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因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1 23:01:40

点击下载

作者:冈岛二人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克莱因壶

克莱因壶试读:

克莱因壶

冈岛二人著

张舟译

书名:克莱因壶

作者:冈岛二人

ISBN:978-7-122-34603-2

出版发行:化学工业出版社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冈岛二人作品总导读

“二人”世界一个传奇

“曾有一段时期,我与推理完全绝缘。那时我沉迷于赛马,是冈岛二人的作品让我重拾对推理小说的兴趣。”——日本著名本格推理小说家歌野晶午注1

1989年4月28日,在留下27部高水准的推理杰作后,与岛田庄司齐名、叱咤日本推理文坛已有八年的冈岛二人,突然宣布退出舞台。选择在职业作家生涯最辉煌的时刻离开,此举颇令书迷们扼腕心伤,也让熟悉他们的同仁们唏嘘不已。不论后来者如何言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大众文学界,他就是一个传奇!

几年后,一位刚刚“出道”的作家井上梦人发表了《两个怪人:冈岛二人盛衰记》,这是迄今为止最著名的冈岛二人传记,也几乎是唯一的一本。书中详细记录了这位作家引退前的所有生活秘辛,涵盖了从近二十年前的“出生”到走上推理创作道路,经由乱步奖出道转为职业作家,再到焚膏继晷、源源不断的笔耕生涯,最后走向隐没的整个历程。其间种种,“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足令读过这本书的每一个推理爱好者为之动容。而之所以会达到这样的效果,盖缘于井上梦人(本名井上泉)正是亲身经历者——“冈岛二人”这个写作双人组的其中之一。

没错!如果说有栖川有栖、法月纶太郎是日本的埃勒里·奎因,是其创作风格的模仿者,那么冈岛二人则是其创作形式的实践者,由井注2上泉与德山谆一两人组成的、一个名副其实的“合体作家”。

※两个怪人※

注3

我曾在拙文《和风万华镜:日本推理小说诸面观》中,就推理小说的合作书写现象做了简要分析。根据松紧程度,这一现象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由出版媒体确定一个专题(如阿加莎•克里斯蒂、江户川乱步等大师级作家的诞辰、逝世周年纪念)或主题(如密室推理题材),再邀请多位人气作家进行“竞作”表演,由于限定条件不多,这样的作品大多不具整体性,结构松散;二是所确定的专题或主题有比较明确且顾及开放性的基础设定(尤其是舞台、角色等方面,类似于我国的“九州幻想”小说),这样的作品在剧情、人物上都有不错的看点,尽管仍是多数作家参与的创作却具备一定的整体性,如《蛤蟆仓市事件》《堕天使杀人事件》等;三是像冈岛二人这样的由“合体作家”创作整体性和完成度都很高的小说,参与其中的作家各有分工,共同或分别完成数部长中短篇推理作。

上述三种情况,依出现概率来排序是递减的。严格而言,在日本推理小说史上,第三种情况只有过这一次。亦即就目前来看,冈岛二人几乎是空前绝后的。虽说比较知名的“合体作家”尚有越前魔太郎,但稍了解些状况的读者应该都知道,这个由乙一、舞城王太郎、入间人间、秋田祯信等近十位作家共用的笔名,只是徒具其表,因为以该笔名发表的作品实际并不存在“长期合作”的情况,而是由各位作家独立创作在基本设定上具备一定统一性和关联性的作品罢了。另一方注4面,确实也存在着夫妻、亲友等进行共同创作的情况,但一来不具备合体性(没有使用同一笔名),二来不具备长期性(顶多合作三四部作品即止),三来不具备稳定性(都还有各自的独立创作且以此为主业)。因此,冈岛二人才显得那么的难能可贵,毕竟与埃勒里•奎因相比,如果不是来自命运之神的眷顾,井上泉与德山谆一原本是分属两个不同世界的陌生人。

关于“两个怪人”的结识及其合作历程,在上文提到的那本“自传”中有着非常翔实而有趣的记述,下面我试作简略说明。这还得从1972年6月12日的那次搬家谈起——

当天傍晚,时年21岁的井上泉因为没有稳定的工作,生活颇为窘迫,而妻子又怀孕了,他不得不迁出与朋友合租的工作室,搬到了月租金相对低廉的阁楼居住。前来帮忙的友人向井上介绍了一位新朋友叫德山谆一(1943年生),后者可以开车运送家具。这便是两人的初会,日本推理文坛一段佳话于焉开始。

当时的德山比井上年长七岁,任职于机械设计公司,无论是衣着打扮、待人接物,还是工作景况、生活品位,都显得要高出许多。井上学的是电影专业,梦想着未来能够成为这一行业的佼佼者。两人在兴趣爱好方面几无交集,真正促成两人合作的更多地来自德山对社会各个流行元素广博的涉猎,这其中就包括推理小说。

相识一年后,两人与那位共同的朋友合开了一家名为“巴别塔影像餐馆”的综合设计公司,主要从事电影、短片、写真的代理工作。但由于缺乏经验,又不懂得如何招徕生意,该公司没过多久就关张了。在没有业务、门可罗雀的某日,很早就已是推理小说迷的德山拿着当年(1973)的第19届江户川乱步奖得奖作《阿基米德借刀杀人》给正在公司闲坐无聊的井上看,不懂推理界行情、没读过几本推理小说的井上对该奖所提供的高额版税感到不可思议,便开玩笑说不如报名参赛、试试运气呢。公司倒闭后,在发明专利、动画制作等多条创业之路上都遭遇碰壁的两人,最终决定将人生赌注押在推理创作上,此前注5的一句玩笑话成了现实。

1975年9月20日,两人商定将乱步奖当成龙门,首要目标就是以职业推理作家的身份出道。一年半后的某天,在准备首次投稿时,他注6们的脑中突然浮现出著名喜剧电影《单身公寓》的片名,遂以发注7音近似的“冈岛二人”为笔名。这一决定,两人坚持了七年之久才梦想成真。其间,他们过着边打工(以短工为主,曾当过柏青哥店员,也曾参加一些剧本创作用以练笔)、边阅读(近乎“推理小白”的井上为了实现目标“豁出去了”,开始大量阅读推理小说)、边构思(主要由德山负责)、边创作(主要由井上担当)的生活,共投稿了四部注8作品参赛,分别为1977年的《倒下吧,巨象》、1979年的《侦探注9注10志愿》、1981年入围决选的《希望明天好天气》和1982年最注11终得以登龙的《宝马血痕》。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江户川乱步注12铜像和1000万日元奖金成为指引他们前行的明灯,而其醇熟的写作技巧、恰当的合作方式也正是在这些“屡败屡战”的经验中逐渐形成的。

按照井上的说法,两人的合作大致是一种类似于“滚雪球”的方式进行,即由某人发想一个点子,另一人接收后加以改良再传回去,然后接着改良不断精进,最终形成小说未来的核心部分。具体分工是:德山负责将核心以“伏线→收线”的形式串联起来,并决定具体的细节的部分(如人物对话、舞台场景等);井上根据德山提供的内容列出纲目,执笔撰写整个故事。形成这样的合作方式,多少与两人各自的生活习惯、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有关,比如德山社会阅历丰富,熟悉大众文化潮流动向和各种公众性娱乐活动(特别是棒球、赛马、拳击、保龄球等体育运动和艺能界活动),具备产生灵感的沃腴土壤,在设想背景、对话等方面也得心应手、如临实境;井上则“宅人”味较重,对高科技的东西有很大兴趣,且沉浸于私人文艺活动(如读书、观影、听音乐、打电动等),具备专事创作的内外部条件,也容易静得下心来一气完成整部作品。

然而,正应了“合久必分”的定律,在正式出道尤其是1985年凭借《巧克力游戏》夺得第39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之后,这对兴趣迥异、性格互补的写作伴侣的“蜜月期”开始走向尽头。一方面,频繁的书商邀稿和媒体约访、严苛的创作截稿日等外部环境导致他们再也无法依照此前的合作方式进行创作(需要在灵感衍生、素材处理、构思布局、细节设置、行文结构、书名人名等多个层面进行反复研讨,费时费力太多,与出版方的要求矛盾日显);另一方面,对推理小说的认知、创作主题的考虑等内部环境也发生了嬗变,两人之间的落差越来越大(大抵是德山老派持重、井上新生图变,讨论时经常无法达成共识)。1989年,两人以《克莱因壶》作为“诀别宣言”(其实注13是由井上独立完成),告知世人冈岛二人正式“拆伙”。嗣后,两人分别以田奈纯一和井上梦人为笔名,各自开辟了“单身公寓”独立过活(从取得的成就来看,分手后的德山渐趋沉寂,远不如井上声名

注14依旧)。

※绑架的冈岛※

曾有一段时间,冈岛二人在日本就是“绑架推理”的代名词,尽管从数量上来看,他这方面的作品只有五部,并不比其同样擅长的注15“体育推理”多。但由于冈岛的“诱拐物”气质实在独特,且质量一本比一本高,往往予人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遂有读者将他与几乎同期出道、热衷书写“分尸杀人”题材的岛田庄司合称为“分尸的注16岛田,绑架的冈岛”。

根据《两个怪人》一书中的描述,“绑架”是井上和德山唯一共同喜爱的题材。在“绑架推理”真正成为冈岛作品的主要标签之前,带有深深的德山印记的“体育推理”才是主流,而其出版的前三部作品更无不以“赛马”为题材,有着“赛马三部曲”之称。因此,十分有必要稍微花些时间先来谈谈这部分作品。

对于冈岛二人的作品特质,日本的推理评论家和读者们的观点几乎是一致的,无外乎“浅显易懂的行文风格”“存在感强烈的人物造型”“令人眼花缭乱的剧情铺展”等,这在其出道作《宝马血痕》中已初现端倪。故事以发生于某知名牧场的赛马评论家、牧场长及两匹纯种赛马被射杀的事件揭开序幕,由正准备与该评论家离婚的妻子和她在赛马杂志当记者的好友组成侦探二人组追踪案件真相。作者借浅白流畅的对话、层层推进的剧情,让即使对赛马运动一无所知的推理迷也能轻松阅读,而在对射杀案凶手及动机的探寻过程中又加入了名马血统问题、群体贪腐事件等内容,结构缜密、意外迭起,足见其不凡笔力。但本作的缺点也是明显的——本格诡计稍显单薄,而社会派议题、主角本身的家庭感情羁绊等描写则接近蜻蜓点水、触及不深,很难对读者造成较大的冲击力。

之后,冈岛二人于1983年推出的第二作《第七年的勒索信》、第注17三作《希望明天好天气》也都是“赛马推理”。前者讲的是中央赛马会接获“让指定的马获胜”的勒索信,随后恐吓事件成真,而经过追查,线索竟然指向了七年前的一场马传染性贫血病。后者讲的是一匹价值三亿二千万日元的纯种名驹遭遇意外性骨折,相关人员突发奇想——将其毒死后伪装成绑架案——于是原本带有揭示赛马界黑幕的社会派推理色彩的故事转向了“如何顺利拿到巨额赎金”这一娱乐性更胜一筹的绑架诡计遂行上,这也是冈岛首次踏足“诱拐物”,其可读性明显高于出道作。

依仗“赛马三部曲”的成功,冈岛得以超越海渡英佑、佐野洋、西村京太郎、三好彻等多位从事过“赛马推理”创作的前辈,赢得了注18“日本的迪克•弗朗西斯”这一美誉。

自《希望明天好天气》开始,冈岛二人又先后创作了《锦标赛》(1984年)、《藏得再完美也......》(1984年)、《七天内的赎金》(1986年)、《99%的诱拐》(1988年)等四部绑架推理小说,从而正式走进“诱拐物”的世界。其中,《锦标赛》延续了前作“体育推理”结合“绑架推理”的风格,讲的是某著名拳击手的外甥遭绑,绑匪却提出了令人吃惊的奇怪条件——不要赎金,只要在即将开打的锦标赛中击倒(K.O.)对手获胜就放回人质——本作是一部在绑架条件上独出机杼的作品;而《藏得再完美也......》则是将警匪斗智的绑架议题放到了艺能界,说的是一名新人歌手遭绑,歹徒提出了一亿日元的赎金要求,作品除了在赎金领取环节这个“绑架推理”最有魅力且最具挑战性(对作者要求较高)的部分有不错表现外,还夹杂了不少演艺行业的内幕描写,颇有些社会派推理风味。如果说这前三部作品只是冈岛的“诱拐物”中达到较高水准的开胃甜点,那么后两作则是真正帮助其完成“冈岛二人=绑架推理”这一等式的大餐了,尤其是完成度极高、在同侪中出类拔萃、被视为其生涯代表杰作之一的《99%的诱拐》。

一般来说,绑架推理的主要看点就在于施救方(以警方、人质家属为主)与犯罪方(基本就是绑匪了)之间斗智斗勇的“攻防战”,而“标的物”(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赎金)进行交割的桥段则设计成作品的高潮部分。冈岛前三个“诱拐物”的重心还是停留在了对施救方、犯罪方、“标的物”和交割过程这四大要件的“创新”上,比如不再是赎金、别具一格的“标的物”(《锦标赛》),施救方与犯罪方身份的转换(《希望明天好天气》《99%的诱拐》)等;后两个“诱拐物”则野心更大,将整个绑架事件当作表层,原本应是高潮的交割戏码却只是前戏和外衣,后面居然别有洞天,有另一个更加复杂诡谲、惊心动魄的绑架事件(《99%的诱拐》是由过去与当下两个互有关联的绑架案构成整个故事),或完全推翻整个事件性质和创作旨趣的内容(《七天内的赎金》实质上是披着绑架之皮的“密室物”)在候着读者,这就是冈岛二人厉害之处——即便是同样的主题(体育推理、绑架推理),也不会出现重复的哪怕是近似的内容——反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大多数推理作家都投向冒险动作小说、旅情推理小说的怀抱,创作风气被带往样板化、公式化的渊薮的大势之下,冈岛逆流而动、求新求变、注重“剧情至上”、奉行娱乐主义的思路轨迹,这一点与抱定注19和坚守本格创作的岛田庄司同样令人钦佩,亦是读者之福。《七天内的赎金》开头就直接进入赎金交接环节,当这个看似是“诱拐物”的故事铺展到大约60页的时候,剧情猛然斗转星移向“密注20室推理”发展。该作的另一大看点是侦探二人组近石千秋与槻代要之助的恋爱故事,特别是千秋心理上的细微变化体现在作者的笔端堪比高端的爱情小说,这也是向来讲求“剧情至上”的冈岛难得如此纯粹地在不影响本格元素发挥作用的前提下,将角色魅力当作一档正注21事来锻造。

相较而言,《99%的诱拐》则呈现出了另一种独特气质——“多重绑架”,是冈岛“诱拐物”的集大成之作。第一章的内容是受害者(人质的父亲)关于二十年前发生的绑架事件的手记,这一事件以警方失败、赎金被取走告终。自第二章开始,视点转移到现代:某品牌制造商社长的孙子被绑架,赎金要求为价值十亿日元的钻石。绑匪自始至终使用的是电脑合成音,且从未露脸,可谓高科技罪犯。而进行钻石交接的角色,被指定为二十年前那次绑架事件中的人质生驹慎吾。现代的事件中绑匪如何拿到赎金,过去的事件由谁策划实施,犯罪动机是怎样的......种种疑问在最后有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大收束。该作的“多重绑架”除了体现在“绑架案+绑架案”的结构设置且两案互有对应、因果关系这一剧情安排上外,还植根于牵涉其中诸色人等的外在行为模式、内心情感表达皆受事件的“绑架”而无法脱出这一深层设定。正是凭借《99%的诱拐》的优异表现,冈岛二人顺利斩获第十届吉川英治文学新人奖,只不过这对“新人”在仅仅一年后就解散了,还真是说不出滋味的讽刺啊。

在制造“诱拐物”的空当,冈岛二人也创作了不少其他题材的作品,其中就有同样被视作其代表作的《然后,门被关上了》(1987年)注22和《克莱因壶》。前者是部纯本格作品,被评为“极北的逻辑游注23戏小说”;后者为科幻推理,且被认定是日本“虚拟实境”的开山之作(在当时,该技术属于超新科技,其概念尚未普及,大众知之甚注24少)。这两本书与《99%的诱拐》并称为“最高的冈岛三作”。《然后,门被关上了》讲的是某富豪的独生女在自家别墅中横死,当时别墅中还有四名年轻男女,据称都是死者的朋友,受其邀请前来游玩。死者的母亲认定杀死女儿的凶手就在这四人当中,于是设计将他们关在逃不出去的密室里,让他们回忆当时的状况,经由彻底的讨论找出真凶。伴随时间的推移和推理论战的白热化,四人相互猜忌、嫌隙横生,真相也逐渐浮出水面。本书的魅力在于将舞台设定为极限的密闭空间,而且在只有四个嫌疑人的情况下,所谓的真凶真相却不断翻转,到最后所还原出来的整个事件是骇人听闻的。由于冈岛甚少写纯粹的本格推理,这使得本书凭借极高的意外性、可读性和逻辑性,成为其难得被多个经典推理榜单(尤其是本格榜单)都予以收录的作品。

冈岛二人的告别作《克莱因壶》是一本手记,内容是主角上杉彰彦投稿参加某游戏书原作大赛却铩羽而归,不久某公司表示愿买下该作版权并利用虚拟实境技术将之改编为新型体感游戏,还邀请其在游戏制作完成后帮他们进行测试。在多次试玩的过程中,上杉开始对该公司产生了诸多疑问,但同时也因分不清虚拟和现实,逐渐丧失了自我意识......总的来说,这是一部拥有“噩梦特质”的小说,由于手记体本身所使用的第一人称叙述视点,加上流畅的行文、跌宕的剧情、悬疑的氛围和开放式的结尾,造成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极易产生身临其境的强烈代入感,必将是一次鲜有的、堪比3D观影、脑洞大开的、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的独特体验,这是“由魅惑文字构成的饕餮盛宴”。

※八年的遗产※

借由近八年的创作成果,冈岛二人留给后世推理作家的遗产难以计数,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拒绝重复”的创作态度,这造就了其作品的主题多样性、角色非系列化和阅读过程高享受感。

冈岛笔下的主题相当多元,除了“体育推理”和“诱拐物”外,还著有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摘得第39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的校园推理力作《巧克力游戏》(对校园霸凌、学生犯罪等社会派议题和“不在场证明”等本格诡计多有涉及,值得一读)、触及征信业内幕的写实本格杰作《解决还差6人》(1985年)、B级悬疑惊悚大作《血腥圣诞夜》(1989年)、幽默推理连作短篇集《该死的星期五》(1984年)和长篇《非常卡路迪亚》(1985年)、只有在特定的不可能状况下才能追查犯人的“奇味”推理《不眠之夜的杀人》(1988年)和《不眠之夜的报复》(1989年)、质量齐整风格各异无一劣作的短篇集《开个没完的密室》(1984年)和《被记录的杀人》(1989年)、难度超高的游戏书原作《查拉图斯特拉之翼》(1986年)、堪称“诡计大全”的极短篇谜题集《不妨当个侦探吧》(1985年)等。这样的创作广度是德山、井上两人在各个领域爱好叠加和知识经验层面互补的结果,如此“多面”恐怕在同时及后来的作家中大概也只有栗本薰、宫部美雪、东野圭吾等寥寥几人能够企及。

不想创作系列角色也是冈岛二人的特征之一,井上曾公开表示,“对于用过一次的角色,我们都十分反感,因此基本不会写系列小说”。事实亦确乎如是,他的二十七本推理小说中出现过的系列角色就只有连作短篇集《吾乃万事通大藏》(1985年)中的钉丸大藏《、该死的星期五》和《非常卡路迪亚》中的“山本山二人组”、《不眠之夜的杀人》和《不眠之夜的报复》中的“搜查0课三人组”,且出版册数均未超过两本。几乎可以断言,“讨厌系列角色”根本就是冈岛二人注重和贯彻“剧情至上”理念的必然结果。从本格推理与社会推理的区别特征来看,前者更加依仗诡奇的剧情来吸引读者,角色的性格、身份是服务于剧情发展的;后者则靠人物的魅力及其身上所投射出的社会现象来引起读者共鸣,由人物性格来决定命运暨剧情的走向。通观冈岛二人的作品,其骨子里还是偏向本格的多,即便在其中掺杂了一些敏感的、流行的社会议题,也多是或闲笔带过或含蓄窥探,甚少以之为旨、深触其核,因此往往造成人物略显扁平、个性不足等缺憾。对于这一点,《两个怪人》中也有提及:“登场人物只是‘棋子’,是为剧情而存在,是为将包含故事的小说全体引导至同一个方向而存在......(但)即使是‘棋子’也得下一番功夫,让读者感觉不出他们是‘棋子’。”也就是说,冈岛对角色的塑造态度是在保证“剧情受我控制”的基础上,尽量给予登场人物鲜明的个性。这也是为什么虽然冈岛笔下的角色失之圆润,却也不是随处可见的白纸一张,像《99%的诱拐》中的生驹慎吾、《克莱因壶》中的上杉彰彦,就都是令人深刻的人物形象。

大抵来说,“剧情至上论”的本质是小说创作(特别是类型文学创作)的娱乐主义精神在作祟。倘若放在“作者—作品—读者”这个三元结构中,可以发现看重“在剧情上逐渐逼近事件核心,要尽可能制造越来越高的阅读快感”的冈岛,明显是将读者放在第一位的,作品必须满足读者的感受。出于希望读者充分享受阅读过程的考虑,冈岛的作品鲜见单个“梗儿”从头耍到尾,而是谜团持续增加、悬念持续增高的“脑力风暴”,犹如“长江三叠浪”般绵延不尽。因此,冈岛的推理小说常常拿起来不看完是没法放下的,有时即使看完了也还在引人继续思索个中关节,比如《然后,门被关上了》《克莱因壶》便是如此。

冈岛二人息影文坛的这许多年来,其遗产已成为新秀作家们的成长养料,贯井德郎、歌野晶午等人都曾受教良多,甚至创作了质量不低的致敬作品。

现在,冈岛和岛田分别栽下的大树皆已根深叶茂,其枝枝蔓蔓无不向世人诉说着“推理无限大”的终极奥义。资深推理人天蝎小猪克莱因壶,Kleinbottle。在数学领域中,Kleinbottle是指一种无定向性的平面,国内通常译为克莱因瓶。由于原作者使用了“壶”这一汉字,因此本书采用了“克莱因壶”的译法。

著作权使用契约书

著作权持有人上杉彰彦(甲方),伊普西隆研发股份有限公司(乙方),就《BrainSyndrome(脑部症候群)》这一作品的著作权使用细则,签订契约如下:

第一条 甲方同意乙方自契约签订之日起五年内,以上述作品为原作,开发游戏装置“KLEIN-2(暂名)”,并在全国范围内游乐场所进行商业销售。

第二条 甲方同意乙方以本契约为基准,根据游戏软件及游戏装置的实际需要,使用上述作品制作各种宣传资料并使用。

第三条 乙方在本契约签订之日起一个月内,向甲方支付注25

一金二百万圆也(含税)

作为前两项的著作权使用费。

第四条 甲方在本契约签订之日起五年内,不得同意乙方之外的第三方自行或委托他人,对上述作品进行游戏、电影、电视节目、广播节目、戏剧、出版物等任何形式的改编。

第五条 如有一方违反本契约中的条款,另一方可解除契约,若因此蒙受损失,可索取赔偿。

第六条 第一条约定期满之后,乙方若打算继续使用上述作品,需获得甲方书面同意。届时,关于著作权使用费,由甲方与乙方另行协议。

第七条 本契约如有未尽事宜,甲乙双方需本着诚信原则协商解决。

本契约一式两份,由甲乙双方签名盖章后各执一份为凭。平成三年二月十日(一九九一年二月十日)

01

这是我和伊普西隆公司签的契约书。事实上,我不知道这东西能不能作为证据发挥效力,不过,我决定姑且把它贴在笔记本的第一页上。

有必要的话,请把它小心翼翼地撕下来,拿去做科学鉴定,我想,这样你们就能确定这东西是真货了。

举个例子吧,请你们看我的签名下方,在相距2.5厘米左右的地方有一小块模糊的污迹,其实那是我左手食指的部分指纹。我在签名前,用钢笔在契约书旁的报纸空白处试写了一下,当时手指沾到了墨水,我却不知道,就在契约书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直到要盖章时,我才发觉这污迹,我跟乙方说那就重签一份吧,但乙方说没关系,于是就用了这份。

从契约书上应该还能查出别人的痕迹。如果那些痕迹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那么至少还能查出两个人的指纹。

其中一人名叫梶谷孝行,是伊普西隆公司的营业企划部部长,契约书就是他递给我的。“请在这里签名,名字下面盖章,然后在文书两页纸的交界处盖上骑缝章。”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点出我应该填写或盖章的位置,所以契约书上肯定到处都有他的指纹。

另一个人名叫敷岛映一,是我的姐夫。我把这份契约书拿到姐姐那里炫耀过。不管怎么说,作品即将制作成游戏,对我来说可是了不得的大事,当然想向人炫耀了。我上门时姐姐邦子刚巧在准备晚饭,她手指湿漉漉的,不能摸契约书,就让映一拿起来,好方便她看内容。因此,契约书上没有她的指纹,真遗憾。

不光是指纹,我记得以前在书上看到过,根据汗水和唾液也能测出血型。我不确定梶谷孝行是否有翻页时用拇指沾口水的习惯,但没准能在契约书的边角上检验出他的唾液。

因此,只要详细检查,就能证明这份契约书绝非伪造。即使有某些因素令他们声称“对此契约一无所知”,它应该也能确凿地证明我与伊普西隆公司的关系。撒谎的不是我,诬陷我撒谎的那帮人才是满嘴谎言。

如今我正在逃亡。

此处是山里的一栋古老建筑,大概是谁家的别墅吧。建筑物后方堆着的柴火长满了苔藓。一辆自行车倒在正门旁边,锈得跟一堆铁屑似的。想必最近这里已经完全没人住了。现在,我就在这栋建筑的阁楼里写着这本笔记。

当初是为了避雨才钻到了阳台下。我拨开杂草,在湿漉漉的泥地上爬行,最后眼前出现了一堵带裂缝的水泥墙。墙上开着一个五十厘米见方的小窗,蒙着纱网的木框摇摇欲坠,轻轻一拉就掉下来了。拨开蜘蛛网,只见暗洞里有三块扭曲的铁片,大概是通风扇吧,我试着伸脚去踢。随着一声巨响,铁制的扇叶落入了暗洞深处。我从这里钻进了建筑物内部。

进入的地方似乎是机械室,水泥地上摆着小型锅炉,蜿蜒着锈铁管的墙对面有扇门。地和墙都潮乎乎的。屋里听不到任何声响。我打开门,里面像是地下储藏室,两侧的墙上有整排的木架,上面乱糟糟地堆放着因受潮而膨胀变形的纸箱。从纸箱缝隙中突然蹿出了一只受惊的老鼠,吓得我把正要伸过去的手又缩了回来。

狭小的储藏室深处有楼梯。我上楼梯来到一楼的走廊,走廊左侧是厨房,右侧是客厅,沿着走廊直走,可抵达建筑物的正门。

不到十分钟我就把整栋建筑探了个遍。房子分上下两层,一楼是客厅、和室及餐厅,二楼只有两间卧室。里侧卧室的墙边架着梯子,注26爬上去就是阁楼。这是一个只有四叠大的小房间,但窗外景致极佳。

滑落溪谷的绿色斜坡和斜坡彼方的连绵山峦自不待言,最重要的是能看见屋前的道路,倘若有人上山,从这里一望便知。从县道分岔出来的山道沿着河流通向顶峰。偶尔会有山脚下的镇民开小卡车上来,或是男男女女的旅行者迈着悠闲的步子登山。除此之外见不到其他人影,更别说有人会从山道转入通往这里的岔路了。

我很喜欢这里。于是我返回地下室,钻出通风扇的窗口,去山脚下的村镇买来了食物和笔记本。我把桌椅搬到阁楼的窗前,坐下来翻开了笔记本。只要一抬头就能看到屋子下方的山道,如果有人靠近,用不了三分钟,我就能带着笔记本躲进地下室。

身上带的钱够买一个月的食物,这个时间足以让我写完自己的经历吧。

那么,从哪里下笔好呢?

不管结局如何,对当前的我来说,唯一能做的就是如此这般把自己的经历以某种形式记录下来。我不知道这有什么意义或价值。对意义和真相的探索已经让我疲惫不堪,再深究下去,想必也只会再次在原地打转罢了。

现在的我,就像一条咬住了自己尾巴的蛇,一条不断吞食自己身体的大蟒蛇。

吞食到最后会剩下什么?皮肤和胃囊翻转过来的自己吗?还是只剩下意识——所有的一切都已被吃光,却依然觉得没吃够的意识?

现在的我,大概只能希望吃到最后自己还能剩下一点残渣。

02

就让我从试作品开始谈起吧。

那玩意看起来就像连着电线的手套或是厨房用的那种隔热手套。长至肘部,银光闪闪。我试着摸了摸,带有光泽的表面有点暖。夹层里大概灌满了液体,按上去能感到有黏稠的物质在内侧反压我的手指。“要把手伸进去吗?”

我问道,百濑伸夫点点头。

我环顾着研究室——没有窗,纵深七米,宽四米,很宽敞,但除了一扇通往走廊的门,四周就只剩下裸露着混凝土的墙面。

我正坐在椅子上,左右两侧各有一人。坐在我右侧的男人叫百濑伸夫,站在我左侧的男人是梶谷孝行。我第一次来这间研究室,是梶谷带我来的。

我面前的大桌子上仪器堆积如山。他俩叫我把手臂伸出来,就像要打针似的,把我的T恤袖子卷到了肩膀,还笑嘻嘻地等着看我的反应。“伸进去后会怎样?”我问道。

百濑摇摇头,说:“总之你把手伸进去试试。与其听我说,还不如实际体验一下来得快。绝无危险。”

“......”注27

我拿起了长手套。粗粗的电线从连指型手套的前端延伸至仪器。我的眼前是一台显示器,屏幕显示着一个绿色圆圈正在十字坐标的中央微微颤动。拿起手套的一瞬间,屏幕中的圆圈就大幅度地晃动着,扭曲变形起来。

我缓缓将右手伸进手套。里面很暖和,感觉湿乎乎的。“请插紧,直到指根抵住手套。”

百濑看着显示器说道。屏幕中的圆圈扭来扭去,显然与我的手部动作是连动的。

这玩意的内部完全跟手套一样。我确认着每根手指的位置,按照百濑的要求,把手指插到指根被抵住为止。“觉得紧吗?”百濑问。

我点点头。“就像戴了个快被撑破的橡皮手套。”“我这就进行调整。”

百濑看着显示器,缓缓推动键盘旁的控制杆——它看起来就像电视台摄影棚里常备的控制杆。“啊......”压迫手指的力量忽然消失,我不禁叫了起来,“变松了。”“嗯,手指上还有异物感吗?”“嗯,有一点点。不过里面很松,几乎感觉不到了。”“再调整这么一点就行了吧。”

百濑又推了推控制杆。

“......”

我的右手产生了非常奇妙的感觉,仿佛手套已从手上消失。不,我的右手确实插在这个隔热手套似的东西里,可我并没感触到什么。

再看向屏幕,图形几乎变成了一个正圆。我动了动手指,它也不再像之前那样扭曲变形了。“还有压迫感吗?”“好像没有......又好像有。”“有?”“不不,只是心里的感觉,有点不自在。”

百濑笑了,一旁的梶谷孝行也嘻嘻笑着。“有没有热或冷的感觉?”

百濑问道。“感觉是微温。”“现在呢?”

百濑推动了另一根控制杆。

“......”

随着他的操作,我的右手变冷了。“冷吗?”“嗯。”“那这样呢?”

百濑反推控制杆,于是我的手发烧似的又暖和了起来。“那个......能调节温度?”

百濑点点头。“这样应该是最自然的吧?”

说着,百濑摁下控制杆旁的按钮。热意顿时消失,我的右手又回到了没有任何感觉的状态。“......这到底是什么装置?”“K1的试作品。”“什么?”

我没领会百濑话中的意思。“这是测试用的试作品。怎么说呢,应该说是一种模拟感觉的装置吧。至于完成品,我们已经做出了K2,不过还没正式命名。”“模拟感觉......?”“没错,刚才是温度的感觉对吧。其实手的所有感觉都能用这装置模拟出来。比如说......”百濑这次转向了键盘。他按下几个键后,显示屏上的图形变成了表格。“现在你有什么感觉?”

百濑刚敲了个键,我就又一次叫起来:“水漏出来了!”

被百濑称为试作品的隔热手套里突然冒出水来了。“不,你搞错啦。”百濑笑着摇摇头,“你是不是觉得手浸在水里了?”“......嗯。”

我在隔热手套里活动手指。这只右手就像伸进了水槽似的,手指一动,就能清晰地感觉到冰凉的水流。“这就是模拟感觉!装置并没有进水,只是上杉先生的皮肤受到了这样的刺激罢了。”“......”我回头看着百濑,“没有水?”“没有。你看。”

百濑一边说,一边再度敲打键盘。一瞬间,先前的水消失了,手上也没有被沾湿的感觉。“......总觉得怪怪的,叫人心里不舒服。”“最后再试一项吧,请握拳。”“握拳?”“对,紧紧地握一下。”

“......”

我在隔热手套里试了试,没有遇到任何阻碍。就跟没戴手套的左手一样,我的右手也能握拳。

啊,我突然意识到了其中的怪异。“你明白了?”百濑微笑着问道。

我向他点点头,情不自禁地吞了口口水。“手指和手指直接碰到了......”

隔热手套至少是从我右手的感觉中消失了。手指明明插在手套里,相互之间却能直接碰到。我试着摩擦手指,却根本感觉不到手套的存在。“没错,这也是模拟出来的。上杉先生的手指被包在装置的膜中,通常你的手指和手指、手指和掌心是不可能直接接触的,对吧?事实上也确实没碰到。但现在你却有这样的错觉。”

正如百濑所言。我尝试用右手的拇指摩擦食指。看起来两根手指之间至少隔着一厘米,然而它们却越过隔热手套直接碰在了一起。“这是怎么办到的?”“K1和K2是一种直接针对人体进行输入和输出的装置。”“针对身体进行输入和输出?”“没错,现在装置正把你这右手的体温、发汗情况、肌肉张弛之类的信息不断传送至电脑,这就是输入。输出则相反,装置会将信息传送到你的右手。手套的夹层中灌有特殊液体,通过施加微弱的电压,可使其状态发生种种变化,变硬、变软、变热、变冷等等。这些变化会刺激你的皮肤,让你产生手放进水里的感觉,也能让你感到自己抓住了某个不存在的物品。”“不存在的物品?”“我们来体验一下吧。”百濑一边说一边敲打起键盘,随后,他回头指着桌面,“我在这里放了一个看不见的东西。请你试着把它拿起来。”“......什么意思?”“就在这附近。”百濑再一次指向桌面,那里刚好是我正对着的地方。“我也不知道正确位置,因为我看不见嘛。不过对你的右手来说,那东西就在那里。”

“......”

我依言将右手伸向那里,手指仿佛穿过隔热手套,直接摩挲着桌面。这种感觉实在是太奇妙了,眼睛看到的和手摸到的完全不同。“啊!”

手指碰到了某个物体,我凝目向桌面望去。

那里什么也没有,但食指指腹确实碰到了一个硬东西。金属质地,像是薄薄的金属片。

我试着把它拿起来。右手的食指和拇指抓住了眼睛看不见的金属片。“闭上眼摸,你就会知道这是什么了吧。”百濑说道。

对啊,我恍然大悟地闭上了眼。

细长的金属片,一侧边缘凹凸不平。“是钥匙......!”

我睁开眼。然而,面前却只有闪耀着银光的隔热手套。

03

这就是我在伊普西隆研究所的第一次体验。“怎么样?”

从研究所回去的车上,梶谷孝行问我感想。“我不是很懂,但我知道这东西非常了不起。”

我一边用左手搓着右手,一边回答梶谷的问题。我的右手,只有这右手,似乎还滞留在另一个世界里。当然,摘下手套的一瞬间,右手就回到了正常状态,只是我仍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和因长时间跪坐而发麻的腿终于恢复如常时的感觉一个样。

我看看车窗,想起这举动毫无意义,便又将视线移向梶谷。

这辆车的窗子看不到外面。窗玻璃上涂有和车厢内部同色的涂料,在车外的人看来,它就像半透镜似的闪着光。这是一辆茶褐色的箱型车。从后面的滑门进入车厢后,我发现乘客的座位和前面的驾驶座之间有一道屏障,连车的挡风玻璃都看不到,简直就是一辆囚车。“这是为了安全防范。”梶谷带我上车时曾向我解释道,“我们在开发一种新型装置,目前还没到可以公开的阶段。研究正在悄悄进行,我们还得再保密一段时间。“所以,研究所内的所见所闻绝不能对外人提起。”他这样嘱咐我道。直到我把右手伸进了那个试作手套,才真正明白了话中的含意。

跟来时一样,我和梶谷坐上密闭的箱型车,三十分钟后回到了位于沟之口的伊普西隆研发公司办公室。

这建筑好似工地现场临时搭建的铁皮屋,是一处廉价的装配式平房,面积很大,简陋得令人不敢相信这是一家公司。灰色的板墙上架着蓝色的铁板屋顶;狭小的窗上嵌着细管,窗下是空调的室外机,正发出隆隆的噪声。建筑整体给人又脏又旧的感觉,连去摸门把手都需要勇气。旁边有一栋四层高的公寓楼相当气派,衬得伊普西隆办公室更是特别寒碜。

不过,贴在铝制门板上的铭牌确实印着:

EPSILON PROJECT INC.

字的上方还印有企业LOGO——一个大大的“E”字。可能是因为EPSILON相当于希腊语里的“E”吧。然而,整个建筑中称得上气派的只有这块铜制铭牌。

茶褐色箱型车开回了办公室后面的车库。下车后,我们穿过晦暗的车库,进入办公室。“来,请坐。”梶谷说。

我依言在办公室一角的沙发上坐下。这沙发破旧不堪,连原先的颜色都看不出来了。“好了......”梶谷在我面前坐下,眯起眼笑了。不知为何这笑容总觉得有点像婴儿的哭脸。我猜不出这人的年纪。他笑起来像个孩子,可看看他稀疏的头发和脸上的皱纹,又觉得已经超过了五十岁。“总之就是这么回事。”

梶谷像是在总结之前的一切行动。“我不知道世上竟然还有这样的机器。”“那是自然,这个项目只有我们在悄悄地进行。正如百濑所言,你今天看到的只是试作品。至于K2,装置本身已经完成了。”“它和K1有什么不同?”我问道。

梶谷眨了眨眼。“上杉先生,你问的是之前那个试作品对吧?日本可没有K1,你之前见到的那个,只是公司研发K1时在美国制造的手部试作品。”

我注视着梶谷。“......只是手部?也就是说......”“没错。”梶谷点点头,“装置的模拟对象不光是手部。简单点说吧,你可以把它想成你今天见到的那东西包住全身的样子。”

“......”

把全身塞进那隔热手套里——我瞪大了眼睛。“你是说......让整个身体来体验模拟感觉吗?”“没错,你不觉得非常了不起吗?”

“......”

我想象不出那会是怎样的情景。“而且,现在K2已经做得尽善尽美,你今天体验的试作品完全没法跟它比。”“你们研发这种东西到底有什么目的?”“咦?”梶谷笑着看我,“上杉先生,你忘了吗?正是因为

这个我才去找你的呀。是为了制作游戏啊,一种虚拟实境的游戏。K2能带我们进入一个完美的模拟世界。”“啊......你们想把我的《脑部症候群》......”“没错。上杉先生参加了《书库》杂志创刊号举办的‘冒险游戏注28书原作征集’活动。《脑部症候群》——那真是一部极为优秀的作品。”“可我写得太长了。我一看征稿要求是两百张,就寄出了两百张打字机用的纸,每张有一千六百字。其实所谓的两百张是指手写用的格子稿纸,每张纸四百字。是我看错了要求。”“嗯,编辑部的人对我们说过,你的作品长度是规定的四倍。内容确实很精彩,但八百张稿纸的故事如果要做成游戏书,也未免太厚了。最关键的是找不到有能力帮你改编的游戏作家。”“我也接到了编辑部的电话,说非常遗憾,我丧失了参赛资格。”我看看梶谷,突然意识到一件事,“《书库》编辑部和伊普西隆有合作关系?”“不,没有。不过我们一直在到处打探,寻找适合K2的游戏脚本,所以就拜托出版社在评审过后,给我们看一下稿件。”“哦。”“上杉先生,你写的《脑部症候群》完全符合我们的要求。玩家作为间谍前往某个非洲小国,逐步逼近该国的阴谋核心......这个故事如果在K2中展开,对于玩家来说,主人公的经历可以极具现实感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