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2 17:51:21

点击下载

作者:《微经典》编委会

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千字文

千字文试读:

前言

在中国传统的启蒙读物中,《

千字文

》的创作过程与众不同,它一改以文载字的传统形式,而是砌字成文。它的首倡者——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深感用于儿童基础教育的蒙书太过匮乏,便命人从晋代书法名家王羲之的作品中选择了1000个不重复的字,然后交与文采出众的大臣周兴嗣,令其编撰成文。《

千字文

》就这样诞生了,它传承至今已有1500个春秋。

尽管《千字文》的创作主旨是识字,但由于周兴嗣文采卓越,将毫无关联的文字编成了精妙绝伦的文章,所以让孩子们又多了一本品质上乘的启蒙读本。《千字文》虽是启蒙读本,但内容广泛,涉及了天文、地理、自然、物产、历史、政治、文化、道德修养等各个方面,所蕴含的信息量十分巨大,值得更加深入和细致地进行解读。

中国的古代文明是浩瀚灿烂的,而这篇千字之文也是广博庞杂的,它精确地将一个文明史完整地浓缩在了一篇文章当中,其内涵之深邃可想而知。基于《千字文》中所蕴藏的研究价值,我们在引证了诸多历史文献、传说故事之后,精心编写成了本书,并辅以精美的插图,以清楚地诠释文章所要讲述的道理。为了能够补全中国古代的百科常识,本书特别设置了“知识扩展”板块,以点齐面,将被遗忘在角落里的知识点重新择选了出来,供读者们细细研究,相信这本诚意之作能够给您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鳞潜羽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一体,率宾归王。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女慕贞洁,男效才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覆,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凊。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容止若思,言辞安定。笃初诚美,慎终宜令。荣业所基,籍甚无竟。学优登仕,摄职从政。存以甘棠,去而益咏。乐殊贵贱,礼别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妇随。外受傅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叔,犹子比儿。孔怀兄弟,同气连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规。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坚持雅操,好爵自縻。都邑华夏,东西二京。背邙面洛,浮渭据泾。宫殿盘郁,楼观飞惊。图写禽兽,画彩仙灵。丙舍傍启,甲帐对楹。肆筵设席,鼓瑟吹笙。升阶纳陛,弁转疑星。右通广内,左达承明。既集坟典,亦聚群英。杜稿钟隶,漆书壁经。府罗将相,路侠槐卿。户封八县,家给千兵。高冠陪辇,驱毂振缨。世禄侈富,车驾肥轻。策功茂实,勒碑刻铭。磻溪伊尹,佐时阿衡。奄宅曲阜,微旦孰营?桓公匡合,济弱扶倾。绮回汉惠,说感武丁。俊乂密勿,多士寔宁。晋楚更霸,赵魏困横。假途灭虢,践土会盟。何遵约法,韩弊烦刑。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九州禹迹,百郡秦并。岳宗泰岱,禅主云亭。雁门紫塞,鸡田赤城。昆池碣石,巨野洞庭。旷远绵邈,岩岫杳冥。治本于农,务兹稼穑。俶载南亩,我艺黍稷。税熟贡新,劝赏黜陟。孟轲敦素,史鱼秉直。庶几中庸,劳谦谨敕。聆音察理,鉴貌辨色。贻厥嘉猷,勉其祗植。省躬讥诫,宠增抗极。殆辱近耻,林皋幸即。两疏见机,解组谁逼。索居闲处,沉默寂寥。求古寻论,散虑逍遥。欣奏累遣,戚谢欢招。渠荷的历,园莽抽条。枇杷晚翠,梧桐蚤凋。陈根委翳,落叶飘摇。游鹍独运,凌摩绛霄。耽读玩市,寓目囊箱。易攸畏,属耳垣墙。具膳餐饭,适口充肠。饱饫烹宰,饥厌糟糠。亲戚故旧,老少异粮。妾御绩纺,侍巾帷房。纨扇圆絜,银烛炜煌。昼眠夕寐,蓝笋象床。弦歌酒宴,接杯举觞。矫手顿足,悦豫且康。嫡后嗣续,祭祀烝尝。稽颡再拜,悚惧恐惶。笺牒简要,顾答审详。骸垢想浴,执热愿凉。驴骡犊特,骇跃超骧。诛斩贼盗,捕获叛亡。布射僚丸,嵇琴阮啸。恬笔伦纸,钧巧任钓。释纷利俗,并皆佳妙。毛施淑姿,工颦妍笑。年矢每催,曦晖朗曜。璇玑悬斡,晦魄环照。指薪修祜,永绥吉劭。矩步引领,俯仰廊庙。束带矜庄,徘徊瞻眺。孤陋寡闻,愚蒙等诮。谓语助者,焉哉乎也。(1)(2)(3)(4)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注释(1)天地玄黄:出自《易经·坤卦》:“天玄而地黄。”为了押韵,《千字文》改作“天地玄黄”。唐代柳宗元《天说》有云:“彼上而玄者,世谓之天;下而黄者,世谓之地。”玄,接近黑色的深青色。(2)宇宙:指整个时间和空间,又指天地。《淮南子》:“四方上下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就是说,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没有边际、不可穷尽的。洪荒:混沌蒙昧的状态。洪,大。荒,蒙昧、未开化。(3)盈:至望(阴历每月的十五日,或十六、十七日)时,月亮圆满丰盈。昃:倾斜,这里指每日过午,太阳就会西斜。(4)辰:即星辰,古人对日、月、星等所有星体的通称。宿:即星宿,古人将天空中某些星的集合称为宿。列张:排列分布。译文

天是深青色的,地是黄色的,宇宙形成于混沌蒙昧的状态中。太阳正了又斜,月亮圆了又缺,天空布满了星辰。解读《千字文》是一本神奇的启蒙读物,它的神奇就在于千字之间,包罗万象,天文地理,教育伦理,无所不有,而这一篇浩浩汤汤的恢弘篇章的源头,就是最初的那一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从这句话不难看出,中国古代学者对于世界本源很早就生成了一种原始朴素的认知,他们认为天地最初是一片混沌蒙昧的状态,有太阳、月亮、星辰漫布其间。但是,抽象的描述并不生动,于是古人便创造出了一个鲜活的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传说,最初的宇宙是一个大鸡蛋,里面混沌黑暗,还沉睡着一个巨人盘古。一万八千年后,盘古苏醒了,他伸展了一下筋骨,结果把鸡蛋撑成了两半,而后,他不住地挥舞手臂,不停地踢踹双腿,将黑暗涤清,使混沌分离,天地由此诞生了。盘古开天辟地

盘古就这样脚踩大地、双臂托天,不眠不休地撑着天地,转眼度过了一万八千年,随着盘古长成身高九万里的巨人,天地也遥隔了九万里。盘古太累了,他倒在地上,一睡不醒。

他死后,头、脚、身躯、左臂、右臂分别化作了东山、西山、中山、南山和北山,每座山支撑天的一角,确定了大地的中心和四方;左眼和右眼分别化作了太阳和月亮,而头发则化作满天星辰。他的肌肉、筋脉、血液、骨骼、汗毛与汗水都化作了大地、山川、江河、矿脉、万物生灵。

随着时代的进步,今天的人们普遍认为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太阳、月亮还有漫天繁星,不过都是大爆炸的产物。知识扩展

古时候的中外天文学家为了观测天象和研究星球运行轨迹,专门划分了星区,从而将杂乱地散布于天空的繁星归纳成了条理清晰的体系。西方天文学家更是引入了星座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划分星空的标准。

尽管星座文化在国际上颇为盛行,但中国实际上有自己的星区划分体系。根据这套体系,天空被分为四象,即东、南、西、北,分别由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位星神掌管。每一象有七宿,四象共计二十八宿;每一宿都由数量不等的恒星组合而成,恒星数量少则两三颗,多则数十颗。(1)(2)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注释(1)闰余成岁: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阳历将一年定为365天,多出的时间约每4年积累成1天,加在二月里,有365天的年份称为平年,有366天的年份称为闰年;阴历(也叫农历)将一年定为354天或355天,多出的时间约每3年积累成一个月,加在一年中,称“闰”,而多出的一个月称“闰月”。(2)律吕:指古代用于校正乐律的器具,以竹管或金属管制成,阴阳各六个。其中六种阳调称为律,指的是表示单数的黄钟、太簇、姑洗、蕤(ruí)宾、夷则、元射这六个管;六种阴调称为吕,指的是表示双数的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这六个管。十二律对应12个月。调阳:指用律吕调阴阳,能使时序不紊乱。译文

一年四季,寒暑循环变化;秋天收割庄稼,冬天贮藏粮食。积累闰余合并成一个月,放到闰年中;用六律和六吕调节阴阳,时序就不会紊乱。云气蒸腾,遇到冷空气就会凝结成雨;夜露凝集,遇到寒冷天气就会结成霜。解读

古人非常聪明,他们在进化中懂得了春、夏、秋、冬的更替,掌握了天文历法的演算,观察到了水元素在自然界循环中所呈现出的液、固、汽等不同的形态以及转化规律。这种智慧的萌生经历了漫长的时期,人们每掌握一条规律可能都要重复、再重复地去领悟。由于这个过程听上去枯燥而又乏味,因此人们宁愿相信这些伟大的发现都是上天的启示,是天神的庇佑。于是,一个纯粹靠臆想而创造出来的社会形态——神话世界便出现了。

在这个世界里,天神们各司其职,神仙的轮值和他们对乐器的把玩,造就了四季的更替,而雾雨霜云则更是随上天的心意而变化万千。

春归,春神句芒驾着龙翱翔于天际,所行之处万物复苏;夏临,夏神祝融驾着龙之第五子狻猊风风火火出行,蒸腾大地;秋至,住在“南面多美玉,北面多雄黄”的山中的秋神蓐收,目及眼前的晚霞,心系天下丰盈;冬回,冬神玄冥怒吼着挥起凛冽寒风,霜结雪舞。

女娲发明了簧管乐器,伏羲创造了琴弦乐器,而人类循着上古神仙的足迹,又唱又跳,又吹又弹地走出了一条美妙的音乐之路,甚至用这天赐之乐来定义天时。

正因为如此,渴望降雨的人们才会虔诚地向苍天祈祷,以求众神的回应。传言商汤灭夏之后,正准备恢复生产,休养生息,可天降大旱,一连七年滴雨不降,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商汤削去头发,剪掉指甲,跪在柴堆之上,欲自焚以谢苍天。就在这时,风起云动,电闪雷鸣,瓢泼大雨倾泻而下。人们欣喜至极,在雨中载歌载舞,敬谢上天。

现在人们知道,根本没有神仙世界,只有“天道有常”,天有四季、天有时序、天有雨霜,一切都只是自然规律。知识扩展

中国的祖先们非常善于研究时序,他们制定出了庞大而系统的时序体系——二十四节气,用以指导生活生产。

二十四节气体系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创制完备了,它的产生与太阳有关,它根据一年中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划分成了24等份。以太阳直射赤道为“黄经零度”,即春分点,每前进15度,便为一个节气,而每一节气都代表着不同季节的温度、降水等气候。

二十四节气并不难记,一首二十四节气歌便将其囊括其中:

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天,

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小暑、大暑)相连,

秋(立秋)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降(霜降),

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小寒)大(大寒)寒。(1)(2)(3)(4)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注释(1)金:黄金。丽水:金沙江流经今云南丽江境内的一段被称为丽江,也称丽水,此处自古便出产黄金。(2)昆冈:即昆仑山,位于今新疆和田西北,这里出产著名的和田玉。(3)巨阙(què):古代宝剑的名字。(4)夜光:传说中到了夜晚可以发光的宝珠,也被称作夜明珠。译文

黄金产于金沙江,美玉出自昆仑山。宝剑以巨阙最有名,明珠以夜明珠最贵重。解读

宽广的中华大地辽阔富饶,悠久的中华文明绚烂多姿。为什么人们总是不厌其烦地这样说,因为事实的确如此,中国的物产极为丰富,发明创造层出不穷。《千字文》在这里列举了几样有代表性的东西——金、玉、宝珠和宝剑。

金、玉、宝珠都是贵重之物,特别是玉,不仅贵重,而且“有五德”——仁、义、智、勇、洁,代表了贵重的身份、尊崇的地位和高尚的德行,所以古代君子都是“玉不去身”。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出现很多与玉相关的词语,例如“冰清玉洁”“守身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体现的都是中国人高洁无瑕的节操、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舍生取义的精神。所以,古人常常以玉自喻,锲而不舍地修炼至善至美的人格。

相传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德行贵重、廉洁奉公的大臣。有一天,一个百姓登门拜访,在谈话间奉上了一块绝世美玉,但这位大臣没有收。百姓见此,以为大臣嫌弃礼物轻了,便赶紧强调这块美玉的价值,谁知大臣却说:“正因这美玉世间罕有,才格外贵重。我若收了此玉,便是玷污了这块玉的绝世之名,同样,也玷污了我的廉洁之名,所以我是不会收的。”百姓很感动,便说出了此行的真正目的:“不瞒大人,这块玉太贵重了,我不过就是个乡下人,偶然得了此玉,怕招致灾祸,所以想献给您。”大臣略一沉吟,便收下了玉,几天后,他将这块玉卖了,换回银钱,将钱全数交给了那个百姓。

这位大臣身上所具备的就是高尚的道德情操,正如那块绝世美玉一样高洁无瑕。中国人始终认为,金、玉、珠宝固然贵重,但人格操守更应该贵重,所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一直锲而不舍地追求着那种至善至美的君子境界。◆剑知识扩展

剑是一种古老的兵器,据史料记载它为轩辕氏黄帝所发明,在黄帝大战蚩尤时被使用。剑有品相,素有君子之名,号称“百兵之君”。古人对锻造名剑十分热衷,相传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铸剑师欧冶子是铸剑师鼻祖,他曾铸有湛卢、纯钧、巨阙、胜邪、鱼肠“三长两短”共五柄名剑。而同时期另一位铸剑师干将,曾铸有著名的雌雄双剑“干将”“莫邪”,这两柄剑的名字分别取自他与妻子的名字。此外,古代堪称名剑的还有辟闾、承影、工布、龙源等。历史上的很多名剑都历经岁月沧桑,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例如1965年在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出土的“越王勾践剑”。此剑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依然光华夺目,剑身刻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八个篆字,通体青光逼人,毫无锈蚀的痕迹。(1)(2)(3)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鳞潜羽翔。注释(1)柰(nài):即沙果,也被称作花红,形似苹果,但比苹果小。沙果树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开白色花,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2)重:尊尚。(3)鳞潜:鳞,鳞片,代指鱼类。潜,水中潜游。羽翔:羽,羽毛,代指鸟类。翔,飞翔。译文

果中珍品是李子和沙果,日常饮食离不开芥菜和生姜。海水是咸的,河水是淡的;鱼在水中潜游,鸟在天空飞翔。解读

我们的民族自诞生以来就生活在中华大地上,所食所用都是这片大地所赐,所见所闻皆为这方山水之风情,可以说,我们的祖先与自然相处得还是非常和谐的,他们既从自然界获取食物,又中获得知识,发现现象和探索规律。

当然,大自然并不仅仅给予人们食物,它也提供毒物。所以,并不是地上生长的所有东西都可以食用,有些东西并不是好不好吃,而是根本就不能吃。

中国历史上有一位伟大的人物——神农氏,相传他遍尝百草,亲身尝试每一种食物的毒性,然后将这些珍贵的经验广而告之。于是,人们识得了无害的草木,并选出其中优异的物种加以种植,自此,中国的农业诞生了。

除了毒物,大自然的另一种破坏力量隐藏在江河湖泊之中——水一旦肆虐起来,就会形成可怕的水患。相传在尧舜时期,黄河就曾经多次决口,泛滥成灾,鲧和他的儿子禹先后负责治水工作。特别是禹,他采用疏导的方法,打通了原本堵塞的河道,将河水引向了大海,治水成功。

古人就是这样,在中华大地上不断发现着新事物,探索着新规律,更好地认知这世界,更好地生活。知识扩展

丰富多彩的文献资料往往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华大地的广博、地质形态的丰富、动植物种的繁盛以及古人强大的认知和探索能力,而《山海经》就是这样一部记录了中国古代自然人文科学发现的文集。《山海经》分为《山经》和《海经》,在记录山水的同时,将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宗教、医药、科技、民族民俗文化等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使这些珍贵的资料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此书神话色彩浓郁,记载了很多奇禽异兽,例如翱翔于天际的五彩“凤凰”、赤红“盛遇”;虎踞于地面的猛兽“穷奇”、吉兽“天狗”;畅游于水中的蛇尾“虎蛟”、鸟首“旋龟”。此外,还有造人的“女娲”、逐日的“夸父”以及能歌善舞的“帝江”等神灵。(1)(2)(3)(4)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注释(1)龙师:即伏羲氏。火帝:即炎帝。一说火帝指的是钻木取火的燧(suì)人氏。(2)鸟官:即少昊(hào)氏。人皇:三皇之一,另两个为地皇和天皇,这里省略了后两者。(3)制文字:指黄帝的史官仓颉(jié)造字。(4)乃:发语词,无实际含义。服衣裳:指黄帝的臣子胡曹制作衣裳。服,动词,穿的意思。衣裳,衣服的总称,上为衣,下为裳。译文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这些都是传说中的上古贤君。黄帝命仓颉造字,胡曹制衣,人们才走出了蒙昧。解读

中国历史的源头带有很重的神话色彩,因此上古贤君的形态常常介于神、人之间,或者原本就是神仙。

中国历史将伏羲认定为男性始祖,认为正是他与妹妹女娲的结合,才诞育了人类。相传有一天,黄河里跳出来一只马首龙身的神兽,它的身上遍布着卷曲的毛,还有花纹和斑点,伏羲深受启发,创制了八卦,发明了渔网,还以“龙”之名定义百官,所以,伏羲也称“龙师”,而中国也由此进入了渔猎时代。

后来,有一位部落首领脱颖而出,他用火给百官命名,因此称“炎帝”。又因为他遍尝百草,发明了垦殖工具,教会了人们种植农作物、辨识草药,以及制作陶器,因此又被称为“神农氏”。而中国也因此进入了农耕时代。

再后来,在五彩凤凰的鸣叫中,少昊诞生了。因为与凤凰结缘,少昊便以凤凰为本族的图腾,然后又以鸟名来定义官名和族名,建立起了庞大的氏族体系。

还有一位神仙非常特别,名曰“人皇”,据唐代司马贞在《补史记·三皇本纪》中记载,人皇有九颗头,兄弟共计九人,每个人都镇守一个州,每个人都能活上百年之久。

在这诸多的神仙、君王之后,中国历史上一位最重要的君王出现了,他就是黄帝。黄帝一生,丰功伟绩无数,他命仓颉造字,使人们告别了“结绳记事”的时代,中国人开始以文字记史;同时,他还令胡曹制作衣裳,让人们告别了以兽皮、树叶蔽体的蒙昧时代。此外,黄帝还设计建造了宫室、舟车,向百姓传播了纺织技术。最重要的是,黄帝带领自己的部落与炎帝的部落相融合,最终形成了炎黄文明的正源。知识扩展

在历史上,中国是极少数非常重视历史记载的国家之一,古人记事习惯的形成早于文字的诞生,因此那时的人们只能结绳记事,后来出现了绘画记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简单而随意的图画再也无法满足记述复杂事件的时候,文字便出现了。最早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这是一种兼具象形与表意双重性质的文字,比较原始。西周后期,汉字的发展进入到大篆时期,大篆结构严谨,图画的性质明显减弱,初现了中国方块字的气象。不过,大篆太复杂,于是到了秦代,李斯简化了大篆,创制了小篆,至此,汉字基本上脱离了图画的形制,成为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字。此后,汉字的演变越来越丰富多样,隶、楷、行、草等各种字体层出不穷,于是,中国的文字不再仅是记载历史、传承文明的工具,还成了一种书法艺术的载体。(1)(2)(3)(4)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发殷汤。注释(1)推:将己之所有送与他人。让:禅(shàn)让。(2)有虞陶唐:帝尧将君位禅让于帝舜。有虞,即舜。陶唐,即尧,因其曾被封于陶和唐,故又称陶唐。(3)吊民伐罪:出自《孟子·滕文公下》:“诛其罪,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其中吊的本义为悼念死者,引申为抚慰生者。(4)周发:即周朝的开国君王,周武王姬发。殷汤:即商朝的开国君王成汤。译文

尧帝、舜帝圣贤无私,禅让王位和社稷。成汤、姬发英明神武,安抚黎民,讨伐暴君。解读

中国古代凡是贤者都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而这种情怀又常常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有毅力约束自身,不侵占百姓之利;其二,有勇气拼死抗上,为百姓铲除暴君。翻看中国历史,尧、舜二帝属于前者,而成汤、姬发则属于后者。

尧和舜的贤明是毋庸置疑的。我们知道,古时候的人们在看到因生产力的发展而带来的剩余财富时,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占为私人财产。可作为君王的尧和舜竟然选择了禅让,将王位与江山都传给了有能力给予百姓幸福的人,而不是留给自己的儿子。这就是不占百姓之利,而这一点无论在古代,还是在今天,都非常重要。

至于成汤与姬发,则是凭借大无畏的勇气,以拨乱反正、为民请命的方式铸就了贤德之名。而做到这一点其实很难,对于“汤放桀”“武王伐纣”这一类的事,韩非子就曾经有“人臣弑其君者也”的评价,可见,作为臣下,造反弑君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因此说,成汤与姬发能够以苍生为念,推翻暴政,将清明世界还与百姓,是足以彪炳青史的。◆帝舜祭祀知识扩展

中国历史上的传承制度一直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它的发端是禅让制,例如尧选择舜,舜选择禹都是采用了禅让王位的形式。但是,大禹身后,接替继位的是他的儿子启,此举破除了禅让的原则,于是,禅让制度被继承制度所取代,而中国历史也进入了“家天下”的时代。自此以后,王位继承制度作为基本传承制度被历代王朝沿用了下来。

不过这一制度在操作上依照具体情况略有不同。比如在夏、商、西周时期,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并不少见,但这很容易引起哥哥与弟弟两派支系的内斗,所以兄终弟及的方式逐渐被父亡子继的方式所取代。

尽管继承制一直都是传承制度的主体,但禅让的情况也偶有发生。比如东汉献帝刘协禅让皇位给魏文帝曹丕,北周静帝宇文衍禅让皇位给隋文帝杨坚,后周恭帝禅让皇位给宋太祖赵匡胤。不过,这些禅让基本都是在受胁迫的情况下完成的。(1)(2)(3)坐朝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4)(5)迩一体,率宾归王。注释(1)垂拱:垂衣拱手,什么都不做。常用来赞颂君主无为而治。平章:分清辨明之意。平者正之,使不倾;章者明之,使不昧。也作筹划之意,指将国家治理得很好。(2)育:养育,教化。黎首:指庶民、百姓。黎,黑色。首,头。古代百姓庶民不能着冠,露出黑色的头发,故用黎首代指庶民、百姓。(3)戎羌(qiāng):泛指其他民族。古时候,中原一代的华夏民族与周围许多其他民族共处,时战时和,对这些民族,旧有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之说。羌,中国古代民族之一(今羌族前身),主要分布于今甘肃、青海、四川一带。(4)遐(xiá)迩(ěr)一体:指无论远近都归一成为整体。出自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文》:“遐迩一体,中外疌福。”(5)率宾:指四海之内。出自《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译文

贤明的君主临朝听政,与朝臣共商国事,垂衣拱手,就能无为而治,天下太平,政绩彰明。有道的君主仁爱、体恤百姓,就能使四方各族人心悦诚服地归降。无论远近,普天之下都是一个整体,四海之内都归顺于王。解读

历朝历代的百姓都渴望遇到贤明皇帝、有道英主,因为在“人治”的中国古代社会,君主英明、有道,就意味着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兴盛,社会不断进步,万民归心,百姓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

纵观中国历史,贤明有道的皇帝不外乎有这样几个特性:

其一,勤勉。皇帝要勤于政事,履行职责,试想王座之上若总是空空如也,下面的臣子也难免会懈怠。历史上最有名的勤勉之君当属清世宗雍正了,他除了生日当天,从无懈怠的时候,每天几乎只休息四个小时,其余时间都用来工作。不过,历史上也有非常怠惰的皇帝,比如明神宗朱翊钧,这位天子居然能够二十多年不临朝听政,以至于万历中后期的内阁大臣们都不知道皇帝长什么样。皇帝怠惰到如此地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到了万历末期时,朝中会出现严重的机构虚设、官职空缺现象了。

其二,谦逊。皇帝是九五之尊,享受无上的尊崇,但这并不意味着皇帝就是真理的化身。他毕竟也是人,思考问题会片面,处理事物会犯错,所以也需要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历史上少有的谦逊皇帝,他将皇帝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不仅允许大臣魏徵犯颜直谏,而且罕见地认同“民贵君轻”的思想。

其三,仁爱。皇帝爱民,民才会爱皇帝。历史上残害百姓的暴君通常都没有好下场,夏桀被放逐而死,商纣自焚而亡,还有秦二世胡亥、隋炀帝杨广,皆是被臣下杀死的。这些皇帝之所以结局凄惨,就是因为他们用残暴的行径背叛了群臣的信任,践踏了万民的爱戴,所以有此结局并不意外。知识扩展“大一统”的概念由来已久,西周立国时,周天子便以“天下共主”之名统一了天下。之后,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秦汉、隋唐、元、明、清等“大一统”的时代。所谓“大一统”,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意思。

其一,领土完整。领土完整是大一统的基础,是统一行政管辖的前提。

其二,文化融通。不同文化能够融会贯通是构建相同或相似的意识形态的前提。

其三,民族认同。不同民族之间的认同是实现民族和谐共存的前提。此处需要特别指出,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绝大多数民族都将自己视作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将自己民族所创造的文明归入中华文明的序列。(1)(2)(3)(4)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注释(1)鸣凤在竹:凤为灵禽,只出现于有道之世。相传,凤以竹实为食,故出现于竹林间。(2)白驹食场:出自《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食我场苗。”(3)化:化育,指大自然化生万物。这里比喻有道君主的德泽。被:遍及,惠及。(4)赖:依赖,依靠,引申为利益。万方:天下。译文

凤凰在竹林间欢快地鸣叫着,白色的小马驹在草场上悠闲地吃草。草木万物都沐浴着有道之君的德泽,君王的恩泽惠及天下万方。解读

中国自古就有“德政”之说,所谓德政,就是推行以道德教化万民的政策。天子若能够施行德政,就可以使全天下的百姓接受到最好的道德和知识教育,他们的生存权利也会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相传第一位有德政意识的君王是商代第20位君主盘庚。盘庚作为一位奴隶制王朝的君主,能够做到以德政治国,是因为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盘庚继位前,商王朝历经300年的发展,至盘庚继位前已经衰落。统治集团内部政治腐败,内斗惨烈,甚至爆发了“九世之乱”,这严重消耗了国力。同时,官宦贵族不思进取,生活奢靡,压榨百姓,致使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又恰逢天降大灾,百姓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社会形势已经极为严峻。就在这时,盘庚继位了,他别无选择,必须采取改革措施。

盘庚克服阻力,将国都强行迁至殷地,然后效法商朝开国君主汤,广施德政。对贵族,他约束劝诫,使其摒弃私心,施人民以恩惠;对官吏,他规制监督,并将是否能够施德政于民当做考核的重要标准。盘庚的德政效果明显,彻底扭转了商王朝的衰落之势,实现了“殷道复兴”,天下安定,万物繁荣之况。盘庚迁殷(1)(2)(3)(4)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注释(1)盖:发语词,无实际意义。身发:身体和头发。(2)四大: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指地、水、火、风,这是印度哲学中的概念,经由佛教传入中国。第二种则是道教的概念,意为道、天、地、王(一说为人),此说法出自老子。此处取前一种说法。五常:这里的五常有多种解释。第一种,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第二种,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第三种,仁、义、礼、智、信;第四种,金、木、水、火、土。(3)恭惟:恭敬地着想、惦记。鞠养:抚养、养育。(4)岂敢毁伤:出自《孝经·开宗明义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译文

人的身体发肤,关系着天地伦常。恭敬地惦记着父母的生养抚育之恩,哪里还敢随便毁伤身体。解读

中国人极重孝道,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孝”在中华传统美德中起基础性的作用。

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古代经典《诗经·小雅·蓼莪》中有文:“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意思是说,父母生我养我,抚爱我,教育我,拉扯我长大,庇护我,不厌其烦地照顾我,进出都抱着我,想要报答他们的恩情,可是那恩情像天一样大,如何报得。

正因为父母之恩无以为报,为人子女者才应该倍加孝顺,不要做出忤逆之举,这里所说的“忤逆之举”不仅是指直接伤害父母的行为,也是指用自己当做筹码威胁父母的行为。

子女应当明白,在绝大多数父母心中,孩子就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他们视子女的生命远远重于自己的生命。因此,子女轻视或是不善待自己,就等于伤害和践踏父母的感情,其后果难以预料。知识扩展“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关于“孝文化”的一个经典论断,不断地被后世反复强调解读,认为最大的不孝就是没有后嗣,其实这是一种误读。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后面还有下文:“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意思是说不孝的事情有三件,其中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舜没有告知父母,就娶了尧的女儿娥皇和女英,这就是不守后代之责。不过在君子看来,没有告知和告知了是一样的。(1)(2)女慕贞洁,男效才良。注释(1)慕:仰慕,敬慕。贞洁:正而静,指女性在节操上没有污点。(2)效:效法。才:有能力、有才智的人。良:有良心、有德行的人。译文

女子要仰慕那些坚守节操的贞妇洁女,男子要效法那些有德有才的圣贤君子。解读

女子敬烈女,男子尚君子,这反映的是榜样的力量,人们凝视着榜样,就会本能地产生一种想去效法的内在动力。其实自古至今,历朝历代都不乏男盗女娼之辈、尔虞我诈之事,但幸运的是,每朝每代都有许多的好榜样,他们压制了社会的负面因素,传递了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正能量。

榜样之所以能成为榜样,是因为他们有气节。所谓气节,非常神奇,它能让人生摆脱自然演进的平淡无奇,让“生”与“死”上升到哲学的高度。穷人有气节,才能“不食嗟来之食”,富人有气节,才能既富且仁;文臣有气节,才能“文死谏”,武将有气节,才能“武死战”……从古至今,中国人始终崇尚气节,所以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才能理解并向往“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屈原悲愤投江,苏武北疆牧羊,文天祥宁死不降,戚继光剿倭平定海疆,林则徐禁烟抵御外辱,秋瑾为革命以身殉国……忠于自我、忠于国家、忠于民族,这些事彰显的都是气节,这些人都是榜样。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就是信仰着无数的榜样,才一步一步发展至今,走向复兴,走向辉煌的。◆苏武像知识扩展

忠烈祠(寺)和贞节牌坊是中国古代两种彰显气节的事物。在古代,国家会为有气节的男子立碑、立寺,或是立祠,以国家的权威树立榜样,以供后人瞻仰与效法。例如北京的法源寺最初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北征辽东时牺牲的将士们而修建的。

女性与男性不同,其气节通常体现在贞操上,也就是指女性要对自己的伴侣忠贞不贰、矢志不渝,生要相守,死要守节。对贞节烈女,国家会为其修建“贞节牌坊”。据传历史上最早的“贞节牌坊”,是为秦代一个名叫“清”的妇女建的。她年轻时守寡,一直没有再嫁,为了维持生计,她苦心钻研经商之道,最终发展起了一个庞大的丹砂产业。后来,她的事迹被秦始皇知道了,秦始皇专门为其修建了一座“女怀清台”,也就是秦代版的贞节牌坊,宣扬她的事迹。但是,立贞节牌坊杜绝了女性再婚的可能,强行剥夺了女性追求幸福的权利,名为褒扬,实则是一种束缚。(1)(2)(3)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4)(5)使可覆,器欲难量。注释(1)能:才能。(2)罔:别,不要,不可。(3)靡(mǐ):不,不要。恃(shì):依赖,依仗,凭借。(4)信使可覆:这是一个倒装句,本应是“使信可覆”,这里将“信”放到“使”前,是在强调“信”字。覆,翻转、倾覆,引申为审查、核实、验证。(5)器:器量,度量。量:量度,测度。译文

知道了自己的过错就一定要改正,获得了才能就不能荒废忘记。不要随便谈论别人的短处,也不要依仗自己的长处而骄傲自满。说过的话就要算数,要能经得起反复验证;器量要大,要让人无法估量。解读

古人极为重视培养良好的品格修养,他们认为知错能改、学不忘废、不骄不躁、信守承诺、胸怀宽广、不论他人之短等都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品格,这些品格一旦养成,好处是不可估量的,它们总能在我们人生的关键时刻助我们一臂之力。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犯了错的人就只有死路一条,那人类的种族延续就真成问题了。所以《左传》中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面对岔路的诱惑,知错能改的我们能够勇敢地回归正途,便是智慧之举。学过就忘,看过就废?倘若真如这般学习,我们的人生恐怕只会从零走到零。所以孔子说“学而时习之”,相信学不忘废的我们能够随着智慧的不断增长走向人生的终点,而不是零点。

这些好的修养及其好处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不过有一种好修养必须要强调,那就是尊重他人,历史上有很多人就是因为不理解这一点而招致横祸。据记载,在春秋时期,齐国君主齐顷公接待来访的晋国使臣郤克、鲁国使臣季孙行父和卫国使臣孙良夫,这三人恰好都身有短处,一个驼背、一个瘸腿、一个独眼。齐顷公为了讨好母亲,竟然在国宴之上,分别派了与三位使臣有相同残疾的仆人前去侍奉,结果引来全场笑声,齐顷公的母亲笑得尤其大声。三位使臣羞愤恼怒,带着一身怨气离开了齐国。三年后,晋、鲁、卫三国联合伐齐,齐国大败,而昔日那三位使臣总算是报了当年惨遭羞辱之仇。由此可见,对别人不尊重,缺失的是自己的修养,激发的是别人的愤恨,迟早会自食恶果。知识扩展

安徽桐城市的西后街上有一条著名的“六尺巷”,它诞生于清康熙年间。最初,这里没有小巷,只有相邻的张、吴两个大户人家。有一年,吴家扩建房子,占用了旁边的一块地,张家便抗议,说吴家占了他家的地,双方争执不下。这时,张家想起了远在京城做礼部尚书的族人张英,便寄希望于他,希望他能以权压人,将地夺回来。不料,接到求救信的张英微微一笑,挥笔写道:“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见书信后便让地三尺。而吴家得知此事后,也退让了三尺。于是,一条六尺宽的小巷便诞生了。(1)(2)(3)(4)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5)德建名立,形端表正。注释(1)墨悲丝染:典故出自《墨子·所染》,意思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感叹人如白丝,原本纯洁质朴,可一旦沾染了颜色,便失去了本来面目,想恢复本性已来不及。(2)诗赞羔羊:意指《诗经·召南·羔羊》,这篇诗歌以羔羊皮毛的洁白无瑕来比喻君子德行的纯洁。(3)景行:光明磊落的行为,高尚的德行。维:联系。(4)克:胜,克制。念:私欲杂念。作:乃,则。此句出自《尚书·多方》:“惟狂克念作圣。”(5)形:形状,容貌。端:端正,庄正。表:外表。译文

墨子感叹人如白丝,一旦沾染了颜色,便失去了本来面目,《诗经》赞颂君子的德行就像羔羊的毛皮一样,能始终洁白如一。要向圣贤高尚的德行看齐,克制自己的私欲杂念,就能与圣人为伍。树立美德,就会有好的名声;形体端正,外表就会庄重而有威仪。解读

自古以来,纯洁质朴的本性一直为上古的贤人所赞颂,为传世的经典所讴歌,因为人之一生,正如白丝入色,一旦浸入染缸之中,便会五颜六色,不复往日的纯朴。幸运的是,纯朴天性的失去与后天德行的养成是同步的,人们致力于养成良好的德行操守,同样能够保持住纯洁高尚的心性。

修习高尚德行的方法其实非常简单——向圣贤效法即可,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习对象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是巨大的。此外,中国还有另外一句古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意思是一个人最终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他与什么样的人在一起,这同样说明了“榜样”的重要性。

东汉书法家崔瑗在十五岁的时候失去了父亲,他为此伤心欲绝,不能自抑。在困顿之时,崔父的一位同僚贾逵照拂了他,引导他规避险恶,向学向善。同时,他结交到了一位同龄好友——张衡。张衡年少有才,文采出众,数算精妙,德行贵重,崔瑗与之相交,受益良多。在遭遇了少年丧父的悲惨经历后,崔瑗最终没有沦为一个可怜人,就是因为他亲近了圣贤之人,远离了奸邪之徒,他也因此成为了一个颇有德行的人。崔瑗与张衡

圣贤居然有这样大的影响力,这不能不让人仔细剖析圣贤的过人之处。其实圣贤立世,当内外兼修,外则修庄重端正之形貌,内则修无私宽仁之胸怀。如此,方能成就自己,引导他人。知识扩展

古人崇尚“圣”“贤”,在《说文解字》中,“圣”当“通”讲,而“贤”是多才多能的意思。古代的圣人,指的是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权威,历史上的圣人包括至圣先师孔子、亚圣孟子、诗圣杜甫、词圣苏轼、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医圣张仲景、药圣孙思邈、酒圣杜康、茶圣陆羽等。古代的贤者一般都是历史上少有的才华横溢之人,后来也指德行贵重之人,历史上公认的贤者包括唐尧、虞舜、周文王、姜尚、孔子、孟子等。(1)(2)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尺璧(3)(4)非宝,寸阴是竞。注释(1)虚堂:空荡无物的高大屋宇。习听:重复听到,指有回声。“空谷传声,虚堂习听”二句是说德才兼备的圣贤之人,他们的言论、著作、事迹等,不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湮灭,他们的德行和才能会给人们带来深远的影响。(2)缘:依靠,因为,源自。庆:善。《尚书·吕刑》有“一人有庆,兆民赖之”之句。(3)尺璧:一尺长的玉。璧,平而圆、中心有孔的玉。(4)寸阴:一寸的光阴,比喻时间的短暂。竞:争逐,比赛。译文

空旷的山谷能将声音传得又远又久,空荡的大屋能使声音反复回响。遭受祸患是恶行积累的结果,享受福禄是积德行善的回报。一尺长的玉璧不是真正的宝物,一寸长的光阴却要力争到底。解读

有空旷的环境,才有空灵悠扬的声音,学习过现代物理学的人都知道,这是在具备了特定的物理条件之后所产生的物理现象。如果把这一现象加以引申,就是有因必有果。

古人很相信“因果报应”的说法,认为一个人好运不断,是对积德行善的福报;而一个人噩运不绝,则是对其作恶多端的惩罚。纵观历史,我们不妨挑选出两个例子来作比较。

秦桧是千古奸臣,他心思险恶,极善玩弄权术,大搞政治倾轧,以“莫须有”的罪名构陷了名将岳飞,还将岳飞的亲友、门人一并牵扯。此外,此人甚是喜欢搞文字狱,凡是与其不和的,不幸得罪了他的,他都会兴文字狱以除之。这样一个作恶多端的人只会招人厌恶,就连他的主子宋高宗赵构也恨他入骨,赵构趁他生病的时候,将他和他儿子、孙子的官职一并罢免,活活气死了他。

对秦桧而言,死远不是终结,后人每每缅怀英烈时,总要唾弃一遍秦桧的恶行。直到今天,浙江省杭州市栖霞岭南麓的岳飞墓前,还有秦桧和他夫人的跪像,当真是生前作恶多端,死后遗臭万年。

同是宋代大臣,范仲淹却是积德行善的典范。他很小的时候就立志:不做宰相,便做名医。理由是只有这两种人能够救人。他这一生,从没给家人买过绫罗绸缎,却总是拿出钱来救济朋友;每有灾情,他就会奏请皇帝开仓赈灾;他还在家乡购置了千亩良田,赠与当地的百姓们耕种。

有一回,范仲淹得到一块据说风水极好的地,如果住在此处,子孙后代王侯将相必定层出不穷。可他却在这块地上盖起了学校,让孩子们同享福惠。范仲淹一生多行善事,最后也得了福报,他去世后,被皇帝赐谥号为“文正”,千古流芳,而他的儿子们也都得了福荫,皆成了有名的大臣。

作恶事就会有恶报,行善举就会得善报,这就是“因果报应”,或者我们也可以用一句现代感十足的话来表述——这就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众所周知,遵守规律才会有好的结果,所以,我们每分每秒都要做真正有价值的事情和真正有意义的尝试,千万不要为了贪图一时的财富和地位做尽坏事,自己臭名远扬事小,遗祸子孙后代事大。(1)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注释(1)资:供养。事:服侍,侍奉。此句出自《孝经》:“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意思是说,奉养父母、服侍君主都是一样的,都要严谨而恭敬。译文

供养父母,侍奉君主,要严谨而恭敬。孝顺父母要竭尽全力,效忠君主要不惜献出生命。解读

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各阶级人民权利义务分明,尊卑有度,上下有序,不能有丝毫僭越。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古人的主流意识形态便是孝亲、忠君。

孝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强力奉行的美德,是百善之首。汉代时,国家甚至一度“举孝廉”,将是否孝敬父母作为一项重要的考察指标列入察举制度当中,以此作为选拔和任免官吏的标准,孝道之重要可见一斑。正是因为中国人对孝道极为重视,所以凡有孝德的人往往都能名留青史,西汉时期著名的大孝女缇萦便是一证。

缇萦的父亲淳于意是一位名医,他早年在齐地任掌管粮食的太仓令一职,后来由于厌恶官场斗争而辞官回乡,专心行医,深得百姓爱戴。淳于意医术虽然高明,可有些疾病的确无药可医,他也回天乏术,因此得罪了一些权贵。后来,这些权贵竟然罗织罪名,状告淳于意诊疗有误,致人死亡,当地的官吏就判其“肉刑”,押赴至长安行刑。肉刑非同小可,不是面上刺字,就是剁手剁脚,这对淳于意全家来说,绝对是灭顶之灾。就在这时,淳于意的五女儿,也是最小的女儿——淳于缇萦挺身而出,跟随父亲到了长安,还直接给汉文帝写了一封信。她在信中表达了她对父亲的敬爱之情,认为父亲一旦施了肉刑,便成了终身残废,再无改过自新的机会,因此,她愿意充当奴婢,代父赎罪。汉文帝被这个孝女的勇气感动了,他免除了淳于意的罪行,并且下令废除肉刑。◆缇萦像

奉孝之外,古人还要尽忠。忠之含义,本为不偏不倚,正直无私。而后根据封建道德礼教的要求,逐渐演变成了天下臣民都要忠于国家、忠于天子,否则便是大逆不道。自古名臣大多是忠君爱国之士,比如岳飞。岳飞秉着一颗赤诚之心,为国为君征战沙场,视死如归,他的忠诚无人能疑。可惜的是,他虽恪守君臣之礼,奉君之命,却受尽冤屈而死,既可敬,又可叹。

古人无论是奉孝,还是尽忠,往往都是要拼尽全力、不惜牺牲生命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历史上才留下了那么多仁孝忠诚的事迹,那么多忠孝之士的身影。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人,我们理应自豪,并心怀感激。知识扩展

古代所推崇的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准则即为“三纲五常”,这一说法最早出现在汉代大儒董仲舒的政治哲学著作《春秋繁露》里,而这一思想最早则可以追溯到孔子。儒家主张“纲常”的概念,是为了通过确立名分来建立上下有序、尊卑有别的封建伦理制度,规范各阶级人民的行为。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五常则是仁、义、礼、智、信。在今天看来,“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自然天性。但是在古代,这套礼法却长时间契合了封建制度,稳定了社会形态,塑造了中华民族自觉自强的刚性意志、忠诚仁孝的气节品格,以及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作用是不可忽略的。(1)(2)(3)临深履薄,夙兴温凊。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4)流不息,渊澄取映。注释(1)临深履薄:小心谨慎十分害怕的样子,就像来到了悬崖边上,又像走在薄冰上。(2)夙兴:早起晚睡。夙,早。兴,起来、起床。温凊(qìng):冬天暖被,夏天扇席。凊,凉,意思是扇席使之变凉。(3)斯:这样。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4)渊:深水,潭。澄:澄清。映:照。译文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早起晚睡,冬天暖被,夏天扇席。孝行就如兰草一般香气悠远,如苍松一般茂盛不凋。又如河水一般川流不息,如深潭一样清可照人。解读“孝”作为中国古代封建思想的核心道德理念,让每一代中国人都恪守奉行,不敢忘废。翻看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古人在奉行孝道时,那种恭谨庄重的态度是从未改变的。

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一个人若无仁孝之念,哪怕父母遭遇灭顶之灾也丝毫不会挂念;但若将父母时时放于心中,事事倍加小心,就必将书写出一段恪守孝道的佳话,万古流芳。那么,人们在奉行孝道的时候应该恭敬谨慎到何种程度呢?我们不妨来看一个例子。

春秋时期,鲁国人曾子年少时家里很穷,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他每天都要上山砍柴。

有一天,他在忙碌时感到一阵心痛,顿时联想到独自在家的母亲,他觉得这是母亲在召唤他回去,便不顾一切地赶回了家中,跪在地上向母亲询问缘由。

曾母回答说因为曾子的朋友前来拜访,她有些慌乱,不知所措之下便咬疼了手指,盼着儿子能早点回来。于是曾子赶紧安顿好母亲,然后恭敬有礼地接待了朋友。

曾子举孝行,将父母真正放在了心中,时刻小心翼翼地侍奉,所以才会事事以母亲为念。其实他的心悸跟母亲咬疼手指并没有必然的关联,但由于他心系母亲,才会将两件事联系到了一起,因此才有了如此神奇的心灵感应。他紧张母亲的那种态度让人赞叹,更让人敬佩。只有这样的孝行才感天动地,只有这样的孝子才能千古留名,也只有这样的仁孝模范,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知识扩展

古人编撰有《二十四孝》,书中收录了历朝历代的孝行故事,成书于元代。由于后代在刊印时以图配文,因此也称《二十四孝图》。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很多奉行孝道的故事都来自于此,例如黄香扇枕温裘、董永卖身葬父、丁兰刻木事亲、杨香扼虎救父……这些故事弘扬了中国的孝文化,并始终引导着中国人走恪守孝道、侍奉双亲之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