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MBA、MPA、MPAcc管理类联考逻辑零基础高分辅导(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3 08:29:42

点击下载

作者:陈慕泽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5年MBA、MPA、MPAcc管理类联考逻辑零基础高分辅导

2015年MBA、MPA、MPAcc管理类联考逻辑零基础高分辅导试读:

前言

本书是为未经任何逻辑专门训练,即所谓零基础的考生提供的综合能力逻辑测试考前辅导书。同类出版物很多,本书的特点是什么呢?

第一,作为这一领域的资深专家,编者对综合能力标准化考试模式的背景、性质和理念,对综合能力逻辑测试的特点、试题的命题和应对有长年深入的理论研究和经验,对测试的考前辅导要领有切合实际的独到见解。

第二,本书的基本要义不是传授“一招制胜”的秘诀,也不是引导考生避开对试题具体内容的思考,包括有难度的思考,去寻觅什么技巧和捷径。本书自始至终体现这样一种理念,即应对综合能力逻辑测试的考生,在考场上彼此较量的是日常逻辑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与生俱来,先天有差异,后天可训练。这种能力的提高,本质上不依赖对知识的记忆、对技巧的运用,而依赖思维训练。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本书的实质内容,就是对考生进行切合实际的考前思维强化训练。这是应对这门测试的基本要领。本书的重要目标,当然包括帮助考生概括和运用各种有用的解题方法,包括某些技巧和捷径,但这样做的意义只有在确认上述基本要领的前提下才能正确定位。

第三,本书把综合能力逻辑试题分为两类:第一类涉及为数不多的几个强相关逻辑知识点,熟悉并恰当运用这些知识点虽不能确保正确解题,但能大大降低试题的主观难度;第二类基本不涉及逻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直接测试思维能力。这两类题有不同的应对方略,本书就是针对如何解答这两类题来展开的。

第四,作为逻辑应试辅导书,本书当然要涉及逻辑知识的阐释。本书从综合能力逻辑应试角度把形式逻辑的基础知识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不相关,例如三段论形式有效性的判定;第二类是弱相关;第三类是强相关。本书的处置是把为数不多的五个强相关知识点独立出来,从试题的解答角度深入阐释,着重分析其在解题中的恰当运用,而不是基于知识大纲进行概念演绎。事实证明,这符合应试实际。

第五,本书的“节点”是例题分析。本书的例题除个别外,均是历年真题,其中特别关注近三年的真题。之所以选用真题,主要是考虑安全性(正确、规范),避免误导。

李兴云、陶琳、陶陶参加了本书的相关工作。

相信并期待本书能为读者的成功应试提供切实的帮助。是为前言。陈慕泽2014年3月第一章综合能力逻辑测试的特点和试题基本分类第一节 综合能力逻辑测试的特点

MBA、MPA、MPAcc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考试分为数学、写作和逻辑三部分。本书的主旨是辅导未经过任何逻辑专门训练,即所谓零基础的考生,成功应对其中的逻辑测试(以下称为MBA逻辑测试)。

考场如同战场。要胜出,就要知己知彼。

知己,就是要大致了解目前自己已达到的应试能力。不妨完全按照实考的方式,做一套近年的真题,建议做2011年的真题。如果成绩理想,你完全有理由对这门考试充满自信;如果不理想,也没关系。有效的考前辅导会帮助你提高应试能力。

知彼,就是要了解MBA逻辑测试:它测试什么?如何测试?和其他类型的逻辑考试的区别在哪里?应对这一测试的基本要领是什么?

MBA逻辑测试区别于一般逻辑测试(如大学课堂上逻辑基础课或专业课的逻辑考试)的特点在于,所要测试的不是考生的逻辑专业知识,而是考生的日常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对各种信息的理解、提炼和分析的能力,对推理或论证的运用及分析、比较、评价或反驳的能力。这种思维能力,就是一个人的逻辑思维素养,称为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理解这门考试的一个关键词。

从20世纪70年代起,北美出现了一场“批判性思维”运动,这场运动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的高等教育理念与方式。作为这一运动的一个结果,美国出现了一种标准化综合能力型考试模式并逐渐成熟。这种考试模式的目标不是测试考生的专业知识,而是测试考生的综合能力,其中主要是语言理解、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即批判性思维能力。美国此种模式的本科与研究生资格考试有:GRE(研究生)、GMAT(工商管理硕士)、SAT(本科)、LSAT(法学院本科)等。在这些类别的考试中,逻辑测试都是主要部分,名称为“逻辑推理”(logical reasoning)或“批判性推理”(critical reasoning)。20世纪90年代,此种考试模式传入中国,目前已成为我国各种专业硕士(MBA、GCT、MPA、MPAcc等)的统考模式。其中,中国的MBA、MPA、MPAcc管理类联考主要参照GMAT,GCT统考主要参照LSAT。

综合能力型考试模式是基于批判性思维的理念。

批判性思维理念的要点如下。

第一,人的日常逻辑思维能力具有一般可比性。这种具有一般可比性的日常逻辑思维能力,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例如,设想一个学生在应对一份物理学试卷,另一个学生在应对一份经济学试卷,他们思考的内容和方式有诸多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都必须进行逻辑思考。既然进行逻辑思考,就必然具备并表现出或高或低的逻辑思考能力。现在的问题是:这种不同主体处理不同内容的逻辑思考能力之间是否具有一般可比性?比较这种能力有没有意义?回答是充分肯定的。

第二,批判性思维能力决定一个人的思维素养。人与人之间思维素养的差异,主要不在于所掌握知识的差异,而在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差异,在知识爆炸与快速更新的当代更是如此。

第三,批判性思维能力先天有差异,后天可训练。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的不是记忆,而是训练。

第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实质性提高一般不是短期突击行为的结果。

第五,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差异可测试,包括可通过标准化考试加以测试。

MBA逻辑测试的目的,就是要选拔批判性思维能力强的考生。强记硬背、走捷径、找窍门、压考题,这类应对一般考试常用的途径和方法,对于MBA逻辑应试,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但这门考试的核心理念是要把此种途径和方法对于成功应试所能起到的作用,降到最低限度。因此,这门考试真正到位的考前准备,包括应试辅导的实质性内容,是考生思维能力的强化训练。考生最终在考场上较量的,就是此种能力。不要希冀绕开思维能力的强化训练和提高,绕开对试题具体内容实实在在的逻辑思考,仅凭借对某些知识要点或方法技巧的强记和运用,就能成功应试。这就是应对这门考试的基本要领。

确认这一基本要领,并不意味着弱化考前辅导的意义,但只有确认这一基本要领,考前辅导的意义才能正确定位。

事实上,到位的辅导对于应对MBA逻辑测试有重要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尽管测试的是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逻辑专业知识,但确有一部分MBA试题涉及逻辑知识。虽然不熟悉这些知识,只要有足够强的思考能力,仍然可以答题(这就是能力型测试和知识型测试的区别);但理解并恰当运用这些知识,明显有利于准确迅速地答题。这些与MBA逻辑测试有较强相关性的逻辑知识点是哪些?如何在解答MBA相关试题中正确理解并恰当运用这些知识点?这就是最有直接价值的辅导内容。并不是形式逻辑的所有基础知识点都有此种相关性,而不作区分地先系统学一遍或讲一遍形式逻辑应试方法,是不得要领的。

第二,MBA逻辑测试有七种不同题型。相同题型的试题有各具自身特点的解题要领,不同题型的试题有不同的解题要领,不同题型的试题也有共通的解题要领。所谓解题要领,其中就包括捷径和技巧(捷径和技巧是存在的,问题在于不要夸大它的意义)。解题要领不是从某种知识中演绎出来的,而是从大量解析试题的经验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如何准确地概括、陈述并帮助考生恰当运用各种解题要领,是考前辅导的重要内容,是对辅导老师的挑战,是见真功夫的地方,也是衡量辅导水平的重要尺度。

除了必要的理论性阐述以外,本书的基本辅导方式是样题解析,以达到两个目的:第一,对考生的日常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强化训练;第二,总结相应的解题要领、方法和技巧。本书所有的样题,除了个别例外,都取自历年综合能力全国统考的真题。近三年的真题,标有“*”号。以“【例】”标示的是样题,以“【思考】”标示的不是样题。第二节 综合能力逻辑试题的基本分类一、逻辑试题恰当分类的意义

要做成一件事,首先要有确定的目的,其次要有确定的对象。这里,给对象作恰当的分类,对于达到目的、做成一件事,有重要意义。

例如,对于一个医生来说,把好人和坏人作为人的基本分类,显然不得要领;将人分为男人和女人,或者分为成年人和儿童,对医学有一定意义,但将之作为医学上最基本的分类也不恰当;而把人分为健康人和病人,才是最恰当的基本分类。

同样,MBA逻辑试题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但什么是最恰当的基本分类呢?

在各种类型的逻辑测试中出现的逻辑试题,按其测试的目的可分为两类:一类试题的目的主要是测试逻辑知识,不妨称之为“知识型”逻辑试题;另一类的目的主要是测试逻辑思维能力,不妨称之为“能力型”逻辑试题。

MBA逻辑测试中不出现“知识型”,只出现“能力型”逻辑试题。或者换句话说,MBA逻辑试题就是“能力型”逻辑试题。“能力型”逻辑试题按其和逻辑知识的关系分为两类。一类试题的应对是这样一种思维过程,它只依赖逻辑思维素养,不需要涉及逻辑知识的有意识运用。日常逻辑思维就是这样一种过程。不妨称这类试题为“独立能力型”。另一类试题虽然不以测试逻辑知识为目的,但掌握与运用相关逻辑知识有利于正确迅速地解题,不妨称这类试题为“知识相关型”。“知识相关型”逻辑试题只涉及与人的日常逻辑思维及其能力素养相关的逻辑学基础知识。在这些知识中,一部分与解题“强相关”,这些知识可提供一种确定甚至程序性的方法,这种方法可实质性地减少解题难度,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速度;另一部分与解题“弱相关”,这些知识虽然不能提供确定的操作性解题方法,但在不同程度上有利于正确迅速地解题。

所以,可将“知识相关型”试题分为“强相关”和“弱相关”两类。“强相关”型试题的应对与“强相关”逻辑知识的正确运用有实质性关系;“弱相关”型试题的应对与“弱相关”逻辑知识有不同程度的关系,但总体上这种关系比“强相关”型试题弱。

上述分类要求从解题的角度(而不仅是从理论概括的角度)关注以下问题:

·第一,区别于知识型试题,能力型逻辑试题,即MBA逻辑试题的特点是什么?解答此类试题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第二,在MBA逻辑试题中,知识相关型试题的特点及解题要领是什么?

·第三,哪些是“强相关”的逻辑学基础知识?它们如何正确运用于解答MBA逻辑试题?

·第四,哪些是“弱相关”的逻辑学基础知识?它们如何正确运用于解答MBA逻辑试题?

·第五,区别于知识相关型试题,独立能力型试题的特点是什么?它们有哪些基本类型?各种类型试题的解题要领分别是什么?

·第六,在历年的MBA逻辑真题中,上述各种类型的试题大致分别占怎样的比例?二、什么是(纯)知识型逻辑试题以及为什么综合能力考试不测试此类试题

在MBA逻辑测试中不出现知识型逻辑试题。为了比较说明能力型逻辑试题,接下来分析一道这种类型的试题。【例1-1】高尚的话都是真话;“范跑跑”说的是真话。所以,“范跑跑”说的是高尚的话。

以下哪项对上述推理的评价最为恰当?

A.推理正确。

B.推理错误。犯了中项两次不周延的错误。

C.推理错误。犯了小项不当周延的错误。

D.推理错误。犯了大项不当周延的错误。

E.推理错误。犯了“四词项”错误。【解析】题干是一个三段论推理。其中,“‘范跑跑’说的话”是小项,“高尚的话”是大项,“真话”是中项。正确三段论的规则之一是:中项至少周延一次,否则,出现的错误称为“中项两次不周延”。本例的中项“真话”在大、小前提中作为肯定命题的谓项都是不周延的。因此,该推理违反规则,犯了中项两次不周延的错误。答案是B。

这是一道测试考生三段论知识的试题。

这道试题的特点是:一个考生如果不了解相关的逻辑知识,即使他的日常逻辑思维能力再强,也不可能正确选择答案。(MBA逻辑试题有五个选项,随机选择的正确率是20%。这里所说的正确选择答案,不包括这种情况。下同。)一个考生只要掌握了上述相关知识,哪怕此种掌握依赖于死记硬背,哪怕他的日常思维能力事实上很弱,也非常可能选择正确答案。这就是所谓的知识型逻辑试题。知识型逻辑试题对于一般形式的逻辑考试来说也许是必要的,但它不符合能力型逻辑考试的要求。

知识型的逻辑试题不出现在MBA逻辑测试中。三、什么是“(知识)强相关”型逻辑试题【例1-2】不可能有人会不犯错误。

以下哪项和题干断定的意思相同?

A.所有的人都可能会犯错误。

B.有人可能会犯错误。

C.所有的人都必然会犯错误。

D.有人必然会犯错误。

E.有人必然不会犯错误。

答案是C。

在作解析之前,先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思考1-1】中国队不可能进入决赛。

以下哪项和上述断定的意思相同?

A.中国队可能进不了决赛。

B.中国队必然进不了决赛。

答案是B。【思考1-2】中国队不一定不能出线。(一定=必然)

以下哪项和上述断定的意思相同?

A.中国队可能出线。

B.中国队必然出线。

答案是A。“必然”和“可能”在逻辑学中称为模态词,它们的关系是:

不必然A=可能非A

不可能A=必然非A【思考1-3】总经理:所有责任人都扣除奖金。

董事长:我不同意。

以下哪项最符合董事长的意思?

A.所有责任人都不扣除奖金。

B.有的责任人扣除奖金。

C.有的责任人不扣除奖金。

答案是C。【思考1-4】总经理:有的责任人不扣除奖金。

董事长:我不同意。

以下哪项最符合董事长的意思?

A.所有责任人都扣除奖金。

B.所有责任人都不扣除奖金。

C.有的责任人要扣除奖金。

答案是A。“所有”和“有的(有些)”在逻辑学中称为量词,它们的关系是:

并非所有……=有的并非……

并非有的……=所有并非……

现在来解析例1-2:

不可能有人会不犯错误(题干)

=必然并非有人会不犯错误

=必然所有人都会犯错误(选项C)

题干否定的是“可能”和“有的”,和题干意思相同的正确选项中一定包含“必然”和“所有”,这叫“对偶”。具有对偶关系的逻辑概念包括三对:

·“必然”和“可能”

·“所有”和“有的”

·“且”和“或”

这一知识点对解答一部分MBA逻辑试题(如例1-2)有重要意义。【例1-3】甲、乙、丙和丁四人涉嫌某案被传讯。四人分别做了如下陈述。

甲:如果我作案,那么丙是主犯。

乙:丁作案。

丙:甲参与了作案,但主犯不是我。

丁:作案的是乙。

已知只有一人说真话,可推出以下哪项结论?

A.甲和丙都作案。

B.甲和丙都没作案。

C.丁作案但乙没作案。

D.乙和丁都没作案。

E.上述各项均不能从题干的条件推出。【解析】思考的切入点是:四人中哪两人的断定互相矛盾?互相矛盾的两个命题必有一真一假。已知只有一人说真话,则说真话的必在互相矛盾的两人中,则其余两人说假话。至此不难推出结论。

四人所说的话的结构如下。

甲:如果甲,则丙

乙:丁

丙:甲且非丙

丁:乙

相关的知识点是:“如果A,那么B”和“A且非B”互相矛盾(A和B是任意的命题)。先强调一下,这一知识点对于MBA逻辑应试非常重要。因此,互相矛盾的是甲和丙,其中必有一真。因此,乙和丁说假话。

因此得:乙和丁都没作案。答案是D。四、什么是“(知识)弱相关”型逻辑试题【例1-4】陈华为了图便宜花50元买了双旅游鞋,不到一个月就断裂了;不久,他按市价的几乎一半买了件皮夹克,结果发现是仿羊皮的。于是他得出结论,便宜无好货。

陈华得出结论的思维方法,与下列哪项最为类似?

A.李京是语文老师,他仔细地阅改了每一篇作文,得出结论,全班同学的文字表达能力普遍有提高。

B.王江检验一批产品,第一件合格,第二件是次品,于是得出结论,这批产品不全合格。

C.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原因或是设备故障,或是操作失误,联邦调查局已经找到操作失误的证据,因此得出结论,可以排除设备故障的原因。

D.吴琼邻居的小男孩,头发有两个旋,脾气很犟;吴琼的小侄子,头发也有两个旋,脾气也很犟。吴琼因此得出结论,头发上有两个旋的孩子,脾气很犟。

E.吴琼认为头发有两个旋的孩子脾气很犟,因此得出结论,自己的孩子脾气不犟是因为头发上只有一个旋。【解析】题干的陈华和D项的吴琼的推理都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答案是D。【例1-5】过去,我们在道德宣传上有很多不切实际的高调,以致不少人口头说一套、背后做一套,发生人格分裂现象。通过对此种现象的思考,有的学者提出,我们只应该要求普通人遵守“底线伦理”。

以下哪项作为“底线伦理”的定义最合适?

A.底线伦理就是不偷盗、不杀人。

B.底线伦理是作为一个社会普通人所应遵守的一些最起码、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C.底线伦理不是要求人无私奉献的伦理。

D.如果把人的道德比做一座大厦,底线伦理就是该大厦的基础部分。

E.底细伦理是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解析】A、C和D项都违反了相应的定义规则,因而都不正确。A项和E项不符合“定义必须相称”的规则,A项“定义过窄”,E项“定义过宽”;C项不符合“不得以否定句给正概念”下定义的规则;D项不符合“定义不得运用比喻”的规则。答案是B。

以上两题涉及都涉及逻辑知识。例1-4涉及“以偏概全”,这是一种谬误,有关归纳推理;例1-5涉及概念的定义规则。五、“强相关”与“弱相关”型试题的共同之处和区别“强相关”与“弱相关”型试题都属于“知识相关型”综合能力逻辑试题。分析例1-2至例1-5可以发现,这类试题及其应对有如下特点:

·第一,涉及相关逻辑知识。

·第二,不是测试考生对相关逻辑知识的掌握,而是测试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不熟悉逻辑知识不等于不能正确解题(这是“知识相关型”试题与“知识型”试题的区别);但掌握并正确运用相关知识在不同程度上有利于正确快速地答题。

·第四,不难发现,与应对例1-2和例1-3这样的试题相比,熟悉相关知识对于应对例1-4和例1-5这样的试题的意义要弱得多。这就是“强相关”和“弱相关”的区别。

·第五,应对“知识相关型”试题,应重点把握“强相关”知识点,掌握相应的操作性解题方法。

·第六,要正确认识“弱相关”知识在解题中的意义,不要夸大此种知识在应对能力型逻辑测试中的意义。不要使综合能力逻辑应试准备成为无针对性的逻辑知识大复习。有些“弱相关”试题,例如例1-5,尽管与某些逻辑知识相关,熟悉这些知识有利于解题,但在实际解题中,从思考相应的逻辑知识及其运用入手不足取,这会使原本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对于试题,正确的方式是首先不把它作为“知识相关型”,除非发现有必要思考相关的逻辑知识及其运用。六、什么是“独立能力型”逻辑试题【例1-6】*参加某国际学术研讨会的60名学者中,亚裔学者31人,博士33人,非亚裔学者中无博士学位的4人。

根据上述陈述,参加此次国际研讨会的亚裔博士有几人?

A.1

B.2

C.4

D.7

E.8【解析】要点是两个分类。第一,亚裔和非亚裔学者。第二,博士和非博士。

由60名学者中,亚裔学者31人,可得非亚裔学者29人。

由非亚裔学者中无博士学位的4人,可得非亚裔学者中有博士学位的(29-4=)25人。

由博士总数33人,得亚裔博士有(33-25=)8人。答案是E。【例1-7】*比较文字学者张教授认为,在不同的民族语言中,字形与字义的关系有不同的表现。他提出,汉字是象征文字,其中大部分都是形声字,这些字的字形与字义相互关联;英语是拼音文字,其字形与字义往往关联度不大,需要某种抽象的理解。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不符合张教授的观点?

A.汉语中的“日”、“月”是象形字,从字形可以看出其所指的对象;而英语中的sun与moon则感觉不到这种形义结合。

B.汉语中的“日”与“木”结合,可以组成“東”、“杲”、“杳”等不同的字,并可以猜测其语义。英语中则不存在与此类似的sun与wood的结合。

C.英语中,也有与汉语类似的象形文字。例如,eye是人的眼睛的象形,两个e代表眼睛,y代表中间的鼻子;bed是床的象形,b和d代表床的两端。

D.英语中的sunlight与汉语中的“阳光”相对应,而英语的sun与light和汉语中的“阳”与“光”相对应。

E.汉语的“星期三”与英语中的Wednesday和德语中的Mitwoch意思相同。【解析】张教授的观点是:汉字的字形与字义相互关联,英语的字形与字义关联度不大。C项不符合上述观点。答案是C。【例1-8】一个部落或种族在历史的发展中灭绝了,但它的文字会留传下来。“亚里洛”就是这样一种文字。考古学家是在内陆发现这种文字的。根据对所发现的这种文字的研究,专家们推测,使用“亚里洛”文字的部落或种族在历史上生活在远离海洋的寒冷地带,因为在此种文字中,表示“冬天”、“雪”等的文字频繁出现,但没有表示“海”的文字。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专家的推测?

A.“亚里洛”中有表示“鱼”的文字。

B.“亚里洛”中有表示“热”的文字。

C.“亚里洛”中有表示“马”的文字。

D.“亚里洛”中没有表示“山”的文字。

E.“亚里洛”中没有表示“云”的文字。【解析】题干中专家进行推测的假设是,一种古文字语言中有某种文字,则使用此种文字语言的古代部落所生活的环境中就有此种文字所表示的自然物;否则就没有。E项如果为真,说明此种假设不成立。因为任何自然环境不可能没有云。

其余各项都不能削弱题干。如A项不能削弱,因为鱼不一定海中才有。B项不能削弱,因为生活在寒冷地带的部落也接触热的自然物,例如火。答案是E。【例1-9】在桂林漓江一些有地下河流的岩洞中,有许多露出河流水面的石笋。这些石笋是由水滴长年滴落在岩石表面而逐渐积累的矿物质形成的。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最能支持以下哪项结论?

A.过去漓江的江面比现在高。

B.只有漓江的岩洞中才有地下河流。

C.漓江的岩洞中大都有地下河流。

D.上述岩洞内的地下河流是在石笋形成后出现的。

E.上述岩洞内地下河流的水比过去深。【解析】如果E项不成立,即上述岩洞内地下河流的水不比过去深,则该地下河流的水过去至少和现在一样深,也可能比现在还深,从而石笋的根部所在的岩石就不可能露出水面,于是题干关于石笋成因的解释就不能成立。如果E项不成立,则题干不成立。如果题干为真,则E项为真。

其余各项均不能从题干推出。例如,D项不能从题干推出。即使上述岩洞内的地下河流是在石笋形成前出现的,只要石笋的根部所在的岩石露出水面,题干关于石笋成因的解释仍然可以成立。如果题干为真,则D项可能假。D不能从题干推出。答案是E。

例1-6至例1-9是独立能力型试题。这类试题的解题思考,是逻辑思考,其核心是逻辑推理。和例1-2至例1-5不同,解答独立能力型试题,不涉及逻辑知识的应用。一个逻辑学家也许可以从中分析出某种逻辑知识的运用,但即使逻辑学家自己解答此类题目,他的实际思考过程也绝不会是对这些逻辑知识有意识的运用过程。解答独立能力型试题所依据的,或者说,独立能力型试题所测试的,就是日常逻辑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为任何一个健全的思考者天生具有。这种能力不是靠记忆,而是靠训练得到加强。正是此种能力的差异,反映出思维素养的差异。这种能力就是所谓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与“知识相关型”相比,“独立能力型”试题具有较高的测试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区分度。一般来说,逻辑试题与知识的相关性越强,则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区分度越低。当然,这是就其一般性而言的。特殊地,一道精到的“知识相关型”试题对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区分度,完全可能高于一道勉强的独立能力型试题。七、A类和B类:综合能力逻辑试题的基本分类和不同的应对方略

以上通过实例分析说明,MBA逻辑试题分为独立能力型和(逻辑)知识相关型。知识相关型又分为强相关和弱相关。

强相关型试题,约定称为B类,其余为A类。

把MBA逻辑试题分为A、B两类,是恰当的基本分类,因为B类题和A类题的应对方略有实质性的区别。理解和把握此种区别,对于成功应试至关重要,或者说最为重要。

应对B类题的方略是把握以下问题。

第一,什么是强相关的逻辑知识点?这样的知识点包括哪些?

所谓强相关,完全是基于MBA逻辑应试的经验概括出来的概念,指的是这样特点的逻辑知识点:第一,虽然MBA逻辑测试的目标不是逻辑知识而是思维能力,但毕竟是逻辑测试,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正确应试、摆脱解题思考的盲目性是完全必要的;第二,能给解题以某种确定性的依据,使解题过程带有某种可操作性,大大降低对思考的压力,从而降低试题的主观难度。

在MBA逻辑应试中,强相关知识点事实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它们是:

·基本逻辑概念(“非”、“且”、“或”(“要么……要么”)、“则”)

·条件关系

·四个重要的等值公式

·“则”和“或”(“要么……要么”)的推理规则

·对当关系

·对偶关系

这六个知识点中,最重要的是前面四个。

第二,如何基于日常思维实际,准确理解上述知识点?

第三,如何在解题中恰当地运用上述知识点?

如果说应对B类题的要领是在解题中恰当运用某些知识点的话,则应对A类题的要领不是这样。应对A类题的不确定性要比应对B类题大得多,因此,总结应对A类题的方略、概括应对A类题的规律性方法要困难得多。对此,大家都在摸索,这是见仁见智的。

本书应对A类题的方略如下。

第一,阐述应对MBA逻辑试题要关注的若干要点:如何准确迅速地阅读、理解和概括题干?如何正确把握并恰当运用选择性思维和排除性思考?如何识别和排除干扰项?如何理解“如果为真”?如何理解“能”和“最能”?如何抓住解题之扣?等等。

第二,把MBA试题分为七种题型(论证辨析、逻辑推断、语义辨析、谬误辨析、类比辨析、因果5法和数字比例,前五种为基本题型),分析概括不同题型的解题要领,其中包括在必要的地方穿插阐述弱相关知识点及其在解题中的恰当运用。

A类题包括独立能力型和弱相关型。上述七种题型中,B类题主要集中在逻辑推断(A类题也多有逻辑推断),其余基本是A类题,其中,论证辨析、语义辨析、数字比例基本都是独立能力型题;弱相关型题多出现于谬误辨析和因果关系。

A类题是MBA逻辑试题的主体,对考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区分度高于B类题,但B类题更能体现考前准备和考前辅导的意义。

在解题前,不必刻意区分是A类或B类。我们将会发现,B类题的特征是明显的。如果一道题的B类特征不明显,则先当做A类题应对。附录1A 近五年MBA逻辑真题类与型的数目与比例统计表1-1 2010年1月MBA逻辑真题类型一览

说明:第53题分别作逻辑推断和数字比例型分析。

合计:

A类题共21题,占70%

B类题共9题,占30%

论证辨析共5题,占16%

逻辑推断共10题,占33%

语义辨析共8题,占26%

谬误辨析共3题,占10%

类比辨析共2题,占6%

因果5法共1题,占3%

数字比例共2题,占6%表1-2 2011年1月MBA逻辑真题类型一览

说明:上述试题中,有6题宜作跨题型分析,例如,第37题宜分别作论证辨析和语义辨析型分析。

合计:

A类题共24题,占80%

B类题共6题,占20%

论证辨析共11题,占36%

逻辑推断共10题,占33%

语义辨析共8题,占26%谬误辨析共1题,占3%

类比辨析共1题,占3%因果5法共5题,占16%

数字比例共0题表1-3 2012年1月MBA逻辑真题类型一览

合计:

A类题共16题,占53%

B类题共14题,占47%

论证辨析共2题,占7%

逻辑推断共17题,占57%

语义辨析共8题,占27%谬误辨析共3题,占10%

类比辨析共1题,占3%因果5法共0题

数字比例共0题表1-4 2013年1月MBA逻辑真题类型一览

合计:

A类题共24题,占80%

B类题共6题,占20%

论证辨析共2题,约占7%

逻辑推断共19题,63%(其中,带*号的为分析性推理,共9题)

语义辨析共3题,10%

谬误辨析共2题,约占7%

类比辨析共2题,约占7%因果5法共2题,约占7%

数字比例共0题表1-5 2014年1月MBA逻辑真题类型一览

合计:

A类题:22题,占73%

B类题:8题,占27%

论证分析:6题

逻辑推断:16题(其中带*号的为分析性推理,共5题)

语义理解:4题

谬误辨析:1题

数字比例:2题第二章如何应对B类题第一节 强相关逻辑知识要点一、连接词:“非”、“且”、“或”(“要么……要么”)、“则”“非”、“且”、“或”(“要么……要么”)、“则”,这几个日常语言中常用的连接词,对于MBA应试,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逻辑概念。大部分试题都离不开对这几个基本概念的含义及其关系的准确理解和恰当运用,一部分B类题甚至直接测试这些基本概念。

约定 以A、B、…表示命题,即有所断定的句子。命题都有真假。(1)“非A”(记为¬A)的含义是否定A,即断定A是假的。显然有:

¬真=假

¬假=真(2)“A且B”(记为A∧B)的含义是断定A和B都真。显然有:(真∧真)=真(真∧假)=(假∧真)=(假∧假)=假

记住:由“且”联结的命题,只要有一个命题假,则整个命题假。(3)“A或B”(记为A∨B)的含义是断定A和B至少有一真。显然有:(真∨真)=(真∨假)=(假∨真)=真(假∨假)=假

记住:由“或”联结的命题,只要有一个命题真,则整个命题真。“要么A,要么B”是断定A和B至少有一真,且至多有一真,即A和B不都真,也不都假,一定是一真一假。(4)“A则B”(记为A→B)的含义最为重要,讨论见后。

本书引进并且只引进“¬”、“∧”、“∨”、“→”四个符号,分别表示“非”、“且”、“或”、“则”。运用这几个符号代替相应的汉语文字,有助于清晰地刻画试题的逻辑结构,下面就会看到此种必要性。【思考2-1】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以下哪项准确地表达了上述断定?

A.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B.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C.要么知无不言,要么言无不尽

D.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答案是A。【思考2-2】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以下哪项准确地表达了上述断定?

A.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B.(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C.(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答案是B。【思考2-3】总经理:小张和小李都提拔。

董事长:我不同意。

以下哪些项准确地表达了董事长的意思?

A.¬提拔小张∧¬提拔小李

B.¬(提拔小张∧提拔小李)

C.¬提拔小张∨¬提拔小李

答案是B和C。【思考2-4】(1)“A且B”和“A或B”二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2)“A或B”和“要么A,要么B”二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解析】(1)相同点:“A且B”和“A或B”二者都断定A和B至少有一真。不同点:“A且B”断定A和B都真,“A或B”断定A和B可以都真,但不一定都真。(2)相同点:“A或B”和“要么A,要么B”都断定A和B至少有一真。不同点:“A或B”断定A和B可以都真,“要么A,要么B”断定A和B不能都真。【思考2-5】以下哪项断定成立?(1)如果“A或B”真,则“要么A,要么B”真。(2)如果“要么A,要么B”真,则“A或B”真。【解析】(2)成立;(1)不成立。【思考2-6】(较难)(1)已知“A且B”和“A或B”两个断定中只有一真,能推出什么结论?(2)已知“A或B”和“要么A,要么B”两个断定中只有一真,能推出什么结论?【解析】(1)“A且B”和“A或B”两个断定中只有一真,可推出“A且B”假(否则二者都真),“A或B”真。由“A且B”假,可推出A和B不都真,即A和B至少有一假。又由“A或B”真,得A和B至少有一真,因此,可推出“要么A,要么B”。(2)由“A或B”和“要么A,要么B”两个断定中只有一真,可推出“要么A,要么B”假(否则二者都真),“A或B”真。由“要么A,要么B”假,可推出A和B都真,或A和B都假。由“A或B”真,可排除A和B都假。因此,A和B都真。即推出“A且B”。【例2-1】*大小行星悬浮在太阳系边缘,极易受附近星体引力作用的影响。据研究人员计算,有时这些力量会将彗星从奥尔特星云拖出。这样,它们更有可能靠近太阳。两位研究人员据此分别做出了以下两种有所不同的断定:(1)木星的引力作用要么将它们推至更小的轨道,要么将它们逐出太阳系;(2)木星的引力作用或者将它们推至更小的轨道,或者将它们逐出太阳系。

如果上述两种断定只有一种为真,可以推出以下哪项结论?

A.木星的引力作用将它们推至最小的轨道,并且将它们逐出太阳系。

B.木星的引力作用没有将它们推至最小的轨道,但是将它们逐出太阳系。

B.木星的引力作用将它们推至最小的轨道,但是没有将它们逐出太阳系。

D.木星的引力作用既没有将它们推至最小的轨道,也没有将它们逐出太阳系。

E.木星的引力作用如果将它们推至最小的轨道,就不会将它们逐出太阳系。【解析】题干断定:(1)要么推至小轨道,要么逐出太阳系(2)推至小轨道,或者逐出太阳系

如果(1)真,则(2)真。因此(1)假、(2)真。

由(1)假可知,以下两个情况必有一个成立:

Ⅰ.推至小轨道并且逐出太阳系

Ⅱ.不推至小轨道并且不逐出太阳系

由(2)真,得Ⅱ不成立。因此,Ⅰ成立。

因此答案是A。二、条件关系(一)充分和必要

条件关系,包括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两种关系。条件关系是日常思维中涉及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逻辑关系,也是MBA试题多有涉及的最重要的逻辑关系。

A是B的充分条件是指“如果A真,则B真”,即“有A一定有B”。例如,“天下雨”是“地上湿”的充分条件,因为“天下雨且地上不湿”这种情况是不会出现的。

A是B的必要条件是指“如果A假,则B假”,即“无A一定无B”。例如,“年满18岁”是“有选举权”的必要条件,因为“不满18岁且有选举权”这种情况是不会出现的。

记住:如果A是B的充分条件,则B是A的必要条件;如果A是B的必要条件,则B是A的充分条件。例如,“天下雨”是“地上湿”的充分条件,“地上湿”就是“天下雨”的必要条件;“年满18岁”是“有选举权”的必要条件,“有选举权”就是“年满18岁”的充分条件。

由A是B的充分条件,只能得出B是A的必要条件;不能确定A是否为B的必要条件。同样,由A是B的必要条件,只能得出B是A的充分条件;不能确定A是否为B的充分条件。如果A既是B的充分条件,又是B的必要条件,则称A是B是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是两个不容混淆的条件关系。在日常思维中,经常发生二者的混淆。测试对这两种条件关系的准确把握,是MBA逻辑测试的一项重要内容。【思考2-7】(摘自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

律师:“孝”应当成为选拔官员的标准。一个连父母都不孝的人,怎么可能为社会尽职呢?

教授:我不同意。例如,我是个孝子,但并不适合当官。

教授的话中有什么漏洞?(二)条件关系的四种情况

命题之间的条件关系有四种情况:

·第一,充分但不必要。例如,“天下雨”是“地上湿”的充分条件,但不必要:天下雨,则地上湿;但天不下雨,地上不一定不湿。

·第二,必要但不充分。例如,“年满18岁”是“有选举权”必要条件,但不充分:不满18岁,则没有选举权;但满18岁,不一定有选举权。

·第三,既充分又必要。例如,同一个三角形的“三边相等”和“三角相等”,二者之间既充分,又必要:边都相等,则角都相等;边有一个不等,则角必有一个不等。

·第四,不构成条件关系。【思考2-8】(1)“犯罪”是“违法”的( )(2)“认识错误”是“改正错误”的( )(3)“吸烟”是“患肺癌”的( )

A.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不构成条件关系(三)条件关系的日常语言表达

日常语言对充分条件关系的陈述一般比较明确,而对必要条件关系的陈述就比较复杂,要用心理解。“A是B的充分条件”常用的陈述方式是:

·如果A,则B

·一旦A,就B

·只要A,就B

·“A是B的必要条件”常用的陈述方式是:

·只有A,才B

·不A,则不B

·B,必须A

·除非A,否则不B“A是B的充要条件”日常表达方式是:

·如果A,则B,并且只有A,才B

A当且仅当B是表达充要条件的逻辑专业术语,日常语言不这样表达。【思考2-9】(1)如果出现贫富分化,则说明改革失败。因此,避免贫富分化是保证改革成功的:

A.充分条件

B.必要条件

C.充要条件

D.不构成条件关系

答案是B。(2)如果要巩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因此,政治体制改革是巩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的:

A.充分条件

B.必要条件

C.充要条件

D.不构成条件关系

答案是B。(3)除非铲除腐败,否则国家就不能长治久安。因此,铲除腐败是国家长治久安的:

A.充分条件

B.必要条件

C.充要条件

D.不构成条件关系

答案是B。(4)如果在标准大气压下,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则水就会结冰。因此,标准大气压是水结冰的:

A.充分条件

B.必要条件

C.充要条件

D.不构成条件关系

答案是D。(5)只有来自西部的贫困生,才能领取特别助学贷款。因此,贫困生是领取特别助学贷款的:

A.充分条件

B.必要条件

C.充要条件

D.不构成条件关系

答案是B。(四)用“→”表达(充分、必要)条件关系“A→B”表示“A是B的充分条件”。A是B的充分条件,当且仅当B是A的必要条件。因此“A→B”同时表示“B是A的必要条件”。

这说明,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都可以只用“→”表达。这一点对于MBA应试解题很有意义。

由“→”表达的条件关系式称为蕴涵式。在“A→B”中,A称为前件,后称为后件。对于任一蕴涵式,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条件;后件是前件的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是两种不同的条件关系;逻辑教科书处理这两种不同条件关系的推理,有不同的推理规则。教科书的此种处理,在MBA应试中可以简化。既然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都可以只用“→”表达,则不论是处理充分条件,还是处理必要条件,相关的推理依据关于“→”的规则就可以了。不夸张地说,关于“→”的推理规则是MBA逻辑应试中最重要的要点,下面就要讲到,这里先提一下。“→”的规则是:

·肯定前件可以肯定后件

·否定后件可以否定前件

·否定前件不能确定后件

·肯定后件不能确定前件

因此,在解题中,处理条件关系的步骤是:第一,用“→”准确地表示日常语言用各种方式陈述的条件关系;第二,正确运用“→”的规则。(五)逆否式

由“否定后件可以否定前件”,得:

A→B=B→¬A

以上等式的两边互称“逆否式”。一个公式和它的逆否式在逻辑上等值。【思考2-10】用→表达以下断定,并分别写出前三题的逆否式:(1)如果出现贫富分化,则说明改革失败。(2)如果要巩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3)除非铲除腐败,否则国家就不能长治久安。(4)如果在标准大气压下,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则水就会结冰。(5)只有来自西部的贫困生,才能领取特别助学贷款。【解析】(1)贫富分化→改革失败

=¬改革失败→¬贫富分化(2)巩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政治体制的改革

=¬政治体制的改革→¬巩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3)¬铲除腐败→国家就不能长治久安

=国家长治久安→铲除腐败(4)(标准大气压∧摄氏零度以下)→水结冰(5)助学贷款→(西部∧贫困)【思考2-11】只要不下雨,就开运动会。

以下哪(些)项正确地表达了上述断定?

A.不下雨是开运动会的必要条件。

B.下雨是不开运动会的充分条件。

C.开运动会是不下雨的充分条件。

D.开运动会是不下雨的必要条件。

E.不开运动会是下雨的充分条件。【解析】“只要不下雨,就开运动会”的结构是:

¬下雨→开运动会

=¬开运动会→下雨

前面已经指出,“→”所表达的条件关系是: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条件;后件是前件的必要条件。因此由上述两个等值地表达题干的公式,不难得出结论:

·不下雨是开运动会的充分条件

·开运动会是不下雨的必要条件(D项)

·不开运动会是下雨的充分条件(E项)

·下雨是不开运动会的必要条件。答案是D和E。(六)“除非……否则”的准确刻画

在日常语言对条件关系的陈述方式中,“除非……否则”的理解与表示是最复杂的。

上面提到,“除非A,否则不B”,是断定A是B的必要条件,可表示为“B→A”。以下的陈述所表达的条件关系,该如何准确表达呢?

·除非A,否则B

·除非不A,否则不B

·除非不A,否则B

·A,否则B

·A,除非B

在应试中,如果完全着眼于内容含义,快速并准确地理解刻画上述陈述,对于一般考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下面来介绍一种简明的方法。“否则”的中文表达所包含的两个词“否”和“则”,正好分别对应于“¬”和“→”。“除非……否则”的意思是“如果否定……则……”,即“¬…→…”。遇到“……否则……”这样的句子时,需要记住,“否”是否“否则”前面的断定;“则”是则“否则”后面的断定。因此:

·除非A,否则B=¬A→B

·除非A,否则不B=¬A→¬B

·除非不A,否则B=A→B

·除非不A,否则不B=A→¬B

在陈述条件关系时,“除非”和“否则”是一种确定的搭配,在实际陈述中,有时会省略其中的一个。在解题分析中,应把省略的那个补上,并整理成规范形式。例如,“A,除非B”省略了“否则”,补充整理的规范形式是“除非B,否则A”。【思考2-12】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

以下哪(些)项符合上述断定?

A.除非不是好士兵,否则一定想当将军。

B.除非想当将军,否则就不是好士兵。

C.除非是好士兵,否则就不想当将军。

D.除非不想当将军,否则就一定是好士兵。【解析】题干和各选项的结构可分析表达如下。显然,只有A和B项符合题干。

题干: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

¬想当将军→¬好士兵

A.除非不是好士兵,否则一定想当将军。

¬不是好士兵→想当将军

=好士兵→想当将军

B.除非想当将军,否则就不是好士兵。

¬想当将军→¬好士兵

C.除非是好士兵,否则就不想当将军。

¬好士兵→¬想当将军

D.除非不想当将军,否则就一定是好士兵。

¬不想当将军→好士兵

=想当将军→好士兵

A项是题干的逆否式,符合“→”的规则:否定后件可以否定前件。

B项同题干。

C项不符合题干,违反“→”的规则: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

D项不符合题干,违反“→”的规则: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答案是A和B。【思考2-13】以下是条件关系最常用的日常表达形式,试用“→”表示:(1)如果A,则B。(2)只要A,就B。(3)只有A才B。(4)如要B,必须A。(5)除非A,否则不B。【解析】(1)A→B(2)A→B(3)B→A(4)B→A(5)¬A→¬B(=B→A)【思考2-14】用“→”表示下列条件关系:(1)有A,就不会没B。(2)只要有A,就不会有B。(3)如果没A,就不会有B。(4)要有A,必须有B。(5)只有无A,才有B。(6)除非没A,否则一定有B。(7)无B,除非有A。(8)有B,否则无A。(9)A和B至少有一,否则C。(10)要有A,B和C缺一不可。(11)要有A,B和C至少有一。(12)要有A,B和C不可都有。【解析】(1)A→B;(2)A→¬B;(3)¬A→¬B;(4)A→B;(5)B→¬A;(6)A→B;(7)¬A→¬B;(8)¬B→¬A;(9)¬(A∨B)→C;(10)A→(B∧C);(11)A→(B∨C);(12)A→¬(B∧C)(七)综合样题【例2-2】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下哪项符合孔子的意思?

Ⅰ.只有己所欲,才能施于人。

Ⅱ.若己所欲,则施于人。

Ⅲ.除非己所欲,否则不施于人。

Ⅳ.凡施于人的都应该是己所欲的。

A.只有Ⅰ和Ⅱ。

B.只有Ⅰ和Ⅲ。

C.只有Ⅰ、Ⅲ和Ⅳ。

D.Ⅰ、Ⅱ、Ⅲ和Ⅳ。

E.Ⅰ、Ⅱ、Ⅲ和Ⅳ都不符合。【解析】题干中孔子断定:“己所欲”是“施于人”的必要条件。

Ⅰ和Ⅲ断定“己所欲”是“施于人”的必要条件;Ⅳ断定“施于人”是“己所欲”的充分条件,这等于断定:“己所欲”是“施于人”的必要条件。

Ⅱ断定:“己所欲”是“施于人”的充分条件,不符合题干。

题干与各选项的结构可表示如下:

题干(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欲→¬施于人

Ⅰ 只有己所欲,才能施于人。 =施于人→己所欲 √

Ⅱ 若己所欲,则施于人。 =己所欲→施于人 x

Ⅲ 除非己所欲,否则不施于人。 =¬己所欲→¬施于人 √

Ⅳ 凡施于人的都应该是己所欲的。 =施于人→己所欲 √

答案是C。【例2-3】*经理说:“有了自信不一定赢。”董事长回应说:“但是没有自信一定会输。”

以下哪项与董事长的意思最为接近?

A.不输即赢,不赢即输。

B.如果自信,则一定会赢。

C.只有自信,才可能不输。

D.除非自信,否则不可能输。

E.只有赢了,才可能更自信。【解析】题干概括:“¬自信→输”。

各选项中,只有C项等同于董事长的断定。

A.赢¬输

B.自信→赢

C.¬输→自信

D.¬自信→¬输

E.自信→赢

答案是C。【例2-4】有些被公众认为是坏的行为往往有好的效果。只有产生好的效果,一个行为才是好的行为。因此,有些被公众认为是坏的行为其实是好的。

以下哪项最为恰当地概括了上述推理中存在的错误?

A.不当地假设:如果a是b的必要条件,则a也是b的充分条件。

B.不当地假设:如果a不是b的必要条件,则a是b的充分条件。

C.不当地假设:如果a是b的必要条件,则a不是b的充分条件。

D.不当地假设:任何两个断定之间都存在条件关系。

E.不当地假设:任何两个断定之间都不存在条件关系。【解析】题干概括:

好行为→好效果

有的公认坏行为有好效果

有的公认坏行为是好行为

以上推理只有在“好行为→好效果=好效果→好行为”的假设下才成立。也就是说,题干的推理不当地假设:如果a是b的必要条件,则a也是b的充分条件。答案是A。三、四个重要的等值公式(一)公式的等值

上面提到,一个蕴涵式和它的逆否式是等值的。

两个公式等值,是指在任何情况下,它们的真假情况都一样。如果其中一个成立,则另一个成立;如果其中一个不成立,则另一个不成立。二者之间是当且仅当的充要条件关系。两个等值的公式,形式可以不一样,但表达相同的逻辑内容。

有的等值关系,直觉不难把握,如一个蕴涵式和它的逆否式,即“A→B”与“B→A”等值。但有的等值关系难以靠直觉来把握,如下例。【思考2-15】总经理说:如果提拔小张,就要提拔小李。

董事长说:我不同意。

以下哪项等同于董事长的意思?

A.如果提拔小张,则不能提拔小李。

B.小张要提拔,但小李不能提拔。【解析】此题的正确答案是B。凭直觉很可能选A。为什么答案是B而不是A?因为A符合董事长的意思,但不等同于董事长的意思;而B等同于董事长的意思。

此题的结构如下。

总经理:张→李。

董事长:¬(张→李)

A.张→¬李

B.张∧¬李

答案是B。因为“¬(张→李)”和“张∧¬李”等值。一般地,“¬(A→B)”和“A∧¬B”等值。

逻辑学有判定公式等值的一般性方法,应对MBA测试不需要掌握这些方法,只需要记住并正确运用以下四个重要的等值公式:

¬(A∧B)=(¬A∨B)

¬(A∨B)=(¬A∧¬B)

¬(A→B)=(A∧¬B)(A∨B)=(¬A→B)(二)德摩根律

以下两个等值公式称为德摩根律:

¬(A∧B)=(¬A∨¬B)

¬(A∨B)=(¬A∧¬B)

例如:(并非:小张既高又胖)=小张不高或者小张不胖(并非:小张失约或者他没有接到通知)=小张没有失约并且他接到了通知

记住:根据德摩根律,否定“且”,得到“或”;否定“或”,得到“且”。这要成为我们的逻辑直觉。【思考2-16】分别写出与下列命题等值的肯定命题。(1)并非:小张既不高又不胖(2)并非:小张高而不胖(3)并非:小张不高但胖(4)并非:不游香山或者不登长城(5)并非:游香山或者不登长城(6)并非:不游香山或者登长城【解析】(1)小张高或者胖;(2)小张不高或者胖;(3)小张高或者不胖;(4)既游香山又登长城;(5)不游香山但登长城;(6)游香山但不登长城。

顺便提一下:(要么A,要么B)=(A∧B)∨(A∧B)。不难理解:否定“要么A,要么B”,就是断定“要么A,要么B”是假的;“要么A,要么B”只有在A和B二者都真或者都假的情况下是假的。(三)条件关系的否定

否定“且”,得到“或”;否定“或”,得到“且”。那么,否定“则”得到什么呢?记住下面这个在应试中多有应用的公式:

¬(A→B)=(A∧¬B)

这个等式是怎么得到的?A→B的含义是:A是B的充分条件,即有A一定有B,不会有A而无B。用公式表示则为:(A→B)=¬(A∧¬B)

等式两边同时否定,得:

¬(A→B)=¬¬(A∧¬B)

由此得到:

¬(A→B)=(A∧¬B)

多种类型的MBA试题可能涉及上面这个公式,以下三道例题是三种不同的类型。可以用不同的解法对比一下:仅凭日常思维,也能解答下列各题;但借助上面这个公式,可使思考大为简明。【例2-5】总经理:如果提拔小张,那么要提拔小李。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说明总经理的上述承诺没有兑现?

A.小张没提拔,但小李提拔了。

B.小张和小李都没提拔。

C.小张提拔了,但小李没提拔。

D.小张和小李都提拔了。

E.小张和小李至少提拔了一个。【解析】总经理承诺:张→李。

¬(张→李)=(张∧¬李)

答案是C。【例2-6】总经理:如果提拔小张,那么要提拔小李。

董事长:既然你做出了此承诺,那为什么提拔了小李,却没有提拔小张?

董事长最可能把总经理的承诺理解为:

A.小张和小李都不提拔。

B.小张和小李至少要提拔一个。

C.只有提拔小李,才能提拔小张。

D.只有提拔小张,才能提拔小李。

E.除非提拔小李,否则不提拔小张。【解析】

总经理:张→李

董事长:李∧¬张=¬(李→张)

董事长否定的是“李→张”,即“只有提拔小张,才能提拔小李”,这说明他把总经理的承诺理解为“只有提拔小张,才能提拔小李”。答案是D。【例2-7】总经理:如果提拔小张,那么要提拔小李。

董事长:只有提拔小张,才提拔小李。

人事部长:提拔小张,但不提拔小李。

如果上述三个承诺中只有一个兑现,可推出以下哪个结论?

A.小张和小李都被提拔。

B.小张和小李都未被提拔。

C.小张被提拔,小李未被提拔。

D.小张未被提拔,小李被提拔。

E.以上结论都不能被推出。【解析】

总经理:张→李

董事长:李→张

人事部长:张∧李

总经理和人事部长的承诺互相矛盾,必有一个兑现。因此,董事长的承诺没有兑现。由此可推出:

¬(李→张)=李∧¬张

即小张未被提拔,小李被提拔。答案是D。

上面三个等值公式都涉及否定。否定是一种重要的逻辑思考形式,MBA试题对否定多有涉及。以下思考题是关于否定的练习。【思考2-17】分别指出在何种情况下以下各项承诺没有兑现。(1)不提拔李,但提拔赵。(2)李和赵至少提拔一人。(3)除非不提拔李,否则提拔赵。(4)如果提拔李,就不能提拔赵。(5)李和赵至多提拔一人。(6)只有提拔李,才提拔赵。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