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铸乾坤:中国古代励志家训(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2 12:56:06

点击下载

作者:言心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家训铸乾坤:中国古代励志家训

家训铸乾坤:中国古代励志家训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家训铸乾坤:中国古代励志家训作者:言心排版:蕾蕾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8-01ISBN:9787515813523本书由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为了给《传世励志经典》写几句话,我翻阅了手边几种常见的古今中外圣贤大师关于人生的书,大致统计了一下,励志类的比例,确为首屈一指。其实古往今来,所有的成功者,他们的人生和他们所激赏的人生,不外是:有志者,事竟成。

励志是动宾结构的词,励是磨砺,志是志向,放在一起就是磨砺志向。所以说,励志不是简单的立志,是要像把刀放在石头上磨才能锋利一样,这个磨砺,也不是轻而易举地摩擦一下,而是要下力气的,对刀来说,不仅要把自身的锈磨掉,还要把多余的部分都要毫不留情地磨掉,这简直是一场磨难。所有绚丽的人生都是用艰难磨砺成的,砥砺生命放光华。可见,励志至少有三层意思:

一是立志。国人都崇拜的一本书叫《易经》,那里面有一句话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理念,它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所以一切圣贤伟人无不遵循此道。当然,这里还有一个立什么样的志的问题,孔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古往今来,凡志士仁人立的都是天下家国之志。李白说: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白居易有诗曰: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二是励志。有了志向不一定就能成事,《礼记》里说:“玉不琢,不成器。”因为从理想到现实还有很大的距离。志向须在现实的困境中反复历练,不断考验才能变得坚韧弘毅,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步实现。所以拿破仑说:真正之才智乃刚毅之志向。孟子则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描述得如此艰难困苦。我们看看历代圣贤,从世界三大宗教的创始人耶稣、穆罕默德、释迦牟尼到孔夫子、司马迁、孙中山,直至各行各业的精英,哪一个不是历经磨难终成大业,哪一个不是砥砺生命放射出人生的光芒。

三是守志。无论立志还是励志都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它贯穿了人的一生,无论生命之火是绚丽还是暗淡,都将到它熄灭的最后一刻。所以真正的有志者,一方面存矢志不渝之德,另一方面有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之气。像孟子说的那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明代有位首辅大臣叫刘吉,他说过: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话说回来,励志并非粘贴在生命上的标签,而是融汇于人生中一点一滴的气蕴,最后成长为人的格调和气质,成就人生的梦想。不管你做哪一行,有志不论年少,无志空活百年。

这套《传世励志经典》共收辑了100部图书,包括传记、文集、选辑。为励志者满足心灵的渴望,有的像心灵鸡汤,营养而鲜美;有的就是萝卜白菜或粗茶淡饭,却是生命之必需。无论直接或间接,先贤们的追求和感悟,一定会给我们带来生命的惊喜。徐 潜前 言

家训,顾名思义,即先辈对子孙后代的训诫。

家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辈留给后人的处世宝典。

中华民族素有“端蒙养、重家教”的优良传统,而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使人一生获益。本书选取的皆是我国古代的励志家训,是古人训诫子孙的典范。

本书囊括了《孝经》《孔子家语》《二十四孝》《颜氏家训》等中国古代励志家训,所选内容皆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和其人生经验的总结,旨在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义廉耻。内容真实丰富,涉及面广,可读性强,透过文字重现了古人的智慧。其艺术形式独特,皆为胸臆之言,可以陶冶情操,怡悦情志,是值得永久传诵的国学经典。

本书是一本教子书,不仅可以激发读者对社会、人生多角度的思考,还可以让其在探索智慧的道路上不断前进,能使他们见微知著,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当然,这也是一本成人修身指南,其思想内涵深邃,但加上通俗易懂的题解和相应的注释,能让读者在深入浅出的行文中,借鉴先辈的人生经验和处世方式,加深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同时提升自我素质和文化修养,进而达到陶冶情操的效果,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充分实现人生价值。孝经《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是专论“孝道”之书,全书分十八章。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称该书为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至国家统治者,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阶级,而就个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孝经》被列为“十三经”之一,是自古以来读书人的必读书。开宗明义章【题解】

本章被列为首章,阐明了五种孝道的义理,为孝经的宗旨。孝是产生教化的源头,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原文】①②③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④⑤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⑦⑧聿修厥德。’”【注释】

①仲尼居:仲尼,孔子的字。居:闲坐。

②曾子:即曾参,孔子的弟子。

③顺:治理。

④避席:离开座位,这里指站起身来以示恭敬。

⑤敏:聪慧。

⑥毁伤:毁坏。

⑦聿:叙述。

⑧厥:他的,这里指祖德。传世励志经典①天子章【题解】

本章为“五孝之冠”,主要说明一国之君要博爱亲民,以德感化人群,方能使得万民都仰赖于他。【原文】②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③④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⑤‘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注释】

①天子:帝王。

②慢:傲慢,不敬。

③德教加于百姓:以德教化百姓的意思。

④刑:通“型”,意为典范,榜样。

⑤兆民:即万民,指天下的百姓。诸侯章【题解】

本章主要写诸侯的孝道。诸侯地位仅次于天子,可谓位高权重,所以应当谦恭谨慎,做事有计划,懂得节制,这样才能长久保持自己的地位与财富。【原文】①②“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③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④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注释】

①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地位高却不骄傲,居于高位而没有危险。

②制节:节省开支,俭省。

③满而不溢:满,指国库充裕。溢,指奢侈浪费。本句意为国库充裕但不浪费。

④社稷:社,土地神。稷,谷神。这里代指国家。①卿大夫章【题解】

本章强调作为辅佐官员的卿大夫,应当谨言慎行,为人做事合乎礼法,起到示范人群的作用。【原文】②③“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④⑤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⑥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注释】

①卿大夫:又称“上大夫”,地位仅次于诸侯,是各国的统治支柱。

②法服:依照礼法制作的衣服。

③法言:合乎礼法的言论。

④口过:言语失当。

⑤宗庙:古代用以祭祀祖先的屋舍。

⑥懈:怠惰。①士 章【题解】

本章讲的是士的孝行。士作为贵族的最下层,想实现自身价值,必须投靠别人,得到重用才行。但他们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故而应以侍奉父母之心去事君、事上,方可完成自己的使命。【原文】②“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③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④《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注释】

①士:仅次于卿大夫的最后一等的爵位,分上士、中士、下士三级。

②资:取。

③禄位:俸禄与职位。

④忝:辱。①庶人章【题解】

本章是讲普通百姓的孝道。劳动人民作为社会的主体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应当遵循自然规律,辛勤劳作,赡养父母,尽庶人之孝。【原文】②③“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④故白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注释】

①庶人:指天下的百姓。《正义》:“庶者,众也。”

②用天之道:天道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这里指遵循自然进行耕作。

③谨身节用:指节省开支,避免浪费。

④患不及:担心做不到。患:担心,忧虑。①三才章【题解】

本章是孔子在曾子赞美孝道的基础上所做的进一步说明,孔子认为孝道的本源是取法于天下,立为政教,以教化世人。【原文】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②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③④《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注释】

①三才:指天、地、人。

②陈:宣扬。

③赫赫:地位显耀。

④瞻:瞻仰。孝治章【题解】

本章主要说君王要以孝治国。孔子由“先王”的经验说起,阐明了以孝治国而赢得天下百姓拥护的道理。【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①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土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②,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乎,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③。’”【注释】

①事:侍奉。

②夫然:这样做的话。

③有觉德行,四国顺之:道德行为高尚,那四方万国的人都愿意顺服他。圣治章【题解】

本章阐述了“圣人之德即是孝”的道理。文中先用周公配祭的例子,说明了孝道是圣人的重要品德。接着讲述了孝是圣人治国的最高准则,只有推行孝道,使君臣有礼,万民和睦,才能使国家安宁。【原文】①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②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③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④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⑤⑥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注释】

①天地之性:天地万物中。

②配:配祭。古代帝王祭天,以先祖配祭。

③不肃而成:不必严厉就可推行。肃:严正,认真。

④悖:违背。

⑤仪:仪表。

⑥忒:差错。纪孝行章【题解】

本章所讲的是日常的孝行,即孝行的内容,其中有五项可行,五项不可行。居致敬、养致乐、病致忧、丧致哀、祭致严这五项可行,而居上骄、为下乱、在丑争这三项则不可行。【原文】①②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③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注释】

①事:服侍,侍奉。

②敬:恭敬。

③三牲:指牛、羊、豕。①五刑章【题解】

本章讲五刑之罪,莫大于不孝,通过写刑罚的森严,来教育人们学习孝道。【原文】②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③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注释】

①五刑:是中国古代五种刑罚的统称,不同时期的所指也不尽相同。在西汉汉文帝之前,墨、劓、刖、宫、大辟为五刑,此乃奴隶制五刑。隋唐以后,以笞、杖、徒、流、死为五刑,被称为封建制五刑。

②非:责难,反对。

③无亲:目无父母。广要道章【题解】

本章不仅讲明了要道的具体实行方法,还说明了要道守约施博的实行办法。是为政之人学习的宝典。【原文】①②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③④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⑤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注释】

①孝:尽心侍奉父母。

②悌:敬重兄长。

③一人:指父、兄、君,即受敬重之人。

④千万人:指子、弟、臣等。

⑤寡:少。广至德章【题解】

本章旨在告诉为政之人,应当实行至德的教化,方可得民心。【原文】①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②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注释】

①家至:即挨家挨户地走到。

②恺悌:和乐安详,平易近人。广扬名章【题解】

本章主要讲解了扬名显亲的具体方法,强调德行是扬名的根本,而扬名于世是“孝”的更高标准,并且只有通过忠君才可能实现。【原文】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①②③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注释】

①居家理:处理好家里的事务。

②移:移动,转移。

③行:指孝、悌、理家这三种品行。谏诤章【题解】

本章主要讨论了与谏诤有关的问题。谏诤,即对长者、尊者或友人进行规劝。孔子举例说明了谏诤的重要性,又提醒世人应当重视谏诤的作用。【原文】①②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③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④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注释】

①安亲:孝养父母,使其安宁。

②扬名:传播名声。

③七人:指辅佐天才的三公、四辅。

④令名:好名声。感应章【题解】

感应,即互相影响。本章讲明了孝悌之道,不但感人,还可以感动天地神明。【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①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②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③④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注释】

①明察:明白,清楚。

②慎行:行为谨慎检点。

③光:充满。

④四海:犹言天下,全国各地。事君章【题解】

本章说明了事君尽忠的道理,并引诗证明为臣者事君,就在于全心全力为国办事,服务于民。【原文】①②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③④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注释】

①上:此处代指君王。

②退:下朝回家。

③匡救:扶正,挽救。

④遐:遥远。丧亲章【题解】

丧亲,即父母亡殁。本章主讲慎终追远之事,教育世人尽孝应当生尽爱敬、死尽哀戚,生死始终,无所不尽其极。【原文】①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②③④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注释】

①偯(yǐ):哭的尾声曲折、绵长。

②椁: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

③簋:两种盛五谷的器具。

④擗踊:擗,捶胸;踊,以脚跺地。形容极度悲伤。孔子家语《孔子家语》简称《家语》,是记录孔子生平和思想的著作,为孔子门人所撰,经历过很长时间的编纂、改动和增补过程,对研究孔子和其弟子以及古代儒家思想意义深远。始 诛录一则【题解】

本篇主讲法制与教化的深刻关系。孔子主张先教后诛,国家要先施行道德教化,对民众加以引导,教导不通,方可加以刑威。【原文】①②

孔子为鲁大司寇。有父子讼者,夫子同狴执之,三月不别,其父请止,夫子赦之焉。季孙闻之不悦,曰:“司寇欺余。曩告余曰国家必先以孝,余今戮一不孝以教民孝,不亦可乎?而又赦,何哉?”③

冉有以告孔子,子喟然叹曰:“呜呼!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④理也。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三军大败,不可斩也;狱犴不治,不可刑也。何者?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夫慢令谨诛,贼也;征敛无时,暴也;不试责成,虐也。政无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书》云:‘义刑义杀,勿庸以即汝心。’惟曰未有慎事,言必教而后刑也。既陈道德以先服之,而犹不可,尚贤以劝之;又不可,即废之;又不可,然后以威惮之。若是三年,而百姓正矣。其有邪民不⑤从化者,然后待之以刑,则民咸知罪矣。《诗》云:‘天子是毗,俾民不迷。’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今世则不然,乱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从而制之,故刑弥繁而盗不胜也。夫三尺⑥之限,空车不能登者,何哉?峻故也。百仞之山,重载陟焉,何哉?陵迟田故也。今世俗之陵迟久矣,虽有刑法,民能勿逾乎?”【注释】

①大司寇:官名,掌管刑法狱讼。

②狴:牢狱。

③冉有:即冉求,字子友,孔子弟子之一。

④狱犴:指古代乡亭的刑狱。

⑤毗:辅佐。

⑥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儒行解【题解】

本篇通过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话,详细叙述了儒者应具有的道德品行。【原文】

孔子在卫,冉有言于季孙曰:“国有圣人而不能用,欲以求治,是犹却步而欲求及前人,不可得已。今孔子在卫,卫将用之。已有才①而以资邻国,难以言智也,请以重币延之。”季孙以告哀公,哀公从之。②

孔子既至舍,哀公馆焉。公自阼阶,孔子宾阶,升堂立侍。公③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以乡俗,丘未知其为儒服也。”

公曰:“敢问儒行。”孔子曰:“略言之,则不能终其物;悉数之,则留更仆,未可以对。”

哀公命席,孔子侍坐,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儒有衣冠中,动作慎,大让如慢,小让如伪。大则如威,小则如愧。难进而易退也,粥粥若无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儒有居处齐难,其起坐恭敬,言必诚信,行必中正。道途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预有如此者。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而仁义以为土地,不求多积而多文以为富。难得而易④禄也,易禄而难畜也。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先劳而后禄,不亦易禄乎?其近人情如此者。儒有委之以货财不贪,而淹之以乐好而不淫,劫之以众而不惧,阻之以兵而不慑。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鸷虫攫搏不程其勇,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来者不豫。过言不再,流言不极。不断其威,不习其谋。其特立有如此者。儒有可亲而不可劫,可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其居处不过,其饮食不溽,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⑤如此者。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守有如此者。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⑥筚门圭窦,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之不敢以谄。其为任有如此者。儒有今人以居,古人以筣,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若不逢世,上所不援,下所不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身可危也,其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犹竟信其志,乃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礼必以和,优游以法。慕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其宽裕有如此者。儒有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程力积事,不求厚禄;推贤达能,不望其报。君得其志,民赖其德,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儒有澡身浴德,陈言而伏,言而正之,上不知也,默而翘之,又不为急也。不临深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己不与,异己不非。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⑦事诸侯。慎静尚宽,砥砺廉隅。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近文章,虽以分国,视如锱铢,弗肯臣仕。其规为有如此者。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则乐相下不厌,久别则闻流言不信。义同则进,不同则退。其交友有如此者。夫温良者,仁之本也。慎敬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逊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舞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而有之,⑧犹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让有如此者。儒有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不溷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故曰儒。今人之名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疾。”【注释】

①哀公:名蒋,定公子,春秋时鲁国国君。

②阼阶:殿廷东阶。古代以阼为主人之位。

③逢掖:指宽大的衣袖,古代儒者所穿。

④畜:容留。

⑤干橹:古代用以防身的武器,小盾为干,大盾为橹。

⑥蓬户瓮牖:用蓬草编门,用破瓮之口做窗户。形容家境贫寒。

⑦廉隅:器物的棱角,此处比喻人的品行端正,有节操。

⑧充诎:因自满而失去节制。五仪解录一则【题解】

本篇主要讲五仪,即“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这五个等次的人,他们有各自的独特之处,境界也是由低到高。鲁哀公在听了孔子的这番话后,也明白了如何“思哀、思忧、思劳、思惧、思危”,进而达到治国的最高境界。【原文】

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欲论鲁国之士,与之为治,敢问如何取之?”

孔子对曰:“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为非者,不亦鲜乎?”①②

曰:“然则章甫、禕履、绅带、穟笏者,贤人也。”

孔子曰:“不必然也。丘之所言,非此之谓也。夫端衣玄裳,冕③而垂轩者,则志不在于食筼;斩衰菅菲,杖而啜粥者,则志不在酒肉。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谓此类也。”

公曰:“善哉!尽此而已乎?”

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

公曰:“敢问何如斯谓之庸人?”

孔子曰:“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不知所务;从物如流,不知其④所执;五凿为正,心从而坏。此则庸人也。”

公曰:“何谓士人?”

孔子曰:“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通道术之本,必有率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知既知之,言既道之,行既由之,则若性命之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

公曰:“何谓君子?”

孔子曰:“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君子也。”

公曰:“何谓贤人?”

孔子曰:“所谓贤人者,德不逾闲,行中规绳,言足以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道足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富则天下无宛财,施则天下不病贫。此贤者也。”

公曰:“何谓圣人?”

孔子曰:“所谓圣人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则圣人也。”

公曰:“善哉。非子之贤,则寡人不得闻此言也。虽然,寡人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哀,未尝知忧,未尝知劳,未尝知惧,未尝知危,恐不足以行五仪之教,若何?”

孔子对曰:“如君之言,已知之矣,丘亦无所闻焉。”

公曰:“非吾子寡人无以启其心,吾子言也。”⑤

孔子曰:“君子入庙如右,登自阼阶,仰视榱桷,俯察几筵,⑥其器皆存,而不睹其人。君以此思哀,则哀可知矣。昧爽夙兴,正其衣冠,平旦视朝,虑其危难,一物失理,乱亡之端。君以此思忧,则忧可知矣。日出听政,至于中冥,诸侯子孙,往来如宾,行礼揖让,慎其威仪。君以此思劳,则劳可知矣。缅然长思,出于四门,周章远望,亡国之墟,必将有数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可知矣。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可知矣。君能明此五者,又留意于五仪之事,则政治何有失矣!”【注释】

①禕履:鞋头带有装饰的鞋子。

②穟笏:腰上系有袍带,并指笏板插于袍带上。

③斩衰菅菲:斩衰,古代丧服,用粗麻布缝制,不缝下边;菅菲,指草鞋。

④五凿:凿,即窍。五凿,即耳、目、口、鼻、心。

⑤榱桷:屋椽,此处指担当重任的人。

⑥昧爽:天蒙蒙亮的时候。致 思录一则【题解】

致思,即集中精力思考的意思。本篇录取其中一则,通过孔子听其弟子言志,表达“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的德治思想。【原文】①

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於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②旌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馘③。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④

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砛之野,两垒相望,尘⑤埃相接,挺刃交兵。赐著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二国之患。唯赐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辩哉!”

颜回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对曰:“回闻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道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源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施其辩矣。”⑥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

子路抗手而问曰:“夫子何选焉?”

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孔子适齐,中路闻哭者之声,其音甚哀。孔子谓其仆曰:“此哭哀则哀矣,然非丧者之哀也。”驱而前,少进,见有异人焉,拥镰带索,哭音不哀。孔子下车,追而问曰:“子何人也?”对曰:“吾丘吾子也。”曰:“子今非丧之所,奚哭之悲也?”丘吾子曰:“吾有三失,晚而自觉,悔之何及!”曰:“三失可得闻乎?愿子告吾无隐也。”丘吾子曰:“吾少时好学,周遍天下,后还,丧吾亲,是一失也。长事齐君,君骄奢失士,臣节不遂,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离绝,是三失也。夫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请从此辞。”遂投水而死。

孔子曰:“小子识之,斯足为戒矣!”自是弟子辞归养亲者十有三。【注释】

①农山:山名,在鲁国(今山东)境内。

②旌旗缤纷:旌旗,以旄牛尾或鸟羽作竿饰的旗子。缤纷,形容繁盛。

③执馘:馘,割下敌人的耳朵。古代常以割取敌人的左耳来计功,称为执馘。

④漭砛:形容广阔的样子。

⑤缟衣白冠:着白衣戴白帽,表达决一死战的决心。

⑥凛然:态度严肃,令人敬畏的样子。观 周录一则【题解】

本篇通过写孔子观览周国的所见之景,传达了向先贤学习的谦恭之意。【原文】①②

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参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无行所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③谓何害,其祸将大。勿谓不闻,神将伺人。焰焰不灭,炎炎若何。

④⑤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毫末不札,将寻斧柯。诚能慎之,福之根也。口是何伤?祸之门也。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盗憎主人,民怨其上。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众人之不可先也,故后之。温恭慎德,使人慕之。执雌持下,⑥人莫逾之。人皆取彼,我独守此。人皆惑之,我独不徙。内藏我智,不示人技。我虽尊高,人弗我害。谁能如此?江海虽左,长于百川,以其卑也。天道无亲,而能下人。戒之哉!”

孔子既读斯文也,顾谓弟子曰:“小子识之,此言实而中,情而信。《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行身如此,岂以口过患哉?”【注释】

①后稷:周王室的始祖,舜时为后稷。

②缄:封闭。

③伺:监视。

④涓涓:细小的水流。

⑤札:折断。

⑥惑之:摇摆不定。颜 回录一则【题解】

本篇记载了颜回的言行,通过写鲁定公问政于颜回,颜回以驭马比作治理国家,说明了治民当同驭马一样“不可穷其力”的道理。【原文】①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②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君子固有诬人③④也。”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哉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⑥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公说,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注释】

①东野毕:春秋时善于驾车的人,姓东野,名毕。

②佚:走失,逸失。

③牧:官名,主掌畜牧。

④骖:古代驾车时位于两旁的马。

⑤服:驾车时位于中间的马。

⑥攫:用爪子抓。颜氏家训《颜氏家训》是中国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颜之推告诫子孙的著作,全书共二十一篇,内容丰富,不仅是教育后代的范本,更具有历史文献价值,本书择取其中九篇。

颜之推(531~591年),字介,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古代文学家、教育家,被范文澜称为“当时南北朝最通博最有思想的学者”。序致篇【题解】《序致篇》相当于全书的序言,主要撰述本书的宗旨和目的。作者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教育后人要多加学习和借鉴,以完善自身。【原文】①②

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③④⑤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敩,犹屋下架屋,⑥⑦床上施床耳。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整齐门⑧⑨内,提撕子孙。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⑩⑪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⑫⑬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注释】

①诚孝:忠孝。

②检迹:行为端庄稳重。

③已来:“已”通“以”,以来。

④诸子:指先秦诸子,这里指魏、晋以来阐述古代圣哲思想的著述。

⑤模敩:模仿。

⑥轨物范世:轨,指车的轨迹;范,指铸造器物的模子。轨物范世,指为人处世的规范。

⑦业以:用它来。

⑧提撕:扯拉。这里引申为提醒。

⑨同言:相同的话。

⑩暴:暴躁。谑:开玩笑。

⑪凡人:平常人。斗阋:指家庭内部的矛盾。

⑫谕:使人理解。

⑬汝曹:你们。【原文】①②③

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④晓夕温清,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赐以优⑤⑥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年始九岁,便丁荼蓼,家⑦⑧涂离散,百口索然。慈兄鞠养,辛苦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⑨虽读《礼》、《传》,微爱属文,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二十已后,大⑩过稀焉;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于斯。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注释】

①风教:家风,家教。

②整密:严整周详。

③龆龀:龆、龀,原指儿童乳齿脱落,长出恒牙。此处借指童年时代。

④温清:冬天温暖,夏季清凉。此处指侍奉长辈。

⑤笃:忠实,专一。

⑥荼蓼:指父亲去世,家境困苦。

⑦百口:借指全家人。

⑧鞠:抚养。

⑨《礼》:指《礼记》。《传》:指《春秋左氏传》,也称《左传》。

⑩性与情竞:理智与感情相矛盾。教子篇【题解】

本篇主要讲述了儿童的教育问题。作者认为孩子的启蒙教育尤为重要,要想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从幼儿抓起,而父母应当讲究教育的方式,重视品德教育,不可溺爱孩子。【原文】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①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咳嫕,师保固明,孝②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③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④⑤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⑥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注释】

①咳嫕:作“孩提”,指襁褓中的婴儿。

②凡庶:平民。

③比及:等到。

④恣:任凭。

⑤呵:呵斥,指责。

⑥逮:达到。【原文】①

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②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③④⑤之;一行之非,揜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⑥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注释】

①王大司马:即王僧辩,字君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南朝梁将领。

②梁元帝:即萧绎(508~554年),字世诚,自号金楼子,南朝梁皇帝,梁武帝第七子。

③揜:遮蔽。文:掩饰。

④婚宦:结婚和做官。这里代指成年。

⑤滋:滋长。

⑥衅: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用牲畜的血涂在器物的缝隙。【原文】①②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③狎则怠慢生焉。由命士以上,父子异宫,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痒痛,④悬衾箧枕,此不简之教也。或问曰:“陈亢喜闻君子之远其子,何谓也?”对曰:“有是也。盖君子之不亲教其子也。《诗》有讽刺之辞,《礼》有嫌疑之诫,《书》有悖乱之事,《春秋》有邪僻之讥,《易》⑤⑥有备物之象:皆非父子之可通言,故不亲授耳。”【注释】

①严:威信、威严。

②狎: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③怠慢:懈怠轻忽。

④或:有的人。

⑤通言:互通言语。

⑥授:教,传授。【原文】①

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②③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及太子即位,王居别宫,礼数优僭,不与诸王等;太后犹谓不④足,常以为言。年十许岁,骄恣无节,器服玩好,必拟乘舆,常朝⑤南殿,见典御进新冰、钩盾献早李,还索不得,遂大怒,訽曰:“至尊已有,我何意无?”不知分齐,率皆如此。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后嫌宰相,遂矫诏斩之,又惧有救,乃勒麾下军士,防守殿⑥门;既无反心,受劳而罢,后竟坐此幽薨。【注释】

①武成帝:北齐武成皇帝,名高湛(534~565年)。琅邪王:名高俨,字仁威。武成帝第三子。

②东宫:太子所居之宫。这里代指太子。

③黠:聪明。

④乘舆:皇帝所乘的车子,此处代指皇帝。

⑤訽:骂。

⑥薨:指王侯的死亡。【原文】①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②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之死,③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④亡,可为灵龟明鉴也。【注释】

①罕:少。均:同样。

②顽鲁:愚蠢。矜怜:怜悯,同情。

③刘表:字景升,东汉末山阳高平(位于今山东鱼台东北)人。

④灵龟:龟名。古代用以占卜。【原文】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①②,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注释】

①书疏:奏疏、信札。

②伏:通“服”,从事。兄弟篇【题解】

本篇主要谈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兄弟之情对于一个家族的团结和睦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举例,讲明了一些影响兄弟之情的不利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之法。【原文】

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①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焉,故②于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注释】

①九族:指本身以上的父、祖、曾祖、高祖和以下的子、孙、曾孙、玄孙。也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合为“九族”。

②笃:忠诚,笃实。【原文】①

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②③④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⑤人,不能不相爱也。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娣姒之比兄弟,则疏薄矣;今使疏薄之人,而节⑥量亲厚之恩,犹方底而圆盖,必不合矣。惟友悌深至,不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注释】

①连气:指兄弟之间气息相通。

②案: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具。

③传服:指大孩子穿过的衣服留给小孩子穿。

④业:旧时书写经典的大版。连业,指哥哥用过的经籍,弟弟又接着用。

⑤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

⑥节量:节制度量。【原文】①②

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爱先人之遗体,惜己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兄弟之际,异于他人,望深则易怨,地亲则易弭。譬犹居室,一穴则塞之,一隙则涂之,则无颓毁③之虑;如雀鼠之不恤,风雨之不防,壁陷楹沦,无可救矣。仆妾之为雀鼠,妻子之为风雨,甚哉!【注释】

①殁:死。

②先人:指死去的父母。

③楹:厅堂前面的柱子。【原文】①②

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③则僮仆为仇敌矣。如此,则行路皆躇其面而蹈其心,谁救之哉?人或交天下之土,皆有欢爱,而失敬于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人或将数万之师,得其死力,而失恩于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亲也!【注释】

①子侄:兄弟之子。

②群从:指堂兄弟及其子侄。

③躇:践踏。蹈:踩,踏。【原文】①

娣姒者,多争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归四海,感霜露②而相思,伫日月之相望也。况以行路之人,处多争之地,能无间者,

③鲜矣。所以然者,以其当公务而执私情,处重责而怀薄义也;若能④恕己而行,换子而抚,则此患不生矣。【注释】

①骨肉:指亲姊妹成为妯娌。

②间:隔阂。

③鲜:少。

④恕:宽恕,原谅。【原文】①

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是反照而不②明也。沛国刘琎,尝与兄连栋隔壁,呼之数声不应,良久方答;③④怪问之,乃曰:“向来未着衣帽故也。”以此事兄,可以免矣。【注释】

①怨爱弟不及爱子:指(弟弟)埋怨兄长爱自己的儿子胜过爱他。

②栋:房屋的正梁。

③向来:刚才。

④免:避免。此处指免除隔阂。【原文】①

江陵王玄绍,弟孝英、子敏,兄弟三人,特相友爱,所得甘旨②③新异,非共聚食,必不先尝,孜孜色貌,相见如不足者。及西台陷没,玄绍以形体魁梧,为兵所围;二弟争共抱持,各求代死,终不④得解,遂并命尔。【注释】

①江陵:古地名,在今湖北荆门一带。

②孜孜:勤勉尽力。

③不足:不完备。此处指兄弟间各自认为自己做得很不够。

④并命:相从而死。治家篇【题解】

本篇主要讲述治家之道,探讨了治家的一些方法和理论,并进行了总结。作者认为治理家庭必须自上而下,父母要给孩子做榜样;对子女的教育要宽严适当;子女的婚嫁要有正确的态度和立场;治家要从小事做起。【原文】①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②③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

④所移也。【注释】

①风化:风俗,教化。

②陵:通“凌”,欺侮。

③戮:杀,斩。摄:同“慑”,使人畏惧。

④移:改变。【原文】①②

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注释】

①竖子:未成年的人。过:过失。见:出现。

②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意为刑罚不能恰如其分,老百姓就会不知如何行为才好。中:合适。措:安放。【原文】①②

孔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又云:③“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然则可俭而不④可吝已。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注释】

①孙:通“逊”,谦逊。

②固:鄙陋,简陋。

③足:值得。

④施:施舍,给予恩惠。【原文】①②③④

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⑤⑥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⑦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⑧耳。今北土风俗,率能躬俭节用,以赡衣食;江南奢侈,多不逮焉。【注释】

①生民:人民。

②稼:播种谷物。穑:收获谷物。

③桑麻:指农事。

④畜:积聚,储藏。

⑤埘:墙壁上挖洞做成的鸡窠。

⑥樵苏:充当燃料用的柴草。

⑦为生之具:维持生活的必需品。

⑧赡:供给。【原文】①②

梁孝元世,有中书舍人,治家失度,而过严刻,妻妾遂共货③刺客,伺醉而杀之。【注释】

①梁孝元:即梁元帝萧绎。

②严刻:严厉苛刻。

③货:贿赂。【原文】①②

世间名士,但务宽仁;至于饮食饷馈,僮仆减损,施惠然诺,③妻子节量,狎侮宾客,侵耗乡党:此亦为家之世蠹矣。【注释】

①名士:旧指以诗文著称的人。

②饷:用食物款待。

③乡党:周制以五百家为党,以一万二千家为乡。此处泛指乡里。【原文】①②

齐吏部侍郎房文烈,未尝嗔怒,经霖雨绝粮,遣婢籴米,因③尔逃窜,三四许日,方复擒之。房徐曰:“举家无食,汝何处来?”④⑤⑥竞无捶挞。尝寄人宅,奴婢彻屋为薪略尽,闻之颦蹙,卒无一言。【注释】

①霖雨:指连绵大雨。

②籴:买。

③举家:全家。

④寄:借。

⑤彻:通“撤”,拆毁。

⑥颦蹙:皱眉蹙额,不高兴的样子。【原文】①

裴子野有疏亲故属饥寒不能自济者,皆收养之:家素清贫,时②③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躬自同之,常无厌色。邺下有一领军,贪积已甚,家童八百,誓满一千;朝夕每人肴膳,以十五④⑤⑥钱为率,遇有客旅,更无以兼。后坐事伏法,籍其家产,麻鞋⑦一屋,弊衣数库,其馀财宝,不可胜言。南阳有人,为生奥博,性⑧殊俭吝,冬至后女婿谒之,乃设一铜瓯酒,数脔獐肉;婿恨其单率,一举尽之。主人愕然,俯仰命益,如此者再;退而责其女曰:“某郎好酒,故汝常贫。”及其死后,诸子争财,兄遂杀弟。【注释】

①裴子野(469~530年):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字几原,河东闻喜(现今属山西)人。著名史学家裴松之曾孙。官至鸿胪卿,领步兵校尉。

②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③邺下:邺城。北齐都城,位于今河南临漳县。

④率:标准,规格。

⑤坐事:因事获罪。

⑥籍:籍没,登记并没收所有的财产。

⑦奥博:深藏广蓄,积累丰厚。

⑧脔:切成小块的肉。【原文】①②③

妇主中馈,惟事酒食衣服之礼耳,国不可使预政,家不可④⑤使干蛊;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助其不足,必无牝鸡晨鸣,以致祸也。【注释】

①中馈:家中的饮食之事。

②事:从事。

③预政:参与政事。

④干蛊:此处指妇女主持家事。

⑤君子:古时妇女对丈夫的敬称。【原文】①

江东妇女,略无交游,其婚姻之家,或十数年间未相识者,惟②③以信命赠遗,致殷勤焉。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④⑤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屈。此⑥乃恒、代之遗风乎?南间贫素,皆事外饰,车乘衣服,必贵整齐;⑦⑧家人妻子,不免饥寒。河北人事,多由内政,绮罗金翠,不可废⑨阙,羸马悴奴,仅充而已;倡和之礼,或尔汝之。【注释】

①婚姻之家:指亲家。

②遗:赠送。

③殷勤:情意恳切。

④造:前往,到。请:拜见。逢迎:迎接。

⑤衢:道路四通八达。

⑥贫素:清贫的人家。

⑦人事:指交际应酬之事。

⑧内政:家庭内部事务,此处借指主持家务的妇女。

⑨羸:瘦弱。【原文】①②

河北妇人,织纴组之事,黼黻锦绣罗绮之工,大优于江东也。【注释】

①织纴组:纴,指纺织;组,用丝织成的带子;,用丝织成像绳的带子。此指编织丝织品。

②黼黻:古代礼服上绣的花纹。【原文】①

太公曰:“养女太多,一费也。”陈蕃曰:“盗不过五女之门。”②女之为累,亦以深矣。然天生蒸民,先人传体,其如之何?世人多

③不举女,贼行骨肉,岂当如此,而望福于天乎?吾有疏亲,家饶妓④媵,诞育将及,便遣阍竖守之。体有不安,窥窗倚户,若生女者,辄持将去;母随号泣,使人不忍闻也。【注释】

①太公:即吕尚,姜姓,名望,字子牙。周代齐国的始祖。

②蒸:众多。

③举:生养。

④阍:守门人。【原文】①

妇人之性,率宠子婿而虐儿妇。宠婿,则兄弟之怨生焉;虐妇,②③则姊妹之谗行焉。然则女之行留,皆得罪于其家者,母实为之。④至有谚云:“落索阿姑餐。”此其相报也。家之常弊,可不诫哉!【注释】

①兄弟:指女儿的兄弟。

②姊妹:指儿子的姊妹。

③行:指女儿出嫁。留:指娶进儿媳妇。

④落索:冷落萧索。阿姑,婆婆。【原文】①②

婚姻素对,靖侯成规。近世嫁娶,遂有卖女纳财,买妇输绢,③④⑤⑥比量父祖,计较锱铢,责多还少,市井无异;或猥婿在门,或傲妇擅室,贪荣求利,反招羞耻,可不慎欤?【注释】

①对:相当。

②成规:前人定的规矩。

③比量:比较。

④锱铢:锱、铢都是旧时很小的重量单位。

⑤责:苛责。还:偿还。

⑥猥:下流。【原文】①

借人典籍,皆须爱护,先有缺坏,就为补治,此亦士大夫百行②之一也。济阳江禄,读书未竟,虽有急速,必待卷束整齐,然后得③④起,故无损败,人不厌其求假焉。或有狼籍几案,分散部帙,多为童幼婢妾之所点污,风雨虫鼠之所毁伤,实为累德。吾每读圣人之书,未尝不肃敬对之;其故纸有《五经》词义及贤达姓名,不敢秽用也。【注释】

①先有:之前就有。

②百行:封建社会上大夫订立身行己之道,共有百事,称为百行。

③假:借。

④狼籍:零乱而不整齐。【原文】①②

吾家巫觋祷请,绝于言议;符书章醮,亦无祈焉,并汝曹所见也。勿为妖妄之费。【注释】

①巫觋:古时称女巫为巫,男巫为觋,合称“巫觋”。祷请:向鬼神祈祷请求。

②章:道士消灾的办法。慕贤篇【题解】

本篇作者通过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及学识以告诫子孙。作者认为,年少初学时应该多结交有德行的君子,这样自己也可以潜移默化。【原文】①

古人云:“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痼也。”言②圣贤之难得,疏阔如此。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③吾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④心醉魂迷向慕之也。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⑤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⑥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⑦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⑧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⑨于我,便足贵之。【注释】

①比:挨着,紧靠。痼:肩胛。

②疏阔:稀少。

③播越:流亡,漂泊。

④款狎:指交往密切。

⑤操履:操守德行。艺能:本领,技能。

⑥芝兰:即“芷兰”,“芝”为借用字,都是有香味的草本植物。

⑦鲍鱼:一种用盐渍的带腥臭味的鱼。肆:店铺。

⑧无友不如己者:不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⑨贵:敬重。【原文】①②

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③④相狎侮,不加礼敬;他乡异县,微藉风声,延颈企踵,甚于饥渴。校其长短,核其精粗,或彼不能如此矣。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昔虞国宫之奇,少长于君,君狎之,不纳其谏,以至亡国,不可不留心也。【注释】

①蔽:蒙蔽。此处引申为偏见。

②少长:从年少到长大。

③藉:凭借,依靠。

④企踵:踮起脚后跟。【原文】

用其言,弃其身,古人所耻。凡有一言一行,取于人者,皆显称①之,不可窃人之美,以为己力;虽轻虽贱者,必归功焉。窃人之财,

②刑辟之所处;窃人之美,鬼神之所责。【注释】

①称:声言,表明。

②刑辟:刑法,刑律。【原文】

梁孝元前在荆州,有丁觇者,洪亭民耳,颇善属文,殊工草隶;①孝元书记,一皆使之。②

军府轻贱,多未之重,耻令子弟以为楷法,时云:“丁君十纸,不敌王褒数字。”吾雅爱其手迹,常所宝持。孝元尝遣典签惠编③送文章示萧祭酒,祭酒问云:“君王比赐书翰,及写诗笔,殊为佳手,姓名为谁?那得都无声问?”编以实答。子云叹曰:“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于是闻者稍复刮目。稍仕至尚书仪曹郎,末为晋安王侍读,随王东下。及西台陷殁,简牍湮散,丁亦④寻卒于扬州;前所轻者,后思一纸,不可得矣。【注释】

①书记:指抄写文书。

②轻贱:地位低下。

③比:近来。

④轻:轻视,看不起。【原文】①②③

侯景初入建业,台门虽闭,公私草扰,各不自全。太子左④卫率羊侃坐东掖门,部分经略,一宿皆办,遂得百馀日抗拒凶逆。于时,城内四万许人,王公朝士,不下一百,便是恃侃一人安之,其相去如此。古人云:“巢父、许由,让于天下;市道小人,争一钱之⑤利。”亦已悬矣。【注释】

①建业:建康(在今南京市)旧名。

②台门:台城的城门。

③草扰:纷乱惊扰。

④经略:策划,处理。

⑤悬:悬殊。【原文】①②

齐文宣帝即位数年,便沉湎纵恣,略无纲纪;尚能委政尚书③令杨遵彦,内外清谧,朝野晏如,各得其所,物无异议,终天保之④⑤⑥朝。遵彦后为孝昭所戮,刑政于是衰矣。斛律明月,齐朝折冲⑦之臣,无罪被诛,将士解体,周人始有吞齐之志,关中至今誉之。此人用兵,岂止万夫之望而已哉!国之存亡,系其生死。【注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