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战略:全国掀起创新高潮(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1 20:42:35

点击下载

作者:陈栎宇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竞争战略:全国掀起创新高潮

竞争战略:全国掀起创新高潮试读:

前言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同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0年是短暂的,但这60年带给中国的却是极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同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体制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罔人民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套《共和国故事》。《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蘑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历史是复杂的,事态的发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叙述者的视角、文化构成不同,对事件的认知或有不足,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判断和思考,至于它能否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本意,那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上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编者2010年1月

一、决策倡导

●1995年5月26日至30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2000年1月11至13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校技术创新大会。

●2006年2月16日上午,由中宣部、科技部共同组织的自主创新报告团首场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中央召开全国科技大会

1995年5月26日至30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出席这次大会的有党中央、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以及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的领导,有党、政、军、群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负责人,有科学家和科技界的代表。

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朱镕基、刘华清、胡锦涛、荣毅仁等参加开幕式。

在26日上午的开幕式上,江泽民作了重要讲话。

江泽民提出了这次大会的目的和任务,他说:

为了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落实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的精神,在全国形成科教兴国战略的热潮,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积极促进经济建设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

江泽民在讲话中指出:

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关键是人才。大大提高我国劳动者中科技人才的比例,提高劳动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意义。加速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要认真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根据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造就千百万年轻一代科学技术人才,建设一支跨世纪的宏大科技队伍。

在讲话中,江泽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号召:

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投身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事业,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为胜利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和第三步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江泽民还强调,党的领导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政治保证。抓好科技进步的关键在于各级党委和政府。他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结合各地、各部门的实际,把抓科技进步作为重大任务,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在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相关政策中,真正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落到实处。

李鹏作了题为《加速科技进步,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讲话,分析了当前科技工作的形势,并指出了科技工作的任务。

27日上午,党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向参加全国科技大会的代表作了关于国内经济形势的报告。

朱镕基说,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和贯彻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执行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期间,代表们怀着极大的热情,围绕着会议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各省、市、自治区领导人和11位部委和有关单位领导干部,以及参会的科学家和企业家代表在大会上发了言。

30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闭幕。

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闭幕式上发表讲话。

李岚清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决定”和中央领导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根据各地、各部门的实际,制定和完善本地区、本部门加速科技进步的具体政策和办法。要加大科技体制改革的力度。加强对科技进步工作的检查、监督,保证各项推进科技进步的政策落到实处。

国务委员宋健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作了总结报告。报告指出,这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迎接新技术革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发起新的进军的动员大会。

在这次大会上,要求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这份纲领性文件主题即“科教兴国”。

从此,科技体制改革更加奋力推进,科技经费不再捉襟见肘。更为可喜的是,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正在成为社会的主旋律。

召开全国技术创新大会

1999年8月23日至26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第三次召开全国技术创新大会。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部署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计划单列市党委或政府的主要负责人、科技行政部门的负责人,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解放军、武警部队负责人,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有关人民团体负责人,部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及有关方面代表。

在开会前,江泽民等中央领导,会见了会议全体代表并同他们合影留念。

大会由朱镕基主持。

在大会开幕式上,江泽民发表了重要讲话。江泽民在讲话中指出:

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都要牢记:

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创新,是事关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大事。

努力在科技进步与创新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赋予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更大的动力,是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各条战线上的同志的一个伟大战略性任务。

我们要切实担负起这个历史责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地向新科技革命进军,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

创新精神,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继续发扬这个光荣的传统,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先进水平,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奋起直追,锐意创新,把我国的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我们既要充分估量新的科技革命带来的严峻挑战,更要珍惜它带来的难得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正确驾驭新科技革命的趋势,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会议期间,李岚清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作了报告,对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做了工作部署。

会议期间,代表们认真学习讨论了江泽民在大会开幕时的重要讲话和中央“决定”,交流了工作经验,研究了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工作。

在8月26号的闭幕会上,朱镕基作了总结讲话,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锐意进取,扎实工作,把科教兴国战略真正落在实处,以技术创新和高科技发展的新成就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这次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对于深化科技改革,全面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召开高校技术创新大会

2000年1月11日至13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校技术创新大会。

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委主任,84所高校校长,教育部科技委正、副主任以及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出席了大会。

大会开幕式由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吕福源主持。

李岚清向大会发表了重要书面讲话,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至立出席大会开幕式并作了重要讲话,副部长韦钰作了大会工作报告和总结。

大会还邀请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科技部、外经贸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相关司局负责人及部分专家就有关问题作了专题报告。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全面学习和贯彻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精神,采取积极措施,调动高校一切积极力量,推动和加速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进一步加强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技术发展跨越和综合国力提高,作出应有的贡献。

李岚清的书面讲话,对高等学校的技术创新工作作了重要指示,为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明了方向。

李岚清强调指出:

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必将对推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战略部署的贯彻,促进高等学校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

高等院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产学研结合,加强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努力办成知识创新、传播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强大基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力量。

陈至立在讲话中强调指出:

高等学校在国家技术创新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主要作用,搞好高校技术创新工作,要着重解决好机制创新问题,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分配机制、激励机制,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高校特点的技术创新的路子。

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综合国力的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高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当前科技工作应当着重加强的环节,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主要手段,是实现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的纽带。

陈至立要求高等学校勇于承担历史所赋予的责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发挥更大的作用。

韦钰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全面开创高校技术创新工作新局面》的报告中,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总结了高等学校在科技创新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深入剖析了高等学校在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明确了高等学校技术创新工作的基本思路,部署当前的工作。

在会上,代表们对教育部的工作,特别是教育部对大学科技工作的指导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会上,印发了《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若干意见》,系统提出了高等学校进一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具体实施意见,这是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的具体体现。

这次会议采取的是“圆桌会议”形式,与会代表可以就其关心的问题当场提问。会议开得热烈、生动,有问有答。

参加会议的代表一致认为,这次会议的召开,为高等学校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开创新的局面,为构筑国家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产生积极影响。

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2006年1月9日上午,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这次大会是党中央、国务院继1956年知识分子会议、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之后召开的第四次全国科技大会,也是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

人民大会堂内华灯齐放,气氛庄严热烈。主席台前花团锦簇,台上方是“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会标。

二楼眺台上悬挂着横幅: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奋斗。

中央领导胡锦涛、温家宝、吴邦国、贾庆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大会。

参加大会的还有: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全体代表、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首都科技界代表等共3000多人出席大会。

9时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宣布大会开始。全体起立,高唱国歌。

此时,雄壮的国歌在万人大礼堂内响起,嘹亮的歌声,令在场的人无不心潮起伏。

接着,大会首先为获得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人员颁奖。温家宝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在雄壮的乐曲声中,胡锦涛向获得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叶笃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吴孟超颁发奖励证书和奖金,并同他们亲切握手,表示祝贺。

随后,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代表颁发奖励证书。

此时,万人大礼堂里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随后,胡锦涛走向讲台,发表了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

在讲话中,胡锦涛强调: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只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我们必须下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应该做自主创新的先锋,做拼搏奉献的楷模,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光辉业绩。

胡锦涛最后指出: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奋发努力、扎实苦干,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

胡锦涛高瞻远瞩的重要讲话,引起与会者强烈共鸣,会场上响起一次次热烈的掌声。“‘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总书记的这句话,让我感到沉甸甸的。”中南大学党委书记李健说,“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在这方面,我们愿意先行一步。”“我们尝到了自主创新的甜头。”新大陆科技集团董事长王晶说,“作为企业,我们要有自信心,要敢为天下先,要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用15年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任务很重。”海南省科技厅厅长肖杰说,“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这是一项极其繁重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极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目标宏伟,激动人心。我们要把一件件工作落到实处。”“作为国家特大型企业,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责无旁贷!”

……

这次大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动员大会,也将成为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举办科技创新成就展

2006年1月9日19时,位于西二环外的北京展览馆灯火通明,人潮涌动,一派热烈景象。原来,这里正在举行由国家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等11个部委联合组织的科技创新重大成就展。

19时20分,参观展览的第一批嘉宾,即参加全国科技大会的代表们正在步入展会现场。

此次展览展出480多项科技成果,有实物和模型800多件,全面展示科技发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和重大贡献,展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成就和高新技术重大突破。

在展厅的“工业与高技术展区”,曙光超级计算机、半导体节能光源、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中国“龙芯”、电动汽车、数字化虚拟人等一个个我国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让人目不暇接。

在我国自主创新的民族品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展台前,一位代表饶有兴致地拿起3G手机,进行着视频通话。解说员告诉代表们:“在第三代移动通信领域,中国在世界上并不落后。”

用手机不但能够进行有图像的视频通话,还能实现“画中画”等增强功能。真是难以置信!

在交通技术装备展台,参会代表、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总裁魏家福,指着展品模型兴奋地说:“真让人高兴,我们终于有了自主制造的主机曲轴,这可是了不起的成就。过去,我国所有自己制造的船舶,这个核心部件都要用国外产品,这种局面今后要改变了!”

在数控机床展台,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吉红,自豪地向代表们介绍:“过去,国外公司不给我们五轴以上的数控系统,现在我们自己做出来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在企业信息化展台,参会代表、用友软件公司董事长王文京说:“过去,国外软件公司‘领导’着中国企业信息化,现在,中国的软件企业依靠自主创新迎头赶上了,国产软件已经成为我国企业管理软件领域的领跑者。”

展出的重大成就充分表明,我国科技事业大有可为。我国已经具备了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能力和基础,自主创新,正在托起中国走向腾飞。

中央组织创新报告会

2006年2月16日上午,由中宣部、科技部共同组织的自主创新报告团首场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报告会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主题,通过国家战略规划和国家重大工程、企业自主创新的典型事例,重点阐述了自主创新对于民族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介绍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成功经验和地方政府积极推动科技创新的做法,以自己切身的实践,生动展示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内涵。

总装备部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工程总体室主任王忠贵、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微处理器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胡伟武、青岛海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厚健、深圳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刘应力、科技部办公厅副主任梅永红等分别作了报告。

要跨越发展,就不能墨守成规,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

王忠贵在报告中自豪地说,我国只进行了4次无人飞行就完成了“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仅用两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从“神舟五号”“一人一天”到“神舟六号”“多人多天”的重大跨越。

胡伟武在《为了“龙芯”的跳动》报告中讲述了龙芯课题组4年来的奋斗历程。年轻的科研人员为高性能通用处理器研制工作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他们用实践证明,在自主创新上,所谓不可能只是因为没有去做,中国人在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方面,完全能够通过创新跨越取得突破。

周厚健在报告中说:

市场经济的最终主宰是消费者与技术。

周厚健作为国内电子信息产业的骨干企业之一,海信坚持技术立企的战略,不断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坚持走“高科技、高质量、高水平服务、创国际名牌”之路,率先在国内构架起专注于家电、通信、信息为主导的3C产业结构。

刘应力在报告中说:

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曾面临重大的选择:是沿用我国传统的创新路径,还是直接支持企业的创新活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我们认为后者更符合产业技术创新的规律。

回顾过去10多年自主创新工作的历程,刘应力在报告中说,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迈向经济发展自由王国的必由之路,只要具备长远的眼光,坚定的信心,科学的规划,自主创新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梅永红在报告中说:

我国虽然处在人均GDP1000美元的时期,但科技创新综合指标已相当于国际上人均GDP5000美元至6000美元国家的水平。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总数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这是任何国家无可比拟的。

梅永红认为,只要我们树立自立自强的精神,拿出当年研制“两弹一星”的劲头,拿出今天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勇气,就一定能够有更大的作为,一定能够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辉煌业绩。

报告人的精彩报告表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强烈的赤子之情、坚定的报国之志,唱响了科技人员开拓创新、勇攀高峰、默默奉献的时代赞歌,使在场的听众深受教育和鼓舞。

在首场报告会结束后,报告团将分成两组分赴山东、上海、安徽以及辽宁、湖南、陕西等10个省市进行巡回报告。

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

2006年,为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开展了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

创新型企业试点开展以来,试点工作成效显著。

据科技部介绍,试点企业都设立了研发机构,46%的试点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6%,20多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将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创新能力大大增强。

参加试点的首批103家企业具有较强的行业代表性,大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具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和较强的竞争力。其中大型企业约占60%,中小型企业占40%。试点企业资产总额约占全国工业企业资产总规模的14%,纳税总额接近国家各项税收收入的1/10。“试点企业纷纷以此为契机,梳理发展思路,完善创新战略,紧密结合企业生存发展、做强做大的实际需求制定试点方案。”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副司长李新男说,企业从研发能力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培养创新队伍、创新管理机制、营造创新文化等多方面积极开展试点工作。

李新男说,首批103家试点企业在开展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试点企业把创新作为根本战略,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制定了新一轮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企业研发投入。

据统计,46%的试点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6%。试点企业都设立了研发机构,大多数企业承担了国家和地方的“十一五”重大科技项目,一批具备条件的试点企业建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创新基地。同时,试点企业注重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创新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机制,更加重视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与运用,积极建设企业创新文化。

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就是要推动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内在机制,探索不同类型企业创新发展的有效模式,形成一批创新型企业,引导和带动广大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

在试点工作中,各类企业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技术创新道路,取得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据介绍,国有骨干企业领导进一步增强了落实中央自主创新战略的责任感,甚至牺牲当前利益,加大长远技术创新投入。

在国家电网公司,重构内部技术创新体系,针对国家能源、环保瓶颈问题进行特高压输变电系统开发;

在宝钢集团,以试点为抓手制定了新一轮技术创新规划,加强战略产品开发和前沿技术研究,并启动了知识产权战略蓝皮书的编制。

在化学工程集团、网通集团等企业,把试点方案与企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把技术创新当作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来抓。

一汽集团在回顾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进入世界汽车10强为目标的自主创新战略规划。

在转制科研院所,创新以进一步发挥产业技术创新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为试点目标,在加强自身创新能力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和新模式,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规模化。

在钢铁研究总院,联合有关企业、大学、科研单位,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力求钢铁行业技术创新的重大突破。

在中国纺织研究院,积极推动绍兴纺织技术创新联盟形成,满足区域支柱产业技术创新需要。

在大唐电信,则借创新型企业试点的东风,进一步强化第三代移动通信联盟持续创新能力。

创新在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则以依靠技术创新做强做大为目标,完善机制,健全机构,增强持续创新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如海信集团通过试点梳理发展思路,完善管理、研发、销售协同的创新战略,加强自主创新的统筹规划。

在中兴通讯公司,以差异化战略进行产品规划和研发,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和标准战略;在汉王科技公司,则实施“造雷、布雷、防雷、排雷”的知识产权战略,借助知识产权优势实现市场优势。在北京的仁创、浙江的海正药业、宁波博威、广州威创等企业,都在试点中采取多种形式完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与此同时,地方积极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形成了中央和地方的联动机制。

在2007年,全国有22个省、区、市开展了试点工作,各地已确定试点企业近千家。

各地把创新型企业试点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结合地方“十一五”发展规划,选择和培育一批试点企业。

北京市结合中关村科技园区二次创业,选择了100家企业开展试点。

各地还集成创新资源,建立了多部门联合推动的工作机制,对试点企业给予引导支持。

内蒙古自治区制定了创建创新型企业成长路线图;浙江省采取后补助方式鼓励试点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甘肃省设立了专项资金支持试点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7年,我国在高校和研究院所,建设了20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

随着《关于依托转制院所和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在36家企业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原来,我国企业研发机构数量较少,研发能力不足,企业普遍重生产、轻研究开发。据统计,在2005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为38.7%,有研发机构的仅占全部企业的23.7%。

针对这种现状,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副司长叶玉江说,近年来,科技部积极关注和支持转制院所和企业科研基地的发展。

在2004年,科技部在钢铁研究总院和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分别建设了先进钢铁流程及材料和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2005年,科技部又依托普尔药物科技开发深圳有限公司,建设了深圳中药药学及分子药理研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在2006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中,国家对在企业科研基地建设提出了重要的要求:

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推动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

同时,国务院印发的《配套政策》中指出:

加强企业和企业化转制科研机构自主创新基地建设。国家支持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

为了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根据《配套政策》实施细则制定工作和“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的部署,科技部于2006年底制定出台了《关于依托转制院所和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指导意见》,并全面启动了在转制院所和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工作。“指导意见”明确了转制院所和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定位和主要任务、建设原则、管理职责、申请条件等内容。

为了确保质量,“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了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申请条件。依托单位从事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5年以上,近3年研发投入占年销售收入比例一般不低于5%,并具备承担和完成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综合科技实力;企业实验室应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是代表本行业最高研究水平的科研基地,具备先进的科研条件和设施和相对集中的实验用房。

同时,要拥有一支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队伍。

对于挂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主管部门通过政策、项目和运行补助等各种方式,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运行和科研工作进行支持,并建立适合企业特点的评估办法和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

同时,将在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各类国家科技计划中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倾斜,优先支持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具有行业全局性、技术前瞻性的科研项目。

相关部门正在制定和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政府采购、技术引进等措施,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

在2006年年底,科技部根据《规划纲要》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确定了36个优先支持方向,自上而下地组织,具备条件的转制院所和企业,建设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二、贯彻执行

●2009年8月20日,第三届国际创新方法大会在哈尔滨市召开。

●1999年8月26日,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上海市宣布实施“聚焦张江”战略,举全市之力建设“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

●河北省一家化工厂的厂长这样评价张卫江:“遇到张教授这样的科学家,企业再赚不了钱,那才是新鲜事呢!”

天津大学大搞科技创新

1998年11月,天津大学石油化工技术开发中心的“双酚A”项目,完成了由10吨中试,向万吨级工业生产的转化,结束了我国生产聚碳酸酯的关键原料依靠进口的历史。

1994年12月13日,江泽民来到天津大学视察时,“双酚A生产新工艺”的工业化实验,正处于开始阶段。

在当时,作为项目负责人,天津大学谈遒教授向江泽民汇报了在项目科研中实现技术、经济一体化的做法。江泽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称赞他们把实验室成果直接转化成工业生产,步子迈得很大。

江泽民的到来,给“双酚A”项目科研人员极大的鼓舞和鞭策。此后,他们又经过几年奋斗,到1999年年底,已达到7000吨的生产能力,2000年,将达到1万吨的生产能力,而产品质量稳定达到聚碳级,尽产尽销,供不应求。“双酚A生产新工艺”成功实现产业化是天津大学以“科教兴国”为己任,立足科技创新,将丰富的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产业优势的一个典型例证。

1999年底,他们又在积极筹备上马一个6万吨的生产装置。

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每年大约有3万项重大科技成果问世,但实际转化率仅为10%,高校中科技成果转化率也只达到20%至30%。但是,在天津大学,从1996年到1999年,该校共签订以科技成果有偿转让或入股合作兴办高新技术产业为内容的经济合同944项,合同经费逾1.5亿元。

这一成绩的取得,首要原因在于天津大学适应时代需要,增强科技创新意识,着力营造出鼓励科技开发,重在成果转化的良好氛围。

天津大学校长单平教授说:

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背景下,将丰富的智力资源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既是社会对高校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它要求我们的科研工作必须改变过去从学术兴趣出发,只注重发表论文和鉴定成果的封闭状态,在社会经济的变革与发展中准确定位,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主动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技术服务。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天津大学那些年陆续建立并完善了以“三化”为特征的全方位、开放型的科研工作格局,即实行全体科研人员都要参与技术创新的“全员化”;把技术创新工作纳入学校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各类考评体系中,使之渗透到各个环节的“全程化”;制定相关政策,形成完整、科学、规范的政策体系的“系统化”。

为鼓励广大教师和科技人员积极投身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学校专门设立了“天津大学科技进步奖”、“天津大学有偿科技开发基金”;在职称晋升中单列“技术开发系列”,制定了在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中切实保障科技人员经济利益的《天津大学经济管理暂行办法》;以此组织和引导全校教师和科技人员紧密围绕现实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开发新产品、新工艺,以高技术成果改造传统企业,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增长。

化工研究所教授张卫江,在5年里,取得了10多项科研成果,并且全部实现转化,他的秘诀就是一个“跑”字:首先是跑企业。

多少年来,他几乎走遍了全国的化工企业,了解企业生产所需的项目和技术难题,然后把企业的疑难带回实验室潜心研究,攻关成功后再返销给企业。

其次是跑市场。有的企业既为应用科技成果后的预期利益所吸引,又对投资风险感到担心。张卫江就时刻关注着市场动态,为企业提供信息,甚至成为一个出色的推销员,帮助企业打开市场。

有时为了使企业摆脱暂时的困难,张卫江还帮着企业跑生产,甚至连买设备、租场地、找材料、筹资金这样的份外事也包揽下来。几年来光是攥着技术跑贷款,他就为企业贷来数千万元。

河北省一家化工厂的厂长这样评价他:“遇到张教授这样的科学家,企业再赚不了钱,那才是新鲜事呢!”

而被企业视为“财神”的张卫江乐此不疲,5年里为学校拿回成果转化费逾600万元。张卫江说:“成果可不是当摆设的,转化的机会等不来,必须自己去寻找,去创造。学校为我们铺设了‘快车道’,我们就要高速跑。”

高效整合校内外资源优势,强化科技攻关能力,实现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是天津大学科技创新的显著特色。他们概括为三句话:

科技机构多样化、技术创新社会化、科技成果产业化。

几年来,该校以不同院系的科研部门为依托,先后跨学院成立了“纳米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生命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等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科研群体,打破了科研人员与学院的单一隶属关系,集纳智力资源,为多学科联合承担大型科研攻关项目提供了组织保证。

同时,他们努力拓展与社会各界的合作渠道,优势互补,建立起一批融科技开发与成果转化于一体的产业基地。

借助外力求发展是天津大学科技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天津大学石油化工技术开发中心,即是与中石化总公司合作的产物:中石化总公司提供一定数量的人员编制和基建设备投资,并在科研经费上予以大力支持;开发中心负责承担中石化总公司的科研和技术开发课题。

石油化工技术开发中心自建立以来,完成各类研究项目近百项,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取得专利20项,完成引进技术项目44项,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数亿元。到1999年底,天津大学与全国数十家企业建立了科技开发联合体,产学研结合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

药芯焊丝是天津大学焊接研究所自主开发的一项极具市场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

天津大学焊接研究所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天津信托投资公司、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共同组建了天津三英焊业有限公司,负责药芯焊丝系列产品,及其生产线的工业化开发。

项目生产一开始,就迫使国内市场上的进口药芯焊丝降价20%。1999年10月,该公司1500吨药芯焊丝生产线通过鉴定,这标志着我国在药芯焊丝生产上达到了新的水平。

兴办自己的高科技企业,是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一条快捷之路。“天大天财”就是天津大学依托自身科技实力并独家控股的高科技上市公司。

天财公司以计算机信息、填料塔、光电一体化、工业结晶等多方面高新技术和产品开发、生产为主业,是天津市第一家在国内上市的高科技股份公司。

公司承担的“基于曙光计算机的税收征管系统”被列为国家重大产业工程推广示范工程,天财品牌的财会、远程教育软件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

填料塔新技术分公司开发生产的13个系列、90多个品种的填料和30多个品种的塔内件,已经应用到全国800多家企业、新建和改造了3000多座塔器。仅在天津市推广应用即达80多家,每年创造的经济效益5亿多元。

据统计,天津大学已形成了由10家学校直属大型企业、50多个院级公司和一大批与社会联办的企业所组成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到1999年底,仅校办企业的年总产值即可达到8亿元,实现利税两亿元。天津大学走科技创新之路,不仅造福于社会,也壮大了自身实力,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自1994年开始,该校科技经费连续5年超亿元,1998年则突破两亿元。

随着形势的发展,天津大学已不满足单个项目的个体化突破。1999年10月,天津大学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签订协议,共建“天津大学科技园”。

上海成立张江科技园

1999年8月26日,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上海市宣布实施“聚焦张江”战略,举全市之力将张江建设成为技术创新高地“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先行先试,锐意改革,从乡村田野变身长三角地区的创新重镇,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探索了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

机制突破,政策倾斜,要素聚集,“聚焦张江”战略激发了一批技术人才的创新热情。中芯国际、展讯通信、桑迪亚等一批创新企业代表了张江的技术高度。

张江高科技园区凭借强劲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战略技术平台。截至2009年上半年,张江高科技园区累计承担国家重大战略课题研究216项。

在国家16个科技重大专项中,张江高科技园区企业参与了5个专项。其中,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专项已确立的44个项目中,张江企业承担了7项;国家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中,张江企业和科研院校共承担99项,占全国的10.2%。

到2009年,张江高科技园区已成为我国内地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整的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移动通信芯片研发基地,也是我国创新药物研发数最多的地区,还是我国以美国、欧盟为目标的国际新药研发注册最多的地区。

2008年,面对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大考,张江高科技园区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喜的答卷。集成电路产业在2009年3月开始率先反弹,7家企业共12条生产线在6月销售额突破10亿元大关,已达到国际金融危机来袭之前的正常水平。

自2003年开始,张江高科技园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的生物医药产业每年平均以近30%的增长率高速增长。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张江高科技园区生物医药产业销售收入增长率仍达到23.8%,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2009年1至5月,同比增长更高达35.9%。

张江高科技园区创新“发动机”为浦东乃至上海的经济发展提供着日益强大的驱动力。“张江样本”为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理念提供了现实示范。“聚焦张江”是上海在国家创新战略下进行的区域前瞻性科学实践,核心是探索新型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先进生产力。

从全国率先实行企业直接登记制,探索“告知与承诺制”,到率先试点以“张江的事张江办结”为目标的行政审批权下放,张江高科技园区的机制创新激发了创新动力。

从“集成电路产业链监管模式”、入境特殊生物材料检验检疫改革、研究总监企业便捷通关等,一系列开全国先河的产业政策实践,到14个国家部委,先后或联合在张江设立20多个国家级基地或试点,张江高科技园区政策突破释放了创新活力。

从上海市长亲任张江高科技园区领导小组组长,实行扁平化管理,到成立园区发展事务协商委员会的民主化建设,张江的体制改革增强了发展推力。“聚焦张江”引领了一场深刻的生产关系变革,以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和发展。

10年聚焦,矢志创新。张江高科技园区,这个孕育着上海乃至我国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希望的科技园区,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