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疾病诊治绝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2 10:27:42

点击下载

作者:王元松,游国师,李晓兵

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神经系统疾病诊治绝招

神经系统疾病诊治绝招试读:

前言

方剂是中医理、法、方、药综合运用于临床的具体体现,在中医临床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全国各地的名老中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创造了大量的有效方剂,是他们的临床实践与中医药理论、前人经验相结合的智慧结晶,对于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发挥了巨大作用,代表着当前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是中医药学伟大宝库中的新财富,与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文献相比,它更鲜活生动,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性。然而,这些方剂多散见于各种杂志和论文集中,缺乏系统的整理,不便于医务工作者学习和使用。为此,我们组织临床各科专家,查阅了大量文献,博收约取,比较筛选,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编写了《老中医坐堂丛书》,希望为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开拓思路提供有益的帮助。

本丛书共8册,包括《呼吸系统疾病诊治绝招》、《消化系统疾病诊治绝招》、《循环系统疾病诊治绝招》、《泌尿系统疾病诊治绝招》、《内分泌系统疾病诊治绝招》、《血液系统疾病诊治绝招》、《神经系统疾病诊治绝招》、《风湿性疾病诊治绝招》。每书均以现代医学病名为纲,以病统方,意在切合临床实际。每病先介绍该病的基本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内容,而后顺序介绍全国各地的老中医经效验方,以供辨证选用,每首方剂均注明【处方】、【主治】、【用法】等内容。本书旨在总结临证有效方剂,而不以学术探讨为目的,因此,药物组成、用量或比例均严格忠实于原方创制者,不做任何调整或补充。凡药涉巨毒,方涉峻烈者,或有其他注意事项者,均在【说明】项下对其详加说明。这些方剂屡试屡效,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本书集众家之所长,聚新方于一鉴,可供医务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医学院校师生研究、学习、使用。

由于水平所限,在编写过程中可能存在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老中医坐堂丛书》编委会2008年6月

急性脊髓炎

急性脊髓炎是指脊髓的一种非特异性炎性病变,多发生在感染之后,炎症常累及几个髓节段的灰白质及其周围的脊膜,并以胸髓最易受侵而产生横贯性脊髓损害症状。病因未明,可能由于某些病毒感染所致,或是感染后的一种机体自身免疫反应,有的发生于疫苗接种之后。以青壮年多见。

有哪些症状

发病前数天或1~2周可有发热、全身不适或上呼吸道感染等病史。起病急,常先有背痛或胸腰部束带感,随后出现麻木、无力等症状,多于数小时至数天内症状发展至高峰,出现脊髓横贯性损害症状。

◎运动障碍:以胸髓受损害后引起的截瘫最常见,如颈髓受损则出现四肢瘫痪,并可伴有呼吸肌麻痹。早期脊髓休克阶段,病变水平以下呈弛缓性瘫痪、肌张力降低、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也可引不出来。通常于2~3周后,逐渐过渡到痉挛性瘫痪,肌张力逐渐升高,尤以伸肌张力增高较明显,深反射出现继而亢进,病理反射明显,与此同时有时肌力也可能开始有所恢复,恢复一般常需数周、数月之久,但最终常有一些体征残留。如果病情较重,范围广或合并有尿路感染等并发症者,脊髓休克阶段可能延长,有的可长期表现为弛缓性瘫痪,或脊髓休克期过后出现痉挛性屈曲性肢体瘫痪,此时肢体屈肌张力增高,稍有刺激,双下肢屈曲痉挛,伴出汗、竖毛反应和大小便自动排出等症状。

◎感觉障碍:损害平面以下肢体和躯干的各类感觉均有障碍,重者完全消失,系双脊髓丘脑束和后索受损所致。在感觉缺失区上缘可有一感觉过敏带。

◎自主神经障碍:脊髓休克期,排尿功能丧失,尿潴留,尿容量可达1000毫升以上;当膀胱过度充盈时,尿液呈不自主地外溢,谓之充盈性尿失禁。当脊髓休克期过后,膀胱内的少量尿液即可引起逼尿肌收缩和不自主排尿,谓之反射性失禁。如病变继续好转,可逐步恢复随意排尿能力。此外,脊髓休克期尚有大便秘结、损害平面以下躯体无汗或少汗、皮肤干燥、苍白、发凉、立毛肌不能收缩;休克期过后,皮肤出汗及皮肤温度均可改善,立毛反射也可增强。

应做哪些检查

◎急性期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可稍增高。

◎脑脊髓液压力正常,除脊髓严重肿胀外,一般无椎管梗阻现象。脑脊液细胞总数特别是淋巴细胞和蛋白含量可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但也可正常。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含量也可有异常。

老中医处方

方1【组方】生薏苡仁30克,一见喜15克,金银花15克,生地黄15克,萆薢15克,王不留行15克,知母12克,黄柏10克,甘草5克。【加减】

⊙发热,加葛根9克,黄芩9克;

⊙尿少,加车前子(包)30克,冬葵子12克;

⊙便秘,加火麻仁12克,制大黄9克;

⊙燥热,加北沙参12克,麦冬12克;

⊙湿重,加泽泻12克,苍术10克。【主治】急性脊髓炎。【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说明】恢复期可用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加牛膝、桑寄生、续断、潼蒺藜、龟板、菟丝子、肉苁蓉之类,以调补肝肾。方2【组方】黄柏10克,苍术12克,萆薢10克,防己12克,木通3克,薏苡仁30克,蚕沙(包)10克,木瓜12克,牛膝15克。【加减】

⊙有胸背痛,束带感者,加羌活12克,元胡10克;

⊙少汗或无汗者,加藿香12克,佩兰10克;

⊙足踝水肿,有尿潴留者,加泽泻10克,车前子(包)15克。【主治】急性脊髓炎,低热,肢体瘫痪、麻木不仁,胸闷纳呆,皮肤干燥无汗,足踝水肿,尿潴留,舌边尖红,苔黄腻,脉滑数。【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方3【组方】牛膝15克,锁阳12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黄柏10克,知母12克,熟地黄30克,龟板30克。【加减】

⊙肢体痉挛,屈伸不利者,加黄芪30克,地龙10克,僵蚕15克;

⊙尿失禁者,加山药15克,乌药10克,人参(另煎服)10克;

⊙尿黄,尿痛者,去锁阳,加木通6克,车前子(包)15克;

⊙面色萎黄不华,心悸,怔忡,舌淡红,加黄芪30克,党参12克,鸡血藤30克;

⊙怕冷,阳痿,小便清长,舌淡白,脉沉细无力者,去黄柏、知母,加鹿角片10克,补骨脂12克,巴戟天12克,肉桂9克,制附子(先煎)12克。【主治】急性脊髓炎。【用法】水煎2次,药液混合,早晚分服,每日1剂。方4【组方】党参15克,白术10克,山药15克,扁豆20克,莲子肉15克,茯苓12克,薏苡仁30克,陈皮12克,砂仁6克,牛膝15克,杜仲15克。【加减】

⊙腹胀反酸者,加谷芽15克,麦芽15克,神曲12克,山楂9克;

⊙气短疲乏无力者,加人参(另煎服)10克;

⊙发热咳嗽咯痰者,加生石膏(先煎)30克,知母12克,杏仁12克,黄芪12克。【主治】急性脊髓炎,瘫痪由下肢开始,迅速向上蔓延,出现四肢瘫痪,呼吸困难,语言低微,心悸唇青,舌淡红或暗,脉细数。【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方5【组方】大青叶50克,紫花地丁50克,金银花15克,蒲公英50克,知母15克,黄柏15克,赤芍15克,丹皮9克,紫草15克,黄芩12克。【主治】急性脊髓炎属热病痿躄者。【用法】水煎,早晚分服,每日1剂。方6【组方】黄柏10克,苍术10克,川牛膝10克,当归10克,萆薢10克,防己15克,石斛15克,龟甲(先煎)20克。【主治】急性脊髓炎属湿热蕴结、久伤阴分者。【用法】水煎2次,共取药液300毫升左右,分2次服,每日1剂。方7【组方】黄芪24克,当归9克,川芎9克,桃仁9克,地龙9克,赤芍9克,红花2克,羌活9克,防风9克,细辛3~6克。【主治】急性脊髓炎属气虚血瘀证、兼夹风邪者。【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方8【组方】熟地黄12克,牛膝12克,肉苁蓉10克,巴戟天12克,枸杞子10克,党参12克,黄芪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丹参10克,桃仁10克,红花8克,鸡血藤15克。【主治】急性脊髓炎恢复期。【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方9【组方】熟地黄20克,山茱萸10克,石斛15克,肉苁蓉10克,制附子(先煎)3克,巴戟天10克,麦冬10克,石菖蒲6克,远志6克,生姜6克,大枣10克,薄荷3克。【主治】急性扩散性脊髓炎属肾阳亏虚证者。【用法】水煎2次,药液混合,早晚分服,每日1剂。方10【组方】牛膝12克,羌活12克,独活12克,黄柏10克,防己10克,萆薢10克,苍术6克,木瓜6克。【加减】

⊙发热身重,加生石膏、薏苡仁;

⊙肌肤瘙痒,加苦参、白鲜皮;

⊙小便癃闭不通,加竹叶、木通。【主治】急性脊髓炎,身热不扬,嗜卧懒言,胸脘痞满,肢体痿弱无力,肌肤麻木不仁,或刺痛,瘙痒,小便不利,甚至癃闭不通,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用法】水煎,早晚分服,每日1剂。方11【组方】黄芪15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当归12克,生地黄12克,鸡血藤12克,桃仁6克,红花6克,牛膝6克。【加减】

⊙上肢瘫痪,加桑枝、五加皮;

⊙下肢无力,加木瓜、杜仲;

⊙肌肉萎缩,加党参、山药。【主治】气虚血滞型急性脊髓炎,肢体瘫痪,痿软不用,面色萎黄,神疲乏力,遗尿或小便不通,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涩。【用法】水煎2次,药液混合后分2~3次服,每日1剂。方12【线方】知母12克,龟板12克,白芍12克,熟地黄10克,牛膝10克,当归10克,枸杞子6克,黄柏6克。【加减】

⊙肢体屈曲拘挛,加伸筋草、丝瓜络;

⊙遗尿,加桑螵蛸、益智仁;

⊙肌肤麻木不仁,加鸡血藤、红花。【主治】肝肾阴虚型急性脊髓炎,肢体瘫痪,肌肉萎缩,屈曲拘挛,肌肤干燥,麻木不仁,或见遗尿,伴头晕耳鸣,潮热盗汗,舌质红,少苔,脉细数。【用法】水煎,早晚分服,每日1剂。

有哪些单验方

◎石斛、牛膝、桑白皮各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次。用于肺热伤津痿证。

◎知母、贝母、麦冬、天冬各10克。水煎服,每日2次。用于肺热伤津痿证。

◎生薏苡仁60克,土茯苓90克。同煎为粥,煮熟后去土茯苓常服,用于湿热浸淫证。

◎生大黄、荆芥各等份。共研细末,每次温水调服,每日1次。小便不通者,大黄减半;大便不通者,荆芥减半。适用于急性脊髓炎引起的大小便障碍。

◎马钱子炒炮去毛,研细末装入胶囊,每次服0.3克,每日1次。急性期合四妙散(黄柏、苍术、牛膝、薏苡仁)加减,恢复期加服六味地黄丸。适用于急性脊髓炎各期。

◎鹿角胶30克,鹿角霜、熟地黄各15克,当归12克,人参、牛膝、菟丝子、茯苓、白术、杜仲各9克,虎胫骨、龟板各3克。先将鹿角胶用无灰酒溶化,虎骨(犬胫骨代之)及龟板炙酥,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20丸,空腹盐姜汤送服。用于脊髓炎恢复期。爱心提示◎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治肺部感染,应按时翻身,协助排痰。◎早期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和自主运动,并积极配合按摩、理疗和体疗等。◎应及时地变换体位和避免发生屈曲性瘫痪。如仰卧时宜将瘫肢的髋、膝部置于外展伸直位,避免固定于内收半屈位过久。注意防止足下垂,并可间歇地取俯卧位,以促进躯体的伸长反射。◎饮食宜新鲜清淡,富有营养,粗细间杂,多食瓜果蔬菜及粗纤维食物。◎预防本病的关键在于预防感冒及胃肠道感染,如已经患有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性疾病者,应积极治疗,充分休息;当进行疫苗接种时,体质较差或有感染性疾病时可择期进行。

脊髓空洞症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缓慢进展的退行性病变,其病理特征是脊髓灰质内的空洞形成及胶质增生。临床表现为受损节段内的浅感觉分离、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以及受损节段平面以下的长束体征。如病变位于延髓者,称延髓空洞症;如病变同时波及脊髓和延髓者,称球脊髓空洞症。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可分为先天发育异常性和继发性脊髓空洞症两类,后者罕见。多在20~30岁发病,偶可起病于童年或成年以后,男多于女。起病隐潜,病程进行缓慢,常以手部小肌肉萎缩无力或感觉迟钝而引起注意。

有哪些症状

◎感觉障碍:

⊙节段性浅感觉分离性感觉障碍:为本病最突出的临床体征。因空洞常始发于下颈、上胸段脊髓,故多以手部不知冷热,被刀切割时不知疼痛而引起注意,并常伴有手、臂的自发性疼痛、麻木、蚁走等感觉异常。检查时可见按脊髓节段性分布的一侧或双侧的痛觉和温度觉明显迟钝或消失,而触觉保留或轻度受损,其范围通常上及颈部、下至胸部,呈披肩或短上衣样分布。如空洞波及上颈髓三叉神经感觉束时,面部也可出现痛温觉障碍。若空洞起始于腰骶段,则下肢和会阴部出现分离性浅感觉障碍。若空洞波及后根入口处,则受损节段的一切深浅感觉均可丧失。

⊙束性感觉障碍:当空洞扩展损害一侧或双侧脊髓丘脑束时,产生损害平面以下对侧或双侧躯体的束性浅感觉障碍。脊髓后索常最后受损,此时则出现损害平面以下的同侧或双侧躯体的深感觉障碍。

◎运动障碍:

⊙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当脊髓颈、胸段空洞波及前角时,出现手部鱼际肌、骨间肌以及前臂诸肌无力、萎缩和肌束震颤。手肌严重萎缩进可呈爪状手。随病变发展,可逐渐波及上臂、肩带及部分肋间肌,引起瘫痪。腰骶部的空洞则表现为下肢和足部的肌肉萎缩。

⊙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当病变压迫锥体束时,可出现损害平面以下一侧或双侧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体征。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由于病变波及侧角所致,常见上肢营养障碍,皮肤增厚,烧伤瘢痕或顽固性溃疡,发绀发凉,多汗或少汗。下颈髓侧角损害可见霍纳征。约20%的患者骨关节损害,常为多发性,上肢多见,关节肿胀,关节部位的骨质萎缩、脱钙、被磨损破坏,但无痛感,这种神经原性关节病称为夏科关节。

◎其他症状:常合并脊柱侧弯、后弯、脊柱裂、弓形足、扁平颅底、脑积水及先天性延髓下疝等畸形。

◎延髓空洞症:因常侵及延髓疑核、舌下神经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而出现吞咽困难,发音不清,舌肌萎缩及震颤甚至伸舌不能,面部痛温觉减退但触觉存在。如空洞波及前庭小脑通路时可引起眼球震颤、眩晕、步态不稳。当损害桥脑面神经核时可出现周围性面瘫。应做哪些检查

◎脑脊液检查:压力及成分大多正常,空洞大时也可致椎管梗阻,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

◎X线摄片:可证实所伴有的骨骼畸形,脊髓碘油造影可见脊髓增宽。

◎CT扫描及脊髓磁共振像:可显示空洞的部位、形态与范围。

◎肌电图检查:可显示神经元性损害。老中医处方方1【组方】黄芪50克,丹参25克,人参(另煎服)15克,陈皮15克,天竺黄15克,钩藤15克,胆南星10克,僵蚕10克,血竭10克,鸡血藤50克,地龙10克,制川乌7.5克,蜈蚣2条,甘草5克。【主治】脊髓空洞症。【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也可研为细末,每次5克,每日2次,温开水冲服。方2【组方】巴戟天12克,仙灵脾12克,菟丝子15克,当归12克,鹿角胶(烊化)9克,龟板胶(烊化)12克,黄芪20克,枸杞子20克,桑寄生15克,怀牛膝15克,狗脊12克,太子参12克,赤芍9克,鸡血藤20克,山萸肉30克,熟地黄12克,丹参15克,川芎6克。【主治】脊髓空洞症。【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方3【组方】黄芪30克,柴胡10克,土鳖虫10克,桔梗10克,熟地黄15克,仙灵脾15克,菟丝子15克,狗脊20克,太子参20克,升麻5克,甘草7.5克。【加减】

⊙阳虚畏寒肢冷者,加肉苁蓉、桂枝;

⊙阴虚手足心热者,加枸杞子、知母;

⊙瘀血内阻者,加丹参、桃仁;

⊙胃纳不佳者,加焦三仙、鸡内金;

⊙大便秘结者,加郁李仁或生大黄;

⊙大便稀溏者,加炒白术。【主治】脊髓空洞症。【用法】水煎2次,共取药液400毫升左右,分2次服,每日1剂。方4【组方】党参15克,炒白术12克,茯苓15克,熟地黄30克,山药12克,白芍12克,肉桂6克,当归12克,鹿角胶(烊化)10克,枸杞子10克,炒杜仲12克,生黄芪30克,甘草10克。【加减】

⊙便溏,去当归;

⊙腹胀,加厚朴10克,枳壳10克;

⊙尿失禁,加覆盆子10克,桑螵蛸12克;

⊙畏寒肢冷,加仙灵脾10克,锁阳12克。【主治】脊髓空洞症,倦怠气短,四肢无力,可有疼痛,腰酸腿软,关节肿大,屈伸不利,肌肤不仁,有痛觉减退或消失,畏寒肢冷,肌肉萎缩,舌体胖嫩,舌质淡,脉微弱。【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方5【组方】熟地黄30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川芎12克,山药15克,肉苁蓉10克,巴戟天10克,山萸肉12克,茯苓15克,炒白术12克,丹皮10克,制首乌12克,丹参20克,黄精30克,制附子(先煎)10克,桂枝10克。【加减】

⊙手拘紧呈鹰爪样,加僵蚕12克,全蝎6克;

⊙小便不利或失禁,加覆盆子10克,益智仁10克,党参12克;

⊙阴虚症状明显,加服知柏地黄丸。【主治】脊髓空洞症,腰膝酸软,四肢无力,肌肉消瘦,痛温觉减退或消失,肌肤甲错,两手拘紧呈鹰爪样,指甲枯瘪,小便不利或失禁,舌质红或淡,脉弦细。【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方6【组方】黄芪15克,人参(另煎服)10克,茯苓15克,肉桂6克,制附子(先煎)6克,远志6克,熟地黄15克,女贞子15克,五味子10克,石斛10克,肉苁蓉10克。【主治】脊髓空洞症。【用法】水煎2次,每次取药液150毫升,混合后早晚服下,每日1剂。方7【组方】山药20克,熟地黄20克,麻黄6克,炮姜10克,桂枝15克,补骨脂15克,炒白术15克,炒陈皮15克,香附10克,当归10克,熟附子(先煎)6克,山茱萸10克,木香6克,黄芪15克,骨碎补10克,鸡血藤15克。【主治】脊髓空洞症。【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方8【组方】熟地黄9克,当归9克,肉苁蓉9克,党参9克,黄芪9克,丹参9克,黄精9克,续断12克,川牛膝12克,虎杖15克,桑枝15克。【加减】

⊙如有虚热,加黄柏、知母;

⊙如有虚寒,加制附子、肉桂;

⊙如有疼痛,加白芷、草乌。【主治】脊髓空洞症。【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一般用药20~60剂。方9【组方】党参20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枳壳15克,续断15克,狗脊15克,羌活15克,当归15克,枸杞子50克,鸡血藤50克,木瓜15克。【加减】

⊙肢麻木不仁明显,加桂枝、地龙;

⊙肢软无力,加杜仲、补骨脂;

⊙肢软下坠,加升麻、柴胡;

⊙如伴中枢性疼痛,加乳香、没药。【主治】脊髓空洞症,手指麻木,痛温觉迟钝,肌力减退,活动欠灵,鱼际肉萎,逐渐延及上肢,伴倦怠乏力,口淡纳减,大便时溏,苔薄白,质淡胖,脉沉濡。【用法】上药先用水浸泡20分钟,煎煮2次,共取药液300毫升左右,分2次服,每日1剂。方10【组方】巴戟天15克,仙灵脾15克,菟丝子20克,鹿角胶(烊化)12克,龟板胶(烊化)12克,狗脊12克,黄芪30克,枸杞子30克,当归15克,赤芍9克,川芎6克,丹参12克,熟地黄15克,肉苁蓉30克,鸡血藤20克,桑寄生15克。【加减】

⊙肾虚明显,加附子、肉桂;

⊙脾虚明显,加党参、白术;

⊙肉萎血亏,加桂枝、黄精;

⊙血瘀明显,加桃仁、红花。【主治】脊髓空洞症肾虚型,患肢麻木不仁,不知痛温,表面皮肤干燥,触之有感,肌肉萎缩,运动无力,脊柱弯曲或侧弯,形寒肢冷,反应迟钝,舌质淡胖,苔薄色暗,舌边齿痕,脉沉细涩。【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方11【组方】熟地黄20克,龟板20克,白芍15克,枸杞子15克,当归10克,鸡血藤10克,肉苁蓉10克,菟丝子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牛膝10克,桂枝6克,桑寄生10克。【加减】

⊙肢颤抖动,加羚羊角、钩藤、全蝎;

⊙下肢挛急,加僵蚕、地龙;

⊙兼肾阳不足,加巴戟天、仙灵脾、补骨脂。【主治】脊髓空洞症肝肾不足型,肢麻肉削,手呈鹰爪,肌束颤抖,下肢挛急,步履艰行,肤干粗糙,爪甲脆松,指端溃破,或有坏死,伴头昏目眩,咽干耳鸣,苔少,舌质红绛,脉弦细。【用法】水煎2次,药液混合,早晚分服,每日1剂。有哪些单验方

◎鹿茸20克,熟地黄、枸杞子各50克,川芎、冬虫夏草各30克,紫梢花40克,牛脊髓粉20克。诸药研末,混匀,每次7.5克,每日2次,温开水冲服,1个月为1个疗程。

◎苍术、防风、薏苡仁各30克,浮萍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巴戟天、仙灵脾、菟丝子、当归、太子参、熟地黄、狗脊、龟板胶(烊化)各12克,鹿角胶(烊化)、赤芍各9克,黄芪、枸杞子、鸡血藤各20克,桑寄生、丹参、怀牛膝各15克,山萸肉30克,川芎6克。水煎服,每日1剂。爱心提示◎本病患者痛觉温觉均减退或消失,因此不宜用热水袋等热敷,以防烫伤。◎每天多次按摩患肢或进行被动活动,加强功能锻炼,以防肌肉萎缩。◎长期卧床者要注意按时翻身,对受压部位经常按摩,保持衣被干燥清洁,对骨突出部位加气圈或棉垫,以防褥疮发生。

运动神经元病

运动神经元病是指病变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颅神经运动核以及大脑运动皮质锥体细胞,及锥体束受损的一组进行性变性疾病。若病变以下级运动神经元为主,称为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若病变以上级运动神经元为主,称为原发性侧索硬化;若上、下级运动神经元损害同时存在,则称为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若病变以延髓运动神经核变性为主者,则称为进行性延髓麻痹。病因迄今未明,有多种学说,诸如慢病毒感染、遗传、中毒与损伤及代谢障碍等。本病是一种进行性疾病,病员以中年人为多,5%~10%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通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有哪些症状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较为多见。

⊙始为一侧手部小肌肉萎缩、无力,渐波及对侧手肌及前臂、上臂、肩胛等肌,并有肌束震颤等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症状,但腱反射亢进。

⊙双下肢呈现典型的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症状,偶或表现于一侧上下肢。

⊙累及脑干时可有吞咽、发音障碍,舌肌萎缩伴明显纤颤,张口困难,咀嚼无力,咽反射常亢进。

⊙少数可伴有强哭强笑等精神症状。

◎进行性脊肌萎缩症:四肢呈对称性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但病初萎缩可仅限于某一肢体或其某一部分。

◎原发性侧索硬化症:四肢呈对称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少数有假性球麻痹。

◎进行性球麻痹:呈现真性球麻痹而无肢体症状。

◎少年型家族性进行性脊肌萎缩症:为隐性或显性遗传,酷似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但有肌纤维震颤,有时伴脊柱侧弯和弓形足。应做哪些检查

◎肌电图:显示肌肉失神经性变化,即随意控制下有肌纤维颤动,运动单元电位数目减少,有时有肌束颤动。前角细胞损害在随意运动时有巨大运动单元电位。

◎脑脊液:约有1/3病例有轻度蛋白增高。

◎血清微量元素测定:血铜含量显著增高,血锌、血镁含量也均增高,铜/锌比值亦有增高,血钙有所下降。

◎肌肉活检:呈现去神经性肌萎缩的典型病理表现,有助于诊断,但无特征性。

◎尿肌酐:排出量减少,肌酸排出量增高。老中医处方方1【组方】狗骨20克,炙龟甲(先煎)30克,黄柏12克,知母10克,熟地黄30克,白芍15克,何首乌30克,陈皮6克,川牛膝15克。【加减】

⊙如腰背酸软、肌肉瘦削较明显者,加狗脊15克,续断12克,肉苁蓉20克;

⊙声音嘶哑、言语謇涩较明显者,加木蝴蝶12克,锦灯笼12克;

⊙如无明显热象者,可去黄柏、知母,以免苦寒伤胃。【主治】运动神经元病,手掌肉削,肌肤干枯,肌腱间呈现凹沟,握之无力,或见肌颤,伴头晕耳鸣,两目昏花,或潮热盗汗,或两颧潮红,口燥咽干,心烦口渴,声音嘶哑,舌红绛少津,有裂纹,脉细数。【用法】上药加水煎煮2次,药液混合,早晚分服,每日1剂。方2【组方】桂枝30克,凤仙草30克,豨莶草30克,怀牛膝30克,丹参3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当归12克,甘草6克。【主治】瘀血阻络之原发性侧索硬化症。【用法】水煎2次,药液混合,早晚分服,每日1剂。方3【组方】熟地黄20克,山药20克,山茱萸15克,菟丝子15克,枸杞子15克,川牛膝20克,鹿角霜30克,龟甲胶(烊化)8克,杜仲15克,木瓜24克。【加减】

⊙肢麻无力者,加天麻15克,桂枝12克;

⊙肢颤明显者,加羚羊角18克,钩藤15克;

⊙肢体挛急者,加地龙12克,僵蚕12克;

⊙肢枯干涩者,加石斛15克,女贞子20克;

⊙掌热颧红者,加玄参15克,知母15克;

⊙阴虚及阳明显者,加服右归丸;

⊙舌萎语謇者,加白附子(先煎)15克,全蝎5克,石菖蒲10克,郁金15克。【主治】运动神经元病,肢体肌肉萎缩,尤以手部远端为主,握固无力,活动受限,甚者手呈鹰爪状,时有肌束颤动,或有手之颤抖,尤以用手握固时为明显,情绪不稳,夜眠梦多,形体消瘦。【用法】上药加水煎煮2次,药液混合,分2次服,每日1剂。方4【组方】熟地黄30克,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茯苓15克,怀牛膝15克,炒杜仲12克,巴戟天12克,肉苁蓉12克,枸杞子12克,五味子10克,益母草12克,天麻10克,全蝎5克,大枣6枚。【主治】肝肾阴虚之原发性侧索硬化症。【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方5【组方】熟地黄20克,山药20克,山茱萸15克,菟丝子15克,枸杞子15克,鹿角霜30克,杜仲15克,制附子(先煎)10克,黄芪30克,白术15克,当归10克,鸡血藤15克,炙甘草8克。【加减】

⊙阳衰气虚者,加人参(另煎服)10克,并重用黄芪;

⊙口淡纳少者,加山药30克,扁豆30克;

⊙阳虚精滑或带浊、便溏者,加补骨脂15克;

⊙腰膝酸痛者,加胡桃肉15克;

⊙阳痿者,加巴戟天15克,肉苁蓉20克;

⊙构音不清,吞咽困难,流清涎,加鹿茸3克,熟附子(先煎)6克,白芥子9克。【主治】运动神经元病,肢体萎软,活动乏力,肌肉瘦削,皮肤松弛,精神疲惫,口淡纳少,面浮气短,面色不华,或伴阳痿早泄,舌苔薄白,舌体淡胖,脉沉细。【用法】诸药先用水浸泡半小时,煎煮2次,药液混合分2次服,每日1剂。方6【组方】黄芪30~12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归尾10克,地龙10克,红花10克,金银花藤15克,桑枝15克,全蝎5克,蛇蜕10克。【加减】肌束颤动,加蜈蚣3条,钩藤15克。【主治】运动神经元病,手指及手肌肉削脱,双手痿软无力,神疲肢倦,易汗出心慌,口不干,舌质暗或有瘀斑点,脉细涩。【用法】水煎2次,共取药液300毫升左右,分2次服,每日1剂。有哪些单验方

◎鹿角片(酒浸一夜)300克,熟地黄120克,附子45克。用大麦米和蒸熟,烘干为末,大麦粥和为丸,每日3次,每次7克,米饭送服。用于脾肾两虚证。

◎紫河车粉,每服6克,每日2次。用于肾精亏虚证。

◎黄芪、仙灵脾、鹿角各100克,海龙、海马、人参、龟胶、当归、杭芍、熟地黄、枸杞子、杜仲、续断、菟丝子、锁阳、白术、薏苡仁、陈皮、牛膝、木瓜、秦艽各30克,蕲蛇3条,炙豹骨9克,补骨脂、知母、黄柏、桂枝、羌活、独活、防风各15克。共研极细末,水泛为丸。每服3~9克,每日2~3次。

注意:阴虚火旺者慎用。

◎鹿角片150克,熟地黄、桑寄生、仙灵脾、锁阳、巴戟天、桂枝、赤芍各100克,黄芪200克,制首乌、补骨脂、骨碎补、续断、党参、白术各120克,蜈蚣10条,制马钱子150克。共为细末,炼蜜为300丸。每日2次,每次服用1丸。

注意:本方含有马钱子,观察马钱子中毒最早预兆是肌肉震颤,精神欣快,知觉敏感,此时应及时减量,中毒症状很快消失。爱心提示◎生活起居有规律,积极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避免有慢性金属中毒。◎饮食宜清淡稀软易于消化,忌食油腻生冷黏滞食品,以免壅滞胃肠。

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是因病毒感染而引起的脑实质炎症。当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进入血液,引起病毒血症,随后可侵入全身器官或中枢神经系统;亦可由病毒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毒脑炎时,常引起神经细胞的炎症、水肿、坏死等改变,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当炎症波及脑膜时,则称为病毒性脑膜脑炎。

有哪些症状

病毒性脑炎轻重差别很大。既有高热不退者,也有仅为低热者。通常都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呕吐、精神面色不好,困倦多睡。重者可有抽风、昏迷、肢体瘫痪、呼吸节律不整等表现。由于病毒的种类不同,脑炎的表现也就多种多样。

流行性乙型脑炎

(简称乙脑)是由带病毒的蚊子传播而发生,最易引起高热、抽风、昏迷。发病急骤,进展迅速,致残率及病死率均较高。

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脑炎病情亦十分严重。脑部不但有炎症、水肿,而且出血、坏死等亦较多发生。应做哪些检查9

◎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数增多(一般少于1×10/升),蛋白质增加(少于1克/升),糖及氯化物正常。各项检查均正常的约占半数。

◎脑电图:在病程早期脑电图己有明显的改变,虽然上述改变无特异性,但结合临床对诊断及预后的估计仍有一定的价值。

◎头颅CT:可见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界限不清的低密度病灶,有时无特殊改变。

◎病毒血清学:检查对病因诊断有帮助,从脑脊液分离出病毒有诊断意义。恢复期患儿特异抗体的滴度比急性升高4倍以上,视为近期感染该病毒。

有哪些并发症及后遗症

常见并发症有肺炎、心肌炎、心包炎及中耳炎等。后遗症有颅神经麻痹、失语、肢体瘫痪、癫痫等;性格与精神改变、注意力不集中、不自主小运动、智能减退亦不少见。

老中医处方

方1【组方】生牡蛎15克,生龙骨15克,珍珠母(先煎)30克,石决明(先煎)30克,石菖蒲10克,天竺黄10克,桑寄生30克,威灵仙30克,清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神12克,竹茹12克,滑石(包)12克,知母10克,黄柏10克,礞石滚痰丸(布包同煎)1丸,朱砂(分2次冲服)1克。【主治】散发性脑炎后遗症属清窍失灵、络脉闭塞者,见四肢颤动、不能站立、梦语如魇、时时抽动等症。【用法】水煎2次,药液混合,分2次服,每日1剂。方2【组方】生石决明(先煎)30克,珍珠母(先煎)30克,地龙9克,全蝎粉(分冲)1.8克,黄连3克,朱茯苓12克,枳实12克,胆星6克,黄芩9克,桃仁9克,指迷茯苓丸(布包同煎)12克,磁朱丸(分冲)4.5克。【主治】病毒性脑炎后遗偏瘫者。【用法】每日1剂,水煎煮2次,共取药液400毫升,分2次服。方3【组方】金银花30克,大青叶30克,七叶一枝花30克,丹参30克,生石膏(先煎)60克,连翘15克,大黄(后下)15克,藿香15克,佩兰15克,六一散(包)18克。【加减】

⊙痰多抽搐,加天竺黄、竹沥、半夏、全蝎各10克;

⊙高热神昏谵语者,加服安宫牛黄丸。【主治】流行性乙型脑炎,高热,头痛,呕吐,嗜睡,项强,烦躁,昏迷,抽搐。【用法】每剂煎2次,共取药液400毫升,每日2次,饭后温服。方4【组方】藿香15克,佩兰15克,白芷15克,羌活10克,防风10克,胆南星10克,川连5克,茯苓10克,陈皮6克。【加减】

⊙热甚,加青蒿、柴胡;

⊙呕吐,加半夏;

⊙神志昏糊,加石菖蒲;

⊙苔腻甚,加炒白术;

⊙脑炎后期,热退而头痛不止,属痰浊留恋化风上扰所致者,去藿香、白芷、羌活、防风等药,加天麻、钩藤、炒僵蚕、石菖蒲、枳实等,另加全蝎末4克分2次服下。【主治】散发脑炎、暑令感冒等,具有身热形倦、汗出不多、头身疼痛、胸痞恶心,甚至神志迷糊等症状者。【用法】水煎2次,药液混合,分2次服,每日1剂。方5【组方】大青叶30~60克,蚤休6~12克,石膏(先煎)30~60克,生地黄15~30克,犀角1~3克,黄连6~9克,栀子6~12克,桔梗3~6克,黄芩6~12克,知母6~12克,赤芍6~12克,玄参6~12克,连翘6~12克,甘草6~9克,丹皮6~12克,竹叶3~6克,车前子(包)30~60克。【主治】小儿病毒性脑炎属气营两燔者。【用法】水煎,分2次服,3~6岁每日用1/3~1/2剂,6~9岁用1/2~2/3剂,9~12岁用2/3~1剂。方6【组方】生石膏(先煎)60克,知母10克,水牛角(先煎)30克,生地黄20克,牡丹皮10克,赤芍15克,连翘12克,玄参15克,黄连6克,竹叶10克,丹参15克,甘草6克。【加减】

⊙头痛剧烈者,加菊花30克,僵蚕12克,刺蒺藜15克,龙胆草10克;

⊙呕吐,加旋覆花(包)10克,枳壳12克,竹茹12克,半夏12克,炙枇杷叶20克;

⊙便秘便干,舌红绛,苔干黄而燥者,加麦门冬15克,生大黄5克。【主治】病毒性脑炎,高热,头痛,呕吐,神昏痰鸣,四肢抽搐或发颤,项背强直,便结,尿黄赤,舌红,舌苔黄垢,脉数。【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方7【组方】羚羊角粉(分冲)1克,钩藤30克,桑叶10克,菊花12克,生地黄30克,白芍15克,川贝母10克,竹茹10克,寒水石30克。【加减】

⊙痰涎壅盛者,加瓜蒌皮12克,石菖蒲10克,郁金10克,枳实15克,胆南星8克;

⊙呕吐较甚者,加紫苏梗15克,藿香梗15克,半夏12克;

⊙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后下)5克。【主治】病毒性脑炎,剧烈头痛、频频呕吐为突出表现,且有身热,肢厥,口角抽动,四肢抽搐,双眼凝视,眼球震颤,神昏,舌绛红,脉细数。【用法】水煎2次,共取药液300毫升左右,分3次服,每日1剂。方8【组方】藿香12克,佩兰12克,法半夏12克,瓜蒌18克,黄连9克,黄芩12克,山栀子12克,天竺黄10克,郁金12克,石菖蒲9克,竹茹12克,六一散30克。【主治】病毒性脑炎属湿(痰)热蒙窍者。【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方9【组方】半夏12克,白芥子12克,枳实12克,炙穿山甲12克,川芎12克,桃仁12克,胆南星6克,茯苓15克,丹参15克,土鳖虫10克,炙鳖甲(先煎)10克,柴胡10克,陈皮10克,僵蚕10克,路路通10克。【加减】

⊙头痛者,加细辛3~6克,葛根30克,白芷15克;

⊙呕吐者,加吴茱萸10克,紫苏叶12克,黄连6克,竹茹15克,炙枇杷叶15克;

⊙肢体瘫痪者,加续断15克,桑寄生15克,牛膝15克;

⊙智力减退者,加黑芝麻10克,益智仁10克,黄精10克;

⊙二便失禁者,加炒山药20克,山萸肉20克,桑螵蛸10克。【主治】病毒性脑炎,头昏,胸闷,倦怠,吞咽困难,肢体麻木,手足震颤,步态不稳或瘫痪,二便失禁,一侧或双侧肢体瘫痪,或下肢瘫痪,呕吐,精神异常,或发作性四肢抽搐,舌紫暗,苔垢腻,脉弦滑。【用法】水煎2次,药液混合,分2次服,每日1剂。有哪些单验方

◎大青叶10克,板蓝根20克,甘草6克。水煎服,3日1剂。

◎礞石粉2份,月石、芒硝各1份,用鲜竹沥拌和喂服。每次1~3克,每日3次,2周为1个疗程。

◎蒲公英100克,金银花50克,连翘50克,辛夷25克,蝉蜕25克。水1000毫升,煎320毫升,分8次服,每3小时服30毫升。1岁以下婴儿3小时服20毫升。

◎仙人掌250克,削去皮刺,捣烂,绞取汁,加入蜂蜜100毫升,口服,日2剂。

◎鲜白萝卜500克,麦芽膏100克,共捣,绞取汁,顿服,日2剂。爱心提示◎对患者受压的部位,如颈部、臀部、骶尾部、手肘及脚踝部应放置气(棉)垫,防止褥疮发生。◎每日用温水为患者洗脸擦身,保持皮肤清洁。◎用眼膏定时给患者涂眼,用淡盐水清洗口腔,保持口眼卫生。◎对惊厥患儿用纱布包裹压舌板或牙刷柄,放于两臼齿之间,防止发生舌咬伤。◎有膀胱潴尿的患者应定时挤压排尿,避免尿路感染。◎急性期宜给清淡而富于营养的流质饮食,如西瓜汁、豆浆、牛奶等。◎注射各种抗病毒疫苗是预防病毒性脑炎的根本途径。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急性起病,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为主要表现。本病通过蚊虫传播。人或动物受感染后出现病毒血症是主要的传染源。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故60%~70%的患者为10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0%。5%~20%的患者可留有失语、瘫痪、精神失常等后遗症。

有哪些症状

◎初期:起病急,体温急剧上升至39~40℃。伴有头痛、呕吐,部分患者有嗜睡,可有颈项轻度强直。病程1~3天。

◎极期:病程4~10天,体温持续上升达40℃以上,初期症状逐渐加重。

⊙发热:体温稽留于39~40℃以上(占85%以上)。一般持续7~10天,轻者3~5天,重者可达3周以上。

⊙意识障碍:发生于病程第3~8日。轻者嗜睡,重者出现昏睡或昏迷,成年患者偶有谵妄、定向力障碍、狂躁等。一般持续1周左右,重者可达1个月以上。

⊙抽搐:多发于病程第2~5天,轻度的手、足、面部的抽搐,重者肢体阵挛性或全身强直性抽搐,一般伴有意识障碍,重者可伴有紫绀和呼吸暂停。

⊙呼吸衰竭:发生于极期深度昏迷的患者,可分为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周围性呼吸衰竭,亦可为中枢性、周围性呼吸衰竭并存。

⊙颅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和脉搏变慢,较大儿童及成人有不同程度的脑膜刺激征,重症可发生脑疝。

⊙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浅反射先减弱或消失,深反射亢进,继之消失,锥体束征如巴氏征等病理反射阳性,以及脑实质损伤部位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

◎恢复期:极期过后体温逐渐下降,精神、神经系统症状日渐好转,一般于2周左右完全恢复。重症患者可留有神志迟钝、痴呆、失语、多汗、吞咽困难、颜面瘫痪、四肢强直性瘫痪或扭转痉挛等,少数患者可有软瘫,经积极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于半年内恢复。应做哪些检查

◎血象:白细胞总数常在(10~20)×109/升,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流行后期的少数轻型患者血象可在正常范围。

◎脑脊液:呈无色透明,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50~500)×106/升,个别可达1000×106/升。病初2~5天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以后则单核细胞增多。糖正常或偏高,蛋白质常轻度增高,氯化物正常。病初1~3天内,少数患者脑脊液检查可呈阴性。

◎病毒分离:病程第1周内死亡病例脑组织中可分离到乙脑病毒,也可用免疫荧光技术在脑组织中找到病毒抗原,从脑脊液或血清中不易分离到病毒。

◎血清学检查:

⊙补体结合试验:补体结合抗体一般在病程第3~4周出现,最早可于2周时出现,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由于阳性结果出现较迟,一般只用于回顾性诊断。补体结合抗体持续时间不长,一般仅2~5个月,故可判断是否为新感染。

⊙中和试验:该试验特异性较高,抗体于2个月时效价最高,可持续5~15年之久,不适用于临床诊断,仅用于人群免疫水平的流行病学调查。

⊙血凝抑制试验:抗体出现较早,于第2周达高峰,持续时间长,阳性率高于补体结合试验,但有时可呈假阳性。

⊙特异性ⅠgM抗体测定:特异性ⅠgM抗体在感染后第4天即可出现,脑脊液中最早在病程第2天即可测到,2~3周内达高峰,3周内阳性率达70%~90%,可用于早期诊断,与血凝抑制试验同时测定,符合率可达95%。

⊙特异性ⅠgG抗体测定:恢复期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者具有诊断意义。

⊙单克隆抗体反向血凝抑制试验:阳性率为83%,本试验方法简便、快速,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好。

临床分型

◎轻型:患者神志始终清醒,可有不同程度的嗜睡,体温在38~39℃之间,多数在1周之内恢复,往往需要脑脊液和血清学检查确诊。

◎普通型:有意识障碍存在如昏睡或浅昏迷,浅表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阳性,可有脑膜刺激征。体温一般在40℃左右。病程约10天,无后遗症。

◎重型:体温持续在40℃以上,神志不清,昏迷,伴有反复或持续性抽搐,浅反射消失,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有病理性反射,常有脑实质损伤部位的定位症状和体征。可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病程常在2周以上,恢复期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异常和瘫痪等表现,部分患者留有后遗症。

◎暴发型:体温迅速上升,呈高热或过高热,伴有反复发作或持续性强烈抽搐,于1~2日内出现深昏迷,有瞳孔变化、脑疝和中枢性呼吸衰竭等表现。病死率较高,幸存者多有较严重的后遗症。

有哪些后遗症

神经系统后遗症常见者有失语,其次有肢体强直性瘫痪、扭转痉挛、挛缩畸形、吞咽困难、舞蹈样运动和癫痫发作等,也可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为多汗和中枢性发热等。

精神方面的后遗症有痴呆、精神异常,记忆力减退和性格改变等。

老中医处方

方1【组方】香薷9克,金银花15克,鲜扁豆花9克,厚朴6克,连翘12克,生石膏(先煎)30克,知母12克,生甘草6克。【加减】

⊙发热甚者,加黄连10克,黄芩10克;

⊙恶寒甚者,加荆芥12克,豆豉15克,薄荷(后下)6克;

⊙嗜睡甚者,加石菖蒲9克,郁金6克;

⊙大便秘结甚者,加大黄9克。【主治】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热微恶寒或但热不寒,头痛头昏,项部微强,壮热无汗,恶心呕吐,倦怠嗜睡或烦闷不安,口渴或不渴,便秘或便溏,舌苔薄白或薄黄,舌质红,脉浮数。【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方2【组方】石膏(先煎)30克,寒水石(先煎)30克,滑石(包)30克,杏仁5克,白蔻仁6克,薏苡仁2克,白术12克,通草6克,竹叶6克,半夏10克,厚朴6克,甘草6克。【加减】

⊙湿甚者,加茯苓15克,泽泻10克,猪苓10克,佩兰10克;

⊙热甚者,加黄芩10克,连翘10克,元参10克;

⊙呕恶甚者,加芦根30克。【主治】流行性乙型脑炎,身热,汗出热不减,头昏耳聋,头痛如裹,胸痞身重,脘闷呕恶,渴不甚饮,咳痰或带血,下利稀水,溺赤,舌红苔黄腻,脉濡细。【用法】水煎2次,药液混合,早晚分服,每日1剂。方3【组方】石膏(先煎)30克,知母12克,犀角3克,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黄连9克,竹叶6克,元参9克,麦冬9克,生地黄9克,丹参9克,甘草6克。【加减】

⊙惊厥抽搐甚者,加钩藤15克,全蝎10克,蜈蚣2条,羚羊角粉0.3克,石决明(先煎)20克;

⊙斑疹隐隐者,加赤芍10克,丹皮10克;

⊙神昏谵语甚者,加服安宫牛黄丸1丸,每日3次;

⊙大便秘结甚者,加大黄12克,芒硝9克。【主治】流行性乙型脑炎,壮热有汗,头痛较剧,项强呕吐频作,烦躁谵语,神昏痉厥,四肢抽动,口渴,大便秘结,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方4【组方】羚羊角粉(冲)3克,钩藤12克,桑叶9克,菊花9克,生地黄12克,白芍10克,贝母12克,竹茹10克,甘草6克。【加减】

⊙热甚者,加石膏(先煎)20克,大青叶10克,紫草10克;

⊙惊厥抽搐甚者,加蝉蜕9克,地龙10克,天麻12克,全蝎10克;

⊙神昏甚者,加菖蒲10克,郁金10克。【主治】流行性乙型脑炎,初起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突变壮热神昏,气粗喘促,头痛加剧,骤然抽搐,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喉间痰声辘辘,汗出肢厥,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方5【组方】水牛角(先煎)30克,生地黄30克,赤芍12克,丹皮9克。【加减】

⊙高热不退者,加石膏(先煎)30克,黄芩12克,黄连12克,山栀子15克;

⊙项背强直,痉厥瘈疭甚者,加蜈蚣3条,磁石20克,石决明(先煎)20克;

⊙狂躁,斑点紫黑甚者,加大黄10克,黄芩10克。【主治】流行性乙型脑炎,高热稽留,肢厥狂躁,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项背强直,痉厥瘈疭,斑疹紫黑,吐血衄血,痰声嘶吼,喘息鼻扇,唇焦齿垢,舌绛苔焦,脉细数。【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方6【组方】青蒿6克,鳖甲5克,生地黄12克,丹皮9克,知母6克,胆星9克,石菖蒲6克,远志10克,当归15克,丹参12克,红花10克,甘草6克。【加减】

⊙低热不退,汗出过多者,加地骨皮12克,白薇9克,浮小麦30克,麻黄根12克;

⊙痴呆昏睡者,加天竺黄10克,郁金10克;

⊙筋肉目闰动,肢体震颤甚者,加黄芪20克,阿胶(烊化)9克,元参9克;

⊙手足拘挛,肢体强直甚者,加川牛膝12克,僵蚕10克,乌梢蛇10克,山甲片9克,天麻12克。【主治】流行性乙型脑炎,低热不退,汗出,心烦口干,神情痴呆,默默不语,吞咽困难,喉间痰鸣,筋肉目闰动,肢体颤动,甚则失语,失明,耳聋,手足拘挛,肢体强直,舌红少苔,脉沉细数。【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方7【组方】生石膏(先煎)120克,知母1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石菖蒲10克,生大黄(后下)10克,生地黄15克,炙僵蚕15克,钩藤12克,炙全蝎3克。【主治】流行性乙型脑炎。【用法】浓煎成500毫升,加入10毫升防腐剂装瓶备用。患儿取双膝屈曲,臀稍高,左侧卧位,以液体石蜡油润滑导尿管后,插入肛门15~20厘米,胶布固定,药液滴速为30~50滴/分。大于3岁者每日1剂,分2次点滴,小于3岁者酌减。【说明】配合西药控制高热、惊厥和呼吸衰竭。有哪些单验方

◎每500克板蓝根(洗净切碎)加入水2000毫升,煎液1000毫升,渣再入水1500毫升,煎液600毫升,头二煎混合。成人每次服20~25毫升,15岁以下至5岁每次15~20毫升,4岁以下每次10~15毫升。均每2小时服1次,用2~5克葡萄糖粉调服,每日服2次。至体温降至正常时酌减剂量及次数,2天后停药。

◎大青叶60克,头渣二煎,共煎液100毫升。成人每次口服50~100毫升,10~16岁每次30~50毫升。每隔3小时1次,每日共服8次。一般连服3~5日,热退后1~2日停药。

◎鲜地龙100克,加水500毫升煎,30天为1个疗程。小儿用量每次100~200毫升。6个月内的乙脑后遗症患者效果好。

◎地龙5条,皂矾1.8克。将地龙趁活加入皂矾1.8克,在瓷钵中研碎后,即用纱布橡皮膏固定,外敷百会穴上,每日3~5次,病愈止。治疗高热不退,神昏不语。矮星提示◎病室应有防蚊、降温设备。◎注意饮食和营养,供应足够的水分,高热、昏迷、惊厥患者易致失水,故应补给足量的液体,成人一般每日1500~2000毫升,小儿每日50~80毫升/千克,并酌情补充钾盐、纠正酸中毒,但输液不宜过多,以防止脑水肿发生。◎对昏迷患者宜采用鼻饲,高热期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辅以少量蛋白质和脂肪;如发热期过长,消耗过多,在患者消化功能良好条件下可改用高热量流质,消化功能差者可考虑静脉高营养。◎对高热惊厥、深昏迷,以及气管切开的患者,鼻饲应少量多次,缓慢流入,防止因刺激引起呕吐或胃内容物反流,而导致吸入性肺炎。◎平时应把患者头侧向一边,防止呕吐物阻塞呼吸道。◎注意口腔卫生和皮肤清洁,经常翻身、拍背,以防肺炎和褥疮。◎瘫痪患者应经常做肢体被动运动,以防肌肉萎缩。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主要临床特点为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呕吐、皮肤及黏膜淤点和脑膜刺激征。流行特点是带菌者和轻型患者多,经空气传播,好发于冬春季,多发于儿童和青年,可呈散发或大、小流行。带菌者和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其中带菌者和不显性上呼吸道炎的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患者从潜伏期开始至病后10天内具有传染性。本病80%以上发生在15岁以下的小儿,新生儿有来自母体的抗体,故不易罹患本病。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抗体水平下降,发病率最高。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再次患病者罕见。

有哪些症状

本病起病急骤。典型病例按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但临床难以严格划分。

◎上呼吸道感染期:多数无症状。部分患者有咽喉疼痛,鼻咽黏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

◎败血症期:突然高热、寒战、头痛、恶心、呕吐、全身酸痛、表情淡漠等毒血症症状。主要特征是全身皮肤、黏膜出现大小不等,分布不匀,多少不等的淤点、淤斑。重者淤点、淤斑大量出现,迅速扩大,并融合成片,可形成坏死,甚至出现循环衰竭。

◎脑膜炎期:可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现,除上述症状外,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加重,有持续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频繁呈喷射状,嗜睡、躁动;脑膜刺激征阳性,可于1~2天内进入谵妄昏迷状态。

◎恢复期:体温渐降至正常,皮疹停止发展并大部分吸收,神经系统体征亦逐渐消失,精神食欲也随之恢复。

临床类型

◎普通型:约占90%,除有上述典型临床表现外,在整个病程中呼吸、血压正常,神志清楚。

◎暴发型:

⊙休克型:迅速出现高热、寒战、头痛、精神极度委靡等严重感染中毒症状及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唇及指趾发绀、血压下降等循环衰竭的表现。皮肤淤点、淤斑迅速增多,可融合成片甚或发生坏死。脑膜刺激征大多缺如。

⊙脑膜脑炎型:除感染中毒症状外,突出表现为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有剧烈头痛、烦躁不安、喷射性呕吐,表情呆滞,眼神凝视,频繁或持续性惊厥。继之转入昏迷状态。部分病例发展为脑疝。小脑扁桃体嵌入枕骨大孔内引起枕骨大孔疝,压迫延髓。表现为昏迷加深,瞳孔明显缩小或散大,或忽大忽小,瞳孔边缘可不整齐。四肢肌张力增高或强直,上肢多内旋,下肢呈伸性强直。呼吸不规则,或快慢深浅不等,或暂停,或为抽泣样、叹息样、点头样,或为潮式,常提示呼吸临近停止。天幕裂孔疝是颞叶的沟回或海马回嵌入天幕裂孔,压迫中脑和动眼神经,其临床表现和上述相似,但在呼吸衰竭前常有疵侧瞳孔因动眼神经受压而扩大,对光反应消失,眼球固定或外展,对侧肢体轻瘫和阳性锥体束征。

⊙混合型:兼有上述两型的临床表现,同时或先后出现。是本病最严重一型,病死率极高。

◎轻型:流行期间部分受感染者仅表现皮肤黏膜出血点而无其他症状。出血点直径为1毫米左右,涂片染色镜检可发现脑膜炎球菌,咽拭子和淤点培养均可能获阳性。流行后期部分年长儿和青少年患者可仅表现低热、鼻咽部症状,皮肤斑丘疹或细小出血点,头痛和脑膜刺激征轻微,脑脊液改变不显著,无意识障碍。

◎慢性败血症型:少数患者病程可迁延数月。间歇出现寒战、发热,伴有皮疹或淤点,多发性大关节疼痛,少数有脾肿大,历时12小时后缓解,2~3日后再次发作。需多次做血培养方可获阳性结果。此型少见,多为成人。应做哪些检查

◎血象: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也有白细胞总数不增高甚至降低,多属重症,预后较差,应引起重视。

⊙血小板:正常或偏低,暴发休克型常显著减少。

◎脑脊液:早期脑脊液检查可正常,仅压力稍高。发病12~24小时后,压力明显增高,外观混浊或脓样,白细胞计数每立方毫米常在数千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显著增高,糖、氯化物降低。沉渣涂片在白细胞内常找到革兰阴性双球菌,培养多有脑膜炎双球菌生长。

◎细菌学检查:

⊙涂片检查:皮肤淤点或脑脊液沉渣涂片染色镜检可查见革兰阴性双球菌。其阳性率分别为70%~80%和60%~70%。

⊙细菌培养:脑脊液培养阳性率较低。血培养的阳性率也不高,在暴发型败血症休克型、败血症期及慢性败血症患者血培养可获阳性,有确诊意义。

◎免疫学试验:可用乳胶凝集、对流电泳、酶联免疫吸附或放射免疫等方法检测脑脊液或血清中的脑膜炎球菌特异多糖抗原,或用间接血凝或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抗体,恢复期效价较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有辅助诊断价值;或检测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抗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