他们的知识和技能也进行训练和提高,但并不将绩效结果的改善与报酬联系在一起,员工就会失去参与管理的动机与热情。员工参与管理能有效地提高生产力。首先,员工参与管理可以增强组织内的沟通与协调,这样就通过将不同的工作或部门整合起来为一个整体的任务目标服务,从而提高生产力。其次,员工参与管理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动机,特别是当他们的一些重要的个人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最后,员工在参与管理的实践中提高了能力,使得他们在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组织在增强员工参与管理的过程中通常包含了对他们的集体解决问题和沟通能力的训练。

企业员工参与管理有多种形式,最主要的几种形式是分享决策权、代表参与、质量圈和员工股份所有制方案。分享决策权是指下级在很大程度上分享其直接监管者的决策权。管理者与下级分享决策权的原因是:当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时,他们常常无法了解员工所做的一切,所以选择最了解工作的人来参与决策,其结果可能是更完善的决策。各个部门的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相互依赖的增强,也促使员工需要与其他部门的人共同商议。这就需要通过团队、委员会和集体会议来解决影响他们的共同问题。共同参与决策还可以增加对决策的承诺,如果员工参与了决策的过程,那么在决策的实施过程中他们就更不容易反对这项决策。

代表参与是指工人不是直接参与决策,而是工人代表进行参与。西方大多数国家都通过立法的形式要求公司实行代表参与。代表参与的目的是在组织内重新分配权力,把劳工放在同资方、股东的利益更为平等的地位上。代表参与常用的两种形式是工作委员会和董事会代表。工作委员会把员工和管理层联系起来,任命或选举出一些员工,当管理部门做出重大决策时必须与之商讨。董事会代表是指进入董事会并代表员工利益的员工代表。

质量圈是由一组员工和监管者组成的共同承担责任的一个工作群体。他们定期会面,通常一周一次,讨论技术问题、探讨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建议以及实施解决措施。他们承担着解决质量问题的责任,对工作进行反馈并对反馈进行评价,但管理层一般保留建议方案实施与否的最终决定权。员工并不一定具有分析和解决质量问题的能力,因此,质量圈还包含了为参与的员工进行质量测定与分析的策略和技巧、群体沟通的技巧等方面的培训。

员工股份所有制方案是指员工拥有所在公司的一定数额的股份,使员工一方面将自己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员工在心理上体验做主人翁的感受。员工股份所有制方案能够提高员工工作的满意度,提高工作激励水平。员工除了持有公司的股份,还需要定期被告知公司的经营状况并拥有对公司的经营施加影响的机会。当具备了这些条件后,员工会对工作更加满意。

具体说来,根据员工参与程度的不同和管理的不同要求,参与式管理分为四种类型:

1.控制型参与管理。控制型参与管理适合于刚开始导入参与管理模式时使用。控制型参与管理强调控制,在传统的自上而下式管理模式中,引入自下而上的管理反馈机制,让员工的建议和意见有一个正式的反馈渠道,渠道的建设和管理仍由管理人员负责。

2.授权型参与管理。在授权型参与管理阶段,员工已经被赋予少量的决策权,能够较为灵活地处理本职工作以内的一些事务。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从一开始,就可以从这个阶段入手。授权型参与管理的意义在于使员工养成自主决策,并对决策负责的工作习惯。在这个阶段,要允许员工犯错误,但不能连续犯同样的错误。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能在这一阶段逐渐转化为指导职能。

3.自主型参与管理。如果员工自我决策和自我管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就可以进入自主型参与管理阶段。在此阶段,员工有更大的决策权,当然也要为决策的失误负更大的责任。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员工之间的沟通和讨论也越来越频繁。企业对每位员工实行目标管理,由员工自主决策工作的过程,但要保证达到企业要求的工作结果。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能,逐渐从指导职能转化为协调职能。

4.团队型参与管理。团队型参与管理是参与式管理的较高形式。它已经打破了传统的行政组织结构观念,根据企业发展需要,组建职能团队,并且随着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或撤销职能团队。每个职能团队有其明确的工作目标。团队中的成员或自由组合,或由企业决策层指定。团队协调人由团队成员自主选择,在团队内部或团队与外界沟通出现矛盾时起调解作用。团队协调人有自己的工作,与团队成员同等待遇。团队工作目标由企业指定,由团队成员讨论达成实现工作目标的方式,然后各自分工,相互协作,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工作。

不管是哪一种参与方式,员工参与管理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提高了生产力。因此,参与管理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其具体形式也不断推陈出新。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企业也注重使用参与管理的方式,例如许多企业开始采用员工持股的形式。但是,参与管理并非适用于任何情况。在要求迅速做出决策的情况下,领导者还是应该有适当的权力集中;而且,参与管理要求员工具有实际的解决管理问题的技能,这对于员工来说并不是都能做到的。这告诉我们,参与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模式,要想在企业中顺利实行并取得预期的效果需要一定的条件,只有相应的条件满足了,参与管理才能真正促进企业的发展。不同参与模式的大量经验证明,要保证参与的正常进行,必须具备最低限度的前提条件和技能,其中不仅包括关于决策准备的必要信息及了解和处理这种信息的能力,而且还包括参与者群体内部及上述不同参与层面之间在参与程序方面进行有效合作的能力。上述关于企业参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很快就被应用到学校管理当中,并出现了大量的这方面的研究。教师参与学校管理运用的理论依据与企业中的参与管理是一样的,参与渠道和参与方式与企业有相似之处,只是教师参与的内容和程度(学校里是教学等)、教师参与的主体(学校里是教师,企业里是员工)以及影响参与的因素与企业不同。(二)关于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效果的研究

参与管理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后,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理念在公共教育界也被逐渐推广开来。一次又一次的研究证实,校长和教师享有明显权威的学校要比重大决定都由中心行政机关做出的学校办得更加成功。教师参与的概念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美国家,随后被广泛讨论并运用于学校管理领域的各个方面。教师参与主要是指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具体而言,教师参与是指教师在不同程度上参加学校的决策过程及各级管理工作,让教师和学校领导处于平等的地位研究和讨论学校中的重大问题。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上的一大进步,在传统的管理实践中,学校的领导人员拥有权力,他们在等级结构中位于教师之上并对学校外部有关团体和部门负责。这种管理方式抑制了教师参与管理的可能性。正式的职位意味着学校领导必须为学校的管理负责。这种认识就像制动器一样使一些希望与他人分享权力的校长们止步,而且也为那些不愿意与他人分享权力的校长们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借口。

从20世纪20年代末到50年代,教师参与学校管理逐渐成为美国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最初体现在教育领导的概念中,后来又见诸从工业和社会研究派生出来的人际关系学说。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对民主参与的兴趣已经取代了以往对于任务分析和工作效率的强调。参与管理提供了重新分配决策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帮助学校管理人员更好地同教师合作的方法。在这样的情境里,教师不再是学校管理的被动客体,而是有权以学校共同体成员的身份参与学校管理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陈述自己的主张,以使学校对其做出更为准确、更加合理的决定。

总结起来,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之所以能够成为学校管理领域一个重要的模式,除了参与管理确实在企业管理中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和示范作用以外,至少还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学校所处的外在环境民主意识的增强、民主意识的觉醒和民主制度的确立,使每个人都有权利参与包括教育在内的各种社会事务。在美国,民主参与的观念之所以被接受,是因为它符合美国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信念:在民主国家中,不管领导是怎样形成的,他必须永远表现出是民主的。此外,民主参与的管理思想还被认为有利于解决学校系统越来越严重的官僚化问题,这些问题在本质上基本上是人的问题,也就是学校组织内部的士气和人与人之间在情感上疏远以及学校同校外人员之间的公共关系问题。“参与泛指‘有关人员参与决策’,但它决不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任何一种民主政治制度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就这一意义而言,参与是全体公民投身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所有事务的基本行为”。现代学校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民主意识很强的个人不愿意让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学校事务的管理权只掌握在几个人手里。

民主主义教育理论的倡导者杜威是最主张教师参与的。他认为,“民主的原则要求每一个教师能够通过某种有规则的和有机的方式,直接地或通过民主选举出来的代表们,参与在形成他所在学校的管理目的、方法和内容的过程中去”, “不亲自参与就会使得那些被排除在外的人员缺乏兴趣和关心。结果是相应地使人缺乏实际的责任心。自动地,如果不是有意识地,那么就是无意地发展着这样一种情绪:‘这不是我们的事(体)情;这是上面人的事情;让那一帮特殊的人物去办那些所应该办的事去吧’”, “当教师由于共同参与在形成指导思想的过程中,而懂得他们自己行动的意义的时候,他们反而不能够更好地完成他们的工作,这是不可能的”。

其他几位美国学者也都论述过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必要性。比如在库普曼看来,教师参与民主管理将赋予教师许多新的角色。教师作为一个社会化的个体将与其他社会化的个体一道管理学校,民主地培养社会化的学生。他已经成为带来团体福利的一位中心人物;他是学校和社区中受尊敬和自尊的人物;他是维持学校运转的各种职责的分担者;他是向美国民主社会中的儿童提供最理想教育的专业人员。库普曼等人指出,建立固定的教师参与教育管理的渠道,是连续参与过程的重要保证,而职能组织提供了这种固定的渠道。又比如约契主张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包括参与决定有关监督、预算分配、课程、制定一般政策的种种事宜,以及参与有关学校日常管理的办公室的工作等。在这些问题上,校长与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是平等的。他指出,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关键在于校长能否提供参与决策的方法和机会。在他看来,“教师会议”是实现教师参与的一种有效方式。他说,过去,召开教师会议的目的是校长告知教师他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做。这类会议主要内容就是发布命令、解释命令或者讨论学生纪律问题、集体备课等。所谓的“讨论”也只是从校长到教师的单向活动,讨论的内容并不作为决策的依据。即使要求教师参与,其目的也只不过是提出些问题、弄明白命令的意思而已,教师会议应该成为学校民主管理的一项重要的职能活动。

二是学校运作过程中面临的困境需要有新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学校是一个松散结合的组织,科层与强制的控制形式很少发挥作用,校长与教师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性的关系,控制与自主的战争被发现以一种细微或者不是那么细微的方式,每天出现在校长、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学校为充斥冲突的斗争场域,存在着不同意识形态的观点及不同期望。改变引起不确定,而不确定则提供大多数学校权力结构转换的机会。在全球去集中化和去管制的潮流下,现今的学校不仅是非正式的政治盟友,也是正式决策过程的中心。在思考参与决策的意涵时,已不能单单从理性思考的角度来分析,因为决策涉及人,人的因素便增加了决策的复杂性,故有必要从组织中政治权力运作的观点来探讨决策的过程。现今学校层级的决策包括了来自家长或其他社区代表等学校外部的意见,不同的对象,代表了不同的权力主体,也意味着多元权力交互作用的产生。虽然多元参与决策表现对多元声音的尊重与包容,实际上可能意味着权力分散愈广,学校事务的公共参与也就将更形激烈,甚至恐怕有流于多元意识之争的隐忧,选择范围的增加及利益的竞争将使决策过程愈趋政治性。诸多问题纠缠在一起,需要学校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在经过“科学管理”以后,人们找到了参与管理的方式,认为参与管理能够使学校更有效能。参与式管理提供传统上的受管理者参与组织管理、分享决定的机会,并分担成败责任,藉以提高其成就感与满足感,导向自我实现的可能。此种管理方式,缩短了传统上的管理者与受管理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并且藉由调整组织运作上的控制结构,引导员工释放出更多工作潜能。这种转化受管理者被动心态成为主动的方法,亦可以满足成员心理需求,进而提高组织成效。

三是一些研究证明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有明显的优点。因为,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其主要的特点在于改变学校原有的权力结构,提升教师参与决策的权力与能力,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地位与专业能力,进而提升学校教育成效。这主要有两个假设:1.教师参与学校管理能够提高学校的效能,因为教师被认为是最了解学生和学校的专家,因此对于学校教学组织的问题,将比其他人员更能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再者,教师若具有更大的权力与能力时,便能针对学生实际的学习需要组织有效教学。不像其他行政人员只注重僵化的学习形式与高度的秩序要求,对于学生的思考和问题解决并没有实质的帮助。2.教师参与学校管理能增加教师工作的满意度并提高教学质量。因为教师是专业人员,所以教师的专业行为受本身的专业训练与自律公约所约束,而不是由非专业人员介入以影响教师的专业判断。当教师拥有实现专业的权力时,同时会增加其教学的效能与成就,使得教师专业的理想有实现的机会,并增加工作的满意度,可以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对此,不仅有理论上的充分论证,还有实证研究的结果作为依据。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管理已经从传统的以事为中心转向了以人为中心,民主管理已不再仅仅是实现管理目的、提高管理效率的手段,而成为一种基本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因此,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是顺应现代教育管理民主化潮流的举措,其主要表现就是教师参与决策。早在20世纪初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开始了有关决策的调查研究,随后哈伍德公司的科奇(Coch)和弗伦奇(French)等人又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这些研究表明,让教师参与学校的政策制定和决策,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士气、工作热情和对自己职业的满意度;同时,教师也更为欣赏那些能让自己参与决策的管理人员。有人认为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有很多优点,一是可以激发教师工作的动机和热情,促进领导与教师之间广泛的、友好的交往,强化横向、纵向的信息沟通,对教育教学负责,提高学校的工作效率。二是民主参与的管理方式能够合理用人、知人善任,使每一个教师的专长、才能和智慧得到充分发挥,也极大地促进教师的发展。三是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让教师参与决策是增强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关键,它对教师的实际影响超过决策本身。

教师参与学校决策在许多情况下,要比学校领导者单独决策更有效。首先是因为,每个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观察、认识和理解总是与个人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社会地位及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各种制约因素使得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克服个人认识上的盲区对决策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方法之一就是邀请多人参与决策过程。学校在进行一项决策时,吸收教师广泛参与,可以获取更多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了解多方关心的问题以及各自的利益;有利于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专长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更多的备选方案,从而可以促进决策优化,提高决策的正确率。其次,由于参与决策为交换思想和信息,特别是为“自下而上”的信息流通提供了新的渠道,有助于消除干群之间的隔阂和矛盾,融洽干群关系。同时,教师参与制定决策,他们会感到自己是决策的参加者而消除某些对新作出的决策的抵制心理,对决策结果产生认同感,自觉地接受并执行这一决策,使决策得以有效地贯彻执行。

当然,我们说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也确实有好的效果,但是并不是说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就成了“一试就灵、一用就见效”的灵丹妙药。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也并不是都能够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教师参与决策的频率与教师的满意感并不成正比关系。Alutto和Belasco就参与程度与教师的满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把教师参与决策的程度分为三种不同状态:贫乏(参与的太少)、饱和(参与的太多)和均衡(参与的不多不少)。测试结果表明,参与程度处于均衡状态的教师正好是感觉最满意的一组,而认为自己处于贫乏状态或饱和状态的教师,相对来说则不太满意。但笔者认为,这种结果并不能否定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本身的进步性,只能说明教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