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民《公共管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3 06:30:50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黎民《公共管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黎民《公共管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第1章 绪 论

1.1 复习笔记

一、公共管理成为独立学科的内在依据

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是关于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1.公共管理与私人部门管理的区别(1)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

公共管理必须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私人部门管理的目标则可以定位于包括管理者在内的私人利益,这是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最重要的区别。(2)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

公共管理活动在本质上是国家的活动,这使得公共管理具有明显的垄断和强制的特点。处理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保公共利益的优先性。至于私人部门或组织与外部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公共权威引导下的平等合作与竞争关系;私人部门管理体现出在公共权力和市场力量制约下的自由选择和平等竞争的特点。(3)制衡性与自主性

公共管理主体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通常受到较多的制衡。而私人部门管理者在管理中具有较多的自主性。(4)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治理的理性往往是多元理性,需要考虑各种利益和价值的平衡。私人部门的管理无需对分配和平衡社会价值承担责任,其管理活动主要围绕如何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展开,管理过程主要依据经济理性这一单纯考虑而展开。(5)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

公共管理通过政府机制在公共利益的导向下,以近乎垄断的方式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而私人部门则通过市场机制以利润为导向,以竞争的方式提供私人产品。

2.现代社会变迁推动公共管理发展(1)公共物品的需求和供给在稳定地扩大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对公共物品的需求日益扩大,政府公共支出具有随经济发展而不断增长的趋势。(2)社会生活中的公共事务日益增加

科技革命和全球化使整个社会生活越来越结合为一体,与每个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公共事务也日益增加。(3)公共管理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

公共管理环境呈现出多元、复杂、动荡和多变的特点,要求公共管理跳出旧有的治理框架,寻找新理论、新思路、新手段和新方法,从而对公共管理不适应社会需求的局面有一个重大的改观。

3.传统行政学的局限(1)理论框架局限

①传统行政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由政治学和管理学两者构成的。政治学所具有的规范取向是行政学始终无法回避的问题;

②把行政学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来看待即行政的管理学,采取管理学工具取向来研究,抹杀了公共领域特有的政治文化价值。(2)管理主体局限

将公共管理的主体局限于政府,忽略了非政府组织的作用。(3)管理理念与手段局限

传统行政管理在管理主体上排除非政府主体的参与,管理任务上将规则制定、监管与直接管理混为一谈,管理手段善排斥私人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竞争机制。(4)管理对象与目标局限

①忽视了行政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忽视了行政作为一个系统对“外部”公共事务的作用力,也忽视了传统上不属于行政学管理对象的社会公共事务;

②行政学的管理目标也是内部取向的,其重视的是管理的机构、过程和程序,强调的是管理过程的规范性。

二、公共管理学是时代的产物

1.西方国家摆脱困境的需要(1)政府角色膨胀和规模扩大引起民众的不满

在福利国家理念的推动下,西方国家政府的权利、职能范围不断扩大,政府角色的多样化使政府规模扩大。政府一方面投入大量的资源提供公共服务,另一方面采取重税政策来支付大量的公共开支,导致民众的不满。(2)经济衰退和财政压力的加剧

西方国家政府角色的过度膨胀,造成政府每年必须负担庞大的转移性财政支出,拖垮了政府的预算和经济,表现为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经济停滞不前,失业率上升,政府税收能力下降,财政压力巨大。(3)社会问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

①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荡性和多元性环境,导致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

②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引发了民众对政府不信任感的增长,使政府面临着合法性危机。

2.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浪潮(1)科学技术革命是公共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①现代科技革命使社会成员参与公共领域活动的性质和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②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革命对传统政府管理提出变革的要求;

③科技革命将导致社会治理新形态的出现。(2)全球化是公共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另一推动力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全球性扩张、跨国公司、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共同作用使得全球化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趋势,给公共管理学带来重大的影响。

3.政府管理和民主制度方面的矛盾(1)以韦伯官僚制思想为基础的行政体制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①传统科层官僚制难以适应信息社会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②科层官僚制难以适应当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③科层官僚制的专业分工原则导致政府功能退化;

④官僚制的科层原则使组织行为保守,难有创意。(2)西方国家民主的现状难以满足民众的“民主需求”

①民众应直接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

②公民应既能控制政治家,又能控制官僚;

③国家应解决特殊利益集团对政府决策的控制;

④国家应寻找解决西方民主制运作过程中深层次矛盾的途径。

西方民主制运作过程中的深层次的矛盾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政府官员(政治家与官僚)维护公共利益与满足特殊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

②政府官员实现公共利益的角色要求与满足自我利益的矛盾;

③公民维护个人的合法权利与无限索取的行为倾向之间的矛盾。

三、公共管理学的内涵与研究方法

1.公共管理的含义(1)公共物品、公共事务与公共管理

①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相对应的概念。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等人的观点,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它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

a.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划分与社会制度无必然联系;

b.不同社会中公共物品的范围存在着客观的差别。

②公共事务

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全体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2)管理、公共管理与公共管理学

①管理

管理是在一定环境中,管理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对管理客体加以调节控制的过程。

②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以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活动。

a.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及其组织;

b.公共管理的对象是公共事务,公共事务与公共利益直接有关,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

c.公共事务及其管理的存在是永恒的,但具体内容会随着社会变迁不断调整;

d.公共管理必须依法进行,其工作绩效也不能简单地以利润或效率作标准;

e.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决定了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部门拥有更多的制约权。

公共管理活动的类型:

a.公共政策——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活动;

b.政府管理——政府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

c.非政府组织管理——除政府以外的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

③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在内的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部门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a.公共管理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基本上是一种介于企业管理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b.公共管理是在并不改变公共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

c.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核心;

d.公共管理不等于“政府管理”,强调治理;

e.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

f.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政府改革与再造;

g.公共管理是一个不同学科共同参与的研究领域。

公共管理学的特点:

a.鲜明的实践导向性;

b.理论上的包容性;

c.学科的年轻性。

2.公共管理的构成要素(1)公共管理的管理主体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主的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

公共管理的管理主体(见图1-1),包含两大形态:公共组织和个人。公共组织又可以分为政府和非政府公共组织。以个体形态出现的公共管理主体,包括三种类型:领导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图1-1 公共管理主体结构图(2)公共管理的对象

公共管理的直接对象是各类公共事务。公共组织的构成和运行,公共问题的加剧和列入议事日程,公共物品的生产和供给,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公共服务的品质与绩效,都是公共管理中的重要议题。(3)公共管理的资源和手段

①公共部门最重要的资源是合法性;在具体资源构成中,强制力和税收能力尤其重要。

②公共管理最基本的手段是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4)公共管理的环境

以内容为标准将公共管理的环境划分出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国际环境等。

3.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内容(1)公共管理学的基础内容(2)公共管理学的前沿专题

4.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与方法(1)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

波兹曼认为,公共管理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种途径,即公共政策途径(P途径)和企业管理途径(B途径)。

P途径的公共管理强调其与政策分析的渊源关系,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与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制定密切相关。P途径的公共管理有如下特征:

①着眼于高层管理者以及他们所进行的政策研究;

②重视非量化和实务的取向,推崇通过个案研究来发展相关知识;

③强调与政策分析结合,进行具有前瞻性与规范性的理论研究。

B途径受管理主义的影响,主张师法企业,以企业管理的方法来提升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新公共管理思潮是其代表。B途径的公共管理的特征是:

①偏爱企业管理的原则;

②对公、私部门的差异不作严格区分;

③除了重视策略管理及组织间的管理外,还强调对公共管理的过程进行管理;

④在研究方法上偏爱诸如实验设计之类的量化方法。

P途径与B途径的比较

①P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一心一意想划清与传统公共行政的关系,B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与行政学者,认为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有较密切的关系与相似的理念;

②P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认为公私部门管理有别,B途径的公共管理主张以较严谨的态度发展实证理论来描述与解释公私部门的异同;

③P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依赖案例研究作为获取知识的工具,B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则兼采案例研究与量化研究作为教学研究的方法;

④P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擅长个案的处理与分析,B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比较重视学术的研究与理论的建构,长于从不同的学术领域中吸取有用的理论、技术与方法;

⑤P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因强调决策而以高层管理者主要教学研究对象,B途径的公共管理学以具备文官资格的公共管理者为主要教学研究对象。(2)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①规范方法

规范方法又称理想方法。该方法用于公共管理现象研究时,着眼于建立一般理论和一般原则。其特点是偏重价值考虑,论及的是“应当如何”和“应当是什么”,往往追寻的是一种理想状态的东西。

②实证方法

实证方法又称经验方法。该方法的特点是专注于发现事实,并依据科学原则描述事实。它关注“是什么”或实然,而非“应当是什么”或应然,认为进行社会研究的学者首先应该是科学家而不是意识形态家或道德家。该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主张研究者应坚持价值中立,因为价值判断总是有取舍的,价值的参与会妨碍在观察和理解事物中的客观性。

③案例方法

案例方法就是对特定的问题从实证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并得出结论,然后根据这一结论来确定处理类似问题的可行方案。该方法具有联系实际、简单明了、针对性强等的优点。

④系统方法

系统方法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公共管理现象和过程,把管理机构、管理对象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都当做一个互相关联的系统整体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以确定最优化的目标和实施方案。

⑤比较方法

比较方法通过采用横向对比的形式,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的某个侧面进行分析比较,或采用纵向对比的方式对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不同时期的公共管理活动或某个侧面进行比较分析,以研究、探索公共管理活动中的普遍理论和最优方案。

⑥数理方法

数理方法是按照随机或非随机抽样的原则,在广泛收集有关公共管理现象之数据的基础上,用现代数学方法和定量分析技术,通过采用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把公共管理现象间的关系数量化,以对管理活动规律加以认识和总结的一种研究方法。

四、公共管理学与中国的发展

1.公共管理学与中国的市场经济(1)公共管理学能有效指导公共部门履行经济职能,弥补市场功能的缺陷

①为市场经济提供基本的制度框架和法律基础;

②组织各种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防止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现象的发生;

③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阻止私人决策者滥用资源、破坏环境事件的发生,减少“公共的悲剧”;

④保护和维持市场竞争,防止因垄断而导致的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⑤调节收入和财产分配,通过再分配等手段,将贫富差别控制在社会认可、至少是社会能够承受的程度;

⑥通过财政、货币政策等政策工具,减少经济波动,保持宏观经济平衡。(2)公共管理学“亲市场”的学科立场,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①将公共部门视作为市场服务、为民众服务的服务体,而不是高居于市场之上的发号施令者和管制者;

②减少政府的直接经济管理职能,尽可能地发挥市场优势,让市场在一切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和时候都扮演积极的角色。

2.公共管理学与中国的社会发展(1)公共管理学有助于促进包括政治、文化和行为方式在内的社会协调发展

①公共管理学作为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活动规律的学科,有助于促进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科学化;

②公共管理学作为一套文化符号体系,是现代社会管理文明最新发展的体现;

③职业的公共管理者以及其他社会成员对于公共管理学的学习和实践,有助于提高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促进社会行为方式的理性化。(2)公共管理学内在的民主平等精神和科学务实品格,将有力地促进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转型

我国社会转型包括:

①从农业经济走向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

②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

③从人治的官僚政府走向法制的民主治理;

④从一元文化独断的局面走向多元文化共存共荣的格局。

1.2 课后习题详解

一、关键词

1.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

答: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是关于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该含义包含以下几点内容:(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及其组织。(2)公共管理的对象——公共事务具有两个显著特征,即与公共利益直接有关,以及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3)由于公共事务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及其管理的存在是永恒的,但具体内容会随着社会变迁不断调整。(4)公共管理来自民众的授权并负有直接的社会责任,因此,必须依法进行,其工作绩效也不能简单地以利润或效率作标准。(5)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决定了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部门拥有更多的制约权。

2.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

答:新公共管理或管理主义是一个多维度的宽泛的概念。其理论假设是:“公共组织和私营组织的管理在本质上是相似的”,“管理就是管理……用于组织和激励雇员的机制,在公营部门和私营部门都同样适用”。其政策主张大体可归纳为:(1)改造公共部门。公共部门正在变得无法接受,因此必须进行改造。(2)引入企业管理模式。政府首先有必要引入“企业家精神”,改造行政文化,进而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应对或应变能力的政府。(3)建立顾客驱动(customer driven)制度。在公共部门建立顾客导向制度的意义在于,公共目的即实现公民和公众利益,才是关于公共行政研究和政府管理的最终价值判断标准,才是人们真正关注的焦点。(4)引入竞争机制。为了提高政府效率,优化公共产品,降低行政成本,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是唯一可靠的选择。(5)重视行政结果。主张公共行政研究和政府管理的重点应当转向“结果”而非“过程”。(6)推行社会合作。公共部门首先必须改变行政理念,打破政府部门对公共资源的垄断,广泛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和私营部门的管理方式,通过诸如公开竞标、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等等方式,将公共服务承包出去,同时实现有效的监管。

3.公共物品(Public Goods)

答: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公共物品是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1)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影响别人同时消费该产品及其从中获得效用,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为另一个消费者提供这一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2)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一物品(不论他们是否付费),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

二、复习思考题

1.公共管理与私人部门管理有何区别?

答: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有:(1)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

公共管理必须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私人部门管理的目标则可以定位于包括管理者在内的私人利益,这是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最重要的区别。(2)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

公共管理活动在本质上是国家的活动,这使得公共管理具有明显的垄断和强制的特点,处理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保公共利益的优先性。至于私人部门或组织与外部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公共权威引导下的平等合作与竞争关系;私人部门管理体现出在公共权力和市场力量制约下的自由选择和平等竞争的特点。(3)制衡性与自主性

公共管理主体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通常受到较多的制衡。而私人部门管理者在管理中具有较多的自主性。(4)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治理的理性往往是多元理性,需要考虑各种利益和价值的平衡。私人部门的管理无需对分配和平衡社会价值承担责任,其管理活动主要围绕如何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展开,管理过程主要依据经济理性这一单纯考虑而展开。(5)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

公共管理通过政府机制在公共利益的导向下,以近乎垄断的方式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而私人部门则通过市场机制以利润为导向,以竞争的方式提供私人产品。

2.传统行政学在公共管理上存在哪些局限?

答:传统行政学在公共管理上的局限有:(1)理论框架局限

①传统行政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由政治学和管理学两者构成的。政治学所具有的规范取向是行政学始终无法回避的问题;

②把行政学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来看待即行政的管理学,采取管理学工具取向来研究,抹杀了公共领域特有的政治文化价值。(2)管理主体局限

将公共管理的主体局限于政府,忽略了非政府组织的作用。(3)管理理念与手段局限

传统行政管理在管理主体上排除非政府主体的参与,管理任务上将规则制定、监管与直接管理混为一谈,管理手段善排斥私人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竞争机制。(4)管理对象与目标局限

①忽视了行政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忽视了行政作为一个系统对“外部”公共事务的作用力,也忽视了传统上不属于行政学管理对象的社会公共事务;

②行政学的管理目标也是内部取向的,其重视的是管理的机构、过程和程序,强调的是管理过程的规范性。

3.如何理解公共管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答:公共管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有以下几点:(1)西方国家摆脱困境的需要

①政府角色膨胀和规模扩大引起民众的不满

在福利国家理念的推动下,西方国家政府的权利、职能范围不断扩大,政府角色的多样化使政府规模扩大。政府一方面投入大量的资源提供公共服务,另一方面采取重税政策来支付大量的公共开支,导致民众的不满。

②经济衰退和财政压力的加剧

西方国家政府角色的过度膨胀,造成政府每年必须负担庞大的转移性财政支出,拖垮了政府的预算和经济,表现为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经济停滞不前,失业率上产生,政府税收能力下降,财政压力巨大。

③社会问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

①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荡性和多元性环境,导致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

②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引发了民众对政府不信任感的增长,使政府面临着合法性危机。(2)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浪潮

①科学技术革命是公共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a.现代科技革命使社会成员参与公共领域活动的性质和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b.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革命对传统政府管理提出变革的要求;

c.科技革命将导致社会治理新形态的出现。

②全球化是公共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另一推动力

在市场经济经济体制的全球性扩张、跨国公司、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共同作用下,全球化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趋势,给公共管理学带来重大的影响。(3)政府管理和民主制度方面存在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以韦伯官僚制思想为基础的行政体制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a.传统科层官僚制难以适应信息社会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b.科层官僚制难以适应当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c.科层官僚制的专业分工原则导致政府功能退化;

d.官僚制的科层原则使组织行为保守,难有创意。

②西方国家民主的现状难以满足民众的“民主需求”

a.民众应直接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

b.公民应既能控制政治家,又能控制官僚;

c.国家应解决特殊利益集团对政府决策的控制;

d.国家应寻找解决西方民主制运作过程中深层次矛盾的途径。

③西方民主制运作过程中的深层次的矛盾体现在三个方面:

a.政府官员(政治家与官僚)维护公共利益与满足特殊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

b.政府官员实现公共利益的角色要求与满足自我利益的矛盾;

c.公民维护个人的合法权利与无限索取的行为倾向之间的矛盾。

以上社会背景导致了公共管理学的产生。

4.公共管理学及其特点是什么?

答:(1)公共管理学的含义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在内的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部门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具体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①公共管理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基本上式一种介于过去也管理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②公共管理是在并不改变公共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

③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核心;

④公共管理不等于“政府管理”,强调治理;

⑤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

⑥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政府改革与再造;

⑦公共管理是一个不同学科共同参与的研究领域。(2)公共管理学的特点有

①鲜明的实践导向性;公共管理以实践中提出的、传统行政学解决起来力不从心的重要问题为导向。这个特点既与公共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有关,也与公共管理学产生的学科历史背景有关。

②理论上的包容性;为解决公共管理实践提出的各种问题,公共管理学兼收并蓄,积极从其他学科吸收理论养分,这使公共管理学呈现出交叉性强的特点。

③学科的年轻性。公共管理学从产生至今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二十多年对于一个学科从产生到成熟而言,显然太短暂了。

5.公共管理的公共政策途径和企业管理途径是什么?它们在公共管理地位如何?

答:(1)公共管理的公共政策途径

公共管理的公共政策途径即P途径,强调其与政策分析的渊源关系,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与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制定密切相关。P途径的公共管理有如下特征:

①着眼于高层管理者以及他们所进行的政策研究;

②重视非量化和实务的取向,推崇通过个案研究来发展相关知识;

③强调与政策分析结合,进行具有前瞻性与规范性的理论研究。(2)公共管理的企业途径

公共管理的企业途径即B途径,主张师法企业,以企业管理的方法来提升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新公共管理思潮是其代表。B途径的公共管理的特征是:

①偏爱企业管理的原则;

②对公、私部门的差异不作严格区分;

③除了重视策略管理及组织间的管理外,还强调对公共管理的过程进行管理;

④在研究方法上也偏爱诸如实验设计之类的量化方法。(3)P途径与B途径的比较

①P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一心一意想划清与传统公共行政的关系,B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与行政学者,认为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有较密切的关系与相似的理念;

②P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认为公私部门管理有别,B途径的公共管理主张以较严谨的态度发展实证理论来描述与解释公私部门的异同;

③P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依赖案例研究作为获取知识的工具,B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则兼采案例研究与量化研究作为教学研究的方法;

④P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擅长个案的处理与分析,B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比较重视学术的研究与理论的建构,长于从不同的学术领域中吸取有用的理论、技术与方法;

⑤P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因强调决策而以高层管理者主要教学研究对象,B途径的公共管理学以具备文官资格的公共管理者为主要教学研究对象。

公共管理的公共政策途径和企业途径是公共管理研究的主要途径,对公共管理的研究有重大作用。

6.怎样理解公共管理学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关系?

答:公共管理学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关系密切,公共管理学推动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公共管理学能有效指导公共部门履行经济职能,弥补市场功能的缺陷

①为市场经济提供基本的制度框架和法律基础;

②组织各种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防止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现象的发生;

③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阻止私人决策者滥用资源、破坏环境事件的发生,减少“公共的悲剧”;

④保护和维持市场竞争,防止因垄断而导致的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⑤调节收入和财产分配,通过再分配等手段,将贫富差别控制在社会认可、至少是社会能够承受的程度;

⑥通过财政、货币政策等政策工具,减少经济波动,保持宏观经济平衡。(2)公共管理学“亲市场”的学科立场,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①将公共部门视作为市场服务、为民众服务的服务体,而不是高居于市场之上的发号施令者和管制者;

②减少政府的直接经济管理职能,尽可能地发挥市场优势,让市场在一切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和时候都扮演积极的角色。

总之,公共管理学能有效指导公共部门履行经济职能、弥补市场功能的缺陷;公共管理学“亲市场”的学科立场,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7.怎样理解公共管理学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

答:公共管理学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密切。它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1)公共管理学有助于促进包括政治、文化和行为方式在内的社会协调发展

①公共管理学作为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活动规律的学科,有助于促进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科学化;

②公共管理学作为一套文化符号体系,是现代社会管理文明最新发展的体现;

③职业的公共管理者以及其他社会成员对于公共管理学的学习和实践,有助于提高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促进社会行为方式的理性化。(2)公共管理学内在的民主平等精神和科学务实品格,将有力地促进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转型

我国社会转型包括:

①从农业经济走向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

②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

③从人治的官僚政府走向法制的民主治理;

④从一元文化独断的局面走向多元文化共存共荣的格局。

总之,公共管理学有助于促进包括政治、文化和行为方式在内的社会协调发展;公共管理学内在的民主平等精神和科学务实品格,将促进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转型。

1.3 考研真题详解

一、概念题

1.公共管理学及其基本内涵。[武大2005年研]

答:公共管理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管理部门依法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管理活动;公共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则是在研究公共管理实践活动及其规律。

对于什么是公共管理学,国内外学者还没有形成共识。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公共管理学的界定,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在内的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部门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从总体上看,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其内涵在于:(1)公共管理基本上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目前来看,基本上是一种介于企业管理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公共管理在“做什么”(What)与“为何做”(Why)层面上是沿袭公共行政或公共政策,而在“如何做”(How)的层面上沿袭企业管理。(2)公共管理是在并不改变公共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公共管理主张在维持“公共”性格的基础上,运用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或管理精神以解决公共问题,满足民众的需求。(3)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核心。在管理公共事务方面必须解决两类问题,即内部的技术问题和与外部的整合问题。当代公共管理高度重视与外部的整合问题,这就有利于拓宽研究范围,获得更多研究资源,更完整地把握现实,从而使本学科更具竞争力。同时,兼顾内外环境关系,特别是重视外部环境,从而强调战略管理,也将公共管理与传统行政学区分开来。(4)公共管理不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公共行政学强调的是政府行政或政府管理,而公共管理中的管理者,不完全是政府,非营利部门、非政府组织甚至私人部门等都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管理强调治理(Governance),即由众多行动者组成的一个关系网络,以及众多行动者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5)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公共管理强调价值的调和,不仅重视3E,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能(Effectiveness),同时也重视公平、正义和民主。公共管理在主张弹性、自主管理、授予权能的同时,强调责任的重要性,并认为只有发展客观有效的绩效测量标准,政府的责任才能落实。(6)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政府改革与再造。公共管理的兴起与发展与政府改革、政府再造紧密相连。政府部门的改革、变革、再造、创新一直是公共管理研究的焦点,这反映了公共管理理论与实务之间结合的特性。同时,政府改革的持久进行,也会使公共管理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发展。(7)公共管理是一个不同学科共同参与的研究领域。社会事务和社会问题多种多样,政府及公共事务亦是复杂万千,因此公共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多学科的共同努力,在不同学科的渗透和融合中才能找到途径和答案。

二、辨析题

1.辨析:公共管理研究的P途径与B途径。[武大2008年研]

答:依公共管理学家波兹曼的观点,公管理的研究途径可分为两种,即公共政策的途径(Public Policy Approach,简称P途径)以及企业管理(Business Approach,简称B途径)。(1)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

P途径下的公共理论研究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与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制定密切相关。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在70年代,由于对传统公共行政学发展不满,有许多公共政策学院或课程产生。公共政策学院,特别是政策分析课程(Policy Analysis Program),强调计量分析与经济学的应用,然而公共部门对此取向与分析的需求却不高,而对管理问题较有兴趣。因此,这些学院考虑到市场需求又不愿落入传统公共行政的窠臼,便提出公共管理。

①特点

a.着眼于高层管理者以及他们所进行的政策研究

P途径研究的公共管理一般将公共管理者界定为高层次的政策管理职位,而非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者,同时他们特别强调具有政策制定权的高级行政主管的管理策略,自然相当重视公共管理的政治面向。

b.重视非量化和实务的取向,推崇通过个案研究来发展相关知识

以研究取向而言,P途径十分重视非理论性的、非量化的、以实务为基础的规范取向。在研究方法上,大多是采用个案研究法。

c.强调与政策分析结合,进行具有前瞻性与规范性的理论研究

P途径代表公共事务管理的“柔性面”,政策分析则代表公共事务管理的“硬性面”。

②内容

公共政策取向的公共管理有三个基本共识:

a.视公共管理为政策分析互补之物;

b.在教学研究上十分重视个案研究,以从事实务工作者的经验为素材;

c.以高层管理者,特别是政治性任命官员为教学研究对象,致力于促进此类人员与学界之间的沟通对话。(2)B途径的公共管理

即B途径的公共管理,重视的不再是内部行政管理的机制与过程,而是受管理主义的影响,主张师法企业,以企业管理的方法来提升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新公共管理思潮是其代表。B途径的公共管理的特征是:

①偏爱企业管理的原则;

②对公、私部门的差异不作严格区分;

③除了重视策略管理及组织间的管理外,还强调对公共管理的过程进行管理;

④在研究方法上偏爱诸如实验设计之类的量化方法。(3)P途径与B途径的比较

①P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一心一意想划清与传统公共行政的关系,B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与行政学者,认为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有较密切的关系与相似的理念;

②P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认为公私部门管理有别,B途径的公共管理主张以较严谨的态度发展实证理论来描述与解释公私部门的异同;

③P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依赖案例研究作为获取知识的工具,B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则兼采案例研究与量化研究作为教学研究的方法;

④P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擅长个案的处理与分析,B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比较重视学术的研究与理论的建构,长于从不同的学术领域中吸取有用的理论、技术与方法;

⑤P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因强调决策而以高层管理者主要教学研究对象,B途径的公共管理学以具备文官资格的公共管理者为主要教学研究对象。

公共管理的公共政策途径和企业途径是公共管理研究的主要途径,对公共管理的研究有重大作用。

三、简答题

1.简述公部门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最重要的区别。[武大2013、2008年研]

答:公共部门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许多相似之处。所有组织的管理都包含了合作团体的活动,而且所有的大组织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如计划、组织、人事、预算等。但是,公共部门管理在许多重要的方面是与私部门管理存在着差别的。按照西方学者的概括,公共部门管理与私部门管理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公共部门管理与私部门管理的使命不同

公共部门管理是为公众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的,而私部门管理以营利为目的。公共部门管理的服务导向来自于这样一种需要,即行政官僚要帮助由选举产生的政治家反映公众对政府服务所提出的愿望与要求;私部门管理以利润为导向,是因为私人部门或组织最终要依靠获利而生存。这是人们经常强调的两种管理的区别。(2)与私部门管理相比,公共部门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

政府部门的资金大部分来自于财政拨款,政府官员不必为利润担忧,他们并没有太多的削减开支和有效运作的诱因;而商业组织以有效的运作为动机,因为它们必须在市场中靠竞争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政府提供的是公共物品,而商业组织提供的是私人物品。正因为公共物品的特征,使得政府活动难以高效率。(3)与私部门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

在私人组织中,权威和责任的划分是比较清楚的,而在政府中,诸如运作的规模和复杂性,对官僚机构加以政治控制的要求,对一致性和协调的寻求等一类的因素导致了责任机制的扩散,这种扩散加深并复杂化了公共决策的过程。(4)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比私人组织中要复杂和严格得多

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一般而言,政府工作人员的雇用和解雇要困难得多。在公共部门,雇用和提拔雇员的功绩系统,包含了几种标准,这往往超出了技术效率的观点。(5)与私部门的管理不同,公共部门管理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或公共性的特征

公共部门管理包括了广泛而复杂的政府活动,而且公共管理的运作是在政治环境中进行的,因而,它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或公共性的特征。

2.公共管理学与中国的市场经济。[武大2011年研]

答: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在认真吸取国际和国内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渐选择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并初步建立起了市场经济的体制。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将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以市场机制作为社会资源的基础配置手段的经济运行体制,因此,不管调控的力度如何,政府总是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政府发挥作用的过程也就是实施公共管理的过程。公共管理学对于中国市场经济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公共管理学能有效指导公共部门履行经济职能,弥补市场功能的缺陷

公共管理学作为公共管理实务的知识体系,具有指导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功能。公共管理学能帮助公共部门从理论上了解自己在履行经济职能时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如何去做好,以及如何降低成本、减少失误。

具体说,公共管理学将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定位在如下方面:

①为市场经济提供基本的制度框架和法律基础,包括界定和保护产权、制定公司法、合同法、著作权法等,通过制度安排,使市场运行的环境具有秩序性、安全性和公共性;

②组织各种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防止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现象的发生;

③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阻止私人决策者滥用资源、破坏环境事件的发生,减少“公地的悲剧”;

④保护和维持市场竞争,防止因垄断而导致的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⑤调节收入和财产分配,通过再分配等手段,将贫富差距控制在社会认可、至少是社会能够承受的程度之内;

⑥通过财政、货币政策等政策工具,减少经济波动,保持宏观经济平衡。(2)公共管理学“亲市场”的学科立场,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亲市场”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公共管理学的“亲市场”立场表现在两方面,①将公共部门视作为市场服务、为民众服务的服务体,而不是高居于市场之上的发号施令者和管制者;②减少政府的直接经济管理职能,尽可能地发挥市场优势,让市场在一切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和时候都扮演积极的角色。

由于公共部门自觉地将自己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提供者地位,竭诚为所有的市场主体提供各种各样的优质高效服务,同时,公共管理将自己的活动严格限制在市场失灵的领域,这就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条件。

同时,与“亲市场”的立场相适应,公共管理学一系列重要的新理念和新策略也都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例如,企业型政府、公共服务的民营化、公共管理顾客导向,扩大了公共部门与市场的契合面和亲合力;公共管理的提出的适度分权、放松管制、政府再造、学习型组织、网络化管理,使公共管理的重心下沉,大大增强了管理的弹性和灵活性,能更好地适应多元的、复杂的和动态的市场环境;目标管理、战略管理、绩效管理,则降低了公共部门的运行成本,提高了公共部门为市场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3.简述公共管理兴起的时代因素。[武大2012年研]

答:公共管理兴起的有着其特殊的时代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规模的扩大和政府角色的膨胀以及社会对政府之不满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受国家干预和福利国家观点的影响以及计划经济的影响,政府职能急剧扩张,政府规模不断扩大,政府角色不断膨胀。政府虽然管的事情很多,但是社会问题却同样层出不穷,因而引发了人民对政府治理能力的怀疑,政府遭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2)经济因素和财政压力

工业化国家向福利国家的发展,政府支出不断增加,这对政府的财政构成了巨大的压力,同时,国际经济的自由趋势所造成的竞争压力逐渐加剧,对各国政府均造成巨大的改革压力,因此,通过改革政府以缓解财政经济压力便成为一个可行的手段。(3)社会问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

社会的进步也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旧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出现。另一方面,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传统的政府功能确实力不从心,加上官僚体系本身的诸多弊病,这些多都引发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在此情况下,让公共服务回归社会、市场的呼声日盛,因此,缩小政府职能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4)新右派学说与保守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

针对国家干预和福利国家政府的弊病,以公共选择为代表的新右派对此进行不断的抨击,他们认为政府失灵不亚于市场失灵,强调市场机制,主张将政府的角色、功能和规模缩小,主张通过市场机制提供公共服务。正是在这种意识形态下,公共行政求助于市场或者类似市场的解决之道,几乎成为一种必要的选择。

四、论述题

1.试论公共管理学对于中国市场经济的作用[武大2007年研]

答:参见简答题第2题。

2.立足国情,借鉴外国,评述中国公共管理的得与失。[武大2012年研]

答:中国自上世纪末以来也一直试图建立和发展起一套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公共管理框架。中国的公共管理体制建设与公共行政在管理理念、管理主体、管理客体与管理方法等方面不同,并且是在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前提下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体制。(1)中国公共管理领域的建树:

①范围拓宽,对象多样。它强调了一种新的管理活动,即为了公益目的,由社会上发展出来的多元管理主体以及它们所组成的网络结构,在公民广泛参与、参加、制约下,对公共事务所进行的一种多层次、多方法的管理活动。它的管理的主体不再是政府,社会上的大量非政府公共组织、居民自治组织、志愿者团体、慈善机构乃至私人机构中的某些部分,都可成为公共管理的主体,格局更加多元化。

②关系紧密且呈现网络化趋势。由于多元管理主体的出现以及它们在管理中的紧密关系,已经形成了一个管理网络。而网络的连结另有一些新的机制,这就是通过沟通、协商、说服、启发、互助、契约等渠道,最后实现一种共赢的结果。

③市场机制的引入。工作范围的扩展使得管理的事务就更具体、更复杂,因而也就能更方便地借鉴私营部门有效的管理方式与方法,把市场机制引入公共管理领域。

④拓宽公民参与的渠道。它使公民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乃至参加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包括实行公民自治,从而使民主突破“代议”的局限,得以更好地落实;

⑤加强责任与监督意识。随着权力的分散化,公共责任也相应地分散于社会各个公共权力主体,所谓有其权必有其责,因而公民的监督视点也要相应实现分散化。(2)中国公共管理体制的缺失:

①维持宪政秩序和政府的稳定

当政府不能履行其基本职能时,随之而来的危机便会加重。导致宪政秩序丧失的原因是多样的,如政府丧失合法性、腐败、贪婪、内战、外国势力介入、宗教冲突等,在未来这些问题仍然不可能消失。

②维系并发展民主法治社会的基本价值

政府治理决非是一个工具理性价值的追求问题。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使命在于要扮演执行与捍卫民主宪政的角色,也就是说它要致力于发展、弘扬民主治理过程中的合法性;同时,公共管理有责任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尽管这些价值之间可能是冲突的。公共管理对民主宪政基本价值的回应和落实,关系到政府治理的合法性,关系到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也关系到公共管理作为一门科学的合法性。

③平衡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以促进政府治理的有效性

政府与市场作为控制社会的两大力量,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与市场不是谁取代谁的问题,过分强调任何一方的作用都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两者应该有机的配合和协调起来。

④回应全球化的挑战

在过去20年间,公共管理一直受到日益发展的复杂的全球化环境的影响,现代地方治理已经变成一个管理全球和地方相互依赖关系的过程。在全球化的时代,政府仍然拥有各自的管辖权,并有自己独特的内部治理结构或管理系统,但它们再也不能象传统那样独立于其他治体之外,它们必须以相互联系的观念取代分离的观念。对于政府治理而言,全球化是机会也是挑战。在全球化的时代,一个政府如何维护自己国家的主权与独立:如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维护经济的安全;如何在学习多元文化的同时,维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民族认同等等,都是21世纪公共管理需要面临的新议题。

⑤平衡目前及最近未来与较长远未来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发展观的最重要进步和突破,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的认同,它意味着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能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面对着人类日益增长的革命期望,如何平衡眼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需求,是当代政府治理面临的挑战。

⑥关于如何应付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问题

科学技术革命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同样对政府治理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鉴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政府作为推动科技发展的角色更加重要,政府必须成为推动大规模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之一;其次,政府作为社会问题的管制者,也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如高科技犯罪等。同时,科技革命也正在改变着政府自身的组织结构、运行方式、工作行为,如何回应科技的发展、利用科技创新政府治理方式也成为世界性的潮流,许多国家正在构建的电子政府便是利用科技改革政府的典范。

⑦如何应付越来越多的官僚腐败,重振公民对政府的信任问题

人民对政府的新认识是政府合法性的真正来源,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社会资本。一个良好的政府治理需要政府与公民、企业、社会之间的信任关系的存在,而这种信任关系的重要基础在于政府及其官员将国家权力用于公民目的而不是用于自己的目的。腐败严重损害了公民的信任感,也削弱了社会资本,最终损害到政府的合法性。

⑧关于重振政府治理能力问题

如果政府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就必须提高自己的能力,预测及掌握变化的能力、制定周延而明智的公共政策的能力、发展不同方案以执行政策的能力、吸引及有效运用资源达成政府目标的能力,持续学习、成长以适应未来挑战的能力。 

⑨发展有效的组织体制

官僚组织体制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的要求。未来的公共组织应该是弹性化、整合的、透明的组织;为公民提供整体性服务的组织;跨功能的组织;与社会有广泛联系的组织。如何建构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政府组织,并使之适应新环境的需要,这是公共管理面临的又一挑战。

⑩构建国家与社会共同治理模式

由于当代政府面对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使得政府已经无法成为唯一的社会治理者,它必须依靠与民众、企业、非营利部门来共同治理社会。政府应该充分激发民众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建构出一个全新的国家与社会共同治理的模式,这应该是政府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上篇 公共管理学总论

第2章 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2.1 复习笔记

一、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渊源

1.管理理论(1)古典学派理论

古典学派关注的焦点是“效率”和“经济”,注意的重心是管理程序、组织结构和管理原理,以及规划、组织、人事、指挥和控制等管理功能。基本理论观点是:

①管理就是要通过设计最佳的工作流程来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②用一种修改过的计件工作方法支付工资,高出每日工作测量标准就多付酬。(2)行为学派理论

梅奥的霍桑实验用“社会人”的概念取代了“经济人”的概念,说明了管理部门应该善待工作者,并应采用某种社会相互作用的形式。同时将非正式组织的概念引入管理学,认为在任何正式组织中都存在非正式组织,既要重视正式组织的作用,也不能忽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3)决策学派理论

决策学派以赫伯特·西蒙为开端。西蒙指出,决策在行政中处于中心地位,管理就是决策。主张用决策者的有限理性来达到“满意”的目标。

查尔斯·林德布罗姆提出了渐进决策理论,认为新政策应该是对以往政策的小小修正。

埃佐尼则提出了决策的综视模式,区分政策为根本性和非根本性的,渐进方法适用于非根本决策;在根本性决策中,理性模式更适用。(4)系统学派理论

系统学派以切斯特·巴纳德将组织视为一个社会系统而得名。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一个协作的系统,它包含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联系。

20世纪60~70年代,系统学派又发展出两大理论:

①生态理论

提出行政生态的观点,探讨各国的具体国情是如何影响并塑造该国的行政的,反过来公共行政又是如何影响该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的。

②权变理论

认为不存在一种对所有管理者都适用的一般模式,管理是因时、因人、因条件而变化的。(5)新管理主义理论

新管理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信息革命背景下产生的理论。

①企业再造理论

企业再造,是指为了取得业绩的革命性进步,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彻底改造业务流程。企业再造是组织再生的策略,它需要全面检查和彻底分解原有的工作方式,并根据新要求进行重新组装,通过扁平化的、富有弹性的新型组织,进行新的业务流程。

②虚拟企业

虚拟企业,是指把不同地区的现存资源迅速组合成为一种没有围墙、超越时空约束的企业模式,它是依靠电子网络手段的联系,实现统一管理的经营实体,并以最快的速度推出高质量、低成本的新产品。

③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符合人性的、有机的、扁平的组织。

2.当代经济学理论(1)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产生时间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末。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公共选择,就是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资源在公共领域的分配,是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将个人的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是一个自利的、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

①公共选择作为非市场的集体决策理论,具有三个规定性:

a.集体性;

b.规则性;

c.非市场性。

②政治市场与经济市场的差别:

a.经济市场上交易的是私人物品,交易媒介是货币;政治市场上交易的是规章、政策、议题等公共物品;

b.经济市场上的交易主要在单个人或单个厂商之间进行,而政治市场上的交易主要是集团、政党之间的交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