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成长导航(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2 19:00:48

点击下载

作者:李和民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学生成长导航

大学生成长导航试读:

序言

大学是什么?大学怎么学?大学对人的一生意味着什么?对大学生来说,这些都是必须要认真思考、积极面对的问题。不同的人对这些问题各有不同的解答,收获着各自不同的大学体验,经历着各自不同的人生。我们从事学生工作的干部和老师,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丰富的教育经验,有责任教育好、引导好刚刚跨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做他们人生的导师和知心朋友。

从人生发展的进程来看,一个人要成长为一个为社会所接受、所需要、具有健全人格和独立行为能力的人或人才,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生物成人、社会成人和精神成人。大学四年,一般处于一个人十八九岁到二十二三岁的成长期间,该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心理学上称这个时期为青年早期。这个时期的青年人,精力旺盛,有活力,好奇心、记忆力、理解能力强,是人的一生中学习能力最强的阶段之一。该阶段的人的各项生理特征均已趋于成熟,基本上实现了“生物成人”。而刚刚离开了中学时代父母、老师的呵护和紧逼式训练的大学生,在心理上、精神上和社会上远未成人,有人称其处在“心理断乳期”。他们步入大学校园,开始独立地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的老师和同学、新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式,需要独立面对、解决的问题很多,“怎样度过大学、成为什么样的人”成为时常萦绕在他们脑海中的重要问题。他们在这个成长阶段所经历的大学教育,不是一种他们自身以外的事物,而是他们生命中一段必经的历程和内在于自身的一种发展需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职责就是为学生指引一条道路,一条通往意义和创造的道路,当然,这条道路的终点,唯有通过他们自己的积极思考、努力实践才能到达。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国际化特色的广东省属重点大学,是华南地区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外国语言文化、对外经济贸易、国际战略研究的重要基地。建校近50年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践行“明德尚行,学贯中西”的校训,秉承“全人教育,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全球化高素质公民为使命,以培养“‘双高两强’(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创新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有社会责任感的国际化人才”为目标,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培养原则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人才成长规律,一切以学生为本,多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有效地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帮助数以万计的大学生成长成人,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作为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需要,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广外历来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创新为魂、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旨归的工作理念,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致力于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以提高他们健康成长成才的水平;致力于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广外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经过多年扎实有效的实践,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得到了广大师生、学生家长、高校同行和社会的高度评价。学校团委被团中央授予2009年度“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并连续多年获得“全国‘三下乡’先进单位”等国家级荣誉称号;学校多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学生就业指导中心2012年作为广东省高校唯一代表获评“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

多年来,广外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和新举措,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坚持教育引导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学科化、课程化的建设思路,加强对大学生成长发展问题的研究与归纳,建立并不断完善全方位、无缝隙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一是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要求,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努力使其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之一。二是早在1992年就开始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成为全国较早开展这一工作的少数高校之一,受到大学生们的普遍欢迎,从2006年始,学校更是按照必修课程的要求在全体新生中开设了“大学生心理与训练”课程,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并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三是不断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形成了“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大学生求职与择业”—“毕业生就业指导系列讲座”完整的“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社会评价高。四是大力开展创业教育,近年来陆续开设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科学研究方法”和“创业设计”等选修课,实现了低年级学生可以在校内进行勤工助学式创业,高年级学生可以进入基地实体创业孵化,毕业生可以自主创业的目标。五是针对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思想困惑、学习困难和发展困境,从2008年开始创造性地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特色课”,通过开设一系列课程或讲座的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有效提高成长质量和发展水平。

这些特色课程的教学,主要由辅导员承担。辅导员是高校教师和管理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双重身份与责任,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服务的重任,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思想政治教育特色课”的开设,一方面,为了探索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路径,创造性地提出了辅导员履行工作职责的新模式,即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以增强辅导员工作的原动力和提高辅导员工作的计划性和实施性,不断提升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补充,该课对大学生的教育与实践更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做到德智体美劳心“六育”并举,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四育人”并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才。

李和民、徐昶斌等老师编著的这本《大学生成长导航》,从“思想政治教育特色课”的开设,到组织学生工作队伍一线的人员撰写,历时多年,既参考了全国高校的先进经验,也写出了广外自身的特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特色课”的参考教材,本书第一章对广外的校史进行了介绍,以方便学生认识、了解校史,认识、体会几代“广外人”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和用心血铸造的广外精神,激励大学生传承和发扬广外精神,续写广外的辉煌;本书第二到第十四章对大学(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核心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学习策略与方法、创新思维培养与科研方法、入党条件和程序、规则意识培养、诚信品质养成、文明礼仪、网络行为调适、安全防范策略、第二课堂活动、志愿者服务、就业创业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列举了大量在大学生(尤其是广外学生)中出现过的事例,有理论,有分析,内容丰富,针对性、指导性、可读性强。

开卷有益,通过阅读本书,希望能给新生释疑解惑,引导每位刚进大学的“广外人”回答好“大学是什么?上大学怎么学?大学对人的一生意味着什么?”的问题,把广外学生工作“立德树人”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代代传承。许国彬2014年6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原副校长,广州大学城及周边地区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任,主要从事大学生工作和研究)

第一章 凤鸣岭南 广外记忆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史(1965—2010年)

云山珠水,凤鸣岭南。栉风沐雨,薪火不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一所国际化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华南地区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外国语言文化、对外经济贸易、国际战略研究的重要基地。其前身广州外国语学院成立于1965年,曾是国家教育部直接管理的三所外语院校之一;广州对外贸易学院成立于1980年,曾是国家商务部管理的四所外贸院校之一。

几十年来,“广外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依托钟灵毓秀的南粤山水,继承务实进取的岭南文化,锐意求新、执着探索,加快学科建设步伐,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校园,为祖国的外交、外贸及国际文化交流等事业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第一节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办学溯源与初期发展(1965—1980年)

1964年3月,中共中央中南局、中共广东省委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广州创办一所高等外语院校,以适应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同年7月,广州外国语学院筹备委员会成立。1965年7月25日,广州外国语学院在南中国落地生根。

其时,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崭新的广州外国语学院呈现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国家陷入十年动乱,广州外国语学院也在挫折中徘徊。

1.历史沿革表1—1 广外年表(1965—1980年)

2. 1965—1980年校领导

饶彰风 广州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院长(1965年8月—1970年9月)

柴象丰 广州外国语学院革命委员会主任(1970年3月—1976年7月)、党委书记(1972年3月—1976年3月)

3.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名师列传(1)文启昌(1914—1992),广东番禺人,教授。(2)王宗炎(1913— ),广西合浦人,教授,著名语言学家,《现代外语》创刊者。(3)任励人(1926—2009),湖南湘阴人,教授。(4)王多恩(1917—1987),安徽泾县人,教授,英语专家。(5)阮镜清(1905—1993),广东中山人,教授,著名心理学家。(6)吴绪(1910—1994),江苏溧阳人,教授,英语专家。(7)李慰慈(1907—2001),广东新会人,教授,法语专家。(8)陆振轩(1902—1999),江苏武进人,教授。学校创建初期唯一的教授,“双振”奖学金设立者。(9)桂灿昆(1919—1996),云南昆明人,教授。中国最早的英语语音学权威之一。(10)翁显良(1924—1983),广东顺德人,教授,著名翻译家。(11)顾绶昌(1904—2002),江苏江阴人,教授,著名莎士比亚研究学者。新中国成立后首批被人民政府授予教授职称的专家。(12)曾昭科(1925— ),广东广州人,教授,曾任前皇家香港警务处助理警司。(13)蔡文显(1911—1984),江西金溪人,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14)戴镏龄(1913—1998),江苏镇江人,教授。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4.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办学规模(1)广州外国语学院1965—1980年院系设置。图1—1 广州外国语学院1965—1980年院系设置(2)国际交流与合作。

1965年学院成立伊始,国家高等教育部即聘请外籍教师来校服务。1974年,学校恢复对外交流,从加拿大、法国等国引进5名外籍教师。学院是最早与英国文化委员会建立学术合作关系的高校之一。

5.嗟尔幼志,有以异兮——“小大学生”

1970年,广州外国语学院开始恢复招生,首届招收学生约500名,其中300名从在校高一学生中招收,另200名为从原广州外国语学校转入的初一学生。由于各批次学生的年纪较小,故被称为“小大学生”,学生学制5年,军队编制管理。

6.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工农兵学员

1970年,中央确定高等学校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招生办法,招生对象为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农兵。1972—1976年期间,广东外国语学院共招收了5届工农兵学员,合计1 258人。

7.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恢复高考制度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广外开始面向全国10多个省市招收本科生,学制4年(部分语种5年)。这批“文革”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备受人们关注。专题一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饶彰风与广外

饶彰风(1913—1970),广东大埔人,原名饶高评,又名蒲特、张枫,广州外国语学院首任党委书记兼院长。“饶彰风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他一生对党忠诚,光明磊落,团结同志,廉洁奉公,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深受党内外人士的好评和海内外人士的赞扬。”——连贯

饶彰风生平

1913年,出生于广东省大埔县下马湖村。

1930年秋至1932年冬,考入广州陆地测量学校。3个月后考入中山大学预科,后转入该校农科。主编进步刊物《小小》(1932年)、《天王星》(1932年)。

1933年夏,在上海从事抗日宣传活动,期间结识了暨南大学“左联”小组成员何家槐。

1933年8月,返大埔,经营文化书店。

1935年,于溪南小学、黄砂村梧冈小学任教,提倡国难教育,制订客家话拉丁化方案。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返回广州进行革命运动,参加中山大学“突进社”运动,主编《突进》杂志。

193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加入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

1938年,任广东省委委员,宣传部部长。主编刊物《抗战大学》。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省委派饶彰风到东江地区筹建东江特委,任东江特委常委和宣传部部长。

1941年3月,调粤北省委任统战部部长。任东江纵队司令部秘书长。化名黄德庆,开办樟油工业合作社。

1945年7月,中共广东区委员会成立,参加领导城市工作委员会工作。

1945年9月,赴香港筹办《华商报》,建立新华南通讯社,任社长。

1947年,赴新加坡,筹建新华社新加坡分社。

1948年8月至1949年初,参与护送香港各民主党派负责人、知名人士到解放区,转赴北平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工作。参与策动粤东起义、粤北始兴起义、闽西起义和两航起义,开展广州地区的“护产运动”。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参加新闻出版系统的接管工作,任省新闻出版处处长兼南方日报社社长。

新中国成立后,任华南分局统战部副部长、部长,动员爱国华侨回国建设。

1958年,下放到连平县任县委书记。

1960年,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省文教办公室主任、科委副主任。

1965年,任广州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

1970年,含冤去世。专题二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忆宗岱师

梁宗岱(1903—1983),广东新会人,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和教育家。

梁宗岱先生在20世纪中外文化交流史和中国新诗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为中国西方语言文学教育和跨文化人才培养作出了卓越贡献。

梁宗岱生平

1903年,于广西百色诞生。

1917年,一举考中培正中学。

1919年,16岁,被誉为“南国诗人”。

1921年,应郑振铎、茅盾邀请,成为文学研究会的第四位广州会员。

1923年,被保送入岭南大学文科。同年与刘思慕等组织文学研究会广州分会,并借《越华报》版面出版《广州文学旬刊》。

1924年,于商务印书馆出版诗集《晚祷》。

1925年,进入法国巴黎大学文学院攻读法国文学。

1926年,结识法国后期象征派诗歌大师保尔·瓦雷里。

1927年,在法国与郑振铎、朱光潜过从甚密。将瓦雷里的《水仙辞》首次译成中文,刊发在《小说月刊》上。

1928年,法译王维《酬张少府》一诗并于3月在《欧罗巴》杂志刊出,深获好评。

1929年,结识罗曼·罗兰。

1930年,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德语。法译《陶潜诗选》并在巴黎出版,瓦雷里为其作序。

1931年,夏,进入佛罗伦萨大学进修意大利语。秋,接受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和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适的邀请,任法文系主任兼教授,同时兼任清华大学讲师。

1933年,《诗与真》(一集)在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4年,与作家沉樱女士结婚,同游学日本(存疑)。与胡适交恶,遂辞去北大教职。

1935年,发表《诗与真》(二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6年,应聘为南开大学英文系教授。翻译《蒙田试笔》,在《世界文库》刊载。

1937年,译诗集《一切的峰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8年,受聘于复旦大学,任外国文学系教授。

1941年,受聘于复旦大学外国文学系主任。译著《罗丹论》,由正中书局出版。

1943年,词集《芦笛风》、《交错集》由桂林华胥社出版。

1945年,与广西教育家雷沛鸿合办西江学院,任学院教授、教务长、代理院长。

1950年,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广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当选省政协第一届政协委员兼省参事。

1951年,蒙冤入狱。

1954年,无罪释放。

1955年,赴南宁广西人民医院对其自制的两种药物进行临床试验,未果。

1956年,中山大学筹办法语专业,被聘为教授,旋即受聘为中山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1957年,当选为中国民主促进会广东分会理事。加入作家协会,当选为理事。任广东省第二、第三、第四届政协委员。

1966年,“文革”开始,被批斗。

1968年,下放干校劳动。

1970年,任广州外国语学院法语教授。参加《新简明法汉词典》的编订工作。重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和《浮士德》。继续研制中草药,并写下《我学制药的经过》文稿。

1978年,译著《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第11卷)。

1980年,重译《浮士德》(上卷)。

1983年,去世。

第二节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改革开放时期的开拓与进取(1980—1995年)

1978年12月,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大潮中,广州外国语学院重新焕发生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被确定为全国五个外语类重点学科之一;在全国率先采用交际教学法;桂诗春、李筱菊两位教授参与主持的高考英语标准化考试在广东试行两年后推广至全国。顺应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广州对外贸易学院于1980年12月创建。一、广州外国语学院

1.历史沿革表1—2 广州外国语学院年表(1980—1995年)

2. 1980—1995年广州外国语学院校领导

何军 广州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1981年7月—1984年3月)

庄明英 广州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1984年3月—1995年5月)

桂诗春 广州外国语学院院长(1984年4月—1989年1月)

黄建华 广州外国语学院院长(1989年1月—1995年5月)

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办学规模(1)广州外国语学院1980—1995年院系设置。图1—2 广州外国语学院1980—1995年院系设置(2)教学与科研。

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州外国语学院承担国家级重点研究课题16项,省级重点研究课题近30项,出版专著60多部,译著140多部,辞书近40部,发表学术论文近900篇,其中20多项成果获省级以上奖励。1985年,第一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讨论会在广州外国语学院召开,这是中国首次召开与英语教学相关的国际会议。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是中国最权威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基地之一,是该学科领域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桂诗春教授等创建了首个“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

1984年3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成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

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8年,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成为中国该学科领域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

1999年12月,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成立。

2000年,中心被教育部评审为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000年9月,中心受学校委托,承办学术刊物《现代外语》。《现代外语》创刊于1978年,创始人是中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宗炎教授和桂诗春教授。自2000年始,《现代外语》由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承办,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在全国《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语言学类的22种来源期刊中名列第二(2007年),是目前美国语言学会认定的中国唯一可进入美国语言学提要索引库的学术期刊。(3)国际交流与合作。

1980年以来,学院先后与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的40余所大学、教育文化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并先后邀请100多位外国和港澳地区的知名学者、专家前来讲学。二、广州对外贸易学院

1.历史沿革表1—3 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年表(1980—1995年)

2. 1980—1995年广州对外贸易学院校领导

冯学彦 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党委书记、院长(1980年12月—1983年12月)

钱益明 广州对外贸易学院院长(1984年1月—1990年2月)

梁世彬 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党委书记(1987年2月—1990年2月)

石畏三 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党委书记、院长(1990年2月—1993年11月)

韩金波 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党委书记、院长(1993年11月—1995年9月)

3.如松茂矣,如竹苞矣——办学规模(1)广州对外贸易学院1980—1995年院系设置。图1—3 广州对外贸易学院1980—1995年院系设置(2)教学与科研。

截至1995年,学院教学科研人员出版专著、教材共130部,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40多篇,其中有9项成果获厅级以上奖励。《国际经贸探索》创刊于1985年1月,原名“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学报”, 1991年起更名为“国际经贸探索”。现为CSSCI来源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2006年)、《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09—2010年)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概览》(2008年版)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年版)核心期刊。(3)国际交流与合作。

1984年起,学院先后与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0多所大学或教育文化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先后3次在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召开交流会议。1985年至1995年学院共聘请外籍教师96名。(4)院长负责制。

1985年至1990年,广州对外贸易学院作为试点单位,实行院长负责制。1985年推行岗位责任制,1986年试行一学年三学期制,1987年推行行政管理干部聘任制等。三、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名师列传(1)桂诗春(1930— ),陕西西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主要创始人之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国语言文学第二、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2)黄建华(1936— ),广东南海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亚洲辞书学会(Asialex)首届会长,全国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主任,“法国教育骑士勋章”获得者。(3)李筱菊(1929— ),广西苍梧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最早研究并引进交际语言教学理论体系(简称CLT)的学者,中国外语测试理论研究的最早研究者之一。(4)何自然(1937— ),广东中山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国语言文学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语用学研究会会长。(5)方振富(1932— ),河北张家口人,教授。年曾兼任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6)伍谦光(1931— ),广东台山人,教授。1998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优秀奖获得者,“孺子牛金球奖”获得者。(7)刘诒廷(1941— ),广东五华人,教授。曾获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奖。(8)刘端郎(1925— ),贵州遵义人,教授。全国优秀教师。(9)孙德权(1926—2009),江苏吴江人,教授。(10)安子介(1912—2000),浙江定海人,香港知名实业家、语言文字学家。历任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名誉教授。1991年出资设立“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基金。(11)许友年(1922— ),福建福清人,教授。印尼语专家。(12)张佳珏(1928— ),湖北仙桃人,教授。第一届高等院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13)张梅丽(1928— ),辽宁人,教授。俄语专家。(14)李贻定(1928— ),湖南湘乡人,教授。曾任科罗拉多及贝佩丝学院客座教授。(15)陈国坚(1938— ),广东新会人,教授。西班牙作家艺术家协会会员。(16)陈楚祥(1927— ),江苏水人,教授。中国俄语界、词典学界知名学者。(17)罗可群(1941— ),广东兴宁人,教授。客家文化研究专家。(18)姚念庆(1917—1988),湖北罗田人,教授。经济学家、英语语言学家,被誉为中国经贸院校“最好的大使”。(19)郭存智(1923—1998),北京人,教授。2008年日本政府授予其“旭日勋章”。(20)钱冠连(1939— ),湖北仙桃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著名语言学家、语言哲学家。(21)钱益明(1928—2012),安徽安庆人,教授。(22)梁世彬(1926— ),广东高要人,教授。(23)黄国宪(1929— ),广东佛山人,教授。全国优秀教师。(24)龚华基(1938— ),广东新会人,教授。曾获“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5)谢栋元(1939—2012),广东梅县人,教授。获国家教育委员会和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授予的“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三等奖。(26)谢联发(1936— ),广东潮州人,教授。曾任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会长。(27)黎导(1935— ),广东兴宁人,教授。

第三节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探索公民教育与国际化人才培养之路(1995—2010年)

1995年6月,广州外国语学院和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合并组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1年,学校实行五项改革。2005年,学校实行新五项改革。2008年,学校提出建设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

1.历史沿革表1—4 广外年表(1995—2010年)

2. 1995—2010年历任校领导

韩金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1995年5月—1998年9月)

黄建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1995年6月—2000年6月)

莫火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1998年9月—2002年3月)

徐真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2000年6月—2008年7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2003年1月—2010年4月)

隋广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2008年7月—2010年4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2010年4月— )

仲伟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2010年4月— )

3.如日之恒,如月之升——办学规模

2010年校园总面积达到2 292亩,是1995年的4倍。

南校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校区位于大学城的东北部,目前已建成占地总面积1 095亩(其中教学区790亩,生活区305亩)、建筑面积达43余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新校区,9个学院成建制设置在南校区,学生规模逾万人,与北校区形成“一体(一个大学)、两翼(北、南校区)”的发展格局。

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划转我校管理

2008年10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原隶属于广东省财政厅管理的广东财经职业学院正式划转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管理。

4.芃芃黍苗,阴雨膏之——教学情况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布局,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推进外语与专业的融合,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充分肯定。表1—5 部分教学成果表

5.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1)总把新桃换旧符——发展策略。

2000年,学校提出“内抓管理,外谋发展”、“改革难,不改革更难”的工作思路。

2001年,学校推行五项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

2003年,及时总结、归纳、提炼出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思路、办学特色、办学模式和培养目标,确定了校训、校歌等,使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对学校的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有了统一且明确的认识。

2005年,实施新五项改革,推行学院目标管理,增加学院自主权,促进了各学院治事与用人的有机结合。

2006年,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三个五年,分三步走,把广外建设成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

2008年,提出建设“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2)泽如凯风,惠如时雨——人才培养。

教育使命:培养全球化高素质公民。

教育指导思想: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什么,而且要重视学生怎么学;不仅要重视学生思考什么,而且要重视学生怎么思考;不仅要重视学生做什么人,而且要重视学生怎么做人,把学生培养成为全球化高素质公民。

教学特色: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相融合。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一专多能,“双高”(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两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创新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国际化人才。

人才成长理念:立足平凡,追求卓越。

6.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名师列传(1)王初明(1954— ),广西桂林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六届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研究方向:二语习得研究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2)王桂珍(1954— ),女,河北大名县人,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研究方向:英语语音学与英语教学。(3)冉永平(1965— ),重庆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研究方向:语用学、语篇分析。(4)左连村(1950— ),河南郾城县人,教授。研究方向:经济理论、国际贸易与金融、区域经济合作。(5)石佑启(1969— ),湖北大悟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研究方向:宪法学与行政法学。(6)仲伟合(1966— ),江苏连云港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研究方向:口译理论与口译教学研究、翻译学研究。(7)刘岩(1965— ),女,黑龙江阿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研究方向:美国文学、西方现代戏剧、中美文学文化关系、精神分析与性别研究理论。(8)刘建达(1967— ),江西吉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言测试与语用习得。(9)刘巍(1959— ),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研究方向:计量经济史。(10)许国彬(1954— ),广东揭阳人,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工作、心理教育与咨询。(11)张琳(1958— ),女,福建福州人,教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12)李铁立(1968— ),辽宁省丹东人,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13)杜金榜(1953— ),河南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法律语言学。(14)杨韶刚(1955— ),山东济南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西方心理学史、道德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15)沈伯明(1946— ),上海人,教授。研究方向: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合作。(16)肖惠云(1940—2012),女,广东梅县人,教授。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研究方向: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17)邵学言(1950— ),广东四会人,教授。研究方向:国际金融、公司金融和世界经济等领域。(18)陈万灵(1964— ),四川武胜人,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研究方向:经济学、社区理论与区域发展、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19)陈飞(1957— ),江苏睢宁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与文化。(20)陈伟光(1963— ),湖北武汉人,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组织理论与金融机构管理。(21)陈建平(1955— ),广东潮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22)陈桐生(1955— ),安徽桐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23)林明华(1954— ),海南文昌人,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兼非通用语种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研究方向:越南语语言研究。(24)郑立华(1958— ),广东揭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模范教师,“法国教育骑士勋章”获得者。研究方向:文化交际学和社会语言学。(25)姜灵敏(1956— ),湖南邵东人,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管理信息系统领域。(26)钟育赣(1957— ),江西安远人,教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27)唐小松(1966— ),湖南安仁人,教授。研究方向:国际关系理论、中美关系、美国对外政策与战略、亚太安全与大国关系。(28)徐真华(1950— ),江苏无锡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非法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法国教育骑士勋章”获得者。研究方向:法国现当代文学、城市语言学。(29)栾栋(1953— ),陕西子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模范教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与法国文学。(30)袁泉(1966— ),女,云南昆明人,教授。研究方向:国际私法。(31)郭光华(1955— ),湖南双峰人,教授。研究方向:新闻实务、舆论学。(32)顾也力(1955— ),辽宁沈阳人,教授。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学。(33)章宜华(1956— ),湖北襄樊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义学、词典学、翻译学、计算词典学。(34)隋广军(1961— ),北京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创新与危机管理、战略管理。(35)曾用强(1963— ),福建古田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语言测试和计算语言学。(36)董小麟(1951— ),浙江嘉兴人,教授。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得者。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管理。(37)詹文都(1966— ),广东饶平人,教授。研究方向:公共关系与公关危机、党建理论和道德教育。(38)詹德华(1956— ),广东乐昌人,教授。全国优秀教师。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学。(39)蔡镇顺(1956— ),广东人,教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法。(40)穆雷(1957— ),吉林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研究方向:翻译理论、翻译教学、比较文学。

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科建设及科研(1)邃密群科。表1—6 1995—2010年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情况表表1—7 1995—2010年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表表1—8 1995—2010年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励表(不完全统计)(2)研究机构。

①非通用语种教学与研究中心成立于2000年。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高等学校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现有越南语、泰语、印尼—马来语、意大利语和朝鲜/韩国语等5个本科专业,1个亚非语言文学硕士点。

②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的前身是1984年成立的“外国文学研究所”。2003年9月,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同年12月,获评为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有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创新研究、中外文化发展趋向研究、跨文化语言学研究和人文学会通研究5个研究方向。

③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由原国际贸易研究所(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WTO研究中心(成立于2000年)发展而来。2006年4月被评为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目前有WTO与中国外经贸发展理论与实践、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粤港澳合作研究及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3个研究方向。

④翻译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设翻译学理论研究室、口译理论研究室、应用翻译研究室和文学翻译理论研究室。2008年获评为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⑤词典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1年,是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的驻地,下设词典学研究室、词典编纂室、词典现代化技术开发室、词典学教研室和图书资料室等。

⑥欧洲研究中心成立于1997年,设有欧盟经济与贸易研究室、欧盟法律与外交研究室、欧洲文化研究室、欧盟企业管理研究室、欧洲高等教育研究室。2008年,中心设立国内首个以“欧洲学”命名的硕士点,2009年招收首届欧洲学硕士研究生。

⑦粤商研究中心成立于2008年,获得香港瑞亚基金等关注粤商发展的社会团体的经费支持,是一个集聚各种资源、专门研究粤商的专业性研究机构。2010年被评为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8.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际交流与合作

2006年,学校将教育国际化工程作为学校的五大工程之一。2009年,学校提出实施教育国际化“三个10%”的目标(简称“310”工程),努力推进“四化”——教师国际化、学生国际化、研究国际化和管理国际化。(1)国际合作与交流。

1995年以来,学校先后与国(境)外230多所大学和学术文化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开办3所海外孔子学院。2009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开始招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2)国际合作办学。

学校培训部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11个公派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部之一,也是广东省委(1999年始)及广州市委(1998年始)指定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出国前英语培训单位,设有英语、法语和德语3个培训语种。2004年,学校成立国际学院,现与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国的20多所知名大学开展多种链接式的本科教育。(3)留学生教育。

学校1987年正式招收首批留学生。2007年,成立留学生教育学院,目前有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此外,学校还与泰国、越南等国家的多所高校开展了“2+2”(经贸汉语方向)等方面的学位项目的合作。(4)社会服务。

1995年以来,学校承担接待国际友人来访的任务,先后接待来自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政府首脑、政府或政党代表团以及各种团体1 100多批次,来访者11 300多人次。

学校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和特色,提供高水平多语种翻译服务,开展外经贸、国际战略的理论、政策和实践等问题的深入研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战略咨询和决策支持,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地融入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5)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

2009年10月,广东省政府批准成立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设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目前已形成外经贸研究,广东企业国际化研究,东盟、东北亚研究,国际关系、国际政治、法律环境研究,欧盟研究及国际文化环境研究6大研究板块。(6)国际服务外包研究院(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

国际服务外包研究院(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于2009年10月成立,是广东省高校第一个国际服务外包专门研究机构。

2009年9月,学校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市南沙开发区管委会签署《关于共建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广州)的合作备忘录》。

2009年10月,学校与印度国家信息学院(NIIT)签署合约,成为NIIT广州加盟中心;2010年4月,首批NIIT学员入学。

2010年3月,学校受广东省外经贸厅委托,承担“广东省服务外包十二五规划”的编撰工作。

9.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学子风采(1)开展思政教育。

校党委紧密联系大学生成长的实际,通过党团课和主题教育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于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建立广东省第一支大学生心理危机援助队。

2005年4月,广东省首支大学生心理危机援助队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成立。目前,学校通过建立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危机援助网络来预防和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2010年,大学生心理危机授助队获“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3)开展志愿者活动。

2000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成立,志愿者工作内容涵盖学校公益、社区服务、扶贫济困、帮孤助残、支教扫盲、青少年援助、科技推广、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等方面。(4)开展勤工助学活动。

2003年9月以来,学校依照“专业化、市场化、实体化”的企业创业模式创建了云山咖啡屋、创业园等30个“云山”品牌系列勤工助学实体,搭建大学生勤工助学与创业实践相结合的育人平台。2005年9月,华南地区第一个新长城自强社——新长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自强社成立。(5)见证广交会。

自1974年开始,学校选派学生参加广交会实习。1990年,确定广交会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成立后,每年组织学生参与广交会的翻译实习。

第四节 济济多士,秉文之德——校友

自1965年建校以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已经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数以万计的各类专业人才,他们活跃在祖国的各条战线,遍布世界各地,在为母校赢得良好社会声誉的同时心系母校,关注母校的进步,以各种方式支持母校的建设与发展。

部分知名校友

于平 70级英语系校友,现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副会长。

王超 77级英语系校友,曾任商务部副部长,现任外交部副部长。

王辉耀 77级英语系校友,现任中国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

贺同新 74级英语系校友,曾任湖南省副省长,现任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李绍山 87级英语系校友,现任解放军外国语学院院长。

陈云贤 高层次管理人才出国进修培训班第2期学员,现任广东省副省长。

陈锡添 教工,曾任《深圳特区报》总编辑兼任《香港商报》总编辑,为《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一文作者。

周海中 79级英语系校友,数学家、语言学家,中山大学教授。

罗伟其 出国培训班学员,现任广东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广东省教育厅厅长。

封小平 73级俄语系校友,曾任香港亚洲电视行政总裁。

柏桦 78级英语系校友,著名诗人,现为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中文系教授。

钟南山 出国培训班学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会长。

沈梅红 82级财政系校友,现任广东省财政厅副厅长。

徐建华 高层次管理人才出国进修培训班第1期学员,现任中共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胡定贤 70级英语系校友,现任中国驻莱索托大使。

黄华 75级经贸系校友,现任南方国际集团总裁。

熊韶辉 84级国际贸易系校友,现任广东振戎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温琦 94级国际金融校友,现任东莞勤上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深圳公司总经理。

温耀深 65级法语系校友,曾任云浮市第一任市长、市委书记兼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

鲁思明 79级日语系校友,现任新时代投资管理集团总裁。

龚国祥 65级英语系校友,曾任深圳外国语学校校长。

知识链接

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训中文:明德尚行 学贯中西英文:Moral integrity,exemplary behaviour,and conversance with both Eastern and Western learning校训“明德尚行 学贯中西”的诠释:“明德尚行 学贯中西”的八字校训,既反映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作为涉外型大学的性质和特点,又体现了现代高等教育的使命和要求。训词昭示着为学与为人、现代学术理念与人文精神实践的有机结合,既体现了学校崇尚学术、追求真理、弘扬美德、注重实践的传统,又体现了学校培养具有民族精神与传统美德,具有国际视野与全球意识,能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涉外型通用人才的办学理念。“明德尚行”从字面上理解,是“追求美德与至善,推崇行动与实践”的意思。古代周人便有了“明德慎罚”的观念。《大学》一开篇就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朱熹在注释中把这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也”,这同时也是理想人格的实践“纲领”。北宋易学大家邵雍提出:“尚行,则笃实之风行焉;尚言,则诡谲之风行焉。……是知言之于口,不若行之于身。”极力推崇行动与实践,反对空谈和胡吹。作为优秀传统思想的传承,当代语境中的“明德尚行”强调以理性的批判精神明是非、识大体,以追求至善的道德理想重诚信、守法礼,以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重实践、做实事;核心是培养健全人格、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这是现代高等教育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渗透人格教育,以整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贯”意为贯通、贯穿,“学贯中西”指的是在学习、教学、学术等方面要融通中西。校训中“学贯中西”除包括此习见用法外,还具有“熔铸中外文化,构建新型文明”的特定内涵。“西”在此不独指“西方”,而是泛指与“中”相对的“外”,即“外国文化”。这一方面与广外为涉外型院校的性质和学科门类的分布有关,另一方面也是高等教育与现代学术在全球化背景下务必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大势使然。“明德尚行 学贯中西”八字,文辞典雅,言简意赅,从学、德、风三个方面传达了学校对全体师生的训诫。

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徽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徽设计理念说明:(1)校徽设计立足于校训“明德尚行,学贯中西”,主体部分采用地球造型,上半球为简约地球仪造型,象征学校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办学思路,下半球为“W”的变体造型字母,既是“外语外贸”中“外”字的汉语拼音声母也是英语单词“world”的首个字母,寓意广外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同时,“W”在形上近似一本翻开的书和一只展翅飞翔的鸟,象征学子孜孜汲取知识,鹏程万里。(2)校徽外形为圆形,外圈为中英文校名,上半圈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毛体手书校名,下半圈为“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英文校名。(3)校徽主体以中蓝色为基调,图案为白色,简洁明快,寓意大学的学术自由和独立精神。中英文校名为红色,醒目突出,象征热情、智慧与活力。

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歌注:作词、作曲均为广外教授

四、中国梦之歌注:作词、作曲均为广外教授

第二章 大学之路 规划起步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先辈曾教导我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个没有规划的人生,就像一次在茫茫大海中没有方向的航行,不知驶向何方;一个没有规划的人生,就像一场没有球门的足球赛,只能乱踢一通。

作为一名刚刚踏进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的确需要好好思考该如何度过大学并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否则,大学四年转瞬即逝后,若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话,真的很难想象该如何去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而这些就是属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有一年,一群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了,他们的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在临出校门时,哈佛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是这样的: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3%的人,他们在25年间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很清楚未来该如何度过,而另一些人则不怎么清楚甚至根本不清楚。

第一节 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和职业生涯,但究竟什么是生涯规划?生涯规划要做些什么?要注意些什么?是不是生涯规划做好后就不能变化了?诸如此类的问题尚待解决。接下来我们就来先认识一下什么是生涯规划。一、生涯规划(一)生涯规划的概念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自己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简单来说,生涯规划就是每个人根据自身的条件,做最佳的职业发展安排和管理,以在工作中充分了解自我的能力,发挥自我的潜能,做最好的自己。在生活中,不同的人其职业要求也是不同的。人们需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把握信息,也需要对“自我”进行多层面的认识与调整,从而最终实现个人生涯规划的职(业)、(兴)趣、能(力)匹配。(二)大学生涯与职业生涯的关系

从广义上来说,生涯是指一个人的一生从始到终的整个历程。而我们在职业方面所说的生涯,更多的是指狭义的生涯(career)概念。在国内,生涯通常用职业生涯来具体指代。美国职业生涯管理专家萨珀(Super,D.E.)认为,生涯是个人终其一生所扮演角色的整个过程,生涯的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

为此,生涯与职业生涯其实是很难完全区分开的。生涯涵盖了一个人的整个生命历程,职业生涯则主要指一个人生命历程中与职业有关的整个阶段。事实上,一个人一生中绝大部分的时间应该都是属于职业生涯的。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接受教育的过程也就是为成为职业人、从事某一职业作准备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职业生涯准备期”。

那么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生涯就是职业生涯准备期里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因为,在大学里接受高等教育、学习某一专业的知识,就是为了将来能顺利进入工作岗位、开始从事某一职业,成为独立的职业人。

所以说,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生涯是否过得充实、有意义、有收获,将决定他(她)未来职业生涯的状态。同一所大学,同一个年级,甚至同一个专业、同一个班级的人,虽然大家的起点相同,然而四年大学毕业时,各自的结果却大不一样:有的同学被保送到国内外知名高等学府继续深造,意气风发;有的同学考取了国家机关公务员,豪情满怀;有的同学即将奔赴知名企业,壮志凌云;有的同学驰骋基层,一路春风;而有的同学,则面对一次又一次挫折和失败,整天唉声叹气,怨天尤人,马上就要毕业离校了,却一无所获——考研落榜,考“公”失败,工作没有着落,似乎无情地被命运之神所抛弃,茫茫然不知路在何方。10年、20年后,差距会更大,同学中有的成为知名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或重要部门的领导,成为国家的栋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而有的则过着庸庸碌碌的生活:上班混日子,下班搓麻将,或者为柴米油盐发愁,甚至到处漂泊,生活没有着落。二、生涯规划的意义(一)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

一个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①引导你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你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②引导你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③使你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④引导你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⑤引导你前瞻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⑥使你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措施,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就业成功的概率

生涯发展要有计划、有目的,不可盲目地“撞大运”,很多时候我们的职业生涯受挫就是由于生涯规划没有做好。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始,古语说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这个道理。(三)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

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职业活动的竞争非常激烈,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然而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不是首先坐下来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是拿着简历与求职信到处乱跑,总想着靠运气来找到好工作,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到头来感叹招聘单位有眼无珠,不能“慧眼识英雄”,叹息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这部分大学毕业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认为找到理想的工作凭的只是学识、业绩、耐心、关系、口才等条件,而职业生涯规划纯属纸上谈兵,简直是浪费时间,有那时间还不如多跑两家招聘单位。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实际上,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非常重要,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所取得的效果会好得多,也更经济、更科学。

第二节 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一、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一)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也就是要全面了解自己。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要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做好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等。即要弄清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在众多的职业面前我会选择什么等问题。(二)确立目标

确立目标是制订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一般来说,目标有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人生目标之分。长期目标需要个人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不懈奋斗才有可能实现,确立长期目标时要立足现实、慎重选择、全面考虑,使之既有现实性,又有前瞻性。短期目标更具体,对人的影响也更直接,是长期目标的组成部分。(三)环境评价

职业生涯规划还要充分认识与了解相关的环境,评估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及发展变化的情况,把握环境因素的优势与限制,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地位、形势以及发展趋势。(四)职业定位

职业定位就是要为职业目标与自己的潜能以及主客观条件谋求最佳匹配。良好的职业定位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的。职业定位过程中要考虑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兴趣与职业的匹配、特长与职业的匹配、专业与职业的匹配等。职业定位应注意:①依据客观现实,考虑个人与社会、单位的关系;②比较鉴别,比较职业的条件、要求、性质与自身条件的匹配情况,选择条件更合适、更符合自己特长、自己更感兴趣、经过努力能很快胜任、有发展前途的职业;③扬长避短,看主要方面,不要追求十全十美的职业;④审时度势,及时调整,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择业目标,不能固执己见,一成不变。(五)实施策略

实施策略就是要制订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方案,要有具体的行为措施来保证。没有行动,职业目标就只能是一种梦想。要制订周详的行动方案,更要注意去落实这一行动方案。(六)评估与反馈

整个职业生涯规划要在实践中去检验效果,实践过程中需诊断生涯规划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及时对规划进行调整与完善。二、生涯规划的常用方法(一)职业测评法

职业测评是一种了解个人与职业相关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方法或工具,它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手段对人的一些基本心理特征,包括能力、兴趣、性格、气质及价值观等进行测量与评估,分析受测者的特点,再结合专业或工作的特点,帮助其进行职业选择。

职业测评是心理测验的一个分支,它作为一种工具,是通过心理学的研究开发而来的。所以科学的职业测评都是以特定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再经过设计问卷、抽样、统计分析、建立常模等程序编制,最后形成客观化、标准化的问卷。

好的职业测评必须符合三个条件:

效度:测验结果的准确性。

信度:测验结果的稳定性。

常模:每一位被试进行心理测验后都会得到一个原始分数,通常情况下这个分数没有实际意义,除非这个分数能与别人的进行比较。与此相关的标准便是常模。常模是指有代表性的样本在测验上的分数分布情形。

由此可以看出科学的职业测评不是算命、猜测,而是科学的、有理论依据的、可比较的、客观的。我们经常在不少杂志、网站、电视上看到各式各样的职业测评,但这些其实大多数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职业测评,它们只能算是一种娱乐。

职业测评是心理测量的有针对性的应用,它作为一种工具,是通过对人有代表性的行为样本的测定来推论受测者的心理类型实质。比如,在职业测评里可能会有这样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办公室(实验室)里有来电,你是第一个冲过去接还是等待别人先接?”或者:“你是否擅长教别人做某件事情?”通过对受测者的回答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对受测者的心理类型或特征进行基本定位。

职业测评主要是探索与职业相关的各种心理特征,而对职业有重要影响的心理特征包括职业兴趣、性格、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技能。对于学生,还有学习风格等知识信息获得方面的特征。所以职业测评的内容基本上是测试受测者的职业兴趣、性格、职业价值观、职业技能、学习风格等。

对在校学生来讲,如果能在毕业的时候找到一份适合自己、能够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工作,那么这对他们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就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事实上很多在校学生都不了解自己想要什么,什么工作是适合自己的以及自己的优势是什么。职业测评就是能帮助我们准确地对自身的兴趣、性格、能力等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自身潜在的竞争优势和能充分发挥这个优势的职业的工具。所以说职业测评的根本作用是实现人适其职,职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职业测评可以对受测者的心理特征进行初步定位,比如确定受测者的兴趣倾向、性格类型、价值观取向,基于这些信息可以指导其专业选择、明确其学习方式以及确定其职业方向。虽然,每个人对自己都有一些了解,但是有规范、有方向的自我了解却往往不充分。比如一个人虽然清楚自己喜欢什么,但是他(她)经常无法总结出这些自己喜欢的项目之间有何关系,这些倾向又反映出他(她)什么样的心理实质。若要从本质上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使用职业测评工具。

常见的职业测评类型主要有以下四种:

职业兴趣测验——了解个人对职业的兴趣,即“你喜欢做什么”;

职业价值观及动机测验——了解个人在职业发展中所重视的价值观以及驱动力,即“你要什么”;

职业能力测验——考察个人基本的或特殊的能力素质,如你的逻辑推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即“你擅长什么”;

性格测验——考察个人与职业相关的性格特点,即“你是怎样的一个人”。

附:职业测评报告(示例)前言本测评报告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通过对自己职业人格、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的测评,对自己有一个清晰、客观、全面的认识,从而进行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拓宽思路:通过对自己适合岗位性质的理解,认识到更多的可能性,从而拓宽自己的思路和择业范围。◆规划职业生涯:根据报告提出的适合岗位特质、短期和中期职业目标,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为此制订有效的行动计划。报告阅读说明:◆本报告对你的个人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是科学的参考资料,但不是唯一的决策依据,其目的是帮助你拓宽思路,接受更多的可能性,而并非限制你的选择;◆报告结果没有“好”与“坏”之分,但不同的特点对不同的工作会存在“合适”和“不合适”的区别,从而表现出具体条件的优势和劣势;◆职业人格、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的得分仅代表你本人各指标之间的相对水平,而不代表你的这些指标在人群总体中的相对水平。报告内容个人信息职业兴趣职业兴趣类型得分顺序表职业兴趣类型结构图个人风格支配的:控制欲强,喜欢支配他人;乐观的:常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冒险的:主动,大胆,有冒险精神,喜欢从事有挑战性的工作;自我显示:好显示自己的能力,显露自己的理念、个人见解;自信:自我感觉良好,对自己的评价高;精力旺盛:有冲劲,干劲十足,休息时间少,工作效率高;好发表意见和见解:有见解,并喜欢用自己的意见去影响他人;不易被人支配:有思想,有主见,不易受他人影响,不愿受制于他人;喜欢管理和控制别人:喜欢从事管理方面的工作,喜欢别人按照自己的指示来行事。职业个性特征通常善于辞令,尤其适合做推销工作和领导工作。通常精力充沛、热情洋溢,富有冒险精神,自信,支配欲强。喜欢与人争辩,总是力求使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缺乏从事精细工作的耐心,不喜欢那些需要长期智力劳动的工作。通常追求权力、财富和地位。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得分图职业能力水平对工作效率的影响表

职业能力水平的高低可以有效地预测人们的职业成就,反映一个人待人处事的能力。只有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才能适应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和高管理水平的现代社会。职业能力水平对管理效率或专业成就的影响表高职业能力水平是优秀领导者的必要条件。调查统计发现,作为领导者,职业能力要求在中上水平;一般管理者智力要求在中等偏上水平;而职业能力水平较低者,可以担任基层管理者,但在竞争中可能处于劣势。职业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职业价值观就是个人对不同职业进行评价的心理倾向体系,它探讨人们在职业选择、职业生活中及众多的价值取向里,会优先考虑哪种价值。由于个人的身心条件、年龄阅历、教育状况、家庭影响、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而每种职业也有各自的特性,因此,不同的人对职业特性的评价和取向是不同的,这就形成了个人职业价值观的差异。由于这种差异,人们在就业方向、具体职业岗位的选择及在具体工作的投入上都会受到影响。价值取向类型得分图上图是你在九种职业价值取向中的得分,其中得分最高的三种最能反映你进行职业选择时首先看重的价值。因此,从上图来看,你的主要职业价值取向是:

1. 才能取向才能取向者孤独、爱戴高帽子,把博得周围人的欢迎视为乐趣,以不凡的谈吐、新颖的服装博得众人的好感,以滑稽的表情使周围气氛活跃。才能取向者在工作中的优势:①有专项才能;②思维活跃,多有创意;③学识广博,乐于助人。才能取向者在工作中的劣势:①可能表现得比较自负;②有时不够合群;③自我,有时可能不能顾全大局。

2. 支配取向支配取向者也称独断专行取向者。支配取向者想当组织的一把手,飞扬跋扈,无视他人的想法,为所欲为,且感到无比快乐。支配取向者在工作中的优势:①善于决断;②工作作风凌厉;③做事有担当。支配取向者在工作中的劣势:①可能表现得独断专行;②听不进他人的意见;③为追求权力而损害他人利益。

3. 经营取向经营取向者也称非工资生活者。经营取向者不愿受别人的指使,想充分施展自己的本领,希望凭自己的能力拥有自己的“小城堡”。经营取向者在工作中的优势:①独立性强;②主动行动;③有强烈的成就动机。经营取向者在工作中的劣势:①较主观;②协作性可能不够;③可能比较固执。个性特征个性特征表(黑体且有下划线)

1.综合特质①个性果断;②掌控欲极强;③非常需要成就感;④好胜且有企图心;⑤为达目标奋力向前;⑥精力充沛适应力强。

2.能力优势①善于领导统御;②适于组织性的领导;③有自信;④凭少许资讯即可当机立断;⑤热爱挑战;⑥在高压环境中如鱼得水;⑦高于常人的抗压能力。

3.人际关系①强调功绩与成就;②为达目标而与人交往;③不重视自己及他人的感受;④天生疑心病。

4.激励因子①有可掌控全局的感觉;②有强化个人权力的机会;③以丰功伟业突显自己的价值;④在困难无解时会做出疯狂冲动的行为以舒缓压力。基于测评结果的职业生涯规划

1.与职业兴趣相适应的职业特征从事需要胆略、冒风险且承担责任的活动。喜欢从事具领导性质的职业。

2.与职业能力水平相适应的职位定位建议较符合中高级职位的要求,工作效率高,并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3.与职业价值观相适应的职业特征①(才能取向)的工作;②(支配取向)的工作;③(经营取向)的工作。

4.与个性相适应的职场特点①没有兴趣从事一成不变的工作;②没有耐性循着僵硬的管道升迁;③乐于挑战的开创者;④不安于室的企业家。

5.综合职业类别定位根据职位胜任力原理、人岗匹配的原则以及你的测评结果,我们将提供与你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水平、职业价值观、职业个性等相适应的职业类别。我们需要提醒你注意的是,在不同的企业文化中,即使是同样的职位,工作内容也会大相径庭。我们建议你在应聘工作时除了关注工作名称之外,更应该深入关注工作的具体内容及相应的企业文化。

6. 职业目标(1)近期职业目标:发行主管,管理科学教学研究人员,品牌经理,人事经理,人事助理,市场部主管,物流主管,艺术总监,职业培训师。(2)中长期职业目标:部门经理,财务主管/经理,仓库经理/主管,厂长/副厂长,大堂经理/副经理,店长,发行主管,房地产投资开发商,分销经理,各级党组织负责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及其工作机构负责人,公关经理,管理科学教学研究人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工作机构负责人,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机构负责人,技术总监CTO,检察官。测评结束语人是极为复杂的,迄今为止,尚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完全描述一个人。但本专业测评报告对你的职业能力、职业人格、价值追求和学习模式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职业发展建议,通过阅读报告,你对自己的认识会更加全面、深刻。仅仅加深对自我的了解并非我们的初衷,我们希望本报告能帮助你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个人成长和自我提高,收获丰盛人生。如果你觉得对自己的了解还不是很全面,请考虑:——请熟悉你的朋友或同学对你作出的相应的评价;——参加其他相关的个性、能力或职业价值观测评,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二)生涯人物访谈法

生涯人物访谈,是通过与一定数量的职场人士(通常是自己感兴趣的行业从业者)会谈从而获取关于一个行业、职业和单位“内部”信息的一种职业探索活动。通过访谈,了解该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情况,获取相关职业领域的信息,进而判断你是否真的对该工作感兴趣。这实际上是一次间接、快速的职业体验。

1.访谈的目的

生涯人物访谈是大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定位的一个自助平台,是在校期间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环节,是一种获取职业信息的有效渠道,目的在于使大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需求、职业需求、职业环境和基本状况,帮助在校大学生检验和印证以前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并了解与未来工作有关的特殊问题或需要,如潜在的入职标准、核心素质要求、晋升路径和工作者的内心感受等(这些信息是无法从大众传媒中得到的)。通过生涯人物访谈,大学生还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制订更加合理的大学学习、生活计划。

2.访谈的流程(1)认识和了解自己。

加强对自己的了解和认识。可以借助一定的工具(如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职业能力测量表、职业价值观自测量表或测评软件)来分析自己的兴趣、性格、技能和工作价值观(注意:可以使用各种测评工具或软件,但不能迷信)。(2)寻找生涯人物。

结合自己的兴趣、技能、工作价值观、教育背景和已掌握的职业知识列出未来可能从事的几个职业,然后在每个职业领域寻找三位以上的在职人士作为生涯人物。生涯人物可以是自己的亲人、老师和朋友,可以是他们推荐的其他人,也可以是借助行业协会、大型同学录或某个具体组织的网页而寻找到的其他职场人士(注意:生涯人物的职业应是自己向往的。寻找到的生涯人物应结构合理,既有初入职场的人士,也有工作了一定年限的中高层人士。正式访谈前,对生涯人物的信息掌握得越全面越好,姓名、职务和联系方式是必需的,对于可以在生涯人物的讲话、文章或者大众传媒和单位网页上获得的信息要尽可能地收集起来并熟悉)。(3)拟定访谈提纲。

结合目标职业信息设计访谈问题,对生涯人物的访谈可以围绕以下要点进行:行业、单位名称、职业(职位)、工作的性质类型、主要内容、地点、时间、任职资格、所需技能、市场前景、行业相关信息、工作环境、工作强度、福利薪酬、工作感受、员工满意度等。(4)预约并实地采访。

预约方式有电话、QQ、电子邮件和普通信件等,其中电话最好。预约时应首先介绍自己,然后说明找到他的途径、自己的采访目的、感兴趣的工作类型以及进行采访所需要的时间(通常30分钟左右),最后确认采访的日期、时间和地点(注意:联系前的准备要充分,电话联系时还应备好纸和笔,以备临时电话采访;联系时一定要有礼貌,时间要短)。

访谈方式可以是面谈、电话访谈、QQ访谈,最好是面谈。面谈前,采访者一般可以用已经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生涯人物的好消息来轻松打开话题。之后就可以按设计好的问题开始访谈了。当生涯人物谈兴正浓时,采访者要乐于倾听,给生涯人物留下提供其他信息的机会。在访谈结束时,采访者可请生涯人物再给自己推荐其他相关的生涯人物。这样就可以以滚雪球的方式拓展自己的职业认知领域了。

注意:

①采访前为自己准备一个“30秒的广告”,因为在访谈过程中生涯人物可能会询问采访者的职业兴趣和求职意向。

②面谈前,应征求生涯人物的意见,视情况对谈话进行录音,或书面记录,或不记录。

③面谈一定要守时、简洁,不浪费他人时间。

④访谈结束后,对于不允许在访谈现场记录的内容应迅速补记。

⑤采访结束后一天之内,要通过合适的方式向所访生涯人物表示感谢。(5)访谈结果分析。

在一个职业领域采访三个以上的生涯人物后,可用职业信息加工的观点来对所得信息进行分析,并将其与自己之前对该职业的认识进行比较,找出主观认识与现实之间的偏差,确定自己是否适合这一行业、职业及其工作环境,是否具备所需能力、知识与品质,形成书面总结报告,进而详细制订大学期间的自我培养计划。如果访谈结果与自己之前的认识有严重偏差,就有必要选择另一个职业领域开展新一轮的生涯人物访谈。

3.注意事项(1)访谈前要做好充分准备。(2)访谈中要注意着装和仪表;态度要和蔼、大方;要文明礼貌,措辞得体。(3)要时刻注意安全问题,增强安全意识,提高防范能力,确保万无一失。(4)尊重被访谈者,注意保护他们的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5)认真对待,不走过场,通过访谈真正达到探索职业的目的,为个人的职业定位和职业选择做准备。

附:生涯人物访谈提纲1. 个人的基本资料(学历、经历等)。2. 从事此行业的人做些什么?3. 工作地点一般在哪里?4. 他们使用哪些工具?5. 工作场所有哪些特征?6. 有哪些相关行业?7. 需要接受哪些培训或教育?8. 需要某些特殊的执照或训练吗?9. 这个行业对人的素质(包括能力和性格特点)有哪些要求?10. 学校中的哪些课程对了解这个行业比较有帮助?11. 这个行业最高和最低的薪水各是多少?12. 这个行业的人们,对于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有什么满意与不满意之

处?13. 这个行业的人才供求关系如何?14. 科技发展或其他变动对这个行业的影响如何?15. 这个行业是否有任何季节性或地理位置的限制?16. 这个行业存在的困难及前景如何?(三)五W提问法

用五个问题归零思考:(1)我是谁?(2)我想做什么?(3)我会做什么?(4)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做什么?(5)我的职业与生活规划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我是谁”的回答要点是:面对自己,真实地写出每一个想到的答案;写完了再想想有无遗漏,认为确实没有了,就将其按重要性进行排序。

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我想干什么”时,可将思绪回溯到孩童时代,从人生初次萌生第一个想干什么的念头开始,然后随年龄的增长,回忆自己真心向往过想干的事,并一一地记录下来,写完后再想想有无遗漏,确实没有了,就认真地对其进行排序。

在回答第三个问题“我能干什么”时,可把确实证明的能力和自认为还可以开发出来的潜能一一列出来,认为没有遗漏了,就认真地对其进行排序。

在回答第四个问题“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做什么”时则要稍作分析:环境,有本单位、本市、本省、本国和其他国家。从小到大,只要认为自己有可能借助的环境,都应列在考虑范畴之内。认真想想自己在这些环境中可能获得什么支持和允许,想清楚后一一写下来,再按照重要性对其进行排序。

至此,回答完前面的四个what后,你已经接近第五个what的答案了!请你把前面四个问题的重要性排序为首的那个答案连在一起,重新组织一下文字,认真审视一下,或许它就是你最应该去尝试追求的职业目标了!思考题1. 通过网络搜索、人物访谈的方法对自己所学专业作一个全面、深

入的了解,并写一份专业介绍的文字资料。2. 为自己接下来的假期制订一个旅游计划,内容包括目的地选择、

路线设计、交通安排、经费预算、后勤保障等,写出详细的实施

计划。3. 回顾自己中学以来所经历过的难忘的事,选取其中三件较有意义

的,撰写“成就事件”,然后认真分析其中显示的你的兴趣爱好、

个性特点和能力特长。

第三章 开发潜能 核心构建

——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目前,社会对人力资源的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日趋激烈的知识竞争和发展竞争迫使每个人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能力,为实现自己的价值创造基础性条件。对每个人来说,大学教育在他们的成长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一个人的成才具有突出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二十岁到三十岁这个时期,是个人学习精力最为旺盛的阶段。因为,在这个阶段,个人的反应速度、记忆力等都已经达到最佳状态;同时,其创造力、比较判断力、思维理解力等方面的能力则还在特续增强。大多数大学生恰好就处于该年龄段。大学生能否在大学阶段开发自身潜力、构建核心能力关系到其将来能否在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第一节 什么是大学生核心能力

一、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内涵

能力是指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前者指进行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等;后者指从事某些专门性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如数学能力、音乐绘画能力等。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通俗来讲,能力是在知识和智力的基础上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核心能力”这一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梅腾斯在给欧盟报告《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时首次提出的。其基本内涵是指一种超越具体职业的、可广泛迁移的、对人的终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的能力,它在人的能力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大学生核心能力是一种相对于其他能力而言处于核心、支配地位的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实际上这五种能力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大学生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

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这五种能力都是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它们是在理想和信念的引领下,通过对自身潜能的开发,战略资源的获取、创造和整理而形成的大学生核心能力,是带动其他能力的发展的原动力。(1)自主学习能力。所谓自主学习,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的学习行为,是个体非智力因素作用于智力活动的一种状态显示。它表现为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的精神与积极思考的行为。在自主学习状态下,学习的压力产生于内在需求的冲动,即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责任感的驱动,而不是外在的压迫或急功近利的行为。因此,学习不是为了通过考试,不是为了应付家长和老师,而是为了获取知识、技能和锻炼、培养能力。

当今,科技文化知识更新迅速,人类知识量翻番的周期为2~4年。大学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由于职业需求以及知识的迅速折旧,我们不得不学习、更新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以求生存。因此,大学期间不会自主学习或没能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以致不会更新知识是不行的。所以,培养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培养和构建核心能力的前提。(2)实践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指人们有目的地改造、适应社会和自然界的一切社会性客观物质活动。国家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继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践能力是一个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素质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同时,实践能力还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够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广义而言,大学生实践能力主要是大学生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自身积累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将知识技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的能力。狭义来讲,大学生实践能力就是指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生活、学习以及各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掌控自身和认识、改造社会及自然的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通常分为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3)创新能力。当代西方著名的经济学专家熊彼特认为:凡是能够改变已有资源创造财富的行为都是创新。创新,不仅是创造资源,实际上,它本身就是最珍贵的资源。知识经济需要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新人才作为支撑,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者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形成大学生竞争优势的资源,是大学生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三部分,核心是创新思维。创新作为人相对稳定的心理模式,持续表现出创新意愿和创新倾向的习惯性以及坚定的信心、坚韧的毅力、顽强的意志等都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内在动力。(4)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的不同,决定了不同地域的人们拥有的语言、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的不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作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障碍甚至冲突。当今,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日益加速,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国际化人才深受欢迎。(5)就业创业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就是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才能和技术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或创立就业岗位的能力。21世纪是以创造、创新、创业为特征的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可以增加大学生的生存资本,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进而成为为提高综合国力作贡献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个体,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要求也将随之提高。

第二节 努力构建大学生的核心能力

一、大学生核心能力构建的基础(一)健康是大学生核心能力构建的生理基础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人类健康面临严峻的挑战。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转型期的一个重要的群体,由于受到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社会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也受到极大的威胁。大学生健康是构建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世界保健大宪章》中提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于完善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摆脱虚弱的状态。并进一步指出健康的新概念:①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对日常工作和生活,不感到疲劳和紧张;②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③精神饱满,情绪稳定,作息合理,睡眠良好;④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⑤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⑥体重合理,身材匀称;⑦牙齿清洁,无龋齿,无痛感,无出血现象;⑧头发有光泽,无头屑;⑨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⑩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伐轻松自如。因此,健康是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统一,而且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增强体质要求坚持体育锻炼、充分睡眠、合理饮食。至于心理健康,则要用以下几个标准来衡量: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人格完整、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当代大学生心理状态不容乐观,对大学生面临压力的研究调查发现(刘杰,山东科技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2004),有81.16%的大学生正承受着来自学业、择业、人际交往、恋爱和经济问题等十个方面较高的压力,较高的压力以及压力应对效能不足,都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目前,对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问题显得比生理健康问题更为突出。在校期间,他们可能遇到很多需要进行心理调节的问题。例如,入学后由原来高中班级中的佼佼者变成现在班级中的平庸者而产生的心理落差;对大学环境一时不适应而形成的心理压力;恋爱和交友中的波折带来的心理冲击;因交学费的困难而造成的心理负担;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引起的心理困惑等。这些问题都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道道障碍,也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次次考验。保持心理健康要求大学生要以积极的态度、坚强的毅力、宽广的胸怀、乐观的态度去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挫折,去战胜它们,并从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健康是学习的前提、生命的基础,是构建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坚实后盾。(二)心态是大学生核心能力构建的精神支柱

心态决定一切。心态究竟是何方神圣,竟有如此大的威力?心态,就是指对事物发展的反应和理解表现出不同的思想状态和观点。世间万事万物,你都可用两种观念去看待,一种是积极的,另一种是消极的。这就像硬币,有一正一反两面,怎么理解这正反两面的内涵,这就是心态,它完全取决于你的想法。美国成功学专家拿破仑·希尔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造成了巨大的差异!所谓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很多故事都给我们同样的启发,以下便是这众多故事中的一个。两个欧洲人同到非洲推销皮鞋。由于非洲的气候炎热,所以非洲人向来都习惯打赤脚。第一个推销员看到这样的情景,立即失望起来:“这些人都是打赤脚的,我的鞋卖给谁?”于是放弃努力,沮丧而归。另一个推销员见此状况,惊喜万分:“这真是一个大市场啊!如果这里每一个人都买一双皮鞋,可真了不得。”于是想方设法引导非洲人购买皮鞋,最后成功而返。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不乏例子。大学新生王某刚上完大学第一学期,便决定退学回家。父母接到电话后急忙乘火车赶到学校,但是无论父母和老师如何苦口婆心地劝说,他都毫不动摇。王某退学的理由是:“我跟不上,不如不读。”班主任却说:“小王的成绩在全班属于中等水平,不存在跟不上的问题。”王某来自边远地区,家庭贫困,自幼多病,凭着自身的努力和天资的聪颖考上了大学。但入学后不久,他发现自己在许多方面与周围的同学相比差距很大:城市的学生英语基础很好,而自己的英语口语和听力都很差;城市的学生善于交际,自己则不会与人交往,感到孤独;城市学生多才多艺,打球、唱歌、跳舞、电脑等学起来都很快,自己却很笨拙;城市的学生吃好的用好的,自己却生活拮据,连学费都交不上。他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获得成功,于是开始悲观起来,渐渐失去了自信,最终选择逃避……

积极的心态有利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和谐,更重要的是,积极的心态是个体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是成功的重要品质。一个有积极心态的大学生必定对学习、生活充满了自信,会比较客观且积极地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会以积极的态度促进自己的发展及应对挫折。人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大学生核心能力的构建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在发展中完成的。积极的心态是大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三)思考是大学生核心能力构建的催化剂《联合早报》日前发表了一篇评论。评论说:“中国需要建设中国思维的主体性,若失去这个主体性,思维被美国化或者欧洲化,中国就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尤其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大国。”其实,中国的先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这一客观规律,但是由于缺乏精确的分析、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实践证明,科学技术很难向高、精、尖方向发展,所以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创新往往浅尝辄止。中国人常说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虽富有哲理,但又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从传统上看,中国是一个直觉顿悟思维比较发达的国家,而在逻辑思维与科学试验方面却存在较大的不足,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对思维的培养,因为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若一个苹果砸在一只猴子的脑袋上,猴子肯定先怒后喜,一下子就把它消灭掉,可有一只幸运的苹果落在了牛顿的头上,促成了划时代的物理学理论的诞生;一只患了肌无力的猩猩,也许早已被同类丢弃,或被自然淘汰,但肌无力患者霍金却告诉了我们时间的历史、宇宙大爆炸的秘密。

大学生进行积极而独立的思考是发展的需要,是个性的展示和显现。它符合马斯洛研究自我实现的人时首创的“顶峰体验”理论,这是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大学生积极而独立的思考对大学生核心能力的构建起到极大的作用,尽管有些思考的结论会有偏差甚至错误,但这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另外,思考有效地促进了思维的内化过程,使人们不仅能运用已学的知识直接解决问题,也能够重新组合自己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不仅能在现有的知识范围内,运用传统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还能够突破现有知识的范围和传统方法,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探索更多的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就能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训练能力。因此会思考、善思考是大学生核心能力构建的催化剂。(四)实践是大学生核心能力构建的推动力

歌德说过:“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应用;仅有愿望也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行动。”很多大学生清楚大道理,也有很多梦想,但是真正踏实地去实现梦想的人却不多。培养大学生核心能力,首先要帮助大学生养成积极行动、积极实践的好习惯。张同学从小聪明过人,13岁便进入了国内一所重点大学,在母亲的照顾下读完大学。然而,在独自上研究生期间,他却因无法和导师及同学们沟通以及基本生活能力低下等问题而自动退学回家。正如他大学的一位同学所说,张同学似乎有一种避免与任何人交往的倾向。他从来不和同学说话,甚至吃饭都是母亲安排的。老师反映,张同学不知道任何社会行为规范,到老师的家不与老师打招呼就径直走到书房打开电脑。王同学,女,某高校大二学生。她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同声传译员,做一名文化使者,把中国介绍给世界,也把世界展现给中国。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她从大一开始就积极行动起来,首先为自己的学习生涯作了详尽的规划并按部就班地实施,由此取得了一定的骄人成绩。学习方面,她以专业为兴趣点,努力练习英语口语,从听新闻、读文章来模仿强调,到对镜子练习说话并录音,与原声作比较,勤奋地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她不但始终保持年级学习成绩第一名的佳绩,还获得过多项大奖。文体方面,她作为一名优秀的主持人,担任过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办的华裔青少年冬令营闭幕式的主持人和翻译,主持过南方电视台《岭南校园》节目、广东省中外青年联欢晚会等。能力方面,她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广交会驻场翻译等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广州新东方英语培训学校的高级助理,并担任学院学生会主要干部,可谓是一个积极实践、全面发展的多面手。

主动积极的实践表明一个人对自己有着充足的自信,这种主动、积极、自信且热情的态度会给大学生创造更多的机遇,最终使他们有能力掌控自己的职业和人生,从而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一名积极构建核心能力的大学生就是一名积极的实践者,他(她)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二、大学生核心能力构建的途径(一)认识自我,提升素养“认识自我”这句镌刻在古希腊德尔菲城那座神庙里唯一的碑铭,犹如一把千年不熄的火炬,表达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内在要求和至高无上的思考命题。事实上,每名大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每名大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长处,每名大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的目标,并通过不懈的努力去争取属于自己的成功。一名大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在自己所处的社会境遇中,能否真正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如何塑造自我形象、如何把握自我发展并拥有积极或消极的自我意识,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决定大学生核心能力的构建。

德国作家约翰·保罗说过:“一个人真正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真正认识自己。”大学生认识自我就是要全面深刻地了解自我,找准自己在现实环境中的位置。要正确地认识自我,就是要从生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三个方面来全面深刻地了解自己。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学习他人的优点,反省自己的缺点,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使自身能力不断提高,从而真正提升自我。

众所周知,索菲亚·罗兰是世界著名影星,然而,当她16岁进入电影圈的时候,很多摄影师对她的外貌提出否定的看法:鼻子太长,臀部太大,无法把她拍得美丽动人。为此导演以不容置辩的口吻说:“如果你要在电影界做一番事业,那你的鼻子就要作一番变动,你的臀部也应该考虑削减一些。”索菲亚·罗兰却这样回答:“我当然知道我的外貌跟那些已经成名的演员颇有不同。如果我的鼻子上有一个肿块,我会毫不犹豫地将它摘除。但如果说我的鼻子太长,那是毫无道理的。我喜欢我的鼻子和脸本来的样子,为什么非得要我长得和别人一样呢?我的臀部确实发达了点,但那也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我要保持我的本色,什么也不愿意改变。”最终,导演被索菲亚·罗兰异乎寻常的自信征服了。

心理学家的16条建议为大学生认识自我、提升素养指明了方向。⑴了解并认识现实,持有较实际的人生观;⑵积极地接纳自己、别人及周围的世界;⑶在情绪与思想表达上较为自然;⑷有较广的视野,就事论事,较少考虑个人利益;⑸能享受自己的私人生活;⑹有独立自主的性格;⑺对平凡事物不觉厌烦,对日常生活永感新鲜;⑻在生命中曾有过引起心灵震动的高峰体验;⑼爱人类并认同自己为全人类中的一员;⑽拥有至深的知己,有亲密的家人;⑾具有民主作风,尊重别人的意见;⑿有伦理观念,能区别手段和目的,绝不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⒀带有哲学气质,有幽默感;⒁有创新,不墨守成规;⒂对世俗,和而不同;⒃对生活环境有时时改进的意愿与能力。

大学生可以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自我:第一步,描述“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找出“理想自我”的生活原型;第二步,客观分析“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探究产生差距的原因;第三步,积极悦纳自我。通过之前的比较分析,你对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成长的时代及具体家庭背景乃至外貌长相都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基本上可以勾勒出清晰的自我形象了。这时,你需要做的就是心平气和地认同自己。从正面的角度,你可以把自己的优点、长处统统列出来,提醒自己:“我是个有价值的人,我喜欢自己。”对于自己的缺点,也要敢于面对,既不要压抑自己,也不要抱怨,更不要做脱离现实的白日梦。可以用以下表格对自我加以分析,全面地认识自我。表格如下:表3—1 自我分析表(二)优化知识,训练技能

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社会环境急速变迁的时代: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而来,给大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但是知识和技能并不等同于能力,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为能力。可以说,知识是人在活动中进行自我调节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是能力基本结构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织成分。因此,优化知识结构,训练基本技能,构建核心能力成为大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1)训练全球适应能力和魅力展现能力。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增强对多元异域文化的敏感度和包容度,要重视国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掌握语言交往能力,以适应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日益广泛和深入的需要。同时要加强理想信念的修养,增强辨别和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腐蚀的能力,增强国家认同感、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在加强国际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同时,自觉维护祖国的荣誉和利益。(2)提高社会实践及竞争参与能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用人单位对人才选拔有着越来越大的自主权,大学生毕业后走向人才市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人才的市场化机制趋向成熟。就业制度的改革一方面给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就业途径和机遇;另一方面,其使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使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大学生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竞争参与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优势,结合专业培养方向和专业特长,志愿组织一些面向社会、服务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以在活动中培养适应实际需要的思维能力,增强竞争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3)培养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日新月异,大学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适应知识不断更新的要求;必须努力培养独立思维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构建动态的知识结构,以便走向社会后能更多、更快地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及新技术,尽快适应新形势。同时,大学生应树立科学研究意识,努力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这是大学生进行自主创新的必要准备。积极参与自主创业,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转化为自主创新能力。(三)内外结合,整合资源

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都有着美好的憧憬,都渴望具有一定的核心竞争力,使自己的人生之路顺利又辉煌,但是这些不仅取决于自己的素质,也受客观环境的制约。外部世界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周围环境中的战略资源是大学生构建核心能力构建的土壤和重要元素,它本身不会产生价值和竞争力,因此,大学生要在自我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地整合各类资源。所谓的战略性资源是指在大学生成长和发展中能够被感知和测量的具有核心优势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包括社会资源、无形资产、物质资源、其他资源等。大学生对战略资源的拥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我创造阶段,大学生在该阶段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战略资源,如品德、专长等;第二个阶段是获取阶段,大学生在该阶段通过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来获取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战略资源,如金钱、机遇等;第三个阶段是整合阶段,大学生在该阶段应在充分认识自身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对内外资源的积极整合,使其作用的发挥达到最大化,构建自身的核心能力。

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大学生要对外部的世界有更多的了解。大学生要充分了解自己当前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了解社会职业变化的新趋势;了解自己成长的家庭环境;了解自己所接受的教育的环境。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尽可能达到个人主观愿望与客观条件的统一。只有实现了优化,才能为开发自身潜能、构建核心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四)加快融合,促进发展

大学生核心能力主要由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构成,三者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思维能力,“通常是指主体对客体的内化和主体自身外化于客体的能力,是主体系统中各种要素的综合能力的表现”。思维能力是大学生全部的活“中枢”,在大学生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创新能力是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三部分,是一种核心新思维。”“实践能力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具备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实践能力就是对个体解决问题的进程及方式具有稳定的调节控制作用的个体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实践能力是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迫切要求,也是大学生自我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三种能力融合在一起,并经过不断的发展才能最终形成大学生核心能力。因此,大学生核心能力不是分裂的单个方面的总和,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在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三种能力相互协调、平衡时才最为有效。思考题1. 结合个人实际情况思考一下如何培养自身的核心能力?2. 大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载体有哪些?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些载

体?

第四章 多元并举 学会学习

——大学生的学习策略与方法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美]阿尔文·托夫勒

学习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永恒的现象,人们处处离不开学习,因为学习与生活、社会以及人的一切行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人们必须学会学习。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有一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世界各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和长足发展,使人们从更深层次上认识了学习策略在大学生人生和社会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对于他们来说,掌握和运用学习策略是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因为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除了智力水平、学习态度、知识背景、学习期望等之外,还有一项重要能力,那就是懂得统筹一切学习因素,也就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对学习任务的认知,有效地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换句话说,学习策略是学习过程的执行监控系统,它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必须对其予以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以提高学习效果。

第一节 大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习是人类复杂的心理现象,它不仅与感知觉、注意力、记忆力、思维等智力因素直接相关,而且还与大学生的态度、兴趣、情绪、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紧密相关,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学习的整个过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习效果。作为大学生,应该了解影响学习效率的多元化因素,最大限度地调动不同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以完善自我的学习策略。一、学习态度与学习效率(一)学习态度的定义

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学习及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它通常可以从学生对待学习的注意状况、情绪状况和意志状态等方面加以判定和说明。学生的学习态度,具体又可包括对待课程学习的态度、对待学习材料的态度以及对待教师、学校的态度等。学习态度由认识、情感和行为意向三种心理成分构成。认识成分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或所学课程的一种带有评价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它反映了学生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它是学习态度的基础。情感成分是指学生伴随认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如对学习的喜欢或厌恶等。由于情感本身就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情感成分是学习态度的核心。行为意向成分是指学生对学习的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准备对学习作出某种反应。一般来说,上述三种学习态度的成分是相互协调一致的。(二)学习态度对提高学习效果的意义小吕是一位大一女生,中学阶段有着骄人的成绩,她勤奋而且聪慧,多次参加全国奥赛并获得荣誉,在高三时还被评为“省三好学生”。立志于报考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她,在高考前却因为一次重感冒而导致心肌炎,虽然在医生的帮助下坚持考完了全部科目,但考试的发挥却深受影响。最终,她被北京的一所普通高校录取。报到之前,她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这所学校,学校不如人意的状况让她失望不已,更加重了考试失利所带来的心理挫折:大学校舍如此陈旧,校园的面积还不如就读的中学,运动场也显得破败零落,还未报到,沮丧的情绪就让小吕眉头紧锁,久久难以释怀。

类似小吕这样的情况在大学生中并不鲜见,意外事件的刺激确实会影响我们的学习态度。的确,虽然我们迈进了大学的校门,却有可能不是我们钟情的大学;虽然我们选择了专业,却有可能不是我们自己的意愿。在现实中,我们发现这是不少同学为之深感苦恼的现实问题,而且有些同学一再感叹自己与所喜欢的专业或者所向往的大学擦肩而过。伴着失望,带着遗憾,在入学伊始就觉得所在的学校或专业等都不遂人意,于是放弃了努力,失去了斗志和进取心,有个别学生甚至选择了退学。但是,面对挫折,我们应该接受现实,尽快认可大学里的一切,给自己鼓鼓劲:学校还行,目标还在,自己的适应能力不比别人差,不会落在别人后面的。有些时候,恰恰是因为有些人主动放弃了自己原有的积极的学习态度,放弃了对现实的理性思考,所以凡事总习惯使用“外部归因”这种非理性思维模式来思考,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他人或外在原因,从而给自己的失败寻找借口。如果我们每天都认为自己是“凤凰掉在了鸡窝”,每天都在感叹“怀才不遇”,但在关键的时候没有显出示“英雄本色”,总是失败,那么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自己无论是在大学求学、社会实践还是人际交往方面都会接连碰壁,让自己的大学生活黯然失色。所以,走入大学之初,调整好学习态度是保证拥有精彩大学生活的前提。二、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一)学习兴趣的产生与分类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趋向或认识的倾向,如果大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久且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增强学习效果。学习兴趣一般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看影视、听故事、唱歌、读小说、做实验、计算演算题等都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由学习活动本身所引起的兴趣称为直接兴趣,学习的直接兴趣会促进学习,振奋精神,提高效率。而指向学习目的、学习结果的兴趣就称为间接兴趣,对学习的目的、意义理解得越深刻,就越能发展起间接兴趣。如果在学习中获得了一种“成功感”,则间接兴趣可能就会发展为直接兴趣。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对于学习都十分必要。没有直接兴趣,就会感到学习枯燥无味;没有间接兴趣,则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和毅力,两者的有机结合,是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条件。(二)学习兴趣对提高学习效果的意义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感兴趣。首先,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学习具有推动作用,凡是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学起来都会精神愉快,不知疲倦,越学越爱;如果没有兴趣,就会觉得是一种负担,甚至产生厌倦情绪。其次,兴趣能开阔眼界,丰富生活,促进个性的发展,这往往会对将来的事业有所帮助。例如,达尔文由于从小对花草及小动物等有浓厚的兴趣,最终成为生物学家。最后,兴趣能促使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劳动,对任何学习活动的创造性态度都和一定的兴趣分不开,学生对某一课程有浓厚的兴趣,他(她)的学习成绩就能稳步提高,甚至突飞猛进,超出众人的意料。(三)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

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呢?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如下几种方法。

1.利用自己的好奇心理探究新知

好奇是兴趣产生的源泉,好奇心是一种极其宝贵的心理品质,其被科学家誉为人类的第一美德。大学生通常都对新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比如,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大学生会自行挖掘教材中的“兴奋点”,思考这些新知识和学过的知识有什么联系,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新奇的地方;在预习中更是积极尝试,对实验认真观察,主动捕捉新奇的现象等,时间长了,就能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那种只知道按老师的要求机械地背诵学过的知识,在学习中不肯动脑的学生,既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也不能形成热情,从而无法从事探索知识的创新活动,更难以体会到产生这种兴趣的喜悦。

2.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1)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当你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分析和解决学习、工作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取得成效时,就会产生“收获”后的喜悦,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从而巩固知识,培养能力,为提高成绩奠定基础。(2)高度重视实验。

实验在探索新知、激发兴趣及培养多种能力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催化作用”。所以,对实验,要观察、要思考、要分析、要动手,特别是对一些新奇的现象要重点研究,即便是重复前人的工作,亦能鉴定个人的思维能力和方法,能鼓励自己迸发出善于研究的火花。(3)踊跃参加各种课外活动。

要注意课内外结合,将学到的知识巩固、系统化、加强、拓宽。如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举办学科园地、各种晚会,进行表演、朗诵等,这不仅能使学习变得丰富多彩、趣味盎然,而且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从而激发大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4)走出校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应利用假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全面深刻地去了解社会、了解祖国。同时,也让自己亲身感受祖国建设者为国奉献的热情,倾听祖国前进的足音,全面认识肩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树立起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极大地激发自身的学习热情。三、学习情绪与学习效率(一)积极的学习情绪对提高学习效果的意义

学习活动中产生的情绪具有适应功能,当学习活动受阻也就是发生了适应不良时,学生就会产生挫折感,导致焦虑和紧张,于是就会想方设法去排除学习上的障碍以降低焦虑和紧张,这样能促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情绪对学习活动具有动机作用,是行为动机产生的基础和主要来源。而情绪是需要得到满足的主观体验。积极的情绪能激励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情绪具有动机作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积极情绪会成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因素,比如,通过努力解出一道难题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快乐,这一快乐的体验又会激励学生对待学习要迎难而上。而消极的情绪则起消极作用。

学习中产生的情绪可以对学习活动产生组织的作用,其对学习活动而言是一种监测系统,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情绪的偏好是影响直觉选择的因素之一,积极的情绪对维持稳定的注意力也具有重要作用。情绪还会影响记忆力。人们容易记住喜欢的食物,若回忆的情绪状态与学习的情绪状态相同的话,回忆会变得更容易。另外,情绪还具有干扰思维的巨大力量。所以,大学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培养积极的学习情绪。(二)培养积极的学习情绪(1)学习的需要。学习兴趣是大学生力求探索研究新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正是由于学生对某些事物产生了认知的需要,才会对其产生学习的兴趣,而需要的满足常常会引发浓厚的兴趣。所以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眼神,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我们之所以对某个对象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认知需要。(2)明确学习目的。大学生的学习任务仅凭兴趣是难以完成的,如果将学习活动与为社会作贡献也作为自己的需要,就会产生热爱学习、追求真理的情感。因此,大学生必须加强学习目的、目标及意义的自我教育,充分认识、了解本学科、专业的学习目标和目的,这样才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3)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环境和氛围可以培养大学生高级的社会情感,在学习活动中,适当的激情、良好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是培养积极的学习情绪的重要保障。学习上的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是推动大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取得学习成就的内在动因。事实证明,当大学生投身到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后,往往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情感,进而产生积极情绪。四、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一)学习动机的结构与分类

所谓学习动机,是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朝着一定的学习目标前进的心理动因和心理倾向。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的结构并不单一,而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这些动力因素可分为两种:①学习的内部需要(或称内驱力)。它由内部动力促发,受心理需要支配。如个体的安全需要、求知与理解需要、情感需要、成就需要等,都是使学生投入到学习中的动力。②学习的外部诱因。它由外部动力推动,受外部情境的支配。如社会对某类人才的需求、学校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和奖惩、能够满足学习需要的学校和专业的设置等。

学习动机的分类。学习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其进行不同的划分。根据动机产生的条件,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如为获得他人的尊重而努力学习;外部动机主要指来自外部动力的吸引,包括:①受教育者诱因吸引,受教师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幽默风趣的教学方式的吸引,或出于对教师才学人品的敬仰;②受目标诱因吸引,如受奖学金、毕业文凭、考研究生、考托福出国等目标的吸引而努力学习,避免因考试失败而无法达成目标等。(二)学习动机对提高学习效果的意义

学习动机对学习活动的作用非常明显。首先,直接引发学习行为。无论是动机的内驱力还是外部诱因,对学习活动都具有引发作用。它们随时可能使个体处于驱动状态,从而形成促使个体投入学习活动的原动力。没有一定的学习动机,就不会有一定的学习行为。其次,维持和强化学习行为。学习动机对其所引发的学习行为具有维持和强化作用,学生出于某种执着的追求,往往会坚忍不拔地坚持学习活动,以实现自己的追求。最后,指导学习行为引向某一特定目标。学生的行为方向主要受动机驱使,学生在学习动机的驱使下,会使自己的学习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比如,某学生有志于从事翻译职业,那他(她)的学习行为就毫无疑问地会指向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外语这一特定目标。(三)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

1.激发求知兴趣

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如果学生喜欢自己的专业,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但是大学生的学习任务仅凭直接兴趣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必须加强对自己的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大学生可以参观专业对口的工厂、企业、研究所、学校等,真切地体会专业学习的重要性,这将有助于大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变得热爱自己的专业,进而认真学习。

2.增强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动机模式中的核心成分,要激发学习动机,就要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要让学生自己觉得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认为自己的能力可以提高。班杜拉说过:“积极的能力概念是成就动机的基础。”在动机形成过程中重要的是对自己能力的信任,它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因此,要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成功的机会,在自身进步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从自身的变化中认识自己的能力。同时,观察与自己能力相近者获得成功的行为,以激发自信心,增强自我信念。

3.进行必要的归因训练

归因是对他人或自己的学习行为的原因作出解释或推测的过程。有两种比较好的归因训练方法:①团体发展法。由3~5名学生聚在一起分析讨论学习成败的原因,每个人填写一份归因量表,即从一些常见的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同伴帮助等)中选出与自己的学习成绩关系最大的因素,并且评价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同学们相互指出自我评定中存在的归因误差,并且相互指出比较符合实际的积极归因。②观察学习法。组织观看归因训练的录像,引导自己把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归之于自身的努力。由于归因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人格变量,它能对后继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通过归因训练矫正不良的归因倾向将有助于端正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成绩。

4.适当运用奖励和惩罚的手段

奖励是指能给予学生愉快感受或满足感的行为,惩罚是指能使学生产生痛苦的行为。奖励可以激发和巩固学习动机,惩罚可使学生为避免学习失败而努力学习。运用奖惩手段时应以奖励为主。运用惩罚要谨慎,因为惩罚只能遏制某种不良行为而不能培养某种优良行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要增加奖惩的透明度,如事先公布奖惩的条件。

学习动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和不稳定性。同一个人身上往往会有几种不同的学习动机存在。而究竟哪一种学习动机起主导作用,又会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分析某个特殊个体的学习动机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力求抓住主导性的动机因素。

第二节 大学生的学习方法

要顺利实现大学的学习目标,构建幸福人生,21世纪的大学生必须做到“四会”,即会学习、会生存、会发展和会共处。其中,“会学习”是最重要的基础和条件。学习并不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能力,它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锤炼。大学生都渴望着学习,也渴望在大学里取得好的成绩。但有些人会在经历了考入大学的喜悦之后,无法在大学里继续这份快乐,原因就在于这些学生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找不到适合大学学习规律的学习方法。由此看来,学习方法的摸索和习得尤为重要。一、制订学习计划(一)制订学习计划的意义

计划性是人类行为的根本特征,制订计划是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学习计划的设计方法是大学生学习并掌握计划制订技能的有效途径。大学学习单凭勤奋和刻苦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掌握了学习规律并制订出相应的学习计划,才能有效地逐步达成预定的学习目标。有无规划和计划,能否严格地执行既定的计划,显然对大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哲学家伏尔泰说:“最长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无穷尽;最短的也莫过于时间,因为我们所有的计划来不及完成。”时间可以扩展到无穷大,也可以分割到无穷小;一开始时谁对它都不加重视,过后谁都表示惋惜。而恩格斯则中肯地讲道,无计划的学习简直是荒唐的。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科学而合理地制订学习计划,至少有如下两大好处:一是使自己的学习有明确的目标,并让学习井然有序,充满节奏感与韵律感;二是使自己的学习活动有一种“外制力”,即相应地有一种监督及“自控机制”。因为计划表会像一面镜子一样照着你的学习,也会像一把尺子一样衡量着你的学习;相反,没有计划的学习终将难以有所收获。下面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某学院大一学生小于的学习经历:晚上接近六点吃过晚饭,在宿舍休息了一会儿。正在打算今晚学点儿什么,老乡突然来找我,于是就和老乡火热地聊起了天。天南海北地和她聊了近一个小时我才背上书包出了宿舍门,到了教室又到处找座位,转了好大一圈才找到一个空位子坐了下来。刚翻了十几分钟课本,忽然想起昨天老同学来了一封信还没有回,于是拿了纸笔写回信。怀旧的心情一发不可收拾,信还没写完,钢笔就没墨水了,我只好收拾书包回到宿舍。回到宿舍已经八点半了,我把钢笔灌满墨水接着把回信写完。后来当我坐在床上想看书时,看见室友的桌子上有本新杂志,于是我又靠在床上翻起了杂志。翻完杂志,一个小时又过去了。这时候,舍友们开始陆续回来了,想在这种人声嘈杂的环境中学习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我索性加入到聊天的行列中,到睡觉时才发现自己这一个晚上什么也没学到。

小于的学习经历在初入大学的同学中并不少见,追本溯源就在于学习计划的缺失,自然就更谈不上会有学习效果了。所以,制订可行的学习计划,并且坚定地执行下去,是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的可鉴之策。(二)短期计划与长期计划

1.短期计划

教育专家建议大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一般应制订出如下两种学习计划表。(1)日计划表。

大学的学习过程也是由每一天组成的,因此,每日计划便成了最基本的计划单位。善于合理而科学地安排每日计划,可高效率地利用每一天。下面我们介绍“24小时环形图”,或许它能给你制订每日计划带来帮助。24小时环形图

图中1~12为1~12时,1′~2′为13~24时。环形图的制作很简单,在前一天晚上,用铅笔在纸上(卡纸上)填上活动内容,第二天便可按预设的时间去安排。如果你想检查分析一段时间的活动情况,找出自己的平均空余时间,就可带上画有示意图的卡片,干了什么,就在图上填好,一周后,把一周填写的卡片汇集起来加以分析,结论就出来了。环形图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三个结合上:一是8、8、8的结合。只要我们能对照此图分析出每八个小时内你关于自学的时间,就便于我们安排学习计划。二是整块的学习时间与零散时间的结合。通过图形我们可以看出,整块的自学时间有早晨一个小时和晚上三个小时。如果我们把难度大且重要的课程放在整块的自学时间中,学习效果会好得多。零散时间以安排短、小、易懂易学的内容为佳,这样就增大了学习的密度。三是白天与夜间的结合。百灵鸟型可充分利用白天的时间,猫头鹰型可以充分利用夜间的时间,学生们可根据各自的特点在24小时环形图上画出自己的自学计划。(2)周计划表(引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某学院大一林同学)。一周详细时间表

周计划表就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基础时间表上对空余的时间作一下安排,争取在课前有预习,课后有复习,周末有一天时间复习。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多安排时间阅读专业书,同时兼顾体育锻炼和休息。上表是在基本时间表的基础上制定的一周详细时间表。这种一周详细时间表能帮你对未来七天的时间进行统筹安排。但其缺点是灵活性不够,一旦你遇到计划外的事情需要临时调整安排时,这份时间表发挥作用的空间就很有限了,所以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制定每天的时间表。

2.长期规划(以学期、学年为单位)(1)第一学期。

清楚地了解本专业的学习要求,包括有哪些课程和考试是必须要通过的,了解本专业的行业情况,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的方向以及最新行业动态、前景等。在基本了解自己的专业需要上什么课的基础上,再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展望一下自己未来四年要学的是什么,尽量调整自我,适应现实,使自己能够符合本专业的要求。然后,积极地投身到各种活动中去,比如竞选学生干部、参加社团;熟悉学校的地理情况和各种设施的分布情况,了解学校附近的情况,使自己忙碌起来。因为大学刚开始的日子肯定是不好受的,而忙碌正是排解郁闷的好方法。不管你所忙事情的意义是否重大,在奔波忙碌中的生活总会让人觉得日子过得充实且有滋有味,或多或少会有收获,至少没有虚度光阴。(2)第二学期。

多花点精力在大学英语上,争取在大一时通过英语四级,这样虽然苦,却为大二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争取了时间。所以,争取一次通过英语四级,以免在这上面耗费太多精力。同时,在大二时,别人考英语四级,我可以考英语六级了,通过英语六级这对日后考研或找工作都有帮助。(3)第二学年。

这时候专业课程开始多起来,那些英语考级、计算机基础的考级都过去了,为此,在该时期应该集中精力学好专业课程,例如说:

* 了解专业证书的考试情况,并进行相应的学习,以准备在大三的时候考证。

* 如果有时间,要通过英语六级。

* 把参加各类活动和社团的心思和精力收一些回来,集中在一两个自己觉得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和社团上面,并把它们做好。

* 在假期做暑期工锻炼自己。(4)第三学年。

这时候更应该强化对专业的学习了,要花更多的时间在专业的学习上。但现在还看不到那么长远,只能有个大概的规划,到时候再根据前面两年的实践经历和进度,加上具体的情况再作细化和修改。如果你在前面有过当学生干部的经历,这时候就应该退出来让其他同学也锻炼一下,自己则可将精力集中在学习上。(5)第四学年。

这是将要毕业的阶段了,肯定是要忙于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的,这时候一定要认真对待毕业设计,因为它可以把你在大学四年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梳理和融会贯通,并可以得到老师的免费指导,如果你想考研,那么建议你利用第七个学期选修或在外面参加一些相关的培训班来获得考研所需的知识。如果不考研,那就要做好找工作的准备了。二、多元化的学习途径(一)不可或缺的课堂教学

要不要进教室上课?怎样上好课?对学生而言,这样的问题似乎显得“多余”。然而,大学校园里一些大学生轻视课堂教学的事实,让我们不得不在这里对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们道一声:认真上好大学里的每一节课,是在大学收获知识最基本的环节。对课堂教学的认识,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误区,需要引起注意。(1)教师教学能力不佳,上课没意思。持这种观点的人把自己不去上课的责任全推给上课的老师。在现实中,确实可能存在老师上课不精彩、不能完全吸引学生的现象,现实中的老师与学生理想中好老师的要求有较大差距。然而,老师是爱岗敬业的,他(她)会把课本的内容与自己的研究结合起来并去寻找最新的相关资料。若能认真地听老师上课,应该有“听君一堂课,胜过半天功”的效果。(2)把课程分为“主要”课程和“次要”课程。这种观点与中学时把非高考科目列为“豆芽课”、“副科”颇为相似。在平时的学习中,一些同学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那些自认为对专业学习没有多大作用或者与未来就业关系不紧密的课程归为次要课程,认为认不认真听关系都不大,只要在考试前突击一下就行了,而且考试的目标也“务实”地定在“通过则行”上。大学生要认识到,整个大学期间要学的课程有好几十门,从目前各高校的有关规定来看,每一门课程都可能影响到你能否毕业和能否获得学位。而且在招聘实践中,用人单位也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不应该轻视某些课程。(3)重“工具课程”,轻专业学习。近年来,大学生看重的“工具课程”,主要有计算机和英语,甚至有的大学生认为“学好计算机、英语,走遍天下都不怕”,于是把较多的时间花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上,相对地就放松了对专业课程的学习。这种做法会影响专业素养的培养,最终影响到就业竞争力和自我的综合素质的形成。为此,同学们应认真思量。(二)保证学习质量的两个关键

1.认真听老师讲课,做好课堂笔记

怎样才能记好笔记?大学生记笔记,可以参考以下方法:(1)做好记笔记的准备。准备好一个比较容易保存、整理的笔记本,如活页本、硬抄本等;在笔记本上事先按一定比例用钢笔或圆珠笔画线分割每一页,左半部分(70%~80%)用来记录,右半部分用于课后整理、复习时补充相关内容,如自己的观点、参考书上的材料等;准备好用来记录的钢笔或圆珠笔,不要到教室后才发现自己没有带笔或者记录到一半时发现笔没有墨水了。(2)记录时,可以采用自己熟悉的缩写词以加快记录速度;如果老师讲的是书本内容或者某一参考资料上的内容,可以直接注明内容在书上的页码;一段内容记录结束,可以隔一行另写,以使笔记层次分明。(3)若没有听清老师的讲话内容,可以暂时留下一段空白,课后再借同学的笔记进行参考或者请老师复述一遍,不要在课堂上慌忙借同学的笔记或问同学,这样既可能打断其他同学的思路,又会影响课堂秩序,还会影响自己听老师接下来要讲的内容。

2.善于提出问题,勤于向老师请教

凡是涉及学习的问题,既可以是学习方法上的问题,也可以是学习技巧上的问题,大到一门课程的学习、一个课题的研究,小到每一章节的掌握、某题的解题思路等,大学生都可以向老师请教,不要觉得自己的问题太幼稚而不敢提出来——只要这一问题是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就可以提出来。需要向大学生指出的是,应该努力抓住每一次提问的机会去锻炼自己。(三)丰富的图书馆资源

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不仅是高校教师查找资料、撰写讲义、从事科研的理想场所,也是大学生接受知识传承、汲取前人智慧的“大学心脏”。在大学中,图书馆是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进行综合性和持续性学习的场所。大学生可以借助图书馆的丰富藏书、参考工具书、各种报刊资料以及各种有利条件,不断提高自学能力,通过自学获得新知识,补充课堂上未学到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综合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图书馆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还教会大学生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掌握搜集、获取文献情报的技能,从而掌握论文的选题和写作方法等。大学生通过图书馆找到了所需要的知识,进行再学习、再教育,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质。每位大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都是十分有限的。大学生要想在大学期间掌握更多的知识,对课堂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就需要进一步利用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料来弥补课堂上所学知识的不足。教师作为有形教育的主体会随着学习方式的变迁而退居到次要地位,最终离开学生,而图书馆作为无形的教育主体,则会逐渐上升至主导地位,伴随人的一生。懂得利用图书馆来扩充、更新知识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四)精彩的网络学习

网络技术发展速度飞快,使用网络的途径也日益丰富,目前比较主流的有以下几种方式。(1)使用浏览功能进行学习。这是互联网应用最广泛的方式,用这种方式学习是最直接的。学生只需要通过WWW (万维网)登录相关网站即可方便地浏览信息,进行阅读或下载。很多高校已经将一些课程编制上网,学生可直接登陆老师创建的网页,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进度,并可以直接跟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网上交流。(2)通过文件下载进行学习。这种方式允许学生在互联网上传、下载各种文件,教师或学生可以将一些教学软件或文件资料上传到互联网上,供其他人进行自由下载,有需要的人只要将这些材料直接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上,就可以打开文件直接学习,目前比较常见的是FTP (文件传输)形式。各高校都有自己的FTP,以此实现资料的批量上传和下载。(3)通过电子邮件(E-mail)方式学习。教师和学生或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来进行信息传递,进行点对点的交流,这种方式的特点是简单易操作,使用面广泛。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将以上各种方式结合起来所取得的效果往往会更好,掌握好多种学习方式也是应对各种不同情况、实现不同目的的最好途径。

网上信息源的种类,按文献信息的加工层次来划分可以分为五类:(1)网上报刊。由于网上文献信息传送速度快,越来越多的出版商注重在网上发行刊物,据统计现已有数百种报刊,近千种期刊,其中很多都是免费的。(2)动态信息。其包括各级政府机构、高等院校、团体、公司在网上发布的消息、政策法规、会议消息、研究成果、产品目录、出版目录、广告等。用户可以通过outlook设置所爱好的新闻热线,在新闻热线上不仅能获得动态信息,还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与网友进行交流。(3)馆藏书目数据库。网上有包括美国图书馆在内的6 000多所著名的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如,中国数字图书馆(http://www.d—library.com.cn/)、美国国会图书馆(http://lcweb.loc.gov/)。(4)网上文献数据库。如Dialog (http://www.Dialog.com)。(5)参考工具书。如《大不列颠百科全书》(http://www.eb.com),《汉语词典》(http://www.erols.com)等已进入了因特网。(五)现实的社会学习

社会活动作为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培养能力的重要载体。大学生要广泛地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中,锻炼自己,增强各方面的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而言具有重要意义。(1)参与社会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学会独立,培养社会责任感。很多大学生初入大学时还没有摆脱原来依赖父母、一切包办的心理,不习惯个人的突然独立,对待大学中的很多事务无从下手,如很多同学不习惯、不知道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不知道如何协调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对于自身将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更加无从谈起。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应该充分理解个人的社会使命,而成功的社会活动经历对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养成宽容大度、善于合作的品质是很有帮助的,它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大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也可以提高学生对环境的主动调适能力。(2)参与社会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基础。通过参加社会活动,学生们可以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能力,增长对社会的了解,角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都能得到加强,更可以开阔视野,增强才干,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为在日后的就业竞争和创业竞争中拥有足够的能力去适应环境打下基础。能从容应对各种意想不到的挑战,见多识广,富有独创精神的人,自然有更多成功的机会,其能快速适应不同的环境也就不足为怪了。(3)参与社会活动,还有助于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大学新生普遍处在第二次断乳期——“心理断乳期”,在心理上脱离父母,寻求独立。在这个阶段,同伴关系是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方面。几乎每个大学生,哪怕他(她)再孤独,也总不免有一些知心要好的伙伴,而且,也没有哪个大学生不想有自己要好的知心伙伴。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在共同爱好和目标的引导下,“零距离”的交往,新生和老生可以敞开心扉,新生和新生之间可以消除陌生感,学生和老师之间可以共同交流,增进情感和理解,满足同学之间的人际需求,促进和谐校园环境的形成。三、常用的学习方法(一)比较学习法

比较学习法,是就某一个问题,尽量集中各种有关的材料进行对照学习的一种方法。它包含阅读、比较、分析,以综合等活动,适用于进行系统复习和研究性学习、自学等情况,是一种层次较高的学习方法。用比较学习法,首先要确定学习内容,选择有代表性的书籍,然后阅读有关书籍对所确定学习内容的论述,再将几本有代表性的书籍的有关观点进行比较、分析,以判明优劣,在上述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综合观点,完成对某一学习内容的综合学习。这种学习方法,有利于比较全面、深刻地理解问题,因为对同一个问题,每本书或每篇文章论述的侧重点都不同,取诸家之长,弃各家之短,可加深对问题的理解,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另外还有利于培养独自思考的能力。由于各自的表述不同,甚至观点也不同,这样便于发现矛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矛盾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结构学习法

结构学习法,是通过掌握的所学学科的基本结构,更好地从本质上认识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好各门学科,结构学习法是学习大学各门课程的重要方法。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由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等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结构体系。因此,在学习每一门学科的时候,必须重视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注意从事物的相互联系上去理解学习材料,进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一个大学生如果只注重一条一条单向知识的记忆,在考试中死记硬背,“热炒热卖”,分数也许可能较高,但考试后很快就会忘记,时间稍长便会所剩无几;相反,重视结构学习,强调掌握概念、学规律、找联系,并进一步去探索、去思考,这样不仅记忆牢固,知识能够迁移,而且学习能力也提高得较快。结构学习法要求大学生在学习一项新知识的同时,要不断注意前后知识的相互联系,在课程结束的时候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学科的结构,并以此来把握课程的全部知识内容。这样,不但便于记忆和运用,而且有助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能在明确意义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对未知世界作进一步探索。(三)发现学习法

发现学习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来的。他说,发现不仅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还包括用自己的头脑来亲自获得知识的形式。发现学习法主要要求不在于发现新事物,而在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现式学习法的一般步骤如下:(1)提出和明确问题;(2)把这些问题分解为若干需要回答的疑问,以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欲望,明确发现的目标或中心;(3)提出解决疑问的各种可能的假设或答案,以便引导自己思考的方向,推测出各种答案;(4)搜集和组织可能作为下列判断的有关资料,尽可能提供发现的依据;(5)仔细认真地审查这些资料,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6)运用分析思维去验证结论,对假设和答案从理论上进行检验、补充和修正,最后使问题得到解决。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当通过实验和探索等环节,学习检验假设的方法,取得真实性认识。同时,要分清所学的内容,哪些是尚未被证实的假设,哪些只是在一定范围内被证实,而在另一些范围内尚未被证实的,以懂得真正的相对性,减少谬误和差错。(四)SQ3R程序学习法

SQ3R程序学习法在美国艾奥瓦大学首创后,深受欢迎,S代表纵览(Survey),Q代表提问(Question),3R代表阅读(Read)、背诵(Recite)和复习(Revise),SQ3R是这5个词的第一个字母的合写。(1)纵览。在学习一本书之初,先大略初读一遍。首先看看书的序言、内容提要、目录正文中的大小标题、图标、照片以及注释、参考文献和索引这些附加部分,对全书有个总体印象,以判断此书值不值得读,有哪些内容值得注意,将会遇到哪些重点、难点。纵览有两种方式,一是扫描式,即一目十行地读;二是跳跃式,即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引文、推理过程等跳过去,只抓住筋骨脉络、主要观点。纵览为进一步精读打下了基础。(2)提问。在此阶段再次粗读。这次着眼于在阅读完大小标题、黑体字和其他重要标识的基础上提出一些问题来,可以使随后的精读阶段更有目的和兴趣。自己可以先行试着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经过阅读后便可以得到校正或补充,从而可以培养和提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提高学习和记忆的效果。(3)阅读。阅读是指带着问题进行深入的精读。精读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学习中比较重要的内容。要逐章、逐段、逐句、逐字地读,对于专业术语、重要概念、图标、注释等要透彻理解其准确意义。同时,还要配以画重点线、做笔记。精读后方能掌握此书的精神实质。(4)背诵。背诵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是逐字逐句地背诵,而是合上书本,把有关章节的主要内容提纲挈领地复述出来,对于重要的公式、定理和法则要能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还可以抓住要点,自问自答,以加深理解,增强记忆。这种主动、及时的回忆,还可以发现尚未掌握的难点和重点,以便集中精力加以补救。(5)复习。在复述的基础上,根据回忆中所出现的问题和熟练程度进行复习,若是需要长期保存的记忆材料则必须反复复习,牢固掌握。(五)LOVE集体学习法

LOVE集体学习法是多人一起共同学习的方法,主要用于文科类,尤其是语言类课程的学习中。LOVE是听(Listen)、写纲要(Outline)、表述(Verbalize)和评价(Evaluate)这四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组合。这种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阅读、听写和思维能力,一般以2~4个人一同学习为宜。(1)听。在经过泛读,一般性地了解某章节或某段落内容后,一个人开始以适当速度大声朗读,直到读完该章节或该段落的部分,其他人则要认真地听。(2)写纲要。听的人要记下所听内容的关键词、名字、数字等,并可要求朗读的人加快或放慢朗读的速度,或者重复某些内容,或者提出某些问题。而朗读的人则应尽量满足其要求,当朗读的某一部分完成后,听的人就要准备一份以他的笔记为基础的简单提纲。(3)表述。根据所听的内容,并参考刚才所写的提纲,听的人开始复述朗读的内容,复述过程中必须尽可能详细地回忆主要观点。(4)评价。复述完毕后,朗读的人要对照书本内容评价复述者复述的准确性及完整性。

当某部分内容按LOVE四步法完成后,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就相互交换一下听和读的角色,以后依次类推,每读一部分就可轮换一次角色,每次都要以自己的笔记为基础进行复述,由朗读的人分别给予评价。

第三节 大学生的学习障碍与调适

大学学习内容繁多,学习方法多元化,这对初入校门的大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挑战,也会给身心带来隐形的压力。面对压力,有些大学生会出现阶段性甚至是长期的学习障碍,这会影响正常的大学学习与生活,所以,大学生应该积极地了解学习障碍的表现形式,学会心理压力的调节方法,保持自我的身心健康。一、大学生的学习障碍(一)浮躁心理

浮躁心理是现代人的通病之一,浮躁心理体现了心境和情绪上的波动性,具体表现为行动盲目、做事缺乏思考和计划、心神不定、缺乏恒心和毅力、见异思迁、急于求成、不能脚踏实地。(1)盲目性。目前大学生中“一张文凭,多张证书”的风气盛行。在校大学生参加考证的人数在逐年递增,大学生考证主要是“充电”,为将来进行职业设计打基础,多一个证书等于是多了一项谋生的“资本”,这似乎是未雨绸缪、有计划性的表现。然而,细究起来却未必如此,学生们为考证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据媒体报道,大学期间为考证花费两三千元的学生不在少数,高的甚至近万元。考证除了加重了大学生的经济负担外,更主要的是干扰了他们在校的正常学习,而且现在一些证书的“含金量”其实并不高,也即是说证书多并不代表综合素质高。为考证而浪费了大学时期宝贵的专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这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2)急功近利。应试教育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其带来的后果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也是重大的。一种后果是,很多学生在高考过后好像就没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进了大学就迷迷糊糊,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混混日子就过去了。另外一种后果是,这种功利色彩在高考过后仍然顽固地伴随着大学生们。有同学说:“学物理,想开宝马车就不可能了。”这是一种可怕的价值观错位。许多考上研究生的同学平时成绩一般,只是应付考试,表现出对考试的不耐烦。还有同学说:“如果不想出国,90分和60分没什么区别。”这样一些急功近利的心理,使得大学生们无法真正静下心来钻研学问。(3)见异思迁。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很少有人能抗拒金钱的诱惑,大学生们也同样抵挡不住外面精彩世界的诱惑。有些同学炒股票,有些同学去打工,有些同学自己创业,却很少有同学愿意搞学问。“大学生创业”又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热点。许多学生被一些媒体过多过于夸张的言辞渲染所误导而下海。实际上所谓的大学生创业,仅仅适用于个别有某种特别天赋和特别机遇的大学生。就拿大学专业来说,仅凭四年的学习积累去创业是很难成功的。连最基本的知识都不具备,谈何创业?(4)不求甚解。大学的学习具有广博而精深的特点,这要求学生不但要认识到事物的表面形象和外部联系,还要进一步对信息加以思考、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和概括,从而形成概念。浮躁心理使得个体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深入地理解内容。心理浮躁的个体只满足于对事物作一般的理解。他们在阅读学习材料时只是走马观花,或是一目十行。对于学习内容不求甚解是浮躁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二)畏难心理

在学习上碰到挫折时选择逃避的就是畏难心理的主要表现。逃避主要有三种表现方式。(1)逃避现实。这种情况在大学生中比较常见,某些大学生过去在学习上一直很努力,但出于种种原因而受挫后,他们往往不从客观上分析原因,而是一改过去的刻苦学习,变得对学习漫不经心,得过且过,同时在娱乐和交友上倾注大部分精力。大学生逃避与自己正常且发展关系最直接的学习环境而投入到其他活动中去,这可能在某些时候对压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不能真正消除内心的紧张。因为紧张的心理会以“潜意识”的方式转入另一现实中。(2)网络成瘾。有些大学生学习不好或考试失败后,幻想将来会克服困难取得好成绩从而找到好的工作岗位的愉快景象,这也许能使他们鼓起勇气学好功课。但如果不面对现实,一味耽于幻想,沉迷于网络,定会使其最终不能适应学习生活。(3)假性病症。有些学生一到要考试的时候就会生病,他们不自觉地将心理上的困难转变为身体方面的症状,借以逃脱他人对自己学习不好的责备以维护自己的尊严。

学习上的畏难心理还表现为不愿意与人谈起自己的学习情况,降低自己的学习要求,逃课,见到老师就头痛等。(三)焦虑心理

1.学习焦虑的定义

学习焦虑是指学生由于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或失败感、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一种一般性的不安、担忧和紧张感。这种学习焦虑是因焦虑水平过高而引起的学习障碍。焦虑对学习的影响是复杂的。一般认为,焦虑程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即焦虑程度过强或过弱都会使学习效率下降,有望取得最佳学习效率的焦虑程度应是中等的。但最佳的焦虑程度也因学习材料的性质不同而有所变化。对比较容易学习的材料,学习效率随焦虑程度的提高而上升;随着学习材料难度的增加,最佳焦虑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2.学习焦虑的表现

大学生的学习焦虑表现为学习压力大,精神长期高度紧张,四肢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涣散,情绪躁动,寝食不安,郁郁寡欢,面无表情,精神恍惚等。学习焦虑在考试前表现得更加明显,如在书上到处画重点,反复背诵课堂笔记等。某大一女生贺同学,入学两个月以来时常感到压抑、急躁、无助,在进入教室后更是感到胸闷异常,汗流浃背,甚至听不到老师讲的内容,在课外学习时也无法集中注意力。贺同学的表现就是典型的学习焦虑。该同学曾就读于县城重点中学,高中时名列前茅,一直是年级前三名,是老师和父母眼中的骄傲。但自从考入大学后,学习方法和环境的改变让贺同学无法适应,而两次小测验都成绩平平更让她的自尊心大受伤害,由此变得焦虑起来。她每天脑海里想的都是“如果考试不及格怎么办”、“别人一定看不起我”,最终加重了学习焦虑。二、学习障碍的预防和调适(一)如何预防学习障碍

既然大学生的不良学习心理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那么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预防措施呢?

1.确立角色目标,提高适应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要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位置,使自己的需求和发展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相一致。这就是说,随着大学环境的变化,自己要进入“角色”,就必须在新的大学生活中寻找自己的方位,确立最佳位置。此外,培养自信心对大学生尤为重要。由于大学是人才云集之处,能人背后有能人,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学生过去的优势变得不复存在。在现实面前,由于心理承受不了这些落差而产生了自卑感,甚至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给自己定好位,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2.培养健康心理,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要增强学习动力,主要是确立学习目标。目标能指导人的一切行动。进入大学,等于之前的理想实现了,而新的理想目标又等待着自己去确立、去实现,这种新目标的确立要根据大学的学习规律,结合自己的实际,并且要进行新的努力。在目标的确定中应该注意使个人目标与社会责任联系起来,把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否则这一目标就难以实现。其次,要培养学习兴趣。兴趣是情感的凝聚,一个人如果对这件事情感兴趣,那么,他(她)就会深入持久地去做这件事,力争达到预期目的。兴趣对于大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它是求知的动力,热情的凝聚,行为的导向,成功的起点。但是,人的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实践活动的丰富而培养和发展的。所以,在学习中,大学生要善于发现可以激发自己兴趣的事物,努力培养这种兴趣。

3.克服过度学习焦虑

当出现学习焦虑的情况时,应充分发挥自我调节的能力来控制焦虑的程度。具体的做法有:①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确立切合自身实际的学习目标;②保持适度的自尊心,降低对胜败的敏感度;③培养广泛的兴趣,正确处理学习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关系,适当转移注意力;④摸索总结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注意劳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

4.预防心理疲劳

劳逸结合是预防心理疲劳的重要措施。学习一段时间,应该休息片刻;学习之余,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养成科学用脑的习惯。在心理咨询领域还特别提倡做适度的运动,这样可以很好地缓解身体的肌肉紧张,调节情绪,十分有利于预防心理疲劳。

5.理性面对考试

考试只是老师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把握情况,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整体素质。大学生一方面要重视考试,另一方面应以轻松的心态看待考试,考试成绩只是某一阶段的学习考核,并不能代表全部。大学生要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做好考前准备,认真复习,有计划、有安排,做到胸有成竹,临考前保证充足的睡眠,以清醒的头脑和充沛的体力迎接考试。(二)学习障碍的调适

1.反思与换位思考

大学生要学会在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的时候,不要总是把眼睛盯在别人的过错上。其实,不少事情常常牵涉到诸多方面的因素。有些事情的发生,责任说不一定就在自己身上。许多令我们气愤的事情,实际上并不是对方有意跟我们过不去,或许是对方无意间弄错了,或许是对方的想法、理解与我们不一样,又或许是对方这几天心境不佳。像这些情况,我们应该反思和换位思考,没有必要把自己弄得怒气冲冲。另外,当自己有过失时,应自觉地反思一下:为什么自己会做错事?根本原因是什么?主要教训在哪里?应该怎样改进或弥补?今后怎样才能少做或不做错事?通过反思,过去的错误带给我们的就不再是毫无益处的懊悔,而是深刻的教训和十分宝贵的经历,这对调整自己的情绪非常有益。

2.自强与悦纳

忧郁、压抑、自卑有时和我们无能为力的事情有关。能力低、本事小,使我们对未来的变化缺乏把握,担心没有保障,无所依靠。要消除这种不良的心理,必须依靠自身的努力,加强学习锻炼,提高自身的能力。能力增强了,应对生活变化的可能性就增大了,对未来的担忧就自然会减少,“艺高人胆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同时,作为大学生,应当对自己有个适当的了解,如天赋、体质、心理素质、才智修养、行为表现等各方面,并在此基础上能悦纳自己,不讨厌自己,不以自己为羞。既然我们悦纳自己,就不但要看到自己的长处,而且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甚至要容忍自己无法改变的缺陷,做到这些这不仅能证实自己的价值,而且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使自己的心情如同春天般风和日丽,精神饱满地对待每天的生活与学习。

3.宣泄与暗示

不少大学生都认为当怒气发生时应该用意志努力压抑它,使它不显形于色,其实,这是片面的,有时甚至是有害的。怒气既然已经产生,就一定要寻找发泄的地方,如果强行抑制使其不外泄,它就会在我们体内寻求发泄,给内脏器官的活动造成损害,以致造成疾病。而且,把怒气闷在心里,并不能使它得到消除,反而会使人不断地想起它,以至于越来越气。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要大家一有怒气就不分场合、不计后果地胡乱发泄,这只会造成新的摩擦和冲突,对人对己都不利。对大学生来说,应寻找合理的宣泄途径,例如写出来,向亲人和朋友倾吐,或干些体力活,体力上的负重可以缓解因怒气造成的情绪压抑,起到平息怒气的作用。另外,打打球、跑跑步、登登山或在空旷的地方放声高歌都有显著的效果。同时,暗示作为一种心理机制伴随着人的心理活动,潜移默化地起着调节心理的作用。心理学认为一个人随时可以通过想象、联想或幻想来自我衍生出正负情绪,因此也可以通过自我暗示显示出正负情绪。对于在学习上感到自卑的人而言,应该导入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比如对自己说,“这次考试并没有反映出我的真实水平,成绩不佳是暂时的,下次我会考好的”、“我的成绩是不好,但是这种情况正在慢慢地改善”。

4.放松训练

这是国内外流行的心理调节方法,它是按一定的练习程序,学习有意识地控制或调节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以达到降低机体唤醒水平的目的,调整那些因紧张刺激而紊乱了的功能。人们肌肉紧张的时候,心理也会紧张,如果能让肌肉放松,那心理上也可以放松下来。而肌肉放松是我们可以通过锻炼做到的。肌肉放松通过让人有意识地去感觉主要肌肉群的紧张和放松,从而达到放松的目的。你可以尝试一下这种感觉:将你的右手握成拳,攥紧些,再紧一些,然后感觉一下手和前臂的紧张状态,让这种感觉进入手指、手掌和前臂。然后再放松你的手,注意紧张和放松之间感觉的差异。你可以闭上你的眼睛再做一次,感觉到那种紧张,再放松,让紧张感流走。虽然这种方法的名字叫放松训练,但它其实这也是一种技能,需要练习,需要集中注意力,第一次大概需要20分钟时间,比较快的时候也可以是两三分钟。不一定要做得很完美,只要试着去做、去体会就可以了,放松训练非常有助于保持情绪稳定,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大有裨益。思考题1. 结合自身体验,分析大学的学习和高中时代的学习有什么差异。2. 大学学习过程中要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非智力因素的参与?3. 结合大学生涯规划,制订一份自己学习的长期计划。4. 组成讨论小组,探讨如何掌握适合大学学习特点的学习方法。5. 分析自己曾经出现过的学习障碍,和同学探讨如何最大限度地避

免学习障碍的出现。

第五章 自主创新 方法先行

——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与科研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在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人才的后备军,大学生是否拥有创新能力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发展前景。《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施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完成这项任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第一节 创新型人才的定义和特征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可以被称为创新型人才呢?考察学界对创新型人才的定义,本书比较赞同这样的观点,即“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由此定义出发,我们可以发现创新型人才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是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爱因斯坦认为他之所以会取得成功,原因在于他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美国学者希克森·特米哈伊在谈到创造性人才的因素——好奇心的重要性时,也明确提出,“通往创造性的第一步就是好奇心和兴趣的培养”。因此,成为创新型大学生的起点应该是培养自己对事物的好奇心。

如果说好奇心表现为人追求认识事物的短暂的探索行为,那么求知欲则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认知欲求、认知需要,表现为人坚持不懈地探求知识。作为内在精神需要的求知欲一经形成,就又成为构成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从这一点来说,求知欲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产生兴趣,从而增强学习的效果。求知欲强的人会自觉地、积极地追求知识,热情地探索知识,以满足其精神上的需要。创新型大学生应培养并维持自身较强的求知欲。

哈佛大学第26任校长陆登庭博士指出:“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培养创新型大学生也应该从培养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着手。二、有很强的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达成学习目标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把学习内容作为认识的客体,而且要将自己作为认识的客体。要对自己作出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使自己的注意力、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不断提高。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所讲的:“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应特别注意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应着力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有预习的习惯、听讲的习惯、认真思考的习惯、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训练和复习的习惯以及迎难而上、反复实验、勇于探索的习惯等,并努力使之规范化。三、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拥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拥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是进行科研创新的前提。创新通常是创新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成果的不足,或是关注多项研究工作的关系从而寻找到集成创新的机会,或是实现亲人的研究展望,或是在现实生活的效果比较中用批判及普遍联系的眼光发现创新点而实现的。而这些创新的前提都是创新者要在该方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指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知识。它的形成需要不断地学习、积累才能实现。我们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广泛阅读,尽量多参加学术讲座、学术竞赛、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活动,这样大学生才能在某一领域拥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四、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与他人合作和共处

中国先秦时期的儒家就十分重视道德修养,以后经过历代思想家的继承发展和不断完善,形成了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道德修养理论。这一理论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同“齐家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认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一切都要从个人修养的品德做起,只有修身才能齐家,然后才能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1943年,周恩来曾手订《我的修养要则》并将其作为座右铭。要则共有七条,分别是:①加紧学习,抓住中心;②努力工作,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条理;③习作合一,要注意时间、空间和条件,使之配合适当,要注意检讨和整理,要有发现和创造;④要与自己的和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⑤适当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地纠正自己的短处;⑥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⑦健全自己的身体,保持合理的生活规律,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

大学生进行自我修养,贵在自觉。创新型人才的道德修养除应包括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的良好修养及习惯方面的内容外,更应包括真诚待人、团队合作、乐于奉献等与人合作及共处方面的内容。近年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生创新奖项的获得者绝大多数是团队,个人获奖的情况还是比较少。这也跟科学研究或其他创新活动的特性有关。创新活动从想法到实际成果的产出往往是一项系统、烦琐的工程,需要长期的时间、精力,甚至是体力的投入,离开团队合作往往很难成功。锻炼自身与他人合作、共处的修养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五、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承担艰苦的工作

在人的整体素质中,身体素质是物质基础;拥有健康的体魄是成为创新型大学生的前提条件。现在校园里越来越多的同学忽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他们把大部分的时间用于课堂学习、做实验、看书、应付各种考试、参加比赛,或者是打游戏、睡懒觉,而丝毫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锻炼。因此,大学生中逐渐显现出亚健康隐患,一些学生经常出现头痛、头晕、易疲劳、失眠、贫血、反应迟钝等症状。为此,清华大学提出了“8—1>8”的理论,其基本含义是:在一天8小时的学习时间里,抽出1小时进行体育锻炼,学习效果将比8小时都进行学习好。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心理素质包括情感、信心、意志力、韧性等。创造是一种意志行动,创造的特征就是克服困难,做前人和别人没做过的事情,它往往是一个艰辛的过程,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心理健全的人,其一切有目的的行为和活动都是意志行动。探索科学的奥秘是一项从无到有的事业,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困难当然很多。从事一切有意义的事业,都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坚韧的品性。

第二节 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大学生培养创新思维的意义

有这样一则故事:中国和美国各100名学生共同做一道题,题目为:钟表在什么时刻,秒、时、分针相互重合。中国的学生个个都趴在桌子上又画又算,美国的学生则摆弄起自己的手表。结果美国的学生,100个人有100种答案,而中国的100个学生只有一种答案。我们看到这个故事不禁要问:中国学生的创新思维到哪去了?

中国创造学会原会长袁张度教授在《创造学与创新方法》一书中指出,创造学对大学生有三个方面的作用:(1)可以树立创造哲学的观念。可以帮助学生牢固地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创造性解题”(creative problem solving)的能力。(2)可以掌握创造学中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意识、创新精神、创造环境、创造技法、创造测评的知识,学会开发和训练创造性技能的方法。同时还可向学生传授发现、发明创造的原理和技法。(3)可以掌握创造性解题的模式和方法。二、创新思维的特点

常规思维的特点是常规性、单向性、逻辑性和单一性。它是严格遵循思维的逻辑规律的。创新思维则不同,它的特点是创造性、发散性、跳跃性、综合性和非逻辑性。创新思维离不开逻辑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但创新思维是一种超越性的思维形式。对于它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1)灵感性。创新思维是一种无先兆性的思维,是常规思维的“副产品”,是在常规思维中跳跃出来的瞬间思维。创新思维的产生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长期聚焦思考某一问题时,突然产生的;另一种是在大脑放松、思维处于极度发散状态的情况下突然闪跳出来的。比较两种情况,第一种更易促进创新思维的产生,正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由此可见,培养创新思维,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这正如“机遇特别钟爱有准备的头脑”的道理一样。而对于在第二种情况下产生的灵感,可遇而不可求,应该立刻记录下来并着手开展研究,否则机遇就会溜走。(2)求异性。求异性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特征。创新思维的形成尽管有灵感性的特征,具有不可主控性,但产生创新思维的过程有着明显可控制的求异思维特征,那就是让思维“离经叛道”,标新立异,使它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不迷信权威结论。(3)发散性。发散思维是一种开放的思维,它不受时空的限制,思维可以任意遐想驰骋,海阔天空,甚至胡思乱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往往是以严密的逻辑思维见长,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那些按部就班、四平八稳的人被视为稳重的人才,这是不利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我们应把学习的主要精力放在开阔视野和思维上,摆脱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4)联想性。创新思维主要是借助对事物的丰富联想来实现的。在发散性特点的基础上,人们可以借助事物之间客观存在的联想来打开思路、展开联想。可以运用因果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自由联想等形式进行创新思维活动。创新思维的联系性特点要求我们要注重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三、大学生常用的创新思维方法

创新思维的方法种类繁多,有四段思维法、发散思维法、联想思维法、想象思维法、灵感思维法、直觉思维法、反向思考法、U形思考法、智力激励法、希望点列举法、缺点列举法、移植创造法、组合思维法和观察思维法等,这里主要对以下几种大学生较常运用的创新思维方法进行介绍。(一)智力激励法

智力激励法是一种集体的发明方法,它是由现代创造学的奠基人、美国学者阿历克斯·奥斯本于1938年首次采用,1941年公开提出的一种出主意的会议方式。它的英文全称是Brain—Storming,因而又称为BS法,也叫作“头脑风暴法”或者“智暴法”。

智力激励法是一种集体操作型的创新方法,此方法的原理是通过召开特殊的专题会议,依据一定的原则与规定来强化信息刺激和思维共振,促进与会者展开想象,引起思维扩散,在短期内产生面广量大的新设想。智力激励法一般以开小型会议的方式进行,其主要目的就在于通过群体发言,启发大家提出创造性的设想。因此,智力激励法是能够提出许多创造性设想和思维创新的有效方法。

使用智力激励法进行小组讨论时,应注意四项原则:一是严禁批评;二是畅所欲言;三是追求数量;四是相互启发。我们要善于用别人的想法开拓自己的思路,与会者可以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更要注意吸收别人的设想,以产生更好的想法。(二)组合法“综合就是创造”,“组合可以创新”。组合创造法就是将已知的事物珠联璧合,使新组合的事物在性能或者服务功能等方面发生变化,以产生新的有使用价值的创造技法,简称“组合法”。

组合法是详细构思设想的有效途径。小到铅笔的发明,大到CT医疗扫描仪的设计,都是组合方法的功绩。一个穷画家威廉发明了一支把橡皮包在笔头上的铅笔,他获得了专利。他把他的专利和专利权都卖给了拉巴地布铅笔公司,使该公司每年专利产品项就收入50万美元。而一家音像工业公司的技术员豪斯菲尔德,将X射线检查仪与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结合起来,发明了能够进行人体探测的CT扫描仪器,因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有人对近10年来的480项重大成果进行分析,发现组合型成果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突破型发明成果的数量,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技术,组合型的技术发明使技术更加完善和成熟。

组合法的前提是分析设计的知识和方法,因此,大学生们运用组合法进行创新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就是熟悉已有的相关研究内容和知识。大学生应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学术竞赛、学术讲座、专业实践与实习等活动,以便更全面地接触学术科技的热点问题。(三)列举法

列举法的适用面比较广泛,可以应用于创造创新的各个环节。我们主要介绍希望点列举法、特性列举法和缺点列举法三种。

从某一个模糊的需要出发,列举出多种能满足需要的希望点,然后选择希望点形成创造目标或课题的方法叫希望点列举法。该方法集中人们对某种东西所期望的功能、属性等,然后沿着这种愿望来设想,以寻求新的发明目标。运用该方法时,最重要的是找出人们不满意的地方,使人们产生“要是怎样怎样该多好呀”之类的期望,从而引领创造的方向。

特性列举法是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教授克劳福德创造的一种启发发明思路的方法。这个方法使我们从一个产品最基本的方面来思考它的改进。一个产品总要有特殊材料、形状、功能等多种属性。克劳福德发现,人们越是简单地描述出产品的属性,思维的灵活性就越强。因此他提出用一个词来描述产品的一个属性,然后把这些词分为名词、形容词和动词三大类,并列表写出这些词,然后逐一考虑每个词的替代、修改、取消、补充等,最后得出具有独创性的方案。

缺点列举法是一种横向思维方法,它是通过发现事物的缺点,挑出事物的毛病,并进行改进的创造方法。那么怎样才能多提出事物的缺点呢?细心的观察和调查是好方法。有一位日本的商人,看到在日用消费品方面,日本的消费潮流总是紧跟美国,他就每年都去美国作一个多月的考察。这期间他参观商店、家庭,遇到新鲜的物品,总是再三询问它有什么优点,用时感觉如何,结果这种做法使他产生了许多灵感。另外,查阅发明专利说明书或参考师兄师姐们的发明创造,并试着给这种发明提出存在的缺点和建议,进而改进这种发明,也往往会使你的发明更精巧,起点更高。(四)其他思维创新方法

除上所述,还有很多值得大学生们学习的思维创新方法。(1)移植创造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吸取、借用某一领域的原理、方法、结构及成果,或渗透到其他领域,用以变革或创新事物的方法,就是移植创造法。(2)U形思考法。当直接思考受阻时,将原来的问题转换成它的侧面问题,借鉴从表面看来与问题无关的信息,从侧面迂回或横向寻觅求解问题的方法就是U形思考法或横向思考法。(3)反向思考法。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的两个面,而人们总习惯于只看重其中的一面。如果人们有意识地从反面思考,就有可能得到有创造性的设想。反向思考法的本质是在同事物常理相逆的思考过程中标新立异。(4)发散思维法。发散性思维是指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最根本的特点是多方面、多思路地思考问题,而不是局限于一种思路、一个角度、一种方法。

第三节 大学生常用社会调查方法

创新型人才的本质特征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开拓创新型人才的这种本质特征,是与重视社会调查和善于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分不开的。可以说,对科学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钻研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养成。本节的主要任务是强化社会调查意识,引入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归纳同学们应用调查研究方法的平台。一、社会调查的程序与准备(一)基本步骤

社会调查的基本步骤一般认为有四阶段说和五阶段说,下面是目前学界认为比较全面的五阶段说。

1.确定选题

确定研究课题就是选题,真正的科学调查始于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社会调查的第一步是明确要研究的问题,即“研究什么”。选题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多种,一般来说,主要是考虑这一课题是否具备必要性、创造性、可行性和适当性。

2.准备阶段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在军事上,就是“不打无把握之仗,不打无准备之仗”的意思,社会调查也是如此。在将要研究的问题确定后,我们还不能立刻着手进行调查,而必须先作好研究假设、研究计划、测评与操作化等重要事项的准备工作。

3.调查阶段

调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收集资料。不言而喻,收集资料是社会调查中最基础的部分。这个过程由于所采用的调查方法的不同而大相径庭。例如,如果我们收集原始资料,我们就要到调查现场去收集;如果我们收集文献资料,我们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到图书馆、互联网、档案馆等场所。对于原始资料的收集,实施的方式一般有两种,即自填问卷和访问调查。

4.研究阶段

研究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整理和分析资料。这是在实际调查结束后,调查人员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和分析的过程。在这个阶段,统计调查和个案调查所使用的汇总和分析的技术各不相同。在统计调查中,调查阶段结束后,必须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认真仔细的审核和汇总,以保证资料真实、准确和完整,然后,对其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

资料经整理后更为有序,这就为分析资料做好了必要的准备。分析资料是社会调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为只调查不研究,是不能成为社会调查的。分析资料有两项主要任务:(1)统计分析。统计分析就是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去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关系,揭示事物的发展规模、水平和结构,说明事物的发展方向和速度等,为思维加工提供准确、系统的数据。在统计分析中,应使用计算机和统计软件来处理数据以提高统计分析的精度、深度和效率。(2)理论分析。如果说统计分析是对事物进行定量分析的话,那么理论分析就是对事物进行定性分析了。如果只有统计分析,没有理论分析,那么我们的资料分析工作就只是进行了一半。因为统计分析只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规模和程度以及事物之间的相关程度如何,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模和程度?这样的相关程度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些任务就要由理论分析来完成了。理论分析没有固定的程式,但必须遵循实事求是和全面性的原则。

5.总结阶段

总结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撰写调查报告、评估和总结调查工作。

调查报告是调查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调查工作质量及其成果最重要的总结,在反映社会事实的基础上,它有描述、解释、预测、提出建议和理论贡献五个层次。一般来说,每项社会调查课题都应该写出自己的调查报告。(二)如何选择调查课题

调查课题是社会调查研究所要反映或解释的某一特定的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进行社会调查,首先要解决调查什么的问题。选择好调查课题可以明确研究方向;社会调查课题的选择也决定着调查研究的价值、调查方案的设计,制约着社会调查的全程。

1.调查课题的类型

社会调查研究必须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社会调查的研究课题也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社会调查研究的课题可分为以下几类:(1)理论研究课题和应用研究课题。

这是根据社会调查的目的来区分的。理论研究课题是指为检验和发展某些理论或假设而从事的社会调查研究课题。这种研究的成果在将来也许会被应用到实际当中,但其研究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而是以揭示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为主要目的的。例如,有人根据独生子女日益成为家庭“旋转中心”和“小皇帝”的现象,推测独生子女从家庭走向社会后,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比非独生子女要差,理由是独生子女性格孤僻、不合群、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生活自理能力差等。而他们的这些品质,是与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相悖的。这样的推测是作为一个理论假设而提出来的,因为它所研究的不是某一时期某一地区的独生子女问题,而是独生子女适应社会能力的一般情况,属于理论研究。

应用研究课题是为了认识和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研究课题。它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实际应用的需要。在现实社会中,一些新变化和新现象的出现,需要得到陈述、澄清;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研究其形成的原因,进而制订可行的对策等,这都属于应用研究课题的范畴。

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尽管在性质上有所不同,但是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又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关联的。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理论性还是应用性的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都往往既有助于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又可以在理论上作出贡献。(2)描述性研究课题和解释性研究课题。

根据对社会现象的研究深度和认识要求的不同,又可以将调查课题分为描述性研究课题和解释性研究课题。

描述性研究课题,是指那些为弄清发生了什么事而提出的调查研究课题。提出它的意图在于探明和详细描述社会上已发生的现象,它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事和什么情况已经或正在出现,或回答发生了的现象“是什么”,而不是企图说明“什么会发生”或“为什么会发生”。

解释性研究课题,是在对特定的社会现象作出描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现象所产生的原因和过程作出解释或说明的研究课题。它所回答的是“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上述调查课题的分类只是具有相对的意义。在实际的调查研究中,不少调查课题常常是理论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兼而有之的,只是其侧重点不同而已。

2.正确选择课题的基本原则

正确选择调查课题应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一是需要性原则,即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选择调查课题。当然,对社会需要应作全面的了解,如党和国家制定方针、政策、法律的需要,解决人民群众疾苦的需要,理论研究的需要等。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最好是结合学校、学生等的现实需要出发,这样往往更容易开展。

二是创造性原则。对创造性原则应作广义的理解,即要看到在创造性的课题中,有的是别人从未做过的首创性课题,有的是从新角度、新侧面去研究老问题的拓展性课题等。对于大学生来说,我们的理论功底及专业技术并不占优势,因此我们更应该力避“热题”、“俗题”,应尽量去发现并捕捉“小荷才露尖尖角”,即尚处于萌芽状态的课题。

三是可行性原则。在选择课题时,还要考虑到主客观条件的许可。选题时要考虑的主观因素主要是指调查者本人的知识结构、能力等;客观因素主要是指调查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

3.课题形成的途径

一般来说,调查研究人员根据自己已有的理论知识以及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会初步形成自己的调查研究课题。但为确保课题的可行性和课题的质量,使调查者对课题研究的方向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还必须经过其他的一些途径来形成课题,这也叫探索性研究。

课题形成的途径主要有:(1)查阅文献资料。该途径即了解前人或他人对有关研究课题的调查研究成果和研究过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到:围绕某一课题,前人或他人已经研究过哪些问题,研究到什么程度,有哪些领域还没有研究或研究得不够,有哪些领域出现了与已有研究不同的新情况、新变化等。弄清了这些情况,可以避免重复劳动或无效劳动。(2)向有关专家咨询。该途径即向有关领域的专家咨询、请教。某一研究领域的专家一般对该领域有专门的研究,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也比较了解,向他们请教会得到十分有益的启迪。另外,大学生刚刚起步做科研,向相关老师请教研究现状、难点、重点、技术路径等对自己的进步也会有很大的帮助。(3)从现实需要中来。现实社会是个复杂而庞大并且永不停歇的系统,它无疑为我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研究课题。二、几种常用调查方法简介(一)文献调查法

文献调查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历史法,就是搜集各种文献资料,摘取有用信息的方法。文献调查法有多方面的作用:有助于了解与调查课题有关的已有调研成果;有助于了解与调研课题有关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了解调查对象的历史和现状等。因此,文献调查是一般社会调查的基础和前导,它贯穿于社会调查的全过程。查找文献主要有以下具体方法:

1.检索工具查找法

文献检索工具,是指用以积累、保存文献和查找文献线索的工具。在电子信息网络发达的今天,利用互联网进行文献检索具备更便捷、更全面、更有效等特点。使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园网的学生,可以进入校园网首页,点击“图书馆”—“电子资源”,即可进入学校购买的电子检索工具界面,这里的近百种检索工具我们都可以免费使用。其中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国内9 100多种重要期刊,以学术、技术、政策指导、高等科普及教育类为主,同时收录部分基础教育、大众科普、大众文化和文艺作品类刊物,内容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哲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数据库文献总量3 252万多篇,非常值得我们使用。另外,在学术论文检索方面,我们也可以进入谷歌网页,点击“更多”—“学术搜索”进行检索。这些电子检索方式都能非常便捷地帮助我们找到需要的资料。

由于互联网发达且便捷,检索工具查找法可以成为我们了解某一学术问题的首选方法。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检索工具对任何感兴趣的学术问题进行检索,了解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概貌,进而着手进行相关的研究规划。

2.图书馆现书资源利用法

专著类,特别是基础研究类专著对于我们理清研究课题的理论框架非常重要,而这类图书一般在图书馆最容易找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图书馆馆藏丰富,检索便利。我们只需要打开图书馆内或校园网内的图书馆网页,点击“书目查询”,并按指示输入我们感兴趣的主题,就能非常方便地检索到我们需要的图书放在哪个楼层的哪个书架上。另外,图书馆的现刊阅览区内还收藏了许多学术期刊,我们也可以经常阅读,这也不失为寻找学术灵感的好方法。

图书馆现书资源利用法对我们拓展知识面、搜索研究问题的理论依据等都非常有帮助。

3.参考文献查找法

也称追溯查找法,即根据作者在文章、专著中所列的参考文献目录,或在文章、专著中所引用的文献名目,追溯查找有关文献资料的方法。具体做法是,从已经掌握的文献资料开始,根据文献中所开列的参考文献目录和所引用、所介绍的文献名目,直接去查找一些较早的文献。

此种方法为我们比较全面地了解、掌握某一学术问题的历史、发展及现状提供了较便利的途径,我们可以通过此种方法听取众家之言。

4.循环查找法

也称分段查找法,即将以上三种查找法结合起来交替使用、循环查找的方法。如果我们希望自己对某一学术问题的研究务实、深入,而非人云亦云、浮躁肤浅,那么循环查找法是我们必须坚持使用的文献调查方法。(二)访谈法

访谈法是当代社会研究方法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种资料收集方法,它是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从被研究者那里收集第一手资料的研究方法,常见于质性研究或定性研究中,也在新闻采访、政策咨询、工作汇报、市场调查、社会工作等活动中被广泛应用。通过访谈,研究者可以较为深入地了解受访者的所思所想,包括他们的价值观念、情感感受、心理活动和所遵从的行为规范,从而获得关于某一行为或社会现象的详细资料。此外,访谈法特别适合于书写能力和书面阅读能力欠缺的受访者,此类受访者通过口头表达可以更好地提供信息。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访谈法可以划分出多种类型,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访谈对象。

1.标准化访谈和非标准化访谈

标准化访谈亦称结构性访谈,是指按照统一设计的、有一定结构的调查表或问卷表所进行的访谈。这种访谈的特点是访谈的内容已在调查表中作了精密的安排,有一定的内在结构,调查员依据设计好的调查表,逐项向受访者询问,并将受访者的回答填入调查表中。在访谈中,要求调查员选择访问对象的标准与方法、提出的问题、提问的方式与顺序以及对受访者回答的记录方式都保持相同。由于调查表是由调查员逐项提问、当场填写的,其回答率和回收率都较高,比较容易统计汇总,便于对不同对象的回答进行对比分析,因此,我们也可以将它视为面访式的问卷调查。

非标准化访谈亦称非结构性访谈。与标准化访谈相反,它事先不制订统一的调查表或问卷,而是按照一个粗线条的提纲或一个题目,由访问者与受访者在这个范围内进行交谈。这种访谈法的主要特点是富有弹性,有利于形成一种轻松和谐的谈话气氛,有利于拓宽和加深对有关问题的研究。但这种方法对访问者的要求较高,要求其具有有较好的谈话技巧,能够控制环境,把握谈话的方向和进度。

2.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

个别访谈是对单个调查对象的访谈。这种访谈基本上只限于访问者和受访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双方的交谈不会受到访谈外的第三者的直接影响。访问者只要控制好谈话环境,就能较好地打开受访者的言路。此法对于那种无结构的访谈最为有利。

集体访谈就是访问者邀请若干位受访者,通过集体座谈的方式搜索有关资料的方法,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开座谈会。由于集体访谈是对若干位受访者的访谈,因此它所获得的资料更为广泛,而且由于与会者相互启发补充,所以获得的资料更完整、准确。此外,这种调查方法省时、省力、省钱,能较快地获得有关信息。但开座谈会也容易产生一种“团体压力”,使个人顺从多数人的意见而不表达异议。因此,对于某些敏感性问题,不宜采用这种方法。

3.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直接访谈就是访问者和受访者之间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在访谈过程中,又可以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两种方式。

间接访谈是访问者借助于某种工具对受访者进行访问。例如,电话调查是面对面访谈法的延伸。(三)问卷法

问卷法是根据一定的调查目的,以严格设计的问卷为工具,向研究对象收集研究资料和数据的一种调查方法。问卷(questionnaires),在形式上是一份具有一定结构、标准的问题表格。

由于问卷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标准化程度较高,所以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的资料非常适合于定量分析。而社会调查研究的定量化,是当前社会调查研究的主要趋势之一,因此问卷法得到较大范围的应用,适合于调查研究对象的满意度、需要、动机、价值观、态度与个人行为等。

1.问卷的结构

作为问卷调查法中用来收集资料的工具,问卷在形式上是一份精心设计的问题表格,用来测量调查对象的行为、态度和社会特征。一般情况下,问卷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问卷封面与封面信、指导语、问题与答案、编码及其他资料。(1)封面与封面信。问卷的封面和封面信能使问卷调查显得更为正式、规范,但不是所有的问卷都有封面和封面信。封面一般可以设置问卷编号、调查对象所在单位、调查开始时间、调查员、督导员等信息;封面信一般用来说明问卷调查的目的、意义和问卷的主要内容,并介绍调查机构或调查员的身份。(2)指导语。指导语是指在问卷中出现的关于问卷回答或填答方法、要求的文字性说明。指导语一般在自填问卷中出现得较为频繁,在访问问卷中出现得较少。有的问卷内容较少,填答方法较为单一,因此指导语较少,只需在封面信中简单说明即可;有些设计得较为复杂的问卷,其指导语也就相应较多。(3)问题及答案。这是问卷的主体部分。所有问卷都会根据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针对调查对象的行为、态度等方面设计一组问题。从形式上看,问卷中的问题可以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所谓开放式问题,就是只提出问题,但不为调查对象提供具体答案,由调查对象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填答问题。而封闭式问题则是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还给出若干个答案,要求调查对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4)编码及其他资料。编码就是对问卷中的每个问题及答案赋予一个数字作为它们的代码,将问卷的文字资料转换成数字,输入电脑进行统计分析。问卷中的问题以封闭式问题为主,编码主要是针对封闭式问题及其答案,开放式问题较少进行编码。

2.问卷的设计

问卷的设计不是简单地拼凑问题,而是要围绕研究主题,根据研究目的,将具体的调查内容细化。问卷中的内容是由研究的分析框架演绎而来的,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因此问卷设计的第一个步骤,就是确定好研究主题后,再列出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即本项研究中包括哪些调查内容,每一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哪些变量,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列出这些变量的同时,还要设计出测量这些变量的一组指标。这样一个过程,就是问卷设计中的操作化过程。所谓操作化过程,就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指标的过程。这是问卷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

在解释性的研究中,变量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操作化方案难度相对较高。因为这类研究,存在着理论假设,在操作化过程中,必须根据理论假设列出自变量、因变量以及中介变量,然后确定测量上述变量的指标。

在描述性的研究中,变量之间的关系相对简单,一般只需围绕研究主题确定调查的具体内容,根据调查内容列出相关的变量,最后确定测量变量的具体指标。

在制订操作化方案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为研究假设的具体化、选定调查内容的分类标准以及具体的测量指标,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与经验参考。另外,对于一些调查研究,如果相关文献资料较为缺乏,或者资料内容不够全面,还须进行探索性的调查,初步了解调查对象的特征,才能合理确定调查的具体内容以及测量指标。

问卷初稿设计好后,并不能直接投入使用,还必须进行试调查,以检查问卷中是否存在着错误或设计不当之处。必须按照既定的调查方案中规定的具体调查方法进行试调查。试调查也相应分为两种,即结构访问法和自填问卷法。试调查所采用的方法与正式调查所采用的方法要保持一致,这样试调查才能真正发挥预测、检查等作用。

3.调查报告的撰写与应用

一般而言,调查报告的写作应遵循以下步骤:(1)确定读者。

调查报告在开始写作前要统一思路。调查报告是为一定的读者而写的,所以要考虑到读者的不同背景、对调查方法的熟练程度、对调查主题的兴趣以及阅读和使用报告的方式上存在的差别。如果调查报告针对普通读者,即公众或是一般用户,而且是在媒体上发布的,那么报告风格应该是简单、生动且具有可读性的。如果调查报告是出于学术目的而写的,那么行文风格就应该是科学严谨的,以解释、分析为主,用词强调严谨性,力求中立、准确地表述客观事实,禁用夸张的描述和具有明显倾向性的语气。(2)确定主题。

调查报告的主题就是调查研究所要表达的中心问题,所谓“不破不立”。明确主题就是“破题”。一般而言,调查报告所要反映的中心问题就是整个调查的中心问题。比如,一项以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为中心的社会调查,调查报告的主题就是大学生群体的宗教信仰状况、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一项具体调查研究的研究任务不一定等于调查选题,调查选题也不一定等于调查报告的主题。尤其是当一项调查的范围较广、涉及的问题较多、内容需要细化时,一份调查报告往往难以将全部调查内容统领下来,这就需要从中选择部分内容形成报告,这时候报告的主题就是调查主题的一部分,是大选题下的一个小板块。(3)拟写提纲。

拟写提纲的主要目的是理清思路,形成报告的基本逻辑框架,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