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出好体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1 13:25:14

点击下载

作者:梅辉汉,柳翠莲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吃出好体质

吃出好体质试读:

引言

领悟养生的基本法则

这几年,一股养生热潮席卷全国,养生图书汗牛充栋,养生节目遍地开花,然而,在空前的繁荣下面,养生知识却难以得到普及,一些似是而非甚至完全错误的观念、说法竟莫名奇妙地传播开来,令有识者慨叹不已!

笔者不敢说是 “大家”,但对 “中医养生”有着三代以来的丰厚传承,也有自己眼观心悟的独到体会,愿意借这本书与诸位共享。参照近年一些知名医家的感悟,特向热衷于养生的朋友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养生从养德开始

德是什么?德就是心理。健康首先就是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而且在某种情况下,心理健康还必须摆在第一位。大部分癌症患者为什么在得知病情后迅速死亡?其实多是给吓死的。

现代社会的心理问题非常严重,几乎遍及各行各业。相当一部分人不知道怎么去做父母、怎么去做子女、怎么去做下级、怎么去做上级、怎么去做朋友、怎么去做同事、怎么去做丈夫 (妻子)、怎么去担当各种社会角色……结果是一方面大家都在有意无意地不断向周围撒播着各种致病情绪,另一方面又不断地从周围感受着各种致病情绪,表现在行为上,则是急功近利、浮躁浅薄、盲目追风。这正是多数人都感觉自己患亚健康的原因所在。长此以往,后果非常可怕!

正是有鉴于此,世界卫生组织才提出健康生活的 “四大基石”,即戒烟限酒、合理膳食、科学运动、心理平衡。现在看来,这十六个字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养生始于养德,建议所有的养生者都从这里开始。

养生首重个体化

到目前为止,医学研究表明,尚无任何一种养生方法可以适应所有的人,所以,养生必须注重个体化原则。

中医讲究的个体化原则,具体内容应该包括:年龄、性别、居住地的个体化。“养”的含义,即保养、调养、补养 (培养、护养)之意。简单说来就是助 (弱小者加以壮大)、补虚 (即欠缺者加以补足)、护 (多加关心爱护)。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抑强扶弱补不足。对火旺者,应该泻火;对阴虚者,应予补阴;对气虚者,则宜补气。总之,通过养生实现健饮健食、健步健谈。“生”的含义,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一般而言,男性多补阳气,女性多补阴血。不同年龄段的人,身体发育的情况也不一样,所以中医对于25周岁以下的人,原则上则是不主张进补的,因为他们的身体总体上仍处于发育阶段。

还有一个居住地人群个体化问题。按照中医的观点,南方多湿,所以风湿关节病居多;北方多燥,所以血脂血压病居高;山区多缺乏某种营养,所以大脖子病 (缺碘)或其他微量元素缺乏症居多。这都得认真辨析,因人施养。

辨证的个体化

我国传统养生的手段很多,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饮食养生只是一个方面。虽然药食同源、寓食于药是可行的,但是,完全依靠食品就可以治好某种病或所有的病,这种几率实在小得可怜。

现在养生类的电视节目和图书很多,同时也良莠不齐。即使电视或者书上所讲的是对的,也要针对个体情况进行分析。有些家长看了成人的养生节目或者养生书籍,便把其中的养生方法用到孩子身上,这是不可取的。中医讲究个体化治疗,养生同样也要辨证。孩子进补与老年人进补几乎完全不一样:一个是属于向上爬坡阶段的 “补”,一个则属于衰退下坡阶段的“补”,同是进补,所用的方法却各不相同;成年人食用的保健食品,如果给小孩吃了,就相当于火上浇油,甚至导致性早熟,等于是在拔苗助长。

知识选择的个体化

谈到养生知识,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但这些见解却不一定相同,也难以相同。这恰恰说明了养生知识在适用中的个体性,而不可能普适化。因为人的体质千差万别,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及长期形成的饮食习惯也必然不尽相同。“只买对的,不选贵的”、“适合自己的才最好”,这些言语同样适合于养生方面。

面对林林总总的养生书籍和养生节目,很多人为什么感觉无所适从?一是因为大多数专业人士要么没时间,要么不屑于涉足科普,而养生市场又如此巨大,于是造成了很多非专业人士来进行这项工作,而这些人的知识与视点必然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养生知识互相矛盾;再者中医药知识博大精深,很难一下子完全参透,中医药是如此,饮食养生同样如此。

食物 (药物)效果的个体化

中医养生的方法虽多,却并非每种养生方法都能 “放之四海而皆准”,也并非每个人都能适用所有的养生手段,必须根据不同的年龄、体质、季节及所患疾病的性质等情况来对症用 “药”。

自古以来,中医的特色就是因人而异、辨证论治。比如两个糖尿病患者,西医的治疗方法基本一样,但中医的治疗方法却可能完全不同。有的人属于阴虚,就应该补阴,服用枸杞子、山萸肉、百合、知母、黄精等药物或食物;有的人则属于湿热,就该用茯苓、猪苓、泽泻、藿香、柴胡、黄芩、薏苡仁等来清热利湿。这就叫 “同病异治”。同样的道理,也可以异病同治。有人说中医太灵活、太个体化了,其实,这正是中医的优势所在,也符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大原则。

养生得遵循整体观念

如果非要问中医与西医的区别,简单地说,就是中医多从宏观上着眼,而西医则从微观上来努力。

中医向来把人体看做是一个整体。这种整体有两层意思:一是大整体,二是小整体。

大整体是说人和自然、社会环境的一致性,人的健康会受到外在各环境因素的影响,这就叫 “天人合一”、 “天地大人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的疾病,都是因为人没有处理好与这个大环境的关系。比如中国传统的婆媳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大家的心情就都不舒畅,结果婆婆肝郁,儿媳肝郁,没准儿子也肝郁。如果不解决根本问题,即使暂时缓解了症状,效果也不会理想,更难以长久。

小整体则强调人的脏腑、气血、经络、四肢百骸、五官九窍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也就是说,人身就是一个整体,古代中医称为 “人身小天地”,所以不能头痛治头,脚痛治脚。以咳嗽为例,《黄帝内经》讲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比如某人最近有心事,着急上火了,肝火旺盛犯肺,就必须要清泻肝火;以此类推,对付心咳、肾咳,都得使用不同的方法。这就好比开锅了,不想让水开可以有两种办法:一是加凉水,但过一会儿还会再开 (治标);二是熄火,把火一关,水就永远不再开了 (治本)。

中医养生还不同于平时所说的 “预防”,前者更强调通过调理人的身心状态来提高人体抵抗疾病的免疫能力。

养生总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来实现的。而关于养生的著作,至少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里面就已经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一些养生原则。

养生的关键在于融入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方面,养生方法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不存在一个单纯的方子或一种方法。也正因为养生方法的个体差异性,社会上才出现诸多形态各异的 “养生理念”。

中医讲究“上工(上等水平的医生)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主张调动人的自我康复能力,通过“扶正祛邪”的方法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不仅主张 “防患于未然”,更看重养生保健,使人不得病而保持健康长寿,方法有运动养生、饮食养生、运气养生、音乐养生和书法养生等。文学家黄宗英则强调 “寿与众伴,寿与动伴,寿与艺伴,寿与绿伴,寿与笑伴,寿与德伴,寿与美伴”,并名之为 “保健七伴”。

我非常推崇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所提出的“因人施养、因病施养”的养生理念。因为不同的身体状况,往往需要不同的养生方法。没有一种神奇的养生方法是适合所有人的。不同体质特征不仅决定了人的不同形态结构、心理特征,也决定了他们容易得哪些病。所以,要想养生,首先需要读懂自己的身体,根据自己的体质类型来选择吃喝、起居、保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同样的养生方法,对于有些人来说是养生,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则恰恰是 “伤生”。

一直致力于健康教育的洪昭光教授认为,养生理念可以分成三类:首先是经过科学研究,并被大量实验证实了的;其次是做过分析研究,但论证尚不充分的;第三则是 “专家”们不负责任的随口乱说,又被媒体断章取义瞎传开来,明显缺乏科学依据,却让大家深信不疑的。即使是第一类正确的养生理念,用在每个人身上也未必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华社曾报道过一位英国百岁老太太,从7岁起就迷上了抽烟,一生中大约抽掉了17万根香烟。这位老太太的经历只是特例,完全不具备模仿意义,倒恰好印证了人体的复杂性。

药理是如此,饮食同样如此。愿每个人都能从浩瀚的知识大海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也只有这样的养生,才能真正让我们健康长寿。

面对健康问题时,有聪明、普通、明白和糊涂这四种人,懂得养生的人是聪明人。预防不光是为了省钱,得病少了,自己少受罪,儿女少受累,节省医药费,造福全社会。而要想做到健康达标,20岁得养成好习惯;40岁指标都正常;60岁以前没有病;80岁以前不衰老;轻轻松松100岁。梅雨霖2013年1月26日于康怡居

·饮食养生相关话题·

中医饮食调护的内容

中药与食物自古以来就是密不可分的。目前已知中药共有12807种,其中,11146种源于植物,1581种源于动物,80种源于矿物。民间流传的中药复方有8万多种,医生常开的中药汤剂动则十几二十多味药。都说中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但这宝库中很大的一部分却是我们平常司空见惯的食物。

中国民间向来重视饮食调护,素有 “药补不如食补”之说。中医饮食调护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合理运用与搭配食物,根据饮食的性味来进行辨证调和,使五脏各得其味,进而保有、维持或恢复其正常功能。其全部内容大致包括

食物性味分类

饮食调护原则

辨证应用方略

三部分。食物性味分类

中医理论认为,药食是同源的,食物同药物一样,也有四气五味。实际为五气七味,即寒、热、温、凉、平五气,辛、酸、甘、苦、咸、淡、涩七味。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药性主要是用来纠偏救弊的,而平性不偏不倚,所以常被人们忽略;涩味则多跟从酸、苦,起辅助作用,所以也不作主味;淡味虽能渗湿,但仍起辅助作用,所以也不作主味。任何疾病都是阴阳失衡的结果,针对疾病依据八纲辨证而采取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寒则热之”、 “热则寒之”的原则,正确选择饮食。

按照民间的习惯,我们通常把食物分为以下几类:辛辣类

较常见的有葱、韭菜、大蒜、辣椒、姜、花椒、酒等。这类食物一般都味辛,性温热,少食有通阳、散寒、健胃的作用,适用于寒证和水饮疾病,如肺寒痰饮、阳虚水肿、中焦虚寒等;多食则耗气伤津,生痰动火,不适合阴亏血少、痈疽疮疖等。甘甜类

主要是瓜果、饮料、糖类和含糖食品,适宜于体质虚弱、久病、大病、产后气血虚弱之人,但对肥胖症、消渴病、中风、肝阳上亢、水肿病人则须控制。又因瓜果饮料多数性偏寒凉,能清热生津止渴,故适宜于热病津伤者,夏季保健养生也可食用;但多食则易伤脾胃,故虚寒体质和患肠胃疾病者(如腹痛、泄泻、呕吐等)应慎用。油腻类

主要包括植物油脂、动物油脂、各种坚果及煎炒食物(如油条、麻花等)。这类食物性滑润,味厚腻滞,适应于体质虚弱、营养不良者,如干咳、习惯性便秘等人;对肝胆病证和脾胃病证者,则应少食或禁食。发物类

发物类指可诱发或加重病情的食物,如海腥类中的鱼、虾、蟹、蚌等,蔬菜类中的大蒜、蒜苗、香菜、笋、蘑菇、雪菜、香椿芽、南瓜等,肉类中的羊肉、狗肉、驴肉、公鸡肉、猪头肉等。这些食物少食无妨,多食则易损伤脾胃,诱发旧病,增加新病,还容易助火生痰。凡过敏性疾病 (如部分皮肤病、哮喘)、外感性热病者,以及肝阳上亢、痈疽疮疡患者,都应不用或者慎用。补益类

猪肉、牛肉、青鱼、禽蛋等属于平补类,羊肉、狗肉、雀肉、鸡肉等属于温补类,百合、甲鱼、海带等属于补阴类,山药、大枣属于补气类,胎盘、核桃仁属于补阳类。使用时宜随适应证来对口选择。生冷类

生冷拌菜以及冷饮、冷菜均属生冷类。这类食物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适用于热证,如便秘、温病、喉痈等病人;一切虚寒之证及脾胃功能不良者忌食。饮食调护原则营养支持

中医素有 “以脏补脏”的说法,如食心补心、食肝补肝等,可作为调理患者饮食的参考。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通过饮食提供营养,以保证人体机能的需求。对于普通患者,饮食以清淡而富有营养的流食或半流食为宜,如稀粥、稀面条、菜汤等,这些食物易消化吸收,不会加重脾胃运化的负担,可促进病体康复;对一些慢性虚弱病证,建议提供肉类或乳制品,因为这些食物补养力大,适合虚弱体质的需要,能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避免偏食

根据中医学对食物性味的分类,食物有寒、热、温、凉、平 (习惯上称为 “四性”) 的习性和辛、甘、酸、苦、咸、淡、涩 (习惯上称为 “五味”)的味道区别,五味可入五脏,如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等。古人云“酸伤筋、苦伤骨、甘伤肉、辛伤气、咸伤血”,只有合理的饮食搭配才能使五脏各得其味,才能达到脏腑组织器官功能的协调运行。如果过于嗜爱一种或几种饮食,则会伤及相应的脏腑,使脏腑功能失衡,从而不利于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不利于疾病的康复。饮食有节

饮食有节是指饮食要有规律,定时定量,不可过饥过饱。因为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最易损伤脾胃。所以,无论从养生保健还是病体康复的角度看,饮食都必须有节。人们常说的“早吃饱、午吃好、晚吃少”,就是饮食有节的具体体现。此法既能保证人体所需的营养,又可防止脾胃损伤,是饮食调护的关键所在。辨证应用方略脾胃病证

脾胃病证包括胃脘痛、呕吐、泄泻、便秘等,系脾胃运纳失常所致。宜进清淡的蔬菜,营养丰富的瘦肉、鸡蛋、鱼类等;忌食生冷油腻、烟、酒、辛辣刺激及土豆、黄豆、白薯等易胀气的食物。饮食以软、烂、少量多次为原则。脾胃寒凉者宜食温性食品;胃热者忌辛辣,可酌进水果或果汁;胃酸过多者,可多食面食;胃酸缺乏者可于饭后食少许醋或山楂片;腹泻者以少油的半流质或软饭为宜,忌食生冷瓜果等寒凉滑润的食物;呕吐剧烈者应暂时禁食,好转后再进全流或半流质饮食,并逐渐恢复软食、普通食物,呕吐期以蔬菜为宜,缓解期渐增少油的荤菜,切忌饱食。肝胆病证

指与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有关的疾病,如黄疸、腹胀等。饮食宜为清淡的蔬菜及营养丰富的瘦肉、鸡、鱼类等食物;忌食油腻生冷、辛辣的食物。急性期以素食为宜,多食新鲜水果;缓解期或恢复期可进荤食。水肿患者应忌盐;肝昏迷患者则应控制动物蛋白的食入量。肺部病证

肺部疾患以咳嗽、咯痰、肺痈、悬饮等为主证。饮食宜清淡素食,多食水果;忌食辛辣、油腻、甜黏类食物,禁烟酒。咳嗽痰黄者可选枇杷、梨等清热化痰之品;痰中带血者宜食藕片、藕汁等清热止血;痰白清稀者不宜食用生冷瓜果;肺阴虚者可选食百合、银耳、甲鱼等滋阴补肺;哮喘病人常与过敏有关,应禁食发物类。心脏病证

心脏疾患以心悸为主证。饮食宜清淡、低盐,可食用富含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豆制品。油脂以植物油、玉米油、菜子油为主;忌食高脂肪、高胆固醇、辛辣刺激类食物,以及烟酒、浓茶、咖啡。山楂、大蒜有降血脂的作用,芹菜有降血压的作用,可指导病人经常选食。肾部病证

肾部疾患以水肿、消渴、淋浊、遗精等为主证。宜进食清淡、营养丰富的食物及各种动物补养类食物;忌食盐、碱和酸辣过度的刺激品。乳糜尿者应忌食脂肪、蛋白类食物;水肿者可食用冬瓜、赤小豆以利尿消肿;肾虚者可选用牛、羊、狗肉及蛋类;如需补肾填精,可选用甲鱼、乌贼鱼、胎盘、牛羊骨髓;消渴病人需控制米面主食,多食蔬菜、瘦肉;肾衰病人应补而有节,主要节制米、豆类食品,食用鱼肉时以蒸煮、做汤为宜,不宜炸、炒。外感病证

外感多与风邪有关,以发热为主,如感冒、中暑、痢疾等。疾病初起或低热期,可素食,或少油荤、半流质饮食;高热期,宜进素食、流质及清凉饮料,如米汤、绿豆汤、西瓜等;退热期,宜素食半流质及少油为宜;恢复期,应进软食或普通食物,但宜清淡、少油腻。

总之,中医饮食调护是我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的食医相当于今天的营养科医师。饮食疗法是临床中行之有效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辨证应用,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认真学习、普及和推广应用。

我国古代食疗的地位和影响

我国的食疗历史悠久,而且在古代的地位一直很高。根据《周礼·天官》记载,我国在周代就开始把医学分为四科,即“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其中的 “疾医”,就相当于今天的内科医生; “食医”则是专门管理饮食卫生的医生,相当于今天的营养科医生。

我国是世界上研究饮食科学最早的国家,并且已经形成了相当丰厚深广的专门文化。从理论上说,我国古代医籍中的四大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本草纲目》,都非常注意饮食对健康和疾病的相关作用。唐朝以后,更是不断地涌现出以饮食保健为课题的许多专门著作。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中的 “食治篇”;孟诜的 《补养方》;张鼎的 《食疗本草》;陈士良的 《食性本草》等等。

从普及面上看,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中,就已经记载了相当丰富的饮食保健知识。比如,其中的民歌 《卫风·氓》中就写有 “于嗟鸠兮,无食桑椹”,意思就是叫斑鸠鸟不要去吃桑椹。虽说其中的寓意发人深省,但也足以说明当时的食疗知识普及面很大,已经扩展到相当广泛的民间百姓了。

我国古代的食疗理论

从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 《黄帝内经》中的记载来看,我国古代的食疗理论是非常丰富的,而且达到了较高的科学水平,具体可以从其中的 “五谷”、“五色”、“五味”、“五宜”、“五走”、“五养”、 “五伤”以及一些有关食养的基本原则中看出来。“五谷”的解释较多。王冰在注释 《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认为, “五谷”是粳米、小豆、大豆、麦、黄黍五种。其中,黄黍即一种黄小米,小豆则有多种。“五色”、“五味”是古人从五行学说出发,将食物的颜色(其实也不仅仅完全局限于食物)、味道与脏腑、经脉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即色青、味酸,属木,入肝经、胆经;色赤、味苦,属火,入心经、小肠经;色黄、味甘,属土,入脾经、胃经;色白、味辛,属金,入肺经、大肠经;色黑、味咸,属水,入肾经、膀胱经。“五宜”语出 《内经·灵枢·五味》,指五类谷、肉、果、菜适合于不同的五脏。如脾病宜食秫米 (即高粱)、牛肉、枣、葵 (锦葵科植物,如冬葵菜等);心病宜食麦、羊肉、杏、薤 (即俗称的 “藠头”);肾病宜食豆芽、猪肉、栗、藿(豆类作物的叶子);肝病宜食芝麻、狗肉、李子、韭菜;肺病宜食黄小米、鸡肉、桃、葱。“五走”有两种说法:一是依据 《内经·灵枢·九针》,从气、血、骨、肉上分,即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再是依据 《内经·灵枢·五味》,从五脏上分,即酸先走肝、苦先走心、甘先走脾、辛先走肺、咸先走肾。这两种说法其实也是彼此相通的,因为肝主筋、肺主气、心主血、脾主肉、肾主骨。“五养”, 《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认为:酸生(即滋养,后同)肝、苦生心、甘生脾、辛生肺、咸生肾。与“五养”相对的,同时又有 “五伤” 和 “五救”,即: “酸伤筋,辛胜酸……苦伤气,咸胜苦……甘伤肉,酸胜甘……辛伤皮毛,苦胜辛……咸伤骨,甘胜咸。” 《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得更明白:“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心气抑;味过于甘,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五伤”,即酸伤筋、苦伤骨、甘伤肉、辛伤气、咸伤血。

虽说以上说法不一定全都合理,但毕竟已经形成系统,而且较为完善、有章可循了。

也正是根据以上理论,古人又提出了几个食疗养生的大原则:一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二是按季换口味,即春季宜减酸增甘,夏季宜减苦增辛,秋季宜减辛增酸,冬季宜减咸增苦;三是对应选择食物。以蔬菜为例,一般讲究春宜食花、夏宜食叶、秋宜食果、冬宜食根。中医学后来总结的许多中药采集、炮制方法,其实都是依据这些大原则进行的。

怎样理解四季食疗理论

在3000多年前,中医学就分出了 “食医”专科,专门用食物来治疗疾病。按照中医 “药食同源”的思想,许多食物本身就可作药物,如大枣、浮小麦。同理,许多药物也可以是食物,如茯苓、何首乌、黄精等。所以日常生活中,只要针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制订相应的食谱,就会在不知不觉地愉快进餐中纠治或预防了某些疾病。这就是中医常说的 “药补不如食补”。

谈到食补,首先要了解中药的四气与饮食的五味。四气又叫四性,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其实,“寒” 与“凉”、 “温”与 “热”都只是程度的区别,所以四气实际上只有寒、热两大类。凡能治热性病证 (即实证、热证)的药,就属于寒性或凉性,如茵陈蒿是凉药,治黄疸身热;黄连是寒药,治热火口臭。凡能治寒性病证 (即虚证、寒证)的药,就属于温性或热性,如草果属温性,能治胸腹冷痛和发冷偏重的疟疾;附子则是热性,能治阳气衰竭、四肢寒冷。另有一种平性药,实际上也有偏寒、偏热的区别,如茯苓甘平偏温、猪苓甘平偏凉,所以习惯上仍称 “四气”而不称 “五气”。

食物则分辛、甘、酸、苦、咸五种味感。另有淡味、涩味,因为不是很显著,习惯上也就不予考虑了。应该说,最初的五味,绝对是指食物口感而言,后来慢慢就有了一些扩展。比如鸡肉,药典称其 “味甘”,但事实上有甜味吗?显然没有。味道不同,药理作用相应地也就不同。一般认为,辛味(辣)能散能行,如荆芥散风,川芎活血,砂仁行气;甘味(甜)能补能缓,如黄芪补气,阿胶补血,甘草缓急;酸味(涩)能收能敛,如山茱萸敛虚汗,金樱子止遗精,五倍子止久泻;苦味能泻能燥,如黄连泻火,大黄通便,苍术燥湿;咸味能软坚润下,如芒硝润燥粪,海藻治瘰疬 (淋巴结核)等;淡味则渗湿利小便,如通草、茯苓等。现代医学已经分析出药味不同,所含的化学成分也确实有别。味辛的多含挥发油,味酸的多含有机酸,味甘的含糖类,味苦则含生物碱、甙类或苦味质,味咸的多含钠类、盐类等。两种以上的药物或食物相搭配,所产生的综合化合作用也不相同。中医处方讲究君、臣、佐、使,原因正在这里,神妙也正在这里。

怎样理解 《内经》中所标示的食疗大原则呢?我的理解是这样:“春养脾、食凉、多甘少酸”,是说春天气候潮湿,要注意保养脾脏 (脾喜燥恶湿);饮食不宜太烫,避免汗多伤阳气;多吃些补中的饮食,少吃些固表的东西,以防阻遏身中生发之气。这里的 “甘”、“酸”,只能作借代修辞来从广义上去理解,千万不能机械地局限于甘、酸性味的饮食或药物。“夏养肺、食寒、多辛少苦”,指夏天气温高,呼吸急促,要注意保养肺脏 (肺司气);饮食宜微温不烫,避免助汗伤阳气;多吃散风解表物,保持毛孔通畅,少食燥性物品,防止伤津而更畏暑热。“秋养肝、食温、多酸少辛”,指的是秋天气候干燥,血液浓度大,要保养肝脏 (肝藏血养筋);饮食要热一点,避免折损胃气;多吃补中固表的食物,增加御寒能力,少吃辛辣发汗的食物,防止伤津而助燥上火。“冬养心、食热、多苦少咸”,谓冬天气候寒冷,万物闭藏,人久居室内,精神容易郁闷,所以要保养心脏 (精神);饮食不宜冷,冷则更增寒意,且伤胃气;多吃温补又清火(不上火)的食物,别贪熏腌腊货。“四季多咸、少甜养肾”。此外,还有一条总的原则,就是要注意培补肾气 (肾为先天之本,咸养肾)、养护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喜燥恶湿,甘甜助湿生虫,使人胀满)。

很显然,《内经》所说 “多甘少酸”,并非 “多吃糖少喝醋”,而是宏观的饮食养生原则。至于究竟该吃些什么,那就只能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参照季节气候来酌定了。建议大家有时间多翻些有关书报,多和有经验的朋友、医师交流,时间一长,相信您也会成为很好的食疗师的。

人体所需的主要营养

人的生命从一个肉眼看不见的受精卵开始,完全是依靠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才得以慢慢长大。至2005年底,我国的人口平均寿命已达74岁。如果按每人每天吃喝2千克食物计算,我们每人一生中吃掉的食物竟高达52吨。医学上一般把这些营养物质分为七大类,即

蛋白质

、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

矿物质

、水和膳食纤维 (以前习惯上总说六大类,不算膳食纤维)。蛋白质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构成肌体细胞及各种组织的最重要的组成成分。它供给能量,也促进生长发育。目前已知人体蛋白质由20多种氨基酸组成。其中,有些氨基酸能在体内合成,称为 “非必需氨基酸”;有些则无法在体内合成,必需依赖食物蛋白质来供应,称为 “必需氨基酸”。已知的必需氨基酸有9种,即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和缬氨酸。判断食物营养价值的高低,主要依据的就是其所含必需氨基酸的数量及其可消化吸收的比率。在这方面,动物性蛋白的质量相对更优越一些。

当蛋白质供应不足时,人体会出现生长缓慢、体重减轻、容易疲劳、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损伤后修复迟缓等症状。

一个人究竟需要摄入多少蛋白质才能满足健康的需要呢?至今尚没有标准的答案。一般认为,每人每天每千克体重供给1克蛋白质就差不多了。鱼、肉、禽、蛋、奶等都是优质蛋白质的来源。几种食物混合后,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和吸收效价会更高。

脂类

脂类包括脂肪和类脂两种。脂肪就是我们日常所食用的油脂;类脂则包括磷脂和固醇两大类。脂肪主要由脂肪酸构成,其中有一部分是不饱和脂肪酸,如亚麻油酸、亚麻油烯酸和花生四烯酸等,人体不能自己合成,必需依赖于食物供应,我们称为 “必需脂肪酸”。相对而言,植物性脂肪所含的必需脂肪酸更多一些。

脂肪的主要作用是参与人体的重要组成、储存能量和供给能量、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利用等等。长期缺乏必需脂肪酸,会影响生长发育、皮肤弹性以及维生素的吸收,引起胆固醇升高和血黏度增加等。

脂肪的摄入量标准也不好硬性界定,一般认为,人均每天食用25~50克脂肪就足够了。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即糖类。糖类分为单糖 (果糖、葡萄糖等)、双糖 (蔗糖、麦芽糖等)、多糖 (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等)3种。其主要作用是供给能量、保护蛋白质、护肝、解毒、健脑等。糖类摄入过多,人会发胖,增加胰腺与肾脏的负担;摄入不足则会消瘦,引发酮血症,即酸中毒等症。因为食物中的糖类主要是以淀粉形式存在的,原则上我们每天摄入的主食应不少于300~500克的大米量。矿物质

矿物质也叫无机盐,一般以元素状态存在,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物质。目前认为这类物质约有30种。其中,氢、氧、氮、氯、硫、碳、磷、钙、钾、钠、镁、铁、锌,这13种是主要元素;其余的铜、锰、镍、钴、钼、镉、锡、铝、钒、硒、碘、硅、砷、硼、氟、溴等十来种则称为微量元素 (也有人把铁、锌、钙都算作微量元素序列)。

相对而言,这些微量元素中,钙、铁、碘、锌则显得更为重要。因为钙能增加骨骼的密度与坚实度;铁是造血的重要原料;碘是甲状腺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锌则促进发育、增进智力。近年的研究已经发现:缺钙除了患软骨病外,还会引起高血压;缺铜、锰则早生白发;缺铜还会引起失眠……

一般认为,成人每天约需钙600毫克 (儿童、妇女约需要1000毫克,孕妇则需要2000毫克左右);成人每天约需铁12毫克 (儿童、妇女约需要15毫克,孕妇则需要20毫克左右);成人每天约需锌10~15毫克 (孕妇则需要20毫克左右);成人每天约需碘100~140微克 (孕妇则需要160微克左右)。多数专家认为,只要饮食搭配合理,矿物质一般都能从饮水和饭食中得到基本的满足。

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

蛋白质

轻体力活动者,每天约需蛋白质75克 (男)、60克(女);中体力活动者,每天约需蛋白质80克 (男)、70克(女);重体力活动者,每天约需蛋白质90克 (男)、80克(女)。脂肪

成人每天需要脂肪25克左右。其中,饱和脂肪酸小于10克;单饱和脂肪酸、多饱和脂肪酸各10克;花生四烯酸与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之比约为4∶1;胆固醇不超过300毫克。碳水化合物

原则上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55%~65%。其中,粮谷类为60%~80%,薯类为15%~29%,豆类为40%~60%,单糖和双糖等则视各人的情况而定。矿物质

常量元素:①成年男子每天需要钙约800毫克,儿童需要1000毫克,孕妇则需要1200毫克。②成年人每天需钾约2克。③成年人每天钠的需要量约为2.2克。④成年男子每天需要镁约700毫克。⑤成年男子每天需要磷约700毫克。⑥成年人氯的摄入量为每天2.8克。

微量元素:①铁的适宜摄入量男性约为每天15毫克,女性约为20毫克。②成年男子锌的推荐摄入量约为每天15.5毫克。③成年人铜的适宜摄入量为每天2毫克。④成年人铬的适宜摄入量为每天50微克。⑤成年人钼的适宜摄入量为每天60微克。⑥成年人钴的适宜摄入量为每天60微克。⑦成年人锰的适宜摄入量为每天3.5毫克。⑧推荐成年人碘的摄入量约为每天150微克。⑨硒的成年人推荐摄入量约为每天50微克。⑩成年人氟的适宜摄入量为每天1.5毫克。维生素

脂溶性:①维生素A(VA)。推荐男性成人为800微克当量 (1微克当量=1微克视黄醇=6微克β-胡萝卜素=12微克类胡萝卜素=3.33国际单位来自视黄醇的VA活性=10国际单位来自β-胡萝卜素的VA活性),女性成人为700微克当量。②维生素D(VD)。推荐成人摄入量为每天5微克。③维生素E(VE)。成人适宜摄入量为每天14毫克。④维生素 K (VK)。成人适宜摄入量为每天120微克。

水溶性:①维生素B(VB)。成人推荐摄入量为男性每天1.4毫11克,女性1.3毫克。②维生素B(VB)。成人推荐摄入量为男性每天221.4毫克,女性1.2毫克。③维生素 B (VB)。成人参考摄入量为每66天100毫克。④烟酸。成人推荐摄入量为男性每天14毫克,女性13毫克。⑤叶酸。成人推荐摄入量为每天400微克当量,孕妇最高摄入量为每天1000微克当量。⑥维生素B(VB)。成人适宜摄入量为每1212天2.4微克。⑦维生素C(VC)。成人推荐摄入量为每天1000毫克。⑧胆碱。成人适宜摄入量为每天500毫克。⑨生物素。成人适宜摄入量为每天30微克。水

水的需要量随年龄、劳动强度、膳食、天气、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很难划一。但提倡不渴也要饮水,多饮温开水,哺乳期妇女更要多饮水。膳食纤维

成人膳食纤维的适宜摄入量为每天25~35克。

别让维生素变成 “危身素”

1912年,英国化学家霍普金斯发现酵母汁、肉汁中都含有动物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与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无机盐及水同等的重要,都是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第一个提出了 “维他命” (后改称 “维生素”,英文缩写为V)这个名词。从此,人类开始解开因缺少某种营养物质而出现的特异疾病之谜,在这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1922年,科路曼从

脂溶性维生素

中发现并分离出维生素A和D,同年又发现了维生素E;1928~1932年,人们提炼出维生素C;1933年发现了维生素B,同年合成了维生素A; 1936年合成了维生素 2B;1948年发现了维生素 B……到1960年,科学家们已基本弄清了112维生素对人体复杂功能的重要作用。

V是维生素家族的代号。维生素家族在维持生长发育、调节生理功能、防癌、抗衰老等方面,有着独到的专长。“维持生命的要素”,这个家族的得名,正是人类当年奉赠的桂冠。可惜有的朋友对维生素认识得较晚,了解也还有限。其实,V是一类低分子的有机化合物。但V的大多数成员,都不能从体内合成,而必须靠食物供给。稍不注意,维持不了V家族的完整,也就发挥不了V的作用。

V家族共有两大派系,十多个成员。一派称脂溶性V,能溶解在脂肪中,含A、D、E、K四家。一派叫水溶性V,能溶解在水中,只有C、B两家;但B家特大,现有8个成员,且都没搞 “绝育”手术,故有人戏称为 “B族”。

V家族成员的本领各不相同,但都非常愿意为人类朋友效劳。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

脂溶家派中,“老A”能促进生长发育,维持皮肤最表层的正常构造及视力的正常功能,帮助消除皱纹。少了它,会引起干眼病。先是夜盲,渐感结膜干燥,眼球失去光亮,靠瞳孔(黑眼珠)边上会有像肥皂泡样的白色小粒子,再发展则会视力减退而变瞎。如果您由亮地方到了暗地方,需要比常人更长的时间才能看清周围的东西,就可能是维生素A不足了;再不注意,会得夜盲症 (雀蒙眼)。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0.5~3岁的儿童,每天的维生素A适宜摄入量为400微克;4~6岁为500微克;7~10岁为600微克;11~13岁为700微克;14岁以上的男性为800微克、女性为700微克 (哺、孕期则应更多些)。

成人每次用药超过100万国际单位,或小儿每次用药超过30万国际单位,可发生急性中毒,症见异常激动、头晕、嗜睡、复视、呕吐、腹泻、唇和掌脱皮等;每天用药10万国际单位、连续超过6个月,可致慢性中毒,症见食欲不振、皮肤发痒、毛发干枯、脱发、口唇皲裂、易激动、骨痛、易骨折、颅内压增高等,一般停药1~2周后可消失。孕妇的用量每天不超过6000国际单位。

维生素A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肝、肾最多;乳类、蛋黄、一些黄、橙色水果及蔬菜中也有,但须同时摄入高脂肪,以利吸收。锌有助于维生素A的吸收。维生素D“老D”又名钙化醇,与骨头的生长关系密切。常见的维生素D有两种,其中的维生素D为骨化醇,维生素D则为胆骨化醇。23

儿童缺维生素D,会得软骨病 (佝偻症)。早期症状是多汗、睡不安、胃肠功能紊乱、脑后环形脱发;后期则骨骼变形,尤其是头骨变形,肋骨膨起如念珠状,罗圈腿成 “()”形或 “)(”形。成人缺维生素D,则骨骼软化,症状类似儿童,骨质疏松易折,时有疼痛,也易变形。孕妇缺维生素D可致腿肚子常抽筋,几乎不能正常分娩。

但维生素A、维生素D不能摄入太多。维生素A摄入过多可致皮肤干燥、粗糙,肝脏肿大,关节疼痛;维生素D摄入过多可导致肺、肾等软组织钙性硬化。日剂量超过1.25毫克 (50000国际单位),可能使成人或小孩发生血钙增高症。若发生中毒,儿童可致发育迟缓、面容变形,甚至肾衰竭致死;成人则软弱无力、食欲不振、口内有金属味、呕吐、腹泻、烦渴、多尿、智力改变等,出现蛋白尿则表示已有肾损害。维生素AD则是由10份维生素A和1份维生素D混合制成。钙有助于维生素D的吸收,儿童更应注意。

多晒太阳,紫外线通过皮肤能合成维生素D;奶油与蛋黄中也含有维生素D。服用维生素D时应同时补充钙质,而且个体敏感差异较大。维生素E

维生素E又称生育酚,颇有传奇色彩,可健身防老,近年来被视为延年益寿的一种重要的脂溶性维生素。其为6-羟基苯并二氢吡喃的衍生物,有抗氧化作用。孕妇及中老年人尤需多摄取。

但长期常规量应用,也易引起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主要的中毒症状为:恶心、头痛、疲劳、眩晕、视力模糊、月经过多、闭经等反应;个别人可见皮肤皲裂、唇炎、口角炎、胃肠功能紊乱、肌无力等症,停药后可逐渐消失。每天300毫克以上且长期服用 (6个月以上)时,可引起出血、高血压、生殖功能障碍、乳腺癌等;每天用量超过400毫克、疗程超过1年、特别是与雌激素并用时,诱发血栓性静脉炎的机会增加。但如食物中的硒、维生素A、含硫氨基酸不足,或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时,对维生素E的需要量将大为增加。高血脂患者尤其要慎用维生素E,可能导致出现胸闷、憋气、腹泻、血栓性静脉炎等副作用;而老年男性每天补充100毫克的维生素E,还容易发生乳腺增生而呈现乳房女性化状态。

据近代的研究成果,维生素E的功用大致有八:延长细胞寿命。由于维生素E的抗氧化作用,能保护、保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从而保护细胞内质,减缓整个细胞的衰老过程,延长其寿命。促进肝细胞解毒功能。动物实验证明,当维生素E和维生素C合用时,能大大激发肝细胞微粒体羟化酶的活性,使之提高7倍。这对于经常接触工业毒物的人们来说极有保健意义。具抗突变和诱变作用。实验证明,维生素E的抗氧化作用可防突变;其能使辐射诱变率降低50%以上,是良好的辐射预防诱变剂;其可防化学诱变,降低重铬酸钾、四氯化碳及氟化钠等的诱变活性……当维生素E与维生素C、维生素A合用时,可大大降低射线、氟、碘的致死作用。调控胆固醇代谢。人体内的高密度脂蛋白,能减少或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但现在临床上应用的很多抗胆固醇药物,却使这种高密度脂蛋白下降。如果加用维生素E,则不含有此弊端。另外,汽车排出的废气可引起细胞的突变或肺组织的过早老化而致癌,但维生素E、维生素C却能使之减轻。延缓衰老。一是延长细胞寿命。二是增强细胞吞噬功能和肺组织的杀菌能力而强化免疫力。三是减少老年斑。临床报道,维生素E供应充足者不但可减少老年斑的形成,而且可使原有的老年斑的颜色变淡。防治贫血和溶血。现已查明,维生素E缺乏者可因血红素合成障碍而导致贫血。维生素E缺乏又是新生儿溶血性贫血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黄起民先生已用维生素E治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患者,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保护神经系统。就目前所知,对患有肝胆疾病的婴儿,维生素E可保护神经免受损伤;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者,维生素E能抑制脑血管痉挛;维生素E还能降低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诱发活性;治疗间歇性跛行;预防早产儿眼睛损伤及失明等等。美容。某些内分泌障碍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可因维生素E缺乏而造成维生素A吸收不良,导致毛囊角化,形成灰黑斑或黄褐斑。补充足量的维生素E,并维持较长时间,或与锌剂合用,则可有效地防治这种色素沉着性皮肤病。经常注意补充足量的维生素E的人,皮肤会细嫩莹洁,皱纹也不易形成。

维生素E不足,可致腹泻、胰脏纤维化等病。但一般较少见,目前,人类维生素E缺乏病还未见报道。不过,在脂肪吸收不足的成人、儿童中还是找到了一些维生素E缺乏的征象,如口炎性腹泻、胰脏纤维化病等。此外,肌酐尿、蜡样色素沉着和异常红细胞溶血作用也时有发生。

实验结果表明,每人每日应该从饮食中获得3~15毫克的维生素E(婴儿日需要量为5~10毫克),孕妇更应加倍。另外,当食物中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时,维生素E的需要量也应适当增加。

除药物外,含维生素E丰富的食物有莴苣、禾本科植物、大豆和许多种子的胚,牛奶、奶制品和蛋黄中也含有维生素E。种子油中维生素E的含量则最高,每百毫升可达50毫克。有人提倡多食植物油,原因正在于此。

如果从健身防老和延年益寿的角度看,多补充些维生素E,似乎有益无害。著名的 《希氏内科学》的作者,曾给患者服用维生素E,每日100毫克,连服3个月,未见不良作用,故认为服用维生素E无害处。不过,近年也有报告说多服、久服维生素E反而会引起血脂增高。维生素K“小K”能减轻因毛细血管破裂而引起的皮肤发红,消除皮肤黑晕。如果欠缺,会得一些出血性疾病。长期腹泻者多缺维生素K。维生素K主要依靠人体在肠内合成。猪肝及菠菜中含量较多。

水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C(维生素丙、抗坏血酸)

水溶家派中, “老C”别名 “抗坏血酸”,能激活细胞,防止游离酸破坏。适用于补充营养、坏血病、齿龈出血、各种急慢性传染病、过敏性疾病、病后恢复期、创伤愈合期等。

如果缺乏维生素C,则得坏血病而贫血。典型的表现为皮肤、骨膜下、关节腔出血,可致肢体肿痛,下肢怕人触摸,一触一动都痛,只好平放在床上,如青蛙腿一样弯曲,临床上称为 “假性瘫痪”,或伴牙龈出血、血尿、便血、鼻血等。

维生素C每天用量600毫克以上,可引起尿频;每天用量1克以上,可发生腹泻、皮肤红亮、头痛等;每天2~3克长期服用,停药后可出现坏血病或尿道结石。外用可美容纯系错误观念。

绿叶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但易被热破坏,烹调时宜挂糊,勿久煮。水果尤其以大枣、柑橘、苹果中含量较丰富。

但美国心脏协会报道:长期服用维生素C可致颈大动脉壁迅速变厚。维生素C有助于铁的吸收。其不宜与维生素K、维生素B、核黄312素、三氯叔丁醇、铜离子、铁离子、锌离子、肝素、华法林、碱性药物 (如氨茶碱、碳酸氢钠、谷氨酸钠等)配伍,会降低药效。

维生素C的制剂颜色变黄则不可应用。痛风、半胱氨酸尿症、高草酸盐尿症、草酸盐沉积、尿酸盐性肾结石、糖尿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血友病、粒性幼细胞性贫血或地中海贫血、镰形细胞贫血等患者,均应慎用。B族维生素“大B”是维生素家族中最大的家庭,共有8名成员:维生素B,又名硫胺素、盐酸硫胺。其是参与糖代谢的必需物,1对食欲和生长发育有直接作用。增大服用量时并不增加吸收量。

维生素B欠缺的典型表现是脚气病,故又称抗脚气维生素。此 1“脚气”非俗称的脚上湿气 (香港脚),而是腿部麻木,行动困难,腓肠肌 (小腿肚)处触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精神倦怠者首先应想到此病。粗粮、果皮、种子胚芽及酵母中,维生素B的含量最丰。1惯食精粮细面者,维生素B多不足。1

其在碱性溶液中易分解,与碱性药物 (如碳酸氢钠、枸橼酸钠)配伍时易发生变质。饮食正常者一般不会缺乏维生素B,如缺乏则建1议补充复合维生素B。但其不宜与甜食同吃,也不宜与抗生素、磺胺药、口服避孕药同用。维生素B,也称核黄素。肾功能正常时,服用维生素B几乎不22产生毒性;大量服用时,尿呈黄色。

维生素B不足的表现有三:①口角由湿白而变烂,张口易出血;2唇色较红,易裂出血;舌光洁、鲜红、有裂纹,如地图一样。②眼感灼热,流泪怕光,角膜混浊,甚至溃疡。③鼻唇间、两眉间、耳朵周围常有皮脂溢出;女性阴部或阴唇也常发生皮炎;生长发育迟缓,伤口愈合减慢。猪肝、牛肝中含量最多,干酵母内含量也较丰富。

其不宜与甲氧氯普胺合用,不宜空腹时服,不宜与酒同服。应用酚噻嗪、三环类抗抑郁药、丙磺舒等时,维生素B的需要量应增加。2维生素B能使尿中儿茶酚胺或尿胆原呈假阳性,进而干扰诊断。2维生素B,即烟酸 (尼克酸、尼古丁酸、烟酰胺),别称 3“PP”,或叫抗癞皮病维生素。其用于补充营养、治疗舌炎或皮炎。肾功能正常时,摄入维生素B几乎不产生毒性。过量摄入可出现感觉3温热、皮肤发红 (特别是脸面和颈部)、头痛、头晕、乏力、皮肤干燥、瘙痒、眼干燥、恶心、呕吐、胃痛等;偶尔大量服用可导致高血糖、高尿酸、心律失常、肝毒性反应;一般服用2周后,血管扩张和胃肠道不适可渐缓解;如有严重皮肤潮红、瘙痒、胃肠道不适,应减少剂量。中毒反应有潮红和瘙痒,个别病人出现头晕、恶心、食欲不振等,停药后可消失。

缺少维生素B会得癞皮病,也叫糙皮病,特点是腹泻、皮炎和痴3呆。腹泻伴舌炎、口腔炎、食欲不振;皮炎仅局限在身体曝晒或外伤部分,对称分布;痴呆轻者仅有疲倦、忧伤、沮丧、记忆力不好,重的则精神紊乱甚至发疯。以肉类及全麦面粉中含量较丰,但常难吸收,用碱处理一下较好。

其在妇女孕期不宜早用;服用异烟肼时,应多补充本品;也不能与胍乙啶等抗高血压药合用,会产生直立性低血压;动脉出血、糖尿病、青光眼、痛风、高尿酸血症、肝病、溃疡病等,均应慎用。维生素B,也叫泛酸,是参与糖、脂肪、蛋白质代谢必需的辅5酶A的组成部分。肾功能正常时,服用维生素B几乎没有毒性。其可5延长出血时间,血友病者使用时应注意;患吸收不良综合征时,本品的需要量增加;其能使皮肤保持润泽。

缺乏维生素B则出现头痛、疲劳、运动失调、感觉异常、肌肉痉5挛、消化功能混乱,还可对心脏与内分泌产生影响,部分人尚有脚灼热感。酵母与肝脏是其主要来源。维生素B,即吡哆醇 (盐酸吡哆辛),也叫抗皮炎维生素。肾6功能正常时,服用维生素B几乎不产生毒性。6

维生素B缺乏的主要表现是低色素性贫血,也可在眼、鼻子、嘴6的周围有皮脂溢出。儿童还可能出现惊厥。胡萝卜和全麦面粉中含量较多。

每天服用200毫克,持续30天以上,有报道称可产生维生素B依6赖综合征;孕妇接受大剂量的维生素B,可致新生儿产生维生素B依66赖综合征。服用雌激素时应增加维生素B的用量。维生素B可影响左66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但对卡比多巴无影响;氯霉素、环丝氨酸、乙硫异烟胺、盐酸井肽嗪、免疫抑制剂 (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环孢素、异烟肼、青霉胺等),均可拮抗维生素B,6或增加其在肾脏的排泄。维生素B能使尿胆原试验呈假阳性,进而干6扰诊断。维生素B,也叫维生素H,或称生物素。其能使皮肤保持亮度,7近年颇受重视。缺乏可表现为中度皮炎、胃口不好、呕吐、肌肉疼痛、疲倦、贫血。但除婴儿外,天然缺乏者较少见。鸡、鸡蛋、肝脏、肾脏、酵母中含量较高。维生素B、B,也叫叶酸(蝶酰谷氨酸),即维生素M 或911BC。叶酸不足的典型反应是巨红细胞性贫血,还可引起智力退化症精神病;近年有报告称缺乏叶酸可致男子不育。孕妇多补充叶酸,可防止胎儿兔唇 (唇腭裂)。它广泛存在于所有的绿色蔬菜中,动物肝脏、肾脏中含量较丰富。其易被热破坏,宜少加热、少加佐料。维生素B(钴胺素),缺乏时可致阿狄森贫血、智力减退、神12经受损等重症。牛的肝脏、肾脏、心脏中含量较高,配合叶酸同服吸收最好。英国还有报道说,维生素B配合叶酸吃,有一定的防治早12发性老年痴呆的功用,冬天吃比较合适。

此外,还有维生素B、维生素B、维生素B、维生素B、维生4101315素B等,因为尚有争议,这里就不便一一阐述了。17

上述维生素在医院都有片剂或针剂供应,严重缺乏者可以去医院请医生指导选用。如果从预防的角度看,多吃一些多种维生素片、复合维生素B片及干酵母片等即可。当然,关键还是要注意多从饮食中摄取。只要食粗、食杂,一般是可以满足身体对维生素的需求的。

不过,维生素类的药物一般适宜在饭后服用。

谈谈饮水

水是人的生命之源,人体内60%以上都依靠水来充盈,所以,饮用水的质量非常重要。

什么水是 “好水”

判断饮用水好坏的质量标准一般依据以下几条:①对人体无毒、无害、无异味;②酸钙硬度在30~150之间;③各种矿物质的含量适中;④略呈弱碱性 (pH值为7~8);⑤含氧与二氧化碳适度;⑥分子团较小。

对照以上标准,我们不难发现,就目前的饮用水来说,显然是井水比池塘水好,自来水又比井水要好。近年流行的纯净水也不是很理想,因为纯净水在净化过程中虽然去掉了大部分的有害物质,但毕竟只能过滤有形的渣滓,却无法消除溶解在水中的不良成分;而且在加工、静置的过程中,水的溶解力、渗透力、扩散力、代谢力、乳代力、洗净力等等,都已经大大降低,所以对人体依然有害无利。目前最理想的首推矿泉水。

矿泉水就是一种地下水,不过与普通地下水又稍有不同。其不同之处有三:①水温较高,故又称温泉,但也有少数冷泉。②含有某种较高浓度的特有化学成分,如硫、氡等。③含有某种气体,如二氧化碳等。正因如此,现在有些医疗机构用人工方法在普通淡水中加入一定量的化学原料或放射性元素,用来治病。这种水也称为人工矿泉水,如人工碳酸水、人工硫化氢水等。

天然矿泉是经过复杂的地球化学变化,在地壳某些地层中逐渐形成的。有的因火山作用而成,这类矿泉水温高,甚至可以煮熟鸡蛋。有的与地下水深部循环作用有关,这类矿泉水温、溶解成分均较低,我国目前发现的矿泉多属此类。还有的就是亿万年前的海水。一般自然形成的矿泉容易污染,流量也有限,不易控制,近年人工开凿提取的矿泉则没有这些弊病。

矿泉水的分类

矿泉分类的方法很多,根据水温的高低来分,低于25℃的称冷泉,25℃~37℃之间称温泉,38℃~42℃称热泉,42℃以上为高热泉。根据化学物质来分,凡水中某化学成分达到矿泉水标准时,就称为某种化学成分的矿泉;如含有的主要成分是放射物质,则以该放射元素命名。还可根据对身体刺激的程度分为缓和性矿泉、紧张性矿泉。

下面是常见矿泉的名称及含量标准:续表

习惯上,把矿泉中化学成分每升含量低于1000毫克者称作单纯性矿泉。

矿泉能治病,许多国家的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如我国的《水经注》曰: “大融山石出温汤,疗治百病。” 《本草纲目》曰:“庐山温泉……疥癣、风癞、杨梅疮者饱食入池,入浴后出汗,旬日自愈。”

矿泉治病的机理,从现代医学上看,主要在于矿泉的温度、压力、浮力等物理作用和水质成分的化学作用。

健康人的皮肤温度平均在34℃左右,水温高于皮肤,就有热的感觉。温热刺激能降低神经的兴奋性,有镇静作用,使血管扩张,心跳、脉搏加速,血压下降。水温低于皮肤则有凉的感觉。寒凉刺激皮肤能提高神经的兴奋性,令血管收缩,心跳、脉搏充实有力,动脉血压也可能轻度升高。

矿泉水浸浴时,由于压力作用,胸围、腹围都要缩小。此时吸气较为费力,呼气则很顺畅。由于浮力的作用,体重减轻,关节、肢体活动相当省力,这对水下按摩、肢体关节功能训练、治疗骨折后关节僵硬、神经麻痹、肌肉瘫痪,创造了有利条件。

药物化学作用则更明显而复杂,它决定于矿泉的化学成分。饮用矿泉水时,化学成分可经胃肠道黏膜吸收进入血液而发挥作用;浸浴时,化学成分有的能通过皮肤而进入体内,有的不能吸收而附着在皮肤,上形成有医疗作用的药物分子薄膜,对神经末梢感受器发挥作用;有些气体成分和挥发物质,还可经呼吸道进入体内而起作用。当然,化学成分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各异。一般地说,含钠矿泉水有促进胃肠蠕动、利胆、缓泻作用;含钾矿泉则利尿,使血管扩张,心跳、脉搏减缓;含钙矿泉有消炎收敛作用,能提高身体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含镁矿泉能降低动脉血压、降低胆固醇、缓解脑充血;含铁矿泉对手足多汗症、贫血有很好的疗效;含碘矿泉可扩张血管,有助于皮肤黏膜防腐杀菌;重碳酸盐、硫酸盐泉能降低血糖,有益于糖尿病患者;硫化氢矿泉对神经损伤、神经炎症、肌肉瘫痪均有作用;氡水则对心血管、内分泌、神经系统、物质代谢均有作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