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穴位图解(第2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2 16:38:40

点击下载

作者:郭长青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针灸穴位图解(第2版)

针灸穴位图解(第2版)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针灸穴位图解/郭长青等主编.—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ISBN 978-7-117-17261-5

Ⅰ.①针… Ⅱ.①郭… Ⅲ.①针灸疗法-穴位-图解 Ⅳ.①R224.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085707号

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

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

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针灸穴位图解第2版

主  编:郭长青 刘乃刚 胡 波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9年5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7261-5

策划编辑:李丽

责任编辑:李丽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主编简介

郭长青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针刀医学中心主任,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针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微创针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文献分会副秘书长,北京中医药学会针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评审专家。长期从事针灸、腧穴、针刀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与重点领域:针灸古典理论的现代研究、针刀基础与临床研究。曾在西班牙、韩国、波兰、新加坡等多国讲学。承担的科研项目有:主持国家“973”项目课题《针刀松解法的基础研究》(已结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针刀干预膝骨关节炎韧带力学改变及软骨细胞力学信号转导的影响》(在研),主持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课题《针刀松解法对肩周炎家兔模型干预的实验研究》(在研),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3项。是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针刀刀法手法学》和《针刀医学护理学》主编。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主编专业著作120余部。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各级各类奖项10余项,获国家专利2项。

刘乃刚

针灸学博士,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现就职于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针灸科,主要从事针灸腧穴的基础研究、针刀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主编针灸腧穴类著作20余部,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排名第三)、中国科协第八届博士生年会优秀论文、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优秀博士生论文评选优秀论文、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奖等各级各类奖项7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加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3项,获国家专利1项。

胡 波

针灸学博士,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现为中国针灸学会会员,北京水利医院针灸理疗科主任,主要从事针灸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参加国家级课题数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针灸腧穴类著作10余部,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排名第二)、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学会优秀图书奖、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奖等奖项3项。内容提要

本书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结合二十多年的教学、临床经验及研究编写而成。

全书十六章,第一章腧穴的定位,以图解的形式介绍了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手指比量法和简易取穴法。第二章至第十六章为十四经穴及奇穴,规范准确地介绍了每一个腧穴的穴名释义、特异性、标准定位、取法、穴位解剖、刺法、灸法、功用、主治病症以及注意事项,其中标准定位、取法、穴位解剖、刺法均有精美彩图,以图解文,以文说图,直观、立体、形象,第一次将腧穴体表图、腧穴局部解剖图、腧穴横断面解剖刺法图集于一书,有较高的学术和临床参考价值。

全书共1300余幅彩图,配以文字,主要供从事中医及针灸临床和教学工作的人员参考,也可供中医院校学生及中医爱好者学习使用。第2版前言

针灸图谱自古有之,且历来被针灸医家所重视。

早在汉代就出现了附有穴位图的针灸著作,唐代已出现了彩色穴位图。西方现代医学传入中国以后,针灸学借鉴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知识,将解剖学与针灸学结合起来,相继出现了腧穴解剖图和腧穴横断面解剖图,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腧穴三维结构图,这些因素的加入,都为腧穴学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虽然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腧穴三维结构图能使腧穴的立体结构直观的呈现在使用者面前,但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这种三维结构图在应用中还无法普及。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思考如何利用书籍这个平面载体科学准确的向读者展现腧穴的立体定位,让不同层次读者能够准确的定位腧穴,应用于他(她)们的针灸临床实践,使针灸学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服务。《针灸穴位图解》的出版,将我们的这一想法变成现实,它将腧穴体表定位图,腧穴解剖图和腧穴横断面解剖刺灸法图集于一册。腧穴体表定位图选择了具有典型的体表定位标志的模特照片,把与穴位定位相关的肌肉、肌腱和骨骼等重要的体表标志都一一显示出来,为临床选穴提供了方便;腧穴解剖图提供了穴位处的大体解剖结构;腧穴横断面解剖刺灸法图则不仅提供给读者进针后的针刺方向、角度及针刺深度的准确信息,而且还能让读者清楚的了解针灸针所经过的解剖结构。三张图结合在一起,将针灸操作从定位到进针后的整个过程直观、形象的展现给读者,使具备一定针灸技能的针灸医师可以根据本书安全、准确的运用腧穴进行临床治疗。《针灸穴位图解》自2006年出版以来,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普遍好评,同时也得到了人民卫生出版社的高度重视,相继翻译出版了英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等多国文字版本。在此过程中,我们对本书的内容也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第2版在第1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修改,如更新了大量体表图,体表定位标志更加清晰和便于取穴,修订了部分腧穴解剖图和腧穴横断面解剖刺法图,使相关解剖结构更加清晰,针刺方法更科学。在文字方面,增加了穴名释义和功用,于每一穴位之下分列穴名释义、特异性、标准定位、取法、穴位解剖、刺灸法、功用及主治等项。对穴位的标准定位按照最新的国家标准进行了修订,同时对书中的部分内容作了修改,使本书的内容更加科学、合理。

我们衷心希望《针灸穴位图解》(第2版)的出版能得到广大同仁和读者的认可和喜爱,为针灸学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同时也希望广大同仁及读者提出更多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再版时修订。编著者2013年4月第1版前言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的生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在又成为世界医学的一部分。从古至今,腧穴不仅是针灸学的基础之基础,而且也是针灸治病所必须熟知的,所以欲学欲用针灸术,必须掌握腧穴。

目前有关腧穴学书籍虽不少,但涉及临床应用和图文并茂的却不多,虽有也缺乏系统化,难以满足需求。为给读者提供直观、立体、形象的腧穴学图书,我们特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针灸穴位图解》一书。

本书共十六章,第一章腧穴的定位,以图解的形式介绍了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手指比量法和简易取穴法。第二章至第十六章为十四经穴及奇穴,规范准确地介绍了每一个腧穴的特异性、标准定位、取法、穴位解剖、刺法、灸法和主治病症,其中标准定位、取法、穴位解剖、刺法均有精美彩图,以图解文,以文说图,直观、立体、形象,第一次将腧穴体表图、腧穴局部解剖图、腧穴横断面解剖刺法图集于一书。主要供从事中医及针灸临床和教学工作的人员参考,也可供中医院校学生及中医爱好者学习使用。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本书难免有不当之处,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修订。编著者2006年1月第一章 腧穴的定位

常用的定位法有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手指比量法和简易取穴法四种。第一节 骨度分寸法

骨度分寸法,古称“骨度法”,即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比例折算成尺寸作为定穴标准的方法。此法最早见于《灵枢·骨度》。现代常用骨度分寸是根据《灵枢·骨度》,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经过修改和补充而来的(表1-1,图1-1,图1-2,图1-3)。表1-1 常用骨度表图1-1图1-2图1-3第二节 体表标志法

依据人体表面所具的特征的部位作为标志,用来选取穴位的方法,称为体表标志法。此法起源古远,最初定名的腧穴大多依此而选取。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类。

固定标志法

是以人体表面固定不移,又有明显特征的部位作为取穴标志的方法。如依据人的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以及骨骼突起的凹陷、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取穴的标志而言。因此,这些穴位标志都是相对固定的。现将体表主要的固定标志分部归纳列举如下:

1.头面部

前后发际、鼻根、鼻尖、鼻孔、鼻翼、眉心、眉头、眉尾、内外眼角、瞳孔、额、额角、颧、颧弓、颞、腮、口角、鼻唇沟、下颌骨、下颌角、乳突、枕外粗隆、耳屏、耳轮、对耳轮等。

2.颈项部

喉结、舌骨、胸锁乳突肌、斜方肌、锁骨、锁骨上窝、颈椎棘突等。

3.胸腹部

胸骨剑突、肋骨、肋间隙、乳头、脐窝、腹正中线、耻骨联合、耻骨、腹股沟等。

4.背腰部

肩胛骨、脊椎棘突等。

5.臀部

骶骨、尾骨、髂后上棘、髂嵴、股骨大转子、臀横纹等。

6.上肢部

肩峰、三角肌、肱二头肌、肱骨、腋前纹、腋后纹、肱骨内上髁、尺骨鹰嘴、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桡骨、桡骨茎突、尺骨、尺骨茎突、腕横纹、豌豆骨、指掌关节部、指甲等。

7.下肢部

股骨、股骨内上髁、长收肌、缝匠肌、股四头肌、胫骨、胫骨内侧髁、髌骨、腘横纹、腓骨、腓骨小头、腓肠肌、足外踝、跟腱、跟骨、舟骨粗隆、第一跖骨小头、第五跖骨粗隆、跖趾关节隆起部等。

活动标志法

是依据人体某局部活动后出现的隆起、凹陷、孔隙、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的方法。它是通过肌肉筋腱的伸缩,关节的屈伸旋转及活动后皮肤皱起的纹理等形成的标志。如耳门、听宫、听会等当张口时出现凹陷处取之;下关当闭口时凹陷处取之。又如曲池必屈肘于横纹头取之;取阳溪时,将拇指翘起,当拇长、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取之。因这些标志都是在活动状态下作为取穴定位标志的,故称活动标志。第三节 手指比量法

手指比量法,是用手指某局部之长度代表身体局部之长度而选取穴位的方法,又称“指寸法”或“同身寸法”。由于生长相关规律的缘故,人类机体的各个局部间是相互关联而生长发育的。因此人的手指与身体其他部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在大小、长度上有相对的比例。这样选定同一人体的某手指一部分来作长度单位,量取本身其他部位的长度是合理可行的。故这种方法称“同身寸法”。由于选取的手指不同,节段亦不同,可分作以下几类:

1.横指同身寸法

又称“一夫法”。具体取法是:将食、中、无名、小指相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量取四横指之横度,定为3寸。此法多用于腹、背部及下肢部的取穴(图1-4)。图1-4

2.拇指同身寸法

其具体取法为:将拇指伸直,横置于所取部位之上下,依拇指关节外形的横向长度为一寸,来量取穴位(图1-5)。图1-5

3.中指同身寸法

其具体取法为:将患者的中指屈曲,以中指指端抵在拇指指腹,形成一环状,将食指伸直,显露出中指的桡侧面,取其中节上下两横纹头之间的长度,即为同身之一寸。这种方法较适用于四肢及脊背横量取穴(图1-6)。图1-6

手指比量法在应用时较为便利,但取穴的准确性稍差。因此,该法必须在骨度分寸规定的基础上加以运用,不可以指寸悉量全身各部,否则会导致长短失度。因此,手指比量法只能被看作是骨度分寸法的补充。第四节 简易取穴法

简易取穴法,是总结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所积累经验而形成的简便易行的量取穴位的方法。这种方法多用于较为主要的腧穴取法上。如列缺,可以病人左右两手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腕后高骨之正中上方,当食指尖到达处的小凹陷处即为本穴。又如劳宫,半握掌,以中指的指尖切压在掌心的第一节横纹上,就是本穴。再如风市,患者两手臂自然下垂,于股外侧中指尖到达处就是本穴。又如垂肩屈肘,肘尖到达躯干侧面的位置即是章门穴;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取百会等等。这些取穴方法虽不十分精确,但由于腧穴并非针尖大的范围,所以完全可以寻找到有较强的感应处,因此是实用的。第二章 手太阴肺经

经脉循行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灵枢·经脉》)

经脉循行白话解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向下经过肘窝内(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尺侧缘(孔最),进入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向上经过大鱼际部,沿大鱼际外侧缘(鱼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它的支脉,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一侧11穴(左右两侧共22穴),2穴在胸上部,9穴分布在上肢掌面桡侧,首穴中府,末穴少商。本经腧穴主治咽喉、胸、肺部疾病,以及经脉循行所经过部位的病症。如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及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部寒冷疼痛等症(图2-1)。图2-1中府(Zhōnɡfǔ)(LU1)【穴名释义】

中,中间,指中焦;府,处所。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穴当中焦脾胃之气聚汇肺经的处所。【特异性】

肺之募穴。交会穴之一,手、足太阴经之会。【标准定位】

在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取法】

正坐位,以手叉腰,先取锁骨外端下方凹陷处的云门穴,当云门穴直下约1寸,与第1肋间隙平齐处是穴。或仰卧位,自乳头(指男子)向外2寸处,再直线向上摸取肋骨,第一肋间隙处取穴(图2-2)。图2-2【穴位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皮肤有颈丛的锁骨上神经中间支分布。皮下组织内除含有上述皮神经和少量脂肪外,还有胸肩峰动脉的终末支穿胸肌及其筋膜至下筋膜及皮肤。胸大、小肌之间有来自臂丛的胸前神经和胸肩峰动脉胸肌支,支配并营养此二肌(图2-3,图2-4)。图2-3图2-4【刺灸法】

刺法:

①直刺:0.3~0.5寸。针感:局部酸胀,可向前胸及上肢放散(图2-4)。②斜刺:向外斜刺0.5~0.8寸。针感:局部酸胀,可向前胸及上肢放散。

灸法:

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强身保健则灸至局部有温热舒适感,每日1次,每月20次。【功用】

止咳平喘,清肺泻热,补气健脾。【主治】

胸肺疾患:

咳嗽,气喘,咳吐脓血,胸膈胀满。【注意事项】

不宜直针深刺或向内斜刺,以免刺伤肺脏,造成意外。如是直刺,一般不致刺中腋静脉及头静脉;如向内下刺入,可能伤及腋静脉而出血,深刺进入腋窝内,应注意向外避开臂丛神经及腋动、静脉。应强调的是绝不可向内侧深刺,以防刺入胸腔内损伤胸膜和肺脏。云门(Yúnmén)(LU2)【穴名释义】

云,云雾的云,指肺之气;门,门户。穴在胸廓上部,如肺气出入的门户。【标准定位】

在胸部,锁骨下窝凹陷中,肩胛骨喙突内缘,前正中线旁开6寸。【取法】

正坐位,用手叉腰,当锁骨外端下缘出现的三角凹窝的中点处(图2-5)。图2-5【穴位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胸喙锁筋膜→喙突。皮肤有锁骨上神经的中间支和外侧支分布。皮下组织除上述神经外,还有头静脉经过(图2-6,图2-7)。图2-6图2-7【刺灸法】

刺法:

斜刺:向外斜刺0.5~1.0寸。针感:局部酸胀,可向前胸及腋下放散(图2-7)。

灸法:

艾炷灸3~7壮,艾条灸5~15分钟。【功用】

肃肺理气,泻四肢热。【主治】

呼吸系统疾病:

咳嗽、气喘、胸痛。

其他:

肩痛。【注意事项】

在云门穴区直刺,不可刺中腋动、静脉。如果偏向内下方可能刺中腋静脉。如果紧贴锁骨下缘刺入,也可能刺中头静脉。若针向内侧深刺,或可深入胸腔内刺破壁胸膜以至肺脏。从解剖学观点,最好先以一手指摸到腋动脉搏动后将它们压向内下方,然后另手针沿肩胛骨喙突内侧缘并稍离开锁骨下缘刺入。针的方向垂直向后或稍偏向外侧,皆可安全。切忌向内侧深刺。针刺时不可向内深刺,以防刺破肺脏,造成气胸。天府(Tiānfǔ)(LU3)【穴名释义】

天,天空,指上而言;府,处所。穴在臂之上部,是肺气聚集处。【标准定位】

在臂前区,腋前纹头下3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处(图2-8)。图2-8【取法】

坐位,臂向前平举,俯头,鼻尖接触上臂侧处是穴;坐位,微屈肘,肱二头肌外侧缘,肘横纹上6寸处是穴。【穴位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骨。皮肤有臂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有头静脉和臂外侧皮神经经过。针由皮肤、皮下组织在肱二头肌外侧沟内头静脉外后方,深进肱肌。该肌与肱二头肌之间有肌皮神经经过,并发出肌支支配该二肌(图2-9,图2-10)。图2-9图2-10【刺灸法】

刺法:

直刺:0.5~1.0寸。针感:局部酸胀,可向臂部或肘部放散(图2-10)。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功用】

疏调肺气,镇惊止血。【主治】

呼吸系统疾病:

咳嗽,气喘。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

健忘,煤气中毒。

其他:

鼻出血,吐血,肩臂部疼痛。侠白(Xiábái)(LU4)【穴名释义】

侠,通“夹”白,白色。白色属肺。两臂下垂,本穴夹于肺之两旁。【特异性】

手太阴之别。【标准定位】

在臂前区,腋前纹头下4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处。【取法】

坐位或仰卧位取穴,肱二头肌外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图2-11)。图2-11【穴位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肌。皮肤有臂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的头静脉向上,穿三角肌与胸大肌间隙入深筋膜,至锁骨下窝处汇入腋静脉(图2-12,图2-13)。图2-12【刺灸法】

刺法:

直刺:0.5~1.0寸。针感:局部酸胀,似触电感传至胸前,或向前臂部放散(图2-13)。图2-13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功用】

宣肺理气,宽胸和胃。【主治】

呼吸系统疾病:

咳嗽,气喘,烦满。

其他:

上臂内侧神经痛。尺泽(Chǐzé)(LU5)【穴名释义】

尺,尺寸的尺,长度单位,10寸为一尺,也指尺肤部,即肘关节内侧及前臂上部;泽,沼泽。穴在尺肤部肘窝陷中,脉气流注于此,如水注沼泽。【特异性】

五输穴之一,本经合穴。【标准定位】

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图2-14)。图2-14【取法】

仰掌,微屈肘,在肘关节掌面,肘横纹桡侧端取穴。【穴位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肱肌。皮肤由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除上述神经外,还有头静脉和前臂外侧皮神经经过。针由皮肤经头静脉、皮神经之间,穿肘深筋膜入肱桡肌。肱桡肌和其深面的肱肌之间有桡神经,该神经于此分为深、浅二支。深支支配肱桡肌,肱肌由肌皮神经支配(图2-15,图2-16)。图2-15【刺灸法】

刺法:

①直刺:0.5~1.0寸。针感:局部酸胀,或者触电样感向前臂或手部放散(图2-16)。②点刺:可用三棱针或粗毫针点刺出血,用于急性吐泻。图2-16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5~10分钟。【功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