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华奋翻译研究论文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2 04:01:44

点击下载

作者:毛华奋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毛华奋翻译研究论文选

毛华奋翻译研究论文选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毛华奋翻译研究论文选作者:毛华奋排版:昷一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03ISBN:9787308097086本书由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1章我与翻译的不解之缘

1956年春夏,我在临海师范学校(中师,后称台州师范,即台州师专和台州学院的前身)即将毕业准备按祖国需要被分配去当小学教师时,党和政府动员师范毕业生去报考大学,但只限于报考省内及上海的高师院校。报考什么专业?我当时有一种模糊的“外向型”想法,既然能离开山沟沟,将来就要在城市里谋一席立身之地,若能接触外国则更好。因此,我选择报考华东师大和浙江师院外语系。1956年的中国正处在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的热潮中,中学的外语课几乎就是俄语。可碰巧这一年国家决定在华东地区五所高等师范院校中开始招收英语专业本科生,这可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院系调整后首次恢复招英语专业学生。又因为那一年的高考不考外语(外语专业考生也不例外),虽然我未读高中英语,却成了浙江省这批为数不多的英语专业学生之一。

1960年夏天我大学毕业并留原杭州大学当助教。正如老同学郭建中教授所说:“四年的本科学习,有两年时间是在下乡、下厂劳动和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中度过的。实际用于读书的时间,最多只有两年。因此留校任教后,深感业务底子薄弱,只得认真进修,以弥补四年本科学习之不足。”(《翻译:理论、实践与教学》一书的“前言”)我的机遇很好,工作第一年领导让我配合老教师蒋炳贤先生(我本科阶段教过我的仅有的3位教授之一)做一个班的英语综合课的教学工作。一年过后,从发展需要考虑,领导让我脱产进修两年,其后要独立挑起高年级翻译课的任教任务,并明确蒋先生为主做我的指导教师。我在大学四年级时听过赵冕教授的若干翻译讲座,感到有趣也有收获,现在组织上让我进修,并准备开翻译课,我是很乐意的,况且蒋和赵两位老教师与我同办公室,向他们请教很方便。因此,1961年夏至1963年夏两年间,在多位老教师的指导下,我有幸较为系统地读了不少书,主要是西方文学与文化方面的英文原著,其间,为直接准备翻译课还短期去复旦大学听课并拜师。

巧的是,正当我准备开翻译课时,1952年院系调整后离开老浙大先后任教上海戏剧学院与中央戏剧学院的张君川教授(莎士比亚专家、戏剧理论家)调回杭州,领导让张先生在任教英美文学选读之前,主讲了一年翻译课,由我当助教并改学生的翻译练习。在1964年9月至1966年6月间的两个学年中我直接试教了翻译课。其间,蒋先生与张先生同是我的指导老师,我与他们两人关系密切,用现在的话来说我们成了“忘年交”,但用当时时髦的术语来说,叫做“青老帮教结对子”。一个明确的事实是,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翻译成了我的主攻方向,教翻译是当时党交给我的任务,同时也是我的兴趣所在。可是好景不长,1966年夏天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把原来的一切进程打乱了,也让我整整浪费了十载最宝贵的青春年华。不过,其间,同翻译有关的也有过一次有益的实践。1971年新中国在联合国恢复了席位,有许多联合国相关资料要译成汉语。浙江省由陈桥驿教授领衔接受了南亚6国的国情资料翻译,我受命义务译出了其中一国的初稿。应该说,在那个年代,这样一次实践是我走上翻译之路的难得历练。

20世纪80年代,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对外交往多起来了,英语开始热了。数年前,我已主动调离原杭州大学,来家乡台州师范专科学校(一度亦称浙江师院台州分校)教英语专业学生,致力于培养中学英语师资。但我并没有与翻译绝缘,相反,英汉与汉英翻译实践大增。

英汉翻译方面主要是结合大量阅读来自美国的原文期刊(有友人经常提供),选择好文章译成中文向国内书刊出版部门主动投稿。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我有一位极佳的合作者,1975年毕业于原杭州大学英语专业的师弟郑明治同志,时任温岭县某中学英语教师、校长。从1979年始到1984年的5年中我们交往密切、真诚合作,选译了约40篇文章,投稿并被录用的有30余篇,刊于全国各地20来家报刊,以甘肃的《读者文摘》(即现在畅销全国的《读者》)、北京的《环球》、山东的《知识与生活》及浙江、广东、江苏、福建、山西、贵州等省的青年或妇女、老年等方面刊物为多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译作当属刊于《读者文摘》1981年第2期的《何谓“名著”》一文,它现在在网上广为流传,也曾被选入很多种选本及文集中,有我们见到的,也有不知道的,较近和较重要的是该文作为说明文范文被选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大学写作教程》(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通用教材)。我与郑明治同志合作做翻译持续了五个春秋,不得不告一段落,原因是他作为青年才俊在1983年开始的干部“四化”过程中,走上了从政的道路,当上当时新生的椒江市副市长,然后一路前行担任过台州地区侨办主任、浙江省侨办副主任、浙江省工商联副会长兼浙江省商会副会长、正厅级巡视员。现在,刚过花甲之年的他,退休了,但仍忙碌地工作着,身兼数职,担任浙江圣奥慈善基金会会长、浙江大学特聘教授、浙商研究会名誉会长、省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浙江通志》副总编等职。这30年来,我与他由合作做翻译而结下的深厚友谊,与时俱进,长青不谢,目前我们正一起筹划出版一本翻译作品选。

在做时文(来源主要是当时最新出版的原版Reader's Digest杂志)英译汉时,常常对照阅读报刊上别人的译作,又因我曾数年任教英语阅读课与英美报刊选读课,于是我把译过及读到的许多美文带进了课堂,作为教材。在这个“阅读——翻译——教学”一条龙的过程中,我在理解原文和翻译能力上得益匪浅,也为我随后写文章做研究打下基础,有代表性的论文有“语义层次与翻译”、“词典与翻译”等。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我从事的汉译英实践也很多,不过难以统计,也拿不出代表作。译什么东西?改革开放初期,涉外的各种资料都碰到过:地市县的介绍、政府部门的涉外文档、领导的讲话和招商引资项目、旅游景点汉英对照宣传资料,还有工厂企业、出口产品介绍,等等。都是人家找上门,我不便拒人门外,只好抽业余时间不时做一些。有味同嚼蜡的,有啃硬骨头一般的,当然也有驾轻就熟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熟能生巧,在实践中提高了翻译能力。这对我以后教本科生翻译课、改学生翻译作业及写论文与承担高难度汉译英任务(如参与翻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语言文化背景汉英双解词典》)都很有帮助。

有件事还可在此提一下。20世纪80年代末我曾有一次赴国外担任现场口译的实践,替当时轻工业部派出的一个技术引进团做专任口译,工作地点是瑞士苏黎世及附近,为时一个月,团员有相关研究所的高工、技术引进工厂的厂长和技术人员,工作方式主要是替瑞方接待人兼授课教师(身份是工程师)在多处现场的讲课和示范时做英汉互译。我顺利完成口译任务,瑞方满意,他告诉我,他接待过同类团中我们是第五批,其中有三个团的译员因听不懂说不出难以工作,结果只好到瑞士大学里找中国留学生做德文翻译。我估计那三个团的译员可能是本企业懂点技术又懂点(至少他或她自认为懂)英语的人或外聘的滥竽充数的翻译。我正式做口译这是第一遭,我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也不算强,但多年高校英语教学经历使我能轻松听懂外方人员讲话的内容,遇有听不太明白的技术性强的词句就用课堂上英语“paraphrase”的方法与讲课人交流一下,理解后达到明白无误时再译。而作为做过不少英译汉笔译的我,也会恰到好处地交替使用“直译法”和“意译法”。有意思的是,团员中有一位来自某轻工业部直属研究所的上海高工,他懂俄语,英语只知一些专业术语,年龄与我相近且与我同居一室,两人关系颇好,因此常在现场当我译对意思而术语方面用词不准确时,他会恰到好处地补充说出有关术语,让中方受训人员听得明明白白,也让我受益。

20世纪90年代是我做翻译及从事翻译研究的黄金时代,虽然这时候我已年过半百,因为“文革”我失去了十多年专心钻业务做学问的时间,到了90年代碰上好政策好时光,我有精力特别充沛的感觉,做事效果也好,有时真的“事半功倍”。本书所选论文中有过半(15篇)发表于1991年至1999年间,其中过半(8篇)文章刊于专业核心期刊(《中国翻译》、《外语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杭州大学学报》等)。这其间,我与王建华同志(我校早期留校任教的毕业生,后成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博士、教授)等一起搞了个国俗词语翻译研究的省(教育厅)课题,成果丰硕,由我们选编、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国俗语义研究》(1998)一书,内收我的相关论文4篇(《论语义的国俗性与国俗语义的可译性》等)。

90年代中,我在翻译实践方面也上了一个台阶。时文翻译做得少了,文学作品的英译汉明显增加了。80年代我已翻译并发表了一些英美的经典小说,如《悔悟》入选1983年浙江人民出版社《最新美国短篇小说选》(宋兆霖编选);《最美好的岁月》(中篇)刊于《当代外国文学》1985年第3期;《分水岭上》入选1986年浙江文艺出版社《波希米亚女郎》(朱炯强选编);《活僵尸》(长篇法制小说,与人合译,第一译者)1989年由法律出版社出版。进入90年代,我翻译和发表的文学作品约有20多万字,除配合老朋友朱炯强教授编选及出版《世界短篇小说精品文库·澳大利亚新西兰卷》译了《滑稽角色》和《退休生活》两篇以外,更多的是配合老朋友郭建中教授主编的《科幻之路》六卷系列的翻译和出版,我译了其中第一卷及第五卷(1997年和1999年先由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初版,200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重版)中多篇科幻中短篇小说,如《太阳城》、《新亚特兰蒂斯号》、《淹死的巨人》、《生命的出现》等。还有由我负责和主译的科幻短篇小说集《太阳的金色苹果》(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90年末,准确地说,在新旧世纪交接之际,我在英译汉实践园地上参与了一件大事、难事。在郭建中教授相邀之下,做浙江人民出版社引进图书《麦克米伦百科全书》的翻译工作,我主译h——M字母内的所有条目,据出版社给我的正式证明,我译的部分合计字数约为82.5万。该百科全书于2002年出版。我记得自己主要是利用1998年、1999年两个暑假做翻译,不折不扣地挥汗如雨(蜗居中没装空调,只靠一台小电扇通风);百科全书的内容是真正的百科俱全,各类词条该碰的全碰到过,记得翻译时对理科的一些术语常有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好在校园内几乎各科专家均有,我就向他们请教。后来,出版部门邀各科专家对口审校译稿,据责任编辑事后相告,我译的那些专门术语还是相当准确通顺的。经此番磨炼后,我做英译汉更趋成熟。

关于工具书翻译,此前数年间,我参加了《当代英汉双解分类用法词典》的英译汉工作,完成约10万字工作量,该词典于1994年由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接着在90年代中叶,参加了当时由原杭州大学校长沈善洪教授领衔主持的一个大项目,在《中国语言文化背景汉英双解词典》中作为汉译英的人员之一完成500多条目,内容范围属综合型,以反映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词条为主。该词典于199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项工作是我从事汉译英的最大的一次实战,同时也对我在此期间参与的国俗词语的研究课题以有力推动,给了我在翻译领域中把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的好机会。

1994年起,在中止了近30年之后,我又走进英语专业本科生课堂,从事翻译教学。我在原杭州大学教翻译课止于1966年的“文革”,改革开放后我任教于台州师专,英语专业专科生一般不系统开设翻译课,我主教英语精读课或英语阅读课。到了90年代中叶,台州师专与浙江教育学院合作持续并大量招收“专升本”(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本科学历)班级,随后成人教育中也有英语专业本科班,我主教他们的翻译课;紧接着台州师专于1997年开始招收全日制本科生,到了21世纪学校正式升格为台州学院,我的翻译教学对象从进修生转为普通高校本科生,到2008年夏天(我退休不再授课)为止。我虽然也兼教过英美文学史及选读、英语词汇学等课,但我主要担任翻译课的主讲教师,持续时间达15年之久。

进入21世纪之后,我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教学上。1998年到2007年间,台州师专正式升格为台州学院,紧接着又迎来了教育部派专家组进行合格评估,所以,客观上因工作需要我未能如期退休;这十年间我作为校教育督导委员会的一个成员,与“升格”与“评估”(包括“迎评”)相关的会议与活动多得很,我得全程参与。也正是这期间,高校大幅度扩招,我所在的外语学院英语系招收本科生从最初一个班(1997年)逐年增加到两个班(1998年)、三个班(1999年)、四个班(2000年),然后便是多年保持年招八个班,均不计同时招收的外贸专科英语四个班。因为翻译课开在三年级,这样,2003年之前我一人任教翻译课(指笔译),并在2004年独自一人完成该课程建设,编写了整套讲稿、系统练习材料及参考读物。此后,王爱琴副教授等多人加入到任教翻译课的队伍中,实现了老中青结合,多种职称和学历的教师会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朝气蓬勃的教学团队,这让我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深感高兴。于是,从2005年始我们进一步努力,想把我院的翻译课建设成省级优秀课程,第二年(2006年)又引进了一位海归教授(高万隆先生)充实到翻译组来,这使我们有如虎添翼的感觉。终于在2008年5月,我们的翻译课程被评为浙江省高校精品课程,当时是省内同类课程之唯一。此后我“裸退”了,我的翻译教学也画上一个句号。

新世纪之初,我的翻译实践较少了,但有一项成果值得一提。应北京一名责任编辑的组稿,我译了一部未来学专著,作者是当今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未来学家艾伦·塔夫(Allen Tough),原著是20世纪90年代初面世的Crucial Questions About the Future,我的译著便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出版的《40年后会怎样——你可以见到的未来》。

这几年间,我的翻译研究领域重点转向了中文古诗词的英译上。我缺少国外翻译理论方面的新资料,在前阶段探索国俗词语及国俗语义汉译英的基础上,目光更专注于民族的、古典的遗产,精心阅读了数十本古诗英译对照本及研究古诗英译的专著,也随时记录点点滴滴的体会和心得,先后写出了“汉诗英译之形式述评”、“律诗中的对仗及其英译”等一组文章,并得到了当时的校长、党委书记蒋承勇教授的及时鼓励和支持,历时两年进行整理、补充,逐步形成一部专著,那便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末出版的《汉语古诗英译比读与研究》。

作为一名翻译工作者,我一直参与翻译工作者协会的活动,做出了相应的努力,但更重要的是从中得益匪浅。我所在的临海城虽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直至20世纪末,交通不便,不通火车,在高速公路开通之前乘汽车到省城杭州要一整天(8——10小时),因此在互联网开通前,信息不畅,学术气氛不浓。为了学翻译,从《翻译通讯》到《中国翻译》我一期不漏地订阅;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所举办的会议凡就近的而我又得到通知或邀请的,我都努力争取参加。参会是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为了参会事前要准备论文,这也是对我很有力的鞭策。如选入本集的“《春怨》九家译得失堪评析”当初是在亚洲第三届翻译家论坛(2001年冬在香港大学举办)分组会上的交流发言底稿;“探讨几项重要旅游资源的英译”是为中国译协举办的第二次全国汉译英研讨会(2004年夏由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承办)准备的论文;“从翻译过程谈古诗的今译与英译”是为一次全国翻译高层研讨会(2006年春在苏州大学召开)写的,并被编入《翻译研究新论》(王宏主编)一书。

浙江省翻译工作者协会成立后,逐步面向全省开展活动,大概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坚持参加省译协的业务活动。其时我被选为理事,至今不曾间断;最近10多年中任常务理事。25年间我参加过省译协举办的许多会议和学术活动并从中得益,但作为翻译教师,我认为,省译协于2007年1月始,在时任会长郭建中教授倡议下举办的浙江省高校翻译教学研讨会(含笔译与口译教学),最切合实际需要;2007年6月第六届省翻译协会召开后郭教授卸任。此后4年多时间中,在新任会长范捷平教授的领导下,每年举办1——2次这类研讨会,对促进翻译教学与翻译人才的培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浙江省译协成立后,在上级及主管部门指导帮助下,由我牵头筹备并在1986年成立了台州地区(市)翻译协会,任会长至2003年。市译协与市外文学会合并成立台州市外文与翻译学会,我任理事兼名誉会长。台州翻译协会成立后的16年时间内,在多位秘书长及理事们的具体操办下,年年有活动,与临海、椒江、黄岩、温岭、仙居等市县翻译组织与涉外单位及企业一起开研讨会并开展翻译服务,为改革开放、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做出一定努力,做了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有益事。第2章翻译研究论文选

词义层次与翻译

搞翻译工作离不开理解与表达,理解是先决条件,表达基于理解之上。吕叔湘先生说过:“要做好翻译工作,必得对于原文有彻底的了解,同时对于运用本国语文有充分的把握。”而对原文彻底了解的第一步便是“获得足够的词汇和文法知识”。本文想结合实例谈谈搞清词义,尤其是搞清不同层次的语义在外译汉中的重要性。

外行人也许会说:“词义有何难,词典中不都写着吗?多查词典就行了!”实际上并非完全如此。用翻译界前辈的一句话来说:“翻译的人离不开词典,可是又不能完全依赖词典。”翻译家还有更明确的告诫:“有人不服气,说:不懂的字我可以查字典,字典当然不会欺骗我。情况正相反,我们是很容易上字典的当的。即使是翻译老手,偶一不慎,也会落入陷阱之中。”【例1】The workaholic “drops out of human community”,Oates says,and “eats,drinks and sleeps his job”.——Behavior:hooked on Work workaholic的词义,如照搬词典便是“为免遭辞退而工作过分卖力的人”(《新英汉词典》)或是“(为免遭辞退)废寝忘食工作的人”(《英华大词典》),其实本句workaholic不是指被迫卖力的人,却相反,这类人是主动的“工作迷”。全句可译为:奥茨说,沉迷于工作的人落落不合群,他们工作废寝忘食。【例2】he ran everything.he managed the sweepstakes,conducted the auctions,…这个句子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英国短篇小说选中被译为:他什么事都管,他帮助进行船上的清扫活动,他处理拍卖……译者由于未吃透sweepstakes的词义,一时不慎,“落入陷阱之中”。句中sweepstakes应译为“抽彩赌博”才是。

词义还有更复杂的方面,译者应予以充分注意。“一个词不仅有直接的、表面的、字典上的意义,还有内涵的、情感的、牵涉到许多联想的意义。”根据王佐良先生的这一论述,并结合考虑语义范围(指“词可在其中出现的若干种不同的上下文”)、语义变化(指“由于技术发展、文化转移或各种变化间相互接触因素引起的词或短语的语义变化”)以及语义扩展等概念,权且把语义分成若干层次。依笔者管见,翻译中在理解原文时应充分注意词的不同的语义层次,并在译文中适当处理。(一)直指的或词典的意义(Indicative or dictionary meaning)

这是指一般人从事翻译查阅词典时最先注意到的字面意义,但是译者应谨防“指鹿为马”或“张冠李戴”,切忌翻译时从词典中随手捡一个词义就用上。例如:【例3】hatred is like an acid.It can do more damage to the container in which it is stored than to the object on which it is poured.——Ann Landers:Coping with Crisis在一份科普杂志上这句话被译为:愤恨好像是一种麻醉品,把麻醉品贮存在物体内比在物体表面危险更大。姑且不论译句在结构上的理解错误,acid的直指意义亦被搞错了:它不是“麻醉药物”(美国俚语用法有此义),而是常用词义“酸”(化学上硫酸等液体)。此句似可译为:仇恨像一种酸,可以损害所盛的容器,甚于损害被其所泼的物体。又如:【例4】Jones's wife says,“I hope you take the photographs of the baby.There can never be enough pictures.When one looks back,there are hardly any pictures at all.”——Joy Williams:Bromeliads有人把这个句子译成:琼斯的妻子说,“我希望你给娃娃拍个照片。她的外貌是没法子描述的。当你回想起来时,一点没法子描述。”其实两个pictures都是指“照片”——普通词义。译者在平地上跌入了自设的陷阱,以致把原句的意思扭曲了。可改译为:……照片多多益善,日后回头看时,总会感到留影太少。

翻译中要把握确切的词义,不至于以词害意,必须注意常用词的众多词义的选择。而要正确选择词义,应根据上下文来确定,诚如英国语言学家Firth所说:“Each word when used in a new context is a new word.”这也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第二层次的意义。(二)上下文决定的意义(Contextual meaning)

上下文对理解词义的重要性,凡是翻译者都是深有体会的。说话(或著文)是一种社会行为,上下文实际上提供了一个社会场合或情景,正是它决定了词义。例如,英语中nonsense是一个常用词,按英汉词典释义不外乎“胡说”、“废话”或“愚蠢的举动”,可在下面一句中就不同。【例5】“Since she left,I have done the cooking and baking the cakes,but mine are never as good as hers.”“Nonsense,my dear;I don’t think Lissie's cakes were any better than yours,”said Mr.priestly loyally.——C.E.Eckersley:Essential English句中nonsense不能照搬词典中的释义,从上下文来看该译为“哪儿的话”、“没有的事”。全句可译为:“哪儿的话,亲爱的,我觉得你做的饼和莉茜做的饼一样好吃,”普里斯特利先生认认真真地说。【例6】There was no lady about him.he was what the woman would call a manly man .That was why they liked him.——Aldous huxley:The Giaconda Smile如果把“lady”等同一个“女人”,将首句译成“他周围没有女人”,便大错特错了,因为明摆着有woman把他看做“a manly man”。根据上下文,我们不妨先对这个句子进行英语释义:There was nothing womanly about him.或者:he was in no sense effeminate.可见“lady”在句中是“女人气”的意思,全句拟译成:他这人可没有一点女人气,他正是女士们称之为男子汉的那种人,这正是她们喜欢他的原因所在。

由上下文决定的词义有时要从词典多条释义中挑选出来,有时一般词典中没有提供合适的释义。但译者如有足够的文字水平和文学修养,又有认真细心的态度,在仔细推敲上下文之后就能把握其确切词义。(三)词的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

词的联想意义深广而微妙,在词典中难以查找,但对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都至关重要,而对译者来说却是一大难题。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中说:“外国文字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例7】I covered us both with the two blankets I have and didn’t bother to build the usual cocoon of odds and ends.——Isaac B.Singer:A Friend of Kafka我用仅有的两条毯子把我们两个盖住。我没有像往常那样费心在毯子上面堆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这句译文够通顺达意了,可是原文中cocoon一词既指茧子也指茧状物,译文未能把“茧子”的形象表达出来,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原句的联想意义。如直译成“在毯子上面堆那些乱七八糟的茧状物”,显然与原意相悖。笔者以为可采用“增词法”(amplification),在原译文后面加上“……把自己裹得像茧子一样”。【例8】I bought a dozen volumes on banking and credit and investment securities,and they stood on my shelf in red and gold like new money from the mint,promising to unfold the shining secrets that only Midas and Morgan and Maecenas knew.——Scott Fitzgerald:The Great GatsbyMidas,Morgan,Maecenas三人分别是神话或现实中的巨富,原文句子给英语读者的联想意义是清楚的,因为他们熟知这些人物,但译成中文后,汉语读者就不一定知道他们是何许人。如果把句子最后部分译为“……准备揭示发大财的秘诀”,则显得平淡无奇,无法表达原文的联想意义;如果仅仅把三个人名音译出来,也还不足以表达联想意义。巫宁坤先生在他的译本中不得已采用加注的办法,指出这三人分别是“希腊神话中的国王,曾求神赐点金术”、“美国大财阀”、“古罗马大财主”。这样点明三人的身份是必要的,“译者必须把原文各种暗含的意思表达出来,因为本族的听众或读者会自然而然地了解。……在翻译过程中,会在不同程度上丧失内在的含义。”(四)历史沿革的意义(historic meaning)

词(字)有历史,即有生长变迁,像汉语和英语这样历史悠久的语言,这一点更显而易见。阅读中文古籍需要特殊训练,把文言译成白话亦非易事。就英语而言,400年前的文字已古奥难懂,就是18世纪的文学作品,如果用现行词义去解释,也往往陷于谬误。例如:【例9】how often I then wished for the tongue of Demosthenes or Cicero,that might have enabled me to celebrate the praise of my own dear,native country in a style equal to its merits and felicity.——J.Swift:Gulliver's Travels《格利佛游记》是用现代英语写的,但是18世纪英语中celebrate一词不是当代英语中大家熟知的“庆祝”的意思,此句拟译成:……我多么希望有德摩斯梯尼或西塞罗那样的口才,可以用赞扬的语气和措辞来公开颂扬我亲爱的祖国功德之圆满,民生之康乐。又如:【例10】he,being the eldest,had told the noble lie,that “he was not able to eat a bit more”in order to imitate his mother's bravery and still the sharp wail of the younger infants.笔者见到的一种译文是这样的:为了仿效母亲的无畏,作为长子,他曾经制造了高尚的谎言,说“他一点儿也吃不下”,然而幼小的弟妹们仍然发出刺耳的啼哭声。译者将still译成“然而”,忽略了still在较早英语中常作及物动词(词义相当于make calm or make still)这一事实。所以,本例最后部分应译为“……平息弟妹们的刺耳恸哭”。

了解词的历史沿革的意义虽有一定困难,但可以克服;译者对文字沿革应略有基础,还要勤查详载词源的字典。从广义意义上看,词的历史沿革还可以包括词义的扩展和缩小、词的升格和降格等历史变迁。词可能从原先表达外延较窄的概念扩大到表达外延较宽的概念,或者相反;词可能从原先表示贬义或中性意义转为表示褒义,或者从原先表示中性意义或褒义转为表示贬义。词义在这方面的变化有社会背景,译者不能不注意。【例11】The revelations about the CIA's activities in Chile broke in the press just as the fire storm over the Nixon pardon put an abrupt end to Congress's honeymoon with Gerald Ford.“fire storm”原指“核弹等爆炸引起的大火暴”,现此词用法扩大到政治生活领域,指“强烈的反响”。全句意为:报界揭发了中央情报局在智利的活动,与此同时,赦免尼克松所引起的巨大反响使国会同杰拉德·福特的蜜月戛然终止。

词义的历史沿革给翻译带来的困难还有一种特殊形式,即有不少专有名词演变成普通名词或取其比喻和象征意义,尤以小说中的有名人物因其有明显的性格特征而演变成指具有这一典型特征的任何人这一点更为突出。对于这类词译者应知其来龙去脉,否则很容易闹笑话。例如:【例12】Qube has made people wonder of the era of Big Brother with its loss of personal freedom,is soon approaching.It could be a problem.“Qube”是一种新的电视技术——收费有线电视系统。那么,“Big Brother”是什么?总不能糊里糊涂地把它译成“大兄弟”吧!应搞清它的出典:Big Brother 是英国小说家George Orwell (1903——1950)的小说《1984》中的一个人物,该书对各种形式的独裁专制进行了抨击,由此“Big Brother”喻指“专制国家”的警察活动。现在,Big Brother被借用来指代Qube TV可能成为监视人们的侦探行动,这样,译出全句就不难了:“求必”已使人们产生疑虑,感到那种没有个人自由的“老大哥”时代是否即将出现,这倒可能是个问题。(五)习惯语的意义(Idiomatic meaning)

这里讨论的“习惯语”是广义的,泛指特殊情况下所造成的文字的特殊意义,从“习语”(idiom)到“土语/俚语”(slang)均在其内。对习惯语,了解已不易,翻译则更难。离奇的比喻可以使一个字的引申义与原义毫不相关,某一行业的隐语可能变成各阶层的普通话。有些作者有时喜欢开一点玩笑,耍一点花腔。例如下面这个长句:【例13】Curvaceous patrica potts,the girl with the smashing silhouette who was Scunthorpe's Dish of Month in October——the dishiest dish in the area——was dished up with a dish of trouble on her way home from bingo last night.——Geoffrey Land:What's in the News?句中(1)“dish”这个不起眼的词被赋予了多种习惯语意义:dish作名词有“an attractive girl”之意;(2)dishy这个形容词相应地表示“漂亮的”;(3)to dish up原意是“把菜放在盆中端上”,在本句该如何译出其引申义要根据上下文决定;(4)a dish of trouble大体上等于a great deal of trouble,现试译全句:帕特里夏·波茨是个体型优美的姑娘,侧影更好看,她是(东英格兰)根塔浦城本月(10月)选出的美女,也就是说她是这地区最漂亮的姑娘,昨夜从纸牌赌场回家的路上有人找她的大麻烦。这样的译文把意思表达了出来,却未必能再现那位记者的俏皮风格。

有时,读者(或译者)未能识别习语,而把它当做一般词语来处理,那就要出差错。例如:【例14】One day I came to bring him a prayer book that my father——may he rest in peace——had sent over to him.

——Isaac Bashevis Singer:The Man Who Came Back

一个翻译新手把这个句子译成:一天,我给他送去了一本祈祷书,那是我父亲要我送给他的——愿他安心养病。根据上下文,那个受书人当时在病中。如果不仔细推敲原文,译句也颇合逻辑。但是,“rest in peace”是牧师给死者祈祷时的习惯用语,这是对死者的祝福(小说中my father已过世),并非对病人(受书人)的祈祷。因此,这句子宜改译为:……那是我父亲——愿他在天堂安息!——让我送给他的。有些习语已为大家所熟悉,作者使用时有时会故意留下半句不说,读者或译者还是应把它当一个固定习语来看待。例如:【例15】“Maybe it won’t come off.There's many a slip,”pamela said.——herman Wouk:The Winds of War“There's many a slip.”乃是谚语“There's many a slip between the cup and lips.”(凡事难十拿九稳)的前半句。同一成语也可取后半截“...and he could not help being worried by thoughts of slips between the cup and lips”这句子可译为:……他仍不免为命途多舛的阴暗念头所烦恼。

谚语、成语虽然辞书中可能给你某一固定译法,但经作家灵活使用后,译文中就不能照搬词典了,本例就是一个颇能说明问题的例子,例15似应译成:“也许不会成功,说不定会有什么变化。”帕米拉说。

有些习惯用语是有固定搭配的,可有时形成固定的习语又允许有变化,作者往往抓住其特点进行灵活套用。译者只有熟悉习语的原貌才能明白其意义,也只有这样才能译得准确通顺。下例画线部分是对习语“have a finger in the pie”(参与或干预某事)的灵活套用:【例16】his family was assailed by Opposition pamphleteers as a tribe of proud,rapacious Irish Tories with greedy fingers in every public pie.——A.Bryant:Years of Victory

作者保留了习语中finger和pie两个关键词,更换了其他词,从而保留它的基本意思,却又赋予它以新意。现试译全句:反对党写小册子的人攻击他家是傲慢而贪婪的爱尔兰保守派家族,贪得无厌地染指各项公共事务。其中“染指”两字正是该习语的基本意思。

阅读和翻译中对词义理解上的困难并不限于本文所涉及的五个层次及其有关方面。各国的语文都有各自的生存环境,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氛围。中文和西文在读音和书写方式上差异很大,字(词)有音、形、义,音与形是与义密切相关的。又如上面讨论到的习语,涉及面广,一言难尽。还有,词义也同文句结构交织在一起,中文以简练直截见长,西文以繁复绵密为著,要在一个曲折多变、长而又杂的句子中把握一个词的意义,又会多一层困难,如同置身五里雾中,一切都朦胧变幻、捉摸不定。因此,本文所讨论的词的语义层次及其在翻译中的处理势必有挂一漏万之嫌,所选例句也未必典型,不当之处敬请识者指正。第3章期刊译文的误译例析

古今中外对翻译标准的提法虽众说纷纭,但至少有一点是大家一致同意的:翻译必须忠实于原作。要忠实于原作,其前提是确切的理解。任何理解错误都是应该避免的。虽说“翻译要保险不错,是谁也办不到的事”,“但那应属于艰深奥妙的字句,而一般人的误译,则常由于语文知识的浅薄而来,无非是对字义认识不足,或对文法没有搞通”。

在一家体育杂志的一篇编译文章中,我们读到这样一个句子:“在尼泊尔的一场足球赛后愤怒的球迷曾把一名裁判追赶到罗马,企图报复。”使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那些球迷如何把裁判从尼泊尔追赶到罗马。后来找到原文一看,与此相关的句子是:“In Naples not long ago,fans became angered at a bad call and chased the referee all the way to Rome.”原来译者是把意大利的城市那不勒斯(Naples)误译为尼泊尔(Nepal),真叫人啼笑皆非。另外,译者对“at a bad call”不理解而将其误译成“赛后”。

我们再来对照着读一个句子:

“We teach it (religion)all day long,”he replied.“We teach it in arithmetic by accuracy;in language by learning to say what we mean;in history by humanity;in geography by breadth of mind;in astronomy by reverence;in the playground by fair play…”

他回答说:“我们每天都在教授信仰,在数学中信仰准确,语文中信仰如实表达,地理中信仰记忆,气象学中信仰观察。我们在操场上进行健康的游戏。”

译文中有如下几方面错误:

1)“in history by humanity”漏译。

2)astronomy不等于“气象学”,reverence 没有“观察的”意思。

3)fair play(公平的比赛)是一个普通的词组,误译成“健康的游戏”。

4)breadth of mind(胸怀宽广)误译成“记忆”。

全句可译为:“我们整天在培养学生的崇高精神,”他回答说,“数学课,我们力求准确无误;语文课学习言必达意;历史课讲授博爱仁慈;地理课培养开阔心胸;天文课训练敬业精神;在操场上提倡公平竞争。”

译文错乱到如以上两例者虽不多见,但也不是个别现象。另外,一些从总体来看比较好的译文,也常有败笔。下面就若干文章中摘录的一些例子,分门别类探讨误解和误译的原因,让前车之覆成为后车之鉴,为不断提高翻译质量而努力。(一)词语的理解和词义选择上的错误

这类错误较为多见。某一个词似曾相识,译者连词典也不查一下,望文生义,大胆猜译;或是因为一个词常有多种意义,译者信手拈来,乱点鸳鸯谱;也可能某些词有隐含的意义,非一般字典所能明析,译者对原文若理解不透,就难免译错。【例1】Court records reveal every day how inaccurately eyewitnesses’see.

法庭的记录每天都表明“眼睛的见证”是多么不准确。eyewitness就是“见证人”、“目击者”,这样的解释普通英汉词典中可以找到,译为“眼睛的见证”使人难以理解。

修改译文:法庭上的记录每天都表明“见证人”所见是多么不准确。【例2】Yet,I now believe,there is a vital link between listening to the child's concerns when he is young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he will share his concerns with his parents when he is in his teens。

然而我认为如果现在能听取孩子所关心的事,将来当他到十几岁后也能分担父母所操心的事。这两点是密切相关的。

查一下词典就可知道concern作可数名词有以下几种解释:a matter that is of interest or importance;a business or firm;a share(见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以下简称LDCE)。可见句中两个concerns只能是第一种解释,即“本人所关切之事”,而不是“去关心别人的事”。concern作不可数名词时才有关心别人的含义,如a nurse's concern for a sick man(护士对病人的关心)。to share his concerns with his parents不是“关心父母”或“分担父母所操心的事”,而是“把自己所关切的事告诉父母”。

修改译文:然而我认为,如果在孩子年幼时父母能倾听他所关心的事,那么他到十几岁后也会将自己的切身之事同父母谈。这两点是密切相关的。【例3】The best way to overcome it [the fear of death]——so at least it seems to me——is to make your interests gradually wider and more impersonal,until bit by bit the walls of the ego recede,and your life becomes increasingly merged in the universal life。

克服这种恐惧心理的最好办法是——至少对于我来说——逐渐使你的利益变得广泛,使之超出自我的范围,直到束缚自我的墙壁一点一点地消失,这样你就会感到与整个宇宙共存了。(1)把interests一词译为“利益”在这里显然不合适,应译为“兴趣”。我们不妨来读一读Bertrand Russell的另一句名言:“The happy man is the man who has free affections and wide interests,who secures his happiness through these affections and interests and through the fact they,in turn,make him an object of interest and affection to many others.”这句中几个interest也是“兴趣”的意思。全句可译为:“一个感情丰富、兴趣广泛的人,一个通过自己的感情和兴趣获得幸福并使自己成为激起别的许多人的兴趣和感情的目标的人,是幸福的人。”(2)把your life becomes increasingly merged in the universal life译为“你就会感到与整个宇宙共存了”也是不对的。universal应是“普遍的,普通的,一般的”,如a universal rule应译为“一般的法则”。

修改译文:医治这种恐死症的最好办法——至少在我看来——是使你的兴趣日益广泛,少考虑个人琐事,使个人主义的屏障逐渐消失,让自己的生活与千千万万人的生活逐步融为一体。【例4】he ran everything.he managed the sweepstakes,conducted the auctions,…

他什么事都管,他帮助进行船上的清扫活动,他处理拍卖。

sweepstake(s)一词LDCE解释为“a form of risking money,usu.on a horserace,in which those who hold tickets for the winners gain all the money paid by those who bought tickets”。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以下简称WNWD)有三条释义,第一义是:“a lottery in which each participant put up money in a common fund which is given as the prize to the winner or in shares to several winners”。《新英汉词典》给了三条解释:赌金独得的赛马比赛;竞赛,比赛;各种抽彩赌博法。

因为文中之事发生在一艘从美国驶往日本的轮船上,这就排除了“跑马比赛”的可能性,应该采用WNWD的第一条释义,即《新英汉词典》的第一条释义。但是译者把sweepstakes译成“清扫活动”恐怕是望文生义、杜撰出来的。

修改译文:他什么事都管。他在船上主持抽彩赌博,处理拍卖……【例5】To me a lush carpet of pine needles or spongy grass is more welcome than the most luxurious persians rug.

芬芳的松叶地毯或轻软的草地要比最豪华的波斯地毯更受欢迎。

lush一词按LDCE的释义是“growing very well,thickly and healthily”,可见没有“芬芳”之意。

修改译文:对于我来说,一地茂密的松针,或是一块柔软的草坪,要比最华贵的波斯地毯更受欢迎。【例6】Great books are always contemporary.

名著永远是划时代的。

contemporary作为形容词,LDCE的释义有二:of or belonging to the same time;modern。可见译成“划时代的”是不准确的。

修改译文:名著永远不会过时。【例7】I feel the delicate symmetry of a leaf.

我感到一片娇嫩的叶子的匀称。

delicate一词按《新英汉词典》的解释第一条是“娇嫩的”,但是“娇嫩的叶子的匀称”颇令人费解,是说只有“娇嫩的叶子”才具有“匀称”,还是指“叶子的匀称”具有“娇嫩的”特点?我们认为两者皆非。第二条解释“精美的,雅致的”比较合适。

修改译文:我感到一片叶子具有精致的对称美。(二)词组和成语理解错误

单词理解错了,或词义选错了,会造成对词组和成语的理解错误。但有时候一个个单词的词义都很明确,都是一些出现频率很高的常用词,而当几个词搭配在一起出现在词组或成语中,就有了新的意义。这对于初学英语者是有一定困难的,但在报刊上发表的翻译作品中出现这方面的理解错误却是不可原谅的。【例8】he distrusted men pretty thoroughly and women even more,yet somehow without believing ill of them.he was determined,indeed,to believe the best;but he seemed afraid to investigate.

他完完全全不相信男人,更不相信女人。总而言之他不信任坏人,当然他决定要信任好人,可是他又怕去做调查。

把“without believing ill of them”译成“不信任坏人”,把“to believe the best”译成“要信任好人”很明显是错误的。这两个词组中的believe 意同think,“to think highly or well of someone”就是“to have a good opinion of someone”;“to think poorly or ill of someone”就是“to have a bad opinion of someone”。句中的“to believe the best”后面省去了相同成分“of them”,the best当然就是well的最高级形式了。

修改译文:他完完全全不相信男人,更不相信女人,然而他倒并非认为他们都那么坏。其实,他是一心一意从最好的方面去看待他们的,但是他又好像怕去做调查。【例9】There's a story about a small boy who tried repeatedly to show his father a scratch on his finger.Finally his father stopped reading and impatiently said,“Well,I can’t do anything about it,can I?”“Yes,Daddy,”the boy said,“You could have said,Oh!”

有个故事说,一个小男孩三番五次地要他爸爸看看他手指上的伤口,最后,他爸爸放下手里的书,不耐烦地说:“哎呀,你弄得我什么都干不成!”小男孩说:“哦,爸爸!其实你只要答应一声就行了。”“I can’t do anything about it”不是“我什么都干不成”,而是“我对此无能为力”。此句中的it 显然是指上文提到的a scratch。注意这一搭配中要用介词about,又例如:Nothing can be done about it.(一点办法也没有。)

修改译文:……他父亲最后放下手里的报纸,不耐烦地说:“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