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书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1 19:58:20

点击下载

作者:王立新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明星书记

明星书记试读:

“我要为史书记披麻戴孝”

远道而来的“儿子”

2011年3月4日,对于地处燕山深处、长城脚下的河北唐山迁安大崔庄镇石梯子沟这个小小山村来说,是个晴天霹雳的非常日子。

再过两个月,由村里主办的第十五届观花节即将开幕,期待的喜悦洋溢在石梯子沟人的脸上。这天午后,人们还看到他们的党支部书记史明星在像往常一样为村里的事情忙前忙后的身影,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仅过一袋烟的时辰,就旋风一样传来史明星因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意外病故的噩耗。也许消息来得实在太突然了,以至于人们根本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当全体村民倾巢出动,潮水般沿着九曲十八弯的盘山小道,将信将疑地赶到山下娄子山水库岸边的明星饭店,见到史明星遗体的时候,这个噩耗才被不容置疑地证实了!顿时,悲声四起,号啕一片,震动着起伏连绵的山野。

3月5日,大崔庄镇党委和镇政府为史明星举行了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全体石梯子沟人纷纷开着轿车、卡车、三轮车鱼贯长龙一样赶往迁安市殡仪馆,满含悲痛地为这个大山的儿子做最后的送行。

这时,一个瘦弱的中年男子脚步匆匆、满头大汗地赶到了吊唁大厅门口,扑向了正等候在那里操持吊唁仪式的石梯子沟党支部副书记张桂文和村委会主任张忠,满含泪水地恳求:“我要为史书记披麻戴孝……”

他随着人流缓缓地走到史明星的灵床前,泪眼模糊地凝望着这位已经长眠不醒的老人,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悲痛大潮,扑通一声双膝跪地叩首三拜,号啕之声震天动地:“史叔,我的史叔哇!你不仅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手来帮助了我这个素不相识的外地人,还教给了我如何做人的道理,可是你一分钱没有花过我的,一顿饭没吃过我的,我真想报答你,可一直没报答上,你就走了,你走得太早了、太早了呀……”

这个中年人既不是史明星的亲戚,也不是石梯子沟的乡亲,而是河北保定曲阳县西阳平镇北养马村鼎星雕刻石材有限公司的业务经理卢双县,一个地地道道的外乡人。

3月4日下午六点多钟,也就是史明星逝世后的仅仅两个多小时,正在老家忙活石雕生意的卢双县意外地接到张桂文从千里之外的石梯子沟打来的电话。

张桂文声泪俱下地说:“双县哪,快过来看看你史叔吧!”“我史叔咋啦?”“你史叔病了……”“啥病?”“没了……”“怎么会呢?”“真的没了……”“什么时候?”“就在今天下午三点多钟……”

这消息过于骇然了,几乎瞬间就把他击倒了,只觉得天旋地转,天地之间都失去了原有的平衡,他脑子顿然出现了一片空白,跌跌撞撞地倾倒在地上,眼前一片黑暗。

他想立刻动身开车赶到遥远的石梯子沟去,可惜天色已晚,夜幕即将降临,路途太远,行车不安全,只好等到第二天天亮时分再动身上路。

他在家里度时如年地熬了一夜,巨大的噩耗使他无法入眠,辗转反侧,泪水滂沱而下。

好不容易熬到天亮,他想亲自驾车赶往石梯子沟,看上史叔最后一眼,为他做最后的送行。

爱人没有同意。

爱人提醒说:“昨晚你哭了一夜,根本没有睡觉,开车太危险,还是坐长途客车去吧!”

他心急火燎地从曲阳家里赶往保定长途客运站,赶上了下午四点通往迁安的高客。从保定到迁安足有数百公里,他坐在高客上呆呆地望着明朗的窗外,内心却呼啸着悲痛的暴风雨……

他和史明星意外相识在五年前那个草长莺飞的春天,那时他的命运正落到人生的最低谷,仿佛坠挂在苦难的悬崖上。这个出生于1966年的乡村之子,饱经了生活的磨难。他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兄弟四人,他是老小。因为家庭贫困,他只上完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后来他成了家,又有了儿子,家里特别穷,连生活都难以为继。他觉得光在家里待着总不是个办法,为了养家糊口也得出来闯一闯,探索一条求生之路。曲阳是全国闻名的石雕之乡,石雕是庄稼人挣钱的唯一手艺。尽管他没上过多少学,手艺也不熟稔,但是摆脱贫困的强烈愿望还是让他开始了涉足石雕生意的生涯。在曲阳从事石雕工艺的很多,竞争也十分激烈,客户特别难找。他决定走出曲阳,到其他地方碰碰运气。就这样,三十多岁的他揣着可怜的路费,平生第一次走出故乡的狭窄天地,毅然决然地开始闯荡外面的世界。

这个镂骨铭心的1996年春天,对他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上哪儿去呢?他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懵懵懂懂地走哇走,走到哪里算哪里,一路打听一路寻踪。先是穿行在保定市附近的农村,毫无所得,因为曲阳大大小小数百家石雕厂早已铺天盖地,根本无立足之地。他又往东北方向的唐山走,进了城市进乡村,同样毫无所得。只好继续走,最后没头苍蝇似的来到了迁安市的地界,来到了苍莽的燕山深处,来到了巍峨的长城脚下。

这时,他遭遇了旅途的困境,手中的路费所剩无几了。

恰在此时,他无意间来到了一座名叫龙头庄的村庄,尽管仍旧没有活计可干,却意外地得到了一个点燃希望的信息:北部长城脚下一个叫做白羊峪的关口正在开发建设长城旅游区,很可能需要石雕工艺。他满怀梦想地赶到白羊峪,还是没有找到活儿干。他又听说附近的石梯子沟村正在开发建设生态园林,同样很可能需要石雕工艺,于是又辗转来到这个藏在大山褶皱中的偏僻村庄,仍然没有找到活路。他彻底失望了。

更艰难的是他陷入了旅途的绝境——手头的盘缠已经一分钱也没有了,他困在这人地两生、举目无亲的村庄里,既无钱食宿,又无钱返回遥远的曲阳。这对于一个初次出远门的乡下青年人来说,的确是走投无路了。

他深感绝望,又万分无奈……

绝境中遇到的“贵人”

就在这进退维谷的关头,他硬着头皮来到了石梯子沟村民中心,正在上班的村党支部书记史明星接见了他,不仅耐心倾听了这位陌生外乡人对自己苦难经历的诉说,而且把他带到家里吃了饭,还为他斟满了酒杯。一连几天饥肠辘辘的他终于痛痛快快地吃了顿饱饭,体会了温暖的含义,重新找到了家的感觉。在史明星的关照下,他当晚就住在了石梯子沟。第二天一早,他准备起程返回曲阳,但是,他没钱,回不去。

史明星了解了他的难处,毫不犹豫地掏出两百元钱塞在他的手里,作为返程的路费。

他是尘土一样朴实善良的乡下人,万万没有想到在遥远的石梯子沟遇到了像父亲一样的“贵人”。

借钱要还,这是古来的规矩。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他下决心要加倍报答史明星的恩情。

当天,他赶到迁安,坐上了前往保定的高客,赶回了曲阳家中。他把在石梯子沟的经历告诉了爱人,知书达理的爱人感动不已:“天下还有这样的好人,人家的钱也是钱,是辛辛苦苦挣来的,咱们无论如何也得还给人家!咱可不当忘恩负义的人,让人家把咱当成骗子!咱家可丢不起那人!”“还,这钱必须还!”

他含着泪坚定地说。

大约一个多月后,他靠石雕工艺在当地挣了第一桶金,钱不多,也就是千儿八百元。他想到了还史明星的人情。他最初想买点东西,送给史明星。后来,也没想出买啥东西好,最后还是决定拿五百元钱还给“贵人”。就这样,他第二次踏上了前往石梯子沟的旅程。第一次是为了找活儿,这次是为了感恩,心境大不相同。遥远的石梯子沟,因为有“贵人”在,已经变得不再陌生,而是具有了灵魂的温度和精神的相聚。

在石梯子沟村民中心办公楼三层的办公室里,他第二次见到了史明星。史明星显然十分同情他这个有志的外乡人,对他的意外到来十分高兴,关切地询问起分别这一个多月的情况。当史明星得知他仍旧没有找到多少活计的时候,眉头紧皱,神情凝重,心疼的程度不亚于父亲心疼儿子。

史明星有意帮他,性情温和地说:“别急,做生意没有一帆风顺的!今后我们这里有活儿只要是合适的交给你干,如果别处有活儿我也帮你联系业务户,打开市场!”

他心头荡起温暖,仿佛找到了依靠。

他久久地端详着史明星,满脸的真诚,发自内心的真诚……

但是,他毕竟与史明星只见过一次面,并不全面了解史明星的真正为人。当他拿出那五百元钱还给史明星的时候,万万没有想到这一举动意外地激怒了史明星。

史明星把这五百元钱猛地抛回他的面前,喉咙里喷发出不容置疑的声音:“你要这样的话,今后你就别再到石梯子沟来了!我们石梯子沟就是有活儿也不给你了,别处有业务户我也不帮你联系了!你以为上次借给你两百元钱就是让你今天来还这五百元钱来的?你这次大老远的来石梯子沟就是为还我的两百元钱来的?难道我史明星就值你这五百元钱?”

他感到极度委屈:“史叔,我不是那个意思!上次您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了我,我十分感激!可这钱您也挣得不容易,不还我心里不忍哪!”

史明星仍然在愤怒中,显然不愿意再听下去了,猛地摆摆手:“走吧,快走,今后永远别再到石梯子沟来了,永远别再找我了!”他惊愕了!

他万万没有想到他大老远的前来感恩,却激起史明星如此不可容忍的愤怒。借钱还账,顺理成章。要是别人可能就理所当然地收下了,即使不收额外的部分,至少也得收下原来借给他的那两百元。可是这古之情理在史明星这里却完全被扫荡干净,变成了怒不可遏的缘由。

他情不自禁地对史明星刮目相看。

他为自己感恩“感”出了麻烦而懊悔,更为史明星的品格而感到震撼:这是一个把品格看得比金钱还贵重的人哪!

顷刻之间,史明星在他面前成了巍峨的高山。

他深深地懊悔。

他觉得自己是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这一切是他无论如何也没想到的。

面对史明星的愤怒,他无法再说什么了,只好收起抛在面前的五百元钱,默默地离开了需要重新打量、重新认识的石梯子沟了!

他以为史明星真的彻底把他赶出石梯子沟了,但是,这一“赶”还反倒让他从情感上离不开石梯子沟了。

从那儿以后,他有空就来石梯子沟,就来看望史明星,只是不带任何东西了。空手而来,空手而去,只是为了看看给他恩赐的石梯子沟和给他启迪的石梯子沟人。人的情感是一种依恋。他来一次石梯子沟,对石梯子沟的依恋就加深一层,最后变得密不可分。石梯子沟虽然不是生他养他的故乡,但是却比故乡还金贵。虽然他是外乡人,但是这个偏僻的山村已经融入了他的血液,成为他生命中难以割舍的另一个灵魂故乡。

是的,故乡给了他躯体,石梯子沟却给他注入了新的灵魂。

石梯子沟是正在开发建设的迁安白羊峪长城旅游区的一部分,是生态园林区。经过党支部和村委会决定,要在村南半山坡上修建颐寿宫,门前需要对称地安放一对石狮子,属于石雕工艺,需要找厂家来做。

史明星很自然地想到了他。

史明星特意把他从曲阳找来,交代说:“我们的要求是既要质量好,又要价钱低。我们本来也可以找别的厂家做,但是最后还是决定交给你来做,因为经过我们这么长的时间相处,感觉你是一个诚实的人。我们要的是干活儿的,不要倒买倒卖的。这个活儿完全由你们自己做。你报个价吧!”

尽管曲阳是全国著名的石雕之乡,但是本地并不生产符合条件的石料,需要从全国进货,价格不菲。雕刻完成后,还要雇车运到用户地,同样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是他出于感恩,给石梯子沟的是曲阳当地的最低价格,一对石狮子三千元,几乎没有什么可赚的。

那对石狮子很快就雕完了,雕刻得很用心、很专业,醒目地安放在颐寿宫前。史明星看后很满意,后来又把在南山坡上制作花仙子雕塑和周围栏板的活儿放心地交给了他。他还是给的最低价格。

后来,迁安灵山旅游区需要竖立一尊五彩石的女娲补天的石刻雕像和女娲喷泉,特意派人来到石梯子沟村考察。史明星热情地推荐了他,称赞道:“这都是他们亲手干的,工艺不错,更重要的是价格便宜,不讲回扣,为人诚实!”

迁安灵山旅游区最终选择了他所在的石雕公司。

再后来,经过史明星的帮助,他的业务户越来越多,逐步打开了市场:先是制作完成了菜园广场的凉亭、长廊和毛泽东雕像,后又制作完成了白羊峪长城旅游区的羊尊雕像,再后来制作完成了迁西县太平寨的乡村雕塑……

他对史明星满怀感激之情:“史叔,你给我联系了这么多业务,我感激不尽。今后如果给石梯子沟干活儿给钱也行,不给钱也行,我都任劳任怨!”

2010年秋后,石梯子沟村民中心办公楼前准备竖起一座镶嵌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手迹的大块石雕,对石料的规格要求很高。为此,史明星专门带领党支部副书记张桂文和村委会主任张忠不远数百里到曲阳考察。他们在当地的一家石料场院内看中了一块椭圆形的石料,准备买下来。人家一听来者操着一口外地口音,张口就要七八万元。史明星他们嫌贵,就开始讨价还价,对方最后让到四万五千元就再也不肯让了。无奈之下,史明星打电话给他,让他出面调解一下,再压低些价格。在曲阳搞石雕的厂家很多,家家都有自己的石料场。这家石料场距离他家九公里,他并不认识这家石料场的人。他接到史明星的电话以后,就赶到了这家石料场,专门来看这块椭圆形石料。他说我就是邻村做石雕工艺的,我看中了这块石料!对方一听说是邻村的同行,知道瞒不了真正的价格,就不敢再漫天要价了。经过一番讨价还价,这块椭圆形石料最终以三万九千八百元成交,比原来要价降低了三万多元。

对于有些富裕村庄来说也许并不在乎这三万、两万的,但是史明星执意要把他这个当地人请出来压到最低价格,说明是个很会过日子的人。

对此,他很敬佩……

“总得有吃亏的,不然这家没法分”

他是个石雕手艺人,完全靠手艺养家糊口。开始偶遇史明星,只是想揽一些业务户,多挣一点儿钱,改变穷困的命运,但是那五百元还款“风波”,他的思想发生了改变:手艺人不应该仅仅是钻钱眼的商人,还要懂得做人,这一点比金钱更重要。史明星曾经像严父一样毫不客气地批评过他,可也没少赞扬他。尽管父母养育了他的生命,但从史明星身上学了不少做人的道理。这是他最初完全没有想到的。这是他闯世界的意外收获。

在坦诚的交往中,他和史明星的心贴得越来越近。甚至家里有什么为难着窄的事也愿意同史明星聊聊,让前辈出出主意,帮助破解难题,找找主心骨。

当然史明星并不知道,这个来自异乡的中年人身后,一直被一件剪不断、理还乱的沉重家务事死死缠绕着,扣子很紧,解不开,令他十分头疼、十分烦恼、十分无奈……

这个沉重的家务事就是分家!

他兄弟四人,上边是三个哥哥,他最小。父母给四个儿子留下了四处宅基地,三处已经盖上了房子,剩下的那处因为没钱盖不起,所以一直空着。按照乡俗,哥哥们都应该照顾最小的弟弟,把盖好房子的宅基地留给他。但是三个哥哥早已经成了家,血浓于水的亲兄弟还好说,三个嫂子谁都不想吃亏,利益关系就变得复杂起来。即使三个哥哥能做出让步,谁也过不了自家媳妇儿这一关。父母一直想给他们兄弟四人分家,可是人多嘴杂就是分不了,事情就这样一拖再拖。他们这个家族,连同侄子、侄女多达二十三口人,一直合伙过,表面上看似很团结,其实背后矛盾重重,这成了压在父母心头摘不掉的愁帽子。想分分不了,老这样合伙过又不是长远之计。

他很想为父母分忧,但又无计可施。

闲聊时,他向史明星诉说了压抑在心头的难解愁结。

史明星开诚布公地点拨道:“要学会大度,要懂得让人!总得有吃亏的,不然这家没法分!”

一句话点出了矛盾的症结所在,使他乌云密布的心里顿然变得格外敞亮。

他决定按照史明星的提醒,宁可自己吃亏也要替父母分担分家的责任。

回到曲阳老家,他就去见父亲,重提分家的话题。

父亲沉默了许久,最后摇摇头,流露出万般无奈:“这个家不好分哪!”他果断地站出来说:“这个家我来分!”

父亲担心:“我一直想分,可又怕你们哥儿几个打起来!”

他安慰父亲说:“请您老放心,我保证一碗水端平,肯定打不起来!”

父亲还是不相信:“真的打不起来?”

他信誓旦旦:“肯定打不起来!”“别伤了兄弟之间的和气,让乡亲们笑话!”“保证伤不了和气!”“那……你就分吧!”

同父亲沟通好以后,他把三个哥哥叫到一起,商量分家的事。这个家的确难分,因为卢双县的大哥家有一个儿子,二哥家有两个儿子,三哥家当时只有一个女儿,他家当时也只有一个女儿。兄弟四人数二哥家负担最重。

他准备将分家重心向二哥倾斜。

他开门见山地表明了自己的主张:“我已经和父亲商量过了,这个家还是应该分!分家是大事也是难事,要说不好分的确不好分,要说好分也特别好分,关键是总得有先让的!新建的那处七间大房,原本是父母在我结婚时就说好给我的,现在我决定让出来!给最需要的二哥!二哥两个儿子,是我们哥儿四个中日子最不好过、负担最重的!把我的新房给二哥,可以让他少盖一处房子!这样二哥就有了两处房,给两个儿子说媳妇儿就不发愁了!”

三个哥哥面面相觑,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最小的弟弟居然难以置信地让出了自己的新房。二哥当然同意,而且对他充满了说不出的感激。大哥和三哥也没意见,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

摆在三个兄弟面前的是新的难题:因为还剩下两处房产和一处未建房的宅基地,需要在大哥、三哥和他之间分。乡村最通常的办法是抓阄儿。这就是说在他们三个兄弟之间,总会有两个兄弟能得到现成的房产,还有一个必然得到的是那处未建房的宅基地,需要自己建房,所有费用都得自己承担。谁抓到最后这个阄儿,谁就理所当然地吃了大亏。平心而论,谁都不愿意抓到这个不吉利的阄儿!

矛盾就在这三个阄儿上爆发了。

三哥回家与三嫂一商量就顶了板:三嫂坚决反对抓阄儿,因为担心抓住那不吉利的阄儿,提出他家要在剩下的两处房产和一处未建房的宅基地挑。

为此,他去找大哥商量:“我三哥家不同意抓阄儿,提出他们家要挑。不用问,他们肯定挑有房子的,这样咱们哥儿俩还剩下最后一处有房子的和一处没有房子的宅基地,要不要抓阄儿?”

大哥思考片刻,感叹地说:“你把自己的新房都让给老二了,我还有什么话说!我是你大哥,你是我老兄弟,还抓什么阄儿啊!剩下这两处,你挑吧!”

他挑了那处已有的房产。

大哥同意了。

大哥毕竟是大哥,没有采取抓阄儿的办法,主动让步,把那处已有的房产给了他,自己留下了那处还没有建房的宅基地。

原本分了几次都没分成的家,在他的主持下,竟然只用半天的时间就分好了。

他对大哥说:“我们哥儿四个既然已经把家分完了,我看今天晚上就准备饭菜,请人写分家单吧!”“行!”大哥同意了。

他主动去张罗饭菜,然而,就在一切都准备就绪的当口儿,大哥竟突然变卦了,提出:“重分!重分!”

他显然有点儿生气:“既然已经说好了的,怎么能说变就变?”

大哥道出了实情:“你大嫂不同意,她说不要没房的!”“那不是你主动挑的吗?”

大哥也是一脸的无奈:“可你大嫂不同意,我也没办法!”“都这样来回来去改,这家还能分吗?”

生气固然生气,经过慎重思考,他还是主动选择了吃亏。

他对大哥说:“既然你想要有房的,那没房的宅基地我要!”

瞬间,问题迎刃而解。

三个哥哥各得其所,都要了有房子的,唯有他要了没有房子的宅基地。经过这场分家风波,他才真正体会到史明星提醒他的那句“总得有吃亏的,不然这家没法分”的道理。是的,如果不是他主动选择吃亏,这家还是分不成!

晚上,写分家单的时候,他特意把父母请到家里,吃了顿团圆饭。分家单一式四份,兄弟四人每人一份,就算是正式把家分了。

当他再到石梯子沟见到史明星的时候,他情不自禁地把分家的经过复述了一遍,最后说:“史叔,你嘱咐我的话我做到了!我就是按你的提醒分的家!你看我还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

史明星连连称赞:“你做得相当对,相当好!”

从保定到迁安,坐高客需要六个多小时。他觉得速度很慢很慢,他真想插上翅膀飞到迁安,生怕见不到史明星的最后一面。他斜倚在座位上,一句话也不想说,只是暗暗地流泪、流泪……

他隔一阵就给张桂文通一次电话,询问葬礼的时间。张桂文提醒他:“你到迁安以后,直接赶到殡仪馆,现在史书记的遗体告别仪式很快就要举行了,如果你提前到,还能见上你史叔一面,快点来吧!”

高客终于抵达迁安。他出了汽车站就赶紧打出租车赶往殡仪馆。

他急匆匆地走进殡仪馆大厅,一抬头看见了悬挂着的史明星的黑色遗像,看见了躺在灵床上的史明星的遗体和四周摆放的花圈。尽管他压根儿不相信年仅六十岁的史明星会死,但是眼前的一切实实在在地证明了他所敬仰的史书记的的确确已经走了,永远地走了……

他像亲生儿女一样披上了一身雪白的孝服,站在史明星遗体告别仪式的行列中。他最后一次依依不舍地抚摸了史明星的脸和脚,一直到遗体火化完毕,一直到返回石梯子沟东南杏树林中入土安葬。

喊给大山的誓言

石梯子上的村庄

从京沈高速公路到达迁安、滦县出口,驶向迁安方向,经过迁安市区外缘,再转向东北方向,就到了一个古老关口。这里双峰夹峙,白羊河蜿蜒流过,故称白羊峪,是万里长城中唯一的水关,如今是当地一个正在开发建设中的旅游景区。

石梯子沟村就“窝藏”在南部绵延不断的山谷中。

这里完全是大山的世界。

抬头是山,低头也是山。石头街道,石头房子,石头庭院——这就是亿万斯年构成的独特世界。一般人路过这里看不到这座村庄,因为它实在太隐蔽了。

历史上这里原本是野狼出没、荆棘遍地的无名山谷,原本是山下娄子山村人上来砍柴的地方。这道山谷被东西两座矗立的山丘环抱着,在中间交会处有几道自然形成的石头台阶。要想从山外进到山里去,必须经过这几道坎儿。

最早这里荒无人烟。

据老辈人说,在清咸丰年间,山下一个叫大张庄的村子里发生了一桩伤人案:一个叫张俭的农民的小舅子因为赌钱和别人发生冲突,把对方打伤了,闯了大祸。张俭害怕对方报复,就抄起扁担,一头筐里装着自己的两个儿子,另一头挑着破旧的小板柜,带着媳妇儿连夜出逃,最后落脚在当地一座村庄里的老刘家当长工,管吃管住,一当就是漫长的三年。因为与老东家处得关系不错,最后认了干爹。干爹没给他这三年的工钱,而是说:“你老是给我干也不行,总得立业呀!这样吧,你就带着媳妇儿上北山开荒种地,干脆到那里自己过去吧!”

从此,这里搭起了第一个窝棚,冒出了第一缕炊烟,开出了第一块土地,开始了繁衍生息的历史……

后来,一个与张俭相差不过十岁的农民史有珠也从山北长城脚下的白羊峪携家带口地来到了这里,成为第二户人家……

张俭的两个儿子逐渐长大了。但是山里的日子非常难过。年轻气盛的二儿子不甘心一辈子窝在大山里,不得已闯了关东,一去杳无音信。大哥叫张富荣,留在大山里,先后生了三个儿子和七个孙子,直到祖孙五代全家多达六十口人的时候才分了家。先是三个儿子分成三股,后来是七个孙子又分成七股,逐渐成了这里的第一大户。

几乎在同时,史有珠家也在繁衍……

后来逐渐出现了村庄的模样……

既然有村庄,就得有村名啊!

有人说叫这个,有人说叫那个,都不理想,最后想起了进山的石头台阶,都说:“干脆就叫石梯子沟吧!”

尽管后来为了开拓进山的道路,将原来的石头台阶拆除了,但是石梯子沟的村名却永远保留下来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和1959年、1960年、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先后有秦姓、周姓和陈姓人家以及王、何、勾和刘等姓人家从外地陆续迁来,但是张、史始终是石梯子沟的两大姓,人口占全村的百分之八十。

石梯子沟,多么富有寓意的名字啊!

由于靠近古老的长城要塞,这里成了时常燃起战火的地方。特别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这里就一直处在抗日救亡的最前线。1933年,日军攻破白羊峪等长城沿线各关口,这里成为沦陷区。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后,冀东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工农武装大暴动。1941年,抗日战争正处在最残酷的阶段,石梯子沟开始建立了自己的秘密党组织。

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叫张月。

1943年的一个大雪纷飞的寒冷冬夜,上级领导人秘密地来到了石梯子沟,找到张月的家,说是要带他和另一名秘密党员去执行一项紧急任务。其实,张月并不知道那位所谓的上级领导人早已经变节成为叛徒,到石梯子沟来就是为了毁灭地下党组织,秘密杀害地下党员。另一名秘密党员发觉来者神情异样,就借故上茅房抽身逃走了,而张月却跟着那位上级领导人趁着夜色出了村庄,踏上了前往远方的蜿蜒山路,从此再也没有回来。石梯子沟人都说,估计张月是被叛徒秘密杀害了……

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年代,这里是游击队凭借着重峦叠嶂的掩护神出鬼没、打击敌人的好地方。但是到了和平建设时期,当年的优势开始变成劣势,由于地处大山深处,只有一条悬绳般的羊肠小道通往外部世界,交通十分不便,日子过得更加艰难,这里成为最贫困的角落。

在这片染血的土地上,先后诞生过张桂富、张桂满、张桂来、张桂阁、张桂存等六任(其中张桂满先后担任过两届)党支部书记,带领石梯子沟人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四清”和“文化大革命”等重大事件,这个边远偏僻的角落同全国农村一样,既沐浴过阳光也经受了风雨,但是始终没有摆脱贫困的折磨。

此时石梯子沟人的日子已经十分艰难了。

石梯子沟村是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贫困村,全村一千多口人仅有六百七十多亩贫瘠的山地,人均一亩都不到,根本维持不了日常的生活。村里的姑娘纷纷往外走,而外边的姑娘却很少嫁到石梯子沟来。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八十多个男人娶不上媳妇儿,成为远近闻名的光棍儿村。

石梯子沟村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

地少石头多,

出门就爬坡。

吃靠返销粮,

母鸡当银行。

沟里人一直过的是开门见山的日子,抬头看见的都是让目光无处可逃的巍巍高山。沟里人祖祖辈辈就这样过着,谁也没有想到将来会发生难以置信的巨大变化。

越是想不到的越容易发生。

这个改变石梯子沟人命运的人就在他们的身边……

从老师到村干部

1969年4月,正是“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期,极“左”思潮破坏最严重。又是青黄不接的艰难春天,上年的粮食基本快吃完了,新的粮食还没有下来,山里人大都已经快揭不开锅了,开始靠挖野菜度日,靠吃返销粮过活。那时实行的是集体经济,日值只有可怜的两角八分钱,家庭人口多的就更困难了。四五口人的家庭辛勤劳动一年,到年底分红的时候,不仅分不到一分钱,还要向生产队倒交四五百元,把家里养的肥猪交给生产队都不够。

年过六旬的老书记张桂存感到力不从心,怀着沉重的心情对共产党员张山说:“石梯子沟是穷到家了,我是没有办法了,我岁数也大了,你干吧!”

石梯子沟村第八任党支部书记由此诞生,这就是张山。

尽管张山没有多少文化,是个大老粗,但是他从十七岁起就当团支部书记,二十一岁开始当民兵连长,“文革”中当过革委会主任,后来又靠边站了一年,目睹了石梯子沟人走过的艰难道路,亲身感受了石梯子沟人甘苦备尝的生活,但是要改变石梯子沟人穷困的命运,同样感到力不从心。他很想找一个身体好、能跑能颠、特别是有文化的年轻人给自己当助手。

这个人终于被他发现了。

他就是史明星,石梯子沟村小学的民办教师。

全村人都叫他“史老师”,也是石梯子沟最有文化的人。

1974年冬天,寒风呼啸,万物瑟瑟发抖。

一天一大早,天还没亮,张山路过大队的学校,只见里面闪着火光。

他暗想:“谁这么早就跑到学校里来了?”

隔着窗户一看,原来是史明星正在生炉子。生着一个又生一个,接二连三,把学校里所有的炉子都生着了。大冬天的,异常寒冷,史明星还打着赤脚,不怕烟呛,不怕潮湿,生完所有炉子以后,就开始扫地,为的是给学生创造温暖清洁的环境。这个情景在他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一直站在窗外观察了许久。“这小子有出息,不怕苦,有爱心,是个好苗子!”

自从史明星担任党支部副书记以后,张山就一直注意观察他,有三件事使张山发现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1975年春天,他把史明星从学校要出来,推荐史明星当了民兵连长,后来又推荐史明星担任党支部副书记兼民兵连长,真正成为了他的得力助手。但是史明星一上任就面临着难于解决的巨大难题。

这是个饥寒交迫的春天。庄稼人都知道最困难的是春夏之交。上一年的储备粮已经见底了,新种的禾苗还青着。老百姓将这一时节称之为“青黄不接”。国家虽然每人每天供应返销粮,但是只有可怜的八两,实在不够吃。有的村民饿倒了,有的村民开始外出逃荒……“某某家揭不开锅了!”“某某家要断顿了!”“某某家要抱瓢了!”

………

断粮断炊的消息不断传来,饥饿像乌云一样笼罩着这里的山山岭岭……

民以食为天。

没有粮食,就要饿死人哪!

可石梯子沟从来就是人多地少,上哪里去找粮食?

史明星坐不住了,一脸愁容地找到张山,说:“咱石梯子沟现在每个人每天的口粮只有八两,还是返销粮,太少,根本不够吃,村民太困难,浑身没劲,连活儿都干不了,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如果这样下去就得断炊了!咱们得想方设法上哪儿借点粮食,不然日子撑不住了!”

张山也正在为全村的粮荒发愁。

当时附近村庄都处在青黄不接的时节,上哪儿去借粮食啊?

史明星说:“再难也得借呀!”

张山想了想说:“咱们先到青龙县采桑峪!咱们两个村的关系一直很好,咱们村人多地少,他们村人少地多,看他们有没有剩余的粮食?”

第二天,张山就带着史明星,冒着严寒赶往六七里以外的长城脚下的采桑峪,找到该村党支部书记陈兰。

陈兰问:“干啥来了?”

张山说:“看看你们!”

无事不登三宝殿哪!

陈兰问道:“有啥困难?”

张山也开门见山:“没困难能来找你?”

陈兰说:“到底啥困难,只管说!”

张山也直截了当:“借点粮食!”

陈兰答应得很痛快:“中啊!借多少?”“每一样四五千斤吧!”“给你们弄五千斤棒子(玉米),两千斤白薯干!中不中?”“那不忒中啊!”

第二天,张山和史明星带着村民赶着马车来到采桑峪,拉走了所借的全部粮食。这些粮食按队分,全村共七个生产队,一个队七八百斤。张山和史明星忙上忙下地过秤。粮车前围满了满脸菜色的村民。当盛满粮食的脸盆一户一户地端到家里,大家比分钱还高兴啊!整个石梯子沟都轰动了,几乎是沸腾起来。

这七千斤救命粮使饥饿的石梯子沟人度过了春荒的危机,摆脱了逃荒的命运,按时进行了春种,漫山遍野出现了绿油油的庄稼。

史明星这个助手,很得力呀!

通过借粮和分粮这件事,张山决定培养史明星这个接班人。

老书记发现了接班人

更让张山加深这种认识的事情还远在后头。

自从担任党支部副书记兼民兵连长,史明星就把整个心思扑在集体上。石梯子沟是深山区,因为人多地少,需要填平沟壑,向荒山要地。无论是挖沟垫地还是封山育林,他都走在前头。特别是在秋天山上的核桃已经成熟的时候,他还又承担起了护秋的任务,特别是抓偷秋的,他有一套独特的办法。

山上的核桃树果实接近成熟的时候,史明星每天都到山上转悠。因为转悠的次数多了,几乎对每一棵核桃树的现状都了如指掌。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凡是偷秋的大都有一个规律,一次得手下次还来。掌握了这个规律,一旦发现哪片林子、哪棵树的状况发生了变化,他从来不声张,而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地潜入核桃林中秘密看守,出其不意地把偷秋的村民逮个正着。

有一天,他向往常一样到山上转悠,意外发现几棵核桃树有被偷的迹象。他没有声张,而是在夜间山野一片漆黑的时候悄悄猫在距离核桃树三十多米、对方看不见的地方蹲坑等候。他的判断不错。后半夜,核桃林里果然响起了窸窸窣窣的脚步声,一个黑色的人影鬼魂一样出现在一棵核桃树下,开始上树动手偷摘生产队的核桃。逮小偷需要证据。他发现以后,并不急于动手抓住对方,而是等对方摘够了差不多一百个核桃以后,才悄无声息地溜到核桃树下,调侃式地询问:“我扶扶你呀?别摔着!”

对方被这意外的声音吓坏了,知道被人发现了,连忙跳下树来。

这时,史明星才直起腰来,与对方四目相对。

史明星指着装进一百多个核桃的筐子幽默地提问:“是拿大队去呀,还是拿家去呀?”

对方慌了,无言以对。

史明星不慌不忙地发问:“这是第几回了?”“头一回,头一回……”“这园子里丢的核桃不都是你摘的?”“不是!”“不是,这核桃咋丢了这么多呢?”

对方更吓坏了,磕头如捣蒜似的求饶:“不是,真的不是!”

史明星还是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地审问:“你到底摘几回了?”“三回!”“头一回摘了多少?”“也就是七八十个……”“第二回呢?”“也是七八十个……”“这些核桃都在哪儿搁着呢?”“家里的箱子里……”“走,到你们家看看去!”

史明星跟着来到对方的家里,对方打开箱子,里面果然有一堆核桃。

一切证据到手了。史明星的语气变得严厉起来:“还弄不啦?”“今后再也不弄了……”“把所有的核桃全部拿到大队去!”

对方只得乖乖地把所有的核桃装在筐子里,跟着史明星前往大队部……

按照一般的做法,逮住偷秋的,只要证据充足都免不了要进行必要的处理。史明星没有这样做,而是把赃物交到大队就免于经济处罚。在史明星担任党支部副书记以后,虽然也抓住不止一个偷秋的,但是却从来没有处罚过一个人。这种做法不仅保住了集体财产不丢失,而且顾及了乡亲的脸面。这种不处罚的处罚,远比开批斗大会更具威严。

经过核桃事件以后,石梯子沟村再也没有出现过偷秋的现象。

张山对史明星这一招极为赞赏,他发现史明星为护秋常常整夜不睡觉,为保护集体财产更有一种不要命的精神,难得呀!这证明史明星不仅是一个具有集体之心的人,也是对村民具有同情心的人。

在石梯子沟村,每到夏秋季节,村干部都要轮流看护果园,三十多年来从来没有间断过。史明星走哪儿坐哪儿,得哪儿睡哪儿,天长日久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和皮肤病,由于没有及时去治疗,一拖再拖,皮肤开始大面积溃烂,身上经常被挠得露出嫩肉,渗出鲜血。

有人给他出了个偏方:“到南戴河去,洗洗海水澡就能好了!”

村干部和家里人都劝他,可他就是无动于衷:“村里这么多事,哪儿有时间到那里休养?”

尽管迁安离南戴河也就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可他自己就是舍不得时间去。身上实在痒得难受时,他就委托亲戚、同乡、朋友,有去南戴河的了,隔三差五给他灌两桶海水来,自己买了一个小浴盆,在自己家里洗“海水浴”,“休闲休闲”。

此乃后话。

在石梯子沟村,有两户特困人家。一户是周成喜家。周成喜娶了个哑巴媳妇儿,生了两个孩子,因为无力抚养,把大儿子过继给了别人家。还有一户是史雨珍家。史雨珍娶了个傻媳妇儿,生了一个儿子。周成喜和史雨珍都是四十来岁才娶上的媳妇儿,家庭生活特别困难。史明星看了很揪心,就对张山建议说:“这两户太困难,咱们应该支持一下!”

张山犯难了:“咋支持?”

史明星建议:“这两户是咱石梯子沟的特困户,咱们得照顾他们!”“咋照顾?”

史明星说:“咱们大队一年得给每家借一百块钱,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连续支持他们三年……”

在20世纪70年代,一百元不是一个小数目。张山没有意见,但是这样一笔大的开支需要经过党支部大会讨论通过。不料这支部大会开得并不顺利,参加会议的七名支部委员持有不同意见,主要是担心这两家还不起。

史明星理直气壮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不要担心还不起,现在借给他们是救他们的命,不然他们的日子实在过不下去!咱们无论如何得支持他们三年,孩子大了就好了。这钱将来还,等孩子长大了以后,日子缓过来之后还!”

经过说服,七名支部委员一致同意史明星的意见。连油盐都买不起的周成喜和史雨珍意外地接到大队借给他们的钱以后,都感激得热泪盈眶……

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两家特困户的日子逐渐好起来。两家的儿子都娶上了媳妇儿。已经是支部书记的史明星对史雨珍说:“现在你的儿子说上媳妇儿了,日子也好起来了,原来大队借给你家的钱还得要还!”

史雨珍说:“正准备还,先还一年的!”

周成喜一下就拿一千元来到村委会找史明星还账。

史明星说:“你这是怎么了?一下就还一千元?”

周成喜笑着说:“这是集体的钱哪!只能多还不能少还!”

通过这件事,张山看出史明星是个有爱心的人,同情村里的贫困人家,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这正是一个农村领导者所需要的呀!

通过借粮、护秋和帮扶特困户这三件事,张山越来越感到当初把史明星从学校调到大队担任党支部副书记是正确的选择。这个助手不仅经常提合理化建议,而且身体力行,为他分担了许多村里的重担,为他分解了许多忧愁,他觉得这个助手很硬、很得力、很省心,成了他须臾不可离开的臂膀。

关于这一点,有一件事张山感触颇深。

1976年,唐山发生了举世震惊的大地震,地处长城脚下的石梯子沟也受到了波及,有些房屋墙壁震裂了,但是毕竟没有处在主地震带上,损失并不严重。地震的中心区在唐山市区和相邻的丰南县农村,一座具有百年历史和百万人口的华北重工业城市毁于一旦。人员大面积死亡,设施成片倒塌,为了尽快解救震区人民于危难,唐山抗震指挥部决定从全地区十多个县抽调精兵强将,每个大队抽调一个人到唐山附近的农村支援抗震救灾。

公社开会,给石梯子沟下达了一个名额。

抗震救灾是强体力活。可是石梯子沟现任的干部年龄偏大,恐怕承担不了这样的重担。

派谁去呀?

张山犯难了,最后还是想到了最年轻的史明星。

张山对公社领导说:“就让史明星去吧!这个人有头脑!出去锻炼锻炼!”

史明星二话没说,很快就按规定时间到公社报到,去外地抗震救灾去了,没想到一去就是半年。这可把张山累坏了。过去有史明星在,工作再苦再累有人分担,现在史明星一走,全部重担都落在了他一个人肩上。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别小看乡村支部书记,既要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又要处理村里的大事小情,纷杂得很哪!这半年,把张山忙得脚不沾地,身体极度疲倦,就差倒下住院了。不行,非得把史明星要回来!

他找到公社领导说:“现在石梯子沟上上下下就折腾我一个人,太累了!没史明星不行啊!还是叫他回来吧!”

公社领导说:“不是你说的让史明星到外地锻炼锻炼吗?”“我是说让他到外地锻炼锻炼,可没想到一去就是半年哪!时间太长了!”“回不来!”“为啥?”“人家在那儿当组长啦!”

张山急了,道:“公社不把史明星叫回来,我就撂挑子!”

公社领导:“你敢?”

张山脸一:“你看我敢不敢?我从现在起就不干了!”

倔犟的张山果然扭头就走。

公社书记见张山如此大动肝火,只好表示尽快把史明星调回村里。

史明星不情愿地提前回到了石梯子沟,张山高兴坏了。

张山问:“在外边待这半年,怎么样?”

史明星坦诚相告:“那里不仅人情好,而且连大米都吃得上,不像在咱石梯子沟,整天净吃棒子渣和白薯干……”“你知道我为啥把你要回来不?”“咳,那我还不知道?你嫌累得慌呗!”

两个人都扑哧一声笑了。

受命于危难之际

1980年7月26日,对石梯子沟人来说是个决定未来命运的日子。当了五年党支部副书记的史明星担任了石梯子沟党支部书记。

这一年,史明星年仅二十八岁。

他是石梯子沟第九任党支部书记。

张山改任村委会主任。

后来,通过一件事,张山更验证了史明星具有处理特殊事件的能力。

1987年盛夏,张山老伴、史明星爱人和张果老伴乘坐大队的车到县城去赶集。不料半路遭遇大雨,被邻村一辆小四轮车碰倒发生车祸。大队的车辆被撞倒,张山的老伴大腿被折断两节,肋骨被折断四根,脾也被压坏了,送到迁安人民医院后,被紧急送进手术室。护士长打电话把消息告诉了张山。张山、史明星和张果马上赶到医院看望,但是肇事的对方却没有及时支付医疗费。

史明星愤怒地说:“不行,找交通队!”

交通队终于找到了那辆肇事车辆,是距离石梯子沟六十里地的爪村的一辆小四轮车,就弄到交通队去了,但是处理肇事责任却一拖再拖。张山老伴一住就是半年,但是肇事责任还是没有得到处理。史明星凡是到县上办事总是先去医院看望张山老伴,了解康复情况,然后就一个劲儿地找交通队催促尽快解决。交通事故终于有了了结,肇事责任属于爪村那辆小四轮车主。既然责任在对方,那么张山老伴的医疗费就应当由肇事车主负责。但是,肇事车主却无力承担。

张山和史明星以为是推脱,还专门到肇事车主家里去了一趟。一看就傻了:肇事车主家太困难,仅有的三间房,中间是锅台过道,剩下的东西两间屋,他住一间,另一间由别人家住。屋子里,只有一个黑水泥板柜,肇事的小四轮车还是借钱买的。肇事车主的确贫穷到家了呀!根本付不起医疗费呀!缺吃少穿,真正的穷苦百姓啊!本来想借款买小四轮车拉脚挣点钱改变贫困命运,没想到屋漏偏遭连阴雨,拉脚不久就出了这起意外的车祸。

从肇事车主家里回来,张山和史明星都沉默无语,本来是理直气壮地去要账的,反而被肇事车主的贫寒家境深深触动。一种巨大的同情感暗潮一样涌上心头,从此都不再提要账的事了,也无法再提医疗费的事了。

通过这件事,张山发现史明星不仅对本村的村民十分关心,而且对外村的贫困村民也抱以极大的同情。当村干部的就应该有这份爱心和同情心哪!

如何使石梯子沟人尽快摆脱穷困的绝境?全村一千多口人都眼巴巴地看着这位新党支部书记!

其实,因为人口多、负担重,史明星家也是贫困户。结婚以前连袜子都没有穿过,要不是东家一把米、西家一口饭的周济,一家人早跑到关外谋生去了。史明星家很穷,史明星的父亲史文书为了维持生计,很早就做起水果生意。每到果品成熟的季节,史文书就挑着担子,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翻山越岭,赶到长城以北的青龙县收购两筐梨到滦县去卖。好的放在一个筐子里,差的放在另一个筐子里,一去就是好多天才回来。

史明星的儿子史小虎清楚地记得,上小学的时候,他看见别的同学拿一毛、两毛钱买铅笔和作业本,很羡慕,就找母亲要钱。母亲没有钱,就给他两个鸡蛋。他就高兴地拿着这两个鸡蛋到村里的小卖部去换铅笔和作业本……

尽管如此,史明星对乡亲们的帮助总是念念不忘:“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石梯子沟父老乡亲的恩情要报答一辈子!百姓不富我心不安哪!豁出这辈子,也要让石梯子沟人过上好日子!”

这是写在他心中的铮铮誓言!

史明星决定终生为了实现这一誓言而奋斗。

但是史明星心里十分清楚,在石梯子沟这样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还像过去那样土里刨食,穷困的日子永远不会得到改变。

于是,他把目光首先投向了村北的大山。

石梯子沟背靠大山,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过去也小打小闹地开采过,但是规模都不大,运输问题难以解决,始终没有产生经济效益。

因为石梯子沟没有别的,唯一取之不尽的资源就是漫山遍野的石头。

这些石头叫绵石。

那时的石梯子沟人就开始陆陆续续地开采这些大地赐予的宝物,做起了养家糊口的生意——拿石头做门墩子,用石头做喂猪的猪槽,推着排子车,沿着九曲十八弯的山路到附近的集市上出售,挣回少许的钱来购买布料和油盐酱醋,维持艰难的生计。

在史明星的记忆中,一年到头除了白薯杂粮就是野菜咸菜,家里从来没有买过细粮,从来没有吃过花生油。

但是,每一次出山都是一次冒险。

20世纪70年代,正是“文化大革命”的后期,极“左”思潮盛行,实行“割资本主义尾巴”,石梯子沟人的石头生意被当做小生产者的自发势力处于被扫荡之列。公社专门派群众专政队伍增关设卡进行拦截。如果被发现,不仅将所有的门墩子和猪槽全部没收,还要关进学习班“改造思想”。尽管如此,有的人还是深更半夜偷偷出山……

石梯子沟最穷,也是做石头生意最多的村庄,成了全公社需要“割尾巴”的典型。

那时,公社经常来人处理村里的事。

自发的石头生意被禁止了,人多地少的石梯子沟人连唯一的挣钱机会都没有了,仅靠耕种少许的贫瘠的山坡地生活,日子越发穷困不堪。

被“撸”了的党支部书记

20世纪80年代初期,尽管包产到户的初春气息开始吹到这座长城脚下的村庄,但只是扩大了农民对土地的经营自主权。毕竟还没有实行市场经济,还不允许自由的商品流通,乡村兴办企业,被视为“自发的资本主义”,为当时的政策所不容。

然而有文化的史明星最早闻到了这种松动的气息。

他强烈地预感到改变石梯子沟贫困命运的时刻到了。

他开始寻找出路。

他把目光投向了北山……

他决定开办采石场……

矛盾意想不到地出现了:就在石梯子沟人从东头开采北山采石场的时候,公社已经事先从西头开采了北山采石场。因为北山采石场的所有权属于石梯子沟村,所以石梯子沟人对公社开采有意见。

那时的公社也穷啊!

公社领导找到史明星说:“光你们石梯子沟富了也不行啊,公社也穷啊!能不能也让公社开采一点儿,增加一点儿收入哇!”

史明星表示理解,经过大队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划给公社一段供他们开采。

谁料公社领导嫌少,继续找史明星要。

尽管他是党支部书记,但也不敢擅自决定,表示:“我们回去开会研究一下!”

史明星主持召开大队会议,研究到底同意不同意再给公社多划一段采石场。当时石梯子沟有八个生产小队,结果参加会议的一个大队长和八个生产小队长一致反对多给公社划采石场——“北山采石场本来就不应该让公社开采,给他们一段已经不错了,还想再要,不能给!”“对,无论如何不能再给了!”

………

史明星也尊重大家的意见。

公社领导把史明星叫到公社追问:“能不能多划点?”

史明星果断地说:“不能!”“为什么?”“参加会议的大队长和八个生产小队长一致反对!”

公社领导差点儿拍了桌子:“我就不信你这个党支部书记就当不了大队长和生产小队长的家!恐怕是你个人的主意吧!”

史明星是个宁折不弯的人,也来了个如实相告:“真的是大队长和生产小队长们的意见!”“那你这个支部书记干什么吃的?”“我只能服从大多数!”

两个人顶起牛来。

公社领导这回可真的火了:“既然你连生产小队长的家都当不了,那你这个党支部书记就别干了!”

这消息很快传到了石梯子沟村,激起了很大的波澜。

大队长一听说史明星被“撸”了,自己也撂挑子不干了,以示抗议。

八个生产小队长急了,联合起来,自发地组织人上山阻止公社开采北山采石场,风波闹得很大。

公社开采不成了。

公社领导以“群众闹事”为名特意找到迁安县领导平息此事。

迁安县领导很重视,特意抽调一名副县长、一名公安局副局长、一名法院副院长和共青团县委、矿山管理局等有关部门人员组成工作组,到石梯子沟北山山梁西边公社占用的采石场调查情况并找房子住下,准备随时下山进村平息“闹事风波”。

公检法一起出面到石梯子沟,这在石梯子沟历史上还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乡亲们都为史明星的命运担心——“老史啊,快躲躲吧!”

史明星也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

那几天,是石梯子沟人最揪心的日子。许多家庭在吃饭时议论的是这件事,走路时议论的也是这件事。人们的心情感到格外压抑和沉闷,不仅为史明星的命运担忧,也为石梯子沟人的命运担忧。

尽管县里动用了公检法,但是大队长和八个生产小队长还是不妥协,集体上山与工作组的人理论:“北山采石场是我们石梯子沟村的山场,凭啥公社要扩大开采?史明星代表的是我们全村八个生产小队的意见,凭啥把我们的书记给‘撸’喽?”

双方继续僵持着。

气氛越来越紧张……

史明星感到不忍心了,对不断上山找工作组理论的大队长和八个生产小队长们说:“我也跟着你们去吧!”

大家阻拦说:“你可别出头露面,他们怀疑你是闹事的头儿,要把你扣起来!”

双方就这样僵持了一年多,僵持到公社解体,这场风波才算彻底平息。

此时的石梯子沟人心里更加明白:史明星的命运其实就是他们的命运,史明星的荣辱其实就是他们的荣辱。

后来,公社变成了乡政府。

在物色新的党支部书记的时候,石梯子沟全体党员一致推举史明星。

史明星重新走马上任。

石梯子沟沸腾起来。

有人问史明星——“北山采石场还干不干?”

经过这一劫,史明星的胆子更大了,果断地回答:“为什么不干?不仅要干,还要大干,明目张胆地干,大张旗鼓地干!石梯子沟共同富裕的日子就从北山采石场开始!”

向北山要第一桶金

创办八百亩采石场

石梯子沟的村名仿佛是一个上帝赐予的寓言,只有登上一道道石梯子才能跨入梦幻的天堂……

这第一道石梯子在哪里?

摆在史明星面前的首要命题是如何使石梯子沟人尽快富裕。

祖祖辈辈守着大山过日子的石梯子沟穷啊!

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第十二年。铺天盖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浪潮已经过去,中国农民基本得到温饱,开始进入商品经济的时代。窝在大山深处的石梯子沟村,人多地少的石梯子沟村,虽然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集体的家底还非常薄弱,农民还没有实现富裕。

中国有三大铁矿石资源聚集区,一是辽宁的鞍山和本溪矿区,被称为鞍本矿区;二是四川的攀枝花和西昌矿区,被称为攀西矿区;第三就是冀东矿区,主要分布在唐山北部的遵化、迁西和迁安三县市,而迁安又是主要矿区。首钢的矿山公司就设在这里。

迁安北部的山区是富矿区,密集着许多钢铁厂。有些山村依靠铁矿石资源早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

但是,窝藏在大山褶皱中的石梯子沟却没有得到大自然的恩赐。四周的山峦没有矿脉,光秃秃的。石梯子沟坐落在山脚下,北面是巍峨的高山,南面是半山缓坡。北面是石头山,有八百亩山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石梯子沟人只是开采石头垒墙用,却从来没有发现这冰冷冷的石头还有什么其他特殊的价值。

多年前,突然来了几个人,是唐山东矿区卑家店钙面厂的,找到张山和史明星说是看中了石梯子沟北山坡的石头,说那些石头是石灰石,要买去做原料。大队就派了七辆马车往厂家送石头。每车拉两吨半,每吨给七块钱。尽管钱不多,但是对大家来说也是一笔收入。这件事,使石梯子沟人意外发现了北山坡石头的价值,给他们留下了深刻记忆——原来这冰冷的石头也能换来钞票。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是古训。

史明星一上任就开始琢磨发财之路,目光落在了村北的山场,足足有八百多亩哇!这里的山是石头山,几辈子都开采不尽,这可是石梯子沟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银行啊!思路一变,荒山瞬间变成了宝山。

这可是石梯子沟人由穷变富的起点哪!

尽管开始规模很小,但这毕竟是石梯子沟人除种地之外唯一的收入,所以村民的积极性很高。轰隆隆的炮声和叮当叮当的敲击声,震撼着古老的山谷。

由于采石场的规模不断扩大,收入也不断增多,穷困到极点的石梯子沟人脸上开始绽开久违的笑容。没想到按下葫芦浮起瓢。对山里人来说开山采石并不陌生,山里人有的是力气,打眼放炮,轰隆一声整块山石就破裂开来,发愁的是如何往外运哪!由于运输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单单用铁轮马车运输?

载重量很小,显然不行。

怎么办?

石梯子沟人皱起了眉头……

山沟办起了驾驶培训班

关键时刻,更显示了史明星的聪明才智。

史明星和张山主持召开两委会,决定建立采石场,向北山进军,开采石料,发动全村买机动车往外运石头,还是卖给卑家店的钙面厂。

史明星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咱们北山八百亩山场盛产石灰石,这是老天赐给我们石梯子沟村的致富石,只要我们全村买车把这致富石采出来运出去,就能摆脱贫困,而且一年更比一年富!”

全村买车?

山里人震惊了!

一是没钱买,即使买了,祖祖辈辈土里刨食的农民哪儿会开机动车呀?

有人说:“史明星胡整呢!”

有人说:“史明星净出幺蛾子!”

有人说:“这一招恐怕成不了!”

………

学也得学,不学也得学。

史明星就是史明星。

正当有些村民担心观望的时候,史明星又出了村民想不到的“邪招”:居然跑到迁安驾校请来了教师,开办了驾驶培训班,帮助不会开车的村民学习开车。这可是石梯子沟人开天辟地的大事啊!开始是少数人报名,后来报名的越来越多,大多是本村的中年人和年轻人。不学会开车就无法进行采石运输,无法进行采石运输就挣不到钱,这些中年人和年轻人决不会放弃这一发财的机会。学会了开车就等于踏上了致富之路哇!

驾驶培训班成了全村引人瞩目的一景,惹得许多村民前来观看,都觉得新鲜好玩儿。这些握惯了镐头和锄头的粗手,开始像小学生一样坐下来听驾校老师讲汽车构造、修理常识和交通法规,一切都是新鲜的。这是石梯子沟村独具魅力的景观。这些学员们,过去是清晨起来就抄起镐头和锄头上山下地,现在是清晨起来就拿着书到培训班,开始山里人的崭新生活。

这不仅是石梯子沟村历史上的第一个驾驶培训班,也是整个迁安市第一个农村驾驶培训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