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产业园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评估及发展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2 00:11:03

点击下载

作者:四川省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出版社:西南财大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四川省产业园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评估及发展研究

四川省产业园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评估及发展研究试读:

前言

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不仅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节约利用土地、减少污染排放,而且有利于加强产业分工协作、科技创新引领,形成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对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省把产业园区作为推动经济加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大力推进成长型特色园区建设和重点园区培育,全省产业园区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我省产业园区发展与沿海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总体规模不大、园区规划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不高、园区管理体制和开发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整合、规范等方面。

为了摸清全省产业园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园区发展的政策建议,四川省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组织有关研究人员组成研究团队,按照国家和我省关于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发展的相关精神,通过借鉴国内外产业园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经验,将全省210个产业园区作为研究对象,在取得问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全省产业园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促进我省产业园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的途径及政策建议,最终形成了《四川省产业园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评估及发展研究》课题报告。

本书由总课题研究报告、子课题研究报告和调研报告三大部分组成。其中,总课题研究报告由“导论”“理论基础”“国内外产业园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经验借鉴”“四川省产业园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评估及分析”“四川省产业园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的途径”和“四川省产业园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的政策建议”6章组成;子课题研究报告由“四川省产业园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国内外产业园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经验研究”和“四川省产业园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政策研究”3篇构成;4篇调研报告调研的对象分别是上海和苏州、贵州和云南、重庆、江西和安徽等省市的产业园区。

本研究是我们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我省产业园区发展问题的一次尝试,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学者和读者批评指正。本书编写组2014年12月第一篇总课题研究报告1导论1.1 产业园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概述

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和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园区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高新区、开发区、科技园、工业区、产业基地、特色产业园、产业新城和科技新城等。

集中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增长极理论鼻祖弗朗索瓦佩鲁(F.Perroux)认为,增长并非在所有地方同时出现,而是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具备创新性的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路径向外扩散,从而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影响。增长极获得初步增长后,创新功能增强,在极化效应作用下,不断吸引周边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中。在增长极内,产业集群引至集聚经济,要素集中引至集约深化,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增长极不断成长,辐射力逐渐增强,到某一时段,扩散效应起主导作用,推动增长极优质要素向周边扩散,带动腹地经济增长。发展产业,集中才能培育主导产业,集中才能形成集群,集中才能促进要素使用集约。

集群发展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需要。产业经济学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生产要素和产业不断集聚的过程,产业的集聚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在集聚经济效应作用下,将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哈佛商学院波特教授认为,产业集群从三个方面提升竞争力。一是提高集群内企业生产效率。二是为创新指明方向和加快创新速度。三是促进新企业诞生,推动集群自身成长。实践中已出现大量产业集群现象,如美国硅谷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中关村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浙江的块状经济,这些产业集群都有力带动产业快速成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

集约发展是走集约内含经济增长模式之路的需要。集约内含经济增长是以技术进步为基础,提高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效率而实现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了集约内含经济增长模式的重要性。集约内含经济增长,是一种通过劳动者素质提高、技术进步、管理创新,提高生产资料和活劳动效率而实现的增长,能够提高单位物质资源产出,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可减少物质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

产业园区是产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的主要平台和载体。产业园区首先为产业集中提供了空间范围和平台。随后,在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以产业链延伸、关联产业、配套产业聚集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在园区达到规模经济后,土地、资金等要素资源的制约作用日益显著,产业园区必须走集约内含经济增长模式。从这一角度来讲,集中、集群、集约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是产业园区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不同阶段。因此,本课题中产业园区的集中主要是指空间范围上的集中;集群主要是指产业的集群;集约主要是指要素资源的集约,即资源消耗少,生产效率高。推进产业园区的集中集群集约发展,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1.2 四川省产业园区发展现状1.2.1 产业园区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攻坚力量1.2.1.1 产业园区已成为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承载

截至2012年年底,我省共有产业园区210个,就园区性质划分,有国家级产业园区11个,省级产业园区41个,市(州)等其他类型产业园区158个;就产值规模而言,我省共有千亿级产业园区2个,五百亿级产业园区10个,百亿级产业园区57个。截至2012年年底,我省产业园区已规划面积4183.99平方千米,已开发面积1506.1平方千米;园区年末企业总数达22465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7102家。2012年,我省产业园区企业营业收入达24153.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42%;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达3873.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6.03%。产业园区已成为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承载。1.2.1.2 产业园区已成为我省产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和提升的重要平台

目前,我省正以产业园区为依托,积极推进特色优势产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块状经济。各地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产业、市场、区位等优势条件,强化经济环境建设,加速推进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向产业园区聚集。随着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的不断增强和中小企业的不断聚集,德阳重大技术装备、绵阳数字家电、攀枝花钒钛、成都汽车、资阳车城、达州天然气化工、武侯皮鞋、夹江瓷都、遂宁食品、眉山铝硅、泸州白酒、南充丝纺服装等特色工业集中区加快发展的格局逐渐形成,产业特色不断强化,关联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1.2.1.3 产业园区已成为我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

目前,我省正着力打造西部重要的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商贸中心,积极吸引国际国内,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充分发挥园区的政策、产业集中集群发展优势,高度重视产业园区在实施充分开放合作中的重要载体作用,努力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2012年,我省产业园区企业进出口总额达428.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2.41%;合同利用外资66.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2.39%;全省产业园区已成为我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项重要目的承载。1.2.1.4 产业园区已成为我省“四化同步”,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阵地

近年来,我省积极探索实践,将产业园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要阵地,加快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资源要素配置向园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通过壮大园区规模和经济实力,促进城乡就业,有力地缓解了我省就业压力。2012年,全省产业园区从业人员达304.4万人。其中,工业从业人数为257.1万人,当年新增工业从业人数20万人,成为了“四化同步”,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阵地。1.2.2 我省产业园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部分中部省市相比,我省产业园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还不高,尚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作为经济后发展地区,在园区规划和产业布局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1.2.2.1 我省产业园区发展极不平衡,且发展水平整体偏低

我省产业园区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及周边,成德绵眉资遂六市产业园区数量约占全省的50%,而民族地区产业园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多数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水平、综合竞争实力相对较低,带动产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的成效还不明显。1.2.2.2 我省产业园区规划水平总体不高,产业同构化趋势明显

我省产业园区总体上规划水平较低,大部分产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未落实,普遍存在产业繁杂、企业扎堆的现象。园区产业定位不准确,与区域产业定位不衔接,园区产业功能分区不合理;多数园区尚未形成主导产业,产业链体系还较为薄弱,企业间关联度不高,真正谈得上特色鲜明、具有产业集中度的园区仅占15%左右。一些地方产业园区产业规划、产业定位未能充分体现当地的要素禀赋和产业特点,规划发展的主导产业类同现象突出,园区产业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协作发展的格局远未形成;园区在项目引进过程中,过度依靠土地、能源价格的减让,无序恶性竞争现象突出,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园区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1.3 研究目的及思路1.3.1 研究目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本课题通过对四川省产业园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进行综合评估,对四川省各产业园区所处的地位有明确的定位,为各级政府在加快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调整,推动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方面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通过定性分析,从宏观上把握四川省产业园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整体水平和所处阶段。

通过定量分析,对四川省产业园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水平进行多维排序,总结成功经验,发现存在问题,为进一步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供依据。1.3.1 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以比较优势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其他相关理论为基础,借鉴国内外产业园区发展经验,从定性角度和定量角度对四川省产业园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测算,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产业园区综合指标进行了评估和排名,在此基础上探讨促进四川省产业园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的有效途径和相关政策建议(如图1-1所示)。图1-1 研究思路图1.4 研究方法

本课题坚持实事求是的路线,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等有关理论,借鉴国内外比较成功的产业园区发展案例、经验,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理论研究与实践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在具体分析的过程中,课题组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对相关内容进行了科学的梳理和评价。

文献研究法:为更科学地构建四川省产业园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指标体系,课题组通过实地调研与文献查询,收集了国内外典型地区关于产业园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的相关文件与文献资料,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并从中选取与本课题相关的信息。

问卷调查法:为评估我省产业园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现状,课题组构建了“集中”“集群”“集约”三大指标体系,27个指标小项,通过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产业园区处,向我省21个市(州)园区相关部门下发了关于园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现状的问卷调查。

专家打分法:为有效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课题组设计了关于评价指标体系的专家打分调查表,科学合理地设计了“集中”“集群”“集约”三大指标和各指标小项的权重。

内容分析法:课题组通过深入系统分析问卷,就相关统计指标数据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形成了对四川省产业园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研究。

主成分分析法:在科学构建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四川省各产业园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情况进行了综合排名。2理论基础2.1 比较优势理论2.1.1 比较优势理论概述

大卫·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原理。他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中国有个田忌赛马的故事,比较形象地反映了比较优势原理。战国时期,齐国将军田忌与齐王赛马,田忌采纳了谋士孙膑的策略,使用拥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上、中马对付齐王的中、下马,用完全没有优势的下马对付齐王的最有优势的上马,三场比赛完后,田忌以两胜一负的成绩取得最终胜利。

按照李嘉图的理论,假定A、B两个国家在进行两种商品生产,A国较之B国均处于绝对优势,即便如此,但只要处于劣势的B国在这两种商品生产上的劣势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A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的优势程度不同,则B国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A国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A国通过生产和出口与B国相比生产率差距较大的产品来获得较大的分工和贸易利益。B国也可以通过生产和出口那些与A国相比生产率差距相对较小的产品在两国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即“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则两国通过贸易,互相交换商品,彼此都节省了劳动力,都得到了好处,这就是比较优势原理。

比较优势理论出现,为自由贸易提供了理论基础,它从劳动生产率差异的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一个重要成因,在历史上,这个理论为加速社会经济发展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即使到了今天,很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仍然把这个理论当作制定对外经济贸易战略的基础。2.1.2 比较优势理论在产业园区的应用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两国应该各自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产品,通过贸易互通有无并获利,不管是对生产率高(机会成本低)的国家,还是对生产率低(机会成本高)的国家,都是大有裨益的事情。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最初适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比较优势理论,同样适用于一个国家不同区域之间进行的产业竞争。从国家层面来看,省域之间有竞争,也有比较优势,从一个省的层面看,省内各区域之间有竞争,也有比较优势。从一个区域的产业园区看,不同园区之间也应该发挥其比较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的优势,着力于差异化发展,避免因同质化竞争而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产业园区的产业选择方面,必须根据园区自身的综合优势和独特优势,合理选择和科学布局园区所要发展的产业,明确主导产业、相关产业和配套产业,从而形成有效的产业链。

不同区域和园区,要充分利用好特定地理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发挥好稀缺的特殊资源优势。根据四川各区域所具有的优势和特色,我们认为:一是利用攀西地区的钒钛资源优势,建立钒钛产业园区。攀西地区钛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一位,钒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位。二是利用川南等地盐卤化工优势,建盐卤化工园区。四川盛产岩盐和井盐,岩盐主要分布于自贡、犍为、盐源等地,井盐主要产于自贡和资中等地,其中以“千年盐都”自贡最负盛名。推进以自贡为中心的四川盐化工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三是利用“三江”流域水力资源,构建水电产业园区。四川的水能资源以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最为丰富。不仅资源量大而且相对集中,是全国甚至全世界少有的水力资源“富矿”,造就四川成为中国最大的水电开发和西电东送基地。四是利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建立天然气化工产业园区。四川天然气资源丰富,形成了川东、川南、川西南、川西北四个气区和川中油气区,获得了可观的天然气储量和产量。五是利用川东北的纺织产业优势,构建川东北纺织产业园区。2.2 产业集群理论2.2.1 理论概述

产业集群理论是由麦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麦克尔·波特任教于美国哈佛商学院,是竞争战略和国际竞争领域研究权威,在商业管理界中,他有“竞争战略之父”的美誉。产业集群理论并非凭空产生的,它来源于实践。波特在对10个工业化国家进行考察后发现,所有的发达经济达中,都明显存在集群现象,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1990年,波特发表了他的《国家竞争优势》,首次提出了“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一词,并对普遍存在的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

中国有句古话叫“物以类聚”。所谓产业集群,就是指一群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配套支撑体系,在特定的区域内,大量集中、协同发展,企业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从而形成具有特色并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集群在一起的企业基本上处于同一条产业链上,彼此之间既竞争又合作,充分共享技术、信息、人才、政策以及相关产业要素等资源,通过这种集群,企业可以共享区域中的公共设施、市场环境以及外部经济,降低了交易成本,特别是降低了信息交流和物流成本,产生规模效应,形成外部竞争优势,从而形成区域竞争力。近年来,产业集群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把产业集群作为区域发展战略,国内外的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非常有效的途径,对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2.2.2 产业集群理论在产业园区的应用

产业园区与产业集群具有天然的联系。产业园区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产业集群天然产物,是实现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而产业集群又推动产业园区的发展壮大。从发达的工业国家的发展情况看,某种产业的企业集群到一定程度,自然地形成了产业园区。我国在引进发达国家的工业发展经验时,首先看到的就是产业园区对工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各区域、各省、市、县开始大力发展产业园区。但是,我国不少园区往往忽略了产业园区与产业集群的天然联系,在规划和构建产业园区实践活动中,存在明显的忽略企业间分工协作、产业之间关联度不强,从而造成产业集群度不明显的状态。尤其是在一些地方,在片面追求GDP增量的冲动之下,如火如荼地开展园区建设,采取了一些粗放式经营手段,造成了园区产业配套的脱节,同时也带来内部生产成本和外部交易成本的提高,反而无法实现产业有效集群,园区的竞争优势逐渐丧失。因此,明确产业集群与产业园区之间的密切关系,应用产业集群理论来指导园区的规划和发展,才能使园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更具竞争力,发挥更大作用。2.3 可持续发展理论2.3.1 理论概述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不在对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情况下,而努力满足当代人的需要的发展模式。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RachelCarson)发表了一部引起很大轰动的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作者描绘了一幅由于农药污染所造成的可怕景象,惊呼人们将会失去“春光明媚的春天”,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类关于发展观念上的争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冲击力大大增强,全球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于是环境问题开始作为一个重大的科学技术问题由一些科学家提出。“环境问题”的提出,人们首先根据传统理论研究治理方法和技术,同时人们进一步体会到,仅靠科技手段,用工业文明方式作为定式去修补环境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必须在各个层次上去调控人类社会的行为和支配人类社会行为的、打着工业文明烙印的思想和观念,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发展观悄然兴起,并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1994年的世界人口与发展会议,1995年的哥本哈根世界首脑会议,每次都作为重要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按照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表述,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不构成危害的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谋求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维持新的平衡,制衡出现的环境恶化和环境污染,控制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认为,主要是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质量,提倡适度消费和清洁生产,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建立“低消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效益”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早在1996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刚要》就把可持续发展作为跨世纪的战略任务。同时,可持续发展业已成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其内涵包括: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公平发展、高效发展、多维发展等方面。

归结起来,可持续发展理论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而发展是以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整个社会整体和谐发展为基础的。其二,可持续发展强调区域的发展,包括省域、城市和城乡的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其三,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大力营造社会创新氛围,积极鼓励技术创新,构建创新体系。其四,发挥科教效益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发展要促进“产、学、研”结合,开展前瞻性、先导性科技攻关,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技术储备,构建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创新产品,最终形成社会、环境、经济和和科教效益的统一。其五,作为微观单元的企业,其运行机制和内部要素结构正在逐渐向可持续发展方向靠拢。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产业园区的应用

一是倡导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使资源得以循环利用,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全面发展。发展产业园区,应该大力宣传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倡导环保健康、循环利用的生产生活方式。二是发展高新产业园区。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纷纷建设高科技园区推动高新技术发展,如美国的硅谷、中国台湾的新竹等都是国际知名的高新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越来越成为带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省应当依靠高等院校和研发机构的科研优势,大力倡导技术创新,创立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打造集研究、生产和出口为一体的科技创新型园区。三是打造生态产业园区,促进产城一体、城乡一体。生态产业园区包含工业企业、也包含农业和居民区的一套完整区域体系。生态园区中的企业完全实现清洁生产,企业间实现废物、能量和信息交换,充分并完善地利用资源、物质和能量,废物排放趋于零,对环境友好。2.4 其他理论2.4.1 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1950年首次提出的,该理论被认为是西方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域观念的基石,是不平衡发展论的依据之一。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的。增长极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会产生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极化效应促成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极的回流和聚集;扩散效应促成各种生产要素从增长极向周围不发达地区的扩散。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增长极”理论是区域开发理论的核心内容,被许多国家和地区用来指导区域发展和规划。在实践中增长极的物质载体或表现形式包括各类别城镇、产业、部门、新工业园区、经济协作区等。虽然目前该理论对有关增长极的数量、门槛规模、内部产业结构及其区位与时间选择等技术性问题难以解决,但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对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政策等有很大的指导作用。2.4.2 生态工业理论和生态工业园区理论

生态工业是指仿照自然界生态过程物质循环的方式来规划工业生产系统的一种工业生态和持续发展的新型模式。生态工业园区是21世纪新兴的工业组织模式。它是利用工业生态学及系统工程学的理论和思想来规划和运行的工业园区。它不仅强调园区内的各成员内部实现清洁生产、减少废物源,同时强调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参与,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流形成各成员相互受益的网络,使园区对外界的废物排放趋于零,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共进。生态工业园区最本质的特征在于企业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企业与自然环境间的作用。对生态工业园区主要的描述是系统、合作、互相作用、效率、资源和环境,这些显然是传统工业园区难以同时具备的特征。生态工业园是实现生态工业和工业生态学的重要途径,是一个局域的、比较理想的生态系统,它通过工业园区内物流和能流的正确设计来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企业间的共生网络。一个企业的废物成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企业间实现能量及水等资源的梯级利用。作为一种新型的工业形式,生态工业园区在很多国家已经建立起来,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环境和经济效益。目前世界有超过60个生态工业园的项目在规划或建设之中,其中多数是在西方。丹麦的卡伦堡(Kalundborg)案例是被许多人提及的工业共生案例,被称为工业生态学中的经典范例。同时,生态工业园区在欧洲的奥地利、瑞典、爱尔兰、荷兰、法国、芬兰、英国、意大利等国家也正在迅速发展。我国自1999年开始启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试点工作。2.4.3 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也称交易费用理论,是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研究经济组织制度的理论。所谓交易成本(TransactionCosts),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们自愿交往、彼此合作达成交易所支付的成本,也即人—人关系成本。它与一般的生产成本(人—自然界关系成本)是对应概念。从本质上说,有人类交往互换活动,就会有交易成本,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交易成本理论对于公共政策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告诉我们,政策或制度的产生源于交易成本的降低,能够协调组织行为,走向公正、秩序和安全,使我们从另一处角度去了解公共政策的特征及其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制度分析学派,对于公共政策的研究和分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4.4 政府干预理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的政府干预理论认为,虽然市场被认为是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这只看不见的手以无形的力量引导着资源在市场中以效益最大化的方式进行配置,但这只手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同时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很难达到,所以市场失灵不可避免。当市场不完备、信息不完全、竞争不完全时,市场机制不会自己达到帕累托最优。为了弥补市场失灵,政府干预应该遍布各个经济部门和领域。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干预可带来帕累托改进。2.4.5 政府管制理论

政府管制的内涵在现当代意义上有些类似于国家干预。政府管制是政府或政府机构采取的行动,是由行政机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配置机制或间接改变企业或消费者供需决策的一般规则或特殊行为。其形式是调节、监管和干预,其手段包括准立法、准司法、执法。政府管制的外部性理论认为,当生产者和消费者在自己的活动中产生对旁观者不利的影响,就称为“负外部性”;如果这种影响是有利的,就称为“正外部性”。正外部性使他人减少成本,增加收益;负外部性使他人增加成本,减少收益。3国内外产业园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经验借鉴

随着现代工业进程的不断深化推进,产业园区由最初简单的产业聚集向产业集群发展,而后再向高度集约纵深发展,已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自“十一五”以来,我省产业园区经过多年发展,整体上已从创建初级阶段迈进到了转换升级阶段。如何少走错路,不走弯路,又好又快地发展,借鉴国内外成功园区的经验教训十分必要。纵观国际国内发达产业园区,发展之初通常都采用集中集群方式。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定地域内通过要素含量的增加来有效提高经营要素质量,通过要素投入的集中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当这些集群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集团化、规模化后,集群的高度发展使此地区的各生产要素相对集中,经营要素质量相对提高。为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社会效益,促使这些要素组合方式须再次进行优化协调转变。即在本地区产业主导下,通过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的不断创新,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拉低成本,降低物耗水平,同时提高投资收益率和强化资金使用效果,形成产业新的价值增长点,最终成功实现产业园区集约发展,经济可持续、快速、稳定增长。3.1 国外产业园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经验与启示

探究国外产业园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在产业园区的生产模式中,除了有传统粗放型经济生产模式,还有现代循环经济型生产模式;从园区的管理方式来看,又可分为“企业自发组织型”管理模式和“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等等。因此本课题分别从美洲、亚洲和欧洲甄选了美国硅谷、日本筑波、丹麦卡伦堡三个特色产业园区进行分析,总结其在集中集群集约发展方面的经验与对我们的启示。

经过分析、比对以上三大产业园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史我们发现,三大园区的先期发展阶段都是在集合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基础上,集中、统一配置生产发展,并由此形成集群效应,此阶段主要是由于要素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经济增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园区内企业集群规模的成熟,园区发展进入到集群发展期,各园区更集中合理地运用现代管理与技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效应,进一步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此时园区的发展方式已开始由粗放型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经济增长转变。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后,为能集中核心力量,提高工作效益和效率,继续获得可持续竞争的优势,园区在最充分利用一切资源的基础上,以高效、节俭、约束为价值取向,进一步高效管理、降低成本,高智力、高技术、充足的资金等成为集约发展阶段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由此园区企业进入到集约发展阶段,彻底实现了产业园区的集约型经济高速增长。

具体来讲,国外三大园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经验对我省产业园区有以下几点启示。3.1.1 建立透明、公平、良好的园区发展环境,明确主导产业,推进现代产业集聚,实现园区集约发展

一方面,打造一个透明、公平、良好的园区环境是园区实现集约发展的重要前提。无论是欧美还是日韩企业都经历过从低端向高端转型的历程。事实证明,企业转型升级除了政府引导外,关键要靠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要实现园区成功集约发展,只有在透明、公平的环境中,园区企业才能一心一意地投入到创新研发活动中去,通过技术升级来提升产业附加值,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实力,而不是整天想着如何与园区管理机构搞好关系,如何减税、减租、拿补贴。

另一方面,推进产业集聚是实现产业集约发展的根本途径。无论是硅谷的高技术产业园区还是丹麦卡伦堡传统产业园区,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他们都有明确的主导产业,而不是百花齐放式的“产业大杂烩”。要实现产业的集约发展,政府在驾驭产业园区发展方向时除了明确区内的主导产业,摈弃、淘汰过去那些加工比重大、产业结构不合理、污染低效的落后老化产业,引进、培育可持续发展、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现代技术产业外,更重要的是在确定正确的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和合理的产业结构后,能有力地引导其他关联产业紧紧地围绕主导产业开展,使产业之间联系紧密、相互促进,同时带动区域内人口集中,兴城兴业,各类生产要素能够得到进一步的配置优化,实现资源的高效、综合、节约利用。3.1.2 优化园区管理手段,建立健全集中、高效、简洁的政府服务模式

一方面,园区管理不能管得过多过死,不能走日本筑波从前发展的老路,扼杀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削弱产业竞争力,而要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减少政府对园区事务特别是企业经营的干预约束,通过政策落实、有效信息沟通等方式积极鼓励、扶持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特别是要对企业的R&D技术研发创新活动投入大力支持,通过相关政策和投入来形成有效的创新激励。同时,园区管理也不能像硅谷前期发展那样放得太开管得过少,以至于后来出现由于区内企业的无序发展而导致的“土地危机”,使企业发展遭遇“瓶颈”,遏制产业成长活力。

另一方面,园区管理机构要按市场规律把握好其在园区发展过程中的角色,进一步转变园区行政管理职能,减少产业园区的行政管理成本,打造高效、简洁的服务环境,大力发展各类为企业发展提供相关服务的中介机构,使其成为一个更具活力、更具开放性的现代产业园区。园区管理方要善于引导、协调区内产业,以良好的服务和优惠的政策吸引优势企业入驻园区创业。通过完善的中介机构来协调各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避免政府直接介入园区企业的生产创新活动当中;通过中介机构帮助企业建立投融资平台、技术支撑平台、技术合作平台等,以此加快企业集约发展步伐。3.1.3 进一步完善创新网络,大力支持企业开展R&D创新活动,突出园区特色创新文化品牌

一方面,单一地把大学、科研机构聚集在一起并不一定就能形成人才创新。园区内的大学、科研机构众多固然可以提供智力支持,但如何充分利用好人才资源,最大程度发挥出人才效应,这就需要智力成果与本地企业的紧密结合,通过各企业内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与大学科研领域的高质量、高度流动人才的结合,迸发出各种先进理念碰撞刺激产生新的思维发展创新。如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和硅谷高科技工业园,不仅在研究活动方面形成了空间上的集聚,而且在生产与销售上更是形成了共生体系。这种方式可直接有效地将生产与科研相链接,在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之间形成“研发→生产→销售→再研发”的良性循环模式,实现产学研联合创新,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另一方面,由于技术自主创新需要集中大量的技术资源,若企业自身研发力量薄弱,或者区内的个体创新与组织化创新之间缺乏互动,就会导致许多企业特别是高技术企业无法针对市场有效地开展相应的技术研发活动,而一些具备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也会因为不完善的技术转移机制而不被企业所获得,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无法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只有通过园区管理机构督促、落实好支持、鼓励企业R&D活动投入的相关灵活机制,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好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依靠产学研联合研发,形成技术创新网络,才能实现产业的自主创新,成为本行业设计发展的领头者,掌控本行业产品的附加值和销售价格,进而打造出富有园区特色的创新文化品牌,吸引更多资源加入园区互动,产生协同作用,同时又刺激新产品、新流程、新设计等新创意的不断出现。3.1.4 与时俱进创新相关发展机制,健全健康的制度环境,落实相关法律政策,保障园区集约发展

通过三大产业园区的集中集群集约发展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实现园区集约发展离不开区内企业的自主创新,离不开基本政策的引导扶持,离不开法律体系的有效保障,比如土地政策、投融资政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金融财税制度以及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制度,等等。

首先,土地资源不可再生的特性,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一个产业园区要想长远健康、可持续集约发展,必须首先管好土地、用好土地。像日本筑波科学城的土地政策创新一样,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集约利用园区土地,是园区实现集约发展前提条件之一。

其次,一直以来,竞争力强的产业都有着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的特征,这使得民间资本力量不愿也无力先期进入,此时就必须发挥政府的引导、示范作用。这一点上,我们一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硅谷的金融财税政策,由政府来完善投融资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宏观的企业运营规则,确保园区最佳的投资、创业环境,吸引各种类型的投资基金进入园区。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筑波科学城的集约发展经验,积极发挥国家财政职能,带头为这些企业提供有力的财政扶持,来引导社会投资,特别是引导各类金融机构给予贷款支持,引导风险投资公司投资高技术企业,大幅度增加科技成果转化投入,同时,利用加大税收政策的优惠力度方式来鼓励企业进行规模扩大或者深化技术研发。

再次,作为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我们认为只有通过像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那样,建立健全有效的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制度,并落实到位,才能强力推动现代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实现经济集约型转变。循环经济模式的推广,有利于缓解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资源短缺之间的突出矛盾,有利于工业发展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粗放型经济向低污染、低消耗、高效益发展的现代集约型经济的转变,有利于园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集约发展,为未来园区发展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有利于提高园区美誉度和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对提高区域经济效益、带动区域经济联动效应、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最后,园区的集约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离不开制度环境的有力保障。一方面园区管理机构通过各种政策措施不断刺激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搭建各种平台协助企业创新;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健全与落实必不可少。通过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转移体系,既能增加创新者的安全感,留住人才,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又可以加强创新成果的交流,刺激创新理念的扩散,吸引各类投资源加强对园区项目的关注,树立园区的品牌效应,最终成功实现园区的集约发展。3.2 国内其他地区产业园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经验借鉴

纵观国内产业园区的发展情况,我们自然将目光聚焦在中国三大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产业园区上。三大经济区是当今中国无可争议的三大增长极,因此本课题分别从三大经济区选取了苏州工业园区、上海张江高科技产业园、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佛山创意产业园、中关村科技园区和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8个产业园区进行研究分析,归纳出这些产业园区在集中集群集约发展方面的经验对我们的启示如下。3.2.1 狠抓骨干培育,壮大产业集聚规模

一是抢抓机遇,引大引强。把引进战略性重大项目作为重要任务,着力完善产业发展链条,利用产业大转移的契机,重点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带动相关产业集群发展。在江苏苏州工业园区内,由三星电子、苏州工业园区国控公司、TCL集团三方共同成立的苏州三星电子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于2011年5月30日举行开工典礼。该公司将在园区建设的三星高世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项目,是韩国对华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预计产能为10万片。目前,已经在苏州构建了LCD模组厂的材料及配件产业链,形成了世界高世代面板一条龙生产体系。

二是完善配套,做活做强。针对相对比较薄弱的产业,从上游、下游两个方面对产业进行配套发展,做大做强产业链,加大产业的集聚规模,从而带动整个产业快速壮大。

三是鼓励竞争,做大做强。针对优势产业,鼓励相关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合理竞争,企业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能力强的企业往往能在竞争获胜,甚至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扩大规模,在竞争中做大做强,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快速壮大。3.2.2 提升服务水平,加快产业集聚速度

一是加快特色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和项目落户园区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打造特色办公条件,为园区特色形成搭好框架。佛山创意产业园区为打造创意平台,建造了九鼎国际城10万平方米的办公和商业场所,南风古灶15万平方米办公场地、十多万平方米的户外及创意园;集中打造教室、会议室、小剧场等配套设施。这些特色设施和相关环境的打造,促进了相关企业快速落户园区,加快了相关产业的集聚发展。

二是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大多数园区积极推行“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制度,切实履行“一站式”服务承诺,精简项目入园程序,缩短项目入园时间。如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了亲商的政府机构,制定并实施公平、公正、透明的政策,按照国际商务惯例运作,充分体现了快捷的一站式服务、周到的投资咨询服务、定期的政府走访企业、最少的政府收费项目和低成本的营商环境。

三是创新服务企业水平。要提升园区整体品质,提高园区吸引力,就不仅要加大招商力度,更要苦练内功,创新服务企业水平。上海张江高科技产业园区为促进园区品牌形象提升,提高园区服务水准,在园区内建立了一体化的张江业务服务平台,构建了“一站式、全覆盖、快处置、高便捷”的一体化服务体系;同时争取市政府相关支持,促成相关部门落户园区内,大大助力园区企业发展。3.2.3 加强创新驱动,提升产业集聚水平

一是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综观国内产业园区发展,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以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基础,依托强大的科技基础设施和丰富的专业服务资源,以及以创新型企业、行业协会、产业技术联盟为代表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将有力推动产业园区构建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从而实现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局面。中关村科技园拥有以联想、方正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40多所,每年毕业生超过10万人;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为代表的科研院所130多家;各类孵化器50余家,大学科技园14家;以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中科院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为代表的技术中介机构上千家;企业自发设立、自主管理、职业化运作的新型协会组织超过30家。近年来,中关村出现了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的多种模式,一批企业与大学院所成立联合实验室;由企业牵头、围绕核心技术和标准成立的产业技术联盟达到22个;形成了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园、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等10多个产业特色明显、集聚效应突出、创新活跃的国家级专业园和产业基地。

二是推动创新创业人才集聚。人才是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的根本力量,国内发展领先的园区无不把人才引进集聚作为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中关村在发展创新经济的过程中,逐步出现了一批系列创业者、职业经理人、天使投资人、高端创业者、风险投资家等具备产业组织能力的高端人才,他们通过创业、投资、孵化等方式加速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成为支撑中关村产业组织创新及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涌现出以柳传志、王小兰、王文京、邓中翰为代表的一批创业者,培育了以联想、方正、曙光、爱国者、科兴为代表的一批高技术品牌企业,许多科技人员在中关村成长为创业投资家和企业家。近年来,中关村每年新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0家,每年新增高素质人才就业岗位4万个,实现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标。留学人员创业企业累计达4000家,从业的留学人员近1万人。北京市委与中央党校联合举办了“北京中关村企业家培训班”。二十多年来,中关村形成了对海内外优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业人才、专业管理人才等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吸引机制、培养机制和流动机制,有力推动了产业发展水平提升。3.2.4 推动企业发展,形成产业集聚力量

一是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动发展。龙头企业是指在一个产业共生的群落中,具备国际或一国产业主导权、拥有强大的产业组织能力的跨国公司或企业集团。中关村科技园逐步涌现出一批具有全国、全行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并逐步形成了以联想集团与京东方为代表的两大模式。其中,联想集团以产业后端(市场)的控制力提高对产业中端(资本)的控制力,进而以产业中端(资本)的控制力提升对产业前端(技术)的控制力,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的协同发展。而京东方则依托国家产业战略布局及政策支持,围绕重大项目攻关,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赶超式发展。

二是平台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合发展。平台企业是一种新型企业组织,它依托特定市场资源的集聚优势,具有较强创新资源聚合能力、业务推广能力及关联企业服务能力,可供其他企业嵌入、推广相关产品及服务,并与之分享价值增值。平台性企业最早在中关村科技园大量出现,并出现多种形态,如最早出现了一批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平台企业。主要包括如下几类:电子商务平台,如京东商城等;信息服务平台,如搜狐、新浪等;技术创新及应用,如奇虎360;企业孵育平台,如各类孵化企业及创新工场等;企业投资平台,如中关村发展集团、中科金集团等;产权交易平台,如中国技术交易所。

三是源头企业构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生力量。源头企业立足于原创技术或原创商业模式,率先在行业展开技术试错、产品试错等企业试错行为,从而起到对原创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先驱探索作用。中关村科技园作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行者及战略新兴产业的策源地,前后出现了一批源头企业,如搜狐、慧聪、8848、中科纳新等,为新兴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金融企业成为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发展的主导力量。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是实体经济、尤其是创新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这其中,金融企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中关村科技园作为全国科技金融创新中心,不仅具有一批直接融资的金融机构如投资银行、各类创投机构等,还包括一批间接融资机构如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以及其他金融机构,通过创业投资、战略投资等途径,将金融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将股权疏通转化为产业融合,为中关村的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的高效对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4四川省产业园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评估及分析4.1 四川省产业园区发展概况4.1.1 四川省产业园区整体情况

作为西部经济发展的桥头堡,产业园区在我省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自2008年以来,我省产业园区发展极为迅速,园区数量由181个增加到210个,增长16.1%;工业企业数由10773个增加到22465个,增长108.5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由4831个增加到7102个,增长47.01%;2012年,我省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相较于2008年均有大幅度提升,分别由2008年的7477.69亿元和2389.06亿元增加到21678.36亿元和6564.2亿元,增长幅度分别为189.91%和174.76%;产业园区营业收入方面,2012年,我省产业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153.2亿元,较2008年增长238.53%(如表1-1所示)。近五年来,产业园区的规模、竞争力和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加强,成为了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表1-1 2008—2012年四川省产业园区经济数据4.1.2 按园区性质

目前,我省产业园区主要由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出口加工区、农产品加工区、保税区、企业园区和其他园区等几大类。从表1-2可知,自2008年以来,我省产业园区工业集中发展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数量明显增加,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园区数量略有降低,而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则逐步转变为其他类型的园区,产业园区的发展呈现出向综合性方面转变的趋势。表1-2 2008—2012年四川省产业园区(按园区性质)发展情况4.1.3 按园区行政管理级别

从园区行政管理级别来看,自2008年以来,我省国家级产业园区增加到11个,增长175%,说明我省园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省级产业园区由48个减少到41个,而市州级产业园区的数量由129个增加到158个,数量明显增加,但市州级别的园区向省级园区转变的速度较慢(详见表1-3)。表1-3 2008—2012年四川省产业园区(按行政管理级别)发展情况4.1.4 按园区主导产业

从表1-4可知,2012年,我省产业园区共确定食品加工、煤炭采选业等33个行业作为园区的主导产业,其中确定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园区数量分别为30、22和15个,分列我省产业园区主导产业的前三位;从行业类别看,我省各类园区的主导产业基本涵盖了工业领域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中的全部行业,说明我省产业园区行业丰富、产业门类极为健全。表1-4 2012年四川省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发展情况表1-4(续)4.2 产业园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产业园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包括评估指标设置和评估指标权重设置两项重要研究内容。课题组依据产业园区的发展状况及其所处的区位、市场及政策环境,针对集中、集群、集约发展的特征,选取一系列能够反映产业园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指标,并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给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设计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发展评估指标体系。4.2.1 产业园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评估指标设置

基于产业园区发展的广泛性和复杂性,我们着眼于从集中、集群、集约三个角度进行评估分析。遵循科学性、重要性、系统性、准确性和可比性等基本原则,在通用指标、现状分析、数据可得性等基础上,设置了三大类指标,即:产业园区集中指标、产业园区集群指标和产业园区集约指标,用以衡量产业园区集中、集群、集约这三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同时,在这三个大类指标下面,课题组确定了具体的测量指标27个。关于产业园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评估指标设置的具体情况及相应的指标层级关系见表1-5。表1-5 产业园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评估指标说明表1-5(续)*说明:考虑到数据获取的难易度以及数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课题组使用了替代变量对部分指标进行计算,对指标进行了相应的等价替换,具体情况如下:企业集中度=园区工业企业户数/当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个数税收集中度=园区工业企业上缴税金总额/当地工业企业上缴税金总额企业投资集中度=园区当年新增投资额/当地当年新增投资额就业集中度=园区就业人数/当地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产业集群度=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园区企业销售收入总额产业集群度=主导产业税收/园区企业上缴税金总额企业集群度=主导产业企业户数/园区企业总户数4.2.2 产业园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评估指标的权重设置

用若干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时,其对评价对象的作用,从评价的目标来看,并不是同等重要的,所以在选择了指标后,通常对不同的指标赋以不同的权重,然后再来进行综合。在指标的权重赋值研究中,课题组综合使用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思想,运用调查所得的数据决定权重的客观赋权重方法,以及集中专家的经验与意见,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的主观赋权重法。

由于问卷数据的有效性,我们对反映园区“集约”程度的二级指标进行了筛选,剔除了部分土地集约度因子以及创新能力因子的相关指标。为了科学地确定各个指标在整个体系中的权重,通过咨询有关专家,对专家调查问卷结果的整理及计算,得到各可用指标的对应权重。由于产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集中集群和集约同等重要,应当协调统一发展,故准则层三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为1∶1∶1。各可用指标的权重结果如表1-6所示。表1-6 产业园区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分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