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沟通:征服人心的艺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2 22:54:19

点击下载

作者:赵群辉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共情沟通:征服人心的艺术

共情沟通:征服人心的艺术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共情沟通:征服人心的艺术作者:赵群辉排版:skip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11-01ISBN:9787531746683本书由六人行(天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人人都需要学习的完美沟通术

闲来无事的时候,我总喜欢听高晓松的《晓说》来打发时间。在《YY未来世界》那一期节目中,有这样一段话令我记忆深刻,大意是:科技使人类获得巨大进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 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与此同时,科技进步也对世界造成了无法忽视的冲击。比方说人类的许多制度可能会失去效用,许多职业可能会消失,但这些职业中有些却永远不会消失。例如文学创作——“讲故事”这一职业。

我偶尔也会浏览公众号的文章。有一天,我看到一篇名为《比你失业更可怕的是,你孩子即将失业》的文章这样写道:“在未来世界,人工智能将会替代诸如司机、翻译、速记员之类的职业,但涉 及需要进行情感交流的职业时,人工智能就无法替代了。”

闻名全球的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曾经说过:“假如人际沟通能力也是同糖或咖啡一样的商品的话,我愿意付出比太阳底下任何东西都昂贵的价格购买这种能力。”

由此可见,沟通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过去,我一直认为“聊天”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无须去刻意学习。直到在图书市场上发现大量“如何提高沟通技巧”这类主题的书籍时,我才意识到“聊天”这一在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常的事,已成了困扰人们的一大难题。

有些人性格内向,在寻求外界帮助时不知道该如何开口;有些人性格外向,与人沟通时却缺乏艺术性,把握不好尺度,很容易刺伤他人;有些人在公共场合讲话时,紧张到语无伦次;更有甚者, 说话不合时宜,不分场合,徒惹尴尬,这些都被认为是“情商低” 的表现。

不久前,我拜访了一位平时“能说会道”的老朋友。在与其秉 烛夜谈的过程中,我惊讶地发现,他对如何与人交流沟通,竟也深 感困惑。

针对周围朋友在沟通交流上的困惑,我特意撰写本书,旨在分享一些个人的“聊天”技巧。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通过阅读和思考,提高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让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表达更为精准,更有分寸;人际关系更加融洽,更能获得他人认可; 工作更有效率;生活中更风趣幽默,交到更多朋友,从而获得幸福和欢喜。

在本书中,我将重点为大家介绍完美沟通所需要的四大“言值”力和五大沟通维度。

四大言值力:自在力、升值力、说服力和应变力;五大维度:好感度、准确度、信任度、迎合度和活跃度。

好感度,即交流时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好感度比较高的人, 通常会给人留下“与他相处很舒服”的感觉。

准确度,即说话的分寸感、逻辑力。准确度较高的人,在任何 场合都能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便于对方接受 和理解。

信任度,即你在直觉感性的印象下,给别人留下的理性印记。 信任度较高的人,通常会让人觉得很“靠谱”。

迎合度,即你在与人交流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控制力。双方在交流的过程中,如果气氛和谐而轻松,那么你恰到好处的迎合与回应,则会增加对方的舒适体验,同时为整个谈话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活跃度,即双方交流之后持续的推进和后续的维护,让你们的 一次成功交流成为后续交往延绵不断的情感纽带。

同时,我撰写本书,还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朋友们打造与人交流 和沟通的核心观念。这一核心观念涵盖了大多数人在工作和生活中 遇到的沟通问题,即通过技巧给人留下好的印象;通过聊天创造好的氛围;通过表达达到交流的目的;通过交流创造有效的沟通。

在本书后续的内容中,我将针对上述内容详细地展开,希望能够带领读者朋友们,循序渐进地深入理解沟通四大核心观念的含义,以 及沟通的四大言值力和五大维度。同时,我也希望本书的读者,都能 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获得丰富的沟通技巧和愉悦的阅读体验。第一章将心比心, 知己知彼, 天下没有难做的沟通这世上总有人懂你,也总有人值得你懂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都离不开沟通,而将话说到别人心坎儿里去,可以让别人对你的好感度成倍增加!

大家可以试着回想一下,能将话说到你心坎儿里的人都有谁呢?俗话说,知子莫若父——可能有你的爸妈;知交懂冷暖——可能有你的挚友闺蜜;还有就是能掐会算的算命先生。试想一下,你 往广济寺门口一站,不一会儿,就会围过来好几个大爷大妈,他们 有说你印堂发黑的,有说你天庭饱满的,有说你官运亨通的,有说 你即将大难临头的……众说纷纭,总有一款适合你。

说实话,我真觉得我们应该多跟骗子、传销、算命先生这一类人打交道,这样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智商和防骗技能。当然,我把算命先生跟前两者放在一起,并不意味着我不尊重他们的职业,相反,我其实是在夸他们会说话。有时候,他们能让你相信,甚至坚信——你会官运亨通、桃花遍地,因为他们把话说到你心坎儿里了。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像算命先生那样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儿里呢?

以我本人为例,在个人发展学会,我需要组织会议,培训学员,最近还办了一个“十四天沟通训练营”,所以忙得不可开交,只能抓住一切零碎时间读书、学习。

很多同事看到了,都会安慰我几句。像我的损友阿楠就会说:“你的黑眼圈已经像半永久烟熏妆了!”单位的女同事会说:“小哥哥,你这是要准备飞天吗?”

但是我单位的一位董老师可就跟他们不一样了。她是这样说的:“大飞,我跟你说,活儿是干不完的,该休息就得休息,所以,今天晚上的饭局,不管是谁组织的,你都不用去。你不用磨不开面子,我帮你挡着。对了,你要的那本英国原版书我给你拿来了,然后我再给你一个我朋友的电话,他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教授,他那边好像有没出版的翻译本,应该对你有帮助。”

我当时真是感激涕零!

认真分析,董老师的话之所以让我动容,是因为她的话质朴走 心,而且能切实为我提供帮助。要知道,真诚的帮助和精神上的陪 伴,都能让人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关怀。

我觉得,人在心灵空虚的时候是最不设防的,所以,这个时候也最容易把话说到人的心坎儿里。换言之,当你不够自信时,需要具体的鼓励;当你遭遇困苦时,需要真诚的抚慰;当你困惑迷惘时,需要智慧的指引。这些真诚的、切实的话,能触碰你心中最柔软的 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原来,还是有人懂我的。接下来,我们来看 看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把赞美或鼓励的话说到人的心坎儿里。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在受到鼓励和赞美时,身体会分泌一种多巴胺,这种多巴胺可以使人感觉愉悦,因而更容易接纳别人。只 是,当我们夸赞别人时,如果当事人对自己的某些优点已经习以为 常了,那你蜻蜓点水似的赞美,通常不会起到什么作用。

比如你赞美乒乓球冠军张继科说:“继科,你乒乓球打得真好。”

这种赞美毫无营养。但是,如果你跟他说:“继科,你唱歌真好听。”那么,他就会觉得你很会夸人。

赞美别人的话不但要具体,还要独特。

比如你看到对方颜值很高,不是说你不能夸他/她帅或者美,但是考虑一下,这些话他们一定已经听过无数遍了,你多添的这一句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但是,如果你能感觉到对方是个比较理智、成熟的人,何不问一句:“有没有人说过你特别像一个大哥哥/大姐姐?”这时候,对方的好奇心一下就被勾起来了:“为什么这样说?”

这时候,你的赞美之词就可以正式登场了:“虽然你长得特别年轻/漂亮,但是你说话的时候有一种很会呵护人的感觉。我觉得你很会体谅人,应该会是一个好哥哥/好姐姐。”

瞧,这一下,好看也夸了,内在也夸了。而且,即使对方不是 这样的人,也会很受用。其实,人人都认为自己付出了很多,就像 人人照镜子的时候都会“自带滤镜”,自我美化20%一样。

换个角度夸也会收到同样的效果:“可能很多人都说你成熟理性,但我看得出来,其实你挺小女生/容易信赖别人的,你希望别人也能关心你。”

这其实是一句废话,但是你用赞美的口气说,就会让对方欣然接受。其实,算命先生的套路就是这样的,他们往往会说:“你经历了很多烂桃花,因为你心地特别善良,内心总是希望自己多付出一 些,所以,你总是被辜负。”

你听了后,就会在心里默骂一遍前任,然后心想:我就是对人 太好,心地太善良了,算得真准。

随着沟通的不断深入,你也可以这样夸别人:“虽然有人说你有点儿孩子气,做事情不够仔细,但我看得出来,你其实是一个挺成 熟的人,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但是可能怕别人误解你,所以就很少 对人说。”

要知道,这种话对每个人都有效,因为这种话能让对方感受到 理解和接纳。

与一些身份地位相对较高的人接触时,你的赞美更需要讲究方法。比如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成为对方最重要的人,所以,当我们听到“我只对你说这些信息”“我只告诉你”这样的话时,心里会产生一种“我很特别”的感觉。

我曾跟我的学员讲过一些赞美的小技巧,现在分享给各位。比如你想要采访一位名人,就可以这样说:“不好意思,打扰了。我们想请您就×× 问题说一下您的看法,大概只要三分钟就够了。听说您每天早上六点钟都会到江边散步思考。如果可以的话,能不能在这个时 间把您最新的思考讲给我们这些关注并且喜爱您的人听听呢?”

如果没有特殊原因,你占用的时间不长、你提的问题引起了他的思考、你的身份是喜爱而且关注他的人,那么,他为什么不接受 你的采访呢?

第二,把安慰的话说到对方心坎儿里。

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好话说在心坎儿里。要想把话说到 对方心坎儿里,你首先要理解对方。

有些人说话说不到位,是因为他无法准确地理解别人想要传达的意思。理解上出了偏差,自然没法给出正确的回应,因此,就容 易给人一种对牛弹琴的感觉。当然,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有很多。比 如说过度解读别人说的话,自以为是地认为对方话里有话,然后曲 解对方的意思。这样做的话,别提把话说到对方心坎儿里去,不挨 揍就要烧高香了。所以,我们要谈论的话题,是建立在准确理解对方意思的基础上的。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要学会认同对方的感受。

我认识一些人,当别人找他们“吐槽”,倾诉内心的苦处时,他们总喜欢讲人生的大道理。仔细想想看,大家都是成年人,有什么道理不知道呢?所以,“人生自古谁无死,凡事看开活得长”“我还不是一样,又不是只有你难受”之类的话,能不说就不说。

对方找你倾诉,是想把郁积在心里的话说出来,被你真切地感受到。所以同理,当我们想安慰对方,但找不到切入点的时候,至 少要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重复对方说过的话:“唉,你刚才说,生活怎么就这么难呢?我也这么觉得!”

这种方法虽然看着很简单,但取得的效果很好——将对方说过的话重复一遍,或者换个角度、换个方式再解释一下,可以让对方感受到我们与他是站在同一立场的,因此,他会从潜意识里认同你。所以,如果有人找你诉苦,说他总是加班,每天都很累,而你却不负责任地说:“资本家都一个德行,又不是光压榨你一个人!”这样说,不是给人家添堵吗?

当然,如果你真的熟悉、理解对方,那么你自然就会知道他的 心结是什么。如果朋友因为没有评上某项奖项而难过,你就可以带 他去看一场喜剧电影,帮他将压力真正地释放出来。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是被理解和认同。这时候,如果有人懂得我们内心的想法,我们就会觉得对方是我们的知己,以后一定要 多多交往。因此,我们要推己及人,理解和认同他人,这样才能快 速走进对方的内心。

第三,把请求或要求说到对方心坎儿里。

我们首先要注意观察,然后根据对方的状态和情绪来决定提要求的方式和内容。

比如看到大家正斗志昂扬,你就可以说:“嗨!每次看到你们工作时认真的样子,我都觉得特别受鼓舞!咱们要不要再加把劲儿, 干一场大的?如果能按期完成任务,领导说会给大家发双倍奖金!”

如果员工们刚从之前的工作中脱离出来,满身疲惫,你就可以说:“辛苦了!这两天大家要好好休息,等养好了精气神,我们再攻下更大的堡垒,年终奖和海岛游在向我们招手啊!”

其次,激励或鼓励比直白的表达更有效。如果员工最近工作效 率较低,没有按时完成工作任务,但是你要给他布置新的工作或者 需要他帮忙,那么你要先肯定他之前所有的努力,然后帮他分析原 因,最后再提出合理的要求和安排。

比如你可以这样说:“我知道你最近事情太多,有点儿忙不过来。咱们上班呢就好好干活,下班了就好好休息。别忘了,这边还 有新工作等着你呢,千万别崩溃啊,我们大家都需要你。我可以帮 你想想怎么理顺这些事情,分出个轻重缓急来。接下来的任务虽然更重一些,但你肯定会做得更好。加油,升职加薪不远了!”

如果你是个一名主管,想让员工完成这个月的工作任务,最好的方法不是耳提面命地指点员工如何着手,而是告诉他们公司目前的状况,然后问他们:“你们觉得自己这个月可以做些什么?”

有时候,让员工自发地提出工作计划,会比直接指派工作效果 更好。引导式的话语,更容易直达心坎儿,让对方变得主动。

最后,尽量少说一些抱怨、讽刺或者批评的话。当然了,抱怨和责备的话其实也能说到对方的心坎儿里,只不过作用是相反的。 你所在的部门工作出了问题,你唠叨一句“怎么总是我们组这么倒霉呢?”对方听了,如果不是他的错,他会觉得自己被误会了;如果是他的错,他又会觉得是自己拖了大家的后腿,心理压力更大。 还有些人喜欢责备他人,可是要知道,问题已经产生了,赶快找出原因,解决问题才是正经事,责备起不到任何积极的作用,反而会打击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别人体会不到的痛苦、旁人感受不 到的难处。正所谓: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 幸。有时候,我们不用刻意去说什么,但是心里一定要相信,在这 个世界,总有人懂你,也总有人值得你懂。让对方有所得,他才会接受你的话

前段时间,朋友阿楠给我发了一个网页链接,然后告诉我他在一个商学院意外学到了一些与人沟通的技巧,想要跟我一起分享。 于是,我打开链接读了起来。在读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个新词汇,叫作“语义效应”。我对这个词有点儿好奇,鉴于阿楠听过商学院的课程,我便问他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阿楠狡黠地一笑,接着给我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从前,有个基督徒问神父:“神父,我可以在祷告的时候吸烟吗?”

神父回答他:“当然不可以。祷告的时候必须非常虔诚,怎么能吸烟呢?”

这个基督徒想了想,换了一种问法:“那请问神父,在吸烟的时候,我可以祷告吗?”

神父的回答是:“当然可以。孩子,在任何时候,你都可以祷告。”

阿楠讲完故事后,兴冲冲地问我:“怎么样?这个故事听起来很有意思吧?同样的一件事情,选择不同的问法,竟然获得了截然不同的答案。为什么?因为这‘同一件事情,不同的问法’所表达的‘语义’,是不一样的。”

我想了想,觉得有点儿奇怪,就跟阿楠说:“这个好像不是‘语义效应’,更像是我们语言学当中的‘语序效应’——变换一下用词和说话的顺序,就可以表达出不一样的意思。比如‘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这两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前者听起来像是一出悲 剧,后者则是个英雄!”

阿楠挠了挠头,觉得我说得对。

所以,我在这里告诉大家一个职场中的小窍门:在跟领导汇报 不成功的工作时,最好不要说“我们努力了好几次,但是都没有成 功”,你应该说的是“虽然前几次没有达成我们的目标,但是我们一直在努力调整”。

瞧瞧,稍微调整一下语序,表达出来的意思和感觉是不是就不 一样了?后者是不是明显比前者积极多了?

但不管是语序还是语义,这些例子都告诉了我们一个核心思想:

要想让别人觉得你会说话,你的表达需要让对方有获得感和积极感,而不是失去感和消极感。

这一核心思想,就是沟通五个维度中的迎合度。

在此,我选择了职场中我们最需要迎合和展现技巧的三个场景 来进行分析:面对利益攸关的领导提建议;面对情感相连的亲朋唱 反调;面对陌生的人群展示自己。

现在,我们分别来看看。

第一,面对利益攸关的领导提建议。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与他人产生分歧是无法避免的——在职 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面对同一件事情或工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 处理方式。但如果我们在工作中同上司出现分歧时,该怎样委婉地 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呢?

我先给读者朋友们举个例子:

假设你是个直肠子,想给上级领导提意见。于是,你直截了当地开口说:“领导,我觉得咱们部门有问题。”

领导愣住了:“什么问题?”“那些用户的投诉跟我们部门没有关系。后台服务器旧了,所以回复慢、丢失信息这种事儿经常发生,我们也没有办法。公司不更 换设备,出了问题只会批评我们,太不公平了。”

领导必然会问:“那你觉得该怎么办?”

你短时间内拿不出具体的解决办法,所以一时语塞了。这时候,领导当然很生气,极有可能会连珠炮一样地说你一顿:“怎么?你觉得我的工作方法有问题?要不明天我给你腾地方?还是你觉得你完不成我的工作任务,需要我给你调整岗位?”

我们暂且不讨论你提的意见对不对。首先,你在提意见或者建议的时候,完全没有考虑领导能从你的言语之中得到什么。你的一 番话不但会让领导觉得自己没被尊重,还会反过来想:你是谁啊? 敢这么跟我说话?

更错误的地方在于:你只会提意见,不会提建议——你只看到 了问题所在,却没有提出改进的方法。这样的谈话方式,很容易让 对方觉得你只是想发牢骚或抱怨,而不是来解决问题的。

所以,建议读者朋友们参考一下下面的表达方式——在面对同 样的问题时,换种说法,或许可以让你事半功倍。

当你发现问题时,首先要想一想,如果你是负责人,会怎么解 决这些问题。之后,在提意见时,一定要让领导从你的话中得到有 用的信息。

你可以这样说:“领导,最近前台的投诉率有点高,我查了一下客户的留言,发现大家都反映我们的工作人员态度很好,服务也很 到位,只是查询信息要等的时间太长了,经常耽误事。咱们的设备 都用了好多年了,总是出故障,十分影响服务体验,您看是不是可 以更换一下呢?这正好也符合您今年提出的提高服务质量的要求。”

这样说,是不是听起来就舒服多了?

因为在这种表述方式中,领导至少得到了三样信息:自己手下的员工是被用户肯定的,改进的方法是简单的,员工与自己是同心 同德的。

而上述每一项信息,都足以让他欢喜。那么,在欢喜的基础上,想必他对你的意见会多加留心!

对了,这时候,还请读者朋友们注意一个小问题:在提上面的建议时,千万不能改变语序。你要先说问题,然后再说解决办法, 证明自己与同事正在努力改进。如果你开口便说我们多么多么努力,但用户投诉还是有很多……那容易在领导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你办事不力。而这种印象,对你百害而无一利。

第二,面对情感相连的亲朋唱反调。

谈到“被人唱反调”,想必是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情况吧。滋味不好受,还失面子,特别是该“唱反调”的人还是同我们情感相连的亲朋好友。

在这里,我给读者朋友们分享一个“被唱反调丢面子”,然后又巧妙“补”回来的小故事。

小贾是我的朋友,上海男人,听说特别擅长做菜。

有一次,我带朋友阿楠去他家做客,小贾兴致勃勃地说:“今天我下厨,给你们露两手。”

然后,他在厨房忙活了两个小时,终于做出了四道菜:油爆虾、白斩鸡、红烧肉和酒香草头。菜端上来后,卖相是真的不错,但是我和阿楠拿起筷子尝时,却发现小贾盐放多了,咸,超级咸,吃得 我和阿楠脸色都变了。

阿楠打趣说:“小贾,你到底是闸北的,还是东北的啊!”

小贾的妻子也尝了一口,老公做了这么一道菜,她自然是感觉很丢面子的,何况还被阿楠“唱反调”打趣。

可是她说:“老公,你今天做的这个菜颜色特别正,火候也刚刚好,不过要是盐少一点儿的话,就更完美了。我帮你再加一点儿糖,这样就正好下酒了,哪有上来就端下饭菜的啊。”

小贾知道自己盐放多了,于是说:“等等哈,我回回锅,马上就来。”然后端着菜一路小跑进了厨房。

这时,阿楠偷偷跟我比了比大拇指。我知道他不是夸菜,是夸 女主人,这话说得真到位啊。菜上丢的面子,话上全补回来了!

细细思量,女主人不是简单地不在外人面前丢脸面,而是不给老公丢情面。她看似玩笑的话里,既让老公听得懂话里的意思,又让老公获得了尊重和足够的肯定。这里面就不单单是应用语序的技巧了——她先肯定,再说但是。而且,她在但是之后还增加了期待和信任,认为老公可以更完美,这样被批评者获得的就不是批评, 而是鼓励了。

实际上,哪怕是非常熟悉的同事、亲戚和朋友之间也不应该被 公然“唱反调”对待,不要总认为“没事,我们谁跟谁”。须知,越亲近的人被毫不留情地唱反调,就越容易有失落感和被嫌弃的感觉,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需要避免的。

第三,面对陌生的人群展示自己。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谦虚谨慎,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看重个人的“自我展示”。在当今这个时代,过分的谦虚并不受人待见。新时代的我们,更希望在交流过程中能够直观、迅速、准 确地了解对方。

但是,过分的直白和夸大仍然不讨人喜欢。试想一下,当你向新客户推销自己的产品时,开口就说:“我的东西你尽管用,绝对没问题,质量非常过硬。我刚才来的时候,看到你们的走廊里放着某 某公司(竞争对手)的产品。跟你说实话,他们的东西其实质量很 差,充其量只能骗骗外行。”

这样说,很直白,而且运用了强烈的对比。但这样就可以让对 方信任你吗?不,你反而会得罪对方。这时候,对方可能会抬抬眼皮,没好气地说:“这么说,我是个大外行,让人给骗了?既然我这么外行,那您还跟我聊什么啊?您还是找一个懂行的人介绍吧。”

这种隐藏在比较后面的思维方式虽然司空见惯,但越来越不被认可。因为你的这种比较和贬损让我们失去了尊严感和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理性判断的自信。在这个年代,自信是我们多么需要又多么难控制的一个东西啊!

从前,经常听到家长开口闭口就是“你看那谁家的谁,你看看 人家”,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不是令人很反感?同理,你小时候有多反感家长口中的“谁家的谁”,现在作为客户的你就有多反感“人家效率高的公司用的都是我们的产品”之类的表达。这时候,客户内心 不自觉就形成了一首绕口令:你的意思是我们公司效率不高?用了 你们的产品效率就高?不用你们的产品效率就不高?如果用了你们 的,效率还是不高怎么办?你们凭什么保证让我们效率提高?要是 有那么多效率高的公司用了你们的产品,那你来我们这里干什么?

所以,我们在推销时是要讲究技巧的,越是这个时候,越要让 对方觉得有获得感!

打个比方,假设你要向客户推荐一款空气净化器,你可以这样说:“您好,我们这款空气净化器来自瑞典,整机原装进口,单位时间内空气循环量非常高,很适合您家这种大户型使用。”

客户听了后会感兴趣,但还是犹豫:“我看那边有的品牌,跟你家产品的参数差不多,才三千多,只是你们一半的价格。”

这时候,你可以接着说:“这款机器的风机保修期是十年。您知道,空气净化器每天都要用,所以使用寿命是个很重要的参数。我 们的滤芯在每天平均使用十二小时的情况下能正常使用一年,超过 行业平均水平一倍。滤芯价格不便宜,一年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 开销。现在购买我们产品的话,还送两套原装滤芯,也就是说,三年内您都不需要额外消费了。”

大家应当都习惯网络购物了吧?同等条件下,十六块钱包邮的物品比标价十块钱,但需要另付五块钱邮费的物品要受欢迎得多。 原因就在于另付邮费让消费者感觉到自己失去了邮费,但包邮却可以让消费者觉得自己得到了实惠——你所有的金钱都是用于购买货物本身,而无须额外付出其他服务费用。同样,用了你推销的空气净化器,客户得到的是三年内不用再额外消费了,省心又省钱。而在通常情况下,客户不会去算每台机器的使用时间,更不会去算三年的通货膨胀率。

同理,推销自己也一样。

我曾见过有的领导,但凡开会,必当众吹嘘一遍自己的丰功伟绩。而这种自吹自擂,只会惹人反感。

但我有一位导师,他在自我推荐时便恰到好处。我记得他在结束一门选修课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同学们,这门课到今天为止就全部结束了,课后我会发给大家一份课外阅读书目。这门课的主要内 容并不是我独有的发明和发现,我参考了某某和某某的作品(某某 系本专业泰斗级人物)。但是在这样的比较中,我发现了一系列问 题,大家听课很认真,相信大家对这些问题也一定会有更进一步的 思考,下课。”

这位导师的自我谦虚和自我推荐配比非常精准,并且给了我们肯定、鼓励和期待,在自我推荐的同时,让我们的好感度也迅 速上升。

其实,我一直很不喜欢在各种专业名词前面加一个“×× 效应”,用来提高所谓的专业性,以吸引眼球,所以我很少用这种的词;同样,我也不是很喜欢用那些“十五天给你带来……”这样不够负责任的、给人所谓获得感的宣传语。所以总结的话我会这样说:语序带来不同的落点和不同的感受,记得在交流的时候把积极的落点放在最后;肯定和鼓励带来情感的维系,记得在交流的时候要有真诚的鼓励;同理心带来信任感,记得在交流的时候要让对方有所收获。“会说话”这个命题不大,也不难,记得在每一次沟通中让对方有所得就好,别太计较自己失去了什么。舍才能得:让别人心甘情愿帮你忙的四种方法

现代社会是高度集成化的,随着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程度越来越深入,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将越来越依赖于团队协作,也 就是说,在现在以及往后的日子里,我们一个人可以单独完成的事 情,会变得越来越少。

所以,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最好是对眼前活生生的人提出请 求,而不是一个人单独面对这一切。

比如你是一个正在实习的应届毕业生,实习期眼看着就要结束了,你却还没有完成任务;或者你这个月有五千块的账单要付,可是你手头只能凑出三千块。这时,你便不得不开口寻求他人的帮助。但是,别人是否愿意帮你,并不是看你面临的情况有多紧急,而是看你如何表达需求。

所以,在这一章节里,我们便来学习一下:如何说服别人心甘 情愿地帮你的忙?

第一,你最好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

你为了寻求他人的帮助,给出的理由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你临时编出来的。我的意思并不是要让你去骗人,因为有时候,一个 简单的理由会便于别人理解。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有人过来找我们帮 忙,要帮忙的事情是举手之劳,而且他有充分的理由,那相信我们也 不会轻易拒绝的——这是每个受过社会化教育的人的正常反应。

哈佛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进行过一场实验,用来测试人们对别人提出的请求会做何回应,以及如果在求助时加上一些心理暗示,人们又会怎样回应。

研究人员找到了一家复印店,然后随便挑了一个正在门口排队的人问:“真抱歉打扰您,我这里有五页文件,能让我先复印吗?”因为他没有提出充分的理由,因此,有60%的人拒绝了这个插队的请求。

随后,研究人员加上了一个理由:“真抱歉打扰您,我这里有五页急用的文件要复印,您能让我先复印吗?”“急用”这个理由是不是很粗糙?因为我要复印,所以我想先复印。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理由,竟然有高达93%的人几乎不假思索就同意把位置让出来了。但是,如果我们再加一个条件—— 五页文件换成二十页,那么人们就会考虑一下,不会答应得那么痛 快了。

从这个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如果你需要求助,那么无论如何,你都要先想出一个理由。理由的充分与否和事情的难易程度成正比。如果你求助的事情是小事,那么理由可以简单一点儿;如果你求助的是大事,那么理由就要更加充分,让人难以拒绝。比如在前面这个案例中,你就可以说:“先生,真的很抱歉打扰您,但我这里有二十页文件急等着复印,如果晚了,我可能会被辞退,您能让我先复印吗?”

这就是把对方不提供帮助所带来的最坏后果告诉对方,给对方一个心理暗示。注意,这并不等同于道德绑架,因为对方不是一定 要提供帮助,而且即便对方不帮忙,你也没有理由责怪对方。

这就是为什么在机场或者火车站,有人气喘吁吁地跑进来说:“对不起,能让我先过一下吗?我的飞机(火车)还有五分钟就要结束安检了,麻烦您能通融一下吗?”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通常都会给予帮助。在这里,我要强调一下,求助的时候,哪怕你很脆弱,也没必要痛哭流涕。因为和流眼泪相比,准确地说出你当下最紧迫的需求,对求得帮助更有利。

第二,恰当的赞美能让你更容易得到帮助。

我们这里所说的赞美,不是在求助时夸对方“你真好看”,而是要让对方知道,眼下这件事只有对方能帮忙——“非你不可”。也可以这样说,当你向一个人求助时,实际上对他是一种变相的赞美。道理很简单,和对方相比,自己的能力不够,所以才要寻找对方帮忙。比如上司让你做一个月度分析表,眼看着deadline(截止日期) 就要到了,你还没做完,这时,你就可以去找同事求助:“刘哥,能不能受累帮我看一眼,我这个表怎么总是出错呢?我记得你做的表每次都是优秀模板,所以你一定得帮我这个忙。”

通常来说,只要我们赞美的是对方真正具有的能力,那么求助的成功率就会很高。我们可以反向思考一下,如果有人来找你求助,

需要用到的正好是你的长处,并且对方一直在说“这件事一定得你来做”“只有你能救我了”,你的内心是不是有一丝窃喜和得意?因此,向他人求助时,不要吝惜赞美之词,这样更容易获得帮助。

第三,降低难度能让帮助来得更猛烈些。

请求帮助本来就是给对方添麻烦的事,所以,我们要先给对方提供方便,把“麻烦”对方的程度降到最低,这样对方才会更容易 帮你。而且,当你把对方帮助你时可能遇到的障碍都扫清了,对方 就更不好拒绝你了。

我来举个例子。比如你有一个创业项目,想让人帮你引荐业内的投资人。对方答应可以介绍投资人给你认识,那么你接下来该怎么做呢?你可能会想到赞美对方,于是说:“幸亏遇到了您,否则我连投资圈的门槛都摸不到,接下来,要请您多费心了。”

如果你的求助到此为止,那你的创业之路恐怕也就到此为止了。因为你想想看,对方这样的角色,平时工作肯定也很忙,他在向别人介绍你的项目时要费很多口舌。每介绍一次,就要从头说一遍, 如果别人有问题,他还要帮忙解答。换了你,你愿意做这样的免费推广吗?如果你像这样求助,说得刻薄一些,和跟人伸手要钱没什么区别。

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这样:“谢谢您的肯定和推荐,要不是认识了您,我肯定没机会直接接触投资圈。我稍后会把这个项目的 具体介绍和投资人可能感兴趣的问题都整理好,打印几份,然后再 连同电子版一起发给您,时间合适的话,得麻烦您帮我转交给投资 人。谢谢您的帮忙,日后还要请您多多指教。”

要知道,对方既然主动提出想介绍人给你认识,那肯定是愿意 帮助你的。你又安排得这么周全,对方就更没有拒绝的理由了。所 以,你在求助时,要做的就是尽一切努力为对方提供方便,让他能 够把心思和能力都用到给你帮忙这件事上。

当然,有时候,将你的求助进行分解,把难度降低,也是可行的。曾经有个著名的实验,实验方在招募志愿者时,会先问对方:“你愿不愿意做两年的志愿者?”这样的结果是成功率非常低,因为谁能一下子许诺两年的时间内不发生变动呢?

但如果换个方式问:“你可以做两个小时的志愿者吗?”

对方就会觉得很简单,这个可以。然后你再跟上说:“接下来,

我们希望能和像您这样的优秀志愿者多次合作,对此,我们特别感激。”这时候,答应成为志愿者的比率就会提高到50%。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更容易答应比较简单的要求。

另外,当你想向别人求助时,如果你求助的问题比较复杂,而且不是一次就能解决的,你也可以有目的地“诱导”对方。诱导, 其实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心理暗示。你要先让对方对你求助的事情感兴趣,然后让对方从一点儿小事开始帮忙,让他们感觉比较容易上手,能够从中获得成就感,直到最后愿意为你提供帮助。

和大家分享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纽约时报》总编的助理要退休了,他现在急需一个新助理。他早就看中了一个接班人,对方是一个刚刚辞职的年轻外交官,有过很多有趣的经历,并且非常富有活力,是他属意的人选。但他知道,

这个人非常热爱自由,所以才会从外交官岗位上辞职。如果贸然让他来报社工作,他一定不会答应。于是,总编想到了一个主意。他先请外交官一起吃了顿饭,然后邀请对方去自己的报社坐坐。

因为《纽约时报》很有影响力,外交官也想去报社参观一下, 于是欣然接受了邀请。到了报社之后,总编带着外交官四处转了转,“正好”来到了国际评论部,而部门主管“正好”不在。这时,又“正好”收到了一份国际通讯,总编就请外交官帮忙写一篇简短的社论。这正是外交官的强项,所以他没怎么多想就答应了。

社论发表之后,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赞赏,总编把读者反馈拿给外交官看,然后对他说:“你看,评论部的老约翰生病了,起码两个月都没法来上班。在这期间,你能帮我继续写社论吗?如果可 以的话,可真是帮了我的大忙了。”

这时候,外交官感觉自己受到了肯定,同时也觉得帮这个忙并不困难,于是就答应了下来。从这之后,总编不但让他帮忙写社论,还慢慢让他尝试写其他文章。最后,他负责起了整版的专题报道。 这时,总编表明了心意:请外交官做自己的助理。外交官这时候已经对新闻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痛快地答应了总编的请求。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直接的请求不好说出口, 就要徐徐诱导对方,让对方不断受到肯定的刺激。如果对方一时认为自己无法胜任,我们也要通过诱导让对方建立信心,最终愿意向我们提供帮助。

第四,如果助人就是助己,成功率就更高。

前一段时间,朋友小威老家出了点儿事,急需他回去处理。但 是单位正缺人手,领导的意思是小威请假可以,但是要自己找人代 班。小威找了几个同事,对方都说自己家里的事情也很多,实在没 法帮忙。我们几个朋友就给他出了个主意。

第二天,小威又去找了一个同事。这次,他先向对方表明了来意:麻烦对方帮忙代班。对方没有马上说不行,而是面露难色—— 那就证明有戏。于是,还没等对方开口,小威马上接着说:“我这次请了一个星期的假,等我回来之后,你下个月的班都由我来代。”

看得出来,对方这时有点儿动摇了。然后小威接着说:“你帮我代班,我的全勤奖还会照发,这个奖金也是你应得的。另外,我这 周请假,下周我替你。正好快过五一了,到时你就可以跟五一小长 假连起来,出去玩个痛快,怎么样?”听到这里,同事立刻点头答 应了。

所以,我们最好让对方明白,通过帮助你,他自己也是可以受 益的。有了受益感,他就会乐意提供帮助。虽说对方的初衷并不是 想占你的便宜,但是如果刚好能有一份额外的收益,那么他何乐而 不为呢?这就好比你在做销售的时候,价格谈得差不多了,这时你 再给出优惠,哪怕优惠的力度很小,对方也会立刻和你签约。

所以说,交换条件这种手段虽然很简单,但是非常有用。

文章读到了此处,想必读者朋友们一定都学会了我所列举的四种方法,也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对此多加运用,人生之路能多遇贵人提携,前程一片坦途。第二章90%的人, 都被短时间内 形成的标签左右着思维你的声音价值百万

最近,我常常会听到一些年轻人被父母逼着相亲的趣事,当然,随之而来的还有对各种相亲对象的吐槽。有的男孩说,自己的相亲对象不够漂亮,不够贤淑;有的女孩说,对方不够绅士。

其实,相亲的男女双方不过才见了短短数面,很难做到全面了 解一个人。他们所做的大部分判断,往往来源于第一印象,而这个 第一印象,会影响他们下一步是不是还要同对方继续交往。

由此可见与人交往中第一印象的重要性。那么,到底该如何维护我们的第一印象呢?

在这里,我们不会探讨衣着礼仪上的一些问题,而是把侧重点 放在有效运用语言的交流沟通,留给对方一个好的印象上。

与人沟通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美化你的声音。动 听的声音如同姣好的容貌,会在交流沟通中给人留下一个极好的印 象。好的声音是无价之宝,在适当的场合运用好自己的声音,可以 让你价值百万。

在此,我先来分享几段个人的人生经历:

有一天,我下班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便打算跟朋友阿楠在公司楼下喝一杯酒再回家。结果旁边走来一位气质典雅的职场女性, 看样子是想同我们搭讪。

记得那天我很累,不太想说话。如果我当时带着保温杯,肯定会把它拿出来往吧台上一拍:“老板,给我来一壶女儿红,加热,放枸杞。”

见我不说话,美女问:“你怎么不说话?”

阿楠笑嘻嘻地冲她开玩笑:“请他说话是要钱的,很贵!”

我分不出阿楠这是在夸我,还是在损我,但效果甚好。他也没 说错,我的本职工作的确是“卖声”的。

这些年,我们听过很多诸如“字如其人”“文如其人”的说法,我个人觉得很有道理。但与此同时,我也赞同“声如其人”。声音不仅是一个人立体的展示,更是与人交流的第一个台阶,是你感知世 界的一种角度,也是你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

有一次,我跟国内某知名化妆品公司的老总聊天,她说的一段 话至今让我记忆深刻。

她说:“大飞老师,你知道吗?在我们公司,所有的大区经理都需要锻炼一下声音。”“锻炼声音?你们为什么要锻炼声音呢?对工作有帮助吗?”“当然啦!”她自信满满地说,“我们从事的是化妆品行业,使命就是带给客户一种‘美’的体验。而这种美应该是全方位的、由 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声音是我们展示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 在向客户介绍我们的产品时,必须是美丽的。”

我听完后目瞪口呆,当时便在心里暗想:这位老板是不是有些过于偏执了?

无独有偶,一家知名航空公司负责培训的朋友也向我发出了邀请:“大飞老师,我们想请您来给我们公司的员工做一下声音培训,旨在提高飞机舱内的服务质量,优化旅客的出行体验。因此,空乘们的声音也需要做相应调整,希望能更加亲切自然,最好是有点儿个性。”

一家位列世界五百强的家电公司的售后服务部门领导也同我说过,希望我去他的部门对员工进行相关的培训,以确保售后服务电 话里传出来的是一种非常动听的声音,从而带给用户更好的体验。

上述的这些事例都说明: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自身声音的修饰了。

其实,声音锻炼并没有很难。接下来,我将分享一些让自身声 音变好听的小妙招。

一、想让声音优美动听,要先学会让声音圆润集中

每个人的音色不一样,喜欢的声音也千差万别,但即便这样,我们也不能否认共性的存在。比如声音圆润集中目前还是社会公众的主流审美以及共性所在。

一个在人文历史方面颇有研究的朋友跟我讲过:“北方人之所以比南方人更加‘高声大嗓’,是缘于饮食的习惯。北方人以面食为主,进食方式是吞咽,后口腔开度大,所以产生的共鸣多;南方人 以米饭为主,进食方式是咀嚼,所以咬字时常用口腔前部发声,声 音也偏细。”

他的话有一定的道理。的确,声音要有口腔共鸣,有共鸣的话,声音就会显得圆润集中。共鸣来源于各个共鸣腔体,我们在此不展开详细叙述,只强调一下口腔共鸣。

相信大家都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共鸣腔体越大,共鸣就越强。张大口腔会带来更多的共鸣,声音也会更集中。但我要强调的是,张大口腔不是要我们盲目地张大嘴,而是要像打哈欠一样张开后口腔——软腭的部分。为了让声音变得好听,你需要做的事是多打打哈欠,并试着用后口腔这个部位来发声音。

有一个大家可能没有注意到的小知识:普通话里70%以上的音节都需要我们张开口腔来发声。你如果不打开自己的口腔,除了语 音不标准外,声音也不会好听。

如果你想让自身声音变得好听、有力量、容易被信任,那集中 圆润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希望大家对此予以注意,平时大声朗读的时候要打开口腔,多练多说,口腔共鸣自然 就会越来越多,声音也会变得越来越好听。

二、想让声音亲切自然,要学会让声音积极外送

众所周知,声音是需要发送出去的,而且,这种送出去的感觉 要非常明显,明显到足以让对方感受到你的交流欲望。有些人的声 音本身就很好,但为了让自己的声音更好听,他们在与人交流的时 候会刻意将声音收回来或是压着喉咙说话。这时候,他们自己可能 会觉得挺好听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因为,我们自己听到的声音 有一部分是通过骨骼传导过来的,而传到别人耳中的声音则是通过 空气传导的,如果压着喉咙,声音是无法完全外送出去的,有时候 还会让人觉得你畏首畏尾,或者根本就不想说话。

此外,有些人在说话的时候,声音听上去很小。这并不是因为分贝低,而是因为声音没有发送出去。所以,要是环境稍稍嘈杂一点儿、空间稍大一点儿,听者便无法清晰地听到声音。这个时候, 你需要练习的只是声音的外送。

方法很简单,用意念。

练习的时候,找一面墙或者一个物品来练习。想象说话的时候,每一个字都化为一颗子弹,直接射到那面墙或者物体上。照此练习,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目标感和交流感自然就提高了。因为你的唇舌运动会向中间集中,目标会向远处延伸,吐字自然越来越向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喜欢说话清脆响亮、掷地有声,而不是含糊不清 的原因。

三、想让声音富有感染力,要学会让声音高低变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说话声音圆润有感染力,但是一到正式场合或者公共场合讲话,他们就没有气 势了。

什么原因呢?

一是因为不自然,声音扁平化发出,缺少变化,也就缺少了吸 引力。这里的变化包括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高低变化。

众所周知,普通话的基本句式是一个拱桥形,从低到高,再从 高到低。我们大部分人缺少打动人的力量,原因就在于说话声音太 平。仔细观察那些说话有感染力的领导和老板,他们在公开场合讲 话的时候,其感染力大都来自语调的高低变化。

所以,要想让自己的声音富有感染力,学会声音高低变化就很 重要。

在练习这一点上,建议大家从最基本的练习开始,然后平时说话时多加注意,将高低变化融入其中,久而久之,你也可以变成一 个声音有魅力的人。

圆润集中可以让我们的声音变得自然动听、扎实有力——这是 声音的好感度和信任度;积极外送可以让我们显得热情洋溢、真诚坦然——这是声音的迎合度;富于变化则让我们的表达更有感染 力——这是声音的活跃度。用这样的声音做交流的载体,就好比一 个人穿上了华贵的礼服,瞬间身价百万;有了这样的表达状态,自 然让你交流起来事半功倍,魅力四射!

你的声音价值百万,绝不是一句妄言,它每时每刻都从各个方面影响着你。用一见如故降低你的沟通成本

中国古人曾对人生的几大乐事做过这样的总结和描述: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陌生的城市里奋斗。于是,“故乡”便成了人们心灵中一处想起来有些熟悉却又有些酸涩的栖居地。

若能在人来人往的陌生城市有幸得遇“老乡”,那么在与“老乡”的交流和沟通过程中,相信除却和谐与熟悉感之外,双方更容 易达成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与认同,而在此基础上所延伸发展出来的 友谊与合作,想必能维系得更坚韧和长久一些。

而这种情感上的共鸣与认同,概括起来,便是我们常说的:一 见如故。

我最近和一个为自己公司扩大发展寻求融资的朋友相谈甚欢,也经常陪同他前往各个投资机构寻求合作。一天,我意外听见了一个新词,叫作“沟通成本”。

当时我便开始思考:什么是沟通成本?如果沟通成本存在的话,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降低沟通的成本呢?

和朋友深入探讨后,我发现:如果在商务谈判中,未能有效注意谈判技巧,往往会造成“词不达意”“对方无法领会我们要表达的意思”这样的困境,轻则浪费时间,重则伤害彼此感情,甚至导致 沟通失败。我们为谈判顺利进行所花费的时间、情感、技巧等,便 是我们所需负担的“沟通成本”。

既然沟通有成本,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降低我们的沟通成本呢?尤其是对于新人、陌生人来说,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沟通, 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让情感升值呢?“一见如故”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打个简单的比方:

有一天,我走在路上,迎面走过来一位领导,于是我同他打招呼:“王老师,您好!您今天系的领带非常有气质,上面的小熊图案青春时尚,跟您的西装颜色也很配。”

如果我遇到的是发小海涛,那么我一定会拍拍他的肩膀:“海涛啊,你今儿系的这条小熊图案的领带真棒啊!”

一样的意思,但说出来却是两种感觉,为什么?

不是我虚伪,也不是我聪明。只是因为我跟海涛有长期的感情 基础——我们是发小。

因为是老朋友,所以说话可以不用那么复杂,也不必担心彼此心有芥蒂。因此,在沟通上可以省心省力。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一些沟通小技巧,可以让不那么 熟悉的两个人有一见如故的感觉呢?或者是“强行”但又比较自然 地一见如故呢?

下面,我来给大家支上几着。

第一着:预设介入法。

预设,指的是交流的双方要有共同的事实交集。简单来说,就 是双方所谈论的话题,是他们都已经明确知悉的事实。

打个比方,我跟朋友小洁聊天的时候会说:“小洁,你姐姐最近好吗?”

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就存在两个事实。第一,小洁有一个姐姐;第二,我认识小洁的姐姐。这两个事实就叫预设。

预设其实是很好用的语言手段。

营销学中有一个知名的案例,就很好地运用了预设:

街道两边各有一个酒吧,在销售酒水的时候都会搭配干果进行售 卖。其中一家生意惨淡,另一家却生意火爆,而他们在服务质量、价 格等方面不相上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来,是服务员服务时的问话内容不同。生意惨淡的那家问的是:“请问您需要干果吗?”

而生意火爆的那家问的则是:“请问,干果您需要一份还是两份?”

顾客在听到第一家的问话时,心里想的是:我可以选择要干果或不要干果。在此预设下,他极有可能回答说,不用了。但听到另一家问话时,他心里想的是:酒水似乎原本就应该搭配干果,只不过是一份还是两份的问题。所以,他便要在一份或两份中做选择, 在此种情况下,店家至少可以卖出一份干果。这便是预设的力量。

预设有时候会被用来“套话”。打个比方,如果老师想问问两个学生是不是在谈恋爱,正面询问的话,他们一般是不会直接回应的。但如果老师云山雾罩地说了半天之后突然发问:“你们俩去看电影的时候,意见如果不统一,会吵架吗?”

这时候,无论他们回答会还是不会,都意味着他们俩在谈恋爱。因为如果不在一起的话,怎么会一起去看电影呢?又怎么会因为这种事吵架呢?这就是预设的作用。

如果你想和陌生人“一见如故”,预设有时候会很管用。

比如你坐火车出差,看见邻座中年人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其中有给小孩子带的电动玩具枪。这时,你可以据此做出这样的预判:对方十有八九是带给孩子的,家里应该有男孩,能玩这种枪的孩子估计可能得五六岁了。

假设你先简单地打招呼说:“您好!”

对方当然会礼貌性地回复:“您好!”这样开头之后,你们就可以开始聊天了,可沟通时间就太长了。所以你最好在开始交谈时从上文提到的预判入手,这样打招呼:“嚯,您这东西真没少带啊,这下小朋友得开心死了!”

要是你觉得这样说会导致对方不舒服,那就做一些微调,比方说在后面再补一句:“我猜孩子该上学了吧?”或者增加一些自己的信息:“我姐姐的孩子就特别喜欢这种玩具枪”。

当对方做出符合你预判的回应时,你们之间的距离感就减少了,可以像朋友一样说说话,打发旅途的疲惫。

再比如你去参加一个陌生行业的聚会。你本来不太想去,但朋友一定要拉着你去作陪。聚会开始之后,朋友就去和同行聊天了, 留下你自己在现场发呆。这时,你看到不远处有一个人没有去参加交谈,看起来有些游离于聚会之外。

这时候,你就可以上前说:“我也不是很喜欢这种场合。去找点吃的吗?”

在这句话中,一来你没有提出“你为什么不去交谈”之类的问题;二来说了个“也”字。这种共同点会让你们之间形成统一战线,在拉好感的同时让对方不再感到孤独。如果你觉得这种预设过于冒昧,那你也可以换个表述:“有时候安静地吃点东西就觉得特别开心。”“我也很喜欢看窗外的风景。”

瞧瞧,多么有智慧的搭讪方式呀!

第二着:信息介入法。

一见如故,带来的是老朋友的感觉,因为我们对老朋友不设防,所以交流起来不必揣测对方的心思;因为我们跟老朋友有默契,所以交流起来特别亲切。如果对方也把你当成老朋友,心理上便会有天然的好感,愿意和你深入地交流,也更容易达成共识。

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里有这么一个耐人寻味的情节:在颇 有社会地位的女总编米兰达参加聚会时,助理是不能离开的,因为 时刻要在她耳边提醒,眼前来人是某某某,有什么特点,最近发生 了什么事。这样,米兰达就可以根据助理提供的信息及时转换交流 频道,跟各色人等熟络交谈。

这样,每个来参加聚会的人都会感觉自己未被忽视,整个聚会 就会显得其乐融融。

但对于可能没有助理的我们,如何开启一段有趣而亲如“故人”的谈话呢?

在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美国第三十二任总 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有一次参加上流社会的聚会,几乎在场的所有 人都知道他是谁,但都对他非常冷漠。聪明的他马上意识到:大家 虽然都认识他,但他却不认识他们。因为彼此不熟悉,所以没人愿 意和他交流。

这时,他看到一个朋友也来参加聚会了,就走过去,悄悄地对他说:“可以麻烦你将聚会上其他人的情况和我简单说一下吗?”

这位热心的朋友大致和他讲了讲。他了解了之后,立刻向旁边一个陌生人开口:“嘿,查尔斯,最近生意怎么样?据我所知,茶叶行情不错。”

对面的查尔斯感到十分惊讶和诧异,但马上热情地回应说:“是啊,的确不错,小赚了一笔。”

就这样,富兰克林通过三言两语就顺理成章地加入了对方的小圈子,又看似不经意地抛出了几个小问题,和其他人也有了谈资。 不久后,富兰克林就交到了新朋友。

对于我们来说,即便没有助理,也没有朋友,但先前的了解有 助于让我们迅速融入新圈子,并找到自己的定位。

在这里,我给大家提一个小小的建议:信息的使用最好能够循 序渐进,由浅入深。

你可以先从今天的服装聊起,表明你也喜欢对方的穿衣风格,再聊到去年的年会他穿的还是整套的,今年就时尚多了,然后再说今年他们的市场节奏也踩得很准等。如果你一上来就大谈今年的市场形势,可能会引起别人的戒备。

别忘了,所谓的“一见如故”其实是为了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还不是真的老朋友呢!别太放飞自我,以免吓着对方。如果一开口就宛若间谍一般,让别人知道你对他了如指掌,这也够吓人的!那 就不是一见如故,而是“一见如事故”了!

此外,你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的环境增添信息。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对方是一名医生,你就应该把简单的“你好”扩展成“李医生,早上好”。这样既表示你了解对方的工作,还展现出了足够的尊重。

同时,加一个你们共同的朋友信息也是一个不错的聊天方式。比如你知道对方和你的发小是朋友,就可以说:“你好,我是某某的发小某某,总听他提起你,今天总算见到你了。”

这样一来,原本陌生的两个人,在经过一番热络的聊天后,相 信感情立刻会增进许多,那么,成为知心好友,就指日可待了!

第三着:习惯介入法。

当你通过打招呼和对方拉近距离后,就要有意识地观察对方的言谈举止。

相似的人之所以相似,是因为他们拥有类似的习惯、类似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印象:来自同一个家庭的人, 说话方式听起来都差不多;同一个公司的同事通常也会有相对一致的表达风格。于是,我们会下意识地把和自己说话方式类似的人划到自己的圈子里,然后和其他人做出区别。

因此,在增进交流的过程中,要快速找到对方的习惯,然后模仿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