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答疑解惑——你真的了解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1 17:08:39

点击下载

作者:王桂红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中药答疑解惑——你真的了解吗

中医中药答疑解惑——你真的了解吗试读:

午睡也可睡出毛病吗

Q 每天中午有1 ~ 2小时空闲,就躺在办公室的长沙发上睡午觉,但醒来后突然感到头痛、头晕、恶心、走路不稳。平素身体健康,也没有心、脑血管疾病。

A 这可能是因为睡姿不正确,压迫了后颈部的动脉,导致脑缺血所致。类似的病例在临床中经常遇到。前天有一位职业女士来就诊,体形稍肥胖,午休时喜欢趴在桌上睡觉,一次睡醒后发现手脚无力、颈部僵直,甚至一度丧失了说话功能。CT检查后发现,这位女性病人患有颈椎病,趴在桌上睡觉时,进一步压迫椎动脉供血,引起脑缺血。

趴着睡、坐着睡、半躺着睡都不是好习惯,而平卧或侧卧的睡姿较好。由于人体的心脏处在身体左侧,向右侧卧可以减轻心脏承受的压力。

睡要有“睡相”

趴着睡:会引起手臂麻木、眼球受压,颈椎病。

坐着睡:易出现头晕、无力等脑缺血、缺氧症状。

半躺着睡:可导致腰椎和颈椎受伤。

睡眠良方:甘麦大枣汤。

专家亲诊 睡觉也要讲姿势,否则也可诱发疾病。

睡觉是保存和恢复体力、脑力的最好方式。因为条件所限,很多时候只能因地制宜,或坐着睡,或趴在桌子上睡,或半躺在沙发或地板上睡,这些不良睡姿很容易影响健康,甚至诱发疾病。

趴着睡:这种睡姿最不利于健康。但在许多学校学生和上班族中,很多人只能趴在课桌和办公桌上睡午觉。由于头部压迫手臂,引起上肢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会出现手臂麻木、酸痛,有时眼球直接受压,醒后会出现暂时性视力模糊。而颈部前屈,又容易诱发颈椎病、脑缺血,中老年人甚至会引发脑梗死,出现头痛、头晕、呕吐等症状。而胸部受压,会抑制呼吸。所以,即使只能趴在桌上打盹,也不要用手臂当枕头,可以选择一个厚度适中的软垫,让自己的头部枕在上面。即使这样,也不要长时间保持这种睡姿,睡片刻后,应抬头活动一下颈部。

坐着睡:由于生活工作条件所限,坐着睡午觉的人很多。这种睡姿会使循环不畅,血液淤积在下肢,大脑血液供给减少,人醒后易出现眩晕、全身无力、行走不稳等脑缺血、缺氧症状,少数人还可出现足部浮肿。如果头颈前屈、过仰、侧歪,还可引起颈椎损伤、脑缺血。而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病人或已经患有颈椎疾病者尤其容易发生这类症状。即使只能坐着睡觉,也最好选择有靠背的椅子,头自然倚在椅背上,可在后颈部垫一些柔软的物品做枕头,而不要把头耷拉在椅背上或将双手臂放在头后作为枕头。同时,要尽量将脚垫高。

半躺着睡:对于正常的人,平卧是对人体最有利的睡姿。但有时候,人们往往没有条件躺在床上舒服地睡,只能半躺着,或习惯于背后垫上一个大睡枕的半卧位,以方便看书报、电视。这时,腰椎承受上半身过重的压力,有椎间盘突出、腰椎疾病者容易受伤。另外,由于缺乏枕头而使头颈部扭曲,易引起颈椎受伤、椎动脉受压和脑部暂时缺血。上述这些不良睡姿往往是通过年长日久积累不良影响。

即或睡眠条件良好,有些人仍然经常睡不着或睡不好,此类原因很多。对于睡眠状态不好的中老年人特别是中老年女性,常为情志不舒或思虑过多,而肝郁化火,伤阴耗液,心脾两虚而引起失眠、易惊醒等睡眠障碍,可使用甘麦大枣汤。此方出自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仅三味药物:甘草6g,浮小麦(小麦能漂浮在水面上的为浮小麦)30g,大枣5枚。方中小麦性甘平,入心经,善补心气、养心神、除热解渴,常用于神志不宁、失眠等症;甘草补中益气,甘缓和中,养心以缓急迫,缓和药性;大枣甘平,补益脾气,缓肝急并治心虚。三味合煎汤饮用,则有养心安神、和中缓急、平补脾气的作用。主要用于神经衰弱、癔病属脏阴不足者,症见精神恍惚,常无故悲伤,情绪波动,睡眠不安等,尤其适用于女性病人。但痰湿内盛,痰热内扰者不宜用本方。

我是肾虚吗

Q 我前几天可能因为过于劳累,突然出现腰痛,还有尿频、尿急等现象,一位懂得中医的邻居说我是“肾虚”,建议我用枸杞子泡茶或泡酒,每天服用。我是肾虚吗?我可以吃枸杞吗?

A (进行常规化验检查后)你得的病可能是急性肾盂肾炎(处方开药),不是肾虚,不要滥用枸杞子等补肾中药。中医所说的肾虚一般分为肾阴虚和肾阳虚,有不同的表现:

脑力方面:记忆力减退,精力不足等。

性功能方面:性功能降低,性欲降低或不育等。

泌尿系统方面:尿频,小便清长等症状。

肾虚的症状还可能有:早衰、腰膝酸软、视力听力减退、须发早白,牙齿松动等。

所以,一定要明确诊断后才能吃药。一般情况下,肾虚是人老化的一种自然过程。有人曾对城市常居人口进行调查,其中30 ~ 39岁肾虚者为55%,40 ~ 49岁为65%,50 ~ 59岁为80%,60 ~ 69岁为90%,70岁以上者达95%,由于起居无常、食饮无节、过妄作劳,城市居民健康状况令人堪忧。“肾虚”病人不要紧张

中医所谓的肾虚,大致包括现代医学中的生殖

功能减退、生长发育不良、早衰、怕冷或怕热、

不明原因的腰酸腰痛及某些类型的水肿等等。

专家亲诊 普通老百姓对中医所谓肾虚往往有误解。中医所谓的“肾”,不单是指西医解剖上的“肾”。

平时,每当谈起自己或者他人的健康状况时,常常会涉及“肾虚”这个既熟悉又令人费解的名词。有些人认为,“肾虚”即男子性功能减退,如阳痿、遗精或者滑精、早泄、不育等,有些人则把患有肾病,比如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等看成是“肾虚”,更有一些人因长期患病,多方治疗无效,误以为是“肾虚”而忧心忡忡。其实“肾虚”究竟是什么。他们几乎都说不清,而乱投补肾药物,往往带来用药无效或者适得其反的后果。“肾虚”是中医病理方面的一个常用术语。中医的“肾”与西医所说的“肾”有所不同。它不仅指肾的实体,还包括人体许多生理生化机能。大约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泌尿生殖系统功能、内分泌、神经系统的部分功能,并关系到能量代谢、呼吸及骨骼系统的功能等,也还包括一些现代医学无法指认的现象。在中医脏腑学说中,有“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的说法。所谓“虚”,即亏虚,指功能或者器质性衰退。所以,“肾虚”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生殖功能减退:表现为男子阳痿或者阳物举而不坚、遗精与滑精、早泄,显微镜检查可见精子减少或者精子活动力减低;或女子不育、子宫发育不良如幼稚子宫、月经不调、性欲减退、不孕等。

生长发育不良:表现为幼儿发育迟缓、骨骼发育不良,如囟门迟闭、出牙及行走延迟、鸡胸、罗圈腿(俗称“O”形腿)等,智力发育迟缓与发育不良如痴呆、先天愚型等。

早衰:表现为中年后即现衰老状态,常见健忘、视力早期老化、听力早衰、脱发或者须发早白、牙齿松动易落等。

呼吸功能衰弱:中医称“肾主纳气”,如果肾虚,纳气作用减弱,则呼吸短浅,呼多吸少,常见于慢性哮喘及心力衰竭病人。

怕冷或怕热:中医的肾有阴阳之分。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肾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肾阳虚表现为病人很怕冷,且有四肢发冷、面色苍白等症状;而肾阴虚则表现为病人比较怕热,且有手足心热、低热、盗汗等症状。

在排除外伤、风湿、感染等因素后,若出现不明原因的腰酸或者腰痛乏力,常在疲劳后加重者,也称之为“肾虚”。此外,尿崩症、糖尿病患者,亦由于内分泌功能失调而导致小便量多,在中医亦属“肾虚”。另一方面,肾虚也可导致水液障碍,导致水肿,常见于慢性肾炎、水肿及心功能不全性水肿。

只要找到“肾虚”的真正病因,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或按照现代医学诊断体系进行治疗,很多“病态肾虚”病人可以完全治愈。另一方面,肾虚虽然是人体老化的一个自然过程,但老年人注意身体调养,也可延缓肾虚的发展。由于肾有阴虚、阳虚、精虚、气虚的不同,补肾就有补肾阳、滋肾阴、益肾气、填肾精等等不同的途径和不同的用药。当前却有一种错误趋向,即许多中药制剂和保健品均以补虚为主,而补虚以补肾为主,补肾又以补肾阳为主,导致补肾壮阳药物被大量滥用,遗患不浅。

多锻炼身体就好吗

Q 昨天在健身房做哑铃操时,手腕部突然像骨折了一样,再也举不起哑铃了,腕部不红不肿,就是痛,医生,我这是骨折了吗?

A (检查关节活动状态)可能是腕关节韧带损伤,你不要着急,休息一段时间就可以痊愈。器械、体操等健身训练被很多人视为最佳锻炼手段,但过度运动或方法不当,结果却事与愿违,使身体受了损伤。在选择健身运动时,应该量力而行,最好取得专业人员指导,如果身体患有疾病还应向医生咨询。

好多年轻女性希望缩小腰围,尤其是减掉腰部两侧赘肉,经常做过度的侧身屈膝运动。但实际上,这样做不仅对两侧赘肉“丝毫无损”,还会压迫脊柱及其神经,并可能造成损伤,许多中西医专家强烈反对这种健身方法。还有一些人为了锻炼肩部和腰部肌肉,经常做哑铃运动,但女性的肌肉、韧带较男性脆弱得多,易造成肩部和手腕损伤,女性做这种健身训练时,韧带被拉伤的机会是男性的3倍,中老年人做这种锻炼时,被拉伤的机会是青年人的5倍。

腰部、踝部和腕部运动受伤,是中老年人、年轻女性在健身锻炼中特别要注意的问题。

中医提倡的保健养生方法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专家亲诊 有些保健的方法虽好,但常常超过了一定限度,没有达到保健作用,反而出现负效果,“过犹不及”就是这个道理。除了上述不适当的锻炼方法外,还有一些很流行但很错误的保健锻炼方法。

多流汗,多排毒

一些人认为,出一场大汗就能使身体“痛快”地排一次毒,对健康有好处,还可以减肥,所以他们热衷于蒸桑拿,并加长蒸桑拿时间。而中医强烈反对这种做法,中医理论认为:血汗同源。不适当的大量出汗,会伤及津液而损于心血,并会耗气伤阳。一些人长时间蒸桑拿后,出现头晕、站立不稳、心率加快等现象就是明证。因此,蒸桑拿的时间不要超过40分钟,老年人和患有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特别要注意,如果感到不适要立即从桑拿房中出来。

运动可以防治高血压

一些患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吃药和运动,使血压恢复了正常,心绞痛不再发作,就停药了,认为单靠运动就能“解决”问题。事实上这是很危险的,突然停药加上稍稍过量的运动,都可能使旧病突然发作,甚至产生更严重的后果。对于这类患病人群来说,降压药、抗心绞痛药一旦使用,就不要自行减量或停药,坚持服药与适量运动结合起来,才是有效控制心血管疾病的最好方法,即使停药或减量也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其实,许多有经验的老中医都提倡随四季节气阴阳消长的养生之法(详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素问·上古天真论》也教导我们一些原则性的养生方法,如“法于阴阳(阴阳:自然规律),和于术数(术数:养生手段),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才是适合于现代人最好的保健养生之道。

中医告诉我要“忌口”

Q 找中医看病时,常告诉我一些规矩,“忌口”便是其中之一。比如雄鸡、鲤鱼是“发物”不能吃,龟鳖反苋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药方中有地黄、何首乌时,忌食葱、蒜、萝卜等等。有一天与朋友聚餐,同时点了甲鱼和苋菜,吃完了也好像没有什么异常。

A 中医忌口的说法,应该正确认识。目前谈忌口,除临床实践总结以外,往往还有“避字讳、讨口彩”的意思。

首先,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菩萨慈悲,不但不能杀生,并且还要放生,狗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不能吃。乌龟、鲤鱼是放生对象,不能吃。公鸡具有灵性能报时,不能吃。香料姜酒影响清心寡欲,也不能吃。道教禁吃牛肉,回教禁吃猪肉。正常都忌吃,何况有病呢,就更不应吃了。要正确认识这些观念,肉类食品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富含蛋白质,绝对禁食是不利于健康的。至于“龟鳖反苋菜”的说法是缺乏依据的。

其次,有趋利避害之意。比如,病人“发”病就忌讳个“发”字,发豆芽、发豆豉、发面粉、发松糕等就都不应该吃。“凶”字与“空”、“冬”、“葱”等字谐音,故空心菜、冬瓜、葱都有忌讳。

最后,古代中医给皇帝高官看病,如治不好时,往往会获罪。当医生的为了自身安全,便先向病人交待诸多忌口事项,如果真的没有治好病,病人便只好抱怨自己太嘴馋了。

正确对待中医的“忌口”

中医和西医都讲“忌口”。

如肾炎患者忌盐,糖尿病患者忌糖等,

有些“食物相克”举例均系讹传。

专家亲诊 忌口是指饮食禁忌。西医也讲忌口,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如慢性肾炎患者忌高盐饮食,糖尿病患者忌高糖饮食,痛风病人忌啤酒、海鲜,否则可加重病情,这些都是有实践依据的。而民间广为流行的种种患病忌口只是一种传统说法,不可迷信。

由于药食同源,食物与药物一样,也具有寒、热、温、凉之四气,酸、苦、甘、辛、咸之五味,尽管食物的这些气味相对温和,但对有些疾病仍有不利影响,中医学要求辨证施膳。

如热性病或者素体有热者,忌吃红糖、饴糖、辣椒、胡椒、姜、葱、蒜、韭菜、狗肉、羊肉、鹿肉等温热性食物;脾胃偏寒者,忌吃过于寒凉的食物,如黄瓜、萝卜、荸荠、梨、柿、蚬、蟹、河蚌、田螺等。小儿患水痘期间,要禁食油腻、辛辣性食品,否则可以导致痘疹透发不畅,或因助热升火而损耗正气而加重患儿的病势。慢性腹泻患者,需要节制饮食,禁食辛辣、油腻之物,否则可以导致胃肠内伤,脾气耗损,湿浊内盛,使病情迁延不愈。这些都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当你感冒有咳嗽、咳痰的时候,中医会嘱咐你不要吃“带腥”的东西。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此时气管-支气管黏膜充血,管腔相对狭小,痰液分泌增多,海鲜水产等“带腥”之物易使气管内痰液增多,所以就会加重咳嗽、咳痰。又如小儿支气管哮喘,必须忌食鱼、虾、牛奶、蛋类等易过敏的食物。否则这些过敏原进入人体后,可能诱发或加重哮喘。在治疗疮疡、肿毒、斑疹、溃疡等疾病时,忌口“发物”尤其重要。“发物”的范围很广,习惯认为如雄鸡、鲤鱼、猪头、海鲜、牛肉、羊肉、鹅等肉类以及葱、椒、姜、蒜、韭、笋、芥菜、香菜、黄酒、白酒、米酒等佐物类都视作“发物”。相传,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杀害其手下第一功臣徐达,就趁他患“背痈”(背部急性化脓性蜂窝织炎)时送去一只肥鹅,徐达难违圣旨,只好将鹅全部吃下,不久就不治身亡了。鹅肉属肥腻之品,甘温有微毒,可助使痈疽火毒更加旺盛,并向腑脏内扩散,最终可置人于死地。此系传说,权供参考。

食物与食物之间也有可能发生不良相互作用,如茶叶中的鞣质可干扰食物中铁的吸收,菠菜中的草酸可降低食物中钙的吸收,这些均有明确科学依据。有称“菠菜不宜与鳝同食,发霍乱”,究其原因,可能系鳝鱼味甘大温,而菠菜性甘冷而滑,这两种食物的性味功能皆相反,且鳝鱼脂肥,菠菜冷滑,脾胃虚寒者同时食用可致霍乱病样的剧烈吐泻。也有称萝卜不得与参类同用,因萝卜辛辣主要是含有芥子油,芥子油的挥发作用能减弱人参的补益效果,所以服用人参的时候忌吃萝卜。这些说法都很盛行,姑且存疑待论。其他如:鸡蛋+糖精同食可中毒死亡;豆腐+蜂蜜同食致耳聋;土豆+香蕉同食生雀斑;牛肉+红糖同食可胀死;狗肉+黄鳝同食则死;鲤鱼+甘草同食则死;狗肉+绿豆同食则胀破肚等等就毫无道理了,倘若真如此,中国也不知有多少冤死鬼了。

人体的素质禀赋不同,而疾病种类更加复杂,忌口也要讲清科学道理,若盲目忌口,不敢吃这不敢吃那,往往会连人体必需的营养都得不到满足,对身体健康是不利的。“食物相克”不能一概否定要辨证看观。

按错穴位加重伤病

Q 我前几天睡觉落枕,感到脖子有些不舒服,听信了朋友的介绍,便来到附近一家美容院做推拿、按摩,想以此来疏通筋骨、缓解病症。刚做完推拿时,觉得浑身舒服,心想果真“手到病除”。可没想到第二天起床时,整个肩膀又麻又痛,头颈都不能转动了。

A 不少市民因嫌上医院看病麻烦、不方便,病人又多,往往身体不适便喜欢就近去美容院或足疗院做推拿、按摩,期望减轻症状。不想却平添一些麻烦。

我们曾以顾客身份进行调访,虽然不是黄金时段,但这类场馆的生意还算不错,店老板也鼓足了劲吹牛:按摩能帮助你舒通经络,调理气血,延年益寿!许多足疗店面积并不大,几张躺椅就已经占去了大半空间,卫生条件差,人员缺乏培训,更无按摩、推拿的行医资质。在这些美容院、足疗店进行医疗服务,采用不规范的推拿按摩手法,非但没使病人原有的症状得到缓解,相反还可雪上加霜,造成肌肉软组织损伤。

中医推拿讲究经络穴位

治疗性按摩、推拿应由正规医生操作,头痛就按头、脚痛就捏脚、腰痛就掐腰,稍有不慎,即可加重病情。

专家亲诊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卫生部联合发出通知,规定以治疗疾病为目的,按照中医理论和诊疗规范等实施中医推拿、按摩、刮痧、拔罐等方法属于医疗活动,必须在医疗机构内进行,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但不少美容院、足疗中心堂而皇之地打着“中医推拿治病”的牌子吸引顾客。比如:神经衰弱、高血压、风湿性关节炎,甚至脑溢血等众多疾病,都属于它的预防、治疗范围。这里的美容顾问大多是经过培训的护校、卫校护士。虽然具有相关知识,却不具备医疗资质。我们经常提醒病人,非专业的推拿、按摩还可能导致“病上加病”。

有些疾病忌讳推拿或只能在远处取穴,否则只会加重病情。一些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的人员,一下手便错,他(她)们只知道头痛按头、脚痛捏脚、腰痛掐腰,结果,对着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的病痛部位直接推拿,以为这样就能治好,殊不知手法错了,只会加重病情。

穴位按摩讲究手法,按照经络走向来取穴。错误取穴的话,往往会加重伤痛。比如:消化不好、胃不舒服,中医往往通过按摩、针灸“足三里”穴(位于膝关节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处)、“内关”穴(位于手腕横纹上2寸)等穴位来帮助缓解病症。但这两个穴位的作用大相径庭,按摩“足三里”能帮助加快胃肠蠕动,帮助消化,按摩“内关”则帮助减缓胃肠蠕动,有效止呕。正规的中医一般会先询问患者病症和状况,然后选取正确的穴位进行按摩。但如果没详细了解患者的情况,就乱按一气的话,还可能雪上加霜。

至于在按摩、足疗时加上一些中药外用,对于特殊体质者还有引起皮肤发炎、红肿的危险,严重者还可引起溃疡。我们在门诊中经常遇到这类因在美容院里滥用中药而引起过敏反应的患者。

用中药针剂也有风险

Q 听说,2007年国家药监局公布了一份中药注射剂的“高风险品种名单”,一些常用的中药针剂如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都上了名单。大家很关心这个问题。

A 国家药监局2007年公布了一部分中药注射剂的高风险品种名单,不少常用的中药针剂都位列其中,如:鱼腥草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香丹注射液、参麦注射液、肿节风注射液、鸦胆子油乳注射液、黄芪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注射用双黄连、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柴胡注射液、丹参注射液、莲必治注射液、红花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等。但很多医生并未把国家药监局的警告放在心上。

近年来,继鱼腥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事件之后,又发生了茵栀黄注射液致人死亡的严重事件,使用中药针剂也有高风险,值得老百姓注意。

用中药针剂也要辨证

中药注射液成分复杂,药品质量标准先天不足,医生用药应“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专家亲诊 中药注射液的原料来源于不同区域、不同产地,其中的种质、土质、水质及培植管理等等都有一定差异。用这些原料制作的注射液,成分非常复杂,何况还有加工炮制方法、制剂工艺的不同,更加上许多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先天不足,使得目前的中药质量保证体系无法保证中药注射剂的用药安全。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手握处方大权的医生的责任也不能回避。

不懂中医药理论的人滥用中药注射液易致严重后果。现今不少西医,甚至包括部分中医,并不懂得中医药理论。见到“发热”、“发炎”,就套用西医那一套杀菌、消炎、抗病毒,什么板蓝根、双黄连、茵栀黄等等急忙杂投。中医药理论认为,不论“板蓝根”、“双黄连”或“茵栀黄”,虽为解毒、消炎、清热之品,但在使用之前必须视有无表证,若表证未解,重用之则寒凝闭阻,邪无出路而变生他症。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待表证已解,而里确属实热者方可用之,或经辨证后用解表清里的双解法同治表里。

使用中药注射液应辨证。中药注射液是丸、散、膏、丹、汤剂之外的新剂型,给药途径不同,用之得当,疗效迅速。但使用时必须辨证用药。除辨表证、里证已如上述之外,辨虚实、寒热也很重要。热有虚热与实热之分,对于虚热者治当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为代表。若滥用“板蓝根”、“双黄连”或“茵栀黄”等苦寒之品则不妥。临床常遇寒湿患者咽喉发炎,唇舌溃烂,若乱投这些所谓抗菌消炎药,病不但不能愈,不良反应反会随之而生。

医生用药处方应“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现今有的医生,或初出茅庐,或虽行医数年,但不思进取,懒得学习,业务水平平庸,加上医德欠佳,追逐名利,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凭胆大用药,而致人亡命。

也举茵栀黄事件为例,按中医儿科学的说法,小儿属稚阴稚阳之体,从生理上表现为脏腑娇嫩,从病理上讲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脾常不足,肾常虚弱。儿科俗称哑科,病情变化多端。茵栀黄注射液属大苦大寒之品,给药途径是静脉点滴,在使用之时应当慎之又慎。曾有一个患外感的未满月女婴,在某大医院就医,因超量使用抗生素,致唇青、面部时白时紫,伴腹胀、呼吸急促,急忙复诊,而该医生说:“患儿感染严重,还需追加用药。”患儿之母害怕了,拒绝再注射,寻至一中医求治。中医诊察后,急用姜葱酒炒热后,擦腹按摩,然后把药敷于神厥穴(肚脐眼),同时肌注维生素B1、维生素B6,半小时后各种症状均消失,患儿病愈出院。

采用西医的思维,不经中医的辨证,这种滥用中药注射液的“病”不治愈,就算生产出质量再好的注射液,亦难免致人亡命。

中医治病要用大剂量

Q 中药的用药剂量,历来以“钱”论,如三钱、五钱等,大致相当于现行公制的9g、15g,听说现在有这么一群中医师,或名老中医,或大学教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大剂量”。如山西一著名中医用200g附子治心衰,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教授以60g黄连降血糖,京城一名医用100g黄芪治疗眼睑下垂,天津中医药大学的中医治小儿病的用量与成人相同,而且屡屡显效。

A 剂量,事关中医疗效,又是中医的不传之秘。

有些医生害怕使用大剂量,原因有二:一是医生不敢超越《中国药典》制订的用法用量,怕担负法律责任;二是中庸之道,担心药量过大时,药物的作用太猛烈。有调查发现,某大型中医院的千份处方平均用药18种,剂量都在5 ~ 15g之间,频率最高的是10g,这就忽视了中药的量效关系,即药量大,药效才强。中医都知道“用药如用兵”,中药剂量这几钱几分的差异是最有讲究的。

这些敢于突破《药典》、不走常规路线的中医人,并非标新立异,而是经验和确确实实的疗效给了他们十足“底气”。当这样的案例越来越多,这种用法日趋普遍时,人们不禁思考:相比“药少而精、效专力宏”的经方原旨,现在临床普遍的小剂量、多味药的处方,是否过于平庸和求全,不利于中医的发展进步?

重剂治病不可取

大剂量西药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用大剂量中药也完全可能产生,且中药不良反应的防治更难。

专家亲诊 许多中医名家反对中药用大剂量治病。

中医治病的真谛不在用药量的大小,不是靠用大剂量药物取胜,因为不能忽视人体自身的修复功能。为什么说“年轻人身体强壮,轻病不药可愈,老年人年老体衰,生病则康复较慢,甚至可以因感冒病情加重而不治身亡。”就是这个道理。

中医治病施药是为了调节其脏腑功能帮助其恢复,大可不必使用重剂。尤其是慢性病更不可操之过急。至于某人习惯用大剂量治某病,可能是其在医疗实践中摸索总结出的独到之处,一般只有他本人能运用自如。中药用量大小应本着因人而异、因病而异的原则,用大剂量药物治病方法,只可供参考不能轻易倡导和效仿。

俗话说:用药不投方,哪怕用船装。中医治病要效果好,关键在辨证施治,用药用量准确。更何况中医治疗的疾病大多是慢性病或者是年老体弱者,如果辨证不准,贸然使用大剂量药物不但无效,反使得毒性增强。中医名著《温病条辨》中说:“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中医治病,历来都重视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强调个体化治疗,并不提倡大剂量药物取效。有经验的老中医治病大多都能沉得住气,大都用药轻灵,常能守方、守法,不动声色,淡定从容,于无形中起沉疴大病。即使急病、重症,只要辨证准确,用药得当,也能“四两拨千斤”,取得好的疗效。“附子、细辛、乌头等有毒中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其用量有规定,然而为了提高疗效,临床医家不得不屡破禁规”、“应加大经方中君药剂量,即使是麻黄、细辛等中药,不论文献记载还是口头相传,还没听说过这方面不良反应”云云。这实在是不顾事实的说辞。中药毒性在近年来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许多很平常的中药如青木香、关木通等,因毒性原因致人死亡,已从药典中剔除。而细辛、麻黄、乌头等属“虎狼之药”,用量必须有规定,这是多少代中医通过血的教训才换来的。凡西药可能引起的毒性反应,中药也完全可能产生,且由于机理不明,中药不良反应的防治更难。

事实上,中药不能光说药量,药量间的配比关系更重要。中医治病,还讲究调动病人积极因素,重视人体自身的修复功能,医患相得,才是战胜疾病的重要法宝。况且疾病的发生,阴阳失调是其根本,调整阴阳,以平为期,更是中医治病的重要心得。

中药煎煮的“水”与“火”

Q 煎中药要用什么容器?什么水?用大火还是小火?煎几次?

A 汤剂是中药最常用的一种剂型,是在商代创立的,一直沿用至今。

煎煮用具最好使用砂锅或者瓦罐,也可用搪瓷罐,但忌用铜锅、铁锅。药材先用纯净的水浸泡1小时。古时煎药讲究用长流水、泉水、井水、米泔水、雪水及雨水等。米泔水具有养胃的作用,一般用于煎养脾健胃的药物;雨水和雪水属寒性,用于煎清热败毒类药物。目前多用自来水、蒸馏水或井水。不管用哪种水,根本的一点,是要保证水质纯净。

煎药火候有文、武之分。文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较慢的火候;武火,又称急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迅速的火候。煎药时,一般先用武火将水煮沸,再用文火慢慢炖。煎煮的火候与时间,要依据药物的功效决定。解表药和清热药,多含有易挥发的成分,加热时间宜短,因此要用武火煎煮,煮沸后再煎3 ~ 5分钟即可;滋补类药物,加热时间宜长,需用文火慢煎。一剂药一般煎2 ~ 3次,药液合并,分2 ~ 3次服用。

一种改良的中药煎煮法

全部药材浸泡1小时以上。

头煎沸后6 ~ 10分钟;次煎40分钟;三煎40分钟;

乘热滤出,合并药液,分2 ~ 3次服用。

专家亲诊 煎煮中药是把中药饮片通过水浸加热煮沸使药材的有效成分溶解于水的一种方法。由于药材的质地不同,所含成分有很大的差异,所以熬的时间就有不同,有的熬上几分钟即可,有的则需几十分钟才能熬出药物成分。这里介绍一种较实用的煎汤剂的方法。

浸泡:把要煎的药(包括要先煎后下的药),用凉水(禁用开水)浸泡1小时以上,使药物吸足水分,浸泡后的水量高出药面2cm即可。若一剂药的总量在150g以下,水面要高出药面3cm。这样的水量,熬10分钟左右可取汁150 ~ 200mL。一般方药加水泡药30分不能浸透,60分钟以上始能浸透(如菊花、旋覆花、木香浸50分钟后药仍浸不透)。

煎煮:把浸好的药,大火煎沸后改小火,盖严锅盖,煎6 ~ 10分钟(中途搅拌2次),滤出药汁约200mL;趁热加热水800mL左右,搅拌均匀,煎40分钟左右(中途搅拌几次),滤出药汁200mL。合并后再分两次服。若药内有矿物类药、动物贝壳、较大较硬的根茎药物,以及一剂药总量在230g以上的,均要再熬第3次,即滤出二道药汁后再加水500mL,煎至150mL(约40分钟)与前两料混合,一日分2 ~ 3次服完。比较大的饮片如川芎、白芍、苦参、木香等,熬上30分钟,药块中心色不变,味仍浓,50分钟以上才能改变药渣的气味,所以一般药(当然不算单纯的花叶类药)都要熬上50分钟以上效果更好。

第一道煎的目的,主要是先把药物的“气”,即那些易于挥发及加热过久易遭破坏的成分先煎出来,故煎的时间要短。第二道煎的时间要长些,意为取汁。上述的加水量、煎的时间、留下的药汁量都符合常规煎药法,这样的煎药方法,不但省去了先煎后下药的繁琐,也改变了常规先煎后下的缺点。坚硬的药物、大剂量的处方,一定要熬三煎,因为药多必然汁浓,浓汁必然黏附在药渣中,难于完全滤出;煎3遍,一是煎出一些未煎尽的药物成分,二是稀释药汁增加溶解度。

包煎:除车前子、蝉蜕必须包煎外,其他药物均不必包煎。旋覆花、枇杷叶虽带绒毛,但现今都把煎好的药汁用纱布过滤后再服,过滤整剂药汁比用布包一味药要好得多。

煎完药停火后马上把药汁滤出。因等药汁凉后,药汁变稠,不易滤出,还会有些药物吸附在药渣上。

特殊的煎药法

Q 在中医门诊看病拿了几副药,其中一味中药“泻叶”单包了,特别交待要单独用开水泡服,像泡茶一样,都是树根草皮,为什么泻叶不能煎呢?

A 泻叶中含有番泻甙A和B,有泄泻作用,但煎煮后被破坏,所以要泡服。古代汤剂有一些特殊煎法,除先煎、后煎、包煎之外,还有泡服、烊化、冲服等,严格地说它们不属于煎法,但也同属汤剂的组成部分。

泡服,主要是指某些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的药物,可以用少量开水或煎出的药液趁热浸泡。常用药物有泻叶、胖大海、藏红花等。

烊化,主要适用于某些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是指在煎剂之外,另外用黄酒等加热使其溶化,再用煎好的药液冲服的方法。主要用于阿胶、鹿胶、龟胶、鳖甲胶等。

冲服,主要用于散剂和一些使用量小的贵重药,如三七、麝香、牛黄、珍珠、羚羊角、朱砂(硫化汞)等。

中药烊化、泡服有讲究

需烊化的药物:阿胶、鹿胶、龟胶、鳖甲胶。

需泡服的药物:泻叶、胖大海、藏红花。

需冲服的药物:三七、麝香、西牛黄、珍珠、羚羊角。

专家亲诊 

烊化:又称为溶化,烊化的方法汉代就已出现,如《伤寒论》中炙甘草汤,方剂由炙甘草、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麦门冬、麻仁、生姜、大枣等9味组成,煎煮方法是“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阿胶烊消尽。”其他药物煎煮,唯阿胶烊化。在《伤寒论》中含有阿胶的汤剂还有猪苓汤、黄连阿胶汤等,其中的阿胶皆需烊化。南北朝陶弘景也指出:“芒硝、饴糖、阿胶皆须绞汤竟,纳汁中,更上火两三沸,烊尽乃服之。”明代药物学家陈嘉谟明确指出,阿胶“入剂不煎,研末调化。”即药煎好时,滤出药液,将阿胶粉末投入趁热搅拌烊化。

泡服:泡法在《本草纲目》中较常见,除泻叶、胖大海、藏红花外,如治疗心腹痛的安息香,需在“心痛频发(时),沸汤泡服。”用椰子壳治疗“杨梅疮筋骨痛”时,“以滚酒泡服二三钱,暖覆取汗,其痛即止,神验。”其他如《本草备要》应用皂角消痰破坚,“取中段,汤泡服,治老人风秘(风邪引起的便秘)”。更早的如元代《岭南卫生方》的治疗蛊毒(蛊:传说取百虫于皿中,使互相蚕食,最后所剩的一虫为蛊)、胸口痛者方剂中就已有“胆矾(硫酸铜)二钱,茶清泡服,即吐出”的煎服法。

冲服:北宋太医院编《圣济总录》的一个汤方“大便后血:萱草根和生姜,油炒,酒冲服。”李时珍《本草纲目》的附方中也有药物冲服的记载,大多是现在已经亡佚的古方。

古代冲服药物大都记载为“末服”,如《伤寒论》大陷胸汤方的煎服法,“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指腹泻),止后服。”甘遂即是冲服。而桃花汤的煎服法则更有意思,方中有赤石脂、干姜和粳米三味。其中赤石脂60g,“一半全用,一半筛末”,煎法“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一方寸匕约2.74cm3)。”方中赤石脂一半入汤剂煎用,一半研末冲服。汉以后历代皆有在汤剂中冲服药物。唐代孙思邈提出:“凡汤中用麝香、犀角、鹿角、羚羊角、牛黄、须(研)末如粉,临服纳汤中搅,令调和服之。”这些贵重药材皆采取了冲服的方法,沿用至今。明代徐春甫也总结说:“凡汤中用犀角、羚羊角,一概(研)末如粉,临服内汤中。”“凡用沉香、木香、乳(香)、没(药),一切香末药味,须研极细,待汤热先倾汁盏,调香末服讫,然后尽饮汤药。”《炮炙大法》等也有同样的记载。以后某些贵重药和香料药冲服成为共识。清代以后的方书中使用药物冲服的汤方记载就逐渐增多了。

清代名医徐大椿指出,为了保证疗效,“须将古人所定煎法,细细推究,而各当其宜,则取效尤捷。”确为至理名言。

慢性肾病没有特效药

Q 我的妻子3年前发现血尿及蛋白尿,患病期间,长年累月奔波于全国各大小医院,去过南京、北京、河南等医院,每天药不离口,西药用过,中药用过,偏方也吃了不少。刚得病时,她的病情轻微,可治来治去,花了数万元,病情却越来越重,最终竟演变成慢性肾功能衰竭。

A 许多慢性肾病(主要表现为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等)病人都有同样经历,因病急乱投医,反加重病情。而有些病人相信科学,当被确诊为肾病后,除了定时到医院做体检和接受正规西医治疗外,平常十分注意调整饮食起居,并配合适当的中医治疗。他们生活规律,心态也很平和,照常上班,身体不错,蛋白尿很少,肾功能亦正常。为什么这两类人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除去肾病类型及药物因素外,日常生活调养十分重要。

三分治疗七分调养

专家亲诊 目前,我国患有慢性肾病的人比较多,不少患者总想多吃点药,早一点治好,因此而上当受骗者不少。从现在的医疗技术水平来看,患者若想通过一两种药物根除肾病是很难的,有的即使尿检完全正常,但也不能说肾病已经被根治了,以后肯定就不复发。许多专家都建议慢性肾病的治疗应该采取“三分治疗,七分调养”的方法。在采取合理的药物治疗的同时,一定要重视非药物疗法的积极作用,从大量的药片、药罐的纠缠中摆脱出来,从盲从和恐惧不安中摆脱出来,尝试一下非药物疗法。

首先要认识到药物的作用是有限的

西医治疗慢性肾病的办法不多,有些药只对少部分肾病有一定的疗效,只有在选择好合适的时机、把握好适应症的情况下使用,才能获得一定的疗效,不可能治愈所有肾病。中药在慢性肾病的治疗上确有一定的疗效和优势,但也不可能“根治”所有的患者。同时中药也可能存在毒副作用。不少肾病患者相信“秘方”、“偏方”,但这些“秘方”,“偏方”的疗效是值得怀疑的。目前,肾病患者滥用药物的情况较为普遍。一些标榜“纯天然”、“秘方”治肾病药物随处可见。其实,任何药物都可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患者若使用不当或跟着广告用药,不仅会对肾脏造成严重的损害,而且还会加重病情。对于各种新药和特效药患者更要冷静观察,不可盲从。前几年大量流行的“时髦”药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个逐渐消失的事实更进一步说明,治疗肾病不宜过分信赖药物。

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肾病的治疗和调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必须百倍地呵护自己的肾脏,避免使用过多的药物,尤其是有毒性的药物,一定要在正规的医院肾病专科医生指导下合理的使用药物,并明确治疗的方案、疗程的长短、复查的时间。在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患者还要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如戒酒、忌怒、防劳、防感冒、饮食控制等,以达到尽早康复的目的。

 

要重视心理调节和身体锻炼

心理治疗在治疗包括肾病在内的各种慢性疾病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有临床表明,使用安慰剂治疗肾病和肾脏纤维化等也有一定的效果,这说明心理调整可能对疾病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相反,每日提心吊胆、忧心忡忡有可能加速患者病情的恶化进程。不少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一旦精神崩溃,病情就迅速恶化,离死亡就不远了。因此,战胜疾病的法宝首先是要有良好的心态。同时坚持适度的锻炼,早操、慢跑、散步、打太极拳、登山等都是可以考虑的运动方式。患者必须针对疾病的不同阶段进行综合调治,不仅要强调合理的用药,更要重视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从心理、运动等方面入手,打赢征服肾病这一“持久战”。

要重视饮食调养

饮食调养在肾病的防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直接关系肾病的疗效和预后。饮食调养就是要回答肾病患者究竟应该怎么吃?吃什么?吃多少?首先掌握好蛋白质摄入量,一般成人每日每公斤体重0.8g左右,少年儿童可适度增加,可食用豆类、乳类、蛋类等食品,避免食用动物内脏、无鳞鱼,不建议肾病患者吃“蛋白粉”。很多肾病患者不同程度地存在营养过剩,包括过多摄入蛋白质,这无形增加了肾脏的负担,因为肾脏就是人体的“污水处理厂”,一旦“废水”过多,超过了肾脏的处理能力,必然导致肾脏损伤。其次宜选用富含维生素(A、B及C)的食物,如蔬菜、瓜果类等。伴有高血压给予低盐饮食。伴有高脂血症者给予低脂饮食。

防治流感看中医还是看西医

Q 最近流行性感冒正流行,昨天感觉头痛、嗓子痛,还有点发烧,但听说治疗流感的西药吃多了会有危险,我们到底能吃什么药啊?有没有可以治疗感冒的又比较安全的中药啊?

A 西医防治流感主要靠流感疫苗和抗病毒药(如奥司他韦、金刚烷胺、金刚乙胺等)。

奥司他韦(达菲)是一种新型抗病毒药,该药可以在流感发病初期,有效控制甲型和乙型流感症状。也可用于青少年和成人流感的预防,世界卫生组织于2004年宣布,达菲是预防和治疗禽流感和发生人类流感流行时的首选用药。但成人口服一次75mg,需花费30元,每日2次,一个疗程5天,约需花费300元。

接种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手段,但也不能够完全控制流感的流行。这是因为流感病毒变化迅速,它可以用一再变化的抗原性和致病力来战胜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们防不胜防。

而疗效肯定、花费经济的特点,使得中医药也可以在防治流感中发挥作用,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国内有中医专家认为: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高热,服用两剂中药就可退热,再加服一剂巩固疗效,总共花费不过三十几元。

但一定要注意,治疗流感时,中药、西药不要一起吃,否则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

中医药防治流感

风寒感冒:荆防败毒散等;

风热感冒:银翘散等;

表寒里热感冒:连花清瘟胶囊等;

预防感冒:金银花、野菊花、连翘、

茅根四味药合用。

专家亲诊 流感属于中医学的“时行感冒”范畴,《伤寒论》、《温病条辨》等中医经典都对该病的防治有过论述。近百年来,流感在世界的大流行有5次。每次都会有数十万人死亡。1918年席卷全世界的流感大流行有2000万人死亡,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还多。在欧美,流感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其死亡率约为2% ~ 5%左右。

我国虽然也是流感的高发区,但病死率却大大低于国外。1918年,我国也发生了流感大流行,但病死率却仅为0.1%。当时绝大多数病人依靠中医药治疗,中医药防治流感有相当长的历史,也具有独特的疗效,除去体质因素,疫区环境因素外,这可能是我国的流感死亡率显著低于国外的主要原因。

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尚无预防和治疗流感的特效药物。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重要手段。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世界各地建立了110个流感监测点(其中有7个建立在我国),监测和预测流感的暴发和流感病毒的变异。每年2月,WHO主持召开各国流感监测的专家会议,分析可能流行的流感病毒,为生产流感疫苗的公司提供依据。

然而,接种疫苗并未能够真正地控制流感的流行,在世界各地,几乎每年冬春都有局部流行。这是因为流感病毒变化迅速,它可以用一再变化的抗原性和致病力来战胜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们防不胜防。而且,由于人体对各型病毒能交叉感染,却不能交叉免疫,因此即使注射了流感疫苗也不能保证不患流感。

以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中最常见的甲型流感病毒为例,它一般3 ~ 5年发生一次小变异,引起小流行;10 ~ 20年发生一次大变异,引起大流行。目前已知的甲型流感病毒有200多个亚型,每年流行的都是不一样的类型,甚至同年流行的初、末期都可能不是同一种类型。究竟哪型病毒株致病,研制的疫苗只能根据预测进行生产。

而在国内许多城市,一到冬春季节就会有不少患者上医院取防治感冒的中药,中医在多年预防和治疗流感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如对中国南、北地区在冬春季节流感及感冒的流行特点进行了分析,将感冒或流感划分为3种,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风寒型: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关节酸痛,鼻塞,流涕,喷嚏,咽喉痒,咳嗽,咯稀白痰,舌苔薄白。可选用荆防败毒散、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颗粒等。

风热型:表现为发热较重,微恶风寒,头痛,咽疼,或扁桃腺肿痛,鼻塞,流黄涕,咳嗽,咯出黏痰或黄痰,口渴喜饮,舌苔薄白微黄。可选用银翘散加减、清开灵口服液等。

表寒里热型:即“寒包火”型,是北方地区最多见的一种流感。表现为发热、恶寒、甚至高热寒战,鼻塞流涕,咽疼,头疼,周身疼,咳嗽,痰黄,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浮数。可选用连花清瘟胶囊、清热解毒口服液等。

作为预防流感和感冒,有中医专家提出,以金银花15g、野菊花15g、连翘衣15g、白茅根30g等4味药组成的处方,对大部分人群均适用。但孕妇及经期妇女当禁用,体虚患者、儿童和老人可在此基础上加减。

流感的发生,除了与气候条件有关外,也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现代人生活节奏偏快、工作压力大、休息不足、暴饮暴食,也可导致人体防御功能下降而易患病。

自制的“抗癌药”

Q 不少中药确有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中医确实也治好了许多肿瘤病人。但有些学者仍置疑中草药的抗癌作用,强调治疗癌症也要做临床对照。什么是对照?怎样做对照?

A 有一位自学成才并在某私立中医机构担任首席专家的“学者”,花钱在媒体买了整版版面刊登文章,宣称自己研制的一种中药能够抗癌,方法是把该中药药液加入到癌细胞培养液中,发现癌细胞被杀死了。有人问他做没做过对照试验,比如把中药药液加入到正常细胞培养液中,而正常细胞还活得好好的?他笑着说,中药的药理实验是从来不做这种对照的,否则如何交得了差?

后来读了一些证明中药的抗癌、抗病毒、抗菌等作用的所谓“中医论文”,发现果然都是把中药加到细胞培养液中杀死癌细胞、细菌、病毒就认为万事大吉了,并不去看看正常人体细胞是否也会被杀死。体外细胞培养需要很苛刻的条件,要杀死它们实在是太容易了。比如,往培养液中加入酒精、甲醛,也能杀死癌细胞,难道就能说明喝点酒、闻闻甲醛也能够抗癌?不过还真有人用类似的方法证明喝某种名牌酒不仅不会导致肝硬化,反而能够抑制肝硬化,证据就是它在体外能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用类似的实验,我们也可以证明食盐、食糖、食醋、酱油乃至肥皂、洗衣粉等等无数日常东西都能抗癌、抑制肝硬化,甚至治百病。

怎样证明中药能够抗癌

判断药物疗效的三大标准:

随机分组;双盲对照;可验证。

专家亲诊 如果做一个实验,发现某种药物在实验室内或动物体内对正常细胞和组织无影响,但能杀死癌变细胞,这才算有点说服力,但是仍然不能证明该药物就真的可以给病人用。药物在实验室内或动物体内有作用,不等于它在人体内也会有相同的作用。因为,它可能到达不了病变部位,可能会在体内被代谢成性质完全不同的别的化合物,或者体内的其他物质会抑制了它的作用,或者在人体内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等等。所以还需要用它做临床试验,证明它的确在人体内也会有效且不良反应轻微。

给患者用过药后,发现有些患者的病情好转甚至痊愈了,是不是就证明了该药物的确有效呢?事实并不是这样。许多疾病是在不接受任何积极治疗时,也会逐渐好转或自愈的,在“我在服药接受治疗”的心理暗示作用下,许多患者的自愈效果会更加显著。

怎么排除这种情形呢?还是要靠设对照,找一批患者作为对照组,证明药物组的效果显著好于对照组。但是,患者有的病情较轻有的较重,有的体质较好有的较差,如果在分组时把病情轻的、体质好的分到药物组,就会制造出药物有效的假象。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偏差,就要遵循随机化原则,把患者随机分组,这样可以确保药物组和对照组的患者的总体状况相同。

但是,如果对照组的患者知道自己没有在接受治疗,那么心理暗示的作用就体现不出来了,所以还要让他们吃和试验药物外观一样的“假药”(即安慰剂),而且不能让他们知道是在吃“假药”。如果医生、护士知道哪些患者吃的是“假药”,他们在观察疗效时,会不知不觉地往不利的方向做判断,或对患者产生一种暗示作用而引起连锁反应。因此连医生、护士也不能知道患者的分组情况,而只能由第三方掌握。也就是说,在设计对照组时,还必须遵循双盲的原则,即用的是真药还是“假药”,研究者和受试者都不知道。

而采用上述同样的手段,也可以观察出药物的毒性、副作用等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到底有多大。

研究结果得出来后,还要经得起重复验证,即其他研究者在同等条件下、用同样的方法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

如何设计一个随机、双盲、有安慰剂对照且经得起验证的临床试验,是一个很专业的问题。可惜,在实际科研中,有太多的科研人员做不到这一点。一个不合格的实验,并不比一个虚假的实验强多少。

抗癌不只是以毒攻毒

Q 听人说,治疗肿瘤要以毒攻毒,中药中的蜈蚣、蝎子都有抗癌作用,我可以吃这些来消肿瘤吗?

A 传统中医学上笼统的“以毒攻毒”,并非中医药治癌之优势,甚至无优势可言。因为中药中许多毒药,它们的毒性是明确的,但有否抗癌药性,临床是否真的有抗癌功效,却是需打问号的,而且,有些药物在动物实验中有效,在临床上往往无效或毒性太大而被淘汰。

中医中药治疗肿瘤,必须强调“以人为本”,以考虑病人的综合利益为主,包括重视提高患者的生活及生存质量,不可一味蛮干,唯癌是杀。“活血化瘀”抗肿瘤,很长一段时间也很时髦。但有许多临床证据表明,对晚期肿瘤患者,特别是肝癌患者,一些活血化瘀药不仅会促使肝内转移,而且容易诱发大出血,导致肝昏迷。实验结果也证实,活血药使用不当,会促使肿瘤快速生长与转移。因此,在很多情况下,需慎之又慎!“软坚散积”也是常用抗癌疗法,并且以往是作为治疗甲状腺肿瘤的主要方法。但研究表明,部分甲状腺肿瘤是“碘”依赖性的,而软坚药中不少是含碘很高的,如海藻、昆布等,故这些应属禁忌!

滥用人参类补药也是一大弊端。研究表明,人参提取物在动物中有促使肿瘤加快生长作用,滥用人参也常致使肿瘤扩散。因此,人参等使用亦须谨慎。

中医抗癌的优势

肿瘤不只是生物学上的异常,遗传、器官缺陷、个性、情感、生活方式、应激事件等都可产生不良的协同作用。

专家亲诊 中医抗癌有三大优势。

能有效地防范肿瘤的发生发展。治“有形”之瘤,固非中医学之所长,但对预防尚未“成形”之瘤的发生,及肿瘤已被根治后的复发,传统中医学则有广阔的用武之地。从癌前病变细胞的非典型增生发展成原位癌,再从原位癌发展成具有浸润或转移能力的进展期癌,约需5 ~ 20年左右的时间,这一漫长的发展阶段为中医提供了充分的施展空间。

能提高西医的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继发症;配合放化疗,减毒增效;改善机体内环境,调整免疫;或当肿瘤患者已接受手术或放疗治疗,或化疗缓解后,运用中药防止其复发或转移,巩固其疗效。

中医学还可以在肿瘤的直接治疗中发挥重要或主要作用。如在许多现代医学黔驴技穷的领域,如胰腺癌、胆管癌、肝癌、脑瘤,以及已复发或转移的中晚期肿瘤治疗中,中医都有发挥的空间。

肿瘤不只是生物学上的异常,它是多因素导致的结果。遗传、器官缺陷、个性、情感、生活方式、社会事件、习俗等都对其有影响,有专家甚至称恶性肿瘤为“心身性疾病”。

各种化学的、生物的、物理的、膳食结构的,作为外源性致癌因素,常起着诱因作用,激活原癌基因或抑制抑癌因素,或影响微环境而促进基因突变;某些个性、持续的不良情绪,过多生活事件刺激,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都可干扰整体免疫机制或影响微环境,对癌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医认为:癌症的发生与发展,既有正气不足的一面,同时机体内又存在着机能失调或障碍,及由此而产生的病理产物。机能失调早期表现为以气郁、气滞、湿浊为主,久而久之,发展成痰核、瘀血等有形之病理产物。痰瘀等久滞体内加剧了正气的亏耗,加深了机能障碍,反过来,机能障碍等又导致了体内毒浊的潴留,便形成了中晚期肿瘤患者错综复杂的病理状态。

传统中医学的治疗手段是很多的,但近年来,由于受众多因素影响,中医治疗只剩下内服一法,外加针灸、推拿。应发扬传统,充分利用各种疗法,配合肿瘤治疗。

如对腹水胸水患者用外敷方,干湿敷交替,既疗效显著,又避免了服药困难及伤胃(腹水者喝汤剂常很不舒服);肠粘连或有躯体疼痛者可外敷或熏洗;阴部或骨盆腔肿瘤,可灌肠或蒸熏;口腔、鼻咽癌患者可不时啜服、漱口;食道癌患者吞咽困难时可用糊剂;乳腺癌治疗引起臂肿者,可外熏加浸泡消肿;头部虚汗多或哮喘甚者,针灸涌泉穴引火归源,纳气下行;骨转移伴疼痛者或关节疼痛或肝阳上亢者,可中药煎汤浸泡双腿等等。

气功能够抗癌吗

Q 患病后,我通过每天练气功,在3周的短暂时间里,就自觉症状有明显改善,由失眠而变为睡眠时间增长或正常,由厌食而变为饮食增加和尝到香味,发烧现象消失,体力增强,体重增加,各项指标正常。这样看来,气功真能抗癌了?

A 历代古典医籍中,有许多关于气功防治疾病、强身健体的记载。气功强调自我调节、自我控制,通过自我身体和心理锻炼、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于是气滞得舒,瘀血化解,气顺血通,调整了机体各系统器官的功能,使呼吸、心血管、消化、神经、内分泌、免疫、造血系统的功能,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收到了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功效。

目前认为:癌细胞缺氧,因为缺氧造成它各种功能的改变,以至不断地生长。如果能大量供给它氧气,是可以抑制或消灭它的,而气功治癌正是强调大量吸氧。而且,肿瘤的生物电不同于正常组织,研究发现肿瘤的电位总比正常低或呈负电位。这种电位的差别可以理解它之所以能争取营养,不停地生长。如果用正电或磁场治疗,可以消灭肿瘤。练气功的人能放出一种磁或静电,说明气功治癌是有科学根据的。

情绪和生理功能有密切的关系,生活紧张、情绪压抑能造成免疫功能的减低,同时改变各种激素分泌及皮肤电阻的降低,这些现象都有科学的报道。研究发现,癌症病人在发病前很多精神上都遭受到某种打击,或闷闷不乐,对生活不乐观等。而气功治癌强调心绪宁静,不受任何不良刺激,其对癌症的抵御作用也是合乎科学的。

但气功抗癌的奥妙至今还不很清楚,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气功是有益的。但癌症病人千万不能将抗癌希望全部寄托于练气功,而放弃现代医学的各种有效抗癌措施(如化疗、放疗和手术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