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家聚焦潜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2 19:36:00

点击下载

作者:陈小波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摄影家聚焦潜江

中国摄影家聚焦潜江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中国摄影家聚焦潜江作者:陈小波排版:清茉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2-01ISBN:9787517903925本书由中国摄影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谨以此书献给一条沉潜的江及生活在江边的百姓李前光、宋明昌、刘永泽、张桂华 摄序 潜龙蓄势萧立军

今夏曾与些许文兄潜行至潜江,饱览潜江风采,却难以文字尽述。时至深秋,观《中国摄影家聚焦潜江》,不胜感慨,我当时的许多感受竟从这些影像大家的作品中,得到了切肤的验证。

潜江建市二十多年,人口103万,至甲午年(2014年)生产总值已达540亿,人均近5万元,相当于首都北京的人均生产总值的一半。这个成就与它的左邻右舍相比,应是相当不俗的。但从全国来看,潜江的发展水平,只能算“没骑马,没骑牛,骑头小驴在中游”的水平。潜江不是飞龙,也不是亢龙,潜江是一条或曰在渊的潜龙。潜江地上有农林牧渔,地下有石油和天然气,更有人文资源。从公元前楚灵王建的章华台,到近现代一直流传的生生不息的花鼓戏、皮影戏,乃至潜江的锅奎、螺蛳、黄湾藕、焌米茶等美食,似是潜龙处在进退有据的状态中,也就是说,潜江在渊之势,但得见龙在田之时,即可飞龙在天了。

如何将潜江的物质生态和非物质生态用一部图文书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且图片不仅仅是由一位艺术家所创作,而是由多位艺术家合作完成,我认为这将考验的不仅仅是单个艺术家的能力。我们知道个体完成的艺术创作只需以个体的感受和认知的角度,寻找出表现的路径就可以了,但众多的合作者共同完成的一部艺术作品,该怎样完成从个体到整体的整合,并整合出一种思想和丰富的底蕴呢?我认为这考验的是编者的视野和功力。

现在看来,陈小波主编的《中国摄影家聚焦潜江》做到了,它使我看到了潜江的过往、潜江人的故事与风骨,以及潜江所蕴含的势。《中国摄影家聚焦潜江》有三百多帧优秀的图片,分成12个单元讲述了潜江的大故事,包括了上古时代的章华台遗址、中古时期的陵墓、近现代的风土人情,尤其是当代的多姿多彩。水、川、鸟儿、水杉、花鼓戏演员的训练和化妆、皮影和制作皮影的工具,甚至熙熙攘攘的餐馆中吃小龙虾的饕餮者,都使我错愕不已。

自然景观、人物、古迹、建筑等等,自是可以入镜头的,但动车与石人、石马在一帧图片里,要告诉我什么?特别是制作皮影的刀铲等也入了镜头,这得是多深厚的学养才能把它们编辑起来呢?

平和、不躁动、不张扬,就是沉稳的潜江。这里的图片讲述的潜江故事很平实,也很丰富,把三教九流中小人物们的生存状态表现得很鲜活,他们活得很滋润,又都满怀信心和期待,充盈着一种祥和的气息。祥和说明什么?很显然,战争和灾难不能让人们的生存环境生发出祥和,只有社会稳定,人们安居乐业,才能产生祥和。而祥和又是人们生存与发展不可须臾离开的氛围。也就是说,物质生态是客观存在,差别只是在于人们怎样去利用和使用罢了。而非物质生态则取决于政治的清明、社会的治理、人心的向背。

因此,我通过读《中国摄影家聚焦潜江》感受到了摄影艺术家和编者的良苦用心—把一点一点的生命瞬间,用良心和责任串连,串出沉稳与祥和的潜江蓄势待发,让我们看到潜江光明的未来!(萧立军:原《中国作家》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从三个传说开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带兵厮杀过的水战场,如今是一片莲叶接天、鹭鸟齐飞的水乡泽国。20世纪50年代,一个劳改犯人从鄂西老家带回的水杉种子,在荒凉的芦苇荡上落地生根,孕育了世界最大的人工水杉林基地;1984年春天,意在寻找古华容道的文物普查队意外发现了一座总面积280多万平方米的楚灵王离宫遗址……

图文:杜华举/李绍杰/赵大督/贾连成/郭柏林/谭明“潜江”其名的由来,一说因境内有芦洑河, 河水出没无常、时隐时现—雨季分汉水途经境内径流入长江,旱季则干涸消失,故名潜江。这样的名字,这样的来历,为中国摄影家们的行走与拍摄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北依汉水,南临长江,坐落在江汉平原上的水乡潜江河渠交织。返湾湖、水杉公园等生态景观揭开了潜江神秘盖头的一角,满目皆绿,湖光水色,鹭鸟齐飞。朱元璋带兵厮杀的水战场

关于返湾湖,有一个凄美的传说。元朝末年,陈友谅与朱元璋同时造反争天下,后来,“汉王”陈友谅的一支主力部队被朱元璋穷追到湖区全歼。朱最终反王成功,推翻了元帝国,建立了朱明王朝。对朱元璋有着决定性意义的这片水战场,被命名为“反王湖”。明嘉靖年间民间选妃时,反王湖蒋氏因住处与嘉靖所梦印证,遂应召入宫,但却因曾居住在反王湖惹怒龙颜被凌迟处死。从此,人们对“反王”二字讳莫如深,谐其音易名为“返湾湖”。

返湾湖湿地属浅水湖泊型湿地。核心面积8平方千米,水面6.6平方千米,有树木20多种、草本植物10多种。每年在此栖息、繁殖或经此迁徙的鸟类有30多种,动物达20万只。湖中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奇特,有湖心岛和众多亭台楼阁,形成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自然景观。在柳荫深处,可听水鸟悠悠轻唱;在平湖浪里,可观荷花静静绽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盛夏时节,泛舟摘莲采菱,花香扑鼻,别具江南水乡泽国的情趣。劳改犯带来的几斤树种繁育出一个水杉王国

潜江的另一张“名片”是水杉林。在潜江市境内的江汉油田,大片小片的水杉林随处可见。水杉是第四季冰期之后濒临灭绝的植物,是中国特有的古老稀有树种,有“活化石”之称。它枝叶扶疏,树形秀丽,有如宝塔,叶子细长,自然下垂。随着四季交替,水杉林变换着不同的色彩和美景,春天鲜嫩欲滴,盛夏浓郁墨绿,秋天炫目金黄,冬天肃穆端庄。水杉林的存在让潜江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格局。贾连成 摄

潜江何以成为水杉王国?这里又有一个故事。据说,1957年,潜江广华寺一带是一片荒凉的芦苇荡,沙洋农场二农场负责督促一批劳改犯人在这里开垦。由于物种稀缺,于是大家想尽办法从各地搜罗花草树木的种子回来播种,其中一个人从自己的老家—鄂西利川带回了几斤水杉种子。开始,谁也没有特别注意到这些小树,后来发现它长得快而且树干直。1970年,江汉石油管理局成立,从沙洋二农场手上接收了一些土地,为了帮助油田培植物种,沙洋二农场专门留下了200多名干部和技术员,成立了果园队,守护那些刚刚培育出来的树苗。这时,恰逢湖北省林科所前来考察,他们才知道水杉的价值,从此开始广泛种植水杉。1974年,由沙洋二农场和潜江市、江汉石油管理局共同竖起的第一块水杉碑伫立在这片水杉林中。1988年12月26日,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专门为江汉油田在建的水杉公园题写了“江汉水杉纪念碑”碑名,代替了原先的一块碑。

如今,通过40多年的繁育与种植,已有50多万株水杉挺立于江汉油田。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水杉林基地,潜江也因此成为全国集中连片的水杉王国。2500年前的细腰宫重见天日

潜江龙湾镇,18个素腰长袖的女子盛装登上章华台遗址翩翩起舞。章华台,又称章华宫,是楚灵王六年(公元前535年)修建的离宫,后毁于兵乱。庞大雄伟的楚灵王章华宫殿遗址,展示着当时建筑的最高水平,开皇宫园林宫殿建筑文明之先。这座“举国营之,数年乃成”的宏大建筑,被誉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台”。“楚王好细腰”,这又是一个在史书上广为记载的故事,章华台便是见证。史料记载,章华台“台高十丈”(约23米),“基广十五丈”(约40米),古人夸张地说登台的人到达最高处,中途要休息三次,又叫“三休台”。同时“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殍”,所以又叫“细腰宫”。章华台存在的时间为257年(公元前535-公元前278年),郢都为秦军攻破后,章华台毁之一炬,长埋地下。20世纪80年代,章华台遗址在潜江西南的龙湾镇被发现,持续了数十年的考古发掘曾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被评为“2000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三个传说,讲述了一个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潜江。从此蔓延开来,更多的故事将在摄影家们的镜头下展开……返湾湖位于潜江后湖农场境内,距市中心25公里,是潜江市内最大的自然水域湖泊。贾连成 摄在莲花盛开的季节,泛舟摘莲,花香扑鼻,别具江南水乡泽国的情趣。贾连成 摄“水”,潜江的资源;“荷”,潜江的物产。在潜江,到处都有湖水,湖面上处处都有荷花。“荷”既是人们重要的食物,也是美丽的观赏植物。李绍杰 摄返湾湖核心面积8平方千米,水面6.6平方千米,有树木20多种、草本植物10多种。每年在此栖息、繁殖或经此迁徙的鸟类有30多种,动物达20万只。贾连成 摄水雉,一种小型鸟类,栖息于富有挺水植物和漂浮植物的淡水湖泊、池塘和沼泽地带。因其有细长的脚爪,能轻步行走于睡莲、荷花、菱角、芡实等浮叶植物上,且体态优美、羽色艳丽,被美称为“凌波仙子”。贾连成 摄须浮鸥,一种体形略小的浅色燕鸥,栖息于开阔平原湖泊、水库、河口、海岸和附近沼泽地带。杜华举 摄返湾湖中央有湖中园,建有避暑水寨、芙蓉岛、百鸟洲、接官厅、将军厅、返湾厅、度假村等景点。谭明 摄这里是水鸟的王国,它们排泄的“涂料”,为家园披上了银装。赵大督 摄返湾湖湿地属浅水湖泊型湿地,水体清澈透明。赵大督 摄水杉是第四季冰期之后濒临灭绝的植物,是中国特有的古老稀有树种,有“活化石”之称。李绍杰 摄地处潜江中部江汉油田的“水杉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水杉林基地。赵大督 摄许多潜江居民的一天都是从水杉公园晨练开始的。赵大督 摄森林、湿地遍布的潜江,也是野生鸟类的家园。郭柏林 摄草丰、林茂、水净,这就是生态资源丰富的潜江。李绍杰 摄丛林深处,造型独特的小桥矗立在水面上,垂钓者聚精会神。李绍杰 摄林木、小桥、花草错落有致,井井有条。李绍杰 摄位于潜江市西南25公里的龙湾遗址公园—东周楚灵王离宫章华台。郭柏林 摄龙湾遗址是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文化遗存,由两部分构成,其中东北部的放鹰台遗址群由22座夯土基址组成。遗址群中最为著名,也是现今保存最好的是放鹰台1号宫殿基址,即章华台基址。谭明 摄“楚王好细腰”。现代姑娘身穿楚服,模拟宫女在离宫中起舞的场景。谭明 摄章华台基址模型。李绍杰 摄章华台内部。谭明 摄龙湾遗址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单位”;2005年12月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重点项目;2006年7月,遗址的本体保护项目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谭明 摄一个年轻人走进章华台内部,在这里感受来自遥远年代的声音。郭柏林 摄悠悠章华台,开皇宫园林宫殿建筑文明之先。郭柏林 摄铁路旁的古墓和守墓人

潜江火车站旁的一片水田中,静静袒露着十件距今近500年的石雕。传说这里是明代欧阳东凤之墓。1988年从安徽省砀山县朱楼镇来到潜江落户的农民丁全军,与家人默默守护了古墓近30年……

图文:李德林/周国强/康泰森

住在“十号湖墓”旁的丁全军说,多年来,他养的狗被人下药毒死的有七八条。

曾有陌生人花一万元高价要买丁全军家的土狗,他知道这狗值不了这么多钱,这样做一定有其目的,因此没有答应。后来,家里的狗有时晚上会叫个不停,几天后,他发现住房不远处树林里的地上,突然出现了不少被洛阳铲打过的洞穴。他把这事及时向派出所做了汇报,并和民警一起蹲守了几个夜晚,但未发现盗墓者。

今年50岁的丁全军,1988年从安徽省砀山县朱楼镇来到这里落户,近30年来,他接过岳父的弟弟邵延增的接力棒,一边劳作,一边默默守护着“十号湖墓”。“十号湖墓”地处杨市乡十号湖村,距汉宜铁路线约30米,于潜江市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被发现,2008年被湖北省政府公布为“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号湖墓”平面呈“T”字形,坐西朝东。“T”字头为墓葬土围,尾则为石雕甬道。土围南北长约80米,东西宽约30米。中部墓葬封土堆已和土围混为一体;甬道长约18米,宽约16米,两侧分别排列,有对称的石雕华表(石柱)、翁仲(石人)、石狮、石羊、石马各一对。相传这里为明代欧阳东凤之墓,尚存的这10件石雕应属古墓甬道。周国强 摄

据考证,这里原是明代墓葬,是潜江乃至江汉平原保存完好的唯一一座有甬道的古墓葬,甬道边雕琢精细的石人、石马历经400余年风雨保存至今,对研究历史文化及当地民俗风情具有极高价值。十号湖村主要聚居着一个复姓氏族—欧阳宗族,明清时期从江西迁徙而来。欧阳家族耕读传家,不少人外出为官,算得上明清时期潜江的望族。石人、石马据传是欧阳东凤(《明史》有传)墓葬,当年朝廷为表彰他为官清廉和在文学上的显著成就,为其举行了隆重葬礼,并在墓前设置了华表(石柱)、翁仲(石人)、石狮、石羊、石马共10件,他的学生(时任刑部尚书)亲书碑文。此即石人、石马遗迹的由来,该墓已收入《中国当代文物地图集》。

如今坐火车经过潜江,乘客在车窗里就能看到这距今近500年历史的石人、石马,它们就静静袒露在潜江火车站十号湖村旁的一片水田中。由于该墓葬处于地势低洼地带,甬道常年积水,石雕被泥沙淤积,地表长满水草;石雕群年久失修,裸露在外,风化严重,部分石雕已严重残损,如甬道北侧华表、翁仲(石人)、羊的头部及马腿早已残毁不存。

多年来,对于与家人一起志愿守护“十号湖墓”的丁全军来说,近年来,由于这里修了铁路,不少人坐在动车上就能看到石人、石马,来这里旅游观光摄影的人逐渐多了起来。不仅白天有人,有时晚上也有人,这给“十号湖墓”的守护工作带来了困难。但凡是晚上还留在这附近的人,丁全军都会格外注意。

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这里的石人、石马和尚未开发的“十号湖墓”, 丁全军有自己的想法:一是希望有关部门能给他和其他志愿者发守护“十号湖墓”志愿者证书,让他能名正言顺地担负起守护“十号湖墓”的责任;二是希望有关部门在“十号湖墓”现场安装摄像头和环保栅栏,设立明显标识,以便对这里的安全情况进行全天候监控;三是希望不要在“十号湖墓”现场附近种树,树多了会给夜间的观察增加难度。

50岁的丁全军如今已当了爷爷,他养了900只鸭和100只鸡,承包了8亩地和2个鱼塘,水稻、棉花、黄豆和芝麻他都种过。儿子和女儿都已长大成人并有了工作,生活越过越好。但他最看重的还是他“守墓人”的身份。他发愿:有生之年,他会继续守护好身边的“十号湖墓”,希望子孙们以后回到家里,还能看到这些明代的石人、石马。“十号湖墓”地处杨市乡十号湖村,距汉宜铁路线约30米,于潜江市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被发现。李德林 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