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通背拳教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3 12:10:07

点击下载

作者:侯介华,刘剑,樊汉武(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洪洞通背拳教程

洪洞通背拳教程试读:

前言

1983年,国家体委为了抢救武术文化遗产,深入民间挖掘、整理传统武术,发现流传于洪洞一带的通背拳传承有序、技理清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内容丰富,完全有别于其他通背拳种,因此命名为“洪洞通背拳”。

洪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洪洞位于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北端,东靠太行,西倚吕梁,地处山西南北交通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洪洞人在长期的生活和斗争中,形成了不畏强暴、敢于奋争的强悍民风,这里的人民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特殊历史和地理环境,造就了洪洞人独特的个性,为通背拳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洪洞通背拳是长期流传于洪洞民间的一种古老拳种。通背:通者,即“四面八方、四通八达,来往无阻也”!背者,“脊背、背后也”!故通背之意乃为:“气沉于丹田、力发于背,而通于周身”。拳论曰:“精存于内,气行于身、神通于背、功成于恒”。洪洞通背拳有排子与小套之分:排子就是108势母拳,108势共分为九排子,故称为排子。小套是指一些小套子、套手、散手之类的套路。

排子相传为清代的郭永福所传,动作势大招正,属长拳类,但运动路线多为穿插、缠绕与拧转,少有直来直往的动作,因此演练要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轻沉兼备、内含刚柔、周身相随、气势贯通,而且练拳时须平心静气、身神意念专一,招数清晰、节奏分明,是洪洞通背拳的根基所在,注重筑基、塑形,以及练功。小套大多是由一些实用的招法组成,以技击为主要目的,演练风格则要求招数连贯、动作紧凑、拳脚密集、动作快速灵活,要求攻敌不露形、露形不为能,正所谓“缠缠绕绕是正宗,侧身而进是根本,臂如藤条刚柔共,闪惊巧取快如风”。

洪洞通背拳经过洪洞人民长期的社会实践,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四百年来,它不断发展壮大,已与洪洞人的性格、民风、民俗融为一体,并相得益彰。

让更多的人认识和学习洪洞通背拳,明确其特点,是洪洞通背拳传承和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保护洪洞通背拳关键所在。洪洞通背拳在技法上具有如下特征。

1.节奏多变

快与慢:洪洞通背拳具有快慢相兼、动静分明、刚柔相济的特点,练习时要求“时而和风习习,时而狂风骤雨”。轻与重:防守动作像云一样轻盈,令人难以察觉,攻动时力量大、速度快,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2.无处不圆

洪洞通背拳的技术动作要求肢体做“圆”的运动方式,动作中处处带有弧形,带有缠绕。“圆”的运动始终贯穿于整个洪洞通背拳的技法之中。如拳谚云:“左缠缠、右缠缠,顺藤摸瓜将臂栓”;“左螺旋、右螺旋,扳、搂、扶、挒要连环”。

3.方法多变

洪洞通背拳具有技术全面、技法丰富、动作繁多与技法灵活多变的特征。要求攻防变化做到出奇制胜、闪惊巧取、侧身而进、引诱回冲。拳谚云:“臂如藤条刚柔共,闪惊巧取快如风”;“指上打下要回冲,声东击西变无穷。”

4.以短制长

洪洞通背拳具有贴身缠斗、以短制长的技法特征。拳谚云:“远靠手,近靠肘,不远不近是按手”;“全身上下都是拳,挨着哪里哪里打”。

5.以快制力

快是洞通背拳重要的技术特征。快速地通过缠、绕、搂、劈、架、砸等招式,用柔和之劲化掉对方的力量,改变其力点与方向,使对手攻击路线偏离目标,不硬碰硬,要求“三手并作一手用;三步并作一步行”。

洪洞通背拳的内容极为丰富,包含母拳108势,数十个子拳以及散手和长短器械套路。洪洞习武者众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极为繁杂的技术体系造成了不同传承人的不同的技术特色,多年来受传统观念中门户之见的影响,门派之争的风气严重地制约了洪洞通背拳的传播和发展。在新形势下,洪洞通背拳的有识之士终于自发地想到了一处,走到了一起,共同为洪洞通背拳的发展献计献策。本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为了推动洪洞通背拳的发展,促进洪洞通背拳的普及,本书在传统洪洞通背拳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总结了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在遵从洪洞通背拳技法和拳理的前提下,把洪洞通背拳的技术体系重新做了调整,根据动作的难易程度进行了编排:以“扳、搂、扶、挒”四种基本手法为基础,逐段递加技击要素为方法,吸取了九排子和小套的典型技术动作,融合了两者风格,充分发挥洪洞通背拳的技术特点,使洪洞通背拳的技术更加完整统一,达到了“打练一体”的目的。

本书是一部较为完整的洪洞通背拳的教材,拳法由易到难、由简至繁、条理清晰、易学易懂,既适宜初学者学习,又适合有一定基础的爱好者参考。本书虽历经数年,汲取了许多洪洞通背拳前辈及武术同仁的实践经验和智慧,但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拙笔难尽精要,只翘首期盼能起抛砖引玉之功效,为洪洞通背拳的传承和发展尽绵薄之力。著 者2014年12月

本套教程的主要特点

1.“练打结合”,再现传统武术的本来面目

将“既可单练、又可对打,还能实战”的传统武术演练形式,确立为段位技术内容的结构标准,即每级段位技术套路既能单练,又能作为对打套路进行练习,还能以拆招形式体现实战技法,改变了以往武术套路的操化形式,突出了传统武术“打练结合”的特色和攻防含义,再现了传统武术的本来面目。

2.逐段增加武术技术元素

按照逐段增加武术基础技术元素——打、踢、拿、靠、摔,提出了六段的创编思路,既满足了某一拳种传承的需要,也保证了中华武术固有的技术体系能通过不同拳种的传承得以保护和继承,同时为段位考评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奠定了基础。具体分段如下所示:

打………………………………………………一段技术元素

打、踢…………………………………………二段技术元素

打、踢、拿……………………………………三段技术元素

打、踢、拿、靠………………………………四段技术元素

打、踢、拿、靠、摔…………………………五段技术元素

综合(打、踢、拿、靠、摔)………………六段技术元素

3.逐段增加动作数量和动作难度

在逐段添加技术元素的同时,逐段增加动作数量;并通过逐段变换同一技术元素的表现形式,加大动作难度。例如,“打”是武术运动中最为基本、最为简易、最为广泛的技术元素,是1~6段都包含的技术内容。而“打”的技术有冲、劈、推、撩、托、盖等多种表现形式及向前、后、左、右、等不同方位的动作。按照从基础到衍生、从简易到繁难的顺序,将“打法”依次分为6份,分别编入6个段级。这样,通过逐段变换技术元素的表现形式来加大单个动作或组合动作的难度,从而实现逐段增加技术难度的目的。第一章洪洞通背拳概述一、洪洞通背拳的历史沿革

洪洞通背拳在中国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据历史考证和师传拳道源流记载以及民间传说:清乾隆年间(1776~1780年)郭永福因打死达官贵人而扮乞丐逃居山西苏堡镇,投靠清天官府刘秉括后,传艺于拳师张秀德、贺怀二人,从此以后,通背拳就在洪洞生根发芽,传播至周边十余县。

清末民初,拳师们就有拳谱、图本等抄本流传。

1936年,第六代著名拳师樊一魁先生将各地流传的通背拳,从理论到套路动作及名称一一进行了整理,并出版了《忠义拳图稿本》。

1983年,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深入民间挖掘整理传统武术,依据“传承有序,技理清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原则,把该拳定名为洪洞通背拳,成为国家认定的129种拳种之一。

现在,本书以完整反映洪洞通背拳的原貌为原则,以打练结合为出发点,基本动作全部选自传统套路,尊重传统技术动作的风格原貌,并运用传统动作名称来加强动作意境。本书运用循序渐进的科学训练方法,突出通背拳的技术特点,是对原技术体系的重新整合,目的是提高学习洪洞通背拳的效率,使每个通背拳的学习者都能尽快地、完整地掌握这门古老而内容丰富的拳种。二、洪洞通背拳的基本技法

1.对人体静型技法的要求(1)头部的要求:正头,不论正视,还是侧看都要保持顶平、微收颌和颈直。(2)肩部的要求:双肩要平且放松下沉,并微微前扣。(3)臂部的要求:松腕沉肘,肘部保持自然弯曲,不可有意挺直,手腕放松,手心要空。(4)胸部的要求:胸要微含,保持舒适自然的感觉。(5)腰部的要求:腰部既不能下塌,也不可后弓,要保持直腰的状态。(6)臀部的要求:臀部不可后撅,要收敛,裆部要夹裹。(7)腿部的要求:膝部不可用力挺直,脚踩地面要轻,既不能用力扒地,又不能是踝关节无力。

2.对人体动态技法的要求(1)绕——纵横屈伸,无不缠绕:主动得手而缠,被动随势而绕,缠绕即随机就势而进,以缠绕求化、求进。(2)缩——藏头顾面,周身防守:侧身而进,拳横身手短,侧身则见长;充分发挥闪展腾挪,做到防守严密,见隙而入。(3)绵——非松非紧,绵绵不断:要求臂如藤条、刚柔共济,既不可僵硬,亦不可无力,弯折中亦有弓劲滚动其中,若藤条之弹抖劲。(4)惊——如蛇似狐,惊敌警己:每一动都要保持高度警觉的精神状态,出招如毒蛇般狠毒,又要像狐狸一样狡诈,使对手感到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般的惊恐,无从所攻、所防。

3.对整体运动技法的要求(1)诡——奇正互变,出人意料:充分运用虚实真假,使对手真假难辨。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其实质是使技术动作运用虚实,表现虚实。(2)一身如棋:与对方对阵,势如棋局,不可疏忽。其势为:头为帅,肩为士,肘为象,拳为炮,膝为马,足为车,指掌为卒。出势先看士马动,千军万马在一身。

4.对攻防技法的要求(1)妙——技术细腻,打法精巧。借人之策,用人之力,“近靠缠绕我皆依”,“顺彼之势,以对方之势而接近”,攻击,以对方之力而助我之化、击。(2)变——指上打下,长短兼施。(3)敛——练法多变,用必收敛。

闪惊巧取:鱼龙之变化皆在于腰,闪惊巧取全在于腰之上下起伏,缠绕抖化,气机充实,方能如拳诀云:“练时起伏翻江海,波澜壮阔会风云”,要做到谨小慎微,前后兼顾,欲攻还守。第二章洪洞通背拳一段技术图解一、基本形态(一)静型

1.手型(1)五花掌:拇指自然伸直,虎口微撑,其余四指自然弯曲,手心空圆(图2-1)。图2-1(2)拳:四指并拢卷握,拇指紧扣食指和中指的第二指节(图2-2①②)。图2-2①图2-2②(3)勾:屈腕,拇指捏于食指和中指的第二指关节,其余两指自然弯曲(图2-3)。图2-3

2.步型(1)并步:两脚并拢,两腿伸直站立(图2-4)。图2-4(2)丁字步:两腿伸直站立,一脚脚后跟置于另一脚内侧,两脚成垂直(图2-5)。图2-5(3)丁步:左腿屈膝半蹲,右脚收于左脚内则,脚尖点地(图2-6)。图2-6(4)弓步:右脚向前一大步,(为脚长的3~4倍),脚尖微内扣,右腿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膝与脚尖垂直;左腿挺膝伸直,脚尖内扣(斜向前方),两脚全脚着地。上体正对前方,眼向前平视,两手抱拳于腰间,拳心向上。弓右腿为右弓步,弓左腿为左弓步(图2-7)。图2-7

动作要点:前腿弓,后退绷;挺胸、塌腰、沉髋;前脚同后脚成一直线。(5)虚步:两脚前后开立,左脚外展45°,屈膝半蹲;右脚跟离地,脚面绷平,脚尖稍内扣,虚点地面,膝微屈。重心落在后腿上。两手叉腰,眼向前平视。右脚在前为右虚步,左脚在前为左虚步(图2-8)。图2-8

动作要点:挺胸、塌腰,虚实分明。(二)动态

1.手法(1)扳手

预备姿势:并步站立(图2-9①)。图2-9①

动作说明:左脚向左横跨开立,与肩同宽。左手于体侧划半圆置于腹前,掌心下按,为左扳手。反之为右扳手,练习时左右交替进行(图2-9②)。图2-9②

动作要点:掌心下按。(2)搂手

预备姿势:并步站立(图2-10①)。图2-10①

动作说明:左脚向左横跨开立,与肩同宽。左手于体侧顺时针划半圆至右肩前,右手变勾手逆时针划半圆于体侧,为右搂手。反之为左搂手,练习时左右交替进行(图2-10②)。图2-10②

动作要点:身体随着手臂转动。(3)扶手

预备姿势:并步站立(图2-11①)。图2-11①

动作说明:左脚向左横跨开立,与肩同宽。左手向上抬起,屈肘掌心向上、向回略收,与肩同高,为左扶手。反之为右扶手,练习时左右交替进行(图2-11②)。图2-11②

动作要点:动作柔和。(4)挒手

预备姿势:并步站立(图2-12①)。图2-12①

动作说明:左脚向左横跨开立,与肩同宽。左手于体侧顺时针划半圆至右胸前,右手经左臂外侧顺时针划半圆于右侧,臂微屈,掌指向上,为右挒手。反之为左挒手,练习时左右交替进行(图2-12②)。图2-12②

动作要点:身体随着手臂转动。(5)翻拳

预备姿势:并步站立(图2-13①)。图2-13①

动作说明:左脚向左横跨开立,与肩同宽。左手横掌向前、向下搬,同时,右拳经下、腹前、胸前,向前翻拳打出,拳心向上,目视前方,为右翻拳。反之为左翻拳,练习时左右交替进行(图2-13②)。图2-13②

动作要点:右拳翻打时要以肘关节为轴,下搬和翻打配合紧密,两手运动路线要圆,切忌直来直往。(6)冲拳

预备姿势:并步站立(图2-14①)。图2-14①

动作说明:左脚向左横跨开立,与肩同宽。转腰顺肩,将右拳从向前猛力冲出,高与肩平,力达拳面,眼向前平视,为右冲拳。反之为左冲拳,练习时左右交替进行(图2-14②)。图2-14②

动作要点:出拳要快速有力。

2.步法(1)上步:两脚前后站立(图2-15①),后脚向前迈步(图2-15②)。图2-15①图2-15②(2)撤步:两脚前后站立(图2-16①),前脚向后撤步(图2-16②)。图2-16①图2-16②二、单练套路(一)动作名称

预备式:并步直立第一小节

1.懒扎衣起势

2.高四平

3.上山伏虎

4.搂手

5.高四平

6.刘全进瓜

7.高四平第二小节

8.刘全进瓜

9.高四平

10.上山伏虎

11.搂手

12.高四平

13.满天星收势(二)动作图解

预备式:并步直立,两脚并拢,身体自然直立(图2-17)。图2-171.懒扎衣起势

右臂经右向上托起,高与头平,掌心向上,目视右手(图2-18①)。右手经上向左按至左肩前,掌心向下,同时,左手经左向上托起,与肩同高,掌心向上,目视左手(图2-18②)。左手经脸前向下、向左插与腰间,同时右手经下、向右提起成勾手,勾尖向下。略高与肩,目视左侧(图2-18③)。图2-18①图2-18②图2-18③

动作要点:两臂划弧要圆,左右手协调配合,速度均匀。2.高四平

左脚向左上半步,脚外展,身体向左转180°,右脚收于左脚内侧,成丁字步,同时,左手抬起至于右肩前,手心向右。右手于左臂外侧经下、经左、向上、向右划弧后推出,目视右手(图2-19①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