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热爱父母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1 20:16:19

点击下载

作者:班级管理指导小组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生热爱父母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上)

学生热爱父母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上)试读:

前言

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为其主体标识,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化反映。班级文化是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

班级文化是一种个性文化,代表着班级的形象,体现了班级的生命。它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创造建设的财富,是全体师生共同劳动的结晶。

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所谓硬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是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比如教室墙壁上的名言警句,英雄人物或世界名人的画像;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科普长廊;表露爱心的“小小地球村”;悬挂在教室前面的班训、班风等醒目图案和标语等等。而软文化,则是一种“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

班主任的班级文化建设就是包括“硬文化”和“软文化”在内的综合文化建设。因为建设好班级“硬文化”环境,只是给这个班级做了一件好看的外衣,而“软文化”的建设才能真正体现班级的精神。班级文化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它属于管理诸要素中的软要素,处于核心地位。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能在班级成员的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内在激励因素,增强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归宿感。特别是在关键时候或遇到重大困难时,这种无形的力量能使同学们挺身而出,为了班级的整体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没有了班级文化,一个班级必是一盘散沙,就不会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学生生活在这个集体当中就会缺乏归属感和“主人翁”感。班主任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领导者,班主任思想开放,班级就不会很保守;班主任做事效率高,班级就不会很拖拉;班主任有大局意识,班级就不会很自私。当然,同学们也要积极参与,多动脑子,多想办法,多配合工作,全班一盘棋,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的氛围。反之,班主任不支持,同学们不配合,想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就是一句空话。

为了指导班主任搞好班级文化建设,我们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编辑了这套“班主任班级文化建设与主题活动指南”图书,包括《学生完善人格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学生阳光心理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学生遵纪守法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学生热爱学习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学生热爱劳动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学生热爱祖国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学生热爱社会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学生热爱科学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学生热爱环境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学生热爱父母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10册。本套书除了论述班级文化建设的各种方法外,还提供了可供参照的各类班级主题活动的案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实践性和指导性,非常适合各级学校的班主任老师及学校辅导员阅读,也是各级图书馆陈列和收藏的最佳版本。

第一章 学生热爱父母教育理论指导

1.学生热爱父母的教育指导

在电视节目中,我们也经常见到:一个上小学的女孩儿,母亲病卧在床多年。小女孩儿承担起了全部家务,每天买菜、做饭、收拾房间,为母亲擦洗身体。家里生活十分困难,她养成了省吃俭用的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她每天按时到校上课,勤奋苦读,还担任学生干部,成为三好生,被评为十佳少年。

古时候有所谓“孝为百行首”、“人生五伦孝当先”的说法;孝,就是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实质是知根溯源、感恩图报的思想。孝敬父母,这是人类相生相养的自然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

近几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独生子女不断增多,人们的孝敬意识逐渐淡漠,父母对子女的宠爱不断升级,造就了一个个“小皇帝”,在社会上形成了敬老不足,宠少有余的风气。表现在学校,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利益至上,不关心集体和他人,不爱劳动,不尊重老师和长辈,对集体活动缺乏热情等。

在新时期,孝敬父母已成为评价公民道德综合素质的标准之一。结合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就当前如何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孝敬父母的教育:(1)教育的具体内容

①明礼—首要目标。教育学生树立“孝敬父母光荣,不孝敬父母可耻”的荣辱观念和人伦意识,从而能自觉地做到体贴、关心、尊敬、热爱父母。做一个懂孝敬,讲孝行的孩子。

②激情—过程实施。教育学生倾注情感与父母交流,激发其内心的亲情。

③导行—完美人格。教育学生继承孝、敬的优良传统,让其最终内化为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2)教育的过程、操作策略

①家庭、学校“一体化”教育。利用家长学校,开展“孝父母,献爱心”等亲近、互动型主题活动,采取以学校倡导教育为主导,以家长评价为依据,了解学生对父母的了解,包括对他们理解的深度、感情、态度以及在心中的位置等。进而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说得越具体越好,从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得来不易。自然,孩子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②少先队主题队会融情。少先队组织要定期围绕孝敬父母这一主题,结合实际事件开展活动。例如开展“妈妈,您辛苦了”、“今天我当值”、“我为父母敬孝心”等活动,组织交流探讨,在少先队活动情景中教育。

③学科渗透。科任教师要利用好品德课、语文课上的一些内容、故事来加强对学生孝敬父母的教育。明确地教育学生应该怎样去做,该做什么等。

④实践强化。它是指,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在常规训练中,每月安排孝敬方面的主题,进行集中训练,要求学生做到:讲礼貌,让父母舒心;多帮忙,让父母省心;好学习,让父母开心等。在过程中,做到有指导,有督促,有检查,有记录,将这些内容放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定期评选孝敬之星,予以表彰。“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美德,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在实践中摸索,带动素质教育的提高。

2.学生热爱父母的教育实践

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漠不关心,都不爱,那么,很难指望他将来到社会上去关心别人,去爱祖国。一个人懂得孝敬父母,这是他爱国主义情感的基础,而孝敬父母又包括子女对父母的亲爱之情、顺从只意、敬爱之心和侍奉供养只行。在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应着重抓住三点:(1)教育学生谨身节用,懂得体贴父母。中国古代有句话,叫作:“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就是说,当子女的自己要节约一些,省俭一点,这样就能有充分的物力来赡养自己的父母。虽然,现在的父母绝大多数都不需要子女赡养,但需要子女对父母的体贴与理解。一些高年级的学生不顾家庭经济条件,电视广告上最新推出什么,他们就攀比着吃喝什么,什么最流行,他们就穿什么;什么最高档,他们便用什么……一些工薪阶层的父母为了满足孩子的欲望只得勒紧裤带,那些亏损企业提前下岗的学生父母更是苦不堪言。所以,应教育学生要懂得体贴父母,知道父母的钱来之不易。(2)引导学生仿效榜样,学会尊敬父母。现在的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多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他们对父母缺乏应有的尊敬和礼貌。一个因患脑溢血而致半身不遂的家长曾声泪俱下他讲述了她的孩子张X嫌她在邻居面前丢人现眼,经常在家摔盘子、砸碗。针对着些情况,课外时间接集一组名人孝亲的故事,品德课上给学生讲房玄龄为继母尽孝、陈毅亲手为病母洗尿布等古今名人孝亲敬母的故事。让全班同学每人讲一个在家“孝”、“敬”父母的实例等。(3)激励学生多做家务,学会关心父母。古人云:情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现在的父母为了子女更专心于学业上的竞争、包揽了一切家务,以至于大多数学生“高分低能”,自理能力弱,有些学生习惯于父母对自己的悉心照顾,却很少关心整日为自己操劳的父母。为了促使学生将孝敬父母的道德观念转变为关心父母的道德行为,让“孝”与“敬”能真正落后到实处,可以设计一份学生在家操行“一日规”,其中包括每天早起必须自己叠被,自己收拾房间,自己烧早餐。还有必须自己动手刷鞋、洗袜子和内衣裤。制定“双休日家务劳动安排表”。内容包括帮父母买菜,打扫家庭卫生。暑假里我精心设计了假期作文题,如《我给妈妈当帮手》、《我学会了……》、《今天,自己也露一手》。目的在于让学生写自己亲手做的事、亲身经历与感受。

总之,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孝敬父母之花将永开。

3.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

所谓“感恩”,就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所谓“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是在心灵深处不断培育强大学习动力的自我教育。

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是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不懂感恩、不会报恩、拒绝感恩的现象时有发生,暴露出基础道德滑坡、理想信念缺位、价值观念扭曲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究其原因:

一是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都是家庭的中心,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中四五个大人围着他们转,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久而久之,孩子的心中就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了。由于家长过于溺爱,忽略了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致使孩子们以为向长辈们索取是天经地义的事,养成了只想索取、不思回报的习惯。

二是由于分数成为唯一评价标准已有多年。“不考则不教,不考则不学”成了学校的普遍现象,感恩教育缺失就可想而知了。

三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门打开了,空气新鲜了,但是一些苍蝇和蚊子也进来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不健康的思潮也进来了,严重地影响了青少年的价值观,他们朴素美好的情感被淹没,感恩情愫缺失。

感恩是人类最美的品德之一,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心态,是人性的高贵灵魂,是道德的良性互动,是孕育学习动力的润滑剂。感恩能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生活的美好,能保持我们积极、健康、阳光的良好心态。感恩更是学会做人、成就阳光人生的支点。从成长的角度来看,有这么一个规律,即心的改变,态度就跟着改变;态度的改变,习惯就跟着改变;习惯的改变,性格就跟着改变;性格的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

感恩的心改变我们态度,态度带动我们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升华我们的性格,健康的性格收获我们美丽的人生。然而,在我们的校园里,感恩缺失是一大顽疾,它腐蚀良心、伤害爱心、赶走善心,如任其蔓延,校园将成为感情的荒漠,学习将失去动力之源,教育将会失去根基。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常留感恩之意,常存感恩之情,才会对家庭充满眷恋,对生活寄予希望,对别人施以爱心,对学校怀有敬意,对社会予以回报。

呼唤感恩的回归,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成为目前德育领域最为迫切的一项任务。作为学校,要把感恩教育作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学生道德素质,从而进一步提升素质教育质量和效率。(1)教育学生感恩父母。父母给予孩子生命,抚养孩子成人,用毕生精力为孩子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学校要充分利用升旗、班会、板报、宣传栏、广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恩父母教育,教育学生要以实际行动感谢父母,要做到“六心孝敬”,即讲礼貌、常问好,让父母舒心;少空谈,多帮忙,让父母省心。

学生要自主自强地生活,自己的事自己做。力所能及地做些家务,积极参加公益活动,让父母少一些辛劳;求上进,走正道,修身养性,言谈举止上养成良好习惯让父母宽心;勤学习,刻苦钻研,让父母放心。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是中学生对父母孝心的突出表现,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具有真才实学;遇难事,多商量,让父母称心。

学生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烦心事、难事,都要和父母心平气和地交流沟通,最终找到妥善的解决方案,让父母少一份烦恼,多一份称心;遇矛盾,能宽容,让父母顺心。学生和父母产生矛盾时要多从父母的角度考虑问题,尽量宽容父母过分的爱心,在宽容中学会感恩,让父母顺心。(2)教育学生感恩学校、老师和同学。学校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地方,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学生应对学校充满感情,热爱学校,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要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树立校荣我荣、校衰我耻的思想观念。“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作为学生要感谢老师为人师表、行为世范;感谢老师谆谆教导、循循善诱;感谢老师辛勤劳动、无私奉献,让教师的情感始终和学生处在同一感情线上,形成共鸣,使学生学有榜样,逐步形成学习进步的内驱力。感谢同学,同学之间亲如兄弟姐妹,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彼此感谢,关系和谐,感情融洽,更有利于各自健康愉快地成长。(3)教育学生感恩社会。家庭幸福、学校发展、个人健康成长都是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学校要充分利用报告会、座谈会、讲座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的雄心壮志。(4)学校要营造感恩教育的文化氛围。感恩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着学校感恩教育的理念、内涵和特色,学校德育与智育相统一的精神文化的总和,对全校师生起着导向、凝聚、激励和约束的作用,利于教学相长,有利于学生形成能动积极的学习动力机制。为此学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

一是强化感恩文化氛围的营造,在校园广播、宣传栏、板报、校刊中开设感恩教育板块,充分利用校园的每面墙、每处景点、每一个宣传栏、每一块黑板,充分展示伟人、名家的成功足迹和感恩方面的名言警句等,让校园处处时时都能育人;

二是通过班会、课外活动、阅读课等途径向学生讲述为什么要感恩、怎样感恩的道理,使学生知道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恩与图报是每个人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使学生懂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生活、亲人、师友、社会、祖国、人类、自然心存感激,使学生学会用恰当的方式给予报答;

三是感恩教育要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滴点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同时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回报社会,回报父母、学校、老师和同学。

总之,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紧紧抓住感恩教育不放松,长抓不懈,卓有成效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明显的感恩教育,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美德而努力!

4.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学校、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而忽视了对孩子的人格教育。缺乏对孩子人格的正确引导教育,让智力教育与人格教育出现了倒挂现象,使得孩子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他们的心里,分数才是自己唯一的追求,而对于有恩于自己的父母、师长,他们没有任何的感激之情。

孩子不懂得感恩,变得冷漠与自私,是家庭、学校、社会感恩文化长久缺失造成的,我们现在所缺失的正是感恩文化,如今我们要找回它们,不仅要从学前教育开始,通过情感心理的发展和培养逐步潜移默化,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的努力,重新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围。因为,只有让学生对社会对环境及周围的人心存感激,他才能幸福愉快,才能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才能在遇到困难时得到更多的帮助,从而走出大写的人生之路。

作为学校,应该反思当前的教育方式,明白亲情的流失与亲情教育的失位与学生的感恩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作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和感恩意识的培养。(1)培育感恩意识。利用晨会班会课等形式讲亲情的理论知识,最起码让学生认识到做人的基本道理。父母养育了我们,给了我们优越生活,给我们创造了受教育的条件,在我们的身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要使他们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对自己的关爱,要引导他们学会感恩。

有一个老鼠的故事:一只腿部长有肿瘤的母老鼠怀孕了,并且将要生了,虽然它的腿部再也无法支撑它去觅食了,当它生下了小老鼠后,为了能让小老鼠度过49天的哺乳期,这位伟大的母亲忍着疼痛去撕咬那患病的腿。每一次撕咬就会疼痛得面目狰狞,但是它坚持了下来。当它的腿部只剩下骨头时,它的孩子都度过了哺乳期,这位英雄的妈妈就倒下了再也没有能爬起来。在我讲到一半的时候,有几位女同学手在不自觉地卷着自己的衣角,到后来教室里有人在低声的呜咽了。鸦有反哺之恩,羊有跪乳之义,鸟兽都能如此,何况人呢?父母的养育之恩当涌泉相报。使学生知道,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能感恩的话,又怎能对他人、社会感恩?如果连父母都不爱,又怎能爱他人、爱祖国?(2)进行亲情熏陶。“德育无闲人,人人都育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学资源,找到切入点,在教学中不断渗透亲情教育。特别是语文教师,语文教材里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亲情赞歌,应引导学生好好赏析,进行亲情熏陶,激发他们的人生感悟,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注意做到这一点。

如《钓鱼的启示》中给儿子道德力量的父亲,《地震中的父与子》等,都是进行亲情熏陶的好教材。同时我还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因虚荣心作祟而嫌弃父母贫穷的现象,让学生对照文本谈谈自己对父母的态度,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亲情的洗礼。其次,推荐、引导学生阅读包含亲情感恩内容的作品。其作用往往胜过老师的空洞说教。(3)实施感恩行动。学校的感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中。学校可从以下活动让学生体验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并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回报。

①作亲情观察。我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发现父母对子女的爱,如:每天早晨的催床,自己生病时的呵护,自己失败时的鼓励等无不体现父母的爱。父母饱经风霜的脸,日益增多的白发,渐变粗糙的双手,不再挺拔的身躯,无不是为子女付出的见证。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并要求记下来或写感受。这将会使学生体会到亲人乃至人间的温暖,激发他们的感恩情感,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②作亲情沟通。父母与子女产生代沟,很大程度上是两者缺少沟通,教师应有目的地让学生主动与父母沟通。了解父母的生日,父母的童年,父母的工作情况,父母的爱好等。了解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父母所做的事,体会父母对子女的良苦用心。

③作亲情体验。子女不理解父母,是因为孩子根本不了解父母到底为子女付出了多少,学校要让学生抽机会和父母互换角色,如:最近我校就组织大家进行一次“今天我当家”活动,让学生代替父母考虑一天的油盐柴米问题和家务安排,使学生真正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使其体会父母持家之不易,真正体会到父母之恩深似海。

④作亲情回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爱,孩子是永远报答不了的,但可以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实实在在的事,作为对父母亲情的点滴回报。

如:在父母下班回家时帮他们拿鞋子,倒杯热气腾腾的茶;在他们累时为他们揉揉肩捶捶背;大人在烧菜时,及时地送上碗碟等。另外,让学生明白,取得优异成绩是给父母最好的回报。亲情教育是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缺乏任何一方的努力都会导致亲情的走样或变异,因此学校的亲情教育应该和家庭教育配合起来,争取家长的配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另外,对学校布置的亲情作业,教师要与家长及时联系,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家长的满意程度,从而使亲情教育落到实处。

从以上事例中学生感悟到,积累亲情并不在于轰轰烈烈,关爱父母要体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这也是我们所希望的。

5.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文明中,“孝”为百行之首,是一切道德的基础、至善的美德。我国拥有深厚的“孝”文化的底蕴。《诗经》上有一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感叹和赞美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唐朝孟郊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是表达了孝敬父母的渴望。而“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的古训,则督促后辈履行对父母的赡养和孝敬。因此,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就应该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以孝敬父母为突破口,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学孝、知孝、行孝。

当前,大多数独生子女有一个通病:孝敬父母和长辈的意识越来越淡薄。他们只知道向父母索取关爱,却不愿或不懂得回报。现实中,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普及,人们传统观念中那种“养儿防老”的意识逐渐淡化,家庭教育中的问题随之也越来越明显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不图回报的溺爱过度。今天的孩子在社会、学校以及家里都充分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美好生活,这种客观上的优越生存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孩子的自私、贪婪,以及非人性意识,但主要原因还不在于优越生存环境的本身,而在于家长、老师的主观意识和教育行为,在于对“蜜罐”里长大的孩子,所采取关爱备至的养育态度。“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当这种传统美德正面临丢弃的严重局面时,我认为社会上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人都有义务和责任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重新回归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如何让学生们学会“理解”和“感恩”?

明确“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好比芝麻开花节节高。然而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日趋倍增。他们的生活、身体状况如何呢?请班中的学生担任小记者,对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者邻居老公公、老婆婆等进行采访,特别要询问老年人是否有受到冷落、虐待、遗弃等不孝的情况。让学生自由选择对象,自主发问,真实记录情况。了解以下这些情况:

1、你家的老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和你们住一起吗?若不是,他们住在哪?

2、老人的房间里有彩电看吗?有冰箱、空调用吗?若没有,那是什么原因?

3、年老体弱,有的已失去劳动力,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本身无养老保险费,晚辈给他们赡养费、医疗费吗?

4、当老人生病卧床不起时,晚辈会带他们去医治吗?会有人去护理吗?

5、老人在家里经常有不开心的事情吗?这是为什么呢?

6、你是怎样对待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等长辈的,有什么不孝之言行吗?

7、假如你老了,处于一种被冷落、遗弃的处境,你的感受将会是怎样的呢?

……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身临其境,去探索问题的奥秘,去探求问题的核心与主题,去亲身感受那些不幸的老年人的滋味。经学生的采访调查,晚辈对老人的一些“不孝之举”令人深思、催人警醒。这一幕幕真实事例的采访,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次振憾。可见,“感恩”教育是何等的重要啊!

领略“感恩”教育的时代内涵

小学生年龄小,对道德的认识、理解,光凭课堂上单纯、空洞的说教,那只能是徒劳无益。为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在上好“感恩”教育课、开展好“感恩”教育主题班队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开展搜寻活动,进行心灵对话,从而去获取“感恩”有关的知识。(1)与父母对话。学生爱听故事是天性,请父母讲述前辈孝敬的故事,从纯朴的语言中去领略“感恩”的内涵。(2)与教师对话。明确“感恩”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特征,知道应该弘扬什么,拚弃什么。(3)与同伴对话。各自交流生活中是如何孝敬长辈的故事,了解“感恩”在彼此生活中的真实写照。(4)与书本对话。请学生走进图书馆、阅览室,通过查阅圈划、摘录笔记等形式来知晓前辈“感恩”的动人事迹。(5)与电台对话。经过声讯,认识“感恩”的含义、内容与方式。(6)与网络对话。学生对网络爱不释手,引领他们进入教育信息网络,搜寻,了解新时代赋予“感恩”的新的涵义。

……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从具体的情景中、典型的事例中去感知理解“感恩”的时代内涵,懂得“感恩”的内容与方式,从而使学生真正领悟到“感恩”是中华传统的美德,是当代小学生必备的道德素质。

参与“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

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我们必须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陶醉,心灵得到振憾。因而,根据班级学生的个性、特长、活动方式,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根据搜寻的有关“感恩”的信息,进行艺术创作,并进行展示。(1)讲述“感恩”的故事。在班中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故事会,让学生用优雅动听的童声,丰富的肢体语言进行演讲,以此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学生们认识到“孝心、爱心”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是中华伦理持续发展的内在基因,是中华文化之特色。(2)创办“感恩”的小报。用新颖的排版、立意显明的内容,定期出刊有关“感恩”个案的所见所闻,使学生亲眼目睹“孝星”的形象,从而得到感染。(3)设计“感恩”的广告。用既真实、生动,又讽趣、幽默的画面去感染学生。(4)编排“感恩”的节目。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小品、相声、课本剧、歌舞等,将文化艺术融入“感恩”活动中,让学生身临其境,犹如亲身感受一般,从中得到熏陶。

……

营造浓厚的氛围,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各自的形式施展才华,使“感恩”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孝、知孝、行孝”的热情,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感恩”的活动中去,去亲身体验,去感悟人生,去领悟真理。

体验“感恩教育”的真实情感

开展活动之前,对本班学生在家中的表现,进行一次调查,内容是:(1)知道父母生日(2)只知道其中一人的(3)经常做家务(4)偶尔做(5)在家经常使用礼貌用语的(6)偶尔使用的

通过调查,学生认为长辈也像他们那样生活优越,也许比他们还更舒适,根本体会不到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的艰辛。鼓励学生亲自去体验一下自己父母生活的甜、酸、苦、辣,希望他们能从内心深处碰撞出“感恩”的火花,激发出“感恩”的真实情感。(1)结合节日,开展活动

①如国际“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端午节、重阳节、教师节……这些节日都是对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良好素材。在庆祝今年的“三八妇女节”时,开展“感谢妈妈”的活动。活动中,孩子给妈妈的一句关心体贴的问候,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无不演绎着人间亲情的温暖。

②“九月十日”教师节,师生之间一次坦诚的交流,一句真心的话语,一件特别的礼物(自制的,作业本、小作品等)都在述说着人间至纯的真情和传承着中华传统美德。(2)学做父母,体验辛劳

①妈妈十月怀胎后才把我们生下来,那是什么滋味呢?我们用一定质量的米袋(等同于刚出生小孩的质量)绑在自己的腹部行走、扫地、读书、写字……感受一下母亲的辛苦。

②冬天洗衣、洗菜等洗理活动。“寒风呼呼地刮着,当我的手浸入0℃以下冰冷的水中时,犹如刀绞一般,冻得直痛心头,实在难熬。”小古说,“难怪妈妈一到冬天,满手都是冻疮。有时口子裂开还流血……”

③夏天高温,参加户外劳动。“今天好热,室内气温高达40℃,室外甚至超过了50℃。这样的天气,作为农民出生的爸爸、爷爷还要下田插秧、除草、施肥、防虫治病。午餐后,我也赤着脚跟着他们一起去插秧。一踏进滚烫的水田时,我的脚马上缩了回来,差点被烫伤了,连活也不干!我看到爸爸和爷爷额头的汗珠像黄豆似的不停地落下来……直到今天我才真正体会到了父母干农活的疾苦,他们真是好辛苦呀!”

……

这些亲身体验的活动,使学生们真实的感知,深深体会到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与欲望!

实现“感恩”教育的知行合一

学生的品德往往是通过言行加以体现,而光说不做也是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因而必须做到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具体的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去活动、去冲突、去体验、去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良好的行为模式,让他们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中获取道德的发展。为此,请学生围绕与“感恩”主题有关的以下几个方面自主地、真诚地、卓有成效地开展实践活动:(1)经常问候,让父母舒心。古人云:“言为心声。”语言是一个人内在思想、情感的外在体现。作为学生,晚辈对父母长辈如何表达才称得上是尊重、有礼。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为此,鼓励学生坚持开展家庭“感恩”活动,经常对父母说说体贴或感激的话——“爸爸、妈妈,您们辛苦了!”经常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交流思想感情;经常为爸爸、妈妈等长辈制作“感恩”卡——例如:生日卡、节日卡等,写上一句祝福的话。(2)少说多做,让父母省心。“爱的不必说,爱就是需要做。”一个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行动,哪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行动,也比那些美丽动听的浮泛语言强千百倍。因而,在生活中学生力求自强自理,在双休日想方设法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扫地、洗碗、拖地板、烧饭、做菜等;多为父母做一些侍奉性的事——例如为父母捶捶背、洗洗脚、擦擦汗等,尽自己的一份“孝”心。(3)诚实守信,让父母放心。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人求真,学做真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学做人”是小学生一生的头等大事。如果一个无论做啥事,总让人担惊受怕,不是违纪违法,打架坏事,就是不遵守社会公德,给父母带来耻辱,这样的人,即使他有孝心,也是不能使自己的父母在精神上得到慰藉,甚至整天让父母提心吊胆,不放心。为此,我在班级里开展了“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将《新三字经》印发给每位学生,让他们边学边做,强化品行的培养,力求使学生形成人人争做诚实守信、积极上进、举止文明“孝星”的良好氛围,真正让父母满意、放心的好孩子的良好氛围。(4)勤奋上进,让父母开心。为人子者,要让父母真正感受到你的一份孝心,还必须有真才实学,掌握日后自立于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的过硬的本领。有了这些本领,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并对人类社会作出贡献。只有这样,才会使父母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父母的脸上才会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5)虚心好学,让父母称心。常言道:“天下最慈父母心。”天下的父母大都十分疼爱自己的子女,加上父母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比较丰富,一般情况下他们的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当学生们遇到大事难事都主动与父母商量,多向父母学习,并尽可能尊重父母的意见。当与自己父母不符合道义的事时,不仅不盲从,而且能勇敢地站出来纠正。这样,既显示出学生的一片孝心,又不失自己的人格。(6)宽容豁达,让父母顺心。世界是多情的:爱情、友情、亲子之情、手足之情;世界又是复杂的:矛盾无处不在,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两代人也有矛盾。面对矛盾,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学生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想方设法去化解。“唠叨”是父辈的通病,我们常以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对待父母的唠叨,在父辈的唠叨中,取其所长,为我所用,尽力维护父母的感情与尊严,消除其“代沟”。(7)真诚坦荡,谏父母真心。对父母的感恩,并不是盲目服从或迁就父母的过错。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克服自己的依赖性,能勇敢地脱离父母的翅膀庇护,克服懦弱行为,又不能为了所谓的“感恩”昧着良心,甚至帮你母瞒坏事,干坏事。“孝星”旭丽父亲曾一度酗酒成性,不但使工作效率一度下滑,而且还影响了家庭和睦。自小就很懂事的她,眼看父亲一天天堕落下去,心里非常痛苦。为了挽救父亲,她一边认真读书,一边不断趁父亲清醒时和他谈心,还坚持劝他戒酒。日复一日,终于使其父醒悟,改掉了恶习。

在实践活动中,教育学生既要重视过程的探究,又要把实践活动过程完整的记载下来,作为“感恩”笔记。与此同时,通过实践活动,旨在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孝敬行为习惯,并做到持之以恒,使中华传统美德得以发扬广大。(8)持之以恒,使父母安心。为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使“感恩”活动蔚然成风。一方面根据《感恩实践细则》对学生的“感恩”行为进行自评、互评、家长评。最终评出“感恩标兵”,使之学有方向。另一方面,以此为契机,以点带面,开展更扎实有效的感恩活动,并把“感恩”的真情实感由父母推广到邻居、乡亲、师长、同事以及全社会成员,使“感恩”的中华传统美德超越家庭,使我们生活着的社会主义将变成一个充满爱心的温暖的大家庭。学生根据已拟定的“感恩”主题开展具有深度、广度的系列实践探究活动。(1)“感恩”迁移到尊师爱生上。开展“爱心在涌动”学雷锋助学活动;“爱心捐款”活动,师生为贫困学生计捐款,为家境贫困的学生解难排忧,使他们能在校安心读书。开展野外“感恩”活动,学生自带餐具、自购菜肴,自己搭灶,亲手烧饭做菜,为教师献上一顿丰盛的野外午餐,教师们吃在嘴里,美在心里。(2)“感恩”迁移到爱班爱校上。学生自发组织“护绿”小队,“清洁”小队,“维护秩序”支援队,助学“解困”救急队……每天都有学生活跃在校园各个执勤岗位上,礼貌示范,文明督查,卫生保洁。(3)“感恩”迁移到爱社会上。开展“队旗在我心中”的文明新风活动,少先队员的身影活跃在社区里、敬老院、幼儿园等地,他们为孤寡老人送温暖,为小朋友带去快乐;课余时间往返于街道,扫地、清除非法广告纸,扶老携动,礼貌示范。开展“争做环保的小卫士”、“绿色购物”等环境保护的活动……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希望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社会、为社会尽义务的情怀。(4)“感恩”迁移到爱党爱国上。结合学校大队部开辟的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举办了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例如:进行清明节烈士扫募、百分百爱国征文活动、春游观光活动等等,让学生懂得一个连自己父母、自己家长都爱不起来的人谈何爱国,一个有拳拳爱国心的人,必定有浓浓的爱乡情、爱父母心。“爱党爱国”情感并不是抽象的,她是十分具体的:立足本岗,建功立业,奉献社会,就是对父母最大的“感恩”,也才是真正的“爱党爱国”。

根据“感恩”这个主题,围绕上述四个层次开展“学会关爱”、“感受被爱”、“爱心基金”、“为贫困学生解困救急”、“为孤寡老人送温暖”、“节日为师生送贺卡”、“感恩读书征文”、“感恩成果展示”等活动,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与探索,使“感恩”活动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并内化学生的品质,真正做到“一日学孝,终生行孝”。

目前,我们有幸地看到:上海市将对当前百万中小学生实施“感恩教育”,以培育校园的“感恩文化”。多么渴望这股“感恩”的心灵春风吹遍神州大地,让我们数以亿万计的芸芸后生们可能蒙尘的心灵得到净化与涤荡,使你们真正认识到“感恩”之举在人生与生活中是占着多么崇高又多么神圣的位置。曾听过一首歌,歌名就叫《感恩的心》。其中有这样的一句歌词让我特别感动: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依然会珍惜!让我们在教给孩子所有技能的同时,也教会他们唱这样一首歌,让他们学会感动,学会感恩,学会爱与被爱!

让你们学会“感恩”就是知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蕴含的处事哲学;让你们领悟“感恩”就是领悟“只有心怀感恩,才能滋润生命”的人生真谛;让你们学会“感恩”就是让他们体会到只要心中装着爱就会使这个世界充满爱,让你们学会“感恩”就是学会施予世界一点恩赐而感受到世界将施予他们更多的恩泽。与之相反,也应该让你们懂得:一个丧失“感恩”之情的人,他的人生就会一片苍白,一个丧失“感恩”的社会,世界将变得光怪陆离,一个丧失“感恩”的民族,他们的祖国必将危在旦夕!

6.实施感恩教育的策略

“感恩”不仅是道德情感的基础,更是道德构建的内在心理机制和底线。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通过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既是培养良好班风、学风的手段,同时,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因为,感恩是学会做人的支点。

古人云:“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可见,前辈就告诫人们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但让我们再看看目前那些“被爱”得渐趋冷漠与麻木的孩子,他们大多对己不负责,对事不关心,对人不感恩,缺乏感恩之心好像成了当代年轻人的通病。但“感恩”是每个人应该具备基本的做人准则和道德情感基础,也是道德构建的内在心理机制和底线。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去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都是非常必要的。

什么是感恩

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或自然界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动。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责任也是义务。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对他人实施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目前中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及补救的必要性(1)中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由于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存在不少不当之处,再加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如今道德滑坡的现状的确是触目惊心。中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的意识日趋退化,甚至完全丧失,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后果,这些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深思。

①不懂得珍惜父母养育之恩。中国的父母在孩子身上所花费的心血可称得上是世界一流,可从孩子身上所得到的却恰恰相反。《父母世界》杂志曾刊登过一项中学生心目中“最受尊敬的人是谁?”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分别是日本、美国和中国大陆的中学生。统计结果是:日本学生回答“最尊敬的人”中列前三位的是:父亲、母亲、坂本龙马;美国中学生回答的列前三位的是:父亲、乔丹、母亲;而12000名中国学生所回答的是:父亲列第十位,母亲列第十一位。中国自古提倡“孝道”,而如今且不说孝道,就连最起码的尊敬也得不到,这不能不说是身为中国父母者的悲哀。

广州《岭南少年报》曾以“什么事使我最感动?”为话题进行过调查,结果54%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容易被感动的人或不知道什么是感动。是的,现实生活也确实证实了这一点。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可在今天看来,事实并非如此。在当今的学校里,师爱似乎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今天的孩子们不仅对师爱、父爱和母爱表现出冷漠与麻木,同样对来自社会其他方面的关爱之情所流露出的冷漠,更让人感到心寒与汗颜。

据《辽宁晚报》报道,沈阳市区的韩磊为救一落水青年,不顾安危跳入河中,奋力将落水者托出了水面,而韩磊本人却由于精疲力尽被大浪卷走了。就他在水中挣扎时,被救者却头也不回地离去了。重庆市94岁的李学林夫妻两个生活极为艰苦,但30年来,他们先后共收养了49位弃婴,但时至今日,没有一位孩子回来看过恩人。歌手丛飞就在他家财散尽,身患癌症,躺在病床上时,依然收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催款电话。

②自私冷漠、缺乏责任感。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了现在很多孩子普遍缺乏感恩意识,他们认为他们所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对自己对别人缺乏最基本的责任感,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引人关注的社会问题,例如:自私、自利、厌学、冷漠霸道、沉迷网络、盲目攀比、对抗父母、对老人不孝不敬、犯罪率上升、自杀现象增多等等。事实上,这些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去反省的地步。因为,它不仅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时也给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2)分析现状,探究原因。针对中小学生感恩意识普遍淡薄的现状,这其中原因非常复杂,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有家庭教育方面的,也有学校教育制度方面的;还有现实社会中的负面影响,具体情况如下:

①家庭教育重“养”轻“教”。对于很多学生的自私、自利、冷漠霸道、不敬不孝,看起来“病”在孩子,而实际上“根”在家长。长期以来,很多家长已经习惯了付出,而且从不希望得到回报。其实这是错误的,这种做法不仅误导了孩子,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也是家庭道德教育中的残缺。

作为父母,自己付出的爱只有让孩子知道,才能激起他们的爱心,引发内心深处的感恩情怀。更严重的是,很多家长不但没有教育孩子学会关心别人,甚至连孩子自己关心自己的权利也被剥夺了,结果造成了孩子连自己都不会关心,更不用说去关心别人。

此外,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健康和学习,却很少去关心孩子的人格发展和情感素质,根本谈不上引导孩子去感恩别人和回报社会了。更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很多家长不但没有给孩子树立起一个好的榜样,就连孩子有时刚刚萌发的一些感恩别人的想法和念头,也会遭到父母无端的训斥和打击,孩子那颗原本纯真的感恩之心,就这样被无情地扼杀了。常言说,民风、世风皆源于家风,希望家长都能正确地引导孩子,不但“养”,还要“教”,更要“育”。

②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由于教育制度及评价体系的不健全,学校只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情感和人文素质的教育。因此,到今天为止,学校、教师及学生仍没有真正的从思想上、从实际行动上重视德育工作,更谈不上重视感恩教育了。

正如校园里传言所云:“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而且,从目前德育工作的方法上看也明显落后,内容单一,手段呆板,教师说教师的,学生做学生的,德育实际上成了一种“空”对“空”的说教活动,育人工作更难落到实处。又由于目标往往过于高远,与现实反差太大,缺乏稳定性、系统性和持久性,学生也失去了追求的信心和勇气。因此,也可以说,教育者没能正确地在孩子身上撒下感恩的种子。

③现实生活中缺乏学习的榜样。对年幼的中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还需要从成人社会中去耳濡目染,感受效仿。这就是说必须用成人社会的“感恩”行为,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从而让孩子们萌发感恩意识,产生感恩的情感,解决内心矛盾,最终能自觉地形成较为稳定的感恩习惯和动机。但我们只要反思一下今天的社会就不难发现,当前的社会的确太缺乏感恩的土壤了。

对孩子们来说,要真正寻觅一个感恩的榜样,也实在是太难。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学会感恩,首先要解决可供学生“学”的对象问题,也就是说,成人必须做好榜样,主动为孩子做出向美、向善的表率。

实施培养感恩意识的策略及成效

感恩是道德情感的基础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但面对这些责任感淡化的孩子们,我们该如何去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呢?(1)巧用案例,感化人心。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事实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时时接受着社会的“恩赐”,父母的养育,师生的教诲,朋友的关怀,大自然的慷慨赐予等等,但我们对于来自各个方方面面的“恩惠”和“帮助”早已麻木不仁,熟视无睹了,似乎我们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很少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例感动,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和事不能不让我们感动。

事例一:心存感恩的湖南男孩儿黄舸。他7岁时被检查出患有“先天性肌肉萎缩”,医生预言他的生命周期只有十八岁。可这位坚强的孩子并没有被病魔吓倒,而是决定在有生之年,赶在生命的尽头,去寻找那些曾经帮助过或鼓励过自己的恩人,并当面说声谢谢。于是,自2003年起,这位坐在轮椅上四肢无力、每天都在和死神赛跑的14岁孩子和他父亲一起便踏上了漫长而又艰辛的感恩之旅。他们花费3年多时间,行程1.3万多公里,终于找到了30多位恩人。

事例二:把时间献给孩子的丛飞。1994年,当他处于最困难时,一位好心的女孩拿出600元钱让他参加歌手大赛,可后来再也找不到这位好心人,也无从报答她。此后,丛飞便决定用感恩的心来回报社会。他热心公益事业,11年来为社会公益演出400多场,义工服务时间6000多小时,资助贫困学生178人,捐款300多万元,并亲自6次到贵州贫困地区为孩子们送去学费。可就在他倒在赈灾义演舞台上被医院诊断出已经是胃癌晚期时,可作为一位有名的歌手,却拿不出住院的医疗费!就在他住院期间,又把大家捐给他治病的钱从中拿出3个疗程的化疗费用2万元,捐给了贵州贫困山区。

人们常说,现在的孩子是不容易被感动的,事实上也并非如此,只不过是我们没有找准切入点而已。上面两个事例,还没讲完,教师里就已经鸦雀无声,当讲完时,教室里已是一片哭泣声。看到当时的场景,笔者确实无比感动。然后对他们说:“看来我们都是有感情的人,大家能不能就这两件事谈谈自己的感受呢?”话声刚落,好多学生举起手,他们的话语中都对自己过去那种自私、冷漠和霸道的行为感到愧疚和自责,接下来一段时间笔者收到很多学生对自己行为进行反思的信件,这次班会课的确触动了他们的内心世界。笔者认为,作为班主任,只要平时多观察、多留心、多收集,肯定会找到无数打动人心的感恩事例。只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找准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肯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2)知荣明耻,感恩父母。由于家庭教育中存在着施恩不图报的思想,“孝敬父母、感恩父母”这一传统的美德也在不断地被弱化。但作为班主任,无论如何也要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一个不孝敬父母、不感恩父母的人是可耻的。

①认真算帐,触动心灵。针对目前这些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孩子们,如果再用那种抽象、空洞的说教来进行感恩教育,结果显然是空而无力,很难触动他们的内心深处。

可以通过算帐感恩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利用班会课,让学生们算一算这些数字,想一想这些问题,例如:自己在母亲体内生存了多少天?这期间母亲容易吗?出生后又在父母的怀抱中度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母亲为自己喂奶、喂饭有多少次?擦屎擦尿多少次?生病时父母辗转过多少家医院、度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自己家里一年有多少收入,花在自己身上的有多少?今后还需要多少?你做过多少让父母高兴的事和伤心的事?你向父母说过多少次感激的话?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他们不算不知道,一算真的吓一跳,等他们算好时,许多学生的眼圈儿都红了。

②深化感恩意识,体验真实情感。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对每一届初一新生,要连续召开几次关于感恩方面的主题班会,其主题内容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心存感激,学会感恩”;“学会感恩,快乐做人”;“感恩于心,回报于行”等等;其形式可以灵活多变,例如:相互交流父母疼爱自己的感人经历;讲述“感恩”的故事;演讲比赛;感恩典型人物介绍;感恩影片、感恩歌曲欣赏;看看儿时照片,描述一下自己的成长过程;给父母写封信、做张贺卡等等。总之,通过班会活动,让学生感知父母的辛劳,树立感恩意识,增强责任感。

③家校互动,形成合力。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既是学校的义务,也是家长的责任。如果家校能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肯定会产生理想的效果。否则,都有可能产生5+2=0或2+5=0的可悲的结局。因为,家庭是美德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孩子学会关心的基石,父母的行动会影响到孩子品格的形成和发展。(3)感恩他人,回报社会。学生的感恩意识只停留在家人、父母身上还是不够的,这不是我们进行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一定要通过合适的途径和方法,及时地将他们的感恩意识迁移到爱别人、爱社会。

让他们到敬老院干些力所能及的活,聆听一下老人们当年艰辛的生活和工作经历,让他们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有老人们付出的辛劳和汗水,善待老人,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4)学会感恩,升华人格。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是有谦虚之德、有敬畏之心的人,懂得感恩的人才能真正称得上一个高尚的人。其实,在很多时候,感恩并不在于回报了什么,而是在于自己与社会之间创造了一种互相影响的友善氛围,在肯定别人、回报别人的同时也升华了自己。

①感恩让人正直、坚强。一个人只有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懂得付出的人,生活才会有动力和责任感。例如:香港著名的成功商人李嘉诚,他之所以能始终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是因为他一直把“吃得苦中苦,来时报母恩”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就这样,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终于成为香港首富,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慈善家。

同样,甘肃省宁县16岁的孩子李勇背着父亲去上学的事迹,也感动了很多人。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他在全国初中化学竞赛中竟然获得了甘肃赛区一等奖,初中毕业考试又考出了全县第二的好成绩。“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感恩”在帮助并快乐别人的同时也坚强了自己。“当你心存感恩时,生活也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

②感恩促使人格高尚。学会了感恩,就懂得将各种感激永铭于心,也会促使一个人产生责任感。一个不懂感恩的人,必定拥有的是一颗自私、冷酷、麻木而又绝情的心。看看当今的那些贪官污吏们,他们心中有几人能知晓感谢人民的养育与信任之恩。

同样,再看那部分腰缠万贯的煤矿业主们,他们不但不感恩国家的富民政策,竟然麻木得连为他们创造出巨额财富的工人的死活都不顾,当然他们也一个又一个沦为阶下囚。如果他们能有一点感恩之心的话,他们的人格和良知又何至于扭曲到这种程度!

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它为德育教育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和准确的切入点;同时,也为培养优良的班风、学风找到了一种可行的途径。通过实施感恩教育,学生的学习动力、行为习惯、自主能力、合作意识和道德情感均有明显提高。但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让学生真正懂得识恩、感恩和报恩,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7.多种渠道进行感恩教育活动

是年少不知父母恩,还是经历了世间的冷暖才懂得父母恩之重?多数学生认为长辈也像他们那样生活优越,也许比他们还更舒适,根本体会不到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的艰辛。“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样的诗词俗语传承着中华民族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然而,处在社会转型期,一些人的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金钱和利益的权衡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相助和亲情关爱。正处心智发育期的孩子面对网络虚拟世界的诱惑,或生活在单亲家庭、隔代家庭,甚至是长期与父母分居的留守儿童,如果从小很少受到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教导之恩、感谢自然恩赐之恩的教育,难免失去对感恩这一传统美德的认同。因此,感恩教育就像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种花一样,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一课,也是社会和谐的前奏。

开展感恩教育的前提是让孩子们认识到其必要性。现在许多孩子对父母长辈的爱已经习惯接受,理所当然地享受他们的照顾和无私奉献,从来没有想到如何去回报父母。开展感恩教育正是为让孩子们在享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也能学会理解别人的付出,让他们把自己得到的深切的爱延续和传递,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感恩教育首先是让学生对父母、师长、朋友心存感恩;其次是发现身边点滴的爱,懂得爱,让每天发生的琐碎小事变得亲切而感动;最后是学会给予爱、播种爱,懂得付出是报恩,让别人因自己的存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