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1 15:09:43

点击下载

作者:梁勇叶南客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试读:

导论

江苏文化建设的新征程

人类的每一步前行,都清晰地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文化的力量,用英国首相丘吉尔的话也许可以说明。他曾说过:“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作为全世界最著名的戏剧大师,几百年后的今天,莎士比亚依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英国的每一个人。因此,在丘吉尔看来,对于国家而言,一个伟大的作家所带来的精神满足与文化贡献,远远大于一个殖民地所带来的财富。

一般而言,凡是人类创造的都属于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不同地区的人民在各自的地理、历史环境中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民族性,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要素。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是与人类精神生活有关的方面,如哲学、教育、文学、史学、艺术、娱乐、宗教等。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服饰、节庆、食俗、禁忌等文化表征,这正是划分民族的主要标志。

一个伟大的民族必有源远流长的文化,一个强大的国家必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在山东曲阜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刻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传承着历史,牵系着未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推动历史车轮前行的同时,也不断影响着世界文明。

只有深人认识文化对国家、对国民的重要性,我们才能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所提出的“做好各项工作,必须有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的支撑”的深刻内涵。也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加强文化建设要有主心骨,这就是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含义。

文化发展新战略的提出,是基于党中央对当代世界形势的深刻把握。2013年,中国的GDP总量超过了9万亿美元,到2014年,达到了10万亿美元,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如何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华民族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5000年的文明史是我们赖以生存和繁衍发展的精神沃土,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乃至发展道路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再现我国在世界政治、经济、科技舞台上的卓越贡献和重要地位,而且要在更深层次上实现中华文化和文明的复兴。作为一种软实力、一种竞争力、一种生产力、一种创造力,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与发展水平,把文化培育好、建设好、发展好,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推动江苏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文化建设的殷切期望。源远流长的江苏文化、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屡开风气之先的文化传统,为江苏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江苏省委省政府一直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同步提升摆在突出位置,着力带领全省人民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成绩。江苏一直紧紧围绕文化强省建设目标,深人实施文化建设工程,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实效。早在1996年,江苏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2001年,制定了文化大省“十年发展规划”2006年,提出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2007年,提出了“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省建设目标;2011年,又提出了“文化凝聚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省建设目标,并大力实施“文化建设工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最新要求,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把“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鲜明地写在了江苏发展的旗帜上。为深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重要指示和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精神,2015年6月8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工作会议,并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意见》,对江苏文化强省的内涵进行了深化,提出了“三强两高”的建设目标,即“把江苏建设成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省”和“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力将江苏文化建设推上一个新的台阶。“推动江苏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为江苏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应该说,江苏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处于全国前列。然而,文化建设发展到这一阶段,我们究竟要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强省,未来的路在哪里,方向是什么,如何迈向新征程、迈上新台阶,这些问题是摆在江苏文化建设面前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给了我们一个清晰的答案。推动江苏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必须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如何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三是如何发挥文艺的力量。其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江苏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谈及文化建设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以四分之三的篇幅来谈论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紧紧把握住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审时度势、着眼全局,为江苏文化建设乃至全国的文化建设明确了目标方向、根本要求和重点任务,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对文化建设的深思熟虑和远见卓识,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我们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指明了方向。推动江苏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一方面要紧紧围绕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文章,坚持把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传播融人整个社会国民教育体系中,从大处着眼,从小处人手,另一方面,要以满足群众文化需要为出发点与归宿,让市民共建共享,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文化的作用。

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更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一个国家文化的特质和内涵、文化底蕴和环境,将决定其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质量与水平,文化建设的滞后,必然会制约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态的保护等。我们要大力吹响文化建设的号角,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牢牢抓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加快文化改革创新,奋力开创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第一章 文化建设的时代课题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的讲话中,明确要求“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这一新的战略理念的提出,对江苏文化建设将起到极强的指导与推动作用。在当前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阶段,文化建设对于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现代化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担负着十分重大的责任。

第一节 世界文化格局变化的积极应对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是国际竞争中备受关注的“软实力”。随着文化因素深深融人经济活动,文化本身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经济全球化的深人发展使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竞争就是文化的竞争,没有文化创新的持久推动,在竞争中就会落后乃至被淘汰。文化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

一不同文明的和谐共处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亨廷顿在其所写的《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指出:“我认为新世界的冲突根源,将不再侧重于意识形态或经济,而文化将是截然分隔人类和引起冲突的主要根源。在世界事务中,民族国家仍会举足轻重,但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发生在不同文化的族群之间。文明的冲突将左右全球政治,文明之间的断层将成为未来的战斗线。”也就是说,在他看来,未来世界政治的主轴将是“西方与非西方”的矛盾,以及“非西方文明对西方的强权与价值的回应”。亨氏的这种观点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均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从目前看,尽管这种观点颇受质疑,但是它确实提出了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即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史、文化交流史乃至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中华文化在时间上绵延贯通5000年,在空间上涵养濡染了约占世界总数四分之一的人口,这种时空的大跨度是世界其他几大文化体系所不能比拟的。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各民族、各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会谋求发展其自身文化,因而经济全球化将会使文化更加走向多元化。

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是由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多样性特点决定的,而文化的多样性特点又源于各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民族特性。所以,从今后的发展看,将会出现一个新的世界文化多元格局。汤一介先生在引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Jaspes)曾提出的“轴心时代”的观点时,提出一个新的“轴心时代”的看法。他认为,与2000多年前的文明轴心时代相比,新的“轴心时代”的各个文明不再各自独立发展,而是在互相影响下多元共存,思想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交流。

2014年,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深刻阐述了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强调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他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中国人民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同年9月,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讲话时,习近平进一步指出: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中华文化如何在将来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一个重大时代命题。

二国际竞争中的文化安全

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兴盛,文化的网络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互联网的出现,使文化消费和文化娱乐的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可以为大众提供众多的娱乐消费产品,音乐、电影、广播、电视、游戏等娱乐方式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使得文化产业各个业态的融合程度加深,以网络化形态存在的文化产业将会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在全球25个互联网最普及的国家中,借助于互联网,文化服务业所创造的价值比开通互联网前平均增加了175%,从业人员增加了43%。数字技术已经在文化发展中引起了深刻的变革。具有可变数据、个性化、网络化的数字化印刷成为未来的趋势,而且具有高清晰度、高保真度;数字收音机、数字录音机与数字唱片互促互进,共同推动着音像业和广播业迈人数字化时代;数字电视实现了电视节目采集、拍摄、传输、接收等全过程的数字化,让电视能够提供视频点播、远程服务、在线游戏等增值服务,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享受,并成为电视业的新经济增长点。信息经济时代,数字媒体技术、数字版权技术等新的技术革命已经开始促使数字化成为文化发展与传播的主流趋势之一。

随着网络化与数字化的崛起,文化产业日渐集团化、集群化和品牌化。统计表明,全球50家娱乐传媒公司占据了世界文化市场95%的份额,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巨头都是大型的跨国公司。拥有全球电影市场60%份额的美国电影公司中82%左右的利润由时代华纳和哥伦比亚等跨国电影公司创造,全球音乐制作被美国5家大型跨国文化公司所掌握,这些超级跨国文化产业集团日益成为世界文化生产的主导者,在全球文化市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国际视野审视,我们发现,虽然当今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本国的文化产业,但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现象也变得越发严重。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占有的绝对优势,让他们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收益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

西方发达国家的强势文化产业集团,凭借着其雄厚的经济实力、高科技、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向全球文化市场进军,不断扩大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挤压弱势国家的文化发展空间,使得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趋势进一步加剧。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形成梯度结构,美国占领了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跟随其后的是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文化强国,其他国家的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空间狭小,几乎成为上述国家文化产品的倾销市场。

我国对外文化贸易近年来发展迅速,新闻出版产业“走出去”步伐加快;电视产业中,内地现代剧、中外合拍剧越来越多地走人境外市场;电影产业海外销售收人出现明显波动,合拍片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演艺产业、动漫产业在政策等因素推动下,出口规模稳步增长,对外文化贸易增长速度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是整体上呈现总体顺差、结构性逆差的特点,尚处于文化产业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以美日欧为代表的西方大国,在对外文化贸易中仍然占有明显的优势,其文化贸易占全球比重的75%以上,而发展中国家仅占不足25%,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实力总体上处于弱势。2010年中国核心文化产品出口总额为116.7亿美元,其中,电影音像服务出口12亿美元,而同期美国电影音像服务出口达143.6亿美元,是中国的120倍。①(参见花建《中国对外文化贸易体系构建研究》,《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7期。)2013年,我国输出版权总数为10401项,引进版权总数达18167项。

中国梦的实现,必然以中华文明的复兴为基础。在国际舞台上,中国要成为一个最有吸引力与亲和力的世界强国,必须出口大量的主流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向全球传播中国的核心文化理念,与各国的合作者共享发展的成果。因此,文化新战略的提出,有利于我国提高文化软实力,扩大文化传播力和增强文化影响力,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展示和提升国家形象。

第二节 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战略价值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关系到增进民生幸福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关系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以文化建设引领风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文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文化可以在春风化雨中滋润人的心田,供给人们精神正能量,在很多方面发挥难以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如果没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和引领,没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追求,就会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就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推进文化建设可以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推动发展和稳定社会。

当前社会,物质相对丰裕,人们的文化消费成为新的消费亮点和增长点,人们已进人精神文化消费的旺盛期,对文化有了更多期待,文化消费呈现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特点。但是,信仰迷茫、精神空虚亦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加快推进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可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着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可以导引社会情绪,引领思想力量,分流精神压力,提高居民的幸福感指数。同时,通过文化建设也可以培养市民素质,进一步形成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信包容的社会风气,塑造讲文明、讲礼仪、讲法治、讲公德的形象,构筑“道德风尚建设高地”,有效提升江苏的知名度、凝聚力和吸引力。

二以文化建设推动发展

物质是基础,精神是导向,文化是灵魂,改革创新是动力。经济也是一切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前提,离开了经济的支撑,文化建设寸步难行。只有在不断发展的经济基础之上,文化建设才有可靠的保障。另一方面,文化建设也反作用于经济建设。

文化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发展经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当今时代,文化已成为地方凝聚力的重要源泉、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党的十八大作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时,强调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要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以经济发展促文化建设,以文化建设促经济发展。

作为绿色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在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增强国际贸易竞争力、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产业具有结构优化、融合性强、低碳环保、可持续的独特优势,不仅能迅速增加第三产业比重从而优化经济结构,而且对传统产业文化内涵和品质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它不仅成为发达经济体转型升级的主导方向,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增强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推手。在当今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文化产业的战略性地位更加凸显,文化产业发展也将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文化产业发展被摆在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突出的作用。发挥文化的创新创意创造作用,是更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举措。江苏已进人经济发展新常态,最迫切的经济发展任务是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保持经济长期平稳健康可持续增长。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又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社会就业,有效化解土地资源紧缺、环境容量不足等难题,也有利于发挥江苏的科教人才等优势,可谓扬长补短之招、一举多得之策。

三以文化建设服务社会

在后工业社会时代,随着服务、文化消费规模的愈益壮大,国际竞争越来越体现为以文化为背景的综合国力竞争。用先进的文化引领社会、教育民众,可以起到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而且加强文化建设对政治文明建设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推进了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促进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空前的社会变革在给江苏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社会成员诚信缺失等各种矛盾和挑战。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不仅是应对这些挑战、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方式,对江苏而言,也是增强文化活力、推动文化建设不断深人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改进宣传工作方式的重要途径。同时,文化建设还能起到凝聚人心和力量的作用,达到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通过文化的传播,扭转社会风气、化解社会矛盾、培养意见领袖,从而增强群众的认同感、满意度,也能增强政府的“软性治理”能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型。

第三节 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机遇挑战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当代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都更需要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出新的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深刻揭示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深刻阐明文化建设若干重大问题,为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指明了方向。在这样一个激情澎湃的年代,需要呼唤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基于当前庞大的文化市场需求背景,以及持续不断的政策保障与资金介人,文化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大机遇大舞台。

一江苏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

首先,文化产业面临新机遇。世界正处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发生天翻地覆巨变的,不仅仅是物质的,还体现在人们精神上的极大解放和文化上的巨大进步,体现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五彩缤纷、斑斓多姿。特别是现代科技和互联网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拓展了文化发展的空间,文化的形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日新月异,文化的内容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多彩,文化的传播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迅速便捷,文化不仅与产业相互渗透、跨界发展,而且与科技、金融等深度融合。这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只有主动融人时代潮流,才能抢占发展先机,实现新的发展。

其次,“一带一路”战略拓宽了江苏文化发展空间。“一带一路”战略的倡议,对于世界最大的魅力,将不仅仅在于有多少投资和利润,更重要的是它能够给世界带来一股新的潮流,让平等合作、文化交流、经济繁荣,而非军事霸权,成为未来世界秩序的另一条主轴。“一带一路”既是经济带,也是文化带,它既包含经济交流,也包含文化交流。江苏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而且在长江经济带中又占有重要地位。江苏可充分结合自身优势,利用“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长江经济带的双重战略,积极开展文化交流,让传统的中国文化“走出去”,同时引进现代的文化管理模式、文化发展机制,促进江苏文化发展。

第三,“互联网+”为江苏文化建设注人新活力。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47.9%。江苏网民数量有4274万人,位列全国第三,普及率为53%,位列全国第八。互联网凭借如此高的普及率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也为“互联网+”的文化构想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江苏文化产业可充分借助互联网优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互联网+动漫”、“互联网+图书”、“互联网+电影”等应该成为未来江苏文化发展新目标,为江苏文化事业发展注人活力。

二江苏文化建设的新要求与新挑战

在看到江苏文化发展机遇的同时,针对当前社会文化发展领域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江苏文化建设相关单位也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

1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求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文化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作用,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就是要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显著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党的十八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要求我们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的高度自觉和自信,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文化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与高度重视,表明我们党更加自觉自信地承担起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责任。党的十八大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对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无论是从重要的现实意义还是从深远的历史意义来看,都非常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文化建设若干重大问题,提出新的更高要求。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江苏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两个率先”光荣使命,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并将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列为五个重点任务之一,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江苏的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指引和遵循。

2.其他省市对江苏形成新压力

自2002年山西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文化强省”以来,全国已有三分之二的省份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或文化强省的目标。在这一建设高潮中,江苏传统资源优势尚未充分释放,文化影响力还不够高;新的文化发展增长点优势尚未形成,增长动力不够强,内生创新活力尚未全面释放。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在文化强省(市)建设中加快前行,给江苏文化强省建设带来了较大压力。以文化影响力为例,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山东等对标地区相比,江苏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没有得到充分彰显和有效转化。以旅游创收为例,2014年,江苏的人均旅游外汇收入为38.07亿美元,大大低于上海(35.19美元)、北京(14.26美元)、广东(159.51美元)、福建(129.06美元)等地区的水平,如图1-1。图1-1 人均旅游外汇收入比较

3.新形势下坚守文化阵地的挑战

我们必须看到,世界范围的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而深刻。伴随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交流空前广泛,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动局面。这既为“文明因互鉴而多彩”创造了更好条件、提供了更多可能,同时也加剧了思想文化领域的碰撞与斗争。江苏地处我国改革开放前沿,对外交流交往十分频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坚守文化阵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是一个新的重大考验。

第二章 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现实基础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人类文明史就是各个时期人类进行文化创造的历史。加强文化建设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历届江苏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不断开拓创新,推动全省文化建设有声有色开展,为文化强省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推进“两个率先”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要看到,江苏的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文化繁荣发展的任务日益迫切,面临一定挑战。当今时代,文化领域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越来越鲜明,现代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极大地拓展了文化发展的空间,文化创新更加活跃,文化传播更加便捷,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文化与各领域的渗透交融更加普遍。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文化的发展繁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就加强文化建设作出一系列新的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文化建设若干重大问题,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在视察江苏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把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作为江苏发展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之一。对照新部署新要求,需要对文化建设进行再认识、再谋划、再动员,主动融人时代潮流,努力抢占发展先机,推动江苏文化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第一节 江苏文化建设的历程

江苏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江苏文化建设起步较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建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2001年,制定了文化大省“十年发展规划”20(6年,提出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007年,提出“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省建设目标;2011年,江苏大力实施“文化建设工程”,提出“文化凝聚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省建设目标,明确了文化发展“六个显著提升”的具体目标,即文化凝聚引领能力显著提升、文化惠民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文化创作生产能力显著提升、文化产业竞争能力显著提升、文化改革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文化队伍建设能力显著提升。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文化建设工程为重要抓手,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推动文化大省加快向文化强省迈进,基本形成了与江苏经济社会相适应、具有江苏特色的文化发展格局。区域文化发展目标与战略既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关,同时也与人们对文化发展的规律和作用的认识有关。从这个角度看,江苏的文化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经历了四次演变。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起点(1978—1996年)

改革开放以来,在解放思想的不断推动下,江苏文化生态系统得到恢复,迎来江苏文化建设发展的春天,文化各个领域的建设都取得进步。但从文化发展目标演变来看,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从1978年到江苏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目标的1996年这段时期,江苏文化建设基本是统一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和目标之下的。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报告中都是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观念来指称我国文化各领域的建设的。因此,在这个时期,虽然实践上,江苏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着江苏区域的历史传承和特色,有着多样性和个性化的表现形式,但在文化观念上,江苏文化发展目标都被转换表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样一个全国统一的目标上。实际上,我们看到,1996年江苏的建设文化大省目标,首先是为落实当时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精神而提出的。

从文化的角度看,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观念来表述,并作为全国各地高度统一的文化建设目标,既与当时人们对人类文化的认识有关,将整个人类社会文化以“文明”的概念二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认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一种精神文明建设,实际是以外延较小的概念(精神文明”去替代或涵盖外延最大的概念(“文化”);同时也与当时我国计划经济体制要求的所有社会领域建设都要与意识形态高度集中统一有关。因此,即便是改革开放后的相当长的时间内,在这种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意识形态的认识和观念中,我国各区域文化发展目标都是基本相同的,都是同质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个意识形态观念的。

对社会主义文化认识的变化是从党的十五大开始的。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上,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把文化建设独立出来,作为一个问题专门论述。报告的第七部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一章对文化建设作了较深人的阐述,强调要“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然,由于“文化建设”这个概念还刚刚从“精神文明”的观念中分离出来,因此许多论述实际上还是采用以往“精神文明”的话语方式。但无论如何,党的十五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正是党的十五大以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概念进人了我们党的意识形态,表明在区分“文明”与“文化”概念的过程中,我们党对文化的认识进人到一个新的高度。

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到党的十六大,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有了更深人的认识。党的十六大报告不但根据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些新的概念,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认识的细化,而且第一次提出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概念,将“提倡文化多样性”第一次写人了党的代表大会报告。这既表明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原有的那种要求高度集中统一观念的变化,体现了我们党不断解放思想而达到了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认识,也为我国各区域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在传承本区域优秀文化传统中来制定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发展目标和战略奠定了思想观念基础。

二建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大省(1996—2001年)

1996年,江苏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大省建设,虽然还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来表述,但更主要的是针对当时江苏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局面而提出的一项加快文化建设发展的战略举措。1996年,江苏虽然成为当时全国的经济大省,但由于多年的“欠账”,江苏文化一些领域的建设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基础设施数量在全国排名第12—15位左右,与经济落后省份安徽相当;城镇居民的人均文化消费,在全国排名第13位。因此,这个时期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其近期目标更多是为了改变文化建设相对落后,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局面。实际上,虽然经过“九五”期间文化大省建设,但是统计数据表明,江苏文化的一些领域仍处在相对落后的局面,如1996年,江苏人均文化事业费在全国排名第18位,到2000年,上升到第15位,仍排名在后;江苏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到2000年在全国排名第13位,仍然落后。另外,文化大省建设所确定的各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拨款的增加幅度要高于当年财政预算增长幅度1至2个百分点的要求普遍没有达到。

但另一方面,从今天的认识水平看,江苏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正表现了江苏从传统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向文化新发展观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转型,体现了当代江苏人民文化意识的一种觉醒,开始把“文化”作为一种战略因素纳人到江苏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建设文化大省成为了一种自觉推进的文化发展战略。

三从“文化大省”到“文化江苏”(2001—2006年)

2001年5月,江苏召开第二次全省文化工作会议,制定下发了《江苏省2001—2010年文化大省建设规划纲要》,并开始在全国率先进行了文化体制改革,标志着江苏文化建设进人科学规划、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从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角度看,这个期间的江苏文化建设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

首先,江苏文化发展有了科学规划,《江苏省2001—2010年文化大省建设规划纲要》制定了文化发展目标、内容和战略。江苏文化大省建设至2005年的发展目标是: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不断提高;文化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增强;文化设施有明显改善;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文化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文化市场繁荣健康、竞争活跃、统一有序;文化环境优化改善;文化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江苏文化大省建设至2010年的发展目标是:把江苏建设成为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大省,拥有先进的文化设施、发达的文化产业、一流的文化精品、拔尖的文化人才、充满活力的文化体制、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环境、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文化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

江苏文化大省建设的主要内容为:推进文化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城市文化和区域文化建设;繁荣精神产品生产;加强公益性文化建设;加快发展重点文化产业;积极培育和开拓文化市场;重视高层次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落实文化政策和法规。江苏文化大省建设的主要战略有精品带动战略、择优扶强战略、城市辐射战略、特色文化战略、人才高地战略。

其次,从2001年江苏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江苏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江苏省2001—2010年文化大省建设规划纲要》提出了加快发展七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江苏传媒业、文化旅游业、文化信息业、会展业、文艺演出业、艺术品业和文化娱乐业。在规划纲要的指导和有关政策的支持下,“十五”期间江苏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不但组建了江苏文化产业集团,使江苏的文化产业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优化,而且促进了民间和社会资本进人江苏文化产业领域,培育了江苏文化新兴产业群,为江苏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后,江苏区域文化建设受到重视。传承区域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区域特色文化,保护和促进区域文化多样性发展等,开始进人江苏文化建设的目标体系中,成为江苏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在《江苏省2001—2010年文化大省建设规划纲要》中,专门论述了江苏区域文化建设,主要内容如下:

江苏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吴文化、楚汉文化、淮扬文化、金陵文化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要在加强研究、保护的基础上继承创新,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力。江苏还有自然形成的沿海、沿江、沿运河、太湖、洪泽湖等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实施特色文化工程,着力打响特色品牌。组织“一地一品”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使遍布江苏大江南北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文化遗址以及民俗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和活力。同时,以中心城市为龙头,以文化资源为纽带,加强地区间联动,成片开发共建,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江苏区域特色的文化新形态。

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是当代世界新的文化观,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相关公约(《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敦促世界各国所应承诺的责任。文化多样性,被认为是人类的共同遗产,是当代推进世界各国、各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力量。因此,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进人江苏文化建设的目标体系中,不仅表明了江苏对人类文化和文化发展规律的新认识,而且表明文化多样性发展正成为江苏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从2003年开始,江苏先后提出打造“法治江苏”、平安江苏”、“绿色江苏”、“诚信江苏”后来又提出打造“文化江苏”,“五大江苏”共同成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五个特色目标,也是建构“和谐江苏”的五大载体。“五大江苏”中的“文化江苏”目标的提出,既表现了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省委、省政府推进江苏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将人文荟萃、文化繁荣的江苏文化作为江苏和谐发展的环境要素、发展载体和新江苏形象,同时也反映出经过“九五”、十五”中期的建设,江苏文化所反映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态势。在2001年制定出台《江苏省2001—2010年文化大省建设规划纲要》后,全省13个市也先后开始陆续制定本市的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到2003年左右各市都出台了本市的文化建设发展规划,以“文化南京”、“文化苏州”、“文化徐州”等这样的表述来作为文化发展规划的标题,充实了“文化江苏”的内涵。同时,从2003年开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